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中,既要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进行传承,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语文教学既要符合我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学习需求。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艺术探析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精力十足、天真活泼,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较高,可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艺术改善质量,帮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本文主要对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艺术进行认真探析,同时提出部分合理化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艺术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师的立足点是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工作、生活与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乐于学习、自主学习意识,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活跃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这对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来说相当重要。

一、活跃语文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积极活跃课堂氛围,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相吻合,以此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需以构建良好、融洽的课堂氛围为教学基础,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充满期待和渴望,而且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他们的学习效率将会得以显著提升。

比如,在《征友启事》教学实践中,我利用谈话导入: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们愿意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吗?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呢?这样以“朋友”为话题引出小牛想交朋友,让小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亲近感,实现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空白征友启事:现在你想找什么样的朋友?仿照课文写一写,演一演,这样,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进而真正落实艺术教学。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积极构建生活课堂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内容中童话较多,单元主题清晰、配图生动有趣,为教学经验艺术的实施提供极大帮助,教师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积极构建生活化课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因此,我利用教材内容实现生活教学,像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及时单元主要是关于春天的课文,我带学生在校园找春天,自己回家找春天,借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欣赏能力,使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第四单元以科普为主题,由“邮票上的齿孔”想生活中运用齿孔的地方?学生想到了我们生活中天天用的卷纸,可教导他们养成爱科学的生活态度。

又如《一株紫丁香》,我由教室窗台上的花引入一幅紫丁香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紫丁香引出课题,并附上文字介绍:紫丁香又称丁香,常有白色和紫色两种颜色,春天盛开时有浓厚的香味,是人们庭院中常种的树木。然后,引领他们预习课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株紫丁香种在了哪里吗?(老师的窗前)。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一株小小的紫丁香被孩子们悄悄地栽在老师的窗前,寄托着他们许多美好的心愿,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多少话要对老师说?如此,通过生活化课堂的构建让小学生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

三、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通过教学经验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应做到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和随机应变,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不断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可设计开放性课堂,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科学使用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等模式;或者带领学生来到课外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态去学习和接受语文知识。

例如,每堂课生字学习后,用“我大声读,你小声读”、“青蛙跳”、“摘苹果”等游戏来练读,学生兴趣盎然。复习生字时,让学生把会写的字配成词语,244个会写的生字,学生组成26个词语,一个生字重复用,学生又组了近50个词语。在教学《猴子种树》、《清清的溪水》、《牧童与斗牛图》这类对话较多的课文时,让学生戴上头饰,根据书上的语言来演一演,这样的设计和活动,学生的学习态度始终处于主动和踊跃的状态。

四、结语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经验艺术的优势和作用,应以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他们提供新颖有效的学习形式,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从“素读”看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坚守与创新

【摘 要】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而语文教育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中,要尊重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并且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适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学。素读在我国上千年的语文教育中,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对素读进行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素读 传统语文教学 创新

一、“素读”的意义解读与经验汲取

素读原本是日本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一种定义,是指不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只要求通过反复诵读,强调对文章的记忆和背诵。素读要求学生对材料反复诵读,从而形成良好的记忆。语文教育中,素读在阅读教学中有良好的应用,同时也是重要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素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素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通过素读,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积累,素读的积累注重背诵和记忆,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还要将内容铭记于心,形成语言的大量积累;其次,素读的内容多为经典文章,我国语言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传承,汉字文化古老而又绚丽,蕴含了我国上千年的文化。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现代典文学作品的素读,既能够徜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还能够形成独特的语文素养;,素读的不断发展,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受到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素读从最初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逐渐到要求学生对文本解读。素读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尊重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并且领悟文本内容,在阅读中积累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坚守传统“素读”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阅读和理解的教学任务,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内容要随着年级的变化进行逐渐提高难度,阅读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文本理解能力都较高。教师的文本理解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在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目前,阅读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脱离文本的现象。例如,在学习《七舫ふ鳌肥保部分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然后对字词和诗歌的含义进行讲述,随后大篇幅地讲解长征相关的历史,而为了显示出课堂的深度,还会为学生介绍的生平以及其文章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明显是本末倒置,抛弃了文本内容,讲解其他知识,既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没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文本进行过度的解读,不仅脱离了文本的原本思想,也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既不能学究式地解读,也不能过于主观上地解读,要尊重文本和作者的思想。

三、坚守传统“素读”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教师具备文本解读能力

素读教学的质量,在教师的文本解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独自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而文学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文本理论素养,同时要避免过度解读文本或者脱离文本现象的发生。素读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回归到文本中,仔细阅读文本,通过对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进行文本的深入阅读,借助细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含义。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不仅了解文本解读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自己理解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解读的能力。

(二)学生具有阅读技能和体验

语文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已经认知的知识再与新的文本融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获得快乐。素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了解文本的内涵。语文阅读,要求学生能够体验到作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而语文阅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不能单一的以方法为目的。学生要想较好地领会作品意境,必须要阅读大量的文本材料,从阅读中逐渐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体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修养和阅读能力,从而完成与文本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在实现学生的阅读体验后,师生的对话变得更为生动,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本阅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体验是素读教学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文本阅读的重要方法。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读教学中,教师要肯定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人理解,不能将个人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素读教学倡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占主体地位,而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四)师生具备问题意识

素读教学中,师生都要具备问题意识,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答,从而完成文本阅读和理解,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素读教学中,问题意识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问题和质疑深入文本中。学生勇于提问并让提出的问题不断加深,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完成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从问题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四、“素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

