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业经济方面论文

摘要:农业经济对我国战略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相关层面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积极利用政策与经济扶持农业经济发展,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稳定、安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经济还存在较大的优势。
农业经济方面论文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可持续发展下农业经济论文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命题

(一)解放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适度规模与职业农民理论与政策层面的宏观思路与决策,在具体落地的时候往往演变成学术研究上的实证命题。生态农业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张思光从张家口生态农业的现状入手,认为当前张家口生态农业应当依托现有的区位优势,在维持和提高农业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收益较大化。其中可能的思路包括:一是减少工商资本注入,控制适度经营规模;二是促进农民职业转化,从农业的相关生态收益中增加收入。对于适度经营问题,王珊珊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的排序因变量模型得出,较大规模农户化肥碳排放程度较高,而中等规模农户施有机肥可能性较高。由此可知,不同规模的农户由于行为方式的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生态结果,所以农业适度经营具有生态经济的经验基础。王建华基于山东、江苏、黑龙江100个行政村中的986个农户样本,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农户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规范施用农药行为意愿的影响较大,即务农经验与受教育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因此,农业生产规模与农民职业化是实现生态农业乃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农民职业及转化问题,张藕香运用安徽省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得出,农民职业与收入“双重”分化存在代际差异,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非农就业比、从业资质、文化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根据这一结论,政策的着力点应当重视促进农民在农业内部的分化,使之从业更加专业化;同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服务业对农民分化的拉力,并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消除诸如户籍、土地等制度性障碍,在放活农地经营权的同时,赋予经营权的合法地位,为农民稳定从事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支持。

(二)进一步改革生产关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如果说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表征,那么市场机制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李建琴通过构建转型时期农产品价格管制的理论博弈模型,并通过蚕茧、烟叶、粮食、猪肉四种产品价格管制的案例研究,指出农产品价格管制凸显了公平与效率目标的两难选择。农产品价格管制不仅导致经济效率损失,而且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同时,打破区域垄断和行业垄断,进一步放松或取消计划经济时期沿袭的旧的价格管制,同时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建立科学调控的长效机制,是农产品市场化进程中转型国家必然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2014年12月17日,国家烟草专卖局放开烤烟、白肋烟、香料烟等各品种、各等级烟叶收购价格;除此之外,2014年政府启动了大豆与棉花目标价格的试点,都是积极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积极举措。农产品市场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包括诸如市场出清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若干有机构成,这实际上也对相应的政策措施提出更高要求,如政策的系统性与完备性。例如,张永强提出的农产品交易的标准化问题,这也是农产品期货市场合约交易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农产品标准化问题还是一系列市场交易的前提条件,诸如农超对接、农产品拍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再如,佘朝霞等提出的信息机制问题,通过对北京、西藏两地1744个观测样本的回归分析,发现不信息导致了更多的食物消费过程中的浪费行为,即对就餐餐厅越不熟悉的人浪费越多,与他人一起就餐比一人聚餐的浪费量多。因此,在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过程中,相应的政策配套必须要考虑更多的细节问题。

(三)小结

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维持代间均衡与代际均衡的重要性。从生产力层面,势必要求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也促使在我国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产规模的适度性与农业生产者的协调性,例如王颜齐提到的土地规模与农业雇佣生产之间的协调一致;从生产关系层面,“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一个政策的主导型框架,相关的配套政策及细节问题应当是进一步改革的着力点,此外包括相应的组织关系变革,如胡胜德对黑龙江综合性合作社的案例考察,也需要引起重视。

二、开放条件下的粮食安全新战略

(一)国际经验的借鉴

2014年,美国参议院通过新农业法案《食物、农场及就业法案》。对于该法案,彭超认为,美国新农业法案的重点内容在于改革收入补贴和强化农业风险保障,实际上,收入补贴与农业保险共同构成了保障美国农民收入的“安全网”。该法案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必须继续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二是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三是完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四是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五是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齐皓天从美国农作物收入保险的具体操作入手,提出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思路应从直接补贴和价格支持向收入支持方向转变,农业保险应逐步成为农业支持的主要手段。农业保险的方式既可以把政府管理和市场化手段结合,又可以让农业保护和WTO规则相容,可能是未来农业支持政策改革的主导方向;而我国现在的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滞后,还没有建立起开展农业保险所必备的面积、产量、价格等数据的动态化、可视化、信息化管理条件。随着新型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除政策层面的经验借鉴之外,操作层面的实践经验同样有所裨益。例如,王刚毅对比了美国日本生猪产业链的情况,认为我国生猪行业集中度提升的主要障碍在于土地约束、政策风险与人才瓶颈。陈风波则通过梳理美国农业经济学科中Agribusiness的教学内容演进,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包括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农业全产业链Agribusiness研究必将推进,具体包括农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安全管理、农业产业组织等。

(二)中国实践的尝试

在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更应当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道路。大豆作为我国进口量最多的农产品,其国际价格决定备受关注,林大燕考察了1995~2012年我国大豆进口价格波动与来源之间的关系,通过稳健标准差回归得出,多元化的进口来源,特别是因为南北美洲大豆收获时间的差异,显著降低了我国大豆进口价格的波动幅度,作为一个农产品贸易净进口国,需要慎重选择进口来源及农业走出去的对象,重点关注和培育与现有进口来源国具有较大季节互补性且尚未充分开发的具有生产潜力的国家和地区。从引进来的角度,农业开放既包括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又包括农业投资的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已是全球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之一,与此同时,除种业之外,我国农业投资几乎放开。陈龙江根据种业相对竞争力的测算结果,提出整体种子市场开放不足,在当前情况下,可适度提高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分类推进,区别对待,有保有放。应继续严格控制大田作物中三大主粮作物种子的市场准入,掌握转基因种子开发经营的控制权,收紧种子科研的政策。从走出去的角度,农业开放既包括农产品出口,又包括农业对外投资。现阶段,国内农业生产的相对禀赋优势逐步削弱,农产品出口相对弱化,而农业对外投资方兴未艾,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邹文涛以我国热带作物橡胶“走出去”为例,指出在当前农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与相互协调,企业间没有形成组团参与国际竞争的合力,导致竞争激烈,内耗严重,尤其在东南亚地区。为此,在海外投资战略中,如何实现投资整合,提升投资效率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三)小结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但是这一新战略并不排斥对国际经验的借鉴及中国实践的尝试。尽管国情差异甚巨,禀赋条件不同,但现有的发达国家农业经验及开放历程可以给我国以诸多启示,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我国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解决我国问题的开放道路。

三、总结与讨论

在粮食安全新战略的大背景下讨论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几乎可以覆盖“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虽然话题众多,但是线索明确,基本可以归纳为:及时,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顶层设计的宏观背景入手,采用二分法将实现路径一分为二,即国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农业开放的国际经验问题。第二,将国内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层面进行具体阐述。第三,将开放条件下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尝试进行比对,并提出具体建议。2014年作为“深化改革元年”,各项具体政策的顶层设计已初现雏形,2015年将得到具体落实。从农产品市场角度来看,在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框架下,目标价格试点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从农业生产要素角度来看,土地流转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将会得到推进;从农业对外开放角度来看,基于双边的自贸区谈判与多边农业谈判将同步推进。基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杜志雄从宏观视角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处于农业经营主体重塑、农业产业重构、农业与国家市场关系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需要适应国家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搭建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农经学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升科研水平,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使得这一平台真正可以做到资政佐民兴业。

作者:胡冰川肖卫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新形势下农业经济论文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链条低下

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经济生产一直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困局上,其中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链条低下就是造成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而相关问题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二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第二与第三产业几乎空白,在农产品附加值加工层面严重匮乏。另外,受限于农产品生产成本与质量等方面,我国农产品盈利上浮空间受到严重制约,而目前市场上真正受到消费者欢迎的绿色农产品布局失调,因此高质量与高价格的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缓慢,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2.农民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提高。相对来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附加值更高,更加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人工费用也更高,因此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放弃“农耕”的生存方式,纷纷进城打工。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价格不断提升、相关基础设施不健全,从而导致农业产品盈利空间缩小。另外,我国由于人多地少,大部分农业生产区域以独家为主要生产单位,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在新技术的运用上无法独立承受成本,因此还是利用到传统的农耕模式。以上种种原因都打击到我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新科技运用效率低下

从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如果要实现农业产业增产增收,那么新科技的合理运用将成为核心手段。但是我国目前农业新科技运用效率较为低下,普遍存在以下几点现象:一是在我国农业经济产业中,新科技运用的效果不明显;二是我国对于农业科研项目的实践转化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新科技运用率较为低下,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三是我国农村生产主要依靠留守老人,而这一部分人群思想较为守旧,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新科技的认同度较低。以上几点都阻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现代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属于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相对来说,我国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已经老旧不堪,部分已经超出了设计时限定的使用年限,同时也失去效用,因此不能为农产品种植提高良好的自然灾害抵抗能力,给农民的生产活动带来巨大的损失,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

