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年度总结实用13篇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6-02

1 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针对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湖南城市学院是2003年才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200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实施“11235工程”,即实施一个转变,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三个结合,建设“五个一流”。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2 实施一项转变,创新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实现从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研究、重经验轻实验的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原湖南城建高专是教育部确立的29所“全国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被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被建设部评为“建设部系统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在专科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开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后,虽然原来的专科教学为本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教学习惯将会成为本科教学的障碍,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不够。为此,要全面推进本课程的本科教学,首先必须实施“转变工程”。探讨、研究和实践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转变,要变专科“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本科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落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精品课程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某一学科中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群中增加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专题讲座;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专业能力。效果明显,近三年来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总体规划内容为题的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申报1项获得省级立项,3项获得校级立项。

3 围绕一个中心,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便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紧密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考核等的改革,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理论素质、规划设计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协作共事能力。

4 明确两个定位,调整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型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定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是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所在。要在本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如:现行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内容与案例侧重于大城市,本课程要针对中小城市调整内容,增加案例;高水平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课程在理论传授同时还要兼顾设计应用;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选题都取自邻近中小城市的真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下现场实地踏勘调研,邀请地方建设管理人员来介绍情况,进行模拟汇报评审的课程答辩等,在一种虚拟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施“三个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本课程教学内容同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创新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素养培养机制。

5.1 结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为此,建设部对建设类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要实行专业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注册考试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了国家优秀教材与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并参照注册师考试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调查反馈表明,培养的首届本科班毕业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通过率达到了30%以上。

5.2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是随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处在重大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较多,内容变化很快。本课程组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关心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社会设施(2001年),“十六大”提出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造“域中村”(2006年)、“战略规划”(2007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规划”(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等内容及时结合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中未,并对相应的规

划原理及时调整更新,不断地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5.3 结合产学研,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色,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课程组的教师自2000年以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和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50余项,其中获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表扬奖1项。课程组及时将这些科研、生产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制作更新总体规划实践案例教学演示文件近百个,丰富了本课程教学内容。

6 面向“五个一流”,创建精品课程

6.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实践、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教学组理论课主讲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设计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其中7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并通过“大课堂”教学引入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今后将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菩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强非学历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适应本课程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2 培育一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处理好本门课程内容建设与系列课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采用部级最新的优秀教材、并结合注册规划师制度,调整补充大量密切联系行业形势与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6.3 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段的改进。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基础上,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多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改革注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景、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课的教学中,结合生产项目,建立社会大课堂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指导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6.4 开发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不断扩充校图书馆、系资料室城市总体规划辅助教学资料的同时,本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基本教学文档等基本教学资源上网基础上、不断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历届优秀课程设计等网上资源。

6.5 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2

“汽车设计”课程是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会了解汽车设计的主要流程、设计方法和主要总成的设计、选用思路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掌握汽车整车设计及各主要总成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以及先进的汽车设计技术,从而具备分析和解决该领域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内容涉及较广泛,集机械、电子、液压等多种学科知识,并且相互渗透愈来愈深;结构图、国家标准、设计要求和公式繁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汽车设计”课程自从作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课程负责人的组织和领导下,课程组多年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012学年课程组经过多次的教研会议研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对“汽车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新的课程进程及授课方式;多主讲教师负责制教学;外聘专业制造企业的技术专家讲座和指导;课程设计分组及题目设计;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管理。

课程内容按照底盘结构和目前企业生产的基本组织方式,主要划分为:汽车总体设计、离合器设计、机械式变速器设计、万向传动装置设计、驱动桥设计、悬架系统设计、转向系设计、制动系设计等部分。课程设计一般选择理论教学中几个相对独立,难度适中的部件进行机械设计(如驱动桥,变速器、制动器、转向器等),训练学生的结构选型、载荷确定、强度分析和绘图等方面的能力。课程设计在教师初步讲解设计、校核方法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

一、教学进程

课程进程跨度为8周,包括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两部分,课程设计与课堂内容穿行。第十一周开卷考试,第十二周课程设计总体答辩。基本组成环节包括:课堂讲解、布置设计任务、外聘专家讲座、设计指导、课程设计答辩。每章内容包括课堂讲授、现场设计指导和集体汇报交流。讲课可以多次进行,第一次课重点布置本部分设计的主要内容、主要设计流程、主要设计方法,介绍设计标准、参考资料,包括网络资源和资料,确定任务的时间要求,确定设计任务,确定绘图完成的内容。

教学内容及进程部分章节安排如下例:

二、主讲教师

本课程采用按章节由在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有专长的教师担任的方法。改革的初衷是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师学员结构合理,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以及科研领域各有不同,对汽车的某系统有长期的、深入的研究,而且掌握专门的研究方法,了解学术前沿。尤其是部分教师掌握了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例如三维设计、有限元分析、汽车CAE方法等,对机电液一体化有着较丰富的经验。由这样的教师担任其所熟悉的系统的主讲,可以充分发挥其特长,更容易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到一起,还可以将课程设计题目和教师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获益更多。

实施过程中,精心选择了8位主讲教师。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职称和学历,在汽车相关部分有着较深入的研究。

讲课全程进行录音录像,主讲教师尽职尽责,充分备课,认真讲课,悉心指导。这种形式,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专业教师,领略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

三、外聘专家

课程组在重要章节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或专家举行讲座或设计技术指导,经过与我省专业生产企业和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广泛接触,初步选定了四个单位的专家,他们分别在汽车总体设计及总布置、汽车离合器产品开发与生产、汽车变速器产品设计开发、汽车驱动桥设计与制造等领域有着多年的工作经历。

当然,这个环节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投入,包括专家联系、日程安排、接送、讲座内容设计等。专家讲座让学生一方面了解到了实际的企业研发过程、手段和方法,了解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学习专家的设计经验;另一方面也了解了行业现状,企业对人才能力、知识结构的需求,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促使其更加努力。不同的讲解角度和新颖的内容,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课程设计

1.分组。通过广泛征询教师和同学的意见,课程组研究决定,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分组进行,仿照专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一个项目组内,对于一个给定的项目,要求分工明确。即任务分析、调研、资料查阅、设计、分析、绘图、答辩、设计资料整理等工作由项目小组长指定或抽签确定,但要保证每个同学在8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中都从事过不同的工作。项目小组成员按照班级宿舍自然形成,每个宿舍自成一组,这样便于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工作协同和教师分散指导。

2.设计任务。以我国市场上常见的几种汽车产品整车布置及底盘系统的设计开发为目标,按照汽车总体需求及总布置、离合器、机械式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悬架系统、转向系、制动系共8个设计题目进行,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汽车底盘系统设计。考虑到结构的差别、用途上的差别等因素,实施过程中选取了6类汽车进行设计,分别是:轻型货车、中型货车、重型货车、城市公交车、公路长途客车和中级轿车。每一部分的题目还要结合主讲教师的具体要求,比如CAE应用,电子控制系统应用、液压系统应用等内容。每一个项目完成进行集中答辩,按照小组进行,一人负责陈述,全体成员接受质询。需要指出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规定每一名同学至少进行过一次答辩陈述和讲解过程。

五、考核方式

1.汽车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分值比例为:各主讲教师根据课堂表现及出勤情况给出平时成绩,最后求平均值;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学生打分及教师给出的平时成绩由5级分制转为百分制。

2.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1)组长主要针对成员参加资料查阅、小组方案讨论、设计过程、参与程度等环节给出每成员的成绩(按照ABCD四个等级给出)。(2)各主讲教师据本组总体情况给出本组的基本分数,结合教学指导过程和学生出勤情况、汇报效果等,依次确定每个人的成绩。(3)课程设计成果和答辩成绩。课程设计最后完成所有材料的系统整理,完成整车的系统设计、计算和资料整理,撰写设计说明书装订成册,整理设计图纸,并最终答辩。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3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标准,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趋向于“大众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着争夺生源的问题。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通过对学生选课满意度的分析,可以找出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有效建议。

2.调查背景及样本构成

问卷调查时间为2010年,对象为东北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满意程度、课程内容分项构成的满意程度、授课教师的满意程度、教务管理制度的满意程度等,还包括学生对学分制制度的看法与改进建议。

2.1问卷设计

为保证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主要从三方面设计问卷:(1)年级构成。考虑到每个年级选课量不同分别确定不同样本量,抽样人数按“大一∶大二∶大三=2∶3∶5”进行配额抽样。(2)性别构成。根据该类学校总体学生人数性别比例,院系内部按照“男:女=1∶2”进行配额抽样。(3)成绩构成。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大体分为高、中、低三类,各成绩等级按1∶1∶1进行配额抽样。

2.2问卷实施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0份,回收452份,有效回收率9826%。其中男生为148人,女生为304人,男生数与女生数之比大约为1∶2。年级构成为大一同学为89人,大二同学为132人,大三同学为231人,三个年级的样本量比例大致为2∶3∶5。学习成绩较高的同学占352%,成绩中等的占372%,成绩较低的占277%,基本满足1∶1∶1的比例。问卷实施情况与问卷设计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3.调查结果满意度分析

3.1指标说明

此次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满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中表示满意的对象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满意广度的一种方法。

满意度是通过评价分值的加权计算,按百分制计算,将各得分分别赋值为:非常满意对应100分、比较满意对应80分、一般对应60分、比较不满意对应30分、非常不满意对应0分。满意度的具体计算方法为:

B=n1×100+n2×80+n3×60+n4×30+n5×0n

3.2课程总体设计的满意度

在被调查的452名同学中,表示对学校课程设置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同学占总体的6062%,表明大多数同学对学校选课制度比较满意。此外,有3581%持有一般态度,表明选课制度还没有做到非常完善,仍有改进之处。只有421%的同学持有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态度。

