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教育革新论文

摘要:职业教育经济效能高于普通教育,是和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但目前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有成见,包括制度上的偏颇和观念上的偏见、教育选拔形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职教教师供给不足、职教毕业生难以获得深造机会。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依次提出了相应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
教育革新论文

教育革新论文:教学革新论文:国内文学教育变革研究

本文作者:翁韦梅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细读文本,破除教材

中国文学不仅历史长,而且文学史线索纷纭复杂,作家和文学作品同样也是如烟海浩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是处理不精照本宣科,就很难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首先,我们就应当破除教材的,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运用精而少的原则,优化教学的内容,从而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其次,中国文学不单是传授知识,重要的应是使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文学作品,进而培养审美的能力,充分发挥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功能。所以,传统的以史代文教学模式一定要进行变革。众多学者,例如北京大学的温儒敏等教授就提倡中国文学教学应当淡化历史的线索,更突出作家的作品以及文学现象分析。其三,中国的文学作家,作品繁多,在时间有限情况下,还是需要严格地筛选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重点突出有经典意义的作家的文学作品,教导学生细读文本。例如沈从文,著述很多,因此学生很难一一细读。若选择短篇《八骏图》与中篇《边城》教导学生进行比较细读,如此一来,沈从文的作品思想、建构湘西世界的人性美以及批判与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而沈从文的独特艺术魅力,也能从这两篇小说里窥一斑而见全豹,获得具体的熏陶和感受[3]。

多媒体的辅助教学

随着如今多媒体技术运用不断推广,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它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抽象想象变具体,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让学生获取更多相关知识,进而扩大知识范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能够让复杂内容简化,例如赏析《白鹿原》,就地理位置而言,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中原、西北一代的事,这里的地理位置就能够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能通过多媒体设备了解书中所涉及到的地域及景色,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就时间上来说,这部作品时间跨度较大,从清末直到解放初期,时间经历了五十年,而这五十年正是中国发生巨大改变的五十年,可以使学生深入到那时的环境里,面对画面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人物来说,该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人物的不同性格能反映出该人物的命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列出表格,将人物结局同人物的一生经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4]。

在人文科目逐渐走下坡的时代,我们难免会困惑、惶然。然而,在困境里往往都蕴含着生机。我们必须重拾对文学教学的信心,深入探索,认真实践,积极地推进中国文学教学革新。而后现代的教学思想不管是在教学方式、课程计划、教学理念或是在师生关系上,都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破除了传统束缚,开辟了新途径。通过有效的教育革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同时,重视从各个不同角度打造学生的人文精神,造就出具有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优良的情绪特征、强烈的竞争能力、独特的创造能力以及环境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革新论文:教育革新论文:透析高校艺术素质教育革新方式

本文作者:王菲 单位:许昌学院美术学院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结合当前的学生知识需求、社会发展背景、人才培养现状、就业情况等,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从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角度来说,他们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特殊艺术知识的追求与渴望等,尤其是希望能够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良好、知识丰富、人格健全的人。③高等院校是学生接受系统知识和培养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特定技能需求的同时,有责任提供其他方面的艺术知识。其次,各个高校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指定性要求与规定,比如《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高校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等,对于素质教育目标、艺术教育内容、学科规划架构、评估标准、体系与模式的具体规定,不仅内容系统而丰富,同时涉及的问题也非常宽泛,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系统性与性特征,是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重要标准。再次,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还必须满足社会工作岗位对特殊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需求标准。有人曾说:21世纪的国民产业发展与突破将集中体现在各个行业人才综合艺术水平的提升与发展方面。只有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同时又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才,才能实现社会产业的不断革新与升级,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除了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外,这也是高校增强竞争力,体现办学特色,增加就业,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对于社会工作岗位人才需要的满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目标。,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还必须满足社会快速发展与不同个体间和谐共存的目标。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如果缺乏相应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将会很快被淘汰。而且从群体构成的角度来说,社会是由不同个体所构成的一个团体组织,它的有序运行,一方面需要人们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另一方面也需要人们的奉献精神,互帮互助才能长久共存。事实上,这种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社会法律规范之外,更需要高校的知识感化与道德熏陶作用,特别是通过艺术素质教育,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使他们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履行奉献精神,增强集体责任感和个人荣誉意识。因此,满足社会环境变化与不同个体间长久共存也是诸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大部分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众所周知,部分学科之间存在极大的关联性,比如外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史、艺术设计与艺术欣赏、摄影艺术与广播电视编辑等。在课程安排上如果能够进行合理搭配,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资源,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对于艺术素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是为了设置课程而设置课程。既未对科目间的合理搭配进行深入研究,统筹规划;又没有对特定专业学生选修内容做具体规定,导致选修科目相互孤立,课程结构松散,缺乏整合教学效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艺术素质教育所发挥的整体作用。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正如上文所说,当前各个高校都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开设了艺术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然而,却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合理与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存在着“压缩”使用艺术院校教材的情况,没有符合自身学生特点的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目标上,有些教师认为艺术素质教育作为选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甚至认为是为学生挣得学分而设的,当成一个流程来做,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局部化、随意化、片段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缺乏合理的评估模式首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由于课时比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教师面对的是数量庞大的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因此,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内,各个高校很难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估与衡量。其次,这些课程是以选修的形式出现的,最终考核方式是要求学生提交一至两篇论文或者是作品,这也很难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进行衡量,这极大地影响了艺术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健康发展。(四)学生对艺术素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课程间缺乏协调效应,重复教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从文学、艺术学院引进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态度与内容安排,以及学校缺乏严格、科学的学习考核方式,最终导致很多学生轻视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仅仅将其视为获取学分的一个手段,因此,很多选修课只有寥寥数人在专心听课,甚至很多人都不去,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对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文化、艺术、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考核力度2010年1月,河南省教育厅网站公布了河南省69所大专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的考核结果,其中有50所学校进入了一、二、三类行列。这种行政考核方式既可以提升院校领导对艺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对于院校的宣传,也为其他诸多学校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他们可以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且,在强大的评估指标作用下,各个学校也会不断地加大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投入,主动进行教学改革。

(二)建立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研究与管理机构事实上,一门学科要想真正得到重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就必须有专门的研究与管理机构。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目前已经成立了省、市一级的艺术素质教育管理委员会,但各个高校内部的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甚至很多学校都不存在。④针对这种情况,各个高校建立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构迫在眉睫。该机构一方面要研究艺术素质教育学科间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与搭配;另一方面要能够规划、组织、评估、督促并定期检查各门课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不同,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文化层次较高,具有较强分析判断能力,参与意识与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群体。因此,其师资队伍必须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也就是说,他们集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不仅具有正确的审美观,较高的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四)加强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当前,各种艺术素质教育活动大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提高教学活动的普及程度。然而,课外实践活动虽然影响面比较窄,参与活动的数量有限,但其形式多样,内容也非常丰富,更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实现良好的艺术素质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发挥各类学生社团、艺术团体、文艺比赛的重要性,开展各种校园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氛围。

总体来说,艺术素质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学生作为社会个体所必要的文化存在,对于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各个高校应当结合学生现状与教学条件,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教育革新论文:医学教育管理系统革新论文

摘要:近两年来,我院应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解决了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僵化、形式单一的问题,并且为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某些管理漏洞。该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易为初学者掌握。如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加以改进,则有可能成为一种科教综合管理信息化的平台。

关键词:医学教育;管理系统;改革

继续医学教育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我国,卫生部于1991年颁布《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探索和实践。我院是一所二级医院,科教科、护理部负责我院400多名医护人员的进修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科研管理工作,传统的工作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来负责整理、统计各类资料,不仅工作量相当大,而且统计出的数据容易重复或遗漏,不能及时、、动态地提供相关的查询和统计分析信息。多年来,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都是人工处理,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举办、学分年度验证、统计报表制作等,工作量大、程序较为复杂琐碎,且效率低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院从2005年开始使用由北京健康在线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公司)研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以下简称ICME),虽然应用时间较晚,但已取得较好的效果。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教育学分记录难、规范难、上报难、查询和审核难等问题。该系统是根据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的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的规定而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通用性,适合于各级医院用于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分管理,目前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应用。

一、系统简介

以我院使用的2.1.1064版为例,ICME是一套集记录、管理、统计、申报为一体的继续教育管理系统软件,它把计算机、互联网、POS机和IC卡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入继续教育管理。主要特点有:图形界面操作简单、功能实用、操作方便快捷、运行安全、动态数据统计等。该系统主要包括“人员管理”、“学分录入”、“科室管理”、“统计查询”、“远程查询”、“系统设置”六大功能模块,能够完成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存储、打印、维护和远程交换等功能。

1.1前期准备科教科专人负责ICME的管理工作。硬件需求:可连接Internet的专用电脑1台,POS机2台,联机读写器1台,ICME软件1套。按姓名、科室、专业、职称、职务、学历、身份证号等内容录入ICME全院医务人员的基本数据,公司为每位医务人员配发一张继续医学教育IC卡,为持卡人建立编号。

1.2学分录入我院每年开展继续教育项目40余项,每次参加人员100~200人,授课结束后在现场使用POS机进行刷卡,完成学分的登记工作,每次刷卡时间不超过3s。部分人员参加院外学习,项目举办单位刷卡后通过网络上传于数据中心,我院ICME通过网络下载该部分人员信息。同样,我院也可为参加学习的外院人员刷卡记分。

1.3学分管理科教科负责POS机与电脑交换数据或远程数据交换,定期对系统实施维护。为了数据的安全和保密,ICME还设有系统安全密码,要求用户输入正确用户名和口令后才能进入系统进行操作。通过对学分情况查询,及时监控数据,动态掌握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以保障继续教育学分数据的完整和继续教育工作的完成。

二、应用效果

2.1操作便捷,效率提高该系统在我院实际应用以来,虽然不到2年,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数据输入方便快捷、统计报表,摒弃了传统繁琐的手工登记、检查、审核、统计工作;使用POS机对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人员进行现场考勤登记,不但解决了传统登记速度慢造成人员进入会场时排队拥挤的现象,同时也减少人工登记带来的误差和不公正性。科教科人员可根据《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的规定,在“系统设置”模块自行维护各项学分等级等标准,该标准在数据输入时由系统自动调用。如某医师为中级职称,则系统自动检测其Ⅰ类学分是否合格。在较大限度上降低了各项标准由手工录入而造成的出错率;在数据查询、统计中可生成各类报表,使科教科人员能直观地分析各类数据趋势,更好地把握全院人员的继续教育情况。

