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实用13篇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1

精神康复科设置床位210张,有全省最大、康复设施最全、康复治疗手段最多最先进的精神康复中心一个,能够对住院患者开展药物治疗外的工娱治疗、体疗、音乐治疗和社会技能交往训练等多种康复治疗项目。

二、院外部分

1、为提高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患者及家属精神疾病康复知识,我院加强了相关培训指导工作。2012年至今我院安排专家30余次到社区开展培训工作,共计培训各类工作人员、家属、患者2100余人次。

2、2010年5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以来,我院承担了全市十四县市区各级精防工作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截止去年底,我院共派出专家1025人次,共筛查线索病人15836人,确诊重性精神病患者13169人,危险性评估三级以上2205人。开展对社区、乡镇、村级医务人员管理危险行为病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派出专家205人次,培训相关人员3654人次。

三、存在困难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2

然而,我国精神卫生方面的医患及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我国的精神病医疗资源匮乏。全国的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人,平均每10万人口拥有1.26名精神科医师,这与全球平均每10万人口3.96名精神科医生的水平相比,仅为后者的32%;我国每10万人口拥有的精神科护士只有2.1名,这与全球平均水平即12.63名相比,仅为后者的17%。同时,因经济发展不平衡,现有的机构和人员相对集中于东部一些省区,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精神卫生资源匮乏,许多患者难以得到必要的住院治疗。我国儿童、老年等专业方向的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则更加缺乏。

其次,病人的巨大负担由家庭承担。据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估算,中国有90%的精神病人都和家人住在一起。由于人们对于精神病相关知识的匮乏,相关的社会组织的缺失,政府职能尚在完善,许多在家的精神病人过着非常惨淡的生活,他们的家人也异常痛苦。如果送专业医院治疗,医疗费用又是一件让人头疼的

事情。

再次,被抛弃的病人权益无法保障。被家庭或者医疗、救助机构抛弃的精神病人只能流落街头,流浪精神病人在我国的确切总数尚无统计,据研究者估算,应在3至6万人左右。对于如何保障流浪精神病孕妇的权益,目前在我国法律仍然是个空白。

最后,救助和治疗的现实极为尴尬。根据2003年8月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条例》,救助站对精神病人采取的是“先予救治、后予救助”,所以救助站只接收经过医疗、病情得到缓解的这类流浪者。而在收容站改为救助站之后,救助就变成了“自愿救助”。另外,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推脱责任,不愿接受精神病人。

总之,我国的精神病现状堪忧,随着精神病群体越来越大,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医护人员不足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差距之大确实给精神病人的管理、救治带来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孕育30年之久的《精神卫生法》

2012年10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孕育30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并将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走上了法制轨道。

共七章八十五条的《精神卫生法》,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康复、精神卫生工作的保障措施、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等作了

规定。

解决当前精神卫生突出问题

纵观《精神卫生法》,其在立法思路上主要体现了五点:

一是立足现实,解决当前精神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我国约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600万,而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总体上比较薄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人员缺乏,截至2010年底,全国仅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1468家,精神科医师约两万名,精神障碍防治和康复能力严重不足。这一立法立足现实,解决防治和康复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促进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是切实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精神障碍患者属于弱势群体,社会上对其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法律应当对其合法权益予以特别关注和切实保障,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保障其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保障其充分享受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同时保障其依法享有司法救济权利。

三是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精神卫生法既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体系,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救治救助服务,又建立有序管理的制度,防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努力实现保护个人权利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四是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疗、康复相结合。精神卫生工作重在预防,精神卫生法大力加强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学校等的责任,增强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同时,加强精神障碍治疗、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的整体水平。

五是明确责任,建立机制。精神卫生工作涵盖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不仅涉及政府和卫生、司法行政、民政、公安、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还涉及家庭、所在单位、社区、残联等主体。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必须明确各有关主体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

《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精神卫生法》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关注职工心理健康;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考虑到家庭在精神障碍预防和患者看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精神卫生法》明确了家庭的相关责任,要求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

此外,《精神卫生法》还对医务人员、监狱等场所、社区、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心理咨询人员等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方面的责任作出了规定。

诊断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

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本法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否患有精神障碍以及是否达到需要住院治疗的程度,是一个医学的专业判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严格依条件和程序作出判定;实施住院治疗措施,必须以医疗机构作出的“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为依据。

《精神卫生法》规定了医疗机构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应当具备的条件和应当遵循的原则,完善了精神障碍诊断、治疗、住院、出院等程序,明确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加强了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强化了对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保护,规范了精神卫生服务。

关于非自愿住院治疗,《精神卫生法》严格限定了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条件和程序,明确是否患有精神障碍以及是否达到需要住院治疗的程度,是一个医学的专业判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以就诊者的精神健康状况为依据,严格按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出具诊断结论。

设专章规定精神障碍的康复

为了通过康复巩固治疗效果,本法设专章规定,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医疗机构应当为社区康复机构提供有关精神障碍康复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此外,《精神卫生法》还规定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村委会、居委会、残疾人组织、用人单位、监护人等在患者康复方面的责任。

保障促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为解决目前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不足、医务人员缺乏、非精神科医务人员对精神障碍的识别能力不强,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断、治疗、康复等突出问题,《精神卫生法》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加强了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建设,保障和促进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不得非法限制患者人身自由

《精神卫生法》在总则中宣示: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姓名、肖像、病历资料等信息予以保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患者,不得非法限制患者的人身自由。

同时,《精神卫生法》还对保障患者权利作了一些具体规定,主要有:

一是保障患者获得救治、康复的权利。规定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诊断;不得因就诊者是精神障碍患者,推诿或者拒绝为其治疗属于本医疗机构诊疗范围的其他疾病;有关方面应当为严重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精神科基本药物维持治疗,按照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严重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资助;患者通过医保支付医疗费用后仍有困难或者不能通过医保支付医疗费用的,应当优先给予医疗救助;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监护人应当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二是保障患者接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规定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患有精神障碍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扶持有劳动能力的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为已经康复的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三是保障患者知情同意等权利。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治疗方案、方法、目的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告知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实施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外科手术等治疗措施,应当取得患者书面同意并经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除在急性发病期或者为了避免妨碍治疗可以暂时性限制外,不得限制患者的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自愿住院治疗的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

四是保障患者申请救济的权利。规定对有危害他人安全行为或者危险的严重患者实施住院治疗,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为保障患者的司法救济权利,还明确患者或者其监护人、近亲属认为有关单位和个人侵害患者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讼。

此外,本法还对故意将非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精神障碍患者送入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未以精神健康状况为依据将就诊者诊断为精神障碍患者以及司法鉴定人出具虚假鉴定意见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法律界人士眼中的亮点

法律界人士认为,今年将实施的《精神卫生法》有如下亮点。

亮点一:“心理援助”入法

在遇到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当事人的心理可能或多或少的受到创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心理援助。新颁布的《精神卫生法》的第十四条明确提出,“发生突发事件,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可以看出,心理援助将常态化。另外,新法还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教育机构有义务关注职工、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在必要的时候有义务向相对人提供心理援助辅导。

