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

摘要:公共项目的界定、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框架、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结语四个方面进行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其中,内容包括:公共项目是社会经济生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项目的概念;公共项目的公共品性质、公益性目标以及效益的外部性等特点。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论文

1公共建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公共建筑项目得到的发展,并占据重要的地位,给人们带来便捷,也创建了崭新的城市面貌。首先,公共建筑主要是具有公用性或公益性的建筑,其中包含办公、商业以及旅游等建筑。因此,可以将一般大众有权使用的建筑称为公共建筑,而建筑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也被称为大型公共建筑;其次,公共建筑有着公共性的特点。其占地面积较大,消耗资源较多,对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共建筑运用公共资源来提升城市中综合条件的基础,这也是建设公共建筑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通过满足公共需求来协调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质量的高低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建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的质量[1]。

2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现状

2.1公众参与机制上的不足。我国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发展历史相对较为长远,加之在初创、形成以及推广等阶段的影响下,现阶段中已经建立出了一些相对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公共建筑项目不断增多的影响下,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公共建筑项目涉及到公共资源的运用,在决策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民意上出发。但是在一些地区中所进行的公共建筑项目决策时,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首先,公众参与渠道上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参与形式过于简单。一些项目从开始到实际建设都没有设立听取民众意见的渠道,即便是设计了也存在着设计不完善的现象,这样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参与模式;其次,公众所提出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更多是将公众参与转变成为了形式化的现象,只是简单的对公众意见进行征集,对于是否采纳等却并没有明示。在这一现象的长期影响下,使得民众的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最终也就使得公共建筑项目建成后使用效果上严重不足,浪费资源[2]。2.2规划设计难以满足。经济实用的原则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能耗占据全国总用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尤其是对于公共建筑项目的能耗来说,其消耗上更加突出。主要是因为一些形象工程不断增多,加之其为了追求新奇等盲目跟随高标准,采取了较多的高能耗资源,并没有从节能环保等方面出发,不仅降低了公共建筑项目的实用功能,同时也造成了建筑规划设计的经济性严重不足。

3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首先,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就要确立出完善的公众参与公共建筑项目建设的措施,坚持从原则性的规定上出发,以此来保障公众可以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公共建筑项目中,项目的决策到最终的运行,往往被看作是政府部门或是拥有政府性质的投资公司来进行的内部工作,这样也就降低了公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将参与权借助系统化的条文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此来实现公众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其次,规范法律程序。对于法律程序来说,就要在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规范,且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就要从程序上来进行监督与约束,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与效果;要建立出相应的听证制度。作为公众直接参与到监督中的形式,就要做好完善与健全工作,在必要时还要在不同阶段进行,突出其侧重点[3]。3.2完善信息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出相应的项目库。也就是说通过拟建公共建筑项目,在网络上进行评估与论证,尤其是要从节约能源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上出发,始终坚持其环境标准。在评估阶段中不仅要从专家意见上出发,同时征集公众的意见,以此来提高决策的公共性,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只有在确保项目可以实现低能耗与少排放等目标后,才能优先获取支持。就项目库来说,借助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入库项目标注在电子地图中,通过点击电子地图等来进行下一环节的操作。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中已经成功建立出了项目储备库,因此在实际中要做好项目入库工作,通过完善与健全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果;其次,完善项目资料库。对于已经完成的公共建筑项目来说,就可以借助资料库来进行完善,以此来为项目或是类似的项目提供支持。对于一些完成的工程项目来说,通过项目资料收集工作,也可以为其他项目提供论证与评估的资料。也就是说在项目决策或是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分析与评价活动。从范围来说,在决策阶段中就可以对项目进行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实施阶段中,也可以对实施的情况以及项目中的环境变化等方面提供跟踪评估资料。在完成项目施工后,也可以进行后评估资料。通过将资料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出项目的实际效果,对前期所进行的预判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来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项目决策提供指导。就我国现阶段的公共建筑项目后评估管理工作来说,存在着较为松散的现象,在政策与法律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支持,这样也就造成了后评估工作出现了形式化的现象。因此,在实际中我国就要不断完善后评估体制,同时还要健全相应的规则与方法等,充实后评估指标体系,借助法律的形式来实现固定与完善,健全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提高管理的效果。在项目库与资料库中,所收入的信息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想要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则需要项目各个环节中所提供的信息支持,所以就要加强两者之间的关系,保障各个环节上的有效配合[4]。

4结束语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也逐渐受到了社会与政府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现公众上的有效参与,完善信息管理与资金管理等工作,提升公众的满意度,提高社会效益。

作者:焦挺峰 吴青 单位: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捷宏润安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宝鸡眉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具体做法

宝鸡眉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具体做法

一、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

县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县卫生局专门设立了公共卫生管理股,设立了9个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工作组。各乡镇成立了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由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配备了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慢性疾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健康教育等专职工作人员。

(二)建立机制

政府购买。县政府制定了《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绩效考核、资金筹集及支付方式。县卫生局联合财政局制定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实施单位的职责分工、项目目标任务及完成目标后获得的报酬,确保了项目任务的落实。

合同管理。制定了《2 01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通过确定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职责、任务、规范、考核标准、支付制度等,确保服务数量与质量,规范双方服务行为。县卫生局与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等项目技术指导单位签订了项目实施管理合同书;和13个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签订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协议书。

乡村一体。制定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职责分工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内容、具体工作任务、分项权重、职责分工、项目资金分配比例等,建立有效地乡村一体分工协作机制。 绩效支付。实行按人口总额预付+按服务人数绩效考核拨付的方式,采取签订服务协议后首次总额预付30%,于每年7月份根据各项目实施单位的服务教量、服务质量及绩效考核结果,向其预付40%资金,翌年1月根据上半年绩效考核结果,拨付其余30%资金。具体绩效奖惩办法为得分90分以上的(包括90分)将在翌年及时季度内支付剩余的;得分80分以上(包括80分)支付剩余的80%;得分70分以上(包括70分)支付剩余资金的70%;得分70分以下的,不支付剩余资金,未开展不予拨付。原则上采取滚动结算制,多拨资金在下年预拨中冲减。

(三)宣传培训

县上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巡讲组,开展巡回演讲,让广大居民充分了解国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目的和好处。制定了面向服务对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明白卡》,详细说明每项服务的主要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标准等,使每一位居民充分了解享有的基本权利。在培训方面,对每个项目进行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针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难点问题开展了公共卫生三级人员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县级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定期组织各单位召开项目实施现场会,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指导,研究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四)资金管理

为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效益,卫生与财政联合制定了《眉县基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及经费管理办法》和《眉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及收支行为;实行专帐专户管理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并纳入县会计核算中心集中管理核算;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在单位经费账户内设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门科目,分户明细核算项目资金收支情况,防止和杜绝了违规现象发生;严格项目资金拨付程序,确保按项目实施进度和考核挂钩相结合的方式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

(五)监督检查。建立专家组及项目牵头单位每月定期检查指导和季度巡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导;成立第三方监督小组,制定清晰、量化的监督要点和指标,采取入户调查、网络监督、电话回访、信函等形式开展监督工作;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民主监督机制,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督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聘请县审计局每年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审计;利用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对服务项目进行适时网上监控。

二、工作成效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公共项目管理文化教育问题探究

摘要:

本文基于公共管理项目的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分别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几个方面展开。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在教育形式、动力、考评机制、认可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确立多元的文化教育理念、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宣传、注重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开发与保护并举等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公共项目管理

0引言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在向外传播的同时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侵蚀日益严重,导致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的遗失、消亡。因此,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和教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课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在保护、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多位效益一体积极发展的动力。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创造社会效益而不是商业利润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而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如何将发展民族文化与创造社会财富相结合一直是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进行探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研究意义

1.1理论意义

公共项目管理体系发展成熟,但其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方面几近空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项目管理理论在政府公共服务、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项目管理这一特色领域。民族地区由于其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背景,以及复杂的地理和周边环境等共同特征决定了其进行公共项目管理时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尤其迫切;如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领域也引入项目管理思想,不仅能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的发展,更能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空白。因此,在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下,研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以期利用公共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探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多位效益一体共同发展的积极动力,不仅有着保护、弘扬、传承珍贵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功能,更是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挖掘民族地区特色与潜力,创造社会发展新型模式的良好契机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是适机推出响应市场需求的民族文化产品,打造科学的、环保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推动力量。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开启了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新途径,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其他功能的实现,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在文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与共同进步中营造利益、高效的良性循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由56个民族的璀璨文化构成。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冲击,社会对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问题越来越关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问题成为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社会现象。因此,研究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研究综述

2.1基本概念界定

2.1.1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

民族地区也即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少数民族聚局的地区,本文中主要是指国家法律明确划分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也即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的系统学习,如民族语言、歌舞、运动、习俗等。

2.1.2公共项目管理

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创造社会效益而不是商业利润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同普通项目相比,公共项目具有产出的公共品性、收益和成本的外部性、项目运转的系统性和协调性。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公共项目管理指运用管理的知识、工具和技术于公共项目活动上,以满足公众对于公共项目的需求,包括项目范围、时间、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集成管理等一系列的活动内容。

2.2相关研究现状

2.2.1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相关研究

1988年,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指出“一体”是中华民族这一实体,“多元”指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这是小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有着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内涵和交叉叠合的错综复杂的网络。56个民族的璀璨民族文化汇成了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体系,有关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研究很多,主要分为几个层面:一是针对民族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研究,如张俊豪在《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一文分别从时代变迁和社会变迁两个层次,从教育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分析了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二是课改、科目等同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如金志远《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文中提出在课程改革的文化观上,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在课程改革的方法论上,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三是选取某一特定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内容进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研究,如陈延亮通过对湘西州5所中小学双语教学试点的实践考察,发现对于是否应该开展“土家•汉”双语双文教学试点、是否有必要传承土家语的问题上,部分群众甚至少数领导干部都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四是从某一理论视角对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如陈爽《文化人类学视角下蒙古族家庭教育的价值探析》一文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研究蒙古族家庭教育价值对指导个体健康成长、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构建和谐社会、民族教育理念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对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

2.2.2公共项目管理相关研究

我国的公共项目管理工作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像比如国外的公共项目管理研究起步晚,发展还不太成熟。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任淮秀教授出版《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1997年同济大学黄渝祥教授在《石油化工技术经济》杂志上发表系列论文,对公共项目评价的内容、方法、评价原则、评价报告的撰写做了系统的介绍。很多学者在推动我国公共项目管理进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3年以后,国家计委、建设部、交通部、国家开发银行等先后了关于公共项目评价的文件,制定了评价办法。财政部于2002年印发了《企业绩效评价标准》,2004年印发的《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标志了我国公共项目管理工作已经得到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虽然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目前公共投资项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看,一些公共项目在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缺陷和漏洞。例如,出现了许多“豆腐渣”工程,一些单位和个人挤占、挪用建设投资等,所以这些使得公共投资项目管理与评估日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密切关注。

3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主体单一

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教育层面,主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缺乏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由于政府更多的是从宏观和管理的视角进行决策,与民众的信息存在不对称和沟通不畅等局限,导致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执行不够到位,民众参与度不够。从各地开展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来看,一方面学校依据政府相关政策积极行动,拓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及部分教师却不买账,认为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能力;此外,一些老师对新课知之甚少,甚至对民族文化教育产生误解。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和传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单一主体主导难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3.2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民族特色不明显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关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机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现代人才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而民族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等方面较为落后,在教育方面多是照搬内地模式,没有切实的考虑民族地区自身状态,忽略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一味地学习主流文化。长期以来,民族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忽视了其民族性,教学上,作为民族教育最有特色的民族教学论尚属空白,科学的双语教学理论没有形成,各地的双语教学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课程设置上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与内地课程设置一致,追求“应试”“升学”教育。

3.3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动力不足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动力不足表现在民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相关利益团体主要由起主导作用的政府、被动配合的学校、被动参与的学生及和心有疑虑的家长组成,其中除了政府基于社会责任担任主导和组织的角色外,其他群体的主动性都不强。以四川兴文县为例,其推行的“川南僰苗文化艺术特色教育工程”项目几乎全部是由政府一手推动,学校的作用主要是依据政府的要求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添加一些民族特色文化课程,学生在文化课累了后就参与一下文化娱乐活动,而家长则不太认可在学校开设这些民族特色文娱活动,并认为其影响孩子们的学习。

3.4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机制的局限性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综合能力的一个反映。但是现而今由政府主导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主要停留在义务教育的附属位置。在政府层面,考评结果也主要围绕政府的投入、决策、规划展开,即政府考评主题和对象都是政府自己;而在学校层面,针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机制包括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活动、开设课程等,只是高校以应试成绩为主要考核的附庸。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考评是公共项目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考虑。而目前的考评机制不仅在考核标准上、考核程序上,还有考核结果上都存在局限。