(一)小说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素读的文本内容较为广泛,大多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小说是文学中的一个部分。小说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以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生活和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语言丰富,且人物形象各式各样,是素读教学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人物形象也多种多样,文学素材和结构也较为复杂。但是小说的素读教学中,难以进行完整、的解读,否则就会造成阅读没有重点,学习混乱等问题。因此小说的素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难以理解的方面出发,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另外,由于素读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完整地进行小说阅读解读,因此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切入点,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才能够较好地完成素读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教师主要通过关键字、词和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而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文化知识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例如文章中通过廉颇的“气愤” “不满”“不解”“若有所悟”和蔺相如的“笑笑”“依然笑笑”等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了蔺相如为何有意避让廉将军的车子、连续几天不敢上朝的原因。廉颇负荆请罪时的“忙跪下来”“狠狠地抽我一顿”“不肯起来”等言行,可以看出廉颇意识到自己图一时之勇而不顾国家安危的错误,立马登门谢罪,真挚诚恳的态度令人佩服,廉颇知错能改、爽直磊落、心系祖国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蔺相如“迎上去”“双手扶起廉颇”“过去的事就别提了”等表现出他的宽容、大度,能够以大局为重。素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语句,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散文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散文同邮侵匾的素读教学文本,由于散文存在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素读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散文与小说不同,散文的主题必须明确,人物形象描述也较为明晰。散文与诗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它的文字应用没有固定的要求,也不受到其他各方面的限制,因此散文能够较好地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感情。经典的散文作品多如繁星,但其结构散漫,内涵丰富,是素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文本解读中,教师主要通过关键字、词和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而学生通过阅读来丰富文化知识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多数教师都是从对文章主旨的多种解读入手,忽略了文章“素读”教学。这篇文章从“素读”入手,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文中多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通过反复对文章的阅读,学生很自然地可以从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进而感受到安塞腰鼓气势,再感受安塞腰鼓内涵。“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句子层层递进,句式整齐工整,读起来节奏明快。如同一个个声音在人脑海中闪过,自然而然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三)戏剧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限制,其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欣赏价值,学生通过戏剧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社会,从而对社会和人生进行反思。素读教学注重对文本的阅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由于戏剧作品的措辞非常讲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文本和注释的阅读,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随后安排学生通过个人朗读、角色朗读等形式更好地了解文本含义。在阅读之后,教师要进行词语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通过词语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现代戏剧的专有名词以及典故等。词语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戏剧台词,在今后的戏剧阅读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解读。

(四)诗词教学中“素读”的运用与创新

诗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诗人通过语言向世人描绘多个意象,并且其中蕴含了诗人的情感。诗词与其他语言形式相比较,更难以解读,而教师的教学也更为复杂。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层次和境界。例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教师可通过峨眉山月这一切入点,鼓励学生畅谈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素读诗歌,着重读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半轮”“秋月”“夜”,表示地点的词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等,从而理解作者通过地名和情与景的有机融合,进而引发作者的“思君”之情。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既要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进行传承,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语文教学既要符合我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中,要坚守符合我国语言特色的规律,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变革和创新,采用中国化的语言教学方式完成中国语文的教学,并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坚守与创新

摘 要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要谈语文教育,必须要寻找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根,在“根”的寻找中获得语文教学的经验,并以此改良当前的语文教学,用“中国”的方式教我们自己的“中国语文”。“素读”在中国语文教育几千年的发展中应有所变化,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发展的高度,给“素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坚守与创新 素读

2014年9月9日,考察北师大,在翻阅北师大参与制定的课标时,意味深长地告诉旁边的工作从员,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站在当下教育改革的语境里,的“很不赞成”不仅仅针对的是对语文教材的选文,也应该是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去中国化”现象的一种忧虑和提醒。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审视与本质追寻

在中国教育史上,语文教育(教学)是最早开创的学科门类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及时个,迄今已有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有史料可考的较为正式的语文教育,肇始于奴隶制社会鼎盛期的西周,在后来孔子的私学教育结构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言语。虽然早期的语文教育尚未提出“语文”二字,但从孔子最初设立的“言语”科始到封建社会的繁荣兴盛与衰败更迭,及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始到进入新中国的一轮又一轮教育改革,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语文”学科一直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语文学科在“革故鼎新”的浪潮中变得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同时,变得越发“扑朔迷离”起来。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成为困扰语文教育人的重大问题。虽然一次次出台了《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但是到了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仍然找不到一条适切的语文教学路径。特别是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今天,由于过多地引进西方语文教学所谓的“先进理念”,导致大部分语文教师仍然徘徊在“中国”语文教学的大门之外,仍在苦苦地追索作为母语传承的语文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的教育领域,语文教育比之于“外语热”“数理化热”,其存在的方式相对冷寂,不仅是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们认为语文“教”与“不教”的区别甚微,而且大部分家长尤其是社会人士,对语文教学一直指责有加且不予看好。甚至于到了高校,语文已经成为边缘性的可有可无的学科,外语特别是英语等语种在学历提升中的特殊价值冲淡了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的故土情缘,及至于学了几十年的母语,说话仍然“辞不达意,语无伦次,不得要领”。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理应形成完整的教学规则甚至是所谓的“模式”,但至今为止,我们非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体系,反而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效率低下的语文教学怪圈。要么是无休止的机械读记和练写,要么是无厘头的课堂喧嚣,一线教师们再也拿不出一种具有汉语教学特点的、易于操作且具有普适性的教学经验。以至于造成大部分学生因了应试的屡屡不爽而对“语文”产生了反感与反抗,大部分教师仍然陷在“工具”与“人文”、“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纠葛中而找不到自我――“我是谁”“语文是谁”……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凝结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和情感,因此,语文教育应该着眼于民族语言教育的特点和传统,应该在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文教育的发展史。毋庸置疑,几千年来,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语文教育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数代语文教育人通过不懈的实践与努力,已经给我们展示了民族语文教育的成果与路径,也使得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发展、并存、交错的时代,汉语言教育的魅力仍然给了我们说话的“根基”与“底气”。因此,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要谈语文教育,必须要寻找传统语文教学的根,在“根”的寻找中获得语文教学的经验或是精髓,并以此改良当前的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用“中国”的方式教我们自己的“中国语文”。

二、传统教学的经验梳理和价值再认

语文教学的根在哪里?语文教学的经验是什么?周一贯先生于2008年1月17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题为《在千年视野内寻找语文教学的传统》一文,他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教学中国语文,并世世代代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些做法,虽然不可避免地也蒙上了一些旧时代的尘埃,但肯定有它许多与汉字、汉语的学习规律相谐相融的地方。”周先生把这些“相谐相融”的地方称为中国语文的“中国心”,他在文章中罗列了中国语文教学传统的经验,这里不妨再作适当引用和二次阐释。

1.注重识字

周先生认为,“学习汉语要以识字为基础,必须掌握足够的识字量”,因为这是“关系到我国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传统经验”。与西方文字不一样,中国汉字强调的是音形义的统一,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是“多方位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智育的开窍”,更是“德育的熏陶和美育的陶冶”,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汉语言文字的独特形体――行笔运锋的起承转合,间架结构的匀称俊美,字形演变的源远流长,都会让学生满目生美、涵养性情。这是因为,中国汉字是有文化情感的,融合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情结;中国汉字是有文化品格的,代表了中华民族高雅别致的文化品位。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识字”,就在于延续中国汉字独特的民族血脉。唐代韩愈说:“思凡为文辞,宜略识字。”清朝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也提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及至近代,张舜徽(国学大师)、吕叔湘(语言学家)、陈寅恪(文学大师)都提出“读书须先识字”,可以看出,“识字”在中国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本于诵读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及时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关于“读”,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多有记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是读书既要默读,更要诵读。荀子“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说的也是这个理儿。为何要诵读?这是由中国汉字、汉语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汉字具有表意特征,一个汉字一个字形、一个读音一个意义,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汉字的声韵之美――语段韵律的平仄有律,惟有“诵读”才能感受到抑扬顿挫之调、声情并茂之美,达到“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的效果。在影视剧中,我们亦时常可以穿越时光的隧道,欣赏到中国古代文人吟诗诵文的镜头,那种“一吟悲一事”“一吟双泪流”“一吟三四叹”的场景,常常让我们感叹于中国汉字的音律之美、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受到中国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诵读法”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体察涵泳

