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实用13篇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1

    2.通过审计资源共享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

    (1)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若其主要领导属于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对象,审计实施方案要在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方法等方面考虑界定经济责任的需要。对与领导干部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要给予足够的关注。(2)任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若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主要领导人员有关,就要注意做好责任性质和责任归属的取证工作,注意点面结合、重点查证,并将情况列入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档案。(3)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围绕真实性审计开展,它所查证的被审计对象的资产、负债、结余,即“家底”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加以利用,避免重复。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已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任职时段一般不宜重复审计,应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进一步落实发现的情况和问题的责任归属,并与后面的任职时段审计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某些情况下其审计结果反映并不全面,比如因考虑本地区利益不反映某些问题等,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要注意是否有未全面反映而又与被审计责任人经济责任有关的情况存在。

    3.人员的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要有效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必须考虑项目组成人员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一般而言,应尽量使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原班人马,若难以做到,组成人员至少应该有原审计组长或主审。

    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但并不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评人”的简单叠加,它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在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结果利用等方面的深化。

    1.审计重点要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重点是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针对整个被审计单位,注重整个“面”的工作,其着力点一般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来确定,审计评价一般只涉及事,不涉及人,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从属内容。而经济责任审计自有其规律性。它的审计重点必须在“摸清家底”这个财政财务收支的“面”和深入测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特点、职能,始终抓住资金走向这条线,在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相关的“点”上做足文章:一是单位内部职工、社会反映较突出的问题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反馈的问题,这是发现领导干部个人廉洁问题的主要突破口,在审计手段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结合财政财务收支查深查透;二是主要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上,领导人员必须尽到其职责,因此它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息息相关。比如,掌握财政资金分配权的行政单位,资金的投向就是该单位主要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资金的投向是否合理,效益如何,与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密切相关;三是领导干部直接管理的单位和部门,直接体现其经济责任,也是必须查到的;四是领导干部直接决策的重大事项,包括对外大额借款、违规对外提供担保(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大宗资产的采购、基建投资等大额资金的输出,资产的整合等,反映其决策能力,有否决策不当造成损失浪费,体现直接经济责任和个人廉洁,重点检查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和决策会议讨论,是否按市场规则操作,是否存在个人决定造成重大损失。经济责任审计特别要结合当前反腐工作的要求,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揭露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问题。

    2.审计方法要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在形式上要扩展,在专门技术方法的运用上要提升深度。(1)具体审计方法多样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主要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审计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内容复杂,涉及面较广,既有经济活动,又涉及财务领域,应在重点审计会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从会计资料发现的线索,重视结合其他方法,如:要求被审计单位自查,审查合同,查阅会议记录,召开领导干部经济工作相关实施人员座谈会和谈话笔录,到外单位调查,到上级主管部门了解责任人经济职责(任期内上级的方针政策,责任考核指标,经济责任的范围,上级指定落实事项),抽样,系统分析,逻辑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了解相关情况,进而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重点审计。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审计会计资料应该以分析审查财务报表入手,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控测评结果确定真实性审计重点。二是审计抽样应尽量有代表性,审计覆盖面要达到一定的量,要能说明问题。(2)全面实行制度基础审计,以新的视角把握专门技术方法的着力点和着力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从“单纯的手段”向“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转化。要注意发现和查处由于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为此,审计人员应树立评审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的新思路。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不仅是揭露领导干部的不廉洁行为,同时还要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考核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具有价值的用人参考信息。内控制度包含财产物资控制、会计信息控制、决策控制,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体现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管理能力及决策、驾驭能力,是领导干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廉洁自律的制度保证,决定着一个部门、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和影响着工作目标的实现,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内控制度健全有效了,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离不开对内控制度的深入评审。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实务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根据发现的问题“按图索骥”,延伸审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合理性、有效性,其优点是易于操作,缺点是重“点”轻“面”,评审欠缺科学性、全面性。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果”;另一种是采用制度基础审计,首先对内控制度进行初步了解,再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审,进而确定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并实施测试,验证收入、支出(成本)以及结余(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这种方法基于科学的抽样,能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易于发现薄弱环节。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切入点。从前述两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方法的优缺点我们知道,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应采用制度基础审计的方法,并且应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切入点”定位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施上,要降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扩展符合性测试的范围,把重点放在涉及重大经济决策以及堵塞经济犯罪漏洞的内控制度上,以达到内控制度评审的充分、完整和重点突出,从而发现管理上、决策上、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2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形成是审计产生的动因。因为无论是古代王室审计、官厅审计,还是现代国家审计;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无论是政府内部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其建立都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为基础。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要对所委托的资源进行管理和监督,受托人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受托责任关系双方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审计人为了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受托人履行合同责任的情况,就产生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二)审计的主体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设立了专职的审计机构,但是,在日常审计中其审计的主体仍然是审计体系中的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更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可见,无论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主体都是相同的。

(三)审计程序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是一致的。二者都需要经过审计计划或委托、审计准备、审计实施、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六个阶段。只有实施这样的审计程序,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

(四)审计范围相同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或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行为。

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国有经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监督的行为。

从二者的审计定义可以看出,二者的审计范围是相同的。它包括市(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

(一)审计目标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责任者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的责任进行审计,加强对责任者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责任者的经济责任,促进责任者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其重点是对责任者经济责任的评价。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存在或发生。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完整性。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所有交易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权利和义务。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时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权力,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计量与计算。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是否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揭示和披露。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加以分类、说明并在会计报表上反映。财务收支平衡的最终目标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其重点是检查。

(二)审计对象(审计客体)不同

依据《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市(县)辖区直属的党政机关正职领导干部,以及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包括主持工作的负职),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正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国有金融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责任人,而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

(三)审计的内容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大决策的合规性和科学性;个人是否有违反廉政勤政规定的行为;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是:.资产审计。是对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负债审计。是对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审计。是对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基金、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损益审计。是对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余所进行的审计,主要审查其真实性、完整性。

(四)审计的目的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在查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基础上,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从而达到确定其经济责任,评价其工作业绩的目的,为组织、人事、纪检部门提供使用、管理和评价干部的参考。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揭露其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目的的区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而财务收支的目的是纠偏和服务。

(五)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同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指标评价、内控制度评价、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等。经济指标评价又包括收入任务完成率、资产增值、保值率(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财政收入真实率(真实性指标),共商税收成本率(效益性指标)。内控制度评价主要是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主要评价个人是否遵守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3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推动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增强干部廉洁整洁勤政意识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审计工作中,存在着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相互重合,容易造成重复审计的问题。虽然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注重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但多数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没能考虑到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要求来收集、保存相关资料,浪费了审计资源。另外还存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相对集中与年度计划发生矛盾、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大与年度任务发生矛盾等方面。

审计机关只有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统筹安排、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对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资料的收集、经济责任审计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利用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做到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机结合。同时,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还应注意参考内部审计的成果和利用内部审计人员资源。要使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经济责任审计要纳入年度审计计划中,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单独理解为领导干部离任一次性审计,应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定期进行审计,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任职二至三年即审计一次,等调动、离任时再审计一次,这样做,组织部门就可以根据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的长短有计划的提出年度委托审计计划,每年末审计机关与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召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确定下一年度的审计对象,对象确定后组织部门向审计机关提出一份委托审计名单,并且这个名单中列出了哪些审计对象为本年度优先安排对象,哪些可以以后安排。审计机关根据这个名单结合制定全年审计工作计划时予以参考,凡是上级指令性计划涉及的单位及其他常规审计涉及到的单位可以与经济责任审计统一安排在年度计划中,任务安排通常是属于哪个部门的审计范围,由哪个部门承担经济责任审计任务。

二、经济责任审计要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在没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下,应注意在财政财务审计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作好审计工作底稿等必要的记录,建立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台帐,不断积累每年审计资料,以避免重复审计,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根据具体情况再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以前年度常规审计中所忽视或遗漏的重要经济活动或群众新反映的问题的审计,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相互促进,相互检验,尽量避免审计风险。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下,具体做法是:一是两项审计同时实施。为理顺审计行政关系,避免审计处理的主体错位,例如实施市长(县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在向市、县政府送达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的同时,还应分别向财政和地税部门送达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通知书,以确保两项审计同时开展,减少重复审计。在审计实施阶段,将两项审计结合起来,同时进点,同时进行,相互衔接,具体做法是:按照两项审计事项的不同目的,不同侧重点,作出两个实施方案。在实施审计时,对问题的查处是相同的,但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以责任的评价、界定为主,其他事项的审计以项目的要求为主。审计结束后,要按照各自的要求写出审计意见书或审计结果报告。这样对一个单位的审计就可以完成两项任务,出具两套审计文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又完成了其他审计事项,既避免了重复审计,又减少了审计成本。二是在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专项资金等常规审计中,努力深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容,全面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在重点对事关全局的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的总体完成情况进行核实的同时,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的责任主体进行进一步调查取证,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积累和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三是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的支持和配合,上级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积极利用以往的审计成果,下级审计机关应积极主动配合并提供相关的审计资料。

