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美术欣赏论文

摘要: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美术欣赏论文

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偏远地区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论文

个别学校领导只顾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低、教学设施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的很难实现。而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则大大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本文仅从教师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论述:

欣赏的要点要突出。看某一作品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如《血衣》、《南昌起义》等。欣赏时在作品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着名作品的印象。欣赏时还要理清思路,找到切入点,抓住线索,思维要强调逻辑性,要找到落脚点,要收得住。

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要避免教师空洞枯燥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地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美术欣赏论文:[中学美术论文]中学美术教学中人体艺术欣赏初探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有不少关于人体艺术的内容,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它们,使学生对人体艺术的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是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人体虽有一定认识,但尚处于朦胧状态。加之受当前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的影响,他们对人体内容的接触较以前的学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响。一些学生就是受黄色书刊的影响而走上犯罪歧途的。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思想解放,但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也极少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们在性别、人体知识方面的神秘和空白,这就更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填充。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孝肩窄、皮下脂肪较多,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我在教学时准备了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美术欣赏中,我挂出了不同朝代的人物作品,有学生就问:“为什么唐代的仕女都比较胖?”由这个问题引出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审美观问题,而这种审美观也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楚王好细腰”,唐代由于贵妃杨玉环受宠的因素,在唐代的仕女画中出现了丰满柔美的审美特点,《簪花仕女图》、《捣陈图》就是这一审美特点的具体体现。在男性审美的问题上文学作品及绘画多以表现王公贵族与才子佳人为主,如大家熟悉的《红楼梦》就给了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姣好外貌,而宋玉、潘安、唐伯虎及现代的很多美男子都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的儒雅才子、文弱书生,就在今天,也有不少人用“斯文”“秀气”作为对男性美的肯定评价。当然,这种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学、伦理学根源。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会里,“锦衣秀士、白面书生”这类弱化的男性形像往往意味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这也是男性弱化的因素。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妇女挣脱了封建桎梏,在人格上取得了与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弱化的男性形像已不再受到普遍的青睐,也不再成为男性自我崇拜的偶像,代之而起的是有个性的健壮的男子汉,这正是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美好的契机。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的差异,千百年来,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壮美)和优美(秀美)的对立范畴,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再从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巨天的造型上,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介绍画家及作品,尤其加深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他们把关心集体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作为完善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而创造出了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像。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自公元前七七六年起,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在最早的运动会上,运动员全是裸体的,并且用特制的名册记录胜利者的姓名,还为他们塑造纪念像,安置在神殿里。这样不但竞技成了希腊美术的主要题材,而且希腊美术成为古代最典型、最辉煌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直接动力。由于讲述了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及对人体美的崇尚,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希腊艺术的兴趣,不但没有了初看人体雕塑的羞涩,而且还要求老师多讲解、多带些作品来欣赏。

在世界美术史中,的人体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只要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加深了解和认识,就会有收获。我所教班级的几位女学生对我讲:“过去我们为自己身体的一些部分害羞,以为谈论人体都是肮脏的行为。现在我们终于懂得了什么是女性美及人体艺术的美,要使自己成为集内在美与外在美于一身的女孩。”从他们的语言中我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他们健康、美丽地成长,正是我们的希望。

美术欣赏论文:[美术论文]网络环境下高中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

21世纪,我们正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进入人类活动。多媒体与超文本技术结合通过网络的交互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变。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把抽象思维能力和切身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促进科学和人文的直接结合,促进文化的加速发展。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高中生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一. 首先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 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以上只不过揭示了网络的资源观、工具观、媒体观,也就是说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的“物”,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应当是强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即生命观。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 术欣赏课程的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

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不断 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愿望,这就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这样也是教师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2. 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 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从山水画看现代旅游资源、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画里的宗教气氛、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的选题。在确定的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

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同学,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了以《溪山行旅图》、《潇湘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了这些山水画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

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 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 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

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这样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两种艺术形式联 系起来,我们的高中生在学习时感觉到了这一点。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学生们成立了课题组,作了具体分工安排,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不但查阅了著名园林建筑的图片和建筑结构图、研究了园林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状况、考证了园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情况、下载了山水画图片与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连园林建筑内部陈设和匾额、楹联的内容都不放过,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 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的评价。说明高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达到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终生学习,从而达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学 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

如下图模式: (略)

现在网络交互的方式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BBS、QQ、E—MAIL达到交流。专业的美术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园地,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发表个人美术欣赏专著,譬如全国著名的七彩网美术论坛等,当然还有更加专业的艺术论坛,譬如建筑论坛里的美术论坛等,都是人气极旺的论坛;QQ犹如网络电话,师生可以面对面、点对点直接对话;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 及疑问编辑成超文本通过E—MAIL发到老师信箱,待教师阅读完毕给与完善的答复;还有网络留言板,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布置研究方向、策略,学生通过留言板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镇江教育网里热门网页教科教研里的艺术教育就有专门的留言板,为全市美术教师的业务交流、师生对话提供了交流平台。这些交流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得以迅疾和便捷。

网络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高中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是高中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坚强后盾,为我们所有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那么我现在思考的是如何结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优化网络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我现在正在学习网络技术,准备建立自己的网页,内容涵盖高中美术欣赏各课,针对教学内容建立美术欣赏图片库、编写自己的欣赏性文字、链接其他的美术专业网站、建立网络留言板,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教学思想和个性。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但具有意义的工程,但我愿意在新时代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模式作新的探索,我们已经把眼光放眼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在internet环境下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

美术欣赏论文:[美术课改论文]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欣赏课

内容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美术欣赏课中,要力求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以体现《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理念。

关键字: 新课程标准

美术欣赏

人文性

自主性

创造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小学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 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的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要响应同志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原则,教育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的形象,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如欣赏《秦始王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二 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多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有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 在欣赏课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品。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教学《民间竹编工艺欣赏》时,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当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早已把老师

为他们准备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意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着孩子们的欢喜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片上的实物和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竹编工艺。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创作中迸发了。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美术欣赏论文:[高中美术论文]在困窘中生存的高中美术欣赏课

去年九月到十月,为参加即将举行的“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品质课大赛”,省教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 “山西省第二届中小学音乐美术品质课评比”的工作。我们分为两组深入11个地市听取各地选送的品质课,然 后集中在太原,进行汇总,评出报送国家教育部的品质课。但忙了很多天后,高中的美术欣赏课竟没有理 想的人选!有些教师在讲课中所出的舛错,不是一两天功夫可以纠正的。因此,我们就我省目前高中美术欣赏 课的窘迫现状,提一些亲身感受和看法,以求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使这种局面尽快得到改善。