“涵泳”为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主要指的是一种阅读态度和方法,要求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应“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涵泳”一词,古已有之,承载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在传承语言文字过程中的直觉与感悟,是中国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经验。“涵泳”本义是潜游,其比喻义便是“仔细读书、深入领会”。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更是在《读书》一诗中提出:“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也写道:“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清王夫之也指出:“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特别是曾国藩在其《曾国藩家书》中更是将“涵泳”诠释得十分透彻:“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涵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之表。”春雨润花、清渠溉稻,这些十分形象的比喻,强调学习语文必须进入到语言文字所呈现的境域中,潜心会文,用心体悟,以求获得其中的奥妙。

4.重视习练

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到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清人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代代相传、脱口而出的名句无一不说明了中国语文教学的一条最最朴实也是最最本质的经验――“多读多练”。“时习之”说明了要对所学习的内容按一定的时间规律再去重新学习它,这直到今天仍然是学习各门学科的一条教育铁律,这是“多读多练”的价值之一。“破万卷”“三百诗”则是说明要读更多的书,唯有读更多的书,才能受到诸多语言文字作品中人文情感的感染熏陶和话语图式的规范引领,既得“其义”亦得“会吟”,以此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多读多练”的价值之二。在“习练”中,或许有时过分地强调语法修辞和语言规律,那仅限于封建时代为了迎合科考而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但更多的时候却让孩子在“习练”中经历了真实的语文实践,非常符合中国语文的学习规律――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三、私塾素读的意义解读与经验汲取

中国语文教育始于诗教,采用的是私塾教学的模式,“素读”也正是在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母语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是指在阅读四书五经等经典时形塑的一种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法,素面朝天,没有过多的“教学媒介”,只以“读”和“记”为主要策略,不刻意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意义,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将经典内容熟记于心。它以原始的语言积累为主要特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记住了多少、能够运用到什么程度,而不追求“你理解了多少”“理解到什么程度”,用作家阿城的话说,“素读”就是“你不带你的意见去读”。

其实,最早给“素读”下定义的是日本人七田真,他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事实上,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私塾式“素读”,不追求将自己的理解投入到阅读中,只是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将文本烂熟于心,从而形成最原始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如果孤立地这样看,这样的“素读”似乎已不合当下人的培养要求,更不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规律,理应被扔进时展的垃圾箱里。但是,传统的私塾“素读”,阅读对象是“经典”,主要方式是“识字和背诵”,强调“虚心涵泳”,重视“厚积薄发”,这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借鉴意义是非常明显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1.“素读”重视“识字”

识字是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工程,特别是在当下书写媒介呈现电子化形态的过程中,对中国汉字书写的呼声越来越高。写好中国汉字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在每个年级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中,都提出了具体的“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不仅在识字的量上有要求,更是在书写的技术要领上甚至细化到“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写字时间上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中国语文的特点所决定的,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律。

2.“素读”注重“积累”

这里所提出的“素读”积累,是以背诵为目的,要求能够将所读之文本铭记于心。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的“破”字就是让书中的文字烂熟于心。只要这些文字成为学生记忆仓库里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期就一定能够酿出芳香无比的醇酒。事实上,语言材料只有存储在大脑里,大脑里也只要有了相应数量的文字材料,就可以在需要使用的时候随时调取、组合、重构和再生,学生才会说“中国话”,才会说正确的有品质的“中国话”。

3.“素读”注重“诵读”

“素读”注重通过声音将语言文字的符号性特征转化为言语性特征,同时在“诵读”中将符号背后的情感与意蕴予以阐释和澄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理儿。语文教学,唯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才能读出语言文字的意蕴,才能在反复的“咀嚼”中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在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4.“素读”重在“经典”

“素读”的对象都是文化的经典,相对于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还不丰富的学生而言,教材文本都是“经典”。这些经典不仅仅包括我国古代的经典诗词歌赋,还包括现当代的文化作品,当然还包括国外的经典作品。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经典的诗词歌赋,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让学生有意识地阅读并背诵,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除大量接触本民族的经典文化之外,也需要涉猎国外的经典作品,让学生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而且具有开阔的国际文化视野。

5.“素读”强调“文本解读”

这是“素读”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新含义,即要求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与文本、作者、编者展开多维度的朴素的对话,唤醒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原初情感,解读隐匿在文本深处的原初意蕴,在“原初获得”的基础上寻找作品的更多价值旨趣。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在学生原始的阅读积累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基础之上,关注文本的原生性、多义性和模糊性,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朴素地面对文本,不断重新建构文本意义。

四、素读教学的理念坚守与时代创新

当下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多样文化的并存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无法回避时我们必须正视之适应之并改造之。因此,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经典文化与快餐文化等多维文化的交织裹挟中,我们既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更要有执着的中国声音。没有国际化的视野,我们就不能适应快速变革的世界局势,只能还回到“闭关锁国”“自我陶醉”的过去;只有国际化而丢掉中国化,我们就会脱离本民族文化的实际和血脉,就会再一次“被奴化”,再一次沦为新的“精神奴隶”。同样,丢掉传统,就意味着丢掉了“自我”,忘记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当然也就不知道“到哪儿去”;只是固守传统而排斥创新,只会让我们“抱残守缺”,只会在“涛声依旧”中依旧登不上世界快速发展的“新客船”。

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有“根的觉醒”,应该在坚守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架构起符合中国文化与民族特质的教学理念体系和实践操作范式。中国语文教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素读”也应该在时代的变迁中有所变化,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更应该站在新的历史发展的高度,给“素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剔除糟粕,我们可以将“素读”在理论上进行这样的界定:“以一种原始的心态贴近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渠道,把握作者原初的内在的思想,并与作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此丰富阅读体验、丰厚知识内涵、丰盈精神世界。”由此可知,这样的“素读”既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又凸显了中国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教授先生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和话语意图;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因此,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素读”执守的正是一种“真实”“真诚”的阅读姿态――怀揣敬畏、谦恭敏慧,实施的是一条“求真”“求实”的教学之路――诵读体悟、积累运用。

