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实用13篇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1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60-2.5

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它既是人们交流思想,交流经验的工具,就必然要反映出人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所以文字承载着文化信息和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反映。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同时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千百年来保留了象形表义的基本特征,必然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全书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许慎在编纂《说文解字》时运用了形、音、义统一的原则,就使得他对字的本义的解释基本客观可信。《说文解字》对字的说解,能反映它的客观意义,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字形所反映的文化方面的内容。本文就通过对《说文解字》“女”部字的分析,透视出“女”部字蕴含的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婚姻风俗习惯、妇女地位及对女性思想认识的变化等诸多文化信息。

许慎《说文解字》中“女”部共收238个字,根据“女”部字的义类分五类:第一是表示姓氏意义的;第二是表示与女性有关的亲属称谓;第三是表示古代婚姻制度和习俗的“女“部字;第四是表示女子容貌德行方面的褒义词;第五是表示丑恶,轻薄,羞耻等方面的贬义词。

一、表示姓氏的“女”部字

《说文解字》中表示姓氏和女性人名用字的共有30个。《说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段玉裁注为“姓者,生也,人所察天气所以生者也,吹律定姓,故姓有百”,“因生以为姓,若下文神农母居姜水,因以为姓;黄帝母居姬水,因以为姓;舜母居姚虚,因以为姓是也。……感天而生者,母也;故姓从女生,会意。其子孙复析为众姓”。“姓”是远古血缘关系的体现,也是上古氏族部落的标志。在远古时代,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性祖先的子孙。在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下,女性是社会的中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被称之为“神圣母”。人类社会早期为母系社会,知母不知父,女性是社会的主体,担负着人类繁衍后代的任务。女子生活生育的地方就是姓氏,这是姓氏最早的起源。表示姓氏的字还有“姜”、“姬”、“姑”、“蔽”、“姚”、“妞”、“嫉”等。从表示姓氏的“女”部字可以肯定原始社会女性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

二、表示与女性有关的亲属称谓

《说文解字》中共有18个表示称谓的字,其中表示一般称谓的有5个,表示亲属称谓的有13个。表示一般称谓的,如:“妪”、“媪”。表示女性亲属称谓的,如:“姊”、“嫂”、“妹”。另外,还有几个表示亲属称谓的字意义与现代的称呼有所不同,“娣”、“姨”、“妣”。表示与女子有关的亲属称谓的“女”部字反映了古代的家族关系和家庭伦理观念。如“妪”是母亲;“媪”是对老母亲的称谓;“姐”是蜀国人对母亲的称呼;“姑”是丈夫的母亲,后来借为“男子称父之姊妹”,也就是结了婚的女子称丈夫的母亲为“姑”,男子称父亲的姊妹也为“姑”,称妻子的母亲为“外姑”;《说文》曰:“汉律曰,妇告威姑”,就是说妻子有什么事情就告诉丈夫的母亲,以法律形式规定妻子在家应听命于丈夫的母亲。反映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要服侍家人,要听命于丈夫的母亲。“姊”是同胞先出生的女子,后生为“妹”;“娣”,《说文》曰:“同夫之女弟也,从女,弟声。”段玉裁认为“娣”字是“形声中会意”,既是女子,又有年龄小的意义。就是女子同嫁一个丈夫,年龄小的称“娣”,年龄大的称“姐”,以区别于在娘家的称谓。当时社会的婚姻状况是一夫多妻制,而且妻子年龄大小不同,称谓也就不同。在这些称谓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古代的家庭关系和家庭伦理观念。

三、表示古代婚姻制度和习俗的“女“部字

《说文解字》中收录的此类字,有些反映了古代的婚姻习俗,并折射出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婚”本写作“昏”,在《说文》中加上女字旁,并释为“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是女子一方的代称,称女家为婚,这是早期黄昏抢婚习俗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娶”在古作“取”。“取”字在甲骨文中形近用手取耳朵。古代战争中用割取敌人的耳朵来计数报功,所以“取”字的本义为“获取”。《说文》:“娶,取妇也。”王力先生认为:“取娶本同一词,后人特为取妇一义造娶字。”所以“娶”本义为夺取妇女为妻。女子择偶不能自主,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对方手里,在婚姻中处于被占有和被奴役的地位。“姻,婿家也。从女之所因,故曰姻。”所因,即所就,也可称趋就。“姻”是男子一方的代称,因为女子将因就男方,所以称男家为“姻”。去了男方家必须依附于丈夫家才意味着有了归宿。“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声。”王力先生认为古人以为妇女出嫁才算有家,故“嫁”“家”同源。“姻”“嫁”集中反映了当时女子对夫家的依赖性,正是因为这样,才衍生出后来的“三从四德”,而且女子稍有不慎,恐怕就有“七去”之祸了。

又如“媒”,《说文》释义为“谋也,谋二姓者也。从女,某声”。依照段玉裁的注释就是:结婚即“谋和异类使合成者”,也就是古代结婚就是谋和不同姓氏的男女,使之成为一家。古代婚姻是靠中间人说合的,而且这个人一般是女性,由女子来撮合男女的婚姻大事,男女双方还必须不同姓氏。结婚先要托人说合,根据不同姓氏双方的经济、社会地位等具体情况互相协调,然后再“嫁娶”才有了“婚姻”。“媒”、“妁”、“嫁”、“娶”、“婚”、“姻”等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有了婚姻制度后,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男子社会地位高于女子。从婚俗习惯上看,结婚前先要找媒人说合,然后在黄昏时分举行成婚仪式,女子嫁到男子家后,成为男子家的人,并且服侍男子家人。这些字的字形都直接反映了古代婚姻风俗以及女子的社会地位。

四、表示女子容貌德行方面的褒义词

表示容貌,体态和举止的“女“部字。容貌美是女子形象美的基础,是女性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也是男子审美关注的焦点。古人最早的审美意识就起源于对女子娇媚容颜的感觉。“姝,好也。”指女色美好。《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说文》为:“色好也”,即面色好看;“好”,《说文》解释为“美也,从女、子”,“好”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女子漂亮,后引申为美好,指一切事物之好;“姣”,段玉裁注为“容体壮大之好也”,即身体强壮之美;“”是身体柔长丰满的样子;“婉”,“”,《说文》为:“目里好也”,根据段玉裁的解释就是眼睛、眼神好看。“奸”,《说文》为“兑细也”,“兑”,就是“悦”,即苗条漂亮。这些字都是女子身体具体不同部位或某一方面的漂亮、好看,有脸色好、眼睛好、眉目好、身材好、健康丰满好等等。这些都是女子外在表面的东西。

表示德行修养的“女”部字。古人认为优秀的女子不但要有好的外表,好的德行更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些“女”部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思想意识,即从行为道德,修养方面对女子的肯定和赞美。

表顺从的有“娓、婉、如”;表忠贞的有“、”;表体德好的有“”。

对《说文解字》中记录的对女性容貌、德行要求的字的统计发现,对女子容貌要求的字比重远远大于对女子德行要求的字。汉语为何有如此众多的描写女性容貌的词呢?在以男子为主流的社会中,语言中的这些词,书面上的这些字,应是男性创造的,它表达了男性的意愿。男性要求女性按他们的审美标准和意志塑造自己,妆扮自己。男性对女性的容貌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是之所以有如此众多描写女性美貌的汉字的原因。同时这类词也表明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和女性的实际地位。女性是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的,她们不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而独立存在的,而是按照男人所制定的标准,约束自己来符合以男子为主流的社会习俗的女人。女人的美并不是女性自己眼中的美,而是男性眼中的美。即使有表示女子德行方面的字,也多是表示女子对男性的顺从,对男子的忠贞。

五、表示丑恶,轻薄,羞耻等方面的贬义词

《说文解字》中“女”部字表示贬义的大约有60个字,约占“女”部字的1/4,这些字的内容包罗万象,有以下几种:表示相貌丑陋的,如:“”、“”、“”。在这一类字中,表示外貌不佳的字要远远少于表示德行不佳的字。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女性德行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外表的关注,对于女性德行的约束更多,更强烈。

表示品行不端的,如:万恶淫为首的“奸”、“姘”、“”等;“婪”:贪也;“”:不懂事理、“娆”:不仁这些表示贬义的“女”部字反映了古代对女性的主观一般的认识,把种种不好的道德品质、动作行为都归结为女性。这些字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受歧视,受压迫的地位。由这些“女”部字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尤其是人们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女性由赞美到贬斥的转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认识领域对女性认识的历史变化。

陈寅恪先生曾在给著名的语言学家沈兼士的一封信中写道:“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这就是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因为每一个汉字都凝聚了深沉的社会文化背景,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因此从对汉字的研究就可以折射出一部部文化史来。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而且,作为一个精通群书、博学多才的学者,许慎在编纂《说文》时,对字序的安排有他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从对许慎《说文解字》“女”部字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女”部字的产生过程,以及由此所反映的与对女性的思想认识有关的社会制度、亲属关系、家庭伦理和意识领域里对女性善恶态度的思想认识变化等。《说文解字》的“女”部字就犹如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照出古代女性文化的内涵,可以折射出我国占代社会制度、婚姻风俗、家庭伦理、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并且也能反映出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虽然透过《说文解字》不能够全面,完全准确的反映出古代文化的内涵,但是,毫无疑问,《说文解字》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是中国古典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具有崇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H].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2).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H].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2

让我们首先从历史的资料中来分析。我们从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楚俑就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敷粉、画眉以及胭脂的使用,所以化妆绝对不是现代女性才有的专利,甚至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民间就已经开始使用化妆品了。而且古代的化妆品大多数都是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再加上香料香精制成的,这点就跟我们现代琳琅满目的有很重大的区别。我们现代的化妆品大部分都是植物制剂加上化学物品,甚至于很多标榜纯天然的化妆品里面也不乏化学成分。