三、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为了更好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要建立领导干部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对每一名领导干部建立一套审计资料档案,通常用两种办法来进行,一是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时,要求各个审计组把查出违规违纪问题,分清责任,记在该单位领导的名下,审计机关建立台帐,计算机储存。二是每年在对各项专项资金跟踪审计时,也对其专项资金发放、使用的主管部门的领导注意收集资料、这样审计机关对辖区内各主办局、镇、街道主要领导干部哪年任职、哪年在审计中发现的有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领导干部本人应负什么责任都记录在案,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当组织部门委托对其经济责任审计时,就可以借用以前年度的审计成果,节省了审计时间,特别是对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已把在职期间尚未审计的这段时间再审计一遍,解决了任务量大的矛盾。(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4

1.1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组织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公益类的事业单位不同,其承担着一定的行政执法职能,需要完成国家和政府规定的行政任务,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真正的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能,在运行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就需要通过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对其进行财务监督,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1.2有利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还有利于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行政事业单位在组织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和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通过制定相应的财务预算和风险管控方案,可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资产的控制与监督,同时还能够以此为手段考核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也就保障了国家财政的安全。

1.3有利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控机制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了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实行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可以进一步建立高效的内部管控机制。对单位内部财务进行管理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和对财务人员的管理作用,及时地发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不足,不仅可以有效地遏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贪污腐败现象,还能够不断地健全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方法,拓宽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范围,进而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管控机制。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2.1缺乏对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很多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还缺乏对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缺乏认识,使得相应的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制度不够完善,从思想上消极懈怠地对待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风险。另外,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存在片面性的认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工具,从而忽视了内部控制与审计对财务的管理及资金评估作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低下。

2.2缺乏健全的财务控制与审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相关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时,存在着缺乏财务控制与审计制度规范的问题。首先就表现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控制与审计部门,单纯的将其归属到单位的财务部门,使之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区分开来,存在着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等的问题,很容易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给单位带来严重的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其次就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财务控制与审计制度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很多的实施细则没有标准的依据,缺乏对工作人员的控制与监督,降低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2.3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缺乏全面性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稳定运行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存在着缺乏全面性的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实际需求不符,也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长远稳定发展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在利用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进行财务经费审核预算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财务的收支平衡,从而忽视了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评估,同时还缺乏对经济效益和支出收益的计算,这种仅仅维持平衡的财务运行方式经常会使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财务经费紧张的状况,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有效措施分析

3.1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从主观上提升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升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就要从主观上提高认识,转变陈旧的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理念。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开展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研讨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职责和重要性。其次,要对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其深入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3.2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财务控制与审计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财务控制与审计监督制度。首先,在机构设置上,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明确的区分财务控制与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确保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次,为确保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制度的落实,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完善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地激发财务控制与审计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发现的内部财务问题及时地进行上报,以便单位内部快速作出反应,避免发生较大的资金安全问题。

3.3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要注重系统分析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5

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严格依据国家财务审计法规,以及行政机关的管理制度,由审计部门或个人对本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审查、评价。十以来,我国政府在贪腐的治理上力度加大,对于财务审计部门而言,工作目标就是监督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情况,从而实现责权统一的原则。

具体到县财政局,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能够保C自身的健康运行,因此必须建立审计机构,设置专业的审计人员,审计内容包括预算决算、财务收入与支出、经营绩效、各项经济活动等,保证真实性和合法性。财务审计工作由单位领导指挥进行,要对领导负责,当前在行政机关内部,财务审计机构的设置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只要符合自身发展情况和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即可。因此,县财政局在审计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二、县财政局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1.审计独立性不足

县财政局的领导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经营绩效方面,对于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低,认为财务审计属于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审计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和执行。如此一来,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缺失,财务审计成为财务部门的内部审核,会影响到审计的公正性,容易诱发违规操作,导致信息失真。

2. 缺乏有力支撑

领导人员没有认识到财务审计对于财政局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审计工作就是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在这种思想下,审计部门的建设受到限制,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上的支持不到位,因此造成部门建设不完善的情况,难以充分发挥审计作用。不利于财政局的长远发展,甚至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 审计执行不到位

县财政局的财务审计工作具有事后性,多数情况是已经出现财务问题,才开始进行审计工作。在这种背景下,无法有效防范财务问题的出现,增加了财务风险,削弱了审计执行力度,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预测结果,最终对财政局的发展形成阻碍。

4. 审计人员素质低

在领导重视程度低、审计部门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就会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要求,例如缺乏专业知识水平,审计技能不达标,工作态度不端正等,甚至是从其他部门调配而来。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人员工作积极性差,伴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就会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难以对审计理念和方法进行创新。

三、县财政局财务审计问题的处理对策

1.提高审计独立性

提高审计独立性,前提是提高领导人员的重视程度,从而构建完善的审计部门,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将审计工作分离出来,并由领导任命财务审计负责人。如此,能够提高财务审计部门的地位,保证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另外,对于县财政局的领导而言,一方面应该学习财务审计知识,对审计工作具有全面的认识,了解财务审计对于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审计工作应该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大力推进会计电算化,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审计错误,为财务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财政局的健康发展。

2. 规范审计程序

县财政局在日常运营中,应该注重审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审计工作严格按照各项法律制度进行,并在工作期间吸取教育、总结经验,提高审计程序的规范化。具体操作上,可以将《审计法》作为依据,对单位内部的审计制度进行改进和优化,尤其是落实分级复核制度,避免出现人为差错。针对审计期间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规范每一个审计环节,促使审计工作又好又快的进行。

3. 加强审计监督

对于财务审计的监督管理,县财政局应该遵循方案科学、实时跟踪、严格复核的原则,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第一,监督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准确把握审计工作重心,在专业审计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设计工作项目,对于会计信息资源,在相关利益部门之间建立共享机制,提高审计体系的科学性。第二,站在审计人员的角度来看,审计工作应该在监督体系范围内开展,不断提高审计执行力,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第三,审计期间发现问题和漏洞,应该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并将其汇报给领导,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4.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县财政局而言,具体工作如下:首先,采用培训学习的形式,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业务技能水平,纠正审计工作的错误认识;同时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审计方法,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其次,邀请审计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实际案例传授审计工作经验,重点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端正工作态度,增强工作责任心。对于有条件的县财政局,还可以聘请专家作为审计顾问,对审计工作进行指导。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绩效考核机制、奖励机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思路、专业技能,以及对政策制度的理解,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奖励机制的应用,能够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审计效率、审计质量的双丰收。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本单位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在县财政局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集中在审计独立性不足、缺乏有力支撑、执行不到位、人员素质低等。对此,相关处理对策在于提高审计独立性,规范审计程序,加强审计监督,并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水生.浅谈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的重要性[J].经营者,2013,27(01):54.