在高中开设美术课,是为有机地衔接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一方面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但 更主要的任务,是为激活广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以 促进学生形成发展的人格和品质。为此,96年以来,省教委逐年加大对该项工作的力度,每年都组织 高中美术大纲、教材的教师短期业务培训,并以品质课的评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其整体状况的改善 ,仍不能让人满意。

高中美术欣赏课应由专职的具有本科生学历的教师担任,而就目前统计,我省达到此项要求的教师不到15 %。请看今年暑期省教委举办的高中教师全员培训中美术教师培训班的几个统计数字:现有的360 所正式高中 学校,来参加培训者为179人,占应配备教师的49.72%;缺额教师为50.28%。其中,本科生18人,占所来人员 总数的10.06%;大专生148人,占所来人员的82.68%;中专生13人,占所来人员的7.6%。 在这些教师中,专 职美术教师为158人,占88.27%;兼职教师21人,占11.73%。以上数字,反映了我省高中美术师资的一般面貌 ,从中可见我们离标准要求的差距。

我省的高中美术欣赏课达到本科或大专学历的教师,大多来自本省高等美术院校和高等美术师范院校。然 而,他们能否上好这门课呢?我们从这次听课实例中,剖析这个问题,在举出以下例子的同时,首先应肯定这 些教师在主观意识方面是十分努力,非常愿意把课上好的,在教学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克服了重重困 难,千方百计在开这门课。但出于很多原因,使他们出现了以下不尽人意的情况。

例1(本科),所讲课:“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课中出现的问题有:(一)拖延上课时间。45分钟的课 ,竟花了65分钟。(二)课堂所设难点多,且概念混淆。 请看他出示的理论概念挂图:“美术特性:1、精神 性——物质性 2、造型性——可视性 3、静态性——空间性 4、观赏性——实用性 5、再现性——表现性

具象性——抽象性 6、形式美感的独立性和规律性 7、材料媒介的多样性和美术种类的特殊性8、作品的个 体性与社会性和赏评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三)出示的绘画图例指向性不明。如在讲解上面第7个问题“材料媒 介的多样性和美术种类的特殊性”时,竟不恰当地举出杜桑的《泉》,并不作细致的介绍和解释,致使学生看 到图中的小便器,报以莫名其妙的窃笑。

按:(一)做为教师,一般都应该懂得,没有极特殊的情况,不能随意拖堂。准时下课,是衡量教师合格 与否的一条基本标准。然而,这位教师下课后却解释说:“讲得刹不住了,只好如此”。据说,这节课的内容 原本是他的一篇论文。那么,如初始是由这节课的题目生发而来,放在课堂上讲授,内容一定要有取舍。但他 非但没有这样做,还把很多生僻的理论概念,连自己也还没有弄清的理论问题,一股脑儿都抛在了课堂上。( 二)那张将美术中的各种理论范畴纠缠混杂在一起的图表,有些概念如“精神性”和“物质性”、“再现性” 和“表现性”、“具象性”和“抽象性”等是对应的关系;有些概念如“造型性”和“可视性”、“静态性” 和“空间性”等就不是对应的关系。这种概念不清晰的图表,既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还搞乱了学生的视听。( 三)做为合格的教师都应懂得,在课堂上出示的每一张图例,都应有它的用意。而这位教师却将属于流派 与美术思潮问题的图例,放在说明“材料媒介和美术种类的特殊性”的章节中加以介绍。或者说得不好听一点 儿,是依着自己的喜好,任意地发挥和猎奇。这样做的结果,非但起不到正面效应,反而会将学生在其它课程 里学得的知识和概念,搞得混淆不清。

例2(大专),所讲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主要问题有:(一)冒然给“美术的语言”下结论, 将它们归结为:“形体、明暗、色彩、空间、质材、肌理”。(二)在讲解美术语言,例举作品加以说明的过 程中,错误百出。如讲到“明暗”时,举郑板桥的《竹子》,说“中国画忽略光影,是运用‘阴阳’衬托的手 法来体现明暗关系的”;在解释“色彩”时,说:“中国画用的是固有色,是不科学的,如任伯年的画,就是 清淡有余,艳丽不足……”等等。(三)在例出的比较中西美术的表格中,断然否定一方,肯定一方。

按:(一)在学习艺术理论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艺术语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不可能像推理符号 语言那样有着众所公认的语法规则。美术中的每一门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即使是同一种艺术形 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区域、甚至不同的艺术家手中,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传统中国 画的理论范畴中,基本找不到同西方绘画理论范畴相对应的概念。(二)拿西画中常运用的语言“明暗”,与 中国画中所指的“阴阳”相类比,其内涵指向并不一样。前者专指光线落在物体上时出现的影像,而中国画并 不以光影

对物体的影响来描绘物象,而以物象直接或间接给人的主观感受为绘画的出发点。因此,中国画中所 指的“阴阳”,不仅是指所描绘事物的阴阳向背关系,也包含所描绘事物的内外表里关系,甚至还指整幅画面 传达给人的美学感受。由于这位老师没有一般的美术理论基础,又没有仔细认真地研读教材和教材参考资料( 教参中一再强调美术语言的复杂性),致使在出现这样严重偏差的基础上,又举出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 。(三)在对比中西美术差异的过程中,轻易地否定一方,肯定一方,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以的。

例3(本科),所讲课:“中国古代花鸟画”。这节课呈现出的问题有:(一)错误地传授“花鸟画起于唐 ,形成于五代,发展于宋,元没有发展,创新于明清。”(二)分析李迪《枫鹰雉鸡图》:“作为一名画家想 要使国家强盛,收复失地,以鹰捕鸟来体现这种愿望,他不能象岳飞横刀立马战斗在抗金及时线,但他能用手 中的笔,反映出这样一种必胜的信念”。(三)把画家简历制作成文字幻灯,用教鞭指着一一地念出,使欣赏 课变得索然无味。

按:(一)对中国美术史没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具体地说是对古代花鸟画的发展史没有完整的认识和了 解。又没有认真细致地研究弄懂教材,因此把教材中所说的“形成于唐代中晚期”,理解为“起于唐”;把“ 至五代,花岛画迅速发展”,理解为“形成于五代”。视教材中介绍的元代画家于不顾,擅自删除,其疏漏之 处显而易见。(二)分析作品要立足于实事求是,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不仅引不起学生的美感意识,还 使人想起时期极左思想对人的偏激影响。(三)美术欣赏课是形象艺术的欣赏,如必须运用文字幻灯,应 是课堂中纲领性的内容。画家简历大可不必制作成文字幻灯。

例4(大专),所讲课:“中国古代山水画”。 讲课中的舛误有:(一)将“中国山水画”比作东方绘画 语汇,将“人体”比作西方绘画语汇。(二)说“董源创造了皴法”,并对明清山水画持的否定态度等。

