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摘要:无论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们都应当去努力的事情。因为德育教育最终是关于建立健全孩子们的良好的身心教育,他们在提供给孩子们各项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教给他们一些待人处事的良好品质,只有心灵崇尚一种美好了,整个的工作与学习思路才会变得愈加的开阔与明朗。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挖掘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及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使学生在动手中得到锻炼,获取知识,使他们变得乐学,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第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动感声像的刺激,学生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堂通过环节的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对课堂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树为榜样,这样更有利于增加继续努力的激情。

第四,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使各类学生无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学习的自觉性。

二、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精神紧张、压抑,心情不愉快,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平等、热爱,可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基于学校的宗旨,每个老师都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虽然师生只能接触五天,可是学生愿意跟老师交流,把老师当成可以解决问题的朋友。这样就更利于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生只有在愿意学的前提下,才能够去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够在学习中去创新。

三、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几种能力

1“. 目标”学习能力

有人问“学生是什么?”诗人罗伯特·弗罗斯对此作了这样的形容:“学生是已经有了某种程度而想更上一层楼的人。”他的话指出了两个重点:欲望与知识。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在目标下才能创新。例如,在笔者承担的航模制作项目中,在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引导学生观看挑战榜,挑战榜上张贴了破记录的同学的照片。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他们极其愿意接受挑战,看过之后都会有豪言壮语:“我的飞机模型要飞……”“我肯定能超过他的记录。”这时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他们的信心。这样学生在学习、制作中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就使他的活动更能出色的完成。

2“. 问题”学习能力

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当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形成过程,这需要靠教师给予不断的指导。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情景,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不统一要求。比如在数学好玩课堂上,在玩四巧板的过程中,有个级别挑战环节,在不同级别中学生要选择一种图形来比赛。而同一种图形,四块板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调换能够拼成,教师不要求学生有统一答案。其实在拼图之前他们都要进行假设猜测才能够完成,如果教师过分的统一要求,可能就失去了更多的拼法,更多的假设的空间。学生有了问题,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才是学习能力的提升。

3“. 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现在与未来,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知识想用一辈子是不可能的,所以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师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建模制作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提出分组方案、设计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动手动脑制作、展示作品、总结评价等,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必要的方法指导。

学生发现如果他们自己不去动脑,动手,他们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于是,他们逐渐地在活动中积极起来,不但喜欢上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想出许多新奇的点子来,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可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呢?我们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进行理解后,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结构要素,并进而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四种方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能力;结构要素;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一、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价值

(一)时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过去从小学、中学所学到的知识几乎是一生通用的,而在当前这急剧变化的时代,只有地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去获取信息,尽快获得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的能力,才能应付来自时代的挑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仅仅依赖学校里教师传授的知识,单靠书本上的一些现成的结论,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学生获取一堆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必然

传统教学论是一种主知的理论,视教师为主体,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职能。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近几十年来,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除了尝试建立一套理论架构外,都希望将学习理论所发现的变量加以有效的控制,以促进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从过去的以研究教学行为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转向研究教学如何通过研究学生的内部认知过程而影响其学业成绩。因而,“学会学习”则成为研究的主题。可以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理解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则学习活动的定向和执行环节就不可能实现,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由此,我们认为,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它主要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暗线以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四个领域,并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在三条暗线四个领域上有层次有侧重地进行活动设计的。它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使学生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结构要素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根据这一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处理信息的能力。(3)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4)科学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而创新技能则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图在保障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它要求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2.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项能力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学会如何处理信息,以为我所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就包括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对信息进行反思和辨别的能力等等。

3.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分组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活动过程的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学会互相帮助和支持,使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同时,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咨询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独立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的能力。

4.科学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乐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品质,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能力

1.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创造,使其能发现身边事物的问题,把问题提出来,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努力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锻炼这种自主创造的过程。

如在教学《海底动物之“家”》这一课时,我们就给学生画出了很多海底动物。在图中,有的动物做了介绍,有的动物没有介绍。那么这些没有介绍的动物什么动物呢?它们究竟是不是海底动物呢?是怎样生活的呢?学生发现了问题,并提了出来。此时,教师就不能对这些问题作平铺直叙的回答,而应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如提供学生相关资料,让他们查阅,自己回答这些问题。或者让学生上网查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详尽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2.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手段

“兴趣是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还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游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黄色通道告诉我》这一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活动:就是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用手帕蒙住对方的眼睛,让其独自摸索着走走操场,摸摸校园理的树等等。然后请给自己蒙眼睛的小伙伴牵着自己走走。然后两人再交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看着学生在游戏时表现出忽而兴奋,忽而紧张,忽而神奇的小脸,可以知道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教学中的游戏,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灵活多样,又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快情绪体验,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利器”。试想,若在这节课直接给学生讲要如何帮助盲人,那他们的感受是远远不及这种直接体验来得深的。

3.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求知欲(即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一种需要或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对学生学习活动具推动力的因素。在教学《嫁接小尝试》一课后,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要求:“这些水果、鲜花真神奇,我很喜欢它们,我还想学些它们的知识。”这个时候,求知欲在他们身上继续“作怪”,学习的动机在发生变化。在刚开始上这堂课时,学生拥有的是“要我学”这种外在动机,而到课后,它已转变为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我要学”这种内在动机。为了解决学生的“课已上完”和“我还想学”的矛盾,我们就安排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现代信息工具的帮助下,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利用因特网,在多种网页中查找嫁接的有关资料,并试着嫁接一些新品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不仅增长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并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

4.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问题是学生好的老师。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等教育功能。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能解决问题是有能力的体现,能发现问题同样也是具有能力的体现。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过程的多次反复练习,学生会大大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玩中的科学》这一单元时,我们就为学生设计了“不倒翁”为何不倒、有趣的影子游戏和我的发现这样三个活动。其中,在“不倒翁”为何不倒这个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学生玩耍不倒翁,使其自己提出“不倒翁为何不倒呢?”这样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拆开不倒翁,发现它的秘密。同样,在“有趣的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也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切入,以问题为“导火线”,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职业中学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探索

摘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需要。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还可以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筛选,并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中职学生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获取语文知识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索