怀揣敬畏、谦恭敏慧,意即语文教学需要有一种平和、静谧的态度,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在层出不穷的所谓“新理念”“新思想”“新模式”中坚守“中国元素”。不盲于“崇洋媚外”,善于在建构主义、后现代教学观中觅得切合中国语文教学的积极因子,敢于吸纳的文化因子、摈弃腐朽的文化垃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传承中国元素、生成新的路径。

诵读体悟、积累运用,意即要能够遵循语文教学的“中国规律”,回归到中国语文教学的原点上。潜心诵读、体悟,保持一种民族性的阅读自觉和生命化的成长自觉,积极融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次的心灵拥抱与融合,在教师的价值引领与自我的主动建构中,与文本及作者达成意义的共识和价值的趋同。同时,强化积累,重视应用,在阅读中“存贮下语言的橡果”、“根植下精神的种子”,以此丰富知识内涵,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生命质量。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坚守的是民族之魂,创新的是教学之路。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伯棠先生在《小学语文教材简史》中指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二是要符合学生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因此,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必须坚守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特点和中国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在经验的传承中去其糟粕,汲取精华,不断创新,用“中国化”的方式教“中国”的语文,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代代相传和时代创新。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探索

【摘 要】目前,在我国对于英语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但是,大多数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都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无论是从教学方法,还是学习方法都没有取得过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些方法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借鉴的,所以有许多都不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这样的问题有人就想到,英语和我国传统语文的教学方法。英语和语文都是一门语言学科。因此,就有人大胆的猜想是否可以把我国传统汉语的教学方法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文章主要针对我国英语教学的现实状况,把英语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最终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经验;英语教学;方法借鉴

英语教学一直是我国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教学难题。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我国的教育界一直都在不断的探索。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先后尝试着使用过三种方法即“语法翻译法”、“认知法”、“交互法”。

英语在我国作为一种外语进行学习,学生除了在课堂进行学习之外平时很少有机会学习。更不可能在生活中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使用。

一、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面进行分析

1.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读”方面分析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对于“读”的好处我国古代有许多研究资料。在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的重视读。我国的古代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语文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对读的要求就特别的高。既有读,同时还有朗诵,所谓朗诵就是大声的朗读背诵,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更是为了迅速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读可以很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在我国许多在学术上取得显著成就的人都十分的重视读;

2.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读、写”两个方面分析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读的讨论,而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写也是十分的重要,因此,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写是读书的一个重要过程。只有读和写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读能够使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动手写却能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因为语文和英语都是一门语言学科,因此学习语言最直接目的就是要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读书还能够使人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个,而写作却能够使人不断地提高直接的动手能力。把读和写二者相互结合。

二、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对英语教学的启发进行分析

1.从读的方面分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英语进行朗读和背诵,这样将十分有利于迅速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朗诵既能够使学生加强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所学的知识来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大胆的运用所朗读背诵的知识进行实际写作和阅读;

2.从阅读方面分析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进行教学,例如在多媒体网络的使用下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朗诵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英语听力的练习,并且通过听英语表达单词和阅读内容来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从而建立起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体系。接着还可以通过精读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文中特定的句型和词组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对所学文章进行熟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语言知识不断地积累,最终使学生对一些优美的语句表达方式能够更加灵活的运用;

3.从综合练习学习方面分析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大量的练习,对文章的大概意思能够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及时的加强学生对听力、讲述、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练习。通过反复地练习加强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运用能力。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于英语写作有许多的练习,可是这些练习就是不起效,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话费了很多时间,可是所取得的成绩却十分的不理想,这主要就是由于学生的知识记忆储备量还没有达到适合大量练习写作的水平,所以对于出现的许多在学习过程中问题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最终以至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在经过了大量的联系之后依然不能够有明显的提高。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既要会听还要会学习和阅读、和写作各个方面进行多方位的练习,这让才会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人们经常都会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其实真的不假啊,对于学习英语方面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每一个学生都希望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需要从多方位进行练习,最终使其在英语方面能够有一个快速明显的提升。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

(大名县明德实验小学 河北 大名 056900)

【摘 要】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生活!”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广西开展几年了,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语言课堂?①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②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③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④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让学生参与、主动参与,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活化课堂教学,践行“新课改的要求”,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语言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生活!”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的课堂呢?

1.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有如乐曲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引其入境。

1.1 巧设悬念。 好的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仔细分析课堂内容,在某些课开头,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蓝色的树叶》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我设下悬念: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树叶的颜色,有谁看过蓝色的树叶?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主人翁却有蓝色的欲望。这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思、乐于想、乐于学,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心理。

1.2 以图引趣。 课文是用语言描写事件,通过图画把事件再现出来,加上语言的引导,课文一下子就变得形象、具体、生动起来。借助图画,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的导入环节时,我便画了一条五彩路。出示几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让学生展开想象,谈所见、所想、所感,潜移默化中,使感知得以深化,图文并茂,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2.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2.1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上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这样的答案:对于“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2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都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要坚守好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时期,学生的提问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提问能力能够体现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听讲程度,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因而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给学生以良性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所问。创设条件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我们鼓励学生的不同思想,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是学生思想生成的关键时期,因而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我们承担着更大的使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让语文课堂更加充满生机,是我们当前的重要责任。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有效。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与学生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浅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艺术策略

摘 要:将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谈谈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的艺术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学习兴趣

二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他们的思维活跃,要求参与的愿望较高,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为主,需要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与快乐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通过交往互动,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采用适用的激趣方法是一个关键,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觉得这以下这几种方法比较适用。

一、气氛激趣

创设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采用巧妙的悬念,举一些贴切的事例,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如,上语文三册中的《美丽的丹顶鹤》时,就先让学生从猜谜语入手,丹顶鹤到底美不美?学生的兴趣来了,注意力就集中。思维也就随着老师的引导拓展了。

二、故事激趣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营造教学情景,结合课文内容讲故事。如,上语文三册《梅兰芳学艺》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梅兰芳是男扮女装,先给学生讲讲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梅兰芳是如何刻苦学习京剧表演艺术的。在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门艺术需要付出的努力。激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梅兰芳的刻苦努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梅兰芳的其他故事,实现教材内容的外延,完成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猜谜激趣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编的字谜猜一猜,

如(1)十八口(杏)

(2)口十八(呆)

(3)口中有十八(困)