按:(一)基本理论概念混淆不清,“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样式,“人体”则是西画中的一 种表现题材,二者均不属于绘画语言范畴。(二)美术史知识的功底不扎实,具体表现为轻易地给历史问题下 结论。

从以上四例课看出,这些老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即:缺乏对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 、中外美术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相比来看,第1 例具有本科学历的教 师整体素质要好得多,但由于来自普通美术院校,欠缺教育理论的系统知识和美术基础理论概念的归位; 第3 例虽然是专修本达到本科学历了,但欠缺美术史论和教育理论的把握;第2、4例是美术师范大专生, 他们虽然接触过美术实践和教育理论,但若想胜任这门课,仍须对以上各门理论课做认真学习,系统掌握才行 。切忌在自己没有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的情况下,任意生发、否定和褒贬中外美术史上出现的不同风格和 流派。

分析以上富有代表意义的4例课, 我们认为这些具有本科或大专学历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合理的。那 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我们试图从培养他们的学校中去寻找答案。

下面是我省高等美术学院、美术师范本科和师范专科(三年)院校的一份课程设置统计对照表,从中可以 窥探出它们在学生培养目标上的实施情况:(如表) 学校类别 总课时数 专业实践课(比率) 技法理论课(比率) 普高本科 4787 3040(约63.5%) 120(约2.5%) 师范本科 4038 2560(约63.4%) 72(约1.8%) 师范专科 2243 1459(约65%) 68(约3%) 学校类别 艺术史论课(比率) 公共课(比率) 普高本科 560(约11.7%) 1067(约22.1%) 师范本科 216(约5.3%) 990(约24.8%) 师范专科 104(约4.6%) 612(约27.3%)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美术院校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为目的,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 美术史论课学习,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不争事实。从以上美术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可以看出,它对于将来从事高 中教学的老师来说是不够的。因为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的 文化素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深厚的了解 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方能符合教学的要求。另外,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多年 来,各地的高等美术院校因希图招收到绘画基本功水平较高的学生,以致不惜降低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分数线 。在全国的高等美术院校中,仅限于300 分的入学文化课分数线,并不在少数。据今年七月份在我省召开的全 国高等美术院校会议上透露,四年大学完成不了像样毕业论文的学生大有人在。试想,这些原本就没能很好完 成高中学业,上了大学又不能将此缺憾弥补上的学生,如何能胜任高中美术欣赏的教学呢?

再看那些专为培养中学教员的高等美术师范院校,虽然他们在公共课中有教育理论及心理学课程的安排, 但美术史论课不仅没有普通高校多,反而连他们的一半时间都不到!据了解,该校的师资大多毕业于美术院校 。在教学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师范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误认作也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其主要误区是, 他们教学的目的,没有立足在培养具备文化素养基础上的具有美术实践能力的师资目标上,而是步高等美 术院校的路子,将培养具有高技能水准的美术专业人材放在了首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缺憾甚多就不足为 怪了。当然,美术史论课教师的奇缺,也是造成他们开课不足的原因之一。

那么,美术师范专科院校(三年大专)的课程设置,弊病和疏漏就更多了。这些院校的师资,也基本是本 省普通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艺术史论课更是少得可怜,竟然不及总课时数的5%。 有人对其毕业生做过 调查,该校毕业了10年的学生,拿不下初中全部课程的人不在少数。那么,高中的课程就可想而知了。

面对我省在艰难困境中生存的高中美术欣赏课,反回头来看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中的种种偏 差,应是上述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种种差误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美术教育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重实践,轻理论,其贻害可谓甚矣。试想文 化素养不高,思维水平何以能高?如果我们仅止于或偏重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将来如何去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 的挑战?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这种恶性循环的状况绝不应该让它继续下去了!我们建议:(一)高等美术院 校应在招生中,提高文化课分数线的标准;在课程设置方方面面,加大美术理论及文史哲课程的比例;在一定 的时间里,对自己的毕业生做一些社会调查,从中找寻高校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不断加以调整,使我们的教学 面向社会,适应社会的需 要。(二)各级教育部门要抓好在职教师的培训,使我们的高中美术教育尽快进入良 性循环状态,为祖国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做出贡献!

美术欣赏论文:中学欣赏教学及美术教学论文

一、欣赏教学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不同,既要秉承学术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要遵从艺术的发展形势,把握感性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因此,中学美术教学要平衡好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欣赏教学是美术课程中的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感悟艺术品,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思想。因此,欣赏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可以在理性教学的环境下形成感性思维,积极融入中学美术教育,有效强化美术教学的艺术特性。首先,在没有开展欣赏教学之前,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学生难以用艺术欣赏的眼光品评艺术品,难以理解艺术品深层的含义。应用欣赏教学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鉴赏艺术品,并在此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欣赏艺术品及艺术品欣赏的意义。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会对艺术品产生全新的认识,建立起与艺术品沟通的“桥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悟,感受艺术品的艺术魅力。这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学生人格方面的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以往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与其他科目教学一样采取固有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美术学科的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隔阂,导致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与固有的美术教学并不相同。美术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其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次良性交流和互动。美术教师与学生在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自然拉近了彼此的关系,改善了课堂的教学氛围,提升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这为之后美术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学生思想上的不断成熟,欣赏教学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思想的表达,让学生在与美术教师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底蕴。,通过对欣赏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欣赏教学并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对美进行探寻,同时还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从人文到思想,从艺术到哲学,都有所涵盖。因此,学生在接受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会在多个方面有所提高,对知识有了多维度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并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崇敬之情。这对于改善中学美术教学现状,弥补中学美术教学的不足都有着正面的作用。

二、优化中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在对欣赏教学意义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欣赏教学与美术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转变对美术教学的看法,积极投入美术学习,并在与教师的不断交流和互动中,得到自我提升。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必须在欣赏教学的支持下才能高效、顺利地开展,并在艺术性方面有所提高。欣赏教学对美术教学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得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中学美术教师应积极解决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欣赏教学应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使欣赏教学的质量有所提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进行完善:

1.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感知

以往的欣赏教学主要由教师带领学生对艺术品进行鉴赏,并使学生感知艺术品的魅力。因此,以往的欣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作用,这种陈述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向学生灌输审美思想和艺术构成方面的知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学生缺乏自己的想法,这与欣赏教学的教学宗旨相悖。因此,今后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摆正自己在欣赏教学中的位置,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美术教师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发表对艺术作品的看法。要想做到这一点,美术教师需要改变平铺直叙的讲授方法,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该画的理解,并就该画的艺术成就做出自己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念。

2.营造教学氛围,强化学生感悟

无论何种科目的教学,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于使学生融入学习氛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欣赏教学也不例外,美术教师要想真正发挥欣赏教学的作用,就要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用心感受艺术作品,而不是肤浅地仅从外形、色彩等方面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首先,美术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被艺术作品所吸引。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中国水墨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在班级内播放一些传统的古筝乐曲,让学生在古朴优雅的氛围中欣赏水墨作品,有效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其次,要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注重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艺术作品,提升欣赏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保障教学质量

