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闻评论论文

摘要:任何形式和包装的改变都是流于表面的,真正树立央视新闻影响力的关键还是新闻本身以及对新闻的解读。正是针对这种现实,本着“淡化栏目,强化新闻”的改版宗旨,央视即注意让评论渗透到新闻节目中去,又注意增加新闻评论栏目,有意打造央视新闻评论的节目体系。
新闻评论论文

新闻评论论文: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论文

一、新闻评论节目特质对主持人语言的要求

(1)新闻评论节目特质要求主持人的语言更加灵活。

电视新闻评论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有时还运用多种表意符号来传递思想。在节目中,经常会插入现场再现、嘉宾访谈、现场采访连线等,其内容十分的丰富,形式多样。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除了具有传达信息的能力外,还能够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跳出自己已备好的语言模板,用自己更加灵活的语言,去串联各方,确保节目的正确方向和顺利进行。

(2)新闻评论节目特质要求主持人的语言更加亲和。

传统的评论总喜欢摆出一副讲大道理、教训人的姿态。而电视新闻评论则不然,无论是主持人、嘉宾、记者、事件当事人,上了镜头,就是面对面的交流。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作为各方的衔接者,要使节目参与各方都能够以状态投入节目,顺畅地传递信息,首先在语言上要做到有亲和力。

(3)新闻评论节目特质要求主持人的语言更具分寸。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的回归,新闻评论节目对主持人自我语言特点和人性化表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持人要顾忌人性,该高要高、该低要低、该怒要怒、该喜要喜、该伤要伤,这样才能拉近受众、吸引受众。同时,在评论中要特别注意分寸,应兼顾大多数人的接受水平有的放矢、有分寸地把握语气、节奏,使自己的评论能够更多地得到接受和认可。

二、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应注意的语言禁忌

(1)不要说想当然的话。

作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更多的职责是将新闻的信息传播好、把参与各方衔接好、尽力得到较为科学、公正的结论。因此,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参与评论的时候,在语言上一定要留出空间和弹性,一定要谨慎。切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随意地给出结论。

(2)不要说不负责任的话。

新闻评论节目很多的时候是代表政府说话,代表政府传达信息,所以信息的指导性非常强,影响非常的深远。因此,对每一句话都要真正地负起责任,说每一句话都要真正清楚、明确。特别是很多的事件,涉及多方的责任,甚至会涉及政府部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弄不清楚的话,不负责任的话更不能说。

(3)不要说压迫性的话。

新闻评论节目涉及方方面面,所有的参与者都处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没有谁高谁低,也没有谁质问谁,所有参与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新闻能够更加完善,使结论能够更加科学。因此,作为主持人,尽量避免用压迫性的语言,去质问和要求参与者。

(4)不要说虚话。

新闻类节目本身特点就是真实,真实的事件就是需要真实的表达,稍加修饰和做作,就会使之失去原本的意义和特点,大大降低事件本身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因此,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切忌说虚话,哪怕一点的不实,都会使整个节目出现本质上的改变,原本真实的信息也会被受众怀疑。

(5)不要说废话。

新闻评论节目,信息量的集中储备在新闻描述、在新闻当事人、在评论嘉宾,而不是在主持人。主持人的话太多,自然会占用节目的时间,影响到节目的信息量。因此,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切忌说废话,要使每句话说到点子上、问到点子上、评到点子上。

三、如何提升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

(1)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使语言更主流。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每天都在剖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国内外发生的各种消息。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思想素质,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新闻敏感。因此,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注重对中央和各级发展精神的学习,把握方向,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2)扩大社会知识面,使语言更丰富。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每天评论的事项,古今中文、天文地理、人文自然,无不包括,所接触的评论嘉宾很多都是各个专业的专家和高层人士。因此,要真正使自己的语言能够驾驭好节目的开展,知识面的丰富是基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刻苦地学,不断地学,自己的学历层次、文化水平和知识积累。

(3)提升专业能力,使语言更规范。

专业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最基本的要求。要获得良好的声音,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声音训练。此外,还要加强口头报道、现场采访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加强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语速的训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多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能够在更为紧迫的情况下,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做足准备功课,使语言更恰当。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录制节目前,一定要对所播报的问题,详细地搜集有关情况。一定要与编导组一道研究、分析,充分掌握整个节目的初衷、要达到的目的、整体的程序、参加的嘉宾、引导的方向和最终的结论。同时,主持人还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嘉宾,了解询问的问题,甚至要充分预想或事先询问嘉宾的回答内容。

(5)塑造良好的风格,使语言更精彩。

对一个主持人来说,其风格是否独特鲜明,分析是否深刻,决定着主持的成败。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富有感染力。每一个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自身的语音条件不同,自身的讲述方式不同,所主持的节目也不同,但是风格的培养是必须的,风格培养的方向就是符合节目设置、符合受众要求、符合自身实际,使节目更具人性化、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刘霖 单位:莱芜广播电视台

新闻评论论文:电视新闻评论社会发展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试就央视改版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强化动因,表现出来的新的风貌做概括和分析,对节目不足和改进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央视改;版新闻评论;动因;新风貌

2009年7月27日起,以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为首。央视掀起了新一轮改版潮。就新闻频道而言,《东方时空》从央视一套移师新闻频道,停播了《新闻会客厅》。《每周质量报告》移至财经频道,增加了上下午档的《新闻直播间》,中午的《法制新闻报道》、晚问的《国际时讯》和《环球视线》、深夜档《24小时》。调整了《共同关注》的节目内容,把《小崔说事》调至央视一套。调整后的新闻频道节目层次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越来越像一个不停滚动更新资讯的纯新闻频道。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改版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提升,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其或穿插、或全部,渗透到各档新闻节目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评论成了新闻资讯节目的骨架、支撑和旗帜。

实际上从2008年起,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2008年3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直播式时政新闻评论栏目《新闻l+l》,2008年10月央视二套开播《今日观察》,加上央视4套原有的《今日关注》,央视时政新闻评论栏目出现了前所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今年改版后,新闻频道又增加了国际时政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使得时政新闻评论节目更加多样化、系统化。

央视时政新闻评论的增加和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央视发展到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必然出现的一个结果。本文拟针对今年,尤其是改版以后的央视时政新闻评论节目做个较为的观察与分析,以探讨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动向、新特点。

中央电视台现有15个频道对内播出,其中涉及时政新闻的频道主要是一套综合频道,二套财经频道,四套国际频道以及新闻频道。为了分析的集中,本论文的讨论范围主要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主,兼顾央视一套、二套、四套的时政新闻评论,娱乐、体育新闻等评论不在讨论范围内。

一、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现状描述

描述节目形态所依据的标准

描述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首先要有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类的标准和体系。电视新闻评论都有哪些形态?目前观点纷杂、标准模糊、没有定论。同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不难发现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类别和表现方式是同其有大的不同的。严格意义上说,电视新闻评论没有原创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等,它只能也必须借助电视传播的特色成立,即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从其播发的方式上有播音员口播文字新闻评论、主持人评论、评论员(特约评论员)评论等。

比较多种观点和版本,本文选择依据张海潮所著《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一书中所建立的电视新闻节目体系,并结合央视具体的节目类型,以新闻评论为经,以呈现出来的节目形态为纬,对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现状作个描述。

(1)综合新闻消息节目中的评论

“综合新闻消息节目”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新闻消息的总汇,像央视的《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新闻30分》、《新闻20分》、《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晚问新闻》、《24小时》、《中国新闻》、《国际时讯》、《午夜新闻》等都属此列。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一是播发报纸新闻评论。主要是《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二是连线评论员直接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三是播发本台自己制作的“本台短评”;四是由主持人直接点评。例如,改版后的《东方时空》定位是“新闻热点全景式报道”,一个小时的节目,通常选择当天发生的8-9条重要新闻,呈现事实后,由主持人进行点评。有时还要连线评论员评论,对新闻报道的深度增加了。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台短评”的出现,这是类似于报纸社论级的评论,是央视发出“自己声音”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从此央视有了自己常态性的评论。

(2)新闻专题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专题节目”主要是指就重要新闻事件或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制作的深度报道的新闻栏目和节目。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四套新开播的《深度国际》等都属此列。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淡化专题,强化新闻”,因此,新闻专题类节目有所减少,最典型的就是把《东方时空》、《共同关注》这样的新闻专题节目,都改成了新闻综合节目。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主要是通过述评的方式,在展开事件的同时,对事件加以解读,对其所体现的本质和意义加以评说。让观众深入了解。

《焦点访谈》是开播于1994年,自开播以来就成了影响巨大的新闻述评栏目。“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是其节目宗旨。近期的改版重点主要放在加强监督力度上。

《新闻调查》每周一期,每周五一套首播。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档栏目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在展现新闻调查的过程中体现出理性的认识,引导人们思考。

(3)新闻杂志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杂志节目”主要是指在一期节目中包含几个板块的新闻专题栏目或节目。央视现有的新闻杂志节目主要有《朝闻天下》、《新闻周刊》、《世界周刊》、《及时时间》等。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一是在播发资讯时进行短评。如《及时时间》中的“马宾读报”(现改为“读报”);二是连线评论员对新闻事件直接点评;三是主持人述评,另外。也有播报的“本台短评”。

(4)新闻谈话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谈话节目”主要是指通过主持人或记者就某一新闻热点问题同评论员、或新闻人物或重要嘉宾以访谈、讨论的形式制作的新闻节目。这类节目中的一部分话题类节目就是新闻评论。像新闻频道的《新闻1+1》、财经频道的《今日观察》、中文频道的《今日关注》、《环球视线》等。

这种方式是电视新闻评论中最常见最纯粹的方式,以提供意见性信息为主,是纯观点解析言论类的节目。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除了提供大量的事实背景,主持人还是应该预设各种不同的观点对评论员的表述提出质疑,从而给谈话过程赋予某种辩论的色彩”。而且,这类节目一般是直播或“准直播”,对当日或近期的重要的新闻事件进行比较、深入的解读,时效性特别强,更具有新闻性,节目的“硬度非常高”。

另外,在“大型新闻节目”中一般都会邀请嘉宾对相关主题进行介绍和解说、评论。例如,2009年国庆阅兵直播中就邀请军事专家对阅兵中展示的武器进行解读。

二、央视加强新闻评论的动因分析

央视加强新闻评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动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我们的国际舆论影响力与国家的实力、地位极不相称,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式要求我们、特别是部级媒体要以国际化的眼光和方式看待世界的变化,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8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给中国新闻媒体提出了巨大挑战,这推动了中国新闻界,尤其是部级新闻媒体的改革,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喉舌的央视,更要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2008年3月24日——奥运火炬点燃之日,央视新闻频道及时推出全新的时政评论节目《新闻1+1》,就是应和这一需要的先锋之举。今年央视的改版和新闻评论的渗入,也是让主流与民生汇合这一思路的发展和继续。

另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可能引起的“去中心化”引发了电视危机,央视只有拿出更过硬的新闻节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适应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的需要

宣传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从宣传的角度看。在中国拥有12.05亿观众的电视无疑是塑造意识形态的及整合日趋碎片化的转型社会的有效工具。但宣传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新闻规律,即进行新闻化转换,才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总书记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他强调:“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个讲话可以说深谙新闻之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媒体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有效表达,只有更加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变直接宣传为有效传播,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效益。

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央视在中国电视机构中无疑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的,其承担的宣传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也是不言而喻的。以往,央视的时政新闻评论在全部节目中所占的比例小,影响不大,给人的感觉是央视一直缺乏一个比较、自信、响亮的声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央视顺应时展需要,尊重媒介传播规律,摒弃日渐落后的宣传方式,探索新的、更有效的传播方式,推进央视积极改革创新。是与时俱进的一种选择。

3.完善央视新闻评论节日体系的需要

在央视对内播出的15个频道中,有一半左右的频道要播出新闻节目。过去,不仅各个频道节目定位有些模糊、交叉,而且在新闻节目中,评论的种类稀少,份量明显不足。

改版前央视专题类的述评栏目开设较多,像《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共同关注》等等,对事件的报道虽然比较深入,但媒体的报道信息的功能未被充分利用,而最能代表媒体的形象与的时政评论节目没用充分开办。

因此,建立相对完善渖}学的新闻评论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

2009年7月以来的改版,对各个频道的定位更加、清晰,不同种类的评论使节目设置的比较均衡,使电视评论节目体系更加完备。

三、央视新闻评论呈现的新风貌

央视改版通过明确频道定位、改进节日编排和节日设定方式,使新闻评论呈现出一些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面貌、

1.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增强可看性

改版后的央视新闻评论节目都比较重视对电视传播手段的运用,通过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来打造具有可看性的评论节目。具体体现在:

(1)运用不同色彩的文字字幕突出评论主题和要点,

同改版后的新闻资讯节目一样,评论节目也用带背景颜色的大字标示出评论的标题和主要内容,便于观众及时了解节目内容。

(2)运用照片、动画、漫画、图表等方式再现新闻事实或事件核心内容。

(3)运用电话连线、视屏连线等引进专家或评论员即时评论

2.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评论节目体系

任何形式和包装的改变都是流于表面的,真正树立央视新闻影响力的关键还是新闻本身以及对新闻的解读。正是针对这种现实,本着“淡化栏目,强化新闻”的改版宗旨,央视即注意让评论渗透到新闻节目中去,又注意增加新闻评论栏目,有意打造央视新闻评论的节目体系。

就新闻频道而言,在每天的早上的《朝闻天下》、上下午的《新闻直播间》、中午的《新闻30分》、晚上的《新闻联播》、《国际时讯》及午夜的《24小时》这类滚动播出的新闻综合节目中有本台短评、评论员评论;傍晚的《共同关注》、黄金时间的《东方时空》又通过主播点评及评论员评论,使当日重要新闻报道更加深入;晚问的《新闻1+1》、《环球视线》又是专门的时政的刚性评论。这种编排方式,既有对新闻的穿插式点评,又有集中的对重要新闻的评论;既有对国内新闻的评论,又有对国际新闻的评论,较以往的节目安排更加符合新闻传播的本性,也更加科学。

3.主动设置议题,注重话语置换

在我们这个具有泛政治化倾向的社会中,群众对新闻、政治有着极大的热情,电视作为取代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将日趋分散的社会成员集聚到一个由影像等元素构成的“政治广场”,发挥着具有极大动员力量的整合功能。针对这一特性,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注意选取既符合新闻标准又符合宣传标准的对象加以评说,并把传播指向核心受众,是央视新闻评论改版后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注意把主流的话语意见自然而然地渗透进评析事件的叙事层,巧妙地同民间话语置换,让受众乐于接受。

四、央视新闻评论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改版后央视的收视率大幅提高,这和新闻评论的渗入、改进有很大关系,但也应当看到央视新闻评论中依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的。

1.节目模式的程式化形成可能带来遮蔽性

央视现有的评论节目已经逐渐形成趋于固定的模式,像《新闻l+l》、《今日观察》、《今日关注》都是先播放被评论的新闻短片,然后在主持人的控制下,由评论员评析。短片的长度都有一定时间的规定,显得比较死板,有时比较拖沓。而且评论形式单一,往往是主持人与评论员一问一答或评论员做状的解读,少了些灵气和感染力、说服力。

2.评论员队伍良莠不齐,亟待培养提高

改版后的央视除了使用本台像白岩松、水均益等博学新闻从业人员承担部分评论之责外,还引进了较多的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特约评论员。但由于电视评论员队伍属于建设初期,评论员的选择、确定不能做到一步到位。评论员经验不够丰富,技术上也缺乏训练,水平良莠不齐,缺乏人士,社会影响力还不够。

3.评论形式不丰富,节目类型雷同化

现在央视的评论形式主要有本台短评、主播点评、评论员评论,主持人加评论员的评论等。评论形式比较单一,几个主要的时政评论栏目,像《新闻1+1》、《今日关注》、《今日观察》、《环球视线》的播出方式基本是一样的,缺少变化,显得比较死板、僵化,不够敏锐、灵动。超级秘书网

4.选题冲突,影响了节目的总体效益

由于各个频道的评论栏目都是独立制作,各自为战的,就难免出现选题雷同,发生冲突的情况,没有突出各自的特点,对新闻资源造成浪费,影响了节目的总体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注意避免节目模式僵化

节目的播出模式可以有基本稳定的形态,但也要根据节目的需要做灵活的调整。不要因形式设置内容,应该因内容调整形式,只要是有利于节目的播出效果的,都应该不排斥和尝试。

2.建立评论员的培养、选拨机制

新闻评论员是媒体的核心力量之一,直接影响着舆论的导向。因此要根据媒体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评论员培养、选拔的机制,特别要注意对评论员的培养。

3.注意电视传媒的“家用媒体”特性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是平民化而非贵族化的,是大众的而非精英的。要根据电视的收视特点制作评论节目。增强节目的可看性。

4.增加评论节目的类型

除了现有的评论节目种类外,还可以考虑增加像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那样辩论式的评论以及《锵锵三人行》式的漫谈式的评论,增强观众的参与度。

新闻评论论文: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论文

1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选择与数据筛选

1.1综合性门户网站及新闻选择我国有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4大综合性门户网站。新浪成立于1998年12月,主要产品服务为新浪新闻、无线增值服务、博客、播客、邮箱、UC、爱问搜索等;搜狐成立于1998年2月,主要产品服务为搜狐新闻、搜狗输入法、校友录、房产网、图行天下等;网易成立于1997年6月,主要产品服务为网易内容频道、网易社区、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易泡泡)、在线游戏、邮箱等;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主要产品服务为即时通讯、浏览器、电脑管家、邮箱、下载工具、词典等。虽然四者都提供新闻评论功能,但只有新浪和网易能提供全部的且基本有效的评论者位置信息,因此只能选择它们为对象。新闻选择基于3条原则:①在新浪和网易首页要闻区,且时间、标题和内容基本一致;②网民关注度比较高,即受众群体大但又不具有鲜明群体特征;③参与人数和评论数不能过少。笔者经过跟踪,最终选择总理于2012年11月20日对泰国进行正式访问,在离开机场后直接前往泰国中华总商会与泰国华侨华人代表会面并发表的讲话为对象。新浪网的标题是“:我还有几个月就归隐希望人们把我忘记”,转自长江网,时间为2012年11月22日上午8:44。其第1条评论出现在8:52:16,是湖北武汉的一位手机用户。评论日期不间断持续到了12月1日,共59099人参与,8175条评论。在新浪2012年11月18日~25日一周的所有新闻中,其点击率排名第4位,评论数排名第1位,具有高关注度和典型性。网易的标题是“谈退休:为清白也要死得诚实”,转自人民网,时间为2012年11月22日上午8:53。其及时条评论出现在8:58:42,是一位名为“雪夜百斩”的山东省济南市网友。评论日期不间断持续到了28日,共71014人参与,946条评论。

1.2数据筛选为了使研究更科学,笔者从5方面对数据进行了筛选。①只选择初次评论,对于初次评论的跟帖不予统计;②对于发自电脑的评论,只保留同一网名评论的第1条;③对于手机用户,根据评论内容和语气明显是同一网民的只保留第1条;④对于30秒内来自同一地区的手机评论一般只保留第1条,除非明显不属于同一网民;⑤地区显示为港澳台和外国的评论一律剔除。这样,就基本建立了评论与评论者的一一对应关系。经过筛选,新浪网确定评论7827条,网易799条。

2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的时间分布特征

2.1新闻评论数随天数的变化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数随天数变化(图1)具有3个特征:①两网站新闻评论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前两天,且以第1天最多。其中,新浪前两天的新闻评论数为6592和1195条,分别占总数的84.2%和15.3%;网易前两天的新闻评论数为732和53条,分别占总数的91.6%和6.6%。②两网站的新闻评论随天数的推移骤降,并从第3天开始基本趋于平缓,数量也都降到了11条以下。此外,由于新浪的评论数基数大且每天数量都比网易多,因此其变化较后者更为强烈。③两网站新闻评论时间都很短,新浪为10天,网易仅有7天。

2.222日新闻评论数随小时的变化由于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都以第1天为主体,因此对其随小时变化的分析针对这24小时进行(图2)。此外,由于两网站新闻的时间都接近9点,8点评论数仅有13条和1条,因此分析从9点后开始。变化特征为:①两网站新闻的较高评论数都出现在9点。②二者整体变化趋势迥异,新浪呈现明显的“V”字形,低点出现在15点,仅有231条,23点则高达577条,仅比9点的597条少20条;网易除了13点和17点略低外,基本处于逐渐递减的变化形态。③新浪在各时间段的评论数都比网易高出数倍,其变化幅度也较网易剧烈。

3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特征

3.1新闻评论者涉及省级行政区变化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涉及省级行政区变化(表1)的特征为:①两网站新闻评论者涉及省级行政区都主要是集中在22日和23日两天。新浪在22日和23日对大陆31个都涉及,网易则22日涉及了29个,23日涉及了16个。其中,网易22日未涉及青海和西藏(后来一直未涉及),23日未涉及福建、甘肃、贵州、海南、吉林、江西、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陕西、西藏、新疆、云南和重庆,其他均为二者共有。②从24号起到29日两网站涉及省级行政区数量都很少,新浪为11个,网易为8个。其中,仅有24日二者共有浙江,其他则都不相同;除了26日二者都只涉及了1个省区外,其他日期新浪都比网易数量稍多。③各省级行政区的评论数量也有较大差异。同等位序省区的新浪的评论数量都是网易的10倍左右,其中广东在新浪和网易都较高,评论数量为1844和164条;新浪排前5位的是广东、天津、江苏、陕西和浙江,后5位的是吉林、宁夏、海南、青海和西藏;网易排前5位的是广东、北京、山东、江苏和浙江,后5位的是贵州、内蒙古、海南、新疆和宁夏;各省区在两个网站的排名差别较大,只有广东、浙江和甘肃位序相同。

