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科研成果论文

摘要: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使科研管理工作实现动态实时跟踪,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教师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目标、功能模块,探讨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教师科研成果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为使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科研成果论文

科研成果论文:教师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摘要: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使科研管理工作实现动态实时跟踪,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教师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目标、功能模块,探讨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教师科研成果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为使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教师科研成果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ASP;SQL数据库

随着院校科研实力日益增强,我院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迅速增长,科研管理部门针对论文及成果的管理难度加大,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思维、管理方法、管理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需求,以院校科研管理为应用背景,纷纷采购或者自主研发符合院校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科研项目和论文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科研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对科研项目实施流程监控,已成为各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1目前我院教师科研成果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科研信息收集管理人工操作,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

以往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论文、申报文件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科研信息的处理是通过人工统计、查询来进行,工作量大,容易出错,运做的效率低下。若能通过科研管理软件,发挥计算机管理、网络共享的优势,将会及时、、有效的进行学院科研情况的处理,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性。

1.2管理部门重视不够,成果经常处于沉淀状态,成果利用难展示少

教师科研论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信息资源,学校管理部门忽略了对本校教师科研成果完整性、连续性的收集和管理,缺乏对科研成果的宣传和开发利用,广大师生不了解教师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只有在需要时,例如教师进行职称评比的时候,或者进行部级和省级自然基金申请时,或者当学校向上级统计汇报科研成果时,才会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集中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

1.3科研项目流程管理资料不健全,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在此次研究项目之前,我院教师科研成果管理还没有统一规范;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项目申报、项目中期管理、项目结题、科研成果登记等流程管理资料部分缺失,而科研项目这些连贯又交错的业务流程都是密切关联的,致使所收集的信息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为提高系统设计水平,我们在项目初期走访了兄弟院校后了解到,在具体管理中,大部分学校的科研成果由科研部门统计收集,有的由院系资料室负责统计收集,也有些学校是图书馆作为专题负责统计收集。各校数据库建设标准各异,用户检索语言、检索界面、数据的标引、分编、检索点不统一,缺乏统一的建设和质量控制规范。考虑到建设教师全文数据库的难度和工作量很大,可以先期实施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等到累积一定的经验后将全文数据库检索和展示作为以后的研究目标,所以我们拟建立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本系统对本校教师科研成果进行管理,为专任教师、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教科研工作衡量标准和有效的考评依据,立足系统具体实施应用,进行系统实践的探索,为其他院校建设本校成果库提供借鉴和参考。

2系统分析及设计实施

2.1教师科研成果的范围

教师的科研成果类型主要有:专著、专利、论文集、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精品课程与试点专业、教师获奖、指导学生竞赛、参展作品及其它成果等。

2.2系统功能设计及模块结构

2.2.1系统功能设计原则

在教师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以技术适用、系统实用、结构合理、运行稳定、低成本、低维护量作为基本建设原则,遵循阶段开发原则,将整个工作划分为多个目标和阶段,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目的、步骤和要求;在实际开发中,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结合,充分考虑系统的容量及功能的扩充,具有与其他应用软件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的能力;后期运行中,充分考量服务器安全、数据的备份和安全访问机制,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综合考虑系统的建设、升级和维护费用。

2.2.2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工作模块:“系统管理员模块”“,科研管理工作模块”和“科研人员(教师)模块”三部分组成“。系统管理员模块”用于科研人员创建及用户权限分配“,科研管理工作模块”用于进行科研成果申报及审核、科研文档管理、科研成果跟踪、科研经费管理、信息查询统计“,科研人员(教师)模块”用于进行各类科研成果的登记、信息变更、统计查询。

2.2.3系统结构及功能

1)用户权限管理:为了保障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建立用户、角色和权限数据库表,按角色不同享有不同的权利,对于不同的用户可以分配不同的权限,根据系统设置的安全策略,用户可以访问而且只能访问自己被授权的资源。2).查询统计系统:应当建立不同的搜索机制,可以对不同信息项目进行搜索。科研成果信息项目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来源单位、项目审核状态、项目组成员、课题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项目备注信息等。可以按照多种条件进行搜索,例如科研项目状态为正在申报,还是通过审核后的状态。系统中进行查询时,可依据不同的用途加载查询项,多维度显示不同的检索结果:可以按成果题名,主题/关键词,著者,著者部门,所属学科,出版/发表/结题时间,成果出处,获奖时间,基金资助等检索点来查询。查询输出功能,还应根据查询项统计结果,具备输出各种报表的功能,以方便统计某一年或月的所有成果量或某学科、某专业及某课题的成果量,方便统计历年来本校全部科研人员或者某部门教师所发表的科研成果篇数、专著专利数据等。3)项目类别管理:将不同类的科研项目划分不同的项目种类。4)项目流程管理:项目申报管理、项目审批管理、项目结题管理5)系统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6)系统帮助

3数据库设计

通过分析,本系统需要输入的数据如下:1)学院:包括学院编号,学院名称。2)行政机关:单位名称,单位地址。3)系:系名称,学院编号,联系电话。4)教职员工:职工编号,姓名,系名称,单位名称,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籍贯,毕业院校,联系电话。5)科研活动的信息:承担课题,发明专利,撰写论文,创作著作。6)科研项目的信息:课题(立项,鉴定,获奖),专利,论文,著作。7)课题:课题编号,课题名称,承担单位,合作单位。8)专利:专利号,专利名称,授予时间,主持人,人员,专利类型。9)论文:论文名称,主编,副主编,出版刊物名称,刊号,刊物级别。10)著作: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职工编号,姓名,著作类别。11)课题立项:立项编号,课题编号,课题来源,参与人员,职工编号。12)课题鉴定:鉴定编号,课题编号,成果等级,参与人员,职工编号。13)课题获奖:获奖编号,课题编号,获奖级别,姓名,职工编号。我们在SQL数据库设计阶段,根据系统的需求情况设计了若干个数据库表,如项目信息表,个人信息表,学院信息表、项目申报管理表、项目申报批次管理表、表等,并设置了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力求满足实际使用中各种多变的需求。

4系统运行环境及开发工具

本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进行设计,由客户端(IE浏览器)、WEB服务器(Windows2003Server+IIS)和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组成。采用ASP(ActiveServerPage)、VBScript、Dreamweaver等软件作为开发工具。

5系统运行效果及存在问题

教师科研成果管理系统服务于科研管理人员,实现了对科研项目的有效管理,及时地将教师所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奖项、科研项目流程信息等内容进行数据库存档管理,能够做到对科研活动从申报到结题的全程跟踪,为教师和学校管理层提供界面美观一致的科研信息查询和统计平台,既能实现对科研活动的高效管理和控制,又能够为高校对院系的评价以及院系对教师的评价提供依据,避免职称评定中一些虚假信息的负面影响,满足学院的决策者对科研活动的宏观管理与决策的需要。系统采用ASP架构分层明确、便于扩展和复用,采用B/S架构,系统安装部署和后期维护简单,采用IE浏览器访问,界面相对统一,缩短了软件的学习培训时间,便于科研人员使用。经过近三个月的运行,系统发生故障或者错误的概率在预定范围内。由于采用B/S模式开发,难免会出现一些兼容性或者服务组件的可用性等问题,这些通过我们的协调和努力基本能够得到解决。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师科研管理系统为“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需要和教务管理系统、办公OA、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资产管理、邮件服务器等系统整合为一体,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使各个子系统兼容,需要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平台,建立数据中心,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使业务数据同步兼容,将在随后继续努力解决。

作者:赵蕊荣 王文通 张 骞 马晓荣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成果论文:科研成果价值评价企业激励体系实施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企业创新能力激励指标的选择、样本与数据来源;数据分析;结论与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是最能了解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主体、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指标确定和说明、企业内部激励因子、企业创新程度指标、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一般可分为四大类、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方法、企业投入的R&D经费直接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企业更加重视自主创新、主要经济产出指标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有待提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等,具体请详见。

企业是最能了解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主体,能够有效地把握自主创新的方向,在技术创新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为使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等成果符合社会需要,企业本身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将投入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而收回研发成本,并取得收益,以此体现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因此,科技成果产出的价值则成为评价企业激励机制实施效果的最直接要素。

一,企业创新能力激励指标的选择、样本与数据来源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象,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将研究时间界定为2002—2008年之间,以样本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研究其历年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过程中收集了评价期内相关的数据资料。

2,指标确定和说明

(1)企业内部激励因子

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体现在创新资源的投入上。创新资源投入包括两个部分: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主要是投入到R&D活动中的资金。而人力资源的投入主要可以用企业科技人员及全体员工的平均工资指数来计量。因此,本文选取企业R&D投入、企业R&D人员、平均工资指数这三项指标代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见表1。

(2)企业创新程度指标

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创新投入指标、创新环境指标、创新资源指标和创新程度指标。其中企业创新程度指标最能直观评价大中型企业投入资源的成果,因此选取企业高技术产品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年末从业人员数等五个指标,包含了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创新的广度。其历年数据见表2。

二,数据分析

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方法。使用SPSS14.0forWindows统计软件中的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计算功能,对表1的企业内部激励因子和表2的企业创新程度指标的数据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中的相关系数数值可以看出,在检验年度内企业R&D投入与评价创新程度五个指标均呈正相关,并且相关系数均达到0.900以上,相关程度很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体现出企业投入的R&D经费直接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到其自身的经营成果,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业绩。

企业连续五年的R&D从业人员数成增加趋势,并与评价创新程度五个指标有很高的相关程度,其相关系数均超过0.900。从这一程度上说明大中型企业R&D从业人员的递增会直接引起产品工业总产值的增加,导致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加大,使得企业总体销售收入呈现良好增长趋势。

在检验年度内的企业平均工资指数和创新程度五个指标的仍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明显小于企业R&D经费的投入和R&D从业人员与创新的相关程度,pearson值均低于0.900,该检验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提高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指数,使其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和人力的投入成正比,应该得到企业的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1.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企业R&D资金来源以政府资助和企业投资为主。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企业R&D资金中来自政府资金813.5亿元,企业资金545.3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7.3%、9.0%,同时国外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261.7亿元,增长10.9%。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R&D活动绝大部分依赖于国家财政的资助。近年来,企业R&D经费的来源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府对R&D的资助保持在50%—60%,企业的投资超过三分之一。从R&D强度来看,2008年,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13%,也高于上年的1.09%,说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对自主创新给予了很大关注,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增加。体现了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已经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趋势。

