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

摘要: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的规划城市色彩,改善被色彩污染的城市景观。本文先对景观建筑设计进行充分认识,再对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进行分析,试图从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表达方面来改善城市环境中色彩使用的方法。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论文

1人类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居住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否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日益加强,像原始森林和极地那样的原始生态系统已很少见,人们正以大量的养殖湖、薪炭林和乡村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及城市、工厂等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不过,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把自己的事和环境联成一个系统来考虑,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1.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设计的目的

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较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将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2城市化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不注重生态保护。随着城镇的繁荣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目前许多城景观设计作品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急切地想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破坏了自然原有的统一和谐;然而,生态的平衡破坏起来很容易,却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和谐状态。在景观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其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作用。保护生态原貌就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不断延续下去,而这正是现在景观设计中较缺乏的。同时,设计缺乏整体理念和协调艺术。许多人认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一种美化,是随意性的附加物。目前很多景观设计毫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景观应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统一。美好的景观是一种和谐、一种完整,任何将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1.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坚持的原则

1.3.1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的可持续性会受到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就必须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维护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生态系统的的可持续性是由于有再生能力,再生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物种的可持续性。

1.3.2注重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1.3.3运用现代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美观,营造宜人的健康环境,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社会发展与现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景观与建筑分析

2.1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1.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1.3绚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2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视庭院风水,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如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风水学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不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更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探索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3.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的观念。伊恩•麦克哈格是及时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多方位和立体化。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与“蒲公英之家”,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2000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4.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统一

4.1景观设计优先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设计往往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建筑设计的附属物,这里搞一点水,那里搞一个小品雕塑等。不研究规划布局而先确定园林小品,不考虑交通、消防、停车等硬技术指标而先去考虑平面布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难免会出现问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紧密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的营造。从建筑角度来说,建筑不是游离于环境的,它只有与外部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这也有利于建筑个性的表达。建筑独有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体现。因此,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扩展,特别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所以,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4.2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

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4.3寻找建筑与景观的结合点

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首先,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建筑师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障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4.4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首先,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其次,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可以采取的手段有:一方面,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另一方面,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狭窄区域,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这种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维。

5结论

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这意味着设计应尊重自然,尊重物种多样性;要顺应自然,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以有助干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在景观设计中综合的进行环境和生态分析,努力把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改造成美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居住环境,设计师的作用是把那些不美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和存在缺陷环境,运用设计的各种手法,把它们改造成既生态又美丽、更能、适合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景观建筑设计建筑学论文

一、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现状的思考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也在不断进步着,其中不乏有一些的景观建筑设计,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过多的借鉴与照搬,缺乏创新性

中国目前的景观建筑设计很多的是为了设计而做设计,经常由于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短期内出效果,往往使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使得景观建筑设计既没有很好的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又没有从实质上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反而是照搬模式,盲目的借鉴国内外做的较好的景观设计,使得我国的景观建筑设计缺乏特色。

2.注重平面布局的形式,忽视对场地的研究与利用

对于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景观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使用者的感受最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都习惯在图纸上研究关系,注重其平面布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场地的深入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适宜。为了制造出美观的效果,不惜浪费自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比如大面积使用硬质铺装,随处堆砌景观小品等现象在我国随处可见,还比如有些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平面圆形元素过多,道路上的分割太多,影响行车。形式美观但是交通流线上不够合理。

3.缺乏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景观建筑设计师往往认为景观建筑设计是创造景观,缺乏对景观本身的利用和保护,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是人工景观。这种不考虑生态性的景观往往造成了荒漠化的侵蚀,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的破坏。事实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景观设计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4.景观建筑设计中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大国中,是有很多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虽然景观建筑学源自西方,很多设计理念是科学、合理并且前卫的,但是它作为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应该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保护生态原貌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尽可能的还原地理文化风貌,然而现在这正是中国景观建筑设计中较缺乏的,很多城市做景观规划的时候,只是看到别人好的就抄,丝毫不考虑其与本地的联系。

二、岐江公园对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启示

1.有效的利用与保护原有资源

粤中造船厂与中国很多的传统国企都有着相似的境遇,它们为国家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更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者,可是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它们遭受了无情的拆除和销毁,只有年长的人才有着关于它们的记忆。不过,粤中造船厂在这场浩劫中保留了下来,通过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的改造设计下,它重新赋有了生命,它不仅给中山人民带来了对历史的回忆,还为中山市带来了一个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2.强调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景观建筑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岐江公园的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了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人们更好地融入于环境中,也让普通大众在参与互动中了解设计师的情感,使人们在冰冷的城市中体验到一丝温暖。

3.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岐江公园的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对场所中的原有建筑和材料进行了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保留了原来场所的时代精神;在植物配植中,设计师也没有应用城市公园里常见的观赏花木,而是大量使用乡土野生植物,比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既维持了植物生境,又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4.重视中国文化在景观中的作用

岐江公园的设计与中国的文化充分的进行了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的景观语言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与表达,这种传承与创新对于景观建筑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

三、结论

虽然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在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技术手段的发展上还需提高,对要把人类融入整个生态系统的认识还有些不足,但是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适宜的气候以及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造园史,具有独特的园林文化,这些都为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本文通过对中山岐江公园案例的分析,给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果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有效的利用与保护资源;能够重视社会文化的作用;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能够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景观环境。

作者:王伟唐莉英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规划中建筑设计论文

1、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是否舒适,而城市化的建设需要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但是怎样借助人为的手段把城市有机的融入大自然中,是当今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而这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用园林,把自然的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之中,为人类生活工作创造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环境,不但为人类生活提供方便、提供美感,更改变着城市的生态环境,给予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2、园林设计理念在城市景观规划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2.1多样性和综合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指描绘生态镶嵌式结构拼接的多样性,环境不同造就植物类型不同。而这种多样性是通过生物自身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的,也可以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和专类园来实现。而景观综合性是指,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考虑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最终结合多种因素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2.2遗留地保护原则

自然遗留地之内的有价值的景观植物需要保护好,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或者自身特点的植物,更应当采取合适的措施加以利用和保护。

3、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用的策略

3.1加强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

城市建设首先需要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积极展开生态保护首先是要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这就需要不断加强绿地建设。这是因为绿色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能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善当地小气候,达到冬天暖和夏季凉爽的目标;还可以适宜地增加城市湿度,更能有效吸附空气中有害浮沉,抵御风沙的侵袭,保持水土,进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3.2合理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原有的植被和自然地貌

3.2.1依据城市用地性质,合理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用地规划需要合理的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的面积。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不能忽略的方面。它对城市绿地的不断发展提出总体的方案和目标,进而调整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有机结合,这是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之所在。

3.2.2园林设计需要保护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

当前的某些地方,尤其是城乡结合的部分地区在进行经济开发时大范围的推土、移山造地,破坏了原有的地貌自然植被,接着建设住宅、厂房、休闲娱乐场所等。这样的行为在生态学角度看来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城市近郊必要的植被保留是很重要的,这是地区特色植物的代表,这对研究当地的社会迁移、生态环境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3.3优化植物配置,提高绿色植物覆盖率

优化植物配置需要根据城市不同的用地性质进行,而当地建筑群落功能和城市景观以及具体气候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植物的配置。这就需要合理的选择绿地的设计风格和种植植物的种类,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植物。以保障不同植物群落共同组成了多样的园林景观,从而达到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的目的。

3.4建立健全衡量现代园林绿地的科学标准

按照生态系统理论的需要,园林设计者需要在规划城市景观建设时遵循一些标准,针对一些能够体现园林环境质量的具体数据加以衡量。这对城市景观建设和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依据和价值。

3.4.1功能标准

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进而维护人们生活的健康。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功能标准必须是以维护人们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的。

3.4.2

系统与连续性标准

园林绿地的建设不是一个独立休闲游玩的空间,应作为人类生活的地方与自然过程有机结合的连续体来进行规划设计安排的。

3.4.3地方风土特色标准

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进程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而园林绿地恰恰是地方文化精神珍贵的保存地,它对于地方文化来讲不是形式上的表达,而是深层次的内涵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设计应用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美观性,更可以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进而推动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而这就需要将园林设计理念应用在城市景观规划里,首先,要明确其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原则,创建丰富的园林景观。其次,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应用策略,以便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效用,进而提升生态园林城市景观规划水平。

作者:鄂晓丹宋雪丽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论文

1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的表现形式

1.1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的优化设计围绕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第二层次的设计方法是优化设计法,在旅游风景区进行景观建筑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操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要满足于社会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它所遵循的应当是“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设计方针和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基本设计原则,也就是在充分尊重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力求最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如环境、资金、材料等)使旅游风景区的设计达到化。寻求优化的景观建筑效益是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目的之一。作为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师为了寻求优化,需确定设计评价体系及其执行标准。首先,景观建筑功能上得到较大满足,体现在第二层次的功能要求及环境的需要中(如在旅游风景区寸土寸金,可开发和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当紧张的前提条件下,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弹性设计或通过时间差来获取更大的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等);其次,使用及设计规范上的严格执行,这一方面体现在各种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规范对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影响(如景区规划布局的影响、建筑密度的影响、建筑结构的影响、景观设备与环境的卫生要求等);,追求经济上的较高性价比值,既从经济因素出发,对景观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标准做出限定。既在保障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以及坚固、安全的前提下,又可以取得美观的效果及良好的经济回报(如提升设计的品位、选择本地化的材料以及选择最品质和高效的施工方案等)。因此,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工作流程及周期与普通的景观建筑设计相比,相对较长,其优化设计法的主要流程为创作—反馈—再创作。设计师首先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甲方的需求先做出一个或多个方案,然后在与甲方进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用相应的评价模式做出评价,指出方案的不足和改进措施,进而推出新一轮的方案,如此反复,直至相对成熟、稳妥及各方都较为满意方案出炉为止。

1.2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的创造设计围绕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第三层次的设计方法是体现旅游风景区的自然与文化特色,体现地方“文脉”特点的设计过程。它更多的体现了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师在对旅游风景区所在地区的社会结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关注,体现了对游客和本地居民心理需求的关注及人性的关爱。设计师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提炼,将属于本地区特有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元素在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中体现出来,使得新建景区的景观建筑与旧环境之间能产生一种呼应关系,更能使游客和居民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如在庐山风景区近年来所新建的如全国供销社疗养院新楼等建筑中,融入了大量庐山近代别墅景观中所常用的如拱券、外廊、雨淋板等元素,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景观空间的所在区域特点和使用者说明其具有反映当地文化特色和以人为主体的空间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这种空间具有了人性化的特征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较高境界。因此,一个的景观空间环境的形成取决是否实现了“人性化”设计的功能需求,是否体现了本地区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第三层次设计方法需要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师通过对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任务的分析,对本地区设计历史的考察、环境的考察、文化元素的提炼和把握等,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去挖掘和梳理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任务中的各种设计元素,并将其恰如其分的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将创造性的设计反映在景观建筑设计的实践过程之中。

2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的体系构建

从大量的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实践中,尤其是象庐山风景区一类的山岳型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在设计方法上的着眼点与研究角度。其设计方法的体系构成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偏重于理性的研究方法,它比较适用于目标及条件相对比较明确的问题;二是偏重于感性的具有某种特定导向性的设计方法,适用于设计目标及条件不确定的问题;第三类是兼有两种类型的特点。

2.1旅游风景区理性化景观建筑设计方法首先,作为偏重于理性的设计方法,有其特有的规律性。它严格按照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各种规范,将设计环境中的各种困难及限制性因素进行反复论证与修订。在实践中从理性的思考中展开设计,用相对比较合理的角度去寻找一种的景观建筑设计方法。通过调研、论证、收集、分析各种与设计有关的信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预演,通过反复论证得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最终方案。这类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使设计者通过系统对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考察、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与甲方沟通协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符合环境要求的最理性的设计方案。

2.2旅游风景区文化性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文化性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是一种偏重于挖掘和整理“地域文化”要求的具有导向性和指示性的设计方法。它是在对设计地点进行大量的实际调研后在设计师脑海里产生的一种对于本地区地方文化设计元素的提炼与概括。在文化性景观方法的应用之中,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特征和文化、气息。这种设计把尊重人性、尊重地方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特点等作为设计的较高准则。如庐山风景区建于民国初年的朱植圃的别墅,其中式的窗花和“小桥流水”的庭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其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色,更是近代庐山别墅民族性与时代性交融的深刻反映。文化性的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更能够显示出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