二、针对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措施

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新形势下,在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优化的工作上,对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属于一个重要的手段,而在具体工作上,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政府要加强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品质与高效的工作原则,不断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规划拳头产品,提高农业研发与生产工作,从而在一定区域上打造自主品牌,强化农产品质量与区域竞争力,从而转化出口;三是优化畜牧业布局,加大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比例,实现专业化与附加值高的养殖产业。另外,还可以提高对畜禽良种的补贴力度,鼓励技术与品种创新,构建全国与区域化家禽、家畜防疫体系,完善各个地区的疫情应急工作;对于沿海地区,要强化因地制宜,开展水产养殖等工作,利用天然优势加大农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2.利用惠农政策,提升农民收益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重视力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与国务院的政策要求,利用政策倾斜为我国农业经济创造一条自主发展道路,使农民的有效增收能力得到制度与政策层面的保障。但是这些工作并不能长久进行,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达到我国农业经济优化的整体目标,可以有意识地降低部分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入民间闲置资本,从而强化我国农业发展与组织能力,积极发展高新与高质量农业。另外,国家政府在粮食补贴标准上,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适度的提高,通过加大农民的综合补贴来提高农民的纯收入。

3.大力推广高新农业科技

在现代农业中,其每一个发展环节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正确指导,而在高新农业科技运用上,如何有效地实现科研项目到“田间地头”为农业服务也就成为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有关部门需要对农业的科研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打造区域性的农业研究平台;切实改善我国农业科研的环境氛围,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于科研的投入,为进行科研创新的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措施;认识到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的力度,研究外国技术如何在我国实际推广开来。这些措施都并不是孤立的开展的,需要各种的措施相互进行配合来联合的发挥的综合效果才可以对我国的农业经济起到改善的目的。

4.不断农业基础设施

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强主导作用,通过政府性大额资金的投入与政策层面的倾斜,完善相关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而相关资金的筹措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政府财政支持一部分,通过银行贷款得到一部分,而受益于基础设施范围内的村民自筹一部分。目前相对来说,在我国农业基础性设施上,水利建设占有的重要的位置,一般包括水利工程设施、水库以及支渠等;而农村基础设施上,道路、饮用水以及绿化等方面的建设要求较高。而这一部分的基础设施由于关系到农村生活质量,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与投身于农业发展上,因此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优化发展同样非常重要。

5.强化于农业生产资源的保护力度

在农业经济生产上,其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但是,从近些年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的情况屡禁不止,对于这种现象一定要从法律法规层面给予遏制;另外,对于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一定要实现高效的利用率,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土地生产率与农业生产总值;,要提高荒地的利用程度,防治水土流失与盐碱化现象的出现,从而保持我国现有土地资源重复利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劣地、荒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对我国战略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相关层面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积极利用政策与经济扶持农业经济发展,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稳定、安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经济还存在较大的优势。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要再接再厉,通过不断的自我优化措施来提升实力,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做强做大。

作者:代艳单位:中共通辽市科尔沁区委农村牧区工作部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论文

一、我国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建设存在不足

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认为,现代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可来源于4个方面:一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主要描述的是经济系统输入现状,其作为直观的透视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受重视程度;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是经济系统输出端的效果状况,主要反映农业经济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现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系统内部资源被运用的程度,观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科学发展情况;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用来反映经济运行对于系统外部即生态环境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我国农业经济指标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指标体系不够完整。我国农业经济指标基本上属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或是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对资源的投入以及循环利用评价方面,很少有建树。二是偏重于总量。大部分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只是对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的总量进行比较,出现了我国许多农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而人均反差极大的突出现象,也容易导致评价评价和发展缺陷。三是关注生态不够。在传统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对生态指标的关注度不够。近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呈逐步提高的趋势说明,很多类似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总体呈优化趋势;而各分项评价指数则表现为波动的变化态势说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生态方面尚不稳定,甚至有局部恶化的情况。这就是长期忽略生态环境的评级所形成的。

二、完善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议

(一)促进农业生态平稳发展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指标,对生态、资源消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如果持续下去,会对各地地方发展农业经济产生错误导向,不利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2013年,一项名为“中国农村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如果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您是否赞同”,内蒙古、黑龙江、山东、山西、广西绝大部分回答是非常不同意,选择非常同意的只有极少数。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建设中,要切实强化生态、资源消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指标。一是填补空白,提高权重,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二是使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不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遭到破坏后系统能迅速重建。三是促进农业形成动态、积极的稳态可持续发展趋势。

(二)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科技创新较为缓慢。2009年,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农、林、牧、渔业科技投入情况如表2所示。由于我国的统计数据中,仅有2009年有上述分行业的数据统计,之前与之后均无相关统计数据,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但是,全年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课题)经费支出仅有9.5亿元,只占2009年及时产业产值的0.2‰,这显然是极其不正常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于资源减量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所带来的不足。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减量指标,加大农业、农村科技研发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减少对资源以及环境的消耗与破坏,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每年都有一定的提升,但速度已呈现出了放缓的趋势,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显现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对此,一是要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禀赋等,积极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的布局,实行合理的区域分工,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尤其是要基于农业资源进行分区,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条件,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四)加强土地管理,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数量有一定的提升,这与当前我国施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关系密切。但是,从总量上来看,农村居民可供经营的土地数量并不多。以耕地为例,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因此,除了加强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外,还需要从严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对耕地的保护,防止城市化进程中对耕地的肆意侵占,威胁粮食安全。同时,在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建构中,应在资源减量指标中强化单位土地资源产值意识。

作者:赵静刘素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粮食安全农业经济论文

一、粮食安临的形势

一是比较效益下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农民在粮食生产中的角色已由过去的“生产者”变成了“经营者”,种粮效益成为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首要目标。农民种不种粮、种多少粮、种粮投入多大主要看比较效益。现在,一方面是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过去主要是生产资料成本上涨,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加速,近年来人工成本和土地流转费用也在快速上涨。现在种一亩地,农资、人工、流转租金算下来每亩成本要700元以上,正常年景可以实现纯收入300多元,抵不上一个人三天的打工钱,遇上灾年还会亏本。另一方面是价格上涨空间受限。现在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我国的关税保护水平又低,进口对国内价格形成抑制和打压,同时,受制于“天花板”效应,粮食生产成本上涨又不能在价格上得到体现。怎样协调产业政策、价格调控政策和进出口政策,为国内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种粮农民获得必要收益,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国农业资源“先天不足”,面对持续刚性增长的农产品需求,我国只能在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下谋划农业生产。虽然这些年我国也采取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休渔禁渔这些养护资源、改善环境的措施,但还不具备像资源大国那样长期、大范围的耕地休耕条件,农业发展不得不依赖资源的高强度开发,资源环境的弦已经绷得很紧。要看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以每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水平提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争水、争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加速向农业农村扩散,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每年要占用耕地600~700万亩。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用水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地方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灌溉设施老化失修,区域性和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已经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威胁。还要看到,目前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也不够合理,不同程度存在耕地“重用轻养”、大水漫灌、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等问题,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与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城乡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形成反差。如何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农村青山绿水和良好生态环境,也成为十分艰巨的任务。

三是加强农业支持保护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财力增长,我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为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要看到,在经济运行的新常态下,加强农业支持保护面临新的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随着整体经济运行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幅也随之放缓。有专家估算,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规模,经济增速下调一个百分点,GDP大约减少6000亿元,税收相应减少1000多亿元。从2014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看,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保持前些年“三农”投入快速增长的势头殊为不易。这就要求在继续增加投入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经济增速和财政增速放缓,还会影响到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这些变化都对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新影响。

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举措

针对新的形势,中央2013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我们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刻理解、把握这5句话20个字的丰富内涵。

及时,在发展目标上,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就是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作为世界上较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受资源约束,需要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但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讨饭吃过日子。这是因为:一方面,国际市场调剂空间有限。目前全球的粮食贸易量仅有2500~3000亿公斤,不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350亿公斤左右,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4,既不够我们吃,也不可能都卖给我们。另一方面,大规模进口不可持续。在粮食贸易上,我国的大国效应明显,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可能引起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不仅要付出高昂代价,也会影响我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因此,只有立足于国内保障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才是的。