3.5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认可度不高

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我国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认可度一直不高。比如四川省兴文县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在各个乡镇迅速的繁荣起来,但是事关学校的教育大计、升学率,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活动持怀疑态度。在教师层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开设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主要局限在美术、体育等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次级学科里,而没有专门的民族特色文化课程和教师;此外,学校也不放心在主要学习时间中配置太多的民族特色文化学习时间。在家长层面,一方面认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不关孩子的事,不应该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认为学校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就应该减少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外在的学习干扰,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统考课程中。

3.6民族特色文化遗失,传承艰难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众多少数民族并存的大国。在文化上,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弱势。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现代化在带给全世界人民便利和舒适的同时,遗失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变得日益艰难。在民族教育层面,寄宿制的推广让新一代的青少年接触纯正民俗文化的机会日益减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日益淡薄,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4基于公共项目管理的视角分析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1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公共性强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长期主体单一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其是一个公共性强的公共项目。首先,教育本身就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项目的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珍宝,是一个国家的荣誉。然后,民族特色文化很重要,但并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政府是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好的提供者。但现实是,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型,无法周全考虑一个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工程在各个区域、时间点的变化需求,导致单一主体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发展并不健全。

4.2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性不足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形式主要以上课为主是受长期教育惯性思维影响的结果。义务教育体制下,上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但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而言,其多样化的文化形态、民族特色,光依靠简单的上课是无法展现出来的。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也不能激发当代年轻人的兴趣。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创新文化教育的管理体制、教学形式和考评机制,让多样化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能以多样化的姿态不断发展。

4.3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激励体制缺乏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造福社会的公共项目,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其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无论是对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还是文化传承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社会、政治、教育政策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动力和参与度不足。在经济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成本高,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的事业,经济效益并不稳定且需要长期才能显现出来;在社会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只对极少数行业领域工作有益;在政治领域,民族文化教育只是地方政府形象工程的一部分,花费时间长,且对绩效考核和评比意义不大;在教育领域,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属于次级教育课目,不是应试教育的必要条件。

4.4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民族小学、中学、民族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民族学院和民族高等院校,但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完整而科学的民族教育体系一直没有形成。多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在小范围内以娱乐的形式给大家提供民族娱乐性教育,缺乏相应的考评机制和配套机制。例如兴文县的“川南僰苗文化艺术特色教育工程”原定于今年实现的“利用大坝苗族乡的教师资源,构建起幼儿园、小学、初中、高民族艺术教育链条,注重民族艺术教育的承前启后性,让全县学生从幼儿园时期起就接受系统化、序列化的民族艺术熏陶。”还未实现,到目前为止最有成效的也只有“沙坝学校”。完整而科学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体系有待形成和完善。

4.5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度不够

尽管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已经作为政府发展民族教育的形式,并以政令的形式推动着。但是由于社会固有的信息滞后性,大部分民众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存在任职缺乏或理解片面甚至误解的倾向。这主要是政府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度不够造成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仅针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或是民族文化节日民族文化比赛等形式宣传显然是不够的,普通百姓并没有弄清楚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真正内涵。

4.6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浪潮。许多地区由于建筑修路,对传统民族文化肆意掠夺,导致民族文化流失。在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缺乏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忽略了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导致民族特色文化的消亡。

5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发展对策

5.1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要求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一元教育,更多的尝试多元文化教育,共同将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推向前进。首先要参与主体多元化,如家长联盟、社团、学校等;然后要丰富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形式,不仅仅是上课的方式,还有让学生以参观或出游的形式亲身体验民族特色文化。

5.2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

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提升民族教育政策的认可程度。政府在实施相关政策前应对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做充分的调研,了解各方的利益需求,做好各方利益权重的考量,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依据反馈结果进行政策调整,争取各方利益团体的认同和配合。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让各方利益群体都参与进来,实现多方协调合作,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发展。

5.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是公共项目的一种,且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其公共性更强。要让民众积极地参与进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需要对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项目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评价分析标准。针对其存在的困境和现实需求,做出符合预期的激励机制。例如少数民族教育加分、学校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办学投资等。

5.4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唯有教育评价标准不局限于教学成绩和升学率,民族文化教育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继续发展网络工具加强民众绩效评估工作的同时,同时注意偏远民族地区的意见收集,例如采取走访、定期座谈会、长老会谈制等传统沟通方式的有效运用。

5.5加强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宣传

宣传是促进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民族特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获得民众的认同,让民众自发地参与到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建设事业中来。做好宣传就要首先针对利益相关群体进行需求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项目规划,再借用多种渠道宣传民族特色文化教育项目。让民众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充满期待。

5.6注重民族文化教育保护与开发并举

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针对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问题,需要保护与开发并举。首先就其保护层面,民族地区有这些文化遗产由于外在原因逐渐遗失,需要在政府的主导和社会多元合作下加强对这些濒危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包括申报国家或地方文化遗产、建立特色文化产业经济、培养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技能人才等;然后就其开发层面,可以将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优势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让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与时俱进。

作者:孙鲁毅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公共卫生项目管理与执行

1存在问题及成因

1.1人员因素

一个项目执行的好坏,与其执行该项目的人员素质、责任心、项目负责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多年来,各项目单位能按照师级实施方案制定本单位项目工作计划,责任落实到人。但由于专业设置、人员分工不均衡,承担的项目数量、任务量不等,业务人员的频繁变更,最多的一个人要承担4个项目。承担项目少的专业人员,对项目工作各项指标的认识理解到位、思路清晰,工作进展顺利。反之,项目工作的进度、时间安排、工作质量、资料完整性等均缓慢,以至忙于应付完成任务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项目工作的质量。

1.2项目补助

项目工作经费下拔滞后于项目工作,是多年以来存在的问题。在经费下拔未到位时,项目会计乃至各项目负责人会在人员培训、车辆使用、督导检查、检验检测、物资采购等预算上压缩开支,当经费到位时,项目工作已接近尾声,因而造成工作补助经费沉淀。为达到项目经费的使用率,又突击使用,没有真正发挥项目资金的较大效应。部分基层单位擅自改变工作补助经费的使用方向,如个别单位将下拔的补助经费作为一笔收入,使部分项目工作补助经费无法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使用并发放到现场工作人员手中。如氟中毒病情入户调查费、包虫病犬粪采样补助、家犬管理及犬月月驱虫补助费等。

1.3信息资料的利用

信息利用率低,把完成项目工作作为终点,对项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没有提出正确、科学、合理化的意见,未能充分利用项目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转化成科研,以指导来年的工作,而是将历年资料装订成册,在上级部门检查考核后放入档案室,年复一年,失去了信息资料的利用价值。

2提高和完善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的对策

2.1成立项目工作组织机构(或项目办公室)项目

工作组织机构在结构上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决策层由中心主任或副主任组成、管理层由学科带头人组成(质量管理与项目负责人)、执行层由具有专业水平的各类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及普通员工组成。根据项目工作涉及的学科,以专业科室为主,可跨专业、跨科室组建项目工作团队。改变科室人员少、承担项目不等、人员忙闲不均现象,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专业人员的水平。

2.2采取分层培训模式

国家对各省、市项目负责人进行一级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则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制定科学、规范、可行的本级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后,可根据职责分工和侧重点不同,至少要进行管理层和执行层两个层次的培训,使管理层明确本单位所承担的项目数量、任务量、完成时间,以便进行人员的合力调配。对执行层的培训应现场操作性强,懂得如何去做,发现问题后如何处理。

2.3发挥培训项目资金的较大效应

整合类别相似或重复的培训项目,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避免理论上的重复和灌输,增加实用性强的现场操作模拟培训。随着机构改革,基层专业人员更换频繁,理论联系实际显得更为重要。例如: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中氟中毒项目,近年来项目内容基本上是病情监测、外环境水质氟化物监测、改水降氟工程运转情况监测以及健康教育等。因此,在内容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在培训计划中,应多涉及现场培训内容,选择调查点,入户进行氟病情调查的模拟操作培训。

2.4注重督导的实际效果

督导工作要求督导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管理水平和人际交流技能,而且要熟悉项目工作的内容。因此,督导人员至少应该是项目的管理层或者是执行层成员,在督导现场要说实话、讲实效,更重要的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督导检查,改进薄弱环节,总结好的经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在督导形式上可采取重点督导、抽查督导、资料督导、网络督导等。对历年项目执行好的单位,可减少督导次数或者采取电话督导方式,询问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而对于项目工作执行相对薄弱的单位,可加大督导检查次数,甚至于参与到现场工作中进行指导。

2.5完善项目档案管理实现信息资料的科研转化

2007—2013年石河子市所承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数量上居兵团之首。从各项目工作的调查与监测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分布、发展,控制措施的效果等,同时这些监测数据也是今后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控制措施的基本依据。对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政府部门决策具有参考价值。项目工作结束后,不仅仅是整理成册的资料和总结,还要提交高质量的项目工作技术分析报告。

2.6加强公共卫生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和执行情况的考核、监督机制

财政部门应加快项目资金的拨付进度,项目资金好能与项目工作同时下达;卫生主管部门要对项目执行进度、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加强考核,避免资金的沉淀和浪费;卫生与财政部门定期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探索性地开展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

作者:姚明琴师茂林单位:新疆石河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方案

1、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组织、督导、考核工作,基妇处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日常工作。局相关处室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基妇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疾监处—预防接种、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爱卫办—健康教育,协助卫生监督协管。应急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规财处—资金管理。办公室—宣传报道。

2、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预防接种、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中职业卫生咨询指导的业务培训、现场指导、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3、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2个项目的业务培训,现场指导,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4、市卫生监督所。负责卫生监督协管食品安全、公共场所等信息报告,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学校卫生服务,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报告的业务培训,现场指导,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5、市第四人民医院。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项目的业务培训,现场指导,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6、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各县(市、区)卫生局要结合各地实际,明确分工,确保项目任务落到实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项目组织管理。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繁重,市局已经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抽调精干人员,充实项目办公室力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项目实施的组织化程度。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科室设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要求规范建立计免门诊、妇保门诊、儿保门诊、疾病控制室、慢病门诊等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科室,配备必要设施、设备,改善工作条件。

(三)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建设。要按照《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配备人员,专业人员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90%,其中公共卫生人员编制不得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数的25%。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切实承担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培训任务,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卫生室人员培训,确保培训率达,合格率达。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人员管理,建立人员岗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调整申报制度,非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随意调整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稳定。

(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导。市卫生局及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组织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督导每年一次,专项督导每年不少于2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督导不少于4次。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每月1次督导,要实行分片包干,落实责任,跟踪督导村卫生室项目实施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推进。

(五)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各地要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信息业务系统建设,加快卫生信息资源整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努力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六)加强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各地要按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25元的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按照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311号)要求,实行当年预拨、次年结算,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筹集、使用、管理,确保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要认真落实村级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经费补助,补助金额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40%,保障村卫生室正常运转。

(七)加强基本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公示。各地要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报告,认真收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真实填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报表,严格审核,及时上报,确保信息报告真实、及时、。要主动公示免费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对象、提供主体,及时公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接受群众监督,保障考核公平、公开、公正。

(八)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认真组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工作,市对县(市、区)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评估,县(市、区)对乡镇(街道)每半年进行一次项目完成情况考核,乡镇卫生院结合工作督导,每季对村卫生室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将考核结果与项目经费核拨、主要领导年度绩效挂钩,作为医务人员奖惩及核定绩效工资的依据。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应用