3.2不同省级行政区内涉及区域对各省级行政区而言,评论者的地区扩散也是不一致的(表2)。我们采用扩散指数帮助说明,其等于评论者涉及区域数量/省级行政区地区总数。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4个直辖市作为特例不加分析。分布特征为:①广东、江苏和河北的新浪扩散指数为1,而网易则没有1的,较大的为河北0.91。②青海和西藏的网易扩散指数为0,而新浪最小的为青海0.13。③在27个省级行政区中,新浪扩散指数在0.8以上共有8个,0.5以下的6个,以0.5-0.8区间的最多,达到了13个;网易扩散指数在0.8以上的有河北、福建、江苏和浙江,0.5-0.8区间的有10个,0.5以下最多,达到13个。④新浪扩散指数和网易扩散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77,二者在变化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⑤扩散指数与省级行政区地区数量关系不大,但与地区有很大关系,东部地区除了海南以外,扩散指数都在0.7以上;中部地区新浪扩散指数都在0.6以上,网易扩散指数除了河南为0.76外,其他都在0.3~0.6区间;西部地区的四川和广西扩散指数都在0.5以上,陕西、四川、内蒙古和贵州的新浪扩散指数在0.6以上,其他都在0.4以下;东北地区扩散指数都在0.5以上。

3.322日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特征3.3.122日分时段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特征22日分时段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图3)具有如下特征:①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涉及区域数量和变化趋势都差别较大,9~23时新浪平均每小时涉及72.7个地区,网易则为29.9个,但同一时段都是前者多。②新浪和网易涉及地区数量都在9时达到较高值,新浪为89个,占全国地区总数的26.1%,涉及了除青海和西藏外的29个省级行政区;网易为55个,占全国地区总数的16.1%,涉及了除贵州、海南、江西、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之外的24个省级行政区。③在完整1小时时段内,新浪的低点61个出现在16时,网易的低点9个出现在23时。④新浪在8时共涉及了北京、广州、深圳、武汉、无锡、西安、成都、天津和杭州9个地区,而网易仅有济南1个。⑤22日新浪评论者共涉及了222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65.1%,平均每个地区评论29.7条;网易评论者涉及了168个地区,占地区总数的49.3%,平均每个地区评论4.4条。⑥新浪和网易共有地区138个,占22日新浪地区总数的62.2%,网易的82.1%。3.3.222日时段累积的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聚类为了寻找22日随时段后延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我们对各省级行政区涉及地区数量进行了累积。从各省级行政区内涉及区域的变化情况看,新浪和网易不同,各省级行政区变化也不同。新浪对大陆内的31个省级行政区都有涉及,而网易则一直没有西藏和青海。新浪新闻评论者涉及地区的省区变化趋势归类结果是:①地区数量持续增长的是安徽、贵州、河南、江西、陕西、四川和广西;②快速增长后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广东、河北、湖北、湖南、吉林、江苏、辽宁、内蒙古、山东、浙江和新疆;③较短时间平衡后持续增长的是甘肃、黑龙江、山西和云南;④一直保持平衡状态的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宁夏、海南和青海。网易新闻评论者涉及地区的省区变化趋势归类结果是:①地区数量持续增长的是河南、黑龙江、四川和辽宁;②快速增长后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河北、陕西、吉林、江苏、山东、浙江和内蒙古;③较短时间平衡后又持续增长的是甘肃、湖南、山西、云南和贵州;④一直保持平衡状态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宁夏;⑤较短时间平衡后持续增长,达到平衡态的是湖北、江西和新疆。

4影响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的因素

4.1网站平台不同网站平台是导致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其主要通过3种途径发生作用:①网站定位特别是主定位。其会在该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完善的服务,从而形成网站优势,进而决定吸引的网民类型,如定位为C2C购物平台的淘宝网。对新浪和网易而言,前者的主定位是提供网络新闻及内容服务、微博,后者则为电子邮箱和游戏,因此网民看新闻的话一般更倾向于新浪。②网站长期形成的信誉和知名度。前者是导致网民访问过网站后重复登录并成为其忠实用户的基础,后者是吸引更多新网民的保障。新浪和网易在国内的知名度都很高,但前者更高些。③网站注册用户数量。由于很多网站只允许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评论,因此注册用户数量就决定了潜在浏览并发评论的网民规模。目前,新浪和网易的注册用户都已超过了5亿人次。

4.2网民上网习惯网民上网习惯也会对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网民本身是有空间分布的,所以其是否打开门户网站、登不登录、浏览不浏览新闻、发不发评论的行为习惯都会对评论者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①对于门户网站具有高粘度的网民,会在网页收藏夹或地址栏保存有网站地址以方便登录,甚至很多网民在正常情况下会每天至少登录一次该网站。②虽然很多网民会经常登录某门户网站,但其有无用注册名登录的习惯,也会影响其发评论的几率。③网民登录了某个门户网站,其是否关注首页新闻、是否浏览新闻频道、对哪些新闻感兴趣都会影响到评论者的空间分布。④注册用户是否具有发评论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其空间分布。门户网站新闻评价主要有点击率、参与人数和评论数3项指标。其中,点击率是指某条新闻被网民点击的次数,其不需要登录即可,显示的是网民对新闻的关注程度,门户网站一般都不提供该数据;参与人数是指网民针对其他网民发表评论所表示的支持态度,单击评论后面的“支持”按钮即可,不需要登录且对不同评论都可点击;评论数指注册用户登录网站后对某条新闻发表的具体评论,必须登录且可重复评论。对新浪和网易而言,注册用户都有几亿,因此对选择新闻的点击率应该是极高的,但参与人数都未超过10万,而评论数仅有几千甚至几百,事实上都是由网民上网行为习惯决定的。

4.3区域状况区域已有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应该会对评论者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为了寻找这种规律,我们分析了省级行政区的评论数与GDP、人均GDP、人口、城镇人口和网民数量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新浪和网易的评论数与GDP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1和0.83,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44和0.43,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51和0.62,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城镇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70和0.82,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网民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77和0.87,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得出的结论是:评论数主要是网民数量、GDP和城镇人口的高度反映,和人口总量中度相关,和人均GDP关系较小。此外,各省区的扩散指数差异也说明了区域状况的作用结果。

4.4时间时间在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当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潜在评论者浏览新闻及发评论的时间长度,进而影响参与评论者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的。时间发生作用的3种途径:①新闻在网站首页保留的时间会直接决定其点击率、参与人数和评论数,进而对评论者的时空分布产生影响。因为很多网民习惯于浏览首页新闻,而较少进入作为二级网页的“新闻频道”。对新浪和网易而言,首屏出现的要闻保持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即被替换,除非进入“新闻频道”或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才能继续浏览。这也就是发评论主要集中在前两天的根本原因,实际上第2天的评论也主要发生在被替换之前的那段时间。②新闻在“新闻频道”的停留时间是决定评论持续时间长短的因素之一。其主要取决于新闻实效性和新闻更新率两者。③网民在现实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规律也会对评论者的时空分布产生较大影响,但并不是说一定与作息时间相符。新浪网评论者的时间分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此规律,但网易是否因为评论数少而规律不明显尚待进一步检验。

4.5上网工具上网工具也是影响评论者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目前,上网工具已经经历了由“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多元化转变。在无线通讯协议支持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突破了原来“地点固定”上网的时空局限,从而通过地点自由实现了对时间限制的减少,达到了影响评论者时间分布的作用。但必须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地点自由并未对评论者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因为其绝大部分都是限定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的。对新浪和网易而言,前者电脑评论的比例仅有13%,手机则占到了87%;后者电脑评论的比例则高达60%。

5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新浪和网易两个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的时空分布差别很大。②无论是对于新浪还是网易而言,其新闻评论者的空间扩散最初都是“散点式”扩散模式,即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国的若干地区;之后呈现出“不填充式”扩散特征,即涉及地区不断增加,但绝大部分省区最终也未实现全覆盖。其不符合传统的地理衰减规律,也证明了网络空间的跨越空间和距离的特征。③从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来看,其呈现的是一种不平衡分布状况,即存在典型的地域差异。无论是在四大地区间,还是省级行政区之间;不仅包括评论者数量,也包括扩散指数。④虚拟网络空间并非是脱离现实地理空间的“超空间”,至少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的省区分布是具有地理根植性的,网民数量、GDP和城镇人口是影响其省区分布的最重要因素。⑤网站平台、网民上网习惯、时间和上网工具也是影响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的因素。在本研究中,虽然与新浪和网易的注册用户或是新闻点击率相比,发评论都是小概率行为,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值得推敲的结论的。其一是网络空间的确是具有跨越现实空间特征的;其二是不同网站事物的时空扩散差别较大;其三是空间分布是非均衡的。虽然很多网络空间中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还有待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予以揭示,但本文提出了一种研究网络空间中新闻传播的新视角,无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尝试。

作者:孙中伟任晓莹王伟娇赵丹丹段赛赛单位: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新闻评论论文:媒介素养的新闻评论论文

一、新闻评论课的背景及属性

第八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课程观念与课程开发体制的同步改革,课改的重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发选修课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它既能发挥教师自主性,又让学生享有选择权。基于对媒介时代背景和国家课程改革的认识,笔者认为高中阶段可尝试开设新闻评论选修课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新闻评论课不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发展学生视、思、评能力,为其适应未来生活做准备。该选修课期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需求,与必修课共建开放多元的语文教学体系。它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化,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媒介信息时具备评判性、反思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新闻评论课在积极语用观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其独立评论能力。它借助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对当下发生的现象、言论等,通过观察、思考、判断、分析,表达个体独特的感悟、分析和判断。新闻评论课从属语文教育,通过问题设计、文本挖掘等环节熏陶学生情感,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它选择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文本,在特定的语文场域以思为枢纽,通过听、读、视与说、写、评的形式展开语用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突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体现语文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③的性质。

二、新闻评论课的设计和组织

新闻评论课文本选择打破传统教材选文的束缚,立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考虑学生未来会接触到的个人应用、职业、教育、公共事业等方面信息,既选取文学性的连续文本,也虑及实用性较强的连续或非连续文本,如图画、音频等。由于媒介素材具备热点性、精短性、趣味性、丰富性、便利性特点,文本大多能消弭与阅读主体间的距离。只要合理选取或重组文本,挖掘语文元素,便可激发个体言语表达。新闻评论课学案设计借鉴PISA阅读素养测试样题和时评写作题例,采用“混合文本+问题模块”形式自主选取话题、设计问题,提供多样文本。个体在阅读中筛选信息,在比较中活跃思维,在思考中判断分析,形成看法,从而滋生评论萌芽。新闻评论课大胆合理取用媒介信息,以语用能力为基点设计学案。现以《解读莫言获诺奖及其他》(部分)为例:请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播报、采访等)演绎材料二,并从中选择漫画或新闻,谈谈你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现象的看法。设计该学案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设计混合文本激发学习兴趣。文本中有新闻连续性文本,也有图表非连续性文本,这些能“读”“视”“听”的材料,刺激并调动学生感官,点燃学习热情。二是设置情境问题催发多元思维。模拟广播员播新闻、记者采访群众、评论员评新闻等,这些情境问题中的角色转换不仅让学生有新鲜感,且促其思维不断运动,孕育迸发精彩言说。三是采用多种表达形式唤醒评论意识。学生在观看聆听中积累信息,在朗读播报中输出信息,在采访对话中体验着改写、再生信息的乐趣,在书写中感受思考的力量和享受表达评论的愉悦。新闻评论课的组织形式是自主开放体系。课堂组织采用小组围坐讨论式,按教学内容浅易和学生需求分组:可按学生对同一事件的态度同质分组;可根据问题难易、兴趣、能力、性格等因素编排异质混合小组;也可参照学生认可的标准自由组合。学生相向围坐,共同面对学习任务,同伴间面对面交流、讨论、分享。小组围坐的开放形式打破了个体心理和群体空间的藩篱,易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表达机会,激发其评论动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小组讨论赋予个体言说机会,班级讨论给予组别代表表达分享的机会,言论在思维碰撞中迈向精彩。讨论亦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步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了解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生生、师生间沟通变单向模式为多向、网状模式,一言堂变群言堂。

三、新闻评论课教学程序与方法

新闻评论课“既有以‘思、视、听、读、说、写、评’七字能力为显性目标指向的共性内容,也有作为教学主持人的教师基于生本需求、‘节外生枝’的个性化拓展”;又旨在“打造言语主体的思维魅力和情意、文化品质,以作为每个言语主体表现力的内在精神支撑,从而赋予其积极语用的独特的精神力量,即语用的思想力、情感力和文化力”④。新闻评论课兼顾显性隐性教学目标,是基于媒介时代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求而拓展的个性化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评论的独立性、真实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新闻评论课通常两课时完成一份学案,一周一节,每两周为一单元时间。课前教师查阅资料,选定话题,根据学科特点与学情设计问题,编制学案。一份学案由四五则材料和四五个主问题组成。及时课时学生充分阅读学案,围绕问题思考讨论,表达评论,未尽之处课外完成。隔天上交学案,教师批阅并做好星级评价与归类,准备交流展示。第二课时师生共享典型言说(精彩或欠缺的),继续思考表达未尽之处,或适时抛出学生书面表达内容,再度激发言说评论。课毕,学生可重新思考,再次书面表达。教师再度星级评价,登记较高等级入册,期末据平时等级成绩作总体考评。新闻评论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设计情境问题,唤醒生命个体的表达评论意识。当个体构建并体验虚拟的生活情境,从局外人切换至“我”的角色时,身临其境,会思考“这情境发生在我身上,我该怎么办?我要说些什么?我要做些什么?……”情境问题把个体角色从“类我”推向“个体的我”,学生表达“剧中人”的言语。角色切换让生命体验另一种情境,评论火花易被点燃。实践表明,用“如果……怎样……”“假如……”“你认为……”这些短语作为开头探问语句,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倘若一个问题能设置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学生有多重体验,思维开阔活跃,表达评论更精彩。如针对《杜甫很忙》事件发微博,笔者设计问题:如果你是杜甫博物馆的宣传人员或河南诗歌协会的会长,收到这条微博后,请你以上述两种人物不同的角色名义发表看法。学生切换体验两种情境,不同的语境与角色催发学生的言语表达。一学生以诗歌协会会长名义发微博:杜甫是传统人物的代表,“杜甫很忙”只是大众娱乐的调剂,来得快也必将去得快,这样恶搞古人不仅是对古人的不尊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另有学生表述,如果我是杜甫草堂的宣传人员,我会说:“‘杜甫很忙’是真是假,请来杜甫草堂,一睹真相。”二是教会学生思考,为其思维活动开辟渠道。积极语用教育观中“思”是内隐枢纽,连接信息输入和输出系统,启动言语表达。而教学中的时间留白是保障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时间留白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艺术。一学案两课时的进度保障学生有充裕时间默读思考。当学生产生“愤”“悱”时,教师可构建对话平台,引导生本、师生、生生间沟通,在沟通中锻造思考力,助推评论能力。新闻评论课利用媒介优势拓宽了语用行为中“视”“听”的范围,丰富的输入形式有利于营造对话氛围。而朗读是生本对话的生动演绎,材料不同朗读形式也不同:大容量、高密度材料采用默读,静寂氛围利于信息摄取;容量适中、内容晓畅材料宜采用齐读,让声音叩响心房;而包含情感的材料采用诵读,自由或个别诵读,让声情并茂的表达演绎心情;新闻材料可采用播报形式,模拟电台播音员情境化播报,普通话、方言均可;演讲稿不妨现场模拟,让听众身临其境,点燃其表达欲望。师生对话也是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打磨评论能力的利器。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质询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训练思维、打磨思想,使其能表达一己之见;可通过有效追问深化学生思维,如采用“如果……会怎么样……”“这则媒体信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事实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报道?”“如何组织表达更具有说服力?”等句式追问,松绑思维限制,深化对话评论;亦可以评促评,穿插教师或网友评论,以一种思想撼动另一种思想,引发开放深入的思考评论。教师点评之于课堂对话,犹如春风之于蒲公英。共鸣式、呵护式、参与式点评都是切入特定语境推动对话进程的方法,可唤醒个体语用意识,呵护语用热情。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点评,都应“以前瞻的眼光衡量学习者之今日语用、以开放的心态悦纳个体之语用落差”⑤。生生对话形式有讨论交流、互问互答、倾听辩论等,其中辩论最受学生欢迎,是提升评论能力的催化剂。辩论是冲击力极强的“头脑风暴”,可改变模式化、同质化的思维与表达,辩论参与者点染激化,辨疑问难、各抒己见,探究问题、表现自我,易形成民主个性的多元局面。不同观点碰撞活跃思维,锤炼语用品质,强化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学生在辩论中体验流畅评论的欢愉、有力反驳的酣畅、争锋相对的刺激和自圆其说的机智。

四、新闻评论课的评价方式与实施

新课程背景下,选拔性评价转为发展性评价,因而新闻评论课仿照PISA分层等级评价方式,融合了星级评价法和二度评价法。星级评价法指教师分五等星级评价表达内容,二度评价法指教师对学生的二次表达内容再次评价,重新确定星级,采用较高星级。其操作流程图如下。流程图的关键环节是表达内容赏析和学生二度表达,这两环节整合了师生的思维与表达,通过交流整合,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尊重与宽容的人文精神。学生的言语表达是多向对话的结果,渗透个体思想,是个性语用的表现。二度表达再次挑战学生的思维深度,个体在吸收他人表达的基础上再思考,思维更严密深刻,语言更有张力,评论更精彩。星级二度评价的实质是多一次提供表达和评价机会,增加一把衡量尺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评论,提升语用品质。评价采用较高星级是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自我超越,在个体纵向比较中悦纳自己,增强自信,突出评价的发展作用。星级二度评价比之于终结性评价,宽容度更大,发展空间更广,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树立学生信心,激励其自由表达。

五、新闻评论课的反思与希冀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动态立体的语用实践是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独立自主地表达思想。新闻评论课开展语用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言语表达力,打磨评论能力。教师设计学案时以语用为目标,用问题启发学生。高质量的问题既立足言语根基,又具备语用元素,能催发言语“火花”的绽放,引领表达,形成个人风格。新闻评论课与传统语文课较大区别在于自由表达,它能唤起生命个体的内在需求。语文教育天然担负着解放人的重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顺应生命个体成长的需求,是学生未来发展所需。培养语用能力是新闻评论课的核心要素,也是这种创生性课型的主要特点。新闻评论课以开放的媒介素材为载体,聚焦表达力。其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懂得评价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思考分析;明白标准答案不是,多种观点可并存。它代替不了常态语文课,但以其自由多元的形态吸引学生,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独立评论能力。新闻评论课实践证明:它能唤醒学生内在的言语需求,学生在自由表达中能砥砺、提升评论能力;它也能提高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开发课程的能力,进一步挑战教师的语用素养。小组围坐讨论式的组织形式虽受学生欢迎,但分组规则与效果有待进一步调整加强。教学素材源自媒介,因其新鲜丰富的特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由于内容与热点捆绑的特性,固定教学载体与明确课程纲要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外国学者BenMoore曾提出,“如果媒体教育将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术语,那么我们就应该优先考虑将‘跨课程’的媒体教育的理念和策略渗透到各个学科和科目中。”⑥如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整合媒介资源?如何开发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评论能力提升媒介素养?这些都是今后跨学科教学继续研究的方向。对此,教师可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所见所闻的信息,以批判性、反思性眼光理解媒体现象,表达一己之见。教师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的组织者,必须具备创造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恰能较快地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效锤炼教师的语用能力。

作者:陈瑛潘涌单位:浙江瑞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新闻评论论文:互动式教学的新闻评论论文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新闻评论学”课程中的应用方式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应用方式:

(一)设置情境模拟教学要想达到“新闻评论学”课程的互动效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不能只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让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启发学生,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对电视评论的教学内容安排上,笔者要求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自选话题,模拟电视谈话节目,每组5-6人,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谈话嘉宾、参与节目的观众、外景记者等,每组节目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由于这种情境模拟的教学方式有较强的趣味性,因此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其中。为了课堂上20分钟的节目,他们会及早准备,甄选话题、角色扮演、配合排练,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情境模拟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学生可以比较选择几家有代表性的报纸的评论,进行模仿练习,进而形成自己的评论风格。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模拟情境,激活学生感知隐性技能的契机与“认知场”。

(二)重视学生小组间的互动“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新闻评论学”课程中的开展,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生生互动,这种互动方式不仅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并充分展示各自的个性,而且也有助于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小组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各种兴趣活动小组的建立,如报刊评论小组、广播评论小组、电视评论小组和网络评论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小组长,由老师给不同小组布置学习内容,以课堂上分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每一组在组长的协调下,搜集资料,归纳整理,制作课件,再由小组派代表阐述各自的意见,进行全班交流,发言结束后小组组员可以进一步补充内容,其他组同学则可以提问、质疑并就该话题进一步展开讨论,由老师进行点评及总结。这种兴趣小组的建立,能够较为灵活地在学生间开展新闻评论的实践教学,避免了常规教学中无法顾及每位学生学习的弊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新闻评论学”课程中的重要体现。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已广泛普及,其声、光、电一体化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新闻评论学”课程中,有必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简单的PPT的制作及播放,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诸如报纸评论的版面、文字内容、数据图表、广播评论录音、电视评论视频、网络评论页面等多方位的内容,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培养学生分析评论材料、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新闻评论学”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尽管“互动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参与教学过程,而是要在教学中充分承担起自己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对新闻评论的鲜活案例的积累,要精心安排课堂内容,控制好课堂节奏,巧妙设计情境,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同时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此外,“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新闻评论学”课程中的应用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业务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鉴于此,教师需要参与到新闻评论的实践中,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书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将及时手的评论内容直观地展示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点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

(二)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专业课程中较难的一门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否能让学生喜欢,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了解教学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尽管“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学生课堂表现仍有差别,因此,要对热烈互动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赞许,同时对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激励,保障每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课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互动式”教学得以延续。

(三)变革考试方式“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还是要通过考试成绩检验出来,但传统的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合“新闻评论学”课程,因而有必要采用一定的成绩激励机制来保障教学模式的应用。鉴于此,笔者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将原有占比10%的平时成绩加大至40%,同时将期末成绩的比重从原有的70%降至40%,这样,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另一方面,在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上,改变固有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而是要将平时的小组讨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个人口头评论等成绩的平均作为期末成绩。这种新型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为应付期末考试而带来的学习负担,同时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作者:魏文欢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新闻评论论文:广播新闻评论论文