3.2.1课程设置各分项的满意度

(1)培养方案及课程分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同学普遍持满意态度

据调查在课程设置中,学生对培养方案所涵盖的课程种类的科学性、毕业前应修学分总数的合理性和选修课与必修课学分比例的科学性三项最满意,满意度均在70分以上。

(2)授课教师的可选择性较差,学生普遍持不满意的态度

学生对于必修课老师的可选择性满意度最低,只有5637分。分析表明,由于必修课的开课教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高能力教师数量有限,使得学生对教师的可选择性降低。

3.3课程内容分项构成的满意度

除创业教育模块外,其他各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均达到65分以上,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专业必修课、人文素质模块课、校际交流课的课程内容满意度均超过75分以上,表明该校本科生对总体课程内容安排较为满意。

(1)专业课满意度高于基础课,必修课满意度高于选修课

该校专业课和必修课的设置必须经过仔细研究和规划,课程内容设置较科学,且授课教师传授能力和专业知识基础都很强,所以满意度较高。

(2)模块课整体满意度较高,唯创业教育模块课满意度严重偏低

创业教育模块课满意度最低,满意度为6040分。分析表明,该校创业教育模块课是从2009年开设,尚未形成体系,且学生众多导致授课质量不高。

(3)校际交流课满意度较高,辅修、双学位课程内容设定满意度较低

校际交流课通常都是非财经类的课程,如心理学、生物进化与遗传等,学生可以在这些课程中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所以满意度较高。

3.4教师总体满意程度

分析结果表明,该校本科生对授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801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授课教师评价较高。在被调查的452位在校本科生中,只有5人认为非常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只占总人数的1%,其他人均认为满意(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

3.41授课教师各个分项的满意度

除课堂气氛、课外辅导、与实践相结合三项在60分上下外,该校教师其余各项满意度都在70以上,其中人品师德满意度最高,另外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满意度也很高。分析表明,大学期间安排的课程难度较大,通常以授课老师讲述为主。与实践相结合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生渴望能在课堂上也能了解或掌握实用的技术。

4.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财经类大学本科生对选课制的满意情况,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课程设置普遍满意度较高,授课教师的可选择性有待加强。(2)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创业模块课程继续完善,注重辅修双学位教师的授课质量。(3)授课教师素质较高,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内容应增多。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增大选修课的广度。针对选修课老师可选择性较少,选修课广度不够问题,可以尝试与当地其他高校合作。如果能加强文科强与理科强高校间合作交流,两校教师资源优势互补,双方的选修课质量必然大大提高。

4.2完善创业模块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明确定位。课程总体内容的满意度较高,但创业模块满意度较低。创业模块设置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定位,以快速适应社会要求,学校应当努力为学生做好引导工作。

4.3尽量增开有实践机会的课程。现代教育对理论联系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加,学生渴望有实践机会。授课老师可以讲述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实践信息,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

4.4建议实行导师制,强化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导师制的推行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缩短新生对学分制的适应期,保证学生选课和学习的质量。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潜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参考文献:

[1] 石军霞.高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以苏州大学本科生为例[D].苏州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2008.

[2] 王俊生.高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0)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4

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课程设计的思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基于目标定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社会培养出基层会计岗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会计基础与技术》课程而言,其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应以培养会计岗位职责能力为出发点,以企业满意度为质量标准。

(一)总体目标。

熟悉工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全过程,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全部会计核算工作的技能与方法。能正确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客观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向社会公众、投资人、员工披露企业年度财务经营状况,并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1.能力目标

通过综合性项目全方位能力的训练,能够按时、按要求、符合规范、认真细致地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会年度结账编制年度报表。

2.知识目标

掌握报表的编制方法,系统、完整地了解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全过程,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全部会计核算工作的技能与方法。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按时、规范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和素养;养成认真细致、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树立及时了解与掌握财经政策信息、了解经济动态的观念;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新理念,培养学生“会学”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变化对知识、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管理类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课程内容设计。

1.设计的依据

本课程对应的岗位是会计员兼顾非财会专业如营销员,基于营销员在销售过程中需识别取得的外来原始凭证以避免财务风险的需要;基于营销员在熟知产品成本的前提下,可在公司销售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洽谈交易条件,从而控制营销风险,提高销售利润率;基于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和实操流程,对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重新整合;基于学生取得会计证的需要,教学内容与取证考试内容衔接,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增加一条门路。

2.课程项目内容的设计

(1)贯穿教学全过程项目:红星化工厂2010年度经济业务核算。

(2)设计思路:以红星化工厂2010年年度发生的经济业务为背景资料,模拟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操流程。学生通过完成能力训练项目能够学会按时、按要求、符合规范、认真细致地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会年度结账编制年度报表,并向社会公众、投资人、员工披露企业2010年度财务经营状况。

二、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设置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或营造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帮助学生体验、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身临其境,学会了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分析思考习惯,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模拟企业基本情况简介。

红星化工厂是一家中小型生产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职工人数30人,法人代表江××,开户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大厂分行,账号1068138131319,纳税登记号55801319342,生产的化工产品A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预计为120万元,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该厂财务科共有会计3人,其中记账员负责货币资金的收付及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工作;负责采购过程、生产过程中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销售过程的日常核算及有关明细账的登记;负责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和登记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主管会计负责复核会计资料,财务主管负责审核和验收会计资料。

(二)角色分工及工作内容分配。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两人一小组。每位同学身份是双重的,既要独立操作――记账员,又要负责复核同组同学的会计资料――主管会计(互审)。学生:岗位1――会计员,主要职责――负责销经济业务的核算,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岗位2――主管会计,主要职责――负责复核会计资料。

教师岗位――财务主管;主要职责――负责财务全面工作,负责审核和验收会计资料;指导方法为手把手教、PPT演示。

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互动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加以引导。

(三)教学实例:项目任务――归类并计算会计要素金额(2课时)。

(1)教师下发红星化工厂2009年度“资产负债表”,布置项目任务;(2)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独立完成:解读报表,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要素核算的内容,并根据表中资料判断项目要素归属,计算金额,教师答疑,指导;(3)经过互审、讨论,达成共识,小组讨论结果分享;(4)教师结合存在问题进行报表要素分析;(5)学生再查、互查、纠错;(6)教师验收资料;(7)布置预习任务。

三、基于以能力考核为中心设计全程考核内容和方法

(一)平时考评。

每个项目训练绩效采用综合评分法,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考核占60%,具体指标:自评(20分);组内成员互评(40分);教师考核(40分)。结果考核占40%,具体指标:资料上交的及时性(20分);会计资料的规范性(40分);会计资料的正确性(40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需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采用“合作性”学习形式,学习过程更强调主动性,注重提高实操能力。

(二)最终成绩=平时考评(70%)+期末考评(30%)。

基于本课程操作性强,项目成果便于展示,课程教学完成的过程就是会计资料完成的过程,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平时考评(项目训练成绩)占70%,与期末考评(按照学院相关规定组织期末理论考核)占30%,旨在突出考核,更加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

四、基于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一)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

新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知道将来要干什么,现在要学会什么,学习积极性增强,能从职业角度参与学习,愿学、肯学。

(二)动手能力增强,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5

程序设计类课程具有入门难、两极分化严重、实践性强等特点,多数高校依赖计算机实验和综合课程设计,进行大量编程巩固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以程序设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上述实践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程序设计类课程一般为5个班以上的大班教学,1名教师要同时指导20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上机实验,教师工作压力大,监督能力有限,且无法及时了解每名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提交的作业一一进行上机验证,只能通过抽检的方式检查,导致抄袭现象严重。

(2)上机实验教学通常是根据课堂讲课进度安排,实验课时一般为2学时或4学时,上机时间有限,只能以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理解为目的,不能进行有效的编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实际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差。

(3)进行上机实验的案例一般通过教材或课件提供,案例陈旧,不方便更新,覆盖知识点不全,且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因而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通过上机考勤、实验作业、课程设计报告等手段无法全面掌握和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如何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是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大高校纷纷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实践课教学的改革中来。为此,笔者将北京化工大学在线评测系统应用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程序设计类实践教学中,提出了符合学生认知和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在对所收集的大量实践教学活动原始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该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1.在线评测系统应用现状

在线评测(online judge,OJ)系统,起源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ACMICPC),经过ACM竞赛近30年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开发了属于自己的在线评测系统。其中,国外知名高校的在线评测系统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UVA OJ系统、俄罗斯萨拉托夫国立大学的SGU OJ系统、俄罗斯乌拉尔国立大学的URAL OJ系统,另外还有一些国外公司开发的知名网站,包括TopCoder公司的TopCoder网站、Directi公司的CodeChef网站、CodeForces公司的CodeForces网站等。国内知名的在线评测系统中,最早开发在线评测系统的高校是浙江大学,其在线评测系统为ZOJ。提交次数最高的OJ系统是北京大学的pojE21,提交次数仅次于POJ的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HDOJ。其中,浙江大学的ZOJ、北京交通大学的BOJ、华中科技大学的HustOJ作为开源在线评测系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另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开发了在线评测系统。这些评测系统,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竞赛的集训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当中,还对外开放注册,为其他高校的程序爱好者们提供服务。

2.基于在线评测系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线评测系统广泛应用在各大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其现有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面进行总结:实验教学、课程范围、教学效果评价。

在实验教学方面,各大高校将该系统直接应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任课教师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内容和具体要求,合理设置实验任务,新增题目或者从题库中选择合适的题目供学生上机练习。学生在编写、调试完程序后,将程序提交给评测系统进行判断。评测系统会在后台进行编译,并结合测试输入样例得出运行结果,与测试输出样例进行比对,给出评判结果。任课教师通过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并给予指导。该系统的使用,使得教师一人可以同时指导几个班级的学生一起上机,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还能避免作业抄袭现象。学生课后,可以继续登录系统,完成未完成的实验,保证了教学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课程范围方面,该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C/C++语言的教学上,对C/C++语言的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而对于其他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程,例如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很少涉及。

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各大高校一般使用课程平均成绩的对比数据或者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评测其教学效果,没有进行更科学有力的数据分析,不能有效说明对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实质性的帮助。

