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核心价值观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和精神世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心价值观论文

核心价值观论文:大学生道德激励核心价值观论文

1核心价植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基本内涵

要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的道德激励常态,首先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指针,也是开展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导向。它决定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性质、方向、标准,也决定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效果和成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提炼和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评价的较高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道德评价和道德激励确定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和标准。大学生道德激励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大学生道德激励,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一定价值观引导下,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去引领、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动机,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发生的活动。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主体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主体,其中,高校教师是最主要的激励主体;大学生是道德激励的客体或对象;激发大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引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发生,塑造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任务。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学生道德激励包括正向激励(鼓励)和逆向激励(约束)两大类,道德奖励和道德惩罚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两种基本形式;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目标激励法、过程激励法、结果激励和榜样激励法等四大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是相对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而言的。我国高校在长期发展中,通过评定“三好学生”、发放奖学金、处罚违规违纪学生等方式,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道德激励模式,曾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文化转型,价值多元和文化多样使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许多反道德激励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滑坡、道德迷茫、道德失范、道德冷漠。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营造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实效性。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激励新常态,是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全过程,并把它作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取向、根本价值动力。在多元文化和价值的道德生态环境中,进一步明确道德激励目标,把握道德激励标准,遵循道德激励规律,创新道德激励的方法,完善道德激励机制,使核心价值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现代化、经常化、制度化、长效化。

2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2.1道德价值导向一元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转型,呈现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的格局。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必然引起社会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这种文化和价值冲突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起部分大学生道德目标迷茫、道德标准模糊、价值取向错乱、道德行为失范,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效果。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导向,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和传统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在大学生道德激励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标准和动力,把握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正确方向。

2.2道德评价标准先进性

道德评价是道德激励的题中之义,也是道德激励的中心环节。在道德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确立先进的道德评价标准至关重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对我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各方面都规定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这些具体的道德标准可以看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这些具体的道德标准的高度凝炼,是最根本的道德评价标准,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较大公约数”。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较高价值标准,才能营造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新常态。

2.3道德激励模式的现代性

大学生道德激励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服从和服务于高校校园治理的大局。高校校园治理现代化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在高校校园治理现代化的潮流中,大学生道德激励也必须实现现代化。所谓大学生道德激励现代化,是指大学生道德激励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化过程,包括大学生道德激励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的现代化,概言之,是指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的现代化。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是由激励理念、激励内容、激励形式、激励方法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构成。实现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道德激励理念的现代化,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激励新理念;其次,要实现道德激励内容的现代化,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的综合激励;再次,要实现道德激励形式现代化,形成自上而下激励、自下而上激励、平行激励相结合的立体激励形式;,要实现道德激励方法的现代化。通过目标激励、过程激励、结果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现代道德激励方法,提高道德激励的实效性。

2.4道德激励机制的长效性

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具有不稳定性、短效性、不确定性等弊端,要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必须构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有效机制。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大学生道德激励制度,以科学的法规和制度来规范大学生道德激励活动,使之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稳定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道德激励全过程,把目标激励、过程激励、结果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长效性;,要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道德激励,避免不确定性,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

3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的重要意义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弘扬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只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道德行为。

3.2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学教育,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冲突的背景下,西方各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我国大学中来,严重地毒害我国大学生的心灵。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把道德激励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激发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在大学生灵魂深处筑起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的钢铁长城。

3.3有助于提高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我国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力军和接班人的基地,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应当成为社会的精英,具有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光靠理论说教是不够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采取科学的道德激励手段,鼓励大学生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行为发生。只有把正向激励与逆向激励、道德奖励与道德惩罚结合起来,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构成稳定的道德心理机制,并外化为道德实践,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的基本原则

4.1正确导向原则

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正确导向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导向,大学生道德激励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难以取得成效。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把它作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标准,才能引导大学生分辨是非曲直,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营造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激励的根本导向,才能保障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正确方向,为大学生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提供正确标准,才能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供正能量,激励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4.2以生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以人为本”运用于大学生道德激励中去,就形成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所谓“以生为本”,就是大学生为本,大学生既是道德激励的客体,又是道德激励的主体。道德激励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把大学生作为道德激励的出发点、归宿点和立足点。坚持以生为本,必须克服以教师为本的传统理念,明确教师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外因,而大学生道德成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大学生自身。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道德激励作为激发大学生自觉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把大学生的发展作为目的。必须把外在道德激励与大学生自我道德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道德激励使大学生成为自由发展的人。

4.3公平正义原则

大学生道德激励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公平正义是道德伦理的核心范畴。何为公平正义?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解释,但从一般意义讲,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制度、规则和行为才是公平正义的。公平正义首先是制度的公平正义,就大学生道德激励而言,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制度必须公平正义的。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必须从激励制度上确保人人平等,在激励制度的执行上,做到对事不对人,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在实践中,必须克服轮流坐庄、平均分配名额的做法,坚持既定标准,做到宁缺勿滥,真正发挥扬善惩恶的作用。“公正”是公平正义的简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在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原则,使大学生道德激励本身符合伦理性。

4.4注重实效原则

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必须讲究实效。大学生道德激励的目的,就是要扬善抑恶,鼓励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只有扎扎实实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活动,克服应付态度,避免形式主义,才能收到实效。要不断改善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把目标激励、过程激励、结果激励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结果激励,而忽视目标激励和过程激励的倾向,把道德激励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严格道德模范的评选,把真正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模范评选出来,并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总之,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公平正义,坚持注重实效,才能真正营造出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邹海贵贺维单位: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核心价值观论文:学生党组织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发挥学生党组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由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日常表现各个方面,都会成为普通学生关注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普通同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榜样力量。但实际调查证明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思想和行为举止上不够成熟,把自己混同于一般大学生,放松了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其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

1.1健全党员准入机制

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障质量,不能将学习成绩或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等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不盲目追求数量,慎重发展学生党员,严把入口质量关。

1.2健全党员管理教育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个人成才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对党员、积极分子的先进性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普及。高校学生党组织应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并将教育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实行。提高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共产党和发展中的国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1.3健全党员考核机制

坚持考核的科学化、常态化。对党性观念强、时刻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党员要定期表彰,树立先进典型;对党性观念、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的党员要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对严重违的纪律、不遵守学生管理规定、损害党的形象的党员要按照程序做出严肃处理,将不合格党员及时清除出党组织队伍。使大学生党员时刻树立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能够担得起“先锋队”的称号,当得起大学生的榜样。

2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宣传组织作用

2.1利用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宣传手段,完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教室、走廊、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是大学生每天必须接触和收听的,利用这些场所和手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耳濡目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次,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平台等学生频繁接触的新技术手段,完善校园沟通交流新平台。在校园网和微信平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与时俱进,更贴近学生,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2.2丰富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

党内的“”、政治性的理论研讨、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无疑是组织学生党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方式,但一味地采取单一的学习方式,难免因枯燥而流于形式。因此,要创新党组织的学习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寓德育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管理之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堡垒。及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班团活动相结合。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的重要组织方式。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特色社团活动,结合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建党日、一二九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庆日,结合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文化节、迎新年晚会等特色活动,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举办、参与特色活动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高校学生党组织应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广泛动员、组织学生到基层参与社会实践,增长学生见识、锻炼学生能力,弥补学校理论教育有余、实践教育不足的现状。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很多大学生,包括一部分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缺乏了解,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于高大上,离实际生活很遥远。为纠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党建活动要紧紧围绕“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解释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贯穿到学生手册及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去,使学生认识到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规范日常管理,健全内在机制

在日常事务管理中,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想结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日常事务管理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汇贯穿到学生手册及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去。

二结束语

在我国,高校学生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宣传组织作用,增强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才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才能保障党的各项事业顺利进行。

作者:李苗车晓彦王廷中单位:营口理工学院

核心价值观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平民化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融入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主旋律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德才兼备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高职生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成才的内在需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培育路径探析

1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高职院校领导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分析透彻、论证清楚、阐释,一方面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这些价值理念能够深入学生头脑并得以广泛践行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三个倡导”来说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崇尚的基本价值理念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通过对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搞清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提炼总结,进一步凝练升华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可以将其与区域精神、大学精神及学校精神联系起来,丰富其内涵,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方面,完善大中小学之间的衔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加强“两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讨论会、演讲、观看图片展、讲座等丰富多样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认知的阶段。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定期举办素质教育大讲堂、形势与政策、热会热点讲座等,让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外化为具体的行动,这样才算真正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构建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学校应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建筑物、小品景观等物化环境以文字、图片、照片、绘画、雕塑等直观的形式让核心价值观的理念随时随处可见,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头脑的教育效果。在学校的校规、班规、日常行为规范、评奖评优等制度方面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的共同行为准则和评判标准。在学校的校训、教风、学风、班风以及开学典礼、军训、入学教育、班会、年级会、社团活动、志愿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总之,通过多方位构建体现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时无处不在。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路径探析

1充分利用新媒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当今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智能手机时代,微博、微信、QQ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已成为大学生联系沟通、获取信息、生活娱乐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新媒体具有受众广泛、即时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新媒介、新的传播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途径、新的空间。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应自觉掌握并运用新媒体技术平台,使其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阵地,通过社会热点、近期资讯、学校大事、班级消息,发起话题讨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时,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即时关注与跟踪功能,实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对好的言论行为给予鼓励,对不良思想态势及时加以教导。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几乎有一年时间都要在企业中度过。辅导员或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与这部分学生保持沟通联系,这样就不至于使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真空状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真正走向立体、动态,同时培育方法向启发感召转变,通过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2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同时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用实践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锻炼辨识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去敬老院、社区、打工子弟学校等单位,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利用党团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团员的作用,在党团教育和党团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调研、科研、创业活动或比赛。在顶岗实习和实训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培养学生敬业、诚信、友善、合作等的品质。利用节假日可以做一些兼职工作,一方面可以检验自身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与品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尤其重要。通过实践,让学生锻炼技能,同时了解社会,砥砺品格,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供组织保障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党委需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意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同时将其列入党政工作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需要在教职工党员中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中,明确指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列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以此为标准,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对学生干部进行考察等。在基层需要贯彻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同时需要充分发挥院系和班团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局面。

五结论

高职院校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然需要不通过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充分利用新媒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项举措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供组织保障,让大学生能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张清单位:天津市职业大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关联

现实生活的良性机制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成为文化整合的基础,是因为它能够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保持一种契合与互动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种健康发展的文化机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生活的内在契合与互动,得益于核心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的不断点化和提升。因而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看成是“政治教育”,否则就会使它丧失文化的“本真”,失去精神的自由创造功能。在市场霸权、网络兴起的时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人们交往空间不断扩大,一个独立的社会领域已经形成,以往用以进行社会动员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能效渐趋弱化。而人们的社会生活又因缺乏贴近现实的文化理念的引导,缺乏一种文化价值的自觉,渐趋颓废化和庸俗化。因而要强调作为社会生活样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形态,以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内在关联,这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为此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虚”与“实”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对自在文化的点化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精神的“社会知识分子”践履。