2.3旅游风景区综合性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将“理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方法就是综合性的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它要求将感性的理念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研究。在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实践中,综合性的景观建筑设计方法要求把理性的规范设计和感性的优化设计相结合,从而能在实际中产生动态交替互补作用,能够扬长避短地处理各种实际性的问题。如在20世纪60年代所设计和建造的“芦林一号别墅”,也就是今天的庐山博物馆,就是典型的综合设计的例子,其设计方案阶段是在充分调研地形地貌特点、与周边的建筑与环境充分的比对、充分尊重建筑、景观、园林等设计规范的基础上,以及与甲方充分协商和调研的基础上所应运而生的。此外,设计方案也融入了设计团队在庐山大量调研和考察的智慧结晶,设计者将明代庐山赐经亭石斗符号运用到别墅外廊休息座的凳足上。基于以上诸多缘由也使得“芦林一号别墅”成为近代庐山景观建筑的代表作。综上所述,在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功能层次的研究,还是设计方法的研究,还是设计元素的提炼,设计文化的总结,其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既设计出的旅游风景区的景观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坚固、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功能需求,同时又能够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文化个性。

3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的时代演变特征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变得尤为明显和突出。作为与旅游事业最为密切的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需要运用科学的设计观和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来指导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根据对国内外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成果的追踪与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未来的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将会呈现出很强的时代演变特征。其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知识结构变化更加频繁和密集,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加丰富等。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的时代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群力量的壮大与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群体的扩大。时代的发展使得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综合了各学科的优势。逐步形成了依托于地理、地质、园林、环境、建筑等众多学科的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学科群的产生和研究队伍的壮大。在这个研究领域里,积聚了一大批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园林设计师、景观建筑设计师、工艺美术设计师等走向有机的分工协作与设计研究联合之路。研究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无疑对提高我国整体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社会化的分工协作使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得到优化。社会化的分工协作使得围绕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的从项目的调研、论证、方案形成和完善等各个过程与环节及设计方法本身得到的优化与升级。在严格的设计规范与各项指标的指引下,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好的贯彻与执行,设计的每次分工都能找到的设计人员。这样,设计师的个人劳动和价值将会得到较大限度的体现和较大程度的发挥,景观建筑设计工作的创造性亦将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和反映。

(3)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新的设计手段与设计方法不断更新。时代的发展促使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新的设计手段与设计方法的不断更新,这对景观建筑设计师来讲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唯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技术手段才能赢得设计竞争的主动权。

4结论与讨论

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职业。古老是因为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设计职业。无论是其设计方法、理论体系、知识结构等都比较完备。年轻是因为旅游风景区的游客和市民的个人素质及修养在不断提高,设计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越来越多,新的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越来越多,设计的个体化差异越来越多,所有这一切都在不断的促使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眼光和全新的思维去看待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问题,用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去组建新的旅游风景区的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体系。

作者:江昼单位: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大地艺术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思考

摘要:

艺术、景观、建筑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者虽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由于知识体系不同,设计师们接受的训练不同,三者呈现出的作品仍然存在差异。本文将从设计过程到作品的呈现来展现出三种艺术的差异,以及对于它们产生的思考。

关键词:

大地艺术;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场地精神;学生建造

1实地建造

在同样的场地条件,同样的材料要求下,在学生建造活动中,3种不同的作品对场地不同的理解展现出了很大的区别。在“东南大学三校联合学生建造”活动中,不同学科的参与,呈现出了3种风格迥异的作品,分别体现出了大地艺术、景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特色。大地艺术的作品充满视觉冲击力,结构自由随性。景观设计作品与场地有很大的关联性,和场地对话。建筑设计的作品很完整,自成体系,结构完整。

2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引导人们关注自然,注重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地艺术通常都是宏大壮观的,让人发自肺腑的感到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大地艺术的创作主要受到艺术的影响,和许多艺术创作一样,支配创作者的是激情、灵感。在实际建造中,区别于建筑学科学生严谨有控制性的设计建造,它的设计及建造过程是自由的。甚至没有的图纸,就在一次次的手动实验和调整中落成。

3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设计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认知,用自己的审美,针对自己的需求,将自然材料作为要素,营造出适合人类活动的环境。同时,在建筑和环境中,景观还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协调两者,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造中,景观学科的学生作品也充分体现出了这种特征。在和环境的交流对话上,景观学科学生的作品最突出。即使在一个小构筑物中也体现了人对自然地改造,希望人们的活动可以通过放置的构筑物产生改变,有意识地引导人的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它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起到的作用。在山间的小路上放置了这个作品,使路的视觉效果没有那么强烈突兀,非常柔和地缓解了路与绿色植被的冲突,通过设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建筑设计

建筑的产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斗争。为了对抗寒风、雨水,人们必须搭围合的构筑物来保暖,久而久之,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地综合使用丰富了构筑物的造型,建筑诞生了。建筑在这三者之中无疑是体量感,造型感最能得到体现的。建造中,建筑学科学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设计过程中十分严谨,对节点、结构的研究思考非常透彻。在建造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控制力,每一个步骤都是在人的控制掌控之下,一步一步将构筑物呈现。在的成品中,它的结构最为完整,自成一体系。让人觉得无论放置在什么环境中都可以,没有和环境发生过多联系。它向我们展示的主要是结构的美感,设计的控制力。

5总结

在一次建造中,在同样的环境中,3种作品的展现体现出3个学科的区别。建筑学强调人的控制,强调人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作品完整,不需要自然的参与,自成体系。景观设计则是通过人的设计,人造构筑物的安置协调人类改造和大自然的巨大差异,它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柔化尖锐矛盾同时也改造自然使之适合自己需求。而大地艺术却是在通过自身的视觉冲击来引发人们思考,不存在什么实用意义,却是为了唤醒人们精神上的共鸣而存在。在倡导绿色生态设计的今天,三者在以后的发展中,势必会有更多的交集。建筑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对话,景观会更加注重对自然的利用以及对建筑外环境的改造,大地艺术将会出现更多好的作品,让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做出更深入的思考,给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

作者:胡孟君 程云杉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1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语汇

1.1形状

可以说,最直观的的东西就是形状了。它可以体现建筑外表的特点,这是人们很容易就发现的。当建筑物的外表特征进入到人们的视线时,人们的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会跟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而产生不同的反映,这也是建筑物给人的基本形感。

1.2色彩

在建筑美学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表达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是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在现代景观建筑形态的要素中,色彩可以对所有的基本元素进行调和。所以说,要很好地表达建筑形态,就要合理的运用色彩这一因素。

1.3肌理

因为物体的表面光滑度、纹理等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说肌理就是质感,所以一般可以将肌理认识为物质的材质。在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要素中,肌理有着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是对于其他的因素来说没有的功能。由于丰富多样设计材料,是人们会对不同的材料质感产生不同的感触。一般是依据对景色与自然物质的模仿来充分表现现代景观建筑的形态效果。

1.4光影

现阶段景观建筑的环境汇集了各种空间功能,光影变幻在建筑景观的空间功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现今景观建筑设计中,运用光影变幻进行建筑设计构思创新的情况很多,其主要是根据光的强弱、明暗或者光影变幻将建筑中的光进行适当的补充及调节,假如建筑物光源太强,就对其进行适当的弱化,假如其不足,就对其光进行补足。

1.5形态场

在很多时候,人会对某个场合产生特别的感觉,这些特别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场合中有某种物体存在,我们通常将这些感觉称之为形态场(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设计要根据某个实物才能将建筑形态的设计构思表达出来,此实物即是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一种,其包含着诸多的建筑基本元素,比如点、线、面、体等元素。

2色彩与建筑的关系

2.1色彩与建筑造型效果

人的视觉艺术活动的两大主要方面是色彩与造型,运用色彩结构原理进行建筑环境色彩造型设计,要综合分析建筑的基本情况,比如其位置与相对位置、体积大小、建筑功能、区域文化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依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规划,用色彩的特点有效的传递建筑意义。可以说色彩和造型相互依托,假如将造型看做躯壳,那么色彩就是外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物体完整的意义才能表现出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经过实物的造型体现出来,将视觉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并以此表现出真正的视觉价值。

2.2色彩与建筑功能

在建筑单体中,如果建筑功能不一样,可以用颜色进行有效的划分。与此同时,运用合理的色彩进行区分,不仅可以区分建筑功能,还能很好的区分四周建筑与该建筑,将建筑物的识别度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运用色彩进行建筑功能区分,能有效引导人流迅速找到其想去的功能区,进而将建筑功能明确,提高运行效率。

2.3色彩与建筑的象征意义

因为区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不同,各个国家对色彩的认知与理解也不同,所以,色彩不仅仅是传达一种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建筑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人们则会根据其外表色彩猜测其象征意义。例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黄色被当做帝王专属颜色,只有皇族服装或者建筑装饰才能使用该颜色。

3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对于建筑的审美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建筑审美的观念也更新了很多,其对建筑评价偏重于建筑造型以及建筑色彩两个方面,如果这两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认为其设计是成功的设计。确实如此,因为色彩在很多时候传递给人们的是建筑物的隐藏信息,而且色彩运用成功,会为建筑加分不少。人对色彩常常有一种特别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这就是色彩功能的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可以使人居住的色彩环境有所改观,进而达到人的视觉和心理与四周色彩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

3.1装饰美化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色彩的建筑设计是非常少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色彩起的的作用就是装饰作用。自然界中,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的色彩其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没有颜色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当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色彩不仅能放大建筑物本身的表现力,也能带来美感,对建筑物在视觉上有很大的增加。

3.2标识区分

色彩能为建筑赋予一些独特的个性,在分辨许多信息都能传达出来,比如,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还有对建筑的识别。目前的建筑设计的形体都是单纯化了的建筑,而色彩在其表现方式是也是非常经济和直接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使得在城市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能很直接的被识别出来。在小区中,不同的色彩对于不一样的部分能很好的区分出来,例如,楼层以及出入口等,利用不一样的色彩在识别表现上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当然,对于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们来说,其居住的认知感也能明显的加强。为了使居住的环境感到宁静以及温暖,在建筑住宅中对于暖色应用很多,并且不宜使明度显得过高;在办公型的建筑中,为了能将工作效率提高,应尽量使用冷色,将明度提高;在大众化色彩的商业型建筑中,利用对比色以及纯色,可以对商业的气氛加强,能吸引大量的人群。

3.3表现建筑物氛围

对于色彩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氛围以及基本的格调。利用色彩来体现建筑物的性格,在对色彩的运用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为了美观。通常来说,冷色系主要表现建筑物的肃穆以及庄严;温暖以及欢乐依靠的就是暖色系的色彩来表现。比如想要表现出健康和清洁的感觉就要利用白色来表现,尽管目前有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说明,黄以及红色比较鲜艳的一些颜色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能引起其好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在卧室装饰成蓝色格调,还能对于头疼以及发热、失眠等有助于减轻,因为这种色调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宁静和幽雅。因此,在对室内进行装修时,一定要将色彩的运用合理的进行,对于阳光的利用进行适当的考虑,光线足的地方,多使用一些冷色系的色彩,而在光线不足的地方,尽量多使用一些暖色系的色调,一定程度上能增加亲切感,通常医院的主色调就是白色,在幼儿园等主要使用的是黄色以及红色灯比较鲜艳的色彩。

3.4烘托情感

色彩能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能表现出来,因此,处于不同地域的人其在审美方面以及心理的结构框架方面都是比较独特的。相对于北方人来说,性格比较豪放,对于一些温暖和对比性强烈以及大气的色彩比较常用,而对于细腻的南方人来说,在建筑色彩方面,则比较喜欢清淡且有些低调的建筑色彩,其在情感的表达上通常也是比较含蓄的。讲到情感的表达上对于色彩的选择的影响,我们就能想到美国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这栋建筑就是为了表现总统的悲剧性死亡,利用大面积的白黑色调的对比性,来缅怀以及体现总统的结局。同样,其玻璃幕墙也是用超大型的黑色构成,给人一种纯净感。这也体现出了肯尼迪图书馆和其他总统的图书馆的不同,构成一种沉思以及宁静的庄严气氛。

4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色彩在人们还没有意识使用色彩时就已经存在了,然而由于人们特有的视觉感官,导致我们可以体验和其他生物不同的色彩,所以色彩与人们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直接联系。自然景观中各类植物、天然石块、河流与土地等事物都可以表现出它最真实的颜色。色彩具有其物质性,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属性。并且色彩的组合方式很多,是由于不同的地方,存在不同的事物形态,致使很大程度的丰富了人们的色彩认知。事物的个性能够通过物质的独有的纹理与色彩来体现,比如:树木特有的形态特征可以根据树木枝干的纹理、质感及其色彩表达,正是色彩的不同,可以带给事物不同的形态特征,也记录着历史的存在。自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到目前,自然界经历了种种历程,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事物及其组合都表现的非常和谐,这些都充分的表现着人们对自然界属性的认可。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建设过程中,渐渐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材料来进行砌筑,与真实的自然的环境越来越远,人们对自然界的不成熟认知,导致人们对建筑物的不合理设计,造成了人们对建筑物的不愉悦感受。日本东海大学吉田真导师对色彩怎样正确使用进行了分析,他提出“色彩本身并不存在魅力或丑陋”,怎样正确的使用色彩是主要的研究问题,首先先对当地地区具有创意的色彩进行调查,着色师再根据调查结果寻找当地所需要的色彩,同时恰当的结合建筑的形状与材料,来创造对人们更加舒适的良好环境。