[2] 辛兆爽.县财政局财务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7):121-122.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6

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审计是审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重要方式,而资产评估则是估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现实价值及其可创造的未来价值并为其可能发生的转让、交易作价格基础。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公平性、透明性将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价值评估和增值。因此,紧抓两者间的关系,寻找其共性,结合实际,找寻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应密切关注的。

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关系

2.1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相互独立,相互区分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是为了财政、税务等管理部门检验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评价会计个人能力而设置的一种财务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册及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数据若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相关审计部门便予以确认,否则,便如实进行披露,由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会计工作提出意见,总之,财务审计是对会计工作的一种监督手段,审计报告依据财务、会计的相关准则,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的历史成本。从资产评估的产生条件来看,其职能是对不同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形成的资产估算价值,为其可能的交易提供公允的价格依据,并且交易价格与现金是严格等值的,但由于物价上涨、资产价值上的变化等原因,资产实际价值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账面价值不一定相符。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职能,或者是服务对象来讲,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都存在巨大差异。

2.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相互联系、互为依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可以完全取代资产评估,这种割裂资产变化与物价带来变化的做法是极其错误地。然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和共性的。首先,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都是了解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价值以及其增值与否的重要手段。财务审计相当于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检察官,通过审计工作能够检验会计从业人员是否遵循国家的相关法规,从而力求会计账册、报表能够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财产物资实际价值的目的。资产评估则是当行政事业单位发生重大变动时以中介人的角色如实地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现时价值,只有当会计核算的价值与现时价值相差无几时,资产评估的价值才能与账面面价值保持一致,会计记账时才可以以资产评估的价值为依据,此时,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依托[1]。

3.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3.1对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存在认识上的盲点

长期以来,人们对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性质及结果存在认识上的盲点,行政事业单位对此也是视而不见或者根本无力改变人们的错误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人们普遍无意识地认为资产评估的价值绝对不能低于财务审计的资产账面上的价值,假如高于此价值便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其二,资产的交易价格一定就是资产评估时产生的价格,倘若资产的交易价格低于其评估价值便也是国有资产的流失。由于人们此种既定错误认识的影响,资产评估机构面临着非凡的压力,他们万不敢让国家蒙受损失于是自发地歪曲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来消除良心上的不安与惶恐,更有甚者,资产评估机构迫于事业单位利益主体的压力胡乱地、错误地估算资产价值于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2]。

3.2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技术方法不够成熟

行政事业单位多履行一些执法监督和社会管理职能,其本身并非盈利性质,具有其特殊性。而现行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技术方法并非针对其特殊的职能而设定。首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粉饰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与经营成果,由于关联交易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财务审计完全估计不到致使国有资产蒙受损失;其次,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的审计仍未入账,譬如专利权等流失于账本之外,另外人们对无形资产的确认争议较大,相关的审计工作基本无法开展;最后事业单位关于土地资产的账务处理也无统一的规范可以依据。资产评估的技术方法也是不够成熟,比如事业单位的整体价值评估、单项资产价值评估、资产评估价值变动的账务处理以及增产评估涉及的税收等等都存在漏洞,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资产评估的质量。

3.3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监督机制不全

目前我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体系庞杂,它们出自财政部、税务局、国土等多个部门,法案经过多个不同部门的整理重叠、矛盾的地方很多,某处规范似乎可以找到不同的法律来源因而其执法便遭遇莫大的困难。非但如此,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也涉及到一些管理和监管职责,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知法犯法甚至故意钻寻现有法律的漏洞为自己膨胀的利益欲望服务盗取国家财产,法律的威慑力不足可见一斑。此外,政府部门也即是行政事业单位纵容甚至包庇一些下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虚构财产、粉饰报表的行为,评估机构也为部分政府部门所控制根据其意愿对国有资产随意估价,此种行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难辞其咎[3]。

4.提高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质量的建议

4.1规范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是对其国有资产妥善管理的两种重要方式,审计机构和评估机构已经成为社会监督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正因为两者发挥出愈来愈显著的作用,规范其管理模式也显得特别重要。财务审计和资产管理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严抓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的同时,大力拓展评估服务的领域,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市场需求,以其需求为切入点发挥审计和评估的力量。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要花大气力纠正人们对于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错误认识,在管理时要严格确保审计与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不能因历史原因、行政挂靠、委托主体等不良因素干扰两机构的独立、自主运行而落入混乱的管理模式之中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创新管理模式已是当无之急,唯有如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管理才能步入正轨[4]。

4.2加强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并不完全等同于企业资产,在价值计算、管理方式、财务审计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特色,相关的从业人员应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比如说行政单位的房地产,它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行政单位居住之便以使其履行事业单位的职能,它并不具有市场因素,在其与非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置换时,资产评估机时边出现了许多急需论证的理论知识。置换行为的合法性、置换土地的性质以及其具体用途等等均需考虑且应严肃对待,类似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引起事业单位审计与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注意,他们必须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课题研究丰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5]。

4.3健全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一直是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归根结底缺乏健全的健全的监督机制才会使其百病丛生。构建健全的监督机制首先必须以法律为依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其所遵循的法律体系庞杂,矛盾较多,相关部门应该化大为小,将宽泛、重复的条文具体到某一个审计或评估细节从而从细致处规范审计与评估从业人员的行为。此外,思想教育为辅的监督模式也得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流程之中,对于财务审计从业人员应晓以利害,敦促其知法守法、相互监督,对于评估机构则应三令五申地强调严格要求他们按照流程和规范来处理事情。当然,健全的监督机制非朝夕之力便可完成的,相关管理人员应立足于实践寻求更为妥善的方案[6]。

5.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承担着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增强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确保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责的重任,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毫无义务是对国有资产实施监管的有利武器,我们必须弄清两者间的微妙联系,深入实践中探究困难所在而后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质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国企改制中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关系研究[J].审计与财务研究,2012(9)。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7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基本特征

审计范围具有国际化,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垄断组织的出现以及国际经济方面垄断组织的出现,这样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活动,经营的空间越来越大,行成了另外的一种格局,那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范围也就具有国际化了。

审计领域具有扩大化,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职能得到的扩展,使得财务审计的领域也越来越扩大了,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不光只进行这些,除此之外都已经延伸到像管理经营方面、经济方面和绩效责任的评价及审查等诸多的方面了,同时也衍生出像经营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崭新的一系列的审计领域。

审计主体具有多元化,在早前,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下的财务审计,其审计的主体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的;但是随着国家的资本和经济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向着公营企业脚步方面发展的迈进,对应的一些国家政府的审计业务也就随之扩大了,再加上在20世纪40年代时,突起的内部审计得到很好的应用实施,这样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主体慢慢的开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部专业审计机构,出现多元化审计主体。

审计行为具有规范化,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各国的一些审计组织就已经制订了相应的审计准则体系;到了20世纪末,国际方面的一些审计委员会也已经颁布了非常明确的属于国际性的审计标准,一些国际组织也公布了像《利马宣言》和《悉尼总声明》这样的文告,这些文告对所有审计人员的行为有了一定的规范制约。

审计层次具有立体化,现代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的规模都是在急剧扩大的,与其所有制的结构和形式相对来说就是越来越复杂的,这样最终的结果就会导致出现权利的一种让渡关系以及会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责任越来越复杂变,层次就会立体化,这就是现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特征的其中之一了。

(二)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20世纪的中期一直到现在,世界的经济发展多是处在鼎盛时期,这也是财务审计独立作为能体系监控所得到得发展最好最有效益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这段时期在全国的基本特征就是垄断。先是私人的垄断组织相继的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当中,从开始的萌芽阶段,慢慢的有了向世界范围发展的趋势;其次,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到60年代,由于国家垄断资本得到了叙诉的发展,就形成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使整个国家都已经控制了非常多的经营活动,有利于国家宏观上进行的经济调节以及部门调整结构,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只代表的是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它从本质上来说是绝对不能够对资本主义性质进行私有制改变的,当然,也就更加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运行缓解的;第三就是形成的国际垄断:国内垄断已经高速发展了,这样就使得垄断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相互争夺世界的投资市场和原料产地市场以及商品市场的斗争中慢慢演变成了国际的垄断同盟,像一些垄断性的跨国公司,辛迪加、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等,有这样的开头之后,这样具有垄断性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旗下的分公司都已经遍布早世界各国;具有国际性的一些经济组织也开始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垄断组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也已经成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生活重要基础。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社会经济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1)单位收入管理的混乱:行政事业单位收入的种类是非常繁多的,像专项补助、财政拨款、赞助款和房租收入等,而且在审计当中发现,很多单位的收入管理都。

(2)转移违纪违规的收支款项:很多单位为了能够逃避财政监督,就把一部分的收支转移到其他的地方或下属单位,这样就给监管调查带来了一定难度。

(3)以招待费、会议费、维修费或者是往来款等名义进行虚列的支出:

(4)把一部分的收入长时间的挂在往来账上,列收列支:一些单位把各种收入都计入到“暂存款”的科目长期挂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逃避纳税和检查监督;一些单位列收列支,就是想要隐瞒应缴的财政收入。

(5)经费列支超过预算的现象比较普遍:

(6)单位票据管理的混乱:有些单位的票据核销和领用都是没有办理任何手续的;有些单位把财政的票据给个人和其他的单位进行提供使用,从而导致税款流失;有些单位票据使用不规范;有些单位票据档案的保存不是非常完整,这些都是导致单位票据管理的混乱。