2.企业更加重视自主创新

2007年我国的R&D经费总额实现高速增长,跃升至世界第五位。2008年,我国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源总量继续增长,全社会投入科技活动和R&D活动的人力数量达到历史新高。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0万人,增长10.5%,与全国对科技资金的投入成同比例增长。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约为1800万人,比2006年增长12.5%。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我国本科级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美国。仅2007年我国R&D人员占科技人员的38.20%,而在为企业服务的R&D人员就占全国R&D从业人员的49.42%。直观的数据显示出,目前国家对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以及企业无论从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上都认识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是当务之急。

3.主要经济产出指标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根据2008年的数据统计,全国大中型企业全年营业总收入突破了5万亿元大关,达到5.93亿万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71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6.8%和25.8%。其中新产品的销售收入1.25万亿元,占总收入的22.78%,比2007年增长2.06%。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736亿元,实现净利润3159.3亿元,上缴税额2614.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495.2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964.2亿美元,出口创汇1728.1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增加14.42%、10.48%、4%、16.04%。均实现了企业经济实力的稳定增长。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4.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有待提高

以2002年为基准的连续六年职工工资平均指数虽然有所提升,但增长速度缓慢,只有2008年有显著提升,但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外仍旧增长较慢。可见企业在科技经费投入中对研究人员的薪酬激励没有与科技人员增长达到同步,这样会导致科研人员甚至普通员工不能实现个人满足,从而降低创新效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该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针对员工的激励对于企业经营业绩至关重要。激励机制的根本作用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乃至决定企业自主创新的成败,对有创新精神的高管层、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员工实行薪酬、绩效、福利以及自我发展的激励措施,以保障创新的有效进行,进而全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制定和执行激励机制的目标。激励机制将企业远景目标转化为具体行为,结合国家为企业提供的直接人力财力支持和间接的政策扶持,以及企业内部的动力,朝着组织所期待的目标做出持久努力。反之,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和竞争地位的提升,企业拥有了收益权、支配权,才能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注入资金,承担风险,为激励机制能够在企业内部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直接动力,同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科研成果论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分析论文

一造成各种成果转化低下的原因

1.1高校科研成果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

科研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创造性、成熟度、可操作性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1]首先,很多高等院校立项的初衷就偏离了为社会服务的方向,立项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评职称、涨工资、买房子等个人利益,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缺乏深刻认识,由此导致了立项的意义偏离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再者,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办学模式和研究模式的惯性所致,一部分从事科研人员在研究选题时,只注意文献的检索,专为学术而研究,成果远离市场需求,远离市场。在高校,许多教师和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这些想法和实践得出的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市场才是关键,科研成果需要十分契合市场的需求,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吸引投资,得以转化,但是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在这些方面往往很难符合市场的要求,从而很难将投资者的目光吸引过来。

1.2企业的科研水平对高校的科研成果也严重的不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主力军,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可记得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为了节省资金企业往往和乖哦等学校进行合作,利用高的那个学校的科研力量来增强企业的科研能力。但是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高校的科技成果,必须通过企业的行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企业需要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高校也有许多这方面科研成果,但由于许多企业缺乏对高等学校科研情况的深入了解,特别企业是对高等学校科研运行机制了解的更少,对高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科技成果需求不甚了解,所以二者很难结合到一起。另外,一些企业热忠于所谓的“概念”炒作,不愿意真正投资于高新技术,致使许多高新技术的转化中途夭折。

成果考核制度缺陷。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品化缺乏明确的计划和指标要求,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软约束。大多数高校管理部门仍按教学机制运行,科技系统的结构格局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只重评估研究前期理论成果,不重评估后期成果社会效益,科技成果主要*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评估”,而不是按照成果的市场转化前景和可能效益来评估。

1.4资金的缺失使许多高校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在我国,从课题研究到实验室成果的研究经费,大都是由高等院校自己组织或者通过国家科技项目拨款或自筹资金投入的,[2]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对高校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的所占比例还明显偏低。资金上的欠缺使得某些高等院校,虽然有好项目,也有好的人才,就是缺乏资金和设备导致项目流产,或者进度缓慢,或者虽然已经取得成果,但是缺乏推广,形成不了生产力。因此,许多科研成果实际上成了放在保险柜里的一纸空文,如同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增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手段

2.1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制度

较大程度地减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是否入选的干预,关键是要在科研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科研项目“同行评审”机制。科研项目的评审人员,必须是科研和学术同行,对评审项目拥有足够的前沿知识,而不宜采用如候选人的职务、职称、资历、学术组织成员等与专业水平无关的标准。同时,要坚持利益相关时的回避原则,凡是评审者的个人利益会影响评审结果,或评审结果会影响评审者个人利益的,都应当实行回避,尤其要防止朋友、同学、学生、导师、同事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评审”。,还要保障项目评审人员对评审对象做出独立评审,评审机构在综合所有评审人员的意见后,再得出最终评审结果。

2.2高等院校的科研立项要面向市场

要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技术发明,并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为社会提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类专业化人才。为了促进科研成果推广的顺利进行,要多方面采取措施。要面向市场需要,加强立项的审查工作;要积极采取那些技术开发与推扩使用紧密结合的组织形式;要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技术转让或入股;要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要面向广大企业的技术改造,采用新的技术成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形成显示生产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3增加科研投入

科研的基础是科技经费的投入,高等学校要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尤其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的投入,使之有充足的资金组织精兵干将,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各种试验设备,高校财务部门应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决策,协助院领导和各部门认真规划,加强预算的科学性性、可信赖性,尽量通过项目申报等方式来争取财政拨款。[3]为科研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要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建立起专业的科研成果推广人或者借助社会上专业的科研成果中介人,较大程度的利用社会资源,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不仅会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回的资金又可以反过来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形成良好的资金循环链。再者,科研投入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情,事实上在中国主要是考政府的投入,政府要在资金安排上把对学校的投入放在最顶端,把科研投入作为重点,政府还要努力的做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媒人”,努力促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4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其科技成果推广体系

要注重和技术需求方或潜在技术需求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地沟通和交流,注意把研发人员、技术需求者以及投资机构、社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都吸引到统一的平台中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科技成果的评估、检测、包装和推广。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条件,这需要政府牵头,吸纳企业、高校、市场和技术中介等组织参与并使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各相关方需要协调利益关系,分担风险,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条件建设。

总之,基于高等院校组织结构与其职能上的独特性,要将我国传统上以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塑造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机构,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科研成果论文:科研成果评价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近年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公众对投资回报的期望值也日益增高,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的投入进行严格管理,并以强有力的手段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与结进行绩效评估,以提高研究的质量、效益和效率。对国内外科研评价体系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比较,以期对管理部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1科研成果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科研成果即科研人员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研究,采用不同形式所表达出来的研究结果,如论文、著作、专利、标准、品种、产品、图纸等。科研成果的评价即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对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此来考察管理部门在资助科学方面的政策及相关措施,审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证明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成就,向公众展示科学研究的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教兴国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各级政府及高校都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如何加强科研管理,尤其是如何评价投资效益,成了投资者和科研管理部门考虑的重要问题。

1.1为科研管理提供信息

科研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详细地向资助机构报告科研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资助机构常常需要这方面的信息,以考察他们所要投资的对象及其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可以说,评价是获取科研管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来源。

1.2阐述职责及其履行情况

评价是公共部门阐明其责任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部门不仅要让纳税人理解公共资金资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收益,而且,需要通过评价证明它们的资助工作获得了有价值的结果,从而有助于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

1.3为科研决策提供建议

评价可以对科研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对科学政策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它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为下一阶段制定科学政策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建议。特别是对期限较长的研究活动,评价对研究决策的影响尤为显著,因为,它在下一阶段能否获得连续资助依赖于对上一阶段研究绩效的评价。

1.4提高质量与绩效

评价是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其工作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机制。通过评价,可以提供成功与失败的有关证据,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向人们揭示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促进研究人员努力使自己的研究符合评价框架内确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影响研究人员的行为。由此,评价能提高研究活

动的质量和绩效。

2科研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在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经历了大约行政评价、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四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评议和计量分析。

2.1评议方法

评议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评价的活动,其评价结果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多采用同行评议,它也是合理判断研究绩效的最基本方法。

由于同行评议是一个主观过程,它依赖于评议者的看法和过去的经验,因此,在这种不的环境中,利用同行评议合理判断研究绩效不仅要遵循同行评议的运作机制、过程、方法与程序,而且更应该注重针对具体评价目标与对象,采用适当的评价战略。

2.2计量方法

计量方法可以把复杂现象简化为指标及相关数据,从而可以对研究活动进行数值上的比较。一般而言,有两种类型的计量方法:一是文献计量法。以出版物、出版物的引文和专利、专利的引文为对象;二是经济计量法。主要与资金的测度有关,范围包括从成本/效益分析到R&D经费。

其中文献计量分析在研究评价中的作用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因为,对于某些组织性和结构性较强的问题,如某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比较在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影响力;国际合作的规模和特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新技术开发中的作用;学科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尽管“学科同行”能根据自己的专长对它们进行定性评判,但是,这些评判一般都是零散的,而组织性和结构性较强的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评价,特别是对于交叉学科研究以及具有特殊社会和经济目标的研究,经验证明,同行不能对它们做出较圆满的评判。而且,现代科学发展迅速,新的特征不断涌现,即使是科学家,也不能清楚地阐明科学研究的

资源和其他形式的馆藏资源。在成员馆之间实施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机合作编目,特别是发放大学城内各成员馆通用的图书证或读者证和复印优惠等,从而达到成员馆之间各种馆藏资源的共享,为大学城内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高的文献保障水平。

(2)人力资源共享。各成员馆人力资源的积累是不同的,就专业人员而言,不仅是数量和水平层次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专业方向和特长的不同。通过联盟,使各成员馆的专业人员及其他各种人员实施互通有无,调剂使用,从而在整个联盟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3)信息资源共享。这里的信息资源,是指上述馆藏资源以外的,图书馆运行中各种经营管理信息如各种资源提供商信息、价格信息、读者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等。这些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各成员馆自身的运行和经营管理有利。

(4)其他各种物质资源共享。尤其是馆舍和运输工具等,如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展览、联宜、学习等活动时所需馆舍的调剂使用;再如人员和物资运输时所用车辆的调剂使用等。通过联盟以实现资源共享。

2.3有利于协同发展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建立后,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将各成员馆的发展纳入联盟的总体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协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馆藏建设。首先,各成员馆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联盟的统一规划下,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采购,扩大整个联盟馆藏的覆盖面,减少资金浪费;其次,对于某些价格昂贵的馆藏资源(特