2.2实时记录,查询方便公司与好医生网站相联合,实现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通过网页浏览器实现学分自助查询功能,每名医务人员均可上网查看本人学分。由于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繁多、内容不尽相同,传统管理模式不能够将信息及时、、地传递到管理人员;现在,继教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地了解全院各科室或个人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情况,为医务人员的晋职、续聘、再注册等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通过了解各科室继续医学教育的动态信息,整体规划全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保障了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完成,也促进了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2.3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及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很难按照个体需求有选择地接受教育,从而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实施。往年继续教育针对性不强,医学领域专业较多,医务人员的学历、职称又不尽相同,但继续教育开设内容又需多门学科兼顾,实际上在一些基层医院中,继续医学教育讲座水平不高,一些讲座成了科普知识讲座,使一些医务人员对参加讲座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有的课程质量越高,专业性越强,非本专业或水平较低者越不容易懂,听讲座只为学分而来。ICME与好医生网站联合,提供各专业的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医务人员可根据自己专业选择需要的内容,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其内容多为各专业知名专家讲授该专业前沿内容,起到了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初衷。网络学习所获学分得到卫生部认可,可直接纳入ICME管理。

2.4灵活方便,形式多样往年继续教育形式较单一,主要以举办讲座为主,忽视了医务人员班次繁杂、临床工作各异、常需加班的特殊情况,造成许多医务人员不能按时参加讲座。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提供给医务人员一个不需要与教师面对面的授课学习途径,医务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个体知识、专业需求,灵活安排学习计划,在不耽误工作的同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并且节省了大量用于路途的时间。这种继续医学教育方式解决了医务人员的工学矛盾,使学习者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学习所需知识。

三、应用体会与建议

3.1形成标准,推广尽管该系统是卫生部认可并建议在全国推广的一套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各地区甚至在北京市,应用情况不均衡,仍未做到普遍应用。也就是说,使用纸质学分条、学分证书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一方面,这些学分需要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逐一进行手工审核、录入,并需要将原学分证书妥善分类保存备查,造成相当大的人力、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纸质学分条、学分证书的存在,为一些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提供了机会,有极个别人实际未参加某项目的学习或培训,但持有该项目的证书,目前管理人员对此现象监管的力度较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继续教育工作,未达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如能普遍应用该系统,可进一步提高效率,加强管理力度。当然,由于各地条件不一,需要一定的时间。

3.2软件功能仍有提升完善的空间应用该系统以来,公司进行过三次软件升级,目前版本为1.1.1064版,总的体会是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但笔者认为该系统在可操作性上仍有进一步提高的需要。仍以手工录入纸质学分证书等非项目学分为例,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对这些学分内容必须及时录入、上传系统服务器;但由于人员较多,各科室人员工作情况不一,很难做到同时上交,这样对某一学分内容二次录入时,系统不能自动出现最近已录入的项目内容以供选择,只能再次完整地手工录入,造成效率降低,增加了出错的机会。其次,上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对这些非项目学分应录入原项目编号,但系统操作界面上未提供录入项目编号的位置空间。再者,出现学分误录入时,医院管理人员无法自行删除,只能与上级管理部门或技术支持部门联系,由其修正,影响了工作效率。其实,这些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期待着公司继续改进。

3.3系统欠稳定,偶有学分遗漏现象发生我院曾发生继续教育主办方录入并上传数据后,参加继续教育人员所在单位不能正常下载该人员数据,与公司联系后,称可能为系统问题。但近期升级至1.1.1064版本后,未出现此问题。

3.4ICME未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和效益ICME项目内容涵盖了继续医学教育讲座、科研、教学授课、学术论文、学术会议、外出进修、科室业务学习、自学等诸多完整、实时的科教信息数据。原来版本关键字段较少,不能分门别类,档案数据不能区分出各关键字段,导致无法对有效关键字段进行排序和统计。对科教科各项业务工作,如继续医学教育、科研、专利、论著、学术论文、学术会议、科室讲课、临床病例讨论、外出进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我们每年都要重新分门别类进行数据录入、统计、资料存档。幸而,近期升级版本1.1.1064版做出了很大改进,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自2005年以来,北京地区除传统的25学分要求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医务人员每年度必须参加不少于20学时的传染病知识培训。目前采用传染病培训合格证书形式,仍需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如果系统专设传染病关键字段,则极大地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约了人力物力。目前ICME还未能与我院HIS系统相结合,各科室及医务人员未能及时查询、统计各种有效信息,个人只能从因特网查询个人学分,远未能发挥自身具备的潜能。随着ICME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将来与医院HIS系统有机结合后,有望发展为医院科教信息数据中心库,成为科教综合管理信息化的平台。

教育革新论文: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机制革新论文

关键词:全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生创新

摘要:作为一种话语形式的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视域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形成以原则为基调、以路径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的一体化创新体系,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际效果。

话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建构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传导、输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权利构造的参与者。在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面临新的课题,面临新的话语冲击、重组、挑战、渗透等。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积极走在时代前面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积极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易于接受全球化的理念、各种思潮、全球化话语等,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的话语内涵及其走向

(一)全球化的不同解读。关于什么是全球化问题,目前学术界作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化的视角,包括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和国际劳动分工等方面纬度。阿芒·马特拉(ArmandMattelart)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内外的商业活动,它是一个公司的组织模式和一个世界空间建立关系的模式。这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赫尔德等人指出“全球化好被理解为一个进程或者一组进程,而不是单一的状态。它反映的既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逻辑,也不是一个世界社会或者世界共同体。相反,它反映出了区际交往和交换网络与系统”。全球化是一个多样性的存在,全球化不导致同一化。这种观点目前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同和支持。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导致了商品、资本、信息和人员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频繁的流动,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更加息息相关。全球化也代表着超越国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的形成”。这种观点把全球化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话语概念,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化全球化的话语表达。概而观之,全球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球性话语表达,是不同的主体所建构的话语形式。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话语形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全球化甚或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而存在,是一种新兴的话语表达。

(二)全球化的话语内涵。全球化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而存在,具有特定的内涵。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全球化话语是一种跨民族、跨区域性的话语形式,是对世界存在、事物发展的全球性描述。二是全球化话语是多样性的,包括经济全球化话语、文化全球化话语、信息全球化话语、网络全球化话语等类型。不同的话语类型描述、诠释不同的意义表达。然而,必须关注的是,全球化话语的多样性并不排斥在一定领域上趋同性不断增强的特征。三是全球化话语是一种建构性话语,是在描述、诠释世界事物发展的基础上,用独特的话语去建构全球化知识和理念。全球化话语具有跨区域、普世性和渗透性强等特征,对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的话语具有很大的渗透性、破坏性影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全球化话语是对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话语的一种冲击,甚或是解构。

(三)全球化的话语走向。全球化话语作为全球性的话语存在,它既超越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话语特征,又不断从这些话语领域中汲取营养。作为全球性的话语,必然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为广大群体所接受。换言之,全球化话语将不可忽略地走向民族国家和地区。然而,全球化话语与其他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的话语接触、同化、冲突和共生就成为其不确定的走向。接触是全球化话语的最初层面,世界话语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话语接触成为可能,也为话语同化和冲突提供了不确定因素。全球化话语与地方性话语接触,话语的差异性使得强势话语往往渗透到弱势话语领域,话语同化、话语霸权难以消解。毕竟弱势话语从来没有(也不愿意)放弃自己话语权力的倾向和捍卫自己话语权力的努力。相反,它们正通过民族主义话语、意识形态话语、民族文化话语等形态竭力保护自己的话语权力和空间,其后果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话语冲突。这种冲突包括强势民族文化话语与弱势民族文化话语的冲突,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后现代话语之间的冲突,全球化话语与地方性话语的冲突等。此外,全球化话语的另外一个走向就是话语共生。进言之,就是全球化话语同其他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话语的共生。话语共生是对话语同化、话语霸权的消解和摒弃。共生作为话语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给全球化话语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话语共生将成为全球化话语乃至其他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的话语健康发展的乐观走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由全球化话语的可能性走向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全球化视域下,难以避免地受到影响。在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融民族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子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理论,必然要遭到全球化话语的接触、交流、渗透、冲突等。随着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网络全球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以其独特和敏锐的时代眼光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面临全球化话语的两种境遇,即在全球化话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广泛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话语资源,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全球化话语的冲击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滞后性,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话语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正视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新的机遇。就理论层面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理论与全球化话语理论一样同属于一般性的话语理论范畴,具有一般性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属性和价值取向。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全球化话语在理论层面上具有某些共同性、相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全球化话语可以在一定的环境和场合下相互沟通、相互吸收,而不是相排斥。而全球化话语是一个涉及全球性的话语理论,内涵极为丰富,其边界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的视域,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的空间、机遇和契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发展在全球化话语理论的空间下,能够获取更多、更加丰富的话语资源,进而不断拓展自身的话语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就实践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是主体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攸关者)沟通、说服、意义表达、意愿培养等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而言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教师、政工师、辅导员等教师群体)对大学生的沟通、说服、意义表达、意愿培养等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内心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广大教师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以敏锐的社会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动态、社会思潮、国际局势、全球性的各种浪潮等。他们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等各个领域的话语资源,尤其是全球性的社会思潮、浪潮的话语资源,使得主体在交往、沟通中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简言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话语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他们的交流与互动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全球化话语中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正如前面所述,由于全球化话语的渗透性比较强,对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的话语具有很大的冲击力,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难免要受到全球化话语的冲击,它们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话语冲突作为话语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强势话语与弱势话语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关系的表现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系统,相对于全球化话语而言是弱势话语,即使相对社会公共话语而言,也仍然处在弱势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建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话语系统,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本毕业、促进大学生发展的话语系统。这些特征决定了其意识形态性强、政治观念敏锐性等特性。而全球化话语中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中的话语系统正逐渐渗透和解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渗透与反渗透、解构与建构之间的角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此同时,大学生对网络话语、生活话语的广泛诉求和涉猎,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面临滞后、失语与失效的危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大学生对网络的需要和依赖空前增加,全球化视野不断开阔。网络逐渐成为他们学习、交流、休闲娱乐、宣泄、了解世界的重要平台。而虚拟世界、虚拟社会、虚拟婚姻、虚拟暴力、视频、、网络犯罪、BBS、OICQ、FTP等网络话语不断催生,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难重重,充满挑战性。究其原因,其中无法对话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传统的话语大多属于现实或宏观上的话语系统,而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微观的世界,很难用宏观领域里的话语规范、规则等去规范、引导正在陷入微观领域、虚拟世界中的大学生言语行为。如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大家用真名说假话,在虚拟网络中大家用假名说真话。毕竟在微观领域、虚拟领域中的话语行为往往超越了现实生活领域、宏观领域中的话语道德和素养。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之问的话语之间难以产生共鸣,甚至难以对话、沟通。因为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逐渐形成一套网络话语体系,这些话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中是比较缺乏的。因此,往往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此外,大学生在校园亚文化状态下所形成的话语有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危险。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生活用语、市场化语言等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出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汲取其他话语体系的资源,不断在全球化话语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对策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困境。然而,话语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有创新的路径和机制保障;否则话语创新就难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到效果。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形成以原则为基调、以路径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的一体化创新体系,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际运用效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原则主要包括:政治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及有效性原则等。(1)所谓政治性原则,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把握政治性,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要把握一定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而这些都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来表达、描述和建构。在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原则。(2)所谓价值性原则,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体现一定时期的价值导向。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比较感兴趣,然而,他们又对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难以把握,很难看清楚各种思潮的真面目,容易产生价值混乱。因此,话语创新必须考虑一定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导向性。(3)所谓生活化原则,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从大学生生活中不断得到创新灵感。(4)所谓有效性原则,在这里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话语专业化。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其他话语要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毕竟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能用其他学科话语体系来代替。二是话语时代性。大学生是一定时期的特殊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体现时代性,符合大学生接受心态和接受方式。如80后、90后之间的话语形式、心理接受方式往往有差别,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把握大学生的话语接受方式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从文本中提炼新话语;从大学生生活中提炼新话语;从网络话语中汲取新话语等。