我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已经十多年,对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感受很深,以下是我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1.在本校范围内努力转变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切实让教师感受到它的作用与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型,但它离不开教师的发动与指导,要学生自发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为此,2008年5月,我特意组织两个毕业班,开展了一个以“走进小说天地,创意无穷无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并邀请全体语文教师及部分领导观摩。课前我让学生自创、自编小小说,然后由我选定8篇作品,组织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先由学生“演员”课下自行组织排演,用时不多。上课时我设计台词将8个小品串联起来,使整个活动浑然一体,课堂气氛活泼而热烈,效果极好。课评时,校领导充分肯定了这节课的价值和意义,提出要全体教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上好语文课的要求。老师们对这节课也赞不绝口,其中一位博学的老教师评价道:“小创作,大智慧;小课堂,大舞台;小小说,大社会。”听课的全体教师都认为这节课对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受到重视。后来,在我的影响下,我校掀起一股争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热潮,不少教师在校级大奖赛和公开教学中都选择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型。

2.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其社会实践性更强。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活动的目的,确立主题活动形式,要求学生事先制定活动的程序计划,摒弃那种把校外活动当成轻松玩耍的思想。其次,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硬件准备,比如安排车辆、自带工具、所穿的衣服、走路的鞋子、活动地点、出行的天气等等,都要考虑。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一旦安全得不到保障,活动就会夭折。如果出了大事故,教师可能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对今后活动课的开展将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可有任何安全上的纰漏。为了避免全班行动带来管理上的难度和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我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选出几个对本次活动较为感兴趣且又有一定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学生出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带一个数码相机,把活动过程拍摄下来,回来后放给其他同学看。这样,安全系数就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质量也会提高,完成活动更显得容易。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脚踏一方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采取的就是这一做法。活动内容是对家乡农村的土地现状进行调查。我就选了5位同学,确立了本次活动的目标,要求学生各自制定自己的调查计划,租了一辆面包车,带好铲子等工具,高高兴兴地走进农村。学生们有的在农家与农民攀谈,有的采集土壤样本,有的去观察各种农作物,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许多过去只能在书本上了解的东西,如今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而体验性学习正是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都要求我带他们到秧田中去采访正在插秧的农民。我看到田间小路既窄又滑,走在上面容易摔倒,就脱掉鞋袜,卷起裤腿,下田把他们一个个扶过去,以满足同学们的采访需求。回来后,采集土壤的同学利用所学的生物和化学知识对土壤进行酸碱性分析,做到了活学活用。录像(有的是学生录的,有的是我自己录的)放出来,其他同学也间接地得到了体验。当然,并非所有的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这么复杂,这样的活动也不能为数过多,否则,就会影响整体教学的进程。

3.不少中职学生感觉语文课文教学枯燥无味,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教法单一、陈旧所造成的。我觉得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大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感受。将部分课文教学设计成活动课的形式,就是一种有效的做法。例如,我在上苏轼的词《念奴娇?摇赤壁怀古》一课时,发现它的知识外延和内涵都比较广。不仅可以涉及到唐诗、宋词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

还可以延伸到古三国时期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以及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周瑜和小乔的爱情故事等。于是,我就布置活动任务,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从四个方面搜索知识信息,要求学生提前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准备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还利用网络搜索与这节课相关的知识和画面,进行筛选和组合,制成课件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播出。当同学们看到本组设计的内容时,兴奋得鼓掌、欢呼。课后交流,更是积极、踊跃。我那鼓励性的点评,常常会赢得不断的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课不仅兴趣浓、生动活泼,而且获得的知识更是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的。又如,在教学《音乐就在你心中》一课时,我打破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把这节课设计成活动课。要求同学们课前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在平时所听的歌曲中,挑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两首,从课文“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的角度,来谈谈音乐的艺术魅力所在。课堂活动时,有同学发言:“每次看到我喜欢的女生从家门前经过的时候,总想吹吹口哨,哼哼歌曲,我想那就是发自内心的歌曲,也就是乐为心声吧。”引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开心快乐的笑声。还有同学说:“经常做梦时会听到非常优美的歌曲,感觉是自己创作的,醒来的时候就叫不出曲子的名称,但当时在梦中觉得太美了!这可能就是乐为无声吧!”这些从自身感觉出发的理解形式虽然显得有些幼稚,但可以说是对音乐最真诚、原始的理解,是音乐“心的语言”的好诠释。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改的一项新举措,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供了有效的实施平台,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职业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和可操作性,我想,今后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会越来越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强,教师可展示的教学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营造别样的教育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从学生语文素养、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角度提出提高学生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素养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中的挑战。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因而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采取积极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够将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进而转化为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点燃信念的灯》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资料和动向等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并拟定调查问卷,以期对学生理想信念而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如遇同学不在家等状况,则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应用文中留言条而进行留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文运用能力。基于此,学生的听、读、写能力得到锻炼。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对“我的理想”话题而开展讨论,一是小组交流;二是全班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该过程中,学生说的能力可以得到培养。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实践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不良影响。基于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通过施以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走进生活,关注环保》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事先对活动内容加以了解和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交流。但是,如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和引发学生关注。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多媒体,将收集的材料信息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并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如此,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关注,而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取得较大成功。

三、加强情感教育

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教师不仅为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使命。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并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对其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点亮爱心,奉献青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而开展教育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撰写关于“爱心服务”的文章,使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爱心经历而编写。其次,教师挑选文章而进行小品剧本改编,鼓励学生对爱心事件演绎。在活动中,学生能够用心扮演自己饰演的角色,并投入情感。基于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中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教学效率是有目共睹的,因而教师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尤为重要。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使专业教学理念深入学生之心,对学生发挥激励性作用;加强情感教育,使之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此,学生得到发展。

作者:李晓波 单位:安徽省天长市炳辉中学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德育教育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体现

【摘 要】随着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人们一再强调的德育建设中,关于大家所提倡的公民道德、思想政治道德、与职业道德等等各项德育建设的新举措中一一受到了关注,那么,在我们当今社会的中学德育教育中,这是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育人的基础,下面我们就其主要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学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来说德育在现在的各大中学教育教学中是教师们的头等大事,在他们进行教书的同时,需要对我们的中学生朋友进行各种渗透式的育人活动,只有先把人育好了,才会把书给教好,因为一个人的德育状况怎样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品质重要基础,我们只有努力把他们身上的各种优良人格进行充分的开拓,才可以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含义