一、评论角度要客观深入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日益深入,已经超出事件发生之初的表层含义。目前,大部分节目都强调帮助听众梳理事件始末,透过新闻现象揭露问题本质。简单来讲,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想突围,就需要加强深度报道。对于这一点,浙江广播电台的《浙广早新闻》节目就将自己的评论视角从表层的报道中解脱出来,将眼光放在事件的核心环节上,用多方位的思维报道问题背后的本质。如2013年《浙广早新闻》节目的一则新闻是讲日本奶粉出问题,引发消费者惊慌的事件。节目先调查了日本奶粉的生产和销售状况,再分析奶粉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又联系到人们对国内奶粉的不信任,于是开始转向代购奶粉,又从选择代购的原因深化到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失望,之后又指出国产奶粉质量不达标是由于政府对奶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将所有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利益驱使。这种深入剖析新闻事件核心环节的报道方式,才能有效引导听众把握问题本质,深入思考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高质量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一定要把握好评论的“度”,评论节奏,内容长短都要合理,评论过短则无法揭露问题本质,评论过长又显得啰嗦。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短小精悍且内涵丰富的评论词更适合听众的收听要求。2014年的一期《浙广早新闻》对于重庆女大学生搭黑车遇害的事件,主持人以这样一句话结尾:“黑车不是关键,重点是提高女性自我防范意识,时刻在内心敲响安全警钟。防身术不是万能的,防患于未然才是实在。”短而有力的评语不仅揭露了问题的本质,而且也道出了解决的办法。

二、节目内容要具有价值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产生之初,其主要功能就是扮演政府“喉舌”的角色。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下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功能则是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其内容越来越倾向于揭示民生问题,监督政府工作,扮演着时展的思考者、监督者的角色。而要想提高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思想深度,就必须学会站在群众立场进行观察、思考和监督。2011年7月,郑州一处马上竣工的拆迁安置房发生大面积墙体裂缝问题。这一消息一经披露,河南广播电台《657新闻眼》节目组及时时间跟进,派遣多路记者深入采访,并及时推出《别让“问题砖”成为“问题人”的替罪羊》的评论节目,在节目中,通过设问对拆迁安置房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追问和思考,表面上的“豆腐渣”工程,背后还是不健全的监管制度在作祟。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才能真正确保保障房的质量,才能真正服务于民、惠利于民。节目一经播出,便得到了广大听众的肯定与好评。2012年冬季,郑州立交桥下农民工刘红卫之死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是政府部门的问题吗?是社会人心的问题吗?还是保障制度的问题?不管我们怎样扪心自问,死者都无法再次醒来。据此,《657新闻眼》及时推出了名为《这个冬天有点冷》的评论,从人文色彩浓厚的评论题目,再到节目内容和结构安排,都拒绝高谈阔论、空话连篇,而是以设身处地的立场,将新闻事件与社会救助之间的冲突客观展现出来。通过充满情感色彩的质问,对当下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深入剖析。节目语言亲切又不失严肃性,让受众产生了深刻印象。此外,关于郑州市北部区域自来水管道接连爆裂,导致大范围停水的问题,栏目记者经过实地调查,揭露问题的根源,并及时推出了名为《爆裂的不仅是水管》的评论,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功推动了政府相关部门对自来水管道进行改造的决议实施。

三、评论形态要体现互动

顾名思义,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就是以评论为核心内容的节目,所以广播评论节目的评论主体、评论内容、评论结构的层次性非常关键。在所有人都能够成为信息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角度立体化、主体多元化、结构层次化、形态“草根”化等成为了提高广播评论节目深广度和忠诚度的有效途径。互动性是新媒体最为显著的特征与优势,不管是门户网站还是社交媒体,受众能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近期信息,这就使得广大网络受众的自我表达更易实现,多元话语并存成为现实。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互动平台,加强与听众的互动交流,进而使节目评论的观点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评论的思想更加民主化。江西广播电台的《江广早班车》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到位。节目每日所谈论的话题,都会提前在节目官方微博和网站上进行公布,并通过全天整点档的《新闻追追追》进行滚动播放,让广大听众提前知晓。在节目中,除了特邀嘉宾的观点外,主持人还适时穿插听众的观点,并要求嘉宾对听众观点予以点评,其中不仅会出现相似观点,而且还会出现相反评论,赋予了节目很强的戏剧性,丰富了评论内容,增强了节目可听性。

《江广早班车》还尝试在全省范围内选聘专业强、素质高、能力硬的群众观察员,在节目中结合具体话题,利用电话连线方式,让群众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此不仅实现了评论主体多元化,而且实现了节目形态草根化,充分彰显了普通民众对新闻评论的话语权,使得节目思想更加深刻、节目内容更加丰富、节目视角更加多样,提高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有效扩大了受众范围。

作者:王武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新闻评论论文:基于写作方法的新闻评论论文

1论点或论断的提出

1)落笔切题,亮出论点。一般重要的解说性和说明性的评论,常常采用这种立论方法。例如《光明日报》2006年1月11日刊登的本报评论员写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自主创新——学习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系列评论之二》这篇评论,开篇就落笔切题,提出论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是科学创新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2)运用论据作由头引出论点。这种方法是用新鲜吸引人的事实或寓意深刻的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放在文章开篇作为“由头”,从而引发议论,水到渠成地引出论点或结论。如:1981年5月1日《辽宁日报》的题目为《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的评论。此文采取的是通过事实性由头引出论点的立论方法。作者先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某商店在学先进活动中,制定了改进服务态度的“三个一样”、“四个满意”措施,并将它贴在墙上。文章接着写道:可是,说是说,做归做,服务态度并无起色。评论以此为由头指出,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它贴于墙上以督促自己,这应该。问题在于订了措施并不行动,照样是一纸空文。结论是“:应当让它(措施)从墙上‘走’下来,走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里灵巧地运用拟人化手法,使静态之物转化为动态之人,显得俏皮、幽默、引人。由此可见,巧用由头可达到理从事出、顺理定论的目的。3)通过提问或设问的方式引出论断。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论断,如《光明日报》1979年2月8日发表的《“文”“理”议》一文。文章采取开门见山揭露矛盾、提出论题,并辅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立论:“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股‘重理轻文’之风,高中以上学生和部分学校领导人尤甚。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心里却是这么想的,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这种想法和作法对吗?‘理’和‘文’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很值得议一议”。提出论题后,论述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证,进而引出结论。及时层说明我国古代是文理并重的;第二层分析论证文理不可分家;第三个层次是结论:应当重理不可轻文。很明显,文中通过提问,顺理成章地引发议论并作出结论。4)通过辩论得出结论。同一论题的评论可以采用多种立论方法,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取得各自的效果。也可以采用通过由头或通过辩论展开论证得出结论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时效果会更好一些。例如:在上海市中学作文竞赛中获奖的《重理岂能轻文》这篇评论,就是采用通过辩论得出结论的立论方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文特点是通过批驳重理轻文的错误思想进行立论,进而提出了也要重视文科、文理并重的结论。文章指出,“重理轻文”这一错误思想来自人们的思想偏见和社会上错误舆论的压力。归结起来有下列几条:一曰“学文科无真才实学,学数理化才是真功夫,实现四个现代化少不了”;二曰“学文科政治风险太大”;三曰“学文科待遇差,奖金少”。然后,对此逐一展开批驳和说理。通过辩论,展开积极的思想交锋,在明辨是非中坚持分析说理。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理同等重要,不能重理轻文。有志于从事文科学习的青年要拿出勇气顶住错误思想不要彷徨”。通过辩论得出结论的立论方法,有助于评论立论有的放矢,尖锐泼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过程中,以及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矛盾、思想阻力甚至流言蜚语。作为新闻评论就要敢于正视矛盾,善于运用各种立论的方法尤其是通过辩论进行立论,以扫除思想障碍,扶正祛邪,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把握逻辑关系

新闻评论,它的论证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主要靠逻辑的力量说服读者。逻辑学要求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评论要求合乎逻辑地进行说理论证。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评论写作的逻辑关系呢?1)依理定形,顺理成章。评论是发议论、讲道理的文章。它要求用简明的语言讲清楚某个道理。因此,评论的结构形式只能以理为中心,必须服从事理的发展逻辑,实事求是。所以在写作前必须充分占有材料,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选取材料,理出思路。在写作时,要紧紧抓住自己所要阐述的论点组织和使用材料,用严密的论证来说明和证实自己的论点。2)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要使文章的中心突出,首先要确定论证的重点,然后在材料的安排方面下功夫,即先找出材料安排的顺序,看看哪些材料该先用,放在什么地方最合适。如果材料属于平行关系的,谁先谁后没多大关系,即可采用分类法安排材料。如果是递进关系,谁先谁后有顺序要求,即可采用层递法安排材料。此外,还有接续关系和对立关系等。总之,安排材料,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用得恰到好处,层次清楚。层次分明还要求:段落之间的衔接要紧凑,文势的曲折变化要自然。为了增强文章的逻辑性,要讲究文章如何开头,如何收尾。要考虑讲哪几层道理使文章连贯,气通理顺。有时要退一步讲,有时要抓住关键性的字眼反复挖掘深意,有时需要间接证明,有时要用顿笔造成奇峰突起,使文章峰回路转,波澜起伏,等等。

3标题的确立

3.1新闻评论的命题新闻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吸引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太实、太露,或太虚、太玄的标题都不好,因为它很难抓住读者。给一篇新闻评论命题,大致有以下三点提起注意:一是要贴切,二是要简洁,三是要醒目。贴切就是指标题必须切合文章所写的内容,两者之间要恰如其分。恩格斯认为,标题“愈简单,愈不费解,就愈好”。当然,简洁并不等于字数少,它是对于文字量与质衡量的一个要求。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标帜、眉目,那就应当醒人耳目。例如《延边大学报》1997年1月5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一个新的里程碑》,就比较贴切、简洁、醒目,有一种诱人深入的力量。当读者认真看内容时,就会将延边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跨越——五校合并、进入“211工程”这两件大事有新的认识。这对延边大学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端,永载史册的丰碑,因而用《一个新的里程碑》作题,恰如其分。

3.2新闻评论标题的分类新闻评论的标题有如下种类:1)号召式:如《一定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2)论断式:如《党的领导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3)论战式:如《驳陈水扁的“两国论”》、《斥……》、《评……》。4)告诫式:如《不能再吃大锅饭》。5)赞颂式:如《赞余热发光》、《赞家丑外扬》。6)褒贬式:如《坚持党性,拒绝派性》。7)提问式:如《经济政策的动力是一切“向钱看”吗?》。8)并列式:如《井水与河水》、《“找米下锅”与“找锅下米”》。9)成语式:如《黔驴技穷》、《贼喊捉贼》。10)成语变换式:如《好事不要“磨”》《、“异想”定能“天开”》。11)散文式:如《别了,司徒雷登》。

3.3新闻评论标题的“立意”立意,即确定中心思想。立意的核心是一个“新”字。刻意求新,应该是评论员的追求。立意新,首先是要求观点的新。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意思来。其次是角度要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努力去寻找新的角度,找出新的突破口,给受众以新的启迪。再次是材料要新。新闻评论就是根据新闻(材料)发表的评论,材料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政治评论或思想评论的明显特征。

作者:卢国文单位:四平广播电视台

新闻评论论文:舆论监督视角下新闻评论论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辖1市7县,属“国家西部大开发”区域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核心区域。湘西自治州团结网(以下简称团结网)于2008年开通,是湘西目前较大的综合门户网站,含首页、新闻、人文、旅游、房产、汽车、体育、休闲、图库、论坛、信息等17个频道88个栏目。团结网同时是湘西自治州党报《团结报》的官网,网站新闻频道开设有湘西时政、全民记者、团结时评、百姓故事、武陵新闻、记者文集栏目。团结网作为州内较大的网站,在新闻报道、团队成员、经费保障、事件点评等方面都有优势,团结网新闻频道比之《团结报》有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团结时评栏目针对州内外事务进行评论,包括了刊发在《团结报》的新闻评论(转载除外)。笔者通过对团结网的团结时评栏目进行分析,从舆论监督的视角考察团结时评的现状如何?为什么是这样的状况?通过对团结网团结时评栏目进行浏览,选取了2013年1月至12月的时评进行分析,共取得样本265篇。

(二)研究方法采用文本分析以篇为单位对团结网团结时评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量化统计。

(三)研究对象分类为了考察团结网团结时评评论题材、监督力度、观点立场、态度褒贬等,特对评论进行以下分类。1.评论内容。根据新闻评论的评述内容将其划分为政治评论、法制评论、思想评论、文教评论(含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文艺评论、军事评论、外事工作评论、国际评论以及社会问题评论等。[7]由于团结网的地域限制,外事、国际评论上基本不涉及故而在统计时略去这2类。2.评论对象的区域归属。根据评论论说对象的区域归属地将评论划分为本地(包括湘西州府吉首市及下面各县市)、外地、泛指3类。评论对象如果是思想、价值观念、流行的社会现象等归入泛指类。3.评论话语立场。根据评论作者的话语态度将评论划分为肯定、否定、中立3种。评论话语为赞扬、欣赏、积极的归为肯定类,评论话语为批评、消极的归为否定类,如果评论只是单纯对新闻事件、现象、价值观念进行讨论,并不表明好恶或对错观点的归为中立类。4.评论作者。依据作者不同将评论分为团结网作者和其他作者2类。由团结网专业媒体从业人员撰稿的归为团结网作者类,包括个人署名评论和集体评论(集体评论很少)。其它表明作者身份来源的归为其他类。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研究发现1.时评评论题材雷同评论题材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社会、经济四类,其中又以政治题材类为最(见图1)。政治类题材占到了团结时评的50%,主要是关于政治学习、政党工作、部门工作作风、基层工作、文件规定学习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坚持推进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从严治党关键要从严治吏、科学培养选拔好干部等。这些评论写作的角度是从上而下的、官本位的,都是从政府立场、官方立场肯定和否定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此类评论不是对新闻事件的讨论,更类似于布置工作的文件和对上级文件精神的解读,给受众一种距离感,这些评论如同官员板起脸来教训下级的讲话。此类评论在时效性方面也多有欠缺。思想类题材评论也多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关注并进行讨论和点评,比如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警惕官员腐败、基础工作要联系群众等等。经济类评论基本上是关注湘西当地旅游业发展以及当地特色产业发展。2.时评评论针对性不强团结网时评的评论对象和内容泛指的较多,评论针对事件指向区域上,外地和本地的不相上下(见图2)。对象泛指的评论内容多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念,比如要孝敬老人、批评公车浪费、关怀弱势人群、净化网络文化等。指向本地的评论对象主要涉及湘西州旅游业及县市乡镇政府工作,如打造湘西特色旅游、对泸溪经营流转权的思考。指向外地的评论依托的新闻由头主要为发生在湘西州以外的事件,这类新闻由头是由其它媒体主要是中央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新华社等)提及的新闻事件。3.时评话语立场缺乏“针砭时弊”从团结网时评的话语立场上看肯定、中立的评论比例差别不大,持否定立场的评论比重较小。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3%、41%、16%(见图3)。评论话语为肯定的内容多关涉政府工作、党风建设和湘西建设,话语立场为否定的评论多为对外地事件的评论,如评论“‘小村官’贿选凸显出‘大问题’”一文,以浙江查处了多起“村官”换届“贿选”案以及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贿选”院士的丑闻事件引发对此类事件的点评,持否定态度。团结时评话语立场为中立的多为评论对象泛指的评论,评论不涉及具体的地方、人物或新闻事件。4.时评作者来源单一通过对团结网时评作者作身份考察,发现时评作者基本为团结网作者,其他作者的评论仅占全部样本的27%,且这部分作者主要来自州内县市乡镇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比如“基层检察机关改进作风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由湘西所辖县龙山县检察院胡玲芳所写,“关于开展好医院民主生活会的思考”由湘西州人民医院王进所写。

(二)原因分析通过对团结网团结时评12个月的样本分析发现,团结时评题材雷同,主要为政治类评论,采取官本位的写作立场,关注的事实多为政府工作。话语立场关于政府工作肯定的居多,引导多于舆论监督。团结时评在针砭时政、促进社会公正、公权力监督等方面监督力度欠缺。究其根源,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生态的困境和地方媒体人观念的偏差共同导致了新闻评论监督的疲软。1.媒体管理体制桎梏。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我国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媒体功能经历了从宣传引导到信息提供的转变,媒体行业出现了党报党刊、市场化媒体、专业化媒体的分化,但所有媒体都必须接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最终领导。地方媒体从属于地方行政权力机关,在某种程度上,党和政府对媒体的这种领导是行政权力在媒体的延伸。由此导致地方媒体舆论监督与地方权力机关的空间距离和权力距离都非常的狭小,很难有突破的空间。在这样的一种政治体制中,媒体的舆论监督就存在先天失足的隐忧。地方政府可以直接迅速的通过报道内容批示、公开批评、直接的行政干预等多种形式进行介入媒体报道,进而桎梏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2.地方媒体社会影响力羸弱,或者说地方媒体缺乏进行舆论监督的资本。布尔迪厄指出,资本是在一个特定社会领域的有效的资源,资本既指经济资本也可以指象征资本(社会、文化资本)。资本多寡的获取与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紧密相关,同时也对行动者的行动力有重要影响。地方媒体匮乏的资本(受众少、社会影响力、经济能力弱)导致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的疲软,地方媒体与被监督主体进行博弈对话的空间狭窄,由此间接导致地方媒体对其从业者的“保护力”不足,即不能给那些勇于承担舆论监督的地方媒体人提供“护身符”,使他很难利用社会的声援来对抗各种显性的、隐性的舆论监督反对者。一次舆论监督对地方媒体人的后果可能就是其职业生涯的终结,出于理性人选择,地方媒体人普遍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失声或降声。3.地方媒体观念偏差。首先,对地方媒体的功能认识偏差导致地方新闻评论以正面宣传为主。一直处于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媒体主要定位于为宣传引导,对于媒体的信息提供、社会整合、舆论监督功能认识不足。在大问题上满足于等待上级指示、高唱赞歌,缺乏独立思考和直面问题的勇气。其次,虽然媒体已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对于三线、四线城市来说,地方媒体一家独大导致地方媒体竞争、创新动力不足,地方媒体的传播理念落后保守,导致地方新闻评论题材形式单一,官方话语主导,缺乏对公共问题的深入讨论。第三,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引发民众讨论。网络平台的团结时评流于形式没有利用网络交互传播的特点吸纳多种声音,民众的声音没有被听到。

三、结语

虽然我国的舆论监督存在体制困境,但并不是说地方媒体没有舆论监督的言论空间。无论哪个国家,新闻媒体都是执政党的重要执政资源之一。执政党为巩固可以借助新闻传媒的力量巩固执政地位。而如何使用新闻传媒,又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8]地方政府无疑也需借助传媒促进地方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人民监督权力,构建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以合理的制度对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进行预防、制约和惩罚。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具有揭露权力腐败,推动权力运行的公开的功能。新闻传媒作为人民的喉舌,具有两大主要功能:一要经常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呼声、情绪;二要代表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政府及政府各部门进行舆论监督。[9]作为舆论监督重要形式的地方新闻评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利用地方媒体新闻评论进行舆论监督要因时因地制宜新闻评论揭露问题的时机把握要恰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比如新闻评论就地方公权力的某一滥用行为发表议论时,可以选择在问题得到当地政府批示或得到来自高层行政机构的高度重视时进行,这样可以提高新闻评论监督的频率和力度。再则地方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对象可以拓宽至低一级的国家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新闻评论可以就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不合理行为进行评论,引起高一级行政部门注意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地方新闻评论进行舆论监督时可以适当避开政府神经敏感的“高雷区”(政治问题),但可以对政府某一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评论,以推进政府工作方法的改进。对社会普遍讨论的社会丑恶现象、腐败现象、公权力滥用现象,地方新闻评论可以寻找新闻由头进行评述,提看法,找原因,适时的批评警醒可以更好地推进地方政府工作。新闻评论舆论监督功能的地方针对性要强,在批评揭露问题的时候,要结合本地工作特点,针对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群众日常关注的问题进行评述,这样才能引起本地群众的共鸣,形成讨论的氛围,了解群众真实的看法,进而沟通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

(二)地方媒体人应改善新闻理念,认清新闻评论在新环境下的功能定位在现在媒体信息过量、媒介种类多样的时代,新闻评论要精而当,摆事实讲道理时应该避免口号式的假、大、空的语言,否则容易遭到受众的厌弃。语言风格也不必一味的严肃古板,可以适当活泼、泼辣一点。网络时代新闻评论要善于从网络新闻、社交论坛、重大网络事件中发现问题,进行地方工作评论。地方新闻评论应从民众角度针对地方公共事务、民众关注焦点进行直接的讨论,对于一些重大的公共事务,可以利用地方媒介平台和媒介活动策划一系列的讨论,吸引来自地方上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讨论,而不是局限于媒体内部或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内部做评论。如湘西州吉首市的道路拥堵、出租车拒载、民间融资崩溃等事关民众和政府工作的问题都曾在湘西生活网上有热的讨论和较高民众呼声,地方媒体新闻评论应该适时跟进。网络评论应该开辟留言板,邀请民众进行观点交流、互动,推动对事件观点的深入讨论,发现大众的声音,反映大众的声音,有利于及早发现和解决地方工作的问题,这种互动形式是和新闻的发展规律相符合的。

(三)地方新闻评论题材、观点应提倡多元化除了对政府事务、公权力使用、事业单位等进行批评监督,地方公共事务、民众生活、地方经济、地方特色发展等与大众有关的事务都应该进入新闻评论的范围,而不仅将新闻题材局限于政治思想问题、政府工作。如对湘西自治州来说,当地旅游发展、道路交通、农村特色产业、地方矿业经济发展等都是很好的新闻评论监督题材,而且也容易得到政府和民众的关注。新闻评论还充分利用政府工作网络平台和地方媒体网络平台发现新闻评论的新闻由头和舆论监督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具体的部门,也可是具体的事件,或者是思想观念。地方媒体要想成为地方政府和人民沟通的桥梁,必须为大众意见发表和交流提供平台,提供多种观点的可能,可以邀请评论涉及的对象进行讨论、交流、沟通,使新闻评论舆论监督可以落地落实。新闻评论既可以持否定的观点也可以持肯定的观点,甚至对同一事件的观点也可以随着事件发展变化而发生褒贬态度的变化。

作者:粟幸福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新闻评论论文: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论文