3.本校实例

3.1北京化工大学在线评测系统

为了收集一手的实践教学研究数据,我校于201 1年基于改进的开源系统HustOJ开发了北京化工大学在线评测系统(online judge system ofBUCT),主要用于参加ACM竞赛的队员集训、校内周赛、跨校区组织的月赛以及我校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北京化工大学在线测评系统使用php语言开发,后台数据库使用MySQL,采用B/S架构,主要系统模块包括系统维护、题库管理与训练、实时状态与排名、竞赛及作业管理、名校联赛、北化程序员论坛、数据统计等,评测系统的主界面如图1所示。该系统支持C/C++、c#、Pascal、Java、Python、VB等常用编程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笔者非常注重题库的管理,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系统题库现有题目1600多道,题目类型涵盖了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C/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实训、ACM/ICPC程序设计方法与实践等几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并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练习需求,将题库题目按难度系数划分为5个等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其中,数据统计模块使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有意义的数据,通过highcharts、thinkphp等技术将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图形化展示,从而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学生在线评测系统的使用情况。

3.2OJ系统在我校的应用

经过近4年的教学实践,我校已形成一整套基于在线评测系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案,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教学效能、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4个方面。

3.2.1实时评测、反馈调控的互动实践教学模式

系统管理员在开学初将每届的学生信息导人到评测系统,根据学号生成相应的用户账号。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评测系统的状态显示功能,查看学生的做题情况,实时跟踪学生的做题进度,对学生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讲解和及时指导,还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实验任务的难度和数量,进行题目的分级分类,从而达到有效反馈、合理调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2.2简化作业批改,提高教学效能

教师把课后作业题目挂到在线评测系统上,设置好起止时间,学生通过在线评测系统按时间要求进行作业提交,系统会统计出每道题目的提交次数、提交通过的题目数量及所使用的编程语言,对本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并可导出到Excel文件进行备案。教师可以方便地获取到所有学生每道题目的做题情况,记录总结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讲解。在线评测系统的使用,简化作业批改,使教师可以注重教育教学及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能。学生提交作业后,系统会快速给出评判结果,及时得知作业完成情况,即可进行后续修改与再次提交,与传统收发作业的模式相比,这种方式科学运用了生物心理学的规律,既缩短了反馈周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热隋。

3.2.3公平客观的考核评价机制

加大实践考核力度,使用在线评测系统进行实验课考核,操作实施方便,评判结果公正客观。学生通过使用在线评测系统,可实现对每次考核内容的系统化管理,发现当前课程学习的薄弱部分,主动弥补。每次考核都会给出系统排名,可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差距,从而能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4创建科学合理的学习激励机制

评测系统会根据提交通过题目数量、提交通过比率给出总排名,从而鞭策落后的学生努力追赶,激励名列前茅的学生努力保持。另外,在每门课的教学中,设立“正确题目最多奖”“正确率最高奖”“通过高难度题目最多奖”;以宿舍为单位,统计每个宿舍完成题目数量进行排名;将ACM竞赛机制引入实践课教学中,每学期开展花样程序设计类竞赛,如课程月赛、周赛、以庆祝某个节假日为由的节日赛等。通过以上不同形式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效果分析

在2011-2014共4届学生的程序设计类实践教学中,“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科学导论”“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的实践课教学先后被纳入在线评测系统中。下面将对2015年5月份之前的实践教学数据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4.1各年级做题提交情况对比

各年级做题提交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其中2013级的提交次数最多,正确率最高,对评测系统的使用效果最好,2011级和2012级由于教学模式未完全转变,对评测系统处于初步尝试阶段,2014级由于使用时间较短,故提交次数偏低。

4.2一年中不同月份做题提交情况分析

图2列出了2013年和2014年2年中不同月份提交总次数变化规律,由图2可看出,2013年该曲线变化情况为:1-4月、8-12月,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提交总次数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是5、6月份由于学生准备期末考试,提交总次数下滑,8月份由于是暑假,学生做题积极性不高。总结2013年做题提交情况,2014年学校调整教学和考核方案,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并将在线评测系统应用于小学期实践教学中,所以5、6月和10月的做题提交总次数达到峰值。

4.3各班级男女生做题提交情况对比

图3为计科2013级6个班级男女生的做题情况汇总。其中,每个班的总学生数和男女生比例相近,但却呈现出不同的提交情况分布。据调查,2班的班主任曾引导2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系统上做题,所以2班提交总次数最多,达8823次,整体编程水平也较强。由图3可见,6个班级中,男生提交总次数为28028次,女生提交总次数为10782次,由于计科班级中,男女生比例大约为3:1,整体来说,男女生提交次数之比大约为2.55:1,女生平均提交次数略高于男生,可见,通过使用在线评测系统,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4.4各宿舍做题人的提交情况对比

图4将计科2013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列出了28个宿舍的做题人均提交情况。由图4可以看出,人的提交次数超过400次的有5个宿舍,其中人的提交次数最多的达720次,经过调查统计得知,这些宿舍有学生参加ACM/ICPC或者“蓝桥杯”软件大赛,因为个别学生对编程的爱好而引发整个宿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建议学校在大一学年结束时,可根据所有学生做题提交情况,合理调配宿舍成员,以一带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丰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团队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寝室学习状况的效果。

4.5课程总成绩、绩点与提交次数关系分析

图5列出了计科2012级数据结构和编译原理2门课程的期末总成绩、绩点与提交次数之间的关系。由图5可看出,提交次数与课程总成绩、绩点曲线变化基本一致,大致成正比关系,学生做题的提交次数越多,课程成绩越高,绩点越高,反之亦然。该图进一步验证了在线评测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6提交通过的题目数量与各科成绩相关性对比

公式中:COV为协方差;σx、σy为标准差;E为数学期望;变量x、y分别为所有学生提交通过的题目数量与各科考试成绩或平均学分统点。

由图6可见,ACM/ICPC程序设计方法与实践、编译原理、Linux/Unix编程基础、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等专业核心课程,期末成绩与提交通过的题目数量的相关系数较大,故两者相关性较大,而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的相关系数太小,表示两者相关性小。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是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普遍没有编程基础,该课成绩与在线评测系统提交通过的题目数量相关性不大。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由于题库中的相关习题较少,学生做题量小,故相关性较小。所以后续需要继续丰富相关课程在线评测系统的题库,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题目,发挥在线评测系统在这些课程中的作用,实现评测系统在上述课程中的全面应用。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6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某医学院校开设《医学统计学》的本科、专升本和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377人为调查对象,以2021年2—12月授课的班级为实验组,包括本科2002-03班、专升本2101班和专科2001班,以2020年2—12月授课班级为对照组,包括本科1902-03班、专升本2001班和专科1901班。教材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康、贺佳主编的《医学统计学》(第七版),授课教师相同。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理论课按班级合堂授课,SPSS实训课为小班授课,单人单机,采用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授课教师动态演示SPSS软件操作过程并解读SPSS输出结果,SPSS实训以课后上机题为练习,督促学生完成操作并课堂答疑。1.2.2实验组采用分层多阶段导师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理论课按班级合堂授课,改革理论课程内容,SPSS实训课为小班授课,单人单机,采用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将“大创”项目设计融入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结合上一阶段确定的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教学主线,形成多层递进、逐步增强的阶段化教学步骤。第一阶段为学习阶段,进行SPSS软件操作、基本方法和结果分析教学;第二阶段为积累阶段,学生分层分组以“大创”项目为契机,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虚拟“大创”项目设计,项目设计从立项选题、开展与实施,包括数据资料的收集、录入、整理、分析和结果汇报,由指定导师指导完成;第三阶段为科研阶段,组织申报省级与部级“大创”项目,以各项目团队为小组,分享课题设计过程的经验与成果,择优选择部分项目修改后申报“大创”项目。1.3评价指标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作为教学评价标准,考核试卷难度系数相近,考核评价体系相同。对照组考核成绩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为过程性考核成绩,以考勤、课堂表现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10%;第二部分为SPSS实训考核成绩,以课堂提交作业情况与上机操作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40%;第三部分为理论考核成绩,以闭卷、线下理论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50%。实验组考核成绩也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和第三部分理论考核评价指标与对照组相同;第二部分SSPSS实训考核评价指标与对照组不同,以“大创”项目完成情况与最终评分为评价指标,占总评成绩的40%。1.4调查表设计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自行设计教学改革满意度调查问卷,利用超星尔雅教学平台发放给实验组学生,评价指标设为“满意”或“不满意”,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4个方面评价满意度,分析满意率[4]。1.5统计学分析用《网络数字化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集系统》V1.0软件采集问卷信息,剔除无效问卷。用SPSS22.0分析数据。定量数据用xˉ±s表示,定性数据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成绩比较2.1.1本科学生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0级共2个班93人,参加实践教学改革授课为实验组,2019级共2个班95人参加常规教学为对照组。结果显示,过程性考核成绩对照组得分高于实验组(t=17.016),理论考核(t=-21.392)、SPSS实训考核(t=-5.135)和总评成绩(t=-14.795)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1.2专升本学生专升本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1级共1个班46人为实验组,2020级共1个班50人为对照组。结果显示,过程性考核对照组得分高于实验组(t=5.598),理论考核(t=-14.765)、SPSS实训考核(t=-13.662)和总评成绩(t=-14.178)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1.3专科学生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0级共1个班47人为实验组,2019级共1个班46人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过程性考核(t=6.573)、理论考核(t=3.544)、SPSS实训考核(t=4.915)和总评成绩(t=4.539)得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2实验组实践教学改革满意度评价对实验组93名本科生、46名专升本学生和47名专科生调查实践教学改革满意度,结果显示,专升本学生对授课内容(97.8%)和授课方式(100.0%)的满意率最高,专科学生对总体教学效果满意率最高(93.6%),不同层次学生对授课内容(χ2=0.857)、授课方式(χ2=0.536)和总体教学效果(χ2=1.641)满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生、专升本和专科学生对考核方式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8,P<0.05),本科生满表1某医学院校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