一、公共图书馆进行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任何社会机构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细胞都有其定位和属性。计划经济年代国家操办一切,任何机构单位都纳入国家政府管辖范围。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加入WTO,企业的经济细胞作用凸显,政府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二类机构的划分格局是吧能继续维持下去,公共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是不是稳定,公共图书馆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实体,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都不能确定。然而只有—样可以确定,那就是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不会一成不变的,从大的意义上来说,项目管理给我们提供了变革的契机。任何社会机构的管理都是围绕其职能和目标施行的,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各种文献的保存和利用达到交流知识、传播文化的目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也必然服从于它的制度,以维持公共图书馆功能的正常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在很多方面与—般社会机构的管理是相同或近似的,例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等,所不同的是其实现核心价值的管理,业务管理,公共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围绕其业务流程而设计,涉及资源采购、编目、典藏、流通、期刊管理、读者服务等整个业务过程的各个环节,随着计算机的使用,业务管理的整个过程被固化在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构成公共图书馆管理的中心内容。然而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提出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的结果。在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过程中,传统的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必须建立一种自学习、自适应的机制,调整自身,才能适者生存。项目管理的许多理念和方法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它正在为业务管理提供营养。在项目管理中探索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常常被固化、被吸收为业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业务管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这个过程正在企业管理领域非常激烈地进行着,例如企业流程再造、知识管理等等的提出,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整合社会资源的角度考虑,现代公共图书馆常常被赋予更高的目标,它已不再是只具有保存文化、传播知识、娱乐大众等传统功能的机构,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还希望它同时兼有信息枢纽的功能。在我国,一些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常常能够提供非常专业的信息咨询与研究服务,常常拥有非常现代化的信息加工、制作能力,有的甚至拥有图书、期刊、电子资料等非常的出版发行渠道,能够开发、研制和出版多种数据库和其他信息产品。这类公共图书馆实际上已经成为信息服务产业的一部分,有能力向社会提供的高水平的信息增值服务。项目管理这种形式能够为复杂机构的管理提供面向任务的实现机制,使这些机构能够集中人力或其他资源实现一些特定的目标、任务,突击解决一些瓶颈问题,克服单兵作战的不足。公共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来自于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现代公共图书馆常常要完成一些实验性、临时性或突发性的任务,而在原有管理框架中则难以解决,为此,必须借助项目管理这种灵活的方式,先进行目标明确、资源投入的试验,经试行后再考虑与原有机构建制进行整合。由于大量采用现代化技术,图书馆在“升级”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项目,同时图书馆人才的不足,常常采用资源外包的方式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的应用将不可避免甚至非常普遍。

二、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模式和管理过程

(一)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模式

就项目的属性来看,凡是目标明确、有一定独立性、必须利用一定的资源完成的工作都可以作为项目,因此在引入项目管理以前,公共图书馆早就在同项目打交道了;项目不一定必须按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来做,但是项目管理的方法往往能够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公共图书馆工作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项目”,例如公共图书馆的馆舍建设一般都是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运作的,我国建筑行业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开始普遍采用项目制,以后扩大到各类工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推行项目制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开发顶目也多采用项目制进行管理,这也与公司普遍采用项目制管理有关,几乎所有的软件公司都采用项目管理,软件公司职能部门设置的目的就是为大大小小的项目服务,类似采用项目管理的机构还有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等。公共图书馆是否能够推行项目制管理呢,目前有一种“项目泛化”的管理思潮,认为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泛化为“项目”,甚至日常重复性的工作,也被看作是可重复的项目,由于公共图书馆的传统管理还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不主张把这种项目泛化。但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确有许多内容可以作为项目进行管理,除了上述的工程类、技术应用类项目之外,凡是与公共图书馆现有机构建制基本无关(即现有组织机构中没有“当然”的部门应该从事这项工作),有明确的目标,需要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都可以列为项目,这些工作如果按照项目管理的规则去做不一定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求消耗最小,利益较大,并避免传统管理的许多弊端。

(二)项目的生命周期和管理过程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项目的定义、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生命周期是项目的基本特点之一,虽然有人把周期性重复的工作也作为项目,但项目必须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始有终。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差别很大,但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期策划与决策;(2)设计与计划;(3)实施与控制;(4)结束与移交。不同类型的项目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资源消耗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在项目的策划和决策阶段,应该进行预研,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项目定义,明确项目目标,并计算项目的资源投入,提供决策参考。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一般还设有项目组,尚未正式立项,但项目管理必须以此作为起点,做为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半。此过程一般由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或由图书馆自行承担,也可以向社会和厂商征集项目方案,作为下一步项目计划与设计的前期准备。经过项目评估和审批流程,明确了项目的边界和投入后,即可立项,进入项目和设计阶段。该阶段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任务划分、人员配备、成本计算、资源分配、进度安排,有些过程需要详细科学地测度;项目如果涉及技术复杂,或金额巨大,可编写项目指南,进行招标。详细的项目计划是项目控制实施的基础,其中主要文档同时也是合同的附件,是项目执行的依据。例如需求报告是需求管理的依据,应该力求规范。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有许多软件可以辅助进行项目管理了。

三、结论

在公共图书馆中应用项目管理的较大益处,是令员工工作目标清晰、工作范围明确、责任分明、成果明显,提高管理效率,避免互相扯皮推诿,工作迟滞不前的状况。项目化管理,使项目人员的沟通、合作、协调能力与团队精神得到重复的培养和检验。项目成功完成,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成功了,令员工充满成就感,保持员工持续的工作热情。

作者:张笑品工作单位:牡丹江市图书馆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构建项目管理机制发展我国公共事业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公共事业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新工具、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分析、结论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包括:公共事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也是构成国民经济宏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管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和成熟;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部分;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过去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垄断式管理模式;项目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必须达到约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项目收尾阶段;项目经营和维护阶段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关键词:资源成熟目前工商企业军事

一、引言

公共事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也是构成国民经济宏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事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限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模式的落后和管理体制的约束。项目管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和成熟。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军事、工商企业、政府以及其他许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公共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和传统的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引入项目管理能够有效克服现有的种种弊端,能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政府通过公共事业项目这个桥梁介入公共事业领域,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公共事业的管理模式

公共事业是指介于政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种福利及福利设施体系。公共事业项目是指对包括供水、节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等在内的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维护和经营。公共事业管理是部分行政组织和社会公共组织,依法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秩序的维护等所进行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和规划控制的过程。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部分。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过去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垄断式管理模式,由于缺少竞争力,政府不会主动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管理,而是凭借其垄断优势,限制竞争。虽然这种状况在目前有所改观,但政府依然是公共事业提供的垄断者。

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采用服务式管理模式,对公共事业的管理不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而是以市场手段为主;公共事业的提供者,除了政府外,还可由私人企业参与提供和管理,私人企业较强的服务能力和较高的经营效率,起到了很好地联结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从而使公共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本文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目的是为公共事业从垄断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从以政府管理为主转向以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为主。

三、项目管理: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新工具

项目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必须达到约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各种不同的项目中,项目本身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项目由多个部分组成,跨越多个组织,因此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2)通常是为了追求一种新产物才组织项目;(3)可利用资源预先要有明确的预算;(4)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并公之于众。公共事业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共同特征,可以视为一个项目。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作为一种管理项目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管理已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建筑、军事、银行、电信、矿山、机械、石油开发等行业。

但是,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项目管理的适用范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只是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公共事业可以视为一个项目,当然也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式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事业实行有效管理。

四、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分析

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系统流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按项目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阶段: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项目前评估与计划阶段、项目实施与控制阶段、项目绩效评价与收尾阶段、项目维护和项目经营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

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公共事业项目的需求也会日益迫切。公共事业也就会出现在政府部门构想和规划中。将这种构想和规划项目化后,就产生了公共事业项目。政府部门决策者通常会构思公共事业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初步计划,报上级部门立项。这个阶段就是项目立项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为顺利地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打下基础。项目正式立项后,进入启动阶段。公共事业项目的启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项目管理组织以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解决的是项目管理组织的构建问题。这也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因为人们的处事准则差异很大,会存在着种种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观点,如果没有组建专业化的管理组织机构,将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会使得公共事业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建立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是非常必要的。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采用弹性方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项目的管理不是通过等级命令体系来实施,而是通过所谓“扁平化”的结构,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专家因为某一个项目而组成团队,这个团队成员具有技术知识,而且对金融、预算、客户关系与合同以及后勤都有深入的了解。任务完成后他们又回到各自的部门。为了使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保持明确的方向和连续性,这个组织需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并明确每个成员的权利与职责。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可以设计成三个不同层次:一个项目领导小组、一个项目管理小组和各种类型的工作小组。

及时层次是领导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的建立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制定启动战略,确定下属管理小组和各个工作小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衡量公共事业项目的业绩标准,以评估项目是否成功。其次是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提供战略和政策方面的指导。领导小组成员并不是把全部时间都用于项目管理工作,而是通过定期开会来批准计划和检查公共事业项目进展情况。从宏观上对项目进行控制。第三是在项目管理中起协调作用。部门领导的职位和地位对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成功起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协调,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或冲突比较容易克服,矛盾容易被化解。

第二个层次是管理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和项目承包商中抽出的专职人员组成。小组建立的目的是编制项目计划,制定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以评估项目进展过程是否成功。控制项目工作按既定的日程进行,并提供日常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要指派一名来自项目承包商的小组成员作为项目经理,对项目的进展负总责。之所以要求来自项目承包商,是因为其熟悉专业知识,由于一般情况下,项目经理是责大于权的,所以要授予其指导全部项目活动的权力。同时,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成员要对其进行监督。为弥补项目经理能力和知识的不足,可以外聘专家、学者或经理人等作为项目经理助理。管理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管理小

组协调和处理下属各工作小组提出的方案。

第三个层次是工作小组。由项目承包商企业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可能不止一个,各个小组负责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财务,采购小组,他们执行管理小组的指令,解决项目过程中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管理小组决策,对管理小组负责。

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计划阶段的工作是根据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系统的项目进度计划。以保障公共事业项目按期完成。

进度计划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进度计划必须确定各项重要工作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配资源,并对项目进行所涉及的预测、计划、调度、资源分配及控制手段详细说明。计划阶段还需要重新考察公共事业项目的风险,如果发现新的风险,需要在评估报告中进行说明,并制定应急计划和对策,以控制这些风险。此外,不论是即时的还是长期的资源需求,都应当予以量化,

但是事先制定出的计划往往很难反映出实际项目进度,许多项目计划随着进度的深入,需要对原计划进行频繁的、重大的调整是常见的事情。计划虽然制定了,而完成时间却一再推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进度计划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难以的编排、进度计划难以协调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进度、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的计划不科学等。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可以利用关键链项目管理(CCPM)方法。CCPM步骤是形成项目网络图,因为某些资源的量是有限的,关键路径上的工序的工期可能因为资源的有限而延长,所以项目的工期一般都要长于通过CPM法或PERT法得到的关键路径。在此时形成的项目网络图中,就可以识别该项目的瓶颈,它是网络图中最长的那一条工序链,该链的长度就是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这条链成为关键链,关键链上所需要的资源就是关键资源。对其进行优化产生新的计划。这种计划往往比用传统方法编制的计划要容易执行得多。

实施控制阶段的工作是追踪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进展,根据项目计划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工作特点是诊断、分析和调整。项目管理小组要经常将实际进展与计划进度相比较,监控项目工作的日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以便发现进度的偏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协调一些复杂而又相互影响的工作。当某项工作进展显示出可能延期时,要找出公共事业项目实施的关键路线,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保障关键活动按时完成。进展情况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应当实行严格的执行,各个工作小组的组长要及时提交他们的近期报告。这些报告应有预先确定的格式,详细叙述本组当前的工作情况。项目管理小组应使领导小组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公务员之家

项目收尾阶段:收尾阶段的内容是项目管理组织向相应的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交接项目。收尾阶段的工作包括项目竣工验收,评估工作质量,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确定在今后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形成项目验收或终止报告,及时结算资金。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是对公共事业实施项目管理后的工作成绩及效益效果进行评议和考核。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考核、检查实施项目管理后的成效以改进工作。公共事业项目实施业绩评价是在项目各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对项目的目的、效益、影响和执行等情况进行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有助于提高宏观决策和管理的水平。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属于公共事业项目管理后评估,它以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效益后评估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估。项目管理后评估包括项目的过程后评估、项目综合管理评估及项目管理者评估。重点要对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的合理性、运行效率进行评价。

政府要通过对项目各阶段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目前项目管理的水平。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项目管理水平,以保障更好地完成以后项目管理工作,促使项目预期目标更好地完成。

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上把公共事业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按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分为业绩、成本和内部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在具体设置每个功能模块及其具体的指标内容时,按照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和具体的工作部门来设计。首先界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工作目标,然后运用项目管理工作结构分析方式层层分解关键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各模块的具体指标。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应当立即收集数据,着手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消除指标间差异的量化工作,然后代入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中进行计算,并取得计算结果。用这个计算结果同原有系统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系统改进的具体量化值。

项目经营和维护阶段:项目维护和经营的内容是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委托项目管理组织(公司或组织)维护和经营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作的工作包括制定运营模式,设计运营方案、评估运营风险、讨论运营中的会计问题。在经营或维护项目的过程中,公司要建立相对固定的管理队伍。必要时政府要进行跟踪检查或参加管理队伍。

公共事业项目也可以考虑国际上现在通行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即政府向社会招标产生项目投资业主,再由业主组建项目管理公司,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项目业主偿还建设项目所需贷款本息。政府授予项目业主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政府给予固定的投资回报,经营期满后,业主将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

项目经营一段时间后,应该进行公共事业项目后评估。后评估将项目前期所确定的目标和各方面指标与项目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即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项目建设、运营现实存在的情况、产生的数据进行评价。项目后评价涉及到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政府作为评价的主体,对公共项目后评估主要注意在新的投资体制下项目评价的内容。按照国务院2004年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政府对项目投资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因此,政府也要重点从这几个方向来对项目进行后评估。