何为德育呢?德育是一个人的综合价值属性与在做各种事情之前的促进功能,它可以很好的展现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做事方式,是我们所崇尚的一种精神情怀,更是一种美德。记得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知识即美德”,何为知识呢?知识是进行有效约束与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的准则与要求,它们是各种的文字类的条目,需要我们进行严格的遵守与服从,因此,倘若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事无巨细的都一一按照知识的约束进行从事各项活动,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会生出一朵一朵的花来,它们像沐浴阳光的花蕾一般进行绽放,这就是美德所在。英国作家卢梭先生说的“观念是行动之父”也是同样的这一道理,无比美誉度高的德育教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之本,只有我们心怀各种美好的品质,才会做出来非常优美的事情来。

二、德育教育是中学里面教师的责任

然而,在我们的中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当在心中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在从事单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首先需要的是与学生们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在他们身上获得一种和蔼可亲的信任感之后,再进行一种“德育”教育,也就是把育人的事情作为及时要务去努力达成,因为知识的多寡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的标准,真正的人格魅力在于德育的教育是否成功,教师们用心去灌溉孩子们的美好心灵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教育他们需要从小就向善去做人、做事、做学问,在以前我们就有听说过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在我们的印象中孔融从小就非常懂得把大的让给别人,自己选择吃那个小点的梨子,说明孔融的自我修养非常之好,在大的教育环境下,他给我们起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可见德育教育是我们的整个教育环节当中的重中之重。

三、德育教育在中学综合实践中的思想基础作用

1.加强班级内师生之间的各种德育教育

首先来说,在整个中学教学与各种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加强对于学生们的德育教育,是时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精神道德文明建设的必有之路,也是提高我们国家的民族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如何在中学教育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是在我们的教师工作者与学校里面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朋友之间,建立起一种充分的和蔼可亲的师生友情,让教师们如同亲人一般的进行对学生朋友予以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各种关怀,然而,可以在我们的中学综合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开展,譬如说举办一些感恩父母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去经历好多的事情,然后进行一些诗歌朗诵比赛,看一下谁的感情最榉崤嬗胝媲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去不断的孩子们的高尚情怀,让他们的身心都受到一些真情的熏陶,这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

2.加强教师们在课堂多样化教学的模式

接着是在我们中学校园里面,进行以一个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教育活动中,通常孩子们可以把班级作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然后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既可以在学习方面进行一些互帮互助的活动,又可以在思想上面进行各种有意义的关怀与支持,比如说哪位学生去参加一些校内的比赛之类,作为一个班级推选出来的尖子生进行报名与参加活动时,我们大家可以怀着无比的班级荣誉感进行一些赛前培训与加油打气之类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充分的互动与情感方面的热络,让他们之间亲如一家人,这样温馨的氛围也是非常有益于学习与生活的,教师作为本班级里面的一家之长,可以充分调遣孩子们的各种积极性与潜能,学校里面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合理的安排,来引导孩子们逐渐爱上各种赋予生活气息的综合实践活动。凡事要求他们躬亲参加,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劳动中体会到各种艰辛与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与学习了,帮助他们更有效的树立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来不断的建立起他们内心中那一抹的品质。

然而,在我们班级里面的各类学科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广大的教师工作者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需要进行合理与有序的规划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孩子们的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经常在我们的课堂与课外时间里面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譬如说为了我们的校园环境着想,学校可以安排并组织学生参加一场关于“垃圾分类处理”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在不断的活动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热爱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知识与阅历,运用各种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更好的服务社会。

3.加强学校里面的各个渠道的德育教育的心理建设

是在把孩子们学习与生活的环境进行不断扩大,从班级到整个校园里面,使得中学生活变得不再那样的枯燥与无味许多,学校里面可以调遣一切可以运用到的设备与器材,譬如说是校园里面的广播频道,还有一些校园内的体育娱乐设施的安放,这些都是可以在孩子们进行24小时的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后,可以换一下轻松的方式进行对他们的各种精神情操的培养与熏陶,让他们在课间十分钟内可以听到广播里面动人的音乐,抑或是在课间操时间进行集体的广播体操运动,为了发展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而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快乐的学习生涯中可以德、智、体、美、劳发展,学校里面作为辛勤培育孩子们的摇篮更要注重这些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与完成,让他们在充满情趣的初中学习环境中不断的成长为更的人而不断努力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们时下的中学教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的一线教师工作者们需要对孩子们进行颇有计划性的德育教育,他们应该把育人的工作重心放在首位上面,只有把人育好了,才会教好书的。无论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们都应当去努力的事情。因为德育教育最终是关于建立健全孩子们的良好的身心教育,他们在提供给孩子们各项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教给他们一些待人处事的良好品质,只有心灵崇尚一种美好了,整个的工作与学习思路才会变得愈加的开阔与明朗。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例谈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感的培养

[摘 要]加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参与感的培养,是增进活动实效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当从学生活动参与的主动性、深刻性与性等方面入手,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凸显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参与感;自主发展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技能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对学生兴趣、爱好以及需求的尊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一、激发热情,在兴趣驱动中主动参与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好奇的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力求活动形式新颖、活泼,从而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设计了购物的实践活动,将教室布置成“小小商店”,摆设玩具柜、食品柜、学习用品柜等。活动分为售货员招聘、宣传商品、招揽顾客和售后意见等环节。在售货员招聘环节中,教师当主考官设计问题:①买这两件(8元和4元)商品,顾客付了一张10元钱和一张5元钱,这时售货员应该怎么找零?②如果顾客付了一张20元钱买一件价值15元5角的商品,售货员应该怎么找零?为了保障“小小商店”的正常运营,还需要招聘3名柜台经理,让一名学生来当主考官自主出题,其他学生竞争上岗。

以上活动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兴趣盎然地融入其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掌握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计算。