3讨论

《医学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概率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基础,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医学现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从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改革《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模式,以“大创”项目为契机,成立导师教学团队,分层、分组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虚拟“大创”项目设计,课程结束后从虚拟项目中择优选择申报省级和部级“大创”项目,以期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科研信息素养[5-6]。使学生在考研及撰写毕业论文前,对学术产生兴趣,并具备使用基本学术工具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分层分阶段授课过程中,实践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和尝试科研设计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和效果显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显著,本科和专升本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实验组低于对照组(t=17.016,5.598),但理论考核(t=-21.392,-14.765)、SPSS实训考核(t=-5.135,-13.662)和总评成绩(t=-14.795,-14.178)实验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专科生与本科、专升本学生考核结果不同,所有考核项对照组均高于实验组(t=6.573,3.544,4.915,4.539,P<0.05),这种差异的产生与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师生双方均有关系,实践导师方面,只要第一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及时解决,产生滞后现象,如课后师生互动较少,导师主动性不高,不能较好的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大创”项目,均会影响课后实践教学质量。学生方面,实践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亦要随之改变,部分学生思想散漫,跟不上课程内容和项目进度,不能很好地融入实践课堂;其次“大创”项目的设计与资料收集主要在课外时间完成,部分学生由于其他课程冲突或对项目重视度不够而影响完成质量,造成评分较低;再者学生层次不同,对课程的需求与定位不同,本科生有毕业课题设计或考研需求,认为《医学统计学》比较重要,而专科生无此需求,认为是一门边缘学科,用途不大,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差异影响了“大创”项目完成的质量和评分。同时部分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学习过《医学统计学》,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好,考核中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本科生和专升本学生更适合采用分层多阶段导师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涉及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3个方面[7],不同层次学生对授课内容满意度最高为97.8%,对授课方式满意度最高为100.0%,对总体教学效果满意度最高为93.6%,且满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57,0.536,1.641)。本科生对考核方式满意率较低(78.5%),与专升本、专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8,P<0.05)。部分学生表示首次接触“大创”项目,实践过程中任务重、压力大,较其他课程费时费力,理论闭卷考核压力更大,更喜欢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因此实践教学还需进一步完善,改革考核方式、教学内容与模式。同时以教研室为单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梯度,优化《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导师团队[8]。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了《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理念,把教学与临床应用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本着培养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宗旨,在实践教学中组建导师团队,按照学生的层次与需求进行多阶段导师制实践教学,将常规实践教学中较为枯燥的课后习题上机操作改为课堂案例教学和课后“大创”项目的设计实施,为学生搭建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实验室与导师课题参与科研活动,2021年本科生申报了4项“大创”项目,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科研打下一定基础。在实践教学中同步开展《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务实精神,这是做数据统计工作的基本道德素养,也是大数据时代对医务人员科学精神的要求[9]。

参考文献

[1]陈淑珍,戴品怡,陈素云,等.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契机的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5):711-713.

[2]吕军城,王莹莹,石福艳,等.医学统计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障碍及教改思考[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6):946-948.

[3]刘伟.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打造数学建模"金课"[J].山东教育(高教),2019(6):33-34.

[4]霍红,路彬,贾喜平,等.预防医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1,36(6):77-79.

[5]叶小华,周舒冬,李丽霞,等.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内容—评价三位一体改革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7):50-52.

[6]王春霞,王晓东.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教学中的改革探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4):90-92.

[7]李宓儿,张露,郑倩雯,等.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情况及效果的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7):3260-3264.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7

1.2课程实践性不够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人才。但当前多数学校制图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而且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效结合,使在校学习的内容与生产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脱轨严重,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因此很难培养出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

2.课程建设思路

通过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企业实际生产调研,结合部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课题组明确了建设《计算机工程制图》精品课程的思路。按照“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组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根据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强化教师培训与再教育,建设一支教学观念新、教学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建设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而完善教学设施;完善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

3.课程建设内容与成果

3.1教学内容

课题组认真研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国家制图员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要求,进行了岗位需求调查,并且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发现机械设计与制造、化工等工科类专业学生就业主要从事制图、产品检验与研发、机床操作、技术改造、设备管理与维修等职业岗位。2000年以前,我校的《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AutoCAD软件》课程分别单独设置,计算机绘图课程安排在学习完工程制图课后开设,总学时14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16学时,占总学时11%,课程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与严谨性。2000年后合并为《机械制图及AutoCAD》,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改,适当降低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部分内容的难度要求,开始注重生产实际需求,高度重视读、画工程图样能力的培养,总学时调整为124个学时,实践学时24,占总学时19%。2003年,我们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软件课程整合,编写完成了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计算机工程制图》、《计算机工程制图实训教程》,获我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我们以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示范专业为契机,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零部件测绘》有机整合,并注重“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教学,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总学时变为128学时,实践学时62,占总学时49%。2009年,我们编写出版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工程制图与测绘》和《计算机工程制图与测绘实训教程》,内容选取力求与工作岗位的需求紧密相连,比如实训项目———减速器全套图纸测绘的主要学习任务就包括螺纹画法、轴类零件画法、箱体类零件画法、装配图画法、计算机绘图、公差知识及测绘方面知识的使用等,该教学内容的工作对象包括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案、要绘制的工程图样和三维造型等,运用CAD/CAM软件、绘图工具及仪器、测绘用工量具等各类工具。教材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教学模式设计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企业生产实际,提出各种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比如利用常用的减速器模型,提出减速器的某个零件属于哪一类零件,如何表达绘制该类零件图,零件图上哪些尺寸是重要尺寸,哪些表面有表面粗糙度的要求,零件图有何用处等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了课程质量和效率。课程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邀请工厂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由企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与课程相关的任务并指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在生产实境中体验图纸表达的内容,深切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读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工学结合应该是课内结合与顶岗实习等相结合,课内结合应为最终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测绘、计算机绘图及其它任务,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开展了创新设计大赛、计算机绘图竞赛,参加《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网站开发的建设等实践性环节,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3.2.2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1)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讲授制图基本知识部分(体上的点线面、基本体与组合体),大量运用模型演示与动画模拟,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思维训练。同时讲解计算机绘图(CAD)的基本操作和绘图命令,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容易理解。(2)按工作过程导向讲授机件表达、零件图和装配图,对学生进行机械制图基础训练。打破章节界限,采用幻灯片、模型、零部件实物展示台和台虎钳等真实零部件进行教学,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操作演示,同时讲解计算机绘图(CAD)的零件图、装配图、标注等内容。模拟了生产工作过程,也提高了直观性与趣味性。(3)测绘实训教学。针对具有工程意义的减速器、台虎钳、齿轮泵等做零部件测绘、手工绘制草图能力训练,再利用计算机软件把全套工程图样绘制出来,而后总结撰写测绘实训报告。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和构图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3.2.3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可增加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课程组教师制作了集图片、动画、flash和声音为一体的《计算机工程制图》教学课件,建立三维模型、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全部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并结合其它方式。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将《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教学视频、三维模型、实训项目、练习题库等相关资料全部上网,实现开放式教学。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满足本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和上网学习的需要。

3.3教师队伍

我校极为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制订师资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理论进修和企业顶岗学习,每年完成不少于一个月到企业单位顶岗,以提高生产实践经验,增强职业能力。同时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师德培训,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学习,以增强其执教能力。经过几年的培养,教师队伍中全部具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专任教师全部是“双师型”教师,在企业中担任技术服务。部分教师为河南省成人制图学会成员,教师教学理论及实践水平大幅提高,教学观念新颖、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手段先进。已经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较为理想的教学队伍,且各自所学专业形成交叉,知识结构很合理。组成了不同知识层次和年龄的教学梯队;教学队伍中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6人(其中3人兼带实验),专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4人;校外兼职教师4名,均系工学结合单位的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制定,负责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3.4教学条件

《计算机工程制图》是我校机电、化工、建筑等工科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学校对该门课程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保证该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已建设了良好的校内教学与实践环境。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校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河南中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三岛输送机械有限公司、厦工机械(焦作)有限公司、焦作科瑞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焦作市迈克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以满足学生企业认知实训、课程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

4.课程建设成效

《计算机工程制图》精品课程建设符合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很好地实现了工学结合与一体化教学。课程组全体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清华大学著名教授王先逵在听取了《计算机工程制图》的教学汇报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门课程的改革力度较大,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走在了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前列,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尝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质量。近5年,在《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的评价结果均为优秀、良好水平,平均得分97.75分,并多人次获得“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称号,均评为优秀,同行专家及我校督导组听课评价较高。根据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近5届毕业生回访调查,毕业生认为《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对自己的读画工程图、计算机绘图、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帮助很大,课程教学体系使自己学习了生产技能、团队意识,为尽快适应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5年,通过对近20余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制图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毕业生的制图功底较为扎实,识图能力很强,进入角色较快,适应能力强,基本达到了毕业能直接上岗的要求。目前有约60%的毕业生从事与设计、维修和测绘等相关工作,满意率达到95%以上。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8

一、新世纪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学习考核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食品工厂设计是高等学校食品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在培养本专业面向新世纪复合型人才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具有实用性强、综合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要求学员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高度重视、自觉学习,广泛收集资料并积极模拟练习。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学时间较长,课程学习的考核几乎都采取闭卷考试形式,由于它既要求学员记背一些枯燥的条文,而又难以对更有实际意义的绘图能力进行考评,因此早就有人产生过改革想法。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手工制图进一步转向电脑制图(CAD),再加上HACCP等质量新标准及环保工程等内容的增加,使得本课程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学习要求越来越高;而信息爆炸使大学生除本课程外的其他必修、选修课程内容增加,毕业论文课题的增多又使毕业生的可选内容增加;再加上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就业由包分配转变为双向选择,出现了就业率降低或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导致不少学生忙于考研和找工作。当与教学时间发生冲突时,对教学效果影响更大。这些变化使食品工厂设计的课程教学特别是考核办法改革越来越迫切。