项目的持续性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完成之后,项目是否可以继续其既定目标,实现程度,是否可以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项目是否可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建设同类项目。

由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高度重视持续性评价,把项目的可持续性视为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作为政府公共项目也应该进行单独的持续性分析和评估。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能体现新投资体系下政府对项目核准的要求,又要反映公共项目持续性。

政府在项目后评价时必须保障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政府项目后评价的结果作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新项目的立项和评估的基础以及调整投资计划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同时,建立后评价结果和政府项目业主考核绩效之间的联系,能够使项目业主投资决策更加理性。亚洲开发银行建立了后评价部门,通过出版物和建立项目后评价信息系统,将项目周期各阶段的信息进行交流和反馈,系统地为后评价提供资料和向决策机构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结论

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项目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引入,有利于改变现有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规模膨胀和组织制度僵化的弊端,摆脱传统公共事业管理资金短缺、资源匮乏的困境,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与合理化。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项目法人招标制促进政府公共项目管理创新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项目法人招标制加大国有建设工程“透明度”、实现政府公共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成功经验值得记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内容包括: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赖政府投入;法人招标开创水利基础建设新模式;为启动民间投资,许多省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加政府投资的透明度;对于经营性项目采取BOT模式,由社会资本来投资建设运营;对于有一定收益的准经营性项目采取PPP模式,实行公私合作;有条件的项目按照BT模式进行项目法人招标;非经营性项目,可以采取代建制方式进行建设等。具体材料请详见如下。

关键词:项目管理创新法人财力设施

一、项目法人招标制加大国有建设工程“透明度”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赖政府投入,利用社会资金的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而受政府财力限制,这类项目建设进度往往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资金供需矛盾,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加快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些省市实行的项目法人招标,成为探索建立市场化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良性机制,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湖南省洮水水库项目法人招标工作的圆满完成开创了国内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实行法人招标的先河。

法人招标:开创水利基础建设新模式

为解决洮水水库建设资金难题,促成项目早日动工,他们采取项目法人招标方式选择水库的投资、建房、运营主体,并委托曾担负北京奥运主场馆项目法人招标的国信招标公司负责招标具体组织工作。由于目前我国没有有关项目法人投融资方式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国信招标公司借鉴北京奥运场馆项目法人招标等方面的经验,会同法律、财务专家查阅大量资料,编制了完整、可行的特许权协议和附件。其中明确了政府保障,界定了政府与项目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和行政审批,保障项目公司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公务员之家

近年来,为启动民间投资,许多省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然而在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由于项目在决策阶段、尤其是在确定项目的投资主体或组建项目法人时,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性垄断,使得各类非政府投资主体很难公平地获得投资机会,阻碍了民间投资的扩大。洮水水库项目法人招标试点成功,打破了以往由政府投资、政府组建临时法人建设、政府主管部门经营的政府包揽式旧体制,寻求了一条通过市场化手段吸纳民间投资、解决社会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的新途径。

二、实现政府公共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

传统模式下,我国社会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的运营一般都难以维系,经营管理依赖政府财力支持,往往成为财政的包袱。实行项目法人招标后,政府通常以财政性资金补贴、贷款、贴息或担保等方式向这类项目提供支持,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主要由中标企业负责,经营风险相应由项目法人承担。政府因此由项目的直接投资者和建设管理者转变为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等“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

1、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法人招标打破了社会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由政府部门或政府行政性公司采取行政垄断方式直接投资、建设和经营和固有格局,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非政府投资主体平等地参与政府急需发展领域的项目投资创造条件,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样化。此外,通过打破垄断,引入新的竞争者,将极大改变行政性垄断和国有资本垄断造成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有效提高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2、增加政府投资的透明度。长期以来,社会公益性和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民间投资者即使愿意投资这类领域,但是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也无从了解政府建设意图。推行项目法人招标,通过向社会招标公告,使各类投资主体能够便捷、地获得投资信息,公平、公正地参与投资并分享投资效益。通过引入招标竞争机制,择优确定的项目法人,其可信度、度相对于招商引资来的客商更高,更有助于政府意图的实现。

三、成功经验值得记取

同时,洮水水库项目法人招标的成功运作,为水利建设领域项目法人招标提供了实际案例和成功经验。

首先,对于经营性项目,如自来水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场)、管道燃气供应、收费公路、高校后勤服务设施等项目,可以采取BOT模式,由社会资本来投资建设运营。政府通过项目法人招标,与中标的投资商签订特许权协议,由投资商组建项目公司负责筹资和建设。项目公司在特许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项目设施,特许期满后,将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第二,对于有一定收益的准经营性项目,如水利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公益性文化体育场馆等项目,由于投资回报率低、或者较长时期难以取得回报的,可以采取PPP模式,实行公私合作。政府与中标的投资商签订特许权协议,由投资商负责筹资、建设及经营,政府负责注入部分建设资金,特许期满后,项目移交给政府。

第三,对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桥梁等有条件的项目,可以考虑按照BT模式进行项目法人招标,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建设,完工后交给政府,政府通过回购方式或建立补偿机制以回报投资者。

第四,对于政府行政办公设施、公益性场馆、公共绿地等非经营性项目,可以采取代建制方式进行建设。即政府以财政投资为主,通过招标选择项目建设期的法人,负责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实施管理,项目建成后,交付项目使用或管理单位。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公共项目的界定、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框架、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结语四个方面进行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其中,内容包括:公共项目是社会经济生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项目的概念;公共项目的公共品性质、公益性目标以及效益的外部性等特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伴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理论框架的基础就是绩效的界定;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类型;通过对项目管理的局部改进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系统化改善;通过制度安排上的创新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比较分析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总结,分析了其各自的特点,最终指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过程,而且其发展愈来愈系统化和制度化。旨在总结和介绍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现有研究成果,指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公共项目的成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项目绩效绩效改善方法提高效果

公共项目是社会经济生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社会的运转提供基础条件。目前,虽然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总体表现为管理效率低下、绩效水平不高,而公共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绩效改善的复杂性。

长久以来,各国专家学者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付出了不懈努力,尤其是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公共项目的成功。

1公共项目的界定

在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进行研究之前,首先必须澄清公共项目的概念。综合现有观点,本文将公共项目界定为:公共项目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包括服务)的项目,其最终业主是政府,具有公共品性质和公益性目标,通常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

公共项目的公共品性质、公益性目标以及效益的外部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依靠市场配置缺乏效率,而必须由政府提供[2]。然而政府作为公共项目的最终业主使得其具有多级多重结构的委托链[3](见图1),从而与非公共项目有了显著区别,增加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复杂性。

2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框架

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伴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绩效的界定、项目管理绩效的评价以及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而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图2即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框架的基础就是绩效的界定。对于公共项目来说,绩效是“绩”和“效”的合成,即成绩和效率,是项目建设成果与过程的综合反映和体现。“绩”指项目结果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主要任务是否完成,完成得怎样,侧重反映项目的结果;“效”则指完成项目的效率,侧重反映项目过程。项目管理绩效是项目成功的指示器,项目成功是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目标。

3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

总结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管理学范式和制度经济学范式。

管理学范式即通过对项目的管理技术或方法论的改善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其两种具体方法可以根据改善活动覆盖项目管理过程的程度来区分,前者只涉及项目管理的局部,而后者涉及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制度经济学范式则是试图寻找一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均衡,以此来激励和约束各方为达到项目的成功而共同努力。这两种类型的方法都是解决公共项目管理绩效问题的“良方妙药”,但至今还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1通过对项目管理的局部改进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20世纪80年代以前,评价项目管理绩效的指标主要是项目成本、工期和质量,此时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也非常狭窄,都是一些结合预算、工期和技术说明的控制方法。

随着项目管理绩效指标的多元化发展,项目管理绩效改善也开始涉及项目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人们发现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活动,对其某一方面的改进都会带来整个项目管理绩效的提高。例如,将组合基数确定法(CRD)运用到招投标过程中是通过优化承包商的选择来提高绩效[4]。

通过项目管理某一方面的局部改进来改善整个项目的绩效是使用最早的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并且其改善途径涉及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有大量文献归属此类。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是通过“局部用力”或者“分散用力”来实现的,因此,其对项目整体绩效的提高是有限的,导致改善效果相对来说不是非常理想。

3.2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系统化改善鉴于及时种方法的局限性,专家们开始将项目组织视为一个系统,试图寻找一种全过程、系统化的方法来实现项目管理绩效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将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或逻辑思维运用到项目管理全过程中,通过提出一种新的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框架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这种方法包括两个方面,即项目内部的系统改善以及项目之间的系统化管理。

项目内部的全过程、系统化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将集成化管理的思想应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如将工程设计与施工阶段相整合的观念[5],建筑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6];其次,有一些文献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系统化理论,如标杆管理[7]、价值管理[8]、企业流程再造理论[9],引入项目管理领域中来;,项目成功的概念出现后,大量研究开始围绕项目成功标准以及项目成功关键因素(CSFs)展开,项目成功标准即

为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目标,而项目成功关键因素即为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着力点,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前提就是寻找“目标”和“着力点”,而后对“着力点”进行一系列的重点管理,以求达到“目标”,这方面内容包括鉴定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10,11]项目概念模型的提出[12]等。

通过项目之间的系统化管理来改善项目管理绩效的方法主要体现在项目组合管理[13]与项目群管理[14]理论的研究,它们都是将多个相关项目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从而获得单独管理各项目所无法获取的效益,实现项目与组织战略的一致。

3.3通过制度安排上的创新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制度经济学认为,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减少交易中的摩擦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绩效,制度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因此,大量研究与实践围绕公共项目的制度设计展开。相对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来说,通过制度创新改善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是异常活跃的,实践中的尝试和探索也是非常广泛的,我国公共项目管理模式随着公共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如图3所示的四个阶段。

图3中的各种公共项目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十分灵活的,公共部门通常是为了达成项目目标而将某种项目管理模式进行随意改进,因而造成了当前多种项目管理模式共存且竞相发展的形势,而这些管理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同时促进了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些文献,尤其是国内的一些文献通过对公共项目委托关系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设计来改善项目管理绩效[15-17]

;还有大量文献追求公共项目各利益主体之间最合理的风险分担,认为这是提高项目管理绩效的关键[18-20];另外,一些学者将公司治理的理论引入项目管理领域,出现了项目治理理论[1,21,22],该理论试图实现公共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权利和所享有的利益之间的一种均衡,达到最恰当的风险与利益的分担,从而使得公共项目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能够实现这样的情形,即虽然其各自的目标不尽相同,但其所作所为却都能最终促成公共目的高绩效,也就是“殊途同归”现象。

关于项目治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仍有部分专家对公共项目治理理论置疑,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更多有志之士的关注与研究。

3.4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比较分析

以上两个类型的三种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是并行不悖的,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可有可无或“独当一面”的。公务员之家

虽然项目管理局部改进的方法对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是有限的,但其研究和实践将不断促成管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项目管理系统改善方法的研究也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提供了管理方法论上和逻辑思维上的革新;

而制度安排创新的方法虽然看似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面最见成效,但应该注意的是,它是以管理学范式方法的研究成果作为技术支持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际上就是一个管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过程。

4结语

公共项目的绩效改善问题一直都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这一领域努力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在界定了公共项目概念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指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活动日益系统化和制度化。可以预见,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迫切需求和公共项目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借鉴德国公共项目管理经验监理国内水电工程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德国政府对公共建设项目的管理、国家公共项目的规划、国家公共项目设计承包商选择和管理、工程施工承包商的选择和管理、问题讨论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包括:公共项目的投资领域和来源;国家公共项目的业主;德国项目的规划分六个阶段;设计承包商的选择;设计承包商的设计取费费用管理;设计承包商的管理;工程承包商的选择方式及原则;国家公共项目的招标机构及有关招标的规定;德国国家公共项目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衡量;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合同授予规范;德国国家公共项目招标的监督;设计管理的建议;工程管理的解放思想问题;工程建设监理的管理与考核问题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德国陆地总面积35.7万km2,在欧洲仅次于法国和西班牙,人口约8200万,是除俄罗斯之外的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1998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1500亿美元,人均26200美元,均为欧洲及时,世界第三,近几年基本保持着这样的水平。经中国投资协会与德国经济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北威州分会协商,组织了赴德培训班。作者根据在德国的培训和学习考察,对德国国家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公共项目的规划和招标及管理进行了介绍,同时针对目前国内水电工程的招标与合同管理,提出了有关见解,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德国公共项目业主规划承包商选择管理讨论建议

1德国政府对公共建设项目的管理

1.1公共项目的投资领域和来源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投资遵循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原则,即:持续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控制通货膨胀原则。目前德国的基本情况是:通货膨胀很低,国际收支顺差,担心出现通货紧缩,有450万人口失业。