(二)社会经济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我国在社会经济安全方面也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的。虽然在人类史上,30多年以来我国都已经实现了百分之八左右的一个持续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仍然还是暴漏了很多的影响社会经济安全方面的问题,就像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贫富之间的差距加剧问题,资源环境的问题,这些都是对社会经济安全发展当中所存在的不利因素。当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方面的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制度的疏忽遗漏,就像是以上列举的几点,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方面都 是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的,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安全面临的问题当中之一。

四、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社会经济安全问题的建议分析

要想让大的方面,也就是社会经济安全得到保障,首先就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这样社会经济安全问题才能少了一分隐患,多了一分保障。而笔者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方面的建议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点,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内部的审计工作。因为好的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绝对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的,只有在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或者是负责人的领导之下,才能够严格的按照条例对本企业进行内部财务审计。第二点,要建立出健全的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内部的审计工作。第三点,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各方面素质要求,对内部的审计建设的机构进行完善实施。第四点,一定要防患于未然,把事后内部审计工作转为在事中进行。第五点,通过借助一些玩不得审计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审计质量进行对应的提高。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与社会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向大家阐述了财务审计的概念,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审计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也是希望我国的财务审计可以越来越完善,这样对应的社会经济就会越来越快速的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够像更经济、高效率的时代迈进。

参考文献:

[1]陆云英.张丽华.关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6(12)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8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的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进,展现出从单一到多样性的态度。如今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主要囊括了财务审计与财政审计两个部分。财务审计说的是监督单位中的财务工作,以防止工作人员运用职务的便利做出违反法律与纪律的事情。财政审计主要是对单位中的制度设立来说的,通过对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来审查业务的财务运转状况。

1. 财政财务审计内容及程序

1.1 财政审计工作的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而按照工作内容又可以将财政审计工作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财政预算审计、财政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财政预算审计的目的是为单位之后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对单位当前的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确保单位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开展后续的工作,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关审计部门应按照会计计算方式与准则来审理与督促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财政决算审计为审计部门根据相关会计准则来监督单位的收支决断情况,防止财务报表与相关财务信息发生造假情况。财政收支审计是财政审计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工作是监督与审查单位财政收支情况以及和外部单位中开展的经济活动。

1.2 审计程序

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主要包括四部分程序,分别为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以及审计终结。(1)制定计划。审计部门应按照社会经济与单位的现实状况,预先安排好和审计工作有关的任务与工作重点,订立合理的审计计划。(2)审计准备。依照审计项目与流程组建审计小组,并应在审计前 3天传达审计通知书。若存在特别情况,应在有关部门认可后,可以拿着审计通知书来审计单位的经济行为与会计信息。(3)审计实施。审计人员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进行审理与检查,并检查与翻阅和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料文献,对现金、实际物品以等进行审查,获取证明资料,然后根据有关规定来撰写审计记录,编写审计工作底稿。(4)审计终结。审计部门在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之后,应当将此次审计工作所形成的报告提交给上级组织。在将审计报告提交给上级组织之前,需要提前获得被审计单位的认可。上级组织对提交上来的审计报告进行审核,最终形成自身的审计报告。若在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违反法律的财政收支行为,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上报有关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2]。

2. 财政财务审计的重要性

2.1 避免财务工作中出现职务犯罪问题

通过长时期的研究与经验的累积,我们国家财务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技术与人员都得到了提升,先进技术使得财务操作系统更为优化,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财务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来说,其在法律与运用方法具有非常大的突破,有助于避免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因为职务犯罪最终的表现方式大部分是利用职务之便利来谋取私人利益,在犯罪的时候会对公共以及个人的利益产生损害。因而,在平常的工作中使用财政审计,不单单需要培养从业人员的防止犯罪意识,同时还需要在实际进行财务工作的时候禁止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

2.2 促进事业单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财政财务审计为构建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前提,因此,单位在实际进行审计的时候就需要接受相关部门的审查,确保审查无误后才能够继续工作。对此,在实际进行财政审计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防止出现职务犯罪问题,还有助于单位发现自身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也就是由于财政财务审计的出现,事业单位在实际管理的时候才可以及时找到自身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为管理人员建造更好的管理平台[3]。

2.3 有效的审查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转情况

当今情况下,非常多的事业单位还存在财务与会计部门设置合理性不足的问题,这不但会使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差异较大,还会致使单位中出现财务监督管理效果不显著的问题。若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出现问题,就极易导致单位中资源利用与效益获取受影响,从而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而,在实际进行财政财务审计的时候,单位不单单需要接受审查,掌握单位中实际的财务运行状况,还要做好预警工作,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协助事业单位更好地达到预先设定的发展目标。

3. 事业单位财政财务审计的应用

3.1 明确全口径的审计范围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以后,财务财政审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审计工作发展的主要观念就是进行全口径审计,也就是审计工作应涵盖全部的业务和内容,其中既包括横向内容也包含纵向内容。通常而言,横向审计为审计领域不仅包含普通财政资金,还应包含建设项目、贷款项目等的审查。纵向审计就是对一级、二级、三级或者其余取得补助的单位进行审计。

3.2 在则政财务审计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即使我们国家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财务审计中使用信息化技术还是具有一些缺陷。举例来说,如今在对电子数据进行处置的时候,我们国家在数据查找、搜集以及转换等部分尚且处在初级阶段。然而,不能不承认的是,未来信息化财务审计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进程中,审计人员能够通过对信息化操作平台的利用来对数据进行处置,把搜集来的数据导入到数据库内并进行归类,有助于相关人员对数据进行筛选与判定。通过使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还能够大大提升数据利用率,从而更好地保障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为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升提供帮助[4]。

3.3 绩效审计法的应用

3.3 .1 绩效审计的准备工作

绩效审计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开展对审计单位所在市场环境的调查与研究。例如,国家政策的颁布对审计工作是不是存在导向功能,还需要确保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融合公共财政的运营环境,以明确财政审计被环境影响的程度。(2)监督主要指标,譬如把财政现实投入与规划投入的比例、现实产出和规划产出的比例等指标来确定与计量,最后判断单位的财政绩效值,把可靠的结果上报给上级部门。(3)开展对审计工作的评价。也就是断定审计结果和单位之前的规划是否存在偏差的情况,是不是和上级部门有偏颇,是不是具有财政工作无效或资源挥霍的状况等,不管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都应当将结果公之于众。同时,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存在的缺陷进行纠正。

审计工作可以包括很多步骤,其中,审计计划时期即工作人员依照工作经验订立合适的审计工作时间表,安排具体的审计工作;审计准备阶段为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应当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实施方案与审计通知书等材料,在对材料进行准备的时候应当确保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譬如波及单位中的控制体制、财政目的和绩效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符合实际。

3.3 .2 绩效审计的开展阶段

在实际进行审计的时候应当对可能会用到的数据进行搜集与分析,最后总结出相应的结论。通常在对审计数据进行搜集的时候,不但应使用各种合理的方式来搜集尽量多的数据,譬如审计人员利用观察方式来从被观察对象身上来获取实际证据。还可以尽量丰富证据的类型,如不但包括照片还可以为视频材料等。具有较强客观性的数据通常能够利用观察来获取,然而,针对部门制度、审批程序和账务报表以及合同等较为繁杂且对业务能力具有较高要求的证据,应当利用审阅法获得。此外,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的时候还能够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与问询的方法来取得证据,比如审查主管员以及第三方工作人员等需要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调查,并把调查内容记录下来以当作后续的证据。采用调查问询方式获得的证据大部分是比较能让人信服的,特别是在问询对象越多的时候,最后的结果的可靠性就越强。其余,在进行调查的时候,还能够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开展,通过设立特定的选型,最后取得较为准确的结果[1]。

在对审计证据进行处置的时候,为确保信息确定与比对的便利性,审计人员经常会对实际物品、文件和问询材料进行完善,如利用比较分析法、抽样统计法以及净现值法等来处理材料,让它能够在审计工作中发挥应有的效果。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不但能够减轻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对证据的分级管理,为数据的检查与追踪提供了便利。

3.3 .3 出具绩效审计报告

在审计人员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之后,能够采用分析办法来分析与表露。通过绩效表露不单单能够通过数字的方式展现出来,还能够用来评议行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按照审计结果提供审计报告,对于其中具有的缺陷进行完善与改进。