二、活跃思维,在创新运用中深度参与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而组织学生展开动手操作是活跃学生思维、推动学生深度参与的方式,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只有当学生激活“指尖的智慧”,并以积极的心态展开操作实践时,才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如教学“认识周长”时,教师组织了“生活中的周长”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分成量一量、围一围、摆一摆和估一估4个环节:①出示几个规则图形,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②教师出示棉线,说:“棉线除了可以缝衣服、捆东西,还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呢。用棉线围一围,你们能测量出下面几个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吗?”③选择小棒来摆长方形或正方形,把不同摆法的图形先画出来,再算一算它的周长分别是多少;④教师拿出一条手帕,问:“参与了这么多与周长有关的活动,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这块手帕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上述活动内容围绕周长的含义和计算展开,既有规则图形,也有生活中常见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深度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体验合作,在团结互助中全员参与

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综合实践活动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团结互助中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学会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合理地组织合作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活动、感受成功的机会,在全员参与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班级的整体进步。

如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教师设计了“交通管理小帮手”的综合实践活动。①明确方法。“用什么方法记录运动的车辆?”“这么多方法中,哪一种最简便?”“用记‘正’字的方法怎么记?”②激发冲突。“下面我们就用记‘正’字的方法记录每种车辆的数量,请同学们拿出记录单,老师放录像,你们来记录。”由于车辆行驶速度过快,学生记录有困难,引发学生的合作诉求。③合作实践。小组长给4个组员分工,每人只记录一种车辆,将数据统一填入统计表并尝试绘制统计图。

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充分体验到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完成数学知识积累的同时,增强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体意识,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长足发展开辟了一条宽广大道!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文章结合民间手工文化刻喜笺这一活动,对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开发进行探究,旨在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刻喜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一、刻喜笺课程的开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刻喜笺是在我国流传一千多年的一项民间传统手工制作。为让更多学生了解喜笺,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刻喜笺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品格,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将这一传统手工制作融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发出刻喜笺课程。

二、刻喜笺课程的实施

传统刻喜笺操作中,雕刻人不需要设计任何内容,只要根据样张,按部就班,用刻刀将喜笺刻出来即可,缺乏创新性。因此,教师设计刻喜笺课程时,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对应学生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样张图案进行修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设计图案,再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将喜笺刻出来。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创新精神比较欠缺,更习惯于模仿。及时节课,为了演示更为直观,教师讲授的时候拿出一张样张纸,以“福”字为例在中间圆圈内画出图案(图略),整个设计过程,通过投影完整地展示了出来。接下来在学生操作的时候,教师惊讶地发现:全班45名学生,无一例外地在样张纸上选择了“福”字为设计内容。第二节课是另外一个班,教师用同样的方法讲授,结果亦如此,42名学生也都在圆圈内设计了一个“福”字。为什么学生不去自己设计图案?带着这个疑虑,教师问了几个同学。“看到老师画了什么,我也就画了什么。”“想不出设计什么,就学着老师的画了。”学生们的回答让教师意识到,由于平时在教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欠缺,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意识。要达到课程学习目标,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接下来的一节课当中,为防先入为主固化学生们的思维,教师不再进行演示,要求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图案。教学方式的改变让结果也产生了变化,44名W生,设计了十多种不同样式的图案。有设计“福”字的,有设计“财”字的,还有设计“喜”字的……但与此同时,教师又发现,相邻的几个同学往往设计内容雷同率较高。这说明有同学“偷懒”了。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思维都得到发展呢?教师继续做着尝试,在课前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六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从六个同学中选出一位沟通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做小组长,负责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在讲授设计环节时,教师改变以往直接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先思考,回忆自己都看到过什么样子的喜笺,时间共三分钟。思考完以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寻找灵感,时间共五分钟。讨论结束后,开始设计,设计在草稿纸上进行。小组成员间设计内容不可以雷同,由组长负责监督,时间共十分钟。草稿设计好后,小组每位成员分别向组内其他人介绍自己的设计内容和创意,其他成员帮助其进行完善,时间共十分钟。等这一切都完成后,学生将设计好的内容画到样张纸中间的圆圈内。

改变终见成效。在实验的及时个班级,41名学生,设计的内容各式各样,无一雷同。既有“福”“禄”“寿”这些内容,也有以自己名字作为设计内容的;既有用简体字设计的,也有用繁体字设计的……实验的第二个班级,在讨论的时候有同学提出,自己擅长画画,能不能画鱼,表示“年年有余”这样的寓意。教师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内心感到无比欣慰,因为这正是教师所期待的。在接下来实验的几个班级,不断有新亮点产生,有将“招财进宝”组合成一个字进行设计的,有将内容设计得亦像文字亦像图案的……

三、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基础,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民族的未来需要创新。在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创新已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培养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时期作为一个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对其今后的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接受和模仿,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明显不足。校外实践基地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欠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生基地活动的主要载体,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小学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比较关键的内容,不仅考察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热爱学习、生活的热情。为此,笔者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以提升学生的生活素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生 实践能力

作为小学时期重要的基础教育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实现实践性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其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实践性教学与探究性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色彩。小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地参与进实践活动中来,不仅有利于拓宽视野,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式,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与同学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

一、利用自主探究。促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心理发育较为稚嫩的阶段,对于广阔而又复杂的社会外界充满了好奇,因此若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关键点,并逐渐引导至实践活动中来,就能增强学生在实践活拥闹鞫性。从前,教师们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单向地对学生传授知识,枯燥而又乏味,所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活跃性,时间一长,还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性,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狭隘。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掘其中的趣味性,促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节约用电》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分组,在班级内形成若干个小组,共同制订自主探究计划,对学生和家庭的节约用电情况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总结节约用电的方法、要点、作用和意义,在班会上,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轮流报告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利用合作探究。促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全新的生活经验,了解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选取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生活课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对此类现象进行探究,加强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合作探究形式的开展,还有助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竞争环境,使学生乐于交流、善于沟通。

例如,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些难度较高的拼图,请三、四位学生上来将拼图完成。经过了长时间的奋斗,学生们发现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时,就让学生自由分组,集合小组所有成员的力量,集思广益,将拼图碎片完整地拼好。学生们经过认真讨论,有计划地执行后,发现小组的效率比个人的效率更高,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同学都得到全新的解决思路。

三、利用体验活动,促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要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关键就在于使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因为阅读量再大,都是纸上谈兵,无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体验与个性化的表现予以关注,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也要让大脑进行高速运转,启发学生去探究、去思考,获得的、前所未有的经验,产生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拓宽视野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学习《可爱的校园》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个这样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亲自对操场和花坛的面积、教学楼的高度进行测量。由于对这些校园设施的实地测量存在一定难度,学生在测量的方法和计算的方式上会出现困惑,此时教师便可请数学老师一并来进行指导。通过实践体验活动与课本知识的结合,学生会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感受到实践活动的意义。这样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勤于思考的精神。