亮点二:“住院自愿原则”是突破

这次立法,最大的突破就在于明确了住院实行自愿原则,即精神障碍患者拒绝住院权。而且,设定了非自愿治疗的实体条件,也就是在哪些具体情形下,才可以把人送进精神病院。再有,亲属送治权、精神障碍鉴定等,立法都有修改和完善。法律是一视同仁的,《精神卫生法》之所以把精神障碍患者划分出来,视其为特殊人群,目的是为了保护弱者,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而不是为强行收治开便利之门。这才是立法宗旨。虽然前20年走了“自制力”标准弯路,但本次立法回归

本源。

亮点3:非自愿治疗执行法律标准

关键在于非自愿治疗的标准。征求意见稿设定的标准是: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其监护人、近亲属应当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行为的,由当地公安机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并通知其监护人、近亲属。

这里提到的“扰乱公共秩序”,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质疑。因为很多行为,比如投诉检举不实、网络不当言论等,都有可能被当成“扰乱公共秩序”。

一审稿采纳了这些意见,删除了“扰乱公共秩序”,重新设计了非自愿治疗标准,但其中提到的“不住院不利于其治疗”,再一次引发了质疑。因为如果不住院,是不是就不利于患者治疗?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医生手里,医生权力有被滥用的风险。

结果终稿删除了这个规定。这是又一个重大进步,意味着非自愿治疗——这个纠结多年的问题,不再由医学标准界定,而是要执行法律规定的实体条件。

亮点4:患者可以获得司法救济

亲属送治权,也就是谁有权把人送进精神病院?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是:监护人、近亲属可以将疑似精神障碍患者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若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行为的,由当地公安机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并通知其监护人、近亲属。

其中提到的“监护人”,争议比较大。按照法律规定,监护人的顺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看起来很好认定,可实践中,由于认定程序缺位,也就是谁来确定监护人,没有相关规定,所以医生极有可能直接把送治人当成监护人。

立法者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审稿删除了“监护人”,同时把送治权调整为:近亲属可以将疑似精神障碍患者送往医疗机构;当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立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3

二、健全精防康复工作网络,明确职责

一是各乡镇(街办)残联组织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把精神病救助作为一项重要业务工作,认真制定精神病救助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宣传发动、协调服务等工作。为实施好服药补贴项目,区残联与定点医院一起,制定了四项工作机制并认真实施,即:(1)筛查确定救助对象机制———残联和定点医院组织力量进行调查摸底;患者监护人申请和社区推荐;专职医生诊断筛查;残联审批确定对象。(2)诊断评估机制———医院为患者建立诊疗档案;确定实施诊疗方案;设立门诊取药点;确定取药和送药时间;进行疗效评估。(3)经费结算机制———每年底凭患者领药签字第二联和介绍信拨付经费。(3)项目统计上报机制———残联填写患者服药补贴登记表;上报项目数据库。二是争取卫生、民政、财政、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建立工作程序和机制,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预算安排医疗救助投入资金,对贫困精神病患者给予500元/人年的服药补贴,实现了全覆盖。定点医院成立了精防康复工作指导小组,安排有经验的医师担任专职康复医生,并完善康复管理制度,扎实开展院内外康复、人员培训、信息管理、科普宣传等工作。三是将精神病救助工作纳入乡镇(街办)康复工作重要的内容,列入社区康复员和康复协调员的工作职责,认真做好精神病人监护、服药、康复训练等工作。四是残联牵头组织定点医院开展送药下乡活动,使患者能够就近享受服药补贴。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4

精神疾病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和及时总结防治工作的经验十分重要。1999年,桐乡市被列为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县,现根据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规定的主要实施指标,对1999年度与20__年度工作进行对比研究。 1 工作方法 1.1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府办、卫生、残联、公安、民政、人事、劳动、工青妇等14个部门组成的市精防康复一级领导小组,24个乡镇和393个村(居委会)相应成立二级领导小组,组成了4003个精神病人监护小组。 1.2由专科医院对全市28名乡精防医生和266名村精防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合格率98%。 1.3全市宣传发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治知晓率。 1.4建章立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由市政府制订了《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解决特困精神病人医疗费用。 1.5普查普治,建档立卡,分类落实防治和监护措施。 1.6积极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让病人回归社会,参加工作,实施康复措施。 2 资料来源 按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调查1999年度及20__年度的主要指标数据,分别进行整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百分率。采用两样本率比较(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结果及分析 3.1 我市共注册登记精神病人4170人,按疾病进行分类:精神分裂症2132人;情感性精神病635人;精神发育迟滞650人;分裂样精神病62人;反应性精神病56人;癫痫性精神障碍143人;癔症性精神病137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91人;其它精神障碍164人,以此进行分类管理。 3.2 我市两年度总人口数基本无明显差异,而精神病人检出率远远低于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所示的重症精神疾病数据(总患病率为14.28‰,现患病率为12.21‰)[1]。原因可能有两,一为非正规流行病学调查所致的漏检;二为摸底调查与流调的病种有所差异。按我国“九五”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末期检查的规定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检出率不少于6‰就为合格(1),因此,1999年度未达合格指标,20__年度已达合格指标。 3.3 按规定:指标监护率达90%以上为一类等级达标,监护率60%以下为最低达标等级[2] 。我市监护率由1999年的最低提高到20__年的一级(p<0.001)。 3.4 1999年显好率达三类等级规定指标,20__年达一类等级 (p<0.001)。其中病情恶化者由14.9%降至2.7%(p<0.001);病情无变化者由36%降为32.8%(p<0.05);病情显好者由49.1%升为64.4%(p<0.001)。 3.5 参与社会劳动率[(全劳力+半劳力+简单劳力人数) ÷监护病人数×100]由三类等级的75.1%升为一类等级的81.3%(p<0.001)。其中半劳动能力者由34.9%升为39.4%(p<0.005),无劳动能力者由24.9%降为18.7%(p<0.001);而全劳动能力者或简单劳动能力者均无差异。可见总的社会劳动参与率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社区防治康复措施,除服药治疗外,尚未开展劳动能力训练等综合措施,尚未把群众“精神病人只要不吵不闹”的观念提高到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水平。 3.6 病人服药治疗率由45.6%上升为61.0%(p<0.001);自动停药率由76.4%降为72.0%(p<0.05)。提示维持药物治疗不系统、不正规,不遵守医嘱自动停药,可能是造成病情无变化率和全劳力率无差异的主因。 4 讨论 4.1 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传统观念动摇、社会支持系统变化等因素,心量应激急剧上升,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50年代中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7%;1982年,我国精神病时点患病率为10.57‰;1993年为13.54‰;20__年,我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4个县(市)、70个乡镇(街道)、140个村(居委会)中15 000名 ≥ 15岁的人为调查对象,结果提示调整后精神疾病总的时点患病率已高达17.3%[3](95% ci 为16.0%~18.7%)。按国际上采用的劳动能力丧失调整生存年测算,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已成为世界头号疾病。心理问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其中老年人12.9%,儿童、青少年为10.9­—13%,中 学生为17.3%,大学生为25—30%,因社会、心理、不良行为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4]; 4.2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基层单位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成效。1999年起,政府将此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精神病人的社会肇事率明显下降,实现了精神病人早发现,早治疗要求,通过提高普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发生率也有所下降,一举通过了全国的考核达标。 4. 3 发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一个时代的趋势,它可减少因长期住院引起的“住院综合症”。实践证明,大部分病人在医院急性症状控制后,回到社区生活,并得到相应的康复服务,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参加适应生产劳动,对避免精神残疾和早日回归社会是极有好处的[4]。从本课题的结果分析也证实了这一论点。 4.4 据上海市调查[4],出院即停药者的复发率为23.8%,半年内药物维持治疗者为21.2%,半年至一年内者为11.3%,1-2年服药者10%,长期服药者的复发率仅为2.5%,可见维持治疗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从本课题研究结果可见社区精神病人1999年和20__年度服药维持治疗率分别为45.6%和61.0%,能做到社区中有1/2左右的病人维持用药,是相当乐观和不容易的事。但是服药病人中,两样本分别有 74.4%和72.0%的病人不遵医嘱自行停药,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社区医生及监护小组监护未完全到位;二是病人及家属对维持治疗的认识不到位;三是经济原因。在目前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措施中,还没有实际能力全面推行综合性康复措施的情况下,医生、病人家属、社会能让病人遵医嘱服药的确值得引起关注。 4.5 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临床精神病学与某些公共卫生学工作的结合,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动员社会力量,并配合有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五年来,分别制订了《桐乡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案》、《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和《桐乡市社区精神病人防治康复工作考核标准》等文件,使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达到了全国试点标准。五年中,为137名特困精神病人减医药费32万元,解除关锁精神病人12人,为5%病人办理残疾证,有1500多名精神病人得到劳动安置,为精神病人参与社会劳动,实施劳动康复,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工作实为一项民心工程。 4.6 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坚持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开放化、社会化、综合化”方法;以“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治疗和康复水平,保障人民心身健康”为主要目标;这些试点经验值得推广。但存在一、二级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全部为无偿服务,开展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已成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政府应加大这项民心工程的投入,以进一步推动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宣传,科学防治,消除偏见,关爱精神病人;外来盲流精神病人的综合防治还是桐乡市防治工作盲点,也造成不稳定社会因素,如何建立有效监护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变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日趋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精神疾病对我国人民健康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我院主要是收治有别于社会普通人的各类精神病人,同时为社会精神卫生事业服务。若按照原来医院管理模式,各病区均有新入院病人、康复病人和长期收容、年老体弱病人,同时社会病人和监管强制病人混合在一个病区,也不便于执法、管理。各病区均要配备相应的医务人员,专业人员明显不够;新入院病人和衰退、年老体弱伴有各种躯体疾病的病人、病情缓解的病人混在一起,管理上难度较大;为了突出专科重点,克服管理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展和加强对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迫使我们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寻找一条既符合服务治安,又为社会服务的管理方法。经过充分调查论证,近来来我院开展了精神科病房分类管理的尝试,并不断的探索、总结、调整。