别是电子资源,如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不仅价格贵,而且产品升级快,不定型),小馆无力购买,合各成员馆之力共同购买,大馆节约了资金,小馆也获得了无力购买的资源。

(2)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由联盟统一规划,多渠道组织员工开展继续教育;并集全联盟的力量,将各成员馆的员工合在一起,按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水平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3)馆舍和其他物质资源的建设。馆舍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在选址、规模、规划等方面,不仅要和本校的总体规划协调;而且还要和整个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内各成员馆协同发展。除馆舍建设外,其他物质资源的建设,也可纳入联盟的统一规划之内协同发展。

2.4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独特优势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与其他的图书馆联盟相比,至少还有如下独特的优势。

(1)各高校图书馆的地理位置相近而且集中。结成联盟后,各高校师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利用各成员馆的各种文献资源,有利于读者节约时间和费用。

(2)大学城内各高等院校是按整体规划建设的,其目的是为了各校的公共设施和后勤服务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各高校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也会随之形成规模效应,这对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建立和建设非常有利。

(3)我国大学城本身都是近年来的才兴起的。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舍、各种设施和其他资源,有的刚建成不久的;有的还处在拟建或在建之中。因此大学城图书馆的联盟与其他图书馆的联盟相比,可以更具整体性、计划性和科学性。

(4)各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对象、开放时间、服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使联盟更具可操作性。就服务对象而言,都以高校师生为主;就开放时间而言,都有相同的寒假、暑假和作息时间;此外在服务和管理方式也很类似。这是其他图书馆联盟所没有的独特的优势。

3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途径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联盟合同的订立;联盟机构的设置;联盟运行机制的建立等。对此,笔者有以下看法和建议。

3.1联盟的合同应由各高校校长订立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是通过订立合同创办的,但该合同不能由大学城内各高校图书馆之间订立,因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不同,不是法人实体,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由此订立的合同没有法律效力。所以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合同应由各高校之间,并由各高校校长(法人代表)或受其委托的人出面依法订立。

同时,只有各高校校长统一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才能保障联盟的有效运行,因为每一个成员馆不仅仅拥有权利,还要承担义务。如每一个成员馆都是各种资源的输出馆;都要在联盟的统一规划下运行;各成员馆之间还要共担一定的风险。

3.2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是大学城内各高校的一种横向联系,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形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应当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至于该机构是否法人实体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有条件,好将其办成非赢利性的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实体)。董事会由各高校校长组成,当然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由校长(法人代表)全权委托分管图书馆的副校长或图书馆馆长加人董事会。董事会下设执行机构,由该执行机构具体操作,并对董事会负责。须注意,该执行机构宜小不宜大,我国著名的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LS)的专职人员也只有9名。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机构的专职人员应由各种专业人员担任,尤其是首席执行官,应由专业经理人担任。

其实,设立非法人实体的专门机构也不错。当然,有时会不大方便,如每一次集团采购合同的订立,都要由各校盖章签字。

3.3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要使大学城图书馆联盟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是制度,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按制度办事,联盟才能有效的运行;其次是流程,特别是要制定各种科学的操作规程,并要严格执行。严格按规程操作很重要,CALLS联机编目,约有90%的重复记录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第三是标准化,由联盟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制定统一的标准,或选用同一标准,以供联盟和各成员馆共同执行。

科研成果论文:国内跨学科领域科研成果评价研究述评

摘要:鉴于目前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困境,本文分别从文献计量指标差异和评价方法两个层面对国内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思路就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提出了建议。跨学科科研评价应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兼顾科研成果学术质量与影响力,尊重学科引用规律,加强科研成果、评价指标和学科专家的细分,区别评价不同类型的成果,减少对重点学科和重点成果的限制。

关键词:跨学科;科研成果;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跨学科”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跨学科是指从多学科到横断学科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广义的跨学科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比如多学科、复杂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超学科等。[1]本文所谓的跨学科指的是多学科,即两种或更多学科并置但相互之间并不整合。本着兼顾繁荣学术和提高实际工作效率的原则,本文对国内跨学科领域科研成果评价理论和思路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启发性建议。

1 不同学科文献计量指标的差异

1.1文献类型

不同学科门类科研成果的主要文献类型往往不同,比如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论文和专著,自然科学有著作、论文、专利、标准等。学科和文献类型的差异决定了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设置的不同,比如著作一般重点考察出版社级别、作者排序等,论文则主要评价刊物级别、被引频次等,专利主要从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角度进行评价。[2]

1.2 期刊影响因子

学科间影响因子差异是影响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重要原因,科研成果较多且被引周期较短的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往往较高[3],基础学科比应用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要高,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比专业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要高。研究表明SCI和SSCI各学科间期刊影响因子差异很大[4],同一学科内部的差异也不小。

1.3文献被引半衰期

文献被引半衰期指一篇文献从发表到统计时间段为止,其全部施引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多长时间(以年为计量单位)内发表的。[5]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例,国内外各学科引文的平均半衰期分别从2.8~15.5年和3.4~16.3年不等[6],而跨学科领域的高影响力论文,其老化速度更慢、被引持续时间更长、学术影响力更为持久,[7]因此有必要在评价中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不宜笼统地限定科研成果参评时段。

1.4学科引用峰值

不同学科和载体的科研成果其被引和衰老速度往往不同,同一学科内的高被引和低被引文章其引用峰值出现时间没有差别[8],综述类论文被引总数和持续时间比通信、快报类论文多,但引用峰值出现时间较慢[9],即使同一学科的引用峰值也会随时间、学术环境而发生变化[10]。因此,以两年期为评价时限的影响因子是否还适用于进行论文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者们的质疑。

2科研成果跨学科评价方法

2.1 基于定量指标的评价

2.1.1 传统计量指标无量纲化结合

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其中主要做法就是对影响因子、论文数量、论文被引频次、论文他引频次、期刊分区等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比如影响因子归一化,首先是计算出各学科所有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然后利用某种期刊与所属学科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的比值进行不同学科领域期刊影响因子的比较[11]。另一种重要做法是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科基线,比如22个ESI学科每年的论文数、被引频次、篇均被引、不同的平均百分位以及SCI、SSCI论文学科分区都可以作为基线[12]。

2.1.2 传统计量指标非无量纲化结合

从不同角度引入差异化的传统计量指标进行修正与组合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定义为一个新指标,或者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也是进行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构建新指标方面,邱均平等提出“论文当年质量系数”,以消除影响因子的学科影响并实现期刊质量和论文质量的综合考虑[13],程莹等提出的“论文平均质量”对期刊影响因子进行了标准化处理[14]。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方面,金晶等[15]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突出贡献文献及其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筛选出一批传统计量指标,利用TOPSIS法、SOM神经网络法等不同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估论文,结果表明综合评价体系更能科学的反映论文学术影响力;袁野[16]构建的以Y指数为核心的多因素评价方法,解决了新的评价问题、文章的激励和对低劣文章的抑制问题、大量低被引作者的区分度等问题。

2.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2.2.1 REF科研评估

2006年英国政府开始对科研评估制度从基于同行评议的RAE到基于文献计量与同行评议有机结合的REF 的变革[17],这是因为同行评议和定量评价都无法替代对方在科研评价中的功能。REF在评估内容上兼顾学术论文的质量与科研影响力,评估方法上从单纯的同行评议转变为参考文献计量学数据和指标基础上的专家评审,评价对象划分为四大学科组、36个评估单元,实行分类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分类组建36个不同的评估专家组,评估结果划分为0~4星五个不同的等级。[18]

2.2.2 定性评价量化指标与传统量化指标结合

F1000因子作为定性评价量化指标的代表,是全球顶尖的生物学和医学专家对生物、医学SCI论文进行评选和打分的结果,F1000因子值越高其同行评价越高。有研究表明心理学F1000 因子与期刊影响因子相关度几近为0[19],这说明单篇论文影响因子与同行评议结果有时会背离,即单独依靠同行评议或定量指标来评价科研成果都有失偏颇。因此,有学者试图将F1000因子和WoS、JCR、ESI及ImpactStory的主要计量指标替代同行评议纳入学术综合评价体系,以此弥补单一指标评价的缺陷[20]。

2.3 基于标志性成果和重要论文的评价方法

所谓标志性成果和重要论文,即Nature/Science论文、ESI热门论文、ESI高被引论文、国际国内数据库和期刊收录的文献等学术界比较公认的重要科研成果。邱均平教授[21]在构建高效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将“Science、Nature论文数”、“ESI热门论文数”、“ESI高被引论文数”、“国内文科期刊发文数”等指标有选择地纳入评价体系中。还有学者在构建自然科学不同学科科研论文的评价模型时,将各学科一级学报、SCI、EI、CJCR、ISTP、ISTP、ISR、国内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的论文等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作为学校的奖励对象;人文社会科学则奖励收录在各学科一级学报、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期刊论文、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的论文。[22-23]

3 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建议

3.1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科研评价的趋势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从RAE到REF的改革及其系列研究证明了单纯依靠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都有失偏颇,而成熟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必将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目前各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与奖励的主要做法还是采取定量评价,但是也不乏许多定性评价的尝试,例如F1000、“代表性学术成果”制度的提出,又如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时还开始考察成果的转载情况、网络浏览与下载量等社会价值指标。

3.2 科研评价要兼顾科研成果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REF在评价科研成果学术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对其科研影响力的评价,这就启发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前期评价,即对其发表刊物的级别、影响因子高低、分区等指标进行评价,又要对其后期影响力进行评价,即从被引频次、转载情况、社会反响等角度进行评价。

3.3 科研评价周期的选择要遵循学科文献引用规律

各学科的文献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峰值均有很大不同且会随时间、科研环境等产生变化,因此不能一刀切地将所有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周期定为多少年。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对一所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如此细致地划分,为此可以采取机构官方公布成果清单而学者自行选择参评年份的方式进行评价,学者可以在判定个人成果的被引情况、获奖情况等已经十分成熟的情况下提交参评成果。

3.4 科研成果、评价指标和学科专家细分是科研评价的趋势

行业和产业分工细化是大势所趋,科研成果评价也不例外。笔者认为,科研评价细分主要包括科研成果、评价指标和学科专家的细分。REF将评价对象划分为36个评估单元,并据此组建36个评估专家组,[18]这是从学科层面上对科研成果和学科专家进行的细化,而类似“代表性成果制度”又可以看作是学者层面或文章层面的划分,较之前者更加细化。在评价指标方面,从RAE单纯依靠定性评价指标到REF推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从定量评价占据主流地位到F1000因子的引入,从传统计量指标到替代计量学评价指标的提出,这既是对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评价方法的挑战,也是对科研评价指标的不断深入和细化。