如果小学生懂得一些编字谜的学习方法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字的结构自己进行编写,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字谜。学生通过自己动脑联想,可以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同时很快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纷纷学着编:

(1)一只狗,真少有,头尾都有口(器)

(2)此木可以烧(柴)

(3)水大好发电(淹)

(4)禾苗的家(稼)

(5)在家玩火有祸(灾)

(6)山倒在火上(灵)

(7)手拿户口本(护)

四、竞赛激趣

学生年纪小,好胜心强,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竞赛活动,如:读书比赛、朗读比赛、写字比赛、背诵比赛等等。“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有时是小组比赛;有时是男女生比赛,对比赛优胜者及时鼓励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的竞头就会更足了,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对于那些做得差的同学,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然后加以指正,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表扬他们的胆识,然后让他们继续完成。让每个人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当学生的知识一点点增长的时候,自信心也一步步增强了。

五、树立大语文观念

科学运用童话将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仍然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课文以一只普通的气球,捧出了一颗颗活泼的童心,折射出童年真挚的友谊。还可借助网络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六、品读经典,明理践行

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班里开展了“品读经典 明理践行”国学课观摩活动。在教学中以及自习时间等,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将原本课文中比较深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细心的推敲,针对每一节课件步骤进行精心设计,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设定特有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从中明白了从小应该立下远大的理想,在学习中要端正学习态度,获取有益的学习方法,从而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在课后抓课文空白点设计有效作业。作业设计应立足于文本又突破文本,抓课文空白点,让语文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业形态呈现出“教学做”合一的境界。今后,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作业设计,将受到的启发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中学语文教学经验漫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为语文教师对教育教学要有充分地认识、理解。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其筑起更深邃的思想大厦。

1 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最注重的当然还是任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广泛大量的阅读是基础,笔者常感到学生的作文不能令人满意,即便是作文,也给人有炫技之感,其精神内涵和情感包容,相对说来总觉得要平淡一些。这当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来弥补,而阅读正是获得这种滋养的重要的途径之一。文学名著,当然是青少年最适宜的读物。

现在,语文教育界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其底蕴,已经比较注意。所谓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是对人文社科知识的了解,文化素养的提高,力求塑造一个完整的“人”。面对浩翰的宇宙,无尽的时空,熙熙攘攘的人生,人存在的理由的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这当然不是一门语文课所能解决的。但在对人类精神作品的大量阅读之后,在激情的撞击下,在理智的思考中,青春心灵必将有一种内在飞跃,生命也会达到一种圆融自在的境界。这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将会有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丰富学生情感和精神层面上。

2 不断拓展学生写作素质的途径

读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写作更是一门较独立的学问。在教学中,笔者借鉴前人发明的“六环节”作文教学法,深得其味,这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六环节”教学法即是“讲知识——读课文——练技能——用规律——评效果——修改提高”,简称“讲、读、练、用、评、改”。

(1)讲知识,就是教会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知识。

(2)读课文,就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作为运用语文规律来达到表达的目的,把课文作为写作的“示范”。练技能,要求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指导下运用范例进行单项基本技能的练习,有口头的,有书面的。由于练得及时,学生思维活跃,思路畅通。

(3)用规律,要求学生在掌握了某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的综合训练,自觉地创造地运用所学的有关语文知识指导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

(4)评效果,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检验实践效果,培养学生鉴别是非优劣的能力,提高学生和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5)修改提高,明确了实践效果之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尽量使作文写得。

以上教学法是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笔者补充一点心得,在实践中效果明显,学生也较欢迎。当然是就具体作文实践而采用的方法。在阶段作文教学中,笔者注意多与少的辩证关系,多就是平时学生自己多写多练,少就是教师重点讲评。

3 讲出真我的风采

相当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太依赖教学参考书,甚至于离开它就上不了课。说明我们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还都未得到正确的认识。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不断感悟与积累的而获得的。语文课怎么上呢?没有教参的课文怎么讲呢?其实很简单,讲出教师自己认真阅读后得到的感悟就行了,也许你的理解与别人不一样的,但这与不认真读课文而只照搬教科书结论的做法,其差距何止以道里计!

怎么才能讲出你自己呢?

及时,扔掉拐棍,自己走路。备课时一定先熟读课文,确有必要再看教科书,切忌在阅读课文之前把教参上的课文分析抄到教案上的做法。经过自己用心阅读,才能知道一篇文章会么地方需要作者有弦外之音等等,这样的课才是讲出了你自己的心得,也才能讲到学生的心里去。

第二,扔掉框框,独自品味。前些年盛行的“解词——分段——概括——写作特点”的课文分析模式,常常束缚了教学创造力,扼杀了师生的灵性。领会文章写作中心当然是重要的,但一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需要独自去品味,而不是拿一个标签式的结论就算完事了。

第三,扔掉枷锁,独立思考。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分数是教育史上最糟糕的发明”。现在,考试当然还是得有的,但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谁能扔掉分数这个枷锁,谁就能真正解放学生也解放自己。在汉语文的教学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除了字的读音与写法答案是惟一的以外,其他从解词到造句与写法分析,答案几乎都不是惟一的,都应该是开放式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独有的感受及与人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经过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即使这个结论与参考书上可能是不同的。这样的教学才会使学生不断地聪明起来,也才能使学生不断地聪明起来,也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自已的教学。

教海无涯,作为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简介:刘永波,大学本科,中教一级。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高中语文教学经验

【摘要】有人曾经说过:“一个的教师,必须拥有四大支柱

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平凡的也是幸运的,我们的幸运是因为在平凡的岗位上能更大程度的集“人性”“灵性”“活性”“诗性”于一身。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经验

一、坚守中创造精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做到热爱自己的事业,不管组织安排的是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把它当做宏大的事业。因为热爱语文,所以我们才能做到对内外结合、双向互动的“大语文”“大课堂”教学理念的不懈追求;因为热爱自己的课堂,所以我们的教学课程才永远是师生激情创造的释放过程、本真生命的演绎过程。

站在了语文教学这个讲台上,我们就要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培育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同时也要在各种各样的社会诱惑面前依然静下心来刻苦钻研,广学博蓄,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勇于实践,把那些创新的理念不断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中。

我们人生的花朵就在这无悔的坚守和不懈的努力中绽放,灿烂夺目,精彩纷呈!