另外,古代的女性地位和现代女性的地位很不一样,古代的女性由于社会地位底下以及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多位妻妾共事一夫,所以在这种互相争宠的条件下,造就了女性本身想要拥有更多的优势,就必须要非常的注重容颜之美,由此看来其实古代的女性比现在女性更注重妆容之美,更注重化妆对本身气质的衬托。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古代女性妆容是否美丽,大多是由他们的男人来评判的,所以,古代女性的妆容风格其实是更符合古代男性的审美观的。这一点就跟现代的妆容有很大区别,现代的很多妆容出了追求美之外,还在追求个性,与众不同,追求风格,追求女性自身对美的理解,所以,这一点也是古今女性对化妆的认识层面的不同。

再从妆面本身来说,古代的妆面和现代的妆面也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的妆面虽然也有很多种,但是总体来说,妆面还是倾向于自然美,在此基础上再有很多风格上的以及颜色上的变化。而古代的妆面则形式感要更强一些。《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意思就是把眉毛画的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的画眉,在当时非常流行。宋朝晏几道《六幺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说的也是远山眉。《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在这种翠眉流行的时代画黑色的眉毛反而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们把这种画黑眉的妆面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到“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再次,从古今女性用的化妆品来看,现代女性常用的化妆品有粉底,眉笔,眼线笔,睫毛膏,口红腮红等,而古代妇女最常用的化妆品为妆粉、黛粉、和胭脂。首先,妆粉,古代妇女所用的妆粉主要是用米粉做的,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状或做成固体的形状,用的时候涂在脸上,可以使皮肤看起来很白皙,但是有一点就是铅是有毒的,可见为了追求美白的效果,就算对皮肤有伤害,古代的妇女也在所不惜啊。所以也应了那句话“一白遮三丑。”所以在古代,皮肤白皙是对女性妆面是否美丽的第一个评判标准。而在现代,美丽的肤色则不仅仅是越白越好看,在欧洲,很多女性都去美黑,让自己皮肤变成小麦色,这样看起来有一种健康的美。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发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就高达两百万两。对于敷粉的方法,清初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欲增其美。”其次是黛粉。在战国时期,没有特定的画眉毛的材料,女人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以此来画眉。而后来则出现了一种藏青色的矿物,古代称其为“黛”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然后加水调和再涂在眉毛上。在电视剧《甄传》当中就出现过对于黛的描述,非常珍贵的“螺子黛”还有宫人画眉用的“青黛”和“铜黛”。而现代的眉毛刻画大多是用的眉笔,眉粉等化学成分的化妆品。

这是从眉毛的形式上来说。让我们再来看看古代的胭脂的风格。胭脂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可以用作“口脂”也可以与妆粉调和后当作腮红使用。古代的口红为口脂,口脂大多呈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所以在古代非常受女性的青睐。《唐诗-百官志》中记载:“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的象牙筒来盛放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高的地位。而口脂的化妆方法在古代最流行的应该就是“樱桃小嘴”了,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而妆面的风格呢,每个朝代都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妆面,唐朝元和年后,出现了“啼妆”“泪妆”就是把妆画的像在啼哭一样,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是非常丑的一种妆面,然而在古代被称为“时世妆”。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诗人秦观在《南歌子》中写到“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其实现代很多妆面中也会用到。而现代的唇膏的颜色则是琳琅满目的,非常多的红色,有冷红色,暖红色,甚至还有黑色和蓝色等。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3

一、《说文解字》社会称谓字

社会称谓是用来指称家人和亲属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表示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称谓。根据当时社会称谓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把《说文解字》中的社会称谓字分为种群称谓、性别称谓、长幼称谓、业缘关系称谓以及人等称谓五个种类。

(一)种群称谓字

自然界中的种群很多,人是其中的一种。《说文解字》关于种群的称谓字有2个。部的“夏”字指称中原古部落的人。《说文》中的解释是“夏,中之人也。从从从。手;,足也。胡雅切”。人部的“人”字指代自然界中种群之一的人。《说文》中的解释是“夏,天地之性最者也。此文。象臂之形。凡人之皆从人。如切”。

(二)性别称谓字

性别称谓字共计8个,根据性别不同,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类称谓字。

(1)男性

用来称呼男性的称谓字有1个,是用部的“甫”字,《说文》中的解释是“甫,男子美也。从用、父,父亦。方矩切”。

(2)女性

用来称呼女性的称谓字有7个,均属于女部。“女”字指代女子,《说文》中解释是“女,人也。象形。王育。凡女之皆从女。尼切”。“”字泛称妇女,《说文》中解释是“,服也。从女持帚也。房九切”。“”字指代年轻的女子,《说文》中解释是“,少女也。从女乇。坼下切”。“”字是年老妇女的自称,《说文》中的解释是“,女老也。从女??。若奥。皓切”。“嫠”字指称失去丈夫的女子,《说文》中的解释是“嫠,夫也。从女。里之切”。“”、“”、“媛”均指代美丽的女子,《说文》中的解释分别是“,美女也。从女多。尺氏切”;“,人美也。从女。蒲切”;“媛,美女也。人所援也。从女从爰。爰,引也。《》曰:‘邦之媛兮。’玉眷切”。

(三)长幼称谓字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孩童时期、青壮年时期、老年期,《说文解字》中长幼称谓字共计19个,其中关于孩童和老年人的称谓很多,反应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根据人所在的年龄层次,将长幼称谓字分为孩童、青壮年以及老年三个层次。

(1)孩童

用于孩童时期的称谓字有10个。其中女部的“”、“”字均指代婴儿,《说文》中的解释分别是“,也。从女。切”;“,也。从女。一曰人。五切”。幺部的“幼”字、儿部的“儿”字、“”字、子部的“子”字、“孺”字、“季”字均是泛指小孩,《说文》中的解释分别是“幼,少也。从幺从力。伊切”;“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屈。’凡儿之皆从儿。如切”;“,孺子也。从儿,象小囟未合。汝移切”;“子,十一月,气,物滋,人以。象形。凡子之皆从子。里切”;“孺,乳子也。一曰也,尚小也。从子需。而遇切”;“季,少也。从子,从稚省,稚亦。居悸切”。子部的“孤”字指代失去父亲的孩童,《说文》中解释是“孤,父也。从子瓜。古乎切”。子部的“僮”字则指代未成年的男子,《说文》中解释是“僮,未冠也。从人童。徒切”。

(2)青壮年

用于青壮年时期的称谓字有3个,分别是夫部的“夫”字、男部的“男”字以及子部的“孟”字,均是指代成年的男子。这三个字在《说文》中的解释分别是“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尺,十尺丈。人八尺,故曰丈夫。凡夫之皆从夫。甫切”;“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凡男之皆从男。那含切”;“孟,也。从子皿。莫更切”。

(3)老年

用于老年人的称谓字有6个。又部的“”字、老部的“老”字、“耆”字、“考”字均是泛指老年人,《说文》中的解释是“,老也。从又从灾。。后切”;“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白也。凡老之皆从老。皓切”;“耆,老也。从老省,旨。渠脂切”;“考,老也。从老省,。苦浩切”。老部的“”字指代八十高寿的老人,《说文》中解释是“,年八十曰。从老省,从至。徒切”。老部的“ ”字指代九十高寿的老人,《说文》中解释是“年九十曰。从老,从蒿省。莫切”。

(四)业缘关系称谓字

《说文解字》中业缘关系的称谓字共计5个。根据关系的不同,分为同辈人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师生关系。

(1)同辈人

用来称呼同辈人关系的称谓字只有1个,是人部的“”字,《说文》中的解释是“,等也。从人。《春秋》曰:‘吾小人。’仕皆切”。

(2)朋友

用来称呼朋友关系的称谓字有2个,分别是又部的“友”字以及人部的“”字,《说文》中的解释分别是“友,同 友。从二又。相交友也。云久切”;“,徒也。从人。力切”。

(3)师生

用来称呼师生关系的称谓字有2个,分别是女部的“”字和“”字,均是指代以妇道教人的女老师。《说文》中的解释分别是“,女也。从女加。杜林:加教於女也。若阿。何切”;“,女也。从女 。若母。莫后切”。

(五)人等称谓

人等称谓是表示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身份。《说文解字》中表示人等称谓的字共计37个。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这些人等称谓字分为君王、官吏、祭祀者、贤德者、百姓以及奴仆。

(1)君王

君王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说文解字》中表示君王意义的字就不少,有4个不同的字表示君王的意义,分别是部的“帝”字、王部的“王”字、口部的“君”字以及后部的“后”字。《说文》中的解释是“帝,也。王天下之也。从。都切”;“王,天下所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而其中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三王。’凡王之皆从王。雨方切”;“君,尊也。从尹。,故从口。云切”;“后,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者,君后也。凡后之皆从后。胡口切”。

(2)官吏

官吏是君王手下管理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中表示官吏的称谓字有10个。其中一部的“吏”字、司部的“司”字以及 部的“官”字泛指官吏、官员。《说文》中的解释分别是“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力置切”;“司,臣司事於外者。从反后。凡司之皆从司。息兹切”;“官,史,事君也。从宀从 。 也。此同意。古丸切”。人部的“”字、女部的“?”字和“”字则泛指女官,《说文》中分别解释为“,官也。从人予。以切”;“ ,官也。从女弋。切”;“,官也。从女,省。才良切”。人部的“伯”字则是指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说文》中解释是“伯,也。从人白。博陌切”。史部的“史”字指君王身边担任记事的人员,《说文》中解释是“史,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皆从史。疏士切”。林部的“麓”字特指管理山林的官吏,《说文》中解释是“麓,守山林吏也。从林鹿。一曰林於山麓。《春秋》曰:‘沙麓崩。’谷切”。人部的“倌”字是指古代主管车乘的小臣,《说文》中解释是“倌,小臣也。从人从官。《》曰:‘命彼倌人。’古患切”。

