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生物教学论文

摘要: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基本都是教师在进行照本宣科的工作,提出的问题也很有局限性,学生只负责学习,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处于朦胧状态,似懂非懂,师生之间进行的互动也较少。新课改以后,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善并引进了新的教学设备,增添了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相整合,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教学所需的图像、影视动画进行综合处理,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主设置教学主题,将所讲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得更加直观.
生物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加强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重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对于任何一门自然学科来说,没有实验活动作为基础,理论知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其教育教学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活动。因此,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块尤其重要的阵地。如何搞好这块阵地的建设是我们作为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就此发表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本门学科,促进学生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初中生物不参加毕业考试,更不参加升学考试,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就造成老师不重视教学,学生不重视学习,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尤其严重,于是生物这门课就成了课程里的“豆芽”。但是,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所蕴涵的科学知识是其他学科无法涵盖的。初中生物里介绍了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生物学习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因此,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我们应当重视这门学科,搞好生物教学。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的重要工具,是生物理论知识的来源,是生物的重要基础,通过它我们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实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推理法、归纳法等。

三、打破陈规,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的,把实验用品、>!

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应体现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并学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应用正确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实验目的,品尝成功的甜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植物类群这一节时,我把这节理论课改为了一节实验探究活动课:我来当“小林奈”——制作植物检索表。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面教材,然后把学生带到河边,选定一片植物种类丰富的区域。我把学生分为了八个小组,要求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相互分工合作,根据教材所讲授的知识对所选区域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同时观察相同种类的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在二十分钟内完成并交一张植物检索表;评选“小林奈”。作好布置后,我就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任务。他们在那里兴致勃勃,热火朝天地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二十分钟后,他们完成了。我把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自己的结果,由大家来根据结果评选“小林奈”。这堂课结束后,学生们的心思还停留在这个活动里,思考自己有哪些不足,其原因是什么。有的认为自己没有安排好,有的认为是自己观察不够细心……整个过程,我所做的就是在一旁采取一些他们采不到的标本和照顾他们的安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也没有了枯燥的说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其学习的效果也不错,他们还期待着下一节生物课。

四、走进生活,培养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初中生物的很多的知识来源于我们的自然生活,因此,我们应利用好我们周围的现有素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把知识带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对人类带来的益处,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的学习行为这一节时,由于教材上的涡虫在我们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于是我就把这个实验活动改为一个生物课外活动并提前两周布置:学做“训兽师”——让学生自己在家里训练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设计一个“训兽计划”,按照计划施行操作,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训练的动物驯服,并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两周后,在这一节学习时,很多的同学由于有了此次活动的经验作基础,都踊跃发言,学习的热情很高,其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正所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就行。

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摘要

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改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操作效果较为关注,但由于课堂时间、教学条件有限,很多内容在课上无法为学生进行演示,或学生无法亲自进行实验。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苏教版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形象。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生物;整合

在新课改推动下,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过硬的实践能力的人才,符合国家的发展要求。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指导教学,将两者进行整合。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科技也在不断走进课程教学,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生物教学来说,实现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中有一种教学方式叫做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生物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视觉、听觉的有机整合,还能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感受,将成果通过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方法上,还能将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更直接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加明确,并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必要的教学内容中播放相关影片进行教学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立即进行解答,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只负责教而学生只负责学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的益处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基本都是教师在进行照本宣科的工作,提出的问题也很有局限性,学生只负责学习,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处于朦胧状态,似懂非懂,师生之间进行的互动也较少。新课改以后,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善并引进了新的教学设备,增添了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相整合,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教学所需的图像、影视动画进行综合处理,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主设置教学主题,将所讲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得更加直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实现课本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现阶段的学生在物质生活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网络信息也不陌生,但网络技术在发展中有利有弊,所以这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中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新颖、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找到要了解的内容,并出色地完成作业。

(三)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在经过一阶段或一学期的学习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就要求学生将学习内容进行很好的复习,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对所学的各个章节进行重复讲解,所以在进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以往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播放,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从而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将信息技术与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的具体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方式走进课堂

在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大量的道具,但不能将所需要的道具都拿到课堂上,即便有些道具方便带到课堂,但由于季节或条件的限制还是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应用。如在“观察花的结构”这项实验中就需要大量的花朵作为道具,这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没有任何一种花朵是可以随意采摘的,所以在实验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找到实验中所需的内容,还能让学生观看得更清晰、生动,能很好地解决采摘等带来的问题。

(二)将信息技术作为师生进行互动的工具

现代技术较为发达,因而要正确利用这一点。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但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进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这项实验时,自行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网络上选取相关教学视频进行教学,通过视频中的试验,提出“在这项实验中淀粉经过唾液淀粉酶的分解后产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会看到,在不同温度下,加入碘液后淀粉的颜色会不同,在37摄氏度时加入碘液颜色不变,但在100摄氏度时,加入碘液后颜色会呈现蓝色,这就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观察越仔细,收获也就越多。

(三)运用信息技术生动讲解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更新较快,教材更新永远跟不上科学研究,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近期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如在关于“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的实验中需要小鱼作为实验对象,但传统的实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就可以选择近期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如用载玻片将小鱼的尾鳍压住,关注小鱼尾鳍的摆动情况,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达到实验目的,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实验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中是必然的,将二者进行整合以后,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对实验理解得更深刻。

作者:周婧玉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

生物教学论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下生物教学论文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究与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传统教学时,师生处于教与学的对立面上,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等的,没有师生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是在对教师的畏惧与恐慌下展开的消极认知行为。长此以往,学生不想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一味地接受,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的火花湮没。要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就必须要建立和谐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愉悦而民主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与动机,实现学生快乐而主动的探究。在平时,教师要俯下身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展开平等对话,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兴趣爱好等,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与心理动态,与学生交朋友,展开心与心的对话,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近,自然可以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言,体现教学的民主性,营造创新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在自主探究中将产生的不同见解与看法发表出来,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展现学生的个性,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有深度,取得成功。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推动着学生独立思考与积极探究。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可能。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好的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来提出趣味性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如收集生物学家的真理发现过程中的小插曲来引出问题,这样可以避免直接提出的枯燥性,更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2.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思考的基础之上,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开放性的问题,以将学生从教材的固定模式中解脱出来,引导展开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性地运用,这样更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探究的广度,更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成为探究的主人,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