二、在思考中镌刻人生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教好语文,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思考者。只有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永远立于教育的潮头,也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永葆事业的青春。

在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我们要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的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而且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要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比如我所推崇的陈胜良老师得“六部教学整体模式”和“人格作文训练模式”。这一切,都离不开思考,只有理性的思考才能让我们的视角一步步触摸到教学教育的本真。

思考是需要底蕴的。我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是:“语文教师不能光懂语文,他应该是一个杂家,应该与书打得火热。”我们应该随时与近期出版的图书、报纸、刊物保持接触,不断学习。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极喜欢独居但又喜欢群居的人。独处时的凝神冥思,沉静的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群居时的妙语连珠,在思维的碰撞中寻求灵感的火花。只有这种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才能让我们的思维活水源源不断,长流常新。

我们从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入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减负提质为主旋律,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进行了多方位的教学研究和教科研探索。我们正努力实践着“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教研活动的教学模式。

同时,我们还提倡进行重大课题的研究,比如“课堂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实践研究”“教学规范的构建和操作实施研究”“农村高中语文学习策略理论与实践研究”“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等等,我们相信这些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课题,可以高效的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倡导一种新的教育方法――生命化教育。学生是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体,也是一个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因此,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体培育的过程,必须以生命化的方式促进其生命的发展与成长,教育应该是农业化而非工业化的。“基于课堂,基于校本,基于群体”使我们一贯秉承的原则,我们在不断尝试用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的总体思路引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向更广更深处发展。

三、在奖掖中散发光芒

“老师就应该像是一位挖渠者,用辛勤的汗水引导着一条条小溪绕过岩石,漫过荒漠,逐渐变宽,最终汇入更加广阔的海洋,向着语文更诗意的领域挺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辈,奖掖后人。而且我们应该把这当做自己的一种的责任而乐此不疲。

我们在不断地实践总结中概括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从理论学习中进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在教学交流中进行反思。

我们认为,区别教师和平庸教师,不在于教师是否犯错误,而在于是否能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每一次痛苦的反思,都是一种境界的升华。而教师也势必在一次次的反思中,逐渐走向自己所期待的理想的教育层面。

同时,我们老师不应该只有教艺,更应该有师德。只要你跨上三尺讲台,你便置身于一片真诚的信赖和殷切的期待之中,于是一切烦恼、疲惫和杂念都会离你远去。心中荡漾着被需要的幸福和振奋,你就成了几十双眼睛中的百科全书。这时你就会感到一种无言的神圣和庄严,你就会情不自禁的燃烧、释放。语文老师,就应该像春蚕般默默吐丝作茧,像蜡烛般发光发热,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勤耕不辍。诲人不倦。

我们是平凡的语文教师,但我们又是神圣的、光辉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之谈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典型课文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提出了“师生交互,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快乐识字、句,变序,情境及角色定位”等教学方法,便是目前新的《课程标准》性质与价值得以体现的的创新方法应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 情境 交互 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语言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表达,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说话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语言表达提到及时位,可见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只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文学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情感语言表达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1]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创新方法为主,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语言、体验语言、审美语言的方法技巧上,如何去做?下面,我们便以三篇课文为例剖析、体会与反思。

一、《四个太阳》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充满通趣的课文。这篇课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了作者的美好心愿,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通过教学,我对“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新课改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按照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教学的本质应是师生的互动交往。课堂上,我多运用具有童真童味的语言,并积极调动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功能,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在肯定的目光、真诚的微笑等鼓励性评价共同作用下,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积极投入活动之中。学习课文时,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学定教,各有侧重的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的各段落,从而突破难点,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使学生有想法可以随时发表,平等对话,无拘无束交流。

(二)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渲染气氛,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对我们的新要求课堂中,为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这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带来的四个美丽的季节,特运用电教手段的优势来营造气氛。如及时小节:一幅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的图片配有知了烦躁不安的叫声,在一瞬间变为绿太阳图,让学生体会绿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清凉。通过这一热一冷的对比,孩子们对绿太阳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并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快乐识字新课程告诉我们应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在识字教学时,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式,先整体读文,在对各段文字做不同侧重的练习(绿太阳段里的生字让学生做动作,对比识记;红太阳段里的生字重点在于偏旁归类识记;彩色太阳一段中的生字侧重在方法识记;金色太阳段里词语的认读、运用)然后再让字、词、句回到课文里,这样有了语言环境的烘托,学生认识生字也就更容易。本节课中,无论用词说话,或是我问你答的游戏和学生自编的记字方法,都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游戏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合作学习。

二、《我想发明的机器人》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我想发明的机器人》这一节口语交际课,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出现的教学内容。这个话题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有铺垫,从《果园机器人》这课的学习自然引起。教学中借助学习《果园机器人》时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说一说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本领。

我采取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说的同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使我感受颇深:

1.口语交际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的互动式言语交流。

2.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3.在交流互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如果教师把自己当作是活动的组织者,那么交流中将很难形成生生之间的自然的互动交流。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活动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交流,甚至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引航,才能促成互动交际的达成。

本节课,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

三、《司马光》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司马光》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

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本组课文的编排主题是: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合本课特点及一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及时次试讲时,我将预先准备的教学设计调整为:及时课时:认识1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会写2个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在课堂上,我精心设计烘托气氛的导语,极力渲染。结果,学生似乎只是把体验当成游戏,这样感悟人物品格也就变得有点虚了。我感悟到,在语文课堂上,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积累语言。此外,我还认识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而要让他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做到专心听讲,不仅需要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应在课堂始终贯穿教师精心、有效的组织。

于是,我再次调整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从文章的中心人物司马光为切入点, 直接进入到重点段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样的朗读,感悟人物品格,然后再引出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与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加深对人物的感悟,这样不仅能有效激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也能较好的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上完这节课,我感觉采用变序方法教学本课,比较好地完成了目标任务,较为成功。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师要教什么,还要体现学生学什么,如何指导学生学。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读书的训练与指导,并加强课堂的动态交互性,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亮点。总之,充分利用“师生交互,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快乐识字、句,变序,情境及角色定位等”教学方法,便是目前新的《课程标准》性质与价值得以体现的的创新方法应用。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点滴谈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时间,教育在我眼中不断的发展深化,教育在我心中继续呈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教育构成了我目前的人生!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老师难,当语文老师更难;当老师累,当语文老师更累。每一节课无不是你智慧的结晶,也许为了一个知识点你要在图书馆呆上几个小时;每一篇作文无不浸透你的心血,也许为了明天的作文课你要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语文教师的确比较累,但你真正做起来,用心去做,这“苦”中的“乐”呀,却是最多、最感人!