第二,在发展优先序上,始终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安全。过去我们强调保全部、保所有,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耕地就这么多,需求又那么大,必须有取有舍,集中力量先保住最基本最重要的。综合考虑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和资源条件,首先要“保口粮”,其次要“保谷物”。也就是说,稻谷、小麦这两个主要的口粮品种要做到安全,进口只能是品种调剂,而玉米随着饲料需求的快速增长,进口比例可以稍微高一些,但也要做到基本自给。这样定位,绝不是减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决不能误读为可以放松国内粮食生产,而是要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一是优化品种布局。水稻核心是建设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3个优势区。东北地区着力发展品质粳稻;长江流域要稳定双季稻面积,逐步扩大江淮粳稻生产;东南沿海地区要稳定水稻面积,着力发展品质品质籼稻。种植面积要大体稳定在目前的4.5亿亩以上。小麦核心是建设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5个优势区。种植面积要大体稳定在3.4亿亩以上。玉米核心是建设北方、黄淮海和西南3个优势区。目前,我国玉米面积5.45亿亩,应保持基本稳定。二是支持重点产区。主产区是粮食生产的压舱石,目前13个粮食主产省的产量占全国的75%,商品量占80%,调出量占90%。要加大对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使800个产粮大县的人均财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鼓励主销区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区域合作关系,加快建立主销区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三是扶持新型主体。从发展趋势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成为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提供商品粮的重要力量,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新增补贴要向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

第三,在发展着力点上,努力确保产能、强化科技支撑。尽管实现了“十连增”,但我国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老天脸色,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控性还不高。目前,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一半多一点。据专家测算,我们的高产田提质后亩产可提高5%,中低产田改造后亩产可提高20%,加起来就会新增生产能力500亿公斤。提高粮食发展稳定性,最根本的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进展,201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人力畜力为主转向以机械作业为主,2013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9%。农业科技和机械化发展,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差距还不小,潜力也不小。因此,实现确保产能,关键是做到“两藏”:首先是藏粮于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坚持既要保护耕地数量,也要提升耕地质量。要严防死守耕地红线。虽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耕地的账面数字有所增加,但耕地还是那么多,产能也还是那么多,实际并没有增加。对此,必须有清醒的“红线意识”,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农民可以非农化,耕地决不能非农化。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要划定长期基本农田,确保“有地可种”。要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应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项目资金,大力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国要新建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其次是藏粮于技。解决我国农业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科技,要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深化种业科技体制创新,强化种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制种育种基地建设,开展重点品种联合攻关,充分运用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加快良种研发,选育一批高产、品质、高效新品种。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主产区推进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全程机械化。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前景广阔。要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政策、法律、市场、技术等多方位信息服务,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助推作用。

第四,在发展策略上,适度进口农产品,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国内,并非所有粮食和农产品都要自给。为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需求缺口、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适当进口、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要抓紧谋划重要农产品贸易战略。统筹考虑国内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加快研究编制我国粮食贸易战略,加强进口农产品规划指导,加快进口来源地布局,推进进口市场多元化,推动形成稳定的贸易格局。注重打好进口牌,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加强相关产业保护。当前,随着农产品内外价差扩大,进口农产品的压力加大。在新的形势下,既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品种余缺、调节年度平衡、满足国内需求,又要考虑粮食生产对我国农民的重要性和国际粮食市场上我国的大国效应,综合运用国内政策和进出口调控政策,加强对国内产业和生产者的保护。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可适量进口粮食来补充国内库存,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但要把握好进口的规模和节奏,防止个别品种集中大量进口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就业增收带来不利影响。要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近年来,我国农业“走出去”发展较快,呈现出规模扩大、速度加快的特点。据统计,目前有超过300家企业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农业投资合作,累计投资超过37亿美元。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已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战略。企业是农业“走出去”战略最重要的实施主体,要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农业企业到境外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我影响大的经济作物,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粮食作物,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到境外投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厂以及收购码头和仓库等物流设施,为农业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作者:陈晓华单位:农业部副部长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生猪生产农业经济论文

一、发展域外农业的作用和意义

1.拓宽浦东农业的发展新空间

浦东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糊舰麵,大量陳驗占用,使翻絲业发励空剛冑纖小。目此,棘駆魏贼业,自外寻撤展领是必然的选择。

2.可以满足人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愈加注重。要求农业生产者生产出绿色有机农产品愿望越来越强烈。但要生产出绿色、有机农产品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水、土壤、空气的要求很严格。域外广大农村、山区,这些地方基本保持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无污染的好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出的农产品能符合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

3.建立上海后方农产品生产基地,丰富上海农

产品市场。上海大都市,人口众多,日消耗农产品量大。农副产品的供应一直是上海的重要工作。浦东新区的农业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到域外去发展农产品生产,以供应上海市场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禽、蛋、猪、蔬菜、大米的生产到邻近的省市开辟生产基地,直接供应上海,这对于上海大都市农副产品的供应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大大缓解了上海的农产品供应紧张度,使上海大市场农产品供应更丰裕。

4.资金、技术的溢出效应,实现双赢的格局

浦东新区农业企业利用资金、技术投资当地农业,不仅发展了企业的自身,也提升了当地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大量的设施农业的发展,如温室花卉、温室蔬菜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使投资地一下子跨进农业现代化的门槛。花卉、种苗、瓜果的组织培养法,高效高产种苗的推广使用,农业产业化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的运用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上海企业既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又提升了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并带动了当地农民种养业的发展,使农民致富,也使双方都获得了好处,实现了双赢的格局。

二、发展域外农业的战略举措

浦东新区区域面积狭小,又因城镇化建设和市政建设等用地的需要,耕地逐年减少,农业发展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浦东农业要有新发展,发展域外农业是好的选择。发展域外农业要有新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植浦东新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浦东新区的区位、品牌,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优势与域外农业知名企业、品牌、环境、物种、劳力、土地等资源及行政、政策、市场等优势相结合,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早规划早部署,积极发展域外农业经济。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

1.利用浦东新区的农业优势资源,开辟域外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浦东新区背靠上海国际大都市,农产品市场容量很大,到域外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可生产出“高端、高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丰富市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当前应加快如下基地的战略规划和建设:及时,建立畜禽养殖加工基地。现在,在域外发展的禽、蛋、鸽子、生猪等生产加工基地,规模不够大。在原有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以上海良元集团公司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冷鲜鸡的加工能力。上海良元集团在江苏海门建有加工基地,在目前域外加工能力900万羽的基础上,再扩大1一2倍,做大做强冷鲜鸡的加工产业。第二,建立禽蛋生产基地。以上海汇绿禽蛋有限公司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禽蛋生产。上海汇绿禽蛋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强”牌鲜鸡蛋是上海的名牌产品,被上海列为免检产品,在上海享有很好的声誉。它在江苏南通市有鲜鸡蛋生产基地,年产鲜鸡蛋2300吨。在苏北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建设苏北鲜鸡蛋生产基地,进一步满足上海市民对“阿强”牌鲜鸡蛋的需求。还可把“阿强”牌等品牌的鲜鸡蛋推向全国。第三,建立生猪生产基地。目前在域外建立生猪基地的有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在江西吉安饲养生猪5000头的基地,上海旭丽畜禽有限公司在江苏南通建有10000头的生产基地。以这两个基地为基础,禾1自斗、胃力成^低进一步扩大生产生猪的规模,把它们打造成实力强大的域外生猪生产的基地,使其成为上海猪肉供应的前沿基地。第四,建立稻谷生产基地。上海沧海桑田有限公司在江苏、浙江、山东建有水稻生产基地14万亩,上海垠海贸易有限公司在江苏、东北建有40000亩水稻生产基地。以此为基础,发展域外水稻生产,建立商品粮基地。第五,建立花卉、种苗出口基地。上海大地种苗有限公司,上海怡源种苗有限公司在辽宁、云南、大连、江苏、北京、陕西等地建有花卉种苗基地,规模达到2373亩,产值达到4700万元,80%出口,可以此为基础,大力拓展花卉种苗产地,使其成为花卉、种苗的出口基地。第六,建立药材基地。上海鲜花港发展有限公司在云南发展百合、铁皮石斛等药材种植也达到一定的规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药材种植业,打造较大规模的药材生产基地。第七,建立蔬菜种植基地,上海新凤蜜露专业合作社、上海新城农产品有限公司、盐城台农开发公司、上海越亚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在上海市郊区松江、金山、奉贤、辽宁省的阜新、江苏省的盐城建有蔬菜生产基地,生产规模达到5000亩,生产的蔬菜70%返销上海。

2.实行横向联合,组成产业联盟,发展域外农业经济。浦东新区的农业企业对外发展农业多数以单兵作战的形式进行,往往势单力簿,经不起风浪,收效也差。只有实行横向联合,组成产业联盟或集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好域外农业。