一、评论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讲理更得讲法

民生新闻因为关注的大多是群众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甚至小到不值一提,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对于此类事情,作为“来自百姓身边的报道”,只要有代表性,栏目都会选择让记者来关注。但是,面对这类事情,当事人提出的要求,听起来虽然合理,但是,细查国家的相关法规,却未必合法。《及时时间》栏目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小区住户的房子才住了一年多,玻璃忽然破碎,物业起初答应修理,后来又反悔。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普通住户,大家的及时感觉都是,这肯定是玻璃质量有问题,物业应当无偿为住户更换新玻璃。但是,当记者查阅了相关法律之后发现,玻璃等设施的保修期为一年,也就是说,虽然这块玻璃的使用时间大大短于正常的使用时间,但是,依照相关法律,物业没有免费维修的义务,应该由业主自己请人修理。虽然说,站在用户的角度,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挺烦心的,但是,不能情大于法,在评论中,媒体的观点一定要有法可依。不能因为一时情绪,发表与法律规定相悖的评论。

二、评论应多引导,少指责

现在的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中,消费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也是很大的一个部分。这种新闻,除了要求记者前期采访调查到位之外,后期的评论也很重要。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将小纠纷升级为大矛盾。评论应该多加引导,少去指责。《及时时间》栏目曾经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甲乙两家人发现自家后墙一米处有返潮的现象,有的墙皮甚至已经开始脱落,他们认为,是墙后的邻居丙家院基过高,花带的水下渗导致的,邻居丙却不这样认为。为避免自家房屋受到更大损失,甲乙两人愿意自费将邻居花带处抹上水泥,但邻居没有明确表态。面对这种现象,在评论中,就不能一味指责邻居丙,而是引导她,不用自己花钱,就可洗脱嫌疑,如果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把邻居家的烦恼消除了,自家的日子不就也能更和乐了吗?从正面积极引导,不说谁对谁错。民生新闻关注的很多纠纷,有时说到底,很难分出对错,对当事人来说,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因为一档新闻栏目更和谐,记者也算没有白忙活。

三、语言轻松幽默,少用官话套话

电视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主持人应该努力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节奏。切忌掉书袋抖知识,引用书中的名言警句。例如,在我台民生新闻的一条新闻评论中说,“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儿子即使做不成小棉袄,做个小背心也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奉劝那些做儿子的,别忘了关心父母,常回家看看。比板起脸来给大家讲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子女如果做不到,将会受到法律惩处的效果要好多了,而且,这样说,观众也爱听,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劝导。

四、评论是为配合新闻而发,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电视民生新闻的主力军是短平快的消息类民生新闻。每条新闻的时长大约在一至二分钟,长得一般也不超过三分钟。这类新闻的评论与新闻水乳交融,抓住某个新闻点,做发散思考和点评,看似随意和即兴,但只要点中要害,入情入理,就会得到观众的认同与共鸣,评论就会深入人心,赢得观众赢得收视率。评论可以亲切,可以犀利,可以幽默,也可以调侃,只要观众喜欢,点评到位,形式和风格可以忽略。民生新闻的另一个主力军是调查性报道,这类新闻短的也有四分钟左右,长的可达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对于这类新闻,就需要加大评论的力度和长度。长篇评论除了字数多,用时长之外,还需要有层次,有力度,有深度。长篇评论,绝不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想说哪方面就说哪方面,而是应该紧紧围绕新闻报道的主题,入情入理入法地进行评论。对所报道的新闻进行适度点评,已经成了民生新闻栏目的共识。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快餐式新闻,不但给观众看热闹看稀奇,还需要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对错。评论,就是媒体的态度,也是引导的一个重要方式。

作者:李梅单位:运城广播电视台

新闻评论论文:评论员判断意识的新闻评论论文

一、电视新闻评论员应具有的表达规范

(1)公共表达的文化体系与规范。公共表达缺少不了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的核心就是使用文化价值体系对事件进行判断。此时,文化体系和既有的文化规范就是对公共表达的一种制约,在进行公共表达时应该对现实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有清楚认识,并能够具有明确的是非价值观念,否则就容易产生价值认知上的边界模糊,就不能对事件和问题做出的评价,甚至给出违背现有文化体系和规范的观点,说出不符合社会先进文化的雷人之语。何谓先进文化?不同定义侧重于不同方面。简而言之,先进文化应该是促进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1]这是现代文化的核心所在。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化,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其他。在电视文化评论时,必须紧扣这一点,并时刻以这一点为自我检视的视角。一个电视新闻评论员所做出的判断,所表达的观点,其基本的目的和意图,应该是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相反。即便一些电视辩论节目,为了节目效果,需要区分阵营和展开辩论,各方在立论时,也应该把握这个基本的原则,不能为了节目效果,说出违反文化体系的荒唐、滑稽的观点。

(2)公共表达的政策意识和修养。作为一种公共表达,其表达必须符合政策的规定。这里所谓的政策既包括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政策与法律,也包括中观层面上的机构和行业的行政法规,还包括微观层面上的部门的规章制度,这些政策层面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的最直接的指导和约束,是保障社会生活和行业运转正常有效的保障,是任何公民都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掌握了一定话语权的公共表达者当然应该遵守。而且,与普通的公民不同,公共表达者因为其所掌握的平台,因为其所做的工作,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更加敏感的政策意识和修养,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表达规范、、深刻。一旦他们在节目中传递出违反常识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观点,错误的观点就会因为他们的个人传播、大众传播被放大。

二、电视新闻评论员应具有的判断能力时评的核心是判断。

[2]对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判断能力,直接体现出作者的评论能力与评论水平。判断能力与知识积累和专业水平有关,有时评论之所以出现选题困难、立论困难,是因为作者对新闻与问题的把握,还缺少足够的解读能力。但判断能力又不仅仅表现为知识的积累与专业的水平,很多专家学者虽然能够写出深刻的论文,却未必会写时评,能够在镜头前面做出符合要求的表达。这时,评论意识就成为决定判断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意识决定了一个作者能否将储存的知识,转化为时评的判断和表达。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评论意识进行排列和说明:

(1)议题感知的意识。议题设置的理论来自传播学,说得是,新闻传播者对事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话题重要性设置的能力。新闻评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议题的感知和设置:首先,作者要感知一下,哪些新闻值得选、需要选、必须选,这是对新闻议题重要性的感知。其次,作者要重新设置议题,按照自己认为的重要性原则,以评论的形式突出议题,以评论引导人们对事件重要性的认知。按照传统的新闻学的术语,议题感知的意识,也就是大局意识。一则新闻的评论价值,应该在大局的背景下体现。议题感知的指向,包括新闻本身的价值。这是构成评论价值的重要部分。一般而言,新闻价值越大,新闻所提供的可开掘的评论价值越大。新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为评论价值。当然,由于评论有比新闻更严格的价值评判标准,以及评论是作者所做出的个性化的判断,议题感知又指向新闻可供阐释的价值。此时,新闻不是主要的靶子,新闻是作者表达观点的载体,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才是议题本身。这也就是所谓的新闻选题的热与冷的问题——热指的是新闻本身的议题排序,冷指的是作者给出的独特的角度与观点。评论作者应能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2)事件解读的意识。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新闻的基本作用有两种:评论的由头和评论的对象。评论的由头,也就是评论的引子,评论从新闻的引用和评价说起,并不会对新闻作更详细的解读。评论的主体部分是作者的观点与论证,是作者做出的价值判断。评论的对象,则是评论分析的对象,评论的主体是对新闻本身作出判断:原因是什么,趋势是什么,未来会怎样。有学者将后一种评论归结为事实判断。无论是新闻作为由头,还是作为对象,在一个强调实事求是说理的时代,评论作者都应该注意对新闻的解读,将详细解读新闻作为评论的一种自觉和意识,即便解读的过程,在评论的表达中不用体现。在事件解读时,着重要注意两个真实的结合:细节真实、整体真实。评论写作需要细节真实,这是评论写作的切入点,也是评论的靶子。没有细节真实,评论就会失去其针对性,成为泛泛而谈。但有时,光有细节真实还不够,因为细节与整体之间可能还有着较远的距离,甚至违背了整体。以92岁院士做报告,新生趴着睡觉的新闻为例。若评论不认真解读新闻,不去分析有多少学生睡觉,睡觉的原因是什么,在报告的组织形式上是否需要反思,就会抓住所谓的细节,认为学生不懂得尊师重教,不懂得尊重老人,就会陷入一种情绪化的片面说理之中。尤其是,当新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事件,受众的兴趣点在事件本身,而不是价值判断时,更应该对事件做出深入而详细的解读。

(3)价值排序的意识。在电视评论节目中,为了营造一个热闹的舆论场,通常需要几个嘉宾各持己见,以便产生观点上的冲突,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思考的角度。但即便如此,人们在做出公共表达时,也应该有其正确的价值排序,让说出的观点符合人们所能接受的公序良俗,以及社会的法律法规,不能意气用事,不能故意唱反调。否则,一档节目虽然看上去十分热闹,嘉宾之间互动很好,但错误的观点也可能传播,嘉宾和节目的形象都会受到影响。对于嘉宾和节目来说,一次表达不仅仅是一次性表达,它是塑造嘉宾和节目形象与品牌的一个起点和累积。所谓价值排序,其实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虽然一些观点独立地看有道理,但是在比较中,就必须做出排序。例如,法治优于人治,规则优于道德,科学优于愚蒙,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既要目的正义也要程序正义……这些排序在现实中已经成为常识。即便在观点产生纠结时,也应该将其厘清,以便让人们在激烈的讨论中,看出问题的核心与重点,看出价值的追求与坚持。以笔者参加的一档关于“被拐儿童如何安置”的电视节目为例。当一些嘉宾提出,将被父母亲手贩卖的儿童,交给购买的家庭抚养更合适时,必须先强调买卖儿童的行为是违法的,才能谈这个方法的可行性。即便因为现实情节和需要对那些购买的家庭不进行处罚,也应该明确这种行为违法的本质。否则,就给人以鼓励买卖儿童之嫌疑。

三、结语

电视新闻评论的质量取决于节目的编排、设计、主持人的能力与嘉宾的表达。当主持人和嘉宾的身份为电视新闻评论员时,他们在基本专业能力之外,还应具有表达的规范和评论的意识,这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在电视媒介上进行公共发言的人,应该知道电视的属性,知道评论的方式,知道表达的边界,如此,他们所做出的表达才能规范,才有可能成为分析问题、引导舆论的智识。

作者:李劭强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评论论文:主持人素质提升的电视新闻评论论文

一、制约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素质提升的因素

1.主持人年轻化,知识结构单一“据调查,我国主持人中30岁以下的占了多数,40岁以下的更占到了90%以上。”①主持人形象青春靓丽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年纪稍长的人通常会给人稳重、的感觉,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而年轻人虽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但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或多或少会让人觉得不够稳重和老练,不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正因为这样,我国很多新闻评论节目的年轻主持人才会给人一种“不压台”的感觉,他们的评论不仅缺乏性,而且可能缺乏科学性,说话没有分量,也难以让人信服。许多欧美著名节目主持人,特别是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大都是有多年记者的从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走上主持人岗位的,像丹•拉瑟、迈克•华莱士等名嘴都是这样历练出来的。而国内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多是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有的缺乏新闻采编一线工作经验,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遇到突发状况容易慌乱,对事件的看法比较稚嫩,评论起来显得缺乏底气。而深厚的文化功底是成为主持人的必备条件之一,只有新闻评论的主持人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新闻评论节目中运筹帷幄、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2.对主持人存在认知偏差在一些观众看来,主持人就是名人,他们把主持人跟演员甚至明星作等量观,把主持人主持节目看作是演员在表演。在一部分主持人看来,自己的工作就是出出镜、念念稿。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活跃于各种综艺晚会,出席各种商业活动,不利于塑造理性、公正、客观的新闻主持人形象。某些媒体为提升栏目的知名度,对主持人进行“明星化”的包装,本也无可厚非,但一味夸大其优点,塑造“”形象,或是炒作主持人的私生活及绯闻并不值得提倡。这些都是对新闻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和认知存在偏差造成的。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素质提升策略

1.努力向复合型新闻评论主持人发展主持人要努力使自己成为“T”型人才,即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集“博”与“深”于一身。尤其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更需要每天关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发生的新闻热点,如果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底蕴作为基础,在参与评论时,主持人就只能流于问题表面,提出肤浅无味的见解,最终导致节目枯燥、无聊,更不用说发挥主持人的舆论引导功能了。主持人应该对整档新闻节目的采、编、播各个环节都一清二楚,要“走出来”,到“一线”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采、能写、能播的记者型主持人。具备记者灵敏的新闻嗅觉、缜密的逻辑思维、细致的观察能力,从而弥补从校园到主播台个人阅历不足这一缺陷。此外,主持人还要寻找和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有些主持人虽然经常在电视上出现,但是观众对他(她)却没什么印象。有些主持人能够在一档节目中被人们所熟知,就好像当年《南京零距离》这档节目能够从众多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与主持人孟非幽默的语言魅力、到位的评论分不开。值得注意的是,鲜明的主持风格并不意味着任何情况下都要与众不同、语出惊人,太过于标新立异的言行往往会适得其反,让观众厌烦,所以在培养主持风格的时候,尽量要做到合情合理、贴切自然。而这样的主持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摸索过程,主持人只有在一次次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修正,才能最终形成适合自己、受众又喜欢的主持风格。

2.掌握新闻评论要领“述”好比画龙,那么“评”就好比点睛,评论更多地体现新闻的立场、观点、态度。那么主持人在点评时该注意哪些技巧呢?首先,主持人的话语一定要简洁精练。评论要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切忌废话连篇、画蛇添足。例如,某则新闻说的是日本否认侵华历史,如果主持人再复述新闻事实,就显得多余和冗长,而主持人引用一句格言“真相可以被掩盖,但真相不会永远被掩盖”,就避免了单调重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主持人的话语要尽可能。新闻用事实说话,评论也应该有事实的支撑。例如,在评论关于不法商家是怎么谋取暴利这一则新闻时,主持人在评论时可以引用一些调查数据,这些走访调查得到的数据,不仅能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事实真相,而且还增强主持人评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可谓一举两得。再者,主持人的话语要有锋芒。例如,“欧典地板”事件,主持人在节目中对其做出了这样的点评:“透过欧典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却看到它发展的一路绿灯,那我们政府的市场监管机构为什么放过了这条大鱼?今天不是清朝,中国已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那为什么没人知道它在德国没有总部?而消协又给了它十年的‘3•15’信得过产品的称号,这一点不该反思吗?”如此一针见血的点评以及一连串的设问、反问的铺垫,令主持人的点评愈加发人深省。

3.建立对主持人素质的新认识从主持人自身来说,要认清自己的角色,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要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条件,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到扬长避短,在工作中要积极上进,做好本职工作,理性面对观众的追星心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自觉维护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避免过多地涉及娱乐和商业活动。其次,从观众、商家以及媒体等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社会群体都要尽快改变对主持人的认知偏差,从而创造出有利于主持人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观众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新闻评论主持人,不因为商家的包装或者造势而盲目追星,影响主持人精力的投放;另一方面,商家不能过度地依赖主持人的名人效应赚取钱财,应该正确地区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与明星的角色差别,让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专心致力于本职工作。此外,媒体对待主持人应该一视同仁,做好主持人的梯度培养计划,让主持人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作者:赵诗画单位:广西电视台综艺频道

新闻评论论文:韩寒事件的新闻评论论文

一、韩寒新闻评论的技巧分析

(一)选题新闻评论的选题具有严格的标准,聚焦社会的焦点问题有的放矢,针对当前的现实问题进行选题,而不是不关痛痒,敷衍了事,做官样文章,同时新闻评论的选题不能泛化为学术性问题。韩寒的新闻评论选题善于以小见大,从他人的评论中发现新的问题,而此类问题往往都是符合当下社会的焦点问题。例如,其在《国人的奇特心理》一文中,从一篇报道刘国梁驾驶一辆价值百万的奥迪Q7的新闻引起网友一片骂声出发,诙谐地分析网民对于一个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和教练的经济水平的质疑原因,揭示出了当下普遍存在的所谓“仇富”情绪的缘由“一是穷,二是根子里的习性。”又如在《建国大业》一文中,韩寒从身边不易发现但又能反映普遍现象的细节入手,通过出演电影《建国大业》的演员大量是外国国籍这一现象展开论述,将更换国籍巧妙比作离婚,“在道德层面上是可以谴责的,但是在人格层面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同时也指出“一个国家有这么多艺人转变国籍,一定是有原因的”。韩寒的新闻评论的选题同样也侧重现实问题。韩寒一向是以“学院派”的对立面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也影响了他新闻评论的选题不可能进行单纯学术问题的探讨,而都是关注当下的现实问题。从《荆州挟尸要价》到《杭州的交通事故》,从《株洲的跨桥事故》到《被迫世博》等等一批新闻评论都是以当下最热的新闻话题为素材,都做到有的放矢,绝无空发议论矫揉造作。的新闻评论者在选择评论方向时,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和独立的态度,韩寒的新闻选题结合他的文风和论述方式具备其自身特点。

(二)立论与驳论立论的新颖性和合理性一直是评论中所强调的,然而如今的立论面临一种结论常常趋同的困境,大体都是总结为靠加强监督、靠健全的制度、靠完善的法治等,在给公共政策和政府决策挑毛病时,在思维上往往也存在着某种制度上的“洁癖”。[4]而韩寒的新闻评论既遵循了传统新闻评论对立论的要求,同时由于其评论形式的多样性使得他的评论并没有受当下新闻评论中出现的流弊影响。韩寒新闻评论的立论与其选题有密切关系,其评论的范围通常切中时下热点问题或敏感事件,又由于他的独立思考因此敢于做评论的“出头鸟”。胡适曾说“勿以众人之是为是,勿以众人之非为非”,韩寒对评论立论的选择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站在大众观点一时的对立面。例如,其在《爱国,更爱面子》《我要两块钱!》《她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媒体说……》《不要动不动就举国暴怒》等一系列批判盲目爱国者的文章中,站在了大量带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爱国者”的对立面,针对“全民抵制家乐福”事件用或戏谑或严肃的口吻提出了自己的理性认识,揭穿了不少打着爱国大旗实则盲目跟风的愚昧嘴脸,同时也抵御住了大批盲目爱国者的“口诛笔伐”。另外在面对立论趋同的问题时,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独到评论,并没有在每篇评论中机械化地给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因此,在韩寒的评论中他没有以一个决策者的身份发号施令,而是一个发现者的角色看待问题。立论文包括了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而反驳只要有一个方面被证明是错误的,对方的观点就无法立足。韩寒的驳论是韩寒新闻评论文中的亮点所在,他运用严密的逻辑和诙谐讽刺的语言,往往能使读者面对一个严肃新闻事件时能够在发笑中看清事件的本质。在韩寒的《不要动不动就举国暴怒》中,韩寒针对CNN记者莎朗斯通在汶川地震后的“不当”言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面对大量批判莎朗斯通在汶川地震后提出的“报应说”文章时,韩寒的驳论从支持对方观点的论据出发,提出切实证据即是因为媒体记者的断章取义才导致大众对莎朗斯通言论的误读。当证明了对方论据的不充分、前提不真时,在不论据下所推导出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又如在《系统提醒你,以下内容包含不良信息》中,韩寒就有关部门的以保护青少年为理由,在国产和进口到中国销售的电脑上强制安装“绿坝”过滤软件这一消息进行反驳。他通篇正话反说,提出“我们的青少年,仿佛是一看见露点照片就要上街强奸;一看见及时滴血就要把刀捅人的;一看见历史真相就要暴力游行的,所以,好的办法是什么都别让他们看见。又因为无法就一特定群体进行操作,所以索性就大家都别看见了。”从中反驳对方的论据无法支持论点,青少年并不是没有基本是非鉴别能力,而其“过滤”的内容又远远超过了能够真正对青少年造成危害的网络糟粕。因此,在驳倒对方逻辑中得出强制装上过滤软件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的结论。

(三)论证韩寒的论证方法多变,比喻论证贯穿其评论始终,而通篇论证方法又以演绎论证、对比论证、归谬法为主。以下笔者就后三种论证方法分别列出相关代表文章:在《不要动不动就举国暴怒》中,韩寒运用演绎论证的方法由一般性原理推出特殊结论。韩寒以媒体断章取义解读莎朗斯通的言论而引起部分“流氓爱国者”的强烈反映入手层层推导,通过分析网友的言论和境内媒体对莎朗斯通言论的做法,揭示出部分所谓“爱国者”只是寻找一个情绪的发泄口,而过分关注个别人的个别反对言论正是国民民族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我们是一个讲究家丑不可外扬的国家,自己扛着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当别人没有赞美的时候,那扛着的压抑就都要发泄到别人的头上。”在《莫名,我就仇恨你》中,韩寒就上海世博会韩国馆在网上引起的“69圣战”一事发表评论,运用对比论证将告诉“大朋友”的话和告诉“小朋友”的话相对比,将部分国民对韩国的态度和韩国的文化输出相对比,突出了进行“圣战”双方的不理智情绪并提出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他提出所谓“圣战”不过是“大朋友欺负小朋友”的游戏,大朋友也有年轻时,也有曾迷恋的偶像,而小朋友也应提高自己的品味。在对比论证对待韩国的态度时,韩寒从盛传韩国掠夺我国文化遗产的消息入手,也给出了诙谐的比喻“我不喜欢你,于是我编造了你来我家偷东西的故事,并且意淫了没偷着被我家的狗咬了的结局”,同时也从无聊的“圣战”中反思了“有聊”的为何韩国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不大的国家,居然可以向全世界尤其是中国输出了他们当代的文化和自主商业品牌。对归谬法的使用,韩寒可算是个中好手。他假定对手观点的正确性,并用反语层层推敲同时兼之夸张而幽默的赞同,最终证明了对方观点的荒谬性。其中的代表文章如《我要两块钱!》《系统提醒你,以下内容包含不良信息》等。在《我要两块钱!》中,韩寒就纽约居民梁淑冰以及中国公民李女士委托律师对CNN及其主持人卡弗蒂由于辱华言论提出集体诉讼,要求赔偿13亿美元一事以归谬法进行了诙谐点评。韩寒为批驳部分国民过于在意别国部分人言论而反映出的民族自信心不强时,说“你CNN一句话,我们的精神得到了不可弥补的巨大伤害,那个谁,你轻轻松松随口一句,你知道中国人民遭受了多么大的刺激吗?全国人民几乎崩溃,大家都快成精神病了,你说,这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应该不应该赔?要你13亿是少的。”以反语对这一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达到了肯定自身观点的效果。在《系统提醒你,以下内容包含不良信息》更是以夸张的想象推断在未来十年内过滤软件的不断发展造成的啼笑皆非的结果,反驳了过滤软件打着的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理由,透视出过滤软件的本质是“过滤”人们正当的权利。