当人们对颜料的使用掌握了以后,采用物质的色彩传递着颜料的非物质性特征。在景观建筑中都一一表现了色彩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传统因素及政治色彩。从古至今,人们不断的去摸索着采用什么样的色彩来美化我们的家园,色彩从本质自然到苦心创造的过程,都表现着色彩的不同运用。由于技术的不发达,在古代人们都是采用土、木、石的原色作为建筑材料,当时色彩的非物质性还处于萌芽阶段。到夏商时期色彩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修建宫殿与台榭。色彩在多种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色彩在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传统因素及政治色彩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效果,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色彩传统含义对人们的潜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导致人们在进行设计时,启发了人们的设计灵感,使色彩在景观建筑中充分的发挥了作用,同时也让人们有了愉悦的感受。因此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利用色彩,不能忽略色彩的非物质性,为了使色彩更好的体现设计主题,设计师们要很好的认识非物质性,要切身的融入到现场环境中。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我们所使用的原材料,有原始的自然材料,保留了色彩的的本质,同时在原有的一些材料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已适应当前的发展,由于材料的与色彩的关系,导致原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且也体现出了自然的特色及其自身的物质性,对材料的纹理、质感及色彩的个性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所以对色彩的和谐运用,可以从色彩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进行研究,寻求其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从而加以应用。

5我国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城市景观设计主要研究的就是对城市色彩的完整性,就像德国哲学家谢林说过的,世间并不存在个别的美,只有整体才是美的。所以,在进行城市景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对城市色彩完整性进行充分考虑。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积极反应了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与整体底蕴。在这其中如果色彩没有设计好,就算有很多种建筑形式,规划设计也很合理,但是也很难体现出城市魅力。总而言之,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城市景观色彩规划进行统一,所以在城市风貌上很难进行色彩控制,展现不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无序化发展趋势,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再加上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景观色彩的设计并不是很重视,所以不能按照整体景观对色彩进行研究与应用。

6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运用策略

6.1建筑色彩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的色调协和存在

整个建筑物的色彩运用能够表现设计人员的思想和理念,把建筑物表现的具有更独特性,但是建筑物不仅仅是画在纸上的彩绘图,同时与周围的环境的融入其中。因此,对于建筑色彩的选用必须把其算在城市原始文化、城市特点,必须把周围的景观色彩要多方位的考虑进去,而且还有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同时与建筑物所在位置周围的其他建筑的基础色彩,且与周围环境的主要主题相协调,不可以把这个城市以及这个区域的总体协调性破坏掉,选用能把建筑物和其所在地环境融合在一起的建筑色彩。对于周围的环境要重视其考察,把建筑色彩和周围的环境基本色彩相互协和,就不会导致给人带来突兀感觉,充分表现美感。

6.2建筑色彩运用根据建筑本身应具备其功能性

建筑造型艺术是建筑表现形式的其中之一,建筑其特征轮廓线不单单是在建筑造型上的体现,还体现在建筑技术、建筑色彩等方面。对于不一样的色彩表达不一样的建筑性能,且依照建筑物的需要就要选用不同种类的色彩。建筑的多种性能,选用色彩就会大不一样,如此才足够表现其建筑物的美感,达到或者体现其功能的优越性。

7结束语

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的规划城市色彩,改善被色彩污染的城市景观。本文先对景观建筑设计进行充分认识,再对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进行分析,试图从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表达方面来改善城市环境中色彩使用的方法。

作者:刘存发 单位:天津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景观设计格局朝着绿色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景观生态补偿通过对绿地、河道等自然形态的保护、置换等补偿性设计与施工,为城市较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生态,实现了美观与实用的统一。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市景观设计和格局分布的补偿措施进行分析,以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

0前言

城市建设极易对景观格局造成破坏,一旦原有的林木、草地、水源等遭到工程损坏,再恢复的难度相当大。城市景观生态补偿就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对城市的作用而进行的建筑设计工作,通过景观生态补偿设计,可较大限度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强化城市景观的生态机能,大大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质量,从而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1景观生态补偿的作用

1.1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和补救

城市景观在受到城市建筑施工等破坏后,诸多原有的环境格局和生物均会不同程度遭到损伤,出现较大面积的污点,而景观补偿设计从生物学的方向进行切入,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勘测和观察,以获取生态衰退程度、生物生存要素、建筑对生态环境的侵占等各方面数据,再结合这些数据重新进行生态系统的改造和补救。1)保障景观生态的健康。在某河道的生态补充工程中,原有的河道被破坏后呈现笔直的状态,这种奇怪的状态改变了自然河道的水沙容量和运输能力,对河床造成严重破坏,且河道内已没有生物存活。采用河道修复补偿工程的目标则是重建一条河道,恢复河道本身的生态系统,重新让湿地植物生长出来,使植物的根系重新根植在河底泥沙中,培育原有的河道生物,重新修复河道的原生态等。2)保障景观生态的结构。对生物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原有的生态功能进行正确的生态修复,如人工湿地景观补偿设计中,需要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尽可能多栽培动植物资源,重现生物多样性,包括湿地中的微生物、湿地底部的土地资源、湿地植物的栽种范围和种群选择等。

1.2增加城市景观的完整度

1)以城市绿地为设计源头建设生态廊道,将绿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板块,将动植物分别养护在这些板块中,按照其生物分类、基因成分、所需环境的条件进行种群养护,同时对绿地格局进行整体规划,对这些板块之间的影响和可连通性进行研究。2)建立绿地与社区之间的连接,使建筑群围绕绿地进行建设,减少景观被建筑施工破碎化的损坏程度,或者通过集中式架空商业区、利用沿街设店等方式,将商业性建设移出景观生态设计的范围,将最基础的空间留给自然景观建设,确保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排除人为因素

建筑景观生态补偿设计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尽量考虑城市中人类之外的生物生存,避免人的居住和生活侵害了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例如,在机动车道维修时,应避开绿地、水源等区域,为动植物的生长留下空间,以增加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活区域和生存条件,使动植物在人类世界中也能找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且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可继续保持自身的生存规律。

2景观补偿设计的措施与应用

2.1生物多样性补偿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保障居民稳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建筑设计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补偿有两个方面:①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为生物提供栖息地;②提高建筑环境整体的栖息地功能。建筑及其环境可为生物提供不受到人为干扰的空间,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为城市物种生存提供的栖息地,以为不同城市的物种提供迁移与定居的空间。

2.2绿地系统补偿

2.2.1水平方向绿地、廊道和栖息地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廊道易产生断裂带,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不同绿地通过廊道建设连接起来,使不同规模及形式的绿地联系起来,以形成完整的绿地网络,为城市野生动物的栖息提供了条件。城市建筑设计应从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的角度出发,在城市建设中应对当地的土壤和植物进行回收,待建筑建设完成后通过回迁手段恢复原生生态资源,以达到完善城市生态功能的目的。

2.2.2垂直方向1)垂直连续绿化。通过这种设计方法将绿地建设从地面延伸至建筑墙面上,以增加城市的水源涵养,降低城市的雨水径流,可大大减轻城市市政基础建设的承载压力。另外,建筑绿化有效降低了建筑中的热负荷,通过绿化面积的增加,促使居民树立清晰的生态意识,从而促进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2)空中庭院。空中庭院一般是指面积较大的露台,这个平台是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连接的主要部分,是居民休息或用餐的主要场所,庭院与内部空间用玻璃进行隔离,在增加室内空间透光度的同时,还能起到自然通风的作用。空中庭院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设置,对调节建筑微气候、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作用。

2.3水的补偿和利用

雨水是城市重要的淡水资源,在建筑设计中,一方面可利用建筑中的透水地面收集雨水,另一方面是利用透水地面向城市补充地下水。某展示中心实行了雨水收集与利用,在该建筑设计中,雨水收集完成后,经过毛管渗滤和人工湿地的处理,可作为景观用水。绿地系统中植被的根系、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较强的保水性,通过绿化保水可有效改善植被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同时还能减少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成本投资。另外,利用屋面和地面等绿化保水,再通过建筑北侧的湿地等雨水收集系统将其渗透至地下,在中小雨的天气状况下,可有效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在大暴雨条件下,可有效降低城市出现内涝灾害的可能性。

2.4人文文化补偿

随着历史和时间的不断交替,一些珍贵的人文历史景观已遭到严重破坏,这是生态环境补偿中最需要进行补偿的部分,这项工程对于延续人类文明史也是非常重要的,可通过重新搭建景观小品、重新修缮原有建筑的遗址来恢复原始风貌;设置墙壁廊桥等景观,将设施风格重新展现出来;积极引进环保材料,提高材料的功能性,再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营造符合历史文化背景的特色人文景观。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景观生态补偿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结合建筑学和艺术设计美学等多领域学科,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对城市景观格局与建设格局进行优化,这是实现环境绿色发展的重要补偿策略,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封海燕 单位: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探索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物作为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部分,建设人员在对其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建筑物能够满足相应的使用要求和质量要求,还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够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吻合。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探索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会直接对建筑施工的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建筑的景观设计对于建筑施工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应该能够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能够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一体化的融合,在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功能和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保障建筑物的审美功能。为此,相关的人员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1什么是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在实际的开工之前,设计者要按照相关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将施工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和充分的设想,从而列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图纸和文件等将相关的内容加以呈现表达。这样就能够为施工队伍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工作协调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对施工的造价、质量和进度给予有效的控制。建筑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涵盖诸多方面[1],其中主要包括建筑学、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防火、自动化管理以及建筑热工学、工程预算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协调,从而有利于实现用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以及更少的成本和时间来达到以上各个方面的标准要求,从而保障建筑物的使用、经济和美观。

2什么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将规划林、生态学原理以及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将科学发展的思想、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进行结合,通过景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实际的生活中,房屋建筑已经不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居住和避难的地方,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相关的建筑学和材料工程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支持,房屋建筑已经不在是传统的以木材和石头的为主体的建筑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建筑领领域的设计内容也在逐渐丰富。因此,如何能够将周围的环境和建筑的设计给予完善,促进建筑行业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筑设计者和景观设计者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景观设计主要涉及的工作包括:日常的会展设计、空间设计以及人们常见的节目气氛环境的设计。人们通过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工艺品。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景观设计不是人们任意的行为,而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对大自然进行精心改造的,需要专业人员通过科学的分析,利用多种专业性的知识,并且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充分的考察,从而才能够实现的设计。

3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进行融合的方法和策略

(1)能够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人们经常具有一个追求独特和与众不同的设计思想和品味要求[2]。因此,相关的建筑人员就要能够将相关人员的独特要求和自己的需求以及周围的环境要求给予有效的融合,能够将人与自然思维的和谐共处的思想给予有效的实现。因此,这就需要建筑行业都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将景观设计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效的突出,使二者之间进行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比较独特的学科,从而创造出一个更为的作品。首先,我们要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能够充分意识到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有效的将各种景观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保障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融合的目标实现。,在对建筑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多从建筑的景观设计角度对建筑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从而有效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主体地位。(2)促进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有效协调。在实际的建筑规划的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很多人虽然有景观设计的意识,将景观设计的主体性给予突出,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仅仅是单纯的提高景观设计,而不能够将建筑设计中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以及人员素质等都充分考虑进来,造成了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矛盾的一面。相关的人员应该对这些矛盾给予有效的处理,从而提高建筑的质量。而且,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建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其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发展,将历史的点点滴滴进行了渗透和反映,才能发展到今天的阶段。因此,在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3],相关的人员要能够以传统的思想为基础,有选择性的将现代人们的心理需求进行结合,从而再逐步的对相关建筑物的空间给予有效的调整,这样才能够保障建筑物与社会的发展进程相协调。通过加强建筑物与景观设计的有效的协调,才能保障建筑物在实际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从而实现对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有效融合,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去完善对建筑物的设计,能够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美观要求给予融合,也将建筑的设计中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更好的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生态环境方面却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将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实现有效的融合和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然而,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阻碍,相关的人员应该能够充分地意识到其中的障碍,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建筑领域的长期发展。

作者:苏良超 单位:秦皇岛维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观照分析

【内容摘要】

景观建筑设计属于景观设计,是体现现代城乡文明发展形态的艺术形式。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设计与审美,在不同时期所体现的形态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章通过对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审美特征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阐述了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建筑形式及审美特征。

【关键词】景观建筑 景观设计 审美特征 建筑工艺 建筑形式

景观建筑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形态的表达,也是一种对文化内涵的诠释。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因此,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包括景观建筑设计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以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为例,探讨了景观建筑设计审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不同形态。