(1)粮食生产联盟。上海沧海桑地有限公司和上海垠海贸易有限公司,这两个农业企业是粮食生产的大企业。域外生产规模接近18.44万亩,加上本地区的生产基地达到22万亩。生产区域涉及到江苏、浙江、山东及东北三省,产值达到6亿多元,如果这两个企业联合起来,再加上中小粮食种植企业的参加,企业的规模将更加扩大。

(2)生猪生产联盟。浦东新区在域外有生猪生产基地的是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和上海旭丽禽畜生产合作社,分别在江西吉安和江苏南通,饲养规模是5000头和10000头。虽然只有两家,但生猪生产水平是国内经验丰富的,生产总规模年出栏肉猪可达十多万头。祥欣公司是华东地区较大的苗猪和肉猪生产基地,具有的生产设施和饲养管理技术。他们组合成产业联盟,集先进的生产设施和饲养管理技术,再发展中小生猪生产企业和养户,就可成为国内具规模的生猪和苗猪生产的产业联盟,对稳定市场供应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禽蛋生产、加工联盟。浦东新区在域外农业投资生产中,禽蛋生产、加工具规模,有5个企业在江苏、安徽、新疆等建有生产基地,饲养蛋鸡35万羽,种鸡11.8万羽,肉鸡290.5万羽,肉鸽901万羽(含1万只种鸽),饲养总规模达到1238.3万羽,两个肉禽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800万羽。主要生产、加工基地大多数集中靠近上海的江苏苏北和安徽等地区。这个地区总饲养量达到1218.3万羽,占到98%。肉禽加工企业全部在江苏的海门和泰州地区,这6个肉禽生产和肉禽加工企业(其中1个既生产又是加工企业)。这里不乏知名品牌,上海汇绿禽蛋生产的“阿强”鸡蛋是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良元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冷鲜鸡的大型加工企业,它的供应量占到上海市冷鲜禽肉供应量的50%,立春鸽业的冷鲜鸽是上海及时的供应企业,其他如红宝、郁盛、旭丽、志忠等专业合作社都负有盛誉。他们的结合不仅知名度、信誉度好,而且生产设施先进、饲养管理科技水平高,它们的联合可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多环节的一体化联盟。

(4)花卉、药材、种苗联盟。现有的花卉、药材、种苗企业是上海大地种苗有限公司、上海怡源种苗有限公司和上海鲜花港发展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花卉、药材、种苗的公司。涉及的地区有云南、江苏、北京、陕西、辽宁、四川等省市,生产规模较大,生产面积4393亩,总产值达到2.08亿元,出口比重占到50%。这几个企业的联盟,可以高科技为生产手段,弓丨领花卉、药材、种苗业的生产和出口潮流。农业企业产业联盟可以到工商企业登记,成为一个合法企业组织。可以是紧密型的,也可以是松散型的。紧密型产业联盟,组建比较困难,因为涉及到资产、人事、财务等一系列事情,以及各个企业的意愿等问题,事情比较复杂。好处是,实力强大,比较能够协调,工作效率高。松散型的产业联盟,组建比较容易,筹集点注册资金,成立个董事会,就是在对外交往中,用产业联盟的名义而已。好处是,组建容易,意愿性强,对外影响大,威信高,容易幵展工作。

3.发挥浦东农业品牌资源优势,做大做好域外农业。南汇水蜜桃、南汇8424西瓜、祥欣种猪、新场矮脚青菜、上海翠冠梨、红刚青扁豆、阿强鲜鸡蛋、良元冷鲜鸡、立春冷鲜鸽。稻米、花卉、药材、种源农业,在上海和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发扬光大推向全国乃至世界。首先,要对知名企业物种进行梳理。其次,要推出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在外发展养殖业。第三,要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帮助域外农业提升现化化水平。第四,要发展商务平台等营销网络,提升浦东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二)实施“引进来”战略就是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

两港独特的区位优势,建设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用全国、世界的农业资源来发展浦东新区农业,实现农业新增长。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的基本构想:建设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要走“内强总部,外拓基地”之路。按照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思路,把企业总部、行政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设在园区内,在外建设基地,办工厂,设窗口。在国内和国外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通过资本外移、产品外移等形式,实现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基本做法:

(1)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跨国公司等知名的农业企业。把重点放在吸引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具活力、高附加值的农业企业。浦东新区要抢占先机,形成一个生产基地遍布国际、国内,市场网络连接国内外的农业总部集团群。

(2)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加快农业的转型升级。浦东新区50万亩的耕地,要发展高端、高质、高附加值的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成为像荷兰、以色列国家那样的农业设施、科技水平的科技创新型农业。

(3)培育市场实力,建设国际农产品集散地。浦东新区有两港和上海大市场的优势。利用这个优势,在建设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的基础上,建设国际农产品集散地。首先,发展经营队伍,发展经营型企业。第二,组建物流平台,使物流顺畅。第三,组建国际国内营销网络。第四,建立电子信息平台,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连接起来。

三、发展域外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到国内、国际发展农业,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进而发展国际农业总部经济是客观的必然,它是浦东新区农业发展的延伸,也是浦东新区的农业和域外农业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农业发展。为此,提出发展域外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和完善域外农业经济发展

机制健全和完善域外农业经济的发展机制是发展的必然。从政府层面来讲,在区政府应建立域外农业发展指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制订域外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制订“走出去”和"引进来”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协调投资地有关方面的关系,研究域外农业的投向,掌握域外农业企业的运营情况,做好域外农业企业的保障工作。

2.建立域外农业投资发展互助基金域外

农业投资发展互助基金的主要职能是帮助浦东新区农业企业在外投资或在运营过程中,解决暂时性资金困难。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浦东新区农业企业自愿交纳的资金、银行的借贷、政府的支助等组成。基金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制订详细的发放,还款的规则和程序,并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发放。基金的借贷实行低息制度,低于银行同期利息的50%,基本保障不亏本和略有增长为标准。基金实行第三方存款的方式,实行银行资金监管制度,并把使用情况月月向浦东新区域外农业经济指导机构汇报,以此,保障基金安全使用。区财政、银行等金融部门应拿出一定资金,帮助建立域外农业互助基金;对于困难企业,财政给予一定贷款贴息资金;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应给予域外农业企业低息和无息贷款,帮助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本地的农业保险部门要延伸保险区域,本地的域外农业企业在外地的农业经营项目也应包含在保险范围内,解除它们的后顾之忧。统计部门应把浦东新区在域外投资发展的农业基地和加工项目所产生的农业产值和出口产值统计在浦东新区农业总产值在内。

3.制定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的有关政策政策是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任何建设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政保障。因此,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建设成败关键是政策的保障。

(1)财政金融政策。除国家财政、金融部门直接对国际农业总部经济园区的直接扶持外,要拓宽投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如外资、国资、民营资本参与对总部园区的建设。

(2)土地政策。在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背景下,尽量挤出土地,落实总部园区建设用地,在价格上,可适当定价,在各项费用上可适当减免。

(3)税收政策。对农业加工和流通领域所产生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可适当减免。

(4)人才政策。可适当降低引进农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门槛。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核桃种植业农业经济论文

1核桃种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1地理条件恶劣很多农户对核桃种植技术不是很了解

核桃种植地区土壤的要求达不到核桃生长的正常需求。加之很多土壤湿度不合适,也是影响核桃能否正常生长的因素之一。核桃本身对生长地区的地势地貌有一定要求,一般来说,地势低洼的地方会使核桃遭受冻害,造成来年缺苗现象,影响核桃整体收成。

1.2管理不当由于人工疏忽

会使得核桃很多品种混合在一起,树苗品种繁杂,导致长势不一。由于是人工劳作容易造成核桃株间距不统一。品种混乱、长势不齐、挂果难匀、株间距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核桃的正常收成。除此之外,核桃也会受到很多病毒、虫害等影响,有些可能会直接破坏植株,使核桃苗过早死亡。另外,核桃的生长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修剪,但是如果对修剪枝叶的时机把握不好,会影响核桃树的开花结果。

2改善核桃种植业技术的措施

2.1改良所生长的地理条件对于很多土地贫瘠

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方,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改良土壤,以确保核桃树的正常生长所需。同时,对于冻害的危害应该提前做好防冻害准备,例如,可以在核桃树林的风口处设置挡风的秸秆或者临时性的土坯墙进行防御,以免核桃树受到强风的吹袭而受灾惨重。尤其要注意的是,冬季下雪天,要及时扫除核桃树林的积雪,以免受到冻害的侵袭。

