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生物科学论文

摘要:在生物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本质性的,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的认识都不够,或者普遍都会存在一些偏差。首先,在以往的教育中,很多时候都忽视了对科学本质的教育,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把重点放在一些具体的方法或者理论上,这样在学生的印象中并没有科学的实质性的概念。
生物科学论文

生物科学论文:小学科学之生物科学论文

一、完整的生物史观的初步建立

春秋战国以后古代生物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山海经》中就有了较为详细的动植物名称和形态的记录,并论及它们的用途。对药用动植物的研究是我国古代传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图经本草》就是全国性药用动植物的普查,不但有图谱,同时也著录了形态特征,代表了当时世界的较高水平,也表现了中国生物科学发展的实用性价值。第三,遗传学的萌芽。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用民篇》中就有“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这说明古代已经有了对生物性状遗传稳定性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中就提出了对物种遗传变异的明确论述,批判当时的迷信思想,2000多年前提出的“本种”的概念与18世纪分类学家林奈的“种”的概念相似。因此,现代生物学需要辩证地吸收和借鉴历史上各国的生物科学思想,并将现代科学推向前进。纵观历史的发展,科学史和科学思想的发展都是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而教材中向学生展示的是静态的、经过提炼的科学成果,其中略去了科学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产生的动态过程,学生往往会认为教科书上的结论与生俱来就是正确的,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同时,编写教材基本都参照西方国家的思路,用的例子或者史实大多是西方的,这易导致小学生对我国历史尤其是生物等自然科学、技术史缺乏了解和认识,造成他们更认同西方而不认同我国生物发展乃至科学发展的史实过程,形成不正确或者不的历史观。对小学生而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远比给他们远离生活的、纯学术的知识更为重要。要培养孩子健康地生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在小学科学中引入一些我国古代科学史的内容,让学生从自己每天吃的粮食和身边可能发生的事情出发,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就孕育和萌芽的生物学知识、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充分认识中华传统科学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能树立自信、树立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责任感教育:伦理与遗产价值观的呈现

首先,人类在道义上有义务不去消失其他形式的生命。早在数千年前,生物学的科学知识已在我国孕育和萌芽,《诗经》中很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农业情况,并提到200种以上的动植物。这些在甲骨文和《诗经》中记载的动植物形态、分类和生态习性方面的丰富知识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有及其重要的价值。《科学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学生:“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但今天的人类正明显地受到灭种的威胁,许多与人类一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在科学还未能对他们加以描述之前就已经灭绝了。塑料制品铺天盖地,热带雨林正在被毁灭,珊瑚礁正在消失。目前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物种数量约占世界物种总数的10%左右,居世界第8位,北半球第1位。我国有高等植物约3000种(占世界总数的10.5%),哺乳动物约500种(占世界总数的11.9%),鱼类约2800种(占世界总数的13.1%)。让学生感受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的同时更能激发其责任感和保护资源的意识,并从中领略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生物伦理学核心价值。第二,根据代际公平的原则,我们有义务向孩子们交接我们所接收到的东西。生物是随着地球环境的演化而发生并发展的,一方面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并且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其生存的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并对环境的发展演化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互为依存、协同进化的。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环境问题,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手段的时期无疑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人类文明即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为了使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保护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环境是为了人的生存,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要想利用环境就必须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反对过渡利用。《史记•殷本纪》中有商汤爱鸟“网开三面”的故事,在捕猎鸟的时候让捕鸟人撤掉三面网,不进行破坏性的捕猎,这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荀子》明确提出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鸟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让人们合理利用环境,利用生物资源的消长规律。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但能获得利益而且不使资源枯竭。荀子是从治国安邦、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保护资源的目标和要求。《吕氏春秋》中则有文字记载的法律条文规定,在“月令”中有详细的规定禁采的动植物。明确了保护生物资源的再生性,“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由于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对环境资源破坏日趋严重,保护环境资源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这些古代早期的环境资源保护思想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生物多样性被赋予价值的准则,它是自然地、脆弱的,对人类和人类的延续是有意义的。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既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所拥有的基因,也包含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表现为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孩子们从小学阶段就要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植物,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与其数量是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相融合,使中华文明永远持久延续,古代文明因生态环境而孕育发展,现代文明更要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科学标准(实验稿)》就要求在课程中探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探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用一张图片表示“草场上过度放牧会加快草场退化,甚至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沙化。”要让学生们了解:对生物扩张与进行控制的自创生倾向,少买一些袋装的塑料制品,少将一些矿物燃料用于交通运输中,少进行一些其他破坏环境的举动,地球就能逐渐可持续发展起来。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的课程性质中,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关系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在其学科性质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正是传统经典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我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家们具有丰厚的科技成果和思想,对其科学思想进行现代的转换与传递就是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文化,这些科学思想既体现在价值观,又有方法论和科学观以及渗透在各个层次上的概念、猜想与判断。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人文,自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深远。《科学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要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如何把古代朴素的科学技术以及独特的科学思想融入到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内容的选择、比例如何、教师该以何种方式向学生呈现,这都是今后研究中应该思考的。

作者:张玉平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生物科学论文:生物教学与生物科学论文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设置疑难。对于实际生物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方可有序开展实践与探究教学。可以说,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设置疑难与解决疑难的过程。在课前,教师必须精心设置实践疑难,在课堂教学时,积极抛出疑难问题,让学生去自由想象、创造。对于生物教学,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对学生来说,因个体好奇心较强,答疑解惑的能力就是潜在思维能力。在生物教学时,根据新教材目标与内容,在实践与探究环节,科学设置教学环境,促进教学过程的合理发展,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与解答问题。在该过程中,教师承担辅助角色,让学生个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想,在实践中探究,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其次,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对于实践与探究环节,作为课本教材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时,不能脱离课本知识,与教材知识相贴合,开展实践性、探究性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科认同感。例如,在实践与探究教学中,必须重视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设计实际案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选择和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件,以构成知识系统,建立政治教学数据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筛选与对比,围绕课本知识开展教学,合理编制教学案例。利用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科学教学计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的学科认同感。例如,通过讲述遗传关系,利用杂交技术,所生产的杂交水稻,如何增加粮食产量,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在临床上,分子学与细胞学的应用,是如何确保人类健康等。通过介绍这些案例,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与自身息息相关,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验教学

及时,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生物科学作为实验、观察相结合的基础性科学,实验是生物学习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而言,实验技能较为贫乏,因好奇心、新鲜感,对生物实验课的兴趣十分浓厚。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在生物教学中,多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立足实验目标教育角度,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避免灌输式、空洞式说教。第二,提升学生观察力。在实验课教学中,观察十分重要。若观察不佳,便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观察目的,防止学生盲目观察。在实验观察中,要求学生完成既定观察目标,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新现象。同时,指导学生有序观察,按照顺序观察,提升实验观察效果,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第三,提升学生操作技能。对于实验教学而言,实验操作极为关键。若操作不得当,对实验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心理,阻碍学生做实验,难以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实验。对于某些惧怕实验的学生,必须给予适当帮助,指导学生如何消除恐惧心理。增加学生动手实践频率,多技术标本、仪器,学生操作技能必然得到明显提升。第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就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抛出问题,我们开展这个实验的目的,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哪些实验事项。接着,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笔者再给予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自然得以充分提高,使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学生解决问题、操作技能得以培养,进而为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不断注重教育事业改革,生物教学方式、内容、教材正在日益改变与完善,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在今后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个人生物素养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验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作者:戴英操 单位:吉林省四平实验中学