一、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历史背景

浙江省长兴县建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地域富饶,被誉为鱼米之乡。太平天国运动时,长兴作为主战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摧残。《长兴县志》同治七卷记载:“兵燹之余,民物凋丧,其列于册者孑遗之民仅十之三焉。”为了恢复生产,当地官府出台了移民计划,逐渐形成了原住籍、温州籍、河南籍、安徽籍、江北籍等移民构成的移民县。一方面,长兴的移民分布是原住籍住山区(因在山区躲避战乱而幸存)、河南籍住平原、江北籍住港滩,多剩下丘陵地区,而温州籍先民迁入长兴的时间较其他籍先民晚一些,因此多住在丘陵地区;另一方面,温州籍先民原生活在温州平阳的丘陵地带,喜欢种植番薯之类的丘陵农作物。因此,温州籍多聚集在长兴丘陵的同一村落,较好地保存了独特的景观建筑形式。

二、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审美特征的构成要件

(一)材料

从原始洞穴发展到石料、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的运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建筑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着,孕育出了景观建筑设计的发展。长兴县泗安镇兴隆村(文化展示馆)较完整地保留了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形式特征,现在作为文化地标,以景观建筑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朴实的土坯建筑、厚实的木门,历经百年的四合院透进仿佛穿越一个多世纪的阳光。限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长兴温州籍土坯建筑设计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步积累了成熟的设计经验,使建筑功能趋于化;在满足了建筑的基本功能之后,进一步呈现出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长兴温州籍建筑当地取材,没有受到工业化的影响,青瓦土墙,古井幽幽,因势而建,错落有致,与温州籍先民所居住的长兴丘陵地区的环境融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建筑引入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使传统的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不可否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去的建筑功能性较为单一,难以提供舒适感,自然也就谈不上景观设计。随着新农村生态建筑材料的开发与运用,长兴温州籍村落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进一步创新,采用天然建材、循环再生建材、低环境负荷建材与环境功能性建材等生态建筑设计材料。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水泥刨花板、杉木结构集成材料等新型生态建筑材料正在逐步取代过去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传统建筑设计材料。开发新型生态建筑设计材料,有助于发掘曾经迷失的地域建筑文化,在满足人们对住房的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还可以与环境和谐共处。长兴温州籍村落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达到了环境与建筑的结合,实现了从传统建筑到景观建筑的飞跃。

(二)工艺

长兴温州籍先民聚集于长兴的丘陵地带,由于当时建造技术的限制,不可能采用“愚公移山”的办法,因此,在选址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地形、水源等环境因素。长兴温州籍建筑基本上依势而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建筑设计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长兴温州籍村庄的建筑设计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五代:及时代为土坯墙、木结构,一层独栋结构或一层两进的四合院布局,凸显了传统的建筑风格。第二代为砖混预制板结构工艺,二或三层结构,多为双坡顶,砖墙的作用既承重又是维护体系,外墙多为简朴的水泥拉毛或者清水毛胚。这是在及时代长兴温州籍传统建筑设计建造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的民居,追求经济实惠,扩大了面积,但在审美方面几乎不做考量。第三代为现浇框架结构,三或四层,多为平顶,外墙还是以拉毛墙面和涂料为主。这一代采用砖混预制板结构工艺,主要是工艺技术上的改良,开始探索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第四代民居曾经是农村住宅的主流,现浇框架结构,有些有地下室,四层至五层,坡顶琉璃瓦或者陶瓦屋面,外墙以面砖为主。在扩大建筑面积的同时,注重建筑审美。由于经济、技术的局限性,这一代民居始终在探索西方式景观建筑设计,而失去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关注。第五代建筑设计在长兴温州籍村落“新农村”设计的基础上,现浇框架结构工艺,有地下室,四层或五层。现浇框架结构工艺除了进一步扩大建筑面积、完善功能之外,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上,景观建筑的模式已经形成,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较好地进行了创新。

(三)形式

从清代同治年间一直到“”以前,长兴温州籍建筑形式大体上没有变化,基本上是土坯结构,一层独栋结构或一层两进的四合院布局。随着建筑设计工艺的发展,长兴温州籍建筑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水平方向的发展,而开始谋求垂直空间上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兴温州籍村落建筑像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趋势一样,开始融入建筑设计形式蜕变的浪潮,有些较为前卫的建筑已经明显地凸显出苏联的建筑风格。檐部、墙身、勒脚的三段式结构,左右中轴对称,平面规矩,回廊宽缓延伸,这些苏式或仿苏式建筑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长兴温州籍村落也不例外,有着当时鲜明的时代烙印。浙江省长兴县光照充足,降雨充沛,长兴温州籍建筑多以民族风格的“大屋顶”代替苏联哥特式尖顶的建筑设计形式,是建筑形式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形式的“苏联风”,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衰退。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长兴温州籍的村民也开始接受西方的审美观。正如19世纪,美国人请法国人设计国会建筑时,抛弃了原有的罗马传统建筑形式,将新的建筑形式与建筑文化相结合,奉行所谓的折衷主义和实用主义。改革开放之后的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形式就是一个中西文化的综合体,东拼西凑了一些西方的东鳞西爪——罗马柱,回廊,尖顶,宝瓶栏杆,洛可可、巴洛克雕花,线脚层层的檐口,贴边瓷砖此时期贫富差距开始出现,人们狂热的攀比性审美在这时期的长兴温州籍建筑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反对全球建筑文化一体化,认为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保护地域性建筑文化。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整体经济飞跃发展,农民的物质水平开始提高,政府关注民生,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长兴温州籍村落也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有了专业的建筑设计团队、规划设计团队,有了政府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性需求之后,开始考虑地域文化、环境与建筑形式的审美。专业设计团队在结合长兴温州籍村落的气候、独特的人文风俗,以及传统建筑形式等各种元素的考量后,设计出了符合地域特征的新农村景观建筑。这些新农村景观建筑融于当地的环境中,成为了人文地标。在长兴生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温州籍村民,不但没有失去传统,反而在传承中开始了创新。

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与审美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形态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不同时期,长兴温州籍村落村民对建筑设计的审美是不同的,曾经只有建筑、没有景观建筑的概念,住着土坯房的村民希望住上仿苏式的平房,住着仿苏式平房的村民希望住上西式洋房,住着西式洋房的村民希望住上新农村景观建筑。笔者通过在长兴温州籍村落村民中进行调查得知,大部分村民认为以前的建筑不美,还是当下的住房条件好一些。如果不置身其中,只是以游客的视角很难体会到过去那些建筑在功能上的缺憾及“不美”之处。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建筑设计应更多地考虑环境与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新生活。

作者:秦熙源 张琴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景观都市主义视野下建筑设计原则初探

一、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建筑设计原则

1.建筑与景观一体化原则

景观都市主义主张将景观代替建筑作为城市媒介,建筑物的存在不仅是城市空间和肌理的构成要素,还应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注重水平操作,反对垂直化组织模式,注重延展性、关联性和水平性;詹姆斯科纳认为水平表面结构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关注对象,一方面对于地平面和场域的活动,表面的连续性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屋顶和地面的一体化设计,能够促成建筑与景观的结合;另一方面,避免建筑设计的排他性,场地表面被构建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为城市未来埋下良性发展的种子。当今城市呈现破碎化基质状态,体现出一种土地嵌合体般的“生态体系”,在该理论指导下的建筑设计能够重新整合城市的状态和秩序,以景观水平化和基础设施系统化代替建筑成为城市空间的组织媒介。

(1)体现地形学特征

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设计首先必定带来对城市界面连续性的诠释。景观城市强调各个镶嵌体在城市网格中呈相互关联状态。城市表面展现的某种水平性连续,建筑和景观的融合是基于城市的基底空间,即地形。因此,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设计首先体现的是地形学特征。地形学既包含地形形态,也包括其所含的地理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编译后应用在设计上,而设计结果多数情况体现的是设计过程,而非形态本身。在当斯维尔公园竞赛中,FOA建筑事务所的方案以城市地形为切入点,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在地形中抽取信息、模拟、稠化和生成的过程。他们通过分析噪声、活动、风向、水流在场地中的关系,作为影响因子与原有地形进行叠加,并通过系统的相互加强关系增强地形学特征,从而生成顺应不同功能、密度和活动强度的地形。

(2)体现流动性

地形自然表征具连续性和流动性,当建筑创造了人工化地形的基底空间以满足建筑中的活动需求时,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就体现出来,使用者在建筑中的活动也被设计成为独特的流动模式,空间形态结合即是反映了使用功能的流动性。在FOA事务所另一个作品横滨国际客运港码头中,方案概念来源于客运港流线的“无折返”图示,设计师将人流表达为一个允许多次往返而没有终点的环状结构路线图,在一些交织节点上允许路线进行分叉重复,从而形成独特的流动空间模式,将建筑与城市、景观和使用者高度融合。

(3)基础设施化

仅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设施空间消极而枯燥,并不能使城市空间更加高效利用。只有对城市基础设施重新定位,让建筑实现基础设施化,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在高效便利、生态保护和人性活动之间取得平衡。当进行建筑设计时,可利用原有基础设施的消极空间,如高架桥下的空间;也可将基础设施与建筑结合起来,如将公共停车设施与建筑空间相结合;还可转变原有单一交通枢纽设施,如公共汽车站或者火车站,使之与其他建筑功能空间相互利用;建筑还能与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相联系,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西班牙建筑师索拉莫拉雷斯的作品比利时鲁汶火车站,并没有把火车站仅作为交通设施,而是把火车站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连接体,通过纵向交通组织,实现城市开放功能连续化,从而达到快速分流的目的。

2.植物种植一体化原则

(1)植物介入场地

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是景观代替建筑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植物也成为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将植物作为场地设计中的一环,考虑植物与场地相互作用关系,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良好基底并架起场地建筑与城市融合的桥梁。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是最早将植物介入场地进行设计的案例。设计师理查德哈格与生态学家一道通过生态学手段把棕地变成生机盎然的城市公园。库哈斯的当斯维尔公园“树城”方案也采用植物先行介入场地的方法进行设计,由植物群落形成城市公园基底,利用不同植物群落形成相异尺度和功能的区域,通过植物生长和公园运营,满足不同规模的活动需求,并通过植物的外向延伸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融合。

(2)植物景观肌理化

将植物的种植模式作为场域肌理体现在规划和设计中,是植物种植一体化的另一个方向。由Plasma工作室设计的西安世博园中心园区和主体建筑就体现了这一点。基于场地中7m的高差,设计师提出“流动花园”的概念,通过人工地形的塑造,生成以湿地水景和植被为基础的人工生态系统。场地形成的叶脉状放射式植物景观肌理,也为后期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3)植物种植多维化

随着植物种植技术发展和生态观念普及,植物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也取得较大进步。伦佐•皮亚诺的作品“布尔诺火山”商业中心由一个锥形的绿植屋顶所围合,如同一个小山丘从地面生长出来,屋顶或墙面植被也和场地肌理融为一体。帕德里克•布朗克发明的垂直种植技术更丰富了植被与建筑的结合方式。巴黎卡地亚基金会入口的植物墙就是他与让•努维尔的作品。

3.建筑中介空间设计一体化原则

中介空间虽尚无明确定义,但其核心概念是处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可以是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空间或是建筑内部外部之间的灰空间,建筑与景观之间的边缘空间,或是公共与私密之间的模糊空间,这样的空间既具有建筑性又具有城市性。结构主义大师范艾克认为中介空间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景观和建筑的边界。景观都市主义倡导建筑与城市结构融合,二者之间的中介空间形成对话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景观介入

中介空间在城市中的意义在于对建筑封闭空间的释放。它使建筑与景观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景观可以介入建筑空间,通过视线延伸及空间渗透,激活建筑边缘空间。在景观介入的影响下,这些区域往往成为建筑中具活力的场所。建筑设计事务所MVRDV在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实验项目中形象诠释了建筑空间对于城市的释放和景观空间的介入过程。作品就像一个“景观三明治”结构,所有建筑楼层都对外敞开,负责垂直交通的楼梯围绕着建筑外立面,并且每层都代表了不同的城市断面。

(2)人性化场所

对于城市系统来说,所有的构筑物都应对城市空间有所贡献,因此在中介空间设计中,体现对公共场所使用者的服务性极为重要,并应充分考虑舒适性、开放性和便捷性,使中介空间真正成为人性场所。

(3)室内外转置

在基于该理论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景观化建筑空间的连续性、模糊性都优于传统建筑个体,因此建筑室内外空间转置同样需重点考虑。转置的前提在于空间的连续性,连续界面使室内外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建筑师远藤秀平用一系列弧形构筑对连续空间进行诠释。建筑通过连续的波形钢板以转折、弯曲和穿插的形式来“包裹”场所,所成空间无内外之分,景观与建筑结合在一起。FO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巴萨罗那BBC大楼也采用类似方法将室内外空间融合在一起。其次,建筑物室内外空间存在拓扑关系,室内外空间的反转也是转置的方法之一。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摆脱传统设计顺序,通过设计室外空间实现组织室内空间的意图,其作品伊达儿童养护中心,利用标准模数方盒空间来组织建筑,通过建筑室内外图底拓扑关系,由室外空间需求决定室内空间形式,亦或两者相互协调,最终得到空间效果。

