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实用13篇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1

(二)在工作方面:一是对辖区社会治安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足。对现有业务工作体制和考勤考核工作,还停留在粗放经营状态,不思进取,未能及时总结往年工作的得失,进一步提出今年及今后对工作制度性意见和操作性强的考评办法。二是对新形势下的刑侦工作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认为自己文秘 家园以前未当过刑警,刑侦业务生疏,难以胜任;有怕苦、求稳和怕出事、保平安思想。三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对确定的整体工作推行不力,缺乏督导检查、一抓到底的力度。往往忙于部署工作任务,忙于开会听汇报,真正深入基层,靠近一线,进行具体指导、抓落实的少,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三)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政治思想工作时紧时松。对民警的宗旨意识教育抓的不紧,对市场经济大潮给意识 形态领域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所采取的一般说教,敲警钟等工作方法往往流于形式,使政治思想工作乏力无味,一些民警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在具体工作中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摆的不正。二是从优待警工作落实不够,队伍建设工作存在不到位、不彻底的情况。在体察民警工作生活疾苦,争取在从优待警、政治建警等方面的办法和措施不多,有时候强调工作多、怕听或不爱听同志们讲困难,保障服务工作跟不上需要。三是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队伍管理靠个人管理多,未能及时建立一套竞争机制,奖优罚劣,调动每个民警积极性和能动性,靠机制管人。四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对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调研工作重视不够,抓典型、总结经验、推广指导不力,抓点带面措施不力,思想决心不大,步子慢、层次底。

(四)在廉洁自律及民主集中制方面:一是民主生活会坚持不够,在分局领导之间、在民警中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少,与班子成员之间谈心、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交流少。二是在廉洁自律方面要求不严。没有严格执行《分局车辆管理制度》,存在公车私用的现象;对上班迟到早退、喝茶、看报、聊天、玩电脑打游戏;内务管理“脏、乱、差”;执勤办案不按规定携带单警装备等违纪、违规现象没有将其放到廉洁自律的高度去认识。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一)对政治学习不关心。政治敏锐性不高,在政治学习时存在应付心理,没有把参加政治学习和主动接受思想教育作为一名党员的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因此,在看问题、想办法上政治敏锐性不强,前瞻性不够,只是立足目前,不能放眼长远。对学习自觉性稍差、重视不够,究其思想根源:一是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存在片面性。二是理论与实践隔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唯物关系,不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最新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自查报告(查摆剖析材料)

(二)工作水平不高,缺乏敬业精神。一方面认为自己工作多年,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主观放松了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敬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得过且过。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不高、不严格,对单位任务多、责任重、压力大、时间短的难处认识不深,思想准备不充分,产生了马虎应付的心理;未能全面准确掌握各方面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碰到问题才急急忙忙找资料,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没有碰到的问题,没有主动去了解。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这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我要找准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认清今后努力方向,虚心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帮助,弥补思想上和工作上的不足。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益为落脚点,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2

在中考命题中,通常强调要以各地编写颁发的中考说明和学生实际使用的学科课程教材为根据,再加上受限于命题人员的临时抽调和教师的命题能力,中考命题常常局限于考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因此,中考命题很有必要树立一种课程观视域下的中考命题导向,引导中考命题跳出“课程内容即教材”的课程认识上的缺陷,跳出“教材内容即知识”的知识绝对化的倾向,在考查学生学习、理解、建构教材知识体系的同时,还要注重考查学生在学习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2016年深圳市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在如何体现历史课程的内容因素要求方面,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尝试。

一、追求能力立意

命题融入了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等内容因素的考查要求,力图体现试题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的指引作用。

例如:9.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命题解析:此题依托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相关教材知识,将命题立意升华到引导学生做历史学习笔记的学习方法上。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存在着这样几种情况,一些学生不喜欢做笔记,一些学生被动地做笔记但不知道做笔记的方式方法,一些学生盲目地做笔记而不知道做笔记的意义价值。此题在考查学生史实的同时,立意于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10.历史纪年表能帮助我们理清朝代的更替顺序。根据下列历史纪年表,判断表中的①应该是 A.秦 B.隋 C.唐 D.元

命题解析:此题依托朝代更替的相关教材知识,将命题立意指向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的历史纪年表的功能价值上。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重要历史朝代的起止时间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而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时空认知则是历史教学的努力方向。教材中的历史纪年表则是引导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单应该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更应该在教学中向学生指明这些教学资源的功能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建构时空观念的学习方法。

12.组织历史人物图片展需要突出主题,下列历史人物图片展的归类主题应该是

A.思想先驱 B.民族英雄

C.科学巨匠 D.艺术大师

命题解析:此题依托相关历史人物的教材知识,将命题立意引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活动过程。人物图片展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宣传方式,学生在学校、在博物馆、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物图片展,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他们参观、组织那些历史人物图片展的时候,归纳、提炼、突出历史人物图片展的主题,既是这些活动的关键看点所在,也是举办这些活动的核心能力要求所在。

14.标语、口号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时期时代诉求的是

A.“自强”,“求富”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内除国贼”

D.“民主”,“科学”