3.5 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科研成果类型的划分标准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将科研成果分为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学术资料、古籍整理、丛书、论文集、译文、译著、工具书、学术普及读物、软件、综述、一般文章、教材、影视片等[24]。上文提到,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其评价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因此其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的设置也应不同。

3.6 重点学科、重点科研成果可不受常规评价方法的限制

对于一些不适用于常规评价方法而机构本身又希望大力发展的重点学科,以及一些引起特殊或重大反响的科研成果,各机构在评价时可以区分对待,不必用评价标准遏制这些特殊学科的发展和成果的评价。

综上所述,学科间科研成果类型和评价重点都有很大区别,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既要促进学术繁荣也要兼顾实际工作,除顶尖成果和重点学科外,应尽量避免采用指标,而应在坚持分文献类型、分学科的大前提下,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前期评价与后期评价相结合,采用标志性论文、数据库收录文献、学科基线、相对指标等兼顾操作性和学科发展规律的指标实现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

科研成果论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成功衔接的策略研究

摘 要: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是由于高校资源和科研经费有限、政策管理不完善、科研成果与市场不吻合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加大人才培养、推动科研成果与时展相适应的基础上,让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成功衔接。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地方经济;策略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的产生则会加快经济的步伐,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在这其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各个高校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放在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想把科技兴国战略发挥的更好,如何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的衔接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让经济得到很好地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积极解决好这些问题。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在管理体制方面,首先政府未起到真正的主导作用,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其次,国家未真正建立起创新体系,未做到合理分配资源;再者,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计划管理缺乏力度,存在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协调不利、衔接不紧、互相脱节、资金投入不足、使用分散等弊端。在激励机制方面,高校偏重于精神上的鼓励,而忽视了物质方面的奖励。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是许许多多科研人员日夜辛劳的结果,他们的付出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更应该在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奖励。然而,一直以来,科研人员待遇偏低、住房分配上不按贡献大小而以工龄长短作为标准等做法,大大挫败了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资金短缺

我国高校科研成果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国家财政拨款、高校自筹和金融机构贷款。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为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为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由于资金来源短缺,大多数高校都没有组织中间试验,这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信度和效度,从而导致许多科研成果都不是很成熟。其次,对于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却因为经费缺乏而无法进行下去,只能放弃,从而制约了成果的转化[2]。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增长。

(三)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

要想得到的科研成果,观念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淡薄,不注重科研的创新,导致了科研成果一直难以向前发展。所谓的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不是只要有技术就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一直偏向技术保守,那很难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当然经济的发展也就举步维艰。

(四)高校科研项目忽略实用价值

很多科研项目都只是为了科研而研究的,对于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还是收益都并不关心,造成了大量辛苦研究开发出的科技成果不具有商业实用价值[3]。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够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通过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能够充分了解到当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也能够在科研成果实践中汲取经验,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实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大批高校的学生步入企业,进行实地锻炼,培养他们实践创新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地科技人才,不断取得大批的科技成果。其次,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智力资本恰是吸引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动力,为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所谓“科教兴国”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相结合。高校正是教育基地,培养了大批具有知识与技术的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校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企事业委托科技课题,成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我国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充分发挥其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国家及地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实施公共管理、制定内政外交政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77。高校努力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才,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把国家的发展作为己任,为社会经济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成功衔接的策略

(一)完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体制

想要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就必须要在体制上采取进一步的完善措施。及时,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合理利用和分配闲置设备,应积极赞助科研项目,以便更好地推广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严格奖惩制度。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制定奖惩制度,让科研人员积极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增强企业对技术的吸引力。第三,各部门应紧密配合,大力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为科研成果的转化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乎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投入,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使得高校人才能够在更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其次,政府和高校还应制定合理的奖励政策,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行奖励,从而促进科研的顺利展开,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到科研中。对于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该加大奖励力度,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到科研当中,加速企业的发展进度,也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脚步。

(三)注重人才培养和“客户”需求

想要为社会培养的科研人才,就要先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对于高校来说,能否为学生提供真正先进的教学理念、科研氛围,能否让自己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竞争环境,这远比建设了多少“大学城”或“重点实验室”重要得多[3]。对于高校来说,他们重要的“客户”就是对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各企业单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校要想让“客户”满意就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做到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成为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先驱者[4]。

(四)加强高校市场服务意识

只有适应市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那么,想要跟随市场的步伐,就要对高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不断地更新,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切实将服务社会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只有对市场形势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突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挑选管理体制的切入点,实现地区经济与高校的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5]。(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科研成果论文:平衡计分卡原理下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过于重视形式的评价,基于此,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构建了新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设计上注重各方面的均衡,不顾此失彼,兼顾财务性评价与非财务性评价,同时兼顾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评价。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原理 会计科研成果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目前,我国关于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评价过于注重形式;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对数量的评价,不注重对科研质量的评价;所取得的课题、基金等数量越多,评价分数越高,而忽略了科研成果对现实社会或经济的影响程度。2012年在厦门召开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会计学会原会长金莲淑就指出,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研成果实效的关键是三个方面:开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合理确定考评周期。目前,我国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富有成效的评价体系。2014年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笔者认为,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应把好质量关,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成果质量水平的评价,对于浪费科研经费、没有任何意义的科研项目,应该拒绝通过,只有这样才能督促科研人员申请一些对经济、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科研项目。而平衡计分卡原理体现了四个维度的平衡关系,不顾此失彼,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与平衡计分卡原理类似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二、平衡计分卡原理下的指标体系构建

各指标之间的平衡是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针对目前会计科研成果评价多注重学术价值方面的评价(比如发了多少篇文章、出版了多少专著等),笔者认为还应注重会计科研成果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因此本文设计了四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强调会计科研成果的优劣并不是只由某一个方面所决定,而是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四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可以反映出科研团队或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价值创造能力以及长期生命力,一级指标(四个维度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设计具体如下:

(一)四个维度指标设计

1.经济价值(X1)。我国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超万亿,比如我国34所985高校每年平均科研经费为12亿元,相当于美国大学联合会所属高校的校均水平,也相当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校均水平,可见我国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那么这就要求科研成果能够创造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会计科研成果应该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在我国深化改革的今天,会计科研成果应该能够帮助我国企事业单位解决目前较为重大的现实问题,能够针对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棘手的账务处理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效益(X2)。科研院所和高校是会计科研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它们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捐赠,因而可以说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就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委托人(或者客户)。站在这个角度,会计科研成果应该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得到政府、企业或社会的认可。只有提高了客户满意度,科研院所或高校才能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3.学术价值(X3)。学术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会计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论文、专著以及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上。科研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动的广度、宽度。但是,更要注重科研论文及著作的质量,质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动的深度,以及被社会同行或专家认可的程度。科研论文及著作是会计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被社会知晓的途径。专利能够体现科研团队的实力和创造力,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应该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尽早实现智力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4.人才培养(X4)。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优劣,好的科研项目除了能够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要能够带动一大批科研人员的成长与提高。比如通过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参与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的机会;通过科研活动,培养科研人员撰写高水平论文和著作的能力;通过科研活动,让科研人员获得社会声誉或专业职称的提升等。可见,科研项目所培养人才数量的多少也间接反映了科研项目的优劣。

(二)二级指标设计

本文尽可能选用容易量化的二级指标,经济价值(X1)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两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科研成果转化率(X11),用以衡量科研项目已经转化为生产能力的情况;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的现值与经费投入的比例(X12),用以衡量科研项目未来可能创造收入的情况。社会效益(X2)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学合格率(X21),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对财会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科研成果获奖数(X22),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得到行业或专家认可的程度;对外提供咨询服务数(X23),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对行业或企业的帮助情况。学术价值(X3)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X31),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的影响程度;著作数量(X32),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的完整性或系统性;专利数量(X33),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在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性。人才培养(X4)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次数(X41),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国际合作和交流机会的情况;国内学术研讨会次数(X42),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参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机会的情况;科研项目带动的人员数量(X43),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所培养人才规模的大小。

三、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由于指标的选择无法做到定量化,因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层次的指标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为了使每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量化,本文引用如表1所示的矩阵判断标度。在调查和咨询对象的选择上,选择了来自云南、河北、北京、江苏、四川等不同省市的财会知名专家学者,确保指标之间比较结果的性。各层次指标权重确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四个维度指标(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得出四个维度指标之间两两比较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的数据,构造判断矩阵P1。

2.对矩阵P1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判断矩阵P1,计算满足P1・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求得特征根λmax=4.1431,特征向量W=(0.3889,0.2995,0.1881,0.1235)T。

根据n=4,通过表3,查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89。根据公式CR=(CI)n/(RI)n,求得CR=0.053

(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样采用层次分析法。具体操作步骤同一级指标,因此,本文不再过多阐述,具体结果如下:

1.经济价值下的两个二级指标科研成果转化率(X11),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的现值与经费投入的比例(X12)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2。

求得特征向量W=(0.833,0.167)T,用W11表示科研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11=83.3%,用W21表示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与经费投入比例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12=16.7%。

2.社会效益下的三个二级指标教学合格率(X21)、科研成果获奖数(X22)、对外提供咨询服务数(X23)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3。

求得特征向量W=(0.1095,0.5816,0.3089)T,CR=0.004

3.学术价值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的数量(X31)、著作数量(X32)、专利数量(X33),三个二级指标间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4。

求得特征向量W=(0.3196,0.5584,0.1220)T,CR=0.0176

4.人才培养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次数(X41)、参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次数(X42)、科研项目带动的人员数量(X43),三个二级指标间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5。

求得特征向量W=(0.2318,0.184,0.5842)T,CR=0.0516

综上所述,假设用Y表示会计科研成果总评分,则Y=(X11・W11+X12・W12)×W1+(X21・W21+X22・W22+X23・W23)×W2+(X31・W31+X32・W32+X33・W33)×W3+(X41・W41+X42・W42+X43・W43)×W4。

四、结束语

科研活动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科研成果的评价是科研活动质量的保障,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从事会计科研活动的经验,认为目前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局限于或出版著作的数量上,而忽略了会计科研成果产生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以及人才培养情况。本文借鉴了平衡计分卡原理,构建了一套平衡各指标关系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期望能够为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文强调会计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因而设计的四个维度指标分别是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学术价值以及人才培养,这四个指标兼顾了财务性评价与非财务性评价。为了使评价指标量化,本文参考了英国RAE评价法,设计了二级指标评分标准。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为了避免评价中的主观随意性,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既很好地运用了专家、学者的智慧及经验,又将定量方法融入了其中。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具有普遍适用性,未针对不同情况做分类处理。

