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实用13篇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1

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性发展,更多的是中共中央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设的工作指示,具有极其强烈的实践特性。因此,当理论界开始对这一工作指示进行理论的抽象和提升时,会因对信息数字技术特性的理解分歧而对这一工作指示产生不同的解读。因此造成了对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概念解释的多样性。 关于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表现为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技术界定和社会界定:第一种是从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角度来理解数字高校社会主x核心价值观培育,从而形成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技术界定。 如果说这一概念过于宽泛而无所指的话,那么师进关于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涵义在技术领域层面上的认识则无疑有了更高一步的提升。师进认为,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将党的建设领域引进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采取高效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信息表达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其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及信息沟通的难易程度天差地别,这是一种彻底的创新,使组织工作向更加广度和深度扩展,有效推动组织工作进入全面创新阶段。这一观点将信息数字技术知识理解为一种单纯、实用、便捷的技术,不可避免地就会把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信息化的另一代称,从而在长远方面对党的建设是不利的。钱结海等学者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狭隘理解可能对党的建设带来影响。他说:“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通常被人们片面的认为:以数字辅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借助数字的方便快捷的性质来完成即定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计划。这种定位仅把数字当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辅助手段,一味追寻数字的快捷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也仅是完成事先安排的工作途径。基于这种安排,在进行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履行时,互联网就成为党组织的战略载体、通知公告平台、新闻散播方式、电子文献资料室。这一定位的狭隘之外,就在于“不是让单纯的传统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融入数字中,而是让数字逐渐的成为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工具”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也是在基于传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基础上,植根于数字上的逐步延伸,通过数字快速地实现着传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功效,而没有把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作比较独立的新一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完成着与传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同成就。因此,这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并没有从根基上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的信息传播模式得到改变,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全体党员和社会大众的心中地位,党员的主体地位也很难得到更好的展现与维持。” 第二种是从信息数字技术的政治发展角度来理解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从而形成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社会界定。马利指出,想要认识到数字建党,首先要认识到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数字技术的社会涵义。他提出,数字不仅仅是技术,它还是媒体,更是一种政治;它不仅是器物,还是产业,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党务工作电子化,亦不是实现“党的工作上网”,而是“对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党组织的形成管理方式传统的党务工作方针的一场革命和党内权势结构形成等产生透彻影响”。信息数字技术所产生的这种社会性等特征将给推动政党的“组织机构从传统的层面制向扁平化数字化转变这一现象带来深刻影响,展现出一种具有韧性的有机组织”。张德寿在承认信息数字技术的工具价值的同时,更表达了对信息数字技术对党的建设的理性价值的关注。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2

数字电视核心技术主要包括CAS条件接收系统、浏览器,中间件系统及家庭数字电视机顶盒终端三大部分。

在有线数字电视平台系统搭建过程中,由于对数字电视的技术发展及未来业务不明晰等因素,有线运营商对核心技术的选择均经历过充满挫折的抉择过程。

长期以来,广电网络对数字电视核心技术CAS、浏览器、机顶盒的选择,主要以市场占有率、稳定性等因素作为参考依据。其中,由于CAS条件接收系统涉及运营商的收益保护,对其选择更为运营商所重视,系统稳定性、是否曾被破解、基于什么样的加密体制、支持的机顶盒厂家数量等为运营商选择CA的重要因素。应该说,在数字电视整转的初级阶段,这样的做法无可非议,可快速构建系统,达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目标。

作为数字电视业务的运营主体,在整转过程中,有线运营商却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即搭建系统涉及的标准及其长远发展性。

欧洲的DVB标准作为世界上制定最早且较为完善的数字电视标准,已被世界多家网络运营商所采用,其他的数字电视标准基本是在这个标准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中,DVB-C已成我国有线数字电视标准。然而,涉及运营商核心利益的机顶盒CA加密体系及接口在DVB标准中却没有被定义,CA接口标准的缺失,使机顶盒厂家必须根据CA库文件进行集成,并与机顶盒硬件进行捆绑。这些私有CA标准被隐藏在机顶盒内,成为数字电视主流的商业模式。

CAS条件接收系统原理为,对TS流的加解扰及对控制字的加、解密。进行CA选择时,运营商过分关注加密算法的安全性及对控制字CW的加密,其必须可升级、可替代却往往被运营商所忽视。造成的后果就是,广电运营商免费发放大量机顶盒完成整转后。想要开发增值业务时,才发现这些核心技术在开展新业务时或无法升级,或升级成本很高,令运营商望而却步。

中国的CA标准也沿用了这种技术及商业模式。由于标准的缺失,加之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广播私有协议,使得我国数字电视标准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因此,虽然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4528万户,但由于机顶盒中大量私有协议的存在,通过“互联互通”在不同区域内开展增值业务,对有线运营商来说还是遥远的梦想。

同标准的混乱还导致数字电视终端产品不能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由广电运营商定制后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运营商在承担各种服务费用的同时,还要背负涉嫌垄断、牟取暴利的骂名。与我国相比,日本在数字化之前就针对DVB标准的不足,统一了机顶盒CA接口标准,使数字电视一体机迅速成为了通用终端。通过标准先行策略,日本不但数字化的成本远远低于国内运营商,同时借助一体机,直接跨入了高清时代!

广播电视数字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技术和运营过程。在数字化之初,受技术水平、产品市场及产业环境的影响,是否为市场主流产品是运营商选择CA等产品的主要依据,受到认可的私有标准因其市场地位的加强而更容易推广。在这样一个正反馈过程中,CAS、浏览器及机顶盒软硬件捆绑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因此,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不是标准系统与技术的发展过程,而是各种私有标准及协议相互竞争的过程,这些私有标准以产品、软件等较为复杂的形态隐藏于机顶盒、硬件系统及智能卡内。随着整转进程不断深入,系统无法升级、难以满足增值业务需求的问题开始大量暴露出来。

思考

核心技术标准缺失是造成有线运营商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

直观反映了广电运营商与数字电视核心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广电网络运营商主导的只是需求及费用,与各个技术提供商反复谈判、纠缠的内容也主要停留在这些层面。而真正把握数字电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开发及集成应用等关键环节,广电网络运营商既看不见也管不着,更谈不上控制和主导。鉴于这种原因,长期以来,数字电视核心技术主导权一直被几大提供商所垄断和把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电行业所谓的核心技术其实只是各供货商之间相互竞争的门槛,是其守住行业及市场份额的护身符。

由于各系统提供商的产品定位、定价不同,其商业模式及价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更谈不上兼容及互联互通!在这样的背景下,广电网络运营商只能向现实妥协,造成大量低效的重复建设及资源闲置状况的出现。

网络运营商与技术提供商在逻辑上的关联性,决定了两者在数字电视产业链中的微妙关系:后者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把控,进而全面掌控运营商的业务支撑及运营的最高机密,通过信息不对称,成为主导数字电视发展的实际主角。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市场交易双方利益失衡,影响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重要原因。在数字电视运营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及对技术及产业形态进行分析,有线运营商已经深刻认识到:广电之所以在数字电视时代处于被动地位,根源就是大量私有标准及协议的存在,尤其是CA、浏览器、机顶盒等核心技术标准的缺失。因为这些标准一旦采用,基本上就无法更换或替代,广电要想把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被动困境,就必须打破目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通过掌握数字电视核心技术及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全面推动数字电视核心技术从封闭走向开放。

广电运营商掌握了数字电视核心技术后与技术提供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在新的产业链中,广电网络运营商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主动权,不但对各系统的技术对接及产品选择拥有了更强的自主性,且系统的集成、升级及扩展完全由运营商自行决定。随着数字电视各种新业务的出现,开放的广电新技术平台将具备越来越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围

集成创新,掌握数字电视技术标准、业务及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广电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掌握数字电视核心技术对广电发展的重大意义,但出于对自身技术力量及成本投入的担忧,很多运营商无奈选择了放弃。经过几年的探索,采用集成创新思路,广西广电网络在把握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业务开发的主动权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集成创新即广电网络运营商在引进、消化吸收数字电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与若干技术开发商协作开发的模式,实现技术的再创新。

广西广电网络公司的集成创新探索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合作开发阶段。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期间,广西广电网 络根据业务及技术的发展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数字电视核心技术标准及规范,如《广西广电CAS条件接收系统规范》、《广西广电浏览器中间件技术规范》、《广西广电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规范》、《广西广电数字电视遥控器技术规范》等,集成创新的具体实施方式为,通过选择有实力的数字电视技术合作商,按照广电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合作开发适合广电网络的数字电视核心技术系统。

这一阶段由于采用的是定向技术研发方式,因此数字电视系统核心技术,如CAS、浏览器及机顶盒中所有的应用系统及软件的知识产权均由网络运营商及技术合作商共同拥有。其中,体现知识产权的软件源代码归广电运营商控股的技术合资公司所有,其通过二次开发、授权使用等方式,使这些专有技术不断转变为数字电视产品。在这种模式中,机顶盒厂家只是作为按单生产的产品供应商出现,研发成本大大降低。鉴于机顶盒生产的进入门槛很低,广西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在当地成立了多家机顶盒生产企业,在解决本地化生产、就业及税收等问题的同时,这种模式也有利于售后服务的开展。