及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中“虚”与“实”的结合。文化教化具有“虚”的一面,即本质上它是一种理想性存在,因而其本身与现实的世界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文化教化又具有“实”的一面,即这种教化的理念不仅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还是一种承载这种教化理念的现实载体,以便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相关联。比如说自古以来教化都需要礼仪的设计、机构的设置,以及作为传承载体的“以身体道”的阶层或群体。因而“虚”与“实”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正是这种“虚”与“实”的错位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化,必须以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为基础。但它与意识形态教育并非等同关系,二者内在的张力表现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凝聚力的特殊的有组织的理论信念体系,决定了文化教化的体制和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赋予一个群体的世界观、期望、计划和行动以理论上的合法性。意识形态并非表面上看来的以个人或群体的专门利益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的正当性或合法性诉诸于一种更高层次的,似乎更具有概括性,因此更具有适用性的。”另一方面,文化教化又不同于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重在培养“政治人”,而文化教化则更立足于塑造“完整人”,其价值旨趣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存在,推动主体的文化自觉,实现人的自由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之道,就是要使价值观由政治事务转变为一种社会事务,成为人们生活世界中的个体精神需求。从“虚”的方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教养本原,为人的现实存在赋值和奠基。其“实”的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对自在文化的点化与提升、文化精神的现实人格化践履等。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对自在文化的点化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它不是抽象的存在和空洞的概念,而是当下每个人的现实生活。自在文化和自觉文化是我们生活世界中的两种文化形态。自在文化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天然情感等自在的因素构成的人的自在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自觉文化是“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文化存在多是自在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日常生活之道,已经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撑”,但它并不是简单地适应生活、迎合生活,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点化与提升。因此,文化教化就是要对生活世界中的自在文化进行反思、自觉、提升,以重塑人们的自在文化行为。然而现实中,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往往远离大众的生活世界,根据政治需要,以独断的话语展开说教;以应然代替实然,回避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这种远离大众现实生活的教育,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化功能,面对民众在实际生活中的困境,从理论上也难以自圆其说。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自在文化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其对自在文化的点化和提升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应该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建立直接联系,以便及时回应和驾驭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文化思想和文化行为,并以通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以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其文化思想和文化行为予以点化和提升。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精神的“社会知识分子”践履。文化教化的理念需要“以身体道”的群体或阶层作为它的体现和传承的载体,通过人格感召的形式实现文化理念的教化效果。这在各个文化系统中都有所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尤其重视“以身体道”群体的塑成,“不可辩论,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从孔子开始,知识分子就以“道”自任。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统治阶级已经失“道”,担“道”的重任就被“士”所承接。而在今天,要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实现其文化教化功能,同样需要具备良好教育背景、有社会责任感、能“以身体道”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然而反观现代社会,真正的“知识分子”却越来越缺失,“知识分子”的培养已经成为紧迫任务。为此,首先应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科目、教学一定要能够探寻到人类精神的自由、生命的尊重、资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谐等。现代教育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人为的学科壁垒,切割了学科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常态。实际上,人文学科是认识和了解人本身最贴切、最直接的学问。在中西方传统的“博雅”教育中,都注重对学生文史哲的一体化教育。社会所关注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训练,还要关注怎样做人,特别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处理。而只有加强通识教育,才有可能完成“知识分子”的培养。其次要强调“社会知识分子”的文化教化功能。知识分子依靠知识优势,以自己言说和著述,承担着传播先进思想的重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在当代中国,我们迫切需要“知识分子”发挥其知识优势,创造、传播先进思想,以其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气,推动大众的文化自觉。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教化“多维辐射”的组织运行系统的形成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通过文化教化,推进人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中国面临的迫切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具体的组织运行系统来开展。文化教化的含义比较宽泛。在价值观教化中,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只要能促使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实现其文化精神的内化,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的范畴。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化,就必须改变过去狭隘的“学校教育观”,使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多维辐射”的文化教化组织运行系统。其中关键是推进学校教育系统的完善和社会教化体系的健全。

及时,学校教育系统的完善。“教育,尤其是健全的教育,能够为某种普遍价值理念和伦理规范的主体内化提供并建立较为广泛具体而持续有效的传播方式、解释资源、知识和智力支持、接受机制。这种传播、解释、接受的科学教化机制及其优越效率,是任何其他文化形式所难以媲美的。”学校教育具有规模巨大的特点,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而紧密的关联,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人们对学校尤其是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寄予了厚望。正确的教育理念极为关键。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在教育方面,我们首先注意到,由于民主社会实现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中,各种利益相互渗透,并特别注意进步或重新调整,这就使民主社会比其他各种社会更加关心审慎的和有系统的教育。”杜威在“民主社会”所提出的“民主”主要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他认为,“这种社会必须有一种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的个人兴趣,都有能促进社会的变化而不致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我国目前正在倡导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要使之达成“全民共识”,促进一种“相互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为此,学校教育就要推动学生形成一种主体性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使命。在学校教育中要推动学生的主体文化自觉,首先要有文化主体意识,能够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是文化世界的主体,因而要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提升文化活力。其次要认识到自身的主体能力,发挥主体能动性,在实践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创造新的文化形态。还要有主体价值意识。认识到人是一切存在物中最有价值的存在,人不只是适应文化,还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推动文化前进,以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社会教化体系的健全。社会教化是对学校教育的巩固和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的社会化系统是指,一方面其教化内容要“社会化”,一切社会的文化价值、文化精神都应当是文化教化的内容,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发挥社会文化润物无声的熏染作用。另一方面,其文化教化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化,都承担着文化教化的职责,家庭、学校、社区、政府机关和各种党派、群众团体组织等一切社会部门,都扮演着文化教化角色,发挥着教育的功能。特别是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社会熏染机制,包括家庭良好的教诲、他人健康的影响、环境的无形感染、社会的正确规范、学校有效的专门训练,最终把人纳入特定的文化轨道和文明秩序,使的文化主旨、道德信念成为娴熟的习惯,变成理所当然、不言自明、运用自如的内在要求。为此,应该注重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要发挥社会自治组织的作用。自治与他治对称,是组织或个人自主处理自己事务的活动。而自治组织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自主自愿组成,实行自治自律,为维护和发展共同事业、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其成员提供一定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不以营利、政治及宗教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也具有对公民的文化教化功能。各种社会自治组织,特别是各种社会社团对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与文化水平,推动公民的文化自觉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的大学校。二要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教化作用。大众传媒已成为公众获取各种信息、认知社会、沟通交流、传递文化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文化的技术逻辑和力量,塑造着大众的文化习性,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但大众传媒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正确地引导民众,也有可能误导民众;既能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可能带来各种消极、落后的文化观,因而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其文化教化功能的发挥。

作者:王立洲单位:长安大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经济全球化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等社会大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价值观表现出从一元向多元发展、主流向非主流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不断滋生也影响了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而现如今在家长“分本位”、急功近利、一元化的成功衡量标准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培养的孩子自然而然熏陶出“功利化”“个人化”的价值取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学校因素大学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也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头脑、心灵的关键时期。然而,高校目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课程却不受90后大学生的欢迎。究其原因是课程内容枯燥、理论难以联系实际、教师的授课方式无法吸引人等;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也渴求通过校园文化载体、新媒体正面宣传引导、开展人生选择的讲座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自身因素

受访中可以看出部分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不熟悉,缺乏和深入的了解;在情感认同上也存在不足,90后大学生对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价值观情感认同度较高,而对官方阐述、专业表述的价值观在心理上还存在一定的感情差距;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存在脱节,即知行不一。一方面认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行为上却仍然选择趋利避害,存在“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倾向。

二、解决对策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

宣传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宣传,不断加深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理性认知,同时借助校训、学校的文化建设等弘扬接地气的主流价值观,让大学生有兴趣去学习、吸收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正面的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榜样力量、青春故事、感人事迹等传播社会正能量,让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然融入90后大学生的头脑、心灵与行为中,并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的不正之风。

(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形式一方面,目前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思想政治课,并通过给予较多学分来强调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因此,丰富思政课程的授课形式,并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比例,更能达到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另一方面,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活动、加强大学生人生方向的指引等方式,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式。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传统文化中国家层面的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社会层面的和谐理念,个人层面的“仁、义、礼、智、信”,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依旧深深根植于民众的思想深处。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植根于的传统文化。而把原本祖祖辈辈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传承于90后大学生乃至世世代代,可以说即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让现如今已逐渐远离经典、远离本原的祖国的接班人重拾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可谓追本溯源了。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内涵素养

大学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头脑、心灵的关键时期。因此,除了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外,还需提升思政教育队伍(教师与辅导员等)的内涵素养。90后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只有让他们在价值观、思想理念层面认同社会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自然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化为自发自觉的行为。因此,培育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集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的力量。青年强,则“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施卫娟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

(一)建立网络教育平台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接触的新事物多而快,新媒体传播的普及更加强了这种90后大学生足不出校园就可知晓天下事的能力。由原先的QQ、博客,到现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的运用,大大加速了地球村的发展速度。人们常说:“新媒体传播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青年大学生只要动一动手指,就可以收发一手信息,传播正能量。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作为青年大学生,首先得端正价值观,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根据目前的状况,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文化机制的创建

校园是一个纯净而神圣的殿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宁静致远的人文精神家园,首先得加强校园景观、物质文化建设,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其次得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的建设承载着一所高校、一个地方的神韵,在树立精神文化、精神理念的前提下,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物质景观的建设:校歌、校训、校徽、绿化、景观、书画等等,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要突出学生的发展,体现素质教育,也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包括国家层面的、社会层面的、个人社会准则层面的。比如举办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以“自由•平等”为主题的师生谈心活动,或者是举办以“和谐•文明”为主题的寝室文化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创建,丰富了90后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树立典范,夯实理论研究基础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不能松懈,这种理论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融入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大家都知道,对于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早已乏味,课堂上的抬头率并不高。这并不是说理论教育不重要了,理论教育是基础,只有理论扎实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在做理论教育的时候能够改变原先的灌输式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课下的实践进行,可以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选取鲜活的实例,进行分析评价。比如:通过树立典范,寻找这一素材,作为我们理论课研究的基础,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我们身边入手,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妈妈”、道德模范等等。

(四)落实社会实践网络的构建、文化的创建、理论的夯实

最终还得落到实处,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作为90后大学生,他们必将走出校门,运用自己的所学做出一番成就,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呢?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但是缺乏动手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运用自身所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让核心价值观流于形式,成为说教的工具。投入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参加集体学习培训以及党员的集体生活,参加社区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知行统一。在积极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传承了我们国家的优良风尚,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自我的思想道德境界。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中国梦的提出,在国家的层面上提出了民族的理想与期望,同时也为个人理想的塑造指明了方向。中国梦作为对中国未来的科学建构和设想,人人出彩,让大学生在关注中国梦的同时,也开始将这种注意力转到自我和个人梦想上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志向和未来,致力于实现个人的梦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中国梦思想的感召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学校园文化,追求梦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梦想是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食粮,有梦想才有未来,梦想在无形中生根发芽,优化着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中国梦和个人的梦想是一致的,中国梦的实现为个人梦想提供了前提条件,个人梦想的实现也离不开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更离不开国家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动态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动态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在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中,无疑就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梦的思想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进而去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作者:谢娜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核心价值观论文:核心价值观政治理论论文