4. 结束语

财政财务审计是事业单位中的主要工作之一,开展有效的财务审查,不但能够避免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还可以改进每个部门财务管理的方法。因而,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增强财务审查工作是一件不可忽视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崔洪玲.事业单位财政财务审计探析 [J].会计师 ,2019(02):57-58.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9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02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006- 02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财务财政审计工作对象也在改变,正从以往的单一对象的各级政府向各阶层进行渗透。但是国的财政财务审计工作在现实中的运行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同时也表现出我国财务财政审计人才的稀少情况比较严重。本文将通过对财务审计工作的运行进行分析,探讨一下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财政财务工作的重要性

1.1 防止职务犯罪的作用

对于一些单位和公司来说,只有经过审计机构对其财务运行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才能继续进行工作。这样可以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约束,进而提醒财务工作人员以及上级领导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重视。对于出现违纪违法以及财务造假等行为的公司或是单位,审计机关都要根据法律给予一定的惩罚。在这种形式的压力下,各公司与单位为了避免触犯法律,也会提高财务制度管理的严格性,从而加强对我国公共财产的保护。

1.2 审查监督的作用

审查机关主要是对公司或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会计资料等进行严格的审查,看其是否根据法律进行运行和管理的。还有就是对公司或单位的会计相关工作情况、缴纳的利润税、财产的真实情况等进行严格的审查,然后进行严格公正的评判。审计机构通过这些工作提出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合理的解决办法。

1.3 促进制度改善的作用

在一些公司或单位,对于会计体系的建立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而且很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并不是很高,对于财务制度的监督也不是很严格。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公司的经济收益不是很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出现一些财务漏洞等情况,这些都会阻碍公司以及单位的发展。而审计机构通过对公司或是单位进行财务审查,然后给予建设性的意见,进而促进公司以及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2 财政财务工作的现状

2.1 审计工作的不完善

审计机关对于财政方面的审查涉及范围较小,这样会导致一些财政资金的使用被忽略到审查工作之外。目前很多审计机构都只是注重预算审计方面,对于地方财政的运行以及中央资金转移情况的审查都不够完善,还有就是对政府相关的非税收入、地方政府财务、社保预算、国企经营状况等方面的资金流动情况的监管较少。对于这些关乎民生财政资金的问题都没有在审计机构监管范围内,而且由于财政审计工作的监管范围的有限性,造成审计工作不全面性,进而出现了工作上的各种问题。

2.2 目标定位和技术手段有待提高

对于财政审计工作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进和关注,造成很多审计工作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对于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进行合理的改进,进而对财政财务工作也提不出合理的建议。还有就是财政审计工作对建设信息化不够重视,造成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而且审计工作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同样造成财政审计工作质量不够、效率也不高的情况。

3 完善财政财务工作

3.1 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对于企业内部的运作管理应建立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性,还有就是为了避免会计工作中出现错误、模糊以及假的现象。完善会计控制制度,能够提高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并且能够将工作进行分散管理,这样能够促进工作人员相互监督的作用。

3.2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对于各阶层出现相关财政财务专业人才短缺现象,要加强培养财政财务审计人才,并且注意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首先,是要建立科学的审计人才编制,在选择审计人才的时候要有严格的挑选条件和程序;其次,就是要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设备配置制度,对于较为落后的审计办公方式要及时进行改进;最后,就是要对财政财务人员实施定期培训的工作,以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为目的,进而使每一个财务审计人员都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够熟练的掌握财务审计的工作,同时还能够做到严格遵守企业相关制度和规章。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须让各级工作人员加强对财政财务审计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如果财政审计工作人员对财政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合理性。对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审查,不仅可以提出财务工作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职务犯罪行为的出现。

3.3 建立科学的财政管理制度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财务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那么就要建立审计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提高审计工作技术的创新。对财务相关工作和日常的审计任务进行有效的结合,既可以对财务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而且还实现了监督各个阶层的工作状况。其次,就是将内部审计工作和外部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还要建立各审计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体制,这样能够落实财政财务的工作。最后,就要加强各企业在债务、资金以及财政方面的管理制度,这样可以加强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现财政预决算和总决算的合理衔接性,从而提高财务工作的科学性。

4 结 语

根据上文的分析,对于财务工作实施财务财政审计不能脱离时代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特征,对于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以及重心都会进行保留,依然坚持对财政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真实、合法及合理性的审查原则,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以及财政相关规定,进行审计工作的考察。高效的财务审查工作不仅能够改进各单位的财务问题,而且能够很好的防止职务犯罪行为的出现。所以,加强完善我国财政财务审计制度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娜.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商论,2016(21):

24-25.

[2]孙学良,李倩.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7

(2):37-38.

[3]缪培娣.浅谈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J].行政事业资产

与财务,2013(20):90.

[4]霍仲华.浅谈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J].现代会计,

1995(6):48-48.

[5]颜淑清.浅谈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J].经济技术协作

信息, 2013(35):67-67.

[6]姜卫东.浅谈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J].经济技术协作

信息, 2014(9):48-48.

[7]余金树.分析性复核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的运用[J].中国审计信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10

财务审计;审计业务;创新;发展

正常运营的企业中必定会涉及财务审计事项,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时间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和考核。以此判定企业在发展中的盈亏状态,并根据审计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1.财务与审计

财务与审计两个工作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其中财务的主要工作通俗讲就是,企业日常经营的财务收支管理,属于企业日常经营的业务范围。审计则具有评定和考核的作用,权属上讲审计工作高于财务工作,财务工作需要向审计工作负责。审计工作在进行核查财务工作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善要求或是处罚意见。

1.1传统财务审计的作用传统财务审计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进行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得出审计报告。主要的作用为考核受审单位的财务状况,行政财务审计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则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内部审计相对于行政审计更为严格,但主要是针对账务和支出的审计,相较于行政审计的行政处罚,内部审计积极意义更大一些。

2.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一般情况下特指两类的审计工作。其中分别为政府主导的行政性审计工作,以及企业主导的内部审计工作。

2.1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按照企业规定,对于下属企业或本身进行专业的财务审计。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主要有季度性审计和跨年审计两种审计方式。两种财务审计工作中,基本审计业务都相同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资金报表、收支证明、发票等财务收据进行审计。其中跨年财务审计会涉及企业全年整体财务状况的分析和评定。

2.2政府财务审计相较于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政府的财务审计工作带有一定行政指令。企业在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之后,然后提供相应的审计资料。主要涉及的审计资料为报税证明、发票开具情况与企业收入等方面的审计。上级主管部门的财务审计人员,会根据企业提供的审计资料和行政单位的内部登记资料,进行双向的核对。最后形成审计报告,审计结束之后审计人员会根据审计结果,为企业开具审计意见和决定,以此完成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

3.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

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工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人工进行核对报表和书面资料。此种方法在当下的时展中,不足以全面应对企业中的财务审计工作。存在效率低下、出错率高、风险性高等特征。在此种情况下如何加快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也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在此现状下使用网络审计、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等概念也随之提出。

3.1网络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多由人工操作的方式,网络审计的方法是通过网络软件进行审计工作。此类网络软件经过大量的试验之后投放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客户体验。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背景下,网络审计的便利性也大大地提高。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操作,极大地提升了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3.2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门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在审计工作进行中。审计人员除了必备的财务专业知识外、统计学知识和互联网知识也要达到一定标准。其中涉及数据的统计,软件的应用。为了保证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政府部门和企业审计部门,要经常性地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市场中应用率较高的审计软件和常用的专业型软件,要及时地进行学习。保证审计人员跟进时展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审计能力。

3.3改变审计模式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都是根据企业或政府部门规定,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审计工作,此类工作设计下会涉及较多的问题。如原始账单或报表出现错误,但因时间久远凭证丢失无法找回,造成审计中的错误出现。在此情况下,单日审计的概念被提出来,单日审计指每天都进行审计工作,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正。以此替代固定财务审计,既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也方便了政府部门的审计工作。

3.4改变财务审计的作用提起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大多数财务人员都会认为财务审计就是找毛病。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时代在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财务审计工作作为企业运营中的一个核心工作,也需要适应企业的发展。审计人员需要转变思想,从过去的发现问题提出处罚,转变到发现问题帮助改善。政府部门也需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并联的处理方法进行改善,不能一直以处罚为主。需要改变其工作思想,使得财务审计和审计业务工作改变和创新,达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目的。

4.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也需要跟进时展的步伐,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减缓了受审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的矛盾。但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是一项专业而又严肃的工作,所以要求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在创新的融合发展中,一定要保证其专业性和准确性,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无误,能够为受审单位提供准确的参考标准,最终促进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优波.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融合与发展[J].中国商论,2015(30):11-12.

