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

摘要:我校通过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进行开放型实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培养出的学生在参加全国化工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再就业上也是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将继续发挥开放型实验是的优势,为学校的发展转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课程改革论文

一、影响高职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

(一)教师

1.教师的课程改革观念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进行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课堂上的角色,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但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固有的工作方式与工作习惯的影响,缺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更新知识结构的勇气,对进行课程改革不积极、不主动。因此,教师课程改革观念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发展,并在短期内难以转变,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阻力。

2.教师的素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需要“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并具备精湛的化工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具备课程开发设计能力、项目课程的教学能力、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力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11人,兼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主要参与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中的专业工作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设计等工作,但兼职教师由于工作繁忙、学校上课时间限制等原因其并没有真正进入课堂。即使进入了课堂,部分兼职教师没经过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的培训,课程的教学能力与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力偏差,导致兼职教师没有发挥作用。另外,专任教师中30—35岁年龄段5人,工作经历就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的经历,更谈不上具备精湛的化工岗位实践操作技能,所以对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不清楚,以致出现项目载体设计不合理、工作任务设计过难和学生完成起来吃力等现象,使课程改革成效受到限制。

3.教师的精力通过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座谈,教师普遍反映:教师工作量大,时间、精力不够。因为课程改革涉及化工专业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学习情境及项目设计、工作任务设计、参与教学评价等,每一环节都需付出大量劳动;另外,我院专业教师还有河南省示范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河南省省级教学团队等建设任务。因此,对于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教师很难深入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及其实践的反思,教师精力不够及缺少时间反思势必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

(二)校企合作的作用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主要是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化工企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课程改革要在满足企业真实需求并有企业充分参与的条件下进行,因此,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如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使专任教师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历练、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真正进入课堂参与教学各个环节等)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校企合作作用的充分发挥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成效的影响因素。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人情和互赢的关系上,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人员只参与课程调研及课程开发设计、定期开展讲座及最终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企业兼职教师并没有真正深入课堂;专任教师无法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历练,学生无法进入企业进行现场上课。校企合作不充分、不到位,制约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发展。

(三)教学管理部门

目前,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安排各教师的课程表及教学场所,监督教师的教学计划及进度,进行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教师工作量的核定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倡导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进行。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进行“理论、仿真、实训有机结合,教学做同步”的教学模式,这无疑对教学场所及教学时间的灵活性提出了要求,四节连上的课程完成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有可能前两节在仿真室后两节就要到实训室,需要中途更换教学场所。但教学管理部门明确规定课程教学过程中途更换场所需要提出调课申请,需三级领导签字,手续繁杂,这无疑挫伤了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使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无法落到实处,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教学管理部门在担当好“管理者”、监控者”角色的同时更应发挥好“服务者”的功能。而且,对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是新事物,教师都有畏惧心理,极需管理部门的耐心指导与多方支持,当教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而有畏难情绪或改革实践成效不如意时,管理部门应发挥好课程改革实践中“指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学管理部门“服务者”及“指导者”角色的发挥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为解决上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成员继续走访、调研、座谈讨论,认为这需要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企业、政府多方的共同努力,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共同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

(一)教师

1.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目前,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更多的是在埋怨学生素质差、学习不积极努力的情绪中开展工作的,而往往忽视了学生是课程改革成效的检验者、受益者,课程改革就必须围绕学生来展开。在我国,虽然高职学生是高考成绩处于中低段的学生,课程系统化学习的知识准备不足,但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还是比较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所以,应认清学生状况和特点,不是抱怨而是相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2.更新课程改革观念,提高自身“双师”素质进行高职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应该认识到:如果跟不上高职课程改革的步伐,势必将会被学校所淘汰,面临失业的危险。教师要意识到这种危险有可能变成现实,就会积极努力地进行课程改革。教师要进行课程改革,就要主动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计条件地主动申请下企业进行工作实践,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了解现代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工人,使教学更加有目的性、实用性,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

3.坚持教学反思,深入课程改革研究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估、总结的活动过程,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也可指教师对自己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的教学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思考,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组织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的途径有课后与学生交流、进行课后小结,可以进行公开课、讲课比赛等同行的观摩与交流等。

(二)教学管理部门

教学管理部门应认清目前课程改革现状,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在充分做好课程改革的“管理者”和“监控者”同时,也要发挥好其课程改革“服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教师思想工作,消除畏惧情绪教学管理者应放低姿态,多深入教师队伍当中与教师谈心,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传统学科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只有课程改革了且改革有效、到位,学生才能发展,专业、学校才能生存,教师才能生存,否则教师将被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所淘汰;营造课程改革浓厚氛围,组织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技能培训,学习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步骤;监督检查教师实践效果,使培训落到实处,使教师感觉培训有效果,课程改革有望,增强老师的成功感,从根本上消除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畏惧情绪并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2.建立激励机制,调动课改积极性教学管理部门在保障其管理者功能发挥的前提下,要做好其服务者的功能,尽量为教师建立宽松的、支持课程改革的环境,尽可能地为课程改革提供便利,缓解其工作压力。如允许改革课程教学场所和教学时间的灵活性,不要把教师拘泥于“教学事故”的条条框框中;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在教师年度考核、工作量计算、津贴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参与课程改革者进行倾斜,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对于承担课程改革实践的教师,教学管理部门有必要考虑减少其其他任务的工作量,使其将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课程改革上。

3.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制度,兼顾教师实践和企业利益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发挥其“管理者”和“监控者”的职能,制定“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尤其是教师下厂实践的量化考核制度,与教师年度考核、工作量计算、津贴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挂钩;明确教师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每年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时间、实习的内容,并对实践过程实时跟踪检查。另外,从企业角度讲,与学校合作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能从学校赢得利益,学校要制定相关制度,吸引企业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如在科研方面建立制度,不断增强教师技术研发力,将解决企业问题和难点的课题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在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方面建立制度,倾向于能够定期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在兼职教师聘用方面建立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兼职教师的权利、义务以及薪资报酬等;在签订校企双方合作协议时,要考虑企业的人事变动、盈利状况等不确定因素对校企合作协议执行影响,写进校企合作协议中。

(三)政府政策倾斜

要想让校企合作更充分、更到位,需要政府政策倾斜,如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建立贷款贴息机制、建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优先为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立项等方式。国家在制定有关高职教育法规时,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或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义务。

作者:徐素鹏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职校应用化工技术论文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具有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毫无疑问,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改进,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摆脱本本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和社会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项目化”课程开发脱离生产实际,课程体系构建经不起实践检验。“项目化”教学的初衷是以企业生产的内容和工作程序来规范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活动“项目化”的过程中,这一良好的愿望很难真正实现。因为“项目”这一概念很宽泛,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既有大项目又有子项目,既有综合项目又有独立项目。按照通常的理解,对于小小的课堂来说,项目化教学应该选择那些子项目或独立项目,但高职的很多课程是综合课程,涵盖方方面面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很多项目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依靠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实现,而是需要多个项目的共同参与,这就形成了矛盾,处理不好会造成综合项目与子项目关系脱离、各子项目彼此不相关联、知识重复等现象。要想有效实施项目化教学,就需要对原有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学科性架构,对课程门类进行重新划分,对专业教学计划、课时分配等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这是不现实的。其次,“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缺乏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撑。项目化教学依仗于丰富的教学资源,若没有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设施,项目化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恰恰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短板。由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很多项目化教学只是对原有的综合实训或毕业设计进行简单的重复,无法用现实的工作成果引领学生的学习,无法将生产实际中的“项目”变为教学活动中的“项目”,致使项目化教学收效甚微。

二、成品化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教育中,无论是理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总能够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中找到对应其知识体系的物化原型,这为成品化教学模式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成品化教学是指将教学目标产品化,或称实体化。它脱胎于项目化教学,是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化。相较于项目化教学,该模式教学目标明确,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适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它以“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支撑,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程序。它生发于成品又终结于成品,能够避免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训的脱节,实现课堂知识传授和实验实训的无缝对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初衷,能够克服项目化教学脱离生产实际、内容空泛的弊端,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品化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单一课堂的束缚,集中了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的优势,实现了教学资源利用的较大化。成品化教学模式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实现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职业技能、敏锐的行业发展洞察力、突出的职业素养。只有授业教师构建出合理的成品化教学方案,拿出合格的、有实质意义的教学产成品,才能够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成品化教学提出的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学生实践技能的获取需要有专门的实训场所和实训模式,同样,理论知识的传授也离不开专业性的教学场所和教学模式。成品化教学模式能够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灵活、高效地完成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等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将课程知识体系所对应的物化原型或者类似于物化原型的事物作为教师教学分析和研究的对象,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将其作为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的起点,符合认知规律,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原则。

三、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品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理论基础课程

以《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分析技术》为代表的理论基础课程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这三门课程很难套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因为它们中的每一门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无法用一个项目来代表。若强行套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只能是换汤不换药,仍然是传统的理论教学加实验检验,最多是用“项目”一词将原有的“教学单元”、“章节”直接替换掉,将原先的“实验课程”改为“项目实训”,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品化教学模式可以克服项目化教学的弊端。以有机化学教学为例。我们将Gaussian03量子化学计算软件作为教学工具引入课堂。使用该软件可以逼真地展现各类化合物的立体结构、键长、键角、分子轨道的形状和电子排布的状况,揭示分子最外层电荷分布的规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该软件在课堂上完成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成品工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用在每一章节、每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如表1所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易于配合。实践证明,成品化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有机化学中,有些章节知识的传授需要实训环节的实时辅助和补充,这就需要引入大型仿真平台[1]。教师将基于仿真平台的实验实训操作融入这些章节知识的传授中,设计好成品化教学任务让学生来完成。有机化学第五章《醇、酚、醚》的成品化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成品化教学模式在整个理论章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其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成品任务。这种成品任务应具有如下的特点:1.必须和当时所传授的知识相吻合;2.必须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的工作过程的结果;3.可操作性强,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借助于大型仿真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模拟出所学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结果,并将此结果作为成品化教学的阶段性产品,将此产品目标作为判断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的标准,这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借助于大型仿真实训平台实时模拟实验实训的成果,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实训内容更丰富、实训操作更灵活,它立足于实验实训又高于实验实训,克服了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训项目过少、实训项目不能代表所讲授的知识体系甚至以偏概全的弱点。《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分析技术》这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各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化学反应的规律。实践证明,成品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