一、教学理念定位

准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和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首要的是教师在教学理念的定位上要坚持三个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导向、把握准绳、坚守准则。始终坚持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思政课是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课程,表面看来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主要体现的是知识的和逻辑的完整,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名称已经明晰了课程的性质,即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其中政治性是前提,理论性是桥梁,思想性则是目的,思想的核心是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追求的较高境界。教材知识体系因其内在的价值观的支撑和价值导向,本身就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资源,要依托并发掘教材,只有把知识与价值观念对接,才能在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价值评价能力。教师只有在教学理念上认定这一导向,才能在教学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才有传播优势和解释权,才会在增强理论自信的同时做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运用正确的哲学思维方法,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坚持理性思维,才能看清形势,指导教学。《纲要》、《概论》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是附加的偶然的内容,而是其教学内容本身,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现代表达和中国形态,要把它作为核心内容统领全部课堂教学。把握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站在人的本质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这个高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肯定人、确证人,生成人的现实性本质。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又使人不断超越、否定现实,从而使人的本质具有理想性特征。还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是体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的实际水平,使之真正变为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和履行的东西,从而发挥引导、规范和调节人们行为的作用,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健康有序,另一方面,又是中华民族美好明天的愿景。思政课教师必须清楚,培养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要与国际接轨,更要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开放的时代,高校思政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的,还是文化的、思想的,更是意识形态的,信仰危机的实质是价值危机。把握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这一教学准则,才能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做到依托教材而不限于教材,不回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即注重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规范性又彰显其超越性。努力贯彻宏观与微观相交织的原则。教材内容是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源泉,价值观教育需要系统深入的认知作为思想基础,如果弱化系统的知识体系,只强调价值导向,学生就会觉得这不是一门科学,如果弱化价值性,就起不到引领作用。宏观就是指注重诸价值共有的精神实质,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教、融于课程体系,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其内在跃动的灵魂。在完整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框架内,价值观才能在其中发酵,才能逻辑连贯、脉络清晰。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核心价值观不会在讲述的过程中被削减弱化。微观上,思政课的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年级的学生特征制约着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的课程应有不同的内容;不同年级的同一内容也应有不同的程度,只有具体细致的安排,才能重点突出,才能寻找到教材、学生和价值观教育的较高契合度。教学中坚守这一准绳,才能做到宏观上总体统筹,微观上细化运作,核心价值观才能入脑入心,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信仰。

二、教学内容

讲得明教学内容是对教材的二次创造和加工,这种创造和加工是根据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实现教学过程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谋篇布局,从观念体系、知识体系向学生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和自觉行动有效转化,达到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并切实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指引和精神力量。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做到两个契合,使教学内容呈现观念明晰、事理明达、是非明鉴。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的实际相契合。学生对思政课是否有学习兴趣与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思政课的实效不理想,问题的症结是知识没有转化成学生的价值观念,头脑中没有价值观念的支撑,自然就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去应对日益复杂的现实生活。价值观的教学具有根本的目的性,人的社会化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化。青年阶段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统一关系最激烈的时期,在表现出自主性和理智性的同时,还存在不稳定性,表面性、功利性和矛盾性,面对大量信息时,选择和甄别往往不知所措,产生迷茫与困惑,选择就会跟随当下的社会流行观念。核心价值观指明了作为个体的理想生活方式和目标追求,其形成是一个塑造人格,教化人心的过程,基本的力量来自大学生个人对基本价值的认同与信仰。首先,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思想特点,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从他们所思所想中寻找正能量,提升对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让价值观为现实生活的主要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思路。其次,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把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成长、发展联系起来,使价值观真正作为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各种选择判断过程中的标准,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历程的价值,体验到核心价值观的强大逻辑力量、实践力量和物质力量。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热点相契合。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反映了制度的性质,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和精神追求,必然会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大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社会经济结构重构,阶层分化,阶级归宿感淡化,原有的单一的价值理念与模式被打破,必然引起价值重估,各种思想和思潮的激荡、冲击人的思想。人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热点问题大量出现,其形态多样。首先,教学中要把重大的理论问题、学生关心、疑惑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核心价值观紧密契合,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特别是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存在的负面影响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理论必须回答这些重大问题才能站得住脚,也才能为学生提供指导,并因之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其次,要突出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既不回避西方的市场、民主、自由,更要弘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的中华传统价值观。让学生在人类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教学方法

实打实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之间的动态组合方式。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性为教学实效提供了基础,教学中的难点在于教材内容要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和思想政治素质,这是一个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认知体系、学生认知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的完整过程。教学方法如何让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用实两个方法,实现课堂有实例、教学增实力、教育有实效。实证的方法。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也就是说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领悟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设法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之更迅速地转化。思政课每门课程都是以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形态出现的,单纯的理论具有超现实性和自足性的特点,往往显得抽象,实证较大的特点是形象化,即将抽象的理论诉诸于形象化的思维,使学生在特定的画面、情境下思考理解理论,证明并丰富理论,进而迅速确认理论的价值。例如,《马原》课里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讲,首先从列举我国现实生活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些错误态度及做法开始,引起学生关注后就提出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怎样的”,接着展开理论讲述和论证,学生掌握了弘扬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传承与创新。课堂上营造的是浓浓的传统文化魅力氛围。把抽象的凝练的价值观表述还原到日常生活中。“质量互变规律”一讲,从现实生活中做人做事把握“分寸”引出“度”这一哲学概念,学生收获到的是“止于至善”的人生智慧。从细节出发,以点带面,改变原来求大求全的模式,让学生可感可知的同时强化可操作性,提炼人生的智慧。实证必须经常更新,反映当代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才能吸引学生。话语体系转换的方法。话语体系是指思政课为完成自身的任务和实现自身的功能而建构的整套语言形式。大学生内心存有美好的憧憬,对核心价值观并不反感,反感的是不恰当的宣传教育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性需要进一步阐释才能为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对核心价值观进行话语体系上的重新编码,寻找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表达,实现其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由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首先,实现政治的文本话语、权力话语、理论话语向能被大学生所接受的常用的传播媒介话语和大学生的时代话语转化,学会用大众文化的话语方式、民族文化的话语方式、校园文化的话语方式、网络文化的话语方式开展教学,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力。其次,实现理论教学和大学生群体接受力的统一。做到传播方式形象化、渠道手段现代化,将核心价值观深深地切入大学生的心灵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作者:高鸿雁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环境论文

一、充分重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1)网络成为大学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由于网络的互动性、虚拟性、娱乐化等特点形成的巨大吸引力,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社交网络几乎存在于每个大学生的身边。大学生通过网络有了更多渠道接触和融入生活,可以了解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这一过程本身也成为成长的过程。因此,生活在网络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开放的观念,更为开明的心态。但是,也有很多大学生远远超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范畴,他们要紧跟这种社会时尚,避免因落伍而受到嘲笑和鄙视。更有某些学生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把自己打造成“网络达人”。网络游戏也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主要消遣方式,甚至个别学生的大学时光基本是在网游中度过的。这些不正常的现象造成的逃课、挂科比较普遍,退学甚至自杀也时有出现,给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等造成巨大的危害和负担,也引发了社会的忧虑和不安。总之,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已经把它作为生活时尚、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由此出现的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2)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

网络环境使人们能够跨越地域阻隔,十分便捷地进行交流。但是,网络交流的便捷却使很多人疏于面对面的交流,习惯打字交流却不愿与人直面沟通,甚至有些人网络交流如鱼得水,现实的人际沟通却困难重重。这种人际交流障碍和网络寻求沟通互相掣肘,形成恶性循环,在少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另外,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很多信息无法判断其真伪,因此造成人们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产生惧怕,也常常使大学生产生怀疑一切和盲目跟风等极端情绪,造成其对现实问题缺乏客观认识和把握。网络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许多生活需要点击鼠标即可解决,以致很多大学生因此变得更“宅”,对网络的依赖更加强烈。这种沉迷网络虚拟环境因而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往往造成部分大学生自身生活都混乱不堪,更无法谈到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了。

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1)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由于高度的信息化和获取资料的便捷性,网络可以使大学生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做到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然而,强大的搜索引擎也逐渐使人们产生依赖甚至思维的惰性。学术论文写不出来、作业答案没有、上课时间太无聊,怎么办?这些网络都可以解决。由此,大学生依赖网络越来越多,自主性和勤奋用功能力越来越差。同时,网络资料的便捷化,可能会使人们改变阅读习惯并逐渐抛弃纸质阅读。难怪许多人慨叹:为什么中国人不读书?

(2)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独立判断提出挑战

通过浏览不同人的不同看法,大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社会,有利于辩证思维的培养。但是,过于宽松的网络环境也容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轻信某些谣言而变得偏激。更重要的是,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环境的熏陶,形成了挑剔的眼光和批判的思维。虽然这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熟,但也会使部分学生由于偏激而反感正向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开始逃避和抵制。这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观念和方式提出严峻挑战。因此,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可以给大学生以“正能量”;相反,低俗虚假的网络环境,也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然而,正反相较之间,最终的结果还是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态度和追求。对于自制自律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网络可以成为很好的工具;对于自律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网络的负面影响就会十分突出。

二、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而积极践行正是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应该做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者,成为网络环境里的“正能量”。

1.不断提高应对网络环境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已经能够辩证地来看待网络,他们把网络称为“双刃剑”。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发挥网络的强大优势就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1)对新生事物学习和接受的能力

网络环境里新的事情层出不穷,新的信息潮水般涌现。作为现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要具备慧眼识珠的本领,能够分清哪些是先进科学的、哪些是落后腐朽的,自觉追求科学高尚的知识和思想,坚决摒弃有损有害的精神和信息垃圾。这种学习和接受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大学生成长和成熟的成才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信心满满地把传播先进科学文化做为自身心尽的职责。

(2)信息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特别是以新、奇、快示人的各种新闻,首先要培养大学生梳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才能不被信息爆炸所淹没。同时,对于梳理和提取的信息还应形成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以避免被诱惑和误导。网络上充斥的不良信息不仅占用大学生许多宝贵时间,更会引发其思想观念甚至身心状态发生改变。网络环境中,往往缺乏正能量的正面宣传,到处充斥的负面信息常常使人心灰意冷、缺乏信心;在网络环境中,遇到陌生的人或虚假信息,人们的防范意识要比现实中低很多,这也正是网络诈骗多发的原因。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网络环境,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来看待网络事物,多些冷静面对、分析核实、客观负责,少些偏激浮躁、偏听盲从、主观随意。有了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才能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加强自我保护,也才有可能做到不被不良信息所迷惑,增强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建设美好社会的精神力量,更不会成为网络不良信息的散布者和助推者。

(3)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络的巨大吸引力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不仅仅是考验大学生自觉控制对网络的依赖、自觉抵制来自网络的不良信息的能力,更是考验现实生活中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很多在网络中出现问题的大学生,究其原因,固然有网络环境导致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现实生活中没能很好解决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加之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观念出现问题,从而把网络作为逃避的场所、麻醉的工具。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思想意识和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

2.充分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大学生抵御网络负面影响、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基础。大学时代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个性充分展示的时期。把自我个性展示和社会价值标准有机结合,既是对大学生的挑战也是其成长、成熟的标志。