对于运营商来说,采用合作开发的运作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由单一技术、系统或设备供应商控制、垄断数字电视技术的状况,初步拥有产品及技术的主导权。

第二阶段为自主创新阶段。随着数字电视进入后转换时代,基于双向及互动技术的增值业务开发,成为广电网络运营商做大做强必须迈过的门槛。同时,随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运营商对系统的安全性、技术及业务的发展趋势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机顶盒的多样性选择,CW通过互联网的扩散及共享,机顶盒软硬件对双向及新业务的支持等。为此,广西广电网络的集成创新模式也有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即成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从根本上摆脱广电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这一阶段。广西广电网络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通过与无卡CA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成功开发出具有广西广电自主知识产权的桂创无卡CA,

有卡CA的技术原理为通过硬件智能卡完成对算法及密钥的保护,一旦被破解运营商将面临重新更换智能卡的风险。而无卡CAS在解密过程中,由于CW不可见,因此运营商不用担心越来越严重的CW共享盗版问题。同时,其算法及密钥可根据网络情况进行动态升级或修改,因此即使遭遇黑客攻击,运营商完全可通过在线更换算法及密钥的方式解决网络的安全问题。

2 浏览器及中间件的合作开发。

作为数字电视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浏览器/中间件主要功能为为数字电视业务应用提供软件接口,是数字电视交互与增值业务应用的运行平台。目前广西广电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浏览器及中间件。

3 合作开发出多款高性价比机顶盒。

在掌握CAS、浏览器及中间件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广西广电网络自主选择了两种机顶盒方案。其中,标清机顶盒采用一款进口芯片,其内嵌ARM926EJSCPU内核,主频为216MHz,可外挂一个大容量、低成本的NANDFlash,并可插sD卡,实现Push VOD功能。高清机顶盒选择了一款国产芯片,该芯片支持rIs流的H,264高清解码,使用ARM926EJSCPU内核,采用Linux操作系统,具有性价比较高,价格便宜的特点。

4 关于高清数字电视一体机的一些设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清一体化电视机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由于数字电视核心技术及标准的混乱及不开放,导致高清一体化电视机必须按地域定制生产,无法实现产品的规模化及产业化。

如果能够完全实现软硬件分离,在数字电视前端将无卡CAS、浏览器/中间件及应用软件下载到电视机,就可实现用户通过一体机收看数字电视的目标。

从广西的情况看,高清一体机是一种技术上完全可行的方案。通过使用广西广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桂创无卡CA、浏览器、中间件及机顶盒等技术,首先,不需要向技术供应商支付技术转让费;其次,从数字电视长远发展来看,通过可升级、可扩展、可替换的安全接收模式介入终端市场,不但可大大降低用户收看高清数字电视的成本,同时也会相应降低运营商的维护及服务成本。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3

(三)实施数字化操作应具备的条件1.转变观念近代科学技术和设备的不断革新,势不可挡地全面进入了中国烹调领域。经过刘正顺三十年的实验研究,在生物科学、化学科学和一切技术科学的支持下,中国烹调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操作技术(简称中国烹调数字化操作技术)已初步成形,它是以现代营养科学为基础的应用技术科学,是烹调科学的一场全面的革命,被人们所接受,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人们的观念。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对“食”愈来愈讲究科学,重视营养。实践证明,中国烹调数字化的关键,是从业人员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烹调理念和方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遵循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烹调尽早实现数字化。2.培训人员培训具有菜、点数字化制作工艺设计能力的烹调技师和按数字化工艺操作的厨师(即操作工)。首先,为现有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菜谱编写能力,又有一定实践操作经验的技师、厨师长,办工艺设计师培训班,使他们掌握数字化菜、点制作工艺编写能力、操作方法;其次,在现有厨师中,举办数字化操作培训班,使他们能掌握数字化操作技术。即将来的烹调操作工,可由烹饪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培养,或由有关机构组织培训,也可在烹调技师、高级技师指导下,在实践中培养。对人员的技能要求:红案厨师的技能,应熟练掌握初加工,刀功、勺功和数字化估量功及其相关名词、技术,能看懂菜肴配方;白案厨师应熟练掌握面团制作、馅心制作、成形与熟制技能及其相关名词、技术,能看懂面点配方,切配岗位掌握了刀工基本可以上岗,炉灶岗位掌握了勺功,数字化估量功,及相关应知内容可以上岗。

二、中国烹调数字化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早在1994年7月和1995年4月,钱学森教授曾预言,烹饪工业化将引发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产业革命,那就是将在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首先出现的产业革命。在1998年通过国家部级技术鉴定前的一次研讨会后,与会专家在写给部领导的信中指出:“刘正顺同志历时8年,不畏艰辛,自费研制的工作成果,为中国烹调逐步走上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石,为中国烹饪若干重要成果转化为现代工业大生产准备了基础条件。”成果鉴定后,刘正顺又经过15年的研究,以传统烹调经验型、模拟化操作技术为基础,以组成食物原料营养成分的性质变化为理论,将传统烹调的以“味的享受为核心”转变为“以组成原料的营养成分为核心”,并以此为定性的基础,以其在烹调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为理论指导定量,以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和实录法为手段,对传统的烹调技术进行改造,使之发展成为合理化的理论,体系化了的技术,达到了科学化的要求,于2013年6月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烹调数字化工艺学》,从理论上以营养成分为对象,对数字化烹调技术进行论述,从实践中介绍了技术体系建立的方法。该书出版之后,又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于2013年12月之后,陆续出版了《中国烹调数字化操作技术》、《食堂炊事员数字化烹调手册》、《小家庭数字化烹调手册》。使有了菜谱可以做出菜来,也就是实现了工业化的生产,烹调中,先按营养要求设计菜、点制作工艺,再按工艺组织生产,从理论上建立起以营养为核心的数字化烹调技术体系。同时,在实践中以“盐城迷宗菜”作平台,用五十年前的厨房设备,建立起21世纪饭店、宾馆工业化生产模式,即由中式烹调技师,负责饭店菜单和菜、点工艺配方设计,厨师长行工厂车间主任职责,负责组织厨师生产。顾客认为“价廉物美,经济实惠”,满意度达95%以上,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进行数字化教学研究,一个大学三年制烹饪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烹调工作七年不能胜任炉灶岗位工作,数字化培训后,一个月即可胜任数字化体系下的炉灶工作。用数字化方法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操作厨师,由过去的三年缩短到一年。2014年元月以《小家庭数字化烹调手册》作教材,用小家庭现有炊具,义务举办了首期小家庭数字化烹调技术培训班。一堂理论课,两堂课操作演示,每课3小时。培训后的信息反馈,学员基本掌握按手册提示做菜,并受到特邀教育专家的肯定,反映数字化烹调方法简便、易学,做出的菜营养好、味道好。食堂则根据其各自条件,现有厨房设备,就具体对象以《炊事员数字化烹调手册》为教材,为其编写一周的菜单,再进一步编写成菜、点生产工艺,后培训炊事员和组织生产。至此中国烹调中的饭店烹调,食堂烹调,家庭烹调,三大数字化生产体系建立,也为各式饭店、宾馆的餐饮部、餐饮连锁店,各式快餐店、小吃店等,为军队、工厂、学校、机关等各式食堂,为全国小家庭烹调数字化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培训提供了样板。

三、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一)彻底改变了传统烹调技术的以“味的享受或味为核心”,改变传统烹调方法的经验型与对烹调是艺术的定位,使其回归科学。

(二)确立食物营养第一的原则,它是亿万年人类进化,不断优选食物的结果,现代《食物成分表》的分析结果也得到证明,营养学家说,人吃食物就应该是吃营养素。

(三)确立中国烹调“以营养成分组成的原料为核心”,中国烹调中的一切变化都是物质———营养成分组成的原料自身或相互反应的结果,它同任何应用科学一样,必须用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的手段实现它的重复生产,即科学化生产。

(四)以营养成分为纽带,将研究食物性质、功能的营养学与烹调原料学、研究营养成分在烹调中变化的烹饪化学,研究食品生产工艺的烹调工艺学,面点工艺学,及生物学、生理学等用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的方法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使烹调与食品科技、食品工程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它们仅是手工生产与工业化生产形式上的区别,产品性质等上的区别。

(五)确立以原料所含营养成分、性质为基础,以其品种、产地、生长期、性状等为依据的定性方法。

(六)在定性的基础上,根据烹调需要,进一步对营养成分组成原料的性质它在烹与调过程中的变化因素等进行定量,并经过二十多年的试验,分析研究,确定了烹制的温度值,及调味的标准化方法与参数。