1.从文本中创新话语。文本是话语存在的重要形式,是即时话语和历时话语的重要载体。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语言学教授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Fairclougll)提出要重视话语的文本研究,他试图建立一套话语的文本研究理论,从而开拓话语研究的新领域。文本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等特征,是话语横向、纵向研究的不可或缺的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注重文本研究,要从文化中提炼新的话语。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党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历史文献等文本中提炼适合大学生的话语。从《选集》《文集》《邓小平文选》《文选》及相关研究专著中提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等一系列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中汲取话语营养。这样既可以传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统,把握政治方向,也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话语。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适合大学生群体的话语。

2.从大学生生活中提炼新话语。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必须要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日常生活等领域中提炼新话语。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包括社团生活、情感生活、交际生活、社区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生活区域都是通过语言来沟通和建构的。校园生活能够真实体现大学生的心灵话语、语言接受方式和能力等方面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从大学生群体生活中寻求资源,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语言、习惯交流方式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语言方式和形态。大学生思维敏锐,充满激情,在许多生活场域中的言语创造性强,能够说出前人没有说过的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从中提炼一些新的话语形式,这样才能加强主体间的话语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有可能产生实效。

3.从网络话语中汲取新话语。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方式,给大学生无限的诱惑和想象的空间。网络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战线,从现实走向虚拟、从宏观走向微观等。网络话语的生成,既是网民的话语沟通和表达形式,又是网民虚拟现实的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从网络话语中汲取新话语,要大胆借鉴网络中的一些健康、有益、良性的话语。借鉴一些符合大学生群体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从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这样才能与大学生网民对话和沟通。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领域、微观领域的话语生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网络话语的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内容包括文本话语的翻译和转换、实践话语的创造等。文本话语与实践话语是紧密联系的。实践话语具有即时性、多变性、场域性、主体性、灵活性等特征,是主体在不同话语语境中的言语表达。而文本话语是实践话语元素的积淀或提炼。文本话语是不同时期的个体实践话语、群体实践话语、社会实践话语等方面的普遍性凝结,是对叙事话语的抽象描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文本话语与实践话语是话语的不同表现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文本话语。文本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从宏观上可以分为教材体系话语和理论体系话语两种类型。主要包括教材话语、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心理话语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极为丰富,多种多样,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有各地方出版社出版的教程,这些教材的话语之间难免同一,话语的差别无法避免。以“两课”教学为例,随着“两课”改革的不断深入,由原来的五门课改为三门课,由传统的《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变成《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新的教材体系需要一种新的话语。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引入教材,即把政治话语引入教材体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更加富有活力和时代性,教材体系话语发生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学术话语作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类型,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本质上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话语范畴的。作为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话语,指称不同的研究对象,其术语往往也有区别。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话语和教材体系话语不是一样的,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此外,区域性教材的广泛使用,使得话语的变化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必须要搞好教材话语、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心理话语之间的关系转换和翻译,推进这些话语形式之间的沟通和转换,不断创新话语转换的路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谐共生发展。

2.实践话语。福柯指出,话语即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其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主要包括道德话语、网络话语、校园话语、生活话语等。道德话语作为规范大学生言行的重要建构力量,是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话语支撑,从心理上左右着它们的言语范式。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新的话语形式成为大学生道德话语养成的标杆,道德话语创新必须要以此为指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要掌握网络话语,充分运用网络话语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很多网络话语形式可以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成为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础。校园话语、生活话语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创新校园话语和生活话语,如社团中的话语创新、公寓中的话语创新等,并从中提炼出有益的话语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然而,不管是文本话语还是实践话语的创新,都需要一定的机制来保障,只有不断创新话语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机制。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机制要着力解决三个方面:一是消解教师话语霸权,促进学生话语权的回归及话语权分流的机制;二是重视主体间的话语差异,加强话语沟通机制,避免坠入“话语裂谷”;三是推进话语和谐共生的机制等。

1.消解教师话语霸权,促进学生话语权的回归及话语权分流的机制。话语建构权力,话语权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重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指教育者的话语权、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及公共话语权等。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权并非是良性状态。如出现教师话语霸权、师生话语权力不平等、学生话语权缺失等现象。师生话语交流、沟通往往成了教师的独白或演说,甚至在教师“”话语的框架下,导致学生的话语空间受到挤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有一种机制可以消解教师话语霸权,使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回归,使师生的话语权处在平等地位。这种机制实质上是话语权分流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创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权力机制、师生话语在交流中的相处尊重机制、教师话语引导机制等。公务员之家

2.重视主体间的话语差异,加强话语沟通机制,避免坠入“话语裂谷”。主体间的话语差异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之间的差异。师生之间的话语差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由于师生之间的年龄、阅历、知识结构、学识涵养、价值观念、生活观念、人生观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大学生实践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等方面,导致师生话语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存在差异并非表示对立或叛逆。正因为有差异,才需要沟通,才有沟通的必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主体间的话语差异,教师要逐渐了解、掌握学生的话语方式及产生话语的心理结构。在尊重话语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更换自身的话语方式,逐渐使用大学生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话语方式,加强师生的话语沟通,避免坠入“话语裂谷”。

3.推进话语和谐共生的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话语群中的一个分支,与其他话语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虽有不同特征,但不是隔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重视话语间的和谐共生发展。进言之,就是要能够促进不同话语类型之间的和谐共生发展,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其他学科话语之间的和谐共生,也内涵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部的和谐共生,以及话语中的历时性与即时性的和谐共生等。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从机制上人手,只有良性的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不断创新和发展。

教育革新论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多元化革新论文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规定了清晰的上位框架。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地渗透、贯穿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充分地指向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是确定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必然是多元的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可以分成这样三类:

一是而完整的认知体系。这里不是知识体系而是认知体系。知识体系是客体,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客观存在于小学语文的大纲和教材之中;认知体系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把握。学生应当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这类目标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目标,它是由国家规定并要接受国家和社会检验的。

二是一般学科能力。各门学科都有一般学科能力,而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更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其中有的属于技能,例如能写一手好字,能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能流畅地谈话和朗读,还有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这种一般学科能力同及时类的认知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说它们之间有联系,是它们的相关程度很高,往往相辅相成;说它们有区别,是因为这种能力不等于认知能力。例如播音员朗读的能力、相声演员说话的能力特别强,但要他们考中小学语文知识未必考得过我们的学生。一般学科能力是不要考试的,但它们恰恰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尤其是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是动机、兴趣、态度、意志等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时候,必然会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决计找不到离开了情感的独立的认知活动,也决计找不到离开了认知的独立的情感活动。可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认知,注重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情感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熟视无睹,甚至采取雪上加霜的做法伤害学生积极的情感。目前有许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也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有厌学情绪,这当然同各科教学都有关系,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没有激发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实在是难辞其咎的。有人说:忽视情感,是“忘了教育的另一半”,这是各科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于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认知和情感互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三类目标归纳起来,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当是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提出小学语文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会不会使语文教学复杂化,会不会加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呢?这就要研究“怎么做”的问题。

多元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地、然后叠加起来一个一个地完成的,而是作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一体化地完成的。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保障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整体性地完成呢?这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过程。其实,教学过程的优化,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重视、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真正到位、真正落实;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生的情感也因为失去了发展的依托而逐步萎缩、泯灭。

可惜,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成为主流,基本上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基本格局是老师讲解加学生练习,讲解是传授知识,练习是形成技能,能力却自生自灭。难怪老师经常埋怨:讲了多少遍,学生还是不会。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孤零零的知识多半会被遗忘,这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能力,它决不是老师讲出来、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获得而逐步地提高和发展起来的。

同样,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也只有在自己学习中才能得到发展。三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家孟宪承曾经指出:兴趣是果而不是因。从来的国文教学只有老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老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是国文教学失败的总原,也是学生对国文没有兴趣的总根子;只要组织起学生学习国文的活动,“是一定不患学生没有兴趣的”。由此看来,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情感,是我们语文教学本身所造成的恶果。

那么,如何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组织起来呢?老师们常说:你让他们自主学习,他们不肯学、不会学怎么办?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观的原因所在。夸美纽斯讲过:如果学生不愿学习、不会学习,那只是教师的错处。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宣布学生看书,但不到半分钟又开讲了,叫学生怎么看书?老师要求学生看书或讨论,但没有提出明确的、适当的阅读和讨论的要求,叫学生怎么阅读和讨论?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不外乎听、说、读、写。这里顺便提一下,听、说、读、写训练就是的语言文字训练,没有必要把语言文字训练偏狭地理解为就是词语分析、句子分析。学生能听懂一段话,能概括其要旨;学生能够说出一段话,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能读懂一篇文章,不仅能理解意思,而且能获得语感;学生能写出一篇文章,内容正确、条理清楚、语言得体,所有这些,都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这里,语言文字训练是同语文教学的任务,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交融在一起的。问题是: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究竟如何组织和展开?回答很简单:提出明确的任务。现以阅读为例试作分析。