四、利用生活情境。促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完善,目前仍然处于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的阶段,所以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还不具备理解能力。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引入一些生活气息浓重的情境,突出实践活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例如,在学校组织去郊外春游野炊时,教师可在班上开展“小当家”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制作一道菜肴,全程参与从挑选食材到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春游时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好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学会了如何精打细算,如何选择品质上乘的食材,如何安全地使用炊具和电器,不仅能够获得相关生活知识,还了解到父母平时照顾自己的不易,可以说是一堂十分有意义的实践课。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年龄特点,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为学生设计具体个性化、趣味性的实践内容,利用多种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夯实基础。实基础。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中学的实施现状

摘 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是践行我国课程改革的一种课程形态,该种教学模式在中学课堂上的实施,是教育改革发展向着发展学生个性方向的一大步跨进,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基于此,本文就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其在中学教学中落实的对策。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实施;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现状

目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被当做可有可无的副科,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笔者走访了本县相关学校,发现一些学校只开设信息技术课、劳动技术课。这两个模块都有专职教师,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有课表的安排,却没有专职教师。这节课,有的学校是学生自习,有的学校安排语数英老师上课,美其名曰:语数英的研究性学习时间。甚至有的学校信息技术、劳动技术也没有抓好,常常被主科老师捡去上。这样,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2.综合实践活动课被学科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性质是“综合”与“实践”,它和学科课程的知识化学习有本质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独立的教材要求,探究的内容可以来自学生,因此,这样的课程应该是真正体现生本要求的。但某些老师在教学中偏偏把它们当做学科内容一样讲解,这其实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性质理解不到位的体现。3.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空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的内容太多太杂,相关评价方案没有确立,某些学校没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某些学校甚至没有相应的主管综合实践活动的机构。

二、改进措施及建议

1.强化宣传引导,促使多方形成合力。一是组织区县、学校教育行政领导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员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分层次、分片区、分阶段组织全体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开展课程实施推进会、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对课程理念、课程价值和实施意义的学习解读;三是指导学生课题组代表充分依托学生社团、实践大课堂等活动进行区域内研究成果展示,辐射引领更多学生参与。同时,借助报刊、网络、广播等传媒手段,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义的宣传,促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予定位,形成合力。2.完善配套机制,保障课程常态实施。一是完善师资队伍引入机制。面向校内选定一批综合素质好的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团队,科学规划、先行先试;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等师资力量整合起来,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确定一位负责人。面向校外遴选一批实践能力强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二是完善区域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立足地区实际,逐步建立并完善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应用机制,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将学生历年课题研究成果课程化,将社区优势教育资源校本化,充实课程资源。同时,以课程资源开发为载体,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3.加大培训力度,搭建师资发展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中的新型课程。目前,高等院校尚未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已有任课教师绝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流动性较大,直接制约课程实施效果。因此,应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因地制宜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师资培训,创造国内外、市内外教师团队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搭建市级、区县级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设计示范、品质课大赛、论文评比、课程论坛等活动,为不同教师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4.转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评价方面的改革,强调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它是一种“自我参照”标准而非“科学参照”标准的评价;它是一种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的评价;它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体会与反思等。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随着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它所起到的效果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社会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发展,综合素养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但进无止境,变革是永不停止的,这就要求国家和地区以及学校和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尤其要结合中学这一阶段本身的特殊性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层面进行持续关注。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实施途径探析

摘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也是`行素质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校本化实施,可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教育资源,以实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目标,能较好地弥补统一性教育资源的不足之处,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效率的大幅提升。本文就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实施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 综合实践课 校本化 实施途径

素质教育将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等作为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主要目标。综合实践课属于国家统一的教育课程,而校本课程则属于学校研发的课程。由于学校的个性化特点,往往使得综合实践课在具体实施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性缺点,因此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可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能满足国家提出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从而推动学生共同进步的同时还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如何实现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实施,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有机整合优势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室指导下自主实施的一种学习形式,可充分利用学生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阅历,其形式具有多种多样性,比如劳动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而校本课程是可彰显出学校个性与特色的课程形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构建中发挥重大作业。因此,只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才能为学生提供品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与看待问题,从而恰当地将国家统一教育资源与学校特色融合在一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某校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发现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比学习积极性高,并且学校还有特色课程“工艺编织”,于是教师就可巧妙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渗透到编织课程中,从而整合出更符合学生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并且还突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二、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评价环节十分重要,其也是推动学生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环节,教师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实施方案的有点与缺点,从而为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因此,教师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做好以下几点:1.发展多元化评价主体。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教学中,为了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单单凭借教师的评价还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激励其他学生对同学进行的评价,甚至还可让家长参与进来。2.丰富评价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表现,从而在评价对其语言、观察、探究、操作、理解等能力及学习态度进行的评价,不应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的评价依据。3.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育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较好地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最终增加他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的信心。