(二)专业基础课程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设备》、《化工制图》、《化工设计》、《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等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代表。这类课程以使学生获得某一方面、某一单元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为教学目标。其成品化教学模式中“成品”方案的确立仍然需要克服项目化教学模式中“项目”过大、空洞的缺点,要将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物化,以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紧扣主题、操作性强为原则。以《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为例。该门课程的成品化教学方案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在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引入大型仿真软件操作平台,教师既可以以整个单元操作为成品目标,也可以将一个单元操作细分为不同的部分,将这些部分作为教学成品子目标。总之,要紧跟授课进度,将授课内容物化和实体化。如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的教学活动可以如表3所示那样进行。在该门课程的综合实训中,根据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实训内容成品化。在实训阶段,必须要求学生拿出合格的成品来,并以此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同时,在对实训内容的讲解和辅导中,要基于成品目标,将实训内容归入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如“精馏塔分离50%乙醇溶液”的成品化综合实训,可以按照表4所示的那样进行设计。成品化教学模式借鉴了企业培训中“先习后学”的做法,弥补了学校教育“先学后习”这种方式的不足。同时,以小而全的成品化教学方案组织课堂学习,以实际工业产品为成品,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往往能够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的成品化教学方案设计可以依照现代工业生产程序来进行。要紧贴教学内容设定物化成品。该服务于教学活动的物化成品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一个。整个教学活动可以依照工业产品制造的过程分为原材料的检测、物化产品的生成、物化产品的行业标准的检测、物化产品三废处理等阶段,并在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分别制定物化成品教学活动的目标。在现代化教育设施(电教室、教学做一体化综合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专业课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进行。这种情况下,理论课时往往被大大压缩,实训课时相应地增加;教师集中讲解的部分减少,而穿插在实训过程中的指点和讲评会占据课时分配的绝大部分空间。以《涂料及胶粘剂的生产技术》课程为例,成品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案设计如表5所示。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能够采用这样的成品化教学模式。学生对这种教学做一体的成品化教学模式认同感强,学习兴趣浓厚,学生能够从抽象的理论讲解中迅速找到理论知识所对应的实践原型或者类似的实践原型,学习效果显著。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够体验到掌握一门技术、获得相应能力的成就感,其就业自信心能够得到极大的增强,毕业后能够迅速进入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成品化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学的实际,值得推广。

作者:崔金海单位:开封大学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论文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010年3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课题立项,截至2013年底,按照课题研究目标,先后在通辽地区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开展此项课题之前的2家增加到了10家。已与我系签约承担学生见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通辽市谷道粮源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通辽市通华蓖麻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集团通辽分公司;未签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内蒙古蒙古王酒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利牛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塞外狼酒业集团、杨氏调味品厂等企业。校外实践基地,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能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了解现代化工企业的特点,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就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产学密切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将理论优势和科研优势渗透到企业之中,力争做到“双赢”。并根据企业的改革趋势优化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改革以往企业被动地接受学生实习的局面,使校外实践教学能真正收到实效。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制度保障

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及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建立与之配套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和办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进行,先后出台了《实验室设置办法》《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管理制度》《化工系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化工系学生毕业环节管理规定》《校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等,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及时,要符合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要求。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是我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第二,要符合建立“工学结合”机制的要求。我系现有的化工实验室、实训设施比较简陋,不能适应“工学结合”的需求。应根据实践课程之需求,加大化工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若干化工生产、操作、检验等方面的综合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工”与“学”的需求,将技能训练与教学课堂合为一体,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第三,要符合加强校外生产实训环节的要求。改革原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时间安排校外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带领学生深入化工行业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化工生产操作技能、产品检验方法等。实训结束后,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的“零过渡”。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多数是非化工专业老师,普遍缺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及时线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意识。我们利用学院政策,要求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半年以上。在经费和待遇上对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的教师给予支持。经过几年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既注重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有力保障。按学院的要求,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实践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以“师傅—徒弟”形式结成了五对师徒,并签订了师徒协议,以言传身教来培养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实验实训工作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化学实验团队、化工校内实验实训团队、化工校外实训团队。因为我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师资不足,为了确保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计划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15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硕士5名,“双师型”10名,来充实化工专业教师队伍。每学期派出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接受新技术、新技能和学历提升教育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取得测试员、考评员等资格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研和科研交流活动。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近几年来,院校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中。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的趋势,我们组建了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引进了一整套完整的化工仿真软件,内容涉及化工领域多项关键计算机技术,包括分子模拟、过程模拟、过程设计、过程仿真与控制等,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办好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就必须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这两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出高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来适应国家日益增长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王晓军单位:通辽职业学院化工系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开放型实验室对化工技术的应用

摘要:化工技术专业是一门适用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一门专业,针对我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需要,将开放型实验室作为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点课题。在过多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在体系建构和运行实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教学体系,其中开放型实验室作为专业特色已逐渐应用到了黑龙江工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

关键词:应用化工;开放型;实验室

随着我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同时,教学改革也逐步的走向正规化管理。目前,开放型实验室已成为我国高职类院校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1-2]。

1开放型实验室的作用

充利用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中起到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到教学实验科研活动和创新研究,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和信息资源。

2开放型实验室具体管理规范

学校制定了“黑龙江工业学院开放型实验管理办法”,使实验室的使用有了发挥作为保障其正常运行。根据学校具体要求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人到每一个实验室,对每一个仪器和试剂进行了明确的教师负责制。

3开放型实验室教学具体建设

[3-4]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氛围的掌控者,通过设立相关的问题任务,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通过实验装置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化为实际操作办法,将所学习的化工技术理论转化为实际解决化工操作的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反复的验证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并且探讨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自身潜能,进行发散性思维,在实验室的化工生产环境下,反复验证,提高自身驾驭知识的能力。具体实施为:教学课内基础实验、课外提高实验、提升研究性实验、具体项目难题性试验、自我创新型实验。

3.1教学课内基础实验

针对于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出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础实验,将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为后续的试剂动手能力奠定基础。

3.2课外提高实验

实验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制定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开放性实验题目,要求其内容新颖且难度适中,能让学生具体应用到基础实验所学知识并能完成的针对性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使学生能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领域,并针对于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对应用化工专业的理论知识兴趣,在此实际动手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针对性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方案[5]。

3.3提升研究性实验

学生在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实验教学计划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从中充当教师的实验助手。以这样的形式进行培养,既有利于教师的科研工作,又能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具体难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自己能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逻辑推断能力。

3.4具体项目难题性实验

这类实验一般由企业提供,将具体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了解真实生产情况,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具体问题给予解决。学生跟随教师及工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使学生真正将课堂进行转移,与实际生产零距离接触,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3.5自我创新型实验

该类实验大多为科技竞赛,院系每年举办化工应用技术大赛,并将其中的优胜者推送到省里参加部级化工应用技术比赛,每年我校学生都从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学校并建立多个工作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从中完成小发明、小创造等,工作室的形式多样,有众多不同爱好的学生参与其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定期组织开放性实验室经验交流会,教师介绍各自实验室所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通过研讨、交流与成果展示,将开放型实验室的作用较大化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收益。

4考核评价

针对于开放型实验室的考核,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由于实验室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学生进行实验和管理,所以将实验的使用安全卫生问题纳入到考核范围内,以锻炼学生的责任感。对其实验能力的考核则是以不同开放类型的活动,灵活的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其重点的考核内容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灵活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既有传统的演示性实验,又有综合性的设计性实验,者就给考核的公平合理性带来了很大的考验,其中如何能让学生的评分机制在开放性实验过程中的体现出来,这个考核标准还有待于完善解决。

5实验室改革的经验

对于我们建立的开放型实验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使用,我们更侧重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发放,即教育知识内容的开放,教学不仅仅是以理论传授式传授给学生,更注重于实验的整体设计、综合内容的探索以及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学生经历团队式的合作,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做好了铺垫。

6结论

近几年来,我校通过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进行开放型实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培养出的学生在参加全国化工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再就业上也是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将继续发挥开放型实验是的优势,为学校的发展转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罗娇赢 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改革探索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有机化工工艺、无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三大部分。无机化工工艺涉及氨、硫酸、磷酸、纯碱、烧碱等无机产品的生产工艺:有机化工工艺涵盖了烃类、c1—c4系列(甲醇、乙酸、丙烯腈、芳烃等)等有机产品的生产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则主要介绍染料、涂料、胶黏剂、颜料、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

一、课程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化工工艺类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足;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固定,不能体现地方化工企业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无法与地方化工企业主打产品的工艺形成良好对接:课程评价方法多以终结性的理论考试为主,考完就忘,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对此,为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l.精选内容,整合课程,自编教材

本着高职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建议将三门课程的传统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化工工艺类课程,自编授课教材,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原则,.注重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良好对接。具体实施上:①对院校周边各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意见。②大量收集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明确化工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③最终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有机、无机、精细三种工艺内容的比例。教材中可适当加入企业文化、企业工艺技术发展过程等内容的介绍,为学生提供就业面试信息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大实践教学比例

应用化工技术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就业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理论知识,化工工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有完善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尽可能地实现工艺生产过程的再现,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生产工艺流程。基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艺生产流程是不实际的,所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单元操作模拟、仿真实验室为主,最重要地还是要多发展校企合作企业,与企业密切接触,大力发展“厂中校”,加大现场教学的力度。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方法上,课程整合后应由理论向实践逐步倾斜,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综合采用动画演示、视频播放、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如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生产工艺,可采用视频播放和仿真教学的方式;其它工艺过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现场教学模式,以增强授课内容的直观性。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将同一产品的生产工艺作为一个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或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或实训,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可重点选修某些工艺项目,提高学习和就业针对性。