2.2加强人工对核桃种植业的管理

杂草会吸收核桃树本身应得的养分,而阻碍了核桃树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补给。所以,对杂草的清除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定期对核桃树林中的杂草进行清除,保障肥料的供给能顺畅无阻的到达核桃树。另外,可以不定时对植物进行松土,避免土壤板结而影响肥料、水源的吸收。很多核桃品种良莠不齐,因此,对核桃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不同的核桃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种植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考虑到每个种植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土壤地形选择不同的核桃品种,帮助每个地区的核桃种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由于核桃的生长对于修剪时间、技巧等要求相对较严格,要把握好合适的时机对核桃进行修剪。一年中最合适修剪的时间段是秋分,修剪量不宜过大,以幼苗以及成苗之间互不妨碍,可以自由地生长为宜。应该剪掉干枯枝、病虫枝叶,以加快长出新的幼芽。涂白对幼苗的生长也是有帮助的,可以防止害虫的破坏,避免遭受腐烂病、牲畜啃咬等损害。做好核桃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核桃种植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核桃在生长期间会遭受到很多害虫的危害,像金龟子、木蠹蛾、根腐病、黑斑病等。尤其是早春发芽的时候更要及时消灭害虫,防止影响到幼苗生长。因此,一定要加强监督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将危害减到低。而且要配合浇水施肥、修剪枝叶等,从源头上来防治病虫害。

2.3对核桃种植人员进行相应的农业技术培训

必须根据核桃生长特性、所种植区域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种植技术,确保核桃种植顺利开展。政府应该组织核桃种植相关的技术人员到核桃种植基地传授技术知识,对种植人员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疑答惑,为以后的种植做准备。让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定期不定期组织技术讲课或者培训,切实提高种植人员的种植水平,为核桃的种植带来经济价值。真正带动当地核桃种植业大幅度发展,让核桃种植人员发家致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种植技术的推广,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兴农,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促进核桃种植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快对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政府等部门还应该大力推广相关技术,普及核桃种植业技术,让技术惠及农民。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来大规模种植核桃,并且加强对核桃的管理,带动核桃种植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农民发家致富。

作者:董兴顺单位:玉溪市通海县四街镇林业工作站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经济发展下的农业经济论文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截至2013年,我国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已经接近1.7亿公顷,粮食总产量也超过了6亿吨,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经济作物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数量也在迅速上升。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经济无论是从贸易层面还是生产层面都在迅速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粗放式管理经营生产模式,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导致农业经济很难利用自身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农业生产效率也难以提升。与此同时,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形式相对单一。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农业经济的管理经营模式逐步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转化为集约式经营模式(例如,山东省德州市“德强农场”的农场式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好集约化经营模式集约化经营、生产技术高、农产品产业链健全、相关政策体系比较完善等优势,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的结构形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迈向商业化,所生产出的农作物的种类不断丰富,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也日趋完善,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园艺特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根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大中型泵站的水泵和电机都是上世纪70年代产品,比较老化,滴灌管道的老化率也达到50%以上,这严重影响了灌溉能力,而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没有配备一些必要的农业生产机械,如大型收割机、喷雾剂及脱粒机等,都是靠人力去种植和收获,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2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涌,农村剩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一方面大批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了大量土地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留守家庭”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空心村”问题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已经在多个层面完成了对农业经济制度的改革,但是,为了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制度,弥补传统农业经济制度的不足,切实保护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的推广,通过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政府对农业经济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促进这一系列改革活动的运行,但是,目前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投入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经济资金扶持体系,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

4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利用科技来振兴农业的难度增加。一是农业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较低,甚至有些贫困地区工资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影响了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很难接受农业新成果,加上农业企业实力不强,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并不强,一些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推广;三是基层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层技术人员很少,高学历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几乎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

三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完善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具体来说,要从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灌溉机具、耕地机具、播种机具入手,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要建立相应的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设备的研发,并为农业科研创新活动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实现以科技进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2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进农产品的品质化和多样化,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要大力发展新、优、特、精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潜力;要积极发展农业新品种,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在实际生产中要选择一些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农产品,如水稻、瓜果、蔬菜及花卉植物等进行种植和推广;应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品质农产品,让更多产品能够进入市场;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地区特色产品,打造绿色品质的农产品品牌,培育新的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3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了发挥出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优势,就需要重点扶持一批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采用集约化生产的方式,带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进程,追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并通过引进技术来完善我国的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走上国际化市场,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4发展绿色农业为了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需要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经济节能技术的发展,提倡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采用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生产方式,形成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国通过立法的措施,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是一个周期长、任务重的过程,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的农业生产环境会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步伐。

作者:郑颂单位:玉林市农业经济干校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机械化发展农业经济论文

一、大同市机械化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大同市机械化农业经济取得成就近些年,政府大力促进机械化农业的进程,并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坚持的科学发展观,扶持农业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较建国之初有了飞速的提升,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和各种配套机具数量大大增加,在农村逐渐实现了普及。农田作业机械化逐渐得到普及,农业机械化之前,土地的耕地、播种、收获全部都要靠人工完成,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耗费很长的时间、劳动效率很低,而且农民所做的工作较为繁重。到目前,大同市完成各类农机作业27.8万hm2,很多土地实现了机耕、机种、机收,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农机服务领域大大扩大,从农田作业拓展到产前作业、产后作业,包括农业设备、林业设备、农用产品加工设备、运输设备各种农业机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跨区机收农作物,增加收割机的利用时间。农机社会化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既使农民实现了机械化种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满足了农机拥有者的利益需求。

2.大同市机械化农业经济发展中局限性农村机械化设备相对于西方国家还很落后,农机科学研发较为薄弱,重科研,轻应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慢。而且农业机械设备更新换代较慢,很多农机老化严重,工作效率降低。目前大同市实际应用到农田生产中的农机设备大多是中小型的器械,高效能的大型器械还较少。一方面是大型设备价格较为昂贵,对于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难以支付如此大的费用;另一方面是大型设备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而农村对于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在使用中效率低,使农机的引进和推广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开展机械化农业的机械机型落后,装备少,品种单一,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能适应农业的需要,难以解决经济中的发展问题。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而且档次不高,造成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二、大同市机械化农业未来展望

1.农机服务实现产业化把农机化服务形成产业经营,把单个的农机户组织起来,统一进行技术培训和检验,协调安排外出作业,实现跨区作业,提高农机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机户的收入。在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过程,政府要加强管理和扶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加大政府对于农机服务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包括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优惠等等。农闲时,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对于农机户进行免费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农机使用监管,保障农机作业的安全性、高效性。

2.农机科技研发进一步加强加强农机关键技术的研发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关键。伴随着农业机构的调整,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新技术、机械设备的研发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品种更加齐全,性能更加高效。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农机化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注重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农机化科研开发能力。农机科研部门的干部职工要不断提升素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的方针,以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农机化科研开发能力。二是注重示范引导,大力推广实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要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农机新技术实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伴随着全国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地大潮,大同市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农机化工作。结合大同市的地域和环境特点,促进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由市科技局主导,联系各大农业高校、农机企业和农机用户共同努力,加强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创新节水灌溉技术、管理设备、收获设备等等。促进农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加强畜牧业各生产环节上的技术和设备研发。鼓励并扶持农村企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强科技投入,使农产品能够得到大量输出,增加农民的收入。

4.农业科技人才增加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新一代的农民不仅仅凭着以往的经验种地,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他们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技术的掌握较快。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人员的素质,推荐专业技术人才下乡,定期进入农村宣传培训。要逐渐扩充技术人员的队伍,提高下乡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并逐渐覆盖到整个农村地区。并定期请专家为培训人员作指导,组织培训人员进修学习,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新的技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经常举办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的技术送到农村,送到农民手中。对于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可以先重点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培训中尽快掌握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学到新理论,然后把他们也纳入到培训宣传小组逐步扩大培训人群范围。尤其要重视农村的青年劳动力,他们是农村的未来和主力,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和宣传活动,让他们学习到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和新理论。通过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培训网,把农机技术推广到整个农村地区。

三、结语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大同市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上。近些年,大同市在农村地区开展机械化农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农田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提升,农机服务领域大大扩大。但是技术和设备品种不全、档次不高。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研发人员的努力,在未来机械化农业势必会实现农机服务实现产业化、农机科技研发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农业科技人才大大增加,农业机械化得到推进。

作者:王建斌单位:大同市机械化农业生态项目实验管理站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干果经济林农业经济论文