(3)祭祀者

在古代,人们一直对鬼神怀有敬畏之心,所以祭祀必然占据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关于祭祀者的称呼就会有很多,《说文》中关于祭祀者称谓字有5个。示部的“祝”字、巫部的“巫”字以及“”字表示祭祀时祭礼的人,《说文》中的解释分别是“祝,祭主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省。《易》曰:‘口巫。’之六切”;“巫,祝也。女能事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舞形。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凡巫之皆从巫。武扶切”;“,能事神明也。在男曰,在女曰巫。从巫从。胡狄切”。人部的“僧”字表示从事祭祀的人员,《说文》中解释是“僧,浮屠道人也。从人曾。曾切”。人部的“”字表示用来逐鬼的童男童女,《说文》中解释是“,僮子也。从人辰。章刃切”。

(4)贤德者

贤德者是具有美好品德与才能的人,《说文》中称呼贤德者的称谓字有3个。其中部的“”字和人部的“俊”表示才能出众的人,《说文》中分别解释为“,多才也。从。胡田切”;“俊,材千人也。从人。子峻切”。老部的“孝”字表示孝敬父母者,《说文》中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

(5)百姓

百姓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等称谓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说文》中有关百姓的称谓字有6个。民部的“民”字和“氓”字泛指百姓,《说文》中解释为“民,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皆从民。切”;“氓,民也。从民亡。若盲。武庚切”。田部的“”字和“”字均表示农夫,《说文》中分别解释是“,夫也。从田。子峻切”;“,田民也。从田亡。武庚切”。攴部的“牧”字表示养牛人,《说文》中解释为“牧,牛人也。从攴从牛。《》曰:‘牧人乃。’莫卜切”。羊部的“羌”字表示西戎的牧羊人,《说文》中解释为“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南方从虫,北方狄从犬,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也。西南人、僬,从人;在坤地,有理之性。唯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有君子不死之。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於海。’有以也。去羊切”。

(6)奴仆

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为其服务,而这些奴隶的主要来源有战俘或者罪犯。《说文》中的奴仆称谓字有9个。隶部的“”字指代奴隶,《说文》中解释为“,附箸也。从隶柰。郎切”。女部的“?”字指代女奴隶,《说文》中解释是“?,女也。从女奚。胡切”。?部的“童”字、宀部的“宰”字、女部的“奴”字均表示罪犯、罪人,《说文》中分别解释为“童,男有曰奴,奴曰童,女曰妾。从?,重省。徒切”;“宰,人在屋下事者。从宀从辛。辛,也。作亥切”;“奴,奴、婢,皆古之人也。《周》曰:‘其奴,男子入于,女子入于舂藁。’从女从又。乃都切”。?部的“妾”字和女部的“婢”字均特指女罪犯,《说文》中分别解释为“妾,有女子,事之得接於君者。从 从女。《春秋》云:‘女人妾。’妾,不娉也。七接切”;“婢,女之卑者也。从女从卑,卑亦。便俾切”。臣部的“臣”字和人部的“俘”字均是指被俘的人员,《说文》中分别解释为“臣,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皆从臣。植切”;“俘,所也。从人孚。《春秋》曰:‘以俘。’芳切”。

二、《说文解字》社会称谓字的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作为解释字的本义的一部专著,其所解释的信息里必然包含了在创造字的时候的某些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应当时的历史概况。

社会称谓系统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中也可以透露出当时社会的一些信息。在社会称谓中,长幼称谓字占据着重要的一环。而在长幼称谓字所反映的各个不同时期,均有很多相应的称谓字表示,从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生命充满了热爱。其中关于老人和小孩的称谓字特别多,可以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业缘关系称谓字中,分别包括了同辈人、朋友和师生关系的称谓字,可以看出,随着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友情的注重和尊师重教的良好美德。而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教师的尊重更加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

人等称谓字反映的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身份。《说文》中包含着君王、官吏、祭祀者、贤德者、百姓以及奴仆六个部分。君王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官吏是协助君王管理国家最重要的人员和执行者,百姓和奴仆都是被统治阶级,只是百姓具有人身自由,而奴仆没有人身自由。《说文》中对于这四个阶级对象都有着很多不同的称谓,对于其中的君王和官吏的称谓倾向于褒扬,对于奴仆则倾向于贬低。这些均能够反映出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说文》中称谓字共计97个,而关于官吏的称谓字就有10个,从中可以发现当时社会等级之森严。百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劳动力。而《说文》中关于百姓的称谓字包含了农夫、牧羊人、牧牛人。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可以看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在创造字的起源阶段,中国社会尚未进入到封建社会,在此之间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当时部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对于俘获的敌对方的人员则沦为奴隶。而罪犯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之一。奴隶的地位特别底下,待遇十分差。这些在《说文》中的奴仆称谓字有所体现。同时《说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祭祀者的称谓字,这些都是与当时的祭祀文化有关。当人们还在创造字的起源阶段时,尚处于蒙昧的状态。因此对于鬼神十分敬畏,对于祭祀鬼神十分重视。所以《说文》中才会有许多关于祭祀者的称谓字。《说文》中对于贤德者的称谓字也有很多,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礼教的重视。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中国古代社会日益重视礼教的作用。对于贤德者的称谓,反映了对美好品德的赞扬和对贤良孝顺的推崇。

三、结语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一部依据字形解说字义的字典,基本上比较客观地分析字的本义。通过对其中社会称谓字的整理分类,我们可以发现上古创造字的起源阶段时期的社会历史对于字的起源变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称谓字自身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进而影响了各个不同时期的人对于称谓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何秋菊.从《说文・女部》字看汉语词汇中女部亲属称谓词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9-42.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4

女性;生理委婉语;民俗文化

从古到今,女性生理现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古有“月水”“月事”“月信”“经水”“天癸”“桃花癸水”“月露”“姅”“见红”“汛”“红铅”等,其中一些隐语甚至还被赋予了文雅色彩,如“月客”“天癸”“月露”“桃花癸水”等。现代汉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委婉语,如“大姨妈”“例假”“好朋友”“日本国旗”“倒霉了”“来喜”“骑马”“身上来”“客人来”“不干净”等。本文对女性的生理委婉语进行初步探讨。

一、“月”“经”二字的由来推断

《汉语大词典》对“月经”一词的解释为: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经期约3~5天,通常4周至1月1次,故名。又名月水、月事、月信。一般女子从十三四岁起行经,到45~50岁经止。亦指行经期流出的经血[1]。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人•妇人月水》云:“﹝释名﹞:月经、天癸、红铅。时珍曰: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规也。”[2]从构词理据上看,“月经”的命名可以从构词语素上找到直接关系。关于“月”,一方面《周易•系辞》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卷八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3]月,素有“太阴”之称,被认为是群阴之本,故多用来形容女子及与女子相关的事物。这是道家的阴阳学说为男女两性作的定位。另一方面,古代历法以月作为计时单位,并分为“朔、弦、望、晦”。《尚书》云:“二曰月,从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所以纪一月也”[4]。可见计时单位“月”与这一生理现象出现的时间频率很相似。所以,在月经隐语中许多称谓都是由“月”字构成的。

《说文》最早收释“经”字。《说文•糸部》云:“经,织从丝也。从糸,巠声。”[5]可见,“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机上纵向绷紧的丝线,后引申为中医学术语“人体的经络、经脉”。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6]天癸、太冲脉、任脉即为经脉。可见,在古人眼里,这些经脉的盛衰与这一特殊生理现象密切相关。其次,与女性的社会分工定位有一定关联。我国的封建时代是一个农耕文明占主流的时代,“男耕女织”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概况。《诗•大雅•瞻卬》云:“妇无公事,休其蚕织”[7]。妇女长期从事纺织,以织布机上的经线代指与女子相关之事物。与之相应形成了“男外女内”的男女社会分工。女性一直处于“男外女内”之“女内”的位置上,大多数情况下女子长期从事分担家庭经济负担的方式是靠在家“织”也。故“经”字的选用当与古人的医学认知及女性社会分工相关。“月经”这一称谓被沿用至今,不属于委婉语范畴,在当代作为这一生理现象的科学称谓。较之于其他称谓,这个称谓更能贴近该现象的特质,更能为大众心理所接受。

二、古代民间常用的生理委婉语

在封建时代,有贵族士大夫和布衣百姓之别,不可否认,后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前者,而平民百姓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较少,这势必使委婉语通俗化。俗文化在民众之中影响很大,且由于其传播具有广泛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导致女性生理现象委婉语数量众多。

(一)月水“月经”之所以称“月水”,应该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月球运动引发的潮汐与之相似,每月一潮一汐只有几日。《本草纲目•人部•妇人月水》说:“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复有变常,而古人并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逆行……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2]另一方面,水与人类的孕育密切相关,古人已有一定的认识。《管子•水地》云:“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这一生理特征无疑是性的象征,即女子的生育能力。《医经原理》说:“气盛脉通,故月事下而有子”,行经期间所分泌之物呈血水状,故曰“月水”。该词很早就出现了,如《博物志》卷二云:“涂毒药于镝锋,中人即死。其俗誓不以此药治语人。治之,饮妇人月水及粪汁,时有差者”。

(二)月信(月事)根据定期性,“月经”又称“月信”。“月信”之“信”证实古人已对女性月经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每月出现的日子总是如期而至,如潮有信。(《本草纲目•人部•妇人月水》)汤显祖的《南柯记•偶见》亦云:“[老]咳,俺去不得。俺真是个信女,把水月观音倒做了。[小旦]怎么说?[老]月信来了。”女性的生理期一般每月一次,也称“月事”。该词出现很早,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岁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注说:“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常以三旬而一见也。”[6]