(1)提高道德认知,自觉明辨是非

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确立需要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正确的道德认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仅是解决网络问题的关键,也是大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条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网络环境和现实的关系有正确的把握,认真分析、梳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发挥感染教育引导的作用。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误区面对面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结合课堂内容对网络中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对谣言予以澄清和批驳。也要利用好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置身其中学习、践行正确的思想。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公益事件的宣传报道力度。对网络道德绑架敢于说“不”。同时,要建设更好、更多的网站,不仅注重导向正确,还要注意发挥网络特点;既要实用又要有趣,引导网民也包括大学生正确上网。现在很多红色网站的建立并没有发挥网络的特点,还是板着面孔、单向灌输,所以不仅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这种思想教育方式的改革,需要努力探索和加强研究。

(2)加强自我控制,认真规划现实

过于丰富而抢眼的各类信息与娱乐方式使部分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耽误了自身学业与日常生活。要抵抗诱惑,提高自我约束力,不仅需要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也可以寻找某些有效措施。①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各方面的要求;②加强对现实的规划,寻求自我约束;③探究自己在现实中的缺失,努力予以弥补和完善;④不仅建立更具吸引力的网络社交圈,也要积极参加现实生活的交往和交流;⑤不随便结识陌生人,不随便公布自己的信息;⑥特别要教育学生用爱国、敬业、友善、诚信的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3)坚决遵纪守法,明确责任义务

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规范,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是规范网络环境中自身行为的重要依据。要坚持道德的准则和法律的底线,而不是无限度和无标准地追求网络环境中的平等和自由。既要坚持自己不做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更要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敢于和善于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做到学法、守法、用法、护法,坚持文明上网,理智上网,创造洁净的网络环境。对国家严厉打击在网络上造谣传谣、散布不良信息等正义行动,应坚决支持,用法治的力量来维护网络环境中的公正与和谐。

作者:杨茹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新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具体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十八大报告里,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这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张可以归结为“解放、自由、民主、平等、改革”5个基本理念。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首先关注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或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类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最终都归结为人的自由本质的新的发展和进步。人身自由,是人的最基本的自由。劳动自由,是人的本质的体现。言论自由,以及由此出现了作为这种自由的物化形态的出版自由,是人们表达思想意识的自由。

二、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媒体人的重大责任

1.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及时人。作为媒体人,其传播的信息顺应着社会现实,传播的思想理念更应该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要坚持担道义、守良心、当示范、做榜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呼吁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入灵魂,才能自觉地践行,才能真正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社会。

2.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真正理解透彻,联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学习的系列讲话精神学深学透,才可能避免错误理解,错误传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新闻作品除新闻价值之外的又一重要标准,是新闻工作的总抓手

一个媒体无论是采编人员,还是把关人,都应该时时刻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采与不采,报与不报,怎么报,以什么角度报的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闻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了这个标准,就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可以解决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导向问题,也就会自觉抵制低俗,讲究品位格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必须要大多数人形成共识,其中关键的是建立各级领导层的“价值共识”。领导干部的活动在新闻中占比大(虽然“八项规定”之后得到一些转变),其价值引领对于社会风气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四、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由于把关不严,制作节目人员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致使新闻报道、影视剧、文艺节目、广告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比如,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只着重群众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不去挖掘国家层面如何促进富强、民主、和谐、自由局面的形成,政府部门如何创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忽视个别领导干部和社会名人不讲诚信、不讲公德的行为,造成了宣传上的顾此失彼,牵强附会。五、加强学习、严格把关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障要筑牢防线,坚守阵地,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新闻真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及时位,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加强法治思维。不但要加强新闻专题节目的三审,对于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也要严格审查把关,不能漏掉任何角落和环节。

总之,媒体应主动担负起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在牢记新闻真实的前提下,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奉献出媒体人的辛勤汗水并做出不懈努力。

作者:吴玉国单位:沈阳市苏家屯区广播电视管理中心

核心价值观论文: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构建科学传播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化中凝魂聚气

(一)深化普及价值观大众化的理论研究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发挥主流作用、产生主导影响,应当让人民成为主体,创作出社会成员需要的便于理解和喜闻乐见的思想内容,将抽象的一般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的价值、思想和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理论研究纳入社科管理、形势政策教育等范畴,围绕基层群众关注的价值观理论热点进行研究,做好价值辨析和价值引导。在分析研究社会思潮动态和问题的过程中,着力关注现实问题、贴近群众实际、服务群众需求,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用小故事阐述大主题,实现其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由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让更多的人思想上接受、观点上认同、行动上自觉。同时,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和聚焦点,设置适应大众思想现状的舆论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网络,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宣讲,以及文艺创作、文化惠民等形式开展大众化推广普及,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形成同方向、多方位的教育合力,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深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团结奋进教育、历史使命教育等结合起来,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统一谋划、协同推进,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二)正确把握价值观大众化的舆论导向

在人类思想文化传播已进入“所有人向所有人”的全媒体传播时代,应尽可能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不断满足群众利益诉求多元性的现实需求,增强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倡导人人互助、与人为善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广播、宣传栏、演讲、报告会等传统媒体在信息共享、共同意识建立、社会价值传递、大众文化形成和改变等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在事实报道中予以褒扬,在信息服务中进行主流宣传,在舆论监督中弘扬社会正气。同时,建好用好网上直播、聊天室、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微信、飞信、QQ群、网络论坛等重点网站、专题网站以及新的传播平台,将富有创意创新的公益广告、生动鲜活的民间话语、草根话语吸纳进主流舆论场,比如“正能量”、“最美(教师、医生)”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形象、更生动、更直接。

二、整合文化熏陶引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化中自觉弘扬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对于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浸润功能。的文化积淀、文化孕育和文化滋养,能够提升素质、激励人心、净化心灵,为文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低劣的文化会败坏风气、消磨意志,给人类文明的延续带来负面影响。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的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人们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核心表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精神品质的塑造。

(一)在优化公共文化中丰富价值观大众化内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多方位、立体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动多样的服务内容,只有真正服务于人民、贴近于人民,才能使人民成为其共创者和主人翁。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的创作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公共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注重多元文化服务主体的培育,大力培养和壮大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创新生产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广场文化的建设水平,打造一批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展现社会主流价值,有影响的群众文化品牌。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让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同,类型不同的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

(二)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提升价值观大众化品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要加强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升华与创新。各种纪念馆、博物馆等特殊场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各种特殊时刻,如:建党日、建军节、抗战胜利日、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往往寄托着人们的历史情结和文化情怀,开展庄严、富有内涵的群众性纪念活动,让人们在仪式感的活动中增强民族认同,凝聚价值共识。同时,不断发挥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在国民教育中增设传统文化的普及性课程,分阶段有序举办传统艺术推广、经典诵读、文化讲堂等特色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机关、企事业、村镇、社区等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倡导全民读书周、学习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等活动,不断营造全民“学模范、讲道德、做好人”的良好氛围。(三)在传承民俗文化中夯实价值观大众化根基民俗文化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围绕清明节、中秋节、教师节等节庆日,设计开展各种宣传纪念活动,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过程中,不断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强化并广泛弘扬尊老尊师、感恩图报等中华传统美德。民俗文化作为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强大的社会建构和教化力量。很多民俗中保留着诸如勤劳、善良、孝敬、友善等传统美德,对美好、健康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所倡导的。为此,我们要在传承民俗文化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根基。加大对文物、建筑群、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建立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历史悠久、保存完整、能反映当地人文风情的民俗传统、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日的节日内涵,完善古籍普查和保护的协调机制,在彰显历史文化内涵中,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特色。尤其要充分挖掘本土民俗,不断创新民俗文化的主题样式,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三、激发实践养成动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化中强基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并贯穿于大众实践的全过程,必将长期、稳定、持久地影响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接受、认同并推动其丰富发展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的中介和主体。要积极引导群众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找准志愿服务、诚信文化、礼仪教育、凡人善举等共鸣点、交汇点,使其在大众日常工作生活中常态化。

(一)以志愿服务涵育价值观大众化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技能、资源及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无偿的服务或援助,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在我国,志愿服务者以城乡社区为重点,通过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社会公益等关爱服务,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围绕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围绕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科学普及、文化惠民、心理疏导等内容,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和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行”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以诚信文化根植价值观大众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构建维系社会正常秩序、调节社会利益格局的诚信文化,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把握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享有精神收益。尽管世事更替、时代变迁,但中华民族讲究诚信的精神始终延续不断。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发挥媒体宣传作用,传播滋养诚信的价值理念;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挖掘一诺千金的凡人善举;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对那些不加约束、趋利失信行为的反面典型,要加强跟踪报道,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同时,依托各类公益文化服务阵地,创作弘扬诚信的文艺作品,通过德法释义等各种形式以培育诚信文化,引导广大民众加强自我约束,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讲诚信、重然诺,诚意正心。

(三)以礼仪教育固化价值观大众化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体现。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培育文明有礼、道德情操高尚,倡导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开展典礼、仪式等各种养成教育,比如:升挂国旗、奏唱国歌,举办庄重简朴的成人典礼仪式,完善重大灾难哀悼纪念活动等,在不断熏陶中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四)以凡人善举示范价值观大众化

凡人善举主要是选择民众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通过公众共推的方式,突出他们的善行义举的代表性、榜样性、示范性,在讴歌典型、表其功、彰其德的过程中,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舆论环境。在熟悉的人群中推荐好人,选树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可以引导和激励人们向先进看齐,洗涤精神、修炼道德、改造思想,为践行平民英雄的道德标杆提供动力和向导。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好事、在平常点滴事情中传播凡人善举,倡导修身律己,不断凝聚民心民智民力,使人们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规范言行、提升素质,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四、夯实制度规约保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化中持久深入

制度承载着价值,传递着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既要加强思想教育,更要加强作为有效载体、重要保障的制度建设。这一制度只有融入并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中,作为国家改革发展和社会建设治理的重要议题,才能变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的社会工程。因此,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实践,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要让它体现在各种制度设计中,转化为制度精神,以制度保障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走向社会现实、走向百姓生活。

(一)制度设计的整体性要体现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实践证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成本最小的资源,制度建设每前进一小步,人类文明就会前进一大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培育必须提供明确的、稳定的价值依据和评判标准,科学进行制度设计,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深层融合和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各层面付诸实施的制度设计与责任机制,提高学习、教育、宣传、监督、评价机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化制度的外在规范力、说服力为公民自身的道德自律和道德品性。

(二)制度改革的时机点要把握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不仅具有规约、整合作用,亦有引导、激励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赖于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健全完善。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深化改革的时机,在全社会形成深化改革的共识;完善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引领社会成员正确看待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个人利益的得失;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让全体民众以追求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为根本利益导向,不断汇聚深化改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三)制度建设的长期性要考虑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不断变革的社会状态需要制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作为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价值建设、组织建设和机构建设的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再加上我们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还缺乏经验借鉴和历史传统,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任重道远,永无止境。因此,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中,顺应历史潮流和民意,通过对话、协商、疏导、调解等方式方法,形成寄寓人民美好道德期盼的利益协调机制、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的沟通协商机制、规约人们的思想行动的矛盾调解机制、凝聚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权益保障机制等。总之,只有锐意改革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追求的大众化价值取向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融入到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之中,让人民群众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实践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真心认同中承担责任,在热烈追求中创造激情,在忠诚实践中放飞梦想。