1经济林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浑源县是晋北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之前,平川区大部分村子都建有一小块果园,品种以国光苹果、苹果梨、土杏、李等为主。但由于自然气候限制,加上经营粗放,科技落后,大部分果园产量低下。只有李峪村、凌云口村和王庄堡镇这3个地方因为有特殊的小气候环境和水源,果园产量较高。1980年,全县经济林收入24万元,全县人均0.8元。总体特征是分布零散,不成规模,效益低下。实行土地承包后,一部分村子的果园因为经济效益低下被改造为农田。20世纪90年代,浑源县县委、政府为了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针对全县实际,审时度势,大力发展以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并作为北部丘陵坡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扶贫项目去抓,取得了较好成效,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1年,吴城乡在干旱坡地发展种植仁用杏面积333.33hm2,5a后逐渐挂果,1998年,个别林农仁用杏杏核年收入达到3000元。比往年种粮收入提高了3.4倍。且投入大大减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些林农的激励下,吴城乡、蔡村镇、下韩乡农民纷纷效仿,主动买苗栽植。县、乡两级政府因势利导,加大投入资金规模。逐渐掀起了栽植以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建设高潮。截止2013底,全县共有仁用杏栽植面积0.92万hm2,占全县经济林的91%,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的黄土丘陵区,尤其以吴城、蔡村、下韩、南榆林、西留、沙圪坨等乡镇为主。主要品种有:优一、龙王帽、一窝蜂、大扁、京杏等。

2干果经济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2.1干果经济林逐步成为北坡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目前,以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仁用杏已成为全县五大支柱性产业项目之一。去年仁用杏挂果面积0.25万hm2,仁用杏鲜果产量385万kg,产杏核128.6万kg,杏仁42.8万kg,干果总收入2057万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7.9%。全县林农今年人均收入165元,好的吴城乡生态经济林项目区人均收入可达70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后,全县林农人均收入将达到1500元。

2.2初步形成了以仁用杏栽培、加工、销售为纽带的产业链2005年以前,浑源县的仁用杏由于面积规模小、总产量低,一直以出售杏核、杏仁这一初产品为主,没有加工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低。随着仁用杏面积的迅速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从2005年开始,在吴城乡域内建起了两个仁用杏加工企业,即北岳仁用杏综合加工厂和吴城仁用杏加工厂。北岳仁用杏综合加工厂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是一个深加工企业,可加工杏油等高精产品,同时可将加工余料深入加工利用;吴城仁用杏加工厂于2006年建成投产,是粗放加工型企业,加工产品为果脯、杏仁。2013年,两个加工厂共加工果产品150万kg,产值2200万元。这两个加工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人员的就业。2008年,还成立了2个果林产业协会,即仝汉果林协会与吴城仁用杏协会,都为民营性质,现有成员13人。两个协会已覆盖全县仁用杏管理,前者侧重城西,后者侧重城东,进行仁用杏鲜果、杏核以及加工产品的收购、销售。这样以仁用杏栽培、加工和销售为纽带的产业链初步形成,对浑源县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干果经济林改善了生态,促进了浑源县旅游业的发展干果经济林的大力发展使北坡区吴城、蔡村、下韩、南榆林、西留、沙圪坨等6个乡镇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有效地减轻了北坡区沙化土地的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每年春季,北坡区杏花盛开,一片雪白,成了杏花的世界,杏花的海洋;到了夏秋季节,则是绿树成荫,红杏满枝,蔚为壮观。不仅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恒山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

3现有干果经济林存在的问题

3.1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规划①目前,全县的干果经济林主要集中在县城北部附近的6个乡镇,尚不能有效覆盖全县,像驼峰、西坊城、裴村、东坊城、王庄堡等乡镇还有大面积的退耕坡地适宜发展仁用杏,但还没有规划实施。②2000年以前栽植的部分树种长势不太好,其中:大扁占38%,京杏占60%,出现了部分地块产量低的现象。

3.2经营较粗放,科技含量低,单产和品质果品率较低大部分林农还是采取较粗放的经营管理,不注重修剪、防虫、锄草、浇水、覆盖、施肥投入少。对一些科技产品如生长调节剂等的应用不愿尝试。单产低而不稳定,有时甚至绝收。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不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使一些经济林果品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品质下降。就连吴城生态经济林主产区的品质果品率都不到果品总量的70%。

3.3难以有效预防冻花、冻果由浑源县的气候特点,加上仁用杏面积较大,难以有效管理,个别年份易出现冻花、冻果现象,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

3.4服务体系不健全①目前,全县现有的加工企业产能有限,还不能解决全部的林产品加工;②产品销售网络建设不完善,包装落后不精,产品储运能力差,易出现流通渠道不畅,产品积压。

4今后的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对全县干果经济林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地规划,对现有宜林地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按比例有步骤地发展。逐步改变现在的不平衡状况。逐步改造那些产量低下的老品种。

4.2以科技为先导多地山坡区经济林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投入是见效最快、效益好的投入。①从传统的品种中“优中选优”,不断挑选适合本地资源条件的品质品种,同时要引进新的品质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②对林农进行大力培训,提高林农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科学管理、丰产高效。③请求省林科院的技术专家合作研究有效的防冻花、冻果技术措施。

4.3政府要加大投资、开发力度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绿化意识,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的栽树热情,把发展仁用杏产业作为坡区、丘陵区农民致富达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同时,要结合产量扩大果品加工的规模,提高加工档次质量,挖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以现有的两个果林协会为基础,聘请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扩大营销队伍,完善销售网络,搞活营销市场,促进产品销售。为全县干果经济林的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杨智广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林业局林业工作站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绿色农业经济论文

1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

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经济的必然趋势。绿色农业经济相较于传统农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1.1综合效益更高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其发展目的主要是将地方农业经济水平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相结合,从而实现3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同时,绿色农业经济还能推进我国综合效益增长型农业建设的整体进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1.2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要求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农业生态的发展规律,利用清洁、节约的新型农业技术,对多种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相较于传统农业发展而言,可以更高效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1.3产品成本较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降低农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污染,较大限度地降低处理污染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使产品的整体成本水平显著降低。由此可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有效降低农产品成本,间接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绿色农业经济的现状及其问题

2.1发展现状近几年,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可将其发展现状所表现出的特点总结为2个方面。

2.1.1实现规模化生产自2004年我国首个绿色农业经济生产基地在黑龙江省试点并取得良好成效后,各地相继在自身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地的建设,并以此为主要依托,发展优势最为明显的绿色农业经济。目前,我国已有592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年收益超过2.5×107万元,且农民合作社已逐步成为近年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2.1.2品牌效应日益显著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使得我国绿色产品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多。有调查显示,我国的绿色产品不仅在国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其品牌注册范围也已扩大至芬兰、英国等多个国家,多方位的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模式正逐步形成。

2.2存在问题

2.2.1市场体制落后由于有关经验的缺乏,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生产、销售、流通渠道等市场制度均存在较明显缺陷,不同地区间的绿色农业经济水平差异显著,整个市场的发展水平低下。政府的有关监督机制执行力度较差。绿色农业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产品良莠不齐,容易出现未达标产品,给顾客造成较严重损失。

2.2.2后继动力不足资金和技术层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农业的整体发展。由于缺乏有利政策和充足资金的支持,造成不同地区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投资和综合技术水平出现明显偏差,从而导致我国的整体绿色农业经济出现明显发展停滞现象。

2.2.3带头作用不明显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年限短,不同地区或企业间尚未形成较大差距,各绿色农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基本相似,产业间缺乏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单位,使企业间的生产、经营过程缺乏规范性,进而导致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低下。此外,相关企业领导人缺乏较高的品牌意识水平,也是导致高实力龙头企业缺乏的重要原因。

3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绿色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模式实现有利改革的主要动力。加强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针对我国现阶段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有关文献资料,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归纳如下,以期实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整体腾飞。

3.1优化产业发展结构科学的产业发展结构在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有:对农作物种植业、林木种植业及家禽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可扩大烟叶、药材等较高经济效益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加强生态林、经济林等林业种植模式建设,并在家禽畜牧业方面增大财政投入,提高水产品等农产品在整体农业产品中的比例,更显著地提高经济效益。打造生产、加工、销售等产品一体化产业链,例如水果产业链、药材产业链等。产业链可较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的资金损耗,间接地降低农业产品成本。此外,产业链的成功构建还能显著提高整个生产销售过程的规范性操作,从源头上减轻环境污染,很好地实现绿色农业。

3.2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绿色农业技术是绿色农业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根本保障,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势在必行。应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绿色农业的技术需要,构建多方位、层次化的农业科技研究体系,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和社会联合投资的方式加大技术科研投资规模,为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应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广新型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实践,可先将某一农业生产基地作为绿色农业技术的试点地区,取得良好效益后将这一试点地区作为农业发展范例,鼓励各地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积极应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从而顺利实现区域绿色农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应大力实施农民培训项目,通过授课、讲座等方式,向农民传授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知识,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相关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过程更为顺畅。