3.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通过疑惑陷阱来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与见解,并就此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与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让学生透过表象达到对知识本质性理解,规律性认知。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手段,是探索未知的研究方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剥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权利,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与定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还要重视学生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引导学生以实验为手段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走进生物殿堂。教师要由重结果转为重过程,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实验。要突出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主体性,教师不要做过多干涉,而是要以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身份来引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提出各种猜想,并依此来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中不断验证,通过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来完成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全程参与到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中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及时手感性资料,利于学生上升为理性认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实施多元激励性评价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非常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与鼓励。因此,教师要实施多元激励性评价机制,不能单纯地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等。当学生基于自身基础有进步时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当学生失败甚至是退步时,也不因此而盲目地否定学生,而是要坚信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取得成功,教师要运用适度适量的批评来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并运用语言激励、情感激励等手段给予学生巨大的精神鼓励与心理支持,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以更大的探究热情参与到生物教学中来。

五、结语

总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水平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动力,引导学生以实验为手段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李秀霞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及时中学

生物教学论文:小组合作学习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用到小组合作,大多是同桌合作或者是前后桌合作,这种方式简便易行,但比较随机,没有一定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来达到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效果。

1.确定小组人数。合作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一般以四到六人为好,过多则会使有些学生没有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过少则会减小交流范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反而会造成整个学习氛围下降的后果,得不偿失。因此,教师要根据情况确定小组人数,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2.挑选小组组员。组成小组的成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一般不会让学生自行组合,而是要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差异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组之间的水平都差不多,每组内部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着解决各自的疑惑和共同的问题。教师还要在小组内确定一个组长,带动组内成员的共同进步的同时还能很好地督促组员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合作氛围。

3.适时重新分组。教师要在学生小组合作一段时间过后,观察每个小组成员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将组内人员及时调整,或重新分组,因为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讨论学习之后,各自的学习水平会发生变化,只有适时地重新分组才能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他们与不同学生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根据组长意见,适当调换小组成员,以达到更好地合作学习效果,促进整组的进步。

二、有效开展小组合作

1.合理分工。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离不开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为了合作能有效展开。小组组员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互相之间相得益彰,合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将小组组员分工明确,以确保合作的有序性,每个小组设有组长,操作人,记录人,汇报人等不同成员,组长负责学习活动总体组织与监督;操作人负责生物实验的操作过程;记录人负责讨论过程中的要点和实验数据;汇报人负责向全班报告本组探究的结果。让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各自做好自己的事,让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一定要固定,可按照一定的周期轮流调换,让每个学生对小组内的所有工作都有充分的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些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

2.制定规则。做任何事都应该要有规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有了一定的规则,学生们在受约束的同时,也会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有序展开,不会一到讨论的时间就乱作一团,忘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的规则是:(1)各自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2)组内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并整理(3)在班级展示成果。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自己思考,然后集体讨论,做到真正的合作学习。

三、选择合适的合作内容

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虽然繁琐,但大多还是比较基础的东西,有些内容就没有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必要,这就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物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题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得出结果。教师可提出下面几个类似的问题:(1)哪些因素影响了种子的萌发?(2)实验的变量是什么?(3)对照组应该怎样设计?(4)实验失败还是成功?(5)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2.学习任务较大时进行合作学习。当面对一些范围比较广泛的生物内容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此外,每节课中的小组合作的次数不能过多,时间也不能过长,不能将短暂的学习时间全部用来合作交流,而是要将教师讲解、小组合作与个人自主学习三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让课堂变得灵活生动且有效。

四、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

适时的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能给学生一种肯定和鼓励。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按照全新教学理念,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整体、合理、科学地对合作小组进行评价。

1.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初中生大多心理比较敏感,教师在评价他们的小组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要时刻记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打击学生,让学生失去信心。教师评价学生的小组活动时要按照“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努力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进行合理评价。

3.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新课程的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因此,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己的引导作用充分结合,让各个小组在全班面前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然后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在旁适当指点即可。

五、总结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水平,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从而缩短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探究能力,能高效地完成他们的学习目标。

作者:王国江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黄沙港初级中学

生物教学论文:合作学习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一、精心充足的课前准备是合作学习的必要准备

合作学习模式在西方多数国家已经率先实行了,它是继我国实行中学教程改革后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但是,相对于教学的应用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必须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地区,切不可盲目效仿,使之适得其反。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便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老师必须结合实际,在课堂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且针对每个每节课堂课程的难点,将难点进行分化,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方式这种模式,使没节课的难点得到解决。然后就是合作学习选取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选取那些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实用性的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才能在探讨中得到解决。例如苏教初中版,在生物实验课堂上探讨“洋葱切片的细胞研究”在这个小试验中,通过学生的亲手实施实验,问一些初中生在实验课堂上能得到解决的问题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脱离了初中生这一特定的框架范围,问一些高深的学术研究问题,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因此,教师做足课前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编排,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分享和交流,在学习探讨过程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心得、知识储备,把达到团队之间的共同进步定为终极目标。

二、给学生们营造合作学习的气氛

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背景下,一直灌输自己学习自己的观念。认为学习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一直标榜忍受的了孤独才能创造辉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初中生都是属于独生子女,习惯了一个人,在合作学习中或多或少会有矛盾和摩擦,就使得合作学习更显得拘泥于一种形式而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就显得越发重要了。合作学习模式的根本就是在不断学习中分享和交流学习的经验和教学,而不是老师生搬硬套的逼着我们去学习。在分享和交流中增加了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生物学习增加了乐趣,并在学习中明白了如何为人处世。众所皆知,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本质是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要注重分享和交流,那么课堂纪律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营造学习氛围,给学生们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初中生物很容易在枯燥的课堂中走神,一遇到特别难的专业知识,有些学生就会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例如苏教初中版,老师课堂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方式,用新颖的方式教学,如采用ppt的方式,让学生增添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好的老师。还可以通过消耗一些化学生物用品,让学生在持续试验中,对较为复杂的专业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就是以教师具备良好的团队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为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编排,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分享和交流,在学习探讨过程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心得、知识储备,把达到团队之间的共同进步定为终极目标。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并给学生灌输合作学习理念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知识已经在教师中得心应手了。例如,苏教初中版中,新兴的现代教学方式却显得特别难得。老教师经验教足,可是缺乏创新的意识,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是在创新教学方面比较强。因此,在这差异的背景下,教学之中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统一进行教师能力培训是至关必要的,在这差异的背景下,提高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生物属于偏理科的一门课程,初中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因此,在困难的教学压力下,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很关键的。

四、总结

总之,学生普遍信心和好奇心欠缺,更需要老师的诱导和家长的督促。中国的应试教育催生了一大批只为应付考试的学生,让很多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傀儡。但事物的演变发展就是这样的,新的事物取代旧的事物往往是需要大量的经验以及实践来检验的。像传统的老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与我国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大相径庭的。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一种能带动学生积极性,化枯燥为生动的教学模式。所以,“合作学习”这种先进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上是极其必要的,有助于学生自觉培养这种能力。