命题解析:此题将的“口号”与近代几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口号放置在一起,考察时期的时代诉求。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会面对标语、口号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就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分门别类地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在历史学习过程的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此题的命题立意,就在于对学生学习标语、口号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给予其学习方法上的指引,引导他们从那些标语、口号中分析、把握出特定时代的特定内涵和时代主题。

二、追求素养立意

命题融入了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核心素养的内容因素的考查要求,力图体现试题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引导作用。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着眼于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以此为标志,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学科课程建设又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统筹推进课标修订、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协同改革的新阶段。

目前教育部正组织历史学科课程专家,按照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从目前看到的有关历史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中,提炼出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核心要素,伴随这些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明确界定,高中、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考试命题必将进入到以落实、体现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为根本归依的新阶段。早在2014年6月,深圳市就印发了立足于深圳市情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列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要目标和教育发展重大任务,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素养,着力于整合课程资源、发掘课程知识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逐渐成为深圳教育教学共识。

如何在考试命题中体现素养立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是各地中考命题普遍遇到的难题。笔者认为加强中考命题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命题人员能力水平,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要求,有机地渗透、融入到学科命题与试题之中,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课程核心素养渗透为指向,是一条追求中考命题素养立意的现实路径。2016年深圳市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在如何体现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容因素要求方面,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尝试。

(一)时空观念考查

例如:2.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这些简称源于下列哪一制度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命题解析:时空观念是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此题将现在山西省、山东省的简称放置到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定时间及空间之中,建立了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考查了分封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8.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曾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 D.辛亥革命

命题解析:时空观念的考查,常常是一些单纯考查学生记忆特定史实的试题。此题如果命制成“政府曾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就变成了一道单纯考查史实记忆的试题了。此题的命题,首先考查了特定时间、空间中的特定史实,其次将命题立意扩展、拔高到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样一个历史结论上,将特定时间、空间中的特定史实放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展变化”这样一个特定的时空、视角之中去分析其意义、认识其价值,这就拓展、丰富了试题的考查价值,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这些特定史实中,分析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习俗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及其历史标识意义。因此,时空观念的考查,需要命题教师要有更加宏观的史学视野,要有更加高远的命题立意。

(二)史料实证考查

例如:4.学习历史需要辨别史料的价值。从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史记》属于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C.实物资料 D.影像资料

命题解析:史料实证要求对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此题依托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教材内容,但不是考查学生对司马迁与《史记》相关内容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学生对这些史实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命题着眼于辨别史料价值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考试做题的同时得到历史学科素养上的引导,感受、体验到“学习历史需要辨别史料的价值”。

(三)历史理解考查

例如:11.这个条约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谈判达成,而是在一场战争后强加给中国,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命题解析:历史理解是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的理解,有多种命题形式,如常见的可以问“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或直接套用教材的评价问“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这样一种直接搬用教材内容与结论的命题设问就不能体现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的考查要求,而且会导致初中历史教学陷于强化死记硬背的困局之中。此题的设问“这个条约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谈判达成,而是在一场战争后强加给中国,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既涵盖了教材中的表述“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照应到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难度不宜过高的现实要求,又拓展了教材的表述――“这个条约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谈判达成,而是在一场战争后强加给中国”,为学生理性认识南京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提供了一个“脚手架”。

17.“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我们要缅怀淮海战役,应该选择去下列哪个城市

A.锦州 B.北京 C.徐州 D.南京

命题解析:此题是一道典型意义的“情感取向”试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命题形式来比较分析其“情感取向”的命题立意。一种是直接简单地设问“我们要缅怀淮海战役,应该选择去下列哪个城市”,试题就减少了情感的含量和情感的归依,变成了一道主要考查淮海战役与一个战役发生地之间的史实记忆联系的试题。而在题干中加入“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一方面为“缅怀淮海战役”的表述提供了历史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考查淮海战役的相关史实,还向学生传递了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历史情感,同时还可以传递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典型例证,是分析国共两党人心向背的典型例证等等历史认知。

(四)历史解释考查

例如:31.(12分)创新是时展的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的标识。在人类历史上,创新不只是科技领域的创新,还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破旧立新,还包括政治经济新体制的创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具有新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满足于当时天主教会控制下的陈腐、呆板的生活。……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人教版《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材料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障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英国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使后来西方各国在步入民主政治的行列之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英国为榜样。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3: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这场思想革命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4:罗斯福新政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体制改良运动,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人教版《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下册)

请回答:

问题1:材料1反映的是哪次“思想文化运动”?(1分)请列举出两位代表人物。(2分)这次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1分)

问题2:材料2中英国创设的“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是通过哪一文献确立的?(1分)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变化?(1分)

问题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1分)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批判的对象是什么?(任答两点即可,2分)

问题4:根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是运用什么手段“解救危机”的? (1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1分)

命题解析: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初中历史教学中,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罗斯福新政四个知识点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节体系之中,也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当考试命题确定了要考查这些知识点之后,命题就需要对这些史实及其历史理解,给出符合逻辑的理性解释和进行有机的命题组织。此题以具有现实感的“创新”入题,结合历史课程内容,给予“创新”以历史学科课程视角的解说,提炼出了一个历史课程的命题立意――“创新是时展的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的标识。在人类历史上,创新不只是科技领域的创新,还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破旧立新,还包括政治经济新体制的创设”。有了这一命题立意,不但将分散于不同章节体系的四件历史大事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而且还赋予考试命题以教学意义,让学生通过这道试题认识到,创新并不只是发生在科技领域,还包括思想文化、政治经济领域里的创新。