科研成果论文:关于民办艺术院校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几点思考

摘要: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民办艺术院校将科研工作作为学院内涵建设发展的重点,同时为了更快更好地促进本院科研创新水平的发展,将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作为重要的激励手段。那么这种科研激励手段在促进民办艺术院校科研发展过程中,成效如何呢?本文通过分析Y学院科研成果量化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初步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办艺术院校;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思考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各大高校将科研作为学院内涵建设发展的重点,并采取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方式来激励学院科研工作者创造出高质量、高数量的科研成果。那么,这种激励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成效如何呢?以Y学院为例,本文通过分析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初步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措施。

Y学院从2009年6月开始进行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制定并实施《Y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对科研课题、科研成果评奖、论文、艺术作品等各类科研成果赋予相应分数,计算每位教师的科研总分,以分数高低作为年终考核、教师评选的重要指标。截至2012年6月,共进行4次科研工作量统计,2008~2009学年度,参加科研工作量统计的教师总数为60人,总分为4651.19分;2009~2010学年度,参加科研工作量统计的教师总数为255人,总分为14231.102分;2010~2011学年度,参加科研工作量统计的教师总数为308人,总分为17902.795分;2010~2011学年度,参加科研工作量统计的教师总数为310人,总分为31570.402分。

我们可以看到:(1)四个学年,科研工作量总分数逐年增高,2009~2010学年度是飞速增长、涨幅最快的一年,为三倍多;而2011~2012学年度增幅也非常快,接近二倍;(2)参加科研工作量统计的教师人数也是逐年渐增加,在2009~2010学年度是飞速增长、涨幅最快的一年,有四倍多。两个学年的人数增加缓慢。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及时学年是及时次科研工作量统计,很多教师没有科研成果,业绩考核、评优、工资均受到严重影响,但也因此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二学年,出现参与科研成果统计的教师人数激增,科研工作量也增高三倍多的局面。

四个学年的科研工作量统计数字说明,制定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方式确实起到激励作用,初步达到预期目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意识到科研的重要价值。当然,学院也因为这一措施提升了整体科研竞争力。

然而,任何科研制度的设立都不可能是的,都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科研成果量化考核为学院发展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它也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科研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公平性有待商榷

科研成果量化,即将各类科研成果按照一定的分数进行计算,以求和的方式得出总分。那么,如何确定各项科研成果应赋予的分数便是关于衡量标准的问题,我们以论文这一种类的成果统计举例。

对于民办艺术院校而言,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我们大多采用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作为衡量论文成果质量的标准。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该检索系统每4年更新一次,在前后变动的三年时间里,很可能出现个别期刊因年检质量问题或期刊管理问题而除名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作如下推论:某位教师的论文成果发表刊物当年统计按照核心期刊分数计算,但实质上,由于该刊物已经被核心期刊行列剔除,应该按照一般刊物赋分;反之,教师的论文成果发表刊物当年已经位居核心期刊行列,却因为四年一次的检索而被视为一般期刊进行分数统计。因此,论文的量化考核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了。依此类推,其他类型科研成果的参照标准很可能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再者,艺术专业的教师多以艺术实践教学为主,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偏弱,参加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以艺术作品创作和艺术作品参展参赛居多,而这些艺术类作品参展参赛大都是省市级以上的单位筹办,计算工作量的时候赋予分数很高,而非艺术专业教师,专业特点决定他们很少参加比赛,这部分的科研分数基本没有机会获取。那么,若将艺术作品与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得出的理论性文章共同评定,不免有些牵强。因此,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公平性值得商榷。

二、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未必真实反映出科研成果的质量

我们通常根据科研成果量化分数的高低评定一名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但是,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这科研成果量化分数的背后是否能真实反映出科研成果的质量呢?

以科研立项课题为例,各省市的科研管理机构很多,就辽宁省来说有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处、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规划办、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他们会围绕不同的主题设立选题指南,申报的要求高低不等。有些教师的课题研究质量很高,但因为申报要求中对于课题负责人的职称要求太高或者课题研究内容不在课题指南范围之内,只能申报市级课题,他的课题量化统计分数就只能按照市级课题赋分,而当年按照省级课题标准赋分进行统计的成果却未必有市级课题成果质量高。那么,我们按照科研成果量化统计分数得出的结果来衡量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就是不科学的,因此说,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未必能真实地反映出科研成果的质量。

三、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未必能真实体现出科研工作者付出的辛苦劳动

民办艺术院校的总体科研实力较弱,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大多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没有高职称,缺乏科研经历。少数反聘的高职称老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发挥对年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致使许多年轻教师单枪匹马地搞科研,时间、精力搭了很多,却收获甚微。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只体现科研工作的结果,忽略了他们为争取这分数背后的努力过程,很容易挫败年轻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对于学院科研工作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容易导致团队合作意识淡漠

管理学中“1+1>2”的理论告诉我们团队合作对于学院发展的重要性,科研工作的发展也不例外。像课题的研究、论文协作等,都需要同事间的交流和精诚合作。但是,科研成果量化考核中,我们了解到,某些教师因为攀比量化总分,进行工资、评优等方面的竞争,试图“自闭”,自己搞科研,生怕互相交流过程中透露了自己的成果,让同事反超自己。久而久之,教师之间难以形成凝聚力,影响科研团队合作巨大潜力的发挥。

五、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滋生学术腐败,不利于科研质量提升

部分教师为了获得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高分,将一篇论文的观点修改成几篇论文,发表在不同刊物上以求获得高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课题立项方面,比如省级课题立项的内容,修改一下研究的范畴,变成院级课题。有的甚至通过抄袭他人成果来获得科研分数。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和学术腐败,助长了科研不正之风,不利于科研质量的提升。

六、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没能充分调动艺术专业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艺术专业教师因其专业注重实践操作的特点,求学期间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少,毕业也可以用一场演唱会、演奏会替代学位论文取得毕业资格。因此,他们的科研意识淡漠,科研创新能力较差,很难在课题申报、以及科研成果评选中取得成绩。渐渐地,他们更不会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几类科研任务中,更多的是通过参展参赛和艺术作品的创作来弥补科研量化分数,使得科研创新能力结构片面发展。

这些问题,虽然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及时解决。这要求我们科研管理工作者要用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审视科研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以求长久的进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挥科研激励机制的作用呢?《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提出:“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改进高校科学研究评价办法,形成重在质量、崇尚创新、社会参与的评价方式,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这一重要理论指导对于民办艺术院校的评价考核机制指明方向。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革科研激励手段。

1.变激励机制为奖励机制。随着学院科研工作发展,我们不再需要进行大范围的科研激励,而应该进行局部奖励。也就是说,逐渐地变激励机制为奖励机制,重点培养扶持一批科研技术过硬、科研理念端正的科研团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研人才。

2.科研成果评价以质量评价为主。科研成果的评价要注重质量,按照科研成果的研究水平,同专业发展和学院发展的结合程度,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对社会教育发展或者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研究、抄袭等不良风气的形成,引导学院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3.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艺术专业教师,允许他们多投入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参展参赛,但是也要关于文字写作成果的硬性规定,否则也影响总体考评成绩。而对于非艺术专业教师则通过成果数量和质量与艺术专业教师艺术创作成果之间进行协调,例如给予更多的经费补贴和奖励费用,使艺术专业和非艺术专业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科研工作的价值,都能意识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都能积极投入到各类科研成果的工作中,从而引导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结构的均衡化发展。

科研成果论文: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策略研究

摘 要: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提高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度,把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学术报告或者讲座,这种转化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关键词:科研成果;教学资源;策略

据统计,大学生毕业后,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并不能马上胜任自己的角色,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呢?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理论课程与社会上所需要的能力相脱节。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地加剧,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是目前各个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

一、高校教学现状

高校实施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即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在教师看来,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在有的高校看来,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来获取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讲授和学习为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演变成机械的和灌输的技能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在乎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而并不在乎学生是否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也不重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现在一些高等院校,学生由内力促进在课堂上学习的人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所以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同时高校学风还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有些高校课堂教学中,只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其余同学只关注能否及格、能否拿到学分。课堂效果不好,除了学生的因素之外,授课教师也有一定的因素。目前有的任课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得到及时更新,课堂的内容比较陈旧,已经赶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也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不用说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很多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因此对教师来讲,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补充以及更新。可见,高等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搞好科学研究,并且把科学研究不断地转化为教学内容。

二、科研对教学的作用

科学研究和教学是高等院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1]。教学工作是把已知的成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主要是把已有的知识讲解明了,让学生能够明白整个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知识点,做到学有所用;科研则是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研究,重在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去分析以及如何去解决的思路和能力。

(一)科研成果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校本科教学中,基本每门课程都是按教材授课的,对于我们工科类的专业,每门课的内容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如果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即“黑板式”式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感觉会很抽象。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教师把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中去,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2]。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将近期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介绍一些新知识和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或其他的科研成果作为参考资料留给学生课后阅读,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碰到问题时,如何去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科研成果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科学研究主要是重视思考或讨论,这些方法对于本科学生来说都是或缺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引入科研方法,会使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当然,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实际例子来证明相应的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一些课题研究。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学生的一些新奇的思想,这些可作为科学研究的素材。通过这样不断的积累和沉淀,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可以得到不断的提高[3]。

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以照本宣科,应该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而且应该把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通过一定的互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应该多设计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通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把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从而保障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授课内容,组织一些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加,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术讲座或者学术报告的形式,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学科发展的动态介绍给学生,或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科研活动或者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些直观的认识,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策略

科研成果要想转化为教学资源,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学校政策方面的,还有转化经费投入方面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可以有效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一)提高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重视度

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研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使教学内容更具合理性,课程体系更加现代化,改变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高校教师应该树立自己不断学习的观念,因为知识的更新换代是非常迅速的,教师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专业发展,更新专业知识,随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与国外高校或国内名校增加信息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高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爱好紧密联系起来[4]。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中去,充分利用自己或团队的科研成果,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制

政策和运行机制可以保障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有效进行。一般来说,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任课的教学质量呈正相关。如果高校的教师不进行科学研究,就不利于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竞争力。