1病区分类方法

根据精神病人的治疗的需要将病区分为三大类:(即治疗、康复、收容病区)。一为治疗病区,以新病人、重病人为收治对象,根据新病人多,躯体疾病多的特点,实行封闭式管理,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他病区可将病情复发或有躯体疾病的患者转入治疗病区;治疗病区配备具有临床丰富经验和技术精湛的医生、护士和相应的急救设备,集中优势力量做好诊治工作。第二类为康复病区,医护工作重点是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基础上以各种康复治疗为主。实行半开放管理,以娱疗、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工疗为主。根据病情实行三级开放管理制度:一级为症状部分缓解,限制在病区或病区活动区内活动,平时可使用鞋带,配带手表,小型收音机、录音机等。二级为症状基本缓解,限制在医院范围内活动,可参加院内开展的各种活动。除上述方便外,还允许病人可拥有打火机等;三级为病情完全缓解,可在院内自由活动,在规定时间内返回病区。除参加文娱活动外,主要是参加多钟简单作业训练、工艺制作技能训练等。第三类为收容病区,多为慢性、衰退、长期住院和年老体弱、严重智力缺陷精神病人,以管理、加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为主,着重培训个人卫生、饮食、大小便等生活训练活动。

2精神病房分类管理的体会

2.1护理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工作重点方向;过去我院对危害社会治安精神病人管理一直延用以管理为主。我们以科学管理、精心治疗、管治结合、服务治安为宗旨办院以来,在理论上强调和贯彻了“管治结合”的方针。在医院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如何管治结合,仍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中,尚未能认真落实并形成有特定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医疗市场的建立,医院的卫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我院如何在社会主义医疗市场中确立医院的位置,如何体现维护治安的要求,如何适应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的需求,以及我院目前的现状和特色,在认真调查、分析、论证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的重点专科。通过对病区的分类管理使全院护理人员在观念上实现了转变;增强了参与意识,明确了医院的特色和重点“慢性精神病康复”。看清了我院与卫生系统专科医院的差距和我院的特点,积极为医院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了分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质量意识,不求数量,求质量,认真落实护理操作常规的具体措施,深入开展了护理质量管理,开展了各种康复内容,丰富了病员的休养生活。

2.2减员增效,优化结构,实现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实行分类管理以前我院有五个病区,每个病区均有新病人,年老体弱躯体疾病病人和康复期病员,均需要考虑有治疗、康复、管理的职能,配有相应的医护人员,形成不了优势,突出不了重点。自分类管理实施以来,对病区内各种护理岗位进行了合并,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岗位,对一些重要岗位明确了职责。实行一专多能,一人多职。根据分类管理目标和每个人工作均达到满负荷的要求。实行按需设岗,通过人员的合理使用,使各病区的工作正常运转。

2.3分类管理,规范操作,形成治疗与康复、监管与社会的特色;护理人员根据病区的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练兵,如治疗病区以新病人的急性期治疗、病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治疗为重点,是医院新到岗护理人员的训练基地,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必须在治疗病区工作半年至一年,克服了医院病种单一,护士临床经验与卫生系统精神病院比较相对不足等缺点;突出了医院专业优势,培养了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康复病区以开展各种康复活动内容为重点,安排护理骨干到病区主持康复工作等。监管病区突出安全管理要求,社会病区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性化服务的理念。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6