有关历史理解的命题考查,应该是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此题在命题立意与题干设计上着力于体现历史理解的命题导向,但在对学生能力考查上还是主要落脚在所学史实的考查上,这是命题受制于中考既是选拔性考试又是学业水平考试的现实考量的结果。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肯定这样的命题尝试,因为没有命题教师立意高远的命题探索,就不可能有考查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命题与试题。

(五)历史价值观考查

例如:33.(15分)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交通的改善,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世界各国互联互通,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互通有无、密不可分的整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早在西汉时期,从中国向西延伸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

材料2:15、16世纪,欧洲主导的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材料3:20世纪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高新科技的发展进步,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材料4: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11期

请回答:

问题1:根据图4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沟通了哪两个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在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商人主要通过什么运输工具运载货物?(1分)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你认为哪一历史人物的功劳最大?(1分)说说你的理由。(1分)

问题2: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组织新航路开辟的国家是哪两个?(2分)从图示 ①②③④四条航线中,选出哥伦布的航海线路。(1分)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

问题3: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成果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1分)

问题4:请根据材料4美国苹果公司生产iPhone手机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提两条建议。(2分)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3

一、评估需求不同的企业需要建设不同的文化。比如服务业为了防止员工与顾客产生磨擦就要建设“顾客永远是对的”的企业文化。软件公司为了提高竞争力就要建设“创新第一”的企业文化。军工厂为了保证军火使用可靠,就要建设“质量就是生命”的企业文化。汽车制造业由于协作关系复杂就要建设“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保健品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营销就要建立“以销售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咨询公司为了增强竞争力就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需要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但又不是完全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念是所有企业共同需要的,这些价值观念有“节约成本”、“工作主动”、“勇于承受批评”、“反对攀比”、“服从命令”、“尊重领导”、“提高效率”、“敬业精神”等等之类,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共性要求。每一个企业需要少数几个核心价值观念,这些核心价值观念下面又包容几十个子价值观念,这样才形成了一个企业文化体系,不成体系的企业文化效果是不大的。比如有一家软件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观念是“创新”,与此与匹配的子价值观念应应该有“错误是成功基础”、“学习的重要性”、“企业应保持较高的人员流动率”、“适度的冲突有益于创新”、“引进外来人才重要”、“干部能上能下”等等,另外一些通用的价值观念如前所述的“节约成本”、“工作主动”、“敬业精神”、“提高效率”等等也是构成企业文化的一个部份。二、编写学习材料编写学习材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大整风,以及历次思想整顿运动都是以先准备学习材料开始的。应在总价值观下对每一个子价值观都组织编写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应做到以下几点:1、短小简捷,一目了然2、逻辑清晰,论证有力3、文笔通畅,通俗易懂组织学习材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组织口号三、组建企业文化建设机构一般而言,企业文化的主管机关应是人力资源部,也有的企业专门组织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主抓企业文化工作。另外,应有一套固定讲师班子,这些固定讲师可由领导兼任,如果企业规模很大,应提前规划各个阶段的宣讲内容,并把宣讲内容下发给各宣讲师,以便使整个企业的思想建设步调一致。宣定讲师按公司的统一布置进行宣讲。宣讲师的队伍最好有部份外聘人员或上级领导,这样会提高宣讲的客观性,使宣讲的效果更好一些。四、硬件建设比如公司的装饰,员工服装,企业的主色调应与企业文化匹配起来,包括标语的张贴[B等。五、动员工作大规模推行企业文化建设前,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要让员工知道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强调这是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否则突然进行思想学习、喊口号,员工会觉得“十分可笑”,这样效果就不好了。六、逐步展开企业文化建设逐步使用本书本章有关企业文化建设手段,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特别忌讳搞一步到位式的思想改造,如果这样做,效果常常是很不好的。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4

第二,必须把政治学科内的相同概念加以比较。政治学科中的某些概念,有着相同的名称,这些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联系,但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领域内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中都有"价值"的概念。经济常识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而哲学中的"价值"是一个广泛的、抽象的概念,是对各个领域具体"价值"概念的抽象。哲学中的"价值"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比较这两个"价值"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概念与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组成概念群。政治学科涉及了大量的概念,许多概念之间是有关系的,尤其是核心概念周围往往都有一些其他概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比如,政治常识中有"阶级"、"国家"、"民主"、"政党"的概念。就单个概念而言,大多数同学是了解的,但是对这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理解呢?其实这四个概念中核心的概念应该是"阶级"。"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可见,上述四个概念以"阶级"为核心,连成了一个概念群。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方法一: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