为了保障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可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优评奖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高校中有很多教师比较重视科学研究,而关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则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去做。这是因为目前高校教师在晋升职称时,都以科研论文的数量和科研论文的质量为标准,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有资格参加职称评审,而与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关系不大。因此,高校教师就只关心自己发表了多少篇科研论文,参加了多少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写了多少本教材或专著,发明了几项专利。高校的这种晋职评价体系加深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距离。如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作为高校评定职称的一项指标,可以调动广大教师投入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中去的积极性,使高校教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从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学校和社会应该尊重高校教师的自主知识产权,因为知识产权关系到产权拥有者现在和以后长期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的明确,可以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让教师可以在经济上得到实惠。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经济利益保障。科研成果如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会对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效益,因此,对于转化效果好的教师应该给予丰厚的回报。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榜样激励作用,促进其他的高校教师投入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中来。

(三)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

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大难题,在转化过程中只有在经费上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为了保障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应该划拨专款,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为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应该对硬件进行改善。如建设校园网、扩建实验室;订购科研书籍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教学实验和教学开发的教师改善办公条件,适当配备计算机和扫描仪,为转化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等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适合社会的创新性人才,就应该搞好科学研究,并把科学研究不断扩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综合性实验、转化为学术报告或讲座,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激励机制,从根源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参加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研究中来,以形成“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科研成果论文:浅谈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与对策

【摘要】档案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档案理论成功到实践成果的转化,着力提升档案服务的质量,更好地实现档案的社会化服务。本文通过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方式与对策的分析,希望能够为科研界更好地挖掘档案的深层次作用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档案;成果;转化;社会化;方式;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档案的研究呈现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且也集中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归结到底,这种研究成果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因此实现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当前档案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促进档案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文章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

(一)建言献策。当前对于一些档案的研究政治色彩非常浓厚,而研究的成果也是趋向于政治性的。此外,我国一些机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的时候,一般都会认真参考研究成果,希望通过研究成果,促进决策的合理化。能为国家机关部门提供借鉴作用的档案大部分是重要档案。因此,档案工作部门也会对这些档案予以重点管理与保护。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机制,对这些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为国家方针政策的提出提供诸多的参考价值。

(二)治学有人。一直以来,学界一方面对档案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也进行相应的应用研究。而且,对于一些理论研究也以专著、论文等形式公开发表,这就使得整个档案研究体系更加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档案的内容。档案的理论并不是纯粹的空洞理论,也因此具有了极强的实践价值功能。

(三)直接运用。当前,我国大部分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通过间接形式去完成的,但是,为了更好的更快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档案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希望通过直接的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档案库房则是一个可以供参考的方式。中国古代档案库的建设是非常发达的,其中个别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档案库既省时省力又省资金。

二、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构建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当前我们国家许多的学科虽然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它们的社会地位却不高。哲学、档案学等等就处于这种尴尬学科的地位。由于档案学的社会地位不高且处于冷门学科等原因,国家对于这种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未能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更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去保障。因此,在缺乏法治保障的情况下,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没有竞争力的,也不能够激发学界进行档案科研和实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于档案学的成果转化是非常不利的。然而,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作用是巨大的,较大限度内发挥档案学科研成果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治机制以及法律体系。利用这些较为完善的法制体系,促进档案学科研成果顺利实现合理转化,从而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

(二)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实现其社会化的功能。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科研成果转化,保障整个科研成果转化过程顺利进行并且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系统的平台。这种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应该是立足于科研成果近期转化这一基础的,而且应该与相应的体制机制相互配合,建立一个完整的平台保护体系,做好相应的平台管理工作。此外,这个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应该依据不同的类型对这些平台之上的成果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而且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一来就能够在较大限度内避免研究成果的浪费。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最重要的是需要正确地引导,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特殊机构,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保障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效性。只有在这种综合性的、体系化的平台之下,档案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够有章可循,有组织依靠,这样也就不会偏离研究的方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顺着正常的轨道有序地开展,在较大范围内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转化。

(三)加强团队建设以及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档案的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应用,最重要的前提保障就是需要有专业人才的加入。当前的学界专家应该积极转变科研观念,促进理论转化向科研成果转化演进。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斟酌、合理选题,精心设计、科学管理,积极整合科研力量,优化相关资源配置,大力突破学科界限,形成一个强大的科研团体。另外,就是要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相关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国家相关部门、档案部门等等都要加强对档案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积极投资经费,尤其是对一些重点的、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予以提高。而且,还要积极合理利用经费,避免经费的不规律和不合法使用,积极保障科研经费为科研工作提供助力,顺利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档案科研工作主要应该构建一整套的立法机制,并且构建一个相应的平台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就是组建专门的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团队,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最终共同促进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科研成果论文:新型科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

摘 要 世界大学和我国大学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与科研已成为高水平大学的两大支柱,“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高校才能提高总体办学水平,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为社会做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利用技术和节能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把新型的绿色低碳节能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弥补基础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能源 科研 实践教学

1研究意义

科研工作对基础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科研成果必然要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

1.1科研既丰富教学内容又完善和提高教学内容

无论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大学教学内容要及时跟上这种变化。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紧跟国内外科研前沿,可使教师掌握越来越多的新信息、新知识,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学产生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能源利用技术产生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但几百年内随着人类的需求,一直在飞速发展。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数十年没有变化,但其应用对象和应用场所一直在变化。因此,对于能源动力学科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以前的理论背景上。教师一定要把近期的研究成果首先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2科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引入科研到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大学的科研活动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科研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以及独立探索的自觉性等个人魅力无一不对学生成才产生巨大影响。事实上,大学里的许多科学家,他们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的能力和作风,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

2基本内容

2.1建立和组织新型科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师团队

实践教学的指挥官是我们进行科研的教师,新型科研成果能否成功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与合适的教师团队息息相关。我们在一线进行的教师多数具有很强的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但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普及在学生中,种种因素会让他们“有心而无功”,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至关重要。同时,新型科研成果来源于不同的研究团队,如何安排合适的教师,如何有序的普及给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

2.2组织新型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科研成果教学化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活动,通过布置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素质也得到锻炼和提高。新型科研成果必须符合实践教学内容。但科研试验台建立初期是不考虑教学的,初期目标只服务于科研。科研试验台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有以下劣势,(1)试验台套数少,不能一次性接纳多数学生;(2)试验台表象很深奥,学生不易接近;(3)危险性大;(4)实验过程长。新型科研成果要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必须要对试验台进行改造。

2.2.1完善实验台测试系统、演示系统以及标识

科研实验台是有一定专业研究水平的人搭建的,也是为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服务的,这都说明了科研实验台的深奥,因此,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就有些不合适。但是,我们完善了各方面的测试仪表,例如温度测试仪表、流量测试仪表以及电量测试仪表,同时在主装置室,我们建立能源利用和转换演示系统,科研实验台的深奥就成为理论学习和理论加深的又一平台,一切是那么容易理解。有了完善的测试系统、演示系统以及标识,单台科研实验台就同时可以为10至15个服务。

2.2.2设计和改造电控系统,提高试验台的安全性,让科研实验台成为实践教学的服务工具,让学生成为“工程师”

能源供应设备由换热器、压缩机、膨胀阀以及电控系统组成,换热器、压缩机、膨胀阀相当于人的各种器官,电控系统可以比喻成人的心脏,心脏不好了,供血不足,各个器官就工作不好。能源供应设备也是这样,电控系统尤为重要。设备供应商从个方面考虑,提供给用户的尽是“尽可能傻瓜的控制器”,但不利于用户学习。让科研实验台成为实践教学的服务工具,必须要改造原有的电控系统,设计新的电控系统,新的电控系统允许学生随意操作、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互相之间制造故障,但保持能源供应设备完好。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2.3建立和完善新型低碳节能科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有利于规范教学活动,帮助和督促我们完成教学目的,新型科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是新新事物,我们一定要在起步阶段让它走正,它的未来才能走稳、走好!

2.4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新型低碳节能科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

(1)教师队伍的评价机制,包括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能力评价、教学态度评价。

(2)实践活动参与者学生的评价机制,包括实践活动参与者学生的能力评价、学习态度评价以及学习成果评价。

(3)近期科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评价机制。

科研成果论文: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瓶颈分析

摘 要:目前我国的科研院所是我国科研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占到了我国总研发成果的35%以上,虽然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较多,但是在实际的成果转化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国每年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不足十分之一。这样的结果不仅仅是对我国科研院所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一种极大浪费,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科研院所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文章主要针对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产业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以及分析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同时也为我国的科研院所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贡献力量。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瓶颈;分析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科教兴国,科教强国的战略,因此我国的很多科研院所都在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不断的组织人才进行科研创新和研发。我国科研院所在研发成果上的成绩还是非常可喜的,但是科研成果最终是需要工业转化的,工业转化不仅能够有效的检验科研成果的最终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但是我国的科研院所在工业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并不是非常的顺利,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瓶颈。现在困扰我国科研院所进一步研发创新的不是研发经费或者是研发难度,而是研发成果的成功转化率。作为我国科研院所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成果转化必须向深层次的领域迈进,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成功率。我国的相关部门和单位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科研院所处理上述的问题。我国科研院所必须向产学研结合,多途径创新机制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有效工业转化,突破科研成果的转化瓶颈。

1 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瓶颈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瓶颈和制约问题的阐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及时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第二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第三个方面是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造成信息不对称。现阶段在我国的科研成果市场中,还是缺乏相对统一和开放的科研成果技术交易市场和科研成果转化市场,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不能够及时的让相关企业知晓,企业就没有选择以及购买科研成果技术的途径,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的科研院所和技术需求单位并没有一个非常顺畅的接触和沟通渠道。同时我国的相关企业也不能够将需要的科研技术及时的通过相应渠道反馈给科研院所中。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科研环境,重视理论研究,对于技术应用则没有看重;重视技术研究,对于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则没有看重。这种研发态度和环境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同外界很少联系或者是不联系,这样就会进一步的导致成果的供应单位和需求单位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科研成果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以及工业应用。