作者:唐克珍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生物教学论文:营养健康教育生物教学论文

一、情境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情境教学是生物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展开对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时同样可以在情境教学中将其逐渐得以渗透。教师可以通过对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与教学情境的构建来丰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领会,尤其是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渗透到生活实例中,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来展开对这部分内容的应用与实践。这种教学方法既灵活,又非常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收。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而引导他们逐渐养成更为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在给学生讲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为自己制订三餐,制订时要确保营养的均衡。学生通过为自己制订营养三餐,就可以直接了解到为自己设计的食物营养是否,认识到合理搭配饮食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制订出三餐营养食谱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告诉学生这些食物是怎么被身体所吸收的,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很多生物课程的教学情境中都可以合理地渗透对营养健康的教育,教师对于教学过程要有更为合理的设计,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二、探究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探究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探究式教学的展开过程中同样可以合理地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值得探讨的学习任务,让大家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这不仅能够借助集体的智慧更好地展开对某些问题的分析,这也能够帮助大家深化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与领会。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在生物课堂上渗透营养健康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所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关于营养健康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首先展开独立思考,随后再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究,得出问题探讨的结论。例如,在讲解“细胞癌变”这一生物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在讲解知识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癌细胞和非癌细胞有什么区别,在生活中有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导致细胞癌变?学生为了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就会自觉地寻找答案,并和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细胞癌变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非常直观地认识到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认识到均衡的营养与饮食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案例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营养健康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透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得以渗透,这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也有着很好的实践性。在生物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展开很多案例分析,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是透过案例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领会。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们渗透营养健康的相关理念,要让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引起重视,同时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养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们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知识与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中,这样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例如,在讲解“细胞中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肥胖现象和超重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肥胖疾病是和饮食有关系的。此外,也要让学生们意识到现在的青少年女孩用节食的方法来减肥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合理膳食,并配合适当的运动,这才是健康的减肥方式。又如,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这一生物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只能活三天,而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却可以活二十天?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学习,会认识到喝水的重要性,进而养成爱喝水的习惯。这些教学案例不仅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这些也都是学生们十分关心与关注的话题。透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很多营养健康的知识也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更为深化,这对于实际教学过程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让营养健康方面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在课堂上得以渗透。生物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有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健康的日常饮食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无论是在案例教学中、情境教学中还是在学生们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深化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重视程度。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认知,也能够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生活理念与生活习惯,最终达到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的教学目的。

作者:李明凯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生物教学论文: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论文

一、生物教学注重概念教学情境的引入,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生物学科的先决条件

在生物教学中注重概念教学情景的创设,简捷地导入教学内容。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念,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教学实例:冀教版“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节中的核心概念是生物体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细胞的数目增多,通过细胞的生长,细胞的体积增大,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生物体由小长大。这个核心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如何把生物体是如何由小长大的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设计概念教学情境播放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动画,学生通过观看细胞分裂过程的动画,观察细胞分裂的特点,可以自己总结出细胞分裂的概念,并能总结出细胞分裂最终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多。实验教学情境引出核心概念,例如,学生分组制作不同部位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课件展示不同部位的细胞,学生观察找出这些细胞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观察可以总结出细胞生长的概念、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体积由小长大。

二、画概念图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概念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讲授的概念内容在黑板上绘制成概念图。概念图的绘制,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体系一目了然,建构了知识的整体框架。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更能清晰地分析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有意义学习,最终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这节课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本节的重要概念。通过概念图的讲解,学生对本节的重要概念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不再是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概念图还总结了前面章节中学过的神经系统的组成,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动手制作生物模型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物能最直观、最有效地表述生物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事物;一种好的记忆方法、好的讲解方法都能够让学生根深蒂固地记住事物。教学实例: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结构”一节,在讲细胞的结构时,我课前先准备好琼脂、培养皿、花生、绿豆、芸豆、小麦、塑料膜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细胞模型,制作完成后,再由代表讲解所制作的细胞模型是哪种生物的细胞,其中所选的实验材料代表细胞的哪些结构。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细胞模型的过程中,建构了细胞结构的组成这个核心概念,加深了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这个知识的理解。

四、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利用“归纳”教学模式,注重重要概念的建构

“归纳”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实物观察,科学想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其共同的重要特征以形成概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实例:冀教版七年级上册“双子叶植物”一节的学习中,我在教授双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一概念时,首先向学生展现了一些根茎叶花比较齐全的双子叶植物的实物和图片,学生通过这些信息思考、探究、分析,讨论总结出这些植物它们主要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得出具有这些特征的植物称为双子叶植物,只学会概念是不行的,还得活学活用,最终用所学的概念去判断一些植物它们是不是双子叶植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突出事物的有关特征,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实际上就是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因为概念一旦被应用到实践当中,学生就会感到更加真实,掌握概念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也有利于概念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当然生物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不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侧重点也就不同,所以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生物概念的理解对于概念教学来说是基础,学会运用才是概念教学的宗旨。总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学生及时掌握和学会运用生物概念,还需要一线生物教师的不断探索。

作者:刘雯雯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五十三中学

生物教学论文:互动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互动兴趣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兴趣不会自然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互动兴趣激发出来。情境创设要贴合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不断丰富情境创设的手段,让情境更生动、更具体。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这一课时,教师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互动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癌症”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就目前而言,癌症属于不治之症。为此,在课堂开始,教师便创设图片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癌症患者的图片,包括一些资料,让学生们直接感知癌症其实离我们很近。紧接着,教师便利用问题带动学生互动的情绪,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癌症难以治疗吗?癌症是怎么产生的?这两个问题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对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们开始自发互动起来,分享交流着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癌症的知识。由此可见,情境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具有重大作用。教师要优化情境创设,激发学生互动学习。

二、丰富互动形式,优化课堂教学

互动型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还可以是生生互动。教师要丰富课堂互动形式,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当然,互动不能仅停留在浅层次,而应逐层深入。

(一)师生互动,营造和谐关系

师生互动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互动形式。但是,从目前来看,师生互动以问题为牵线,但是问题基本都停留在表层次,未深入到深层次阶段,因而互动效果不佳。为此,教师要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促成师生有效互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人类遗传病》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贯穿课堂,引发师生互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节课中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一知识点,教师设计问题,逐层推进。

(二)生生互动,培养学习能力

生生互动是互动型教学模式中的另一种具体的互动形式。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互动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减数分裂》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互动讨论完成,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动画形式的减数分裂过程,引导学生形象地了解整个过程,强化学习印象和效果。紧接着,教师设计讨论问题,如下:

1.什么是减数分裂?