如果老师只让学生阅读一篇材料,不提任何任务,学生很有可能琅琅有声,但却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如果提出下列几项任务,学生的阅读状况将会大大改观:1.画出生词和新词,并利用工具书自行正音、释义。2.这篇文章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要正确、简明。3.这篇文章哪些句群和语段是你最喜欢的?请你找出来分析为什么喜欢。这样,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全神贯注,围绕三项要求作深入思考。接着再进行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同步提高。公务员之家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展开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组织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措施。

教育革新论文: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革新思考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基础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美术教育的从业人员,无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都有了新的要求。论文主要就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探索,提出了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培养方案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现状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提供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然而,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状况与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随着社会的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美术教育的形式与方式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虽然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相应改革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的人才要求。通过研究发现,当下高职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1重理论轻技能

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体系架构,大多沿袭或参照本科专业的体系架构:过于偏重人才对学术的研究培养。然而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更多地考虑培养毕业生对岗位技能的熟悉度和提高人才的职业素养。

1.2重整体轻个性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深陷就业率的泥潭,这一条体制内对院校的评价标准,导致了高职院校面对人才的培养时,更多地考虑“量产化”:针对单一的中小学教师岗位“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偏离“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方针。因此,当前高职美术教育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富含创造力的时代教育工作者。

2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的前提思考

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中发现,我国在校美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难以弄清的疑问,诸如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假如不当美术老师我还能干什么等;同样的,毕业生也存在着这类问题的后续问题:比如,为什么明明我的就业和专业对口了,却感觉学过的知识对工作上的很多问题帮助不大甚至是感到没学过这类知识?因此,笔者提出: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的前提思考,应当从岗位能力需求与职业生涯素养两方面出发。让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就清楚如何才能更好地就业和就业之后如何才能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3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一专多能的制定纲领

一专多能,就是指人才在多方面都有一定能力,而且在某一具体的方面能做到出类拔萃。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岗位都出现了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新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技能[1]。当今社会,一方面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人才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导致本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压力不断提高,专一能力的人才往往难以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同时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又面临着行业竞争激烈、用人成本不断高涨的时代问题,它们对于一专多长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4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知识、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的设定方针

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应当在大学阶段,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学习任务,才能从容面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挑战。

4.1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

知识,于社会来说就是生产力,于个人来讲,就是成功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言。

4.2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

社会工作岗位总是相对有限的,对以就业或创业为目标的大学生来说,自然是僧多而粥少。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岗位,它必定是通过毕业生自己的努力争来的。那么,对于一个在企业面前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于岗位的竞争力是十分欠缺的。因此,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是毕业生面对就业时提升自我竞争力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4.3打下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

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教育改革,而改革的核心一直都是围绕着“素质”一词来展开,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大学生在经历了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之后,在社会素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却仍然存在着许多概而不全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未曾经历过的职场生涯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把成长过程中养成的素质转化成为有利于往后职业生涯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得今后面对社会生活时更加从容,却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

5课程体系架构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架构方式,都借鉴于传统高职专业课程的普遍架构方式,即:课程总体结构=基本素质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及身心素质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与顶岗实训课程。笔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体会,在此对职业能力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模块展开描述。

5.1职业能力课程

目前国内经济的区域性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架构职业能力课程必须针对毕业生的人才市场流向进行分析研究。各地方的人才需求不同,对职业能力的侧重点就应当从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行选择。同时,因为当前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特点,所以还需要从一专多能这点来思考课程架构,力求毕业生在专“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还具备能胜任两到三个其他的工作岗位的能力。总结以上分析,职业能力课程可从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架构:及时,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第二,职业专门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是形成本专业特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课程。第三,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是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设置的模块化课程,是职业专门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

5.2实践教学课程

在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分三种类型,即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与顶岗实训,三者实现层次化的实践教学过程:一体化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这类课程都在实训室或者机房中完成教学工作,主要实践任务是验证性实践教学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实际项目课程:这类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力求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顶岗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短期的体验式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是的教学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工作。

6教学进程整体设计

在教学进程设计时,应注重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关联性。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和其他艺术类课程一样,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具有很强的承前启后的递进式特征。传统的整体设计方法一般采用5+1的模式,即前面五学期在校学习理论和技能,一学期则安排单位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在这里,笔者有鉴于职业技能学习的实操性为重的特点,提出一个新的模式:2+0.5+2+0.5模式,即入学两学期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第三学期用半学期参加岗位见习+接下来两学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半学期顶岗实习。这一模式的优点是两个“0.5”的安排:及时个0.5学期的见习,更有利于学生对岗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能对接下来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有更清晰的认知;第二个0.5,即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可更有利于毕业生从校园走向企业的过渡。职业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满足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往往受到社会人才需求的映射,因此只有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作者:庄福鹏 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革新论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革新思考

摘要:

随着色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的进步与更新,人们愈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在,“知识改变命运”观念已深入人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思想的开放,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的进入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触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局面并引发新的思考。教育使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领域,我国教育主要分为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两个阶段,不同阶段时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均有较大差异。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重新构建与革新已是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技能。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构建与革新;革新方法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来,公共艺术课程成为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1]。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衔接不当

一直以来,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并没有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这写中小学的艺术课程由于种种原因被一直推迟与简化[2]。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艺术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更没有被纳入中高考的考试项目中中,导致学校忽视了艺术教育,学生基本没有真正进行艺术学习或艺术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这对高等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开设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高校在进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首要事务便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扫盲”工作,即从本应中小学学习的最基础课程开始教起。

(二)课程标准制定不明确

完成艺术教育目标与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设立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标准。有学者提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我们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审美认识规律与中小学生是不一样的。在制定艺术课程标准时应着重体现审美体验与鉴赏艺术的能力培养,体现学生创新思维与个体自我发展价值、社会交往认同与艺术实践价值、多元文化与科学综合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工作等课程标准理念”[3]。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年级与阶段,由易至难,既突出主科又兼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课程标准,使教学目标不偏离实际轨道,力求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从而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革新

就目前而言,并没有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规定的相关文件,再加上学生中小学时受应试教育影响并没有对基础课程进行有效学习,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从基础部分开始搭建,同时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阶段性进行革新。

(一)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构建

(1)艺术基础类。艺术基础类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素养、基础知识等,主要使学生掌握艺术审美所必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该阶段是学生形成综合艺术审美的关键时期,也是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形成的基础所在,主要通过基本音乐听觉训练、简谱视唱、基本乐理训练等方法进行[4]。(2)艺术实践类。艺术实践类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绘画、唱歌、演奏以及其他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5]。该部分是艺术教育的核所在,虽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但若要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相关艺术技能是必须前提。一个五音不全的人虽然能够欣赏歌曲,但其只知道歌曲的美妙,却不知道美妙在何处,更遑论是对歌曲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了;绘画亦然,一个人的色彩判断力若较差,那么他如何体验到画卷的生动呢?因此,艺术实践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所在,在实践过程中开拓思维、磨练意志,学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能力,这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达到的。(3)基础艺术史论。基础艺术史论课程主要通过艺术导论、艺术史、艺术评论以及美学等理论内容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艺术与人类社会的认识,使学生将人类社会与艺术进行结合,藉此把握技术教育的内涵所在。

(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革新

纵观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课程的综合性革新已是势在必行。艺术课程的综合是指将2门或2门以上互相有联系的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即技术课程综合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这种综合性的课程能够有效增加艺术知识信息量与文化含量,减少专业技术难度[6]。(1)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革新的关键偶在,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该模式并不是对单科课程的削弱或综合课程的取消进行强调,而是为了对传统单一课程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通过多方面地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使学生的艺术视野、审美能力以及艺术修养得到提升。(2)综合课程革新应重视学生层次需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面对的学生主要为非艺术专业学生,这部分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且艺术素养以及对艺术知识的需求程度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开设课程之前应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

(三)课程内容的阶段性优化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神设计,以此形成一个有阶段性的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设置前应对学生的艺术知识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尤其是不用学科学生的艺术基础情况。通常情况下,文科生因知识结构包含了历史、文学,所以与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有着相对密切的联系,而理科生平时所接触的知识却与艺术并无联系,其艺术基础知识自然较为欠缺。因此,文科生与理科生在艺术上的基础知识或许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艺术课程的设置应划分为多个教学阶段,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此来逐步提升教学有效性。另外,从学习时段来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艺术知识相对较弱,对艺术知识的求知欲较强,较适宜开艺术基础知识课程;而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基础知识,也能够将其运用于艺术实践中;大四年级学生的艺术教学活动则可结合自身情况,将其视为自己走向职场与社会的一种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革新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为入手,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工作的开展。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离不开艺术教育,我们应努力提升大学的艺术教育进而带动全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更多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革新还需要广大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仅是抛砖引玉。

作者:王亮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教育革新论文:小学教育考核方式革新转变

摘要

本文就成都小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做法,分析改革的利与弊。并将成都与乐山相比,通过走访调查乐山教育现状,分析在乐山实施教育改革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探讨今后实施教改的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教育理念;西部教育;改革;争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然而,中国千百年来的应试教育,重智力开发轻身体健康,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如同用模具塑造各种标准样式的人。近年来,“素质教育、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地兴起,笔者以小升初招生考试的改革为例,探讨乐山教育改革实施情况及其利弊。

1争议中的成都小学教育改革

为了选择品质的生源,2016年部分学校小升初考试实施了不同形式的选拔方式:笔试环节——测试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面试环节——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综合素质;体验测试——考查身体素质;心理测试——考查家庭教育、人格发展、行为习惯;云课堂——考查学科知识。出于不同的考查目的,侧重考查的方面不同。

(1)学校不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也注重了解家庭教育状况。比如,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不仅考查语文方面阅读理解或写作能力;也考查家庭教育方面,会问孩子是否会做家务,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孝心。而在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则要求提供一张全家福照片,借此了解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2)成实嘉西师则采取了保守加创新的方式考查学生。在语文方面注重阅读,会问能否说出最近在看的书;涉及到学生自己的见解时,会问读书感想、自己的观点、看法和疑惑等等。这重在考查孩子日常积累,考查理解力,分析力和表达力。在数学方面,现场解题,解决多几何题,并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这重在考查孩子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正确性。

(3)还有学校为了考查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提出朋友闹矛盾了,你该怎么办?老师上课出现明显错误,你会怎么办?小明因为奶奶是马路清洁员而被同学嘲笑,小明非常伤心,你该怎么劝劝他等一系列的问题,专注考查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

(4)为考查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程度,某些学校提出如何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看待手机进校园的事,对丝绸之路有什么看法和见解。还有学校则要求学生以外国友好同学的接待员身份,围绕“游遍成都”、“吃在成都”等主题,模拟导游推荐成都名胜古迹、介绍诸葛亮的逸闻趣事、赏析杜甫的诗作等等,以此考查同学们的文化积累、策划能力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成都小升初考查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反应能力、行为举止、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的内容。题目涉及历史、地理、建筑、风俗、典故、智商、情商等多方面、大范围的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进而择出品质生源。