(七)在烹调过程中用标准化的手段规范一切与之相关的行为准则,为原国内贸易部编写了《菜肴配方编写标准》。

(八)烹调中的定性、定量、标准化的行为用数字相表示,一切技术信息以数字传输。从而使中国烹调达到科学化的要求。中国烹调生产方式的科学化,为中国烹调以营养成分为核心的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在理论上于2007年4月在《世界餐饮》杂志发表了“用数字化烹调制作营养餐”。2013年6月出版了以营养为核心的《中国数字化烹调工艺学》,12月出版了以营养为核心的《中国数字化烹调操作技术》,及以营养为核心的《食堂炊事员数字化烹调手册》和《小家庭数字化烹调手册》。实践中以数字化操作方法为手段,建立起饭店模式的数字化操作体系,小家庭的数字化操作体系和食堂数字化操作体系。成果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将营养学用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的方法与烹调工艺学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以营养素为纽带将营养学、烹饪化学、烹调原料学、烹调工艺学、面点工工艺学等诸多学科联系在一起的应用学科,为21世纪中国饮食业的产业革命,为国务院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实施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四、产生的主要效益

(一)数字化烹调对传统烹调以“味享受或味为核心”及操作方法处于技艺性的不可重复阶段进行改造。成为以营养成分组成的原料为核心,为纽带,用定性、定量标准化为手段。使营养学与烹调原料学、烹饪化学、烹调工艺学、面点工艺学、饮食营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理论上完整,实践中达到科学可重复生产的要求,并与食品工程化生产接轨。

(二)数字化烹调以营养为核心,为国务院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指出的:改变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的并存,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为保障食物有效供食,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提供了科学、切实可行的手段。若仍以传统以味享受或以味为核心,以技艺不可重复的操作方法推行纲要,很难落实到实处。

(三)确立中国烹调以营养为核心的理念,可提高人们的营养观念,让人们知道味是营养素的一种性质,它并无营养,但它可以促进食欲。以婴儿喂的第一口奶,和“三高”病人对高糖、高脂肪、高盐食品的排斥为例,告诉人们味观念后天的可变性,从而确立人们营养好,与味好的统一。

(四)数字化烹调技术,极大降低了中国烹调的技术难度,使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用传统方法厨师一辈子也难以掌握的油发干货技术,用数字化方法操作,一小时可终生掌握。火功菜也不复存在。既丰富了中式菜、点的花式品种,又保证的营养学家为人们制订的营养方案的落实,尤其是可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人吃前算或吃后算提供了依据。可以做到根据不同人群如部队、工厂、学校、运动队食堂等单位,不同营养需求,设计工艺配方,做到“看人做菜”。也为居民家庭提高营养和烹调水平提供了捷径。家庭主妇按营养学家提供的营养菜谱做菜,不但保证了营养,同时提高了菜肴质量,品种。中国烹调以营养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必将极大提高我国人民“食”的科学水平,增进健康。

(五)促进营养学和烹饪化学工作者对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之中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厨师能动地控制和变革烹调工艺技术条件和方法而奠定必须的理论基础,和掌握研究营养素变化规律需要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按营养学的要求做到合理烹调。

(六)以营养成分组成的原料为核心的定性、定量、标准化、数字化技术是21世纪中国餐饮中,烹调工艺学围绕营养学为对象的一次重大产业革命,将使中国烹调的生产方法从技艺走向科学,走向工业化模式的生产,使饭店、食堂、家庭烹调等更加科学化、营养化、简单化,该成果的推广只是要求人们观念的改变,而不增加任何投入,仍使用原设备、灶具、工具惠及全体国民,走向世界,惠及世界民众,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七)树立顺应烹饪产业变革形势的理念。第一、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烹调数字化技术体系的变革有赖于先进的仪表设备,应实行开放型合作,协同创新,采用升级模式,在原有基础上按照标准化、数字化的要求,渐进式地渗透到烹调的各个环节,带动厨具、量具、专用设备、智能化仪表和家电制造业的发展,以满足烹调数字化操作技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这是烹饪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减少废气、垃圾,建立绿色经济。人力节省了,原料利用率高了,废品少了,成本也就降低了。

(八)运用信息技术,根据烹调生产与产品的特殊性,运用实录法,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将实际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制成“软件”,形成工艺配方,提供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公共技术研发服务,以企业为主体,发展应用技术服务,拓宽服务渠道。

(九)变革和创新烹调人才培训体制和方式,大专院校四年制培养技师,第一年基础理论教学,第二年实习,第三年理论学习,第四年半年实习,半年毕业综合考核,发给大学毕业和技师证书。技工学校二年制培养厨师,理论、技术各学一年,毕业合格发给相应的厨师证书。技术分工:中式烹调技师、高级技师负责工艺设计、厨师负责生产,中国数字化烹调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烹调技术的难度,缩短厨师成才时间,降低厨师培训成本,提高了烹调人才的培养速度和质量。

(十)餐饮业根据饭店定位、特色、风味等情况制定菜单,并由菜、点配方设计人员,设计成菜、点配方,并不断根据季节、地域、人群变化,做到常做常新,经久不衰。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中小饭店各自在菜肴制作中有了标准,便于实际操作,进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可以企业为研发主体,开展应用技术服务,拓宽服务渠道,带动整个烹饪产业的发展。将使中餐厨房发生历史性变革,煤气大部分被电力替代,厨房炊具节能、环保、卫生,将大大降低厨师的劳动强度,技术要求,可改站着烧菜为坐着烧菜,增加了女性在厨房工作的机会,可延长厨师在厨房工作的工龄,提高厨师的素质。

(十一)国家、行业将建立数字烹调研究院、所,负责营养方面的研究,制定标准、法规,厨房设计、设备的生产等,单位成立烹调工艺设计室,负责菜、点工艺设计,新品研发,产品质量控制等。在保证菜、点营养的前提下,进一步满足人们适口者诊的要求,以促进食欲,变革饮食文化的内涵。

(十二)数字化烹调提倡,净菜进城,将部分餐厨垃圾留在田间作肥料,农民工留在家里就业,可减少城市就业压力。半成品工厂化机器加工,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厨师劳动强度,家庭主妇的技术难度。调料生产商、生产的产品应定性、定量、标准化,并应生产有区域性,针对性的红烧汁、糖醋汁等复合味调料,可直接应用予厨房,而不需要家庭主妇或炊事员自己配制。

五、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比较

从目前掌握的技术信息看,西餐的快餐领域的“肯德基”、“麦当劳”,无论是原料的定性、定量,还是生产工艺的可重复性,都有很高水平,但它仅是几个菜、点。而中国烹调数字化操作体系,是涵盖所有中餐菜、点的制作,包括生产流程设计,与其相比难度更大,水平更高。以营养为核心的数字化烹调技术适用世界各式菜肴的制作,方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中餐领域,该技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一次变革与创新,营养与烹调两者结合,相得益彰,更好地服务人民。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4

1 软件开发方法的重要性及现存问题分析

1.1 软件开发方法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高速发展,各类软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及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如此看出,软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软件开发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因此需要软件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创新发展能力,如此一来,才能促使软件技术人员不断进行软件开发方法探究,从而促使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进而促使软件开发应用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1.2 软件开发方法创新发展现存问题

(1)缺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阶段,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十分重要,为了软件开发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就需要软件开发工作人员加强新技术应用。目前,数字化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促使软件开发达到预期目标[1]。如此一来,数字化技术在软件开发中得到不有效应用,促使软件开发方法不能得到创新,从而促使软件开发技术得不到发展。

(2)软件开发的核心技术不足。现阶段,软件开发需要核心技术的支持,只有形成了独自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地位。但是,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应用的技术过于普通,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性,促使我国软件无法获取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无法形成自身的竞争力。软件开发缺少核心技术的支持,对软件_发方法的更新带来了不利影响。

(3)缺乏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软件开发需要技术支持,因此参与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实际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过程中,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对软件开发的发展情况及时作出分析,不利于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对软件开发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 软件开发方法创新发展对策探究

2.1 采用数字化技术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化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有效推动了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技术工作人员需要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但是,技术人员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软件开发时,需要一定的创新意识,如此一来,软件开发才能实现创新发展,从而有效推动科技的发展。

2.2 加强软件开发核心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市场竞争十分剧烈。为了在市场上占领一席地位,软件开发需要核心技术支持。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市场分析,从而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在软件开发中加强核心技术应用,形成自己的技术品牌[2]。例如,目前分布式网络核心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促使软件系统关键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对软件开发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3 培养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想实现软件开发技术的创新发展,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对于软件开发公司需要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引起一定的重视,尽可能的提高软件开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软件开发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在软件开发中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应用,从而促进软件开发核心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如图1所示,为软件开发核心技术人员需掌握的软件开发基本流程框架。

3 结语

软件开发方法要想实现创新,需注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并加强软件开发核心技术的应用。此外,还有必要注重专业软件开发人员的培养。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软件开发方法将能够实现有效创新,进一步为软件开发事业的良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5

“数字音视频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数字音视频产业群是‘十一五’时期信息产业的重要任务。数字音视频产业日渐成为标准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成为其特点。”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说。

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是数字音频产业的核心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一直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目前,中国音频产品相关企业每年向国外企业和组织交纳的数字音频技术许可费用高达数亿美元。跨国公司往往通过控制标准的制定来垄断市场,保持优势地位,获得高额而稳定的收益。