(四)标题评论标题作为评论之眼,既是评论给读者的及时直观感受又是对整篇评论的精炼概括。因此,标题在评论中的地位十分突出。韩寒的评论题目风格多变,有直接以新闻为题的,如《荆州挟尸要价》《杭州的交通事故》《株洲的跨桥事故》《谷歌侵权门》;有用讽刺的反语为题的,如《马上会跌,跌破一千》《必须抵制法国货等》;有对评论内容巧妙概括为题的,如《一种重要东西的倒退》《爱国,更爱面子》《不要动不动就举国暴怒》《山寨立法》;也有用谐音的幽默效果为题的,如《为了食油,声讨百度》《小报告与胡指导》等等,其题目总是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吸引读者的关注,也能够巧妙的“以点盖面”。

二、韩寒新闻评论对社会的影响

新闻评论是改造社会、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一剂良方,其关涉到民主、自由和人权,关涉到整个社会的平等、公正与和谐。新闻评论对社会的具体意义在于:一是新闻评论对于一个民族的理性与智慧的品质的养成至关重要。二是新闻评论是公众参政、议政、监督权力运作的重要民主渠道。[5]由于韩寒较高的知名度再加上网络的快捷传播,其新闻评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不容小视的,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促进新闻评论独立性的加强新闻评论的独立性是新闻评论的灵魂所在,也只有不受外界条件左右的新闻评论才能真正地做到客观与公正,兼具自己独立的判断与思考。韩寒的新闻评论由于是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和通过将博客上的文章整理成作品集出版。因此,作为自由创作者在言论上与职业新闻评论者相比所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小。韩寒能够通过较为客观的眼光、独立的思考来看待社会现象,敢于做一时观点的少数派,这一特征集中表现在其针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写出的如《必须抵制法国货》《爱国,更爱面子》《她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媒体说……》《莫名,我就仇恨你》等新闻评论中。在众人针对一个敏感话题盲目跟风的时候,韩寒能够以相对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行评论,在评论中体现出了立论的新颖性的同时,运用坚定的态度和严密的逻辑对自己所坚持的观点进行论证,做到以理服人。

(二)促进公民写作的勃兴公民写作从字面上看,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以公民的身份进行写作,而不分地位和职业。二是为公民社会而写作。韩寒以公民的身份写作,借助网络的快捷性与传递性,向广大受众输出他自己独立的思想与见解,以新闻评论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民主与法制的诉求;为公民社会而写作,韩寒的评论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处于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有着自己的人文关怀。例如,其在《青春》《他人的生活》《马上会跌,跌破一千》等评论中都充满着为公民而写作,为社会而直言的特征。公民写作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打破了过去由少数评论员垄断言论写作的偏狭局面,代之以公众广泛参与、争相发言的场面。

[1]韩寒评论的自由性和自发性极大地刺激了公民写作作用的产生,由少数评论员垄断话语权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兴时评正逐步走入公众的视线。同时韩寒的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相对宽松的环境能够较大限度地言自己所感之言,带动了一大批以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介作为评论载体的评论者的出现,增强了人们的公民意识和监督意识,真正促进了公民写作的勃兴。

作者:黄钰钦单位:南开大学

新闻评论论文:解读模式的新闻评论论文

一、新闻评论功能认识:从“舆论引导”到“言论表达”

目的决定手段和工具,要将新闻评论所涉及的思维彻底弄清楚,就必须了解新闻评论到底有何功能。就此而言,新闻评论教材中对其功能的阐述大同小异,一般包括宣传、解惑、批判、协商等,“新闻评论有着宣传鼓动、配合中心工作的作用;释疑解惑、研究社会问题的作用;针砭时弊、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提供讲坛、增强公民参与意识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人们对新闻评论功能的认知各不相同,早期多将其当作一种宣传工具,评论作者高高在上,对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或进行指导评论,或提供一定的思想意见,现多主张媒体评论的交流协商功能。王民将新闻评论划分为“解说型评论、辩论型评论、启发型评论、研判型评论、劝导型评论、褒贬型评论、纪念型评论、建议型评论”等八种,从这个分类来看,新闻评论教化民众的功能显而易见。近年来,一些新闻评论专著或论文则谈及新闻评论另一层面的功能:权力展现与协商交流。刘学义在《话语权转移》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建国后至今新闻评论所展现的话语权的转移,该书核心在于将新闻评论(言论)作为权力表达的一种工具。苏蕾在其博士论文《从强公共性到弱公共性》一文中将新闻评论当作公共领域表现的舞台,并论证说强公共性表现在“文人论政”,而目前中国媒体言论公共性较弱。按哈贝马斯的观点,公共领域是指处于政治领域与公民私人领域之间的一种地带,其功能在于批判政治。

上述两种观点正如一体之两面,前者在于政治教化,其对象为平民百姓;后者在于批判,其对象则为公权机构。这两个一为驯服民众,一为驯服政治,但思路一致,其目的都是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说服的工具。而近年来,另一种将新闻评论视为表达工具的意见逐渐出现,此种观点意不在说服,发表观点仅在展现。新闻评论为言论而言论,就说服而言,其目的性消解。传统新闻评论重论证,重说理,而现代的评论则重观点表达,论证本身已成为历史。事实上,这种观点的产生一方面与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网络表达方式的变化关系密切。以“微博”为例,其140字以内的篇幅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评论论证的功能,由此,传统新闻评论中的论点和论证面临分离的境地,“微博”只要求将所谓的亮点或发人深思之点呈现出来。实际上这种趋势,早在中国大众化报纸(都市报)产生时即已出现苗头。我们知道当代新闻评论勃兴于都市报产生之时,为吸引受众的目的,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早已通过相应的编排手段或将评论中的经典论证或观点突出呈现出来,受众所要做的仅是一目十行地浏览一遍。另一方面与大众文化对意义消解密切相关。当我们将视野置于权力之上时,我们便发现,新闻评论在某种程度上摇摆于权力建构与权力消解之中。按约翰•费斯克的观点,大众文化的实质在于权力对抗,大众通过种种方式消解着传统。而方式之一就是娱乐化,将传统意义化为娱乐,从而使传统丧失,其另外一个方式则是将意义化为欲望,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就在于制造欲望,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意义丧失。消解的另一原因在于滥用、移用与模式化操作,以新闻报道中的专家为例,现在凡是新闻报道中都有专家的面孔,专家话语成为新闻报道的证据,无论此种观点是发人深省也好,还是流于客套也好,总之专家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才是最重要的。在新闻报道大众化的冲击之下,专家的论点被切割成无数价值判断,专家本应提供受众事实判断,结果受众得到的却是价值判断,专家消解便属自然。

就目前的趋势而言,新闻评论教化引导的功能已出现弱化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提出新闻评论公共性减弱的原因之一。当然,随着新闻评论功能的转换,新闻评论的另一种潜在的功能逐渐明晰起来,那就是新闻评论的社会整合和文化整合功能。其实,新闻评论的这种功能一直就存在着,只是由于中国独特的政治发展情况,使得新闻评论的这种功能被掩藏起来。多元化思想的存在使得新闻评论宽容成为可能,而新闻评论出现“舆论引导”向“言论表达”的功能性转换,则使得我们分析新闻评论宽容之时注意引导性言论、表达性言论以及说服性言论的不同宽容限度。相对来说,由于“言论表达”性新闻评论其起点较低,作者文化程度较为有限,因此人们对其所持宽容限度较为宽松,基本上不设限度,法律是其低限度,道德限度依靠自律。也正因为如此,个性化评论才能得以发扬光大,新闻评论多样化趋势才能得以延续。但是具体到拥有“把关能力”的传统媒体之上,这种宽容限度则因把关人的出现而有所加紧:2007年1月16日,《广州日报》刊登作者为文白石的读者来稿,题为《交通部给高家伟教授的“回信”》,文章以交通部新闻发言人的虚拟意见发言,以讽刺的手法写道:“收取的巨额养路费,有多少能用到养路上,又有多少拐进了冗员们的腰包,还是成为一本糊涂账的好。如果要算账,最多做到我们自己内部有‘数’就行。”18日《广州日报》以本报编辑部的名义刊文道歉。2009年2月4日《新民晚报》B6“闲话”版刊登《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文中发表了“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的评论,引起读者不满,5日该报即刊登《致读者》的道歉信。

二、新闻评论内容解读:从“信息解读”到“关系解读”

在传统社会中,我们对新闻评论的接收一般重信息、轻关系;而在现代新闻评论中,随着关系型新闻评论大量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关系。此时人们的思维必须与之相适应,要从认识上了解关系型新闻评论,接受它并做出自己的行动。

(一)现象:新闻评论重信息传递,轻关系解读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达“说了什么”的文本,长期以来,其中隐含的“怎样说”的讯息为人们所忽视。注重观点而不注重观点背后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使得作者们往往以一种主客体评价体系来关注新闻评论与评论中的“他者”,关系不平等由此而生,宽容意识成为一种奢望。纵观新闻评论的定义,无论其出于何时,“观点”、“意见”等始终是定义中的核心要素。“观点”与“意见”实际上是一种观点性信息,它与新闻所提供的事实性信息相对。以此种观点看待新闻评论,无疑将新闻评论置于信息的考量之中,但人类的传播除信息之外,尚有关系。美国学者凯瑞认为传播的观念应分为“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前者即为“信息观”,后者为“关系观”,两者共同组成人类传播的整体,缺一不可。多年来,我们对新闻评论的评价实际上仅从“信息观”方面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新闻评论的实践中不存在“关系”的表达。揭示新闻评论实践中“关系表达”不仅是认识新闻评论的需要,更是培养新闻评论宽容性的客观基础,因为“关系传播理论的共同指向是,交流者不需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问题,需要的是创建一个新的思想假定,寻求接受差异的方式,以差异为依据去认识关系中存在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永恒张力”。这点恰好与我们所提倡的新闻评论宽容不谋而合。关系传播理念通过关注“主体”与“他者”,逐渐形成一种以“平等”为特征的“主体间性”,如此而言,宽容在新闻评论中大量展现,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将指日可待。对传播中关系的考察实际上沿着两条路线运行:一为大众传播之路,早在1916年杜威曾说过一句令人费解的话:“社会不仅因传递与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詹姆斯•凯瑞把其作为考察传播“仪式观”的源头与灵感来源,其分析要点着眼于以文化研究为特色的大众传播研究,它们将思路着眼于“传递与传播中”,亦即传播关系考察。另一条路线是由“帕罗阿尔托群体”研究开创的人际传播关系研究。瓦茨莱维奇、比文和杰克逊提出了关系传播的五条基本原理(1967):“一个人没法不传播;任何一次谈话都包括两个信息: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交流总是能够把互动行为组织成为有意义的模式;人们同时使用数字式和类比式符码;交流过程中信息的组织和匹配问题。”这五条原理表明人类的生活中充满着关系的表达与关系的确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无论是源于大众传播的文化研究还是源于人际传播的关系传播,它们的繁荣与发展期大约都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都是重视“人们是怎样说的”。虽然“说了什么”和“怎样说”同时处于一个传播过程之中,但是伴随着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出现,“怎样说”无疑成为人们感兴趣之点。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关系亦是一种信息,陈力丹将“关系讯息”分为社会角色的讯息、伦理的讯息和礼节的讯息。朱迪•伯古恩等人归纳出关系传播的十二个主题:“宰制、亲密、喜爱、介入、包容、信任、肤浅、情感唤起、镇定、相似、礼仪性和任务———社交指向。”李特约翰将其归纳为四个基本的、独立的层面:“情感唤起、控制和礼仪性;亲密和相似;直接性(喜爱或吸引);宰制———顺从。”这些关系传播的主题具体表明了关系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据此而言,把握传播的关系也就把握了人,把握了关系也就把握了传播本质,因此有学者断言:“传播的本质是寓于传播关系的建构和传播主体的互动之中的,传播是社会关系的整合,并且关系总是按照自身的意志来裁剪传播内容的,传播是通过一种被传播的内容来反映或说明一种关系的。关系高于内容,关系影响内容,关系决定内容。”将新闻评论由“观点观”发展至“关系观”,将使我们对新闻评论的认识前进一步,由此更能意识到宽容对于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二)原因:社会变动媒体自身发展变革导致关系备受重视。对于大众传播中关系研究的重视主要源于人们看到大众媒体作为一种宰制性力量日渐增大,由此揭示、批判这种关系成为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动力。相对来说,人际传播中对于关系的注意,其目的明显不同,它主要是出于一种功利性的需要,如加强人际关系,更好地进行交流。随着现代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达,社会日益扁平化,传统大众媒体与受众间的不平等关系逐渐被网络媒体所塑造的平等关系所代替,传统观点与信息的功利性需要逐渐为关系型需要所代替。表现在新闻评论中,则是大量来论的出现,新闻评论迅速由媒体专业化制作变为大众化表达。新闻评论在功能上也逐渐从“舆论引导”向“言论表达”转变,评论中的宰制关系变为平等关系,关系开始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就社会发展而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模式的固化使得强调关系而非观点的新闻评论大量出现。传统新闻评论强调其承载一定的观点,一方面出于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出于功利性的需要。当社会稳定之时,观点传递功能逐渐减弱,关系加强或者说仪式功能逐渐得以突出。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平稳,社会安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昌盛的局面,因此从宏观的大的社会背景来看,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并无多少吸引力,因此在评论宏观大事件之时,新闻评论信息性功能自然丧失,“老生常谈”成了此类新闻评论的主流,新闻评论出现“仪式化”的转向。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国家主流话语体系建构完备,形成了极大的话语力量,这类新闻评论亦使得大量关系性新闻评论显现出来。如纪念日评论、重大事件评论等等,这些评论的论点不可能出现重大的变动,因此其“言说”的方式比“言说”的内容更为重要。尽管如此,一些涉及到私人问题、民生问题的新闻评论,其信息性依然相当强,这也是这类评论存在和发达的理由之一。媒体中时评的发展而非党报社论的发展充分显示出这一特色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上述两类新闻评论中没有“信息”或没有“关系”。与此同时,党报评论系列中类似于理论文章的“任仲平”、“郑青原”篇目的出现则是党报评论在加强关系性力量的前提之下,展示“信息”的一种手段而已,它们所做的是力图通过其评论为整个社会瞭望。就新闻评论自身发展而言,新闻评论作者群体变大,导致关系型表达大量出现。随着新闻评论作者群体增多,表达方法与表达模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尽管有媒体提倡新闻评论随意而为,但大量涌入的非熟练写作人员,使得新闻评论模式化越来越明显。尽管有人对此提出批判,认为“时评”正在变成一种“脑残文体”,但是从关系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类“时评”失去了观点,却加强了关系。因为模仿使得新闻评论模式化,新闻评论呈现的信息日渐减少,其冗余与熵的比越来越大,从而使得不确定性信息减少,但在人们的表达过程中,体现于表达之中的关系却为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呈现出“关系”性信息。

(三)实践:信息与关系缺一不可,关注评论关系功能新闻评论关系观源于人们对作为文化的传播观念的重视,实际上至少强调作为信息的传播观与作为文化的传播观并重。新闻评论关系观的发展表明观点信息在发展过程中将会慢慢失去其指导意义,关系对社会的建构作用将日渐体现出来。就新闻评论作者而言,我们首先要承认新闻评论的关系建构作用;其次要能识别;再次要主动写作这类关系性作品。因为它们是文化传承与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然关系性新闻评论写作也应注意方式方法。传统关系性新闻评论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表达,它重关系的“宰制”,缺乏相应的人情味,因此在接受上容易产生问题。现代社会的新闻评论仪式化一则要从作者群体上考虑,提倡个人写作,提倡新闻评论个性化、情感化,但是有一点要提及的是无论这种新闻评论如何个性化、如何个人化,其对于政治与社会要有整合作用,而非起分裂与分化的负面作用,它所建立的关系重对话与交流。陈先红将关系传播构建的关系分为“‘社会层面’的关系、‘文化层面’的关系和‘人际层面’的关系。社会层面的关系体现一种以社会分工信息为主的角色关系;文化层面的关系体现了一种以文化信息为主的价值观关系;人际层面的关系体现了一种情感关系。”新闻评论中特别强调的是其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关系,要将社会、文化以及人际层面的关系置于短短的评论之中,其目的并不在关系自身的维护,而在于政治仪式上的思想整合和文化仪式中的社会整合。相对来说,我们对于关系的把握较难,原因之一在于识别新闻评论中的关系相对较难,因为“关系总是与传播联系在一起,无法与之分开;关系的本质是由群体成员的传播行为来定义的;关系通常是以含蓄的方式———而非明显的方式———来定义的;关系是在参与者之间的长期谈判和协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是个动态的过程”。其次,关系的表现与展现是个自然的过程,人们往往在不自觉中将关系呈现出来,如宰制性评论其言辞、其口气、其论点都强调不容辩驳,因为它们的内容与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党的决议以及相关法律;,人们难以把握关系与人们的思维习惯密切相关,很多情况下,人们根本不会意识到新闻评论传播中尚有关系这回事。从受众层面来看,了解新闻评论中的关系,识别其内容,可从“矛盾、变化、实践和整体性”等四个层面进行。“矛盾是对立面之间的紧张关系,包括聚合———分离、表达———不表达、稳定———变化”三个矛盾结。此时,我们关注的是新闻评论中的内容,这种关注有赖于受众的以往所见。

“聚合———分离”关系在党报评论中最为常见,党报的双重作用决定了它的这种境况,它一方面是党报,具有明显的组织性特色;另一方面又向全国人民传播,具有大众传播的特点,其评论的行文中往往主体变换明显。这种多方交流的特征使得我国党报尤其是中央级党报新闻评论形式众多,他们力图通过形式多样性来弥补这一缺陷。“表达———不表达”展现出的是媒体评论欲言又止的情形,在重大问题上不便作出观点表态;“稳定———变化”对于新闻评论尤其是纯关系型的新闻评论(仪式性新闻评论)来说,最难把握,因为这类评论本来就要求稳定,但稳定并非重复,如果重复,其意义则丧失,因此无论是从语气、用辞还是具体内容方面,这类评论都力求有所突破,在解读这类新闻评论之时,这些突破往往成为人们获取关键信息的重要手段。卡罗尔•沃纳归纳了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五种特征:强度———感受和行为的力量;显著性———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注;持久性———模式持续的时间长短;顺序———关系当中相关事件的排列顺序;步伐、节奏———关系当中事件的迅速性和事件之间的间歇。在人际传播中,我们凭借直觉可对上述五种特征加以感觉,但是在新闻评论中,这些都有赖于人们新闻评论专业意识的培养,对于普通受众来说,这点很难,因此“评中评”、“述评”、“一周评点”之类的文体形式迅速出现。这些分析能够让受众充分感受到新闻评论的共时与历时特征,从而识别其中的关系。“关系不是由人们通过认知的方式在头脑中思考出来的,而是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制造’出来的。”此点表明关系并非静态的,而是具有动态的特征。新闻评论单向度交流仅能呈现关系,而不能制造关系。关系的实质在于互动,缺乏互动,新闻评论所制造的关系都是非真实的社会关系,而只是新闻评论一方对关系的假想。

作者:胡沈明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新闻评论论文:基于价值取向的新闻评论论文

一、评论选题要力求较大限度地展示思想价值

有人把新闻区分为两种不同特质的信息:以消息报道为主的事实信息,以新闻评论为主的理性信息。这个界定是比较恰当的。新闻评论作为社会需要的理性信息,其价值必然首先体现在评论选题的思想性上。不利于展现思想性,或者思想深度不够,不能有效推进思想进步、传播思想亮点的评论选题,就不可能具备颇有分量的思想价值。新闻评论的论说文体裁特征,决定了只有思想价值含量高的评论选题,才有可能创作出新闻评论的上乘之作。人的行为,社会的运转和发展,均源于人的思想。但新闻评论选题的思想价值,所关注所追求的,不是个体的人和局部的社会的行为及其运作思维,而是能够影响一代人、几代人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思想,能够影响、制约社会整体发展轨迹与进程的思想。这样的选题一经确定,便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据其创作的评论,必然具备引导人们对重大问题正确思考的品质,不仅释疑解惑,还能指明方向和道路。这样的新闻评论给予人们的,是一种思想家式的忠告与奉献:对事物间联系的客观分析,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把握,对未来的高瞻远瞩。每一个受用这种奉献的人,就能清醒地面对一个理性清晰的世界。清代政论家王韬,于1874年在他所主笔的《循环日报》上发表的《变法》和《变法自强》等政论文,就堪称思想价值很高的评论选题。19世纪70年代的清王朝,江河日下,内外交困,帝国主义列强像一群饿狼,疯狂地撕啃着中国这块猎物。王韬在他的评论中,主张不能拘于先王之法,要因时制宜,思变图强。这种“变法”思想,比康有为、梁启超早20年,震撼当世朝野,成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先声,为探索民族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实际上,这种以“变法”为评论选题所传播的思想价值,是超越历史与国界的,至今仍发挥着警醒世人的作用。中国欲转弱为强,与西方“比权量力”,关键就在一个“变”字,“穷则变,变则通”;中国30年的改革历程,当今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改革,不正与这些以改图变的思想精神一脉相承吗?