2成都市小学教育改革的利与弊

在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呼喊声中,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率先做出表率,开始了小升初的教育改革。成都此次教改,犹如一股新鲜的源泉,让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它带来的不利影响。

2.1成都小学教育改革的利

成都教育改革,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一改革,让社会各界看到教育的曙光:

(1)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教改促使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式,不断接收新想法、开拓新视野。为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增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老师就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发展自己,开阔教学视野,提升教学水平。

(2)教育改革必然影响课堂教育的转变,单纯知识传授的课堂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的课堂会随之出现。课堂教育的转变,不仅于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也有利于老师与学生更好地交流。

(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未来将出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社会现实来讲,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衡量,提出综合性人才需求指标。国家有这种需求,是因为中国尚且还缺乏相应的人才。此次成都的教育改革方案,是从学生、老师、甚至是国家长远发展考虑的。

2.2成都小学教育改革的弊端

成都市小学教育改革,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由老师灌输学习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确进步很大。但是此次改革的弊端也不容忽视:(1)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被忽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牢固掌握了课本知识,才能够进行发散思维。课堂上,老师教学虽然突破了传统教学理论,使得学生对课堂不再那么排斥,甚至是喜欢上这样的课堂,但是老师忽视课本的解读,使得学生对待传统型的考试还是倍感无力,甚至可能感到迷茫。基础不扎实,文字与语言表达就会苍白,毫无说服力,不利于学生今后的社会交往和知识点的实践与应用。(2)考试方式的转变成为某些辅导班赚钱的帮凶。为适应成都地区小升初的招生考试,众多的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奥数班、语文班、冲刺班、面试辅导班……这些补习班占领了小学生周末的时间,看似提高了学生素质,实际上将学生推向应试考试的深渊。成都在小学教育改革方面成为了典范,是因为具有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成都具有的教师资源,软硬件设施优于西部其他地区;成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先进于西部其他地区的老师。其他地区想要达到的成都教改的效果也是很困难的。

3乐山实施教改的方向和措施

乐山教改不可能盲目模仿成都教育改革,“拿来主义”并不适合乐山的教育。乐山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老师应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学科课本的掌握和理解,善于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营造活泼、热情的教学课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是保障学生在教学课堂积极主动探讨问题的前提。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为营造活泼、热情的教学课堂创设条件。

(2)立足长期发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找寻幸福的能力。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各种技能。于是,孩子在家长的命令下变得烦躁,继而失去了方向。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化“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乐山地区首先要做的便是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加强德育。小学教育要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应该培养拥有丰富学科知识且有真正素质内涵的学生。

(3)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学生因为个性的不同,擅长的科目和领域不同,因此,不能施行“同一论”,按照一样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考察学生。乐山作为一座四线发展城市,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家庭背景和教育理念也就不同,对孩子的期望也就不一样,造成孩子间的差异很大,所以更加需要个性化培养。在乐山有些学校已经开始个性化教育。根据孩子的喜好不同,学校开设了书法班、绘画班、音乐班。虽然还不是特别完善,但这的确是乐山实施教改的先行者,乐山教改也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行。

(4)注重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强化社会实践的参与。将学生学习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来教授。语文注重的是口语交际,能够直接运用到生活中;英语不再是看重高分,能够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基本的防卫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救;参与社会调研,学会思考社会现象;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定时出去游玩和参与献爱心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5)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路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来。举办多种多样的亲子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近况,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学校主动和家长沟通,交流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学校和家长成为合作伙伴,有利于更加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在学习、生活、实践方面取得进步。

总之,学习的道路很长,甚至还充满了各种挑战,孩子要学会保持正确的心态,在行进路途中找寻使自己幸福快乐的方法,等待拨云见日那24小时的到来。这就需要老师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未来道路中走得更远。

作者:曹莉佳 聂小丽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项目来源:

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成都小升初教改探析乐山教育模式转变》,项目编号:201510649058

教育革新论文:成人教育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摘要: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全民教育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成人教育中的体系教育则是体育的再教育,使成人通过体育专业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掌握更多、更全、更新的专业技能,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而且也有利于推进终身体育的快速发展。本文以成人教育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分析了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的特点,就如何优化成人教育体育专业的教育改革新思路提出对策。

关键词:

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

自1987年国家教育出台《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以来,经过30余年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我国成人教育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成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给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成人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必须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动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以新思路、新定位、新方法推动成人体育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1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现状

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成人教育领域和教育内容,对于提高成人的体育意识、体育素质和体育专业水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的成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这其中有很多的客观原因。首先,成人体育教育缺乏足够重视,配备资源长期处于匮乏状态以及体育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但其中的主观因素更应发人深思,长期以来成人体育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根本上严重影响成人体育教育的质量,在教学模式上和课程设置上,还存在非常不完备的方面。这就直接导致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成人体育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其次,成人体育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成人体育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教育体系,成人体育教育管理也缺乏规范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育朝着良性轨道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成人体育教育教学资源短缺。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成人教育体育专业老师还存在着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瓶颈,给我国成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新时期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特点

从我国成人教育体育教学模式来看,目前主要是借鉴高等体育教学模式,而且还存在着一些“盲目性”,照抄、照搬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因而有必要对新时期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的特点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只有充分了解新时期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特点,才能使成人教育体育教学改革更加有的放矢,进而取得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从总体上来看,新时期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具有3个方面的重要特点。(1)成人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其自身特点。众所周知,成人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因而成人学生的身体素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成熟的特征,而不同的成人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必然会增加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的难度,如果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和完善的教学大纲,因而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必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兼顾性,必须对成人学生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才能使成人教育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和系统,否则就极易出现问题,因而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成人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进行改革,否则再好的改革措施都无法取得成功。(2)成人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其自身特点。对于成人来说,绝大多数都已经步入社会,因而都具有较强的心理水平,这就使得成人教育体育教学必须从成人的心理状态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学校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符合成人的心理特点,使其更加符合成人教育的客观水平。特别是由于成人普遍对体育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必须强化教学的引导作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着力激发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成人能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逐步适应学习生活,使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3)成人学生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特点。由于成年学生年龄都比较偏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重要问题,这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育教学较大的难点所在,因而成人教育体育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成人学生年龄偏大,因而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同性,必须针对成人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开展教育工作,这就使得成人教育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成人教育体育教学难度更大,如何针对成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开展教学工作,这是成人教育体育教学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否则就会制约成人教育体育教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法适应新时期成人体育教学的需要。

3新时期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

3.1明确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定位

推动新时期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明确新时期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定位,特别是要对办学目标、受教育主体、教育办学主体、办学层次等进行科学定位,只有找准定位才能使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更具实效性。这就需要在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努力为社会、为市场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要将受教育主体拓展到整个社会层面,不断扩大受教育主体范围。要将办学重点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特别是培养人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创造条件。

3.2端正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思想

对于成人教育体育教学来说,必须把“市场导向”作为重要的教学思想,既要实行教学“自主化”管理,又要较大限度的脱离行政指导与干预,通过办学自主权地充分发挥,进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这就需要牢固树立开放性、实用性的成人教育体育教学思想,各院校应当从市场需求出发,制订成人体育人才培养规划,特别是从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体育消费结构出发,强化教育服务思想,着力培养综合型体育人才,使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更具“先导性”,通过开办不同专业、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成人体育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强能力、宽口径、厚基础”的体育人才。

3.3创新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方法

教育方法改革是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历史条件下,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应当借助网络开展教学工作,实施点对点、远距离教学,将各种体育声像及图文资料及时展示到学生面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更新内容需要数字化交互式的动态演示教学,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完成的。因而,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必须大力实施“网络教育”,以在线教学为主,较大限度地解决“工学矛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3.4加大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研究

由于目前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基础还比较薄弱,因而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的研究工作,既要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又要从实践方面进行研究,特别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成人体育教育的地位、内容、方向、模式、趋势以及管理机制等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师进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要深入开展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通过实践、总结、提炼的形式,使好的实践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其更具指导性。

3.5强化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保障

深入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学保障工作,特别是要积极建立具有较强科学性、规范化性、系统性的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险体系。要建立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的师资、教材、教学、管理、实践、考试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特别是要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配强配齐工作人员,确保质量管理取得成效。要大力加强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师引进、培育、考核、评价、激励、奖惩等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当中,不断提升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质量。

4结语

尽管自1987年我国实施成人教育以来,成人教育体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创新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成人体育教育的深入开展。这就需要从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的新特点出发,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动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使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效能化轨道。

作者:张新爱 张彦 单位: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教育革新论文: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路探讨

【摘要】

职业教育经济效能高于普通教育,是和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但目前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有成见,包括制度上的偏颇和观念上的偏见、教育选拔形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职教教师供给不足、职教毕业生难以获得深造机会。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依次提出了相应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

【关键词】

职业教育;改革;自主选择;终身教育

1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1.1职业教育的规模

1980-2007年,中国高中阶段的在校生规模总体呈扩大趋势,2000年起由于职业教育收费,中职在校生比例有所下降。截至2013年,高中阶段学生数共有4407.1万人1,其中普高2435.9万人,占55.27%,中职1960.2万人,占44.48%,中职在校生数略低于普高。

1.2普教、职教的教育经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教育经费数据,从2007-2011年,国家拨给中职和普高的教育经费均有所增加,但是就人均而言,中职人均教育经费没有普高增长得快,2007年中职和普高的人均教育经费相差无几,而2011年中职的人均教育经费仅为普高的73.12%,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大幅下降。数据表明,国家在中职和普高的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有欠公平,这主要与目前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地位不如普通教育有关。

1.3普教、职教毕业生就业情况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的消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人。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飞快,与此同时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2012年底,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城镇失业报告》表示,小学毕业的劳动者失业率仅为4.2%,而大学生则高达16.4%,21岁-25岁的青年劳动者失业率逐渐上升,就业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路

2.1建立具体的职业教育制度,实现职教、普教公平对待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在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已超过本科毕业生,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现存的制度和观念却严重限制和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些本应具备的针对校企合作、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职业学校教学方案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出现了“制度真空”。现有的制度也没有落实到位。对此,政府应当完善职业教育各项制度并确切落实。具体措施有: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制度,如《校企合作制》、《职业教师培养方案》、《职业学校教学方案》等,使职业教育建设有章可循;将现有的职业教育规划具体化,确切落实到各个单位,如在经费支出方面,要明确经费的数量、来源、分配比例,以及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措施等;增加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补贴,降低职教就学相对成本,吸引成绩较好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提高普通劳动者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消除目前技术工人在职称评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等。