二、结语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和理念为建筑设计提供设计原则,能够使建筑设计拥有更大平台和更宽广视野。在处理建筑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从景观作为载体的建筑设计思想出发,运用新的操作方法,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可以为景观化城市发展提供新型的建筑设计思路。

作者:李博勰 徐点点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商业步行街景观建筑设计探索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举例论证法等方法,论述了有关商业步行街的种种问题,这其中包括它的来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发现了在商业步行街景观建筑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点。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景观;建筑设计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商业步行街也在各个城市逐渐建立起来,受到人们的青睐。商业步行街景观建筑设计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并且对于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步行街的起源与发展

1.1步行街的起源

商业街的发展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它最早可追溯到几百年前的唐代。那个时期,国泰民安,商品交易也空前繁华,尤其是唐代国都长安城。长安城几乎成了商品交易的聚集地,最早的商业街模式便是“市”。到了宋代,随着银票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变得空前活跃,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固定的交易中心,“街”这个词也开始渐渐的取代从前的“市”。商业街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繁华与否的主要标志,从“市”到“街”再到“商业步行街”三个概念的跳跃产生了从“交易”到“购物”再到“休闲娱乐”的变迁。

1.2商业步行街的特点以及作用

商业步行街是指一个城市的商品交易的中心地带,商业步行街的特点即聚集了各种各样的商铺,商品数量和种类丰富,以服务交易为主,是了解一个城市形象的切入点,商业步行街建立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这个城市给人带来的印象。我国著名的商业街有成都春熙路、武汉光谷步行街、台北西门町等。

2商业步行街的景观建筑设计

2.1景观设计的内容及特点

景观建筑设计指在合理利用和安排土地的情况下,对某一地点进行景观要素的安排和布局,使其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这种建筑设计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景观建筑设计涉及公共领域、建筑领域、环境领域和艺术领域,从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到城市绿化、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的利用和保护等,都属于景观建筑设计。商业步行街景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好坏与否往往决定着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及时印象。商业步行街的景观建筑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街道的合理性和规律性,色彩的和谐性与建筑的艺术性等。要想设计好商业步行街的建筑景观,往往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包括路面、公共设施、雕像、绿化等,要将这些东西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局,使其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并凸显艺术效果。建筑商业步行街内景观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与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因此景观建筑设计要呈现一定特色并能够展现和传承城市的地域历史和文化。

2.2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要素

(1)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要有明确的主题。例如哈尔滨中央大街,是目前亚洲最长较大的步行街,曾被授予“国家人居环境范例较高奖”。中央大街是以欧洲建筑风格为主题的,其中有不少的欧式建筑,这也是它闻名于世的原因。这些建筑汇集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西方建筑的艺术长廊。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汇集街内,使得中央大街成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的街道。欧洲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在中央大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涵盖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为世上少见。商业步行街设计应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主题,才能使步行街风格统一,并且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至杂乱无章。好的设计主题,可以成为整个商业街的亮点。(2)街道的建设也需要注重色彩的运用,部分街道会以鲜明的暖色调为主题建设街道,这样会给人带来一种非常热情的感觉,也会使人感到心情愉悦。西班牙风情街富有清朗明丽的地中海风情,凹凸有致的石材墙面,优雅别致的拱形门廊,精致的铁艺装饰共同构成兼具古典气息与现代时尚的建筑群体。更重要的是,店面窗篷色彩各异,并且掩映在绿树树丛中,再现了奢华雅致的欧洲商业街风格。(3)商业步行街的交通组织体系。商业步行街的车流、人流量较大,设计时应考虑到步行街所在的地段、附近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程度、路面的宽窄等因素,保障步行街有顺畅的外部交通和舒适的内部交通。以北京王府井大街为例,它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长安街北侧。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中国美术馆,全长约1800m,每天进入这条街的中外顾客多达百万人次。由于人流量、车流量巨大,所以交通组织体系尤为重要。王府井大街入口处设有地铁站点,而且公交车十分便利、发达。在商业街内部设有灯市口和王府井站,并有103、104、108、111、120、420、802、803等多达17路公交车经过。

3商业步行街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问题探究

3.1关注步行者的心理需求

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商业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表现在商业街的一些人性化设计上,在展现出商业建筑美感的同时又给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视觉享受,这才是商业步行街建设的最终目的。而目的决定行为心理,由于步行者出行的目的不同对景观设计也有着多种不一样的诉求。喜欢购物的人可能会更多的关注店面的外部设计和店内的装潢,而另一些想要去进行娱乐活动的人则会关注更多的娱乐设施的美观程度或是外部建筑风格,外来旅游的人员追寻的是特色建筑与标志性的景观、建筑、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商品展示和特色艺术表演等。商业步行街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人群的分布进行景观的设计。

3.2以商业性和实用性为基本原则

商业街作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内部建筑应多为人们消费和娱乐为主,不可盲目地追求美观而忽略了它的主要目的。盲目追求艺术性和审美,忽视了其实用性和商业性,往往会给经济造成一定影响的,而且不同的景观建筑有不同的功能,设计师要满足其自身的功能,既要实用,方便舒适,为商业步行街提供正常运行所需的硬件设施,外观又要与整个步行街协调一致。

3.3要做整体规划设计

商业步行街的各个景观之间往往相辅相成,不能用片面的观点看这些建筑,他们组合在一个空间里通常都是为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而存在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做整体规划设计前,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处理好各个景观建筑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要有整体的规划,整体风格统一但又不乏变化。在空间布局上,也要有整体观,商业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或者成网状、线面组合布局,不可杂乱无序。线状布局的典型,如天津古文化街、上海新天地等;网状布局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线面组合如合肥城隍庙等。

3.4注重于地域自然、文化景观融合

商业步行街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好的建筑设计要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融为一体,这样才不会显得突兀,更突出了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4结束语

商业步行街建筑景观设计研究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在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多种艺术手法和设计技巧进行优化设计,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根据当地的特点建设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相适应的商业步行街。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更深一步的研究,促进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发展,推动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

作者:黄立鹏 刘志强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观照

【摘要】景观建筑设计属于景观设计,是体现现代城乡文明发展形态的艺术形式。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设计与审美,在不同时期所体现的形态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章通过对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审美特征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阐述了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建筑形式及审美特征。

【关键词】景观建筑;景观设计;审美特征;建筑工艺;建筑形式

景观建筑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形态的表达,也是一种对文化内涵的诠释。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因此,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包括景观建筑设计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以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为例,探讨了景观建筑设计审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不同形态。

一、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历史背景

浙江省长兴县建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地域富饶,被誉为鱼米之乡。太平天国运动时,长兴作为主战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摧残。《长兴县志》同治七卷记载:“兵燹之余,民物凋丧,其列于册者孑遗之民仅十之三焉。”为了恢复生产,当地官府出台了移民计划,逐渐形成了原住籍、温州籍、河南籍、安徽籍、江北籍等移民构成的移民县。一方面,长兴的移民分布是原住籍住山区(因在山区躲避战乱而幸存)、河南籍住平原、江北籍住港滩,多剩下丘陵地区,而温州籍先民迁入长兴的时间较其他籍先民晚一些,因此多住在丘陵地区;另一方面,温州籍先民原生活在温州平阳的丘陵地带,喜欢种植番薯之类的丘陵农作物。因此,温州籍多聚集在长兴丘陵的同一村落,较好地保存了独特的景观建筑形式。

二、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审美特征的构成要件

(一)材料

从原始洞穴发展到石料、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的运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建筑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着,孕育出了景观建筑设计的发展。长兴县泗安镇兴隆村(文化展示馆)较完整地保留了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的形式特征,现在作为文化地标,以景观建筑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朴实的土坯建筑、厚实的木门,历经百年的四合院透进仿佛穿越一个多世纪的阳光。限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长兴温州籍土坯建筑设计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步积累了成熟的设计经验,使建筑功能趋于化;在满足了建筑的基本功能之后,进一步呈现出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长兴温州籍建筑当地取材,没有受到工业化的影响,青瓦土墙,古井幽幽,因势而建,错落有致,与温州籍先民所居住的长兴丘陵地区的环境融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建筑引入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使传统的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不可否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去的建筑功能性较为单一,难以提供舒适感,自然也就谈不上景观设计。随着新农村生态建筑材料的开发与运用,长兴温州籍村落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进一步创新,采用天然建材、循环再生建材、低环境负荷建材与环境功能性建材等生态建筑设计材料。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水泥刨花板、杉木结构集成材料等新型生态建筑材料正在逐步取代过去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传统建筑设计材料。开发新型生态建筑设计材料,有助于发掘曾经迷失的地域建筑文化,在满足人们对住房的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还可以与环境和谐共处。长兴温州籍村落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达到了环境与建筑的结合,实现了从传统建筑到景观建筑的飞跃。

(二)工艺

长兴温州籍先民聚集于长兴的丘陵地带,由于当时建造技术的限制,不可能采用“愚公移山”的办法,因此,在选址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地形、水源等环境因素。长兴温州籍建筑基本上依势而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建筑设计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长兴温州籍村庄的建筑设计工艺大致可以分为五代:及时代为土坯墙、木结构,一层独栋结构或一层两进的四合院布局,凸显了传统的建筑风格。第二代为砖混预制板结构工艺,二或三层结构,多为双坡顶,砖墙的作用既承重又是维护体系,外墙多为简朴的水泥拉毛或者清水毛胚。这是在及时代长兴温州籍传统建筑设计建造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的民居,追求经济实惠,扩大了面积,但在审美方面几乎不做考量。第三代为现浇框架结构,三或四层,多为平顶,外墙还是以拉毛墙面和涂料为主。这一代采用砖混预制板结构工艺,主要是工艺技术上的改良,开始探索景观建筑设计的审美。第四代民居曾经是农村住宅的主流,现浇框架结构,有些有地下室,四层至五层,坡顶琉璃瓦或者陶瓦屋面,外墙以面砖为主。在扩大建筑面积的同时,注重建筑审美。由于经济、技术的局限性,这一代民居始终在探索西方式景观建筑设计,而失去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关注。第五代建筑设计在长兴温州籍村落“新农村”设计的基础上,现浇框架结构工艺,有地下室,四层或五层。现浇框架结构工艺除了进一步扩大建筑面积、完善功能之外,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上,景观建筑的模式已经形成,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较好地进行了创新。

(三)形式

从清代同治年间一直到“”以前,长兴温州籍建筑形式大体上没有变化,基本上是土坯结构,一层独栋结构或一层两进的四合院布局。随着建筑设计工艺的发展,长兴温州籍建筑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水平方向的发展,而开始谋求垂直空间上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兴温州籍村落建筑像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趋势一样,开始融入建筑设计形式蜕变的浪潮,有些较为前卫的建筑已经明显地凸显出苏联的建筑风格。檐部、墙身、勒脚的三段式结构,左右中轴对称,平面规矩,回廊宽缓延伸,这些苏式或仿苏式建筑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长兴温州籍村落也不例外,有着当时鲜明的时代烙印。浙江省长兴县光照充足,降雨充沛,长兴温州籍建筑多以民族风格的“大屋顶”代替苏联哥特式尖顶的建筑设计形式,是建筑形式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形式的“苏联风”,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衰退。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长兴温州籍的村民也开始接受西方的审美观。正如19世纪,美国人请法国人设计国会建筑时,抛弃了原有的罗马传统建筑形式,将新的建筑形式与建筑文化相结合,奉行所谓的折衷主义和实用主义。改革开放之后的长兴温州籍建筑设计形式就是一个中西文化的综合体,东拼西凑了一些西方的东鳞西爪——罗马柱,回廊,尖顶,宝瓶栏杆,洛可可、巴洛克雕花,线脚层层的檐口,贴边瓷砖……此时期贫富差距开始出现,人们狂热的攀比性审美在这时期的长兴温州籍建筑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反对全球建筑文化一体化,认为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保护地域性建筑文化。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整体经济飞跃发展,农民的物质水平开始提高,政府关注民生,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长兴温州籍村落也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有了专业的建筑设计团队、规划设计团队,有了政府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性需求之后,开始考虑地域文化、环境与建筑形式的审美。专业设计团队在结合长兴温州籍村落的气候、独特的人文风俗,以及传统建筑形式等各种元素的考量后,设计出了符合地域特征的新农村景观建筑。这些新农村景观建筑融于当地的环境中,成为了人文地标。在长兴生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温州籍村民,不但没有失去传统,反而在传承中开始了创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长兴温州籍景观建筑设计与审美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形态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不同时期,长兴温州籍村落村民对建筑设计的审美是不同的,曾经只有建筑、没有景观建筑的概念,住着土坯房的村民希望住上仿苏式的平房,住着仿苏式平房的村民希望住上西式洋房,住着西式洋房的村民希望住上新农村景观建筑。笔者通过在长兴温州籍村落村民中进行调查得知,大部分村民认为以前的建筑不美,还是当下的住房条件好一些。如果不置身其中,只是以游客的视角很难体会到过去那些建筑在功能上的缺憾及“不美”之处。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建筑设计应更多地考虑环境与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新生活。