方法二: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专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从新授课教学来讲是比较方便的,但从高三复习的角度来看,则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并按照专题重新组合。比如哲学常识中有关"发展"的知识,在高二政治教材的二、三、四、五、八课都有涉及,如果在高三复习时简单地按照教材顺序分章节复习,就难以对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发展"专题时对教材按如下顺序进行了重新组合:一、发展的含义和实质;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包括发展观点的地位、表现(这里涉及到教材第八、五课中"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的内容)和要求(这里涉及到教材第五课中"创新"的内容);三、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五、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三:变换角度,重组知识。把教材已有的知识结构变换一个角度重新组合,往往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它可以启示你:知识除了有书本上的这样一种联系,还会有另外一些联系。有了这样一个变换角度、重组知识的过程,在考试中面对一个书本上没有的材料和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现在考试的重点是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所以,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新组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哲学常识的知识框架很清楚有四块: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世界是怎样的,引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人们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引出了认识论;这些原理反映到社会历史领域,引出了人生观。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把这些知识做一个重新组合。比如"实践"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对整个哲学常识的高度浓缩,我们可以用"实践"这一概念把书本知识做一个整理。

政治的答题方法有哪些高考政治主观题,信息量大、考查能力层次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选拔功能强。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有:基础知识未落实;常规能力未到位;词不达意、书写潦草;解题技巧未掌握等。

①体现题 题干中通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回答这种题目时,应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5

党的十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十八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一、以国学为载体的可行性

国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学热开始兴起。众多国学传播机构设立,它们普及国学知识、弘扬国学精萃、建设先进文化。在这些机构的广泛宣传和弘扬下,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蓬勃复兴之势。

国学文化扎根于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其经典的《经》、《史》、《子》、《集》中暗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民族精神,例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这些优良传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匹配。

因此,以国学作为载体,在在校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可行的。

二、进行隐形培育的优势

在在校大学生中,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更多采用隐形的教育手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比较正面常规化的德育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节约教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由于目前高校中普遍已开设大量的思想品德课程并列为必修科目,如再开设单独的此类课程在组织和课程安排上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诸如《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已包含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再单独开设此类课程存在教育重复与资源浪费。

其次,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提高学生的接受度。相对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改变了单纯的灌输、说教或者禁止、要求等教育形式,转而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在没有明确告知受教育者教育目的的情况下,感染、熏陶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种非“高大空”的教育形式,更有利于营造重他人、明志致用、天人合一的价值观,降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

最后,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培育,是学生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学教育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形培育,不但能增强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更能提高其本人的道德品质。

三、以国学为载体的隐形培育路径

1.校园氛围营造

在校园中有目的的,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营造浓郁的国学文化氛围。校园氛围的营造,主要体现在校园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布置上。

国学中有许多典籍典故和名言警句,能够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计划性的将这些国学经典制作成为宣传材料,利用教室、走廊、公寓、橱窗、横幅、道旗广告等宣传场地,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时时感受到这种国学文化的熏陶,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不同的宣传场所,在宣传内容、宣传主体和材料更换频率上有所差异。

宣传内容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宣传媒介信息容量的不同。宣传主体则是由宣传媒介的所有者差异决定的。对于教室、走廊等相对固定场所,其宣传材料更换频率可以降低以节约成本。而公寓、道旗广告等则可以适时更换。橱窗及横幅由于其时效性,可以经常根据时事结合国学经典推出新的宣传材料。

2.融入课堂教学

各个高校均开设有相当数量的思政课程,这些思政课程,或多或少均体现出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在这些内容的课堂讲解上,任课教师如能将国学典故融入到教学内容上,不但丰富教学手段,同时能改变灌输式的教学关系,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的经典故事达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以“诚信”为例。在名言警句上,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墨子的“言不信者,行不果”,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而诸如“曾子杀猪”、“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的对比等故事,可以生动地反映失信与守信于个人的重要性。这些国学素材的运用,都能起到很好的隐形教育效果。

3.依托团学活动开展相关活动

团学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很强的号召力。采用国学素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团学活动,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相关活动可以分为常规性的与非常规性的活动。

常规性的活动是指以国学教育为基础的日常性活动。例如部分高校建立的国学研究社团等,由这些社团作为主导,开展相关活动。非常规性的活动是指一些竞赛性或者娱乐性的社团活动,在其中穿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其他有组织性的活动

除去以上一些活动以外,高校内开展的其他一些有组织性的活动,也可以起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形培育的目的。例如,在晨读等较为固定的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国学内容,开展诵读活动等。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空闲时期,开展与此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四、结论

总结来看,以国学作为载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通过营造校园氛围、融入课堂教学、依托团学活动和其他有组织性的活动,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隐形培育,一方面顺应了当前提倡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流,另一面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是可行且具有较高德育教育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J]高教论坛,2018,(8);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6

一、贯彻落实“一点四面”,彰显学科核心素养

考试不仅是评价的手段,而且是育人的重要方式,通过试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对社会的基本认同是政治试卷的本质要求。试卷选取丰富的命题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理解党和政府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的方针政策,设置带有生活性、思辨性、探究性的情景和问题,将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寓于观点、方法和能力的考查之中,启发考生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增强政治认同,培养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考生阅读试卷,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而且是感悟生活、理解社会、鼓舞斗志和增强自信的过程。2016年的试卷毫不矫揉造作,默默诉说,自然流露,可以说学生在完成高考政治考试的同时,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