4.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授课效率

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做到专兼职教师合理搭配。一方面充分发挥专职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配合课程的现场教学。

5.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考核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必须有新的考核方式与之匹配。应改革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保留一定比例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引入实地流程讲解、流程设计分析、小论文、仿真操作等考核方式,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和谐统一。

三、课程改革的意义

通过对三门工艺课程的整合,削枝强干,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编的综合性工艺教材,便于体现工艺类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启发学生对比认识不同工艺的特点,形成合理、互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知识+技能”的多方位考核方式可弥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的现状,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仿真训练、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融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在组织和实施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提高实践能力,重构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另一方面更加了解现代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使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实用性。

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在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可与学校签订“订单式教育”协议,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围绕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满足企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节约新员工人职培训的时间和成本。学校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找准自身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最终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和谐发展。

化工工艺类课程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是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势在必行。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对安全教育的应用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职化工专业安全教育重要性的阐述,强调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安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施为例,从人才培养定位、安全理念教育、安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改革、实训实习专题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认为将安全理念及技能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是提高化工生产安全的前提。

关键词:

应用化工技术;化工安全;实习仿真

化学工业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多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化学工业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产品多样,化工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伤害性及破坏性较强,对操作者及财物安全存在着一定的威胁,化工企业对化工安全教育工作的疏忽使化工安全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2015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总产值高达14万亿元,全国化工行业事故发生97起,死亡157人。其中,2/3的事故是由于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政府和企业缺乏安全专业监管专业人才,未能发现安全隐患造成。如福建漳州“4•6”重大爆炸着火事故、扬子石化“4•21”着火爆炸事故、东营“8•31”爆炸事故、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等。据此,化工企业若想从源头上改善及避免化工事故的发生,必须从根本观念上认识到化工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国大部分设置化工的高校只教会学生生产化工成品,教学中并不涉及安全生产所具备的环境和排除隐患等内容。本文以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立项建设专业)改革与建设为例,简单叙述该专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

1专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掌握化学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过程及设备、化工产品生产、化工常用设备与控制,化工安全与环保等基础知识,具备典型化工生产单元操作、化工工艺运行与控制、生产工艺管理等能力,从事化工生产操作与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化工行业的重要力量,将直接负责企业一线的生产操作及管理工作,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最接近生产事故现场的人,其安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行业的安全和发展,化工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专业改革前,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安全与环境保护》,作为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一门必修课,主要讲授化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与卫生防护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化工安全生产的工作程序、操作方法和控制技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知。课程课时安排合计28课时。《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内容丰富且涉及的知识点又多,但实际教学时间十分有限,这就使得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矛盾,加上近些年社会对化工安全教育的重视,此矛盾越来越尖锐。经过调研论证,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将化工安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始终。

2专业安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施

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应用化工行业特点,引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共同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共同设计、制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理论学习→仿真训练→岗位实操”能力逐级提升的“素能并重,工学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全程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安全素养培养是重中之重,人才培养将安全知识学习、安全技能训练、安全意识养成贯穿始终。“素能并重,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1-3]。

2.2专业安全理念教育

在化工企业生产中,“无知是较大的安个隐患”,人要有安全意识才会有安全行为,有安全行为才能保障安全生产,所以增强学生的安全理念是专业安全教育的关键。

2.2.1入学专业安全教育

新生进校时,安排专业带头人开展专业教育讲座,介绍化工生产特征及工作环境特点,重点渗透专业安全理念教育,修正学生对化工专业不安全的误解,理解化工安全生产的意义。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安全展厅,从感官认识上使学生树立“安全及时、预防为主”、“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才能生产”、“三不伤害”等安全发展理念及严格按岗位操作规程规范操作等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

2.2.2教学过程安全教育

按照现有的教育常规和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培养,基本能满足岗位的基础作业需求,但从安全作业角度来说,现有高职校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远远不够。为了增强学生安全生产理念,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中均有计划、有意识地将化工安全教育渗透其中,包括化工品的危险特性指数、化工生产的特点、化工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防火防爆技术等内容。在讲授化工设备、化学品原料性质、工作原理等知识时,教会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去实施操作工作等。如此通过多门课程的安全知识灌输,使学生对化学品的安全属性及生产特点牢记心中。

2.2.3毕业就业安全教育

学生在毕业前,设置有就业指导专题讲座,主要由专业负责人或企业专家就化工行业发展与特点、化工企业需求与必备技能等知识进行教育与培训。通过典型安全事故事例分析使学生安全警钟长鸣,能在化工生产活动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2.3专业安全课程设置

2.3.1开设《化工安全技术》课程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开设核心课程《化工安全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化工生产的特点与安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安全防护、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操作及应急处置、电气、静电与雷电的安全防护、压力容器的安全操作与管理、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化工企业事故预防与处理、化工生产装置的安全检修等内容。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深化学生的安全认识,使学生了解化工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及可能发生事故的环境与条件,掌握常用化学危险物质的理化性能、潜在的危害性,能应用相关参数及物质的理化性质辨识物料、储罐、设备、装置等存在的风险,掌握燃烧、爆炸、中毒、触电、灼伤等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让学生对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生产与防护、应急处理与处置等有的认识。《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教学以多媒体为主,利用“化工安全在线学训系统”仿真软件,在虚拟车间里预设安全隐患及安全事故,模拟事故及安全操作,使学生辨识安全隐患,分析各类事故的发生、发展及危害,引导学生结合化工岗位生产实际情况,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开展安全分析和评价,找出事故隐患。通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集声、像、图、文为一体,使教材中复杂的示意图呈现立体动画效果,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如图2。

2.3.2专业课程内容改革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开设《仪器分析》《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无机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单元操作》《工业分析技术》《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专业课,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联,与化工安全密切相关,在教学设计中针对性的融入安全教育内容[4]。在《无机/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对其生产工艺条件确定、设备选型、物料配比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分析,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中间体、产品及废弃物进行危险性分析。要使学生掌握典型产品工艺设计和生产所用的原料、中间体、产品的理化性质,比较各工艺控制条件(温度、压力、时间、物料配比等)下存在的风险,学会优化工艺,防范事故的发生。《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使学生理解基本单元操作原理的同时,介绍流体流动与输送、吸收-解析、精馏、离心泵、反应器等单元操作中常见安全事故及处理方法。化工产品作为一类特殊物质,“分析”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眼睛”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仪器分析》《工业分析技术》课程,在介绍常见大型分析仪器原理及方法的同时,引入真实产品测试及化工仿真技术,强化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强调特种设备、大型分析设备、定量容器、化学试剂购买及保存等安全管理规定[5]。

2.4专业实训安全教育

化工类专业都有大量自主性较强的实验实训课程,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开设有化工基本操作训练、无机与分析化学实训、有机化学实训、物理化学实训、仪器分析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工业分析实训、化工工艺模拟仿真、化工中试实训等10多门实训课程。实训类课程教学设备接近真实化工生产设备,实训课上教师通过对实验实训的讲解、演示,结合学生的错误操作及试验数据、试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危险性分析,共同对比学习生产实践中错误操作的后果及事故处理,使学生对工作环境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防范措施等有清晰地认识,进而阐明化工生产实践中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在实训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穿“实训服”,潜移默化使学生知道在企业生产场所及操作过程中正确佩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逐渐使安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5专业实习安全教育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一线操作类技术人员,学生毕业前要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从实验实训室过渡到企业真实生产线,其安全要求及安全意识培养是专业安全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在专业顶岗实习前进行专门的系列安全教育,包括: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典型化工产品生产的危险性分析、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运转失灵到故障、异常、事故、灾害)及防范措施,事故多发部位、原因、特殊规定和安全要求,常见事故和典型事故案例,生产劳动保护要求等内容,同时制定企业实习安全须知,与学生和家长共同签订安全责任状,做到岗前安全早预知。实习期间,校企密切配合进行化工生产现场安全教育。学生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通过参与化工生产、安全演练及相关考核使学生掌握企业安全生产要求,能根据安全规程从事生产操作,规范进行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安全防护;能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分析生产、储运等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识别可能诱发事故的潜在因素;能正确排查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掌握防火、防爆、防中毒、防腐蚀、防化学灼伤的方法。要求学生从生产物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不同角度学习化工生产安全分析及处置能力,具有初步的危险品隐患辨识能力、生产工艺安全监控能力、防火防爆及环境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2.6专业安全终身教育

在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请企业安全管理负责人、生产一线技术员、专业消防队员、医院急救中心负责人等来校开设多形式的安全讲座,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火灾逃生及灭火演练、安全救护演练,借助视频、仿真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进行安全教育,进而树立终生安全意识[6-8]。

3小结

化工类专业要确实落实化工安全人才标准,将安全知识教育细化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将安全意识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切实做到安全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个学生心里,使学生了解化工安全技术进展,强化化工是高危行业的认识,树立安全是化工生产前提的理念。目前,化工安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张军科 曹赟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职高应用化工技术教学创新论述

一、推行创新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都是首先由教师给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之后学生按笔记或教材去操作,整个过程显得机械呆板,学生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导致实训原理难以经过思考而理解消化。因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推行项目式教学法。该法分两个步骤:首先,将实训的名称作为一个项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项目名称去寻找相关的实训资料,将不同的实训资料经过思考、整理、归纳综合写出实训步骤内容,并合成自己的产品,完成自己得到的项目,写出自己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写成实训报告上交;其次,教师将标准的实训内容讲解一遍,在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再让学生将实训内容操作一遍,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办法、解决问题过程之后,专业实训技能得到提高。