3.3进一步完善法规建设法规建设是确保整个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健康、正常运营的根本基础。因此,政府应针对当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在现有法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相关政策,使绿色农业经济实现规范化发展。为了进一步落实绿色农业经济法规,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渠道宣传方式,向农业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宣传绿色农业政策及相关技术知识,更好地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实现健康发展。此外,还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长足发展。

3.4提高产业集中效应龙头企业的带头效应可有效提高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的竞争力度,实现各绿色农业相关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因此,地方基层政府应鼓励农民形成合作社等组织,使地方绿色农业实现集中化发展,形成龙头产业,带动周边企业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地方农业的整体绿色农业经济水平。龙头企业在发挥带头作用的过程中,也应严于律己,在企业内部形成完整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确保各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符合售出要求,不仅可为农民提供发展绿色农业所必需的技术等资源,还能为农民提供更的市场需求信息,为农民自身利益提供更保障,真正实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4结束语

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市场体制落后、后继动力不足、带头作用不明显3方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问题,给我国绿色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政府及有关工作人员应完善法规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使整个绿色农业的发展更具规范性;应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研究,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应提高产业集中效应,建立龙头企业并发挥其带头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使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更,从而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

作者:曹艳双单位:榆树市弓棚镇农业经营管理站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信息化现代农业经济论文

一、信息化在国内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信息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平台中提供的大多是关于当前国家与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及某些农业经济学家对国家重大农业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解读,反而具有农业生产指导作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与突破相关信息较少。同时,农业信息平台上共享的农业信息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科学素质较低的农民与某些地方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人员不能理解。农业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农民自身、与农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及一些如农村生产合作社、农业信息中介等私营机构,不同的农业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内容的倾向性与侧重点不同,因此要求农业信息平台中提供的信息具有明确的定位与分类,只有具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同样进入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近年来政府对于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使得人民逐渐认识到先进农业生产信息与技术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一些地方政府与农民仍然片面坚持“勤劳致富”的传统观念,忽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农业信息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最终使用者大部分是农民,但是不可否认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农业生产信息化程度低,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于农业生产信息的吸收与利用程度低,这也严重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四)农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缺乏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农业经济想要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就需要不断推进新型农业信息化建设,而农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工作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已成为阻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大多是不具备农业生产技术专业知识的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难以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二、落实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职能机构,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新型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首先就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机构与个人及农业生产信息进行统筹规划,建立起统一、规范化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并不断完善信息与传播过程中相关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涉及政府职能部门、农业生产专家、大众媒体与信息服务机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自身在内的综合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农业生产信息的收集与定位分类工作,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对于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针对性与实践操作的指导性,同时还应该不断开展农业信息下乡工作、组织农业科技生产队伍进驻农村对实际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加强农民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新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二)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基地项目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基地项目,积极运用先进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具有的真实直观的引导作用来进行农业经济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宣传和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信息化基地项目首先就是具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农业村镇作为信息化基地,可以采用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地方企业资金与技术投入、国家农业经济政策扶持、农民自身收集等方式,为基地大部分农民安装计算机并接入农业信息共享服务网站,建立农业信息化农民专项培训队伍,帮助基地农民通过计算机获取具有农业生产指导性的农业信息,并不断完善基地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一方面就是注重农业信息使用者———农民自身的信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者获取与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以保障农业信息能够最终促进农业生产与发展,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具体可以通过网上远程教育、建立统一农业生产专业信息技能培训平台,建立相关职能机构对于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及持证上岗工作实施严格监督;另一方面由政府做担保与引导,组建一个具有丰富农业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经验的农业经济信息化专家队伍,同时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经济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四)实现传统信息服务与农业信息平台对接虽然互联网对于信息的收集、共享、交流等方面相比于传统媒体平台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受众是各地的农民,而相比于互联网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在农村的使用者数量多很多,因此现阶段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要逐步推动传统媒体与农业信息共享平台结合,使得农业信息能够更高效、高质量的传播。当下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项目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纵观现阶段现代农业大国的发展趋势都是从传统的机械化农业逐步走向信息化农业。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是农业经济的信息化、产业化建设,通过建立涉及多渠道综合型的农业信息服务与交流平台、不断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开展现代信息化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速度,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业增收的目的。

作者:许世亮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人民政府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农业经济论文

1.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1分析思维模式的转变。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分析现状来看,还依然坚持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即以当前农业经济的现状为出发点,反向推论出问题出现的最终原因后,随后再分析问题造成的后果,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虽然将这种传统思维模式运用在农业经济分析中,可以确保开展理论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收获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业经济分析中,数据分析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则具备较差的数据实效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维护信息的性和实效性尤为注重,可以促进信息资源使用价值的有效提高。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农业经济分析的实效性,从而有效提高农业分析的运用价值。

1.2分析立场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人员在运用传统模式对农业经济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忽视客观因素的重要性,他们常常是凭个人的主观经验及已有知识储备来分析当前的农业经济状况,再用这种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去分析当前的农业经济问题并做出结论给出相应的建意。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农业经济发展人员对各方面问题的片面认知,由于农业经济发展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具有一定的区别,这样分析立场下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往往缺乏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运用中,不能以管理人员的主观性判断作为事物定论的依据,一定要注意定论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惟有采用有效真实的信息,才能对农业经济的分析运用产生真正的效用。因此,我们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视阈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分析立场,以真实信息为基本出发点,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农业经济分析的有效性、性和科学性。

2.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手法

2.1均衡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是指以农业经济发展中会出现的所有变量作为分析的基本依据,当其中的变量出现相应的变动时,农业经济发展的数据也会随之变化,直到相应变量数据与农业经济发展数据保持一致的经济现象进行有针对性分析的一种方法。在农业经济分析中运用均衡分析法时,一定要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尤其是市场调研,了解和统计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尤其是当某一种变量对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控制,并且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这一变量满足均衡条件后,对农业经济发展条件作出改变,同时,不能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时,才能在农业经济分析中,将这一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因素,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用的发展方略。

2.2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区域内,对农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分析整体发展活动中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总量和出现的变量间的制约和影响关系,以及分析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上变量对总量的农业发展情况产生的影响。在农业经济分析中运用这一方法时,要符合相应的客观条件:在市场调研中,我们通过融合分析相关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弄明白总体农业经济发展相应规律性变化特点的前提下,就可以在固定的某一个时间段内,将代表性较强的因素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影响因素,找到农业经济受到相关因素影响的规律,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对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状态造成影响的因素为依据,判断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分析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结束语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分析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指向性和前瞻性的重要作用。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分析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特点,将其运用在农业经济分析中,不仅可以改变农业经济分析的传统思维模式和立场,还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现代化分析理论体系,反映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有针对性发展方法,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作者:杨诗琦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论文

一、加强政策引导

1.政策支持循环农业经济是政府导向经济,而不是市场导向经济,为此政府要倡导和推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方向发展。强化政府政策引导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促进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

(1)农业投入政策。政府要安排并落实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对一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

(2)土地承包政策。土地承包政策应继续稳定,依法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这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基础。

(3)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为互助县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后盾。二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政府要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农牧业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牧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导循环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二要设立各种奖励政策,对于进行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企业或者个人,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奖金鼓励,对超标施用化肥或者农药等相关农牧业生产资料征收相关费用或税收,从而达到防止过度使用的目的,减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诱导农牧民发展循环经济。三要设立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以鼓励农牧户、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和再生资源。四要制定各种收费政策,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如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居民水费中污水治理收费等。五要制定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以引导社会绿色消费行为,各级政府要使得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

2.法律支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现节约型农业是一个新的领域,政府除了在政策、财政上给予支持外,还要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上给予保障。目前,我国己颁布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包含发展循环经济内容的法律,各地也有一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实践和探索。互助县也应该研究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规划、法规、政策和标准,为各领域、各行业开展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提供具体的法规依据。

3.健全社会中介机构依靠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农牧区专业协会是按农牧民自主、自愿为原则,是以自组织机制构建的“中介组织”,具有“信息咨询与传播、技术指导与培训、为农服务”的多种功能。其组织成员来源于农牧民,服务贴近于农牧民,与农牧民具有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组织化优势,所以发动农牧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依靠农村牧区专业协会可以得到有效组织化推进。