近十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我校将理论课时由上世纪的40学时减少到2003年的32学时,后来认识到新世纪工程师教育其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应加强之后,则进一步将理论教学时间减少为2009年的26学时和2010年的24学时,而相应增加了1周的课程设计教学时间。在这种背景下,为探索工程类专业课程考核的适用模式,本课程自2010年以来进行了课程考核的改革研究,其中课程设计作为一个大作业涵盖在考核改革之中。

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考核改革情况及分析

(一)改革目的

通过改革,探索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形成性考核和期终考试的目标、形式、题型、题量以及难易程度等;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的落实,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实现各个学习环节,达到学习目标。

(二)2011年实施情况

1. 2011年方案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30%,即安排3次小作业,每次按总成绩的10%计算。期终大作业(三图一书:即自选题目,绘制工艺流程图、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总厂平面布置图三张图纸,编写一份设计说明书)成绩占总成绩的70%。两项分数合计为理论课程最终成绩。而3次小作业又作为大作业的基础,有机地将课程设计的难度分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2. 2011年实施情况

表1 2011年3次小作业完成情况一览表

3. 2011年实施情况分析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设计任务书。

考核形式:每个学生自己选定1个题目,并编写设计任务书(按教材第6页要求进行)。

考核时期:讲完第一章后,后1周内在课堂上即时完成。

完成情况:题目容易,大部分学员完成作业情况优秀,符合标准要求。

存在问题:

① 小部分学员拟定的题目没有具体规模;

②部分学员设计任务书内容不完整,甚至有个别学员将设计任务书理解成学习任务书,说明根本没听课。

(2)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工艺流程设计及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考核形式:以第一次编写的设计任务书内容为基础进行(参考教材第46-47页间附图及其他资料进行,每人手绘或CAD制图)。

考核时期:讲完工艺流程设计后,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大部分学员完成情况优良,符合要求。

存在问题:

①部分学员思想重视不够,抄袭现象严重,被要求重做;

②个别学员所绘图纸不规范,有随手画的;有缺标题栏的;还有缺箭头或标注的。

(3)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绘制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

考核形式:以第一、二次编写的设计任务书及工艺流程内容为基础,参考教材第3章及其他资料进行。

考核时期:第3章理论课讲完之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半数以上学员完成情况较好,不少学员态度很认真,完成作业优秀,但也有近一半学员完成情况不够好。

(4)课程设计作业

表2 2011年课程设计完成情况一览表

鉴于许多学员准备考研和忙于找工作,54人要54个完全不重复题或差异性大的题比较困难,大作业允许1-2人一组,但强调不同组间不允许出现互抄重复现象,因有前3次小作业为基础,图纸问题少了,但经济效益分析方面出现的问题又多起来,因此有必要增加1次平时小作业。

(5)小结

三次小作业都进行过批改讲评,有的退回重做,没退回重做的,也已指出其问题,提醒他们在课程设计大作业中注意改正。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视不够:由于2010年发现制图是学生大作业的一个难点,故本次将其定为小作业提前让学生消化,但同样因为思想上不重视,有不少学员因制图课学得不好和投入时间较少而没能按时交作业,还有学员所绘图纸错误多;2)交来的作业有抄袭现象,均被退回重组。因此,决定从下一届起:一是要让学生更加重视工厂设计这门课;二是应将课程前移,避免考研和找工作的负面影响;三是加强学生手绘或机绘图纸的能力培养;四是课程设计前增加1次小作业。

(三)2012年实施情况

1. 2012年方案

具体方案是:将本课程的排课时间由大四第一学期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40%,即安排4次小作业,每次按10%计算。期终大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两项分数合计为理论课程最终成绩。同时向学生推荐CCAD绘图软件,其易装易学易用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

2. 2012年实施情况

表3 2012年4次小作业完成情况一览表

3. 2012年实施情况分析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工艺流程设计及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考核形式:参考教材第46-47页间附图进行,CAD制图。

考核时期:讲完工艺流程设计后,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大部分学员完成情况优良,符合要求。

存在问题:仍有部分学员因思想重视不够,所绘图纸不规范,有缺标题栏的,还有缺箭头或标注的。

(2)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绘制设备车间平面布置图。

考核形式:以工艺流程内容为基础,参考教材第3章内容进行。

考核时期:第3章理论课讲完之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该图需按比例绘制,要求精准,难度比工艺流程图要求高,虽然多数学员完成情况优良,但仍有25%的学员完成情况不够好。

(3)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绘制总厂平面布置图

考核形式:参考教材第2章内容进行。

考核时期:第2章理论课(实际调到第8章之后)讲完之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多数学员完成情况优良,但也有少数学员完成情况不够好。

(4)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内容:投资概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考核形式:在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人力配置、辅助设施设计、公用系统设计、安全食品与质量管理、环保设计等的基础上进行建厂总投资计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考核时期:第9、10章理论课讲完之后1周内完成。

完成情况:绝大部分学员完成情况优良,但仍有10%的学员完成情况不够好。

(5)课程设计作业

表4 2012年课程设计完成情况一览表

由于2012级学员的课程在时间上避开了考研和找工作的忙碌期,以及有前4次小作业为基础,虽每人各选1题独立完成并强调不允许出现抄袭重复现象,其课程设计作业完成情况仍然比上一届学员普遍要好。

(6)小结

四次小作业和课程设计都进行了批改讲评,总体来说完成情况不错,学员们也觉得收益很大,达到了改革的预期效果,存在的问题是:普遍反应教材普适性不够,参考资料比较零散难找。

三、总结和展望

(一)总结

通过课程考核改革的试验探索,我们发现现在的理论课+课程设计的课改模式比以前的单一理论课(开、闭卷考试)模式更受学员欢迎,教学效果也更好。特别是平时上理论课时配套的小作业对课程设计的影响比较大,一是适当地分散了课程设计作业周的压力,二是能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对小作业的批改讲评能让学生掌握设计绘图等重难点。如2010年发现制图是学员的弱项,故2011-2012年的小作业安排了2-3次制图作业,结果课程设计中制图出现的问题大大减少。2011年发现经济效益分析学生掌握不好,2012年增加了一次小作业,结果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问题大大减少,这是课程考核改革的最主要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由于只有1周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因此,不少学生反映时间有些紧,尤其是考研的学生压力明显,因此应将本课程适当前移,避开考研复习及找工作忙碌期,也可以考虑增加0.5-1周课程设计时间。

2.食品工业范围很广,食品工厂类型其实差异很大,复杂的如大米加工厂、小麦制粉厂,其工艺流程复杂,设备繁多,生产车间多达6-7层;简单的如面包、饼干厂,几台设备、一条生产线,一层楼即可布置下来。参考资料除谷鸣、程凌敏等编的少数几种书外,现有教材和参考书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偏向和特点,因此学员在作业时普遍反应教材、参考资料零散,适用性不够。期盼业内有更多偏向性教材或参考书出现。

[ 参 考 文 献 ]

[1] 黄亮,钟海雁,任国谱.《食品工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9,(28):24-26.

[2] 王丽华.中国食品安全的道德审视[J].大学教育,2012,(10):90-91.

[3] 张海红,刘贵珊.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2,(5):82-83.

[4] 何东平.食品工厂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 张国农.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 谷鸣.乳品工程师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9

1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多系列、多环节,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为保证教学工作按计划实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校必须对教学工作实施严格、有效的管理。

2、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制度、教学要求、教学规范、教学安排、教学纪律是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准绳。各项教学工作的准绳。各项教学工作和活动要按计划进行,全体教学人员教学行为要做到按章行事,加强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和保证教学制度权威性和严肃性。

3、学校对违反教学制度、教学纪律的人员,将视其情节严重程度及所造成的后果情况分别按一般教学事故或严惩教学事故进行处理,对违反教学纪律但未达到教学事故标准者,学校和有关单位要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理。

二、调课与停课

1、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务处排定的课表按时到指定教室上课,一律不得自行调课、换课、代课或停课。

2、全校性及部分班级的停课和调课由要求调动的部门报教学副校长批准,教务处统一安排。

3、为保证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工作的严肃性,任课教师一般不得因事申请调课。教师因故必须临时调课者,应提前三天到系、部办公室填写调课申请单,写明调课理由,提出调课方案,征得有关教师同意,经教研室、系(部)批准后,到教务处办理调课手续。

每位任课教师每学期因事(含出差)调课不得超过二次,课时累计不得超过10学时。

教师因病不能到校上课时,应通知系(部)办公室代办调课手续。

4、教师调课要安排有代课教师或互换课程,一般不得空课,不准采取集中补课方式,否则不予调课。

5、所有停课、调课、代课等课堂教学及排定的自习时间变动必须由教务处下达调动通知,其它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6、需要调整课表或更换任课教师,应由系(部)提出意见,经教务处批准并办理手续。

7、每学期期中安排下学期教师授课任务,并通知本人做好准备。期末放假前一周教务处将下学期排好的课表发给各系(部),新学期开学后前两周是课表试运行时间,一律不办理调课手续。

三、教学纪律

1、教学要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保证受课进度和充实的教学内容。在新学期开学一周内由系(部)收齐本学期所有任课教师的课时授课计划和实验计划,交到教务处。

不按时上交上述计划者给予批评或记为一般教学事故。

2、教师必须按学校教学进程表和课表按时上下课,不得随意增减课时。

对提前下课或迟到上课在五分钟以内的教师进行批评。

提前或迟到下上课超过五分钟,或不足五分钟但在同一学期内第二次发生此类情况,记为一般教学事故。

3、对未经批准擅自调课、代课、换课者记为一般教学事故。

4、教师在课堂上不准开启手机、bp机等通讯工具,更不准在讲课期间到室外接听电话或办其它私事,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5、对矿、空课或擅自停课(包括不执行教学进度表,提前结课)者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6、对不按规定进行实验、实习、设计指导、课外辅导和批改作业者视为一般教学事故。 『 1