一、真心喜欢语文

做语文教师,首先要自己喜欢语文,要有丰富的语文情结,并且一定是真心的!当你真正喜欢语文了,你才会真心地、热情地教学生学语文;你才能“站在情感的磁场边沿,用纤纤温柔之手,爱与美与智的歌曲”感化学生,鼓舞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你,喜欢你的语文课。

二、乐在用心读书

学生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程度;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若是你不喜欢读书,你的知识和眼界就是狭窄的,你的精神和语言就是贫瘠的,你的课堂和引导就是乏味的。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条永流不止的小溪。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我最喜欢读苏霍姆林斯基和魏书生的书,我最爱看的杂志是《语文教师之友》和《青年文摘》。现在,我又有了新的读书方式――上网读书。渐渐地,我发现我的学生也爱上了读书。

三、勤于练习书法

本学期我带七年级,每天必做的事就足练字,要求学生把字写规范,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功,同时还能教育学生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

四、经常动手写作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又与阅读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自己喜欢写作,才能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来更好地设计作文教学环节,从而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改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常动手写作,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创作思维能力。可见,教师的身体力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五、师生共同学习

每学完一篇课文,我喜欢和学生一起朗读、背诵;我喜欢和学生一起讨论,同学们的真知灼见总是令人耳目一新;我喜欢和学生同场竞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和学生一起学习,你才会感受着学生的感受,幸福着学生的幸福;与学生一起学习,你才会把好学生的“脉”,更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是知识的传承,是经验的保留,是智慧之门的开启,是未来生活的储备,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生命发展的本质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的阶段更要引导学生会思考、会正确思考、会多角度思考、会深入思考,以提升其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个人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与研究

推进素质教育与实行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之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必行的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开阔教育教学视野,为了加强与外界的了解与沟通,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方略贯彻,本人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体会并参考借鉴语文教育同仁的先进经验,将“个人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呈现交流,诚望赐教斧正!

一、转变观念,洗脑更新

要想贯彻好素质教育方针,完成好课程改革任务,首当其冲的行动便是转变观念,洗脑更新。这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现行的教育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的影响,虽然也结合了我国的实际,但是已经不适应新时展的需要。弊端较多:观念很滞后、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课程内容存在“旧、偏、难、繁”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内容相对封闭、难以反蘸现代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内容、脱离学生现状和社会实际,不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等。因此,“转变观念、洗脑更新”是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怎样去“转变观念,洗脑更新”呢?

及时,专心学习理论

重点学习“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用新时代的多元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头脑,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束缚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尽其心、尽其力、尽其能、尽其广、领会各方面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在头脑中形成教育教学理念的知识结构,以便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行动。如此方能高屋见瓴,形成适合时代所需的教育教学理念。

第二,明察近期动向

教育形势发展较快,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要求我们必须以变应变,快速反应,所以明察近期动向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向较有经验的同仁学习;可以从书刊影像中吸取营养;可以参与教研活动发展身我;可以投入教育教学信息网;了解中外教育观念,为我所用,提高自我。

总之,要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不断发展、提高、丰富、完善自我。强化内功,拓宽外功,全线出击,综合提高。

第三,注重积累总结

教育教学观念的形成如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不能不注意积累总结。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地否让土竟其厚,人非厌学才八斗。足见积累总结之功效。可以经常把自己的所得与体会整理收集起来,以便备用;可以经常在探究中总结积累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开拓创新;可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宽延观念等。

总之,“转变观念,洗脑更新”有法无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探究。

二、付之行动,实践检验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是转变了观念还不够,必须去寻求能体现新观念的方法、策略与行动。用教育教学实践去检验转变观念的功效。这样,才能推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那么,怎样去行动,才能体现观念的转变呢?

及时,吃透“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该学科的指南,是该学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导引,是该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尺子,是该学科教育教学达到水平的依据。故此,必须吃透“课程标准”。从科学文化知识的整体性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地、发展地、宏观地挖掘师生的潜能,开阔师生的视野。这样,才能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相长,有利于培养时代所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精心研究教材

教材是该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根据学科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系统地、扼要地、地表述学科内容,它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注重教材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教材与科学发展状况的关系:教材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矛盾;教材与师资力量、教学物质设备联系的同时重点研究教材的科学性、时代生、针对性、时效性操作等方面。

第三,耐心了解学生

学生是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不能将学生看成是木头人,甚至当成物;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特殊的身心特点和不同层次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们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的属性;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的对象。所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必须特别有耐心。耐心了解学生不但要掌握其发展规律,还要掌握共性以外的特征(个性差异);采取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积极乐意接受;收到的效果既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真实、的了解学生实际。

第四,活化讲课艺术

一部收视率较高的影视作品,不但要有其很强的思想内容,而且更在于其有较高的艺术形式。一堂课想收到圆满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活化讲课艺术是不行的,特别是“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大胆开拓。教师必须克服以往教育教学形式的弊端(如满堂灌、填鸭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活化讲课艺术。

活化讲课艺术,要兼顾多方面因素,尽较大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采取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辅以其它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形式上,要多角度地创设教育教学情境,多层次地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课文多是童话故事。我常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编排课本剧,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并且在课文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明辨是非,向课本中具有品质的人物学习。并且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孩子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在思维训练上,要“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语言恰当,体态适宜;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出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的生活画面。每个学生所描述的都不一样,但又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旨:那就是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在教育教学手段上,要力求自制教具与现代化教学设备相结合,既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不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我安排每个学生自制一课的生字卡片,在讲到这一课时,由这名同学展示出自己的卡片,让大家评价一下他的卡片做得好不好,接着让这名同学领读卡片上的生字,还要说说这个字的字形特点。再告诉大家我是怎样记忆这些生字的字形的。学生在亲手制作卡片时,对本课生字的字形特点和字音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再满怀信心拿着自己做工精美的卡片,当一名小老师教学这些生字时,学生的心里非常自豪,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制作和当小老师的兴趣。这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结合,相互转化,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由厌学到乐学。还必须要在实效上,要常规化教育教学与特殊化教育教学(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形式)相结合,平时教育教学与特殊重大节假日思想言论,政治形势相结合。比如在清明节时会带着学生到烈士墓前悼念,对学生进行传承美德的思想教育;在六一儿童节时,会送给学生真心的祝福,并组织学生搞好庆祝活动;国庆节激励学生书写爱国方面的讲演稿等等。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谈谈我的语文教学经验

【摘要】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意识;建立活力课堂

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总结了这几年语文教学的看法,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于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

作为在农村中学教学的我,经过我这几年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经验,作为教师的我,要先深入掌握分析了解教材,才能知道怎样去教学生学习把握语文教材,让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去学习语文知识。由于近年来语文试卷命题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语文试卷命题选材把重点放在课外,课内试题所占比重相对较少,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一个错误观念:学生们认为不需要在语文课本上下很大的功夫。只要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就能把语文学好的观点深深的留在学生脑海中。然而,学生的语文观就很肤浅了,语文学不学都能考好的。