生物科学论文:科学本质观应用生物科学论文

(一)科学本质观在生物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在生物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本质性的,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的认识都不够,或者普遍都会存在一些偏差。首先,在以往的教育中,很多时候都忽视了对科学本质的教育,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把重点放在一些具体的方法或者理论上,这样在学生的印象中并没有科学的实质性的概念。在教师中有一些比较一致的观点,即相同的一个实验由不同的科学家来观察会想到相同的结论,科学家也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就算是科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将来也有可能会被改变。这些教师普遍不认为细胞结构式细胞结构模型复制的,只有在实验结果和实验预测是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说实验是成功的。这些都说明教师认同科学探究式永无止境的、科学知识也并不是都是真理,同时也也说明教师对于科学探究讯在主观性的认识,没有对科学本质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现代很多学校中,实验设备缺乏,相关课程不全等导致了学生对科学本质观的认识并不深刻,也影响了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科学本质观在生物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以显性的教学方式体现科学本质观。目前的生物学教学中,科学本质观很多都是以潜藏在课程中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习惯让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活动来体验科学,让学生用这种间接的方式体会到科学的本质。很多专家都表示对科学本质的学习不是隐性的,应该是显性的,教师应该得多应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用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用显性的向学生传达科学本质的观点,用清晰的话语告诉学生在所学的内容中所涉及到的本质观念,用这种直白的方式,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现代的科学本质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有明显的成效。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现科学本质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一些条件进行实验探究课,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不仅体会到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科学知识是怎么样进步的,而且能让学生学习试验方法、思想、技能和原理,从而领悟到科学本质。比如,要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除了让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和怎样控制变量、设计实验等方法,还可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到的是过氧化氢分解所释放的产物”,教师是怎样得到结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的”,让学生感受在实验中观察得到的结论与直接学习理论得出来的观点是有分别的。

(三)结束语

生物科学是帮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帮助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门重要学科,而科学本质观在生物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教师应该多注意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把显性的教学方式加科学探究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中,才能更好的进行生物课程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科学本质的内涵,对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才会更有帮助。

作者:吕若菲

生物科学论文:科学本质观生物科学论文

1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

科学知识并非简单的经验积累,而是在对自然界的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人类的想象和逻辑推理创造出来的。对科学发展来说,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必须的,但提出假设、发明理论来想象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以及解决假设和理论如何能够接受现实的检验的问题,就如同写诗、谱曲和设计摩天大厦一样具有创造性。

2影响高中生物教师的科学本质观的因素

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相关课程缺失对理科师范生的科学本质观进行调查的《科学本质观的调查研究及对理科师范教育的启示》一文中有如下结论:理科师范生总体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理想。该调查覆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专业的师范生。以南京市某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的课程为例。该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素养(兼具科学与人文基本素养)、基础宽展、学识深厚、有持续发展潜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教育人才。培养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是能达到该目标的重要方面。然而,在该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的课程设置中对于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培养内容却存在缺失。

3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科学本质观的策略

3.1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设置培养生物师范生科学本质观的课程体系

生物师范生的生物专业课程(如微生物学等)也应进行专业课程师范化。目前的生物专业课程多以学科本位设置,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而忽视了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高等师范院校也仅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教学重点,而忽视培养师范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精神。这样的缺陷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生物师范生的科学本质观的不足。鉴于此,认为,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专业课程资源中也应当融入科学史、科学探究案例等有助于培养生物师范生科学本质观的内容;同时,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在进行生物师范生培养时,有必要就这类课程资源的使用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3.2职后搭建有利于发展教师科学本质观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开展辅以教学科研的专家培训一非纯粹理论的培训,而主要是解决理论如何融入实践的培训。这种培训方式强调"教中悟",即教师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科学教育界的专家的理论结合起来,共同开展教育研究,以建构科学本质观。此外,专家还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来开展科学本质教育。通过科学本质观的调查发现教师将科学探究作为负担,认为学生不会感兴趣;通过实验调查发现,模型建构等充满游戏性的学生活动开展不足,不少教师反映缺乏相应的素材。而模拟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本质观的培养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生物学科为例,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隶属于科学学习领域。所以学习生物也就是在学习科学,那么就应该了解科学是什么、能做什么、还有什么局限,而非仅仅掌握一些生物知识和方法。教师首先要具备诸如此类的科学本质观,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然而,科学本质观如何融入中学生物教学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匾乏的,也有不少学者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设想,但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还值得探讨。同时,由于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课堂环境、教学评价等等,所以有必要借助中学生物教师的配合开展行动研究。

作者:郭浩 单位:长江大学动科学院

生物科学论文:专业毕业论文生物科学论文

1学生撰写论文的认真程度不够

学生一方面对论文选题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又奔波于考研、考证、找工作的洪流中,自然无心顾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只会简单地阅读几篇参考文献后,就开始“粘贴、复制”,只有在盲审之前才开始真正修改自己的论文。“好文章从来都是改出来的”,没有认真的实验和仔细的修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撰写出好的论文。实际工作中,老师们也不难发现:的论文几乎相似:书写规范、译文、行文流畅,有一定的创新。而不好的论文则千奇百怪,各有各的问题:有的论文题目和摘要翻译得不够规范;有的论文只有实验数据,没有深入分析和总结;有的论文格式不合要求,条理混乱,错别字、漏字现象非常普遍,参考文献格式严重不规范等。学生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毛病多样,但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态度问题。学生不认真,老师未尽责,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只有态度端正了,才能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对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些改革措施

近年来,我院根据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1)提前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考虑到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会与学生考研、就业的时间相冲突,学院尝试将给指导教师分配毕业生的时间提前一年甚至更早,来解决大四年级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同时,提前分配毕业生,指导教师灵活安排实验时间,这也符合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科研的实际情况。例如,有的老师做小麦的相关研究,但小麦的播种、收获都有严格的季节性,每年六月收麦子的时候,学生已经到了答辩的时间了,不可能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每年都是上一届给下一届做实验,下一届学生照数据写论文,论文与实验脱节,学生在答辩时表现不佳。经过调整,将给指导教师分配毕业生的时间提前到大三,这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实际需要,提前安排毕业生实验,而且能保障学生有时间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实践中我们发现,提前开始毕业论文实验有诸多好处。及时,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实验技能。由于起步早,做实验的时间比大四更充足,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实验技能而且容易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也有足够的时间解决,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检索、阅读文献的能力。由于起步早,用于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的时间也充足,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文献的能力,而且还能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科研和工作习惯。第三,可以避开毕业论文实验的高峰期,避开考研、找工作的时间,为毕业前一年挤出宝贵的考研复习时间和找工作时间。虽然在低年级时比较辛苦,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实践证明:本科生提前开始毕业论文,可为论文的质量和研究工作时间提供双重保障,同时为考研或就业留出宝贵的准备时间;提前开始做毕业论文的学生,论文质量和考研或就业成功率更高,综合素质提高明显,毕业后发展也更顺利。