作者:陈国荣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核心价值观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高职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对当今中国核心价值观总体内容的认识了解:呈现不平衡性,尚属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知是主体意识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起始点,也是实现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调查高职学生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总体内容的认识了解情况,我们主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这三个对高职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价值观起方向性引领作用的基本认知问题展开。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浙江人共同价值内容表述的了解情况,与问题相对应,分别有67.1%,65.2%,55.4%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属“基本了解”;只有11.4%,13.74%,11.30%的学生分别认为自己对其内容“很了解”;还有18%,19.2%,22.4%的学生分别认为自己仅仅是“听说过”;还有3.6%,3.3%,10.9%的受访学生甚至对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观的内容说“不清楚”。如上种种,反映出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内容的认识了解程度是很不平衡的,即使“基本了解”这一认识群体,通过个别访谈,及综合平时各种政治学习等认知过程与考核表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也大有所在。为此,我们认为从总体上看,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当下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识状况只能说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次,尚属认识的初级阶段。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及强国梦实现历程中不可忽缺重要人力资源,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人才培养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更多的学生夯实认识认知这一自觉认同与践行的基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担负的使命和责任。

二、对当今中国核心值观总体内容的认同:较之认识度略显提高,但尚属认同的低级阶段

认同是人们行为的心理情感基础。调查高职学生对当代中国核心值观总体内容的认同情况,笔者有代表性地选取三个视角,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的认同”、“高尚道德标准的认同”、“当今中国你最关注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当今中国核心值观总体内容的认同度较之认识度略显提高,其中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认同调查,有22.4%的同学表示非常认同,有65.1%表示基本认同,认同度达到87.6%;对“你认可并接受高尚道德标准”的调查,有46.%的同学表示非常认同,有46%表示基本认同,认同度达到92%;有83.1%的学生相信和接受成功的经验、规则和传统;当问及“你最为关注的国家政治问题”时,在给出的15个选项,即国家主权、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公众福利、公民权利、政治文明、中国道路、依法治国、消除腐败、国防安全、中国梦、民众团结、祖国统一、机构改革、周边外交中,统计受访学生最为关注的选项结果,排列首位的是社会道德,其次是公众福利;与此同时,问及学生“你认为最重要的优良品德及最讨厌的不良品德”时,排列及时的分别是诚信和损人利己。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当前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基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从认同程度看,目前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能说是处于一种低级阶段的认同,这主要表现在:理性认同欠缺、情感认同偏弱、信念意志不够坚定等。如座谈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认同是缺乏理性认同的思想基础的;有8%的高职学生不认可和接受高尚道德;有16.9%的学生不相信成功的经验、规则和传统;有31.2%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表示担忧,甚至还有6.5%的学生明确表示失去信心;有1.2%的学生认为这与我没关系,没有想过。“在竞争中,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叛自己的朋友”,有27.3%的同学态度为“如果是关系到自己的利益,会的”,甚至高达8.2%的同学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信条;有6.7%的同学赞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金钱观;12%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效用”表示怀疑,认为“取决于自身利益,不排除为了逐利而趋荣忍辱的可能”;在对“考试舞弊”这一有关诚信态度问题上,有24.7%的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表示“可以理解”。由此可知,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信念是不够坚定的,尤其是在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往往会显现出一定的摇摆性、妥协性。因此如何稳固和强化高职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如何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在当今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担当、能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能把个人的价值追求、青春奋斗汇集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洪流中,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所在。

三、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行为导向的认同:凸显差异性,处于认同与践行的矛盾困惑突出期

认同是人们行为方式选择的向导。调查与学生现实生活关联度比较密切的若干行为选择,反映出高职大学生对当代中国核心观的认同与践行是矛盾困惑的,有时甚至是迷茫的。

1.当问及“你相信自然界的力量,喜欢高环保标准,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吗?”这一关系人类共同利益问题时,有33.1%和54.8%的学生分别表示比较相信与希望和非常相信与希望;10.6%的学生表示不太相信,但希望;只有1.5%的学生表示不相信、无所谓。相信与希望的比例高达98.5%。然而当问及“你愿意为人类的共同利益牺牲自我吗”这一问题时,持不太愿意和不愿意态度的学生分别有31.9%和11.8%,占了总数的43.7%;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9.9%,16.4%。为了人造的共同利益不愿意牺牲自我的43.7%,和愿意牺牲的56.3%,与前问所持的98.5%希望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当多的高职学生在价值观认同与践行上的脱节或背离。

2.当问及“你认为雷锋精神在当代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时,接受调研的学生中认为“不现实”、“不适合”的比例高达27.6%,其中16.5%的学生认为这是理想化的人的道德水平,不现实,11.1%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34.6%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37.7%学生表示内心总是想向雷锋学习,可在事实面前总是事与愿违。可见,高职学生对雷锋精神的不仅在认同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内心认同与外在践行上也存在明显的不一与脱节现象。

3.在问及有关人生价值选择、价值评判、价值实现手段这类问题时,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价值观认同的多元化、功利性、迷茫性更是明显。当问“你认为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生活就越有意义吗”这一问题时,持基本认同和非常认同的比例分别为29.1%和10.8%,占受问学生的39.9%。“你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表示说不清的占32.7%,把社会地位的高低和金钱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评判标准的比例分别是6.8%和11.6%,三者之和超过了主流价值观对人生价值评判的基本定位。

4.在问及职业与金钱的关系时,学生对两个问题的判断,即“赚钱是从事职业的首要目的”,“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就不再愿意工作”,选择非常认可与比较认可的学生总和分别是87.5%和92.%(三年前就同一问题进行的调查,选择非常认可与比较认可的学生总和分别是53.5%和39.8%),从中反映出在当下社会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即职业的工具性意义在高职生职业价值观中已占据位置,职业价值观认同与判断的功利性日趋突出。通过上述调研分析,笔者认为在相当长时期里,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是强化认同,引导共识,最主要的是三个共识,即价值目标追求的共识,共同价值目标与个人利益追求关系的共识,个人行为规范基本遵循的共识;难点在于践行,实现知行统一;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在精神层面,落脚在行动层面。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问题,即精神层面、理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被高职学生所认识掌握?行动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在高职学生中得以落脚。对此不同教育主体,如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受教群体自己层面,都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限于篇幅另文阐述),总的原则是必须把核心价值的培育与践行融入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作者:胡丹鸯李中吴海洋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核心价值观论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1概述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近期概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人,其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大学时期又是每个人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在该时期都容易感到价值困惑,特别是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90后当代大学生。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是有必要的。因此,要在高校学生中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

2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2.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是对16号文件中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的内容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该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较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加以倡导,在高校学生中进行学习和践行,正是16号文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和提升,以大学生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目标,通过学习,构建适合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课堂的灌输和学习,来提炼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2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使学生从校园文化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1校园文化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展示着一个学校的品味和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每个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它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对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其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有能动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将对学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重要的意义。在我校草堂校区施行书院-学院(学科)制的大背景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的“博雅教育”精神。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正心、明德、励志、笃行”为理念,旨在培养“合格的人”和“有本事的人”。通过书院熏陶、学院教育,努力使同学们成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在书院制背景下,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2.2.2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活动也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校园活动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自身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帮助大学生实现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活动中,结合书院-学院(学科)制的办学要求开展经典诵读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所警醒;在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的节庆日举办纪念活动,发挥节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优势,挖掘节庆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即要使校园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3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学生党员做为党员中的新鲜血液和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在广大学生中有较强的认同感。同时学生党员能够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学生工作上的表率,学习上的楷模,生活中的榜样,多方位引导普通学生向他们学习,成为校园中的正能量,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先从党员和积极分子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首先内化成为党员的基本行为准则,与他们的日常行为与生活相结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校园开展“十个一”活动:参加一次义务捐赠活动、帮助一个人解决具体困难、提一条合理化学习建议、改掉一个陋习等。督促学生党员践行“十个一”活动,使学生党员争做活动表率和活动先锋,从大学生身边选拔青春榜样。通过党员、榜样的引领示范,让全体同学都能加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列。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代表,重视大学生党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践行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进性优越性,对于高校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4主动占领网络新媒体阵地,使网络新媒体成为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新媒体是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电视、报刊、户外、广播四大传统的媒体而言,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微博、微信、飞信和人人网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有网民5.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4.1%,手机网民4.64亿人,占网民比例78.5%,网民年龄结构中,比例较大的为20-29岁,占29.5%,网民职业结构中,比例较大的为学生,占26.8%。也就是学生是网络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途径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导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要加强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平台、人人平台对学生推送当日新闻、榜样在身边等信息,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2.5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16号文件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同时应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旨在培养大学生在生活这本的社会实践教材中获益更多,进一步深化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础。在高校学生当中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并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而社会实践作为联系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能够较好地消除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障碍,使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实践本身作为一种价值活动,对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自己利益一致性认识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作为行为规范训练,可以为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奠定重要前提和基础,能够很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结语

高校学生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和精神世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贺伟郝纪超顾欣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道德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知”———道德认识阶段

重视对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切实认知,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突出贡献。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是众德之总,也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所说的“仁”内容十分广泛。他对“仁”的解释也是多样的,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为仁之本”。在“仁”的统摄下,孔子提出一系列的德育概念,如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勇、敬、俭等。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不是出于外界的强制,而是通过自身的理性自觉从而对道德规范和准则加以认知、认同。“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学习道德知识是德育过程的开端,某些道德品质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才不会发生偏差流弊。同样,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晓之以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充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确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高度概括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态、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的确立不是外部可以强加的,是一个陶冶养成的过程,是一种人们价值选择的自我内化过程。”高校思政教育者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时,如果能从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两千年之久的孔子儒学的角度娓娓道来,让大学生知晓这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就能唤醒大学生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缘起产生探求的兴趣。因此,学习了解孔子德育思想的过程,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探寻,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刻理解乃至认同的过程。诚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君子人格的塑造。“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并被赋予深刻的道德含义,孔子对君子提出“三戒”“三畏”“九思”等诸多要求和赞美。孔子认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人人未必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但一般人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君子”人格的高度。诚如胡适所言:“孔子指出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使人‘拟知而后言,仪之而后动’。他平日所说‘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启发大学生依照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渊源,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借鉴吸收“君子人格”的有利因素,充盈自身的人生品行。

二、“情”———道德情感阶段

重视道德情感的陶冶,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显著特点。道德认知如果未能上升为道德情感,那么这种道德认知大多是不稳固的。孔子说:“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孔子很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正面的情感教育,较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善良本心,使之时时处于警觉状态。孔子重视诗教和乐教在完成人的德行中的积极作用,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由“知之”到“乐之”,是低层次情感到高层次情感的转化。因此,孔子很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他对学生倾注了关爱和真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道德教育。他的学生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对他们动之以情的过程。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抓住“情感”这一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因,才能激起大学生对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与信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要达到的目的,并产生强烈的追求、实践的欲望。大学生这种情感活动的发生、进行,是他们追求、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目的的推动力量。孔子对“仁”的解答因人而异,但从未离开具体生活。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真诚关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友、心理健康等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各种元素,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关心,从而拉近与思政教育者的距离。此时思政教育者再以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件和社会上各种新闻热点为例,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说理,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从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大学生悦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者要特别注意和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自尊和受人尊敬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在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大学生的深层次需求和自身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出来。”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借助师生之间思想、知识交流,对大学生的情感乃至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意”———道德意志阶段