三、多途径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可的校本化研发活动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如果教师综合素质不达标的话,就很难取理想的课程资源整合效果。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校本化研发效果,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从而为高质量研发课程资源奠定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1.加大内部培训。学校以测试、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的特点,并为期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依照培训方案内容有步骤地为他们安排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培训课程,从而借助培训形式逐渐提高教师整合综合实践教学资源的能力。2.充分利用外部教育优势资源。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校本化开发,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各级专家与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与引领,才能确保研发速度与质量的显著提高。因此,初中学校应认识专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研发中的积极作用,并依据实际需求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校为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以充分发挥品质教育资源的作用,推动课程研发工作的高质量进行。3.制定激励性的评价制度。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研发工作的积极性,就需要学校制定出激励性的评价制度,定期对教师本阶段的课程研发过程及结果进行严格而的评价,并把评价情况和教师的职称、待遇、福利等挂钩,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课程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实施,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可较好地弘扬学校特色,还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以较大限度推动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有感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条件下,在学生已有知识系统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所体现出的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性运用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作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它充分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整理各种信息,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逐步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应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本文结合自己对小学生综合实践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获取直接知识的前提,是一切发明创造和理论建立的基础。如在《漂亮的花儿》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到户外仔细观察各种花卉的颜色、形状、构造等外部特征,从活动中体会观察带来的充分的视觉享受。同时指导学生在观察基础上分组讨论,小结观察花卉后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说花、赏花、画花、赞花等活动环节中就显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了。又如在《你认识我们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一些常见的动物,了解一些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利害关系,尽管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的感知可能是一些肤浅的表面的认识,但对他们进一步获取更多的知识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再如《春天来了》,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温暖,欣赏春天的美丽,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虽然小学生对信息、网络这些概念还感到比较模糊和抽象,但从小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前面提到的《漂亮的花儿》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除了观察以外,还应该学会收集、整理一些有关花卉的图片、资料、实物、标本等信息元素,并通过对师长、同学的询问及让家长在网上查询各种花卉的知识。再如教学《秋天的礼物》时,要求学生知道一些秋天的庄稼,成熟的水果、秋天的树木等知识,但对于一些家住城市的孩子就很难直接观察和感知这些信息,教师更应该指导他们通过回老家、走亲戚等,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而获得这些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摆在了突出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用较多的时间来保障学生的动手操作。比如在《学会认识方向》的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提出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问题,然后尽可能地让同学都能用“东”、“南”、“西”、“北”四个字卡,分别贴在地图的上下左右以辨别地图上的四个方向。同时指导学生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指南针、磁铁等工具在户外测定方向,通过这些动手操作,学生较为地掌握了地图上和野外方向的辨认。再比如在教学《我换牙了》一课时,用学具让学生亲自学习刷牙的方式方法,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通过亲身体会掌握科学刷牙的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已成为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小学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必要而可行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如在教学《小苗快快成长》中,让学生按时间记录蒜苗成长的过程,得出蒜苗成长的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只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五、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教师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刻意营造宽松愉悦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提高交流表达能力。比如我在组织《金坛绿茶》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对搜集到的金坛名优绿茶资料进行交流,对金坛绿茶谈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畅所欲言,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激发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开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的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实践活动。如我在本学期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剪纸万花筒》这一活动中,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去观察民间艺术特点。学生们发现他们的特点很新颖,学生们兴趣浓厚跃跃欲试,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七、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活动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这样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又能创造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使他们彼此的交往更加深入。如在《山水金坛》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把学生分成风景组,特产组,家乡小吃,家乡文化等小组,我指导学生分组参与自己选择的感兴趣的主题去调查、采访等。

八、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考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从小具备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的重要举措。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根据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组织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小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实践能力,为未来建设者们的不断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不尽的源泉。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基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学语文学习方式探究

摘 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互助合作与团队精神等。基于以上,本文探究了基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学语文学习方式。

关键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学语文 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导致学生语文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多种类型的语文材料,走出封闭的课堂,去实践、去探索。在实践和探索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基于此,本文简要探究了基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学语文学习方式,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一、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开展阅读活动、诵读活动,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同时把朗诵与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1]。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读书心得座谈会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所读的书和读后感分享给大家,初中生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于书中的内容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这种读书心得座谈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读书感悟,不仅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而且有效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诗歌、美文的朗诵活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其形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关键时期,但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大多不愿说话,性格内向,因此诗歌美文朗诵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诗歌朗诵表达内心的情感,不仅提高其朗诵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二、通过书面表达类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而文字的表达则是语文最基本的艺术表达形式,学生通过书面表达类实践活动能够让自己的情感在文字中跳动,让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展现在文章中,让学生的写作不再是“闭门造车,低头作文”,而是把学生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写作的实践性、趣味性[3]。

书面表达类活动不单单是将语文知识通过文字或文章传递出来,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对生活感悟、对事物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这对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征集国旗下演讲稿、作文大赛等书面表达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写国旗下演讲稿的过程中理解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作文大赛中充分地在文章中展现自我,表达生活,不仅提高学生语文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语文融入学生的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通过书法、摄影类竞赛实践活动学习语文

此类活动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味的竞赛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开发智能。以书法竞赛活动为例,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3],这就是二者相互联系的地方,开展书法竞赛类活动能够让学生对我国书法有清晰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对于书法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摄影类竞赛为例,摄影与语文看似毫无关系,但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来自于生活,摄影是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将生活定格,将记忆留存,而语文中的文章则是对生活另一种形式的记录,在文字中流淌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可以在摄影竞赛活动中融入语文学习,组织学生参与摄影比赛,有的学生可能拍摄的是夕阳西下的美丽瞬间,有的学生拍摄的是花开时分的定格画面,有的学生拍摄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的学生拍摄的是清晨时分的校园风光,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为自己的参赛作品附上说明,将摄影与语文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组织摄影作品赏析活动,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作文,以此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作文能力。

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语文

传统语文教学将学生局限在课堂之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和社会接触,语文的实践性较强,只有让学生切身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流露真实的情感,表达内心的感受,发表独到的见解,才能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社会实践类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小记者”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深入社会中进行相关社会调查,例如对当前城市空气的调查实践,对敬老院老人的调查实践等,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从而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词汇、拓宽学生视野,还能够将语文与社会相联系,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道理,明白生活中有语文,而语文中也有生活,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本文从阅读实践、书面表达实践、书法摄影类竞赛实践及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学语文学习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浅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学习能力。那么究竟如何促进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呢?首先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时刻绷紧合作学习这根弦;其次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指导,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活动后及时反思总结,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词:合作学习;形成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本质特征,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崭新理念,迫切需要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学习能力。

一、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时刻绷紧合作学习这根弦

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要渗透在教师的指导当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较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往往习惯于自己怎么想怎么做,不顾及他人的想法,只想把自己看到的、想到说出来,随意插话,随意打断别人说话,班级一片吵闹,没有合作意识。这样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影响到隔壁班级的正常学习,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如果在活动中教师不加以引导和指导,那么一旦放手之后,会容易形成“混乱”局面,到时难以收拾,因此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是很重要的。