面对这些情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司长许勤说:“目前我国音视频产业正面临着严重的知识产权、反倾销等多种压力和挑战,急需音视频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是音视频产业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掌握了该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对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电视、IPTV、数字广播等媒体的应用,数字音频技术越来越成为业内厂商关注的焦点。若想让中国人真正听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国内厂商必须掌握技术主动权,制定音频技术的中国标准已经势在必行。

基于此,在国家有关部门、广东省政府大力的支持下,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声道音频信源编解码技术(DRA),申请了两项国际发明专利和12项国内发明专利,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该技术拥有压缩效率高、音质好、解码复杂度低和容错能力强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广播、宽带多媒体及移动多媒体等领域。娄勤俭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拥有数字音频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该标准的颁布将为数字音频产业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对于我国数字音频领域的快速突破和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产业化是破冰关键

目前音频行业标准刚刚确立,亟待形成良性的发展产业化格局。单纯一个企业,很难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

链。音频行业标准只是我国音视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要想打破国际专利垄断的坚冰,产业化是关键。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钟阳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数字音视频产业成功的标志不是标准,关键是走向市场,形成产业化。”为此,广东省政府成立了广东省数字音频技术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并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有关部委大力配合,着力统筹协调了标准制定及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处置、验证、采样推定及应用推广等五大环节的工作。

广东省庞大的音视频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是支撑技术标准产业化的良好载体。以广东地区为试点,2006年,广东省把DRA音频标准的产业化和应用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形成集芯片设计、整机生产、应用开发于一体的完整数字音视频产业链和应用面。

据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钟金松介绍,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在研发DRA音频技术的同时,积极推动数字音频技术的产业化,加快数字音频产业链的形成,做好DRA技术进入卫星直播、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数字电视、IPTV等应用领域的工作。

技术应用须大力推广

DRA的音频编码只是音频领域系的基础标准,能否取得市场上的成功,还需要来自政府、行业和企业层面的联合推动。DRA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两个领域,一个是广播电视领域,一个是音视频的消费电子领域。

在广播电视领域,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说:“广电这样的应用部门应更努力地完成这项工作,一个是完善这项技术对应用环境的适配,比如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环节上的适配和融合,二是对广播电视数字传输、音视频存储介质等体系的适配和融合,第三与各种接收、播放终端的适配和融合,第四为了达到产业化的目的与普遍应用的终端芯片的融合与配合。大量的工作都是我们今天标准颁布后需要做的。”

而在音视频的消费电子领域,国内企业积极参与研发基于DRA的产品,是产业链形成的重要环节。作为DRA产业化的第一个实施者,同样是国有企业的华录集团目前已做出了基于DRA技术的各种媒体播放器,在个人播放器上实现了多声道的播放,并且在2006年参加了柏林消费电子展。华录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润生说:“DRA标准的,说明目前技术层面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下一个层面就是在产业上如何取得成功。我们会按照国家的规划,改变整个消费类电子领域存在的欧美的标准、日本的关键件、美国的芯片、中国的外壳的状况,在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上走创新之路。全球现在都在进行模拟向数字的转换,国际市场的容量非常大,对中国的产业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技术标准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电子行业标准的诞生,使我国在数字音频核心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看到了一条满足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以及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创新之路。该标准的颁布与成功应用,为我国自主技术标准的建立模式和我国发展自主标准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有利于我国数字化音视频产业群的培育,对提升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声 音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

一项标准必须拥有广泛市场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这些都为支持标准的产业化提供了友好的平台和载体。在推动应用方面,信息产业部将加大引导和推动力度,加强与相关部委的协调配合,通过搭建有效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开辟市场空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科技产业司司长许勤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6

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对于整个期刊出版业来说,核心期刊具有示范作用。研究核心期刊对于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按核心期刊表分类的中文核心期刊涉及到档案事业类的有9种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以及涉及到非档案事业类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即《档案》、《湖北档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借助电子查询,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主题为检索方式,以“电子档案”、“保护”、“修复”为主要检索词,精确匹配,统计了1994-2013年中国知网的19种核心刊物上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分析的依据。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19种核心期刊共发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学术论文108篇。

二、统计分析

1.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1994-2013年20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年度论文数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波动曲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明了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从1994到1996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酝酿和产生,是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湖北档案》外,其它核心期刊尚未涉及电子档案保护或者电子档案修复相关研究,包括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在内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也很小,因此,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为数不多。

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经过90年代中的低谷期后,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图1表明,自1997年始,相关核心期刊刊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持续增多,在这一阶段,年均3.5篇。这表明,1997年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明显超过90年代中的研究力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初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在2012年形成了一个高峰。图1的曲线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在近几年达到了顶峰。统计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年均7.8篇,比前一阶段年均增加论文4.3篇,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几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达到了高潮。

2.核心作者分析

从本文统计的108篇论文的作者组成来看,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大学教师、档案局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所档案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力量。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们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中,以辽宁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骨干是这个队伍的核心,组成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统计表明,核心作者人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为2.7篇,最高达6篇。

3.来源期刊分析

由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在20种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总体看来,只有《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两种期刊20年中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出现“0”发文现象。这表明,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尚未趋于常态化、理性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

第二,《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与《档案学研究》4种期刊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数量居多,这些期刊学术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关注。

第三,从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自1998年以后发表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这些期刊对电子档案保护类论文的重视不无关系。

第四,《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8种期刊近二十年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发文量上均稳中有减。分析其原因,由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研究工作对于保护技术学者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处于潜心研究阶段,因此公开数量暂时略有减少[2]。

4.论文内容分析

依据搜索到的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包含内容范围,及现有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结构,我们把108篇论文分为九大类,按年度进行相关统计。

从研究内容来看,在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到前人的研究、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相关内容,而且还更多关注了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电子文件的安全、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比较、数字化技术保护等问题。但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例如在2009-2013年,虽然论文发文总量有所增多,但是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方面,发文数量却减少,这体现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折射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3]。

从研究类别来看,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是1994-2013年期间关注较多的内容。例如,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方面36篇,占到总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近33.3%,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方面19篇,占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17.6%。

从研究热点看,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成为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保存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对象,但鉴于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足和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保护必然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和电子文件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三、总结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的头二十年内硕果累累,但是仔细分析却也仍然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外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吸收不多、与国际电子档案保护界接轨缓慢、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专业分工程度不高、电子档案保护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今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在上述论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发展的几个方向,旨在分享、交流,共同促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第一,深化现有研究。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是一个深化、持续的过程。在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如在电子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上方面不断创新、研制更加有利于延长电子档案寿命的材料,针对材料性质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管理研究方面,更加突出非技术因素的作用。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7

在数字音视频技术体系中,最核心的技术内容是音、视频数据的压缩编码算法和标准,即信源编解码算法和标准。目前,在数字音频领域中我国主要采用由国外大公司和组织制定的标准,如:DVD中采用了杜比AC-3, D丁S等音频编码技术,数字电视则采用了AC-3, MPEG-2AAC技术等音频编码技术,使用这些技术可能需要向国外相关专利权人缴纳大量专利费,从而制约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发展。考虑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积极开发、制定我国自主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成为了国内业界的共识。

“DRA标准”,即GB/T 22726-2008《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是由我国自主开发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项数字音频核心技术标准,该标准于2008年12月22日由国家标准委批准,并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DRA标准具有压缩效率高、音质好、解码复杂低等特点,填补了我国数字音频产业核心技术的空白,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及推动我国音频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际先进水平的编码质量以及较早的标准化、产业化布局使得DRA技术的产业化进展顺利:在数字电视产业中,DRA标准被选为数字电视地面接收机标准(目前处于报批阶段)的必选技术,并已有国内外多家厂商、开发商分别在其生产的前端播出设备、解码芯片及数字电视接收终端中纳人了DRA技术;在移动多媒体广播领域,CMM日信号已在全国300余个城市播出、覆盖人口达数亿(详见cbc.cn/Online/Index/),而CMMB信号中的声音广播部分采用DRA技术进行压缩编码;在CMM日终端方面,包括中兴、联想在内的200余家厂商的产品集成了DRA解码功能;在蓝光光盘领域中,中国华录集团已推出《梅兰芳》等采用DRA格式的蓝光碟片,并且已有多款支持DRA解码的蓝光碟机上市(详见hd .zol. com .cn/143/1437775.html)。

2、DRA技术标准化进展

尽管DRA算法本身已获批为国家标准,并在多个技术领域中获得了应用,但在产业化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新的标准化需求:例如,如何规范化地以IEC 60958帧格式存储DRA数据;如何通过RTP载荷的形式传输DRA数据;如何使具有日DMI接口的设备识别DRA数据,等等。

为此,来自广州广晨数码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广州广晨数码”)、数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数维科技”)、及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简称"NELA")的技术人员对DRA技术及其预期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分析和评沽,并在相应的技术方向上开展了标准化布局,其中近期颁布的标准/规范如表1所示。