7、教学中凡有如下情况者,均视为严重教学事故:

(1)在教学中宣传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以及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观点。

(2)不经请示批准擅自变更教学计划、不执行教学大纲、擅自删减教学内容。

(3)讲课中有明显概念错误,学生反映强烈。

(4)实验、实习前准备不充分或指导不负责致使仪器、设备损坏或出现人身事故。

(5)未提前完成实验准备工作,影响实验、上机正常进行。

8、无论是采用试题(卷)库考试的课程还是出题考试的课程,教研室主任都应指定专人负责命题组卷和校对试卷工作,上述工作要按学校“考试工作规范”中所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完成,否则视不同情节和后果记一般教学事故或严重教学事故。

试卷命题有严重错误致使评分标准变更或对学生成绩考核有较大影响者,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9、考试前应对试题严格保密,泄露或暗示试题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10、监考人员不按“监考守则”履行职责造成考场混乱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11、评卷按评分标准进行,并要按规定时间上交试卷分析和学期成绩表,不按时上交者记为一般教学事故,对不按标准阅卷和给人情分者记为严重教学事故。

12、对于在全部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不负责任,违反教学规范、规定,影响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参照上述规定给予批评或记为教学事故。

四、奖励与处罚

1、各单位要认真进行教学管理,及时对造成教学事故者进行处理和上报,凡系(部)外已处理并上报的教学事故,学校不再对有关单位进行处罚。

2、个人学期有教学事故学期不能评优,教学事故要与教学质量考核挂钩。

3、学年个人累计一般教学事故两次,或严重教学事故一次,取消当年评职称资格一次。

4、对教学一般事故和严重事故,均按《教师定量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执行与解释

本规定教务处负责执行和解释。

 

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序

标准教师课程教学工作应按《教师工作规范》,各咱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文件进行,本规定主要就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进行的工作提出程序及规范化要求。

1、学期授课计划

(1)教师明确聘任课程后,应着手编制所任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含学期实验计划)。

(2)编制学期授课计划前应通过专业教学计划了解该课程设课目的、要求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3)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制工作应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

(4)学期授课计划一般以2课时为单元,列出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练习作业等。

学期授课计划经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后,于任课学期第一周末,由教研室汇总交教务处。

学期授课计划一式3份,交教务处、教研室各一份,教师自留一份。

2、教案

教师授课时应有教案,教案必须更新。

每学期开学前,教师至少应写出二周的教案,对于开新课的教师,开课前应初步完成全部教案,开学初由教研室主任进行检查。

在教案中,除反映教学内容外,还应反映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组织方法。

教师应注意教案的积累和保存,以便在教学检查、教师业务考核时向有关部门提供二年或二年以上时间的教案。

教师在备课中应指定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学习参考书,准备必要的练习题和思考题。

3、课前其他准备

教师授课前应了解学生专业特点、先修课程的教学情况,后续课的要求及前段学习情况。

教师备课时还应准备必要的教具(挂图、模型、实物、资料等)及演示实验等准备。

如授课时应用录相教学、cai教学等,应将计划提前报教务处,以便安排看录相的教室及cai教室。

4、新任课教师

新任课教师任课前,应经过校系(部)任课资格审查,审批通过后,方可给予安排讲课任务。

5、课堂教学

教师应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准时上、下课,不得迟到、早退,一般情况下不要拖堂。教师应注意仪表,衣着整洁大方。不着艳妆,不戴显眼的饰物。

教师如因病、因事不能按时上课,必须通过系(部)到教务处办理调(代)课手续,安排妥当,一般不允许空课,更不准私下调(代)课。

教师上课时应了解班级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出勤情况,并注意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6、辅导答疑

教师讲课后,每周6学时以下的课程,每周至少应对学生辅导、答疑一次并填写辅导答疑签到卡,还可对学生进行课外质疑。教师应将辅导答疑的时间、地点明确通知学生班级。每学期应答疑的总次数参看有关规定。

7、课外作业

各门课程都应根据课程特点,在讲课后给学生留课外作业,并指定适当的参考书目。每位教师应试作学生的课外作业。

对学生按时上交的课外作业和实验报告,教师应及时批改,对作业量较大的课程,可适当减少批改量,但每次不得少于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

8、平时成绩

教师应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并及时记载学生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前应给出学生平时成绩,并明确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考查课结束后立即向教务处呈报成绩单;考试课的平时成绩应在考试的前一周交到教务处。

9、期中教学检查

为搞好学校每学期进行的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教师应进行自检,重点检查教学进度,学生学习情况并按要求向教研室提供近期讲稿等教学资料。

10、实验与实习

任课教师应组织并参加指导实验。

教师应对本课程开设的实验全部试作一遍。对整个实验过程应作到心中有数。

教师指导实验,指导实习的要求(如讲稿、批改实验报告等)与讲授理论课大体相同。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情况要认真考勤登记,缺课者必须责令补做,情节严重者令其重修。

11、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教师应在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时确定课程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题目应在前一学期结束前确定,设计中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认真进行批阅。

12、期末考试

对缺交作业达全学期作业总量的三分之一者和缺课达全学期总课时三分之一者应在考试前一周通知学生所在系(部),不准该学生参加该课考试,该课以不及格记载。学生按要求补出作业,经任课教师认可后可参加补考,否则该课补考成绩以不及格记载。

教师应根据需要承担考试时间的监考任务,主动记好监考班级、地点、时间,认真履行职责。

在考试结束后当天,由教研室指定的阅卷教师到阅卷室阅卷,不得无故拖延,主干课任课教师应进行试卷分析,统考课程应写出课程质量分析报告,并交教务处留存。 

 

期中教学检查内容及要求

教学检查是了解教学情况,保证教学质量,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的有效措施。教学检查是经常性的工作,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学期开学前应检查开学准备工作;期中进行较为全面的教学情况检查;期末进行教学工作总结及教学质量分析,期中教学检查是在经常性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3

一、期中教学检查的目的及要求

全面检查教师贯彻教师工作规范情况,检查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等教学活动,检查教风学风建设,检查系(部)学期、年度工作目标、计划执行情况,教研室工作进展,以促进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各系(部)教学工作目标落实、执行、实施情况,教改立项项目、教材编写等进展情况

2、讲稿(教案)

检查教师授课教案。编写教案时,教师应阅读多科参考书,不得只按一本教材备课,要认真分析、组织好教学内容。在教案中除反映教学内容外,还应反映教师本人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重点和掌握深度以及对学生课外学习指导,此外还应做到书写整齐清楚,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具有特色。

3、授课计划执行情况

教师任课应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按经过审批的学期授课计划(含实验教学)进行,不得随意增删内容,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调整意见,经审批后执行。

4、教师授课情况

教师授课情况检查主要采取听课和向学生进行调查两种方式,检查期是要汇总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之间听课情况,分析学生座谈会意见,听课时一般不事先通知被听课教师,听课人员要认真填写听课记录。检查教师授课情况时除检查课堂讲授外,还要对教师的教书育人、教学态度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各教学环节进行检查。

5、实验、实习

实验及校内外实习主要检查教学内容及实习安

排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基本文件是否齐全,指导教师配备,学生分组情况,仪器设备是否满足要求,实验、实习组织及进行情况。

6、教风、学风,教学纪律情况

教风、学风情况分析。

违反教学纪律及教学事故情况分析。

7、教研活动情况

教研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教研活动开展基本情况,经验及存在问题。

三、检查方法

1、教研室是教学检查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教师自检、互检和教研室主任检查的方式进行。

各系(部)应全面组织教学检查的自检工作,掌握本系(部)各教研室自检情况,并进行较深入的抽查,汇总本系(部)教学情况。学校组织教学检查组到各系(部)进行检查。

2、常规检查是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必要内容。根据各学期的教学工作重点,期中教学检查可规定重点检查内容。

3、检查期间,各系(部)、教研室应填写必要的教学情况分析表格,检查结束后各系(部)应提交必要的教学检查总结报告。

4、各系(部)的期中检查材料及总结、分析、报告(除系(部)留存一份外)应按规定时间交到教务处备查。

 

 

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档案可为学校工作及明准确地提供所需要的资料、数据。档案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规范化管理的程度。各级教学部门要加强教学档案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一、管理体制

1、教学档案分为校、系、室三级管理,教务处为一级管理,系(部)为二级管理,教研室与实验室为三级管理。

2、各单位要有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各级管理应配备一名兼职档案人员具体承担档案管理工作。系(部)可由办公室主任或秘书兼管,教研室与实验室由主任或副主任兼管。统一管理本部门、本系统的教学文件资料,并按期向学校档案室移交档案。 4

二、档案工作

1、负责接收(征集)、整理、分类、鉴定、统计、装订、保管有关教学的各类档案及相关资料。

2、归档范围

教务处: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计划、规定及各种规章制度、办法等。

(2)综合性教学文件材料:本部门产生与制度的各种教学制度、规定、办法、条例、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基本情况及工作量和教学工作的各种统计表等。

(3)教学材料等方面的材料 :教学计划、方案、教学大纲、各类课程表,教师任课安排,有关专业设置、规划、建设、评估、教改方案、总结。各系(部)各专业教村(含自编教材)使用目录,教材账、卡、清单,教材建设材料,各系(部)课程的试题库、试卷库等。

(4)学籍管理方面的:有关学生名册、成绩、学籍及有关变更材料等。

(5)教学过程监控材料 :教学信息反馈材料 及分析、总结材料、教学检查资料、教学座谈会记录、教学纪律、教学调度方面的材料等。

(6)教育研究方面的材料:有关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研讨、经验、计划、总结调查表等材料。教育科研课题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验收等有关材料,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定的有关材料等。