2.你能说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有什么区别吗?

3.减数及时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列举出其中的差别之处。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开始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合作讨论,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些讨论问题中,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利用表格形式列出其中的区别,让人一目了然。通过讨论活动,小组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三、拓展互动空间,提高互动效果

除了课堂上的互动,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拓展互动空间,提高互动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这一课时,教师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互动探究,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一主题,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在这个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组建小组,设计实验步骤,操作实验,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出结论。也就是说,学生全程自主设计实验,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大化发挥。再加上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没有过多的束缚学生,因而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也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互动,提高学习效果。但在探究活动进行前,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实验注意实效,引导学生先列出实验步骤,再不断完善,再实施,从而优化实验效果。

四、采取互动评价,增强课堂实效

评价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并采取互动的评价方式,增强课堂实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减数分裂》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组内互评,互相指出互动学习中的表现,从而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在本节课中,教师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教师引导小组内学生互相评价。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对方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先表扬对方的优点,再委婉指出缺点,从而促进学生改进。在互动评价时,学生基本都能客观地进行评价。有学生评价:这名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表现得非常积极,都能结合自己的生物认知提出观点,值得表扬。但是,如果稍微能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不随意打断他人,那么可以吸收更多更好的观点,促进进步。在这个评价中,学生表扬课堂上积极提观点的学生,但也委婉地道出这名学生学不会倾听,并指明改进的方向,从而能让被评价者认清改进的方向。互动式的评价让学生打开心扉,说出实际表现,从而提出改进建议,彼此促进。

五、结语

总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应用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真正“热闹”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姚炜雯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生物教学论文:程序启发教学法生物教学论文

1“程序启发教学法”的模式和流程

1.1自学探究

学生通过阅读、质疑、讨论等形式自主处理本节内容重点,并归纳出本节的知识网络结构,教师可在学生自学阶段收集各种信息和疑难问题。例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本节课中DNA分子结构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此环节需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分析,然后教师事先准备好“DNA结构组件”,每4个人为一组,根据同学们从教材中的阅读对DNA结构的理解,将不同颜色的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和不同碱基的DNA组件连接起来,然后展示给全班同学。

1.2答疑解惑

教师对学生自学中产生的疑惑问题进行点评或互评,并将学生归纳的不完整的知识网络以板书或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同学们对于本节的主干内容已经掌握完成,但是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构建不系统的情况下,让同学们与老师建构的知识网络比较并补充,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并使本节内容重点突出。

1.3提高深化

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加强对解题思路的分析,鼓励一题多解,使本节内容深化提高。由于不同学生理解程度不同,为了解决分层次教学,此阶段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2“程序启发教学法”的作用和效果

如此一节课下来,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结合,因为整节课的开放性较强,所以不一定是按照教师的预想安排进行的,其中可能会遇到同学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使整个课节奏乱掉,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材的知识做认真的处理和预设,同时对教师随即应变的能力要求较高,如此一节课可以兼顾培养学生几个方面的精神:

2.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

自主学习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早已被学者们否定,但是如何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也一直被广大一线教师苦苦探寻,所得共识即是“我要学、我想学,而不是让我学、逼我学”的自主学习模式才是学生成绩提高的真正动力。

2.2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

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问,否则一定是对知识没有深入理解,所以有质疑才是学生对这门学科认可的表现,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优势,将学习的热情延续。

2.3乐学好学勤学的学习品质。

我们一直认同,兴趣学习才是学好一门学科的较高境界,而这个兴趣的培养当然也是老师要在新课导入上做足功课的,为学生创设一个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进入兴趣学习中来,乐学在前,勤学自然随之而来。

3“程序启发教学法”使用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3.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没有兴趣,那么带着无味的意识,自主学习自然是空谈,所以在导入启发这一环节要做足功夫,利用好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广泛联系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节内容的趣味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能为本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3.2该放手时就放手

在起初应用此方法时,也很担心学生不能恰当的自主整理知识点或者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使本节内容的重点不突出,可是发现只要教师设置的自学思考题得当的话,学生的能力还是不可小视的,所以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去自主研读非常重要。

3.3保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

当学生充分思考了本节课的内容后,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而且有些在老师看来不是重点、难点,但是出于对学生积极性的保护,要多加鼓励才好,同时教师又要精心选择,毕竟问题偏离本节内容太远的话,会影响整节课的效率。

3.4引领学生勇于探索

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一直是教师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对于一节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或者记住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能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思考、有所联想才是知识学习的升华。因此教师也可以在一个环节上设置一个合适的探究性题目,为学生铺设一个起跑的平台。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诸如像“程序启发教学法”等的教学方法会更多的被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发掘,并灵活的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上。

作者:宋彦东 单位:海盐高级中学

生物教学论文:概念图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1概念图的结构

在绘制概念图时,需要考虑到几个问题,即在每一副概念图之中,每个概念只能够在其中出现一次,联系概念的词必须要,直线能够交错,但是向两侧与向上连接时,需要添加好箭头,对于各类概念名词,需要使用圆圈或者方框进行标注。

2将概念图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分析

高中生物这门学科的知识点多、分散,很多知识点缺乏系统性,据统计,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较难的名词概念已经超过300个,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学习和记忆痛苦不堪,为了提升学习记忆的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可以恰到好处的将概念图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头脑风暴过程,应用概念图开展生物教学可以避免学生进行单纯记忆,调动起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这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要求是一致的。综合而言,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概念图的教学优势

将概念图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各个单元的概念联系起来,让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入的理解,把握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教师做到这一点,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还能够应用概念图将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出完善的知识脉络。

2.2概念图的学习优势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获取方式,应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的。高中生物中有大量的知识点,应用概念图可以将各个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与相互联系,此外,每一个学生对于概念图的理解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共享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

2.3概念图的复习优势

应用概念图来记忆知识,让各类知识形成完善、系统的网络,既能够促进学生的记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相关知识。例如,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应用概念图体现出知识网络,让学生的迷惑变得清晰,灵活的进行记忆,将零散的知识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他们的迁移能力,这对于提高生物复习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3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3.1概念图在生物授课中的使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很多生涩的概念,此时,教师即可应用概念图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了解这些生涩的概念处在哪个章节中,是何种地位,让学生通过概念图来掌握更多的知识,防止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知识与文字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3.2概念图在课后复习中的使用

由于高中生物中知识点众多,需要及时的进行复习才能够深化学生的记忆,在复习活动中,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原理与内容,此时,可以合理应用概念图唤醒学生的意识,升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例如,在光合作用复习活动中,可以应用概念图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每一个环节,与传统机械式记忆方法相比而言,这种复习模式无疑有用的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很好的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3.3利用概念图进行正确定位