2.1 IEC 61937-12标准

为了实现以IEC 60958帧格式传输经DRA算法编码的音频数据,进而以诸如HDMI接口的数字音视频接口来传输DRA音频数据,必须由IEC/丁C 100(音频、视频和多媒体系统和设备技术委员会)为DRA技术分配专门的标识符,并出版相应的国际标准。

为此,来自广州广晨数码、数维科技、及NELA的技术专家按照IEC的要求拟写了技术提案,并于2008年8月通过国家标准委向IEC/下C100正式提出了新提案请求(100/1447/NP )。该新提案主要定义了如何将根据DRA算法编码的比特流存储为IEC 60958帧格式,并进一步限定了专用于DRA格式的标识符以及三种采样率模式。

100/1447/NP于2008年8月29日进人IEC NP的投票流程,并在2008年12月5日通过投票,正式立项;2009年1月,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荷兰的10位技术专家共同组建了PT 61937-12工作组;随后,工作组在100/1447/NP的基础上做了文字性和技术性修汀,并以修订文本作为委员会草案(CD),向各国国家委员会((NC)征求意见;在之后的几个月中,工作组根据反馈意见及IEC61937-1、-2标准的修订情况,对CD文本进行了再次修汀,调整了DRA标识符的配置,并于2009年5月的工作组会议(“慕尼黑会议”)后形成了新的修订文本;2009年6月,IEC/下C100以慕尼黑会议形成的修订文本为基础,正式向各NC发送了用于投票的委员会草案(CDV),并随之启动了ISO/IEC的询问阶段程序;2009年11月27日,CDV投票结束,100/1578/CDV以100%的支持率获得了通过;2009年12月,根据工作组的请求,IEC 61937-12进人了国际标准编辑出版阶段((IS),并随后于2010年5月19日由IEC官方出版,这也意味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DRA接口技术标准—IEC 61937-12获得了IEC的正式认可和公布。

IEC 61937-12是我国在IEC/TC100的音视频领域中第一个获批的IEC国际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标准的获批使得另外几个数字音频接口规范(如,CEA861 . 1 , HDM}规范等)可以通过引用本国际标准而达到支持DRA音频数据的目的。

2 .2 RTP Payload Format和MIME media type

为了实现对DRA音频数据的网络传输,需由互联网协会((ISOC)下属的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下厂)为DRA技术颁布相应的技术规范。为此,根据DRA数据网络传输的具体需求,来自广州广晨数码和数维科技的技术专家起草了技术规范草案《RTP Payload Format for DRA Audio》,并向IETF下设的语音/视频传输工作组(avt)进行了提交。

通过工作组内部讨论,提案起草人又进一步向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下设的IANA(互联网地址编码分配机构)提交了专用于DRA技术的媒体类型提案,并将IANA正式分配的媒体类型标识符加入到《RTP Payload Format for DRA Audio》提案中。最终,该修订后的提案作为互联网草案由IE丁F在2010年初进行了颁布。

此规范的颁布也意味着任何人均可通过官方途径获知如何通过网络环境、经由R下户载荷格式传输DRA算法编石马数据。

2.3 CEA标准

为了实现以诸如HDMI, DP等的高清接口传输DRA音频数据,除了需要获得上述IEC/丁C10。所颁布的正式标准外,还需要将DRA标识信息加入到CEA(消费电子协会)相关标准中。

为此,来自广州广晨数码和数维科技的技术专家起草了技术提案《An Uncompressed High Speed Digital Interface for Encoded Audio Bitstreams according to the DRA Formats》,并向CEA负责非压缩音视频接口的工作组R4.8 WG7进行了正式提交。随后,根据WG7工作组、分技术委员会R4.8的要求以及IEC 61937-12标准的申报情况,提案申请人又先后多次对该技术提案进行了文字和技术性修汀。最终,包含该提案内容(即专用于DRA技术标识信息)的CEA标准CEA861.1于2010年8月正式颁布。

此标准的颁布也意味着目前主流的各高清接口标准化组织可以通过直接引用CEA 861 . 1标准的方式,达到支持DRA技术的目的。

3、DRA技术知识产权分析

3.1主要权利人

“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权利人的一种专有权利,因此在讨论知识产权问题前一般都需要首先确定权利人的主体资格—本文也不例外,在对DRA技术的相关知识产权进行讨论之前,首先对DRA相关知识产权的主要权利人(DRA技术核心企业)进行简要介绍。

广州广晨数码作为DRA技术的原创者,是DRA技术最主要的专利持有人;此外,它还作为申请人申请了包括“DRA”等在内的一批DRA技术相关的注册商标。

数维科技作为DRA技术最重要的推广与应用开发单位,也掌握了与DRA技术相关的一批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

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的部级科研机构;深圳广晨数码技术有限公司作为NELA在深圳市建设的依托单位,由广东省广晨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广晨数码以及数维科技共同发起组建。目前,NELA正在积极研发新一代数字音频编解码算法,并以深圳广晨数码的名义申报相应的知识产权。

3.2专利

为了有效保护DRA技术原创发明人(即广州广晨数码)的合法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早在开发DRA算法之初广州广晨数码就针对DRA技术的核心技术模块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专利申请及布局。截至2010年10月,已有多件涉及DRA技术核心模块的专利在包括中国、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授权或获得了非常有利的实质审查意见;基于这些核心专利的一些分案申请、进入国家阶段的PCT申请等也基本都在上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过1—2次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的官方程序。上述涉及DRA技术核心模块的专利及专利申请的总量已超过30件。根据目前的审查结果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DRA算法的新颖性、创造性已普遍获得了包括SIPO,USP丁O,EPO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地区)的认可。

为了实现DRA算法的产业化,来自广州广晨数码、数维科技和深圳广晨数码等公司的技术人员还在音频技术的一些相关技术领域中进行了横向研发,从而形成了本文中称之为“DRA技术”的技术族群。这些技术族群以DRA算法为核心,向整个数字音频产业的几乎各个方面辐射。为了对上述横向研发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加以有效保护,上述权利人也就DRA核心技术之外的DRA技术进行了专利布局。目前,横向研发所形成的专利及专利申请的数量与DRA技术核心专利的数量大致相当,达到30余件。

为了更好地对上述专利(申请)进行管理,DRA技术核心企业还确立了灵活的专利申请分级制度,在公司内部专利委员会评审确认专利等级的基础上,对于不同优先级戴重要程度的专利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

在专利技术许可方面,DRA技术的各专利权人更多地考虑了社会公众的利益,选取了独立第三方,即北京紫润天地知识产权有限公司作为专职授权许可公司,以不低于BAND的条件向国内外生产厂商发放专利许可。

3.3商标、著作权与技术秘密

自商标注册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意到注册商标区分产品/服务来源的重要作用。DRA技术的各权利人也不例外,自DRA技术开发以来,各权利人都十分重视本公司DRA相关品牌、商标的申报、管理和保护工作。目前,涉及DRA的商标申请或注册商标超过10件,分别由广州广晨数码、数维科技及深圳广晨数码持有戴申请,其中的“DRA”,“华音”等注册商标在业内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尽管著作权的保护强度、赔偿额度等一般显著低于专利权,并且著作权不能延及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但是由于其还具有不需审批戴审批流程短、保护期限长、侵权判定相对简单规范(特指经过正式登记的著作权)等优点,近年来这种特殊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也为众多软件企业所青睐。目前,数维科技已分别就DRA技术的源代码软件著作权和测试码流作品著作权向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申请了著作权登记,并已获得相应的著作权证书。

除此以外,DRA技术的各权利人同样十分重视对DRA相关技术秘密的保护,包括DRA音频技术优化代码、技术优化分析报告等在内的多项技术秘密已基本实现了专人专顶保护,切实保证了DRA技术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8

数字化仪控系统在核电厂的应用,可以使核电厂工作人员能够对当前核电厂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监控,并判断核电厂工作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智能化操作系统理念之中,利用数字化仪表可以实时监控的优势,对核电厂模拟电子线路以及功率变量进行准确判断,有效帮助核电厂工作人员对核电厂工作效率,以及安全性能及时掌握,从而达到核电厂控制系统的有效控制。

1 核电厂运用数字化操作系统的原由

众所周知,核电厂利用核能进行发电[1]。核能在地球上储备十分丰富,可以为人力提供的能量要远远超过传统化石能源近十万倍,同时核能在性价比上也要远远高于传统能源,其体积小而能量释放却要高于化学能源几百万倍,同时由于其开采成本低,利用核聚变反应技术更是可以利用海水作为核电厂能源燃料,这就使得核电厂发电成本极低。

据相关部门实验与统计,传统火电站在工作运营状态下排放出的二氧化硫,以及氧化氮等物质会严重污染周边地区环境质量。而核电厂由于在工作状态下严密保护,为防止核能泄漏会设置层层壁垒使得其对外基本零排放污染物质,即使是有其污染程度也要远小于传统火电站。权威部门认证核电站在工作运营状态下,向空气排放的污染物一整年对周边居民影响程度,还远不及居民做一次X光受到的辐射剂量。因此目前世界超过16%的电能皆由世界各国的核电厂提供,有9个国家接近半数的电量直接产生于核子能源。