(7)实践教学方面的材料:实验教学大纲、计划、课表、实验指导书;实习(包括基础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训练、毕业实习)计划,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讲义、校外实习协议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题目、计划;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规划、论证、评估及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各类统计表等。

(8)教学设备管理及维修方面的材料:设备购置计划、批复、合同、论证材料;设备账目、清单、卡片、报废计划、账目、清单、大型精密仪器及大中小型计算机档案,设备维修计划、账目、有关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总结和统计报表等。

(9)教学经费及教学设置购置费方面的材料:经费预算、决算、计划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统计报表、总结等。

3、归档时间:按年度归档的档案在次年6月底前归档,按学年度归档的档案在次学年寒假以前归档。

三、系(部)级

(1)上级与本系(部)有关的各种文件、计划、规定、办法等。

(2)本系(部)产生的各种文件、计划、规定、办法、总结及统计报表,人员考核等。

(3)实验报告单、毕业设计说明书、图纸等。

四、教研室

(1)上级与本教研室有关的各种文件、计划、规定、办法等。

(2)教研室产生的各类教学材料:教学计划、方案、大纲;教学改革方案;教学与实验授课计划、教案、试题库、试卷库;有关实践教学(包折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计划、大纲、指导书、讲义、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自编教材;教研活动记录;有关教学的各种计划、经验总结、考核、质量分析、情况调查及统计表等。

五、实验室

(1)上级与本实验室有关的各种文件、计划、规定、办法等。

(2)实验室产生的各类教学材料:实验教学计划、课表、教学或实验大纲、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实验室开放记录、实验卡片、实验报告;设备运行记录、维修记录;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日制;有关实验教学的各种考核、质量分析、总结、统计报表等。

(3)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帐、物、卡、档案,低值耐用品及低值易耗品帐目管理,仪器设备维修记录等。 5

 

 

实践教学监督制度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重要途径,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应用性人才的高低。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至关重要。因此,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实践教学监督制度在主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二、教务处组织学校督查组检查、督促实验、实习和设计等教学活动,通过深入教学现场,进行检查、分析、总结,获得第一手资料,为校长对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三、教务处有关人员要经常到实验、实习和设计现场抽查。

四、教务处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问卷调查包括实验反馈、实习反馈、设计反馈和实验室建设反馈等几个方面,每一方面包括若干项。在学生中成立学生反馈组织,学生组织由各班学习委员组成。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10

一、二年级精读课程的特点

精读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涵盖了从字、词、句到篇章的学习,内容广,知识点多,是学生的难点课程。二年级精读课程在四年的精读,高级英语教学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二年级精读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着重于在一年级精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字,词,句等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加强;启下主要是侧重于对篇章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归纳和掌握,与同年级新开课程写作横向联系,同时为三年级高级英语的学习作好纵向铺垫。二年级精读课程的另一特殊性在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检测,其中精读部分的题目比重为25%。由此可见,二年级精读课程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要想让二年级精读课程有效地发挥其重要作用,教学设计的意义重大。

二、现行教材特点

笔者所担任的二年级精读教学采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杨立民教授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和第四册。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选材。选材来源方面,主要是节选自原文,个别课文略有删减。体裁广泛,涵盖各类文体,大部分课文的文体特征比较典型。内容涉及各科知识以及众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深度和现实意义。

2.语言难度。二年级精读教材承接前两册,总体难度循序渐进递增,重难点与大纲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同步。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其中开放性的题目是对自主学习的有效检测。

三、教学设计要素

教学设计是一种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依据已知教学原理,教学方法和技术而制定行动计划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备课,而是一种具有自身的工具系统的技术,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更要体现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笔者结合上述课程,教材的特点以及自身教学经验,认为二年级教学设计应该包含以下要素:

1.学习者。学习者要素,即要求较好地把握学习者的综合情况,掌握它们的语言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目标,性格特点等,为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素,即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者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能力。

3.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要素,即在熟练掌握大纲的前提下,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在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完成的具体的学习内容,该要素一定要细化,甚至细化到学习者所要掌握的字,词等知识点。

4.策略。策略要素包括学习者策略和教学策略。学习者策略,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知识技能,建议不同风格的学习者采用适当的策略进行学习。教学策略,即为完成教学目标,对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媒体选取的总体考虑。

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类型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来选择,不仅是为了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更是反思、修正教学设计的依据。

四、教学设计总结

在过去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只注重了单纯的教学备课,突显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对于其他的要素有所忽略。在上述分析之后,笔者对现有备课进行了调整,现对《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中的第一课作以下教学设计:

首先,这是二年级精读的第一课,对学习者的分析非常必要。该阶段的学习者总体情况是完成了一年级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加强。学习者在继续二年级精读课程的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为转入高年级阶段的学习作好准备。在学期的开始,收集学习者专业二级考试的总分和各个分项得分情况,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基础。其次,对假期里开放性作业作课堂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最后,对学习者做学习风格的问卷测试并根据结果备案。

二年级精读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完善语言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加强语言基本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就该篇课文而言,学习目标包括在语言点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分析句子结构中宾语的用法;掌握课文中关键词的用法,积累常用短语;会利用关键词和句型进行同义转述;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说明文的典型结构,并进行仿写练习。应用能力方面,理解课文中的每一个关键变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用自己的例子以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加以诠释,并可以添加自身特有的心理历程。

学习任务,可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部分。

课前学习任务即预习,具体内容包括关键词的自学,课文的基本理解,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的收集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部分内容在笔者的早期备课当中也有涉及,但是经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设计不够具体。

关键词的预习,可以参考课本当中所例举的key words,但在预习中不能只看课本的解释和例句。应该根据大纲对该词的要求,通过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总结和完善该词的常用用法,搭配以及相关的词根词缀词源知识。例如,第一课的一个关键词是observe,在课文的注解中只有释义和相关例句,并没有总结出其常见搭配,所以学生的预习作业首先要从例句中总结出及物动词的两种释义及其常见用法;同时应该通过字典再补充出其的另一常见用法observe sb. doing sth.,并举例。

课后有很多与课文理解相关的问题,老师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筛选,再布置给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在理解之后除了回答问题外,还应该完成疑难字词句的梳理工作以及文章结构的划分工作。就该课而言,预习当中主要需要解决的是一共有几个关键变化,分别是什么或是有什么特点。课后的问题可选取预习部分第一题的1,2,3,5,6,7小题。第二题讨论题,应该在课前就布置成group work,在课文结束的时候,以口头报告的形式检查。

同时,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背景知识的了解。背景知识分为重要的和相关的。就该课而言,对于重要的背景知识应该侧重于教育体制的相关知识及差异,重点是大学;相关的背景知识比较多,如作者的背景介绍,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涉及的著名的心理学家等。对于背景知识,在预习中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途径去了解,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掌握,以组为单位既能省时,也能比较全面。

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首先,是预习作业的检查。检查的过程老师要做适当的归纳和补充,这一过程主要集中在开课前,但部分内容贯穿课堂始终。其次,是课文内容和课后练习的结合性讲解。课文内容讲解包括篇章结构,课文的理解以及字词句的梳理。就该课的特点而言,篇章结构显而易见,可在预习作业的检查中处理。语言偏难,概念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课文理解先以互动的形式理解和诠释相关概念(这也是学习目标中应用能力的体现),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语言点的学习。在语言点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拘泥于教参,重难点不够突出,仅停留在语言点本身,没有扩展和练习。下面以第2段为例,具体陈述课文语言点的讲解。第1句,要求学生分析句子成分,突出宾语成分,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可以作宾语的成分,最后加以归纳,同时完成课后语法练习第1,2题;关键词go through, endeavor。第2,6句,2个both的指代含义。第3句,关键词perceive.第4句,关键短语chance events,并要求作同义转述,完成课后同义转述第1题。其他句子没有语言点。这样的讲解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讲练集合,并实现了教学目标。

课后学习任务主要是将课堂上未完成的课后习题自行完成并核对,在答疑课解决相关问题。当然,根据课文的不同,课后补充练习差异较大,有写作,翻译,短语汇总等。针对该课的特点,课后增加说明文写作练习。

策略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策略相对容易,比如,在先前提到的第2段的教学中,采用听课文录音并跟读;陈述对identity crisis的理解,以及师生互动问答;在黑板上现场对相关扩展练习的作答;翻译重点句子等。总之,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要有意识地添加一些策略和技巧,来帮助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

而学习者的策略就不太容易了。首先,学习者普遍没有经历过策略培训,基本没有主动使用策略的现象。所以,这需要在了解学生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策略。比如,在关键词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采用词根词缀帮助记忆;也可以采用情景对话帮助掌握。这就要求对于一个语言点,尤其是语言难点,需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至少两种策略来帮助学生掌握。这是笔者正在努力改进的地方,也是教学设计修改的一个难点,其最终效果应该对教学有相当大的促进。

教学评价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诊断性和总结性评价,具体体现形式基本上只有试卷。现有的评价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检测很有效,但在检测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笔者正在努力尝试真实性评价,当然是无限接近于真实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在该课主要用于预习作业中:该课的题目是“Your College Years”,全文采用说明文的体裁阐释了大学生活中大学生所要经历的关键的变化。该篇课文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二是课文中涉及到的概念作者的阐释比较抽象。所以,笔者根据课文当中的7个关键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将全班分为7个小组,把每个变化分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任务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就所负责的这个变化,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阐释。

以上是对短短2年精读课程的教学设计体会的汇总。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更深入地探求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教材和实际教学,不断地反思,改进教学设计,为形成更有效的教学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11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12

1国外一流大学相关课程教学情况

通过对UC Berkeley、Stanford和MIT等多个美国一流大学在相关课程方面教学情况[1-5]的跟踪,我们发现,这些大学对相关课程教学都进行了调整,通过开设新课程或调整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加入了多核/多线程处理器的相关内容,特别强调学生对HDL、FPGA、SOC、并行体系结构、并行程序设计等技术的掌握。这些大学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方面基本相同,都是以典型的四段或五段流水线CPU设计技术和存储器层次化结构为核心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也非常相似,都是站在计算机系统的高度阐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思想,强调软件与硬件的关联,使学生能很好地在高级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程序、机器指令代码和硬件机器结构之间建立相互的对应转换关系,以建立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认识。