在活动中最难控制的就是在分组探究或讨论时学生的合作学习,在七年级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尽管老师已特别提出了要求:首先,组长一定要负起责任来。还有,声音要轻一些,只要本组同学能听到就可以了。再有,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积极思考,不随边打断别人说话,不要影响到其它小组的学习。可是没有多长时间,教室里的声音越来越响,喧闹、嘈杂的声音使安静的校园有了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经过多次的仔细观察、分析认为,主要是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虽然学生喜欢探究活动,对讨论实验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分组活动时,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一种浮躁的兴奋状态。其中一个小组研究的是校园课间行为安全,小组计划用问卷调查来研究,方法虽好,但是分工时,小组成员自我意识太强,意识不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几个同学争抢要发放问卷的任务,设计问卷、回收问卷、统计问卷的任务没有人参与。这时教师跟同学一起分析,一个只注重个人训练的交响乐团,上台演奏会失败的,而一个只重个人的球队自然会输的。

二、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指导,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要舍不得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体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小组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当活动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如我在指导《走进我们的校园》活动时,有一小组研究的是校园文化,要对校领导进行访问,活动前,组内成员合作研究,先分好工,采访的采访,录音的录音,拍照的拍照,并各自带好必备的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空白磁带” 等,并交代两名同学预约好老师,定好采访时间……虽然已经是分工明确,但是有的组员还忘了带工具,忘了预约等等,使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明明准备的很充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经过仔细分析,原因主要出在分工还是不细致,使学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应该指导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将活动任务具体化,防止“责任扩散”的现象,如果每个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就会造成“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局面。明确每位成员的任务,并不代表学生是独立地为活动的一部分负责,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他们的不同任务构成一个整体,这样更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意义。

三、活动后及时反思总结,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把体验变成经验,逐步变成习惯。教师必须做一名有心人,留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思索,在与同伴的合作探究中享受那份独特的愉悦,体验到合作成功和挫折。例如:在《美丽家乡》活动的一节资料整理课上,各个小组整理搜集来的资料,亲手制作手抄报、电子板报、书籍、幻灯片。在活动后,教师及时小结,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中收获和不足。研究朝鲜族风俗的小组制作电子板报,他们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组员分工明确,而且组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效率高,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在合作中得到的成功,教师应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下一次的合作产生新的向往。同时,研究家乡特产的小组,他们对于分配的任务推三阻四,导致任务没能完成,教师对在合作中出现的类似的不良行为要提出新的要求,让学生从活动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促使他们在下一次合作时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活动后及时反思总结非常必要,这样才能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教师科学地、耐心地、努力地、坚持不懈地用心培养,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在学生出现反复时,不气馁,要及时分析总结原因。我们不苛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一定要取得什么惊人的成绩,只是希望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心目中形成这样一个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远远超过一个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相信世上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们会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差异教学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语文课程作为中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自身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教学效果,其主要的问题有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等情况,影响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了教学体制的改革,采用了差异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鉴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体制改革的进步,为了强化良好的教学效果,应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中学语文中运用差异教学的方法,该理论主要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将差异性教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开展学情调研找寻实施依据

1.档案法

档案法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通过查看学生档案的形式,对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奖惩情况进行查看,实现对学生的了解。

2.调查法

调研法主要分为书面调研和走访调研两种形式,其中书面调研分为摸底考试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其中摸底考试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水平。而问卷调查,主要是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当前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走访调研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教师通过到学生家里走访的形式,通过家长了解到学生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情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制订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观察法

观察法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将学生的情况记录下来,掌握学生的一手资料,针对学生的情况制订出合理的语文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尊重学生差异,优化教学设计

1.活动目标的差异

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主要建立在活动目标的层次上,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做好目标的设定工作,将教学目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分类,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对学生的应用情况进行考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验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

2.教学内容的差异

教学内容的差异需要建立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制订出合理和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应用情况,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诗歌等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到更多课外知识。

三、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化评价

1.评价方法多维度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会通过组合方式和呈现方式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表达。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的特点,对于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对学生表现不好的地方,予以指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

中学语文的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在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坚持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学校的教师、宿管人员和学生都应该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调动家长、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加入到评价中来,实施的评价形式,促进各项评价工作的高效开展,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的学习情况,依据评价结果,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3.评价方式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常用的评价形式,评价的结果具有性的特点,分为评语评价和情感评价等。其中评语评价主要是运用书面语言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能够展现出良好的评价效果,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情感评价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表现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教师的一个鼓励微笑和鼓励的目光,都会给学生带来鼓励,评价效果比较显著。

差异性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来对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该项教学方法需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强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借助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化特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性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试论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养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营造别样的教育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从学生语文素养、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角度提出提高学生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素养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中的挑战。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因而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采取积极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够将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进而转化为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点燃信念的灯》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资料和动向等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并拟定调查问卷,以期对学生理想信念而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如遇同学不在家等状况,则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应用文中留言条而进行留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文运用能力。基于此,学生的听、读、写能力得到锻炼。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对“我的理想”话题而开展讨论,一是小组交流;二是全班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该过程中,学生说的能力可以得到培养。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实践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不良影响。基于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通过施以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走进生活,关注环保》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事先对活动内容加以了解和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交流。但是,如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和引发学生关注。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多媒体,将收集的材料信息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并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如此,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关注,而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取得较大成功。

三、加强情感教育

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教师不仅为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使命。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并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对其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在《点亮爱心,奉献青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而开展教育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撰写关于“爱心服务”的文章,使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爱心经历而编写。其次,教师挑选文章而进行小品剧本改编,鼓励学生对爱心事件演绎。在活动中,学生能够用心扮演自己饰演的角色,并投入情感。基于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教学效率是有目共睹的,因而教师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尤为重要。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使专业教学理念深入学生之心,对学生发挥激励性作用;加强情感教育,使之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此,学生得到发展。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分析

【摘要】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对于学生学科学习迁移能力、学科学习创作能力、学科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融教学与实践与一体的课程类型,对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有着积极的影响,实践活动和学科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在对学科素养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学实践活动对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影响,以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发挥其对学科素养形成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实践活动 学科素养 影响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其实质上就是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死板的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发挥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相信在未来“做中学,学中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形式,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自身实践经验对学科素养的本质内涵和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学科素养概述