[2]孙艳华.会计师事务所新业务拓展现状与创新研究[J].财经界,2015(15):207,209.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1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问题;新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迅速推进,其中作为国家运行保障机构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在财务审计改革方面,进一步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审计的水平,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众多、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依然存在着审计力度不强、效率不足等众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规范,因此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从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审计的水平和效率,防止国家财产的流失和损失。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内涵及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是维护国家正常运行的重要机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就是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按照国家审计法的规定,依法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和决算进行的审计核查,利用审计及时发现问题,以及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情况。[1]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位财务管理、财务审计、资金和预算管理以及财务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顺利开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在完善财务制度、保障国家资产安全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通过财务审计查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改进财务管理薄弱环节。二是有利于确保国家资产的安全,避免国家财产损失。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规范,致使国家大量财产贬值甚至流失,通过财务审计强化国家财产的监控,避免国家财产的流失。三是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财务审计查处财政资金的浪费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贪腐行为,真正让财政资金发挥作用,促进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现状

(一)单位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强,审计认识不足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财务工作人员结构不断优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数量众多,依然还有许多单位财务领导对财务管理不重视,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造成财务审计不规范,进而出现了财务资金使用不当的现象。[2]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致使财务工作管理变得混乱,更没有认识到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在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方面,虽然国家有了明确的规定和程序,但是还是存在财务使用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进而造成了国家资金被挪用、占用等严重后果。

(二)审计部门作用发挥不佳,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

从目前审计部门设置情况来看,我国审计部门在行政级别上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一样,甚至还低于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级别,致使在财务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审计部门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影响了财务审计的质量和效果。虽然我国正在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但是在审计部门改革方面严重落后于财政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部门改革需要将核算和监督职能进行细化,确保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

(三)财务审计工作程序不健全,整体把握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工作,需要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审计。然而从目前我国财务审计程序来看,对事后审计比较重视,对事前和事中缺乏有效的审计和监督,进而缺乏了财务审计的连续性,无法快速准备的把握其准确性,没有从全局出发,最终财务审计的效果不理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财务行为,加强监督和监管,也是国家宏观整体把控的重要内容,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需要从整体和全局发出。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创新策略

(一)健全财务审计制度,完善审计部门职责

健全的财务审计制度是确保审计部门职能发挥的关键。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在财务审计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不仅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的财务审计制度,也要健全审计机构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和落实,顺利推动从内外两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审计,查漏补缺,建立起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顺利开展,防止国家财产流失。[3]

(二)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明确审计部门职责

在财政审计改革的新形势下,要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的审计意识,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真正认识到财务审计对单位发展和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另外,审计部门在核算监督的基础上,还要具有监察功能。

(三)从重点事项切入,提升财务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维护国家正常秩序运行的机构,其资金或资产具有公共属性,主要目的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时,着重从重点项目或事项切入,认真审查收支情况、资产收入以及资金去向,特别是收支的明细账目,进而提升财务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保障国家财产的安全。[4]

作者:徐艳杰 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务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12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

2009年3月3日,在财政审计项目培训班上,刘家义审计长代表审计署党组首次提出了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即探索建立以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转移支付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收入征管情况审计为基础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把财政审计的重点放在推动建立健全更加统一完整的政府财政和中央预算管理制度、促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建立事权和财力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上。

在2009年12月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刘家义审计长再次重申了上述理念。刘审计长还指出,“审计管理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系统和规范的管理,审计工作是难以搞好的。当前,加强审计管理就是要着力解决审计资源调配和整合问题。首先是项目计划的整合。要搞好年度项目计划与长期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建立动态项目库,编制滚动项目计划;还要做好年度各项目之间的整合,避免交叉重复而又各自为战……其次是审计内容的整合,就是围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审计模式,每个项目都要探索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多方面需求。最后审计方式的整合,就是根据项目特点,科学选择审计、审计调查和跟踪审计等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管理模式。”

由刘审计长上述讲话可以看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个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转移支付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收入征管情况审计为基础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在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方式等方面对财政审计项目进行整合。其核心是高度整合审计资源,建立一体化的财政审计,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服务。

综上,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指导,以高度整合资源、提高财政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为目标,在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结果与报告等方面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调度、系统整合的财政审计新思维。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过程中我国审计机关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而作出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二、财政审计大格局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尽管财政审计大格局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我国审计机关对于整合资源、更有效地实施财政审计的探索却从20世纪末即已开始,可以说,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我国审计机关多年来对如何更好地实施财政审计探索的最新总结。

(一)我国关于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探索历程

1.关于财政一体化的探索

早在1999年,我国即开始有关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研究(刘正均,2009)。1999年12月13日,李金华前审计长在1999 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讨班上就提出要在审计工作中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他指出,“财政审计是一个大系统。财政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它里面有若干个小系统,税务是个系统,海关是个系统,它在大系统里有各自的位置和关系。财政支出分为若干个系统,每个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又是一个系统。只有掌握系统论的观点,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审计的对象、目的、任务和重点。各个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不能再象过去那样隔离开,自扫门前雪……”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和实施财政审计,实际上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方法论基础。

从2003年起,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审计制度的不断发展,我国审计机关开始不断探索如何整合审计资源。2003年7月1日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业务的科学管理。并要求,改进审计计划管理,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增强计划的科学性;成立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统筹安排审计工作;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的层次和水平。2003年9月,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时任副审计长的刘家义同志提出要加强资源整合。在组织方式上要坚持“五统一”的原则: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报告、统一考核;在工作方法上要坚持“两个强化”,“四个结合”。“两个强化”,即强化对重点部门、重点二级单位的审计;强化对中央本级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四个结合”,一是一级预算部门与重点二、三级预算单位审计相结合,也就是要在审计一级预算单位的基础上,沿着资金的流向审计重点二、三级单位,主要是要揭露行业性的问题、管理上的漏洞和一些重大违法违规下沉问题;二是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审计紧密结合;三是中央预算部门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要逐步实现结合;四是审计和审计调查要逐步结合。审计署2005年的《审计署关于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工作的意见》(审财发[2005]33号)进一步提出,财政审计要坚持“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实施,统一审计报告,统一审计处理”的“五统一”原则,全面整合财政审计资源。并要求,以计划为载体统一审计目标,整合审计力量;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①

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正式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进程。审计署专门成立了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对中央补助地方支出、基础教育经费和财政支农资金各专项审计进行组织协调,将传统的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联合共同实施(刘正均,2009)。与此同时,审计署各特派办、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都进行了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例如,2004年12月,浙江省厅了《浙江省审计厅关于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财政审计一体化是审计机关在现有的财政审计对象、审计人员配备、审计装备手段等条件下,对审计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整合,对财政性资金运作全过程进行监控,并最终以“两个报告”为主要载体反映审计成果的过程。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目标是: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发挥专业审计优势,增强审计机关整体合力,提高“两个报告”质量,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通过财政审计一体化,要实现审计工作的“四个转变”、“六个结合”。“四个转变”,一是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全方位关注财政性资金转变;二是从财政收入和支出审计并重向以财政支出审计为主转变;三是从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转变;四是从侧重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六个结合”则包括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该意见还提出,实现财政审计一体化,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各专业部门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统筹审计资源和计划管理,突出重点,使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大于各部分效能的简单之和。2007年,浙江省厅进一步了《浙江省审计厅关于加强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工作的意见》(浙审财〔2007〕67号),要求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从而进一步推进了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思想。

应当说,先前的财政审计一体化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具有思想上的继承性,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对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形象概括。当然,早些年的财政审计一体化,一定程度上只是审计工作的一体化,局限于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考核等与具体审计项目有关的审计全过程整合,其基础是与具体审计项目有关的审计程序,其核心与纽带是传统的财政审计而不是作为审计客体的政府预算(刘正均,2009)。而现在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则要求在审计对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流程与方法、审计结论等多个方面都进行改革和整合规划,是彻底的财政审计一体化。

2.财政审计大格局思想的提出

审计署2008年7月的《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坚持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同时,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这里,多种审计类型的结合,初步体现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想。

2009年3月3日,在财政审计项目培训班上,刘家义审计长代表署党组正式提出了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审计署还调整了年度计划期间,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集中力量开展预算执行审计,5月至10月开展企业、金融、经济责任、资源环境、重大投资项目等方面的审计,并采取措施,加大审计计划、审计资源、审计方式等方面的整合力度。在2009年10月的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12月的财政审计大格局业务培训班以及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刘家义等署领导又多次阐述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想。从此,我国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掀起了一股探索实践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高潮。