图1给出了美国UC Berkeley大学2009年相关课程的设置概况,图中箭头反映课程开设先后关系。

图1UC Berkeley大学相关课程设置[2]

CS61C(Machine Structure)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指令流水线和存储器层次结构等方面的基础内容,以“C语言MIPS汇编MIPS目标代码MIPS处理器设计”为主线组织内容,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和“模拟器”实验为手段,使学生建立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CS 150(Components and Design Techniques for Digital System)主要介绍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和EDA设计技术,2009年以前的实验主要是在FPGA开发板上进行视频解码及播放电路设计开发,从2009年开始改为“流水线CPU设计”,要求学生采用流水线方式设计实现16条MIPS指令,以串行接口方式从PC上装入程序到FPGA开发板,并通过PC调试程序,最终通过VGA接口,将FPGA板连接到一个显示器上,在该显示器上显示由所设计的CPU执行的一个游戏程序的执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UC Berkeley大学CS150课程综合实验内容[3]

CS 152(Computer Architecture & Engineering)着重介绍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包括多核/众核处理器、多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以及各类并行处理机制等。

CS194为新开设的本科生课程,是一门基于FPGA的以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为主的课程。在开设新课程的同时,该校还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从2009年开始,将CS152中基于FPGA的流水线CPU设计实验移到了CS150课程中,把原来研究生课程CS252中的很多内容移到了CS152。

由此可见,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UC Berkeley近两年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了基于FPGA的硬件设计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本科教学中加深了并行体系结构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的调整是在对相关几门课的统筹规划下进行的。

2课程群建设思想

随着多核/众核处理器技术的出现,我们意识到,必须对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我们首先对本系开设的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由于课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教学存在内容大量重复或缺失、课堂教学和实验内容不匹配、课程之间内容脱节等问题。有必要将相关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以便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下统一规划、相互协调,构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相关课程教学体系。为此,从2007年开始,我们提出并实施了“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群建设方案。

2.1课程群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程群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位置,结合我系的生源情况和培养目标,我们提出课程群的基本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认识水平和系统设计能力,建立计算机整机概念,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计算机指令集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原理;具备使用HDL进行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基本能力;深刻理解OS和硬件之间的分工和衔接关系;掌握从硬件角度出发进行编译优化的基本技术;深刻理解从硬件角度出发编制高效程序的基本原理;提高利用硬件知识进行程序调试的能力。

2.2课程群建设思路

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为:1)根据课程群建设总体目标,规划好课程群涵盖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合理定位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每个知识点落实到具体课程中。2)根据课程群知识点总体框架,拟定课程之间知识点衔接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3)根据规划分头编写或修订教材及教案,并在统一的框架下建设相关课程网站。4)在保留各课程独立实验平台的同时,构建一个课程群公共实验平台,并使各课程实验内容按照一定的关系有机联系起来。

3课程群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首先对现有课程进行了调整。将原先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内容合并到数字逻辑电路设计中,形成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将原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内容合并,形成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课程;同时建设一门新课高级并行体系结构。通过对相关课程的调整,我们构建了以“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为核心的课程群,如图3所示。

图中箭头表示课程前后关系,其中计算机系统概论、数字逻辑和数字系统、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为必修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高级并行体系结构为选修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FPGA、EDA、数字系统和流水线CPU等方面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群教学规划中专门设置了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必修实验课。

3.1各课程在课程群教学中的定位

围绕课程群教学目标,根据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确立了各课程在课程群教学目标中的定位:1)计算机系统概论从宏观上介绍计算机系统涉及到的各个层次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全貌和相关知识体系。2)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围绕组合逻辑设计和时序逻辑设计两大核心内容,在逻辑门到功能部件这两个层次展开。以后续课程中用到的功能部件作为设计实例,采用“实例化”教学思路组织教学内容。3)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从寄存器传送级以上层次介绍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实验重点在CPU设计和存储器方面。该课程处于课程群中核心地位,一方面,先行课程中学生感到似是而非的问题在此要明确;另一方面,需要运用先行课程的基本功能部件构建更大规模和更强功能的部件;此外,本课程中提出的设计原则和实现原理要在后继课程的计算机系统实例中得到体现。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定位为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的基本原理在PC上的实例化教学课程,主要以目前流行的基于IA-32体系结构的PC为实例,实验重点内容在PC的I/O接口技术。5)嵌入式系统原理定位为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的基本原理在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实例化教学课程。实验教学重点是基于ARM处理器和VxWorks及 COS-Ⅱ操作系统的简单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6)高级并行体系结构主要在更高层次上介绍多核/众核CPU、多处理机系统、集群系统等不同粒度和规模的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方式及其应用领域。

3.2各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和衔接

课程群中的课程之间有很多关联,必须合理处理好关联内容,使课程之间能有机衔接。对于关联内容,我们的主要处理思路如下:

1) 数据的表示。

对于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ASCII码

表示、逻辑数据表示、汉字编码、无符号数表示、带符号数表示,要求学生在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中掌握,而在后继课程中作为“回顾”内容;各种BCD码的介绍和相关电路设计内容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中讲解;补码特性和浮点数的表示则在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中详细介绍。

2) 功能部件。

逻辑门电路、半加器、全加器、加法器、比较器、编码器、译码器、触发器、寄存器、移位器、内存储器的实现技术由数字逻辑和数字系统详细介绍;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仅作概要性的功能说明和解释;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课程则运用这些基本电路来构建更大的功能部件。

3) 外存储器。

有关磁盘信息的存储、磁盘存储器的构造、磁盘驱动器和磁盘控制器的接口、磁盘存储器的性能指标等内容主要在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中详细介绍;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仅作概要性说明;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中不再讲解。

4)I/O设备及其接口。

计算机系统概论课程从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的角度简单提一下常用的外部设备的功能;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主要介绍各种外设抽象出来的一个通用结构,以及外设控制器的通用结构,并着重解释清楚“外设―I/O接口(外设控制器)―I/O总线―主机”的连接关系;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则具体介绍PC机所用的一些接口电路、I/O总线及其互连。

5) 虚拟存储器。

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主要介绍虚拟存储器的基本概念和MMU中涉及的地址变换、页表和段表结构、快表,以及如何发现“缺页”和发生“缺页”时处理器中进行的一系列处理步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具体介绍Pentium系列处理器对虚拟存储器的支持,包括段选择子、段描述符/描述符表、逻辑地址―线性地址―物理地址的转换等。对于“缺页”处理过程中涉及的问题,操作系统课程将会作详细介绍。

3.3课程实验内容的规划和实施

课程群的实验教学思路是,将各课程中相关实验内容规划在统一平台上实现,使得实验内容相互依托、避免重复,由低层逐步向高层过渡,最终使学生全面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统一实验平台是Altera DE2/70开发板,其上拥有70000个逻辑单元的Cyclone® II 系列2C70型FPGA 芯片,并配有软核处理器NiosII和相应的开发软件:Quartus II、SOPC Builder、NiosII IDE、DSP Builder等,可以开展以下五个层次的实验:功能部件CPU+存储器软核处理器+存储器+总线+I/O软核处理器系统+OS软核处理器系统+OS+多媒体编码等应用。

在Altera DE2/70统一实验平台上开展的实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

利用Quartus II实现基于HDL和FPGA的组合电路、时序电路和简单数字系统设计实验。

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利用Quartus II实现基于HDL和FPGA的ALU、寄存器组、桶型移位器、乘/除法器,单周期CPU、多周期CPU和流水线CPU的设计实验。

3)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

基于软核处理器和SOPC开展总线、存储器和I/O接口实验。例如,通过总线实现外设和SRAM相连;利用UART实现轮询、中断和DMA方式I/O。

4) 嵌入式系统原理实验。

主要包括两类实验:(1)基于NiosII+μCOS操作系统的实验,例如七段数码管显示实验、小型GUI

移植实验和文件系统读写实验等;(2)基于NiosII IDE的简单应用系统开发实验,例如简单C语言编程实验、简单DSP处理实验等。

有些课程除了在以上统一实验平台上开展实验以外,还要求完成其他实验,如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的编程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的汇编程序设计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的基于ARM处理器的实验等。

4结语

经过近年来的课程群教学改革实践,我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提高;课程间知识点的衔接更加合理,减少了重复,弥补了缺失。通过统一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相得益彰;在对课程群统一的教学实验平台和统一实验内容的规划下,我们实现了各课程间实验内容的有机衔接。

由于课程群的建设时间较短,需要开展的工作还有很多,今后几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进行课程群教学改革实践:编写相关课程教材以开展课程群系列化教材建设;加强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和完善各类模拟器实验;开设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实验课程。

相信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一定会改变学生“喜软怕硬”的心理。学生对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方面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将会有较大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UC Berkeley.Machine Structure[EB/OL].[2008-07-09].inst.eecs.berkeley.edu/-cs61c/su08/.

[2]UC Berkeley. Computer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EB/OL]. [2009-05-07]. inst.eecs.berkeley.edu/-cs152/sp09/.

[3]UC ponents and Design Techniques for Digital Systems[EB/OL].[2009-02-16]. inst.eecs.berkeley.edu/ -cs150/sp09/.

[4]Stanford University. Computer Organization & Systems[EB/OL].[2009-06-15]. stanford.edu/class/cs107/.

[5]MIT. Computation Structures[EB/OL].[2009-05-08]. 6004.csail.mit.edu.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Courses Group

YUAN Chun-feng, HUANG Yi-hua, WU Gang-shan, YU Jian-xin, WU Hai-jun

课程设计年度总结篇13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2)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4)实验实训指导书;(5)cai课件;(6)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7)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8)专业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9)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