如第7题通过大学生“校园网贷”现象引导公民要量入为出,做理性消费者,培养理性精神;第10题“以大飞机成功下线”为背景,增强公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2和24题在“礼文化”和优秀的村规民约的感悟中引导考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认识其现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32题对工匠精神的呼唤、33题微信红包“日行一善”爱心救助等材料的选取,充满正能量。主观题34题“简析我国电影需要立得住的文化内核的原因”,过于关注“眼球效应”的电影是好电影吗?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考生理性思考,把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推向高潮。

二、坚持能力立意为主,提升学科思维品质

考生学习思想政治学科要实现的能力目标,总体上说,就是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能力在考试评价中通过考生答题时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等认知活动表现出来。2016年的政治试卷坚持能力立意,围绕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不同模块在学科考查方面的独特功能,突出学科思维品质的考查,对考生思维的辩证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开放性都提出较高的要求。

2016年的选择题几乎都是材料分析,可以一眼排除的易错易混题肢不多,共设置14道两项组合题,对学生阅读材料、调取知识等方面的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材料一般由两层思想组成,平时阅读水平和政治素养较好的学生能运用排异法,精准地把材料与题肢对应起来,但对于一些分析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就会很难驾驭,内心的纠结和不自信会大大降低正确率,所以这种风格的选择题最容易拉开差距。再看36B题是学生感觉做得最糟糕的主观题,完全无从下手,其实可以将材料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反映出贸易壁垒问题,第二层说明要勇于通过法律等途径解决纠纷,第三层要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对材料的耐心解读,源于书本、高于书本的答案才会跃然纸上。

三、社会热点选材广泛,要求学生主动参与

试卷充分呈现了政治学科特质,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鲜活题材。比如分享经济、股市熔断机制、党政机关公车制度改革、信息安全、工匠精神、供给侧改革等社会热点都有入题,这些源自生活的素材和热点话题,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国家改革,关注社会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这些材料承载了学科考查的切口和命题者的智慧,赋予了试卷浓郁的时代气息。

2016年取材更多涉及科技前沿成果。如“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再次引起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37题以这一热点话题为背景,设置三个问题,要求考生探究各国为何将机器人作为战略性产业来部署;分析企业如果准备投资机器人项目前就应做哪些调研工作;围绕“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作为辩论一方,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这样的问题本身很真实,思维含量高,可操作性强,特别是第二问的开放性调研和第三问的辩论,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从社会现象的围观者变成实际生活的体验者。

四、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引导课改深入发展

试卷努力通过考查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强化情景化测评模式,优化试题的呈现形式,考查学生真实的学习迁移能力,明理导行,养成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行为习惯,反映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并引导课程和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试卷在立意、选材和设问上,考虑学科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改善,有意识地引导教学和改革相互促进,走向良性循环。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7

每一个企业需要少数几个核心价值观念,这些核心价值观念下面又包容几十个子价值观念,这样才形成了一个企业文化体系,不成体系的企业文化效果是不大的。比如有一家软件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观念是“创新”,与此与匹配的子价值观念应应该有“错误是成功基础”、“学习的重要性”、“企业应保持较高的人员流动率”、“适度的冲突有益于创新”、“引进外来人才重要”、“干部能上能下”等等,另外一些通用的价值观念如前所述的“节约成本”、“工作主动”、“敬业精神”、“提高效率”等等也是构成企业文化的一个部份。

二、编写学习材料

编写学习材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大整风,以及历次思想整顿运动都是以先准备学习材料开始的。应在总价值观下对每一个子价值观都组织编写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应做到以下几点:

⒈短小简捷,一目了然

⒉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⒊文笔通畅,通俗易懂

组织学习材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组织口号

三、组建企业文化建设机构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的主管机关应是人力资源部,也有的企业专门组织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主抓企业文化工作。另外,应有一套固定讲师班子,这些固定讲师可由领导兼任,如果企业规模很大,应提前规划各个阶段的宣讲内容,并把宣讲内容下发给各宣讲师,以便使整个企业的思想建设步调一致。宣定讲师按公司的统一布置进行宣讲。宣讲师的队伍最好有部份外聘人员或上级领导,这样会提高宣讲的客观性,使宣讲的效果更好一些。

四、硬件建设

比如公司的装饰,员工服装,企业的主色调应与企业文化匹配起来,包括标语的张贴等。

五、动员工作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8

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学

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展必然的结果。虽然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是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不仅要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要在生活和学习上践行这一价值观。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实践要求,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高中教材相结合,相互贯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价值观的核心所在。

一、抓好课堂教学,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

谈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往往会感觉此思想是如此的笼统,同时也会模糊这一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所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课本教材相结合,既要保持它的完整性,也要体现它的内涵所在。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一课时,其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单元大体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阐述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每个知识板块中,在渗透知识点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价值观。即使教师能够深入讲解这一价值观,学生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同时也要让学生抓住要点,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更好地践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深知高中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一思想理论是不感兴趣的,但是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认可这一价值观的影响力。如“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单元例举了许多名人名事,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认可这一核心价值观。