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十分艰苦,孔子很强调道德意志的培养。孔子认为,一个人为学修德首先要立志,要具有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次,要对“志于道”有信心、有信念,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有恒心。明确了志向,坚定了信念,还要经得起各种欲望的诱惑和艰苦环境的磨炼。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眼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该有精神上的更高追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确立志向,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过多地追求功利性的东西,而应该崇尚“道”,追崇那些看似无用实则颇为有用之“道”,这种“道”要求君子有远大的抱负。只有达到“不器”之境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对大学生而言,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人生不能仅止于找到一份好工作,因为工作只能解决生活生存问题,并不能解决人们追求生活价值、人生意义、心灵拯救、精神慰藉等安身立命或终极关怀的问题。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想信念的引导。大学生需要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来指引人生的方向,让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追求更加有意义、有价值。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而且是大学生个人思想不断成熟、确立精神家园的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借鉴孔子“克己内省”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认为,“克己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应积极提倡。经常自我反省,省察改过,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就能做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体有无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孔子说的“为仁由己”就是这个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需求、道德标准等新变化,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引导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启发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内容“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志。

四、“行”———道德行为阶段

道德意志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语言辞藻不足为据。孔子特别重视弟子的德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只是“四教”中的一种,“行、忠、信”三者都属于“德行”。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颠沛而不改其初衷,才是真君子。孔子反对言行相违的伪君子。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学生“知行结合”,“言必信,行必果”。他认为知行要一致,否则根本谈不上道德。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要有意识地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养成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行动。高校可采取专题讲座、辩论分析、播放各种实践资料等形式,引发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思考。此外,高校可结合党团活动、节日、纪念日等主题,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慈善活动、社区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知情意行”的一体化融合孔子虽然没有对“知情意行”四要素进行专门论述,但其德育思想中蕴含了“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即强调道德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情感的培育,强化道德意志的锤炼,最终落实到日常的道德践行上。认知学习形成价值观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情感体验与意志锻炼提升价值观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关键环节;行为探索促进行为履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旨归。这四个层次彼此渗透、密切联系,构成循环往复的螺旋体系。因此,借鉴孔子德育思想,融“知情意行”于一体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关键。李泽厚指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时,要深入挖掘孔子德育思想中积极向上的因素,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作者:王洁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自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学自主做主人,是党对少儿组织成员最殷切的期望

我们可以请少先队员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党为什么要为少年儿童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少年先锋队?辅导者可从“战略预备队”、“大学校”、“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予以引导。但最简捷的办法,可用同志1942年儿童节时的题词精神来启发思考:“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今天,再次指示,希望少先队开展“自主教育”,从小做起,做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讲党的期望,还可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一词展开。儿童组织的“自主”是由党的“民主”派生。“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往革命与今日建设所追求的较高理想目标。少年先锋队组织定性为战略预备队,具有政治属性,自然担当政治(民主)启蒙重任。引领孩子践行“民主”,组织有独特优势。这一组织,党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将其组建起来的。有了组织,孩子们才有了行使民主权利和在民主的生活中学民主的机会和环境,才产生了民主与纪律、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统一、选举与被选举、队长与队员群众之间的矛盾,才有了民主的及时课——扣好人生及时粒钮扣的自我教育。

二、学自主做主人,也是孩子对自己组织的真切

期盼与自身成长的迫切需求我们曾在历史上做过多次大调研,直接询问孩子“什么样的组织是你们最向往、最满意的组织?”综合起来,孩子们对组织有七大期盼,我将其形象地描绘为“快乐的世界、自主的园地、友爱的家庭、创造的舞台、服务的金桥、奋进的阶梯、成才的摇篮”,其中,“快乐”与“自主”排在最前。有位初中少年在向组织提交提案时这样明确表达:“我们不喜欢‘包老师’与‘包爸爸’‘包妈妈’!少先队组织要坚决取缔在亲切关怀下的一切包办代替!”在一次少代会上,孩子们让我讲话,我就为他们代言,并动员他们“团结起来,以主人的精神,将少先队建设成自己所期盼的组织”,这番话竟获得了孩子们七次热烈的掌声。少年人的心声,让我们清晰地体悟到,惟有自主,孩子们才有戴红领巾的光荣与自豪;唯有自主,少先队才能赢得童心。

三、自主,是儿童生命成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孩子长到成人,决定性的变化是什么?”李源潮同志曾向我们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他边问边明确表述:“决定性变化是自主,包括思想自主、活动自主、情感自主、责任自主。”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中央领导对少先队教育的关注,这是从全程视野出发的,不仅关注儿童当今需求,更关注到儿童组织对儿童成长长效性价值、决定性影响及其实现。我们在几十年的从队生涯中,充分感受到了这“决定性变化”的内涵与意蕴。确实,无论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还是智、体、美发展的要求,只有当它被孩子自己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只有当它变成个人独立信念时,才能真正成为少年人的精神财富与自觉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的生命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他的生命过程才会变得积极,才会出现神奇的活力,个体才会具独特性,才会出现创造性,不仅能创造出队工作新点子、队活动新方案、小发明新作品,还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当年有一个中队开展“我为宇宙添新星”活动,教室的达标添星图表上贴得琳琅满目。时任市长的朱镕基看了也好奇,“你为什么添蝙蝠星?”“队友们批评我常分不清是非,别人做的不管对错我总是跟在后面做。我想改,就选蝙蝠为榜样。蝙蝠没有眼睛没有大脑,黑暗中飞行也辨得清方向。”“他为什么添小鹿星?这儿怎么空了一格?”“他经常打人,而小鹿善良不欺。一次老毛病犯了,就无法添星。大家给出主意,手痒痒时,快拿起拖把拖地板。他毛病改了,还成了中队的拖地板委员。”每人都讲得出一串神奇变化的故事。思想、情感一自主,生命过程就变得如此积极。市长肯定孩子们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进取做得好,还说,“市政府向少先队学习,市政府工作也要图表化。”“生命自觉”使人的精神世界能量可达到一种高级水平,培育“生命自觉”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面向未来,造就新主人”,是少先队存在的主要社会价值。

四、开展“自主教育”,重在提升队员的社会性自主能力

今日进入儿童组织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我行我素,在家里不考虑别人,在外不考虑社会”的毛病的确在一部分孩子身上不同程度存在着,这种现象不是我们要的正确的自主精神。我们的自主教育,是引导孩子在自己的组织中,从一个自然人渐渐转化为社会人。组织要关注孩子们社会化的进程,关注组织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关注价值的内化,关注社会角色的形成。我们要尽力将儿童社会特有的“社会化”功能激活。我们要十分珍视与发挥自己的教育优势,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打造积极主动、富有责任感、高进取力的团队上,要吸引孩子们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小社会建设,通过工作自己议、领袖自己选、目标自己追、公约自己订、同伴自己帮、活动自己搞、游戏舞蹈自己编、奖章自己争、成果自己评,来不断促进其社会化自主能力的提升。民主与自主是习得的行为,我们应引领新的一代在参与的进程中,学习与养成当代小公民应该具备的品格与能力,涂上生命的底色,加速社会化进程,促小社会与大社会成功接轨。

五、开展自主教育,重在保护童心童趣,呵护爱梦想的天赋,推进改革创新

孩子是天生的梦想家,常常会异想天开、奇思妙想,但旧教育只会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天赋。自由才会生梦想,自动才能出创新。历史有证明,我也有亲身体悟。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当年,在学校担任大队辅导员的我,感受到了科学春天的气息,请来了科学家陈念贻伯伯与少先队员会面。没想到的是,就这一会面竟唤醒了孩子们心中沉睡的小狮子,激发起了对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与向往。在一个中队的黑板报上,出现了一首诗:“小火箭,长又尖,呼的一声飞上天,我呀真想乘上它,飞向2000年!”旁边还配有一幅戴红领巾的孩子驾着神奇的火箭在太空飞行的画。幸运的是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被前来蹲点的段镇同志发现了,通过“聚童愿、集童智”,发起了一场“火箭啊,前进!”活动,队员争当宇航员,火箭启航,飞到礼貌国、诚实国、科学国访问并参与建设。在“自动向上火箭精神”的激励下,追梦故事无限止地展开,从命名及时个自动化小队开始,雪球滚动起来,一个个“自动化小队、中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动精神一经弘扬与推广,队的改革与创新步伐便加快,大队委员制变革成了大队职能部;按座位编队变革成了优化组建小队;老师设计队会变革成了队员轮流当设计师、小主持的天天十分钟,一所小学校创造了29年17万次自运转记录;少年先锋队员为低年级弟妹建小自动、半自动的儿童团,做起了当代小先生;初中实行“团队一体化”,队育优推优,团留队带队,全程衔接,团队共兴;红领巾自己办起了《我们一百万》队报,还发起了小研究;一般的队长例会变革成了群策群力的议事堂;成立市区一级的红领巾议事参事机构——红理会,在制度上保障队的领导机关同志走儿童路线,坚持儿童立场……各级队组织首创的一个个项目渐渐普及并不断擦亮做强,使队的自主与自动有了一个个独具个性的教育实践载体。

六、实施自主教育,给“辅导”提出更高更严更科学的要求

有同志疑虑,倡导队员“自主自动”,到底还要不要辅导员?放权于童,不就意味着是将辅导员“软禁”、让辅导员“失业”吗?不,恰恰相反,它给辅导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它提示我们要以一种更为科学的工作方式与辅导艺术,将党的指示精神、团教的教育引领,自然而巧妙地转化到队员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及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上来,儿童的自主是在成人精心合理辅导下培育起来的一种高尚的精神与行为。我们常说老师、辅导员在工作中要起主导作用。但主导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控制型的,一种是培育型的。前者表现为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共同体之上,后者着力点是激活、点燃。教师控制主导路径,会通过一些机制和措施,强制推行,从而达到上级管理层的目标,使组织不能自主地进行决策和运作;而培育型的路径,则不会使共同体丧失自主决策与活动的能力。哪些是辅导的责任,哪些是负面清单?值得深入探究。因为,少先队的这一探究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相关。除此,实施自主教育带来的挑战还有能否持续扩大儿童自主的范畴(智自主——自学,体自主——自锻,美自主——自辨,劳自主——自理,心自主——自控,德自主——自治,群自主——自建)?能否持续提升儿童自动的层次(从本能性自动、执行性自动,兴趣性自动、参与性自动,到自治性自动、创造性自动)?