二、自编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训教材

对于实训教材方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教师目前已自编一套适合该学院化工类高职生使用的专业实训教材。教材内容对与专业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进行精简,删除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训内容,并根据当地化工类行业的发展及学生生产实习,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实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生产,这样就能使高职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例如,广西河池金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为2-甲基-5-硝基咪唑,而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常在该厂进行生产实习,那么在精细化工实训中可增加“2-甲基-5-硝基咪唑的合成”实训。首先在校内实训室中安排学生合成2-甲基-5-硝基咪唑,通过合成实验理解和掌握生产的基本原理,然后带学生到该厂实习,安排不同的操作岗位,让学生轮换岗位操作,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化工产品的合成原理,同时对化工实际生产过程特别是单元操作有感性的认识,也认识到实训室试验与化工生产的区别,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或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些专业课程实训的教材,由于设备本身是根据尺寸订购的,故实训教材也应根据设备性能参数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如针对化工原理实训购买的指导书与实训室现有设备在参数、构造方面有一些出入,故对于此类实训指导书,应在购买指导书的基础上作相应修改,或根据现有设备自编校内实训指导书。

三、采取“双考核”的实训考核方式

在过去的实训考核中,大多是实训任课教师依据学生所上交的实训报告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得出的成绩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对该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鉴定,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实训的考核不仅应涉及学生,也应涉及该门课程的指导教师。根据这一实训改革思想,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双考核”的考核方式。及时,对教师进行考核。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实施以抽查教师所教学生的技能的方式来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达标。具体形式是:每个班随机抽取20%的学生,若所抽取学生实训90%能够正确地完成整个实训操作,则该指导教师合格,否则不合格。这种考核方式可提高教师对实训教学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方面的能力。第二,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对实训操作掌握与否,除根据实训报告的数据进行评定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察及成果的鉴定。学生考核成绩分为操作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和产品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操作考核是把实训项目分解为具体若干个操作步骤并设置评分标准,学生边熟悉操作内容边操作,反复进行直至操作考核合格;产品考核是指对学生实训操作得到的产品进行鉴定并分为、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不合格等级的学生需要重新进行考试至合格为止,由操作考核成绩和产品考核成绩综合计算得出学生实训总成绩。此外,学生的考核不一定得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课后或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这样既有充足的考核时间,又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实训前能主动预习,在实训过程中能积极主动也请教教师,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考核能够真正反映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

由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让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实训开始前的设备及耗材的准备、实训操作指导等。例如,在进行实训操作分组时,将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实训过程中,组长可以先为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指导并解决一些问题,组员共同协作完成实训项目。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研究

【摘要】从认识实习、理论教学、实训、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六个方面介绍了提高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方法。

【关键词】职业技能,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实践教学

1前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应着重传授“操作性学问”,培养学生“制作的智慧”,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要提高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内涵建设时,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适应当前企业及各类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日益迫切的需求,同时也为积极响应国家教委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实训综合能力的号召,结合我市迅速发展的化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教学研究

2.1认识实习。在新生人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工厂、企业去感受一线的生产环境,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行业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一个职业角色中或准职业角色中。让学生以辅助工和学徒工的身份来充分感受、体验行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行业的广泛认识。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物质”基础,促进教与学的进行。通过“学前实习”,学生对生产实践中接触到的各种规格类型的仪器、设备、材料以及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和体验。正是如此,学生在以后的理论课堂上就不再是空洞的假想和盲目的想象。而是对各种术语、概念、定理等的理解、掌握都能建立在具有各种真切形象的“物质”基础之上。另外,在知识的传授上,原本空泛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内涵丰富起来,教师跟学生的交流沟通也变得轻松自然,进而师生活动能够同步进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2系统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的工作。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未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的水平和能力。针对这一现状,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对普遍规律进行阐述,尽量找学生喜欢并且易懂的语言去启发感染学生,拓宽学生思路,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2.3实训。

实训实习是培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训教学中,采取了计算机模拟仿真实训的方法。计算机模拟仿真实训即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商业及应用软件包来模拟仿真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我们采用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和北京化工大学仿真中心联合研制的化工仿真软件,单元操作涵盖离心泵、换热器、液位控制、间歇釜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等,以及全流程开发试验,如乙醛氧化制醋酸工艺流程等多个方面,在实训室以边讲边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开停车及事故处理。通过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保障了学生的技能培养。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发展,DCS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2.4综合实验。在学生完成了理论学习与相关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安排了一周的综合实验,在综合实验室进行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师安排实验题目,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艺路线,提出所需的实验原料及器材,组装实验装置,探索打通实验流程,制备满足要求的产品。通过综合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关键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学生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以及实验室设备情况,学会了设计工艺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的提高。

2.5生产实习。高职教育既要有别于本科教育,又要不同于技能培训;既要改革传统模式,又要体现技能主线。为此院、系领导非常重视这一教学环节,每年都对我们系学生的生产实习作了详细的安排。实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够虚心向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通过实习了解了生产车间的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规格及对能源的要求,了解了各产品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生产原理、工艺操作规程,产品的工艺指标、操作指标及工艺生产过程,了解了各产品生产过程的主要设备的结构及其操作情况。

2.6毕业设计。在改革和创新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大前提下,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时,我们要求学生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研究。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等报道,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好的见解和主张等,完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充分占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分类整理。特别是对自己选题有用的方法、重点标记其见解、主张和数据。在研究资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自己的材料与方法,设计研究实施方案,安排实施计划。在设计方案时有创新,并要分析方案实施时预期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进入实施阶段,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安排实验时间,有条不紊地完成研究的过程。这个阶段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阶段,此过程要求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动脑分析,详细记录,很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现象或发生突发事件,头脑要冷静,要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观察时应注意系统、客观和的记录并撰写论文。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中的工程设计和专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及深化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提高了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3小结

通过以上教学研究与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毕业生在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中通过率为,毕业后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问题,以案例分析的方法,解析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法、设计思路、内容选取、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类型设置以及课程建设实施后的效果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学,教学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始终要以培养艺德双馨,满足社会企业对岗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肩负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而对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的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实施综合素质与综合技能的专业训练,完成对每一届学生的培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是离不开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建设,只有完成了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好地实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完成对专业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要求。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一般要求是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专业培养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系统地设计学习领域,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这其中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是基础,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开展教学设计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灵魂。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方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由课程的教学模式来决定的,教学模式的确定以后,根据教学模式来确定课程的组织结构形式、内容安排和教材内容的编写方式。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不足和自我控制能力低等特点,导致了他们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能力差,对于一般性的理论知识要求的内涵也理解不透问题,利用传统的学科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没有效果,但是这些学生对于过程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却有一定的天赋,即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基于此,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满足完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实施的要求。

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践设案例分析

以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Ⅰ)―离子膜烧碱生产操作》为例,剖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以期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1课程建设思路设计。以生产一线真实生产任务―离子膜烧碱生产的生产流程为主线,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为一体,将空洞、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着生产任务的完成过程而进行系统化学习,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明确本门课程需要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围绕目标选择课程建设的主线,在主线上添加相应的知识点与技能操作点,使每一个节点上的内容与将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十分吻合。

3.2课程内容选取。根据我院“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课程体系,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化工总控工职业标准、无机反应工标准,依据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把化工管路、部分化工单元设备操作、化工设备、无机化工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技能与知识,通过“逆向分解、整合重构、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课程内容设计法,重构课程内容,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入到真实的离子膜烧碱生产工艺生产任务中,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选取了离子膜烧碱生产过程中的一次盐水制备、二次盐水精制、精制盐水电解、氯氢气处理和液氯生产五个典型生产任务,作为本门课程教学实施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载体。

3.3课程建设的目标。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学中做”一体化模式完成《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Ⅰ)―离子膜烧碱生产操作》组织教学过程后,要达到学习化工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与理论知识,具体包括常见管路、管件及其材质选用常识;化工生产过程常见部分化工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流体输送机械、膜分离技术、非均相物系分离、传热与冷冻等;生产过程中的典型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设备的开停车操作与日常运行与维护保养;整个生产装置的基本开停车、紧急停车和生产过程中常见事故处理方法等。以打造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在无机化工产品生产岗位上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

3.4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为了完成本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主要建设了教学情境卡;电子教案;生产现场教学录像、特色教学录像、教学条件录像;离子膜烧碱生产flash虚拟车间;教学课件PPt;课程设计课件;图片库;习题库;开发了生产仿真软件;虚拟实训项目;趣味文献;企业案例;主要工作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2D动画库;主要工作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工业应用案例3D仿真动画库;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课程教学单元设计、项目考核评价体系、职业标准等教学文件。围绕一体化的教学实施目标,开发了这些能满足本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有用资源,极大地满足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的需要。

3.4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通过完成本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任务后,使学生逐步学会了化工工艺生产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读懂了化工工艺流程图,明白了化工工艺装置的作用,能够独立完成离子膜烧碱生产工艺生产仿真操作、深入理解了化工工艺装置中的工艺控制点与工艺条件设置的作用及其控制运行方法,做到了将化工单元操作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具体化工生产运行过程中去,避免了单纯地让学生为了学习乏味的知识与技能而学习的抽象,较好地实现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融入到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去。

4改进措施。

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要随着区域内经济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而需要不断地更新课程内所负载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所以校内的专职专业教师与校外的兼职专业教师要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地取长补短,并将交流的成果及时地更新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去,并付诸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去。只有这样循环往复的实践,才能实现专业课程建设与经济发展呈现动态上升的良好态势,真正做到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工作,走在行业经济发展的前沿,培养出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关于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 要】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化工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从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思考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 应用化工专业 实践性教学 教学改革

无机化学实验是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及时门实践性课程,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后续实践课程奠定基础的重要课程。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实验教材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普遍性较高,无针对性。凡是与化学有关的专业如工业分析、冶炼、化工、药学、生物等都适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但实验内容跟后续的实践课程缺乏紧密的连贯性。二是实验类型单一。实验过程过度依赖教材机械性操作,缺少充分想象环节,实验过程一般都是老师根据实验内容给学生讲解一遍后就由学生参照教材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虽然实验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却忽略了化学实验所包含的科学性、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达不到真正意义的实验目的。因此,要使实验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实验过程的开设就必须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探讨和研究,仔细分析无机化学实验与后续实践课程的之间关联环节,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课时,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化工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本文以培养本专业人才目的为背景,结合笔者多年来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及未来的发展形势,从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来思考应用化工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一、优化实验项目的内容