(三)汛由于女子的生理期又称“汛期”,所以又称“月经”为“汛”。《辞源》释义为:有季节性的涨水,后来多用潮汛称之。又转称妇女月经为汛[8]。《汉语大词典》可能是考虑该义的隐讳问题,故未收录该义。汛为天地之流,人为乾坤之精,以汛之规律来隐喻月经,同是天地造化之物,以彼喻此,不分高低,暗含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四)姅“月经”也可称“姅”。《说文•女部》说:“姅,妇人污也。”段玉裁注:“谓月事及免身及伤孕皆是也。《广韵》曰:‘姅,伤孕也’。”[5]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庚娘》云:“既暮,曳女求欢。女托体姅,王乃就妇宿”,“姅”,乃取此意。许慎用“污也”来解释女子月经诸事,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生理现象的偏见。段玉裁指出“姅”即“月事”,也就是“月经”。同时,“月经”也可婉称为“姅变”,因为“姅”是一种变化,由干净到肮脏再到干净的过程。清代褚人穫的《坚瓠三集•月事》曰:“陈眉公《群碎录》云:‘姅变,妇人有污也;姅变,月事也’。”《汉律》又曰:“见姅变不得侍祠。”作为古人重大生产生活事件的祭祀活动明令禁止处于生理期的女性参加,并以国家的法律来限制处于生理期的女性,直至现代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仍然有此习俗,月经期间的女性不得参与重大活动,不得进寺庙等。古往今来,上至庙堂,下至民间仍然存在对女性生理期的错误认识和盲目排斥。

(五)见红由于《汉语大词典》对“红”的其中一项释义为“血的婉辞”[1],因此“见红”通俗来说就是指女性有血流出。多指流出的血迹,在一些地区也代指女性月经。无疑“红”是对“血”的婉称,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范围内,对“血”等具有死亡意味的生理指涉几乎都采用了委婉语的称谓,而避免了直接指称,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与此同时,这类称谓虽通俗易懂,但隐语的程度较低。

(六)身上“月经”也称“身上”。“身”代指妊娠,“身上”代指月经当出于类似考虑,但《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冯梦龙收集的一首民谣《身上来》云:“年当悔,月当灾,撞着了情郎正遇巧身上来。郎做了巡检司门前个朱红棍,姐做了池里鲜鱼穿子腮。”现在四川不少地方女性也称月经为“身上”,“月经来”就说成“身上来”或“身上来了”。以上多数委婉语称谓至今仍能为民众所理解,其词义变化较小,从侧面体现出了民俗文化传承的延续性,而这些委婉语能保留的根本原因在于词义的高度通俗化。如上述“月水”“月信”“汛”皆以水暗指生理现象的流状物,“见红”则通过二者在色彩上的相似性立说,既贴切又通俗易懂。通俗词的运用既满足了社会文化对生理避讳的需要,又降低了民众对艰深语的把握难度,使得通俗委婉语的传播范围大、使用频率高。此外,较为常见的还有“经月”“经水”等名,在此不再赘述。

三、带有审美意味的生理委婉语

庞大的民众基础决定了对生理期称谓的通俗化。在传统的含蓄民族心理影响下,古月经隐语符合民众对于“性”的心理接受要求。在此基础上,也衍生出一些对生理现象的审美称谓,既体现了古人对“性”的审美认识,又在某种程度上烙下了男权思想的印迹。

(一)月月红“月月红”本是一种蔷薇科花类,其色多为红色,花期较长,故以“月月红”指代该花。该词成为月事的别称,跟其色泽与花期的特征相符合。另外,我国素有以花喻人的传统,尽管花亦可指代男子之品性,但以花比喻女子则更为多见,如《五代诗话》卷五云:“前辈作花诗,多用美女比其状”,花多娇弱,女子亦然。可见,以“月月红”来隐喻生理现象十分妥贴。“月月红”之自然特征与月事特征相似,而且以花之娇美比喻女子,隐喻妥帖,既含蓄又体现了美感。

(二)天癸(癸水)“天癸”指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在男则为“精”的别称,如《黄帝内经•太素》云:“天癸,精气也”。人们又用“天癸”专指女子月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到女子14岁“天癸至”“女子月事以下”[6]。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云:“屯田郎中张諲妻,年四十而天癸不至,温叟察其脉曰:‘明年血清乃死。’既而果死。”清代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梨花》又云:“怪底守身如处子!且十八九岁,天癸未至。今若此,复何疑哉!”女子月经为何称“天癸”呢?“天”是言其来源于先天;“癸”,五行中属阴水。男之精,女之血,先天得之以成形,后天得之以有生,故曰“天癸”。“癸水”也可隐指月事,五代南唐已经出现,如张泌的《妆楼记•红潮》云:“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又如沈起凤的《谐铎•捣鬼夫人》云:“自与君春风一度,癸水不复来,倘旦晚临蓐,安得复归仙籍?”如上所述,“癸”是十天干的末支,《易经》预测中其五行属“阴”“水”,在道家阴阳学说里将女性定位为阴的代表。《周易》卷七云:“坤道成女。”《周易》卷八云:“坤,阴物也。”故“癸水”又可理解为“阴之水”,进一步可推测其代指生理现象[3]。

(三)桃花癸水“桃花癸水”一词在五代南唐已经出现,如张泌的《妆楼记•红潮》云:“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红潮”“入月”与“桃花癸水”都是对生理期的婉称。“桃花”既指代年轻女子如桃娇媚,又指桃果实繁多,比喻多子多福,生理现象本身就带有性的象征,可见,以此命名是希冀女性为家族绵延子嗣,体现了血缘文化在封建时代占有重要地位。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7]这是女子出嫁时的唱词,赞美了女子的美貌,也表示对其婚姻的祝福(多子)。再者,生理期所流出的分泌物呈暗红色。在中华民族的颜色文化中,“红”象征喜庆、吉祥,亦形容女子之貌美,如“红颜”一词。而分泌物之红契合了中华民族对于“红”的喜爱,而桃花色为粉红,与“癸水”之色相似,又多了几分美感,颇具文雅色彩。在以上的“天癸”“癸水”“桃花癸水”三词中皆出现了“癸”字,其选用体现了古人关于五行阴阳说的智慧,五行间相生相克,包含了事物的运动和转化。“癸”属“水”,而“水”又处太阴之极,太阴过甚则需太阳弥合,从而达到中正平衡。用太阴之“癸”指代月事相关事项,以朴素的哲学思想隐讳地指称生理事宜,是古人对于生理、性别指涉的思考。因此,形成了后世关于女性属阴、属水的民间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审美隐讳文化。

四、新时代的委婉语

现当代,对生理现象的称谓依旧采用委婉语,“月经”一词依旧是公众语境的禁忌,即使是女性之间也很少直呼“月经”其名,这与我国传承下来的含蓄民族心理密不可分。尽管如此,在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男女权利趋于平等的现当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指称这一现象,比如生理期间的感受、使用产品的特征及调侃、娱乐等方面。

(一)大姨妈(姑妈)为什么将月经别称为“大姨妈”有许多的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是:正常的女性生理期为3~7日,期间大多会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适,且有诸多的不便,如忌口、忌冷、忌性事等,心情烦闷。正如亲戚“大姨妈”到家中做客几日,而接待女性长辈须谨慎周全,十分繁琐,使人心情烦闷,与月事间需小心照顾的情况有相似之处,故称“大姨妈”。另一说是因为香港电影中称月经为“大姨妈”而得到推广。而类似的“姑妈”一词大致与“大姨妈”同义,故也被用来代指生理期。“大姨妈”“姑妈”等称谓在当代女性话语中的使用十分频繁,折射出女性在生理期间的不适感受,又颇带调侃之意,是新时代女性委婉表达自己感受的独特方式。

(二)例假“例假”一词,顾名思义,意为“例行请假”,《汉语大词典》已收录,但未举文献例证。2010年凤凰网转自《江门日报》的名为《女知青追忆知青岁月:来了例假照样在冷水里劳动》的文章中写到:“女知青们来了例假,都不好意思说,照样把双腿插在刺骨的冷水里,默默地忍着,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看到女知青们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向组织“例行请假”,若当下女性遇上行经期间下冷水的情况,想必就会向相关单位履行请假手续了。上文说到在封建时代,社会对于两性分工的定位是“男外女内”,在这种分工模式下,女子在家庭中的活动相对较多。在现当代,随着女性意识的增强和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女性走出家门,走上社会工作岗位,而女性的先天条件决定了在每月行经期间特别需要休息调整,在必要时向工作单位“请假”,故称“例假”。这一称谓体现了现当代女性在社会分工上与古代女性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现当女性在参与社会工作上的地位提升。尽管各行业中还存在着性别歧视,但较之古代女性,现当代女性确实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虽有“例行请假”这一说,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是被忽略了,女性在先天的特殊生理状况下依旧需要坚持工作,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社会对女性关爱的一种缺失,也是“男女平等”口号下的不平等。

(三)好朋友“好朋友”称谓如上“大姨妈”的称谓,有个“朋友”总是每月定时来看望自己,故而“好”。“好朋友”的使用范围不及“大姨妈”广泛。若把“好朋友”中的前两字的部首拆开,最后一字换为另一同音字“有”则为“女子月月有”,是古汉语“合文”现象及谐音文化在当代的运用。“好朋友”称谓较为广泛地运用于青年女子之中,随着医学的日益发展以及商业产品———卫生巾的使用(卫生巾发明之前使用月事条),大大降低了女性生理期间的不便,以“好”相称,故可瞥见女性面对生理期不适的从容。