概念图能够对教师、学生进行正确定位,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生中的不足,这对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活动非常有益。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利用概念图对自己进行的定位,利用主线将各类知识贯穿起来,在头脑中回忆,在纸上书写,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在构建概念图时,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对生物知识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4结语

总而言之,将概念图应用在新课教学中、复习课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帮助教师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针对性的进行整改,实现生物知识的扩展与迁移。概念图能够满足不同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者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机械化教学模式,提升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将各类知识有机整合起来,该种教学模式是值得在高中生物中进行推广的。

作者:刘银中 单位:鱼台县第二中学

生物教学论文:生物课多媒体教学论文

一、利用多媒体素材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

由于内容以动画形式呈现,学生非常喜欢,容易接受,而且有很好的声音效果,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随后引导学生对视频所展现的情景为什么会发生展开思考,一下子就将本课的主题引出,而且印象更深刻。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使面向学生的画面、音响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产生直观、生动、形象、即时等声像效应。初中学生阅历不深,生活空间有限,许多现象、事物无法观察到,对周围很多事物没有仔细观察,对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体会不到乐趣,以致学习很被动,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大大活跃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多媒体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能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同时一些常态课难以讲清楚的过程、反应原理都能在多媒体中展示,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生物教学注重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微观世界,最经常的是使用挂图,但是这在过程的表现上比较差,学生往往因为无法直观认识,对于知识一知半解,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重放、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大大加深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的《细菌、真菌和病毒》一节教学中,学生对细菌没有相应的概念,根本不知道细菌到底有多小。因此我准备了一颗图钉尖头的电镜照片,马上就引起学生的注意,纷纷思考这是什么?接着将放大倍数逐级加大的图片放出,上面的细菌越来越明显,直到看清楚它们的形状。这样既让学生对细菌的大小有了实质性认识,从而对于细菌大小的数值有的概念,还让他们真正亲眼看到了细菌的各种不同的形态,学生对后面复杂的细菌结构学习也有劲头。细菌、病毒的生殖,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全过程,尿的形成过程,心脏的跳动,血液循环,植物叶片气孔开闭都可以利用动画形象地向学生演示这些过程的细节。这样的应用例子还非常多,不仅扩大教学容量,浓缩教材精华,而且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尿的形成过程》用语言描述各种物质运动路径和连续动态运动原理学生难以理解,而应用视频演示就很容易看清楚,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结构和分子,有秩序的颜色闪烁把整个运动秩序和思维展开。他们会发现,各种大、小分子经过不同结构时的运动路径,在学生头脑中将静态图像变成动态影像。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师生交互

常态课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学生“怯场”的现象,影响师生互动,然而在常态化多媒体课堂中,这种“怯场现象”不太明显,平时最怕回答问题的学生高高举起手,加深师生互动,师生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互动更有效,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学是让计算机扮演教师的角色,从而进行个别化教学,将知识分解成许多相关的知识体系,逐步展开,逐步深入,并重复同一内容的教学,每一步为他们提供难度适当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学习很适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余地,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多媒体化的课堂,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起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应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促使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的应用是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较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四、结语

总之,生物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可以较好地促进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乐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吴端钊 单位:南安市南星中学

生物教学论文:高校生物学教师教学论文

一、影响教师质量提升的显性因素

(一)教育学背景知识不足,缺乏教学训练

在我国,高校教师多为师范类院校出身,有着教育学专业背景,而在美国,生物教师多为生物学科的研究生,这就使得他们教育学方面知识较匮乏,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缺乏专业技能,只能采取“经验式”的教学模式,所以无法驾驭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模式。很多教师甚至认为经验式教学更为稳妥,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是否真正有效仍处于实验阶段,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不敢冒险采用。因此为教师提供教学方面专门知识的培训必不可少。如VisionandChange:ACalltoAction报告中就特别强调对于青年科研者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助理教授进行培训的必要性。

(二)教师投入到教学的时间不够充足

高校的教师总是身负双重的责任:科研和教学。而结合美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更倾向于科研,导致教师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科研中,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教学。在美国,从世界的研究型大学到名不见经传的文科学院,重视教师教学的寥寥无几,但几乎所有高校对教师的科研都有严格要求,校方对科研和教学的差异性对待,直接影响了教师对二者截然不同的时间投入。长期的忽视必然需要今后更多的投入来弥补,所以要想实现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变革,增加教师在教学上的时间投入是毋庸置疑的。

(三)缺乏对教师的激励因素

外在奖励影响着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决策,当然教学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的使命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教师的奖励制度却变得越来越窄,即只重视科研论文的发表,不重视本科生的教学。有的教师对于教学工作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在教学工作中,也花费精力参与了教学类的训练,然而遗憾的是,政府与学校却意识不到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财政利益、职称学衔、教学奖项甚至是同事和校内管理层的口头认可,这些应有的回报教师全都不曾获得,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适应过程中的抵触情绪必然波及教师,随之带来较低的教学评估,以致威胁到教师的任职。面对双重压力,教师唯有选择明哲保身,拒绝教学上的进步。综合以上对显性因素的分析,笔者以为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这场硬仗中,要想突出重围,实现高等生物教育领域的巨变,显性障碍必须铲除,但是途中荆棘密布,绝非只有3个方面的阻难。(1)开展教学类培训固然能一解教师缺乏教育学基础知识的燃眉之急,但培训结束后,教师能否将所学应用到自身课堂中,还得取决于校方的态度。其管理部门是支持还是反对?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改革能否成功。(2)加大教师教学研究的时间投入,学校在工作日程、教学管理上也需做到精细的分工安排,以保障教师的工作有效顺利进行。(3)提供教学类训练、增加时间投入和开设外在奖励一定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些影响,但对于教师来说,经验式教学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实难发生本质的改变,建立起持久、大规模的循证教学体系仍然困难重重,故“波及整个生物领域甚至全国性的大变革”在清扫路面障碍后仍需深掘地下,找出其内在的隐性因素。