优化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实践环节。一是坚持“必需”原则来开设实验项目。化工类专业很多,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针对化工类所有专业开设的。而无机化学实验实践课程一般为一至两周,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不仅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开发学生潜力,而且又要保障实验项目的开设跟后续实践有所关联的教学目的。因此,优化实验内容首先考虑哪些实验是“必须”开设的,删减那些与未来本专业其他课程无关或者关联很少的实验项目,增加一些与其他课程有连贯性的实验项目,对实验课程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实验教学方法的化。二是坚持“可实行”原则来遴选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必须根据本校所提供实验设备和条件来设定,根据实验条件对实验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又能使教学资源利用率较大化。

二、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虽然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所学到知识是被动的,思维往往被教师课堂上所讲的东西束缚,因为验证性实验整个实验原理、药品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都是由教师详细讲解。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则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任务,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收集各种相关知识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出合理是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撰写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基本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中只对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对实验方案审阅,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并原因,提出相应对策。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摆脱对实验讲义的依赖,培养自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知识上,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的引入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得以完善,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素材结合起来编辑出来的课件进行实践性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可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及时,很形象地模拟出整个实验过程,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起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投影视频对实验过程的扩大化更能方便学生观察,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第二,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危险性操作和某些注意事项,教师不能做演示,只能通过在实验前反复强调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浓硫酸的稀释操作,为什么只能浓硫酸倒入水中稀释而不能反过来操作?反过来操作后果会怎样?会出现什么危险?通过利用多媒体动作制作来演示反过来操作出现危险后果整个模拟过程,更能让学生理解和认知水倒入浓硫酸中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从而增强学生安全操作意识。第三,能提高教学过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讲解一个复杂或反应时间长的验证性实验中,那些比较抽象理论知识用语言形式来描述的教学方式对空间思维较差的学生很难接受和理解。另外,反应时间长的实验由于实践课时的限制,做一个演示实验室不现实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仿真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和认知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实验过程中抽象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人类通过听觉获取信息只有11%,而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则高达83%。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四、加强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环境污染中很多情况下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化学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一是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以及实验结束后的液体、固体废弃物;二是化工生产及冶金行业的废气、废液、废渣;三是城市垃圾中比如废旧电池、荧光灯等物质;四是矿山选厂的废液。这些物质的排放和处理将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为向化工生产部门培养及时线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加强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是整个实践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从工厂“三废”的排放、城市垃圾、日常生活用品、实验室药品和废液等各方面分析了解造成污染的原因,来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其次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节约使用药品,利用最少药品达到减少废弃物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完毕后的废弃物,使学生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产设备和工艺不断更新,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会或多或少地接触新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参与到新的工艺流程改良活动中,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高职教育既然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培养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也就变得很重要。教师在传授学生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设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一至两个由教师给出课题让学生自主通过查阅文献,收集相关的知识和材料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独立对某个实验的实验条件或实验方法进行改良,设计出可行的实验过程;并通过实践总结出实验条件。以培养学生如何把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时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实行无机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机制

实验考核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和实验报告占20%相结合来进行的办法。实验考核目的使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基本知识和关键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实验考核评价除了看实验结果外,还应该从实验素养、操作能力、实验过程、仪器使用、问题处理能力、环保意识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评价方法,使考核成绩能反映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每个专业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社会、服务及时线需要的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化工业的发展对化工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知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目前高职院校来看,化工专业一般采取的教学体系是由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公共课程组成的,虽然这种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但是其实践技术内容还有待提升。目前市场越来越需求具有较高技能性的人才,这就需要对化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满足目前社会工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化工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与实践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需要依据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的同时,要把培养化工人才的起点提高,从根本上培养高技能型化工人才。另外,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校外实训基地、课程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入手,加强基本能力的培养,促进性人才培养。具体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总结为如下几点:

1.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

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是高职院校整体改革的一个步骤,课程改革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反应了企业岗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也是高效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涉及到化工专业的高职院校比较多,但是每一个院校发展水平都不相同,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可知,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对书本理论知识比较注重,而不注重实践知识,同时整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与实践练习不紧密,课程模式仅仅停留在基本概念的层面,不能做到学习和社会相结合,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把高职院校的特色彰显出来,这就需要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满足企业选用人才的需求。

2.是促进学校就业能力提升的保障

就目前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的招聘中,不仅对其成绩和思想道德进行考察,还比较注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做的社会实践工作,甚至一些用人单位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放在招聘人员的及时位,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大学生加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通过改革促进学生更多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对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3.与高职化工人才的基本定位要求相符合

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产品升级和更换的速度比较快,产品的结构和性能向技术和功能更高方向转化,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形势,必须要加强对高职化工人才的培养。社会市场发展的快速化加剧了化工专业的技能型创新,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比较严峻的挑战,需要建立知识性、复合型、技术型相结合的人才,满足企业化工人才定位的要求。

二、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对策分析

对高职院校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需要建立在社会和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要培养高品味的学生,同时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和企业适销对路的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企业挑选人才的需求。在改革的期初要进行目标确认,依据规定好的路线进行培养,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促进改革实践的成功。具体改革对策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就业为导向,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切合实际的改革和培养目标

对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进行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建立与社会需求发展相适应的目标,要把改革内容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要进行校企合作,还要把各个学校发展的基本校情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找出两者的结合点,更好地培养与企业相适应的学生。改革目标建立的途径有三种:及时,对市场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确定企业市场对化工专业人才需求的职业标准和基本层次。第二,学校要在行业中寻找“订单”合作的单位。通过单位的寻找,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人才的方案和目标,这样更有利于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第三,要邀请代表性强的企业领导参加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制定的讨论组,慎重制定专业目标,促进教学质量和实践相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的好坏与院校教学具有很直接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制定较好的目标,不可以草率行事。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把工作过程作为导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更新主要是为技能和技术服务的,教学课程的内容宽度基本上取决于企业工作过程的需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企业工作标准设计授课内容,把不必要的教学内容果断删除,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加实践教学知识。就目前状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习的实际是对那些本科院校知识的压缩,基础课程所占比例比较多,教学内容注重于完整性和系统性,与高职院校以能力培养作为基本核心的目标相背离,这就需要进行适时改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严格依据工作过程所需求进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

3.对基本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

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等都有实验课程,但是各个类型化学的实验中缺乏相互应有的联系,同时实验内容也不具有综合性,所有需要对其进行改革,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授课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能够把上述课程相互综合的实验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内容和方法设计上,要把能力目标凸显出来,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和化工人才任职的技术要求进行授课,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体现高职院校的核心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目前企业发展要求,创立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同时,改革要把高职院校的教学核心彰显出来,提高就业率。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分析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 实训教学 问题 对策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与化工相关的高技能人才,在校内实训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在校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有些技能和素质必须在企业真实的岗位条件下才能很好地掌握。校企合作实训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设备、资源、人才和环境优势,将学生的技能实训和企业实际生产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基于此,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分析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校企合作实训教学不积极。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一定的平台,但在大部分的化工企业中都较难实现这一教学过程,有时还面临矛盾的局面。虽然校企合作实训教学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人才培养渠道,同时作为一种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劳动力,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但化工企业生产与其他很多行业不同的是其安全保障性,由于学生不是熟练的操作工人,企业在学生上岗前都要对学生培训一段时间,内容包括公司制度、安全制度、注意事项等,然后再由相应岗位上的熟练工人带着学习操作后,才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生产设备。由于化工多涉及强酸、强碱及腐蚀性原料,因此学生的安全问题往往成为企业的心理负担,与学生实训带来的效益相比,很多企业不想背负学生安全事故的心理负担,因而对校企合作实训敷衍、不积极甚至拒绝建立合作关系。

(二)实训内容与岗位设置不配套。一般来说,实训岗位由多个不同的专业岗位组成,以河池市金兴化工厂2-甲基-5-硝基咪唑的生产为例,包括环化、浓缩、硝化等岗位,每个岗位的操作内容和在岗时间都不一样。学生初到企业生产一线,操作技能不娴熟,如果直接参与设备操作,就会对企业的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允许学生实训影响其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因此不可能将所有的学生组成一个整建制的岗位,只能在保障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岗位上,有些岗位与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关系不大(比如包装岗位),且操作内容有时主要是体力活,但为了合作大局,学校一般都会服从,造成学生实训的分散和专业不对口,实训效果与实训要求相差较远。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校企合作实训不衔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和学习的梯度制订的,很少考虑到学生实训内容的专业性和实训企业的实际情况。例如,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及时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后才是无机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课程,学生实训一般集中安排在大三进行,缺乏与企业生产在实训时间节点和课程实训内容方面的衔接。企业的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导致有时企业因为市场订单少而难以接纳学生实训,在企业订单量大的时候,学校却因为人才培养方案时间安排不衔接而难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目前,化工生产企业一般采取“三班倒”8小时工作制,时间相对较长,且岗位较为分散,学生一般难以一起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一般不允许学生随便换岗,因此学生只能掌握其岗位的技能,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内容和任务有较大的差距。

(四)学生对校企合作实训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目前高职教育处于改革阶段,教学更加注重专业实用性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学到专业技能,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增加了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但是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两种思想:一是有的认为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在学校上课,没必要到企业吃苦和体验,或者去企业看看就行了;二是有的认为在企业实训,为企业付出了一定的劳动,应该有报酬,不愿意去没有给学生提供报酬的企业,甚至误以为学校将学生送到企业干活是为了获取利益。因此,在带学生外出到企业实训时,有相当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