(四)日本国旗说到这个别称需要先了解卫生巾这个月事专用物。卫生巾是用来吸收女性生理期所排出的分泌物,主要的材质为棉状纸浆和高分子吸收体。众所周知,日本国旗为白底旗帜加圆形红日,与女性行经留在卫生巾上的“下白上红”有相似之处。这一称谓在一些高校和部分网络用语中比较流行。“经血”在中国乃至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认为是“污秽”“不洁之物”,故这一称谓本身意不在指称月经本身,而是带有民间大众的政治、历史主见。

(五)那个“那个”一词作为指示代词可以指示许多事物,但在女性言语指月经,用具有如此多指示功能的词汇指代月事而能够被女性心领神会,可见女性使用隐语之间的高度契合和排他性。

(六)好事月经的别称也有“坏事儿了”“倒霉了”一说,而“好事”与之相悖。同一个事物有截然相反的指称方式,原因在于两种相对立的心理状态。“好事”一称可能涉及到医学方面的问题。月事作为女性生理现象具有规律性特点,即在每月较为固定的时间段来潮,否则,则暗示月事不调、紊乱等女性疾病的症候;还有一种情况,则意味女性妊娠。现代女性,尤其是都市女性面临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对于妊娠有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担忧,而准时来潮就可消除她们对于疾病、妊娠的顾虑,故而称为“好事”。

(七)倒霉(坏事)倒霉多指遇事不顺,女性将月事别称为“倒霉”多是觉得在生理期受到了一定的束缚,行经期间的不适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现当代女性较之古代女性具有更多的自由,如求学、工作、出行等,而生理期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女性的生活节奏,故而不顺,故而倒霉坏事。另外,民间对于月经的禁忌一直影响着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知。古时有“红马上床,家破人亡”之说,是指娶亲时遇到新娘正处月事就会不吉利。至今在四川等一些地区仍有对月经的禁忌,如生理期间的女子不得参加祭祀活动。月事禁忌隐含了对女性的歧视,女性自身更应当自觉消除这一社会禁忌文化意识,批判这一观点。月经,应当走出禁忌。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委婉语,其称谓命名较之古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古代的称谓多是与月事相关联或具有相似性的词汇命名,而现当代称谓则与月事联系较少,侧重于用月事期间的感受命名;另一方面,由于古称谓与月事关联性较大,其隐喻程度相对现当代则较低,在现当代的委婉语称谓中多用既存词汇,单从字面意思上难以把握其指涉含义,需进入女性言语社团内部才能领悟其意。

五、结语

女性独特的生理现象带有性象征,而作为崇尚含蓄美的中华民族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称谓,这一现象将会在更长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作为月经隐语的委婉称谓,其名称及其变化折射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思考和发掘。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杨天才,杨善文.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6]黄帝内经[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5

古代的人们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称为“女儿节”,这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妇女节。每到这一天,女孩子被装扮得格外美丽娇俏,花枝招展。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家的女孩戴石榴花,红艳艳的石榴花插在妙龄女孩的乌云般的青丝间,十分俊美。还有的人家用巧手细致编织,把颜色鲜丽的花红绫线编织成樱桃、桑葚、葫芦、角黍等形状,再用五彩的丝线穿起来,佩带在女孩的身上。明朝的余有丁在其《帝京五日歌》中写道:“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头当簪,衫裙簪朵盈盈新。”就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欢度女儿节的动人景象。

古代的人们把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也叫“女儿节”,又称“乞巧节”,习惯上也把这一天称为“七夕”,即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是一年中第二次过妇女节。翻阅史料,可以看到许多地方有“七月七夕为女节”的记载。在民间传说中,织女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心灵手巧,所以,每到七夕之夜,古代的女子们都要摆香案、设瓜果、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灵巧。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是夕,各家妇女劫财镂空七孔针,或以金、银簪石针,陈瓜果于庭院中以乞巧。”可以看出当时的七夕是情趣盎然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女子们对于“女儿节”是极其钟情的。的确,哪个女子不希望自己心灵手巧呢?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这天,也被古代的人们称为“女儿节”。这一天,人们不仅有登高的习俗,而且,古代还有父母迎女来食花糕的风俗。明朝的《帝京景物略》中就说,九月初九这天,“父母必迎女来食花糕……亦称女儿节。”这是古代的人们在一年中过的第三个妇女节。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6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7

一、团扇形制之美

团扇产生时以圆形为主,这可见于西汉时女作家班婕妤《团扇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汉代崇尚用洁白的绢素和竹篾制扇,不仅团扇之圆似明月, 而且其白色皎洁也与明月相似,古人常常用明月来对团扇作喻。这也体现了先人善于借用对自然之物的喜好来物化到生活用品中。团扇的形成时期主要是古代朴素哲学的形成时期,人们用“天圆地方”的概念描述对广袤宇宙的直观认识。“圆”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被看作是神圣、圆满、和谐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以后,团扇的形制于方形、圆形之外, 又演变出多角多边的扇面设计,如椭圆、六角、梅花、梧桐、芭蕉形等形状,这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仿生意识。但无论怎么变化都一直保持了圆润的线条,轻盈的质地、美丽的图画,造型一直都是以中轴为中心采取左右对称的造型手法,显得纤巧玲珑,颇有“雅正”之美。其造型所模仿的事物大多代表着人们心目中对完满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把它运用到造物中也正是远古人民对“和美”思想的一种追求和表达。

二、团扇材料之美。

团扇主要由扇框、扇柄、扇面、扇坠组成。《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汉代扇面用料流行用绢、纨、绫、缯等面料制作的团扇, 色尚素白, 易上笔墨彩绘,加上人们对自然材料如“竹子”的认识和充分利用,促成了团扇造型的产生。团扇扇面的形式在唐以后日渐丰富,出现细洒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这些都为书画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画家于扇面之上作画,为作品增添了自然、活泼、清新的气息,以至于后来扇面作为一种小品性的绘画形制完全从扇子中脱离出来。扇面中,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与大幅山水的山高水远相比,更能表现出天地自然的内心世界,传达出更加细微恰切的情感。古代文人常在团扇面上作画,《宋人画册》中仅纨扇面就有六十多幅,而且题材丰富,意趣盎然,堪称传世精品。

三、团扇功能之美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8

古代内衣较早的称谓是“亵衣”,

“亵”意为“轻簿、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

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女性内衣是以一种朦朦胧胧、时隐时显、含羞内敛来抒发对美、情以及身体表现的企望。尤其在民间,女性内衣表现着更多的优雅与浪漫,通过内衣来传颂身体语言更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给中华服饰文化增添了不少的生动和潇洒。一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那塑身修形的造型理念、大俗大雅的配色处理、无限寄寓的图腾纹饰、独具创造性的技艺手段,无一不吐露出女性对生活价值理念、审美情趣、情感寄托、情爱传感等诉求的心声。

情和艺是中国古代内衣的完美结合。如果是覆盖胸背的前后片式内衣,一定是前片表愿望,后片表浪漫。内衣表达的是情感,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语,因为社会观念的限制,所有的人生理想在外衣上根本不敢体现,但在内衣上,可以充分描画,尽情吐露。它的精致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奇巧方寸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在造型理念上,强调在内衣的方寸之间通过巧妙分割来塑形修身。在款式结构的经营中注重平面形态的不同分割与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体现独到的创意理念,达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韵。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体装束的自然属性又与习俗礼仪的社会属性相对应。它所包含的“因人定制”、“因题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征中,充分体现着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文化的深邃广奥。它从外形设计到具体的某一细节,均明晰地折射着一个制度与文化、时潮与观念。它在款式艺术的创造法则中既有长短宽窄的穿插,又有厚薄动静的变化并参与其他服饰的配置来构成装束的层次化及多样性。

色彩奇想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艺术在色彩的创造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在色彩的多样性,地域的鲜明性,金银的巧用化等方面。明代大诗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形象地道出了人、色彩、内在服饰的异面关系。

“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之与内,五色粲然,使一衣胜似一衣……”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色彩经营上以“浓烈煽情的对比法”和“温情含蓄的调和法”最具特色,浓烈煽情的对比法中如红与绿,蓝与黄的强烈反差来营造一种对比力度,再用黑白,金银的间隔安插起到丰富的效果。在色彩安排的位置上也各不相同,有居中式、角隅式、散点式、满地式等。

图腾纹饰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图腾纹饰与题材更为丰富多彩,纵情地将山水、花鸟、云气、吉祥物、神仙、神话故事、戏曲人物、生活人物等各类素材与元素展示在小小的方寸之间,主张着天、地、人同源同根,平等和谐的文化观念,在身体上展露以形写神,达到畅神来诉说寄寓传情的美学思想。在纹饰的形、神表现上,注重对自然景态外在美的描摹。

中国古代内衣艺术中的图腾魅力不仅单纯地表现在每个独立纹样的构成上,还体现在纹样的经营位置和布局安排上有着独到的创意。正宗的兜肚是绘制有“蛙”图案。因为蛙的图腾是女娲氏部落的标志,尤其在骊山地区(今陕西临潼地区)用五色彩线绣出蛙的半浮雕图案是当地的传统风俗,人们从出生,结婚到死都系着绘有蛙图案的兜肚,以此为标记在生前死后“阴阳两界”互认氏族。而在黑龙江的一些地方给孩子做的兜兜上缝一个心形红布,在上面绞七个眼,是希望孩子将来比一般人的心眼多,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内衣的寓意寄托及蕴意不仅充满无穷的浪漫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也主倡儒家的精絮(洁)正直、修身养性的道德思想和审美思想。

装饰手法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在成衣创造上同样极富艺术创造力,它的装饰手法分别有绣、镶、贴、补、嵌等多种技法。单在手工针法上就讲究不皱、不松、不紧、不裂。追求外观的平服、顺直、薄松、轻软。独具魅力的工艺手段数刺绣工艺的运用,在内衣的刺绣方面,强调能、巧、妙、神的艺术原则,凭手工而用各种颜色的丝、棉线在布帛上借助手针的运行穿刺,构成既定的花纹图像或文字图形。这种手绣工艺在内衣的广泛运用,使内衣形象更为精细雅洁,多彩而富丽。