欣赏教学以艺术作品欣赏为主,但现代中学的教育资源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艺术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带学生去艺术馆、画廊等地进行参观。因此,多数欣赏教学都是借助教材图片或者一些大型图片教具,这使得艺术作品的真正魅力很难被展现出来。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中学美术教师应借助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大屏幕向学生播放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纪录片或者教学微课,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被激发起来,真正实现欣赏课的教学意义。

三、结语

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一些地方存在不足,其中欣赏教学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改革欣赏教学需要中学美术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弥补欣赏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王海明 来璐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欣赏论文:美术欣赏教学下多媒体技术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1.改变美术欣赏教学展示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术作品的展示手段,对从本质上依赖视觉听觉直观材料的美术欣赏教学而言,多媒体的应用在作品展示上是一项重大改革。传统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美术作品信息获取、处理、展示的手段匮乏,学生只能够欣赏到教材中已有的图片和介绍,教学中授课的内容多局限在教师讲解的知识本身,深入和扩充不足,学生难以对美术作品了解。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把图像处理功能、语音处理功能、视听操作技术集成在一起,而且把直观的语音、图像等信号转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方便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编辑、变换和存储,使得作品在展示时更加具体化、可视化和丰富多彩。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进入美术教学中后就得到快速发展,使得美术欣赏教学手段得到快速改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采用集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动画、音乐、讲解等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多彩的展现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对美术作品进行形象直观的演示,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思索和想象事物的本质及内涵,加强了美术作品信息的欣赏广度和深度,使凝固在美术作品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有效激发他们的审美主体因素和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吸引效应,进而提高其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现代技术创造活跃真实的氛围,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带入美术作品欣赏的独有意境中,使学生切身体会作品的美妙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良好的美术欣赏学习状态。例如,服饰广告作品欣赏中,动态立体的场景可以促使学生感觉身在其中,从自身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学习兴趣和激情容易得到激发,从而喜欢上美术欣赏。

3.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

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即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只需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将课堂上需要欣赏和讲解的知识用高质量的图像、简洁的文字、美妙的音乐和吸引人的影像等进行多媒体播放,就可以节省教学中大量的讲解、作品的变换展示、问题的解释等所需的时间;其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和讲解大量的信息,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例如,在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的美术作品时,由于他们的代表作较多,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就可以弥补传统实体化作品尺寸小、清晰度低、切换慢的缺点,在一节课中可以展示几十幅作品,还可以对不同作品、不同角度欣赏画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演示,可以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较多地、系统地、连续地欣赏他们的代表作品,根据欣赏进行思考和点评,达到学习的目的。又如,欣赏世界奇迹“兵马俑”,由于学生已在教材上看到过许多类似的图片和讲解,对其熟悉的同时又缺乏深层次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兵马俑”高清视频、图片、背景音乐、时代背景和风格讲解等于一体的课件,以明确的逻辑思维向学生展示大量的信息,可以减少教师的讲解,促进学生的探索和想象。

4.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图像、声音等视觉和听觉的交互界面以及交互操作功能,便于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丰富情景和意境氛围,能够对学生美术欣赏产生多种感官上的综合刺激,使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灵活地操作学习状态和内容,以自我主动欣赏代替被动欣赏,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把电视电影播放机所具备的视听功能和计算机快捷方便的交互功能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图像、声音、语言、操作于一体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实时控制和立即反馈。在这种美术欣赏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模式选择所要欣赏的内容和方式,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这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式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促使其在美术作品欣赏中提升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5.提高学生素质和理解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当前美术欣赏教学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内容。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和呈现纯洁、高尚的作品和氛围意境,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召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接受审美教育。如人物作品徐悲鸿《愚公移山》的欣赏,配上艰辛苦难的背景和辛酸的音乐,可以让现代学生体会生活的来之不易,由此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可以有效展现出美术作品的内容美,内容美是指作者通过美术作品塑造形象,进而再现作品代表的现实生活。美术作品内容广泛,内涵深奥,令人难以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容美。如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可以提前进行编辑,对关键部位和内容进行剪辑,逐步播放和欣赏,可以促进学生自我理解作品表现的内涵和背景等,提高其对事物内容美的理解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要先进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手段相比更是体现了巨大的优势,体现在创设情境、美术信息资料详尽、欣赏效果直观、教学方便快捷等方面,这些优势也明显表现在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的应用中。多媒体美术欣赏教学手段技术先进、方法新颖,它由教师在课前做好电子课件和备课工作,课堂上可以直接与学生进入作品所展示的社会情景中进行互动,教师的知识得到顺畅教授和传输,学生的欣赏和学习自主、自觉。这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效果,还可以引导学生情感抒发,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2.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软件要精选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除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强大功能外,更主要的在于多媒体软件多功能性,多媒体软件的精选主要包括计算机教学软件选择和美术欣赏教学课件制作。

(1)计算机教学软件的选择。

计算机教学软件主要是在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效果中起到辅助工具的作用,从教学软件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可将软件分为三类:及时类软件属于教学辅助工具。这类软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如Word、PowerPoint、Photoshop等,这些简单常用软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较多,其中Photoshop应用十分广泛。由于美术欣赏需要大量相关的图片,同时需要在欣赏中展示出图像各种不同的效果,就需要通过Photoshop软件对其进行颜色编辑、特殊效果添加等处理,使得美术作品展现出更加抽象、逼真,具有观赏性的效果。第二类是教学功能软件的设计,一般包括教学和练习两个部分。教学部分是指由教师将需要教学的内容按类进行设计,分为不同单元模块,对各个模块嵌入美术作品的相关信息、需要传输的知识、提出的问题等;练习模块设计是指教师提供软件或端口,里面设计好美术欣赏后的题目,学生进入作答。这类软件主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操作能力。第三类软件是教学仿真系统,这种仿真教学主要是创造强烈的幻觉和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感觉自身处于美术作品作者所需要表现的思想环境下,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下对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欣赏。虽然这种软件技术目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尚不成熟,应用较少,但是其效果和应用前景毋庸置疑。

(2)美术教学课件的制作。

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最主要的应用。教师可以在课件备课时,运用感性的认识理念以轻松灵活的教学方法将美术欣赏的内容展现给学生,给人带来新的感受、新的观念和思想等。然而,受到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和教师素质的影响,现在教学中绝大多数只是应用PPT做出简单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原本提高教学质量的多媒体技术却成了教师偷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达不到良好的欣赏效果。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和制作课件,使其在质量和效果上满足美术欣赏的需要,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制作课件中展现其强大的功能,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制作不同格式、不同风格、不同模式的课件,如顺序讲解的PPT演示型、互动教学的交互型、激发兴趣和吸引性的视频播放型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根据自身能力对应教学需求选择和设计不同的课件,确保美术欣赏的良好表现力和感染力。