二、评论选题要紧扣热点、焦点和疑点,及时传递理性思考的时代价值

新闻评论选题的时代价值,首先体现在选题的现实针对性。现实的社会普遍状态,现实的重大事件,当前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流行思潮时尚及趋势等,是发现和提炼新闻评论选题的主选范围。在这样的范围内确定的评论选题,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兴趣,论述所及,一般是大众盼望的现实诸问题之本质和现实之惑的解答。这样的选题,源于现实生活与百姓所思所虑的结合点;由这类选题创作的新闻评论,给大众的感受,往往是他认识和适应现实生活的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他们甚至可能据以采取行动,从被动地适应现实跃进到主动积极地创造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因而每个时代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难点,都各有不同。把握选题的时代价值标准,就需要有敏锐而地发现这些热点、焦点、疑点、难点的能力。一事当前,有没有评论的必要;一种事物表象的背后,是否涵盖着深刻的本质;一种时尚或潮流乍起,是否代表着时代的主流和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思考中选定的评论选题,一般都带有时代特色;对这类问题的探讨与追问,往往就能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略,医治现实弊症的新药,解答现实疑惑的钥匙。

具有时代价值的评论选题,一般会显示出时空的规定性。徐铸成在引退的第二天为香港《文汇报》写的时评《走了》,只能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在中国大地上闪烁指路灯光芒的时候问世。同样,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许多相伴而生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观念、新思维,正是我们冶炼新闻评论选题的基本素材。一个成功的评论选题,总是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折射出时代的某种特征或趋势,总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众视点,总是同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希望与理想息息相关。例如,国企改革,职工下岗,官员腐败,消费者权益与伪劣商品、劣质工程,民主与法制建设,网络乱象与正能量,公共生活与社会治理等等。这些问题一经纳入评论选题的视野,就显出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从中确立的评论选题,就具备了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因为,这类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解答,无一不是当今社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无一不与人民福祉、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类选题的时代价值,就体现在它呼应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着时代的走向,贴近了民生的需求。还因为它涉及的问题中肯,事件重大及其普遍意义,除现实的时代价值外,它还在历史进步的链条中显示“历史价值”。例如,惩治腐败这样的选题,除了当代的重要性,还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烙下深刻的印迹。

三、评论选题要以人为本,坚守并传播普适的社会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价值观念是相对固定的,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不因政权的更替而更替,成为超越地域、民族、历史时限、意识形态的社会行为、人的行为的评判标准。这样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就是整个人类认同的公理。如果选定的新闻评论选题恰好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观念,也就具备了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爱好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维护人的尊严,谴责屠戮与暴力;追求公正公平,鄙视欺凌弱者;崇尚忠贞爱情,鞭挞淫邪肉欲;呼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批评冷漠处世、苟且偷生……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民心所向,百姓所求,是普遍认同的社会道义标准,即使是逆历史而动的统治者及其政治制度,也不敢明目张胆对此妄言否定。现代文明社会,更有责任和义务完善并张扬这类积极的社会道义标准,使之成为推进社会文明的动力之一。我们在选择、确定新闻评论选题的时候,应该力争做到,既要睁大眼睛捕捉那些能体现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相关世象,又能自觉运用大众公认的社会行为标准对拟选的评论选题加以甄别与衡量。当一个新闻评论选题,能够对某种社会世象或具普遍意义的社会个案展开爱憎分明、充满理性的评判,并由此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引发社会的积极思考,就可以认定它具备了一定分量的社会价值,或曰它是有社会价值的新闻评论选题。1994年,南京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雇主摧残保姆事件,虽是个案,但它是向社会公理的挑战,直接关乎生命尊严和人格平等,许多媒体以此为选题进行评论,对雇主非人道的恶行予以抨击。这种评论选题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它郑重地重申了一个简单而又神圣的公理:地位、身份、财富的差别,不能动摇人格平等,更不能决定生命的贵贱,并据此赋予一个生命可以任意摧残另一个生命的权力。对弱者的同情、声援与资助,对愚昧、落后、邪恶的揭露与控诉,通常也成为新闻评论的选题,向社会传达真善美的呼唤,播撒文明的种子。这类选题往往从人类文明的视角,关注生命,关注民生,关注生活的本质,直接启迪人对于自身的认识;从社会进步的视角,审视社会进程中的每一步曲折,每一阵波澜,审视单个人的行为昭示的普遍意义,审视每一种具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所求者也就是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积蓄本原的动力,即人类整体改造社会、创造文明的自觉与激情。

四、评论选题要从“国家瞭望者”角色出发,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的开放性

媒体在新闻评论生产过程中,经常为评论选题的取舍而纠结,个人写作也常常为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不敢写而犯难。问题可能出在两方面:一是媒体管理导致实际形成了评论选题的某些禁区。二是作者自身对评论选题的本质认知不到位,头脑中尚未形成评论选题的价值评判标准,没有标准就不会有明确而坚定的价值取向。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原理出发,评论选题应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性而拒绝禁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理论,具有开放的体系,这种理性品质,赋予马克思主义政党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也应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及其传媒单位的自修、自律定位。在网络化、全球一体化时代,没有开放的心态与气度,党和政府的媒体是不能胜任“国家瞭望者”职责的。新闻事业没有开放性,“瞭望者”就会成为瞎子、聋子或摆设;评论选题如果丧失开放性,将直接减损评论应有的传播功能与传播价值。通俗地讲,评论选题的开放性,就是彻底打破评论的禁区,凡是生活中存在的发生的事实或现象,都可以作为评论的对象,不认可所谓“敏感题材”一说,不赞成这不能说、那不能评。归根结底,开放性就是实事求是,正视现实中一切值得认真评判、深入思考的问题。当然,如同新闻报道讲求新闻价值一样,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报道一番;新闻评论也必须关注并重视评论选题本身是否有足够的份量,得以较大限度地实现传播价值。

作者:余刚单位:长江日报社评论理论部

新闻评论论文: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交往日趋频繁的形势下,广大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新闻评论作为人们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有效形式,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如何定义新闻评论,本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根据定义提出了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即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关键词:新闻评论定义新闻评论特性

一、新闻评论定义新解

什么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一直是新闻评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自然,从来也没有统一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持己见,我以为也属正当之事。但是,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出其中的差异,我以为是有好处的。

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依新闻评论的定义所产生的——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⑴

1996年3月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表述为;“新闻媒体或作者个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阐述自己观点、立场的新闻文体。”

丁法章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新版《新闻评论教程》中给出的定义是: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近期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⑵

时代是在发展的,特别是当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之后,我们是否可对新闻评论作一番新的定义(“定义”实为不定之义,作为“表述”可能更):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定义是从两个方面界定的,及时,从新闻评论的内涵着眼,即新闻评论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区别、它的生产过程、它的内容要求等;第二,是从新闻评论的外延指示,即指出新闻评论在当今时代有哪些表现形式。外延是从内涵引申而来的,但是,这种引申在新的形势下又有特别需要强调的意义。所以,在此定义里,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共为一体的。

提出这样的定义是想强调以下几方面意见:

及时、如今的新闻评论大都是借助于大众传媒来实现的,这里的作者不仅仅是写家,他更是一位传播者。传者与写家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一位现代传播者,他不可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坐在家里“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学习和接受广博的知识与信息,同时他还需要掌握和了解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他的生产产品才能做到“适销对路”。这和旧时的文人已经截然不同了。本定义中特别提到“借用大众传播工具”,这是因为,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表意见,但这些私下议论是不能算做新闻评论的。只有那些在大众传媒上公开发表的意见(通过一定的文字、声音、音像等信息符号表现)才算得上是我们所研究的新闻评论。这是当今传媒时代的新要求。

第二、新闻评论是一种传者意愿的直接表达,或代表传媒单位,或是代表传者个人,他的所文所言,都是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赞成什么、表扬什么,都是主观反映于客观的一种直接的真实的思想表白。它比消息报道更深刻,更理性,因而也更能打动人说服人。这是新闻评论的本质属性使然。

第三、新闻评论必须依赖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或现象,它有别于小说家的创作和理论家的演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和现象是及时性的,新闻评论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思想反映。新闻评论的写作不能同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它不能杜撰事实,也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丁是丁,卯是卯,在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它也不是理论家纯粹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仅仅研究和传播一种理论。新闻评论需要有理论作支撑,但是,它必须反映事实反映时代,以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这是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所在。

第四、新闻评论是一种说理的传播知识的表现形式,在现代传媒发展的形势下,它的表现形式也日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了。新闻评论早先是从报纸上的政论文开始的,所以很多的教科书都把新闻评论称作“政论文”,它是一种文字的书面表达形式。一般来说,这种认识是不错的。但是,时生了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新闻评论走出了报纸的版面。广播里有它的声音,电视里有它的音像,网络里更是有众多的网民发议论、跟帖子,新闻评论已经成为一种传者和受众相互交流思想、传播知识、沟通有无的论说形式了。这种形式的广泛多样性变化,对从事新闻评论事业的工作者和工作部门来说,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在内容和形式、设备和技术上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什么是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

由于对新闻评论的定义不同,因而对新闻评论的特性理解也就有不同——范荣康:“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⑶

秦圭、胡文龙:“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为: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⑷

于宁、李德民:新闻评论“应该有这样四个特点,即:鲜明的党性、较强的时间性、明显的指导性、广泛的群众性。”⑸

邵华泽:“党报的新闻评论,究竟有些什么特征?……我想有这么五条。及时条是导向正确,第二条是有的放矢,第三条是讲究科学,第四条是平等待人,第五条是简短生动。”⑹

吴庚振:“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和指导性。”⑺丁法章在他的新著里将新闻评论的特性归纳为三点,即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和论说的公众性⑻。

看看上面关于新闻评论特性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因受着时代的影响,因受着自身工作媒体的限制,因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产生差异是很自然的事。所谓新闻评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要找出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本质属性上的区别或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一般的广泛的表现形式来讲,而不能只讲刊登在党委机关报上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特性;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论题的广泛性来讲,而不能只举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评论员文章。已经出版的许多新闻评论的著作,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更应该取名为“党报社论、评论学”,因为,它们主要是针对党报的评论而论述的,对于其他媒体,特别是大众评论谈及较少。而本文要强调的却是十分广泛的新闻评论,它既包括党报的社论也包括其他媒体的评论,既包括代表媒体的评论,也包括大众参与的个体评论。于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也由此产生。

在这些特性中,我以为有两点是不能作为新闻评论的一般特性的,一是政治性,一是指导性。

关于政治性。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产物。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提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我以为是不妥当的;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将新闻评论狭隘理解的表现。现在的评论不仅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入世界大家庭的行列,民众的议题涉及越来越广泛,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有更多的文化、教育、学习、生活等议题需要评论。在这些评论文章里是很少或没有政治性的;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与刊播评论混为一谈。新闻工作者要讲政治,但并非新闻工作者所做的一切都要打上政治的烙印。这也是与我们的时代所不符的。

关于指导性。新闻评论的指导性,是长期以来我们新闻报道中“一面宣传”的结果。好像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特别是评论文章,都是党的声音,都是上级的批示,都是正确的,它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灯塔和旗帜”,受众是丝毫不能有半点怀疑和迟钝的。这种将受众作为“靶子”的传播方式是与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的。在我们的报道中,不仅需要有“一面宣传”的文章,同时也要有“两面宣传”甚至是“多面宣传”的报道。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的多元化,受众自主意识的增强,我们的媒体提供受众选择多样信息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多。在我们的媒体上,有很多评论,不仅没有指导性,而且也没有多少引导性。它只是一种意见、一种观点、一种想法而已,它不需要任何人去遵守它遵循它,按它的旨意去思考去行动。在很多情况下,它只为受众提供一种谈资,一种想问题的思路,仅此而已。此时此刻,再提新闻评论的“指导性”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对于党报和主流媒体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来说,还是要强调政治性和指导的,这也是不容不得置疑的。这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新闻评论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国内、国外等广泛内容上看,从新闻评论传播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多种形式上看,我以为,新闻评论的特性大致有以下几点,这就是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一)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评论文章中所涉及的事实具有新闻性,这也是区别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属性。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袭击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抗击非典战斗的胜利。但是,在抗击的过程中,却有以借口抗击非典而耽误了日常工作的现象发生。为此,新华社记者写了《不要借口非典误了日常工作》的“新华时评”文章。评论所依赖的事实是:记者近日到河北省一家机关办事,没想到,偌大机关大门紧闭,传达室竟铁锁把门、空无一人,只有两名武警和一名干部模样的人戴着口罩守在门口。因为要找的人不在,记者要求进办公室送份材料,对方以“非典时期、严禁外人进入”为由予以拒绝。记者问是否可以将材料暂时放在保安值班室,那名干部模样的人一脸冷漠地拒绝:“我们没这个责任和义务。现在单位都几乎不上班了,等你联系好了人改天再来吧。”无论记者怎样请求都被拒之门外。

针对这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评论员文章指出:“非典时期事难办,眼下已成了许多到政府机关办事人的共同感受。”“防非典是至关重要,但防非典不能变成机关的事,中央现在一再提倡‘两手抓’,咱们政府机关怎么能抓了非典,忘了生产呢?”据记者了解,虽说眼下全民防非典,但在一些机关,真正抓非典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微乎其微,机关大多数工作人员既不上街查岗、打药,又不入街区宣传,仍然呆在办公室,表面谨慎防非典,内心却逍遥自在起来。份内的、该干的事可干可不干,还一边打着防非典的旗号推诿责任,将前来办事的人拒之门外。时评文章指出:“到底谁在防非典?是不是‘衙门作风’在作怪?”(据新华社石家庄2003年5月13日电)

这个评论所依赖的事实是在非典期间发生的,没有非典,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事实,没有这样有代表性事实发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评论文章。先有事实,后有评论,这是新闻评论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新闻评论所选用的事实还需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才有针对性,才有说服力。本篇评论中所举事例可能是河北省某一个部门机关的所见所闻,是“这一个”。但是,在抗击非典期间,像评论中所列举的“这一个”现象在其他地方和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撰写这篇评论,新华社才向全国播发这篇评论。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作评论,是写好一篇评论文章不可少的基本前提。

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类:新近产生的事物、新近消亡的事物、新近发现的事物、新近变动的事物、新的经验和新的问题等。

不论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还是新近发现的事实,我们在确定选题时都要从读者市场的需求来判断。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可予考虑:①受到这一事件影响的人数。不论是自然事件不还是社会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一部分人或大多数人。那么,我们在选择评论的事件时,涉及的人越多,越是评论者首先考虑的选题。如火灾、水灾在一个城市来说,都会涉及不少人,选择这样的话题做文章,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②关心这一事件的人数。有些事件影响的人数可能并不多,但由于事件的恶劣或特殊,人们关心的很多,这样的事件也应予以考虑。如恶性车祸事故,如多胞胎平安降临人间等。③和大众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生死存亡是这种关系的较高表现,其他涉及人们生活、享受和发展的事件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如环境污染问题,售假打假问题,吸毒贩毒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利益关系密切,是评论的好选题。④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它总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越大,它价值就越大,这种评论就越有意义。对于那些预示的一种社会方向,代表着一种时代进步趋势的事物,新闻评论应予关注。⑤,在决定某一事实是否予以评论时,还必须考虑它的宣传效果。这是我们的新闻传媒性质所决定的。

这里讲的大都是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凡是新闻人都不能例外,做新闻评论也该遵守这一法则。

(二)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

所谓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包含以下两方面意思:

一是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写作之间的时间最短,也就是说,当新闻事实出现后,写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评论写作。大千世界,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变幻多端,其中有很多事件、现象和问题是可以和需要评论的。但是,只有那些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才是新闻评论需要写作的对象。只要是条件允许,新闻评论都要追求这种最快的新闻事实。

二是新闻评论写作与传播之间的距离最短,也就是说,作者写出的作品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传播出去。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现在不少的著作都能在十天或一周内抢印出来成为畅销书。新闻传媒更需要在时效性上大做文章,如不少的报纸都开辟了“新闻热线”等直接与读者联系的栏目,尽快将新闻出去;广播、电视更是开辟了现场直播等节目,将正在发生的事实告知大众。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5月开播新闻频道,有不少评论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后及时予以评说的。

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民等待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结果的日子。由于有了上一次申办失败的经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为此人民日报当天发表评论:《今晚,让我们静静地等候》。文章说:“今晚十点,一个世界瞩目的时刻。在投向莫斯科的全球数十亿双眼睛中,五分之一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华儿女。与1993年申奥相同的是,我们期待着成功。不同的是,不管是作为申办城市北京的千万市民,还是神州大地所有支持关心申奥的中国公民,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坦然和从容。人们按部就班地上班、上课,马路上依然车畅人行,池中的莲花依然在悄悄开放。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虽然大家谈论很多,气氛热烈,但情绪平静,言语自然。”

作者在阐述中国人的平静出于一种自信心后,接着说明了它的成熟:“我们已不再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简单地同一场大型体育赛事相连。即使我们暂时不主办奥运会,中国一样可以取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可以实现现代化,一样可以提高民族的总体素质。我们仍然有其他更多的机会来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正向着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迈进。北京此次将申奥同为市民办实事、改善城市设施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务实的表现。不论今晚的投票结果如何,北京都会把更加成熟的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2001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7月13日是一个令国人上下关注的日子,尽管是平静,但也少不了几分紧张和激动。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发表这样的评论,与新闻事件联系更紧,与人们的心连得更紧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既要写得快,更要发得快,当然适时是很重要的。2004年8月,第28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除了消息报道是现场直播外,有许多评论也是即时发表的。正是这些即时报道和现场评论,才吸引着那么多的体育爱好者不惜熬夜也要坚守在电视机前。

(三)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

新闻评论常被人们称为新闻传媒的灵魂和旗帜,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媒体通过有效的新闻评论,阐述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人们把分散的、个别人的议论,化为系统的、集中的、科学的意见;把人们创造的改革形式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认识、执行和推广,从而形成一种能联系和调动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社会舆论,为人们的改革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动员群众,团结群众,扫清一切阻碍人们前进的思路障碍,提高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和投向改革的自觉性、积极性,将改革顺利地推向前进。

我们说新闻评论的重要,并不是因为它代表传媒的立场和态度。不可否认,这些文章中一部分是代表传媒,甚至是国家、地区、部门的立场和态度的,但是,也不可否论有不少文章只是作者个人的意见(当然是得到传媒认可的)。新闻评论文章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根据现实中反映的问题,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采取论理、分析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有形意见(即通过对事实的分析、说明、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解决现实所提出的问题,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提出希望、意见和要求),达到明辨是非,释疑解惑,相互交流,为读者服务之目的。而消息报道,则是依靠事实,运用感性、叙述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无形意见(即思想观点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相比之下,新闻评论文章的理论性和深刻性要强于一般的消息报道。

新闻评论告知大众的不是改造社会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在探索之中;面对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没有碰到过;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其他国家也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扬创新精神,结合中国的实际,结合本地的实际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在这个不断努力的运动之中成熟起来,成长起来。

新闻评论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思想准则,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既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风尚,又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可以使人的精神充实,视野开阔,情操净化,进入新的境界。新闻评论主要靠理性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一种理论要能说服人,必须讲出道理,使人信服,它不像法制和行政命令,强迫人们接受。为了说服人,就要使理论符合实际,理论自身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新闻评论具有其他新闻体裁没有的优势。它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又以说理为主要手段,兼有逻辑的力量和严密的论证,在以确凿事实为论据的基础上,直接得出或引出明确的结论,从而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它的论说要有科学性,即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论述时遵守论说的一般规律;二是它的论说要有理论根据,而这种理论也是经过历史的检验,是科学的。对此,范荣康先生深有体会:“努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而决不允许对所要评论的问题作主观、唯心、随心所欲的分析。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的分析,才是科学的分析。这样的解答,才是有力的解答。”⑼新闻论说的理论,不仅包括革命导师、经典著作里的科学理论,同时也包括经过人类社会的实践检验被认为是正确的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和人类思维科学理论。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不仅对是对党报新闻评论的要求,对其他的新闻评论也该有这样的要求。

(四)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

我们常说新闻评论是媒介的灵魂。所谓灵魂就是思想意识,在一篇文章、一块版面、一个媒体中起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一篇新闻评论哪怕它的新闻性再强,它的时效性很快,也很有文采,但是,空洞无物,没有思想或思想观念错误,干瘪无味,也是没有益处甚至是有害的。干新闻工作的,时常想抓一些有深度的报道,什么叫有深度,说白了就是有思想,有见地,能够一语中的,能够技高一筹。在新闻评论中就是要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会说别人不会说的话,善于说别人说不好的话。评论的力量不在于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字号的大小,而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思想性和这种思想的深刻性。

2004年2月2日,《南京日报》发表了该报博学评论员刘根生写的一篇评论《由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想到的》。文章由新华社发表的消息谈起。消息的内容是:上海主要领导表示,今年上海不提新口号。所有工作重点就是结合上海实际,贯彻落实好十六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重要精神及部署。

评论指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方也好,在发展中通常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和目标,即发展蓝图。绘制发展蓝图是基础,实施蓝图是关键。要把发展蓝图变成发展现实,最需要凝聚力量,按照发展蓝图,‘一以贯之’去干。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无非是为了集中精力在落实大政方针上下功夫,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上海把2004年定为‘落实之年’,原因也就在此。”

文章在论述中阐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天天有新精神,就证明我们不成熟,我们的经济建设没走上正轨。经济建设有其固有的规律,新精神多了就说明那个地方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越是大政方针成熟,经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越是不会动不动就提新口号。

“口号,是文字简短、具有鼓动性的标语。好的口号,往往凝结着人们共同发展目标和愿望,易于记忆和传诵,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问题是在现实中,有些地方提口号实在过多过滥,几乎开一次会就要诞生几条新口号,根本不管能不能做到;一事当前,不是先考虑怎样把它干好,而是先挖空心思推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口号。好像口号越响越多越新,干劲越大、气魄越大、行动越快、跟得越紧、越有创造性。调子过高过虚,纲领脱离实际,所以许多工作都是‘落实难’。”

评论接头指出滥提新口号带来的消极后果:一是变化频繁,随意性强,基层无所适从,难以应付。二是"一个将军一个令",决策失去了稳定性,很难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失信于民。口号变动频繁,花样翻新过滥,也让老百姓觉得领导说话没个准头,也就渐渐失去了跟着干的劲头。

评论从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与中央“求真务实”的要求联系起来论述——

“今天一个新口号,明天一个新口号,恰恰是不"真"不"实",而是在出虚招、求表面热闹。这是浮躁,是形式主义。我们提倡创新,但创新绝不等于是不断提新口号。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讲原则性,就是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一以贯之"地去落实大政方针,实现既定目标;讲创造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解放思想,研究和解决新问题。讲两者统一,就是要在坚持基本路线、坚持正确方向前提下求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更好实现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领导者没有主意不行,主意太多也不行。‘如果考虑没有成熟,不断有新的主意出来,往往会天下大乱。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坏事的’。这段话饱含哲理,今天依然有很强针对性,我们当切记。”

评论发表后受到广泛的好评。南京市委书记批示,认为此文写得好,有针对性,有思想性,可供广大干部参考。他还指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有魂则行。这个魂就是以真理感召群众的力量。好的时评起的作用,比开一次会议还重要,希望多发表这样的好评论。