二、影响教师质量提升的隐性因素

(一)教师的职业认同

教师作为出色的研究人员,从稚嫩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繁琐精细的过程,他们身处其中,科研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都已深刻影响其生活学习,即在潜意识里他们处理问题、做出决策时都遵循了某些专业准则。而这些“准则”便是美国生物教师职业认同的主体。首先“认同”一词多出现于社会科学领域,Twiselton认为“认同的建构被看做不仅仅是个体的过程,而是通过社会互动和一系列社会文化群体的参与而发生的”,是个人对自己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评价和看法。认同一般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推移和周围环境的改变,在不断修正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当前。这里我们所说的美国生物教师的职业认同由于其特殊的背景,明显倾向于科学研究,它包括教师在生物的学科领域内是如何看待自身和研究工作,同时作为科研人员在同行中是如何凭此来获得尊重和地位。这些无一不是与科研紧紧相扣。然而美国的教师在学生时代,从课程、实验的学习到学科文化的日常熏陶,将科学研究当做使命,这就造成了如今“残缺”的职业认同。而且这已不是某一个教师,综观整个教师共同体,他们都受学科内的学术准则影响,在遵循准则的基础上,努力获得同行的认同,并调适自身以融入到共同体当中。这种潜意识的“融合”,连教师自身都没有察觉,这便是职业认同的内在同一性。虽为“内在”,却仍时刻影响着教师外在的行动,其中也包括教学工作,显然,美国生物教师的职业认同是自科研领域萌芽并茁壮成长的,这就必然导致了对教学的忽视。教师们会认为花时间与精力去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便会减少他们科研的产出,从而在同行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他们拒绝教学上的变革。于是,职业认同就成为阻碍教师改善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隐藏于表层之下,时刻牵制着教育改革。

(二)职业认同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冲突

通过前部分论述,我们已承认职业认同作为隐性因素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而深究此种影响,我们总结出以下3个方面的冲突。及时,我们观察美国大学生物教师的成长过程,将会发现他们是在一个科研远胜于教学的学科文化中成长的。本科学生在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时,职业认同就已开始萌芽,进入研究生时代后,研究所就像是一个共享的游乐场,在这里,学生尽情学习自己研究领域内的文化与价值观以及怎样参与这场科学游戏的规则,大量且集中的科研活动使得其职业认同蓬勃发展,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科研变成的追求。科学研究的概念、范式已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职业认同里对教学的排斥性也使得学生丧失了对教学工作的正确认知。当今美国很多高校新手教师的培养模式仍为“学徒式”,即模仿曾经为自己授课的教授或导师的方法来教学。于是对他们而言,教学就等同于讲授;而那些德高望重的教授,他们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可谈及教学,在他们看来,仅仅是科研之余的消遣,是为了获得“教授”头衔,需履行的表面程序而已。所以倘若教师一日没有把教学纳入为职业认同的一部分,那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便是痴心妄想。第二,美国高校内,对于教学有浓厚兴趣的研究生们却深深忌讳“教师”这一称呼,他们在公共场合中甚至害怕承认自己的教师身份。这种“害怕”主要源于其导师对教学的排斥。尽管洪堡时代便已提出科研教学两结合的思想,但美国大多数导师仍不允许学生参加实验室工作以外的任何活动,某些导师甚至公然命令所带学生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科研,不要对教学抱有兴趣;在他们的学术生涯里,一般不会选择钟爱教学的学生加入自己的团队,而且一旦发现学生的重心由科研转变到教学,宁愿选择放弃爱徒,也不愿给予相关指导。所以教师自学生时代便一直害怕承认教学也是其职业认同的一部分,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也渐渐变为职业成长过程中某些不利因素,直接危及声誉、地位,因此必须被迫隐藏而不得告知他人。所以来自导师层面的胁迫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抵触将教学归纳到教师的职业认同的一部分,日益走向“唯有科研才能带来事业上的功成名就”的极端。第三,在美国,较之其他职业,教师在薪酬和社会尊重方面都毫无优越感,而“科学家”却能带来崇高的地位和不尽的利益。高校里,能者在做科研,弱者只能选择教学,于是教学便成为“能力低下”的代名词。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教师耳濡目染,他们逐渐笃信教学便意味着同行中更低的身份地位,是其事业道路上的“拦路虎”,要想被更多同行认可,获得更多的荣誉及身份,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的研究经费等可量化的评价指标越多,教师便可以在较短时间里获得更高的身份。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则无量化指标,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就是一个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过程。故教师唯有放弃教学,专攻科研,以在最短时间内寻求最快的事业发展。基于以上对3方面冲突的论述,不难发现,职业认同作为一直被忽视的阻碍教师教学改革的因素,是在解除了培训、时间、外在动机这3个阻碍后仍无法实现生物类教育改革的症结所在。此种排斥教学的职业认同形成后,教师对于教学方面的训练持怀疑态度,会认为参与这类训练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得不到真正的效果,所以他们宁愿将时间花在科研工作上,来提升自己在同行中的专业地位,而在Science或是Nature上发表文章,在学科同行中带来荣誉和地位,远胜于任一教学上的奖励。因此要想提高全美生物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提供培训、时间和外在激励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调整教师的职业认同,使得教学同科研享有同样的地位,那么有核心影响力的教师们才会把教学纳入职业认同中,从而引领整个教师共同体的改变。

三、提升教师质量的措施

美国教育家博耶于1991年发表了《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他提出大学里学术的内涵不应仅仅指专业的科学研究,而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4个方面,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传播知识的学术(教学学术)。产出知识一直是学术的代表,随着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应用知识也逐渐被纳入到学术当中,而传播知识却一直处于较低位置不能为学术所接受。而博耶对“学术”内涵的重新阐释,拓宽了学术的范畴,将传播知识的教学也纳入其中,为大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野。为了实现大规模的教学变革,使得教师的教学由经验式向着研究型教学发展,我们必须要对教师的职业认同进行修正,将教学纳入其中,并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微妙的平衡。为此,我们提出了下面几点措施:

(一)调整研究生教育,培训教育学知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了专业课程,还应增设教育学的课程。学生学习作为合格教师应尽的职责,有关研究型教学的相关知识等;其次将生物教学类的论文计入到学生的毕业成绩,学生要想顺利毕业,教学类论文也是考核之一,必须完成,那么教学作为必修模块必然引起学生重视;政府可举办一些长期的教育培训,研究生均有机会参与,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教学方法,教育思想等教育学知识。每名学生将会配备专门的教学导师,导师在培训开始前需接受专业训练,一旦培训开始,他们将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就达到师生的“双培训”。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孕育教师的摇篮,其培养出的学生将成为教育变革中的中流砥柱。只有将教学知识的相关训练纳入到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的新一代教师才会在熟练掌握科研技能的同时,也将教学放在与其同等的位置,作为职业理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创建教学学术交流平台