针法上有平针绣、绕针绣,编针绣等,尤其是定针绣大胆地在纹样上用钉针、盘针、连物、堆绫、缉珠、贴布等方法在内衣上作二度装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装饰语汇,使内衣形象更为精细雅洁,多彩而富丽。仅贴布种类又有贴羽、贴绒、贴毛发等不同的处理,高度体现了“同量不同形”的图案法则,精妙之处令人流连。

选材精美

中国历史上素以“丝绸王国”惯称,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在成衣材质选配上,同样因人而言、因时而异,因地而别,因形款而定。内衣材料的运用较为广泛,除了布衣外,一些达官显贵均穿着丝绸服饰,丝绸由于固有的柔软舒适的特征而备受女性喜爱,成为内衣面料的首选。作为内衣的丝绸品种很多,主要有织锦、花绫、纱、罗、绢、缂丝等。局部装饰的选材更为精巧细致,例如:用精细的花边滚饰边缘;用珠粒串成肚兜的吊带;以不同质地的缀饰来丰富层次等等,各载其中,而与制式、纹饰相辅相成,配合鲜美。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9

乌古乃全面走向历史大舞台,是由于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从此开创了以土温水为核心地的小兴安岭的新局面。

《金史》载:“即而五国蒲聂部节度使拔乙门畔(古同“叛”)辽,鹰路不通。辽人将讨之,先遣同干来谕旨”。这段语的意思是,五国城节度使(蒲聂部人)拔乙门背叛辽国,阻塞“鹰路”,辽国派大将同干来传旨,将派兵讨伐拔乙门。这里就要解释“鹰路”事宜。这“鹰”事,使辽、金历史因一鸟而颠覆。

此鹰鸟,古称“海东青”。专指乌苏里江以东广临大海的一种猛禽。它虽比一般鹰要小一些,但异常凶猛,羽毛为青色,故名“海东青”。它飞速极快,可以捕捉天鹅等飞禽。因此,北方猎人常驯练此鹰,以为捕禽之用。当时,辽国契丹人虽为游牧民族,但以拥有海东青为荣耀,也成为皇家贵族必求之物,需求极欲。但产鹰之地离辽国较远,必须经过数千里之外的东北方的生女真地带。《大金国志》载:“先是,五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来自海东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鹅鹜。辽人求之女真,女真苦之。”另南宋人也记载:“女真有俊禽,曰海东青,次曰至爪俊,俊异绝伦,一飞千里。”辽皇帝“喜此禽善捕天鹅,命女真人过海,诣深山穷谷搜取以献。国人厌苦,遂叛。”辽契丹皇帝居然不顾女真的死活,无休无止地驱使女真人越岭跨海,以血与生命为代价换取海东青。那时,辽国契丹人统治整个东北地区,并以松花江至海东区域为主要通道,此通道的必经之路就是著名的五国城(现依兰)沿松花江之路。辽朝派重兵时刻保护着这条通道。如果哪里受阻,辽廷立刻派兵讨伐。那时,在这漫长的鹰路上,女真人必须经常到海东地区去捕捉海东青献于辽人,而捕捉之事是异常艰辛的,又必须放弃自己正常的渔猎生活,许多人为此而丧命。女真人怨声载道,经常起义反叛辽朝之命。有几次甚至连女真人的大酋长、包括受辽任命的节度使也出来阻止辽国的过份的永无休止的“鹰求”。当时,正在成长壮大的完颜部巧妙地利用辽国的“虎威”,壮大自己的力量,取得辽朝廷的信任。前边提到《金史》载:“既而五国蒲聂部节度使拔乙门畔(叛)辽,鹰路不通。辽人将讨之,先遣同干来谕旨。”说明因为海东青事,女真人又一次反抗于辽,此次反抗非一般小人物,而是女真人的大人物——五国部叫拔乙门的节度使。“节度使”之职,由辽朝任命,其权相当于今大军区司令,统管所有生女真(相当于今吉林至黑龙江大部分地区)。而此节度使的驻地正是五国头城(现依兰)。此时的乌古乃只是完颜部一个部落长,叫“惕隐”一级,其职在“节度使”之下。辽国人想利用完颜部惕隐的乌古乃去攻打五国城的拔乙门。

从《金史》记载可以看出,拔乙门是蒲聂部人,蒲聂部是五国部最强大的一支。这里有一个问题:蒲聂部在哪里?史学家们至今未对此做出更准确的答案。笔者经研究认为,“蒲聂”部即是“盆奴里”国,“蒲聂”其实与“盆奴里”谐音。《辽夏金元史徵》即记:“五国部蒲聂(即蒲奴里)”,蒲奴里即盆奴里,写法不同而已。”前面提到的五国部为剖阿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盆奴里、越里吉国。盆奴里国就是当时五国城东北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汤原以上的包括汤旺河两岸的小兴安岭的区域。现伊春史志、金山屯史志均记伊春地区在金代之前为“盆奴里国”所属。笔者在第二章中已分析,土温水在金前为以姓跋为荣的部落族,而这个拔乙门的名正好带“拔”。“拔”与“跋”音同,只是汉字不同。那时,这些氏族无文字,只有发音之异同。汉字标注是后来以汉字记述的史书所注用的汉字。也就是说,“拔”与“跋”完全相同。对拔乙门的原住址,史书无载,但由此不难推论,他其实原住在蒲聂部即盆奴里国。下边的分析,又可证明他原生活或渔猎的地方是在沿汤旺河而上的部落集中区的土温水即现金山屯一带,而后来他在金山屯一带被伏杀的可能性最大。

当辽将同干找到乌古乃,并让他与辽军一起征伐五国城节度使拔乙门时,乌古乃动了脑筋,他向辽将同干提出他自己的建议。《金史》载:“景祖(乌古乃)曰,可以计取。若用兵,彼将走保险阻,非岁月可平也。辽人从之。”乌古乃是怕辽军深入至他的深山密地,掌握生女真的情况,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辽将同干准许乌古乃计取,并要观察结果后决定。乌古乃自己表了态,被逼到了胡同口,他必须想办法智取拔乙门。乌古乃与拔乙门均属生女真,只部落不同。他们看来平时早已熟识,因为拔乙门为五国城节度使,而乌古乃是完颜部的酋长,被同为辽国所任命,乌古乃使出了“美人计”。那时帅水(今巴彦少陵河一带)的唐括部不仅是萨满所在地,而且其女多保真的贤德远近闻名,拔乙门祖籍就在帅水旁,但却无缘娶到此家美女,竞让他属下的完颜部部落长乌古乃娶了去,心中早有蒂结。乌古乃肯定知道这一点,他表面上与拔乙门交好,经常去拔乙门的五国城去拜见、送礼、喝酒,并表示同为生女真,共同仇敌是辽国契丹人。拔乙门很高兴,但对乌古乃仍心存怀疑。于是乌古乃表示,为了女真大业,他可以将自己的妻子多保真送到拔乙门身边,并将自己的小儿子做为人质到拔乙门处。乌古乃回到完颜部,向妻子多保真谈了此计。多保真是一个特别理解人的女人,且又历有大局之识,也就答应了。多保真至拔乙门庭下,先献殷勤与拔乙门,她以巧言能歌、善于应酬之长取得了拔乙门的信任和欢悦。最后选择时机通与乌古乃,终将拔乙门伏杀。这是后话。我们在此要讨论的是多保真在什么地方找到了通报乌古乃的机会,是在五国城城内吗?还是在其它什么地方?笔者研究认为,乌古乃既然送妻与拔乙门是一个计策,他一定思考得十分周全。如果在五国城刺杀拔氏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五国城为五国之都,有标准的城池,并有层层的卫兵把守,不便得手。他一定设计了另一个地方。那么,这个个地方在哪里呢?查《金史》,终于在《后妃传》中有一句记载:“辽使同干来伐五国蒲聂部,景祖(乌古乃)使后与劾孙为质于拔乙门。”这里的劾孙是乌古乃的小儿子(排位老三)。由多保真和劾孙二人演绎了悲壮的历史故事。今天再追查并无文字记载的二人所去的具体地点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由地名的遗痕却可以找到二人的踪影。这就是五国城北方腹地的土温水(今汤旺河流)的名称却突然有了新名称——唐王河,而在金山屯横山却有了另一个沟系——河孙子沟(后又称麻子沟),以后又合称为孙麻子沟至今。其实“河孙子沟”正是劾孙名称的音传,后边章节有专门分析。“真·土温”即后来的“金山屯”名称由此起源。