2.2采取灵活的职业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而使教学不够灵活,导致教育收益率低、毕业生就业难。要增加教育的灵活度,提高教育收益率,解决毕业生就业对口问题,不妨考虑以下六点:一是,扩大职业教育的比重,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中减少理论部分比重并侧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能使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提早投入工作,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三是,细分专业技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丰富,专业的细分和教育的选择不仅成为必要并将成为可能。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办学,让学生接触生产及时线。这需要职业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以劳动的形式学习实践,并将一定名额的毕业生推荐到企业工作,从而提高企业对职业学校建设的参与度。五是,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机制市场化,教学管理弹性化。学校和学生之间需要一种由供需决定的新型互选方式,由利润动机驱动学校的教学模式改良,市场竞争确保教学质量。六是,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延长学习年限和工学交替,同时让学生获得转校或转专业的自主选择权,改变过去“留级”、“退学”、“肄业”等强制执行的教学管理方法。

2.3培养与引进的职业教师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略低于普通教育,但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却不及普通教育的一半,职业教师的匮乏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原因。为增加中国的职业教师数量,提高职业教师能力,国家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是,增加职业教师培养数量。国家应该对培养职业教师的专业采取扩招,并给予职业教师更高的工资福利,以吸引更多毕业生就任职业教师。二是,聘请企业员工到校兼职培训。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签约,聘请企业员工到校给学生讲述专业知识,带领学生进行技能操作。三是,大力引进国外职业教师。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职业教育实施较好的国家引进的职业教师,此法虽然成本较高,但效益也是巨大的。

2.4支持培训机构发展,鼓励终身教育

当前职业教育成为“断头教育”,一方面导致学生初中毕业就不愿选择进入中职,另一方面加大了职校毕业生深造的难度,不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培训收益率大于教育收益率。国家应当支持和鼓励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的发展以及各种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具体措施有二:一是,规定企业每年提供给员工一定金额的培训费用报销额度(企业原有的员工培训除外)。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给一定级别以上的员工提供了培训费用报销的福利。但是要提倡全民终身教育,使不同级别的员工都能获得深造机会,必须由国家对企业做出明文规定,员工按照年龄、职称、级别享有不同的培训费用报销福利,并由国家提供给企业一定比例的补贴。二是,规定部分大学向专业化培训机构转型,将其特色专业办成更具专业性和层次性的培训课程。转型后的这部分大学将取消高考统一招生的方式,而是面向社会各年龄段的各界人士招生,在学生经过专业能力测评后,由学校根据其专业水平推荐适合其层次的培训课程,由学生自主付费参加培训,并在通过考核后得到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能力资格证书。大学向专业化培训机构的转型将实现由学校筛选学生向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的根本性转变,切合终身教育的理念,使大学教育挣脱学历的限制,满足更多人的专业培训需求,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变得更开放,更普及,更具竞争力。

作者:骆蕾 单位: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教育革新论文:高职教育知识经济发展与革新

一、知识经济时代下职业教育的特点

随着经济时代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经济形态逐渐向建立在科学技术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上的经济形态转变,而对专业技术知识的了解和使用也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摇篮,应了解知识经济下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注重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知识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并且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薪资奖励越来越丰厚。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待遇。知识经济时代的蓬勃发展使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同时也引起了新型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这种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要受过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实践训练的人承担。因此,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社会科学技术的变化,调整学校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方向。

(二)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

受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高职学校纷纷转变教育观念,对全校学生推行发展的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培养,并建立和发展与知识经济型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模式、内容和方式,着重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经济型社会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关于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于专业人才数量的竞争,还在于人才创新思维和知识的竞争。因此,知识经济决定高职院校当前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特点。

(三)高职院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逐渐出现高移化的发展特点。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逐渐转向高新科技的培养,导致一些办学设施和教师资源相对落后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处于停滞阶段。而高职教育凭借对高新科技人才的培养,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其次,随着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增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教育内容逐渐改变。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向知识型、实用型、智能型方向发展。

二、知识经济为高职教育带来机遇

作为我国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面临着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和机遇。高职院校只有把握机遇,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综合型人才。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带来许多新型的知识和技术,这也决定了社会对高科技知识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无论国家还是企业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力,奠定其社会地位。

(二)提供先进的观念和教育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对学生和教师管理制度方面的优势逐渐被高职院校发现并应用。这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引进,能够使高职院校迅速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做出相应调整,以顺利提高教育质量、完成教育目标。

(三)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类型的增加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带动一些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并带来新的岗位群出现,如拍卖师、早教师、潜能激发训练培训师等。这必然为高职院校提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拓展高职院校专业类型,壮大高职院校培养的新型社会人才队伍。

三、知识经济时代作用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高职教育是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之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职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高职院校原有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为适应时展,高等院校纷纷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和内容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作为现代知识和技术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旨在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较强的实践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学校应改革高职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在教师选拔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还要注重对其实践经验的检验。同时,要加强对高职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参与实践的机会,借此增长他们的工作经验,促进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二)根据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特点,采用灵活学制

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培养社会型技术性人才。但不同专业对学生学习内容和技能掌握的要求不同,所以学习不同专业所需的实践和方式也不相同。因此,高职院校为培养适应型和应用型较强的人才,应对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对不同专业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制定适应性和弹性较强的学制。这种学制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单一型的全日制教学制度,不仅缩减了教学时间,还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职教育对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处于薄弱环节。我国高职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应改善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且在实践过程中保障学生独立参与。其次,加大投入对实践基地的建设,且对实践内容进行严格要求。,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为学生建设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基地。

(四)改革教学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世界竞争力度逐渐增强。世界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竞争。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其教学模式的改革,着重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仅能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迅速根据社会发展方向调整思维和方向,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同时,还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过程中,制定适合学生掌握和应用技能的训练体系,并通过多次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改革就业制度,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的就业情况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有力检测。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努力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制度,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障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尺。而就业制度的建立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人才竞争,突出自己的就业优势。

作者:马洪霞 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教育革新论文: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革新

一、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区别于专业教育而与师范专业趋同,但因其教育对象是幼儿,教育相对具有特殊性和更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对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教育培训时,应当更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真正能在幼儿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同时,也应当注意要区别于专业教育中的对个人特质的过分注重,避免教育的过分专业化,注重对学生作为老师的教学特质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教育幼儿时更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作用。 1.教学目标方面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在明确本专业特性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和学生实际作出,而不应当照搬现成的相近专业的教育模式。因而,在确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教育目标上,应当明确教育为幼儿教学服务的性质和宗旨,其目标的设定应当区别于专业的钢琴教学,而紧紧围绕幼儿教学的高效实现进行。注重学生的基础训练,提高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注重锻炼和强化学生正确的演奏姿势、基本弹法、常用技术训练等基础能力,不断提升作为专业应用能力中最实用的伴奏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2.教学内容方面充实课堂内容,保障教学内容的性,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要注重对各种常用技术的涵盖。同时,在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择趣味性的中小乐曲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合作配合能力、伴奏能力培养,增加钢琴作品欣赏内容。 3.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1)授课方式的改革作为传统授课方式的集体课教学在教学基础课的前期能够适应教学需求,引导学生的基础学习。但随着教育内容的逐步深入,学生由于学习态度和基本素质的差异会形成教学效果的明显差异,学生表现和与其适应的教学方法差异也会十分突出。钢琴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授课形式在学生差异化明显时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因而,以集体课为基础,结合小组课、个别课教学成为授课方式改革的趋向。(2)教师教法的改革目前,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主要授课方法有:示范、讲解法、模仿法、语言提示法、手把手辅助法、正误比较法、自我学习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况,在教学中,按照教学进度,逐步升级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实际弹奏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突破。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发掘其自创和即兴演奏能力。突破“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手把手”教学模式。(3)授课辅助手段多样化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播放功能,能够营造音乐教学氛围,缓解学生对枯燥传授方式的抵触性,使其在优美的感官享受中,感受钢琴的美妙,增加学习兴趣。 4.教学教材方面在选编教材时,根据教学目标,注重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和幼儿教育现状,进行科学有效的选择。五指原位练习、主要和弦的连接、音阶、哈农练指法类常用技术等基础性技能必须包含在教学教材内,具有代表性的练习曲也应当适当选入教材,儿童练习曲和幼儿钢琴曲应当与伴奏穿插排版。 二、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实务问题 1.注重学生对幼儿弹姿的指导正确的弹姿,能够帮助幼儿充分运用身体的重量和力量合理进行曲目的弹奏,并促进相关生理功能的发育,在技术和生理上打好基础。因而,在对钢琴教育学生进行教育培训时,老师应当传授学生与弹资有关的经验指导,帮助学生在今后从事教学时,能够做好端正幼儿弹资的工作。 2.指导学生缓解课堂紧张气氛幼儿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会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但是,由于对于陌生事物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和畏难心理,也会使得幼儿在钢琴课教学中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为了保障幼儿对钢琴知识的有效接收和培养幼儿对钢琴的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应当能够缓解这种课堂氛围。在高校学前专业钢琴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注重对学生关于这方面的指导和经验的传授。 3.指导学生吸引幼儿注意力高校教师在培养幼教时,不仅应当将自己知道的相关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授课情况进行具体诱导方式上的改进和创新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4.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对于初为教师的幼教来说,教学进程的安排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育的内容,并达到教育的理想效果,成为其在工作中最实际的问题。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吸取前辈的相关经验;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进行多次的实践和总结,最终帮助学生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实用的教育安排。学前教育对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关系重大,针对高校对学前教育钢琴专业课的学生的教学,我们必须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结合时代具体情形进行相应的改革。 作者:张海波 单位: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革新论文:少数民族地区医学教育的革新

一、掌握成人教育的规律性,开展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

1.成人教育具有即用性

成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总是想要把所学到的知识或者技能用到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帮助自己解决难题。由此可见,成人对于一些即可使用的知识和技能比较感兴趣,学习的欲望也比较强烈。老师可以利用这一规律,使成人的学习从被动变成主动,以此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成人教育具有时间性

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不同阶层的人都有不一样的责任,因此,成人经常会觉得时间不足,精力不够用。很多人都感觉时间非常紧迫,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学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此,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成人能感觉到自己真的学到了有用的东西,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相反,他们如果感到学不到知识,就会放弃继续学习,发生一些缺课、旷课的现象。

二、深刻认识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突出问题

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在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中,教学方面问题是最重要的,还有1/3的学生认为,是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极少数学生认为是服务方面存在问题。换句话说,在医学成人教育中,教学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阻碍少数民族地区成人医学教育的突出问题,逐一破解。