作者:秦熙源 张琴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深究实用性景观建筑设计

景观建筑是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传统园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造景中有多种功能性,如满足游人的审美需求、提供休憩场所等等。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和欧洲自然式风园林中的景观建筑枚不胜举。然而,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对景观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园林景观在审美、人性化以及可持续性方面的要求的日益凸显,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新条件,探究各种园林要素,以营造适宜人们需求的各种景观,更好的服务于人类。鉴于此,本文拟以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为视角,探讨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方法。

1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分类及特点

1.1分类

现代景观建筑依据使用性质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的现代景观建筑,如一些设计新颖的展览馆、车站、办公建筑、交通类景观建筑等。也包括那些精神功用超越物质功能的建筑,如亭、台、廊、榭等。第二大类则是指那些只具有精神功能基本上不具备任何使用功能的现代景观建筑,如雕塑、喷泉、水池、花坛、标志等。

1.2特点

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是一种全新的设计、创作理念。在相关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景观因素的详细分析,然后进行景观评价,进而确定其在景观环境中的角色定位。其主要特点为:一是现代建筑空间特征的真实写照:如环绕的廊架与参天的大树组合而成的休息亭既保护了生态,更有树亭的艺术效果;二是现代建筑形式特征的表现:在相应环境背景下,现代景观建筑的特质表现需要通过其“建筑语言”和艺术构图综合体现。三是现代建筑材料特征的体现:建筑材料多样,极富个性,通过不同材料来表现不同的景观建筑特征;四是现代建筑结构特征的表象:通常,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理念和空间形式新颖,再加之用材大胆,因而所创造的新颖、独特的建筑作品也日益增多。这些新颖、独特的作品往往会成某地的象征性标志。

2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语汇

2.1形状

形状可以说最直观的东西。它所呈现的是建筑的外表的特征,这一点人们很容易通过视觉捕捉到。当人们看到建筑物的外表特征时,就可以产生相应的联想,尽管这个联想会因每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职业等因素而不同,但这个形感却是建筑物给人的最基本的感受。

2.2色彩

色彩也是建筑美学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也是设计师的一个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色彩的特性、情感的表达以及合理的运用都是一名设计师所需掌握的技巧。设计中,只有综合协调好这些因素,才有可能形成的理想的现代景观建筑形态。在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形态的元素中,色彩可以调和包含颜色本身在内的所有基本元素,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掌握、运用好色在有利于我们对建筑形态的表达。

2.3肌理

肌理就是质感,简单可以理解为物体的材质,因为物体的表面的纹理、光滑度等会给人不同的触觉。在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元素中,其有自己的特别之处,而其他的元素则没有这样的功能。由于现代景观设计材料多种多样,众多的材料也质感繁多,人们会有不同的感受。现代景观建筑的形态效果的表达通常是根据模仿自然物质和景色来达成的。

2.4光影

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环境汇集了各种空间功能,在其间有着重要作用的就是光和影的变化。光影的变化参与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设计及创造比较多,光的强弱、明亮度以及阴影对建筑物有着很好的补充作用,如凸显、弱化、强调、修复以及弥补等。

2.5形态场

在一定环境中,人们会因为一种物体的存在,对整个场景产生特殊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就是形态场感,亦即形态场。在一定的环境中,设计时如果想把关于形态的设计意图表现出来,那就必须通过一定的物体,而这个物体就是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一种,其中内含建筑物本身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体等。而由这些基本元素所构成的建筑物的细部、局部、整体、总体和场景。

3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立意与风格定位

3.1历史文脉的传承

历史文脉具有双层含义,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去看它。首先,它具有横向时空的关联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即“共时性”;“历时性”是它的第二层含义,它代表着纵向的关联时空。同理,实用性现代建筑也包含着两层意思:首先它是一种实物,有其特有的物质形态;此外,它的存在还代表着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蕴含着某种涵义,可以说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在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中,创新和传承始终是一对矛盾体,如何解决好他们而这之间的关系,首要的一点就是统筹、把握好“共时性”和“历时性”这两个因素。就拿深圳万科第五园来举例(图1),这是一处很典型的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住区),可以说这是一个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体,在现代时尚元素中把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处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充满了传统的古典雅韵,同时又有后现代主义的简练,是由形态(简洁)和色彩(白墙黑瓦)以及上述其他几种设计元素共同勾勒出来的。

3.2借鉴艺术的表现形式

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可为景观设计师们提供借鉴的形式语言,作为设计师还要综合考虑三位一体中的生态、社会、功能等因素。借助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否定自身;二是宣扬个性艺术;三是舍弃美丽。在艺术的3个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尽管在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中,丰富的形式语言和独特的设计理念的提供,艺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搞“纯艺术”,也就是说做事不能走极端。

3.3汲取现代建筑风格

21世纪,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风格、流派正向多元化发展,这些都是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形式的多样化、社会文化多元性等相关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作为一种景观建筑,也同样会受到与社会同步的当今建筑设计发展多元化的影响。因而也需要不断从中汲取养分,来滋补自我,进而丰富和完善园林景观建筑形态的设计和思想理念的表达。当然,就如同吸收外来文化的方式一样,我们在对现代建筑风格语言的借鉴上还是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4运用先进材料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现代化的材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的、广泛的应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是如此。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作为一个很好的基础性平台,给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带来新颖的形式,给人们创造了领号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品位。此外,还能使人们与通过高科技创造出来的景观意象进行多方位的情感交流。作为景观设计师,不但要有开放的精神,还要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还要要求设计时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以应变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之需,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作品。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高校园林景观布局与建筑设计

一、引言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后面简称师大)位于溪源江以东,旗山脚下,风景秀丽,依山傍水。师大的景观设计是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原则;景观设计以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设计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重要准则。师大校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以闽侯地区地域文化特色、地形特征、生态等为基本的出发点,以及对考虑设计范围、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山水学村的校园设计理念,营造文化寓宿、休闲娱乐、生态绿化为一体的现代风格开放式的校园空间。同时,百年校园文化脉络与溪源江相结合,形成了一条人文气息和自然景观统一的景观长廊。由此可见,师大的校园景观是生态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

二、校园的景观设计

美国风景园林师给规划园林学定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它是一门对土地进行设计规划和管理的艺术,它合理地安排自然和人工因素,并借助科学知识和文化修养,本着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原则,最终创造出了对人们有益,使人愉快的美好环境。”校园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构成建筑以外的空间,遮挡不利于景观的物体,统一建筑的观赏效果,景观的导向作用及调节风速和光照。①其元素主要包括植物造景、水景、铺装、建筑设计、园林构筑等设计。师大的园林景观设计通过对植物的形态、生长周期、大小、质地、色彩等的相互比较;及结合其的花期周期、散发气味的浓淡、季节变化等差异。把师大的景观规划成疏密有致、层次丰富、风景优美的校园景观。本文将着重从绿化设计、水景设计、建筑设计等来阐释师大的园林景观设计。

1.绿化设计

校园的绿化规划有益于提高校园的人文鉴赏高度的同时,丰富了校园的精神内涵。可见,绿化校园对于塑造校园景观的人文气息,对校园的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也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同时,绿化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校园地形特征和地域风貌。师大旗山校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很注重绿化设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植物的形态、大小、质地、色彩、生长周期等特点,同时结合了单株、树阵,各种搭配组合在一起等方法,具有福建师大特色的校园绿化设计。同时指出植物的几个主要功能:强化作用、识别作用、软化作用、框景等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植物的强化作用,指的是户外环境中突出或强调某些特色的景物或位置。例如,东大校门口正对大门的绿化设计运用了大棕榈来体现东大门入口处的气势磅礴。

(2)植物的识别作用,它与植物的强化作用有点类似,是指出和认识一个区域或环境中某些景物的重要性、区域性和位置。不同地段运用不同种类的行道树来区分不同区域,师大南区运用大紫薇作为主要的行道树;师大北区则主要运用本地芒果树做为行道树。

(3)植物的软化作用,指用在户外空间中软化或减弱僵硬或粗糙的建筑物。以图书馆后面的桃李广场为例,以桃树、李树为主的树阵、竹子和山石相结合,形成了高低有致,疏密有致,供师生们学习休息的广场。这样的设计手法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适合的空间。而另一种景象则是位于知明笃行,立诚致广之间的宝琛广场,它运用少量的植物作,广场中间竖立着学校创始人之一陈宝琛雕塑,是为提醒同学们珍惜现在学习机会,此类造景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4)植物的框景作用,指的是植物以大量的枝干和叶子,在视觉上封闭了两旁,为中景观提供更宽阔的视野。人文楼与致广楼两旁的行道树遮住了两旁。显现出了宽广的静态水面,同时一个香樟植物种植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点作用。师大校园内各景观点、建筑院内及其周围,是重点绿化部位,在植物配置上采用以观赏植物为主,同时搭配不同层次的孤植、散植、植物群落等组成植物景观。

2.水景设计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水作为重要的造景要素,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可以调节温度,净化空间,增强居住舒适感,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蕴含着无穷的诗意、画境和情境,丰富了空间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和无限联想。②从溪源江东岸引自然活水入校内,路经音乐学院、人文楼、美术楼而止于软件学院大楼。此为自然之水从校内西边到东边,灵动了校园内东西两方,同时也增加了东西两方的连贯性。灵动的喷泉与自然叠水水景相呼应的是图书馆前面的人工喷泉,每到周一早上或到节假日,图书馆前面的喷泉就会活跃起来,形成了师大具有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同时配以协和桥下的自然河流、笃行楼前与假山配合的水景,师大的水景可谓是动静相结合、有声与无声,大小形态相结合,大大地丰富了师大的校园环境。

3.建筑设计

有了绿化设计、水景设计的烘托后,建筑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的风格,还是环境建造的基础。因此,建筑设计的外形建造则是建筑设计的关键。师大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师大建筑的颜色:红、白、灰。建筑的颜色体现了建筑的宁静、淡雅和朴素。则在建筑的造型上我们采用简洁大方和虚实对比的现代建筑的手法。以师大旗山校区图书馆为例,它是一座开放型、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现代化图书馆,布局、设施、色彩运用等都充分反映了百年老校的文化特色,并与旗山校区朝气蓬勃、大胆创新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也是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富有个性的标志性建筑。

三、校园的建筑构成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的建筑构成包括建筑空间构成、建筑形态构成与建筑的文脉,这三大组成部分。

1.建筑空间主要有:a.校内的宝琛广场,桃李广场作为主要的校园广场;b.学校宿舍,教学楼的周围都有大面积的草坪,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室外空间;c.室内空间则有知明、笃行、立诚、致广、人文、化学、图书馆、美术等教学楼用来大家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室内空间;而公寓、餐厅、超市则是为师生之间的日常生活起居提供了便利。

2.建筑形态是用来表现不同建筑空间、不同功能的建筑特色,它的构成不仅具有形式美、功能性,且具有表现艺术等特色。以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美术楼,主色调为灰色,窗户造型为菱形且大小不一,它运用了美术特色的思维。这与国际主义风格的音乐学院,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无论是现代主义风格或是国际主义风格,它们都很好的表现了美术学院与音乐学院的特色。

3.建筑的文脉是指建筑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比建筑空间,建筑形态更深层。它表达的是建筑与人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所在环境之间、所在环境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知明楼、笃行楼、立诚楼、致广楼、图书馆等的建设与其百年校园文化和文明传承是息息相关的。如下图。

四、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规划之间的关系

校园内的园林景观设计和建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建筑位置的确定对园林景观位置的确定起不可忽略的作用。园林景观的设计师围绕着建筑空间,或是为了美化建筑周围的环境而规划的;同时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

2.园林景观设计对建筑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一个风景优美的园林设计,不仅仅能美化建筑的形态,同时也能够增加其趣味性、多样性与生动性。比起坚固的建筑外墙来说,花花绿绿的,有生命的植物更受人们的亲睐。

3.建筑空间与园林景观具有相互作用。建筑空间影响着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对建筑具有美化作用。由此可见,建筑空间与园林景观设计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一个没有建筑空间的校园是不健全的;一个没有园林景观的校园是不完善的。因此,一个美丽的校园是需要建筑显现,同时也需要绿化植物去美化、柔化建筑。可见,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应兼具建筑空间和园林景观。福建师大旗山校区的校园景观是完善的,是优美的,它有芒果树、鸡蛋花、红花继木等乔木、灌木来柔化图书馆僵硬粗糙的建筑轮廓。也有知明、笃行、立诚、致广、围和而成的沉思广场的休闲。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的校园景观设计部仅仅是大学城的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所言:“校园应是一本教科书,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由此可见,一个校园景观设计的特色性对于一个校园的建设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的地形与景观利用研究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项目用地内部或周边的景观资源极为丰富,而项目用地的地形地貌却十分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对景观资源的利用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作用。如何在这类项目中处理好地形,使建筑与地形结合,并使项目的景观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成了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所做的三个实际工程案例,浅要谈谈在处理此类项目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工程案例一、世业洲度假酒店