由土温水逐步被人称为“唐王河”——“汤旺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演变。这一历史演变的主导者就是多保真。而多保真娘家在帅水(今巴彦少陵河一带)的唐括部。唐括部是女真人的一个重要部落,《辽史》记载,唐括(古)部早为辽国所属,并在渤海国(现宁安一带)也有其部。由于渤海国在唐代为属国之一,受唐朝文化影响颇大,渤海国人祟尚唐朝。但后来渤海国却被辽国契丹人所灭,女真人被驱散,一部分女真被迁移至辽阳以南,史称熟女真,而北方大部分女真人为避契丹人追杀,向北方各处逃散,史称生女真。其中,就有完颜部和唐括部。由于从乌古乃开始与唐括部结亲,而成为“世戚”,乌古乃最信任的“岳父”之部就是唐括部。完颜部汉语称“王”姓。将“唐括·完颜”演变成“唐王”河后又转写为“汤旺”(河)替代后来的双关词“土温水”,专指这条河流;而“土温水”另一个指意为地名的意思,则演变了“金山屯”了。乌古乃将妻子多保真送给拔乙门,而将作为人质的劾孙则放在拔乙门的故里土温水这个地方,这样的分析非常符合情理,这可以让多保真灵活自如地与拔乙门交好,不受孩子影响,又将孩子放到拔乙门故里,可以表示乌古乃作人质的“诚意”,让拔乙门放心;而且更重要的计谋是让多保真与拔乙门相好之后,可以到土温水附近狩猎、捕鱼,并到这里可以看一下自己的孩子,这是非常顺利成章的事。拔乙门完全被多保真的美丽和善解人意的举止所感动,似乎整日沉浸在欢乐之中。择一日,多保真提出到土温水那里去游玩一番,并看一下自己的孩子,而拔乙门也可同去打猎、捕鱼,岂不乐哉?但拔乙门哪里知道这是乌古乃与多宝真早已设下的圈套。土温水这个地方在小兴安岭腹地,有汤旺河从中流过,是渔猎的天堂。拔乙门又可能经常出入于此地,对此地有许多感情,这回有美女多保真陪去,竞乐不思蜀,备马备鞍,很快出行。土温水虽是当时汤旺河流域的一个最大的部落,但必竞不如五国城戒备森严,这里是山地,生活恬静自如。这也是乌古乃所看中的地方。乌古乃的完颜部落从上辈石鲁开始就挺进到这个地方,也常在此打猎捕鱼,对此地十分熟悉。如果能在这里伏杀拔乙门是最理想不过的地方。因此,多保真陪同拔乙门来到了土温水(金山屯),整日打猎,又到河边捕鱼,玩得兴哉乐哉。而多保真及时与早在这附近游猎的乌古乃手下人取得联系,当夜深人静、拔乙门正酣睡之时,乌古乃持刀破门而入,将拔乙门脑袋砍下,然后将首级送给辽廷。辽朝大喜,在同干的建议下,遂命乌古乃为五国城(实为整个生女真)的节度使。从此,完颜部的新纪元开始了,乌古乃实质上成了辽朝所承认的北方“土皇上”。这才有金史的“金自乌古乃始大”之说。

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发生在“土温水”(现金山屯)呢?主要根据还有以下几条:一是在金山屯横山这个地方,有“河孙子沟”之称(前已述过),“河孙子”恰与“劾孙”一致,当为当年劾孙遗留,并且笔者分析认为横山古墓群当有劾孙之墓葬,因为除此地有类似“劾孙”之名外,目前尚未发现其它任何地方有类似“劾孙”之名遗存;而且,根据金史记载,在乌古乃之子中,均出山征战或做官,只有劾者劾孙不知何故没当官,也未出征过,似乎留在某山水之中了(如此横山之地)关于“劾者守阿疏城”的劾者应为同名,非撒改之父、粘罕之爷(《金史·阿疏传》有记)然而,劾者之子撒改和孙粘罕均成了金国的大宰相、大元帅。劾孙之子蒲家奴后来成为金国大将,并有记载,而劾孙少闻。二是此地有乌古乃名称遗迹,如:乌古流、乌龟山(实为乌古乃山之汉译)、乌量山(实为乌郎山之意)。而且,汤旺河上游,有乌伊岭、乌马河之称,笔者认为均为乌古乃在此活动之遗名。其中,乌马河是伊春的一个区,附近有女真语山名:“昆仑气”(汉字标之)。乌马河一个业余作者在《伊春日报》上曾著民间传说:古时有一个乌国国王在此河饮马,故称“乌马河”云云。这一切均显露出五国城节度使乌古乃在小兴安岭活动的遗迹。三是,在横山之北几公里处,有一个“二十八”,应是“阿师拔”之汉标。“阿师拔”应是人们对当时五国城节度使“拔乙门”之俗称,因为:“节度使”女真人多称为“太师”。“阿师拔”,当指太师拔(乙门)之居所。[“拔”(BA)在女真语中是“地方”之意]。四是奇怪地名的挖掘分析。金山屯早名为“查巴气”,亦“查拉拔气”;现在白山南侧(忽鲁沟以南)有一山,地图上仍标为“查巴气山”;现流经金山屯山域的大丰河,以前称为“查拉巴气斯必干”(金山屯区志写为“必斯干”,当为“斯必干”之倒写,其实二者基本相同)。 “查拉巴(拔)气·斯必干”从满语变汉语根据可直译为:“出差错了——美妻”!在当时已在拔乙门统辖下的部落民来说,他们的首领被杀就是“出差了”,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具有为拔乙门叹息之意。原来如此!一条河名竞与“妻子”一词相联系,这正是本文要探索的千古之谜之一!“查拉巴(拔)当初指五国城原节度使拔乙门,在这里“出差了”。除了“查拉巴·斯必干”词以外,金山屯当地还有“三十查拉巴”查《简明满汉辞典》接近于满语之音为“Sacimbi”,汉音可标为“萨弑拔”,此辞典标汉字意为:“砍”、“斩”、“斩绝”。“萨弑拔”,妻弑夫,也可能从此成为固定词组。还有此地另一名称“大丰(峰)”,“大”当与“达”同意,即头领之意;而丰(峰)音(feng),满语“Felembi”为“舍命行事、行刺”、“舍脸求人”之意,与当地这些名称意思完全一致。这些词汇都与当年五国城节度使乌古乃设美人计有关,多保真英勇赴任,成为当时五国城原节度使拔乙门一时之妻,后来多保真设计与原夫乌古乃一起将拔乙门杀掉了

以上分析,可以佐证乌古乃杀拔乙门的地点,但就金山屯本身来说,究竟在哪座山、哪条河将拔乙门杀掉的,实不好确定。因为,有“查拉巴(拔)名的有好几处,看来查巴气是一个历史典故名称,总之就是在这一带是不会错的。再有,我们此文中反复提到的此地南部“横山”一名,似乎也与“查拉巴(拔)气”相合。横山之“横”意,汉语词典明确标注:一为横竖意之“横”音为heng,二声;另一个音为feng,四声,四声的“横”,在汉语词也标注为“意外”之事,看来汉语的“横”就是女真语“查拉巴(拔)气”的同意词,其注解皆为“意外、出差错了”,女真语与汉语均为“意外”,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这是一个词意不同民族语言的不同发音而已。汉语讲究简单音节,但内含丰富,而其他民族语言多为多音节。这样说来,女真语意与汉语意思完全相同,“查拉巴(拔)气”就是“横”,其在横山本地,笔者早期调查时,此地曾叫“卡(库)伦气”,查此词,满语词为“哨探”、“塘兵”的意思,有山沟秘探之意。这里是当年哨探,而且,明确标注为“塘兵”,“塘”通“唐”,当初可能即指“唐括之兵”,探哨一词也可能由此起源。这与许多学者认为“卡伦”一词从清代始是一个前移,即“卡伦”在金代就已使用,此为证明。这一词更似与乌古乃当时秘探拔乙门行踪有关(汤旺河入江处的汤原县也有“郎津(君)渡”的河渡口,当属一个历史之源)。金山屯另一个“唐郎子”(亦写螳螂)沟,更为明显地记录着“唐郎”之活动。“唐郎”当为唐括部郎君之简意,“郎君”辽国为内务官职,此郎君可能是金前民间引用之称,非是辽国之官,《三朝北盟编·政宣上帙》记载:北宋派使与金结盟灭辽,“海上之盟”,马政等使者到涞流水见粘罕、兀室等人时,“皆呼郎君”,证明金初已有此称。而唐括部之郎,此郎即是“郎中”(类似行走中医)的意思,因那时,唐括萨满们同为神医,即以“郎”称之,此可证明。也可能是唐括部某头领之意。但不管怎样,也与唐括部有关联。

话说回来,土温水来了个唐括部之女、乌古乃之妻多保真,人们开始将此地的一些山岭称为“多保真山”。而在金前,不可能有汉字“金”意,因当时女真人语“金”曰:“按出虎”或谐音:“阿禄祖”,标准音为“阿心”。这些发音与现“金山屯”无任何联系,说明“金”出现前,有近似发音,这个近似发音就是“真”。至今,在乐园一带,仍将金山屯区址西山后岭称为“大宝金山”或“多宝金山”,人们曾解释为此山出金银财宝而得名,但依笔者分析,实为“多保真”之遗传。证明“多保真”在此活动过无疑。当地最险峻的“西山”被称“真峰”,后由“真峰”演变为“金峰”‘“金山屯”。“真”与“金”音相近,并在后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创立新国,名为“金”,将“真”谐音为“金”完全合乎情理。后来“金山”乃“大金国之专属之山”,“大金屯兵之山”“产金之山”(金山屯历史上曾有沙金之河)多点连一线,以汉语丰富的内涵,称为“金山屯”即合金祖之史,又合实际之意。按现在的意思,可以译为:“美丽的山林之岛”。

当初,多保真到来后,带动了其娘家——帅水河畔的唐括部向小兴安岭腹地的土温水迁来,最后成为被完颜部乌古乃等授权代为守护的战略要地。并由此加深了完颜部与唐括部的感情,二部已不可分割,成为“世戚”,就是世世代代互相结亲,这正是从乌古乃与多保真的结合开始的。从此,开始了称土温水这条河流为“唐温河”。原拔乙门猎营堡“阿师拔”(现二十八沟)被新主人——唐括部人所取代。二十八沟里就有“唐国山”之传说和“趟过岭”之土名,与“唐括(音:刮)岭”音完全相同。而且左侧的“馒头山”,据说因其上三块石相摞,而称为“三馒头山”,同时,也称“五”山(伊春地图标“山”。音“乃”,实为乌古乃之山意。)一直仙说不断,其音来源应为“萨满”,即此山曾是“萨满教”之圣山,后讹为“馒头山”、“三馒头山”。这些均证明,同一山峰,即称乌古乃山,又称萨满唐山,此地与唐括部族的关系非常明显,唐括部是大萨满所在地,是所有女真人崇拜的神地,也同时将萨满教带到了小兴安岭,形成了以土温水“真峰”为中心的萨满教圣地。