数字化仪控操作系统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控制以及安全防护,能够通过核电厂能量平衡性,以及核能的爆发状态数字化显示,帮助工程师对核电厂全局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履行其监控职能。同时数字化仪表控制可以高效处理核电厂工作大数据,通过集成数字化内容,帮助工程师及时测量和检测整个电厂的工作运营装填,保障其可以实现核能利用率高,信息监控系统集中化显示,降低核电厂工作操作难度,减缩工作流程。

所以为有效确保核电能源的安全性质,对核电厂运行情况实时掌握,必须利用数字化仪表对核电厂做到24小时工作状态有效监控。

2 数字化仪控系统在核电厂的可靠应用

2.1 智能化操作界面,简化核电厂监管操作流程

核电站可以为人类生活输送更多电量,更多能源,不过核电厂的安全也是人们一直担心害怕的主要问题。在核电厂过去几十年发展道路上,世界曾发生过两次特大的核能泄漏危机事故。一个是美国三里岛核电站由于工人操作过失,导致核反应堆彻底被损坏[2]。一个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泄漏事件,其也是由于操作者连续操作失误,致使四号反应堆状态不安定,导致爆炸产生。因此可以看出核电厂核心危机基本都是由于人为操作导致,所以利用数字化仪控操作系统,简化核电站操作流程十分重要。

智能化的操作界面可以有效减轻工程师工作压力过大,同时可以帮助工程师克服反应堆监测数据过多,过于分散问题。有效降低观察者判断以及分析监控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能够减轻工程师操作需求,提供给核电厂操作工人更为正确的事故解决措施。同时简化核电厂监管操作内容以及流程,使其更加智能化,操作更简便,有效降低核电厂操作事故。

2.2 安全可靠的运行系统,帮助维护安全性能

核电厂数字化仪表具有高度安全准确性能,信号通过仪器汇集以及传输,及时将核电厂工作状态有效传达。仪表仪器的控制系统需要极高的安全性能才可以运用于核电站。并且仪表操控系统因其庞大的操作系统和流程,需要核电厂工作人员及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保障其能够一直可以处于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状态。

数字化仪表以及控制系统是一项工作内容强度较大,技术专业程度比较高的项目。安排工程师定期学习以及维护它,有效控制数字化仪表操作系统工作负担,可以为核电厂的安全运作提供有效保障。

2.3 数字化操作是未来科学进步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帮助人类生活越来越简单、方便。数字化信息操控系统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其能够将实际具体数值以及信息展示在数字展板上,让人们能够及时掌握系统内部安全性能。相比较传统纸笔记忆操作或者是大量繁琐的按钮操作,数字化面板操作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记忆关联性,帮助工程师正确掌握电子工作内容,有效控制操作失误,规避庞大工程量所造成的信息记忆掌握失误。

所以,未来核电厂工作运转,必然离不开数字化操作系统。数字化面板仪表控制系统帮助核电厂,提高核电厂安全控制效果,及时掌握核电厂系统内部运作状态。应用数字化操作系统管理核电厂,将是未来核电厂发展必然趋势[3]。

3 核电厂内部操控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核电厂安全控制与发展必然离不开分散系统DCS,以及控制器PLC和现场总控制系统FCS结合[4]。因为其三者融合可以有效帮助控制仪表设备翻新问题,并从中检测设备内部可能存在的故障情况,通过加以管理分析,及时掌握核电厂内部运营状态,了解其运行参数。

同时核电厂管理人员通过对数字化控制系统内部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得到较为安全的工作实时情况,了解核电厂工作内部运营故障原由,避免事故发生。最后利用现场的智能化工作管理程序,对核电厂设备系统内部进行及时监管。因FCS需求的系统变数较小,能够大大降低核电厂工作运营成本,间接地提高核电厂工作运行状态,提升其直接济利益。

4 结论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核电厂数字仪表操控对于核电厂安全生产来说,极其关键。同时数字化仪控系统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今天,运用于核电厂也是未来为有效满足核电厂安全、高效、质量的必然需求。在未来核电厂操控系统一定会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加以创新和改进,使其能够既保障核电厂工作质量还要保证周边地区供电安全。核电厂对于人类来说利要大于弊,为有效控制其弊,减少核电厂操作以及系统漏洞,必须要加强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应用,保障核电厂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从而确立核电厂工作安全核心定位。

参考文献

[1]王忠武.电气自动化在发电厂的应用与发展[J].建材与装饰,2016(49):193.

[2]李定川.我国电气自动化仪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应用综述[J].智慧工厂,2016(5):51-55,62.

[3]刘中明,陆荆,李红英.核电厂数字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3):244.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9

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和“高职教育要面向职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调研行业人才需求特征、梳理人才培养规格,并以课程为基本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高职数字出版专业肩负着为数字出版领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遵从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进行探析非常必要。

一、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

数字出版产业特性对人才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需求。一条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概括起来应包含产品设计与创新、内容加工与创造、内容解构与重塑、内容呈现与交易等环节,需要策划创意、编辑加工、技术创新、营运管理型等不同类型人才。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是高层次数字出版人才,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创新能力,在学科建设、技术开发、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可以提供新思路、开拓新领域、完成数字出版产业形态设计的高端人才;第二是中层次数字出版人才,是懂行业知识、懂技术、懂管理的出版策划设计与执行者,能策划选题并设计出符合读者数字化阅读需要的数字产品的编辑加工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和产品营销人员;第三是低层次数字出版人才,即能够根据策划者的意图和要求、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需要进行技术制作、、数据加工的数字技术工程师。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数字出版人才结构应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即数字出版人才按高、中、低三个层次应保持合适比例,才能确保数字出版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数字出版产业人才需求层次看,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主要为数字出版产业培养基础性、支柱性人才,即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创造加工型和技术革新型人才为主即能掌握传媒类专业知识、技能,熟悉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新闻出版素养和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符合数字出版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标准。

二、高职数字出版人才的素质要求

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殊的素质。

1. 学习能力

数字出版属于文化产业,它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特点的,数字出版又是一个外延相当丰富的产业,普遍具有兼容性、文化性、精神性、经济性、技术性等产业属性,因此数字出版人才应兼通艺术与经济、文化和技术,具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要具备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的观念和善于运用知识、扩大知识视野的本领。

2. 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从事数字出版工作,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创意文化产业,它与创造力是分不开。内在的创造性思考和外化的创造性行动是数字出版人才的灵魂素质,它决定了从业者在职业道路上的成功率,同时也决定着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出版的产业形态、产品形态、盈利模式等都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因此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不仅要具备“我要成功”的理想还要具备“我能成功”的能力。这句话,对数字出版专业学生尤其重要。

3. 核心竞争力

数字出版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其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集合,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1]。技术是实现数字出版的基本手段,也是数字出版人才最基本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数字出版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和提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生产经营战略和良好的经济素养,现代化管理理论知识、公司组织指挥能力,有扎实的廉政工作作风;在数字出版活动中综合性能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主要包括决策、创新、灵活应变、社交、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要有运筹帷幄的综合能力、逆境中追求成功的积极心态。

4. 抗挫折能力

出版是一项创新活动,在当今数字化对传统出版业形成巨大冲击的同时,数字出版领域充满了机遇、挑战和竞争,成功与失败形影相随。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在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数字出版人才对挫折的认识和承受力、对挫折的处理能力与其他能力同样重要。

因此,数字出版人才应该具备独特的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是具有“个人创造力、技能与健康心理、自我复制机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数字专业出版人才的课程体系建构

1. 以“项目+模块”为架构建立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需要,我们基于数字出版职场岗位关键能力提出系统化的“项目+模块”的高职数字出版课程新体系(如图1所示)。

“项目+模块”数字出版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两大项目:“出版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出版素养,主要有《编辑概论》《文稿校对》《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营销》《出版选题策划》《出版项目策划》等课程[2];“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化制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涵盖数字出版基础课程、数字出版核心课程,并融通数字出版实训项目和数字出版拓展项目,主要课程有《数字出版基础》《出版数据加工》《排版与版式设计》《网络编辑》《网络书店操作》《出版物网络营销》《电子书制作与传播》《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自助出版》《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等[2];“实践模块”为提升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出版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依托工作室,承接天闻数媒的电子书包数据加工业务、湖南投资控股集团旗下公司的图书数字化营销业务,通过真实的商业项目操作,培养学生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数字出版实训项目”和“数字出版拓展项目”主要镶嵌在“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中,依托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培养学生的数字出版单项操作能力。