这篇评论没有列出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但是,却从上海没有提新口号的报道中揭示了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不仅对南京,对全国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就是评论的力量,这就是评论中内涵思想的力量。

(五)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新闻评论以理论以思想凸现它的特性,这是它有别于消息和通讯报道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在当今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时代,新闻传播还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工作中传播知识、传播有益的知识。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提出的新要求。

植树造林是中国每年大地回春后的一项“保留节目”。如何把这件事做好,常是新闻评论中的话题。有篇评论在阐述植树造林重要性时,除了讲述道理外,还讲了一个有关“左公柳”的故事:在西北的旷野上行车,有时猛然发现地平线上突兀出那么一大片杨柳,排成一溜,参差错落,昂首挺立,给戈壁沙漠增添一片浓浓的绿荫。这,就是“左公柳”。清朝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指挥大军赴新疆作战时,在东起潼关,西到新疆,沿途数千里路上,他让土兵们遍植杨柳。至今,在平凉、阿克苏等地,还能看到几个人合抱的柳树。人们为铭记左公光复疆土,屯垦戍边的功绩,便将这些左公手植,更多的是左公部属所植的杨柳称为“左公柳”,并有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红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作者又介绍了这样一个知识:“有一位科学家曾经用多种公式对古树的价值作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棵生长五十年的老树,一年对人类的贡献相当于十几万美元的价值,其中包括产生的氧气、防止大气污染、防止土壤侵蚀、增加肥力、涵养水分等等。”(200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植树造林,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作者用“左公柳”和科学家作出的结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骤增的时代,各种信息、知识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新闻传媒有责任有义务将一些现代的或过去的,自然的或社会的,人类的或思维的知识信息有选择地传播给大众。特别是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事实有很多就属于知识的范畴。上面的这篇评论,用了一个过去的故事,一个可能被人们遗忘的故事或一个对很多人来说不曾听过的故事,说明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同时又举了一个现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说明植树造林的好处。这些知识都是正面的,也是有有益的。

在目前知识骤增的时代,新闻评论在选用知识实例时,一定要慎重,不可将那些已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东西误传给大家,也不要将道听途说未经认可的东西论说给大家。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巨大的力量是有方向的。新闻评论一定要选择那些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长远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论据,精心选择,有效使用,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的新要求。

新闻评论论文:新闻评论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新闻评论的特点需要根据发展了的新闻评论实践进行重新认识。把新闻性、政治性和指导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不合适的。新闻评论有五大特点:以新闻事实为依托、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和大众性。

【关键词】新闻事实;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大众性

究竟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它的认识直接关乎新闻评论的发展,但是,学界对此问题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认识水平上,未能根据新闻评论实践的要求进行更为科学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对新闻评论实践的阻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重新审视。

中国大陆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认真探讨,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笔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范荣康先生登载于《新闻战线》1984年第3期的《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这样界定:“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者最近报道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和问题,所发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广大读者群众的评论。”后来,在其专著《新闻评论学》中,范先生进一步明确界定:“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①

后来,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为一种比较公认的经典认识。

在丁法章先生主编的教材中,曾提到“指导性”,不过没有专门列出来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②后来,吴庚辰先生在其2001年出版的《新闻评论学通论》一书中,在原有的“三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指导性”,成为“四性”。③

随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崛起,新闻评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于是,对新闻评论特性的认识不再为人们所关注,所以,后来出版的一些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著作中,大都沿用“三性”来概括新闻评论的特性。

“三性”是80年代人们对于当时的新闻评论实践的总结,应该说,这一概括,对于新闻评论学科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陆的新闻评论学正是在80年代中期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但是,80年代至今,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新闻实践迅速发展,新闻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新闻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看起来,“三性”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出来。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新闻性”。从上举定义来看,论者们所讲的新闻性实际上就是指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实。不过,因为它的对象是新闻事实,就说它具有新闻性,这是不恰当的。我们从来没听人讲过体育评论具有体育性,经济评论具有经济性,文学评论具有文学性。

我们说新闻性时,一般指的是新闻本身的特性。新闻性起码包括了真实性、新鲜性、客观性、时效性等特性。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当然要求新闻评论的对象——新闻事实要真实。但是,这里要明确的责任是,事实的真实与否是新闻报道的问题,而不是新闻评论的问题。我们也要求新闻要具有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但新鲜性仍然是新闻报道者的问题。例如,一个记者报道了一则真实性不足、新鲜性不够的事件,而评论者迅速给这则报道加了个评论,此时我们只能说问题出在记者身上,不能说出在评论者身上。

不管报道是真是假,它都与评论者无涉。评论者只对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负责,不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是记者的任务,抓取新鲜的事件也是记者的任务。评论者没有时间、没有责任、也没有办法去对新闻再进一步核实。他将视报道出来的新闻为已经证明是真实的新闻。当然,如果一则新闻并未见诸报道,是评论者将它加以陈述,然后做出评论,此时,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当然在评论者。但是,这是评论者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或者说,是他所兼的记者的身份的要求,而不是作为评论者身份的要求。我们在谈论评论者时,当然不能把这一责任交给他。

如果硬要说新闻评论具有真实性,那么,这种真实性只是评论者意见的真实性,即评论者说的是自己内心所想的,而不是心中一套,文章中一套,说些违心话。但这样的真实性其实说的是真诚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根本不相干。

至于说客观性,若要加到新闻评论头上,那就更荒唐了。新闻评论发表的就是主观的意见,如果要客观化,就没有新闻评论了。

只有时效性是报道者要注意,评论者也要注意的问题。但是,这里所说的时效性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不同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指的是记者要把新闻及时地加以报道,而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指的却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时差要校二者的时差越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强。如果记者报道得很真实,很新鲜及时,但评论却很长一段时间才搞出来,那么问题就在评论者身上。一篇新闻评论,如果不注重时效性,发表出来已成为对旧闻的评论,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在电视新闻评论中,往往是一边报道,一边评论,许多时候,评论的“及时性”变成了“即时性”,同步评论在新闻评论中所占有的百分比越来越大。

即便是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问题,也不仅仅是评论者的问题,时差的大小与媒介的特性、与编辑的过程都紧相关联。比如,互联网上的新闻评论时效性就要强得多,因为互联网具有即时互动性。再如,一篇新闻评论投到报社后,可能因为编辑的疏忽、送审过程的漫长等原因而使其时效性弱化。

新闻评论的特点要求作者创作要快,媒体处理要快,否则就成了明日黄花。

总之,新闻评论讲求时效性,而这里的时效性又不是新闻性中的时效性。所以,说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是不能成立的。

至于政治性,它无疑是构成新闻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很简单,新闻评论作为意识形态中的特殊部分,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或民族、集团的利益。新闻评论工作者时时刻刻要讲政治,要注意自己的新闻评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意维护人民的利益,正确地去引导大众的舆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评论就是政治性评论,仅仅是就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当前具体的政治活动作出评论;而是只要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都可以做出评论。新闻评论也不一定是从政治角度所做的评论,不管从什么角度,只要它是对新闻事实的评判,它就构成新闻评论。党报和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喉舌,作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释政府的法律法令,积极反映群众的政治要求,政治性要更强一些。但即使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舆论工具,也会发表一些政治性较弱,甚至看不出有政治性的新闻评论。比如第三届全国广播评论《致富路上说养猪》:

农民朋友!今年上半年,咱县生猪存栏数比头年下降不少。原因是一些农民觉得眼下来钱的道有的是,养猪是零钱凑整钱,没帐算。说起来,这话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大凡出手一头猪,总得个一年半载的功夫,少说也得用四、五百斤苞米,确实是零钱凑整钱。可话又说回来,零钱也是不能小看的,零钱能堆金山。这个理儿过去咱都经着过,不少人不就是靠养猪的零钱凑成的整钱娶了媳妇,渡过难关了吗?今天,咱们走上了致富路,也有养猪的一份功劳……

像这样的评论,政治性在哪里?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推论说农民听了评论后多养猪,市场猪肉供应就不会紧张,便于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同志说,搞好经济建设,就是当前较大的政治。不过,这已超出了狭义的政治性评论的含义。现今出现的一些专业性媒体、商业娱乐性媒体中,更是大量地出现了非政治性评论。当然,商业娱乐性媒体、专业性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工作者也要讲政治,也要注意政策界限,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规范内发言。他们也要积极地为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安定作出贡献,但要每篇新闻评论都带上明显的政治性却有点苛求。事实上,有一部分新闻评论属于政论,还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政论。同样,有的政论属于新闻评论,有的政论则不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和政论属于有交叉的两个概念,在定义中强调政治性特点很容易让人把新闻评论与政论混同。

事实上,现代的新闻评论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财经走势、证券风潮、影视动态、体坛风云、家教天地、追星族、婚外恋、保健经等等,有什么样的新闻焦点,就有与之相随的新闻评论,几乎无所不评,无所不论。

之所以有人会把“政论文体”作为新闻评论的属概念,这既与我国的新闻评论文体沿革有关系,也与社会形势不可分离。就文体沿革说,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有不少政论名篇,后来历朝历代,人们都把文章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诸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等,都成为后人文章的规范。在中国报刊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19世纪末时,宣传变法维新又成为报纸的一个重要任务,以至于在那个时展起来的报刊政论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政论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度又在强调阶级斗争,新闻评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很少想到新闻评论与政论的区别。

群众性是新闻评论的大众传播特性决定的。新闻评论之所以要把它作为一个特点提出,不仅仅是因为相对于新闻来说,评论是讲道理、发议论,如果不注意群众性,就会使人们看不懂,不愿看,不愿参与;它还包括了新闻评论的内容与群众的相关性、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介入性等方面。

把“指导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特点也不适合今天的情况。它带有时代印记,是在传统的新闻评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过去,人们看社论,要把它当作党中央精神的传达,用以指导工作。那时的新闻评论都是指导性,但如今的新闻评论已经逐渐跳出了传统的樊篱,人们已经基本上达成一种共识,即新闻评论最终要靠从思想上说服读者而发挥作用,评论是说服人的艺术。即使是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包括党的机关报代表同级党委发言的社论,也是新闻评论,不能同党和政府的决议、文件等同起来。如今,还出现了许多个人专栏评论、群众评论,这些都难以说是指导性评论,更多是属于引导性评论。它们并不以身份发言,而是靠其评论的见地而建立起。“指导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对接受者指手划脚的人,一个高踞于群众之上发号施令的人。如今,观念大解放,面对同一个新闻事实,人们会发表各自的观点,群众是在对这些观点的权衡中实现自己的认同的,或者说,真理是在观点的碰撞中显示自身的力量的。

我认为,新闻评论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以新闻事实为依托

新闻评论是对于新闻事实的评论,失去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不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的评论就变成了非新闻评论。有的学者认为,新闻评论不一定是对新闻事实的评论,它还可能是对重大问题发言(如前举丁法章先生的定义),这种观点其实是把新闻评论的对象与新闻评论的选题弄混了。对新闻事实的评论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从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问题”是从新闻事实中发现的选题。有些评论确实是针对着重大问题,但它没有新闻事实作依托,不能算作新闻评论。比如梁启超先生,他的文章大都是针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有的甚至是针对一个国家兴亡存废的大问题而发,并且多是发表在报刊这种大众传媒上的,但他的着眼点不在新闻事实,而是要利用报刊去呼吁维新变法。所以,严格说来,他的大多数文章是政论,却不是新闻评论。比如《中国积弱溯源论》,《论进步》,看题目就不是新闻评论,因为前者的主旨是谈中国是怎么逐渐走向贫弱的,后者则是谈社会发展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报刊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新闻评论,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思想精英,是“时务文体”(报章文体)的开创者。面对的是不是新闻事实,这是新闻评论不同于其他评论的鲜明特点。

当然,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并不是说在新闻评论中一定要出现新闻事实。正如我们平时说话时经常省略掉一些彼此都知晓的前提一样,新闻事实在评论中经常被省略。例如《光明日报》2002年3月20日署名黎广铭的评论《“”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今年2月3日晚发生的辽宁朝阳“”痴迷者董立杀妻害女惨剧再次表明,“”邪教所标榜的所谓“真、善、忍”是彻头彻尾的骗人的幌子,它对生命的虐杀,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犯罪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血淋淋的事实一再警示世人:邪教不除,民无宁日;杀人害命,天理不容。

因为人们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那个痴迷者用镐头杀妻害女的新闻事实,所以,这则评论就没有交代事件过程,而是一开头就直接说那个事件再次表明了什么。显然,评论依托的是那个事件,是对那个事件的评论,尽管这里省略了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但谁也不会不清楚的。

2.时效性

由于新闻评论是针对新闻事实的评论,所以,它就带上了时效性特点,因为若不对新闻及时加以评论,时过境迁,就变成了旧闻评论。旧报馆有句话,叫做“看完大样写社论”。每天的新闻排好版之后,留下一块版面空在那儿,主笔的人看看新闻大样,觉得哪一条新闻的价值更大,更值得议论,便大笔一挥,写上几百字、千把字的社论。老一辈的革命家和政论家都十分重视评论的时效,他们所写的许多新闻评论都是在紧迫的情况下赶出来的,及时配合了形势,发挥了新闻评论的战斗性。现在,我们的许多媒体常常是发了一篇新闻之后,在后面直接配上一篇评论。就是某一媒体对于别的媒体所发的新闻的评论也是快速跟进。比如,中新社2002年2月27日发表了一则题为《教育腐败甚于司法腐败,沈阳人最不满教育行风》的报道:由沈阳市民参与投票的全市行风评议活动爆出大冷门,教育系统在被评议的30个重点部门中,群众满意度排名倒数及时。第二天,《工人日报》就发表社评《教育行风“最差”令人难过》。

随着新闻媒体的进步,交通、通讯器材的不断改进,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即时性新闻评论得到了大发展。在广播电视中,已经有一些主持人能够做到现场采访、现场评论,启发听众(观众)对新闻事实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迹象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即时性的深度报道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3.思想性

新闻评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评论者对新闻事实发表的看法、观点,它必须亮明评论者的立尝态度,旗帜鲜明地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评论者不是单纯的新闻记录者,不能满足于对新闻事实的记录,不能浮在事件的表层,而要透过新闻现象,洞察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

例如2001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所刊署名宋庆光的评论《为啥一升官就长学问》。文章在叙述了新闻事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目前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官本位现象,这就是“一升官就长学问”的根源所在。官就像从前黄金那样的硬通货,几乎在流通领域里畅行无阻。黄金可以兑换成各种有价证券,官也有类似的属性。只要有了官,不但可以兑换成像银子、房子、车子等实惠,也可以兑换成专家、教授等名誉和头衔。而且官比从前的黄金还要“硬”得多,因为这种兑换根本不需要动用本金。官具有如此神通,必然导致一些人的“权力至上”和“权力崇拜”心理,乃至头脑发胀,忘乎所以,既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人们说:“新闻评论是传媒的灵魂。”确实,有没有评论者的观点,是区分消息和新闻评论的一个关键。消息一般是忌讳者站出来说三道四的,而新闻评论恰恰就是要对新闻事实说三道四。

许多新闻评论,很难用政治性加以概括,但思想性却是明摆着的。政治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政治思想性(政治不仅仅有思想层面,还有行动层面——人们常说政治行为、政治生活,而不说思想行为、思想生活——而新闻评论中的政治是属于思想层面的,所以,说“政治思想”比说“政治”要更一些),经济性较强的新闻评论具有经济思想性,这些都可用思想性来涵括。正是因为有了思想性的存在,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才得以分开,新闻评论才可以说是“灵魂”,才真正具有了“深度”。

历史的转变在产生着新思想的同时,也在产生着新的评论。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思想解放是新闻评论解放的前提。越是变革剧烈的年代,越需要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当今,人们的金钱观、时间观、风险观、效益观、开放观等都处在剧变中,所以新闻评论的用武之地也越来越大。无疑,思想性是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

4.论理性

新闻评论不但要亮出评论者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而且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道理去支撑自己的看法,从而说服别人,影响舆论。若少了讲道理的环节,仅仅是亮出观点,做出判断,就无法保障评论的有效性,无法真正切实地去影响舆论对于某一新闻事实的看法,无法使接受者对新闻评论者的观点心悦诚服。新闻评论必须靠讲道理使人折服。比如2001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专栏署名金陵客的评论《论“差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用一系列新闻说明,我们的老师中确实有一些差师:“隔离专家”,“用刀专家”,“打骂专家”。作者进而论证:“从教学过程来说,学生之所以沦为‘差生’,责任基本上应该归之于‘差师’”。他分析了学生沦为差生的3个原因,而每一个原因都与“差师”有关。由此,作者得出结论:要正视“差师”现象。在这里,作者不是不负责任地随便做判断,而是认真讲道理,以理服人。文章发表后,人们纷纷加入对“差师”问题的讨论。作者又发表了《再论“差师”》、《三论“差师”》,从多个角度对“差师”现象加以剖析,使讨论进一步走向深入。

仅仅确立了观点,只能算“评”,只有讲了道理,才能叫“论”,有“评”有“论”,“评”“论”结合,才能叫评论。

有的著者认为新闻评论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话没错,评论没有科学性,不讲逻辑,所论之理就会走向片面化,甚至会歪曲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但是,这是对于新闻评论的要求,而不是新闻评论的特点。特点者,存在的根据,与他物的不同点,即没有了它就构不成新闻评论的那些东西。新闻评论若不阐述道理,就不成其为新闻评论。但是,有的道理可能讲对了,有的可能讲错了;有的可能讲得较科学、,有的可能讲得不科学,讲得较片面。我们不能因为哪篇新闻评论道理讲错了,或讲得不、不辩证,就否定它是新闻评论。如果一则新闻评论已经把真理占有了,也就没有别人参与讨论的余地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由于其所站立场不同、理论背景殊异、知识水平有限,他的观点总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共时性地看,真理有诸多侧面,历时性地看,真理又在不断发展,以有限的生命去解读无限的真理,谁也不能保障自己的评论是“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如果这样来审查新闻评论作品,那就没有了新闻评论。这样的说法只能把大众拒绝在新闻评论大门之外,而由少数所谓“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评论家们去垄断新闻评论话语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前人的新闻评论,发现谬误实在太多。比如《人民日报》曾有一篇题为《不要当官,要干革命》的评论,曾经被一些学者当作新闻评论看,这篇评论从题目上看就是不科学的。“当官”和“干革命”本来就不是相互矛盾的概念,要照论者的观点推论下去,岂不成了当官的都是不革命甚或是反革命的了?事实上,、、等都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他们也被尊称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当官”和“干革命”对立起来,这样的评论,别说“严格”的科学性,就连不严格的科学性也谈不上。当然,我们不是要苛求他们,恰恰相反,我们承认他们在写作当时所做出的求科学的努力。但他们的错误又说明,我们不能苛求新闻评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所以,应该说,新闻评论的特点之一是“论理性”,而不是“科学性”。“论理性”使新闻评论既区别于单纯的新闻,又区别于党和国家的政令,区别于文件的转发与传达。新闻评论都要以评论者对社会人生中诸多新闻事实的判断和认识去发言,去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新闻评论虽讲求论理性,但它与学术论文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就新闻现象提出看法,说明道理。比如记者采访被殴现象,评论者可能会认为它与专门的新闻法的缺失有关,认为由于无法可依,就使殴打记者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而呼唤尽快制定专门的新闻法。但是,新闻法如何制定,中间要考虑哪些因素,具体的新闻法条文应包含哪些内容,就不是评论所要阐述,而是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去思考的问题了。当然,某则法律条文也可能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事实。比如新《婚姻法》中对“包二奶”、“第三者”的制裁条文就曾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此时,对那个条文提出看法,说明道理,就成了新闻评论。

5.大众性

新闻评论的大众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评论是借助了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逐渐形成,才有了新闻,继而在新闻发展的前提下,在大众对各种新闻事实议论纷纷、自发评论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新闻评论。没有大众传播,就没有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是对同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加以评论,是大众舆论的反映。它通过对大众中的各种舆论进行筛选,将分散的、零乱的、互相矛盾的,甚至片面的、不正确的社会舆论集中起来,加以概括、分析,变成比较正确、系统的意见,从而反映大众舆论。

(3)新闻评论的目的是影响和引导社会大众全体的看法,或者说它的目的是作用于舆论(所谓舆论,就是群众的言论)。新闻评论不是给少数人看,让少数人听的,它要对大众舆论产生影响,制约大众舆论,引导大众舆论朝着评论者所期望的方向进行。

(4)大众性还有一义,即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新闻评论有别于专业性评论,是对大众共同话题的评说。有了大众的参与,形成双向对话交流,新闻评论就真正有了生命,成为有源之水。

新闻评论论文:新闻评论政治性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闻评论;政治性

【论文摘要】目前,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但是,业界对于新闻评论是否具有政治性存在很大争议,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从评论意愿和写作手法的角度,阐释了政治性是新闻评论的必要属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不能舍弃而且必须得到加强与重视。

目前学界和业界很多学者在讨论新闻评论的性质时,不赞同新闻评论具有政治性,笔者不拙,认为政治性是新闻评论的必要属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不能舍弃而且必须得到加强与重视,不仅党报要高度重视,市场类报纸同样要加大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政治。

关于政治的定义的讨论如同给新闻下定义一样,各个时期,由于受到时代背景,思想观,价值观等等因素的影响,学者与非学者,政治家与非政治家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从古希腊的教士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到孙中山,都曾给政治下过定义。沪宁在《比较政治分析》一书中对政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他说,历史的演进往往会使一种概念发生嬗变,因为概念是对一定阶段历史活动的描绘,随着历史活动的进步,概念不变,但内涵已经不同。政治的这个概念也不例外,其内涵随着时间的迁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用“政治”和“不政治”这两个概念对政治内涵的演变作了阐释。前者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后者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内容,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国家建设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政治”。

每个专家学者给出的答案都有合理性,但也都有不足,因为要给一个变化的动态概念下定义不可能得到十分的答案,但是不管怎样理解政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之所以说报纸的新闻评论带有政治性是因为它代表了一定权力主体的利益,是为一定权力主体的服务的,而且这种服务意识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强。