(一)工作亮点

1.重点优抚对象短期疗养工作。我院是全省率先开展优抚对象短期疗养工作单位,在市局优抚科的指导下,我院从2019年5月开始,分期分批组织全市县区优抚对象开展了短期疗养活动。共计接待了来自禹州市,襄城县,许昌县,鄢陵县、示范区、开发区、东城区,魏都区共计206位重点优抚对象,在康复疗养期间,我院为每位优抚对象提供全身体检、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指导、康复治疗,建立健康档案。对患病优抚对象进行及时康复治疗,同时,为每位疗养对象配发优质军便服、以及基本生活日用品,派专人拍照,合影并赠送每位优抚对象。并根据优抚对象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性以及民族情况等科学配餐,确保主、副食多样化。时刻关注疗养对象的人身安全,在外出、洗浴、饮食等方面都制定了周密的安全保障方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丰富疗养对象文化生活,此外,根据疗养人员特点,我院还专门为其安排了党性教育、座谈会,健康讲座,组织参观许昌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市规划馆、博物馆等教育基地,了解许昌的市容市貌,关注许昌经济社会发展。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温馨宜人的疗养环境和医护人员细致入微的贴心服务,得到了疗养对象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重点优抚对象疗养是民政部门关注功臣生活的“暖心工程”,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关爱优抚对象、弘扬爱国拥军精神、密切军民团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优良传统,又是民政局情系优抚对象、服务优抚对象,不断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2.慈善工作。我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承办慈善总会儿童慈善体检活动,针对民政救助对象,社会困难群体,经常开展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定期不定期组织医护人员深入乡村、社区送医送药,组织困难职工、孤寡老人、环卫工人来我院免费体检,凡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困难患者在各类保险报销后,剩余自费部分由我院根据情况承担,全年慈善救助70万元,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不会使患者因病致困、返穷。取得了良好的群众口碑,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打出了民政为民的品牌。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安全生产工作。医院支部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整体要求,调整充实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各科室安全负责人和安全员的职责。为增强医院全体人员的防火意识,提高医院全体人员的防火逃生技能。本年度多次组织消防演练工作,让大家掌握消防器材使用并熟悉医院的紧急疏散通道。

2.医院业务工作。(1)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人性化的服务。“以质量求生存”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为更好的为患者服务,(2)加强精神康复,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脑出血偏瘫康复、脑梗死偏瘫康复等疾病的临床路径,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认知(高级脑功能)训练、物理疗法、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3) 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基础医疗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得到落实,医疗质量指标达到标准要求,医疗质量明显提高。医务人员自觉做到依法行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医院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按法规管理、按制度办事、按规范操作、按标准落实的运行机制。(4)按照全市部署,积极参加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耗材加成,规范开展临床路径,尝试以病种付费。(5)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1.医院通过与社区、福利中心结合,为民政对象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按照精神病诊断分类标准,建档、立卡。

2.对病情不严重且不稳定,无条件住院的患者,建立家庭病床,由我院治疗小组指导患者康复训练,由家庭成员负责护理好病人。

3.实行“住院救助+门诊服药救助+生活救助”的救助模式,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制定救治方案,急性期住院治疗按照医院临床路径规范执行,出院时进行精神障碍评估,后根据需要进行门诊维持药物治疗。采用各种措施、改善功能,侧重点是心理与社会功能训练。

(三)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发展的意见》(民发【2013】213号)关于“加强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在空白区域的布点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网络”的文件要求和(豫民文【2014】367号)文件《省民政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贯彻实施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的通知》精神,经许昌市民政局第67次局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利用国家投资、政策支持,由许昌市按摩医院作为承建单位,在现有许昌市社会福利院院内建设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大楼项目。2016年8月该项目立项。2016年12月该项目正式奠基。现一号楼主体已经完工。2020年7项目完全竣工。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创新思维需进一步增强;

2.深入科室了解情况不够;

3.班子成员间广泛谈心、沟通思想不够。

二、2020年工作谋划

(一)总体思路

在2020年,医院要加强学习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谈心交心,增强相互理解和支持,增强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改进作风、深入基层,大胆管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二)目标任务

1.全力推动精生卫生康复中心建设,力争2020年7月1#、2#康复楼全面完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填补项目资金缺口。

2.认真查找优抚短期疗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力争2019年优抚短期疗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3.积极配合我市医改工作,仔细研究政策,为医院业务提升寻找新的突破口。

(三)主要工作

1.重点工作

(1)发挥中医特色,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医学先辈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自古以来中医疗法在我国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群众推崇、信奉中医中药。本着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以及宏扬祖国传统医学的宗旨,为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重点任务的落实,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卫生计委生委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查评估工作的通知》我院做了大量务实有效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药事业发展所必须的各项软硬件设施,使我院中医药事业快速的发展。

(2)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医疗管理,防范医疗纠纷、差错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医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普及,医疗纠纷日渐增多,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医护质量。因此,要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使医务人员格守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对技术精益求精,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向患者提供礼貌、热情、便捷、优质、高效、费用合理的服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制度管理,以法治院、以德治院,将医疗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切实加强专科专病,特色科室建设。我院的特色专科建设,尽管喊了好多年,也有了一定进展,但力度不大,特色尚不突出,缺少全省重点专科,在我市的重点专科也不太明确。在这方面,作为一家中医医院应该狠下功夫。我院计划从2018年着手把骨伤、肛肠等科室做为市级重点专科加以培植,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向其倾斜,使其逐步成熟,带动全院业务工作的发展。

2.亮点工作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7

10来年前,张芳刚结婚,丈夫老梁突然得病卧床不起,新婚的媳妇自然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一边要操持家务,下地干农活,一边又要打零工赚钱,养家口。张芳心急如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两年过去了,在张芳的照顾下,丈夫恢复健康了。然而就在这时,老梁发现妻子喜欢喃喃自语,爱发脾气。有一天竟拿起菜刀,到处乱砍家里的东西。莫非张芳“疯”了,老梁立即把她送到黄岩一家精神病医院。一诊断,果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张芳每天必须服药,一旦没有及时服药,就会病情发作。“她发病时,我连她住的房间都不敢进,但是又生怕她伤着自己;平时在外面做工,心里也老想着家里,就怕她犯病。”老梁说这话时,似乎还心有余悸。他告诉笔者,直到2003年,路桥区在桐屿街道开展精神卫生试点工作时,发现了他们一家,他们备受折磨的日子开始有了转机。当时,张芳正发病,路桥区残联和精防办的工作人员立即把她送往天台精神病医院治疗。与张芳结对的郑医生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到医院,询问张芳的病情,有时还会专程跑到医院去看望张芳。2004年6月张芳病情稳定出院回家,郑医生坚持定期上门为她送药,指导她服药。有时,郑医生还会主动上门和张芳聊天,说家长里短,说生活心境,渐渐地,张芳把医生当成了知心朋友。每遇上有心事,张芳就主动打电话给郑医生。有了好心情,张芳的病自然恢复比较快。不到一年,张芳生活开始能自理了,洗衣、做饭、干家务,而且在家里做起了鞋垫加工,每天能赚上10多元钱贴补家用。老梁也可以放心地到外面做工赚钱了,夫妻俩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

今年5月,区残联按照个性化配送的原则,为张芳家送上一辆高速缝纫机,她家那辆“老掉牙”的缝纫机终于给换掉了。拿到缝纫机那晚,张芳很是高兴,似乎对生活有了更大的信心。老梁说,她几乎一宿没睡,都在踩着新缝纫机加工鞋垫。如今,张芳的女儿也已经4岁了,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

康复故事二:

王健(化名),31岁,也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19岁那年,父母认为儿子一定要学门手艺才是生活立足之本。于是就把王健送去当油漆工。在外学油漆工不久,王健回家告诉父母,他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觉得有人在喊他,而且每到这时心里就慌得厉害。当时,父母并没有十分在意。突然有一天,王健哭着从外面跑回家,大喊着“警察要来抓我啦”,并示意父母给他找地方躲起来。这时,父母才发现问题严重了,王健不但思想有些虚幻,而且双手不停地发抖,脚也不能下蹲了。于是,父母赶紧把他带到医院检查,王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在医院住了些日子后,在药物的控制下,王健的病情稍有些缓转。回家后,王健总是拿家中的钱去买东西给别人吃或是跟人聊些莫名其妙的话。家中的独子得精神病,自然不是件“光彩”的事。父母在四处求医的同时,把王健藏在家里,以免给自己丢“面子”。没想到,如此一来,王健成天除了睡觉,就是面对四壁,没人说话,也没事可做,开始时像“闷葫芦”,谁也不愿搭理,渐渐地脾气变得暴躁,只要父母说话稍不中听,他就恶言相向。有时,还在深更半夜起床离开家,到外面走走、逛逛,父母好说歹说才把他拽回家。有了第一次出走后,父母晚上几乎都不敢熟睡,生怕他半夜离家。此时,王健的父母深感无奈与无助。

“你可以去找区精防办的人,他们也许能帮助你。”有一次,有个朋友上他家做客时得知他的难处时告诉他。一向不公开儿子得精神病的父母,终于鼓足了勇气,找到了路桥区精防办。

路桥区精防办的工作人员获悉情况后,立即上门了解王健的病情。随后又指派了一名精防医生跟王健结对。工作人员发现了王健父母的狭隘思想,专门给他父母讲道理,分析他们的错误做法,并指导父母如何照顾王健。

在与王健结对后,小邵医生更是花足了心思,三天两头往王健家跑,送药、指导服药,与患者聊天,并把每次的观察详细地记录下来,为王健专门定制了一套康复方案。

由于精防医生的精心指导和一家人的照顾,几个月下来,王健的胡言乱语少了,起居生活也有了规律。期间,王健可爱的女儿也渐渐长大了,会张口叫“爸爸”的女儿,给了王健更大的力量。这不,平日里,王健常常和家人抢着去幼儿园接送女儿。现在,王健的病情基本稳定下来,父母开始让王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里的几头奶牛产奶了,他都会主动去送货给客户。有空的时候还帮妻子加工肚兜赚钱,有时夜晚10点多了,妻子、女儿都睡了,王健还会一个人赶工。看到这些情景,父母和妻子终于舒了一口气。

经验123

“要建立起社会化、人性化的精神病康复工作体系,探索有效防治办法,为精神病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社会。”2003年9月,路桥区率先在台州市开展精防试点工作,并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民心工程来抓。

1.多级保障,推开精防试点。自开展试点工作后,路桥区专门成立了精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在10个镇(街道)设立精防卫生办公室指导、协调、督查精防工作;设立由区疾控中心、区级综合医院、台州二院等业务人员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技术指导中心,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并与台州二院挂钩,成立精神病防治康复门诊。2004年8月开始,区精防办组织了近2000名精防工作人员,对全区的333个村进行全面摸查,对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实行村居、镇(街道)、区三级分类管理。

从2003年到2005年,路桥区财政拨出近160万元用于精防工作。该区还出台了《路桥区特困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分级负担规定》及《路桥区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结算方法》,规定把精神病人治疗康复纳入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8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recovery effects of psychopath after discharge. Methods 200 discharged psychopaths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odd or even number of discharged order.Odd numbers was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even numbers was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and each group was 100 cases.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psychiatric routine nursing after discharge 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psychiatric routine nursing after discharge.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the NOSIE,NORS,MRSS in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count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the NOR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impulsive behavior inhibition situation was obviou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Psychopath;Impulsive behavior

精神疾病是一种表现在行为、心理上的紊乱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致残率较高,同时也是一类慢性迁延性疾病。由于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需要长期住院,因此其对社会功能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由于住院期间,患者的正常生活模式、家庭生活以及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干扰,导致长期住院的患者患上“住院综合征”,而护理干预能对于这类患者起到有效的作用。为使患者在出院后能维持治疗,得到良好的家庭护理,达到减少复发、提高康复质量的目标,本研究选取我院出院的20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出院的20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出院顺序单双号分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23~60岁,平均(33±11.5)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6.3±0.5)年;病情:癫痫性精神障碍24例,躁狂症27例,精神分裂症37例,精神发育迟滞12例。对照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21~68岁,平均(31±12.4)岁;病程1~12年,平均(6.3±0.5)年,病情:癫痫性精神障碍23例,躁狂症29例,精神分裂症33例,精神发育迟滞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精神科治疗与护理方法以及常规的出院指导,内容包括告知患者坚持服药、定期复查、生活能力训练、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常规精神科治疗与护理方法以及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组建护理工作组 护理工作组组员由具有较高的精神科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相关的医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主管护师、护师、护士以及责任护士组成。

1.2.2 编写护理干预措施和康复指导内容 内容包括精神卫生知识(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预后、病情复发的征兆);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与维持治疗时间;如何预防复发;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出院后的康复计划。

1.2.3 建立出院患者信息登记卡 将纳入护理干预的精神病患者资料整理建档,患者信息登记卡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职业、经济来源、家庭住址、诊断、用药名称和剂量、监护人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护理工作组的每个成员都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家庭社会背景,利用这些信息在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并争取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1.2.4 定期复查 监督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定期复诊。

1.2.5 指导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工作能力的恢复 通过电话回访和定期上门访视,于患者出院后的第1、3、6、12个月进行回访,持续时间为1年。具体的指导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指导、服药指导、社会功能恢复指导以及心理咨询和安全指导。①日常生活指导:主要是对患者的个人生活指导,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②饮食习惯指导:避免暴饮暴食或不食少食等习惯,要尽量多摄入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的食物,要通过运动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2]。③睡眠习惯指导:确保患者的睡眠环境干净整洁、安全,避免睡前兴奋活动或饮用浓茶等兴奋性的食物饮料,通过适量的运动促进睡眠[3]。④服药指导:患者出院时,嘱咐家属药物由专人保管,让患者按医嘱、按时服药,教会家属如何观察药物副反应及病情复发的征兆,及时掌握患者服药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效果,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让患者达到接受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4]。⑤社会功能恢复及心理指导:主要是对患者进行鼓励和交流,促进患者和家属之间的沟通,为患者提供较好的环境,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安抚或者用药来减少患者的病情复发[5]。

1.2.6 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安全指导 防止患者因为病情反复伤害他人或者自伤、自杀等行为,确保患者所处的环境安全、整洁。

1.2.7 及时总结经验 建立工作会议制度,定期进行工作会议,总结护理经验。

1.3 效果评定[6-9]