欧盟目前每年的公共投资约1000亿欧元,德国联邦政府每年也投资近100亿欧元用于公共项目。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公共项目的投资为联邦、州、县三级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占了公共投资的大部分,如果包括地方政府的投资,联邦德国的公共投资每年达403亿欧元。投资分为有形资产投资和资金投资两种。

(1)有形资产投资就是指公共项目投资,国家对其投资领域按地下和地上建筑分为:

①高层及地下建筑;

②道路建设和道路交通;

③住宅建设;

④城市改造—城市翻新;

⑤供水;⑥能源供应和电站;

⑦企业创业中心和科技园。

(2)资金投资的方式也称政府资助。资金投资指政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对私营企业的资助和贷款,即对企业的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和公共项目私营企业经营有困难的长期或一定时期的资。

国家不主动提出资助,必须由项目法人提出申请。资助有不同的形式,资助的额度反映国家对项目的认识和信心、作用等方面。资助的方式有:

①部分资助;

②项目费用空缺资助;

③定额资助;

④前期资助;

⑤联邦和州政府共同资助;目前德国联邦政府推行国家公共项目建设完成后,经营管理任务采用私有化,即选择管理能力强、资金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从事国家公共项目的委托管理任务。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等项目。

1.2国家公共项目的业主

德国目前2.5万人口的城市都有一个地下工程管理局,5万人口的城市还加设地上工程管理局;更大的城市还有桥梁、道路、港口建设管理局。州一级政府可根据人员和新工程情况临时组建开发管理局,建设任务完成后就撤消,工程的维护管理仍归已有管理部门。

在德国,公共项目的地面工程业主就是地方政府,代表政府出面管理的就是上述管理局和地方资产管理局,可一方出面也可双方同时出面。

2国家公共项目的规划

对于公共项目的地面工程,地面工程局可以自己进行规划设计,也可指定工程设计公司,何种方式取决于管理局人员的水平。

在德国项目的规划分六个阶段:项目建议;目标规划;目标确立;概念规划;审批实施;实施计划。

项目建议后的五个阶段的设计重点在两个方面:为目标规划和实施计划规划。其操作程序为:提出项目议框架后进行目标规划,确立项目建设目标后随即进行概念规划,概念规划获得审批后,进行项目实施计划。

根据统计,项目实施计划规划费用占整个项目投资的10%~15%,从项目建议至项目审批的规划费用仅占项目实施计划规划费用的10%。

3国家公共项目设计承包商选择和管理

3.1设计承包商的选择

在德国,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建筑和工程师酬金办法》和《合同授予规范》,对国家公共项目的设计由承包商进行选择和管理。目前在欧洲国家中,如希腊和意大利也有类似规定。其他国家则全部采取自由商议原则选择设计承包商和确定设计酬金。

根据上述的两个法规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设计,如果费用额度达到20万欧元,要在欧盟范围内招标。不能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避开在欧盟范围内招标。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设计任务,原则上都必须公开招标,要在欧盟公开招标的公共项目,必须在欧盟的项目新闻信息系统上招标公告,对所有的潜在投标人做到一视同仁。

上述公开招标在德国也称为无限制设计公开招标。

如果无限制公开招标找不到相应的投标人,则可采取划定范围的有限制招标(采用这种方式在国内称议标),德国的设计任务议标要求多家设计师事务所根据招标文件进行报盘:如公共项目采用的技术是一种专利技术,就可以直接确定设计单位。公开招标设计承包商的选定过程是:收到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后,由招标委员会进行分别面谈,由各投标人陈述报价、难点、方案等,由招标委员会作出决定。

3.2设计承包商的设计取费费用管理《建筑和工程师酬金办法》和《合同授予规范》,对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取费有明确规定,取费方法按照5个难度级别,9个设计阶段进行计算。设计任务设计酬金

基础调研(收资)×%

预规划(预可研)×%

设计草案(可研)×%

上报审批(审查)×%

实施规划(施工图设计)×%

招标准备(招标文件)×%

合同授予(决标及签订合同)×%

设计意图监理×%

项目后评价×%

德国目前的这种做法,确定设计酬金首先要确定项目的难度,即确定其设计等级,每个设计阶段对应都有取费的费率,但总酬金之和为,取费的基数为整个工程的投资。

对于这种酬金取费方式,德国联邦政府经济部认为:这种方法违背市场和竞争原则,更主要的是这种方法是按项目的投资额度取费,不利于项目的总投资控制,应取消。因为西方社会是竞争社会,价格是市场形成的,因此《建筑和工程师酬金办法》要取消。可以由建筑行业协会提出一个行业参考价格,而不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对此,德国的建筑行业协会认为:应保留此办法的设计任务阶段划分方式,但酬金不要与投资挂钩。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这个法规的取消要通过参议两院投票表决。目前象北威州一些州的建设部就认为还有必要保持这个法规。公务员之家

3.3设计承包商的管理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不搞以设计为龙头的施工总承包,但对于用设计总承包方式搞规划,目前正成为一种趋势,即由一家设计事务所把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工作全部总包,由其选择设计分包商。

由于国家公共项目的资金来源源头是纳税人,因此联邦政府财政部有规定:公共项目必须做经济性调研,在进行项目建议时,项目的业主要与联邦和州政府的管理部门对项目进行投资估算。对设计单位的项目投资估算误差要求是:与业主的投资估算比,在预规划阶段,不能超过30%;设计草案阶段不能超过25%。如果设计单位的投资估算超过上述规定,项目经过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后,设计单位要承担相应的赔偿。

在进行经济性调研时要把握的三条原则是:投资的目的是否正确;项目投入过程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必要。

由于德国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是社会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国有设计院,国家也不由政府出面对私营设计事务所评定等级,颁发甲、乙、丙级资质证,一个设计事务所的能力由业主根据其在市场的业绩进行考核,这一点与我们国内有非常大的差别。

4工程施工承包商的选择和管理

4.1工程承包商的选择方式及原则

在德国,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预算法》和《合同授予规范》,对国家公共项目的承包商进行选择的方式和原则作出了明确规定。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施工原则上都必须公开招标,投资估算达到500万欧元的公共项目必须在欧盟范围内公开招标,500万元以下的公共项目由欧盟主权国家自行招标。

在欧盟公开招标的公共项目必须在欧盟的项目新闻信息系统上招标公告,不能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避开在欧盟范围内招标。对所有的潜在投标人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他们的做法是:如果有一个投标人打电话问询你有关项目的情况,如果你告知了这个投标人,那你就必须对所有的潜在投标人告知同样的信息。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有三种承包商选择方式,即公开招标,有限制公开招标(议标)和通过谈判自由选择方式。

三种选择方式的前提不同。

(1)公开招标:同样由于国家公共项目的资金来源源头是纳税人,根据国家预算法,承包商的选择首先必须用公开招标方式,在德国也称为

无限制公开招标。公开招标也被认为是竞争面最广和获得好的合理价格的方式。

(2)有限制公开招标(议标):如果无限制公开招标找不到相应的投标人,则可采取划定范围的有限制招标,采用这种方式在我国称议标,德国的议标方式为根据项目情况和市场情况,选定几家公司,把招标文件让他们看,请几家公司根据招标文件进行报盘。

(3)直接确定工程承包单位:如果公共项目采用的技术是一种承包人拥有的专利技术施工,或者是招标时无法确定投资的项目,涉及国家机密的项目,或者由于抢险工程与工程建设时间十分紧迫的项目,可以直接确定工程承包单位。

上述三种选择方式的秩序是:公开限制直接。

4.2国家公共项目的招标机构及有关招标的规定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招标没有专门的机构,联邦政府的项目一般都委托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地方政府的项目则由建筑局组织招标,要求招标人员具有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性。在州、市长(县长)领导下有一个合同授予委员会,由委员会决定由谁中标。委员会在决定谁中标时,价格不是的依据,委员会确定中标人后,就等于合同授予该承包人。

公开招标失败的条件不是由参加投标的投标人的数量决定,而是由参加投标的投标人的自身条件是否达到招标文件的要求决定。这与我们国内的做法有很大区别。我国是招标期限到,招标文件不能再作修改;投标期限一到,收到的投标文件无效。招标文件公布时,要在文件中同时公布评标标准,告诉投标人在评标时用什么依据来评标和选择中标人。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如果采用招标方式确定了中标人后,不得要求承包人再对项目进行降价(德国的私人企业项目允许中标后再进行价格商定),只能对项目的技术方案上进行调整。

这是由于国家的公共项目,必须反映国家的性。

4.3德国国家公共项目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衡量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衡量原则是:最经济但不;排除过度竞争的报价;排除特别高的报价。

在房地产项目中,德国经常采用的是总价项目,总价项目的前提是对承包商的技术和质量要有把握,并且能控制。允许中标人按照投标时的分包条件进行分包。

根据联邦预算法,承包商的投标报价必须严格按法律进行,投标报价在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评标中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投标人的性也十分重要,除了价格外,要对承包人的实力和采用的新技术有把握。

对投标价格的评价是:首先对投标单价进行分析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价格是否是市场水平,是否夸张的高或夸张的低,然后再对总价进行评价,对于投标人的投标文件与招标文件出现的细部差别要进行分析,如果方案报价便宜,但工程的寿命期短就不经济。

便宜不等于经济,合理的价格是指价格与服务为搭配,不是低价。

对于招标中出现投标人的所有价格,大于业主在联邦政府审批通过的造价情况,在德国现有的体制下的处理办法是:废止项目或项目业主自己贷款解决超过的额度。

4.4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合同授予规范

德国国家公共项目的合同授予是一个过程,为此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建设项目合同授予规范—VOB,国家公共项目的合同授予必须按照此规范进行。上述的招投标内容是整个合同授予的一个阶段,合同授予规范分为三个方面即:

(1)合同授予前的工作指导。这一阶段指对招标至合同确定过程的指导,内容有招标遵循的原则,招标的形式,招标文件对工程任务的描述,开标期的规定,对投标文件的评估等。

(2)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期的工作指导。

这一阶段指建设期至工程交付的过程,内容有建设期业主与承包人的贡献,合同变更的方法,终止合同的条件,工程验收的方法,工程移交的要求,工程验收后再出现问题的处理责任。

(3)建设工程项目合同技术条件的规定指导。

4.5德国国家公共项目招标的监督

对于在欧盟招标的项目,国家审计署将进行审计。

根据国家反对限制竞争法规,联邦政府设有联邦政府反垄断局,在反垄断局设有合同公正监控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中立的,不站在任何一方,从事审查大项目的招标是否按法规进行,业主的招标材料必须提交委员会,对于拒不提供材料的业主或投标人,发生的争议则败诉。

如果州(市)政府的合同授予委员会在授予合同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和偏差,监控委员会可进行调查。

如果在合同授予施工单位后发现问题,合同己经签订,从民法上讲没有权利改动。如果项目在招标过程中发现问题,监控委员会可以作出招标继续还是停止的决定。如果责任在招标人,必须立即改正,还可作出强制性调整的决定。无论问题出在那一方,都可以对监控委员会的调整作出申述。对于承包人来讲,除了这条途径外,还可以民事庭申述,如果法庭调查结果是承包人的错误和忽略,招标人可以要求承包人赔偿可能的损失。在招标过程中,如果是业主的失误造成投标人未中标,业主要赔偿其未中标的损失,赔偿额度由法院决

定。

5问题讨论

5.1设计管理的建议

(1)目前我国的勘测设计收费办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据了解,在制定2002年的新《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过程中,有关方面的人员考察了德国的设计管理办法。所以新出台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中,水利水电工程勘察和设计收费与德国准备取消的办法一样,也是采用建设项目概算投资额来计算,与工程总投资挂钩,总投资一经确定,所提设计费用随之确定。这样如设计人把工程设计得越保守,工程投资越大,反而设计费用越高;反过来看,如果设计单位对方案优化的结果,反而会减少自己的设计报酬,即增加了设计工作量,报酬减少,这是违反市场经济的原则的。另外,也使国家发改委等部于2003年6月12日公布的《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办法》不具操作性。

(2)目前水电工程的设计规范与设计收费办法也不匹配,预可研设计就没有规范,新收费办法中也没有规定。在进行预可研设计招标时,招标时的依据仅有规划阶段的设计成果,投标人仅能依据很粗的设计进行投资估算,以此作为设计费用测算依据,这样的报价招标人如何去进行设计费用的合理性判断?更无法对用相同的费率计算出的报价进行评价。难道还要在设计概算审查后结算设计费用吗?