二、对策

基于上文讨论的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加以解决。

(一)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目前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缺乏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政策鼓励,一般都是学校对校企合作比较积极,而企业的态度却比较平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实训对企业来说很多时候是一种负担,即使能够帮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将来学生就业也不一定会选择该企业。如果能有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那么校企合作实训就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合作背景和条件。例如,对于和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对在合作企业单位中就业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代偿学费贷款的优惠。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实训人才培养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尽快出台。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实训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并且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化工类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高层能够签订长期合作稳定关系的协议,例如校企合作实训协议与人才订单培养协议,并建立合作委员会,通过会议协商和确立校企合作实训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校企合作实训能够实现双赢,避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1.建立“厂中校”,即企业可以在工厂中建立一个小型的化工产品生产实验基地,将该企业化工产品的生产小型化、教学化,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开展专业对口的生产实训教学,又能够让学生利用企业设备开发新的化工产品,或者为企业生产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所得的成果或创造的价值归企业所有,并视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既能够满足实训教学,又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从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训经验来看,企业很希望学生在实训期间,能够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问题或者提高产品质量。

2.建立“校中厂”,学校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设备(例如浓缩、干燥、离心分离等设备)为企业做一些简单的产品工艺处理,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在校企合作实训过程中成为生产伙伴关系,又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情境以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和生产要求对设备和模拟岗位进行设置,补充一部分难以在企业中完成的实训教学,尽可能让校内的技能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一致,不断完善校内模拟情境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3.加强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的合作。一方面,实行教师、工程师互派,由企业定期指派工厂中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或者管理者到学校举办学术讲座,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在生产一线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成为既懂得生产技术又懂得教学方法的技能型教师,同时学校利用校内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部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这样,就能形成资源互补、互惠、互利的关系,最终形成稳固的校企合作实训关系。

(三)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的内容。教学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改都是由系部教研室讨论进行的,没有考虑到实训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实训的内容和时间与企业实际脱节。因此,在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与企业共同研究,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分解成相对应的专业岗位,包括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操作内容、操作要点、实训的时间等内容,在整个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中分不同时期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轮换,实训的时间主要是按照课程模块进行分配,保障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训时间上互不干扰。

(四)加强学生实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学生对于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缺乏足够的专业认识和思想认识,因此,必须加大对校外实训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从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和未来就业的角度去认识校外实训,正确认识岗位实践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在实训期间应定期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避免学生由于思想浮动而影响实训效果甚至人身安全。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学生实训管理制度,形成共管机制,如学生上岗考勤、厂内日常生活管理、技术培训时间安排等,由学校和企业有序地进行安排,并派专人负责。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探讨

【摘 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 应用化工技术 专业及课程 一体化建设

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把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品质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建设,开发有行业企业参与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通过专业建设,可推动和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进一步深化课程评价体系,细化课程评价标准,与企业共同探讨评价模式,并将企业评价纳入其中,与企业共同建立评价学生技能和专业水平的课程考核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强、上手快,能吃苦耐劳,企业评价高。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急需专业,其根据应用化工人才培养目标和项目的验收标准,立足广西千亿元产业和新兴产业,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建设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建设力度,走内涵发展之路。本文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8阶段‘5+3’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必须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高职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技术能力、通用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把学制3年分成8个学习阶段,5个阶段在课堂学习,3个阶段在实训基地实训或顶岗实习,课堂学习与实训基地实训或实习交替进行,具体见表1。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的改革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以职业能力形成核心,在教学中,以应用为目的,把教学内容落实到岗位技能的培养上,并不断融入新工艺、新技术。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国家职业资格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充分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实训教学与企业车间一体化、学生和企业职工一体化。

通过职业岗位分析,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基本可以划分为化工工艺操作工、化工工艺操作班组长和化工工艺操作车间主任三个阶段,相应的学习领域分析见表2。

二、一体化课程建设

建设物理化学、有机化学2门专业基础一体化课程及化工单元操作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2门专业核心一体化课程,进一步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一体化课程的建设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考核方案、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与企业合作开发符合职业岗位群的自编教材。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安排在“课堂―实习”合一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使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推行现场示教、仿真模拟、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针对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行动”的需求,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步骤来训练学生的能力。在整个工作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工作过程划分学习内容,每一个学习内容再按具体的工作步骤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低级到高级递进。

为了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体化改革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核评价学生。学生成绩构成:平时项目完成累积分(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占40%)。期末分现场操作(可在平时实训项目中进行)和理论考试或口试答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各占期末成绩的50%,其中现场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对工艺操作的掌握程度,理论考试或口试答辩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平时项目考核采用过程考核方式,主要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拓展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一般从学生自评(10%)、小组互评(20%)、仿真系统评定(30%)、教师评价(40%)四个层次来进行。

三、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专职与兼职互补、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家库和兼职教师库,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多方位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教科研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及时,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择与培养。加强专业双带头人的选拔与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专业带头人,并让其负责本专业的建设工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培养,使本专业每一类课程都有骨干教师承担该类课程的教学和专业建设。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每年派2~3名教师参加国内外骨干教师培训,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交流;每年派5~8名教师到企业进修、顶岗,直接与生产及时线接轨。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指导能力。

第三,进一步规范青年教师的培养。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上,继续坚持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实施“老带新”、“高带低”的办法。教学上,以专业教学团队为核心,实行听课、评课制度,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科研关;组织教学公开课,开展课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利用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等建设好化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上接近生产实际。结合化学工业的发展开发新的综合实训项目,开展现场教学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及时,扩建化工技术仿真实训室。加强动手能力培养,提高DCS控制能力。建成化工产品生产的模拟仿真实训中心,可进行DCS控制仿真教学,开展化工总控工培训、考证,培训学生参加全国化工生产技术技能大赛。

第二,改建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进一步建设功能完整,符合生产实训要求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开展化工识图与制图、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等一体化教学,进行化工总控工技能培训、考证以及全国化工生产技术技能大赛培训等。

第三,新建化工产品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化工仪器药品、化工安全环保的展示中心;开展化工技术开发实验、安全、环保等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化工生产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继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学校行业背景及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稳定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毕业生就业和顶岗实习运行状况,从布局和数量上再进一步扩展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争取到2013年在北部湾经济区内与学院签订校外实训基地的大型骨干企业有3家以上。

五、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

综合考虑学历教育和考证教育,把考证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计划中,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书”制度。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加快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热情,进一步拓展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和快速成长的通道,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六、品质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建设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其成员有三分之一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工程实践专家。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探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方案、教材建设等;定期派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使其通过学习锻炼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聘任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实践教学工作或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学术与实践交流。利用学院教学资源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等。

七、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教师注重参与社会、企业的工程技术应用、服务活动,与企业开发合作项目,通过开发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同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建设,从设施技术条件、设备数量、培训机制等方面为学生取得职业资格创造条件。在目前学院具备的化工总控工中级工技能鉴定资质的基础上,申请化工总控工高级工、技师的鉴定资质,为本院学生及本地区企业职工和社会有关人员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发挥积极作用。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分析高职传统应用化工技术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实训教学 应用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具备较强的化工单元生产操作技能,能在化工行业从事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而这两大组成部分能够起到的实际效果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将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迫切的要求。项目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项目式教学法利用自身的教学实践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探讨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职传统应用化工技术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体系结构不完整。传统的实训教学体系一般由教师讲授或演示、学生动手、教师评价三个环节构成。在教师讲授或演示环节中,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要点操作设备完成实训内容,由于学生未对实训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在教师讲授时听不懂、提不起兴趣;在学生动手环节,学生对实训内容不深入了解,便照着实训资料上的文字内容去做,或模仿别的同学操作,往往会导致实训结果失败;教师评价环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实训报告,而学生缺乏对实训内容及结果的思考,就在实训报告上把实训的文字内容照搬、把结果填上就交给教师,这样的实训教学体系结构变得机械和呆板,学生缺乏积极性,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实训教学不够切合实际。由于受到经费、设备及安全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应用化工实训教学内容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例如,用传统的玻璃仪器和药品合成乙酸乙酯等,大多数学生搭好仪器后就坐在实验台前等待反应完成进行后处理,在整个过程中能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不足,学生将实训项目当做应付了事的学习任务对待,实训效果自然不好。此外,实训的内容不够贴近实际生产,如合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练习涉及的设备不够多,学生实训的强度达不到要求,如乙酸乙酯的合成中所用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很常见的玻璃仪器,而实际生产中,化工产品的合成基本上都是类似于反应釜之类的大中型设备,实训操作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大中型设备的感性认识缺乏。

(三)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而期末考试一般为笔试或者统一做某个实训操作内容,根据实训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实训注重技能的特点,实训课程成绩不能较地反映学生真实的技能水平,也不能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有部分学生感觉平时成绩很容易得到高分,就降低了对期末考试的努力程度,反而容易滋生“混”考试的心理。由于学生入学分数较低且差异较大,而实训评价方式缺乏多样化,这不仅不利于对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进行技能水平评估,也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能力进行判断的确切依据,教学时容易出现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

(四)缺乏情境式实训教学。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重在培养贴近职业实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培养的环境莫过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多数情况下,这一环节会被安排在专业实习期间(一般为2至4周时间)。由于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尚未在实习情境中得到技能锻炼,实习就即将结束,这样,实习效果和情境教育将会打折扣。

二、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一)项目引导实训,完善实训教学结构。为使学生在实训开始前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对实训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实训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即把实训内容作为一个项目,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独立项目小组去完成实训项目,教师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实训成绩作出鉴定。项目式教学环节如下。

1.项目设计。由学生根据项目题目预习和查找相关项目资料,设计项目的实施报告并提交教师修改。例如,在《表面活性剂》这门专业必修课的实训教学中,教师把“肥皂的合成”作为一个项目,让学生项目小组去查找相关的实训资料或者认真研读实训内容,写成项目实施报告提交教师修改,实施报告中包括项目所需的药品、试剂、仪器、设备、项目岗位组成、小组成员分工及实施过程等。

2.项目修改。教师修改学生提交的项目实施报告并与项目小组讨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经修改后形成最终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与教师充分互动,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3.项目实施。学生根据修改好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实训。实训内容由项目小组协调分成不同的工艺岗位,在锻炼操作能力的同时,记下实训数据和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并做好记录。