世业洲度假酒店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世业洲西端,世业洲是以“生态、旅游、度假、运动”为主题的部级旅游度假区,拥有独特的长江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开阔,气候宜人。地块南临长江主航道,东面与北面与大片农田相邻,西面为世业洲湿地保育区;环境清幽宜人,景观资源丰富。项目占地50亩,建筑面积约23700平方米;根据业主要求,其设计定位为集住宿、餐饮、健身、会议于一体的四星级度假酒店。项目地块呈不规则多边形,由于地块南侧长江防洪堤的存在,地块内部地势低洼,现状近1/3面积为长有芦苇的水塘,地块内部大部分与防洪堤存在约4米的高差,这对江景的利用较为不利。通过现场踏勘及反复研究我们确定了本设计的两个目标:一、深入研究地形地貌特征,扬长避短,努力化解因防洪堤的存在而形成的南高北低的不利因素,较大限度的保留和利用地块内原有的水面,采用苏州园林堆山叠石、庭园理水的手法,将原有水面适当改造使之成为建筑庭院内部的一大景观。二较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地块周边和内部的景观资源,外部借景,内部造景,使得壮丽的江景与优美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同时重视建筑庭院内部的空间形态及景观营造,通过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空间分隔、景观渗透等多种手法,营造生动、宜人、富有情趣和特色的建筑空间,达到建筑与内外景观的融合。

针对这两个我们确立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我们将大体量的度假酒店建筑进行体量分解,将其设计为分散的园林式建筑,客房楼层数控制在五、六层,其余附楼层数基本在三层以下。主入口紧邻西南侧临江环岛公路,通过局部抬高地面形成半圆形入口广场从而很好的化解了地块因防洪堤的存在而形成的南高北低的不利因素。巧妙利用原有的水面,采用园林手法,将原有水面适当改造并用空透连廊及曲桥将水面巧妙分隔,辅以小品建筑的穿插点缀,使内部水景成为庭院内部的一大景观。在设计中通过空间分隔,划分出多个具有不同特色的室外空间,使空间更加富有情趣和特色。且尽量将各空间从水平和竖向上有所错开,使离长江较远的客房楼有更好的观景视野,提高客房楼整体采景率。餐厅对景观的需求度较高,因此设置在景观视线相对较好的东南部,餐厅角部利用楼梯间设置揽胜楼,登临其上,可使江景湖景及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会议及健身部分对景观的需求度较低,因此设置在景观视线相对较差的西北部,且离专家宿舍相对较远,干扰较小。除门厅外各楼底部均设置了半地下室或架空层,较好的安置了设备用房,解决了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停车问题,也使得客人活动的楼层标高均高于南侧长江防洪堤的标高,避免了防洪堤的视线遮挡作用。

2工程案例二、九龙山庄10号组团

九龙山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银湖开发区,距杭州市区20公里,南为杭富一级公路,北为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紧临杭州西湖区,占地65•8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米。用地范围内以丘陵缓坡为主,地势南低北高,植被良好、水系丰富。10号组团是整个九龙山庄开发的一个组团,总用地66亩,容积率为0•92,总建筑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用地40亩,文体用地26亩。10号组团在区位及地形地貌上较前期开发的组团有较大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0号组团位于整个山庄的最里侧,北面背靠午潮山,东西侧则被小山岗围住,南端开口,呈簸箕状。其南向较远处为六谷山山脉,其优美风光在此地块内可一览无余。但地块在整体态势上保持东南向西北的走势,且南北纵向狭长,东西横向较窄,这对地块内住宅的取景有很大的限制性。本地块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整个九龙山庄的多余土方基本都堆在本地块内,致使地块南侧现状形成十分突兀的土山,其堆土高度大部分在20米以上。甲方考虑到节约造价,要求本地块的土方不得外运,需就地平衡,这对整个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极大的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激情。

通过现场踏勘及反复研究我们确定了本设计的两个目标:

一、以南向六谷山山脉的优美景观资源作为整个设计的切入点,充分利用与其为邻的优势,尽可能使更多的住户较大限度的享受到这一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二、充分理解本地块独特的山地特征及人工堆土的地形地貌,努力化解不利因素,采用台地概念协调高差,在保持土方平衡的前提下较大限度的减少土石方量,使建筑随整体山势上升呈错落有致的布局,使居者既有山地住宅的趣味,又能保持较好的舒适性。根据甲方要求,本地块内的住宅用地主要规划为双拼、联排及平层大宅(公寓),体育用地则包含小型高尔夫练习场及其配套设施、各种球类运动场。针对这两种动静差异很大的功能需求,结合现状地形,我们将高尔夫练习场设置在垂直于整体走势的横向山坳,巧妙利用高尔夫配套设施作为两地块的分隔,将高尔夫练习场的设计地坪标高比邻近住宅抬高12•5米。

这种布局既能有效消耗大量多余土方,又由于高尔夫配套设施的分隔而避免了两侧高差过大而形成的突兀感;也增强了高尔夫练习场的领域感,使之成为成功人士的专属领地;同时也使得道路坡度成功控制在8%以内,尽较大可能保障了舒适性。体育用地中各类球场与高尔夫练习场分开设置,避免相互干扰;其具体位置设置在住宅用地的西北侧,这也避免了其对更多住宅的噪音干扰。各类球场考虑到顺应地势及土方平衡在空间上呈梯田状跌落。在住宅用地内顺应用地的整体走势,自东南向西北逐级抬高设置了双拼、联排及平层大宅。在设置时将平层大宅沿东西向错开设置,在各栋平层大宅南侧较低处设置了体量较小的双拼住宅。这样一来,使得每户平层大宅(少量一层受南侧双拼及联排遮挡的住户除外)及双拼、联排都能享受到南侧优美的山地景观资源,实现了在有限的南向总面宽下户户有山景的目标。本地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本设计在景观设计方面采用外部借景,内部造景的手法,以利用为主,营造为辅。

外部借景即借周边尤其是南向六谷山四时之景。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在此地块内可尽收眼底。内部造景即根据地块自北向南跌落之势巧妙利用各种要素营造出富有独特山地韵味的内部景观系统。地块内部的主打景观是利用取自山泉的水源营造出跌水小溪的生态景观。小溪随山势蜿蜒曲折而下流经每户,最终汇于入口处之跌水喷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跌水喷泉拾级而上,缘溪行,听溪声,观山景,可生“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之意境;回首远山,又可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胸襟。置身其中仿诺世外桃源。

3工程案例三、瓯江豪庭

瓯江豪庭位于浙江省青田县湖口村,离青田县城中心距离仅3公里,地块背山面水,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地块东侧隔330国道临瓯江,地块西侧隔金温铁路为山丘,地块南侧为金温铁路和330国道交临处,地块北侧为寺庙广场。地块总用地面积约为1•05公顷,容积率为2.80,总建筑面积约为3•55万平方米,建筑主要为住宅,同时配套有物管用房和社区用房。项目地块为南北长东西短的狭长地形,而且地块西侧的金温铁路桥与东侧的330国道公路桥均为高架形式,且高出项目基地5-8米不等,这对项目地块内的住宅形成较为明显的噪音干扰及景观障碍。经过深入研究和多番比较,我们决定将住宅顺应地块走势呈南偏东15度布置,这既保障了住宅有良好朝向又将两侧交通噪音干扰降至低,同时也能使住户饱览瓯江美景。小区主入口设在地块北侧现有道路上,次入口设在地块南侧规划道路上。

主入口附近结合住宅布置会所、物经、物管、社区、超市等配套公建,地面设置少量机动车位,以方便住户使用。针对地块西侧金温铁路桥及东侧330国道公路桥形成的景观障碍,我们决定将现有地形稍加平整直接往上做汽车库,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土石方量,另一方面也确保完工后的室外场地标高高于东侧330国道公路桥标高,有力的瓦解了东侧330国道公路桥遮挡瓯江美景这一负面因素。地下车库出入口利用规划道路适当降低标高,小区室外地面通过入口广场适当抬高标高,顺利的完成了在竖向上的衔接。地下车库出入口处道路低处利用附近防洪沟进行排水,解决了内涝的问题。

由于地块较小且呈狭长形,对景观设计有较大限制性,故决定采用中国古典园林手法融合法式园林元素,外部借景,内部造景。通过设置小区主轴线,底层架空,增大景深,围透结合等手法,努力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内外交融,小中见大,步移景换的景观效果,使得小区的整体品质得到大大的提升。4结语通过以上的三个实际工程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复杂的地形虽然有时会成为整个设计通往成功的障碍,但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们宜采取利用现有地形及景观为主,适当营造地形及景观为辅的设计策略,通过多次现场踏勘及反复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达到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控制土方以节约造价的目的,并使得项目因建筑与地形及景观的融合而产生与众不同的巨大魅力。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关于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思路的探讨

摘要:对现代景观建筑设计,设计者除了自身修养上多下工夫,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应注意诸如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知识的积累,这些知识会潜移默化地对设计者的艺术观和审美观的形成起作用,提高作品的内涵与素养。本文介绍了现代景观建筑的分类,探讨分析了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思路及景物处理,以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景观建筑 设计思路 景物处理

追求宜居舒适休闲的环境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了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建筑、景观与自然是统一共存的,建筑只是一个有内部空间的空壳,是环境的一部分,景观和自然融入能提升建筑的内在精神。景观建筑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考虑如何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因此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提高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能力。

一、现代景观建筑的分类

依据使用性质的不同现代景观建筑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并重的现代景观建筑,即指那些本身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的同时,其造型设计,立意等方面也是具有特色,使之能够成为环境中极为抢眼的视觉主角,能够烘托气氛,点染环境的建筑,如一些设计新颖的服务类景观建筑,交通类景观建筑等。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也包括那些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的建筑,这类现代景观建筑的特点是对环境的贡献较大,具有非必要性的使用功能,多为休闲,娱乐之用,如一些亭台楼阁等到园林类建筑均属此类。第二大类则是指那些只具有精神功能基本上不具备任何功能的现代景观建筑,其主要作用只是装点环境,愉悦人们的精神,是最为纯粹的景观建筑,此类建筑物包括露天的陈设,小型点缀物等,如雕塑,喷泉,花坛等。

二、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思路

现代景观建筑是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方法和文化背景相结合而形成的对建筑设计的新的审美方式和创作手段。

1、反映现代建筑空间的特征。(1)注重人与环境融合的空间。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可以单独成景,也可以与山石,植物等组合成景。如环绕的廊架与参天的大树组合而成的休息亭,就充分考虑了廊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在休息亭的中部保留了原来的大树,以自然生长的树冠为亭顶,使之既保护了生态,更有“树亭”的艺术效果――“亭中有树,树中有亭”。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通过自然与人工的结合,突破了传统的空间形式,既表达了现代建筑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也显示了人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较高境界。(2)对多个空间的组合。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出现了由几个大小相同或不一的景观建筑联成一体,形成多空间组合,这也是传统建筑形式在现代建筑手法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连接绝不是纯机械性的捆绑,而是巧妙的配合。由于使用了多个建筑的组合空间而不再是单一的空间,空间在此流转,贯穿,更添情趣。同时,实用性再现代景观建筑的整体组合又富有创意,建筑不再局限于其本身,而是将其与楼,台,廊,榭这些园林建筑组合成一体,并且将其有机地穿插,交错,结合起来。如某别墅庭园中的景亭,在巧妙地解决了坡地高差问题的同时,成功地使空间实现了水陆过渡,停顿与转换,该景亭通过高度集中的浓缩,提炼在此又得以升华,使其成为庭园中的点睛制作。再加上周边花草树木,水景的精心搭配,给人一种赏心悦目,舒展秀美的感觉。

2、反映现代建筑形式特征。(1)我国的绘画传统历来讲求“以形传神”。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性格特征,必须通过一定的“形”来体现,只有在一定的外形中,才能蕴含内在特征,达到“传神”。抽象的形式语言。虽然有些建筑没有使用多少构件和装饰,但其简单而抽象的建筑语言与符号,足以表达其主题内容。究其原因,就是它不是照搬式,更不是嫁接拼凑,使用含蓄的暗示,令人产生联想。此外,可以将多种构图形式,空间形式结合现代建筑的审美,材料,技术等加以抽象,隐喻,综合,最终实现并丰富建筑的艺术构图。(2)重视艺术构图。在崇尚个性化的社会中,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也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时尚感,充分反映了现代建筑的个性化特征。如某汽车站新站,占地33.3公顷,是全国较大的客运站之一,站房楼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由售票,候车,检票三个大厅和巨型彩虹拱组成。彩虹拱跨度264m,是我国单体跨度较大的拱。这种景观建筑形式的出现,也是新型建筑材料产生的必然结果,表达了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设计观念,在提供售票,候车的同时,该建筑更具有一种雕塑性的时代感。