二、深入挖掘教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的教育,在有关的政治课本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国家观念与书本知识相结合,隐形中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的重要性。虽然高中生他们对于某方面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但是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阅历不断地被丰富,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事物的标准。也许他们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比如追星、追剧等,而对于国家大事未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度。教师在教学时,要巧妙地引用一些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通过知识点的灌输,改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让学生感受它的生动有趣。当教师抓住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为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夯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入手,为学生理清公民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结合生活主题,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更善于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得以学习,在学习上能够感受生活的乐趣。在高中的政治思想课本中,教师们可以发现书本材料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书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虽笼统,概念模糊让人无法理解,但是结合社会生活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到其中的奥秘。此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吸引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教师应要学生细心揣摩问题,再结合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见解。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分配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有条理的、有目标的讨论。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教师可以让小组代表来发表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大到国家小到社会个体,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风气都需要每个人付出行动,每位公民都需要增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要提高自己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四、开展研究学习,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中

虽然素质教育被推行多年,但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更多的学校仍然采用应试教育,这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同时,也不利于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实践中。教师要适当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中。通过深入社会生活,教师要立足于实践,引领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让学生锁定自己的研究目标。通过在社会生活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建立考察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研究,之后让学生在班级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心得体会。例如,对于《股票小常识》《舌尖上的家乡》等课后研究性学习材料,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相互贯通,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教师耐心听取学生的探究结果,并要善于从中抓住要点与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借此还可以加强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指导,将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实践教育中。教师也要紧贴课本内容,不能脱离书本,否则这不但起不到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会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综合上述,高中的政治课堂不仅仅是对于高考考点的讲解,也是对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养成关切国家大事的好习惯,注重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得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陈岩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

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9

指出“一个好的老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即“四德”好老师。[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不要一味地宣传西方价值观的优点,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既要看到起好的一面,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教师的精神情感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使英语课堂教学成为既是对大学生进行英语知识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的主渠道。

隐性培育的关键是“隐”字,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内容通过巧妙的设计,以隐性的方式渗透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价值观教育的效果[2]。比如,在上大学英语精读课(董亚芬总主编)A Brush with the Law那一单元的内容时,通过warm-up questions首先让学生了解与法律相关的词汇,如:警察、律师、法官、审判、正义等,法律的基本要求和社会功能,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警察才能拘捕人,然后分析主人公 “I” 的遭遇。文中的主人公“I”是十九岁的高中毕业生,衣着打扮模仿西方60年代反传统文化的一代,留着乱糟糟的长头发,在街上漫无目标地寻找兼职工作,最后被警察以“怀疑企图偷牛奶瓶子”而拘捕,在法庭的15分钟的审判过程中由于“I”的父母是令人尊敬中产阶层,请得起体面的律师以及“I”学习成绩好而被判无罪。作者提到如果“I”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真的失业,就最有可能被判有罪。作者通过“I”被拘捕及在法庭上的审判这一经历讽刺了英国法律的“随意性”。在学习这个单元内容时,学生由于价值观尚处于塑型阶段,很容易将国内一些特殊的法律事件与之相联系,教师要用正面的法律案件积极引导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强调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国家一直致力完善的目标。

课文“the sampler”让学生洞察了西方一些老年人窘迫的生活状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西方的价值观念赞扬个性自由发展,在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关系,子女和父母之间没有那么强的依赖思想。孩子成年之后就独立生活,父母老年之后也不依靠孩子,孩子对父母没有法律上的赡养责任。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西方家庭观念的同时要适时宣传中国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强调实践孝道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 利用英语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

根据大学英语的课程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比如:教师可以指定题目,如:I am proud of being a Chinese,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演讲比赛。教师也可以提前给出学生话题,如:Do you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people can learn more from watching TV than from reading books? 要求学生在英语角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每节课前五分钟,要求学生用英语交流发生在身边及通过网络了解的好人好事,这种交流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也可以隐性培育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思想。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如班级QQ群,微信群等渠道随时随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如:结合特朗普访华新闻,教师通过班级QQ群让学生讨论“习特会,为何从故宫开始?”这个话题,学生从该话题的讨论中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更进一步了解,从而产生自豪感。

课文The Fantastic Spur in Technology 主要介绍了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科技在海陆空交通方面的迅速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课文内容不能真实反映本世纪海陆空这三面的迅速发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对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到目前海陆空交通的发展情况进行查阅,然后要求其用具体事例及数据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取资料进行对比之后,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中国高铁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产生自豪感,从而加深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3 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中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在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中,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材编写、课程标准、考试评价中,发挥教材培育的主渠道作用。