(3)建议工程勘测设计收费应与项目投资总额脱钩,辅以优化设计激励机制。勘测设计费用的确定应以国际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以实物工作量确定勘测费,以人月费和投入的工程师人月数来测算设计费,按照实际需要和市场条件确定补偿支出(印刷、差旅、会议等)费用,并在设计单位中引入针对工程特点的邀请招标竞争机制,提高设计产品质量,降低工程造价。

招标人应与设计人签订工程限额设计合同,作为整体勘测设计合同责任条款部分的必要补充,以批准的工程设计概算静态投资作为工程项目勘测设计的较高限额。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和不降低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案等进行优化设计,减少工程量,节约工程投资。对优化设计节约的工程投资,应根据节约投资额的大小(以施工详图设计的静态投资额与相应批准的设计概算静态投资额节、超相抵计算),给予设计人奖励。

5.2工程管理的解放思想问题

目前国内对建筑企业的管理采取了资质管理方式,由国家建设管理部门对建筑企业发放建筑资质,资质分为一、二、三级。但在资质的申请中存在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国有的大型建筑企业在国家实现资质管理时一般都获得了特级或一级资质,而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民营建筑企业则大多数没有获得这样的资质。

资质管理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对于规范市场,保障建筑工程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招投标法的实施,目前资质管理方式对于民营建筑企业是不公平的。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工程,国有大型一级施工企业在获得合同后,都采取了变相分包的形式把工程分包给民营建筑企业,同时收取民营建筑企业的管理费,管理费高达10%~30%,这样做的结果,既降低了工程质量,增加了业主成本,还引起民工问题。在德国,建筑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建筑企业集团不多。中小建筑企业的定义为:250人以下,年营业额在50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德国对建筑企业没有资质等级划分,国家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执业要求。要选择什么样的承包人,由招标人自己确定对投标人的业绩要求,招标人在招标时要把自己对投标人的业绩要求充分表述清楚,招标人根据投标人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审查即可。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因此我们应转变对民营企业的做法,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在工程建设的招标中,取消资质限制,根据工程的要求注重企业的实际业绩和执业人员的情况、经营状况、设备状况等因素。

5.3工程建设监理的管理与考核问题

目前国内的建设工程都采用了监理制,由业主通过招标,选定监理单位,代表业主对建设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进行控制;对建设工程的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国内业主对监理的管理历来就存在不同的做法。

(1)大业主、小监理模式。

这种方式即是把监理作为业主的一部分,业主通过招标或议标选定标段的专业监理单位,监理人员成为业主的一部分,在业主工程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业主一同进行工程管理,而不是所谓的第三方,国内的大朝山电站即采用这种方式。

(2)小业主、大监理模式。这种方式即是把监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而不是业主的一部分。

业主通过招标选定一个或两个监理单位,业主向监理单位的总监发指令,由监理单位对工程的承包人发指令进行管理,国内的小湾电站即采用这种方式。德国国家的公共项目均不采用监理工程师这种管理方式,

他们对工程的投资、进度和造价的管理有一套项目的多元监控体系:项目的贷款银行要对工程的承包人进行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好坏决定银行的贷款回收,因此也决定承包人在银行的信誉度,银行对承包人的建设情况十分关注,经常进行检查;对工程进行保险的保险公司也关系其效益,经常对承包人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在德国保险公司还承保工程投产后效益险);投资方对其投入资金的效益也十分关心,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与其利益息息相关,这样就形成了银行、保险、投资方的利益监控体系,工程的设计工程师要全过程的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与设计意图的贯彻。如果承包人不重视质量、投资、进度,他将失去社会信誉,这在诚信社会是非常忌讳的。

根据德国考察和有关资料介绍,引入第三方的监理工程师的菲迪克合同条款,是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投资工程的风险防范措施。

近年来的实施表明,由于我国监理市场的培育和发育不足,监理工作资源的来源,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设计院,而设计院对于监理的认识停留在副业上,加之国家对监理取费的市场指导定价,是在1992年建设部基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背景下,以人工补助费为基础的取费标准,监理与设计的产值差距达4~10倍,设计院受市场这只手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水电大开发的情况下,监理队伍的素质可想而知。

因此根据我国的监理实践和实际情况,提高监理费和把监理工程师纳入业主工程管理渠道的监理管理方式,将更有利于工程建设管理和符合中国国情。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探讨

摘 要: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对于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落实离不开基层单位的支持,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质量。然而,当前我国基层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为了提升管理水平,本文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并对具体的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项目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基层

为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需要对这项工作的管规律进行深入的阐述与分析,依照基本的方针政策,一方面要从基层入手,将各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在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工作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再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基层卫生服务部门是落实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执行部门,为了将卫生服务部门的服务能力充分体现出来,由于基层卫生机构负责公共卫生工作的具体执行任务,出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尽管在管理工作方面,具体工作在执行过程中也有着比较充分的有序性,然而部分情况下也存在实际工作需求与项目管理工作不相符的问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消耗大量物力与人力的同时,然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进度仍然比较缓慢,同时也存在基层任务落实水平不足的问题。同时,工作在一线的基本工作人员也存在专业执行资格不足、学历不高以及职称偏低的问题。因此,现阶段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首先要落实到实处,同时也需要更加深入基层。

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落实建议

基层单位作为执行卫生服务工作十分重要的执行单位,需要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服务工作经验,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因此,这就需要基层单位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要坚决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一)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

基层卫生机构所制定的管理工作落实方案长期存在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相符的问题,由于服务工作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技术指导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在执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具体过程中,既要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的能力水平,同时也需要对服务管理制度进行修改与补充。

(二)落实工作任务

通常情况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落实在细节上存在不够到位的问题,尤其是在镇级服务工作中,村卫生室没有得到管理单位的督导与校检查,而且在督导与检查的具体环节中需要对服务的项目与数量进行详细的记录,没有保障管理工作开展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县及卫生部门需要依照各项工作任务,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管理质量与监督工作的实时性。

(三)为基层服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培训

基层机构人员自身的工作素质不足,为基层工作人员所提供的服务长期存在目的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这就需要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需要正视具体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提高服务工作质量的同时也需要将基层公共服务工作的社会效益与管理效果较大程度上发挥出来,提高基层服务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力度,能够有效拓展服务范围、规范服务操作、提高服务技能,达到保障服务质量的效果。

(四)加大监管力度,重点加强管理工作

责任追究工作的落实离不开检查督导工作的落实,加强实用性培训与指导工作,对现有的考核方式实效性的改造,一旦发现服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任何形式的问题,需要在及时时间进行整改与分析。上级单位也需要通过平台整合、资源整合与项目整合的方式,起到改善管理工作效果的目的。在具体管理工作中,需要使用统一的电子表格与纸制报表,向全体员工讲述各种操作软件的具体作用方法,对表卡填写内容进行规范,在具体的软件知识培训工作中,需要争取每一名基层工作人员都能够看懂、听懂。同时也要加强卫生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需要专门设置一个管理办公室,下发实施方案,设置独立机房,配备近期的防火墙、交换机与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在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的负责人员,形成村、乡、区三级覆盖的电子信息网络,将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到位。

(五)各级监督考核的规范化

严格执行、加强督导,将各级考评机制落实到位,依照具体的服务项目落实情况,明确质量标准、核定服务数量,对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行明确表述,将引导与激励两方面的管理手段结合起来,较大程度上提高基层服务工作人员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即要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经济效益,也要提高服务工作的社会效益。另外,在服务质量评价方面,也需要将群众评价与部门内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设立评价体系与考评指标,各级公卫办要组织专T的考核组,将服务完成质量与服务人员数量纳入到指标体系范围内,在群众评价方面,公共卫生服务单位需要对基层群众对卫生服务工作的服务利用率、满意度与知晓率有一个的了解,提高群众评价工作的综合性与性。依照不同服务工作项目的重要性对不同的评价项目权重进行判定,提高群众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基层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为工作人员提供专门的奖励,即要给予工作人员精神上的奖励,也需要重视实质上的奖励,适当调整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薪资水平与福利水平。只有做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评价工作,才能够为公共卫生服务单位控制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任务在于落实到基层,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够提高服务工作的时效性,同时也需要依照不同区域的具体工作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定,同时也需要不断核实、完善卫生院的各项工作,通过完善检查方式、培训指导与加强管管理的方式,也能够起到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效果,只有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才能够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关于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思考

摘要:研究表明,公共项目绩效管理提升改善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创新同管理技术创新相互结合的过程,它不单单需要一方努力,还需要多方配合。随着我国专家学者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方法的研究不断加深,绩效提升方式也逐渐朝着制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方法的研究,为绩效提升提供相关建议。为其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其发展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项目 绩效提升 方法

公共项目主要是指由政府作为最终业主,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生产并向公众提供的公务物品和服务的项目。公共项目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时具有公益性的目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项目一般指的是非经营性项目,主要包含了公益性投资项目和基础性投资项目。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系统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项目是社会得以正常并且安全运转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公共项目在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公共项目的管理绩效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绩效管理水平低、效率低下,体制缺乏创新、人员专业素质差、地区间参差不齐等等方面,然而公共项目本身的公共性以及公益性的特点又决定着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我国实际改善管理绩效。

一、我国目前公共项目绩效管理的问题

(一)监督管理部门职能缺失

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需要专门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以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监督管理部门权责不明,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这导致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不能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科学化管理,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缺失,不能为管理绩效的提升保驾护航。

(二)绩效评价指标不明确

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需要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需要相关部门收集相应的管理数据,并依据现代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价指标。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以及更新工作不完善、不及时,制定效率低下,这导致公共项目绩效管理指标缺失,无法树立标杆。

(三)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需要专门的人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然而,在我国缺少相应的公共项目专业评价人员,同时各地区评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很难达到国家要求。

(四)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缺失

公共项目评价对公共项目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绩效提升的关键。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成果不仅能够反映公共项目投资过程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公共项目投资的效益。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单位没有意识到绩效评价的关键作用,忽视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使用。

二、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建议

基于上述我国公共项目绩效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现阶段对于改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要求,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公共支出的绩效意识

公共项目具有公共性,重要体现在公共项目主要使用的是公共资源,它向人们生产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是公共项目实施的主体,现阶段是我国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时期,公共项目绩效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要实现公共项目绩效水平提升的目标,政府的行为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政府主体以及相应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自觉树立起绩效意识,同时将绩效意识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进而提高公共资金利用效率,提高行政效率,将绩效意识融入到日常管理思想中,并体现在行动的方方面面。

(二)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法规体系建设

绩效评价是公共项目绩效管理的关键,同时也是绩效提升的标尺和基础。另一方面,绩效评价制度的顺利建立和实施也需要相应完备的法律和法规作为重要保障。因而,现阶段我国要完善项目绩效管理就需要完善绩效评价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绩效评价体系法律规范的建立时间短,且不完善,因此,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当借鉴国内外法律法规的精华,同时结合我国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使绩效评价制度得到法律的保障。

(三)完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结果的性受到了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质量的影响,同时,想要提升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就要建立相应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现阶段的公共项目绩效管理中,绩效评价指标缺失,没有统一的标准,制度混乱,绩效指标的作用难以正常发挥。虽然,我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但是指标体系的建立不能“急功近利”,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西方国家,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都经过了从探索到发现再到成熟的三个重要阶段,因此,我国评价体系的建立也要扎实根基,一步一步地建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结果,二是过程,这主要是由公共项目的一次性决定的,同时由于公共项目的建立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的特点,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应当分阶段完成,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注重绩效评价信息和结果的应用

由于公共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的公共支出,政府公共支出是否公正、公平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以及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因此,为了提高公共资金的利用效率以及透明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将绩效评价信息进行公布,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及时时间掌握公共资金的使用去向和用途,改善公共资金的使用结构,满足纳税人监督和知情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水平还应当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和项目管理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利益进行挂钩,实行“连带”,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绩效评价信息和结果的利用效率。

(五)做好各项配套改革工作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不是单方面的管理,而是由多个管理部门配合完成的。同样,绩效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要想实现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就需要从方方面面入手,进行改革提升。从根本上说,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壁垒主要是管理体制,也就是制度方面,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技术问题。无论是传统管理模式还是现代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模式,制度的不创新、不完善成为了现阶段阻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国绩效评价信息不完善,不能够实现信息的时效性,也就是说,在从制度上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辅助系统,即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能够有效为绩效评价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为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提供保障。

三、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公共项目投资效率和效益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能够有效的提高公共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在吸引投资的基础上,公共项目投资的效率得到提高。管理绩效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减少相应的成本,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也要求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在管理服务领域和政府公共管理领域,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品质服务和优良的基础条件。

(二)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增加

公共项目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少部分由民间投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工作人员和组织的经济收入,让民间投资者看到投资希望,进而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扩大公共组织的范围,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有利于抑制腐败等不良现象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相应制度的改革,也需要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遏制了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行为。同时,对于公共组织内部来说,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也成为相关工作人员衡量工作成果的标准,这有利于建立公共组织内部良好的工作风气。