采用精神护理观察(NORS)量表对患者的冲动行为因子进行评分。NORS量表中的“激惹因子”项目中有六个小项(不耐烦、容易生气、不如意便心烦、拒绝做日常事务、易激动发牢骚、容易冒火)与患者的冲动行为有关,评分中每个小项为0~4分,共分为五个等级,按等级来确定每个小项的分数,总分值≥10分的患者为有冲动行为倾向。于干预前后采用自拟调查表统计两组各类症状的发生率,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定护理干预效果,对两组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康复状态用量表(MRSS)进行整体的康复状态评分。MRSS量表依据患者的依赖性、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症状及病态行为表现分为4个部分,共28个项目,用(0~7)8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NOR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NOR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冲动行为抑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NOSIE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RS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 MRSS各项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受到高度紧张和高压的影响,精神病患者的数量也不断地增长。我国目前的精神病院的设施以及患者家庭的经济情况,难以满足患者长期住院的需求,而且慢性精神病患者不适宜长期住院治疗,通过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出院后精神病患者病情。精神病的病程长且易复发,药物治疗后能够有效地改善病情,但由于很多病人都转入到慢性疾病过程中,需要结合医院治疗和出院后针对性地护理恢复。针对性护理干预延续了出院后精神病护理工作,能够处理患者出院后潜在的护理问题,通过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对患者的生活进行指导以及提供心理咨询等,促进患者的康复[10-13]。针对性护理干预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治疗的重要条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帮助出院后精神病患者尽快消除紧张焦虑心理,对患者的身心起到安抚作用[14]。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给予合理的针对性干预,让患者自己说出自己内心的矛盾点,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对文化程度、心理问题相似的患者给予针对性干预,有效地解决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强化医患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患者放下思想包袱,消除抑郁、焦虑、悲伤的情绪,提升其自信心和正视疾病的能力;重视培养患者按时休息、定期洗漱、搞好个人卫生及整理床铺的习惯,减少其不良情绪,促使患者快速康复。精神卫生针对性干预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能力,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促进患者更好地康复。定期向患者讲授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能力,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配合治疗方案[15]。护患沟通可使患者了解治疗目的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调动其主动服药的积极性,从而积极配合及遵从治疗,确保治疗效果[16]。客观方面的原因可以通过后期工作加以改善,而主观方面的因素需要通过特殊的方式来加以解决[17]。本次研究将针对性心理干预应用到出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护理人员以人性化管理为工作原则,在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关心、爱护、理解和尊重,赢得患者的信任,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中,分析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NOR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冲动行为抑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NOSIE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MRSS各项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抑制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降低精神病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风险,减少复发,提升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桂花.精神分裂症78例冲动行为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344-345.

[2] 谢荣仙,吴金花,谢素芳.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2):602-603.

[3] 黄慧玲.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63-464.

[4] 张志玲,范明秀.109例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的防范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547-548.

[5] 周玲.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135-136.

[6] 郭建设,万晓玮.精神科人性化护理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3):278-279.

[7] 王雪娣.人文关怀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5):444-446.

[8] 曹志良,谢慧玲,张程W.综合性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6):513-515.

[9] 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9-298.

[10] 郑兰,李家磊,马婷婷.系统性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4):338-339,379.

[11] 张明国.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7.

[12] 刘保芹,王彦.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浅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6):651.

[13] 李丽珠,郝伟平,袁国萍.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20(1):72-73.

[14] 项玉涛,李文咏,翁咏振,等.“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707.

[15] 曾丽苹.精神病学科的发展趋势及设想[J].医药杂志,2013,25(3):6-10.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10

我国学者黄红[4](1998) 认为,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卫生宣传教育, 对精神病人的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十分必要, 有利于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增加回归社会几率、延缓衰退进程等。杜建军等[5](1996) 对 58例参加抗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与对照组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部分家属有心理障碍, 认为有必要在抗复发工作中对病人家属进行心理咨询及精神卫生指导, 讲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及抗复发中的一些问题,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技能。

近年来 ,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Arey 等人[6]总结了 4 202 例病人的报道 ,结果发现在照顾病人的家庭成员中 ,存在着较高比例的心理障碍。在苏格兰实施的研究[7]发现 ,有 77%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主要家庭成员大体健康问卷 (GHQ)总分高于普通人群 3 倍 ,社会适应自评量表 ( SAS - SR) 显示他们总体适应能力低于普通人群。精神病人的家属常受歧视 ,有羞辱感 ,其结果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原有的社会活动或改变了活动形式。Phillips[8]等对中国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进行调查 ,采用 Camberwell 家庭问卷 (CFI- CV)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 1491 人中有 899 人(占 60 %) 存在中度至重度的耻辱感。

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了测查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同时也影响到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回归社会几率和社会功能等康复指标[9~11] 。

我国近年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也有一些研究,张玉娟等调查资料显示患者家属现有的精神疾病知识明显不足,陈春发等经过调查认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复发患者家属关心患者疾病复发的早期识别及应对技巧,希望参与患者康复目标的确立,并期望医生提供患者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有针对性的指导[12]。

精神科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护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许多工作的延续与发展(如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宣教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综合方面考虑,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客观需求和心理需求,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有研究表明,患者最容易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为个别教育,其次是集体教育、宣传手册和示范教育。提示我们在采取个别教育的同时,应缩短办板报的周期,宣传患者最需要了解的疾病知识。此外,出院患者需要进行如何预防疾病复发、复发先兆、诱发因素、家庭护理方法、维持治疗时间、疾病和药物对婚姻、生育及对子女的影响等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患者开朗、乐观、坚强的性格,促使患者学会自我调控,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负性压力;同时要向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传授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出院后能及时获得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关怀、鼓励和尊重,改变患者及家属或照顾者不良的知、信、行,建立良好的尊医行为,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13]。