1.教学形式单一、工学矛盾突出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短时间集中授课为主,一般采用每个学期集中到学校学习两次,每次集中学习的时间是一周。学员如果要想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校预期的教学效果,每学期必须离开工作岗位两周。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的学员大部分是边远山区乡、村一级医务人员,他们每人都肩负几个边远村庄几百人医疗保健工作,如果他们每学期请假两周学习,就会加剧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参加集中学习需要在食宿、交通等方面花费不少,请假参加集中学习也会造成奖金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而给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的学员带来不少的经济压力。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繁重的工作任务造成学员到课率低,请假成了家常便饭,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教学监控缺失、专业教师不重视教学研究、课程设置不合理

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大部分是依托全日制医学院院校办学,高校内设置成人教育学院或成人教育部作为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成人教育学院的人员配备不足,只能维持基本的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没有专职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及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管理与研究。同时,成人教育学院的专业教师与全日制教师是同一班人马,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全日制教育,教师把完成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看成是提高经济收入的项目而已,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研究甚少,只是简单地参照全日制教育方式开展教学,造成学员重复学习中专或大专时的基础课程,学员真正需要补充的课程没有很好地体现。

3.“严进松出”现象突出

成人高等教育目前仍然采用与全日制教育类似的“严进松出”管理模式,即是入学采用全国统考,门槛相对高,毕业由高校自主决定,相对容易。“严进”造成理论水平不高的乡村一级医务工作者失去了学习提高的机会。“松出”造成学生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进入“混学历、混文凭”行列,严重影响教风和学风,教学质量无法保障,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无法达到。

4.缺少合适的成人医学教育教材

目前,针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编写的教材不多,大部分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使用的教材也是全日制的,这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是不相匹配的。全日制教材知识面广、系统性强、无侧重点。而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员,他们已掌握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他们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提高和补充自己欠缺的医学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他们需要一套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教材。

三、以改革为动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质量

1.改革教学形式、解决工学矛盾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网络教学优势已被教育专家注意,并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采用远程网络教学模式的优点有:及时,学员可以自由把握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及学习进度,较好解决工学矛盾,同时也减轻学员的经费负担;第二,学员与教师之间可通过BBS、QQ等网络工具交流讨论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学员在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第三,网络教学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学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达到自己发展的目标;第四,教学资源可随时补充和更新,符合医学教育的特点。但是,远程网络教学不能解决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所有问题,如各种临床技能训练方面需要教师现场指导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应采用远程网络教学形式为主,短期集中学习形式为辅的教育教学形式,从而较好解决了成人学员的工学矛盾、经济困难、临床技能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而采用远程网络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学意图和目的都要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需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监管,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监控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各医学院校成立成人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及成人教育教学与教材建设科,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由成人教育教学与教材建设科负责组织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一线教师根据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学员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编制教材、讲义等。成人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对教师教案、网络课件、现场授课等进行常态化检查,组织学员对授课效果进行评价,以开展评选教师为激励措施,以淘汰不合格教师为处罚方法,不断提高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水平,达到最终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严格把好毕业关,改变“严进松出”的局面

严格组织好每一门的考试,从考试命题入手,以临床实用为基本原则,通过教考分离、建立良好的考风等保障考试质量。以考试作为学生学习指挥棒,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紧迫感,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网络远程教育必须同步的管理措施,从而弥补网络远程教育监管乏力的弊端,保障学员学有所获。

4.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编制合适的教材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教材好使用符合成人特点的教材,但是由于我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材的编写起步晚,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不多。建议各高等医学院校高度重视成人教育教材建设,加大教材建设经费投入,组织专家深入临床一线调查研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学员能力特点和当地医疗需求状况,编写符合学员使用的教材,从而减少学员学习的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总而言之,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与普通全日制教育是不一样的,它由于成人的工作和生活特点呈现出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的成人医学教育与发达地区的成人医学教育也有较多不同。因此,我们要对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加强教学监管,加大教学投入,编制适合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教材,不断培养高素质的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需要的医学人才,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满足群众“小病在基层,身边有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作者:廖天保 曾友 庞庆泉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教育革新论文: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革新

一、终身教育“很难”———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起因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给终身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它克服了大班化教学的弊端,可以保障学生在家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且不用担心学习的时间与距离,不用担心教师的素养及对受教育者的关注程度,还可以选择更多的课程来学习。所以当今社会的终身教育已经慢慢地开始转型,使用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已经悄然兴起。然而,早期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水平还相当落后,如果不能有所变革必定会影响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新模式,这就要求中学教育工作者能够使用新思想、新方法来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这便是中学信息技术变革的起因。

二、终身教育不是“梦”———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实施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产生初期是以教授学生计算机操作方法为主的,与电脑课等同,对教学质量要求高的学校教授给学生的内容也只是打字、画图、文字编辑等基础知识,一般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则成为了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游戏的乐园。面对这样的现象,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信息技术课新课程标准的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就提到:“中小学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说,中学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改变以前陈旧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如果能利用好这个阶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在中学阶段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

信息获取是信息处理的及时步,如果没有好的信息获取方式,不懂得使用各种合理的方式获取信息,信息加工与判断将无从谈起。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所以从众多的信息中选取到合适的信息并不容易,而中学信息技术课就是一剂良方。根据新教材的要求,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方法,从而为终身学习服务。

2.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由于从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是杂乱无序的,有的还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是具有迷惑性的信息,对获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够为人们所使用。去伪存真,剔除错误的信息,把收集来的信息按照某种方式重新组合,这样的能力培养是必需的,也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

三、终身教育的将来更美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结果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通过不断地钻研,产生了一大批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方法。教学变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更加地喜欢信息技术课程;一些学生已经能够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现在从中学毕业的学生都通过了学业水平测试,这些学生在实现自身的终身教育方面来说无疑是经验丰富于同龄人的,他们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完善自身的终身学习的方法,让终身学习再也不用受制于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

四、总结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度很高,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教给他们终身学习的方法,对于他们以后脱离学生身份,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变革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相信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必定会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他们一定能够更快、更且拥有更多的渠道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作者:沈贤 单位:常州外国语学校

教育革新论文: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革新初探

1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高效有用的音乐教育管理对于提升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方法和实践、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方向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服务学生的理念,把培养人格健全、素质合格、学养较高的新时代人才作为长久的奋斗目标。

2当下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教育管理必须更新理念和模式的观点已经为多数人认可。并且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在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逐渐形成了校、院或者院、系两级甚至多级的教育管理模式,并且此种模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人性化、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地方院校针对校情实际和音乐专业特点不断推出更具特色的教育管理方法,使得长期僵化和单维度的管理模式有所改变。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校音乐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长期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纲,导致外来思潮和教育理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形成了剧烈冲击。这其中包含积极性的,但是亦有消极的方面,即在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中将衡量经济绩效的方式灌入,这种照搬忽略了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规律,加之艺术生源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元的思潮,使得艺术教育管理一度处于相对的混乱状态。通过实践调查,高等艺术教育存在重视书面知识缺乏实践锻炼、重视单学科的知识缺乏艺术整体感知、重视教师主体忽略学生能动作用、重视统一规范而忽略学生个性创新等问题。此外,音乐艺术生有着更为特殊的性格特征和反叛精神,不能够很好地衡量和掌握对于他们管理的尺度也是导致音乐教育管理从业者和学生冲突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3研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

当前,国内部分学者主张音乐教育应当学习西方管理的方法和范式,即要使教育面向市场。而有些学者认为应当走符合中国特色和传统的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之路。两种主张各有所侧重,但是通过社会与市场的检验都是必要的,因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归宿是回归社会,成为建设社会的人才。音乐教育从业者,尤其是管理者一定要充分遵循教育改革的渐进性规律和改革受众的特点,确立正确的改革原则,以原则为指导,吸收国外音乐教育管理的前沿先进方法和模式,并结合本土的特色,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价机制对音乐教育教学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管理机制。

3.1音乐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取向

科学性是评价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基本标准。良好的评价系统影响并决定了教育管理系统。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对于教育信息的过程管理又是核心,因此形成科学化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是整个教育管理过程的重中之重。科学化管理的另一个表现便是明确的目标管理,它要求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要制定量化的教学目标,好逐条列出、条理化、纲目化,以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比对,看看教学结果是否实现了最初的教学目标。同时在音乐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音乐教育管理队伍的质量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关键环节,这需要管理者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受众的需求,重视合作和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管理的效果,实现最初设定的教育目标。

3.2音乐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取向

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是实现和保障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石。形成长久稳定的制度,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音乐教育管理制度应当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根据本学校的具体工作开展要求来制定。制度的建成需要以高效实用为基本原则,制度的设定不应当假大空,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并且要尽量详细,比如: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师资建设制度、科研创新制度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是教师群体,所以建立针对教师群体的制度化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类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升应当时刻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制度。这样才能够使得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可以找到个人的坐标和定位,不断地发现不足,提升个体素质,实现自我超越。例如可以依据专业类别或者年龄段进行分类,制订符合类别特色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使得他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奋斗在教学前线,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艺术人才。

4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指导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发展的根本,面对艺术类学生群体,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者应当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符合本学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应当说,没有严格和统一的模式去遵循,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应当以高效实用为核心,都应当遵循普通教育管理实践的基本规律,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革新。

4.1激励机制不可少

激励举措能够触动人内在的奋斗热情并实施新的正向行为,激励举措可以说既是对前期工作成绩的认可也是对于后续工作的鼓动。大学生群体处于活力十足的年龄段,在音乐教育管理过程中适时地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能够使他们充满更多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更为主动地接受教育。同时在制定和实践激励措施时,一定要注意激励机制需要遵循公平原则,给每一个同学同样的发展和实践平台,让他们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同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一定要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他们同样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精神奖励或者物质奖励,以使他们立足本岗更好地践行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使命。各种激励举措一定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得到真正切实有效的发挥。具体而言,可以首先进行一定的实践调研,了解学生和教师的真正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转化为教育管理的激励措施,使得他们为了能够实现个人需求而按照改革的路径和方向进行工作,这样把目的和手段相结合,才能实现学校的长久健康发展。

4.2强化考核与评估

教学改革的过程跟踪十分必要,但是对于改革效果的评估和考核也是不可缺少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考核与评估对于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强化考核与评估机制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及时,实现对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检查和督导,这是基础性的工作;第二,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型和教学工作制定人性化和合理化的评估机制,实现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客观公正,以使被评估者遵守,并为他后续的努力提供方向;第三,考核手段要多元化,要以实现用考核机制督促学校教育改革良性推进作为目标。