3.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要灵活

网络多媒体教学成为E-Learning,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相结合手段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的新型教学方法模式。网络多媒体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实现美术欣赏在庞大的信息、多维的空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突破。网络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欣赏中的应用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飞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应用优势:一是美术欣赏过程中可使用的教学信息资源更为充分。它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使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美术作品相关信息资源;二是学生自主控制美术欣赏作品信息资源的倍增。网络多媒体更加注重人机交互操作,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传输知识外,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知识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对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探索和欣赏;三是学生在美术欣赏时进行多向交流的机会增多。在自我选择美术资源进行欣赏时,可以在聊天室、论坛上发表和讨论自己的欣赏体会和观点;四是美术欣赏学习方式得到彻底改变,教学更具有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应用使得美术欣赏教学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老师可以私下组建美术欣赏学习网络小组、虚拟空间室等平台,师生可以在不同地点进行实时视频语音交流,这种开放性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各抒己见而不受影响,学生的不同意见都会得到体现和参考,也可以弥补老师教学信息的不足。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美术是造型艺术,美术欣赏教学的根本离不开大量的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美术欣赏信息和教学内容,获得了美术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也由于其本身的特征和社会现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容轻视。

1.局限性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带来了方便和丰富性,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显:一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不彻底,设施完善后得不到发挥,许多学校教师教学时只重视硬件忽视软件,造成了多媒体技术的浪费;二是地区间经济差距导致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学校难以配备多媒体设施,学生在美术欣赏时享受不到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乐趣和优势;三是师资力量普遍薄弱,难以掌握多媒体技术对应的图形编辑、软件编制、软件运用等,难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深入应用多媒体技术。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多媒体教学从多样化逐步向单一化转变,损害了学生的美术欣赏兴趣。多媒体教学虽然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但是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打开电脑多媒体→导入美术作品的课件→播放及欣赏”模式进行教学,缺乏互动教学和主动教导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二是形式花俏、内容杂乱,学生欣赏时看得眼花缭乱,造成视觉疲劳,干扰了美术欣赏的真正内涵,影响了欣赏效果;三是网络多媒体资源信息量太多太杂,学生难以把握美术欣赏的主线和关键信息,容易接受错误的观点,不但降低了美术欣赏的艺术性,而且自身理解能力和新颖观点也受到被动影响。

四、结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环境。虽然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但是从整体上对改变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美术欣赏教学中,要进一步引入多媒体技术,如果注意和改正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技术的各项功能逐步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各个对应方面,那么,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必将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者:赵民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美术欣赏论文:义务教育中美术课欣赏审美教学研究论文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长期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爷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超级秘书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途径。

美术欣赏论文: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论文

一、当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难点

许多学生在观看书本上的艺术作品时会将作品下的文字一并阅读,这种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看完书本的文字叙述后便会受到该段文字的影响,在脑海中对该作品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自身判断。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便是以书本为中心,要求学生将书本内容死记硬背,该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干扰。

二、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措施

1、不拘泥与课本

尽管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只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而是要带领学生经常到户外体验真实的生活。例如在学习《走进大自然》这一章节时,应当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尽量选择风景优美、富有浓厚自然气息的场所如公园等,让学生们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春季可带学生去树木较多的地方观察植物萌芽及生长过程;夏季可与学生一起在公园里听蝉鸣、鸟叫;秋季观看落叶飞舞;冬季与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将学生置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给予人类的种种美好,并将其深深刻于脑海之中,使其在看到描绘自然的美术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

2、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学校均已配备有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只要能够灵活运用,便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习的乐趣。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美术教学的优势有:多媒体投影效果好,增强作品立体感;可配合音频设备使用,营造出优美的欣赏氛围;可播放视频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讲究各感官之间的配合,不仅是用眼睛去看,而且还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品尽一副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展示我国传统山水泼墨画时,可事先准备好优雅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搜罗出作者的生平经历、趣事等供学生阅读,还可现场演示泼墨画的绘画手法以提高学生对画作的理解能力。在我国古代,画与诗是分不开的,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故在带领学生欣赏画作时可顺带引出与画作情景相符的古诗,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又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采用启蒙式教学

所谓启蒙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法而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该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不将自身看法或他人看法强制灌输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作品分析内容死记硬背、不抑制学生创新、不阻止学生思考、不对学生的个人看法产生藐视心理等。艺术本就是无形的、没有固定模式的,故其表达形式多、创作范围广,正因如此,每个人对同一幅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启蒙阶段,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所以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对学生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的为其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的与老师相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启蒙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为其日后在艺术道路上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新课标”提出后,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其更加侧重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一改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其自我创新水平的目的。本文重在分析当下美术教学的意义,并就如何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出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作者:刘洁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欣赏论文:美术欣赏小学美术论文

一、当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难点

1、作品不贴近生活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小学生对周边事物的接触较少,而且其所见到的艺术作品甚少,故很难从作品中体会到作者的用意。特别是部分以战争为题材的画作,学生们不亲身经历很难体验其中妙处。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因此无论是我国的传统山水画还是西方的人物静物画都超出了其理解范围,造成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无法引起内心共鸣,从而失去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2、知识储备量少

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文字叙述方面均处于初学阶段,因此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只停留在“看”的阶段,既不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记录该幅作品带来的感受,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欣赏美术作品的热情。加之其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人文风俗都不了解,也限制了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3、受书本影响大

许多学生在观看书本上的艺术作品时会将作品下的文字一并阅读,这种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看完书本的文字叙述后便会受到该段文字的影响,在脑海中对该作品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自身判断。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便是以书本为中心,要求学生将书本内容死记硬背,该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干扰。

二、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措施

1、不拘泥与课本

尽管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只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而是要带领学生经常到户外体验真实的生活。例如在学习《走进大自然》这一章节时,应当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尽量选择风景优美、富有浓厚自然气息的场所如公园等,让学生们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春季可带学生去树木较多的地方观察植物萌芽及生长过程;夏季可与学生一起在公园里听蝉鸣、鸟叫;秋季观看落叶飞舞;冬季与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将学生置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给予人类的种种美好,并将其深深刻于脑海之中,使其在看到描绘自然的美术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