(二)当前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性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1.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面对不断增加的审计任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时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审计机关的有限资源与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资源不足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在审计实践中,却存在资源配置不当、严重浪费的问题。李金华前审计长在总结20年审计工作实践时曾经指出,“目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自身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力量不足不仅仅是数量意义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审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从系统的角度来整合财政资源,避免审计项目的重复、交叉,从而实现审计资源的高度整合优化配置,是解决审计机关资源短缺与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

2.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需要。财政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的发挥,对于政府审计能否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原先,财政审计由许多单个项目组成,并由不同部门按照业务职责划分来组织实施,各部门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整合,导致审计资源高度分散。另一方面,依照业务职责来分隔实施财政审计,实际上各个部门、各个审计项目都是在“盲人摸象”,相关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往往只是针对具体单位、具体项目乃至一个方面,没有把财政预算执行纳入全部政府性资金这个大系统中去考量,因而无法反映一个总体的执行情况和政策制度执行中的问题,也不能对审计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深入系统地去分析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具有全局性和战略高度的审计建议。因此,传统的财政审计模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审计资源,还导致审计机关无法对政府预算执行的情况完整地作出评价和建议,从而严重制约了财政审计建设的发挥。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服务型责任政府的建设,这要求政府审计机关从合规性和绩效性两方面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着重从全局和体制上找原因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从而促进政府加强预算管理、更好地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正如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讲话时指出的,“这些年的财政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这些成效大多体现在某一项资金、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具体事项上,将若干项资金、若干个事项、若干个行业综合协调起来运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做得还不够,主要是由于在审计项目安排上没有统筹考虑,各司局联系、协调不够,导致总体上摸不清当前财政资金在分配中、管理、使用和制度建设中存在什么重大问题,以及财政绩效怎么样,也很难将其量化和具体化……要加大整合力度,真正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

3.提高审计效率、减轻被审计单位检查负担的需要。在原先的财政审计思维下,各业务部门各自独立实施审计,不仅忽略了财政资金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导致审计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容易导致一个被审计单位甚至同一个项目被不同的审计部门反复审计,极大地加重了被审计单位的负担。采用全局的系统观点,对财政审计进行整体规划,各部门共同围绕财政资金审计的目标紧密配合,相互协作,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对被审计单位重复进行审计,有利于融洽审计机关与被审计机关的关系。

4.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相继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综合预算等制度。尤其是为了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为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各项财政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创造有利条件,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清清楚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最终用到了什么地方。在财政收支分类体系下,政府性资金的管理由原来的分账、分部门管理改变为相对集中管理,包括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以及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大部分政府性资金都纳入了政府收支分类管理体系,资金核算也更加全面、系统、直观,这不仅为开展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财政审计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从整体上对全部财政资金(包括收入和支出)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以加强预算管理,并促进政府加强绩效管理,努力提高政府绩效。

5.我国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使得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成为可能。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关注由原先的合规性逐渐向更高层次的绩效性转变,相应地,政府审计应当由原先偏重于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转向合规性审计与绩效性审计并重,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促使政府部门更好地履行其受托责任。就我国而言,原先的财政审计侧重于对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评价,其本质是合规性审计。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政府审计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审计机关逐年加大了绩效审计的分量,并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方式方法。《审计署2008 至2012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在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因此,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改变原先财政审计过多地注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规性而忽视财政资金的绩效性的状况,是科学发展观理念以及建设服务型责任政府背景下我国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政府审计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的不断深入,也使对政府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全面审计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包括低层次的合规性和较高层次的绩效性)使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成为可能。

三、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讲话时指出,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必须做到四点:一是必须整合审计计划,实行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国家财政审计总体目标是什么,审计内容和重点是什么,总体上要抓哪几个问题,要在哪些方面提出建议,必须进行整合,统筹研究确定。二是必须整合资源,统一组织。三是必须将不同的审计项目或类型实行有效有机结合。如省长经济责任审计与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专项转移支付审计与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各种基金(如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等)的审计与地方财政收支审计等都必须做到有效有机结合。只有把不同的审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在管理和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四是必须从财政管理体制、制度和财政绩效这个高度来整合审计信息,充分利用和挖掘审计信息。审计结束后,要按照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的要求,充分挖掘审计取得的各类信息,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2009年财政审计大格局业务培训班上,在谈到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时,刘家义审计长再次强调了上述四点。刘家义审计长的上述四点要求是对财政审计大格局基本精髓的高度概括,对于各级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时,尤其应当做到以下方面:

(一)审计范围的高度整合

财政审计大格局中的审计客体的范畴包括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债务预算等。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都应当纳入财政审计的范围。要把政府的全部财政资金作为一个系统,以预算为主线,通盘考虑,以便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运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2010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财政审计工作要以推进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为目标,把政府的全部收支纳入审计范围。这正体现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

(二)审计项目的高度整合

在财政大格局思维下,应当改变原先的多种审计相互割裂的做法,将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央转移支付审计、中央税收征管审计、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社会保障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国有企业审计等有机地整合起来。为此,审计机关在期初即应当确定财政审计的总目标,并以财政审计总目标为起点,进行适当的分解,从而确定有关项目(或方面)的具体目标以及实施者,然而再交给相关的部门去实施。此时,虽然财政审计仍然要由多个部门完成,但各部门都是财政审计大项目中的一个项目组,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审计目标展开工作,而不是原先的财政审计之下相互独立的松散主体。

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必须要树立全局思想,统筹安排,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相关的专项审计应当预先统筹考虑,尽量纳入常规性财政审计,实在无法纳入的,也应避免重复;二是为了提高各审计项目的整合度,应当加强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建设,尽量做到一类数据只提取一次、一次提取所有所需数据,并实现数据库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这不仅可以提高各项目组之间的合作(不同项目、部门间的整合)并有利于以后期间的审计(不同年度的整合),同时也可以减少到被审计单位反复提取数据的情况;三是借鉴民间审计中的“利用其他审计师工作”思维,充分利用其他项目组的成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被审计单位的负担。

(三)审计资源的高度整合

在财政审计大格局思维下,应当实现审计资源统一调度,审计机关内部各部门应当克服专业分割和机构壁垒,做到不同专业部门围绕财政审计的大目标协同作战,相互配合,信息共享,避免交叉、重复。为此,有必要对审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以便于财政审计工作的协调开展。刘正均(2009)提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调整审计机关内设机构及其职能,改变分行业对口设置模式,考虑按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资金的性质分类设置专业审计部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涵盖政府预算全过程的审计模式。笔者认为,这一思路值得研究。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民间审计中项目组的做法,打破现有的政府审计机关内部设置,围绕财政审计总目标及其分解来组织项目组。在保持现有组织设置的情况下,则有必要成立相关的协调机构来统筹规划财政审计工作。这一点上,审计署以及部门派驻机构都已经付诸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

(四)审计结论的高度整合

审计结论是审计工作的最后成果。财政审计大格局之下,要提高各项财政审计工作的有效整合,必须要实现审计结论的高度整合。为此,一是要合规性审计与绩效性审计相结合,既注意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评价,也要注重对财政支出的绩效性进行评价;二是审计结论要立足整体,全面评价,由反映单项审计信息向反映综合性审计信息转变,并注重从制度层面提出综合性的建议;三是要整合审计信息,实现审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从而提高审计结论的效用。

四、结语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不仅可以促进政府部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升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而且也是政府审计部门提高自身审计效率、解决不断增多的审计任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在理念上,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将整个财政资金作为一个系统、将财政审计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在审计对象上,要以预算为主线、贯穿财政收支的各个节点,使审计能够涵盖政府全部资金的各个方面;在具体实施时,要注重审计的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通盘规划财政审计工作,将全部审计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围绕审计目标,合理配置资源,从而使各部门共同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对财政资金管理与运用的合规性和绩效性作出全面的评价和建议,以保证财政审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金勇.试论以财政同级审为龙头的一体化审计模式[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0(6):26-27.

[2] 李金华.在1999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讨班上的讲话[Z].1999-12-13.

[3] 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09-12-28.

[4] 刘正均.财政审计一体化研究[J].审计研究,2009(1):23-26.

[5] 章丁万.关于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若干思考和建议[J].审计与理财,2010(2):10-11.