(四)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公众关注度

公共项目是从政府获取资金,生产和提供公共服务。公众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的关注度也是促进管理绩效提升的关键,并且,公共管理绩效的提升也会增加公众对公共项目的关注度。公共项目的资金使用明细,建成进度等等都影响着民生,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能够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吸引公众关注。

四、结束语

公共项目绩效改善不光是我国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样是世界关注的问题,它困扰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虽然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的很多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公共项目的相关概念,以及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建议,并借此分析了管理绩效提升的重要性。本文为我国公共管理绩效的提升提供了方法建议,笔者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促进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的发展。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思想在基层政府公共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的不断积累,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本文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共同点,分析了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特点及基层政府处理的存在的困境,利用项目管理思想构建了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实现从危机应对到危机管理的变革,提出了促进实现危机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 突发事件 基层政府

一、背景

基层政府作为预防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及时道防线,其处理方法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激化与平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基层政治县级政权在政治运作中,存在着有限权力与无限责任的结构性矛盾。这就注定了基层政府对于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和平息所能动用的资源有限,而且无法从根本上有效的防止事件的发生与事态的恶化,只能寻求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应对。

现行的关于突发事件的报告和研究,过分强调了基层政府对于所暴露的问题的责任和过失,并将其处理不善的后果归咎于基层(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意识不强,反应机制不完善,应急平台建设滞后等表面层次的原因,而忽视了现在现行的基层政治体制的框架下基层政府对于应急管理的局限性,并将群众的注意力错误地转移到政府而非事件的本身。过分强调“为什么去做”而忽略了“怎么去做”,且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个角度,没有从危机管理的宏观层次有效提升管理能力。

因此对于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基层(县级)政府更应该关注与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合理的管理,

二、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突发事件本身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一)独特性

近年来发生的每件突发公共事件都具有其区别于其他事件的特点。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为例,如2012年10月发生在浙江宁波的PX项目事件起因于镇海区部分村民因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拆迁而集体上访,而引起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而引起瑞安事件的原因在于民众对公安机关做出的死亡坚定表示怀疑和不满。从这个角度来说,爆发相同的公共事件是不可能的,哪怕有着相同的起因(如环境问题,卫生安全问题),由于事件的主客体、爆发的时机发生变化,事件的也不会相同。

(二)突然性

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诱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易发现的隐蔽性,导致事物内在运行平衡断裂的时间、地点、诱因都无法把握。

(三)一次性

无论是2008年初我国南方重大雪灾,5.12汶川大地震,还是2012年保钓游行事件,大部分突发事件的成因往往比较偶然,爆发比较迅速,且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突发事件的管理并不能复制日常行政管理的经验。

(四)目的性

任何突发事件(除自然事件外),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欲望性,因为人们选择和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自然事件本身虽无目的性,但是在处理这类事件的过程中,人们的目的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五)行为的破坏性

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社会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

三、利用项目管理思想实现从危机应对到危机管理

(一)实现危机应对的项目预警和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近年来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新热点,项目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项目具有一次性(或者称临时性)。每个项目具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每次的工作和程序均存在显著不同,即不会跟生产运作一样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活动。项目的临时性还体现在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上,以上所述的资源仅仅在项目的过程中体现其有效性。其次项目具有独特性。每个项目都会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者效果,尽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运用相同的元素,但是相同的元素并不会使得项目失去自己的独特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突发性事件具有与项目相似的性质,都具有特殊性与一次性,而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每一次危机的管理就是一次项目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项目管理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同样地,这五大过程组来管理整个危机的生命周期,从而做到满足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

(二)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措施

公共突发事件虽然有着一定的起点与终点,可是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持续的,简单而被动的危机无法应对时时刻刻都会出现的新问题。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一些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对于政府管理公共突发事件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1、项目集管理。例如汶川地震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这种持续性的“项目集”管理不光需要完成独立项目,也需要对每个阶段的项目目标进行协调,它的重点在于关注整个过程中各个项目的依赖关系。

2、成立PMO。因为危机出现的不确定性与临时性,所以政府无法成立独立部门专门进行危机的预防,但是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建立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事件开始阶段快速成立具有PMO性质的危机处理小组,以地方政府较高行政级别领导实质上的项目经理,人员涵盖公安,消防,医疗等各个职能单位,确立政府对于资源较高效率的选择、管理和调动,有效的将危机应对转变为危机管理。

3、责任项目化。将危机中的所产生的目标进行项目化管理,并将其纳入人力资源分配与调度中,确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关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相关策略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迅猛的发展,社会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求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在满足于我们既得成就的同时,笔者我们应当对于目前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绩效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对于大规模公共项目投资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矛盾。就此.本文主要结合了作者的所学知识以及工作之中的经验积累.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相关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公共项目 管理绩效 改善 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迅猛的发展.社会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求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我国生产力的普遍提升,使得我国进行大规模公共项目建设与投资有着稳定的物质基础保障。但是,在满足于我们既得成就的同时.笔者我们应当对于目前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绩效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固定资产的投资失误率约为20%-45%,由此可见,目前在我国发展过程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对于大规模公共项目投资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矛盾。要想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策略进行大力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各国学者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由于受到多种多样的影响,使得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仍然有待提升。笔者结合自己所学以及自己实践经验,谈谈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相关策略。

一、探索公共项目内涵

笔者认为想要更好的促进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首先要对于公共项目的内涵作出相应的探讨。公共项目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对于生产与生活提供的公共物资以及公共服务。由此可见公共项目具有着公共品性质、公益性目标以及效益的外部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依靠市场配置缺乏效率,而必须由政府提供。然而政府作为公共项目的最终业主使得其具有多级多重结构的委托链,从而与非公共项目有了显著区别,增加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复杂性。由此,笔者认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过程,并指明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过程化发展趋势以及改善方法由管理层面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的发展方向。

二、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策略

对于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策略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两个具体方面,即可以从制度经济学范式以及管理学范式两个维度来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进行改善。所谓“管理学范式是指对于项目的管理技术以及方法的改善进而达到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于提升”。而所谓“制度经济学范式”则主要涉及“试图寻找一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均衡,以此来激励和约束各方为达到项目的成功而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应当将经济学范式与管理学范式两个维度解决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

其具体实践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及时,通过制度创新来提升公共项目管理绩效。从制度经济学相关知识来看.科学的制度以及制度创新则可以大量的减少在交易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摩擦性,进而提升经济活动整体绩效水平。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的表现形式。由此,笔者认为可以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对于目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进行改善。即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围绕公共项目的制度设计展开,以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融合于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之中.对于传统的方法进行革新,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够提升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的整体绩效水平。

第二,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力度与客观性。首先,政府应当能够政府应加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考评基础理论研究.要积极有效利用、借鉴或综合其它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基本规范》,明确我国公共项目基本分类,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战略远景目标、基本方法、基本程序、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进行划分以及绩效考评结果应用,注重多元目标的平衡,实现对政府具体部门公共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建立的良好指导性。

第三,建立各级政府部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数据库,逐步实现各数据库网络化和信息化。快捷、方便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信息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有助于实现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在不同部门间和同一部门的不同项目间的比较,增加绩效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有助于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监督,而且还有助于实现公共项目集、公共项目组合优化研究和实践的基础资料收集.为以后做好公共项目管理决策提供基础资料来源。

公共项目的绩效改善问题一直都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这一领域努力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界定了公共项目概念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指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活动日益系统化和制度化。可以预见,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迫切需求和公共项目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研究

摘 要:在中国公共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和传统的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情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能力。

关键词:政府公共事业项目公共事业;管理模式

一、引言

公共事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也是构成国民经济宏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事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限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模式的落后和管理体制的约束。项目管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和成熟。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军事、工商企业、政府以及其他许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公共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和传统的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引入项目管理能够有效克服现有的种种弊端,能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政府通过公共事业项目这个桥梁介入公共事业领域,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公共事业的管理模式

公共事业是指介于政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种福利及福利设施体系。公共事业项目是指对包括供水、节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等在内的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维护和经营。公共事业管理是部分行政组织和社会公共组织,依法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秩序的维护等所进行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和规划控制的过程。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部分。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过去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垄断式管理模式,由于缺少竞争力,政府不会主动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管理,而是凭借其垄断优势,限制竞争。虽然这种状况在目前有所改观,但政府依然是公共事业提供的垄断者。

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采用服务式管理模式,对公共事业的管理不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而是以市场手段为主;公共事业的提供者,除了政府外,还可由私人企业参与提供和管理,私人企业较强的服务能力和较高的经营效率,起到了很好地联结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从而使公共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本文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目的是为公共事业从垄断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从以政府管理为主转向以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为主。

三、项目管理: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新工具

项目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必须达到约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各种不同的项目中,项目本身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项目由多个部分组成,跨越多个组织,因此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2)通常是为了追求一种新产物才组织项目;(3)可利用资源预先要有明确的预算;(4)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并公之于众。公共事业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共同特征,可以视为一个项目。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作为一种管理项目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管理已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建筑、军事、银行、电信、矿山、机械、石油开发等行业。

但是,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项目管理的适用范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只是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公共事业可以视为一个项目,当然也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式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事业实行有效管理。

四、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分析

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系统流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按项目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阶段: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项目前评估与计划阶段、项目实施与控制阶段、项目绩效评价与收尾阶段、项目维护和项目经营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

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公共事业项目的需求也会日益迫切。公共事业也就会出现在政府部门构想和规划中。将这种构想和规划项目化后,就产生了公共事业项目。政府部门决策者通常会构思公共事业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初步计划,报上级部门立项。这个阶段就是项目立项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为顺利地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打下基础。项目正式立项后,进入启动阶段。公共事业项目的启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项目管理组织以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解决的是项目管理组织的构建问题。这也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因为人们的处事准则差异很大,会存在着种种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观点,如果没有组建专业化的管理组织机构,将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会使得公共事业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建立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是非常必要的。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采用弹性方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项目的管理不是通过等级命令体系来实施,而是通过所谓“扁平化”的结构,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专家因为某一个项目而组成团队,这个团队成员具有技术知识,而且对金融、预算、客户关系与合同以及后勤都有深入的了解。任务完成后他们又回到各自的部门。为了使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保持明确的方向和连续性,这个组织需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并明确每个成员的权利与职责。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可以设计成三个不同层次:一个项目领导小组、一个项目管理小组和各种类型的工作小组。

及时层次是领导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的建立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制定启动战略,确定下属管理小组和各个工作小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衡量公共事业项目的业绩标准,以评估项目是否成功。其次是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提供战略和政策方面的指导。领导小组成员并不是把全部时间都用于项目管理工作,而是通过定期开会来批准计划和检查公共事业项目进展情况。从宏观上对项目进行控制。第三是在项目管理中起协调作用。部门领导的职位和地位对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成功起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协调,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

沟通障碍或冲突比较容易克服,矛盾容易被化解。

第二个层次是管理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和项目承包商中抽出的专职人员组成。小组建立的目的是编制项目计划,制定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以评估项目进展过程是否成功。控制项目工作按既定的日程进行,并提供日常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要指派一名来自项目承包商的小组成员作为项目经理,对项目的进展负总责。之所以要求来自项目承包商,是因为其熟悉专业知识,由于一般情况下,项目经理是责大于权的,所以要授予其指导全部项目活动的权力。同时,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成员要对其进行监督。为弥补项目经理能力和知识的不足,可以外聘专家、学者或经理人等作为项目经理助理。管理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管理小组协调和处理下属各工作小组提出的方案。

第三个层次是工作小组。由项目承包商企业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可能不止一个,各个小组负责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财务,采购小组,他们执行管理小组的指令,解决项目过程中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管理小组决策,对管理小组负责。

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计划阶段的工作是根据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系统的项目进度计划。以保障公共事业项目按期完成。

进度计划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进度计划必须确定各项重要工作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配资源,并对项目进行所涉及的预测、计划、调度、资源分配及控制手段详细说明。计划阶段还需要重新考察公共事业项目的风险,如果发现新的风险,需要在评估报告中进行说明,并制定应急计划和对策,以控制这些风险。此外,不论是即时的还是长期的资源需求,都应当予以量化,

但是事先制定出的计划往往很难反映出实际项目进度,许多项目计划随着进度的深入,需要对原计划进行频繁的、重大的调整是常见的事情。计划虽然制定了,而完成时间却一再推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进度计划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难以的编排、进度计划难以协调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进度、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的计划不科学等。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可以利用关键链项目管理(CCPM)方法。CCPM步骤是形成项目网络图,因为某些资源的量是有限的,关键路径上的工序的工期可能因为资源的有限而延长,所以项目的工期一般都要长于通过CPM法或PERT法得到的关键路径。在此时形成的项目网络图中,就可以识别该项目的瓶颈,它是网络图中最长的那一条工序链,该链的长度就是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这条链成为关键链,关键链上所需要的资源就是关键资源。对其进行优化产生新的计划。这种计划往往比用传统方法编制的计划要容易执行得多。