2、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学校均已配备有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只要能够灵活运用,便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习的乐趣。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美术教学的优势有:多媒体投影效果好,增强作品立体感;可配合音频设备使用,营造出优美的欣赏氛围;可播放视频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讲究各感官之间的配合,不仅是用眼睛去看,而且还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品尽一副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展示我国传统山水泼墨画时,可事先准备好优雅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搜罗出作者的生平经历、趣事等供学生阅读,还可现场演示泼墨画的绘画手法以提高学生对画作的理解能力。在我国古代,画与诗是分不开的,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故在带领学生欣赏画作时可顺带引出与画作情景相符的古诗,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又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3、采用启蒙式教学所谓启蒙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法而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该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不将自身看法或他人看法强制灌输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作品分析内容死记硬背、不抑制学生创新、不阻止学生思考、不对学生的个人看法产生藐视心理等。艺术本就是无形的、没有固定模式的,故其表达形式多、创作范围广,正因如此,每个人对同一幅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启蒙阶段,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所以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对学生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的为其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的与老师相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启蒙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为其日后在艺术道路上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新课标”提出后,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其更加侧重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一改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其自我创新水平的目的。本文重在分析当下美术教学的意义,并就如何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出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作者:刘洁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欣赏论文:欣赏互动教学小学美术论文

一、当今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尽管美术欣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很多小学美术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欣赏教学,也没有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和目的去进行教育工作,往往形成学生在自己看书,甚至出现忽略不讲。发现其原因,首先是美术教师忽视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其二是教学信息和教学设备及材料缺乏;三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认为学生对欣赏课不感兴趣。前两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因为随着新课程要求的培训和加强实施,美术教师认知了欣赏课的重要性;在“农远工程”的推动下,较大程度的解决了小学教学信息、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料缺乏的问题,让每个农村小学都有了专门的网络、计算机教室、卫星收视教学点,还有教学视频播放,只要美术教师掌握简单的实际的现代信息操作技巧就能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料,并且在同一时间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的观赏。所以,当今情况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才是影响美学欣赏课教学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新课程达到目的主要因素。因为教学的方法需要美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它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相通的,所以教学方法要随着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而不断的更新、改进和变化,新课程的目的和教学方法是相互支持的,如果不能将其融入到教学方法的价值和目的中去,终究还是纸上谈兵。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这些知识能力的培养如果只靠传统的讲解为主的话也不能真正的实现,所以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探讨、行知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确保教学目的和教学改革的实现。在新课程大力实践中,教师们会发现互动教学对提高教学实效性、实现新课程目的、改进美术欣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美术欣赏互动教学的方法

1.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提问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巧妙的设问可以直接影响欣赏教学质量,巧妙的设问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有质量的设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走进学生内心的深处,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性。如何针对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才能提出有质量额问题呢?首先要尽量选择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使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说话的空间。比如《留住春天》一课,我们可以将两种设问作出比较:一是在秋游的时候,我们曾经去过什么地方?二是你们通过照片上的线索可以看出同学在做什么活动啊?你觉得这幅画好看吗?两个问题中,及时个相对于要巧妙一些,因为让学生经过大脑的思考回忆才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在回答的问题中多种多样,对展现学生的个人感受是有意义的。第二个问题是很传统的问题,答案都基本一致,只凭观察都能回答。

其次,提问要有创新,好奇之心人人都有。在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的,设计有吸引力、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会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的气氛。在《什么是美术作品》的教学中,美术教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生活用品、瓷器、彩陶等,然后设计问题:如何让生活用品变成美术作品?

在欣赏教学中,师生互动也很重要,教师除了设计问题,还应该激发学生提问。新课程要求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是否能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然后主动提出问题以及探讨问题已经是课堂质量评价的标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哦能让学生自己提问,才证明学生真挚的掌握了知识,学生才会有所进步。所以,在欣赏教学当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师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发文,教师也应该通过学生的问题来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开创情境,加深体验

在欣赏教学中,情景教学和情感教育的结合能推进互动教学。在欣赏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要收集作品的相关资料加以整合,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把欣赏作品当作整个文化体系上的爆发点。目的是:使其学生可以认知这个点,更进一步让学生融入这个文化氛围,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开创文化情景,可以使学生大范围的了解美术与整个社会、历史、生活以及人的情感都息息相关。例如欣赏《春》时,可以将教室创设成有春天气息的氛围,在加上《春天圆舞曲》的融入,学生朗读春天的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文化情境,学生在众多感官中,体会和探讨对春天的感受,使其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

3.演讲故事,加强交流

美术是灵感瞬间爆发的艺术,一般是通过生活中有戏剧性和代表性的瞬间来作为创作对象,特别是在叙事性素材中的美术作品,只能用他最精彩的片段。根绝美术作品的特征,在欣赏教学中可以以演讲的方式,使其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认知、体验、探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故事,加强学生掌握作品的深层次意境。如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这幅作品时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加强批次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4.积极动手,增强合作

积极动手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观看,在必要是是适当的动手师范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这类互动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更好了解美术作品,并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临摹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一种方式,在欣赏美术作品后,让学生临摹自身最有感觉的片段,从而学习经典作品的技巧,领悟作者的创造情感,在临摹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自己的发挥和创作。临摹可以让学生自身进行,也可以通过合作,总之在方式上具体的教学内容好灵活运用。如“民间竹编艺术”欣赏这课,让使其学生欣赏中国的竹编工艺品,然后讲解简单的制作方法,再给学生分配材料,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完成一个佳作。学生在亲手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竹编工艺的兴趣。

三、结语

综合上述我对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欣赏互动教学的一些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课堂上,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可以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感受和体会中,在一起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达到新课程的目的,教师们要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有效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论文:欣赏课小学美术论文

一、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1.提高对小学美术欣赏课堂的重视

不仅学校要提高对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视,小学美术教师也要提高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发展为学校发展策略,培养全能型人才,制订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计划;小学美术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小学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以培养美术艺术人才为教学重任,促进美术欣赏教学效率健康有效地提高。

2.提高小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师应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小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与热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将教材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可以有效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堂内容积极性的教学方案。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教师应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摒弃,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施教水平。同时,小学美术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美术思维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如在教学《淅沥的小雨》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让学生关注近段时间下雨的情况,认真观察下雨的场景,包括雨的大小、雨的方向、有无风、雨落下后去哪里了、雨中人们的神情及动作,着重强调学生细心观察雨中人物的动态与周围事物的动态。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生活的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可以将想象中的与实际中的雨形象地绘画出来。

4.运用适当的组织形式教学

我国根据美术欣赏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组织形式分为现场课、随堂欣赏课和专题欣赏课。现场课是一种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如可带领学生到美术展览馆或画廊等地方欣赏美术作品,也可以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寻找大自然的美;随堂欣赏课是指在工艺课业与绘画中进行穿插的欣赏教学,提倡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出不同的欣赏角度与观点;专题欣赏课是通过统一拟定一个专题,并就该专题展开探讨。

二、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师应重视美术欣赏课程,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提高小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小学生的美术修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作者:朱烨斌 单位: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美术欣赏论文:中学欣赏课美术论文