2. 以职场岗位关键能力为主线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通过对重构的课程体系实践摸索,并与深度合作的企业、行业广泛沟通,明确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建设《数字出版基础》《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图书编辑》3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网络营销》《网络编辑》《电子书制作与传播》《图书编辑》5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网络编辑》等5门核心课程涉及到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参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培养目标、考核方式与标准、前导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等,制定并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并以这些核心课程为先导,逐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3. 以“校园数字出版社”为基本演练平台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出版项目+校园数字出版社”为平台,构建以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等为主要环节的层次合理、功能完善且相互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构成要素:① 出版基础技能:主要针对出版处理流程,着重解决校对、编辑、策划、营销等单项操作技能的局部行为向连贯行为的转移,一般以课程实训的形式进行。② 出版岗位技能:着重解决学生在一个或几个岗位上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从连贯到熟练的问题,一般以综合实训形式进行。③ 出版综合技能:解决学生对出版职业能力的运用从熟练到自如、从适应到创新的转移,一般以综合项目课程、顶岗实习形式进行。实践课程体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各课程中自成逻辑的实训项目;二是自成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

(1)各课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实训项目。以《网络书店经营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有5个综合实训项目(见表2),这些实训项目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形成具备内在逻辑关系的实训体系,通过系统的实训项目达到培养目标。

通过实训,学生参与网络书店搭建,亲身体验网络书店搭建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参加实训项目和完成任务过程中,尊重团队成员,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采纳团队成员建议,支持团队决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理解他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与评价,养成遵守团队合作纪律、关心团队业绩和个人成长的良好习惯;树立服务意识,具有与团队、客户和用户沟通协调能力;热衷自主学习、发现探究问题;培养网络表达和网络交际能力,建立自信和健康的竞争心态;具备系统性思维、创新思维习惯,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2)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构建自成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引进公司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发构建以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为主要环节,使单项实训、综合性实训和创新设计性实训有机融合的层次合理、功能完善且相互融通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形成的有机结合,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以培养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如出版数据加工员、排版员、出版物营销员、策划等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按出版职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将实践教学分为出版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出版岗位技能训练阶段、出版综合技能训练阶段,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帮助人才渐次形成出版基础技能、岗位技能、综合技能等专业实践能力(见表3)。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10

一.概述

数字阵列雷达的定义是这样的:接受和发射波束通过采用数字波束而形成的技术上的实现的有源相控雷达,因为阵列雷达具有这些特点:强大的抗干扰能力,灵活的波速扫描,大型的瞬时动态,那么未来有源相控雷达的发展目标就会是数字阵列雷达。阵列雷达的重要部位是数字收发电路,它也是收发全数字波速合成的关键电路,数字收发电路聚集了多功能模块,这些模块是数字接受,数字波形产生,大容量数据传输等而且它还能产生这些功能:对雷达信号的数字接收和数字波形的产生的等。单个数字雷达系统基本上由成千上万个数字收发电路组成。所以阵列雷达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是这些数字收发电路设计:集成化,高性能以及软件化。以此为出发点并结合S波段的阵列数字雷达的操作要求,研发出了一款新的数字收发电路模块,该模块聚集了大宽带,集成化以及软件化数字等这些功能。此模块的核心是高性能的FPGA,它是由Altera公司研制的。它实现的16通道的一体化数字收发电路设计,应用了大量的技术,其中包括数字接收技术,大容量数据传输技术,宽带延时技术等。

多通道一体化数字收发电路由很多单元组成,这些单元分别是:光电转换,时钟管理,电源管理,DDS,ADC,FPGA等这些单元。他们的主演功能是:

1.每个DDS核中的任何东西都能控制,包括相位,和幅度以及频率等,他们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多种雷达中频信号,以此来实现信号发射的相位以及延时性补偿。

2.ADC的核是由8通道集成的8个相互不依赖的ADC,他们是来实现模拟中频信号道数字的转变。LVDS接口的输出是用数字信号高速运行实现的。

3.坦斯夫接口,信号处理器,逻辑单元等这些资源,这些都是由规模较大的逻辑器件来集结的。主要用于这些功能:合成数字波速,延时补偿以及高速传输数据等。

二.数字收发单元设计的原理以及重要技术

数字收发单元是位于雷达的天线上,这也是雷达的重要元件,系统可以依据雷达的指令从而计算出各个元件对应的控制编码,接下来就是通过一些模拟处理:选频,放大,混频等,这样产生所需要的信号。雷达在接收回拨信号时是由模拟电路来处理的,处理的信号为中频。并行数字信号经过数字中频产生,然后重组,打包,最后经过光纤到达后端的数字波速形成能继续进行数据处理的信号。

数字中频的定义是什么?定义是这样的:正交下的一种数字变频技术,该技术是基于高分辨率的ADC芯片,来完成信号的模拟到信号的基带的技g,而且该技术还实现了不同数字下的变频器,是通过软件编程来完成的。实现模式切换可以通过加载新的模拟软件。这种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同时也降低了硬件的成本。数字中频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具有可编程性,具有重装配性,具有开放性,以及稳定性。理想中的中频采样是通过可编程的高性能性,使采样频率接近激励号的频率,现阶段一些工程中会用到模拟信号的一些频率以及其他限制处理信号的能力。所以,在工程应用中往往会用到数字中频采样进行模拟变频核滤波处理等。

三.多通道信号技术

多通道信号技术是目前在电子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新型信号技术。相比较合成技术,多通道技术具有一些更为突出的特点,高灵活性,高分辨率,高速的频率转换时间,这些特点使得雷达在应用中能够快速,灵活的控制波速扫描核波形转换,实现各个通道间的“一致性相同”。多路集成技术的逐渐成熟是因为数字芯片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由于单个芯片能产生多路输出信号,那么这就极大地是电路设计核印刷布局布线简单化了,同时也能降低元件的复杂程度,体积以及成本。

四.电路设计

1.数字接收电路的设计

该设计是由ADC采用的LTM9011技术,而ADC恰恰又集合了多个相互独立的小型ADC,它的最高采样率是125MSPS,量化精度是十四位带宽为800MHz,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高频信号输入,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软件无线淀架构是被数字正交解调采用的,第一,ADC对中频模拟信号实现采样和量化,从而形成中频信号。

2.波形产生路设计

全数字结构是又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采用的,控制直接数字合成器的核并产生正余弦波形,这是通过控制产生的相位字,幅度字等。也能产生相位监控核单点信号扫描等多种信号的形式。而且在当代相控阵雷达系统中也应用很广泛。成都国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GM4940,这个软件被多通道高速器件所应用。它集合了四种相互独立的核和通道,而且各个通道都可以独自来控制相位和幅度等。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多种通道一体化数字收发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研究,它采用的是软件无线佳构体系对电路的集成化以及软件化的设计。光纤进行高速回拨和波形参数传输被本电路所采用,这样就简化了整个系统的接口和电路的设计,收发通道延时补偿是通过利用分数时延技术。宽带信号时合成的,它带有较好的福相特点,它利用的是参数化波形技术,这样可以实现雷达信号波的任意性。

参考文献

[1] 孙一超,朱晓华,黄绍斌。射频带通采样雷达数字接收机的研究和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1-45.

[2] 胡杏,万书芹,陈钟鹏.基于混合算法的高速DDS设计[J].微电子学,2014,44(6);782-783.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11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首先,网络数字技术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冲击。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在网络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只以形式变革为目标,忽视了长久以来的党建工作,价值观扭曲变形,开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另有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相对保守,难于在形式内容上变革。所以说,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要随着社会发展改革创新,不仅在?热萆细挥姓攵孕裕?在形式上更要以网络数字技术为载体开展工作。

其次,网络数字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建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在信息数据管理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长效机制的建立仍有待完善。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在网络数字技术格局下仅仅通过QQ群、微信群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活动通知推送,方法简单,内容单一,有些学校开设的党建工作交流平台功能也不健全,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这种局面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最后,学生党建工作重视入党前、轻视入党后的考核和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学生入党前考核严格,对思想政治水平、学习水平、校园活动参与等情况进行全面考量,但在入党后,对党员考核时间跨度长、重形式,对党员组织教育和考核放松了管理。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思路

(一)利用网络数字技术优势。在网络数字技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要想更好地开展,必须注意三个“利用”。一是利用网络数字技术的影响力。网络数字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数字技术有全天候、全覆盖的特点,学生党员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网络数字技术传播的党建安排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这一点,可以建立平台,全天候播放新闻,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二是利用网络数字技术的亲和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在网络数字技术上的互动交流越来越多。由于这种交流具有平等直接的特性,并且带有一定的亲和力。各院系党支部可以利用这种亲和力,和学生党员平等及时地沟通、交流,引领其健康积极地工作与生活。三是运用网络数字技术的引导力。网络数字技术传播方便快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这种新形势下,党建管理人员可以建立党建工作公众号,迅速准确权威的消息,传播正面新闻,抑制负面舆论。在第一时间站稳立场,表明观点,引导网上舆情走向正面积极的方向。

(二)构建高职院校数字化学生党建工作平台。首先,党建工作网站的建立。网站内容、形式设计要易于浏览、探讨,并融入BBS功能,设置话题引发讨论。同时可以进行视频制作,利用FLASH、动漫、微电影等形式,将刻板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活泼,使党建工作不再是单纯的说教。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12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和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制造业则借助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实现了从设计、制造全过程的并行模式,采用数字化三维数据模型取代原来的物理原型,从而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现代制造业正逐步普及以三维CAD/CAM技术为核心的产品数字化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制造水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许多高校传统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学模式是以常规机械设计制造流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各单元技术间存在很大的脱节与重复现象,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与企业的工程实践结合不紧密,没有体现行业的发展技术现状。