目前存在问题:①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当长时间内,大多数医院延续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热衷于被动执行医嘱的功能制护理,没有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尤其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琐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多,生活护理量大,医护人员大部分时间从事常规医疗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对精神病患者个体的健康教育没有制定出针对性的康复计划。②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对精神卫生知识认识了解不足,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导致患者及家庭对精神疾病认识缺乏,给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带来很大困难。③精神科普知识及人文知识欠缺精神病患者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医护人员掌握有关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对社会人文知识缺乏,不能准确把握与患者交流的切入点,患者对医护人员不能产生信任感,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持怀疑态度,使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④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沟通技巧对健康教育内容不能灵活运用,语言生硬,医学术语使患者无法听懂,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宣教疾病知识不感兴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对策及建议:①重视对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转变观念,向现代化的护理模式转变,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把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住院过程,关心和爱护这一弱势群体。对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从思想上给予重视,通过健康教育能够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模式,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②在宣教过程中,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社会经济地位、民族、职业、年龄、不同知识面、各层次患者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要求医护人员要有广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边缘知识来丰富自己,了解各行业的工作特点。定期安排对患者讲授精神卫生知识,并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着重讲解,分析各种症状存在的原因、性质及表现形式,鼓励患者写心得体会,并帮助分析,以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症状的认识能力,促进医患相互交流,以此发现和解决患者潜在的其他心理问题。③对当事者采取的态度要表示赞同或不赞同,就问题的所在给予指导,特别重视与精神病相关心理因素,因为许多疾病诱因都与心理问题有关,而心理疾病的发生大多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有直接联系,在实际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与患者交谈影响疾病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环境等因素,更要向患者说明影响疾病的心理因素,因不同的人对心理冲突有不同的防御机制,如果不能应对就可导致不同疾病的发生。④有针对性健康宣教: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医护人员首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强烈的责任心及奉献精神,尽其所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医护人员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以减轻患者症状,取得患者对治疗的合作。⑤针对自知力缺乏的患者,以劝导其接受各项常规治疗和检查、以自理生活为主;对恢复期有部分自知力的患者,可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如药物剂量增减对疾病的影响等,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所了解,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以促进疾病康复;对出院前自知力恢复的患者,指导患者如何坚持服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疾病的复发,早日回归社会。⑥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医患沟通指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就是在交流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患者获得相关疾病的护理、康复等相关信息,同时也含带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思想、感情、需求、愿望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期达到建立良好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应用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流,掌握沟通的技巧,安慰、劝说和鼓励患者,使患者心理接受医护人员,愿意同其交流,愿意述说自己的痛苦。只有真真切切地将患者视为亲人好友,才能让患者感到亲切、周到,这些都是保证良好交流所必须做到的,从而缩短护医患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疗护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于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整个医疗护理活动之中,教育方法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形式,在实施教育中强化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教育的意识,重视医患关系沟通,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医护安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医护工作过程也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同时,患者也时刻观察医护人员的言行。不断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及理论文化水平,通过健康教育的非药物治疗,使针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达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目的。医护人员应合理运用沟通技巧,使患者从医护人员的言行中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和被尊重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患者要回归社会前,同时也要指导家庭对患者的支持教育,用父母的挚爱去安抚患者创伤的心灵,用兄弟姐妹的真情使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使患者感到自己仍是家庭的一分子而感到安慰,为重返社会奠定第二步基础,同时要提前做好单位同志及领导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待他们要热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歧视、冷嘲热讽,要让他们在单位、社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及早成为有用之人,使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家庭、社会[14~15]。

参考文献

[1] 石光,崔泽,栗克清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投放研究(二).上海精神医学,2003,15(6):371~375

[2]张明园.减少精神障碍的未治率-献给2001年世界卫生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2)

[3]Helen RW, Eileen JH. Needs of family caregiver synchronic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Bull, 1994, 20: 5571

[4]黄红.精神病人家属的心理行为与病人康复.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1998, 4 (2): 93

[5]杜建军.参加抗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研究.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1996, 2 (2、3合刊): 1471

[6]宋立升.精神病患者对家庭的影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4):214~ 217

[7]The Scottish schizophrenia research group. The Scottish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 study, ⅣPsychiatric and social impact on relatives [J]. Br J Psychiatry, 1987 ,150:340~ 344

[8]Michael R.Phillips, Veronica Person, Feifei Li, et al. Stigma and expressed emotion: a study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members in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2, 181:488~ 493

[9]李明泉.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07,23(5):661~2

[10]杨勇超.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与心理干预.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40~241

[11] 李惠仙、黄芹.城市与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及干预2004,1(3):119~120

[12]程金莲,韩屉范.山西省临床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9,31(11):648

[13]凡娅,史惠.152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53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11

在现代社会中,精神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较大的社会性问题,精神病患者患病的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复发可能性。所以,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质量,以防病情的反复发作,现对我社区筛查出的16例精神病患者通过护理与管理取得的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的16例均为我社区筛查出的精神病患者, 男9例,女7例,年龄17~76岁,平均40.3±4.1岁。通过对所有患者的病理情况、生存质量水平等进行基线测量,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

1.2康复护理与管理措施: (1)药物治疗:在整个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药物治疗,它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作为社区医生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在规定时间去精神病患者家进行家访活动,与此同时给予药物的发放。在药物治疗之前,必须要向患者家属讲明药物治疗作用的效果,使他们认识到药物治疗的好处,这样在他们的帮助下患者才能良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要叮嘱家属监督患者的及时的服药,对患者藏药的现象给予及时的纠正。同时,社区要安排专门人员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定期进行家访活动,通过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情况,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药物的一些副作用,同时叮嘱家属和患者不要随意对用药量进行更改,更不能随便的停止服药[1]。如果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形,要将患者及时的送到医院就诊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情绪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防疾病的复发。(2)心理治疗: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逐渐的树立患者的自尊自爱意识,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社区医疗机构设立心理治疗部门,安排心理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和咨询,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人发病的原因,逐渐树立起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积极的鼓励患者与病魔做斗争。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可以让患者参与简单的劳动中,使患者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3)工疗、行为治疗措施。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那些病症不是很严重并具备劳动能力的病患,可以在其家属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劳动如养花或简单的家务劳动。此外,在整个社区中还可以建立工疗站,通过集体的培训改善患者的病症。(4)家庭护理措施:在家庭生活中,精神病患者可以在其家属的帮助下改善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规律以及读一些具有愉悦身心的读物等,帮助病人恢复。患者家属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掌握一定的技术,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院要针对不同的病例采用不同的方式,并建立康复记录。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护理与管理前患者的病情改善率为25.00%(4/16),护理与管理后的病情改善率为56.25%(9/1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将社区作为整个精神病患者治疗的基础工作点,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定期的培训,积极的寻找有利于精神病患者恢复的力量,为患者的康复创造各种条件。同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进行定期的康复治疗,减少患者身边的不利因素,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在病情的治疗过程中的恢复情况不仅与患者所使用的药物有关,其他相关人员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态度也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有着一定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以及各个医院的调查资料表明[2],现在社会中医院的专业化治疗措施不能满足医院中所有精神病患者的需求。所以必须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设置专门的管理和护理机构,该机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社区参与的

时,相关专业人员还要与患者亲密接触,及时的了解患者的病况,在患者病情恶化时进行及时的治疗。

总之,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管理和护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精神病患者康复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症,同时能够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提倡在各个医院中设置管理和护理精神病患者的专门措施。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病程长,复发率高,且有衰退的倾向。为避免和减少复发,多数患者需要数年维持治疗。如何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这是精神医学界所关心和要解决的问题。对患者从恢复期开始开展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康复医学为提高人的康复、促进人的健康、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作出重要贡献。作为精神科领域,在近几年,我国精神疾病康复工作迅速发展,在出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中,开展全面家庭康复的训练。在原来的教育、手工作业、文娱、治疗的基础上,目前又增加了健康教育和认知训练等,家庭康复训练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效果,有效地防止了患者的衰退。患者通过始动训练可有效缓解精神症状、活跃患者情绪、恢复学习和工作能力、延缓精神衰退[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前曾在陕西省宝鸡市康复医院住院治疗,符合CCMD-3-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病程5a以上患者,年龄16~65岁,入组前患者的精神病阳性症状基本消失,存在阴性症状,社会及家庭功能差,目前在家庭生活且与照料者生活在一起并有能力接受教育的患者及其家属。共入选120例为研究组。

1.2方法入组患者出院后继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药物剂量控制在维持量,患者及家属每月来医院一次,接受医师对患者及家属的指导,指导者由具有5年以上的医生和护士组成,指导者固定不变;家属按照医师的指导回家后对患者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适应能力开展以下方式的康复训练。