传统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是指为了重大政治事件,重大问题发言,宣传中央和上级的指示精神,针对那些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发言,保障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建设的,并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进行,新闻评论要坚定不移地宣传和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这些传统的新闻评论的政治性表现仍然适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新闻评论对社会生活的引导功能也正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闻评论是对新近的发生的新闻进行评论,以新闻事实为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人由此提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带有政治色彩,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变化的精神生活同样是巨大的。现在我们评论的不仅仅是国家大事,只要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都可以做出评论,娱乐,体育,文化等等很多素材可以去评论的,是不是能单纯的就事论事,不必要上升到政治高度呢?其实单纯的就事论事不是不可以,但它不能算是真正的新闻评论,一篇合格的新闻评论,必须上升到政治理论高度。

拿报纸对“选秀造星”现象的报道为例,现在“超女”“好男儿”“快乐男声”影响了大江南北,对于新闻评论来讲,所评论的范围不能局限于对这些明星的喜爱或厌恶,如果单纯的讲表面现象,当然不会触及到政治层面,那样写也不能算是一篇新闻评论了,我认为应该属于杂谈范围。真正拿“选秀造星”这个新闻事件作新闻评论的话,必须有一定的思想高度,“选秀造星”这个现象给社会到底带来了怎样好的或坏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样不好的影响?在评论过程中,作者肯定会带着某种说服意愿去评论的,新闻评论的作者必须会讲理,以理服人,通过评论能够让读者从中发现自己和新闻事件的联系,引发他们的思考,找到共鸣。那么这个“理”从哪里来?作者写出的这个“理”一定是对作者本身和他所处的社会组织有利的,谁会在自家的门口骂自己呢?那么这个评论就代表了一定权力主体的利益,是为一定权力主体的服务的,它就具有政治倾向性。有的学者提出:党报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舆论工具,也会发表一些政治性较弱,甚至看不出有政治性的新闻评论。看不出政治性,并不代表就没有政治性,在我国党管新闻的体制下,任何一份党报都是在拥护党的建设的,都会发表有利于执政党建设的评论,现代人自我意识增强,强加灌输思想是行不通的,如果还沿袭改革开放以前的评论,搞假大空,枯燥的长高调,那么无法使接受者对新闻评论者的观点心悦诚服,新闻评论就没有任何可读性了。现在的新闻评论,更多的是在评人,通过写人的具体事件来宣传某种事理,达到宣传的目的,摆脱明显的宣传痕迹,应用人性化的视角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更容易说服人,给人以启示,时评文章要力求通俗易懂,不要过于追求高深。哪怕是党报上的评论文章,也应该采用生活中新鲜、生动和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词汇,才能使文章充满“动感”,走进读者心中。

现在评论多是以人写事,由事及理,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所以我们不能说现在的党报的新闻评论弱化了政治性,只能说随着读者思想的进步,新闻评论的写作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面上看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党的政策精神,但实际上这种潜移默化的深入比强行灌输效果好百倍。

新闻评论论文:新闻评论根本特性论文

内容提要: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交往日趋频繁的形势下,广大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新闻评论作为人们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有效形式,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如何定义新闻评论,本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根据定义提出了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即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关键词:新闻评论定义新闻评论特性

一、新闻评论定义新解

什么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一直是新闻评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自然,从来也没有统一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持己见,我以为也属正当之事。但是,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出其中的差异,我以为是有好处的。

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依新闻评论的定义所产生的——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⑴

1996年3月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表述为;“新闻媒体或作者个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阐述自己观点、立场的新闻文体。”

丁法章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新版《新闻评论教程》中给出的定义是: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近期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⑵

时代是在发展的,特别是当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之后,我们是否可对新闻评论作一番新的定义(“定义”实为不定之义,作为“表述”可能更):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定义是从两个方面界定的,及时,从新闻评论的内涵着眼,即新闻评论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区别、它的生产过程、它的内容要求等;第二,是从新闻评论的外延指示,即指出新闻评论在当今时代有哪些表现形式。外延是从内涵引申而来的,但是,这种引申在新的形势下又有特别需要强调的意义。所以,在此定义里,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共为一体的。

提出这样的定义是想强调以下几方面意见:

及时、如今的新闻评论大都是借助于大众传媒来实现的,这里的作者不仅仅是写家,他更是一位传播者。传者与写家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一位现代传播者,他不可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坐在家里“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学习和接受广博的知识与信息,同时他还需要掌握和了解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他的生产产品才能做到“适销对路”。这和旧时的文人已经截然不同了。本定义中特别提到“借用大众传播工具”,这是因为,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表意见,但这些私下议论是不能算做新闻评论的。只有那些在大众传媒上公开发表的意见(通过一定的文字、声音、音像等信息符号表现)才算得上是我们所研究的新闻评论。这是当今传媒时代的新要求。

第二、新闻评论是一种传者意愿的直接表达,或代表传媒单位,或是代表传者个人,他的所文所言,都是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赞成什么、表扬什么,都是主观反映于客观的一种直接的真实的思想表白。它比消息报道更深刻,更理性,因而也更能打动人说服人。这是新闻评论的本质属性使然。

第三、新闻评论必须依赖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或现象,它有别于小说家的创作和理论家的演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和现象是及时性的,新闻评论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思想反映。新闻评论的写作不能同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它不能杜撰事实,也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丁是丁,卯是卯,在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它也不是理论家纯粹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仅仅研究和传播一种理论。新闻评论需要有理论作支撑,但是,它必须反映事实反映时代,以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这是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所在。

第四、新闻评论是一种说理的传播知识的表现形式,在现代传媒发展的形势下,它的表现形式也日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了。新闻评论早先是从报纸上的政论文开始的,所以很多的教科书都把新闻评论称作“政论文”,它是一种文字的书面表达形式。一般来说,这种认识是不错的。但是,时生了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新闻评论走出了报纸的版面。广播里有它的声音,电视里有它的音像,网络里更是有众多的网民发议论、跟帖子,新闻评论已经成为一种传者和受众相互交流思想、传播知识、沟通有无的论说形式了。这种形式的广泛多样性变化,对从事新闻评论事业的工作者和工作部门来说,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在内容和形式、设备和技术上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什么是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

由于对新闻评论的定义不同,因而对新闻评论的特性理解也就有不同——范荣康:“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⑶

秦圭、胡文龙:“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为: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⑷

于宁、李德民:新闻评论“应该有这样四个特点,即:鲜明的党性、较强的时间性、明显的指导性、广泛的群众性。”⑸

邵华泽:“党报的新闻评论,究竟有些什么特征?……我想有这么五条。及时条是导向正确,第二条是有的放矢,第三条是讲究科学,第四条是平等待人,第五条是简短生动。”⑹

吴庚振:“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和指导性。”⑺丁法章在他的新著里将新闻评论的特性归纳为三点,即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和论说的公众性⑻。

看看上面关于新闻评论特性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因受着时代的影响,因受着自身工作媒体的限制,因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产生差异是很自然的事。所谓新闻评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要找出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本质属性上的区别或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一般的广泛的表现形式来讲,而不能只讲刊登在党委机关报上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特性;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论题的广泛性来讲,而不能只举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评论员文章。已经出版的许多新闻评论的著作,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更应该取名为“党报社论、评论学”,因为,它们主要是针对党报的评论而论述的,对于其他媒体,特别是大众评论谈及较少。而本文要强调的却是十分广泛的新闻评论,它既包括党报的社论也包括其他媒体的评论,既包括代表媒体的评论,也包括大众参与的个体评论。于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也由此产生。

在这些特性中,我以为有两点是不能作为新闻评论的一般特性的,一是政治性,一是指导性。

关于政治性。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产物。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提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我以为是不妥当的;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将新闻评论狭隘理解的表现。现在的评论不仅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入世界大家庭的行列,民众的议题涉及越来越广泛,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有更多的文化、教育、学习、生活等议题需要评论。在这些评论文章里是很少或没有政治性的;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与刊播评论混为一谈。新闻工作者要讲政治,但并非新闻工作者所做的一切都要打上政治的烙印。这也是与我们的时代所不符的。

关于指导性。新闻评论的指导性,是长期以来我们新闻报道中“一面宣传”的结果。好像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特别是评论文章,都是党的声音,都是上级的批示,都是正确的,它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灯塔和旗帜”,受众是丝毫不能有半点怀疑和迟钝的。这种将受众作为“靶子”的传播方式是与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的。在我们的报道中,不仅需要有“一面宣传”的文章,同时也要有“两面宣传”甚至是“多面宣传”的报道。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的多元化,受众自主意识的增强,我们的媒体提供受众选择多样信息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多。在我们的媒体上,有很多评论,不仅没有指导性,而且也没有多少引导性。它只是一种意见、一种观点、一种想法而已,它不需要任何人去遵守它遵循它,按它的旨意去思考去行动。在很多情况下,它只为受众提供一种谈资,一种想问题的思路,仅此而已。此时此刻,再提新闻评论的“指导性”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对于党报和主流媒体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来说,还是要强调政治性和指导的,这也是不容不得置疑的。这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新闻评论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国内、国外等广泛内容上看,从新闻评论传播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多种形式上看,我以为,新闻评论的特性大致有以下几点,这就是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一)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评论文章中所涉及的事实具有新闻性,这也是区别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属性。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袭击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抗击非典战斗的胜利。但是,在抗击的过程中,却有以借口抗击非典而耽误了日常工作的现象发生。为此,新华社记者写了《不要借口非典误了日常工作》的“新华时评”文章。评论所依赖的事实是:记者近日到河北省一家机关办事,没想到,偌大机关大门紧闭,传达室竟铁锁把门、空无一人,只有两名武警和一名干部模样的人戴着口罩守在门口。因为要找的人不在,记者要求进办公室送份材料,对方以“非典时期、严禁外人进入”为由予以拒绝。记者问是否可以将材料暂时放在保安值班室,那名干部模样的人一脸冷漠地拒绝:“我们没这个责任和义务。现在单位都几乎不上班了,等你联系好了人改天再来吧。”无论记者怎样请求都被拒之门外。

针对这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评论员文章指出:“非典时期事难办,眼下已成了许多到政府机关办事人的共同感受。”“防非典是至关重要,但防非典不能变成机关的事,中央现在一再提倡‘两手抓’,咱们政府机关怎么能抓了非典,忘了生产呢?”据记者了解,虽说眼下全民防非典,但在一些机关,真正抓非典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微乎其微,机关大多数工作人员既不上街查岗、打药,又不入街区宣传,仍然呆在办公室,表面谨慎防非典,内心却逍遥自在起来。份内的、该干的事可干可不干,还一边打着防非典的旗号推诿责任,将前来办事的人拒之门外。时评文章指出:“到底谁在防非典?是不是‘衙门作风’在作怪?”(据新华社石家庄2003年5月13日电)

这个评论所依赖的事实是在非典期间发生的,没有非典,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事实,没有这样有代表性事实发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评论文章。先有事实,后有评论,这是新闻评论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新闻评论所选用的事实还需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才有针对性,才有说服力。本篇评论中所举事例可能是河北省某一个部门机关的所见所闻,是“这一个”。但是,在抗击非典期间,像评论中所列举的“这一个”现象在其他地方和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撰写这篇评论,新华社才向全国播发这篇评论。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作评论,是写好一篇评论文章不可少的基本前提。

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类:新近产生的事物、新近消亡的事物、新近发现的事物、新近变动的事物、新的经验和新的问题等。

不论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还是新近发现的事实,我们在确定选题时都要从读者市场的需求来判断。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可予考虑:①受到这一事件影响的人数。不论是自然事件不还是社会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一部分人或大多数人。那么,我们在选择评论的事件时,涉及的人越多,越是评论者首先考虑的选题。如火灾、水灾在一个城市来说,都会涉及不少人,选择这样的话题做文章,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②关心这一事件的人数。有些事件影响的人数可能并不多,但由于事件的恶劣或特殊,人们关心的很多,这样的事件也应予以考虑。如恶性车祸事故,如多胞胎平安降临人间等。③和大众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生死存亡是这种关系的较高表现,其他涉及人们生活、享受和发展的事件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如环境污染问题,售假打假问题,吸毒贩毒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利益关系密切,是评论的好选题。④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它总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越大,它价值就越大,这种评论就越有意义。对于那些预示的一种社会方向,代表着一种时代进步趋势的事物,新闻评论应予关注。⑤,在决定某一事实是否予以评论时,还必须考虑它的宣传效果。这是我们的新闻传媒性质所决定的。

这里讲的大都是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凡是新闻人都不能例外,做新闻评论也该遵守这一法则。

(二)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

所谓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包含以下两方面意思:

一是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写作之间的时间最短,也就是说,当新闻事实出现后,写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评论写作。大千世界,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变幻多端,其中有很多事件、现象和问题是可以和需要评论的。但是,只有那些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才是新闻评论需要写作的对象。只要是条件允许,新闻评论都要追求这种最快的新闻事实。

二是新闻评论写作与传播之间的距离最短,也就是说,作者写出的作品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传播出去。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现在不少的著作都能在十天或一周内抢印出来成为畅销书。新闻传媒更需要在时效性上大做文章,如不少的报纸都开辟了“新闻热线”等直接与读者联系的栏目,尽快将新闻出去;广播、电视更是开辟了现场直播等节目,将正在发生的事实告知大众。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5月开播新闻频道,有不少评论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后及时予以评说的。

2001年7月13日

,是中国人民等待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结果的日子。由于有了上一次申办失败的经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为此人民日报当天发表评论:《今晚,让我们静静地等候》。文章说:“今晚十点,一个世界瞩目的时刻。在投向莫斯科的全球数十亿双眼睛中,五分之一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华儿女。与1993年申奥相同的是,我们期待着成功。不同的是,不管是作为申办城市北京的千万市民,还是神州大地所有支持关心申奥的中国公民,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坦然和从容。人们按部就班地上班、上课,马路上依然车畅人行,池中的莲花依然在悄悄开放。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虽然大家谈论很多,气氛热烈,但情绪平静,言语自然。”

作者在阐述中国人的平静出于一种自信心后,接着说明了它的成熟:“我们已不再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简单地同一场大型体育赛事相连。即使我们暂时不主办奥运会,中国一样可以取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可以实现现代化,一样可以提高民族的总体素质。我们仍然有其他更多的机会来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正向着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迈进。北京此次将申奥同为市民办实事、改善城市设施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务实的表现。不论今晚的投票结果如何,北京都会把更加成熟的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2001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7月13日是一个令国人上下关注的日子,尽管是平静,但也少不了几分紧张和激动。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发表这样的评论,与新闻事件联系更紧,与人们的心连得更紧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既要写得快,更要发得快,当然适时是很重要的。2004年8月,第28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除了消息报道是现场直播外,有许多评论也是即时发表的。正是这些即时报道和现场评论,才吸引着那么多的体育爱好者不惜熬夜也要坚守在电视机前。

(三)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

新闻评论常被人们称为新闻传媒的灵魂和旗帜,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媒体通过有效的新闻评论,阐述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人们把分散的、个别人的议论,化为系统的、集中的、科学的意见;把人们创造的改革形式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认识、执行和推广,从而形成一种能联系和调动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社会舆论,为人们的改革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动员群众,团结群众,扫清一切阻碍人们前进的思路障碍,提高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和投向改革的自觉性、积极性,将改革顺利地推向前进。

我们说新闻评论的重要,并不是因为它代表传媒的立场和态度。不可否认,这些文章中一部分是代表传媒,甚至是国家、地区、部门的立场和态度的,但是,也不可否论有不少文章只是作者个人的意见(当然是得到传媒认可的)。新闻评论文章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根据现实中反映的问题,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采取论理、分析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有形意见(即通过对事实的分析、说明、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解决现实所提出的问题,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提出希望、意见和要求),达到明辨是非,释疑解惑,相互交流,为读者服务之目的。而消息报道,则是依靠事实,运用感性、叙述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无形意见(即思想观点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相比之下,新闻评论文章的理论性和深刻性要强于一般的消息报道。

新闻评论告知大众的不是改造社会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在探索之中;面对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没有碰到过;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其他国家也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扬创新精神,结合中国的实际,结合本地的实际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在这个不断努力的运动之中成熟起来,成长起来。

新闻评论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思想准则,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既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风尚,又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可以使人的精神充实,视野开阔,情操净化,进入新的境界。新闻评论主要靠理性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一种理论要能说服人,必须讲出道理,使人信服,它不像法制和行政命令,强迫人们接受。为了说服人,就要使理论符合实际,理论自身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新闻评论具有其他新闻体裁没有的优势。它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又以说理为主要手段,兼有逻辑的力量和严密的论证,在以确凿事实为论据的基础上,直接得出或引出明确的结论,从而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它的论说要有科学性,即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论述时遵守论说的一般规律;二是它的论说要有理论根据,而这种理论也是经过历史的检验,是科学的。对此,范荣康先生深有体会:“努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而决不允许对所要评论的问题作主观、唯心、随心所欲的分析。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的分析,才是科学的分析。这样的解答,才是有力的解答。”⑼新闻论说的理论,不仅包括革命导师、经典著作里的科学理论,同时也包括经过人类社会的实践检验被认为是正确的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和人类思维科学理论。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不仅对是对党报新闻评论的要求,对其他的新闻评论也该有这样的要求。

(四)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

我们常说新闻评论是媒介的灵魂。所谓灵魂就是思想意识,在一篇文章、一块版面、一个媒体中起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一篇新闻评论哪怕它的新闻性再强,它的时效性很快,也很有文采,但是,空洞无物,没有思想或思想观念错误,干瘪无味,也是没有益处甚至是有害的。干新闻工作的,时常想抓一些有深度的报道,什么叫有深度,说白了就是有思想,有见地,能够一语中的,能够技高一筹。在新闻评论中就是要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会说别人不会说的话,善于说别人说不好的话。评论的力量不在于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字号的大小,而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思想性和这种思想的深刻性。

2004年2月2日,《南京日报》发表了该报博学评论员刘根生写的一篇评论《由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想到的》。文章由新华社发表的消息谈起。消息的内容是:上海主要领导表示,今年上海不提新口号。所有工作重点就是结合上海实际,贯彻落实好十六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重要精神及部署。

评论指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方也好,在发展中通常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和目标,即发展蓝图。绘制发展蓝图是基础,实施蓝图是关键。要把发展蓝图变成发展现实,最需要凝聚力量,按照发展蓝图,‘一以贯之’去干。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无非是为了集中精力在落实大政方针上下功夫,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上海把2004年定为‘落实之年’,原因也就在此。”

文章在论述中阐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天天有新精神,就证明我们不成熟,我们的经济建设没走上正轨

。经济建设有其固有的规律,新精神多了就说明那个地方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越是大政方针成熟,经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越是不会动不动就提新口号。

“口号,是文字简短、具有鼓动性的标语。好的口号,往往凝结着人们共同发展目标和愿望,易于记忆和传诵,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问题是在现实中,有些地方提口号实在过多过滥,几乎开一次会就要诞生几条新口号,根本不管能不能做到;一事当前,不是先考虑怎样把它干好,而是先挖空心思推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口号。好像口号越响越多越新,干劲越大、气魄越大、行动越快、跟得越紧、越有创造性。调子过高过虚,纲领脱离实际,所以许多工作都是‘落实难’。”

评论接头指出滥提新口号带来的消极后果:一是变化频繁,随意性强,基层无所适从,难以应付。二是"一个将军一个令",决策失去了稳定性,很难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失信于民。口号变动频繁,花样翻新过滥,也让老百姓觉得领导说话没个准头,也就渐渐失去了跟着干的劲头。

评论从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与中央“求真务实”的要求联系起来论述——

“今天一个新口号,明天一个新口号,恰恰是不"真"不"实",而是在出虚招、求表面热闹。这是浮躁,是形式主义。我们提倡创新,但创新绝不等于是不断提新口号。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讲原则性,就是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一以贯之"地去落实大政方针,实现既定目标;讲创造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解放思想,研究和解决新问题。讲两者统一,就是要在坚持基本路线、坚持正确方向前提下求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更好实现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领导者没有主意不行,主意太多也不行。‘如果考虑没有成熟,不断有新的主意出来,往往会天下大乱。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坏事的’。这段话饱含哲理,今天依然有很强针对性,我们当切记。”

评论发表后受到广泛的好评。南京市委书记批示,认为此文写得好,有针对性,有思想性,可供广大干部参考。他还指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有魂则行。这个魂就是以真理感召群众的力量。好的时评起的作用,比开一次会议还重要,希望多发表这样的好评论。

这篇评论没有列出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但是,却从上海没有提新口号的报道中揭示了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不仅对南京,对全国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就是评论的力量,这就是评论中内涵思想的力量。

(五)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新闻评论以理论以思想凸现它的特性,这是它有别于消息和通讯报道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在当今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时代,新闻传播还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工作中传播知识、传播有益的知识。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提出的新要求。

植树造林是中国每年大地回春后的一项“保留节目”。如何把这件事做好,常是新闻评论中的话题。有篇评论在阐述植树造林重要性时,除了讲述道理外,还讲了一个有关“左公柳”的故事:在西北的旷野上行车,有时猛然发现地平线上突兀出那么一大片杨柳,排成一溜,参差错落,昂首挺立,给戈壁沙漠增添一片浓浓的绿荫。这,就是“左公柳”。清朝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指挥大军赴新疆作战时,在东起潼关,西到新疆,沿途数千里路上,他让土兵们遍植杨柳。至今,在平凉、阿克苏等地,还能看到几个人合抱的柳树。人们为铭记左公光复疆土,屯垦戍边的功绩,便将这些左公手植,更多的是左公部属所植的杨柳称为“左公柳”,并有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红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作者又介绍了这样一个知识:“有一位科学家曾经用多种公式对古树的价值作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棵生长五十年的老树,一年对人类的贡献相当于十几万美元的价值,其中包括产生的氧气、防止大气污染、防止土壤侵蚀、增加肥力、涵养水分等等。”(200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植树造林,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作者用“左公柳”和科学家作出的结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骤增的时代,各种信息、知识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新闻传媒有责任有义务将一些现代的或过去的,自然的或社会的,人类的或思维的知识信息有选择地传播给大众。特别是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事实有很多就属于知识的范畴。上面的这篇评论,用了一个过去的故事,一个可能被人们遗忘的故事或一个对很多人来说不曾听过的故事,说明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同时又举了一个现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说明植树造林的好处。这些知识都是正面的,也是有有益的。

在目前知识骤增的时代,新闻评论在选用知识实例时,一定要慎重,不可将那些已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东西误传给大家,也不要将道听途说未经认可的东西论说给大家。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巨大的力量是有方向的。新闻评论一定要选择那些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长远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论据,精心选择,有效使用,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的新要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