[6] 《中国审计》编辑部.整合审计资源 ―― 扩展审计功效的战略举措[J].中国审计,2004(4):32-35.

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篇13

一、政府审计在财政监督体系上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趋势将决定于审计的独立性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一个健全的财政监督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我国的财政监督体系主要由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物价监督、银行监督以及其他社会监督等构成。其中审计监督在财政监督体系中的地位比较独特,作用比较明显。正如以色列审计长本。波拉特女士1996年访华时所说的,“政府审计是民主的奠基石之一,政府审计师在政府体系中的地位和形象是政府力量的支柱所在”。这说明政府审计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加强财政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十几年来的审计实践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国政府审计机关共审计242万个单位,查出违纪违规金额7 965亿元,上交财政金额675亿元;通过审计减少财政拨款和补贴80亿元,追还被侵占挪用资金386亿元,罚款金额31亿元;查出损失浪费金额122亿元,促进提高经济效益370亿元;查出万元以上贪污案件1 959起,受党政纪处分5 611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7 447人。政府审计在监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和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监督在财政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愈越明显。政府审计之所以在财政监督体系中具有较高的监督位置,除了其作用明显、成绩突出外,将主要是由其固有的特征,即独立性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审计是独立检查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审计的本质特征是独立性,审计作用的本质也在于它的独立性。为了保证其独立性,国家规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不得行使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职能,不得从事被审计单位的任何业务。与审计相反,其他如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等经济监督,不是专职监督,它们必须结合各自的业务来进行监督,其独立性较差。因此,它们的作用也就没有审计监督明显。同时,审计独立性也表明审计监督具有不可替代性,审计监督也不能代替其他经济监督,因为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不从事审计工作以外的任何业务,不能提供其他监督部门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服务,也不能在被审计单位日常业务管理与控制过程中行使监督职能。审计监督从内涵上说也不是其他经济监督。但审计监督可以对其他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的部门实施再监督。这种关系在其他经济监督部门之间是不存在的。因此说,审计监督具有比较独特的地位。正是由于审计的这种独特地位,才使其成为财政监督体系中重要一员。它也将与其他各种经济监督一起,构成完整的财政监督体系,共同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整顿财经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政府审计在财政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趋势表现在公共财政下审计目标、重点和评价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公共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它具有公共性、非盈利性、调控性和法治性等特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框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财政职能的内在需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取向。改革的已经明确:一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严格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首先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减少财政对应由市场调节的项目和可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投资,优化支出结构。二是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全力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率。政府采购是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是建立公共财政新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四是改革国库管理制度,建立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五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推行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管理制度。

适应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审计的目标、重点和评价方式将面临重大改变。

㈠审计的目标将从以“合法性”为主转变为以“真实性”为主,并逐步发展为以“效益”为主的绩效审计。所谓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审计目标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从世界审计发展史看,最初主要是为了查错防弊的财务合规性审计,后来发展到合规性审计与“三E”审计并重,以至如今到以效益性为主的绩效审计。但从我国恢复审计制度以来的十几年情况看,政府审计的目标主要是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为主要目标的。这种目标,适应了当时的环境要求和需要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政府审计的目标也将随着改变。我们认为,当前政府审计的首要目标应为“真实性”。之所以这样为当前政府审计目标定位,主要考虑当前经济领域的最大是信息失真问题。由于信息的真实与否,是关系到市场经济能否有序运行的前提,也是国家能否制定的公共财政政策的前提。作为一种专家行为,政府审计具备鉴证职能,能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作出合理的判断。真实是基础,将“真实性”作为政府审计的首要目标,解决了资产不实、负债不实、损益不实、财政收支虚假等问题,为政府和各方面的正确决策发挥审计的作用。此外,将政府审计的目标定位在真实性上,也解决了合法性审计中存在的就事论事、审计评价片面等问题,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当然,在抓好真实性审计的前提下,也要注意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并根据公共财政支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绩效审计,待条件成熟后,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利马宣言》曾经明确指出,绩效审计是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因此,效益性将是今后政府审计的重要目标。

㈡审计的重点将是公共财政审计,审计评价的主要方式将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是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进行的。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也就会相应调整,与此相适应,预算管理制度也要进行变革。由于政府审计是围绕政府经济活动和财政收支活动而展开的,政府职能的变化,必然会政府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公共财政审计将是政府审计的重点。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经营,企业的财务收支也不能直接构成国家的财政收支。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主要是靠市场规则来进行约束,而不是主要依靠审计机关的监督,加上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的退出,企业审计的工作内容会大大减少,政府审计将主要监督国家公共财政。“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这是世界各国的惯例。

适应于公共财政的要求,审计的和重点也要进行调整。由于财政职能的变化,财政资金的投向和支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财政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今后的财政审计中,对综合财政预算、税收及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应作为政府审计的基础工作,要力求做到审计覆盖面和审计内容完整、审计方式和结果规范。审计机关对不同年度的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国库集中收付以及财政部门的预算组织与管理工作等,应作为专项审计监督的重点。

在审计评价方式上,将与世界政府审计接轨,主要是对政府及其各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政府部门和非盈利性组织准则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发表审计意见。今后几年里,这种审计评价方式将首先在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中全面铺开。其评价类型主要有四种,即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审计机关还应提出改进建议,出具管理建议书。实行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是英联邦各国的通行做法。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制度的建立,将是我国政府审计的一个重大。实行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制度的意义在于:一是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制度的建立将为国家规范预算创造了条件。因为没有经过审计机关的审计,其决算就不能得到批复,下年度预算也不能取得。二是实行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制度将使得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更加规范化。实行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制度后,从审计的对象的选择上,凡是纳入审计范围的单位每年由审计机关按照政府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预算报告签署审计意见,并将审计结果提交给人大、政府、预算管理部门等。三是实行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制度可以减少重复监督。重复监督情况还相当严重,与建立主义市场要求不相符合。实行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制度后,由审计机关一家对政府部门进行全面审计,权威性审计意见,供其他单位和部门使用,这就可以减少重复检查。四是实行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制度便于协调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将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作为政府审计机关的法定审计业务,这将使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认识到,财务报表没有经过审计机关审计并签署审计意见,不能正式对外报出。没有审计机关的审计意见,其财务报告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报告,对外是不能被接受的。在这种条件下,被审计单位就能够正确认识审计工作,并将接受审计作为其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可以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三、政府审计在财政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趋势还表现在将强化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投资既创造需求也创造供给,没有投资的稳定增长,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未来长期趋势,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十五”时期是21世纪起步阶段,其基本任务是在不断改善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为21世纪上半叶的经济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面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双重任务,投资肩负着重要职能。特别要看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很可能是今后宏观调控面临的中长期问题,也是制约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下一步能否有效地解决投资问题,充分发挥国家投资政策的导向功能和投资的乘数作用,这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政府投资是运用政府财力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调控职能作用,提高政府投资的使用效益,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凡被列为国家重大投资项目或重点建设项目的,都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通过审计,确保财政投资资金能够正确使用,避免国家财力的损失浪费,并促使项目建设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审计的对象既包括项目建设单位,也包括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质监单位。审计的内容除的账目、凭证、财务文件外,还包括对该工程的立项、可行性、资金预算、项目效益评估、执行情况、决策人行为合法性、工程招投标程序合法性、投资资金的拨付等全面系统进行。具体思路是:

㈠加强对财政投资资金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促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要加强对投资项目工程进行概预算审查,主要审查工程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预算项目是否与图纸相符等,以控制投资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高估冒算”现象;二要对投资工程采购和项目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查,严格控制投资资金使用,并及时掌握各方面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为政府投资资金拨付管理提供决策;三要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进行审查,核减各种不合理开支,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项目决算超概预算的问题,真正做到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的投资效益。

㈡加强对政府投资资金拨款管理的审计监督,规范投资资金拨付行为。主要审查投资资金是否由国库根据工程进度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有无存在层层转包、层层克扣以及挪用、挤占和滞留等现象,确保各项建设资金安全、及时、足额拨付到建设单位,全部使用在项目建设上。

㈢加强对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提高建设领域的财务管理水平。建设单位财务管理是投资资金管理的最基层单位,这个层次的管理跟不上,投资建设资金管理混乱的现象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审计部门有必要对建设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当前特别要针对近几年来国债投资中暴露的种种问题,重点加强对国债项目建设单位财务审计监督。以促进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扭转财务管理弱化状况。

主要参考:

⒈苏明。财政。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16-139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