(2)鼓励真题真做,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选题是论文写作成功的关键,选题恰当,有利于相关实验的深入开展;相反,选题不当,学生将失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甚至不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2]。因此,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更要积极探索,找到生物科学专业和地方特色农业的契合点,这样的选题才有意义。国内设有生物科学专业的学校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另一类是师范院校类,第三类则是农业院校类,包括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高水平,非地方性农业院校,以及像山西农业大学这样的地方农业院校。在山西农业大学由规模扩张向规模与内涵同时发展转变过程中,生物科学专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如何才能使地方农业院校的生命科学专业与地方农业有机结合,如山西农业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与山西的中药产业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特色,上水平”办学之路,这不仅是山西农业大学应该回答的问题,也是具有生物科学专业的全国地方农业院校所不能逃避的问题。同样,在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也应该结合地方农业的特色,才能让学生从“实情实景”中,体会到自己毕业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近年来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较多,承担有部级、省级、校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因此,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上,我们基本可以满足学校鼓励的“真题真做”的要求,让本科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参与一些部级和省级的科研项目,开阔视野,培养能力,这也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应有之义。实践中,我们采取以教师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为主,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把科研课题分解成若干个互相联系的较小课题提供论文题目,向本专业学生公布,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院再根据选题情况平衡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这样,学生所做的研究工作,既互相联系又有各自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教师科研工作的一部分,这样不仅教师完成了课题,学生完成了论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弥补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经费不足的问题。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跟从指导教师进行查资料、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通过一整套的科研训练,不仅了解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而且锻炼了创新、实践能力,这一举措在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的同时,还能借助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增强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3)提交论文报告,才能参加论文盲审

针对学生忙于考研、考证、找工作等等,无心认真撰写毕业论文,只在简单地阅读几篇参考文献后,就开始“粘贴、复制”的问题,我们提出先提交报告,报告符合学院的要求后才能提交论文参加盲审和论文答辩。的网站由学院指定,率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并逐年提高要求,如2011年不高于40%,2012年不高于30%,2013年不高于25%。在的过程中,学生“粘贴复制”的论文是不可能一次通过的,这期间至少得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不光学生改,指导老师还要把关,几个回合下来,不光标点、错别字、参考文献格式等低级错误几乎没有了,就连英文摘要都写得流畅了。好的论文一定是修改出来的,修改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认真,都重视,这不仅仅是写一篇论文的事情,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写论文的不易,科研的严谨和老师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些对即将参加工作或者继续读研深造的同学来讲都是珍贵的人生体验。

(4)邀请督导组参加答辩,确保答辩的质量

毕业论文采用幻灯片形式进行现场答辩来考核。答辩时,每位学生汇报时间以10-15分钟,教师提问5-10分钟为宜。论文答辩前,学院会上报学校教学督导组论文答辩的时间和地点,并邀请督导组的老专家、老教授们参加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答辩会。学校督导组成员或者随机参加某一小组的答辩会,或者巡视所有答辩小组的答辩情况,并参与教师提问环节。答辩过后,专家组针对论文选题、论文撰写以及答辩中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有了老专家们的把关、把脉,不仅学生的论文质量有保障,而且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能力。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学生们要按照答辩过程中老师的建议,再次对论文进行修改。但答辩结束、学生也修改完论文、提交了论文,并不代表所有工作都已结束。此时,学院还会组织教师就毕业论文实验、撰写以及答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请老师们提困难,提建议,帮助老师们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保障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稳步提升。

3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亦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的评估[3]。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探索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高校必须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拓宽思路,积极创新,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毕业论文工作体系,同时加强引导与沟通,提高全体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作者:牛颜冰 王德富 李武峰 王伟 王宇君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论文:高考生物科学论文

一、2012年考题分析

2012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将教材上的一些生物科学史分为方法与结果、结论或观点两栏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题干中结论或观点的语言叙述与教材中的一样,方法与结果这个栏目的叙述与教材类似,试题情境熟悉而且有迷惑性.A选项素材自于必修1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分析,结论或观点的叙述采自于科学家魏尔肖的原话,“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B选项和D选项“方法与结果”的叙述与教材基本一致,错误在于结果与相应的结论或观点不匹配.C选项方法叙述与教材一致,而结果叙述错误,并且与结论或观点不匹配.试题素材来源于教材,没有超出教材的范围.考题不仅要求考生知道这些科学史,而且要理解这些科学史的科学方法,区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能够推理出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正确逻辑关系.这道科学史考题并没有简单地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的高级认知能力,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认知要求.

二、2014年考题分析

2014年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分值增加到16分.与2012年相比,阅读量增大,试题的情境材料与学生学习经历过的材料非常类似但并不相同,设问明确,旨在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遗传物质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灵活运用专业术语地表达生物学问题,是福建高考科学史命题新的突破.试题中第(1)题从遗传规律到遗传物质表达的考查,过渡自然而深刻,与遗传科学史发展的进程一致.一个设问要求考生运用“基因表达”的概念,解释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学生普遍反应答题不或不,有一定难度.第(2)题根据测交实验的结果推理出F1中雌果蝇产生4种配子比例不为1∶1∶1∶1,说明F1雌果蝇BbVv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没有自由组合,那这两对等位基因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这道试题的素材来自于摩尔根著名的果蝇实验,F1雌果蝇两对等位基因不连锁,而F1雄果蝇两对等位基因连锁.第(3)题是对教材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深入探究,学生反应入题有点别扭,主要原因是与教材中介绍的科学史不一样,实际上题干中呈现的才是真实的科学史.教材中的科学史是去粗取精的科学史,是为了使线索清晰,学生容易接受,没有呈现科学史完整面貌.这个小题提供的情境将对教师今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第(4)题要求学生理解构建模型这一科学方法,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划时代的事件具有非凡的意义,需要在重大的高考中体现,尽管考题不难.

三、考题对科学史教学的启示

(一)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史

2012年将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分为方法与结果、结论与观点两大部分,就是在提醒教师不能把科学史上成平铺直叙的讲授课,上成介绍年代接受科学家的“历史课”.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部分科学史的内容标准: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分析,总结属于应用水平的要求,说明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都属于较高水平的认知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采取探究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史.科学史素材纷繁复杂,教师需整理加工,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得出结论、阐明观点反思修改”这样的思路设计科学史教学.教材中呈现的科学史素材不完整,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补充重要探究步骤,呈现清晰、有逻辑的科学史教学.

(二)适当拓展科学史的教学

2014年的高考考题呈现了与教材相关但教材中却没有的科学史素材,这就提醒老师要注意开发教材外的科学史,充分发挥科学史教学的教育功能.例如人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摩尔根发明了什么方法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考试说明没有要求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但老师可以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后结合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了解摩尔根著名的“三点试验”.教材外可开发的科学史很多,例如核酸的发现,ATP的发现,细胞呼吸的发现,有丝分裂的发现,信使RNA的发现,遗传密码的破译等等.

(三)加强教师科学史教学的指导

科学史教学渗透在教材的各个内容,这需要教师整体性计划和安排,克服课时少等困难.另外,应加强对科学史教学的课后反思,建立适用于教学的生物科学史资源库.