七、实施自主教育,积极回应教育现代化对儿童组织的高期盼

2014年7月,第二届两岸四地学校辅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研讨宗旨,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成员,让学校教育发挥育人的独立价值。会议以“学校辅导中的教师:角色、职责与政策”为主题,共同讨论了全球化时代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及其学校辅导的对策与方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现象的辅导行为是伴随着社会现代化与民主化而来的教育现代化与民主化的产物。在当今教育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正提速时,“辅导”一词再次郑重地拿出来进行“兴师动众”讨论,让本是“辅导”的人感到振奋,也感到压力。我清醒地察觉,教育发展的走向已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期待;清醒地察觉,少先队辅导者与生俱来的品质不仅该保持,还得提升;清醒地察觉,儿童组织在现代教育大格局中是怎样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特别需要在有形与无形中,让社会更清晰地看到。

作者:沈功玲

核心价值观论文: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教师不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作为政治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公正思想、奉献精神、爱国精神,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能够不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的教材。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大的形象,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不断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认识真善美的伟大,假恶丑的可恶。对学生,教师要怀着一颗仁爱的心,要尊重学生,使学生学会如何爱人与尊重人;教师要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使学生认识到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意识的可贵;教师对教学事业要充满爱,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多奉献、少索取,使学生感受到奉献精神的可贵等。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多层次,多方位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爱老师、敬老师,能够自觉向老师看齐,这对于培养培养学生有效成人,有效成才,对于使学生逐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爱国精神

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传统课堂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动,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辩论的机会,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新形势下,高中政治课堂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积极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发现,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时,现代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肤浅的,很多学生认为,谈爱国是唱高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不紧密。作为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空洞地谈爱国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新形势下,自己所认识的爱国行为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身边的爱国事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爱国有个具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就如何爱国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做法。这样,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发展自我团队意识,学生不仅有效认识到爱国精神的现实价值,同时,也能够以爱国精神指导自己的行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思想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现在的高中生,有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认为思想政治只是讲一些骗人的理论,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很差,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理论联系识记的方式,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不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比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引入课堂,如当代人一切向钱看的行为,社会不公的问题等。把这些现象引入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剖析现象的本质,不断研究分析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这些现行,并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但只要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不影响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方向。这样,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学习政治知识,更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学生的认识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培养的人才高尚的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通过政治学习,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性,认识到爱国主义的伟大意义,使学生能够成为团结、友爱、互助、诚信的现代人,能够成为具有拼搏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这对于学生有效成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蔺刚单位:山东省实验中学

核心价值观论文:审计核心价值观论文

80后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追求

无论是在怎样的社会发展条件下,青年人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自1983年审计机关成立特别是《审计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建立健全审计法规,拓展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探索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初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审计系统人员构成特别是业务人员队伍中,青年审计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此,青年审计人树立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何树立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过去的三十年老一辈审计人开拓了一片土地,以后的三十年,青年审计人要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并收获,80后已经参与到这个社会的劳动构成中,以其独有特性影响并参与决定着审计事业的发展方向。

一 、80后青年的特点

80后这个词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其独特的个性色彩,用时代的分段表示一个人群并不科学,但是也正是这一代人的与众不同才让他们连分类都要特立独行。不得不承认,每一代人因时代背景不同都会有其特性,而80后的成长过程中无疑使幸福同时又困惑着的。

(一) 脱离了政治困扰的成长背景

作为见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2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奋起拼搏史。与90后不同,他们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及时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了现今这群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虽然说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没有感受过政治压力,但正是他们脱离了政治困局,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生长环境中,即使物质生活简单,却也使改革与奋斗的思想悄然地根深蒂固。

(二) 个人性格的养成重在一个“新”字

可以讲,80后迅速接受着相当多的新事物,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与此同时,在责任和担当面前,也充当着主角。能够表达是一种幸福,但是表达后无法改变现状使他们也有着困惑,究竟怎样才能按照理想参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成为实在运转的理想国?80后对这样的问题有着自己的设想。新媒体在这个时候被利用得淋漓尽致,这里成为了他们交流和表达自己的平台。曾经因为特殊的成长背景,诸如“愚昧”、“自私”、“叛逆”等词语被加诸在这代人身上。他们的愚昧与自私叛逆源于对社会的困惑,却没有正确表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80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汶川地震中积极鲜血主动守护同胞的血性热情,科技、文化等领域青年领袖的崛起,他们传递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正义的维护和思想上的日趋成熟。

(三)在精神追求中逐步自我认识

他们曾经在富足的生活中表达着忧郁情怀,但随着青春接近尾声,他们开始在精神追求中实现了自我认识的升华。80后也被认为是极其不稳定的一个群体。有的是力量但无处发泄,普遍有学历但从来都是学用不符,不断失业同时不愿委屈自己。然后__的愚人节没有欺骗他们,现下多数已经奔跑着走向三十岁的人,不容许冷眼看世界,而是要参与社会,积极面对现实,主动承担责任。对于社会问题,他们有着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现在更愿意表达出来而不是自我欣赏。

二、审计人应有的价值追求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对这一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详细阐释。刘家义指出,“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

面对“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这简明扼要的十二字要如何结合实际来理解才是关键。

(一)抓住时展的脉搏,着眼于实际工作

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使之成为公共财政的“卫士”,担负着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责任。审计正处于变革和科学发展阶段,要创新和转变审计方式方法、向绩效审计发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其作用等,时代赋予审计的职责越来越重大,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可以对审计人员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审计人员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次上增强工作责任心、积极性和忠诚心,鼓舞审计人员为国家、集体与自身利益而努力奋斗,在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又能够有助于审计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二)廉政清明为审计人员事业发展的保障

审计人员不能廉洁从审,就会在物欲横流中丧失自我,在名缰利锁中不能自拔,独立性将无从谈起,对审计负责、忠于审计、依法审计就成了一句空话;不能廉洁自律的人,必然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审计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也便失去了必要的动力。十二字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清廉二字,作为一个公职人员,时时刻刻都在强调着廉洁从政,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对审计人员来说,树立核心价值观,清廉是必须要拥有的条件,审计在于守卫经济,是清廉的“清道夫”,如果自身不能端正态度,不可能谈到审计事业的发展,所以在审计队伍中,廉政清明是审计人员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的职业道德。

(三)将责任与奉献贯彻到底

审计核心价值观中,将责任为及时要务有其深刻的道理。对于审计来讲,责任就是以对国家和人民、对历史和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对审计人员来说,责任就是一副“担子”,只有感觉到“担子”的沉重,才会知道责任的重大,才能增强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职能和职权的责任心。反之,就要承担没有尽到责任的“责任”。明确责任后才能理解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一时享乐,不在乎个人荣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是点滴中积累,工作中付出,也就贯彻了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

三、80后审计人应有的价值追求

在“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基础上,80后青年审计人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既要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又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潮,对于在思想上趋向成熟的人来说,无不有着自己的理解。80后审计人是有着80后的性格特征与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融合体,他们理性、思辨,同时不断接受新事物,在认清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发展自身。他们寻求精神发展而 不愿意与贪污腐败同流合污甚至深恶痛绝,当然,不得不指出这是普遍现象而不排除有特殊情况。

(一) 彰显性格特征同时符合主流社会思潮

80后审计人在审计队伍中已经具备大概轮廓,笔者也相信,因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认识程度,会对以后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力量。前面已经说过,80后有着无限的力量,他们认同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对社会对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使得他们不断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随着审计队伍年轻化和计算机辅助审计、OA办公系统的大规模运用,80后审计人似乎迎来了一个真正能够表达自己对事业无限热爱与忠诚的平台。他们已经养成了接受新事物的良好习惯,在“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将创新与实践融入到工作中,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十二字核心价值观。

(二)80后青年审计人对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理解

责任,不仅仅在于“守卫者”与“责任感”,同时要担负起创新工作,运用新的手段,通过新的平台,利用新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智力较大化效果,往深层次挖问题,向发展;忠诚,忠于党、国家、人民、审计事业,同时还要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改变社会现状、把握时代脉搏的追求,让社会变得更好,用一代人的合力来为社会进步贡献点滴力量;清廉,不仅是指审计人员要坚持自警、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做人、做事,而是有更高的要求,从自身出发,以职业道德为标杆,发挥80后特有的号召力与凝聚力,拧成一股绳,感染身边的人,感染社会,达到形成廉政清明风气的状态;依法,原指审计人员应崇尚法律、敬畏法律、自觉遵纪守法,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开展审计工作,履行监督职能,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运用法定的手段捍卫法律的尊严,于此同时,要推进法制社会的建立与健全,也需要审计人员的积极参与与反馈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独立,审计人员的独立是指站在公正的立场对审计事项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要无私无畏,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经得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客观公正,秉公办事,80后青年审计人在独立上面有更深的体会,不仅要客观评价坚持原则,更重要的是综合性的发展,既能学习经验总结教训,又能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打开视野,更好服务于审计事业;奉献,一方面理解为在岗位上为事业不计报酬地给予,同时,还要帮助和扶持被审单位和个人,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后备支援。

四、80后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怎样树立

(一)开拓思维,结合实际

无论是80后青年审计人还是所有审计系统的人员,都应在实际的基础上树立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信仰,是对更好事物的追求,只有这种信仰和追求建立在实际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上时才有实现的可能。结合实际的本质内涵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畏难不嫌小。

开拓思维创造性地把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树立在自己和周围人的心里,以自身感,!染他人,以谨慎态度面对审计的严肃性与性。

(二)不断学习,综合发展

价值观是种信仰同时也是书面上的词语,在实际工作当中,80后审计青年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业务知识,才能在实现价值观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要坚持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复合型的综合性人才,提高业务能力,能够掌握问题,为他人的改正提供依据。

学习不仅仅只有学习业务知识,同时还要在理论上不断加强自己,只有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才会让业务工作有理有据,才能在业务工作中明白方式方法。随着技术进步,现今的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断糅杂,审计人员只有综合发展,紧跟时代脚步,才能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意见。

(三)明辨是非,整合优势

大是大非面前,80后审计青年应能认清形势,提高政治觉悟,自觉维护审计尊严。80后一代人见证了历史发展的步伐,在责任面前有担当,能够体会到改革与发展在社会进步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80后审计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理性、思辨、正义的优势,把责任担当提升到一个忧国忧民的新的层次。

核心价值观论文: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论文

略论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培植

所谓人的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意义、目标及其衡量标准和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等问题的根本看法。那么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其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系统阐释了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这“十二字”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这就是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审计核心价值观的特征是什么?培植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构建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本文略作论述。

一、审计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审计价值观的内容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核心,至少应符合以下特征。

(一)能够反映国家审计的本质。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和会计师事务所、内审协会等其他相关文化区别开来,正是因为严格以国家审计本质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什么是国家审计这一根本主题。

(二)能够主导当前审计工作。在当前国家审计体系中,不同的审计主体对审计价值的判断不同。国家审计必须在多元目标中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使其成为多元价值观中的统率,主导全国审计工作。

(三)能够反映对审计事业的共同理想。当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追求确立下来,已经反映了绝大多数审计群体对审计工作的共同愿望、心声,成为了审计人员共同追求和向往的目标。

(四)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价值观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客观环境之下的,因此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中国特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审计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文化精华;要具有社会主义特色,满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实际和需要;同时也要具有审计机关独有的特征,即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符合国家经济安全卫士角色的需要。

二、培植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一)责任意识的培植

工作中,对于责任的理解通常有两种。其一,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其二,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那么,对于审计来讲,责任就是以对国家和人民、对历史和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对审计人员来说,责任就是一副“担子”,只有感觉到“担子”的沉重,才会知道责任的重大,才能增强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职能和职权的责任心。反之,就要承担没有尽到责任的“责任”。所以,工作中,针对一些基层审计人员对审计核心价值观理解不深、把握不透、认识不明等问题,尽快帮助广大审计人员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校正人生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判断对与错、是与非、曲与直的标准。针对一些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责任感不强等意识行为,要引导审计人员深刻反思对审计责任与使命的辩证认识,加深对宪法、法律、职责等核心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增强做好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忠诚意识的培植。