因此,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必须面向学生的,又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上,要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课本为主要手段,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牢牢地把握语文课本这个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学以致用境界。所以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教材,从语文课本中的字词句短篇开始学起,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学好语文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意识。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吸纳了一些好文章,还可以说是文学中的精品。语文课本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很多语言优美、构思巧妙的文字、语句、语段,感受属于汉字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历史、科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增长我们对于各领域的基本认识,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置身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心境与感情,以不一样的身份体味生活的乐趣,漫游到语文世界去体会语文的意境,使学生们形成自觉学习语文的良好意识。

2开拓视野把握语文教学方法

在农村学校读书的学生要提高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仅仅靠课内为数不多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中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特别是九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是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提高学习语文水平的大道,这就要把课堂拓展开来,也要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分析文章的技巧,运用在课内和课外实践之中。所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在课外学习中寻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进一步增强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作为教师的我在通过指导学生积极阅读方面,使他们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与锻炼:首先要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其次提高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再其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因此只有开拓学生的视野,正确把握语文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成绩。

3走出传统语文的格局提倡自主探究学习

在农村中学中传统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死记硬背”,因为记忆力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在中考和高考试题中就经常遇到文言文背诵、古诗词背诵的题型。但是现在农村中学教学中都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要想学生学好语文绝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行的。我作为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学生要学好语文,我们注重的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对于出题人考察目的的理解,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和上进心,倡导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方式。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意识,团结合作意识,还有创新意识,这些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

4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处处都是语文课堂,农村学生学习语文内容的生活性很广泛,在很多城市里的学生是学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发现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自主探索语文学习的乐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并探索更深层次问题。

学习语文要充满乐趣,学习语文情境的合作性也很重要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学生的合作不仅是为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是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学习语文过程的还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综合性是指教学方法在被选用时,人们开始注重多种法结合,互配使用,以期达到化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很复杂,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过程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应。因此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收获更大,也是教师的教学语文水平的提高。

语文教学是打开教室的大门,是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是源头活水流进课堂的本源。在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时,既要利用有利的资源,又要不断被挖掘课外的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以运用。使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很难学好语文,通过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对学习语文充满兴趣,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然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必要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朝气。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班的语文成绩大大提高了,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我的教学语文的信心,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经验

摘要:语文是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发展影响深远,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进,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应该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笔者就新课改后语文教学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旨在为更好的提升语文教学效率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 事项 经验

一、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二、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较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努力做好教学优化工作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化的过程。

总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之谈

一、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学生只有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才能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二、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三、“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

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多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语文教学经验浅谈

摘 要: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其授课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本校根据笔者自身授课经验,总结出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经验

大学语文是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承载着提高学生母语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任,作为公共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一及时学期。目前,由于大学语文的地位边缘化、课时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因素,要真正上好这门课并不容易。笔者近几年专职讲授大学语文课,积累了一些经验,愿与各位切磋。

一、开学及时课定基调、调心态

新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语文课持有亲切、厌倦、不以为然、期待等不同的复杂态度。所以,每个班的大学语文及时堂课,笔者都是先让学生了解课程意义、课程目标、成绩考核方法等,告诉学生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不同,要接受新的学习理念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定下基调。大学语文考核注重的是学习过程,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即重在平时,把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相结合、书面作业和口语表达相结合、学习效果和学习表现相结合,给一个综合性的成绩。

二、授课以时间为顺序,使学生脉络清晰

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名目很多,大部分都是按照主题来划分的,古今中外只要主题一致的就放在一起,跨度比较大,所以学生学起来有些困难。笔者的经验就是上课时打乱目录上的顺序,按照时间顺序往下讲,先把整个文学史的脉络给学生梳理一遍,把每阶段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以及名家名篇简单提一下。从文学的源头神话开始,然后是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元明清文学、近现代文学、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让学生把中学学过、接触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串起来,脑海中有个清晰的脉络,之后再详细讲授名家名作。

三、课前检查背诵,激发学生兴趣

人都有惰性,为了激发并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每次下课时会布置课后学习任务,比如背诵一首诗词,背诵经典段落,弄懂一个文学典故,等等。下次上课前会抽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检查,一般不直接点名提问,而是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背诵,激励方法就是:每学期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主动背诵的在期末成绩中加分;每次背诵诗词有3到5个名额,要抢答。这个方法很好,气氛不像教师点名那么紧张,会背了站起来背诵,这次不想背诵以后还有机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多媒体授课,加深印象

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实行多媒体教学,而大学语文是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课堂上知识传授的容量;利用多媒体的声光音画营造课堂情境,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讲授《蒹葭》一诗,先让学生听诗歌朗诵,然后播放根据该诗改编的《在水一方》,让学生品味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在讲《长恨歌》之前,选用配乐朗诵,让学生听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文学和艺术的契合点,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熟悉感和亲切感。

五、开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演讲,效果显著

期中考核,笔者会提前布置作业题目,把全班学生按地域分成10个左右的小组,本省的按市分组,外省的学生很少,每个省为一组。课下准备关于“家乡美”的发言材料,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时间3~5分钟,介绍家乡的人文地理、美食习俗等,可以用幻灯片作为演讲的辅助工具。这样的方法,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彼此间你追我赶,力求在台上的几分钟内展示最绚丽的自我,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弘扬传统文化。这些活动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也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效果显著。

六、课堂讨论,印象深刻

笔者在讲课的同时,会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比如讲《长恨歌》,会让他们讨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有什么异同点,然后分组发言,交流思想。学生主动发言,激烈的辩论不亚于大专辩论赛的现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不仅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从现实中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在讲课时把大学语文与社会实事热点相结合,引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触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思和讨论。比如,结合“小月月事件”“老人摔倒扶不扶”“强拆事件”“最美女教师”等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教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很高。

七、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授课

语文是外延最广的学科,涉及文化、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因此在授课期间可以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授课。比如,把中国上古神话和古希腊神话放在一起讲,对比神话人物品行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把中国的格律诗跟西方的十四行诗比较,让学生加深印象。讲到陶渊明的饮酒诗,会提到中国的酒文化,或者饮食文化,可以增加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丰富其文史知识,收到更好的授课效果。当然这也要求教师有广博的学识,授课前还要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大学语文的授课不应拘泥于陈旧的模式,要根据时代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点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杨希英.影视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结合[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0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