作者:刘冰妍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生物科学论文:综合实验生物科学论文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此为基础,科学技术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作为基础研究的生物科学方面在本世纪中也获得了巨大突破。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们仍然着存在很大不足,如基础知识的欠缺,实验技能的不熟练,创新意识的缺乏等等,笔者希望通过以下的介绍,可以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解决当前的这些问题。

1当前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生物科学,简称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为: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生物科学源自博物学,经历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而进入了系统生物学时期。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当然最基础的便是实验操作,通过自己操作才能更为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具体的来讲,首先是比较法,通过比较研究对象几者之间的差别,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在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可以得出。在近些年,针对某些植物或动物物种,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拟南芥、果蝇、白桦等等,这些物种的研究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而在其他物种如红松、杨树、落叶松等,针对它们的研究还不太成熟,存在着很多问题,研究体系还不太健全,因此仍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去研究。

2如何提高我国的生物技术发展水平

2.1学好理论知识,夯实基础

生物科学属于21世纪前沿领域的技术,而若从事该领域还是应该从最基本的做起,通过做实验来发现规律,掌握技能。而这一切最为基础的便是理论知识,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又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尽管可以依据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但是对于实验原理和实验分析,并不能了解的很透彻。因此对于专修分子生物学专业领域的学生,[1]在本科阶段就要将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学习好,理解透彻。当然还包括一些边缘领域的知识,如计算机领域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因为有时候我们需要构建一些模型来反映问题。

2.2提高综合实验的技能

相比专业基础知识,我们更为缺乏的是实验技能。受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的限制,学生普遍将更多地精力在书本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实战的训练。不只是在生物科学领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其他专业领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弊端。那么针对这些情况,首先需要学生自身有这个意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实验操作的练习。再者当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应该由老师统一的进行讲解和培训,不能仅仅依赖学生自己跟随师兄师姐来学习这些操作,因为有可能会出现错误,而影响后期实验的进行。

2.3树立创新意识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可以选择跟随导师做创新实验,既然称之为创新实验,那必然是具有创新性的,创新是实验的灵魂所在。从较大的角度来讲,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直按部就班的往前走,并不能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突破。那么树立创新意识,不只是口号而要从实践中培养这种意识。笔者认为首先学生自己要认真融入到实验中认真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再者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实验切忌闷头开始做,而不知道做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要进行这步操作!

3生物科学综合实验的实际应用

3.1转基因技术分析

通过上述的理论介绍,相信读者可以基本明确生物科学领域主要研究什么问题,研究方法是什么,并且在该领域我们应该如何加快研究进度,追赶发达国家。接下来笔者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分析,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对生物科学技术的理解。在生物科学的综合性试验中,转基因技术是很大一部分,的确转基因食品仍然存在非议,但是毫无疑问,在生物研究上,转基因对于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在转基因操作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无菌操作。将实验用具提前灭菌,而且实验操作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在林业研究领域转基因的成功率较低,比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要慢得多。当然这是受很多因素限制的,首先外植体在组培前要进行彻底的灭菌,而灭菌的过程比较繁琐而且较困难,此外如何培养出合适的转基因材料也是困扰转基因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外植体,那么转基因也是很难成功的。

3.2基因检测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笔者介绍的及时个实例是关于转基因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而转基因成功与否又是如何鉴定的呢?首先对于转基因材料要将其总DNA提取出来,对于DNA的提取方法,最为经典的是CTAB法,而由CTAB衍生出来的试剂盒快速提取DNA,试剂盒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比较简便快捷,所需药品不需自己配制.DNA提取不像RNA提取这般复杂,也不容易降解。[3]而提取DNA操作结束后,对于DNA是否提取成功,还需进行电泳检测,因为如果DNA都没有提取成功,接下的基因检测工作也是没有意义的。电泳之后,将可做模板的DNA样本保留,然后进行PCR扩增,将目的基因序列扩增,该操作基本上会持续两个小时,PCR结束后,就可以针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是否转入成功。在基因检测操作中的关键是,在模板的制定中要保留确定提出DNA的模板,此外在PCR反应体系的设定上也需注意,反应条件是否合适,尤其是退火温度的设定,因为温度如果过高则会导致假阴性的出现,而若温度过低,则容易扩增出非特异性的条带。

4结语

通过上述简单介绍,可以明确在21世纪,生物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虽然当前在该领域,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通过分析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难事,但那时,在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领域便会呈现出一番全新的面貌。

作者:谢百玲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论文:技术研究与生物科学论文

1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浅析

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生物技术类药品开发已是各国政府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生物技术制药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生物高新技术领域,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日前我国生物技术。药用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水平,各种生物医药市场或进入临床试验。

1.1生物科学领域的农业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不同的是,农业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的脚步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取得的成绩也是较大的。人们运用相关生物技术有效的增加粮食作物产量,还有些病虫害防止。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了21世纪以来,基因组学的研究又推进一系列突破生物技术进人更加迅猛发展的新阶段,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已经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强大动力小才这么部门间因作物也已经大规模推广应用抗虫方向相同,抗疾病,抗除草剂的部门间因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等。进人大规模商业化阶段是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传统植物育种科学结合的男人。新兴的分子育种学。检查生物科学技术部门间因克隆领域的应用,几年前,一个技术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人很有兴趣,许多人持反对意见,这项技术是部门间因复制技术。该技术是最近几年,由于生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还开始了。下面,我们马上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的动物生物反应器的基础研究和开发水平总体上同国外相比,差距仍在三年,利用部门间的因有线生物反应器表达多种疫苗、药物技术在小断体人类细胞的多种优良种牛成功率的研究现在正迅速增加。

1.2生物科学技术在转基因克隆方面的应用

前几年,有一项技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有很多人很感兴趣,也有很多人持相反的意见,这项技术就是转基因克隆技术。该项技术近些年啦,因为生物科学技术的融入,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动物生物反应器基础研究与开发水平在总体上同国外相比仍有三年的差距,但利用转基因羊乳腺生物反应器表达多种疫苗和药物的技术正在小断完善体细胞克隆多种优良种牛的研究成功率正在迅速提高。

2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成果。

2.1浅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基于基因的技术,该项技术正式因为基于基因,因此可以有效的,根本的改善一些生物的本质。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基因工程主要基因克隆是指定任何基因组基因克隆化。基因工程在农业、畜牧业、酿造业、制药业、水产业等力量已经因为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对基因工程人遇难船上的更复杂的、和人际关系???。生物的基因组的各种生物的认识的人和改造,有差异时,从基因组上找到真正的原因,生物学因为我地分子生物学和生命科学时代。

2.2浅析,细胞综合技术及应用实例

人的身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每种细胞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细胞大的研究价值。同其他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细胞综合技术快速纯合新品种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和杂交,远缘杂交、辐射等新技术结合,说明我们自21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已经发生的原始细胞生命的起源、生命进化的新物种的形成与改造等重大理论问题上有很大的发展,人类的生物本质的认识,对遇难船没有大的提高,改造理论和实践上对生物的影响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2.3规模浅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人类基因组计划,但许多年前,当时的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因此还计划及时得到了。最近几年,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终于得到了这个计划。中国科学院遗传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中心和北南电力动力中心一起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的连续测量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遗传图、物理图像、复印地图制作比人体基因组研究小只具有理论意义。其次,许多研究文献的能力的生物技术实现工业化、商业化过程。中都需要整合经济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环境对他的评价、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对应的生物科技应用中形成的技术。挑战当然同时也需要中国科学管理部门及高等教育机构相互配合。