1.2.1家庭康复训练的内容如下

1.2.1.1基本生活技能训练①饮食起居。②家务劳动。③购物。④巩固正确的行为;家属督促和指导患者每日按时起床和休息,按时洗漱、吃饭,做家务,与家人一起购物做饭,锻炼基本的生活技能。

1.2.1.2工疗①刺绣、缝纫与编织。②皮革加工。③木工。④雕刻、塑型。⑤修理;家属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注定出工疗计划,编排每天活动内容,工疗的强度依据患者的体质从小到大,适宜增量,但强度不要过大。

1.2.1.3娱疗①绘画、剪纸与拼图。②室内游戏。③散步、游览与观赏。④演唱与演奏。⑤栽培种植。⑥体育竞技;家属根据患者的特长和爱好让其参加娱乐活动,要有计划,优秀的成果给予奖励。

1.2.1.4健康教育和认知训练。对家属进行个别指导,主要内容:精神病知识指导,病情观察指导,心理护理指导,应激处理指导,患者与家属情感沟通指导,维持治疗指导等。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加强对疾病的认知控制,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和某些精神症状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从而强化自知力;适时采用认知心理治疗:即结合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在病情缓解前,让患者思考现在与过去有无区别,有何区别;在缓解后让患者思考现在和症状缓解前有何区别,引导患者认识疾病,恢复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3讨论

家庭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增强主动性,对症状的改善起一定作用,如对缺乏活力、会话能力以及情感方面和对周围兴趣等社交功能都能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SANS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均有显著降低。提示家庭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社会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家务劳动不仅是生活技能训练的一部分,还有改善心境、调节情绪的良好作用,娱疗可以增强学习能力,充分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展示才华,促进形象思维能力与理解力的发展。家庭教育对病情的减轻、缓解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有良好的作用[3]。在指导患者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家庭教育,使家属从中获得照料患者的基本知识,得到有关疾病的知识和对应策略;教给家属交流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改善对患者的态度,减少对患者的怨恨和批评,改善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方式,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激励患者对生活、工作的兴趣、信心和勇气,消除精神症状,改善患者情绪、焦虑[4],提高适应能力,尽最大可能使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疾病痊愈,防止精神衰退,激励患者对生活、工作建立兴趣,树立信心,减少家庭、社会的负担[4]。在训练技能的过程中,对患者做得正确的,应当奖励与表扬,做得不正确的,应及时帮助纠正。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5],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疾病,它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同样受生物、心理、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精神患者的健康教育已引起精神科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本研究显示,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DAS)进行总分及因子分评估均有显著改变(P

家庭康复较为全面地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因为康复内容广泛可以全面地对各种病情不同的患者进行康复,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灵活调整康复内容,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康复,使患者长时间产生兴趣改变单调泛味、一成不变的康复形式,使患者全心投入到制定的康复计划中去。通过训练,本组患者SANS量表及DAS量表均显示出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论证家庭康复训练对慢性症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郑志华,侯春龙,蔡广超.农娱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作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6):442-444.

[2]中华医学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39.

精神康复医院工作总结篇13

做好每月精神病防治康复日常工作。这是社区精防工作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访视辖区内Ⅰ、Ⅱ类重点及Ⅲ、Ⅳ类精神病人(并填写好相应的访视表)和指导居委会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注:Ⅰ类精神病人是指易发生肇事、肇祸的病人。)

根据市或区精神卫生中心下发的本辖区初发、新发、迁入精神病人名单上门落实,建立相应的档案或卡片,对于Ⅰ类病人应重点访视并落实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书。

根据每月通知的市或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的本社区精神病人,上门掌握病情、督促治疗、指导康复,对于Ⅰ类病人应重点访视并落实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书。

及时掌握和处理辖区内精神病人每月的复发、住院、走失、迁入、迁出、死亡等变动情况,并根据变动情况,及时变更相应的档案和卡片资料。

必要时建立社区精神病人的家庭病床。

加强对本社区内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处置、管理及精神卫生突发实践的心理干预。

根据每月社区精神病防治日常工作的情况,定期与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和辖区派出所汇报本社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名单和情况。

每年2次与居委会合作,组织社区范围内大型的精神卫生宣传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每季度1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黑板报、宣传画廊、讲座等形式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

每年根据当地精神病防治康复办公室的要求对本社区每个精神病的阶段治疗和康复进行年终效果评估,并做好各种统计报表以及总结年初计划完成情况。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流程的质量管理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流程的质量管理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 ①年初认真做好本社区的精神卫生工作计划;②按时参加每月疾控部门的例会;③及时上报每月的初发、新发、迁入、迁出、死亡等变动情况;④按月上报重点精神病人的类别变更和签订精神病人监护责任书。

第二环节 ①做好本社区内Ⅰ、Ⅱ类重点精神病人每月定期上门访视,指导药物治疗和心理康复,对不稳定的病人告知居委会和家属,做好监护工作,并建议到专科医院就诊,调整治疗药物的剂量或住院治疗,并做好方式记录;②对本社区新出院的精神病人及时上门掌握病情、督促治疗、指导康复,落实监护人签订监护责任书,并做好访视记录;③及时协调、处理好本社区内Ⅰ类重点病人的监护、住院治疗、生活帮困等问题,对社区内精神卫生突发事件迅速给予心理干预。

第三环节 ①每月做好本社区居委会的精防会议的准备,指导社区的精防工作;②及时将精防工作中的问题与中心领导和街道办事处沟通;③每季度向辖区派出所汇报本社区肇事、肇祸病人名单及情况。

第四环节①上下半年各1次与居委会一起普及社区精神卫生知识和提高家庭康复水平;②每年至少组织2次本社区大型的精神卫生宣传工作;③每季度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社区宣教。

第五环节 ①对本社区在册精神病人的阶段治疗和康复进行效果评价;②完成月、季、年各类精神卫生工作统计表;③年终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总结。

以上内容总结如图1所示。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相关制度

由于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特殊性,各省均制订了一些相关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虽然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在细节上会有所不同,但是原则是相同的,下面以北京市为例介绍一下。

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疾控部门要按质控(绩效考核)标准绩效工作。

对辖区病人施行建档管理,建档数以有本市正式户籍人口中的病人为准。各种登记、统计、数字一律以卡片为准进行处理,对人户分离的病人(包括非本市户籍的病人)要分类统计。

社区精神卫生人员要主动、积极地参加本地区组织的精神卫生工作,按时参加例会,提出对辖区病人的康复、治疗建议。

要掌握本地区监护网络名单,定期指导居委会监护小组对病人的监护工作,及时了解发现病情不稳定病人,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开展精神康复工作。

加强病人的动态管理,做到底数清、治疗清、去向清、精神状态清,及时掌握病人数量的动态变化。

对病人实行4期管理(即缓解期、波动期、疾病期、慢衰期),按要求进行随访。

与本社区公安、残联、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重点病人的管理和治疗工作,有问题及时上报。

对“三无”病人要做到数字清,配合有关部门,为此类病人开展治疗。

附 社区管理新出院精神病人1例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