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汉译英考查内容主要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翻译,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但是,在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占内容的比重较少。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10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要“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构建三维目标相融合的义务教育阶段化的目标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逐渐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关注。本文拟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一主题,并结合沪教版化学教材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挖掘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实施有效教育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有许多课题本身就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这些课题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核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所侧重。诸如:扉页后面“写给同学们的话”(绪言);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在本节最后的“交流与讨论”中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方面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请你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举例证明这一点。”又如,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从三个方面讲述了能源、材料、环境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化学:(一)化学有助于人类解决能源危机;(二)化学为人类提供更丰富的材料;(三)化学能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还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为载体,蕴含在教材的字里行间,穿插于教学的各环节之中。譬如:(一)在学习第2章中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第9章中“还人类洁净的空气”等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质量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问题都与空气污染有关。防治空气污染是保护人类生存、保障社会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大事。(二)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时,让学生既知道二氧化碳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又认识到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任何物质都具有两重性。(三)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保护水资源”相关内容时,要让学生明白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一些地区严重缺水。由于生活用水任意排放、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工业三废”随意排放,导致了水体的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课堂上要通过列举事实,教育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四)在“燃烧的条件”、“爆炸”内容的教学中,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尤其要强调对反应条件的控制,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五)在“化学与材料”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材料科学领域的新成就,让学生体会到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太空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化学材料,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六)“活动与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使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能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催化剂,借此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乐于分享的积极态度和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探索品质。

综上所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3.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遵循“体验性”这一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以情感认知载体为基础,以问题、情景为中介,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以情感的获得、以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生成为最终目标。“体验”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遵循“体验性”这一基本原则,注重落实三个“体验”,即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化学”、“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遵循“体验性”这一基本原则主要是基于如下的思想理论。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说”告诉我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态度”这一类的学习结果。态度的学习是关于主客体关系的价值体验,主要解决“信不信”的“愿不愿”的问题,它根植于行为主体的情绪检验和深层认识。所以,要接纳某种新的态度或价值观就必须有情感的认同,将自己的身心融合进去,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才可能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并在实践中予以遵从。“哲学认识论”也告诉我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属于显性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属于缄默知识,而缄默知识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和精神文化,包括情感趣味、审美意识、科学价值等。这类知识更多的是个体在一定的任务情景中,通过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逐渐积累、内化习得的。因此,这类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情感—体验型”为学习方式。

4.结语

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挖掘化学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作为载体,精心设计富有情感元素的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唤起学生的深层体验与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11

美育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价值观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他们的价值取向需要科学的价值体系来证明和指导。在本次研究中将以高职英语教学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性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分析。

一、高职英语教学教学中问题分析

从80年代初至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近些年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笔者多年从事高职英语教学深深体会到高职英语教学在审美,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材认识不准确,重西方文化而轻中国传统文化

现行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大多教材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国主义情怀,盲目崇拜西方文明,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忽视了传统文化教学,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般的英语教材选取的文章主要以西方现代文作为教育蓝本,内容包含西方的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其中一个重大的缺失就是过于注重西方文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灌输。许多学生以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为时尚浪漫,却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中秋节的浪漫传说,甚至连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也说不上来龙去脉。

(二)教学中照本宣科,重语言知识教学而轻文化思想提炼

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教学,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忽视了英语作为基础课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功能。高职英语教学一方面要遵循通用英语阶段的语言学习规律,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材料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是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自觉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跨文化语言能力,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深度融合。

(三)教学计划单一,重课堂灌输而轻课外渗透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不能忽视课外对学生的文化及思想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渗透。学生审美感受的来源许多层面都是通过教材、教学等途径由教师教授与自我学习的发展而来的。而教师的教授与学生自我学习阶段所接受到的美感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的讲授偏爱与教材的选取。

二、深入挖掘教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本论文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的《大学“文化体验”英语》教材为例。本教材将中华文明和文化融于英语教学,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更加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能用英文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交往,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大学“文化体验”英语系列教材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双向跨文化意识,设置按主题分类,内容选择时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宣传,涉及中西方文化中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体育等等填补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缺失,发挥教材应有的对学生既培养知R,又培养人文素养的作用。教材改变了英语教学中以介绍西方文化知识为主、缺失中华文明传播的状况,使中西文化结合起来采用对比式加强中国文化宣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元素渗透于教材,让学生成为既了解西方文化,又牢记中国历史与文明,成为具有较强明辨能力和主动传承中华优良传统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二)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本套教材资源丰富,内容详实,兼容中西文化。在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就介绍了伊甸园中亚当与夏娃的神话故事,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开天辟地、女蜗补天、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第二册第三单元是关于航海与探索。郑和下西洋给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哥伦布航海则是西方开拓殖民地对世界经济掠夺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在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Confucius,课文讲述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以及孔子思想。课文介绍了仁、义、礼、智、信、孝等哲学思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英语教学当中的实现途径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关键词导入法

课堂导入好了,学生会很快进入状态。教学过程也会顺利实施。本套课本中有一些优秀的篇章,比如在第三册讲到了一带一路在英文中为onebeltoneroad很是生动形象,还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四大发明唐三彩等等极具中国风中国特色的词汇。汉语中耳熟能详的的词汇在英文中能找到其对应的说法,学生肯定极有兴趣,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人物性格分析法

本套教材中有很多人物,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人物和现代人。比如第一册中有孟姜女,孟姜女是中国文化传说中忠诚之爱的典范。在第一册第二单元中讲述了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孔子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国家、人民的关注都融入自己的教学当中,形成了儒家学说。