3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社会的许多方面。下面,我们的生物技术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促进生物技术方面的技术多起床。先说生物技术实现了多学科的集成。人类生命科学实验探究的孟德尔著名的豌豆实验后的细胞杂交技术开发小细胞核及细胞质结合形成理想的供体细胞特征杂种全同胞这一切都说明生物科学技术学多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的,集成在一起,生物科学技术的基础。

4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们的衣吃住行。在吃的方面,因为我国人口实在过多,致使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很多,但是还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的需求,每年还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大量的粮食。因此,如何增大粮食产量成为了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生物技术的出现,极大程度的解决了我国粮食产量不够的问题。科学家们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适应能力,比如说可以在一些高寒的地方种植一些温带的植物,增大当地的植物的多样性,从而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上面提到的只是,生物技术应用在我国农业方面的运用,希望生物技术相关部门,能够研究出更加实用的技术,更好的造福人类。

作者:李廷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论文:科学方法教育下生物科学论文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价值

高中新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可行的途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史的内容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同时也蕴含了许多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生物科学知识.教学中合理地进行生物学史的教学,不但可以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第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恩格斯在谈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时,曾指出:“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一个“主要仪器”.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展生物学史的教学,通过重演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结论的由来,还能使学生体验科学家思维发生发展的轨迹,体验科学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的演变和完善过程,从而使他们学会用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审视现有的科学知识.第三,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科学史不仅揭示了生物知识的探究历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的思维的火花、求知的态度、探究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场景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和模拟实验,对学生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科学方法往往寓于具体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只有把认识过程合理地展现出来,学生才能领会科学方法是如何提出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方法.而在当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把生物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生物知识教学内容上,而忽略了生物史的科学探究过程,疏于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角度去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在应用生物学史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应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把握好“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这两条主要线索,组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方法”的教育.下面结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过程谈谈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利用生物科学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上课伊始阶段,教师将生物科学史上引发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研究的生物学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一方面能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切身感受什么是科学发现,怎样提出问题,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讲故事、文字展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生物学现象,然后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教师先展示同学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植物向光性的图片,再播放达尔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单侧光和尖端在植物的向光性现象中都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自然地迈出了科学探究的及时步.

2.沿着科学史的发展轨迹,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演绎推理法

在生物科学史中,一般都展示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生物学史的学习过程就等于学生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针对上面所提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达尔文的几组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己关于向光性原因的假设或猜想,并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然后教师再引入科学史中达尔文的假说,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达尔文所处的历史背景讨论思考为什么达尔文会有这种假设,再思考自己所做的假设是否合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接近科学研究,并能体会达尔文得出结论所采用的具体科学方法———假说法.假说的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来验证?自然地引出詹森和拜尔的实验,从不同角度验证达尔文的假说.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詹森、拜尔的实验思路、结论: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到下部,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提出假说: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该假说是否正确呢?科学家继续探索的步伐前进到了温特的实验:让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结果胚芽鞘生长或弯曲生长了,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生长素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共同合作的结晶,通过该过程的学习既让学生理解了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又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现有手段的基础上对于事物本质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在做出猜想和假设时所用的具体科学方法,从而实现渗透具体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

3.模拟科学史中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史中科学家的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科学方法,在科学史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模拟生物学史中典型实验并对设计原理、思路、试验方法和结论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生长素的发现这一生物学史的教学中,除了需要学生学会达尔文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做出实验设计分析外,温特的实验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科学研究的典例,因此在温特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前面科学家的假说(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相互讨论分析所设计实验的可行性,再和温特的实验设计做比较,分析实验的原理、对照的意义、实验设计的注意点,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这一实验设计的训练、操作和详尽分析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再认识,也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实验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验证植物激素极性运输的实验帮助他们对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进行了较好的巩固.

三、结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学会生物知识,掌握生物技能,还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认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不断扩充自己的生物科学史知识,合理利用生物科学史,以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究与科学方法的学习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作者:牛军锐 单位:江苏省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

生物科学论文:医学院校生物科学论文

1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优化

1.1学制时间的合理安排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制设置为4年,最初的培养方案是第4学年一学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现在调整为前3学年在学校完成全部理论课和一些实践内容的学习任务,第4学年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训练和完成毕业论文工作。这样调整后延长了毕业论文的实施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验时间紧张、与考研和找工作等现实问题相矛盾的现象。

1.2校外实习基地的挑选和建设

由于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基本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所以校外实习基地挑选和建设对论文质量的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筛选和优化,淘汰了一些不能满足我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习点,新建了一些有利于专业培养的实习基地。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一批能够与我们专业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校外实习基地,分布在北京、南京、上海、宁波、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主要为医院和高校的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的研发中心。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基本全部来自这些单位的各类研究课题,这种将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激发他们对专业的热爱,而且可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积累科研和工作经验,也能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团队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些基地为我校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环境和场所,依托这些实习基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选题更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且都是一人一题,同时也解决了自身实验经费不足的困境,为论文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毕业论文实施前的专项强化训练

针对大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认识不足、实施过程不了解、科研思维能力较差、实验技能不强、论文撰写能力不强等问题,在其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之前,有效地采取了一些专项强化训练措施。创新能力的培养:第2学年开始就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申报部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2年我系学生申报获批2项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3年获批6项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13项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近50%的学生参与其中。依托这些项目为载体,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其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毕业论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专项训练课程的开设: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开设了一门颇具特色的课程———《现代生物学技术与探索性实验》,并正式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为专业主干课程,于第3学年开设并持续至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之前。该课程主要分两部分同时进行,及时部分重点强化实验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主要包含实验动物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组织切片与免疫组化技术、人类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显微镜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使用技术等,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供学生训练使用。第二部分着重强化对科研过程的训练,基于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设计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在其实施毕业论文前夕对它们进行了科研过程的专项强化训练。具体做法为:开设系列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科研查新与选题、综述的撰写、研究论文的撰写等。主持各类科研课题的教师以自己课题为背景列出一些研究课题供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分组,确定指导教师和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课题进行文献检索,撰写综述。确定实验方案,以PPT汇报形式完成开题报告,系里组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开题论证,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学生据此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案后,独立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及时跟进实验进展和指导。实验结束后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撰写研究论文,系里组织答辩组,学生以PPT汇报形式完成答辩。通过这项专门强化培训,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了大大提高,论文选题、开题、实验、撰写等各个环节均得到有效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为第4学年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毕业论文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

由于作者所在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工作均在实习基地完成,该系教师不能时时了解和掌握其进度情况,所以其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现将作者采取的模式介绍如下。

2.1双导师制

实习基地每位学生均有相应的导师负责管理,并落实相关责任制,同时系部也给每位学生安排有相应的导师。实习基地导师负责其论文的实施过程,系部导师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等通讯手段掌握并督促其论文实施过程,要求学生每两周定期汇报其论文进展情况,并与实习基地导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强了论文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