3、反映现代建筑材料特征 。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可以采用各种建筑材料用以表达不同的景观建筑特征,因而极富个性。现在有些建筑,是采用不锈钢与聚酯材料建成的。由于这两种新型材料的使用,使得它从外观上就给人以轻巧,灵便,活泼的现代景观建筑印象。在使用聚酯材料之后,呈透明状,使得空间更加通透,更容易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相互渗透,将传统建筑“空灵剔透”的空间气质发扬光大。亭顶在形式上,则使用了圆屋顶用以代替传统的坡屋顶,既简约大方又富于变化,呈现出现代建筑简洁、明快的造型特色。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往往造型新颖别致,大胆运用现代建筑结构和材料,以及全新的设计理念和空间形式。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轻型材料、薄膜材料的运用,使得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无论从平面上,还是立面上都更加灵活自由,无固定模式,因而产生了大量造型独特的建筑。它们点缀于现代景观中,往往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或主题。同时,也更好地表达出作为景观建筑的标志性、施工便利性和经济实用性的特点。

三、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景物处理

1、景物的抑扬处理。在传统造园中利用地形、小品、建筑、植物等设置对景、障景、隔景的景观效果,形成封闭、半封闭、开敞交替的空间,达到明暗交错、豁然开朗的观景效果,现代景观建筑在这一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造景处理上有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两种,往往都是利用建筑的围合与通透来达到此种艺术处理效果。

2、俯景和仰景的处理 。在对现代景观建筑的处理时,通过地形或建筑的高低处理,改变视点和景点的关系,从而达到俯景或仰景的效果。一般来说,俯景能让人有凌空感和占有欲,从而可以营造大中见小的感觉;而对于仰景而言,能使游人产生高耸感,从而创造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对于园林建筑而言,不同的建筑类型需要营造不同的环境,因此,在需要庄严肃穆的时候,尽量采用仰景的处理方法,但需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时,尽量选用俯景的处理手法。

3、主次景物的处理 。在造园的过程中,为了形成一定的空间感,必然有主景区和次景区之分。作为现代景观建筑设计四要素的山石、水体、植物和建筑,在设计的主次关系中的角色总是不断交换的,正确认识各自在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处理好主次关系对整个现代景观建筑设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结束语

景观建筑是包含于景观设计体系之中的。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代表着一种新的建筑创作理念,其特点是把景观分析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之中,通过景观评价来确定现代建筑在景观体系和自然环境中的角色定位。它要求我们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生态技术,建造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更加和谐的建筑。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问题探讨

摘要:建筑设计关系到建筑的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对整个建筑完工后的质量也有很大影响,而建筑景观设计则对建筑的观赏性有直接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关心建筑设计的同时,也进一步地关注着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对建筑是否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产生了一定要求。本文就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两方面内容的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问题

1、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含义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前提,设计图纸是建设施工的主要依据。在施工前,设计方应依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将拟设计方案以图例、表格、文字说明、文档等形式表达出来。设计时,应尽可能细致周密地考虑到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从而有效应对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方便施工人员进行协调和统筹管理,从而有利于施工单位有效控制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景观设计侧重于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关系的和谐统一,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力争减小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尽量保持建成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配合,从而使得二者相辅相成,为建筑物的使用者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得建筑整体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2、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居民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形式存在主要的问题在于形式单一,格局单调。普遍的建筑规划格局形式是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条形排列方式,一般的住宅建筑单体在设计上都采用一梯两户、一梯多户的梯间单元式结构。虽然此种单元结构形式可以满足住宅居民拥有一个安静祥和的室内居住环境,但是具有高度秩序的背景下,构图严重缺乏变化,给人的印象只能够是单调、缺少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可以供人们欣赏回味的地方乏善可陈。居民建筑小区的绿化形式主要是在单体建筑之间的空间范围内栽种各种乔木植物,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可以营造景观设计的难度有一定难度。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仅仅能够被局限应用到经济方面的使用水平上,而不能为居民带来精神上的追求,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日常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针对居住建筑设计也提出了围绕“人-建筑-环境”的学说,试图可以使得建筑设计与人文心理学和生态环境学相互融合,从而强调居住建筑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在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在改变城市建筑环境的过程中,建筑景观设计思想的发展必然将会成为遵循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物质上和精神上追求向往的主观意识的一种规律。但是,事实上对于景观建筑设计中场地意识的淡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决定于我国自身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率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居住建筑景观设计的可实施性。对于现阶段我国居住建筑景观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设计要求也主要以视觉形象、环境绿化及活动空间范围三方面作为要点,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居住建筑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将自然部分还给自然的指导思想,旨在居住建筑中体现自然景观美,像以往的只注重于建筑设计的使用功能而忽略了人为和自然的做法万万不可再取。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均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实际具体情况进行切合实际地的设计,因地制宜,突出个性美,力求设计出独具当地特色的建筑景观。

3、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

关于对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归纳有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和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等,以下将做具体分析讨论:

(1)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建筑作为单体结构如在高度密集居住小区的景观建筑设计,在设计增加人的活动区域后,不可一味的培植大片的人工草坪,可以设计花坛栽种各色花卉,同样地绿化手段却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建筑单体向外部环境扩展,敞开以往的封闭居住空间,内室成为一个小型的景观设计空间,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使得建筑成为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外部环境是建筑的延续。同时建筑与外部环境界限在高负荷的景观中十分重要,应将建筑轮廓线与外部环境界限分明化,不显乏味。

(2)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景观设计不能脱离自然,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建筑整体的形体设计,相对比于自然环境的自然线条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可以搭配抽象立体的几何线条,对比鲜明而不单调。建筑的立体景观设计与外部环境的景观设计迥异,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形成景观层次感和良好的建筑氛围。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是现代城市建筑规划的需要,巧妙的利用自然存在的生态环境进行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既是继承目前世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宗旨,也是为建筑用户提供一个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服务,并且合理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进行融合,可以极大地反映出设计工作者的意趣,也可以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提升系统性、层次感及艺术性。

4、建筑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以往有了较大的转变,在人们日益倡导健康绿色生活的今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市建筑景观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建筑大师在设计时都会将景观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设计要素,精心考量并设计景观的形态、材料和环境效益,按照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将景观设计领域的工艺和技术融入到城市建筑设计中,多方位整合整体空间布局。

4.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会给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这样的情况背后带来更多的是给人们富足生活多样性的彻底打击。水电、交通、通讯等都由一根管线所代替,而不会再出现街坊邻居走道互相寒暄招呼的情况,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简单而稀疏,社会环境、人及自然环境被无情的隔离开来。因此,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应尽量将“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筑空间设计的格局和人文景观的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始终。

4.2、注重建筑景观的共享功能:建筑规划小区内的住户都具有享用景观环境的权利。在针对建筑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过程应充分考虑到利用现存的自然环境改建人工的景观环境,并利用自然环境所拥有的丰富空间层次设计出为所有建筑用户所能共同享用到的交流与娱乐的景观场所。

4.3、建筑景观设计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景观建筑设计的宗旨是为住户服务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景观设计能够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及隔音效果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建筑区域内的生态自然环境尽量避免破坏,注重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以可持续发展的人性化观点进行建筑景观的设计工作。

5、结束语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都是城市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筑应该在建筑设计方面突出个性,在景观设计方面与之协调统一。我国对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融合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相关专业人才稀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不断探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结合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造成阻碍。我们要重视并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相信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将会成为未来美化城市和服务人民生活的保障基础。

景观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开始逐渐注重生活的品质,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都会涉及相关的景观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景观设计在建筑中的价值。如何才能使得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更加融入的更好,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的一个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融合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和舒适性,还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就需要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如果过分重视建筑设计而忽视景观设计,建筑就会只具备实用性,缺乏观赏性,而如果只重视景观设计而忽视建筑设计,建筑自身应有的功能就难以发挥,产生本末倒置的情况。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坚持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1.建筑设计中的景观设计

在对建筑主体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必须要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和景观的相关情况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建筑设计和景观两者的融合。但是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对于建筑中的景观设计还不够重视,只是将重心都放在建筑设计上。他们将景观设计看做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或者是认为建筑设计比景观设计相比起来,建筑设计更加重要,这就导致建筑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的现象。那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而过程中应该将景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会引起设计人员的注意。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景观意识,在景观意识的理念之下进行建筑主体的设计。

2.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建筑作为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生产的场所,不仅仅需要高度的实用性,同时也需要独特的审美的风格和建筑的意境。景观设计体现出了建筑的韵味,使得建筑在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还能满足人性化的设计。两者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还有着自身的差别。一方面来说,建筑追求的就是实用性,但是景观设计确实审美性。另一个方面来说两者之间又相互融合,景观设计可以增添建筑的审美气息,建筑也可以包容景观。

一方面,对于建筑来说,景观设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掺合剂。建筑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拜托了单一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是这些并没有和实用的价值相互背离。相反,建筑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用的价值之上的。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上的相互融合增加了一个审美的价值,使得建筑既符合实用性同时还可以和观赏性相互结合,实现价值和审美价值相互统一。

3.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融入的原则

3.1、以人为本

在现阶段建筑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通常需要遵循人本设计理念,以此来确保居住者能够享受到优良的居住体验以及品质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对自然发展与人的主体性之间一致性的尊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本理念在国内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应对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予以充分考虑,而建筑景观学更应提升关注对象的高度,从人类生态系统整体着眼,不仅要对人类发展予以强调,更需要对自然环境与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予以关注。对于景观建筑师而言,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是其追求的目标所在,因而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分析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应学会理解自然自重自然,保护人文系统与人文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协调统一。从建筑景观设计角度分析来看,坚持人本设计理念就是重视城市规划建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有机统一。

3.2、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原则相结合

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尊重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及格局,较大程度的顺应自然,尽量依照生态原则进行设计;较大程度的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元素和材料,尽量发挥其实用及审美功能;较大程度的保留当地自然及文化遗产,尽量避免破坏;较大程度的领用当地自然水,尽量避免依靠人工水;较大程度的让自然做工,尽量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较大程度的延长可持续运转周期,尽量实现可持续生长。较大程度的体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生态之美,亦即自然的野趣之美,避免一味地最求表面富丽堂皇的效果,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必须将结合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作为设计的原则和目标,设计方向应该向节约用水用地、新的可再生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迈进,迎合科学先进的设计趋势。

4.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4.1、建筑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

首先,要强调景观设计的作用。为了充分体现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必须重视景观设计的功能和作用。在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将景观设计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了解景观设计的内在价值,从整体着眼,使得建筑更富美感和现代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景观设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不同时期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建筑设计中的景观设计,必须能够体现一定的人文气息,使得建筑更富文化感,符合人们的审美倾向。

其次,要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建筑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相互交织,相互结合,需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入景观设计,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人文景观例如,可以通过人为方式,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改造,如城市绿化树木的修剪等,同时,可以在城市中兴建公园、雕塑等人造景观,实现建筑与景观的统一。

,实现建筑的景观化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必须确保两者之间的自然融合,避免过于明显的形式化,以免影响建筑的实际效果。因此,要在创建良好的景观环境的同时,运用景观化协调的方法,实现建筑的景观化发展,确保各个景观的合理搭配。景观协调可以使得景观设计能够顺应建筑设计的整体走向,充分展现出建筑的风采。例如,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小区都设计有活动广场、水池、林荫小道等,也打出了“花园建筑”“景观建筑”等旗号,证明建筑的景观化发展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

4.2、将景观设计植入到建筑设计

建筑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之一,要求外观整洁,还必须要和周围的环境景观相互协调一致,与自然相互结合。在为人类提供宽敞的活动长多的同时给予人们美的感受,建筑设计人员和景观设计人员景观长期的综合得出好的方法就是将景观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相互融合,按照景观设计的原则,将建筑融入到环境中,也就是将建筑的外在美和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提高建筑的文化和美学价值。随着人们对建筑概念的不断认识和改变,要求建筑设计在完成自身设计的过程中,同时也应该注意和景观环境的相互把握和理解有一定的程度,在我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注重的就是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相互融入,始终贯穿着对景观的理解、协调与统一。我国的建筑设计中的景观设计是伴随着建筑的发展样式和艺术相互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在加上人们对环境的质量的要求不断的提升,使得景观设计概念的必要性和建筑相互融合,真正的景观环境设计是来自于原始的自然景观形态的基础之上,以自然、经济和安全为主。建筑的风格、造型应该与周边环境遥相呼应,把建筑和景观环境充分体现到“意与境”的融合,建筑充分融入景观环境,让景观环境影响建筑,在自然、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充分融为一体,造出和谐的的建筑,体现现代建筑的发展水平和高度。

4.3、注重景观化和环节相协调

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相互融合不仅仅是在策略上的融合,同时还要将将两者相互协调好,我国建筑将景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内容,将景观设计的方法、工艺融入到设计中,并且进行多方位的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建筑的景观化。

结束语

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相互融合,实现建筑和景观相互的协调统一,提高建筑审美艺术和舒适性,使得建筑物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