(2)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在我国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创建科研院所自己的高科技企业,这样能够有效的,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实现成果的商品化。但是我们在这里需要正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科研院所成立高科技企业需要很多的资金,同时也需要科研院所具备进一步经营的能力,特别是需要经营型人才。这一问题是科研院所的难点之一。我国的科研院所技术型人才密集,但经营型人才缺乏,缺乏商业化运作能力;同时大部分科研院所对于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限,需要高科技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资金的招募,但是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高投入以及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很多的资金投资者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处于观望的状态,银行也由于高风险等原因不愿意将资金借贷给高科技企业,这样就给高科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我国相关部门规定,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是不具备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格,这样就导致我国的高科技公司不能够通过股票发行或者是债券发行的方式来募集资金。上述的问题也是我国科研成果没有有效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瓶颈。我国科研院所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在成立之初,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运作,主要的原因有三个,及时个是高科技企业并没有充足的资本积累;第二个是高科技企业没有畅通的资金筹集渠道;第三个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资金筹集的能力较弱。上述三个原因就导致了高科技企业的运行不畅,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科研院所研发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工业化,商品化转化。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瓶颈。

(3)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科研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在研发期间主要有三个因素推动了研发的有效进行。一个因素是充足的科研经费;第二个因素是科学的市场检验;第三个因素是衍生问题的动态处理。上述的三个因素在研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研发过程中,研发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上述三个因素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旨在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但是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导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并没有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没有严格的按照我国相关规定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主要的成果为职务成果,具体的成果转化利益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难以确定最终的受益主体。在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功劳在于相关领导的正确领导以及科研单位提供的品质的科研环境,忽视了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因此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过程中,科研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大部分的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全部给了相关的领导。这样就直接的伤害了科研人员的科研进取心以及主动性,积极性。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就是个别的科研人员同外界人士合作,造成科研院所的技术流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1)我国现阶段科研院所在对待科研成果态度上具有形式化的问题以及表象化的问题。在我国科研院所中,科研项目的立项以及相应的后续程序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在遇到科研难题时,会找相关的科研同行进行咨询,或者是查阅文献以及检索引证。关于科研项目的具体进程只是汇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我国现在的科研立项大多是一些形式化或者表面化的东西,导致科研项目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很多科研院所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项目获取经费。很多的立项科研成果是通过不计成本的投入在实验室中模拟形成,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领域需要的是最小的投入较大的回报,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很难到达商业上的要求。我国的科研成果在投入生产过程中长时间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就是科研过程中形式化或者是表象化的危害。

(2)在我国的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成果研发过程中为了片面的追求洋化的科研成果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本土化。科研院所撰写的博士或硕士科研论文,以及各项科研课题的申报与获批,其中,均有“国际相同研究领域、成果及水平”等模板要求。瞄准国际前沿本身并没有什么瑕疵,但一味最求国际先进,与国内的需求和实际脱节,这种追求洋化的重复投入,从根本上遗失了本土化和适用化的内在需求,也忽略了我国工业化短暂进程的内在特点。

(3)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相应的科研管理机制和体系制约了科研成果研究的正常运转,这样就导致了科研成果的虚拟化问题科研院所的评职机制、教学科研考核机制和名利驱动机制等,导致科研人员注重的目标不是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而是科技成果本身的研究过程与成果鉴定。简单说,科研证书满足了名誉的需求。“用与不用、用好不用好”是企业与社会的行为,学术研究呈现了虚拟化和泡沫化的乱象。

3 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的处理方法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的处理方法的论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及时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同时要创新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第二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第三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同时要不断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多模式,多渠道实现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技术合作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技术合作是一种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高校和企业能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这种需求和资源结构的互补性能够产生比单一资源单独使用更大的效率,在合作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

(2) 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 风险投资是科研院所通向资本市场、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捷径。利用风险投资有助于缩短科研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周期,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择优培植机制,为我国科研院所附属科技企业的成熟创造了条件,对我国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3)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对于科研人员来讲,科技成果转化成的实际收益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我国的科研院所应该不断的完善和建立科研收益分配制度来鼓励相关的科研人员。在美国,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有三分之一是用于奖励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和付出。这样的结果能够较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的处理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让科研人员积极的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让科研成果真真正正的转化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成果。

科研成果论文:基于数据仓库的科研成果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 要: 传统的科研成果管理多利用数据库将成果数据存储起来,由于科研成果的数据类型多,存储方式不统一,在决策分析时会成为获得有效成果数据的障碍,同时传统的科研成果系统只能单一提取成果信息。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提出了基于数据仓库的科研成果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结合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以及关联规则挖掘算法,该系统支持管理人员发现成果的潜在趋势、评估科研项目工作组的能力、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等,通过对学校论文库中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的挖掘,发现了论文数量与时间维度之间的关系,且与实际培养情况符合,验证了Apriori在系统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 科研成果管理; 决策支持; 数据仓库; 联机分析处理; 数据挖掘

0 引 言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费时费力,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也被这样死板的管理方法给淹没了,人们不能也不愿意从纸质的资料文献中去发现价值。科研管理方式效率低会严重影响到科研项目开发的进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单位虽然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开始建立管理系统,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1]。

近年来,国内研究机构也开始重视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目的多是为了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对的科研成果进行公示,共同分享研究信息[2]。科研成果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科研管理系统对成果资源的浪费情况,加强对科研成果信息中潜在知识的利用,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中对成果管理的有效性,利用数据挖掘充分发挥成果数据的潜力,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依据[3]。

1 SRAM?DSS的需求分析

1.1 功能需求

科研成果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主要面向科研项目的成果进行管理,这些成果包括学术论文、著作、期刊、专利等。数据仓库的应用可以对成果数据采取智能的分析,将成果数据进行归类和按照成果数据的分析要求进行整理,从中发现成果与项目、人员之间的联系和潜在的规律,帮助决策者调整科研定位,做出科学的决策。

基本管理功能要求用户可以利用本系统完成对成果的基本管理,包括成果提交、 审核、审批等流程的规范管理,还有对保密项目成果的加密处理,不仅要系统能够保存使用过程中存入的成果,还可以导入外部数据库的成果数据,为数据挖掘功能提供数据基础,对数据的集成程度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利用数据仓库存放成果数据[4]。

1.2 用户需求

系统的主要角色包括科研员,科研管理员,决策员,数据管理员,系统管理员。

2 总体设计

2.1 科研成果数据仓库的设计

对于科研成果数据仓库从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三方面进行建模。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把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划分好具体的维度[5]。以成果主题为例,成果数据包括成果名称,成果类型,成果来源,成果性质,成果作者,成果审核结果,所属项目,成果完成时间,成果数量等,以此作为分析的依据。因为数据仓库是多维的,OLAP要在多维数据集之上才能进行,成果数据要满足分析的要求可以根据维层次继续划分,成果类型包括论文,专利,专著,软件成果等;成果性质包括科技,医药,航天等[6]。

(1) 逻辑模型

系统主要用户利用成果信息进行分析,以此来评估科研项目,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分析成果事实表中的数据信息有用户维、成果维、时间维。在OLAP分析时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2) 物理模型

在设计数据仓库的物理模型时,定义成果数据的数据标准是需要注意的重点,目的是使成果数据在数据仓库中都有一个统一的格式,定义表示成果的相关属性来描述成果逻辑关系,得到对成果数据仓库的特征进行完整描述。系统采用SQLServer2008建立数据库[7]。利用AnalysisServices获得后台数据库里面的信息,这样建立的数据仓库可以满足需求。

2.2 SRAM?DSS功能的设计

为实现科研成果管理科学,多方位管理,设计成果管理,决策支持,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四个模块的内容,并且用户在登陆系统之前要进行身份验证。

(1) 成果管理模块

成果管理主要包括成果查询,添加成果,申报成果,成果审核,成果加密以及成果导出等功能,系统采用分组加密方式进行加密。

(2) 决策支持模块

数据仓库是决策支持功能的数据基础,有了数据就需要更多的操作来完成决策支持。对于系统中不同的数据来源,包括外部导入数据利用ETL过程,实现规范化。然后将符合标准的数据装入数据仓库中。然后针对用户的要求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和关联规则挖掘。

(3)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在Web地址栏输入URL进入登录,用户名文本框内输入用户姓名,在密码框内输入密码。系统认证平台会判断用户身份,若是新用户要完成注册才能登陆,注册时要填写用户真实的信息,才能获得登陆权利,若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正确,登录成功。用户可以在用户管理中进行创建,添加到用户数据表中,也能获得系统的使用权限[8]。

(4)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系统的权限分配,系统维护以及一些常用工具的设计。不同的用户进行的操作不同,能够看到的信息不同,就要求系统控制权限,建立权限分配制度,有利于对用户权限进行合理的分配也保障了系统的安全运行。系统维护是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功能,包括对系统用户数据,成果信息数据等的备份工作,实现数据库的安全管理,管理相应功能结构规范性,为系统的更新与升级提供支持。

3 系统实现

3.1 基于数据仓库的OLAP模型

联机分析处理技术能够高效的分析数据,发现事物发展规律,捕获异常和细节。OLAP支持数据分析,而数据仓库里的数据是经过ETL处理后集成到一起,保障了分析在一个快速的时间内给予响应。所以本阶段就是基于数据仓库建立OLAP模型,从而得到更为的数据立方体,既降低了刷新代价又提高了响应速度。

OLAP包括了维和度量,在前面建立数据仓库时已经完成。利用SQL Server中的Analysis Services项目模板建立多维数据集,定义数据源以及建立事实表与维表之间的关系。

OLAP模型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利用MDX进行多维查找,可以有效分析多维数据集。MDX是OLAP的查询语句,语法与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很类似。在成果管理系统中,通过MDX语言把科研员和决策者需要的成果数据查询出来,展现在前台界面里。

利用OLAP模型进行分析,决策者可以依据分析要求,选择更多角度去分析数据,能得到的分析也更多,如下:

(1) 由科研成果的类型分布来看整体项目的侧重重点,以及在成果突出领域的发展机会和潜力;

(2) 由科研成果参与者和及时申请单位作者与项目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参与者职称水平,技术支持水平对成果完成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并不是参与者越多的成果越完善,可以以此作为合理分配人才资源参与项目开发的依据,也可以以此评估参与人员的水平,作为考核参考;

(3) 以科研成果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作为项目进度和发展的一个参考标准。也可以看到成果的趋势和项目完成单位的能力和业务的提升;

(4) 可以利用数据库,对以往成果信息进行分析,由于在传统的数据库中不具备OLAP的功能。

3.2 基于数据仓库的关联规则挖掘

基于数据仓库的关联规则挖掘,Apriori算法的核心是提高关联规则产生的效率。利用Apriori算法对科研成果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明确成果的特征,根据成果特征描述来看,适合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的挖掘。科研成果数据的特征如下:成果数据是按照项目进程时间节点进行录入的,存储在成果库中;成果评估方式不统一,对成果的评估应采取统一的标准;科研成果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每一个成果都对应一条记录,每一个记录的属性都一样。