4.项目评价。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小组的成绩进行评价并给出实训成绩。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查找、物品准备、仪器设备的调试等)、项目分工合作情况、项目进展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分析并总结形成项目最终报告的能力。

(二)项目实训教学侧重“实际、实用、实践”的学习情境。通过项目实训从而实现产品的合成,并基于产品的合成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营造尽可能真实的岗位环境,在情境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项目实训技能要点,还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及自豪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职业素质。如以合成肥皂为例,由原料的准备、皂基合成、盐析、皂基分离、混料、均质、熔化、加香、成型、包装组成整个工艺流程作为一个模拟生产的实训项目,项目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的工艺流程岗位。每一个工艺步骤在实训项目中都有具体的要求,对应的生产岗位有哪些,在项目小组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实训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岗位工艺操作技能,主动思考和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难题,并逐渐形成化工工艺流程的观念。学生不仅能在模拟生产的学习情境中逐步构建满足专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还能真实地体验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安全意识等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体验面对新的项目时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这种迁徙能力在将来职业中的重要性,让项目实训教学有了较为真实的载体。

(三)项目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项目实训教学考核方式以应用能力、职业综合素养和岗位实践技能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以完成实训项目的过程性考核为主,以项目实训结果为辅。应用能力考核不仅包括学生的动手技能,还包括对整个项目流程及所在岗位工艺原理、设备特征的理解能力。职业综合素养考核包括学生的敬业精神及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不论担任什么岗位,都能够努力做到好;合作态度是团结的、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通过三方面的综合评价,能够对学生作出相对的评价,既可以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也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实训教学提供改进参考依据,逐步完善实训教学的考核体系,建立符合化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评价新模式。

综上所述,围绕化工项目实训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我们以化工产品项目为导向,通过采用岗位工艺流程的方式,积极开展化工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实训教学过程包含了项目设计、修改、实施、评价四个基本环节,侧重“任务”、“实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形成符合实际教学特点的考核体系,在整个专业的课程改革中逐步探索、形成和完善一条旨在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四个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闸述了“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并以此对应用化工技术省级示范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内容、“生产型、职场化、虚实结合”实践教学平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方法及“多元化”人才质量评价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成效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改革 应用化工技术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承担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高素质技能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理论扎实,能力突出,职业素质优良”。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既不同于“轻理论、重技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强理论、重研发”的普通高等本科教育。虽然我国大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还不长,但近年来各地各院校都在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许多值得推广借鉴的改革成果正源源不断涌现。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该院石化产业链(钻、采、炼、制、销)专业群中的骨干专业,有着20多年的办学历史,承担着为行业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本专业年均招生150人左右,生源来自全国,在江苏省同类专业中规模较大。近年来本专业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实施“四个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其目标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等高职人才培养要素的正确定位及有机协调与创新。“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行业区域优势等特点,并遵循化工高职教育规律改革的成果。

“四个三”即:三个导向、三个融入、三个平台、三能并进。

三个导向:以石油化工行业及(扬州)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化工生产运行岗位群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现代石油化工行业职业素养为导向。

三个融入: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

三个平台:校内职场化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多功能仿真教学平台、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平台。形成虚实结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体系。

三能并进: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并进的方式实施。

二、“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三个导向”是本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立的依据

石油化工行业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石化行业将重点发展三个产业带,即沿海石化产业带、沿江石化产业带、资源开发利用石化产业带。扬州市地处沿江化工产业带中部,东承沿海石化产业带,北接资源开发利用石化产业带,西接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临苏锡常镇化工产业园,境内有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上下游产业配套优势明显。扬州及周边地区拥有规模以上石油化工企业近400家,许多大型石化企业都坐落其间,形成了以油品、烯烃、芳烃、氯碱、聚酯、农药、医药等为主的石化产业群。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化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条件,必须充分利用。以石油化工行业及扬州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决定了本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必须坚持“立足扬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工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设置定位。

根据这一专业设置定位,近年来我们深入分析扬州及周边石化行业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优先选择了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扬农化工集团公司等数家骨干企业为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健全校企双主体专业共建委员会,全程参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强专业建设创新改革,解决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脱节的弊端,效果显著。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周边各类型石化企业,以本专业目标岗位(群)中的化工生产总控工为主,兼顾产品分析、工艺管理、生产调度、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生产及安全管理等,进行岗位调研,多方位分析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必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由此归并出本专业职业能力行动领域。进而根据知识点的属性,解构并重构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本专业学习领域,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成长规律,建立健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系统完善的“基于化工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新课程体系,见表1。

在新课程体系中,我们不仅安排了许多职业基础和职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还安排了人文知识、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等课程,这些课程无论从课程名称到课程内容上都是以现代石油化工行业职业素养为导向设立的,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更强。

(二)“三个融入”渗透到核心课程内容选择和师资素质规范过程之中

根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为石化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宗旨,“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即充分进行“三个融入”是本专业近年来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我们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组建由区域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及本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对新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学习领域,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情境依据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作为学习内容(“项目化”课程),并按照完成该项目或任务的工作过程来编排教学内容,充分融入职业标准,增强职业知识技能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兴趣性,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例如,化工产品合成学习领域共设立了十四个学习情境(章节),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具体的化工产品合成项目(任务),产品范围覆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染料、农药等众多领域,每个产品以一个化工合成“单元”理论知识为主要支撑。这些合成“项目”选择自企业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进行学习内容编排,突出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的融入,教学效果非常好。

与此同时,我们特别重视能够适应新课程体系和“项目化”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方面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采用送外职业技能培训、赴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锻炼、自行开发实践教学平台及积极开展横向科研服务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我们每年都从周边大中型企业中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内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广泛的校企互动,可以将企业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带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另外,近年来我们还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校企融合的专业文化建设。除在师生教、学行为中强化企业文化熏陶外,还在校园内、教学楼及实训室内外进行环境布置,充分营造企业式的工作与文化氛围,使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更加贴近。

(三)“三个平台”为本专业教学实施和技能培养创新提供了有效载体

在新课程体系设立和“项目化”课程改革推进的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实施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平台载体相配套。近年来,本专业投入巨资建设并完善了校内职场化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多功能仿真教学平台、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平台(“三个平台”)。其中,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共有8个实训基地(见表2)50多个实训室,总资产达1200多万元。

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功能齐全,许多都是校企合作,自行开发,国内首创的产物,富有特色。例如,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实训基地内含包括流体输送、传热、过滤、精馏、吸收、萃取、干燥和反应器等8个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生产型、职场化”特色浓郁。应用化工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有一套工业化DCS自动控制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实训装置,可进行低成本全循环化工生产运行综合实训操作。石化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是一座占地500平米,高10米,投资400多万元的工业化规模的石油加工炼制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采用仿真与实物互动的方式进行技能综合训练。

此外,本专业还在扬州化工园区及周边行业企业中选择相关骨干企业,共建了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深化“厂中校”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努力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通过校内外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从基础到专业,从单元到系统,从单一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的虚实结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平台体系,有效地满足了本专业教学实施需要,切实强化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三能并进”确定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行动宗旨和质量评价指标

本专业学生通过三年六学期的专业学习,最终要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兼备的目标,学生毕业后不仅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与道德,较强的职业迁移与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沟通与适应能力。

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获得必须是贯穿于每一个学习阶段、每一门学习课程和每一项学习任务之中,这也是近年来我们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行动宗旨。除了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项目化”课程内容改革及多样化技能培养创新平台建设中需要进行有效设计外,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实施和人才质量评价过程的贯彻也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计划制定中,我们特别注重教学环节中实践性课时的比例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安排,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提高到51%,安排在每个学年各个学期之中实施,形成项目化课程能力训练、校内综合实训、校外生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实践体系。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教、学、做一体,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内整周形式安排的纯技能综合实训环节,强化专业综合技能培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外企业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各课程任课教师广泛采用学生主体法、引导文法、案例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工学交替法、网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推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努力促进“三种能力”并进提升。

近年来,我们还不断推进人才质量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对“三能并进”宗旨的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结合职业资格要求,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撰写调研报告、答辩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注重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评价;考核主体的变化,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考核,主要由学生完成相互考核,要求在课堂完成的工作考核由专业教师完成,两者结合构成整个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总之,近年来通过努力实施“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个以扬州及周边石油化工行业及企业为依托,以岗位群需求为先导,具有先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课程体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核心课程,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生产型、职场化、虚实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多元化考核机制,着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能并进,为石油化工制造一线培养适应生产操作、运行管理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全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经逐步形成。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能力强、素质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和欢迎,我院已成为苏中及长三角地区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培养基地。其成功的专业建设与改革经验值得国内同类院校借鉴。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初次就业情况分析

摘要:隶属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的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设立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同年开始对外招生。经过7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和可行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历届学生实践及就业情况看效果良好。以2008~2010级学生初次就业情况为例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初次就业;铜陵有色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依托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铜陵有色)这个强大后盾,拥有诸多先天优势。(1)校外实习基地丰富。目前该专业共拥有校外实习基地5个,分别是铜冠冶化分公司、金昌冶炼厂、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隆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铜冠机械环保分厂。(2)铜陵市为工业型城市,除上述实习单位外,接纳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单位众多。(3)与实习和就业单位联系密切,有众多企业人员来校担任兼课教师或者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学生能近距离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及行业动态。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开设于2006年,该专业毕业生都具备化学检验工和化工总控工中、高级工操作证,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就业岗位有化验、电解、质检、过程控制、水处理、化工产品销售等。从学生就业岗位分析入手,加大培训及取证力度,使之与学生就业紧密相连,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就业难度。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情况 2008级学生总数56人,其中省内学生47人,新疆籍生源9人。2009级学生总人数33人,其中省内学生27人,新疆籍生源6人。2010级学生总人数96人,其中省内学生93人,新疆籍生源3人。表1反映了初次就业情况中就业于铜陵市、铜陵有色、国企以及民营私企的学生人数和比例。