二、发挥经济手段在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中的作用

1.构建农牧业自然资源价格调控机制几乎所有农牧业资源包括环境资源都变得越来越稀缺。因此,各类农牧业资源的定价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合理的价格机制才是保护资源、降低监督成本的重要手段。首先,进一步明晰农村牧区土地产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权收益、财产抵押权等。尤其是针对目前仍然十分霸道的土地征用制度,要切实提高征用补偿费用、真正落实失地农牧民保障、培训等,真实反映农村牧区土地价值,有效地防止农牧业重要生产资源的非正常减少;第二,合理确定水资源价格和用水价格。任何淡水资源开发都应支付相应的水资源价格;任何用水价格都应当包括水资源价格+水工程价格+污水排放价格,而目前仅支付了水工程价格。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水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鼓励区域间水使用权转让,充分运用“无形之手”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第三,着手评估自然环境价值和实施环境使用付费制度。一般地讲,自然环境的价格等于环境能容纳的较大排污量。因此,任何企业、农牧户、政府、自然人使用自然环境都必然付费,如果其行为对环境可能产生“负效应”,应采取事前评估、达标排放、污染付费等措施,环环控制,实现资源、环境的源头治理。

2.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牧业产业化以农牧业经营活动的市场化、集约化为主要内容,是实现互助县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途径。不断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在农牧业内部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要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产”的原则,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以及农林牧副渔各业互补的产业发展全链条,以实现、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有利于从总体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靠山养山、靠地养地、靠水养水”,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扶植,发展绿色农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要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形成工农商、产学研、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融通的整个社会的产业大循环,实现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发展循环农牧业经济,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一是继续增加财政农业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的投入。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农业和农村牧区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适当安排生态农牧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建设的项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银行应在资金上有选择地给予支持。二是加快农牧业金融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牧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牧业专项担保基金等。三是创造条件,降低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牧业。

三、加强科技创新,为循环农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1.循环农业经济是对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现代化的循环农业经济已不仅是建设几个沼气池、增施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等简单的技术创新,还应充分考虑到在农牧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牧业精品名牌的创新等问题。提高循环农业经济的科技水平,一是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大力建设一批先进的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努力培养农牧业科技人才,积极建立农牧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链等绿色循环技术体系。把政府、生产、高校、科研部门的力量聚合起来,搞好技术研发,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撑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形成投入———开发———应用———增值———回收———再投入———再增值的良性循环体系。二是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农牧业技术研究、推广和普及的网络体系,并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激励技术人员创新,激励农牧民采用生态农牧业技术。鼓励、引导各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村(户)的带动作用,加快农牧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

2.现代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有力支撑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有了先进可行的农牧业技术才能使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得以创建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发展相关的农牧业技术体系,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发展滴灌技术。在引进滴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例如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这种技术把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把与肥融合后的灌溉水滴滴均匀、定时、定量地输入到作物根系。二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保障地表残茬覆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作业程序,比如可以使用“免耕直播”法、免耕和少耕相结合的方法等。通过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等综合措施,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的实质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风蚀、水蚀和养分流失,保护土壤性状;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能源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节本、增收的目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相关部门组织创建示范区,强化技术推广;

(2)狠抓配套物资服务;

(3)推进农牧业标准化建设,建立节约型农牧业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4)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三是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进一步探索农牧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由粗放农牧业向精准农牧业的转变。四是巩固并提高农村牧区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水平。加强农村牧区沼气和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五是发展信息化技术。有关农牧业生产经营的政策、科技、市场、人气等方面的信息是经常在发生变化的,农牧民在生产经营中需要经常不断地收集、分析、整理、储存、使用这些信息,开展农牧业生产经营,增强生产经营的预见性,减少盲目性,避免损失及浪费。

作者:刘延庆单位: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循环农业经济论文

1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1.1循环农业经济认识不够由于循环农业经济理念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关于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而农村地区缺乏网络信息传播,导致农村地区广大农民对循环农业经济缺乏深刻、的认识。农民的农业经济“创富”心理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上,盲目追求近期利益,一味的索取农业资源,造成资源浪费,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1.2尚未建立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但由于其中部分条款的概念以及方向较模糊,并不能实施有效的分段治理以及末端管理,与当前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不能达到协调、一致。

1.3市场反应“迟钝”循环农业经济建设与市场密切相连,消费者目前并不了解农业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等方面知识,导致消费者并没有形成明确、正确的农产品选购判断能力,结果导致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市场缺乏联动机制,并不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经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多级重复有效利用,实现低污染甚至零污染农业废物产生和排放,将农业经济活动与农业生活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主要以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高度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GDP为主要导向,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根本动力,遵循“5R”法则,优化、整合农业生产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提高产品的循环利用率,实现有毒、有害因子的零排放,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自然化和生态化。从经济角度分析,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实际上可以将不同农业产业与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实现多样化的资源共享,使农业经济具有低耗、品质、生态、高效的特点。实践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组合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废弃物排放等多个环节,较大限度的降低农业成本,使农民农业增收,推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将所有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都以“资源一成品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形成一个闭环流程,在循环农业中,使能量、营养、水资源等一切投入的资源和能源在整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际价值,提供资源的优化配置,较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实际上将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高度统一,不仅可以有效弥补自然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生态农业发展过于重视环境保护,而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现状是人口极度“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恶化,生态蜕变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做好农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构建我国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思路以及策略

3.1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为了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加强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可以充分利用宣传车、电视、广播以及现代各种网络技术等途径进行宣传,让循环型农业经济理论能够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转变农民的农业经济增长观念,认识并明确循环型农业对自身利益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好处,从而为推进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及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全新的消费观以及发展观,大力倡导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倡导合理、健康、绿色消费,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重视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和平相处,建立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3.2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技术创新科技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应重视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循环知识教育以及技能培训。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循环农业发展人才培养规划,强调训练的短时、高效,能够在短期内即可快速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循环农业经济科技的推广力度以及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创新、改革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其次政府应做好带头作用,凝聚全社会人员的力量积极参与、投入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工作中,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3.3建立健全的循环农业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虽然加强宣传农民以及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发展观念非常重要,但实施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制度是落实人们行为、思维的有效手段。比如可以建立《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绿色农业生产管理办法》以及《食品安全法》等,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制度让遵守循环农业经济行为成为一种社会准则,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应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对于一些违反循环农业经济制度的单位及个人应给予适当的惩处,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制度的严肃性与性。

3.4建设农业产业集群模式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农业企业提供一个产业集群发展平台,鼓励各企业间应多交流、沟通,相互配合、合作。同时应建立循环农业生态园,包括渔业、牧业、林业甚至可以扩展到工业以及服务业,制定农副产品集中加工、生产、成品、销售以及运输等各环节的发展规划。同时应结合产业化布局以及各地区域产业优势,能够在一个共同产业平台上,以生产要素为纽带,高效循环利用上下游关系共生的农副产品,充分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降低成本。

作者:裴树峰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论文

1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很多国内经济学者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看做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仍旧是靠投入获得的,是不可持续的。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及时产业实现了增加值5695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而增幅的回落则是在0.5%,而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滑0.3%。虽然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总体增幅还是喜人。

2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

1)体制性约。首先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性缺陷。其次是经济体制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约束。

2)资本约束。首先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资金短缺。其次人力资源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一人力资源的素质低下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到农村。其二是人数上的短缺在现实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打工而不是务农。

3)技术约束。科技是及时生产力,必须转变到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式上来。

3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条路径

3.1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没有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技术与新农业工具的应用将受到种种限制。只有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农业才能实现现代化。除此之外产业化经营可以突破市场对农业经济约束。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应从以下几点来做:及时,农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是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做专做精;第二,抓好市场主体建设。培育带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三大市场主体;第三,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统一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第四,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3.2实现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信息化也应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德天应人之举。要实现农业信息化就必须经由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与领导作用。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相应的构建起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管理。其次通过制度建设加决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步伐,要建立“政府花钱买培训、学校负责实施培训、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的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使他们具有信息收集、应用和反馈能力,培养起农业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使他们成为有技能的人。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力度。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以文献、数值、事实为主,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信息化发展所需软硬件设施都缺乏甚至没有。这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以建设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

3.3实现创新型农业发展创新型农业主要有以下三点途径:首先是科技创新,创新型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与附加值。比如北京丰台的南果北种。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创新,使北方人们能够在当地吃到南方水果。现在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无土栽培、人工繁育、气候调控等科技农业。除此之外有科技创意也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其次是文化创新,文化生产力这一重要引擎.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新型农业可以通过运用文化创意,让文化在产品生产中充分发挥,满足人们多样的需求。浙江省天台通过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意葫芦,将葫芦种成弥勒佛、济公、圣诞老人等形态的艺术品,并建立“天台山艺术葫芦网”实现了葫芦的升华。服务创新,服务创意农业是通过提供创意性的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农业。服务创意农业可以将生产、运输和销售结合起来,使农业同时具有一、二、三产业的服务特征,依据市场导向,提供多样的服务。

4结语

农业的生产周期性,与对自然条件依赖性较高,是高风险、低效益的产业。因此,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实现能循环的集约型和内涵型增长转变,实现产业化,信息化,创新型农业道路才能保障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作者:赵晓红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政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