萨满教是神灵宗拜、万物有灵的崇拜,当时不需要盖房子做教堂,他们以奇异的大山、大石等为崇拜对象,就可以吸引周边人们蜂涌而至。可以想象,当年唐括萨满们到了这里,因有奇异山岭而显得神上加神。从四面八方到此拜神者无计其数。馒头山民间也称“神山”,这里一度成为“萨满”神教之地,萨满头(今馒头山)应是“主神”之所在。六、七十年代横山出土文物中,有带柄铜镜,此种铜镜常用作萨满晃神用具。民间曾在山下拣到一银镯,此镯较之现代之器要宽大得多,似女巫妪所戴。还曾发现类似铁铃、铜铃的器物,疑为萨满服饰响铃。还发现陶罐,类似香炉。还发现石盘火灶痕迹。这一切都表明此山有“萨满”活动痕迹。据“萨满”研究论著分析,萨满初为“女人操之”,后发逐有男女皆可。“土温水”成为“萨满”圣传之地,与多保真带来的娘家唐括部有关。唐括部是当时最主要的“萨满”专业神职人员。除现金山屯横山馒头山的萨满迹象以外,在北部的“乐园”村也是萨满活跃的地方,其中至今皆有“狐仙”的影响。据说,这里早年间一直是“求仙拜神”的地方。金山屯史志记载,此类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后被政府制止。如果作为历史迹痕研究,这种“拜狐仙”,留有多保真遗痕。笔者查《满汉辞典》,“多保真”一称与满语“狐狸皮”发音近似,当初多保真从小取名的意含,可能是“小狐狸皮子”、“小狐狸精”之意,以后人们对她的祟拜而转化对“狐狸仙”的崇拜亦有可能。

非常有趣的是,多保真天性善歌,而在“乐园”这个地方,风景如画,南面是“多宝金山”,山下是一汪清水,水边兀立一堵石砬子,与潭水相互映衬,人们又称这里为“多宝珍珠潭”、神女仙壁潭,说是神女照镜子打粉的地方,因此,也有人称此潭为”镜子潭“,传说,仙女一边在水边洗,一边唱歌,歌声播应四方。这里的“多宝珍珠潭”与前面提到的“多宝金山”相一致,而“多宝珍珠山”不仅有当年女真人养珠采珠之痕迹,甚至从字音上几近“多保真”其名。这个“石壁岩”,也与“斯必干(罕)”音近,据说在那里可以听到天仙之歌,听见仙境里的人犬之声。笔者1969年在此下乡,就听当地老乡有此传说。我们几个小青年还特意到这个“仙境石壁岩”去探个究竟。原来,此石砬子位于乐园村、过汤旺河南岸、火车站前方,石壁高大,巍然壮观,真婉如石头之墙。石墙之下是一汪水谭,水明如镜。在此潭边,面对石壁静听,竟真能听到人们说话声和鸡、鸭、鹅、狗之叫声,似乎山上有一个屯落,但到山上找遍,也没见到一处人畜之迹,非常使人纳闷。后来反复去看、听,终于发现从远处传来的人声禽叫是物理回声,似一种“海市蜃楼”现象。但不管怎么说,此处地理环境奇异,如细观察,可以看出此处一定是古时的大泽,是汤旺河冲击而成的,是捕鱼的好地方。而且,当地人传说此泽产珍珠,这与金史所记的东北贡品“北珠”也可能有一定关联。当年女真人在“土温水”从事渔猎,不仅有男人,亦有女人。女人一般从事水性活动,如捕鱼、养采珍珠等。此地一直有女真人生存,就会有此类生产活动。而女真之精英,如纥石烈部、完颜部、唐括部的到来,使这里增加了新的气息和色彩。“多保真”这样的女人的到来,使此地气氛大为改观。从金山屯“乐园”一称,可能根源于女真人昌盛之时。“乐园”的词根应来源于女真人。女真人女子到了当嫁之年,“行歌于途”。其歌自编自唱,内容是自叙家事、自己的“妇工”技能、容色等,“以申求侣之意”。就是说以唱歌与友交往,这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俗有类似之处。根据女真人的特点,此类活动多在“水”边、风景优美处。“乐园”这个地方可能是女真人在此地最兴盛之时的一个“欢乐之泊”。金山屯乐园金时应为沼泽地带,又有神话般的石壁岩之美景,当成为欢乐之泊、欢乐之谷。还有,当年既然是水泽涟涟的区域,必有大量水鸟栖息。其中定有天鹅、大雁之类禽鸟,而天鹅正是女真人最喜欢的飞禽,著名的“海东青”训养也可能在此进行过。完颜阿离合懑就是训鹰能手,他的名字就是“臂执鹰者”。而他的“老家”也在“土温水”。金史记载,其孙“宗尹”,“禄其父功,授世袭蒲屿路屯河猛安,并亲管谋克”。此时,宗尹已在山东路统军司“为使”,却被大老远地继承父功,回到蒲屿路袭屯河猛安。这“屯河猛安”即在原“土温水”。阿离合懑是乌古乃的第八子,正是乌古乃与多保真在五国城和土温水活动的时期。阿离合懑在土温水驯鹰“海东青”,也应当在此水谭地带,即今“乐园”之地。驯鹰是一桩苦差事,但能见海东青飞天捉天鹅,也其乐无穷。意亦有“乐”之含义也。不过,女真人驯鹰之果,并不是自己享用,而是为了献给辽国契丹贵族(前几章有述,此处不赘)。

不管怎样,由于多保真而带来了整个唐括部从其率水(今巴彦一带)迁至“土温水”(金山屯乃至整个汤旺河流域),具有“唐”字音的山河称呼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但这样一个重要启史之地,为何金朝不太提及呢?这与完颜人讲究面子有关,对以“美人计”手段杀人夺权似乎羞于启齿,更不能记于史上。这可以从金史中关于乌古乃的记载中找到答案。《金史·本纪第一世纪》(景祖乌古乃传)中曾载,乌古乃“以妻为人后,袭而擒之,献于辽王。辽王召见于寝殿,燕赐加等,以为生女真节度使。辽人呼节度使为‘太师’,金人称‘都太师’者自此始。辽主将刻印与之。景祖不肯系辽籍,辞曰:‘请俟他日’,辽主终予与之,遣使来。景祖诡使部人扬言曰:‘主公若受印系籍,部人必杀之。’用是以拒之,辽使乃还”。这说明当时乌古乃杀拔乙门,本来是想夺节度使之要职,可一旦辽主授予时却不愿接受,说明他内心也觉得不光彩。因此,金人将这段设美人计杀人夺权之史略略而记,不加详文,原因盖出于此。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10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 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

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 1790年到1820年, 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 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 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11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 “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 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

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 1790年到1820年, 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 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 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12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1790年到1820年,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篇13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这种特色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之题材与形式,并融入理性主义美学。

二、四大风格对同期女装风格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法国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式服装风格主要体现在服饰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在面料上表现出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泽和鲜明的色调。裙饰多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并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上装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上轻下重,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尖尖的埃宁帽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风格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巴洛克风格”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其着装特点是大量的使用蕾丝、花边,并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所以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装的重点。衣裙特点是松垂、多褶、曳长,比文艺复兴时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气息,更显出女性自然的妩媚。女性除了外边的罗布以外,还要穿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即衬裙、内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撑架。下裙穿多层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体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服装上不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强调曲线,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

洛可可风格作为一种服装的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极致的优雅和精致,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琐的装饰样式。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要在裙撑外穿一条华丽的衬裙,外穿罗布,一般前开,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紧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开。衬裙外露,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袖长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层的蕾丝花边。

新古典主义风格1790年到1820年,新古典主义思潮兴盛,使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自然样式倾斜,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Robechemise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这是一种白色棉布制作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连衣裙的腰际线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体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内侧有护胸层,取代了紧身胸衣,解除了对女性身体的束缚。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长,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着装又一次回归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艺术风格对现代女装风格的影响

当今时装界,欧洲古典的艺术风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装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们高举复古风的旗帜,在许多细节设计上都回归到了几个世纪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性感。黑色摇滚女郎,带有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女星的味道:裤子为宽裤脚,剪裁紧身、修长,配搭绑带、高跟鞋,性感中带个性,使得女郎带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风格也被时装设计大师们所宠爱。YSL设计师TomFord以巴洛克风格为灵感来源,把法式蕾丝、领结、宽袖,重新演绎成现代服饰。他所采用的材质,展现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绑带是设计中的细节重点,常常出现在上衣、裙子、鞋子上,还有宽袖口、领结,以及以黑色为主调,华丽的绣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遥想几百年前的法国宫廷圣罗兰女人的万种风情。

D&G2008年春夏礼服系列,是时装界回归洛可可风格的一个高潮。印花布料和夸张的裙撑、打折的花边、繁复的缀饰、低胸衬裙的造型设计以古典优美的X形轮廓为中心并强调裙及袖的层次和质量。在色泽选择上,将草绿、粉红、鹅黄等富丽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现,顿现轻巧而华丽。

2008年雅莹和2008—2009秋冬专场会以新古典主义为灵感来源。其服饰将女性形体间的极佳比例完美呈现,通过立体剪裁、抽褶、滚边等勾勒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空间感,并配以夸张的蝴蝶结、复古的宽腰带和金属饰物。饰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黄为主体色,略施点缀玫瑰红和暗橘、墨绿等色,从而显出经典的华丽与高贵。

结语

欧洲艺术风格不仅仅有这四类。多样的文化必然会造就社会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而服饰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且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