以本校论文库的数据为实验数据,在论文管理系统中可导出相关TXT文档数据,利用系统成果导入功能,添加到系统中,对数据进行统一的处理。选取2012―2015年间,数学、物理、计算机、兵器学科的论文成果数据。论文所属学科层次划分到一级子学科,时间层次按照年学年,继续划分下去。

(1) 数据预处理

数据经过清洗,转换,去掉无效的数据,采用统一的数据编码规则,用离散字母代替时间层次,同时将学科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重新编码。进一步按照论文数量划分等级,五份为一级,等级越高代表论文数量越多。

(2) 算法实现

设置最小支持度 min_sup=4,支持度=40%,置信度=80%,通过Apriori算法计算出的关联规则信任度见表2。

(3) 结果分析

采用的实验数据来自于论文数据库,由于学校毕业论文按照培养计划有周期性,学术性硕士的培养周期为2.5学年,所以硕士毕业多集中于及时学年3月份左右,工程硕士的培养周期为第二学年9月份,所以对数据的分析结果多集中于上半年。

规则1表示,在2012年及时学年在5篇以内且2013年及时学年毕业论文在5篇以内的学科专业,则在2013年第二学年在5篇左右的支持度为40%,信任度为80%。

规则2表示,在2013年及时学年在5篇以内且2013年第二学年毕业论文在5篇以内的学科专业,则在2012年及时学年在5篇左右的支持度为40%,信任度为80%。

规则3表示,在2012年及时学年在5篇以内且2013年及时学年毕业论文在5篇以内的学科专业,则在2014年第二学年在5篇左右的支持度为40%,信任度为80%。

3.3 关联规则说明

由于系统中的测试数据多来自网络和本校的数据库,对关联规则的挖掘也许存在偏差,但是整体提供的关联规则数据信息还是符合实际的。简要介绍以下几点:

(1) 选取成果完成人的职称级别和所提交的成果类型与数量作为关联规则挖掘的维度,发现成果完成人职称较低的数量较多,存在关联规则;

(2) 选取固定时间内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发现时间维度与论文数量多,关联较高;

(3) 对不同高校的成果数量进行关联分析,985与211高校的科研论文,期刊发表数量多具有关联规则。

4 界面展示

用户登陆界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用户可以选择“记住我”,在下次进入系统时可以免登陆,若是新用户及时次登陆系统,需要注册,完成注册后即获得登陆权限。

登陆后看到的首页,左侧导航栏显示了主要的功能,成果展示系统中的成果数量以及系统中的成果列表。

5 结 论

本文在调研了解科研成果管理的决策分析需求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数据仓库的有关技术知识,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的应用以及数据挖掘关联规则算法的原理。提出了基于数据仓库的科研成果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开发系统应用的主要技术包括OLAP和Apriori算法,将OLAP和Apriori算法结合运用于实际的系统开发中,关联规则计算在OLAP物化了的多维数据集基础上进行,减少了重新计算的时间,使决策分析更加智能化,使数据挖掘的步骤更具目标化,提升辅助决策在科研成果管理中的实用价值。

科研成果论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

摘 要:高校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和孵化产业、企业的强大基地。近年来,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批科研成果以不同的形式走上市场,强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总体而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在思想观念、转化环节和宏观环境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偏低,对经济的支持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促进我国科研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适应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大批项目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总的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件左右的科技成果,绝大多数没有及时应用或转化成生产力,其转化率只有10%多一点,而达国家通常为60%左右。这说明大量科研经费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同时也表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

1.1 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选题立项脱离市场需求,缺乏实用性

选题是科研程序中的首要环节,也是科研成果能否顺利推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市场需求的成果才有推广成功的可能。由于大多数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往往只追求学术层次和学术效果,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结果是基础理论研究多,开发性科研研究少,真正能直接转化、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就更少了。在高校每年开发出的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员然有一部分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却不能填补生产中急需技术的严重短缺。

1.2 科研体制不健全,转化资金短缺,转化后续能力不足

高校科研成果产生后,一般都还处在理论和实验室阶段,都是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最多也只是具有某种不的“物化”载体的知识形态的成果,即样品、样机、初步设计等。这种科研成果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生产放大、工艺设备设计、成果商品化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实现转化这就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近年来,政府对高校下拨的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对于政府、高等学校和研究者来说,大部分成果中试与成果商品化需要的的巨大资金和风险难以承担。因此,都把希望寄托给企业而企业却又认为,从市场上买回的技术,应无需经过转化就能直接投人生产变成产品,不愿大量投人具有较高风险的转化经费。没有企业和风险投资机制的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后续能力就严重不足。

1.3 专业化的中介机构质乏,服务能力低下,转化渠道不畅

高校外的中介机构大多是各级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科研进步而出资设立的,具有浓厚的官办、半官办色彩,依靠政府部门为其出项目出课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中介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有些科研中介服务机构出现为假冒伪劣铺路搭桥,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行为。由于我国高校、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还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虽然每年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各级各类的技术洽谈会、成果拍卖会上千次.但是真正对科研成果转化富有实效的却寥寥无几。

2 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2.1 充分认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与科研竞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仅是追求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而是追求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高校作为我国当前科研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变化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高校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都要提高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水平,彻底改变那种“从事科研是为了,是为了评职称”的错误观念以及研究内容仅仅取之于文献,而研究结果又仅仅用之于文献的做法。高校领导应把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放到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地位去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放在与教学基础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具体组织和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规划和建设,为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学校发展。

2.2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重立项、重论文、重奖项的不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导致科研人员只注重学术价值,对成果的市场开发前景、推广的可能性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很少关心,其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大量的成果被闲置。因此,必须克服目前科研人员围着论文成果转,高校围着项目经费转,而将国家需要、市场需求抛在一边的不合理状况,尽快对科研人员不同的分工和行为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合理有效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可侧重于考察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2.3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组织社会资金参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风险投资是发达国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它能降低单个企业和高校的转化资金压力和转化风险,加速科研成果的孵化出壳。在目前国家资金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建立起国家投人引导,企业投人为主,外资、个人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在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过程中,政府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应积极组织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走进校内,并为此制定种种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促进产学研结合。对已介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要在新产品试制、试销过程中给予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倾斜。政府也应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直接对那些虽然经济效益不高,但社会公益性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项目进行风险投资,促进转化。

结束语

总之,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不是一践而就的,要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的长期努力。这当中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转变观念,树立起知识即经济的意识,建立起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客观条件;投融资渠道的畅通、企业的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及高校科研和管理人员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条件。

科研成果论文: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制约因素与提高途径

摘要:近几年,地方性本科院校拥有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但是所转化的成果比例却不见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因此如何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如何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值得大家深思。本文针对围绕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影响地方性本科院校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成果转化率的主要途径与实施方案,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 科研成果转化 提高途径

地方性本科院校是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实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伟大战略的高技术人才集聚地,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科学技术攻关及产品开发等科学技术研究中做出了富有成效的贡献,为地方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加速发展起到了积极支撑作用。近几年,国家、地方各级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投入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值也越来越大,积累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但科研成果转化率方面仍然未见好转,导致科研成果库存现象非常严重。本文根据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及地方企业的各自需求,围绕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影响地方性本科院校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成果转化率的主要途径与实施方案,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

(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利于成果转化

由于受20世纪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形成了一套“又红又专”的专业体系。现有的专业体系专业面过窄、专业划分过细,导致专业之间的授课内容重叠现象非常严重,且专业与专业之间界限也不明晰。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类92个、专业506种,其中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这样,通过这种本科专业体系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知识面过窄、视野有局限,进行产品开发时缺乏“系统”“产品”的完整性概念,无法独立完成产品开发,需要多个不同专业的技术人才协同才能完成产品开发,协调的过程越多、越复杂,开发产品的质量越难保障。因此,这样培养的人才所研发的成果,其视野非常有限,基本局限在“技术”层面,不具备成果转化的品质,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产品”,难以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利于成果转化

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并未将科研成果转化面的课程纳入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从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整性来看,所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理解存在偏离现象,简单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转让混为一谈,甚至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将科研成果转化目标简单地理解为知识产权转让,这样必然会对科研成果转化起到消极作用,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由于缺乏对科研成果转化内涵的实质性理解,因此教学计划中并未列入有关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课程。这样地方性本科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培养在校大学生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必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制约了科研成果转化成效。

(三)科学研究体制机制不利于成果转化

高科技需要高投入,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迅速产业化,离不开对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的有力支持,不但重视开发前期的技术研究,同时也重视开发后期的产品开发,研究的成果为产品,具备成果转化的品质。发达国家对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的资金投入一般是1:10:100的比例,而我国却是1:1:10的比例。从科学研究的三个阶段来看,我国重视的是研究投入,而对产品开发和商品化投入重视不够。我国的产品开发投入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这样研究所得的研究成果基本属于“技术”层面,要把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需要投入10倍于研究经费才能形成产品,而要将这些“产品”转化为“商品”,还是需要投入10倍于开发经费才能转化为商品。目前,科研项目经费基本用于“技术研究”,而对“产品开发”和“产品商品化”投入的研发经费很少,这样“技术”型成果严重制约了成果的转化。

(四)社会服务体制机制不利于成果转化

近几年,地方性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结合越来越紧密,并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支撑作用,促进了地方传统经济转型、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校企协同发展的“双赢”态势。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关系非常脆弱,相互间的权责不明,各自担当也不够。科技人员与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基本局限在共同申报项目上,项目验收完毕合作即告结束,根本谈不上校企共同研究与协同开发,形成的成果也基本局限在论文与专利,形成的技术质量也不高,达不到产品开发的要求。

同时,既然科研成果的质量不高,很少企业愿意出资将共同研究的成果“技术”转化为“产品”,或将“产品”转化为“商品”,最终导致实体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不强,也就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传统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成果转化率提高的主要路径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着眼于“系统”

为了克服我国高校专业划分太过于细的问题,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专业划分原则,建立基于一级学科的专业划分体系,一个一级学科对应一个专业,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专业的数量,拓宽培养人才的知识面,提升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不应划分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四个专业,该一级学科下只设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以“系统”“产品”开发为目标制定融入船、海、机和电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船、海、机、电的专业知识,利于培养人才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系统意识的提升。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应重视成果转化

根据地方性本科院校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办学条件,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重新确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促进专业教育与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科研成果转化教育资源,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开设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通识性公共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激发学生科研成果转化动力;开设与产品开发相关的专业课程,着重提升学生产品开发技能;开设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成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