(三)主题活动渗透法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12

一、编题

26.(第一稿)材料一: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现年90岁的龚全珍,从教师战线退休下来的27年间,义务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材料二:“史上最温暖图书馆”:有乞丐、拾荒者经常到杭州图书馆去阅览,有读者无法接受,因此向图书馆投诉,馆长回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材料三: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1)材料一主人公身上体现的精神核心是什么?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属于先进文化建设的哪一方面内容?(2分)

(2)请从社会公平正义角度分析材料二中“馆长”的话。(4分)

(3)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撒播爱心,请你发一条微博。(2分)

二、自磨

本题既然是压轴题,8分不够合理,素材呈现是否真实有据,问题设置是否合理科学,素材应该从大到小呈现,语言还可以精炼,个别设问简单且指向不明确,命题必须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视角设置问题,发微博太宽泛,开放性太强,给阅卷带来一些困难。

26.(第二稿)材料一: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二:现年90岁的龚全珍,从教师战线退休下来的27年间,义务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服务社区、服务群众,被评为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材料三:“史上最温暖图书馆”:有乞丐、拾荒者经常到杭州图书馆去阅览,有读者无法接受,因此向图书馆投诉,馆长回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结合材料一从龚全珍身上最能体现的优秀品质是什么?材料二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属于先进文化建设的哪一方面内容?并指出其地位。(4分)

(2)请从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二中“馆长”的话。(4分)

(3)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请你通过微博积极参与。(2分)

三、互磨

第二稿要比第一稿耐看,素材、设问、形式比较合理规范,设问源于教材梯度性强,凸显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学科特点。第三问更是达成了明理践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在答题过程中获得新的启发,让考试也成为学生的另一种学习。但是,情景创设都是文字,按照卷面图文并茂要求,还缺少一点灵气和活力。

26.(第三稿)某校开展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下面是学校宣传窗中的其中两幅图画。

图一图二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请给图一加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图一中体现了我们所学过的思想品德知识点,请列出一个。(2分)

(2)请结合图一从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二中“馆长”的话。(4分)

(3)请你谈谈开展这个主题教育活动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意义?(4分)

四、专家点评

漫画呈现有创新,减少了学生阅读量,但是第一问语言表述不够精练,难度系数增加,列出思想品德知识点一个,最好能有温馨提示:如,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便于学生答题,记住第一问千万不能当头一棒,否则学生的答题思维和积极性都会被挫伤。从设问来看,知识立意多余能力立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还可以有提升的空间,价值取向一定要精准到位。纵观题目学生要读懂漫画寓意还是有点困难,不能面向全体学生,适切性不强,建议回归原来素材呈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6.(第四稿)为宣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校902班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主题班会活动,以下选取同学在班会上讲述的两则典型事例。

事例一: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龚全珍老人,从教师战线退休下来的27年间,义务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服务社区、服务群众。

事例二:杭州图书馆时常会接纳乞丐、拾荒者入馆阅览,部分读者对此无法接受,向图书馆投诉,馆长回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杭州图书馆因此被网友誉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龚全珍和图书馆馆长分别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

(2)“践行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主题班会活动属于先进文化建设哪一方面内容?说说其重要地位和作用。(6分)

(2)为响应这一主题班会活动,请你也举一个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例。(2分)

五、说题

整体上第四稿最符合中考命题要求,亮点有四新:第一理念新,符合命题原则,具有开放性;第二素材新,紧扣时政热点,具有时代性;第三设问新,几乎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没出现过,具有创新性;第四立意新,注重能力立意,具有综合性。总之,就命题的价值导向而言,能紧紧把握情感和态度的真实性和变化趋势,将正确的价值观蕴含在鲜活的材料和灵活的设问之中,融地方性、时代性、人文性、教育性于一体。就命题的适切性而言,无论从材料选择到情境创设,从问题设计到语言表述,都能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彰显了传播核心价值;引领社会风尚,唱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旋律,产生了良好的道德效应。

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篇13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巩固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就要深入发掘历史学科教材内的资源,进而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素材,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学生除了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以外,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渗透性学习,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历史思维科学。

教师锻炼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学科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一定程度上能够开阔学生的历史思路、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历史观念多样。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就是要促使学生运用多样性的历史观念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问题,避免历史事件评价的绝对性、单一性现象出现,进而能够强化问题分析的全面性,以及问题解决的完整性。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

为了促进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要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强化历史价值观。

学习历史这一学科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而且还要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当今社会,进而实现历史知识点的整合和转化,促使学生以辩证的〖HJ1.15mm〗眼光看待历史,强化历史价值观。例如,在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学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不同时期分别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下各朝代都相应地进行领土扩张,进而逐渐扩展本地区的统治区域。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领土扩张情况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到我国的领土变化情况。

2.增强历史理解。

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时,不能单方面从本国角度进行分析,而是要将本国历史事件置于世界大范围中去,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例如,在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学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发展还〖JP2〗尚未成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外交关系逐渐完善,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对于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丰富时空观念。

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无序、杂乱发展的。因此,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规律、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采取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历史教材中《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下发《长征》诗,并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5人,鼓励学生分析诗词内容,将长征途经的位置用彩色笔明确标示出来,最终利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选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4.增强史料实证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真实性为目标的学科体系,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首先,学生要详细、认真地搜集历史资料,在搜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