所谓的学科素养指的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掌握的某学科必备的基本素质,具体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独特思维、学科基本技能、学科基本品质四大部分。其中学科基础知识指的是学科的相关概念、术语、范畴等,这是学科学习最为基本的内容,一般来说学科基础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表明学科“是什么”,该类素养的培养仅仅通过不断的练习、记忆、理解、掌握即可形成;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逻辑结构,也决定了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对其进行掌握,即学科独特思维。学科独特思维属于抽象性概念,其是为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服务的,能否形成独特的学科思维与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科基本技能是从学科基础知识“是什么”延伸出来的“怎么做”,具体而言主要指的是关于某一学科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直接体现,其与学科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学科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学科知识是学科基本技能素养形成的前提;学科基本品质是建立在知识、思维、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反映在学习中是学习态度,例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偏科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该学生因学科的特点与自身的认识结构与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导致难以形成理想中的学科基本品质,进而对某一学科产生厌倦心理,出现偏科现象。

二、中学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

实践活动作为中学“活动课程”的新发展,其超越了原有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结合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确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科基础知识素养的需求,而无助于学科独特思维、学科基本技能、学科基本品质的培养。因此,笔者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对中学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首先从学科独特思维的角度来看,众所周知的是不同的学科对于思维方式的要求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例如数学对于逻辑思维、语文对于发散思维、生物化学对于目标思维、物理对于演绎思维的要求等。而结合当前中学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为实现学生发展的课程设置方式几乎没有给予学生留下一丝形成独特思维的空间,各种不同课程的进行使得学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够纯粹。而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独特思维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实践活动目标的确立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始终沿着固定的目标前进,从而保障了思维的纯粹性;另一个则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全程参与极大的提高了学科独特思维的形成速度,课堂教学虽然也有助于学生独特学科思维的形成,但是被动式学习的效率是可想而知,而实践活动侧重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的形成学科独特思维。

其次从学科基本技能的角度来看,学科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实践服务的,但是从当前中学教育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掌握,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具备学科知识却无学科技能,例如对于化学公式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说的头头道道,但是对于实践操作却一无所知,对于物理理论掌握的滚瓜烂熟,但是让其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却无从着手等。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则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生日常生活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为特殊教学任务服务的,这也就确保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针对性,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某个化学原理来设计实践活动,以此来保障学生在实践中顺利的将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再比如物理教师以某个物理原理为核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去调查,去分析,在实践中学生就不自觉的掌握来相关原理的应用。

从学科基本品质的角度来看,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过学科基本品质集中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反映在学习中就是“偏科”现象。而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学科无用、没有兴趣等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实践活动对学科基本品质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打消学生认为学科无用的观念,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在生活中用不到英语,因此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懈怠心理,这种情况下开展与外宾交流实践活动则能够有效的消除学生的疑虑;二是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的玩性较高,让其从沉闷的课堂中脱离出来参加各种活动则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其对学科的认同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认识结构、思维方式与习惯等自然会同步于学科学习的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基本品质。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讲计划的实施策略探析

摘 要:数学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现行课程学科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做好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工作,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繁荣有序发展具备着重要的实践影响意义,有鉴于此,文章论述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讲计划的实施策略问题。

关键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学讲计划;实施策略

义务教育事业的蓬勃有序发展,是保障我国当代少年儿童实现良好有序成长发展状态的重要要求,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点,也是我国学生十余年校园生活经历的奠基阶段。围绕小学阶段基础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接连展开了持续的研究与试验工作,有鉴于此,本文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讲结合的实施策略展开了简要分析。

一、 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民众对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状态投入日渐强烈的关切状态,我国小学教育事业逐渐呈现出了产业化发展的客观形态,而在实现教育事业产业发展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明确校园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通过校园教学工作环节的稳定有序开展,为我国教育事业产业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充分的支持条件。为切实保障我国小学教育阶段校园教学工作的开展质量,助力学生实现良好的成长发展状态,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为引例,对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工作的指导原则做出如下分析论述。

及时,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学科知识和应用技能,透析基本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结论的学理本质和产生背景,通过对基本数学知识内容逻辑关系结构的学习领会,逐步形成初步的数学学科思维方法,为初高中数学学科的深入学习,以及基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创造基础性准备条件。

第二,逐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性数学学科思维能力与品质,通过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训练工作,逐步提升小学生的空间图形位置关系想象、数学问题模型抽象概括、基本数学概念逻辑推理论证、代数算式的计算简化整理以及数据信息的提炼整理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力。

第三,提升小学生对基础数学学科问题的捕捉、分析以及解决处理能力,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实现对基本日常生活的关联。

第四,实现对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和创新演化能力的培养构建目标,使学生能够相对顺畅地对现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做出初步的学识判别。

第五,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忱,构建学好数学学科的自信基础,进而逐步形成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并初步厘清数学学科在现实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学讲计划应用于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实施策略

学讲计划在实际应用与小学数学学科课堂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群体在三个具体方面的表现特征:学讲结合、团队协作以及自主学习。学讲结合,要求学生在完成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吸纳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身对已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处理,完成知识信息内容的独立化表达输出;团队协作,要求学生在开展具体知识内容理解掌握行为的过程中,能够具备一定程度的互帮互助精神,并实现学习效果水平的共同进步与提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讲计划的应用背景下,逐步形成和掌握适合自身学习条件和思维发展状态的自学能力,为自身后续学习成长阶段的顺利推进提供准备条件。接下来,本文以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切入点,对学讲计划应用于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实施策略展开简要分析。

有教育领域的研究学者将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视为开展数学学科综合实践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保障课程方案设计工作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基本生活实践环境、自身知识储备状况以及综合素质建设状况实施清晰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层级的确定工作,下表展示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层级体系。

在上表中列示的教学目标层次划分内容中,基础性教学目标项目下的有关内容,是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工作过程中的核心关注点,教师应当通过基础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引入,为学生良好稳定的成长发展创造支持条件。某教师在上述思想的指引下,围绕“认识三角形”的课程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初步认知三角形的图形特征,以及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学习思考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过程中列举收集的三角形应用实例,结合现实生产生活背景知识。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应用特征的清晰认知,在有效完成基础性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数学学科学习兴趣和热忱的有效调动和提升。

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讲计划的实施策略,本文先系统阐释了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之后以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为切入点,对学讲计划应用于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实施策略展开了具体分析,在正确指导原则和目标约制的影响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势必能够顺利取得预期的工作效果。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