4.3管理技巧要探寻

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于艺术和人文修养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因此,如何定位高校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取向,应当成为教育从业者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机制和目标定位进行深入思考后,提出以下管理举措: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层次;设立高校艺术教育督导委员会;有条件的高校应当借用民间资源和社会其他条件使得高校音乐教育更加广泛地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同时,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探寻不应当闭门造车,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学科或者其他发展更为成熟和完善的学科,形成更适合本校校情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5总结

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各种管理理念和思潮交错,这些都给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提出新的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人们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呼声日趋高涨的今天,我们应当适时而变,针对当下管理存在的痼疾和问题,对症下药,提出更具长久发展机制的改革路径。相信在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的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也会取得更加斐然的成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

作者:雷济菁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教育革新论文: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革新

1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

我院近年来以专业评估为起点,对各类各级实践教学环节正确引导、保障实施、促进改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我院设置有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工科类专业,做为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足当地、服务三农,为承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也就要求实践教学要理顺课程体系,通过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地系统训练促进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并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就是要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促进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优化渠道、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的思路和实践操作模式,使之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从而为持续性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结合主体性教育建设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曾经对2010届城市规划毕业生展开调研,发现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深,22.1%的人对就业前景忧虑,甚至16.5%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与就业关系不大。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成为了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同时调查也发现,学生对有关实践教学在就业中的地位评价不高。这点和2010年4月中国调查网关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相关调查结果相似,只有5%和8.5%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对就业有重要作用[8]。究其原因,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发生偏差;实践教学过程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突出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各种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本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2.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现今的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更注重实践内容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论证并重的实践教学过程。例如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技能训练上由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入手,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进而到中观层面如总体规划设计,再到较为复杂的城市设计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上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包含较为教学楼、博物馆设计等内容,在实验实习的安排上从简单的入手,逐步展开,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按照课堂实验、技能训练、生产实践、毕业设计4个环节进行,做好每个任务的内容分工和训练要求,并进行模块划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计划中需要从不同层次和方面体现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就业目标需求。整个过程,学生协同参与,做到对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2.2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定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可能工作岗位与社会需求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整体设计理论教学、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外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各个人才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程教育应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及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各个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基础实验与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等由低到高3个层次,通过提高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建立统一管理教学平台和自主管理的交流平台,建立起更完善的监控体系,使实践教学在方法、内容、监控管理上相互配合,达到优化体系结构的作用。同时,在各层次实践训练项目中积极推进新方法、新技术,并通过部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计划促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

2.3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分层次、由浅入深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引导,适时地协助学生进行合理的专业与职业规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较为找到人生目标,通过兴趣与奉献精神驱动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帮助学生成才。

3拓展基于学生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大多可以分为课程实验实习(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具体安排。

3.1课程实验渗入学生自主学习

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反映出的突出的特点是课程多、学时重,学生作业多,压力比较大。要缓解这种现状,必须要逐步整合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长远来看,应该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一门专题设计课(独立实验课),由相近课程的几位任课教师担任这门设计课的指导老师,分小组带学生的设计。在新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主要负责原理课程的讲授和相关案例学习,专题设计课或独立实验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布置参考书目学生自主学习,团体或个人完成作业,相互汇报和讲评。重要的综合性设计课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讲评,体现出和市场结合的紧密性。城乡规划专业在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几届的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在方法和观念上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是过去手把手,灌鸭子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大胆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学,并在成绩评定中加大自学内容考核的比重。

3.2专业技能训练上鼓励学生参赛

专业技能训练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能增进其自我认识,没有横向比较,学生无法自我定位,容易丧失目标或产生厌学情绪。每年省、市级专业学会或协会大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大学生设计竞赛,每年的主题都比较新颖并切合当前学科发展潮流,因此,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此类的比赛,是好的一种技能训练方式。学生所取得较好名次也能为学校争光,同时提升学校知名度,为就业打开一扇窗口。从多年的实际操作成效来看,由于固定的竞赛较多,在1~4年级中,确定开展以竞赛代替技能训练是可行的。

3.3生产实习形式多样,环环相扣

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参与在各个实习环节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专业动手能力之外可以锻炼评判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全程指引,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除计划内的实习外,要结合专业特点,给学生布置可选的假期专业社会调查内容,充分带动学生的能动性,及时发现城乡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途径,培养专业兴趣。此外,拟定在假期安排学生和区域内其他高校开展交流,学习吸收区域外其他高校的有益成分。

3.4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研究生导师”模式

理想化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一般要求源于真实的项目。但在时间、规模、难度等方面,这类项目大多与教学大纲存在差距;同时,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师无法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真题来源不广;工科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持续6~10个月的时间,期间不一定能选择到适合的项目;以上诸多问题是引发本次教学改革的深入讨论。我院借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模式,从大3初始学生就可以选择老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导师”,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与通道,适时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参照“研究生导师”模式,在长达1.5a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与导师充分沟通交流,自主选题,按照导师的指引与意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建立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主要依靠学校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结合各个专业特点灵活处理,给教师安排某些实验(实训)带来不便。因此,除了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还需要建立一个教师、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评阅、批改、评判并反馈各种信息,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建立研究中心,除了可以稳定实验实训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之外,借助各专业研究中心(设计研究所)建立企业化的管理体制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研究中心的运作,积极从事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完成研究中心的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有益于早日成才。

5问题与思考

实践教学改革在经费方面缺口大。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无法添置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著,学生查阅近期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困难。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各种竞赛、外出游学、聘请专家等都需要不少经费进行经营。经费的大量增加对于新院系和新专业来讲是一大困难。成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可能是一条解决之路。在主体性实践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不仅要设置一些开放的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给学生进行开放选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有能力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必须懂得主体性教育管理方法,积极、适当、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只有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加强校外交流,才有机会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以更高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架桥铺路。主体性实践教学注重交互式、开放式、弹性的教学方式,鼓励了学习积极的学生,但对一些散漫的学生显得办法不多,由于小组讨论、分工内容把关不严,有些学生蒙混过关。尽管实习有计划和管理措施,在外出实习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难以监控;实践过程中很难监控到每个学生,有个别抄袭实践成果、缺席实践活动的现象。对教师而言,教师的工作准备、实施手段与方法与教学效果量化的手段就不多。对学生而言,它的绩效是反映在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范畴中,因此研究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6总结

总体来说,我院工科类专业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阶段通过多项教育改革研究,在科学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全省大学生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建立、健全主体性实践教学的监控评价体系是深入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下一个目标。

作者:韦松林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教育革新论文: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革新

一、从注重单纯的“做”转为“做学合一”

(一)知道“为什么要做”

教学中要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教师要把要做的与学生未来职业关联起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做的这个任务或项目与未来工作的关系、它的价值与作用,不能让学生盲目地做,为做而做。按照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时,才会产生较强的内驱力,才是一种有意义学习。有的教师上课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本次课的任务是做什么,然后分发任务单,教学生如何一步一步做,学生全然不知为什么要做些,因而只好盲目地跟着教师做。

(二)掌握“怎样做”

怎么做就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时的一些技能要求、操作方法与策略、操作技巧等方法类知识。现在学校教学中已十分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教学中,都把“怎样做”这类操作方法类知识作为课堂教学是重点,一般教师讲得较清楚,特别是采用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操作视频等,再配合一些操作指导书,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技能操作要领。

(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教学生怎么做过程中,教师都会教给学生一些注意事项、操作规程,要求学生一定要这样做,或只能这样操作等。但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呢?这其中的道理、原因也要清楚让学生理解、明白。一般把这类知识称为原理性知识、规律性知识,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真正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学生才会自觉地按操作要求完成任务或项目,在以后工作中自觉遵守操作规范与要求。例如在一次听课时,教师教学生用万用表测交流电压,教师要求学生要选择表头指针接近满刻度偏转2/3的量程,尽管教师特别强调这个操作要求,在接下来的学生操作中,还是有不少学生没按教师讲的做,其原因就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让指针接近满刻度偏转2/3的量程,教师始终没讲其中的原由。根据技能学习规律,任何机械地照教师做,学生往往遗忘得快,学生在实践中也不会自觉遵守。

(四)学会“怎么判断做的好不好”

一项任务或项目做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判断做的好不好,而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做的任务进行点评。学会判断、学会分析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相当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分析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这些也是在“做”中让学生学的重要内容。

(五)善于分析“怎么做会更好”

课堂中学生“做”一般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步骤和程序进行的,教师也有操作示范,其实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完成任务或项目的方法、过程进行优化,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操作方法或策略,达到做一反三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主要途径还是在课堂,在平常的教学中结合具体任务,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索。如果学生对任务或项目改进的尝试不成功,也没关系,重在过程,重在这种意识与精神的培养。结合做的任务或项目,在做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上述5个方面的内容,才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学做中,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做什么决定学什么,怎么做决定怎么学,怎么学决定怎么教。只有把做什么与学什么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才会做得好,学得好,才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变化发展,才能够培养知识型发展型的技能人才。

二、从注重知识技能目标转为通用能力、情感态度目标

课堂教学现象之三:教师往往重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通用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般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三个维度描述,其中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教案中描述得很具体,落实得也较好,每次课中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哪些技能点教师很清楚,但课堂教学的目标远不只这些。课堂教学的目标其实是多方面的,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与价值大小也是不同的。根据我们课改多年来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反映出对教学目标价值的不同看法。

知识、技能等是学生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直接需要,理应成为是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也因为这些目标非常显性,具体且可测,成了教学评价、学业考核的主要指标。但教学只关注这些,远远不够,把它作为教学的目标更为不合时宜。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技术更新速度远超人们预期,现在学的许多知识、技能,可能三年或五年就淘汰。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善于与人合作交往、表达能力强的人,将来在社会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像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一些通用能力,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比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的价值会更大,这些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对学生未来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广泛兴趣(对学习的兴趣、对职业的兴趣等)、较强的动机、认真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对于未来社会的人,缺的不是信息、不是技术,而是思维方式、持续的兴趣与探究精神。如果我们的教学还仅仅囿于具体知识、技能的掌握,把生动的学习活动固化为简单的传授,而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兴趣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目中无人”“教中无人”的话,以学生发展为本又怎能落实呢?

课堂教学目标是个有机整体,不同教学目标相辅相成、相得溢彰。知识、技能不是一种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反思性实践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能力的培养、态度的养成有效的途径也只能是在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才能实现。同时,也只有学生具体了较强的通用能力、较浓厚的兴趣、较强的动机等,才会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变革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做学合一,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作者:谭移民 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