我院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原有课程体系调整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创新教育为主线、以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为手段、拓宽基础、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企业在制造活动中广泛使用工程软件,工程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先进制造水平。为面向企业就业客户群,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机械专业人才,必须紧跟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典型企业的工程应用软件为教学工具,规划教学内容,探索行之有效的工程软件教学方法,通过工程软件实现产品的数字化的制造流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软件的使用中去指导应用,通过软件使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制造综合工程应用能力。

二、教学规划

依据典型企业调研结果确定机械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标准,形成数字化制造课程群。数字化制造课程群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课外培养三大体系。以企业使用的主流典型工程软件为应用工具培养工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工程软件如表1所示。

课程采用基于企业情境的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多种形式,以企业典型零件加工为项目内容,每个项目包含若干子项目。项目分为基础项目、提高项目和拓展项目三大类,项目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递进的原则。

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密切结合,多媒体教室、CAD/CAM机房和数控实训室交替上课。讲授软件时,讲述基本的原理,学生课上和课后做练习,习题取自实际工程实例。

注重学生自学和课外培养相结合,机房根据学生申请开放管理,教师现场答疑,培养学生的工程软件使用能力。

课程考核有多种形式,理论课程考核有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包括课程表现、课后作业质量、阶段大作业质量、实验完成质量;期末考核包括试卷成绩、现场考核等几部分。课程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师课程参与的能力,占总成绩分数的15%,具体包括出勤情况、课上听课和上机的态度、课上回答问题的情况、完成软件练习的情况;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完成与课上内容相关的软件使用解决具体问题。

对于纯工程软件应用类课程的考试,比如现代CAD/CAM应用,试卷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考试形式,统一于一张试卷内,在CAD/CAM机房考试,理论笔试和上机考试相结合进行,理论考试考查对工程软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占总成绩分数的25%;上机考查利用工程软件解决零件的数控程序编制问题的能力。

对于基于项目的实践课程的考核,教师汇总学生的所有考核分数评定成绩,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出勤率分数、教师过程考核分数、项目分数、设计资料质量分数,总成绩按百分制给出。其中出勤率占10%,教师过程考核占10%,项目分数占70%,设计资料质量占10%。项目分数由个人自评分数、组内互评分数、组长评分分数、组间互评分数加权综合而成。

三、结语

我们在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利用工程软件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制造工程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学生乐于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使理论有用武之地,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加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对就业企业单位和就业学生的跟踪调查,表明学生从学校向企业的职场转换的时间明显缩短,工作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反映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航海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266(3):83-85.

[2]王海根,马剑.仿真软件在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30-32,52.

核心的数字化技术篇13

结合近期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征,信息技术学科强调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

一、培养信息意识

那么,为什么我们把信息意识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呢?这取决于信息社会的进步,也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历数这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它沿着以个人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脉络持续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革新加快了全球信息总量的增长,丰富了社会信息内容,形成了全新的数字化环境。这种环境为人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对人们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挑战。事实上,生存于其中的每位成员既不能无视信息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把个人“封锁”成数字化环境的“套中人”;也不能盲目沉迷虚拟世界,变成与现实空间隔绝的“宅人”。而是要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价值,实现信息增长与个人发展的完美融合。当然要想达到期望,就要求其中的社会成员能放开心态、拓宽视野,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能敏锐感觉到身边信息的变化与发展,勇于和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工具判断信息的实质意义,甄别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个人的信息行为,将信息转换成能创造价值的知识。

从内涵来看,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人,第一,要能够认识到数据是信息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能主动从数据中理解信息。网络技术和传感设备的普及,使得信息技术从“技术工具的变革(IT)”转向为“信息数据的变革(DT)”。新技术已能将人们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各类行为转化为可存储的数据,用于提供精准服务。例如,在用户网络购物过程中,网站有选择地获取和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为购物者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可见,有意识、合理地利用数据,分析其中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发现信息的价值。第二,要能够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发展与变化。在具体情境下,人们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感知到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同样,随着数据和情境等因素的变化,信息意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交通数据、天气预报数据、商品贸易数据都只是某一特定时刻的数据,随着时间的变化,信息的实效性也会发生变化。有效地应用信息,就需要根据现实情境和信息载体的改变,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发展与变化,而不是简单地盲从信息。第三,要能有依据地判断信息的真伪。信息社会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总量持续增长和快速更新。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关于信息的信息”。如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庞帝所言,“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只有掌握了关于如何获取和分析所需信息的‘信息’,才有可能踏上通向成功的道路。”

可见,为了更好地生存于数字化环境中,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对信息真伪判断的能力,掌握信息判断的方法和工具,分析信息真实意义,理性地开展信息行为。

二、发展计算思维

大家应该知道生活在不同环境里需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中就需要用这种环境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思考问题。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基于程序驱动的技术工具渗透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内含的计算方法也就潜移默化地嵌入到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毋庸置疑,在这种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环境中,如果盲目排斥新技术、新工具,一味应用传统方法解决新环境中的问题,迟早会被数字化时代所抛弃;同样,如果过于机械使用各种新工具,完全依附于技术工具的程序而活动,也有可能成为技术工具所控制的“奴隶”。

这么看来,人们又想有效地使用数字化工具,而又不被技术工具所“绑架”,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程序驱动下数字化环境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能够像信息技术专家那样去思考该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模式,根据需要、积极主动选用技术工具去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发展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特有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十多年前,这种思维方式主要应用于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领域中,以此来解决专业性的问题;如今,数字化工具几乎成为人们附加的“部件”,人们需要利用数字化工具来解决日常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也就走出了专业领域,成为信息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适性思维。计算思维主要表现为形式化、模型化、自动化和系统化四个方面。其一,形式化指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来界定问题、抽象关键要素、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其二,模型化指能按照事物要素的关系建立信息处理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三,自动化指探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实现解决问题方案的自动化运行;其四,系统化指形成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将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通过计算思维,一方面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化环境,另一方也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用数字化工具,突出了使用者的主动地位,避免在数字化环境中被“技术工具所控制”的危险。

三、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今天,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大的信息系统,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某种形式的信息。置身于这样一个大的信息系统中,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天涯若比邻”的诗意。但是,除了能体验古人抒情的诗意外,我们也应注意到,这个大的信息系统把世界变得更加扁平化,并逐步销蚀着各个组织间的物理界限,重构出了一个新的社会发展秩序。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为占领国际间数字化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世界发达国家都纷纷改革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对新一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要求。例如,2016年美国计算机教师协会的《K-12计算机科学教育框架》明确提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不只是要培养信息技术工具的消费者,更要培养在技术环境下的创造者和生产者”。再如,2014年英国新实施的《计算》课程标准强调培养“负责、自信的、创造性的信息技术使用者”。大家深入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当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大的信息系统,我们是培养新一代国民具备合理占用信息系统中“CPU”(核心位置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进而主动理解、掌控和推进整个世界,还是培养他们只能通过“键盘”(输出位置)获得一点他人的信息,被动感知、消费、享受他人的创新成果,这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未来。因此,加强国家信息化人才储备,提高国家数字化竞争实力,提高新时代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当务之急。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其一,在数字化环境中,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和创新活动;其二,能够发挥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有策略地减小数字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其三,能够在数字化环境中协同学习,与学习伙伴分享知识,养成创新的习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过程,它不只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更强调多学科的融合创新。2012年英国学校计算工作小组在《计算》课程研究中指出: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典型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人文艺术、数学)融合课程,这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洞察综合学科学习的途径,以及可以用于其他学科问题解决的技能和知识。可见,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仅靠单纯的讲授教学是行不通的,改革教学形态,将信息技术学科融入STEAM课程,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作品创作、项目开发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点。

四、担负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技术与社会各领域的高度融合加快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引领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就可以轻松地享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例如,通过传感设备,大家就可以实时采集所需要的数据,对事实的描述更及时;利用移动终端可全方位交换信息,甚至还可以同时开辟一个网络会场,服务方式更具个性化;借助大数据还能模拟事物发展态势,使预测更加精准。当然,信息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引发各类要素关系的变化,引发出潜存的危机。例如,某品牌的手机未经用户允许利用传感设备私自获取个人数据,泄露他人隐私;某网站未被授喾⒉妓人的作品,侵犯他人知识权益;某“黑客”偷用他人网络账户和密码,盗取他人款项等。可见,随着信息环境及产业发展,也必然会产生新的关系、新文化和新问题。因此,为了促进信息社会有序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需要引领学生正确理解“人、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到其中可能会存在的社会问题,让每位学生担负起在信息社会中应负的责任。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大规模智能化信息网络为表征的数字化工具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时,也生成了全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观念。其中的社会成员需要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更需要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的信息行为,合法、安全、负责任地利用其中的信息资源,即要具有信息社会责任。从内涵来看,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主要表现为:其一,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利用有效的方法保护好个人信息;其二,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其三,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