忠诚,从字面上广义的理解,是指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上级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其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对于审计,忠诚就是秉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对事业的无限忠诚,牢固树立党员、公务员和审计人员意识,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

体现在审计工作上,就是对审计法律法规的忠诚,坚持依法审计不动摇;对审计事业的忠诚,就是忠于审计职守;对审计发现查处问题的忠诚,就是“不夸大”、“不缩水”,忠于客观公正。在原则面前不弯腰、不屈服,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向不法之人、不法之事说“不”,忠诚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为国家公共财政“守好库、看好钱。”

(三)清廉意识的培植

清廉,就是清正廉洁、奉公守法。“廉”被历代名人志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流传至今的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被人们称赞为清廉之士。如,海瑞,其一生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体察民情,革除弊政,积极反对贪污和奢侈;禁馈赠,惩贪官,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审理积抑,昭雪了许多冤狱……对于审计,清廉就是要坚持自警、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清正廉明、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做人、做事。

清廉是立身之本、从审之基。无论“八小时内外”我们都要严格遵守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不拿被审计单位“一针一线”,拒绝吃请,自觉为廉政纪律通上“高压电”,时刻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四)依法意识的培植

依法,就是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办事。对于审计,依法就是崇尚法律,敬畏法律,自觉遵纪守法,按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运用法定的手段捍卫法律的尊严。

工作中,审计人员要树立法律和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审计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严格审计工作法定程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做到有法必依,依法必严,违法必究。增强对依法审计重要性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充分行使审计的监督权、查处权、问责权、话语权、通报权、公开权、建议权等,让依法审计成为捍卫审计法律的好实践和体验。

(五)独立意识的培植

独立,字面意思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件事。对于审计来说,就是无私无畏,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经得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客观公正,秉公办事。

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要保持审计工作应有的独立性,不得参加影响审计工作独立性的活动,更不能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不为打电话、批条子等人情审计、关系审计所左右,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和干忧,依靠自己的能力、素质、技术和职业判断等做好审计分工事项

(六)奉献意识的培植

奉献,字面意思是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泛指向国家贡献。对于审计,奉献就是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奋发向上,全心投入,无怨无悔,努力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工作中,审计人员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个人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发展要服从于事业发展,大力培植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牢固树立忘我的崇高思想境界和敬业精神,恪尽“查一个蛀虫、保一方稳定”的不怕得罪人的秉性职守,努力形成遵章守纪、爱岗敬业、依法审计的行为习惯,为审计工作和审计事业发展勤勉敬业,任劳任怨,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三、审计人员核心 价值观的培植途径

(一)领导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并加强与下级的沟通和交流。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不尽相同的反映和判断。每个审计人员在进入审计队伍之前都有着各自的经历,都带了各式各样的价值观进入了审计队伍。因此,对同一个规定,认为其合理的人会认真贯彻执行,认为其错误的人便会抵触不执行。这样截然不同的行为当然对团体目标的实现起着相反的作用。让每个审计人员接受并能够自觉实施核心价值观,正是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全体审计人员共同信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领导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为的准绳,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出好的表率,对下级才有说服力。领导者要在日常工作不断向下级灌输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各种沟通渠道和手段,与审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工作中不断调整好他们的行为和心态,详细的对下级说明审计人员行为准则,明确向下级指出审计工作的要求。通过向审计人员灌输核心价值观,使每个审计人员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内心的共鸣,把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内心坚守的信念。这样,审计人员才能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有而深刻的理解,并积极自觉的把核心价值观付诸于实施。

(二)建立和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准则规范等审计制度体系,从制度的层面保障审计核心价值观得以贯彻实施。在构建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制度作为核心价值观得以充分贯彻实施的有力支撑,制度是促进和规范核心价值观得到审计人员普遍认同并自觉执行的最有效方式。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逐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与审计人员核心价值相配套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将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到审计制度中去,用制度衡量审计人员的行为是否与核心价值观相吻合,达到激浊扬清的目的。要从法律的层面将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进行定位,提高其强制性和约束性;从准则的层面将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实施的途径和方式予以规范化和具体化,提高其可操作性,促进其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从职业道德规范的层面对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涵盖的内容明确化,提高其指导性,指引审计人员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坚定审计信念,自觉遵守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廉洁等规范。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培育审计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力度,努力培育审计核心价值观。要使每个人明白核心价值观对一个团体发展的重要意义。要让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成为其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信念。要创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审计精神文化产品,将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既达到丰富审计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同时更可使核心价值观逐步渗透到审计人员的精神领域,为其所认同和接受,成为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对外自觉转为其行为的指南,贯彻到审计实践当中。

核心价值观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深刻理解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稿(讨论稿)

本文作者:老柯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南岸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和影响,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入脑入心、落到实处?南岸区关工委报告团全体老同志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此讲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重要现实意义

任何成熟的社会都需要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社会的各种思潮。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中国是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国内外矛盾突出。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诉求急剧增加化,极左和极右的政治意识形态撕裂化,文化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鉴于我国人口众多,需要核心价值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由于目前社会多元价值差异共存,需要核心价值来规范、引领和主导;更因为社会存在着价值缺失和偏离,急需要核心价值来培育、强化和纠偏。因此,必须有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自觉接受、认同并用来约束、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引领时展,凝聚人心、增进共识的需要,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现实意义怎么估量也不会过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核心价值包括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风尚三个部分。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后,十八大用三个“倡导”来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刘云山同志最近讲话中用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近期概括。为践行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风尚?

及时,学习教育。要在南岸扎实有效地开展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党校培训、干部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等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学之中。全区各级党组织都要把核心价值观纳入行为规范,党员干部模范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都应该遵从的,要全区人民做到的,共产党员首先应该做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全体公务人员、教师、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都要率先垂范,带头实践核心价值观,树立好的典范和榜样。

第二,分别要求。就是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组织、不同层级、不同岗位提出落实的不同重点要求。党和要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地方领导人的职责就是要带领本地区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省市区。对于各级党政领导,带领人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他们的保障和使命。对每个人来讲,重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层面。比如践行诚信,就应该与职业操守联系起来,地区领导的诚信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教师的诚信就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医生的诚信就是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公务员的诚信就是遵循公正、平等、法治的原则处理社会管理事务。

第三,扬善惩恶。凡是违背核心价值的,社会应当及时作出反应。一切没有道德的行为,一切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都应当有人及时批评、制止,必要时有所斗争。而对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应当及时表彰,应当立为典型,树为榜样。比如那些见义勇为的人,可以说是实践核心价值观好的人,不能让他们流血再流泪。那些扶老太太反而被诬陷、被状告的人,在任何法庭上都应该是赢家。如果反而被判输赔钱,这样的逆向刺激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伤害很大。宣传部门要在全区寻找、发现、培育本地区有说服力的正反典型事例加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实践、贯彻落实,是一个需要全民努力、各方实践、精心呵护的长久工程。

第四,建立社会公正保障体系。一是行政公正,政府机关和一切具备承担行政职能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应当为公民提供公正。二是舆论公正,报纸、电视、广播及新兴传媒,都应当提供公正的舆论。尤其是对一些事情的判断,对一些矛盾纠纷的评价,应当给予公正的报道和评价。三是仲裁公正,是比舆论公正要强、但比司法公正要弱的一种公正,专门由仲裁机构来提供。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和较高的公正,是纠正一切不公正行为的较高裁判。每一个公正都很重要,一切政府机构和带有行政职能的

企事业单位和组织都应当公正地为社会服务,公正地提供平等机会。同时,不公正的现象总是难免的,仲裁、舆论、司法等一切担负着裁决矛盾纠纷的部门,应该公正地予以裁决。公正的依据,一是道德,二是惯例,三是法律。一个社会具备了公正,这个社会从投资来讲就是一个好的投资环境,从生存来讲就是好的生存环境,从成才来讲就是好的成长环境。

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

历经江州、荆州、巴州、楚州的更迭,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古城重庆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南岸位于重庆市区东南隅,人杰地灵,有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涂山寺、夫归石;有引历代骚人墨客折腰的黄葛晚渡、海棠烟雨、龙门皓月、字水霄灯、黄桷古道;有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宣传孝道的觉林寺报恩塔;有重庆的南陲屏障、南山诸峰上的抗战文化群;有红岩文化中的《挺进报》遗址等。江山胜景引历代贤人志士,渡江涉水,穿径登峰,形诸吟咏,或讴歌江山之壮丽,题咏林壑之秀美;或寄托家国之忧思,抒发人生之感慨;或遥寄斗争之艰辛,畅想革命之胜利。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不忘过去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然,对待传统文化,也要辩证地对待,加强鉴别、合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开掘好、利用好。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要有文化活动还要有文化产品。要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在国民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用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应该利用南岸的一些地方性资源举办经典诵读、道德论坛、文化讲堂等活动,利用传统节日举办民间民俗活动,这些都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形式、好载体,要围绕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党史、国史,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制定工程规划、加强重点扶持,推出一大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精品力作。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推动人人参与、个个实践,知行统一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要坚持不懈推动实践养成,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面向大众的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让人们更好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活动不在多,关键要有效果。如果离开实际生活和工作去搞道德实践活动,不管口号提得再响,活动规模再大,只能是空对空。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一定要注意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人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

弘扬正气,就得压住邪气。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还应当把抓建设与抓治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对人们反映强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对那些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要充分运用舆论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予以遏制、加强惩戒,形成社会压力,决不能听之任之。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一直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这方面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远远不够,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下大气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秩序、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务求取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效。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行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旅游中不文明现象日益凸显出来。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引导公众增强文明出游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更好地塑造和展示良好国家形象。

五、党员干部要引领带动

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员干部在弘扬先进思想道德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就是重要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抓作风建设,坚持领导带头、党员干部带头,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带动整个社会出现新的气象。这深刻启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

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要求普通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当前,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方面,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重德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德”从根本上讲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让党员干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就要把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德”的要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对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要及时提拔任用到合适岗位上来,形成鲜明的以德为先用人导向。对那些信念动摇、精神颓废的干部,对那些腐化堕落、道德败坏的干部,对那些在关键时刻逃避责任、引起民愤民怨的干部,要及时作出组织处理,决不能让“问题干部”消解思想道德建设的正效应。

六、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仅是宣传部门的事情,更是全党全社会 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一定要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工作指导,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各级宣传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履行好组织实施、协调推进的重要职责,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对重点工作的谋划和督导,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要认真落实《意见》精神,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各自工作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政策法律,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合深化改革的进程,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之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背离现象、脱节问题。要善于通过科学的立法、执法、司法实践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用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受到制约。要加大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关心和帮助,不仅要给予舆论上的推崇和道义上的支持,还应当给予物质上的激励和生活上的关心,推动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实现之时,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美丽中国更加靓丽之日。广义的美丽中国不仅是一个生态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落地,生产力会进一步被激发出来,中国会更加繁荣富强,天会更蓝,地会更绿,水会更清。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值得我们花大气力去推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