实施控制阶段的工作是追踪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进展,根据项目计划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工作特点是诊断、分析和调整。项目管理小组要经常将实际进展与计划进度相比较,监控项目工作的日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以便发现进度的偏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协调一些复杂而又相互影响的工作。当某项工作进展显示出可能延期时,要找出公共事业项目实施的关键路线,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保障关键活动按时完成。进展情况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应当实行严格的执行,各个工作小组的组长要及时提交他们的近期报告。这些报告应有预先确定的格式,详细叙述本组当前的工作情况。项目管理小组应使领导小组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

项目收尾阶段:收尾阶段的内容是项目管理组织向相应的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交接项目。收尾阶段的工作包括项目竣工验收,评估工作质量,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确定在今后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形成项目验收或终止报告,及时结算资金。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是对公共事业实施项目管理后的工作成绩及效益效果进行评议和考核。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考核、检查实施项目管理后的成效以改进工作。公共事业项目实施业绩评价是在项目各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对项目的目的、效益、影响和执行等情况进行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有助于提高宏观决策和管理的水平。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属于公共事业项目管理后评估,它以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效益后评估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估。项目管理后评估包括项目的过程后评估、项目综合管理评估及项目管理者评估。重点要对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的合理性、运行效率进行评价。

政府要通过对项目各阶段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目前项目管理的水平。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项目管理水平,以保障更好地完成以后项目管理工作,促使项目预期目标更好地完成。

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上把公共事业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按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分为业绩、成本和内部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在具体设置每个功能模块及其具体的指标内容时,按照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和具体的工作部门来设计。首先界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工作目标,然后运用项目管理工作结构分析方式层层分解关键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各模块的具体指标。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应当立即收集数据,着手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消除指标间差异的量化工作,然后代入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中进行计算,并取得计算结果。用这个计算结果同原有系统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系统改进的具体量化值。

项目经营和维护阶段:项目维护和经营的内容是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委托项目管理组织(公司或组织)维护和经营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作的工作包括制定运营模式,设计运营方案、评估运营风险、讨论运营中的会计问题。在经营或维护项目的过程中,公司要建立相对固定的管理队伍。必要时政府要进行跟踪检查或参加管理队伍。

公共事业项目也可以考虑国际上现在通行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即政府向社会招标产生项目投资业主,再由业主组建项目管理公司,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项目业主偿还建设项目所需贷款本息。政府授予项目业主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政府给予固定的投资回报,经营期满后,业主将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

项目经营一段时间后,应该进行公共事业项目后评估。后评估将项目前期所确定的目标和各方面指标与项目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即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项目建设、运营现实存在的情况、产生的数据进行评价。项目后评价涉及到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政府作为评价的主体,对公共项目后评估主要注意在新的投资体制下项目评价的内容。按照国务院2004年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政府对项目投资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因此,政府也要重点从这几个方向来对项目进行后评估。

项目的持续性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完成之后,项目是否可以继续其既定目标,实现程度,是否可以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项目是否可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建设同类项目。

由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高度重视持续性评价,把项目的可持续性视为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作为政府公共项目也应该进行单独的持续性分析和评估。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能体现新投资体系下政府对项目核准的要求,又要反映公共项目持续性。

政府在项目后评价时必须保障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政府项目后评价的结果作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新项目的立项和评估的基础以及调整投资计划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同时,建立后评价结果和政府项目业主考核绩效之间的联系,能够使项目业主投资决策更加理性。亚洲开发银行建立了后评价部门,通过出版物和建立项目后评价信息系统,将项目周期各阶段的信息进行交流和反馈,系统地为后评价提供资料和向决策机构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结论

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项目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引入,有利于改变现有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规模膨胀和组织制度僵化的弊端,摆脱传统公共事业管理资金短缺、资源匮乏的困境,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与合理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关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浅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日益增多,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面临的新的挑战。文章结合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工程为例,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 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日益增多,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成为建筑行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往往建筑面积大、投资大、施工参与人员多,人员构成、技术组成差别大等特点,有的项目还有外形独特、施工难度大、工期紧的客观情况,因此,对建筑施工而言,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管理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如何管理好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特点与难点分析

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当前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中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要注重节约资源能源,体现城市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要求,还要求与自然环境协调,对项目施工组织和管理要求比较高。因此,大型公共建筑项目除具备一般工程项目的管理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点。概括来讲,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有如下特点与难点:

1.1工程相对复杂,进度控制计划编制要求高。

大型公共建筑工程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工期紧,同时很多大型公共建筑具备某一地方新地标性建筑的特征,独特性、探索性等特征更为突出,加大了项目管理难度。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计划是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对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计划的编制要求高、要求严,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协调有力,才能保障工程项目进度实施。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其实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管理过程及系统工程的组织实践。要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必须保障项目实施各个环节、各个子系统、组成部分的有效组合和高效运行。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侧重于项目子系统的管理和实现,如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在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多情况下并不能适应项目管理需求。传统管理方式的阶段性、局限性割裂了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系统性要求,遵照原有经验实施项目管理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冲突,增加管理难度和成本,致使项目进度陷于困境。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进度控制计划编制工作要求在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下进行,以满足项目管理的全局性控制目标为实现目标,在强调整合资源、融合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的前提下,实现大系统的综合效益目标。

换言之,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需要换思路、换脑筋,需要比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更高的科学组织、决策思维和系统工程控制手段。

1.2人员多队伍复杂,协调调配难度大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规模大,涉及的相关单位人员复杂。有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涉及到结构、装饰装修、暖通空调、水电安装等专业,覆盖勘察、设计、施工、安装、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阶段和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的参与程度也大大超过一般项目。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因为投资大,建设方往往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对施工组织干预强度比一般项目大,对项目管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加了协调调配的难度。

目前大多数施工单位一线工程人员基本上由农民工组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进场人员数量大,来源复杂,对现场农民工的培训和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都增加了难度。

1.3工程合同管理要求高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增加合同管理难度。大型公建项目一般技术创新内容较多,创新性意味着不确定因素增加,给项目进展增加新的变化、新的情况,给合同的变更增加不确定性。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是跨行业、跨专业的,因此环境变量对项目的影响也比较大。外部系统(社会环境、政策层面)的变化影响可能会给项目带来致命影响,因此也给项目的合同管理带来较高风险。

2 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实例

无锡软件园D地块,位于无锡新区,该工程地上地下为一整体结构,地上2幢主体相对独立的24层建筑(即办公楼),1幢11层及1幢8层建筑组成,为集商务办公、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高层公共建筑群。建设用地面积约为42670.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9981平方米,包括:二座办公楼、二座综合楼及地下车库等工程,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40666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约49315平方米。主楼建筑檐高99.39米,地下二层,工期684天。裙房基础采用梁板式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主楼基础采用承台平筏桩基。主楼框架筒体结构、裙房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基础部分在塔楼投影范围外设置沉降兼收缩及温度收缩后浇带,分别在主体结构施工完及两侧混凝土施工完两月后方可封闭。

2.1施工难度及特点

该工程体量大,结构体系多样,结构施工中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量相对较大、节点类型多;同时,结构及平面形式不宜小流水段施工。因此,结构施工线各工种劳动力数量在同一作业空间内密度较大,施工作业难度增加,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工序搭接和劳动力调度。综合来看,有以下难点及特点:

2.1.1全部工期时间紧,为保障后续装修施工,结构工期较紧张,需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工期。

2.1.2地下二层,属于深基坑施工工程,需进行土方、护坡、降水专业施工。

2.1.3地基处理采用灌注桩,抗压桩最长为52米,施工难度较大。

2.1.4部分结构工程跨雨季和冬季,需考虑雨季和冬期特殊施工措施。

2.1.5结构施工难点多:包括基础底板结构为梁板式筏基,核心筒结构底板厚1500mm,为大体积砼施工;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既有框架直梁、斜梁,又有次梁,梁柱节点多;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及地上首层至三层裙房部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二十二、二十三层层高为6.0米,—2F局部层高5.2米。竖向结构的墙体和框架柱模板属于超高结构;框架柱截面变化较多,柱和梁柱接头处模板的设计以及变截面处钢筋的施工成为施工中的重点;中庭从地下二层至地上三层,需做好相邻部位的防护;,施工难度较大;外檐全玻璃幕墙施工,安全性和技术难度较大。

2.1.6设备、材料、半成品的施工需用量较大,施工现场临设库房无法满足库存的基本要求。因此,材料、设备进场基本做到随用随进,计划控制难度大大提高。

2.2工程控制计划编制

该工程项目规模大,结构、功能复杂,工期紧,项目管理难度较大,工程控制计划的编制尤显重要。针对以上技术难点和特点,我们按照系统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科学编制工程控制计划。

2.2.1确定项目施工组织系统,明确管理人员分工及职责。对项目经理、生产经理、主任经济师、项目总工、技术主管、物资主管、监理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岗位业务范围和岗位职责进行明确。

2.2.2确定施工原则:

1)确定施工顺序:以基础、主体、装修三大分部工程为主控目标;2)确定基础施工阶段工艺流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工艺流程和装修施工阶段工艺流程;3)明确相关专业与三大分部工程协作配合原则:分别明确土建工程和装修施工进度反映形式,实现土建与专业,内檐与外檐,机械退场与装修收尾的配合协调;4)明确大型机械进、出场与三大分部工程进度的时间关系:根据工程进度对施工机械做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机械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加强机械化施工程度,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施工工期;5)处理好与季节性施工的关系:合理安排季节性施工项目,提高有效的施工天数,为保障施工质量、缩短总工期创造条件,确保施工作业的连续性,均衡性。

2.2.3对各施工阶段工期提出具体要求。

为保障各分部、分项工程均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保障工程施工和施工质量,在编制工程施工进度总控计划时,确立各阶段目标时间。并要求做到阶段目标时间不能更改。施工设备、资金、劳动力在满足阶段目标前提下进行配备。绘制出施工总进度计划表,据此进行工期进度控制。

2.3文明施工管理和技术准备

2.3.1确定文明施工组织结构图:明确文明施工管理目标和责任人,对办公区、施工现场场地布置、施工脚手架设置、施工现场管理、材料堆放提出明确规范要求。

2.3.2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根据工程合同、设计图纸及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项工程施工方案,依据工程进展组织各工种人员进场,并进行培训教育和技术交底。

2.3.3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工程项目实施前期,及时配齐各种施工规范、规程、标准、图集以及工程技术资料表格,另外,根据本工程专业系统多的特点,对专业施工人员,要另行配齐专业图集、规范。在收到施工图纸后,组织技术质量管理人员、施工生产管理人员、预算合同管理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预审,明确各种材料做法及设计要求,提出对图纸的预审意见,然后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并及时进行设计交底工作,办理相关工程洽商。

2.3.4分专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计划:编制完成了土护降,临时设施建设,现场临时用水、用电,基础桩,施工测量及沉降观测,基坑施工技术安全防护,地下室防水,底板钢筋、模板、混凝土,基础钢筋、模板、混凝土,预应力结构,主体结构等施工方案;明确了给排水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3.5严格组织管理做好应急预案:该工程施工场地为交通较拥堵路段,因此,材料进出场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同时,特别制定了雨期和冬季施工方案,以应对特殊天气、极端气候的影响。

2.4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开展安全监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江苏有关文件搞好文明施工。1)现场监理将采取安装验收和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并着重加强对高处作业防护、脚手架、“三宝四口”、物料提升机、基坑支护、模板工程、施工机具等机械、设备的安全监督。发现隐患,应督促有关人员限期解决,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应立即制止;2)在现场巡视、旁站监理中发现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要求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做好安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参与组织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的处理;3)现场施工用电严格遵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及要求进行检查;4)随时取得气象预报资料,根据气象预报,提前作好防风、防雨措施,切实按措施严格执行实施,并合理安排现场施工生产。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常备消暑物品;冬季做好保暖工作。

2.6工程合同管理

按质量计划,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做好横向管理接口,文件的传递、工作的联系、布置、交接要文字化。与甲方、总包单位等的洽商、协议、合同必须严谨、文件化,计划要合理避免盲目。与多个部门有关的决定或要求在实施前要提前征求意见,避免疏漏造成的损失。制定计划,确定专人负责合同履行过程中变更、洽商增减预算及索赔报告的编制及报甲方签认等工作。

3 结语

总之,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不在技术层面,更重要是创新思维模式和方式,以系统工程原理综合项目管理进行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可以实现全局性控制目标,整合资源、运用新技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