2.2中期检查制

学生在实习基地及时学期期末时,学校派专任教师去各个实习点进行实习中期检查,通过与实习单位管理人员和学生导师以及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实地了解前一阶段导师的指导工作,学生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包括实验技能的理论和操作考核、论文任务书的执行情况、阶段性成果等,并按标准评定出相应的考核分数,按一定比例记入毕业论文总成绩,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3毕业论文质量的检验

毕业论文质量的最终检验关便是论文的评阅和答辩,这两项工作在学校完成,学生在毕业前20天由实习基地返校进行论文的修改和准备答辩工作。学生提交的论文由系部组织专家进行评阅,主要从课题的意义及应用前景、研究方法的先进性、创新性、统计分析的合理性、结果的性、撰写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其是否达到了本科学士论文水平,没达到此水平的论文一律不允许答辩。答辩时成立专门的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内容分成若干答辩小组,聘请外系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答辩组长,严把答辩质量关,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论文,对一次答辩没通过的,论文修改后进行第二次答辩,再通不过便申请不到学位。每小组评选一篇论文,汇编成论文集,这种评优机制也是对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一种动力和促进。

4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的现有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紧,论文选题陈旧、不具创新性和实用性,实验经费不足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如有的实习基地的个别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求不严;有的实习基地会让学生去做生产性的工作,这样实习内容较为单一,不能保障论文的学术水平;有的学生找到工作后由于用人单位想让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后期不能全身心地进行论文撰写,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状况下如何有效应对尚需进一步探索;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把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图表信息提炼转化为文字信息,不能有效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等。

作者:王春景 刘长青 刘高峰 廖亚平 吴守伟 陈昌杰 单位:蚌埠医学院 生物科学系

生物科学论文:新课程生物科学论文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价值

高中新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可行的途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史的内容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同时也蕴含了许多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生物科学知识.教学中合理地进行生物学史的教学,不但可以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第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恩格斯在谈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时,曾指出:“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一个“主要仪器”.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展生物学史的教学,通过重演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结论的由来,还能使学生体验科学家思维发生发展的轨迹,体验科学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的演变和完善过程,从而使他们学会用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审视现有的科学知识.第三,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科学史不仅揭示了生物知识的探究历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的思维的火花、求知的态度、探究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场景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和模拟实验,对学生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科学方法往往寓于具体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只有把认识过程合理地展现出来,学生才能领会科学方法是如何提出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方法.而在当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把生物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生物知识教学内容上,而忽略了生物史的科学探究过程,疏于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角度去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在应用生物学史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应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把握好“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这两条主要线索,组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方法”的教育.下面结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过程谈谈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利用生物科学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上课伊始阶段,教师将生物科学史上引发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研究的生物学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一方面能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切身感受什么是科学发现,怎样提出问题,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讲故事、文字展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生物学现象,然后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教师先展示同学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植物向光性的图片,再播放达尔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单侧光和尖端在植物的向光性现象中都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自然地迈出了科学探究的及时步.

2.沿着科学史的发展轨迹,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演绎推理法

在生物科学史中,一般都展示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生物学史的学习过程就等于学生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针对上面所提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达尔文的几组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己关于向光性原因的假设或猜想,并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然后教师再引入科学史中达尔文的假说,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达尔文所处的历史背景讨论思考为什么达尔文会有这种假设,再思考自己所做的假设是否合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接近科学研究,并能体会达尔文得出结论所采用的具体科学方法———假说法.假说的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来验证?自然地引出詹森和拜尔的实验,从不同角度验证达尔文的假说.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詹森、拜尔的实验思路、结论: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到下部,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提出假说: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该假说是否正确呢?科学家继续探索的步伐前进到了温特的实验:让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结果胚芽鞘生长或弯曲生长了,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生长素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共同合作的结晶,通过该过程的学习既让学生理解了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又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现有手段的基础上对于事物本质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在做出猜想和假设时所用的具体科学方法,从而实现渗透具体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

3.模拟科学史中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史中科学家的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科学方法,在科学史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模拟生物学史中典型实验并对设计原理、思路、试验方法和结论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生长素的发现这一生物学史的教学中,除了需要学生学会达尔文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做出实验设计分析外,温特的实验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科学研究的典例,因此在温特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前面科学家的假说(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相互讨论分析所设计实验的可行性,再和温特的实验设计做比较,分析实验的原理、对照的意义、实验设计的注意点,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这一实验设计的训练、操作和详尽分析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再认识,也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实验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验证植物激素极性运输的实验帮助他们对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进行了较好的巩固.

三、结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学会生物知识,掌握生物技能,还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认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不断扩充自己的生物科学史知识,合理利用生物科学史,以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究与科学方法的学习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作者:牛军锐 单位:江苏省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

生物科学论文:初中生物科学论文

一、几个重要科学探究活动

1《.骨的结构与成分》涉及的探究活动

《骨的结构和成分》是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形成》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及时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教材第二节内容进一步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骨的结构和成分》这节课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长骨的内部结构,分析其作用,建立长骨是一个中空的坚实的生物器官的概念,再通过探究鱼骨的成分,增强学生对骨的成分和特性的感性认识,推理出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关系。阐述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的动态变化,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实现打下基础。本节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借助实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依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据此,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的教学设计思想,确定本节知识主题,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该主题的意义建构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生物体层次结构主题下,重要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这一重要概念的构建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动植物细胞结构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黄瓜果肉细胞、番茄果肉和果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皮肤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等,构建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相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特殊结构这两个重要概念。再设计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了解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观察蛙的胚胎发育细胞变化和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骨细胞、血液细胞等)、上皮组织和卵细胞、精子等的不同细胞形态和结构,构建细胞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这一重要概念。设计观察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和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构建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可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的重要概念。通过这一系列探究实验的设计,依存这些重要概念的构建,帮助学生构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由此,实验教学的设计是围绕重要概念构建的。实验教学的设计要求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只有有的放矢的实验设计,才能落实到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构建。

3.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是自身及其他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理解它对于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关于光合作用的概念,多数学生可以地说出来,然而,这种表述只是停留在记忆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实践体验。通过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可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植物在接受光照后,能在叶片中产生淀粉,这一实验对于他们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至关重要。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在缺少具体现象支持的情况下,很容易将之定义化,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初一上学期比较复杂的一个实验,对操作的性要求高,而且具有一定危险性。对此,在教学中笔者对两个方面作重点控制,一个是酒精灯和火焰,这个确保安全,另一个是条件、现象的操作和观察一定要严谨,以保障结果的客观性。安全控制的细节有两个,一是酒精灯的使用,让学生2人一小组,每小组在实验前先进行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的练习,确保操作成功。二是烧杯很热,容易烫伤或脱手,所以进行镊子夹取烧杯的预练习,确保都能操作才进行实验。实验条件控制上要求一定要叶片变白后才取出,并注意滴加碘液的量。通过实验,学生普遍观察到实验现象,体会到每个实验操作的环节对于实验结果的出现都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植物只有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的知识,对于其形成光合作用概念十分有帮助。