一、教给学生欣赏什么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懂得欣赏什么。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内容,而美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两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一是客观因素,一般称为“题材”;二是主观因素,通常称为“主题”。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同一幅作品中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涵义,也就是由对题材的把握深入到对主题的理解,最终上升到对作品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体所体现的审美意蕴的理解,从而达到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又如欣赏达•芬奇的《的晚餐》,这幅画的构图极其出众,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家通过画面中人物的手势、眼神和行为,表现了人物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人物刻画精细入微、惟妙惟肖。但不能只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欣赏该画,还要理解该画所表现的主题。作品的题材来自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画家描绘了耶稣殉难之前,跟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一次晚餐的情景,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后,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而坐在正中间的耶稣,摊开双手神态镇定自若,与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歌颂了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的苟且偷生、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与憎这一主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这幅画的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会学生如何欣赏

教会了学生对一副美术作品欣赏什么后,下一步就是明确如何欣赏。由于每幅美术作品体现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艺术表现各有侧重,因此,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有重点,比如风景画、静物画,对这些作品的欣赏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如对《血衣》、《南昌起义》等作品,要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刻领会。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在选材上要有主有次,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突出重点,分类施教,教会学生欣赏,把握欣赏的层次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在对艺术特色方面的欣赏,首先是构图。构图是每一副美术作品创作的起点,也是欣赏的起点。构图被称为“画之总要”,也就是绘画的章法和布局。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而中国画主要以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比如张择端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就采用散点透视法。其次是意境。意境就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要素,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生成从而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效果。尤其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表现得十分突出,宋代画家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的“重意”之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无疑,意境不但是创作的依据,而且必须是欣赏的依据。再次是韵律。韵律的原意是指声韵上的律动。而在美术创作中,韵律是指动势或气韵的有秩序的反复,其中包含近似因素或对比因素的交替与重复。如拉斐尔的西方古典油画《西斯廷圣母》中,位于前景的教皇的披巾和长袍使整个画面构成极其优美的反S形,透射出极优雅而的韵律美。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必须通过作品所展示的外在形式进行感受、释读和体验,从而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并真正把握作品所包含的思想主题。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手段要力求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虽然是欣赏课但不能由教师的讲述包办学生的自主性欣赏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视觉,触动学生情感,激励学生动手临摹,达到知、情、行和谐统一的效果。课堂教学采用故事引入、设疑探讨、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利用幻灯、录音、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及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及其交互功能的作用,增强欣赏课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另外,美术欣赏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意识活动,因此,对同一件作品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理解和看法,这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教师不能一味排斥,而是要正确引导,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作者:李明煜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职教中心

美术欣赏论文:欣赏美术教育论文

1、美术欣赏活动是学生良好精神品质塑造的途径之一

美术欣赏课帮助学生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品评和鉴赏,结合社会历史文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揣摩作者倾注于作品的艺术主张及情感态度,在战争题材中感受仁人志士对和平的渴望及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在山水风景作品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世俗题材中体味生活的美好和对勤劳人民的歌颂,在神话题材中体会人们对自由与爱情的憧憬。使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沉浸在作者的感情世界里。将思想教育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在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了解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2、美术欣赏与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许多学生对艺术欣赏课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欣赏课中只是名家名画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不具有实践作用,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其实恰恰相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视觉文化已经无处不在的被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筑、园林、装饰、广告中充满了色彩纷呈、五彩缤纷的审美现象。如何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运用画面构图、色彩效果、人物造型等方面的艺术理论知识,来解读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对个人而言,用感知美的态度去观察生活、享受生活,从而运用符合审美规律的艺术语言来装点自己的生活,以一种良好的世界观和心态来迎接生活。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时代的要求

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感知能力、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美术欣赏课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过程中增强对三维空间的了解,在讨论和评述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观察和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想法观念进行再创作,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有助于为学生普及艺术理论知识

由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对语、数、外等科目的过分重视,学生几乎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文化课上,而对艺术知识了解甚少。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承载了艺术家毕生的心血,其中积淀了作者对世界的态度看法以及对艺术的思想感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多这些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人类发展的光辉历史和发展历程。

但是近几年的美术欣赏课程,由于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严重缺失。对美术课程的定位也只是为了使美术专业的学生得到技法上的提高,而忽略了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如何推进高中美术教育改革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美术教育课程的功能及重要性

思想观念是制定一切教育制度和改革方向的源头,只有正视美术教育课程在高中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将进行素质教育和引导学生发展的改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教育为时代服务,培养跟上新时代人才需要的步伐。这就需要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彻底革除应试教育的旧模式,将眼光放远,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2)、探索新型教育模式,为高中美术教育赋予时代感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作用下,当代中国艺术正不断从传统绘画模式和审美观念中寻求突破,因具有丰富多彩的视觉形式和表现技法而逐渐呈现出新的态势。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设置中需紧跟时代步伐,注入新的内容,引导学生以创新性的观念对当代艺术进行鉴赏,利用网络等媒介,使学生了解当代艺术的近期动态,结合艺术的发展史,自主的对比中外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创作理念和表现语言上的异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3)、要求美术教师提高文学和专业素养,改进教学方法

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是以具象的形象来感染人,而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需要教师将作品中所传递出的直观感知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文化积淀、专业素养和语言组织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并且配合幻灯片、插图等教学用具的使用,使学生更直观、深刻的赏析作品。美术教师在新世纪美术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国民素质塑造者的身份,这就要求教师抛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运用启发和激励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结合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理念深入的研习作品,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活跃的课堂互动效果。

美术教育在学生身心成长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审美表达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方面,肩负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任。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高中美术教育发挥它在人才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张楠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美术欣赏论文:幼儿美术欣赏与民间艺术论文

一、收集民间艺术资源,使欣赏内容更为丰富

1.幼儿亲自参与收集过程,使资源更具情感性。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点,确定“以幼为本”意识,所开发的民间美术欣赏内容,要面向全体幼儿,要使每一位幼儿都喜欢参与,有能力参与,都能产生成功体验,促进每一位幼儿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把挖掘地方美术欣赏资源,让幼儿从欣赏自己的家乡开始,喜欢家乡,喜欢民间美术作品,成为我们挖掘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探索点。我们带领幼儿深入民间,通过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挖掘吴越地区民间建筑、年画、石雕艺术;民间歌谣、童谣、传说故事;民间游戏、玩具;民间传统节日、服饰;民间音乐、戏曲欣赏、打击乐;民间传统美食等。幼儿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与共鸣。