初次就业情况分析 分析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就业与铜陵有色的发展密切相关。2009级学生初次就业时正赶上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的铜冶炼分公司筹建,急需一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于是经过双向选择,33名学生中的26人与铜冶炼分公司达成就业意向,并于2011年参与顶岗实习。但铜陵有色并不是每年都会上马如此大规模的新项目,在新项目较少的年份,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可能会受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应多方面、多层次拓展学生就业渠道。(2)在学生就业单位中,国企比例逐渐缩小,民营私企比例逐渐扩大。在学生就业单位中,国企就业人数百分比从2008年的66.1%下降到2010年的36.5%,民营私企就业人数百分比从33.9%上升到60.4%(2009级学生情况特殊,除外)。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国企容纳学生就业的能力有限,而且对人员的需求多是阶段性的,只有在老员工退休或者有新项目上马时才会招聘新员工进来;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民营私企容纳学生就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民营私企及小微企业的扶植力度不断加大,民营私企在解决学生就业方面的优势也日渐突出。因此,在把握现有国企的人员需求之外,要密切关注民营私企的人员需求,为学生就业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3)学生在服务铜陵地区发展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初次就业选择留在铜陵的人数百分比由2008年的42.9%到2010年的55.2%,呈缓慢上升趋势。

初次就业单位中,中东部、西部地区占比悬殊的原因分析 在2008~2010级三届学生中,初次就业选择中东部地区的人数百分比为。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下:(1)经济发展程度。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步较晚,经济相对落后,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偏少;中东部地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较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偏多。(2)环境气候因素。西部地区常年降水量约为600mm,气候干燥。中东部地区常年降水量约1 300mm,气候潮湿。对于习惯了湿润气候的中东部学生来说去西部工作,环境气候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3)成本投入因素。西部交通没有中东部发达,往来交通及时间成本偏高,再加上异地通讯等费用更使得去西部就业的成本大幅增加。(4)目标思想因素。不少大学生就业时,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及目标定位,盲从思想特别严重,亦步亦趋;也有不少大学生忽视自己能力与需求,以在“中心城市”就业作为衡量自己个人价值的标准,于是一窝蜂地选择留在竞争残酷的中东部地区。

新疆学生选择回疆就业的原因分析 在2008~2010级三届学生中,共有新疆生源18人,占总人数的9.7%。就业实习协议签订后一年内选择留在内地的仅剩1人,其余17人全部返回新疆就业。通过调查总结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1)民族习惯。民族习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是维吾尔族学生选择回疆的一个最主要因素。不少维吾尔族学生在内地上学时,会提出学校的清真食堂不够规范等牵涉民族习惯的问题。(2)就业成本。这里的就业成本包含许多方面,首先,离家远,往来交通及时间成本偏高,合肥到乌鲁木齐机票平均1 800元左右,合肥到乌鲁木齐火车要50个小时。其次是饮食方面,内地相比新疆,可供维吾尔族学生选择的食品种类及餐饮场所要少很多,而且价格相对偏高。(3)援疆政策。2010年3月30日,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传递出中央通过推进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加快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信号。紧接着在中央企业产业援疆推介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宣布“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在新疆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在一轮接一轮的援疆政策带动下,悄悄转变的不只是经济和科技,还有人们的心态,尤其是遭遇就业难的大学生们。新疆学生普遍反映现在新疆的待遇并不比内地差,而且房价远远低于内地,因此他们愿意回到待遇好、压力小、竞争不算激烈的新疆就业。(4)环境气候。乌鲁木齐市地处内陆,年降水量约为300mm。铜陵市地处长江岸边,年降水量约1 375.8mm,约为乌鲁木齐市年降水量的四倍,气候潮湿。这对于习惯了干旱气候的新疆学生来说也是个需要克服的现实问题。(5)其他因素。一般来说父母不希望子女离家太远,找工作更是如此。即使有部分学生初次就业时选择留在内地,可是实习期满面临再次择业时便纷纷选择离开内地返回新疆。

综上所述,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设立以来,在学生就业的问题上不断探索与改进,学生初次就业率在96%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选择留在铜陵有色和铜陵市就业,促进了铜陵的经济发展。新疆籍学生在毕业后几乎全部回疆就业,由上世纪90年代的“孔雀东南飞”演变为21世纪的“凤还巢”,这也在一定层面上为对口援疆做出了一份贡献。随着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的成立,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就业实践实训等方面的培训力度还会不断加大。

应用化工技术论文:探讨天然气化工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根据个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天然气的化工技术的应用现状做了简单介绍,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天然气化工;天然气制合成气;精细化工

在化工领域,天然气是替代石油的选择,我国近年来在天然气化工方面的发展为天然气资源的良好发展前景起到了有力又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天然气化工技术的应用现状

天然化工技术从被提出至今一直处在稳步发展的形式,近几年世界各国对其的日益重视加快了其发展速度,如今可被称为化工业的“顶梁柱”。研究发现每年天然气化工的耗气量在世界消费量中占据百分之五的份额,天然气化工每次的加工品总产量至少为11.6亿吨,其中包括CS2、NH4、C2H4、CH4O等,在国民经济的每个领域都有所使用。在我国,当属中西部地区的天然气化工较先发展,经过几年的摸索研究,产业基础已经打下,生产经验和设备、文化建设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这些区域甲醇及其衍生物、合成氨和化肥的原材料就是本地相对来说比较便宜的天然气资源。重庆、四川、云南等地以及宁夏化肥厂的大化肥装置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吐哈、靖边、内蒙伊盟化工公司已经拥有十万吨的甲醇装置。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配套的生产产品和生产能力随着天然气的日益发展都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二、天然气化工利用的技术路线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分子结构特别稳定的CH4,这就使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分支化工产品远多于天然气。经几十年发展,天然气化工应用技术形成了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天然气先转化为含CO、H2的合成气再生产化工产品;二是天然气直接转化为化工产品。为了便于理解,请看天然气化工应用的示意图:

虽然天然气直接转化制化工产品的过程简单,经济收益较好,但是其仅能生产一些像氢氰酸、碳黑和乙炔等年产量不大的化工产品。对此领域的开发研究并没有因其不足之处而停止,甲烷无氧芳构化和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一直被研究开发者所青睐。天然气化工利用的主流技术路线还是天然气经合成气制化工产品。

三、天然气化工发展趋势研究

天然气化工发展前景有以下几个可能:

3.1传统的天然气化工产品仍占主导地位

一直以来,合成甲醇、合成氨、二甲醚用于石化产品生产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故不管未来怎么发展,主要发展方向还是这些较为传统又有优势的天然气化工产品。

3.1.1甲醇的生产原料主要是乙炔尾气、煤炭、渣油、石脑油、焦炭和天然气。然而自从20世纪50年代,合成甲醇的主要原料已逐步被天然气取代。甲醇生产工艺改进的主要目标转为减少天然气消耗以较少甲醇生产成本和降低设备投资。

3.1.2在生产合成氨的原料选择时天然气比石油和煤更具有优势,生产技术已不再生疏。合成氨发展主要在造气、催化剂和能量利用三方面有所体现。利用传统工艺,天然气作为生产原料的低吨能耗为32.84GJ,平均为36.66GJ;利用节能型工艺,天然气作为生产原料的低吨能耗为31.05GJ,平均为34.12GJ;然而把石脑油作为生产原料时,低吨能耗为37.01GJ,平均为38.68GJ。

3.1.3二甲醚有很独特的物理性质,还具有优良的混溶性,能混容大多数非极性和极性有机溶剂。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汽化、易压缩和冷凝特性,常被用于日用化学品、涂料、农药等生产过程的化工合成中间体。作为石油类和液化石油气的替代燃料,二甲醚具有与液化石油气的相类似的物理性质,二甲醚也可以以一定比例与液化石油气混溶,与液化石油气一起混烧,二甲醚的掺入可加大液化石油气燃烧度、减少析炭量。由于二甲醚具备成分物质相对单一,燃烧性能稳定,高效的热效率,燃烧过程中不产生黑烟、不产生残液,自身又含氧等优点,加上其燃料排气可以达到国家卫生标准,所以是一种清洁、品质的燃料。二甲醚独有的性质为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基础产业地位奠定了基础。

3.2合成烯烃、合成油会有一定的发展

边远地区利用天然气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利用天然气合成烯烃、油,在石油价格高居不下时,天然气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地区就充分利用其原料优势合成烯烃、油。通常我们把天然气制合成油,简称为GTL,该途径是天然气经合成气由费托合成(FT反应)生产合成原油,其是由H2和CO的混合气体在以铁系为主的催化剂的作用下制取石蜡烃为主的液体燃料的工艺过程。GTL技术可预见的产品方向主要有三种:柴油中间馏分油、石蜡馏分油、润滑油馏分油。

3.3进一步向天然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地区转移

在一些在传统上,天然气化工比较发达地区,例如西欧,因为天然气供不应求,使得价格逐步上涨,从而造成很多的天然气化工装置停止工作;然而中东等地区却新建了大量的天然气化工装置,因为这些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丰富并且价格低廉。美国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应局势而生,这对天然气的供求形式起到了大幅度的扭转作用,与此同时,对大量的天然气化工项目的投资也日益增多。

3.4天然气供应增加对其化工利用起到了激进作用

天然气的供应随着天然气勘探开采技术的提高日益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拉小了其和石油的价格差距,又由于在运输时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天然气多被用于合成油和生产化工产品。

3.5天然气化工的技术进步将推动其发展

天然气化工技术的研发投入的增加,促使了相关工艺技术的研发,提高了天然气化工的竞争地位,对天然气化工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开发的热点技术有:MTP、MTO工艺;费托合成油新技术;天然气利用醋酸和氢反应合成乙醇;天然气利用乙炔液和氢的加权反应制乙烯等等。

随着我国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天然气及其化工工艺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而又长期的研究课题。天然气已经被国际工业领域所认可,主要还是因为它是一种经济、品质、清洁的化工原料和能源,现如今,新一轮天然气化工技术的研发高潮在世界范围内再次被掀起。相信在不断研发和创新的浪潮中,天然气化工技术会日益精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