教师科研方面的职业认同大多源自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同行评阅是职业认同的重要部分。如今想要将教学纳入其中,期刊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端口。如今已经有一些学术期刊意识到这一点,积极拓展有关教育的专栏模块,如Science杂志开设有专门的教育论坛专栏,已收录不少品质的教育教学类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将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产生深刻影响,直至他们将研究型教学真正当作是自己的专业活动,与科研同样重要。此类杂志必须要在同行评审中有较高的标准,或者是部级别的期刊,这样才能保障论文的质量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如有美国细胞生物学协会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举办的生命科学教育杂志就是一个很好地例证,主要收录来自生命科学教育领域内的学术论文,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但是相对于科研类的学术期刊,教学类期刊数量十分有限,且质量上良莠不齐,因此在修订教师职业认同的同时,需建立完善的教学类学术期刊平台,严格把关期刊质量,同时保持数量的增加;除了期刊之外,学术会议也是需谨慎对待的“要点”,学术会议是学科内“大家”交流分享学术成果的场所。在会议上教师能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与辩论,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和学术的进步,教学作为传播知识的学术,也需要会议平台,但大多会议是关于专业的科研,很少涉及教学,为数不多的教学会议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的学术交流。如某次教学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多引入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会议上主持者在照本宣科地“讲课”,大谈传统讲授模式的诸多弊端,其他与会者则“认真听讲”,全程交流甚少,整个会场便如同“先生讲,学生听”的课堂。可见与会者根本没有领悟教学改革的本质所在,才出现这种“骑马找马”的尴尬局面。所以在多举办教学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还应该保障其多变的形式,可以尝试研讨会(workshop)、图片式讨论会(postersessions)等形式,以达到教师之间更多的交流。

(三)加大教学在教师职业能力考核中的比重

在教师的职称授予过程中,本应依据教学与科研参半的标准,但实际过程中,在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职称主要来自其科研上的成果和从校外筹集的资金,教学已经成为大家长期遗忘的部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便形成“能者科研,弱者教学”的恶性循环。要想摆脱教学低于科研的现象,在对教师的职业考核中,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技能和组织策略的使用情况等都实行量化统计,将这些都归为职业考核内容,且所占比重与科研相当。这样既能将教学与职业生涯紧密联系起来,以修订教师“残缺”的职业认同,也能使教师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概念知识更为熟悉,为课堂实践奠定基础。

四、结语

自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高校办学新理念,科研在大学的地位已是至高无上,而威斯康星以后,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自被发掘后日益熠熠生辉。对美国高校而言,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随着纽曼时代逝去,在大学里长期无人问津。而这种长期的忽视与教师的职业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认同与教学质量改善之间的冲突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已是迫在眉睫的难题。高校里很多教师已是该领域内的国际性专家,“科学家”的光环已经笼罩其多年,所以他们深知作为科研者身上肩负着探求真理的使命,他们始终把科学研究摆在远高于教学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地致力于学术成果的发表,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将科研作为一生追求的真理,因此在教学上他们从不愿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作为专业共同体的成员们,教师们的身上还有着另一光荣艰巨的任务:拓宽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在自身学科领域内长期形成的职业认同感显然是不足的,而这种扭曲的职业认同已经阻碍了教师教学改革前进的步伐,因此对职业认同的修订对完成教师教学的改革意义重大。作为高校的教师,除了担负的科研重任,教学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予以同样的重视。笔者在讨论显性因素和隐形因素后,基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维度,通过修正教师的职业认同,将教学上升到学术层面,与科研处于同等的地位,从而吸引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同时也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当中,以带来生物学科内教师教学质量的整体飞跃。

作者:汪丽 冯虎元 安黎哲 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教学论文:自主学习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1课堂设计及实施

1.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中核苷酸代谢章节安排了2学时,教师与学生通过课前沟通,明确本章节教学目标:(1)掌握核苷酸合成的原料及主要合成过程、嘌呤和嘧啶的分解产物;(2)掌握核苷酸拮抗物抑制核苷酸合成的机理;(3)熟悉各类核苷酸的相互转变及核苷酸代谢的反馈调节;(4)理解核酸的降解过程以及降解的酶类。其中核苷酸拮抗物抑制核苷酸合成的机理和嘌呤的分解代谢是本章节的重、难点,这部分内容虽然比较抽象、知识点多,但与临床联系比较紧密,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看书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围绕教学大纲及临床相关病例,核苷酸代谢章节设计如下问题:(1)从核苷酸代谢角度分析核酸营养品有效吗?(2)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方式有几种?简述其合成原料、组织定位、关键酶、调节以及生理意义。(3)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转变的?(4)一碳单位如何将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联系起来?(5)简述肝细胞中氨基甲酰磷酸的来源和去路。(6)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产物和关键酶是什么?试从生化角度解释痛风症的预防、发病病因以及治疗原理。(7)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物的较大差别是什么?(8)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有哪些?分别与核苷酸合成过程中的哪些原料结构类似?(9)简述6-巯基嘌呤的抗肿瘤机理。(10)简述5-氟尿嘧啶(5-Fu)的抗癌机理。(11)简述甲氨喋呤的抗癌机理。(12)简述氮杂丝氨酸的抗癌机理。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本章节内容展开,逐步引出重、难点。首先提出生活中的保健品核酸营养品是否有效(问题1),接着分析核苷酸的合成途径(问题2和3),这个过程涉及原料的来源,由此引出物质代谢之间是存在联系的,例如一碳单位将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联系起来(问题4),再如氨基甲酰磷酸是尿素合成和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原料,但是有什么区别呢(问题5);其次分析核苷酸的分解途径(问题6和7),由此引出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有关的疾病痛风症,并分析其病因和治疗原理;从整个核苷酸代谢过程来分析合成是如何受到调节的,有哪些临床上使用的药物是通过影响核苷酸代谢过程来达到抗肿瘤生长的疗效(问题8~12)。通过这些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逻辑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1.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课前将设计的问题发给学生,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后,课堂上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代表回答问题,或者对问题进行扩展性阐述,同时接受其他组成员的提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除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将所有问题讨论完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总体评价,并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补充,对本章节内容作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2教学效果评价

2.1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普遍反映自主学习方式更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与讨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活跃度,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思考,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堂的分组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个人的表达能力。

2.2实现“教”与“学”对等

自主学习使教师由主讲者向引导者转变,有利于教师从讲授知识向传授方法的转变,实现“教”与“学”对等。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的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师生感情,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思考

自主学习是教育领域对教与学新的认识,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因此,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的配合是自主学习效果的关键。沈波等以生物化学学习为例,通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表明在当前的大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状态,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没有信心、长期习惯于传统课堂学习,不适应自主学习方式。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小组讨论中过分依赖组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主讲者,而是引导者,因此,需要其精心设计自主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采用的自主学习是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课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汇报(课堂)、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生测试(课后)3部分组成。因此需要教师课外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提供设计的问题,课堂上实现教学相长,课后还要在网络平台上统计学生测试结果、分析学生掌握情况。虽然自主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还存在不足。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一般安排在二年级进行授课,加之生物化学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自主学习方式只能限于部分章节使用。而在传统授课方式中,教师可在短时间内系统讲授教学内容,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点,因此也不能否定传统授课方式。自主学习方式和传统授课方式各具优、缺点,只有围绕教学目标合理使用,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颜冬菁 张云霞 蔡望伟 单位:海南医学院