2.发挥社会、家庭、社区的力量,使资源更具完整性。我们注重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作品,发挥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如我们联系小满戏社团,请社团的人员为我们介绍小满戏的来源、请家长带幼儿去看小满戏,观察小满戏头饰的装饰物、戏服的图案花纹等,联合社区,采访当地的老人,并从他口中了解更多的民间习俗,如端午节挂彩蛋、穿老虎衣服,二月二吃桂花糕等本地习俗活动;还请民间面塑师来幼儿园传授捏面人技巧,请家长利用周末等带幼儿参观古建筑、各类石桥、先蚕祠,带幼儿品尝家乡的盘龙糕、大麻饼、梅花糕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收集欣赏内容的过程更加贴近生活,更便于幼儿感受和理解。

二、刷选民间艺术资源,使欣赏内容更适宜幼儿

民间美术作品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在挖掘有价值的民间美术欣赏内容时,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也不是拿来就用,而是遵循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选择的每一个欣赏内容都符合幼儿的精神需要。

1.选材以生活性、活动性为原则,选择的作品要接近幼儿的生活,才会被幼儿理解和认识,才能引发幼儿进行相关心理、动作活动,使幼儿通过心理、动作等反应更好的来理解作品。如选择幼儿会经常经过的一些古桥,幼儿不仅熟悉,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观察。家家户户节日都要吃的盘龙糕,欣赏盘龙糕的形状、装饰的图案等。

2.要把民间艺术作品欣赏化繁为简,取其精华,选材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为欣赏目的。民间艺术作品生动有趣、自由奔放、色彩绚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美感。这与孩子们平时接触到的儿童画有着很大的区别,从理解到实践再到创造,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取其精华,帮助幼儿理解民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刻内涵。

3.选材要摒弃落后的资源,关注积极向上的。只有积极向上的资源,才有利于进行资源创新,使幼儿在原有经验上有提高。如有些民间艺术作品表现出欢庆、美满、喜悦、追求、向往美好等情感,如:“百子图”、“古建筑上的双龙雕塑”、“定胜糕”,这些象征美好愿望的作品,有利于幼儿在欣赏表面现象的同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识,激发幼儿再创造的热情。

三、归类民间艺术资源,使欣赏内容主题化

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制定欣赏目标,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目标和幼儿发展需要确定适合欣赏的内容。为此,我们在对民间美术作品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把搜集到的本土资料归类罗列好,包括建筑类(古桥、古建筑等)、民间布艺类(丝绸、织锦、蓝印花布、刺绣、蜡染花布等)、传统节日类(小满戏、送灶、舞龙、地藏香、端午、重阳、冬至等)、传统美食(定胜糕、盘龙糕、麦芽塌饼、重阳糕、酥糖、大麻饼)。在归类的基础上,再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活动,因为相比单一的美术活动,主题式美术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的机会。它是根据某一主题而开展的系列活动,它的涵盖面广,知识点综合性强,其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如以传统的布艺印染为切入点,开展了“有趣的印染”主题。开展活动“漂亮的印花被面”、“蜡染花布的色彩”、“蓝印花布的图案”、“美丽的印染丝巾”、“漂亮的兜肚”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幼儿欣赏到单色、多色、有规律印染的各种花纹,加深了对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强弱的感受,领略到图案美妙神奇之处,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意识。一位美术教育家说过:“儿童们参加美术活动不仅仅是画几幅画,他们需要经常到生活中去,开阔眼界,学会珍惜大自然,重视人类文化,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磨练意志,学会与人沟通,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的家乡———江南水乡盛泽,民间美术资源丰富,我们要充分挖掘民间艺术中的精华,让幼儿进一步熟悉民间文化的内涵,使幼儿在现代文化的氛围中吸取民间文化的精髓,不但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更有效地提高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增强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作者:王春红单位:苏州市吴江盛泽镇中心幼儿园

美术欣赏论文:美术欣赏课情景教学论文

一、美术欣赏课情景创设方法

(一)引导阶段

1.投其所好情景的创设一方面是为了更为真实地展现美术要素,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发地进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情景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兴趣投其所好。美术欣赏课所创设的情景一方面要能够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使学生认为美术欣赏课不再枯燥,成为一种乐趣;另一方面还要紧密结合课程的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冲突与合理矛盾,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情景教学的最终目的。此外,情景的创设还应该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轻松、自由、公平、民主的情景,使学生在足够放松的情境下获得心理体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激发通感美术课不但要用到手和眼,还需要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来激发情感体验,多方位实现对美术的立体、多层次认知和理解。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使学生调动整体感官去感受美术课。一般来说,要达到激发学生通感的效果,在情景创设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灵活地运用情感渲染方法,将情感的真实性放在首位,借助语言、实物、多媒体、实践活动等工具或手段,创设真正具备通感的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氛围。3.还原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作为主要艺术形式之一的美术,其创作更是由生活的灵感而来,因此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将美术还原于其本来真实的生活面目或背景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思路之一。结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情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的生活与美术欣赏结合为一体,选取生活色彩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运用到情境创设中,这样能够快速、地将学生引入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美术资源。

(二)发展阶段

1.还原物境美术不仅仅是外在物态化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感悟的传达。将美术还原物态化的原貌是美术欣赏课情景创设课所借助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美术物态还原,向学生展示美术从物态到神态再到艺术的过程,展现美术从知识产生、发展到成型的过程。美术欣赏课情景创设可以借助学生生活或经历的真实生活,在自由的状态下让学生形成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稳定的素质。2.激发情境情景创设得当往往能够使人迅速进入状态并引发相应情感,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人类的这一特点,善于结合课程内容创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比如生活、习惯、经历等,让学生能够在这些细微的情感中产生情感变动,快速进入到美术欣赏课中。情境的激发可以借助多样化、丰富化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感兴趣的动画、动漫,参观小型画展,参观中国历史展览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美术欣赏课的兴趣。3.体味情境美术欣赏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艺术的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来支撑,艺术作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来填充。相对而言,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之一,因此美术欣赏课的情景教学是学生从已有知识重新认知和学习,经过想象力的作用而形成新知识的过程。

(三)生成阶段

形成情感激发和情感冲动只是美术欣赏课情感教学的表层目标,这种借助情感教学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只能保留在表面,且时间短暂,无法深入内心,无法改换思维模式而使其得到拓展和升华,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教学阶段和方面使学生提升体验和结果。情感的生成和升华阶段,是通过多次阶梯性、层次性的情境设置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在进行情境的引导、发展之后,学生已经进入一个整体提升的阶段,此时再次创设生产模式的情景,使学生获得整体情感升华,是整节课整体价值的提升。

二、结果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可知,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情境教学中,情景教学的程序一般包括课程标准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选择、设计意图确立、教学实施过程(引导、发展认知、作业、课后小结)等几个步骤。将这些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互评、自评、点评等教学评价,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认识美术欣赏,获得勇于创新的勇气,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最终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者:丁惠霞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小河学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