二、科学探究对重要概念理解的贡献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活动应该围绕重要概念组织探究实验,使学生在鲜活的实验情景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构建起对重要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个主题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当学生能从这两个方向进行思考后,学生认识的人体、动物体和植物体,就会更充实、更深刻、更具体,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抽象而死板的知识,如何把知识讲活才是本节课的关键。《细胞》这节课较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实验落实细胞的结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能够更真实、更直观地认识到细胞形态,但是结构采用传统讲授法,直接告知。本节课的思维紧密,要求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边观察边思考,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训练,其为特点之二。从学生为主体出发,他们能通过实验,直观感受到不同植物不同结构的细胞结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功能不同,为后面的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做铺垫,也自然而然的树立了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从而领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就达到了本章的教学目的,这是特点之三。因为前一章节学习了细胞的有关知识,从细胞分裂、分化到组织的形成,器官、系统的形成,这是从微观到宏观,为了知识衔接得比较顺畅,要对课本编排的顺序做一定的调整,跳过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这一部分内容,在讲完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后,上节课直接让学生对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进行了观察。在学生对四种基本组织微观结构观察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的开始就通过课件中的大量图片总结了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功能,以及其在人体中的分布位置,既是对上节课的一个简单回顾,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微观到宏观的联系,为后面理解组织是如何形成器官的做好铺垫。生物学概念是高度抽象的,然而在进行教学时,不应使学生仅仅记住生物学概念那些抽象的文字,而应使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看到一个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生物界。因此,在向学生讲述生物学概念时必须首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教什么,就要有什么,教什么,就要看什么。通过鸡翅的解剖观察实验,让学生对各种组织有一个宏观、感性的认识,通过真实的观察认识到像鸡翅这样的结构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各种组织是有序分布、排列的,为学生得出器官这个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就是从这样的感性认识开始的,通过实验观察,可以使理论知识具体化,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给学生识记、理解、运用概念创造条件。在概念生成后,还要让学生强化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这部分整体的思路是感知、概括、运用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器官这个概念是在鸡翅解剖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中胃这个具体的实例分析得出的。系统这个概念,也是通过对人体中消化系统这个具体的实例分析得出的,在得出概念后,又通过设置情景,如“在人体剧烈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哪些系统功能加强了?”还有“为什么饭后立即运动会消化不良?”让学生对所学概念进行具体的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具体问题,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样,让学生从具体的、个别的现象中得出一般的概念与规律,再由这一般的规律去解释个别或特殊的现象,解决个别或特殊的问题。经过这样一种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复过程,对概念的理解才能深入。

三、教学反思与提升

科学探究活动或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很关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探究光对蚯蚓分布影响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看到蚯蚓的前端有个像指环一样的结构,学生不知道这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这时向学生说明是环带,环带与蚯蚓的生殖有关,又称其为生殖带。当学生触摸到蚯蚓的腹面很粗糙和体壁有黏液,就觉得奇怪,接着提问:蚯蚓的腹面粗糙对它有什么作用?蚯蚓体壁的黏液干了对它有什么影响?学生不知道原因,就会表现出对问题的兴趣,表现出探究的意愿。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有效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初中学生的自制力较差,若课堂实验多,课堂操控性一定不好,所以采取给学生分组的方式,不同的组观察不同的材料,再共同展示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用手机拍下来自己的装片,供所有人观看。这样既能让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自己展示,也更有说服力。在保障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前提下,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教学效果,比如观察的内容很多,对部分学生而言比较困难,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呢?有的老师谈到可以更灵活地将图片和实验相结合,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直观看到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及结构特点。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外”,预设不到的实验现象或困惑问题,有时老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适的反应和良好的评价。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尝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做到因人评价,鼓励为主,发扬优点。

作者:杨青青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生物科学论文:基于通识教育生物科学论文

1国内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生命科学在中学基础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已经由单学科性向综合化发展,目前,对于生物教师的职前教育和中学基础教育还有着一定的脱节现象,但在通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目标分离

从现行的课程设置来看,虽然生物科学专业在形式上增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块,也增设一些选修课,但实际上能够真正体现通识教育本质的课程并不太多。目前大学通识事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通识教育课程无法覆盖到通识教育目标要求上。由于通识课程内容零散杂乱,缺乏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因而导致了通识教育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也缺乏系统性。从课程内容看,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都一样,就是通识性不足,知识层面多数停留在介绍上,较少涉及到其思想深度上,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关注不够,很难达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搭建宽广综合的基础平台的目的。

1.2将通识教育等同于基础课

过去,不少高校曾将通识教育当作高等教育里为专业教育打基础的基础教育。然而,通识教育被认为是基础教育其实是一种误解,通识教育不直接与专业相联系,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文化科学知识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虽然存在基础性的一方面,却不能将其等同为基础教育。事实上,基础教育可以看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中间环节,具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的一些特性。

1.3缺乏完整、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教育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文理分科,且课程体系中的人文教育内容较为狭窄,到了大学教育阶段,就体现为通识教育内容不够,课程设置专业性很强,而通识教育流于形式,只是象征性地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通过办几场讲座、开几门课程就可以实现的。缺乏一个课程体系能够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完整的融合。没有科学的课程和课程论便不会有科学的教学,因此,课程设置在教育体系中总是处于中心地位,如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教育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与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主要是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教育无论在哪一阶段,都需要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1促进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叉综合化

通识教育课程是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本科生都必须学习这类课程。通识性课程对于师范生来说,既不学习“教什么”,也不学习“如何教”,更不是专业的知识,但学习这些通识性课程,能为师范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形成开阔的视野,为师范生教师素质的形成打下基础。当今社会,通才教育正替代专才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首先要具有广博的各科基础知识,用更多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生物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对生物教师的各项知识都有挑战,因此就需要生物教师除了掌握过硬的生物学科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因为不同学科直接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生物教师只有的掌握相关学科内容,才能使生物教学更加完整的展开。通识教育与生物专业教育间的交叉和渗透,对于长期接受理科思维训练的生物科学学生来说,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培养直接思维、发散性思维方式,人文的力量与生物科学的力量以及艺术、思维力量等有效结合,才有助于生物专业方向的发展。为了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应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要保障通识性课程所占的比例,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交叉与渗透;在课程结构上,要实现跨学科的有机融合,打破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宽厚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上,要教给学生最基础性的知识,却能使自然科学内容与人文科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跟上知识更新发展的速度;在课程形式上,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各种形式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实现知识的综合化。

2.2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贯穿通识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能只依靠几门通识性课程,也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课程,而是要借助教师的力量把通识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要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教师的个人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才能培养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实现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一是要通过宣传引导;二是要通过政策激励;三是要通过加强管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督促和约束。

2.3在第二课堂中体现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不应仅仅体现在及时课堂上,要实现这二者更好的融合,就要由及时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实训实习有机结合,在及时课堂和第二课堂各自的活动融入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和做人的理念。根据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能使学生通过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和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训实习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另外,在第二课堂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课外读书活动及其他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心修养,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启发艺术灵感和哲学思考,将专业教育方式与通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结语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主要是知识面广,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因此,师范院校就如何发挥优势办好该专业,成为构建相应管理模式的一个必要问题。为此,就需要我们融合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才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统一,学科教育、素质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统一,使学生能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的生物学教师。