生物教学论文:批判性思维中生物教学论文

一、利用教材元素,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

初中生物作为科学学科之一,其所有知识内容都是通过实际实验而得出的,这就说明初中生物课程具有科学严谨性。教师想要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质疑,因为只有质疑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动力。为此,教师可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对教材元素的理解和资料收集来为学生设计出恰当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判断,实现对他们的批判思维培养。例如,以“输血、血型和无偿献血”知识点为基础,提出思维判断问题:“既然血液是我们身体机能的基本动力,那么定期进行无偿献血好不好呢?”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当中的批判性,让他们对血液的重要性重新认识,并对当下社会环境下的“献血不好论”产生质疑,从而在探究中获取更为深入的知识内容,调动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并让他们正确认识人类的自然肌体,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教学环节当中,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引导来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不同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和知识的交流,让他们在讨论中更好地学习知识,并建立起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利用生物学实验,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易感知性、探索性和目的性,可以为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现象和变化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对生物实验课程加以重视,从而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这节内容时,由于早期科学家的实验往往不够严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将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全过程讲述出来,而先将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和结论介绍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夜间在卧室内摆放植物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这种说法与普利斯特利结论矛盾吗?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实验设计环节和实验结论所存在的不足。然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这时教师再将萨克斯实验介绍给学生,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的勇气,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

三、在评析错误中,培养学生纠错能力

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经常由于审题不清、思维定势、条件干扰等原因回答错误,实际上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思维的缜密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回答和解题,因为在这其中就可能会存在错误,这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多种复杂的因素中找出存在的主要矛盾,更好地把握生物各类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例如,开花前将一株国光苹果树上的花去雄,并授予红富士品种花粉并套袋,问这棵树所结出果实的口味应该是?A.2个品种混合口味;B.2个品种中显性性状的口味;C.国光苹果口味;D.无规律可循。在学生解答此题时,主要存在两个典型性的错误,及时,在题目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国光和红富士两种口味哪个是显性性状,并且不一定是纯合体,所以是没有规律可遵循的;第二,在自然状况下两种都是属于纯合体,无论哪个是显性性状,其结出的果实都是显性性状口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错误,这样学生在认识了基因分离规律的基础上,也掌握了个体发育的关系,还找到了自己错解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纠错能力和批判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品质当中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影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必须要在初中教学阶段做好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通过文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物学科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发挥生物知识的科学严谨性特点,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起来,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这样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是未来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

作者:范素海 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平山镇中心学校

生物教学论文:参与式教学模式下生物教学论文

一、问题妙设,让学生参与课堂设计

问题是学习的开始,是课堂教学发起的“信号弹”,对于课堂教学进程的推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行为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内容得以提出、讨论和施行.可见,问题的提出和创设与课堂教学其它环节内容的设计和生成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教学,首先要做的便是将课堂问题的设计权利分与学生,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发现和提出,从而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设计中,这将极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同时从一而终的知识学习模式也将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这里有两方面要注意:一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充分引导;二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充分保护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同时,要适当区分和引导问题内容,确保所提内容具有探究价值.例如在教学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实例》这一课题中关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相关内容时,笔者是这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设计的:“同学们,我们要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那有什么内容是在这一课程里必须搞明白的呢?”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答:“细胞为什么会吸水和失水”、“细胞什么时候会吸水,什么时候会失水.”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围绕这两大方面,笔者继续引导:“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再想想,细胞和细胞之间是否有区别.”学生听后恍然大悟:“还要搞清楚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吸水和失水过程中的异同.”笔者点头,接着引导:“那我们要破解这些问题该采取什么办法呢?”“做实验.”……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设计环节中,有效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促进学生知识学习.

二、分组协作,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生物课堂上具参与性的学习环节,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根据社会学理论,在群体协作中,个体为达到集体目标,将有更大机会激发自身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课堂,就要充分发挥课堂实验这一有效载体,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协作的方式,参与实验操作,在教师精心引导下,发挥个体个性和集体合力,有力推动学生主体发挥和实践能力提升.组织分组协作实验操作,要做好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根据实验的预期结果,对实验环节进行设计,在实验环节设计上体现学生个性;二是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根据自身实验经历和心得体会,形成各组各具特色的实验报告.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实验教学中,笔者将学生五人分成一组,以先前的实验假设为依据,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对于学生各个实验操作环节均进行了引导.例如学生对实验用具进行准备时,笔者便让各个小组各自思考实验用具准备中该注意的问题(如实验对象必须是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成熟具有中央液泡的洋葱鳞片叶等),并在实验用具准备完成后进行小组间互相考核.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小组群策群力,让学生在竞赛的压力下、完成小组共同目标的激励下,发挥个性,发掘潜力,有力推动小组进行个性化实验操作,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

三、思考点拨,让学生参与结论生成

在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结论的获得不是通过课本,便是依靠教师,属于一种单向的知识接受,学生主体作用受到抑制,知识整合、提炼、总结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参与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便是要将学生纳入知识结论生成的环节中,通过教师有效的内容引导和思想点拨,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认知基础上,层层演绎,充分思考与讨论,全程参与到最终结论的生成过程中去.在这一环节,笔者认为教师主要可以采取这两种方法:一是利用头脑风暴,以议带论,通过学生的群体智慧,集中讨论,带出最终结论的相关概念,最终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碎片进行整合,形成结论;二是利用问题聚焦,以问带论,通过问题聚焦知识导向,让学生向正确方向进行思考,再由教师稍加点拨,得出最终结论.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相关实验操作完成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笔者首先点拨学生有较多样本证明的现象一般是实验的结果(这一步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相对的实验结论);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对于出现的小样本的相异数据进行排除分析,确定这部分实验结果无法对最终结论产生影响(这一步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严谨的总结思维,增强学生科学总结的能力);,笔者根据学生提供的全部结论,整合出最终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结论的生成过程中,学生印象更深,掌握更牢靠;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学生自我概括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四、结语

一是这样的参与性教学环节学生是否喜欢;二是这样的参与性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三是这样的参与性教学内容是否与课堂教学计划相适应,是否有助于推进课堂知识教学有效性提升.只有做好这三方面问题,高中生物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容越 单位: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高级中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