作者:陈存 徐晓燕 何应森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生物科学系

生物科学论文:实验教学视野下的生物科学论文

一、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认识都是从实验中得来的。生物教材中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过程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加强科学态度价值观教育。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提高科学素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1.1实验中能巩固生物学知识。

显而易见,任何一个生物实验都包含一定的生物知识。高中生物中的实验有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的,也有通过验证性或探究性实验来求证获得新知识的。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实验,都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理论和理解科学原理。

1.2实验是掌握科学方法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过程,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强了对多种科学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1.2.1.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实验都是完整的观察实例。因此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可以使学生取得观察效果,提高观察能力。如按顺序观察、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观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记录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与技能。

1.2.2.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还需要用脑积极思维。如观察时,教师不能只向学生提问“看到什么”、“是什么”,“有没有看到”等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借助思维对观察和操作所获得的表面现象、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科学结论。只有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2.3.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设计原理、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结果分析等多方面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各个环节进行再创新,探索出多种实验途径。这样,学生既主动参与实验过程,又很好的提高了实验设计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1.3实验是倡导科学精神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1.3.1.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无论是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完善、结论的得出、结论的呈现形式等,都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团结协作,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1.3.2.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在实验中,学生不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操作,不细致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不具有迎难而上的挑战精神;或者歪曲实验现象,不尊重实验结果,轻率得出实验结论等,实验都很难获得成功。所以需要学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实验才能真正发挥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

1.3.3.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1.4实验能促进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

实验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多方面影响,更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生物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生物科学技术和改善生活水平,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的关系。总之,生物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鼓励科学探究精神的平台,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

2.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当知识是靠自己的思维得来时才是自己的知识。因此,生物教学应该是生物活动的教学而不应是生物活动结果的教学,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认知过程。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从实验现象到某一生物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生物教学观,充分挖掘生物实验的教学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物实验教学环境。

2.2对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但是在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阻碍着生物实验在“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方面重要功能的发挥。因此,探索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中延伸和拓展生物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尝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拓展,探究事物的意识得到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习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2.3加强实验设计,追求实验过程探究性

皮亚杰曾说过“: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其活动建构论则指出,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最直接的源泉。学生自主求知才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能力,发现自己的学习优势。目前,中学生实验主要有验证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实验课题、实验方案及研究步骤都由教师安排决定,有时甚至连实验结果也由教师事先告知,学生只是机械地操作,无从感受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快乐。因此,学科教学应加强探索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索方法。而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是科学探究的关键。近年来的高考中都增加了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核。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了解进行实验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教材上往往针对实验假设进行了实验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并且付诸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往往也就是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和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通过这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改变“形高实低”的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验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三、结语

实践证明,加强实验教学后学生在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首先,关于科学知识,学生关注的范围更广,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现代化的生物技术。学生的科学知识更具体,易于整合、迁移,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其次,学生更加善于主动思考、判断,善于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探究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面对问题时能冷静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再次,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探究欲望大大提高,质疑、批判等科学精神有了长足的进步,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意识也更加强烈。

作者:王梅洲 单位:江苏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生物科学论文:基于课程群的生物科学论文

1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基本概况

课程群选择了最能体现生物科学研究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五门课程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该基础课程群中,《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从植物的分类、结构、生理特点等方面介绍生物学研究中必备的植物学知识基础;《动物学》介绍生物学研究中动物材料的分类、结构;《生物化学》从物质组成及物质代谢规律方面深化学生对生物体的理解并使学生掌握生物学检测的基本方法;《分子生物学》从遗传信息的传递角度阐述生命科学的近期理论和研究进展,同时《生物化学》为《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该课程群的设计理念是使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认识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一定程度上掌握发现生命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大生物”的理念,成为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且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注意各二级学科知识点的交叉,同时追踪学科前沿,及时把近期发展和教研教改成果引入教学,课程群的建设同时为后续课程以及相关专业提供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生理、物质组成和遗传基础。

2课程群优化建设措施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组合知识体系的重组,同时也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课程群的建设离不开精品课程建设和师资的培养。

2.1理论课程的整合

“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讲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沟通,在各门课程互通有无的基础上,整体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交叉性内容的重复。对于在前序课程中已经出现的交叉内容,主讲教师通过适度引导方式,引导学生巩固和复习,重点强化交叉知识在新课程中的运用和扩展。这样既克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又强化了对知识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不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且与分子生物学的有些内容高度重复。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生物大分子中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功能及代谢等内容在生物化学课中讲授,而复制、转录、蛋白质翻译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在分子生物学中讲授。生物化学中涉及的光合磷酸化的内容则在植物生理学中重点讲述。教学内容的重组可以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使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增强,缩短了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保障了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2.2实验课程的整合

实验课程的整合主要体现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为了整合学院实验教学资源,较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每学期以实验内容论证的方式,优化整合课程群中实验教学内容。例如,把生物化学的酶学实验和植物生理学中的植物抗逆性实验整合在一起开设,既使学生掌握了酶的分离纯化、活性鉴定的方法,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学生对酶活性测定在实践中应用的理解,同时节约了资源。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强调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的鉴定,而把核酸提取和检测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这样既避免了实验经费的浪费,也大大增加了实验项目的数目。在植物学实验中开设显微镜使用方法课程,而在动物学实验中不再设计显微镜使用方法的课时。在动植物野外实习中,将动物学实习和植物学实习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实验教学中采取“4+3+3”的内容设置,即基础性实验占40%,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基础理论知识的验证,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各占30%。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检验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创新性实验是对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科学研究进行的探索性实验,结合学院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通过3种承载不同教学目的实验的开设,巩固理论知识,初步使学生建立设计实验方案的思维方式,熟悉各类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技能技巧,掌握获得实验数据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3教学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以课程群为载体建设教学团队,可以使团队成员更好地进行教学技能的沟通、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课程结构体系的把握。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师专业学科背景及教学经历,遵循“老中青”结合及“以老带新,以老带青”的原则,鼓励年轻教师以主讲教师助教身份听课、批阅作业熟悉教学工作。其次,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访学及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深造,聘请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客座教授,引领教师整体教学、科研素质提高。经过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群形成了由教授、博士、教学骨干组成的的师资队伍。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程群建设中,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在各门课程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把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如在生物化学糖酵解内容讲述过程中,首先将糖酵解途径的研究历程展现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思维,更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当代教学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PPT和动画的应用,将难理解的、枯燥的内容通过精美图片、动画短片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探索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植物学教学中,将历年野外实习中拍摄的植物图片制作成课件,使理论内容的讲解更生动。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积极运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将三羧酸循环的内容设计为传统的板书教学,强化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中物质结构变化的理解。此外,课程群的所有课程在开课前将所有信息,如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计划、实验课件、理论教学课件等上传到德州学院网络教学平台,有助于学生根据教学进度自觉地进行预习、复习。

3结语

随着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社会及经济发展对生物科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高校开始加强生物科学教学和科研,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应用型复合人才,精品课程群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本科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实践效果,提高了生物科学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作者:王丽燕 单位: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