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

摘要: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我国部分高职化工类实践教学环节更薄弱,严重影响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调整对提高本专业办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课程改革论文

一、影响高职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

(一)教师

1.教师的课程改革观念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进行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课堂上的角色,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但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固有的工作方式与工作习惯的影响,缺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更新知识结构的勇气,对进行课程改革不积极、不主动。因此,教师课程改革观念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发展,并在短期内难以转变,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阻力。

2.教师的素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需要“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并具备精湛的化工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具备课程开发设计能力、项目课程的教学能力、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力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11人,兼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主要参与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中的专业工作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设计等工作,但兼职教师由于工作繁忙、学校上课时间限制等原因其并没有真正进入课堂。即使进入了课堂,部分兼职教师没经过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的培训,课程的教学能力与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力偏差,导致兼职教师没有发挥作用。另外,专任教师中30—35岁年龄段5人,工作经历就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的经历,更谈不上具备精湛的化工岗位实践操作技能,所以对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不清楚,以致出现项目载体设计不合理、工作任务设计过难和学生完成起来吃力等现象,使课程改革成效受到限制。

3.教师的精力通过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座谈,教师普遍反映:教师工作量大,时间、精力不够。因为课程改革涉及化工专业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学习情境及项目设计、工作任务设计、参与教学评价等,每一环节都需付出大量劳动;另外,我院专业教师还有河南省示范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河南省省级教学团队等建设任务。因此,对于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教师很难深入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及其实践的反思,教师精力不够及缺少时间反思势必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

(二)校企合作的作用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主要是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化工企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课程改革要在满足企业真实需求并有企业充分参与的条件下进行,因此,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如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使专任教师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历练、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真正进入课堂参与教学各个环节等)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校企合作作用的充分发挥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成效的影响因素。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人情和互赢的关系上,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人员只参与课程调研及课程开发设计、定期开展讲座及最终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企业兼职教师并没有真正深入课堂;专任教师无法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历练,学生无法进入企业进行现场上课。校企合作不充分、不到位,制约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发展。

(三)教学管理部门

目前,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安排各教师的课程表及教学场所,监督教师的教学计划及进度,进行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教师工作量的核定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倡导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进行。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进行“理论、仿真、实训有机结合,教学做同步”的教学模式,这无疑对教学场所及教学时间的灵活性提出了要求,四节连上的课程完成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有可能前两节在仿真室后两节就要到实训室,需要中途更换教学场所。但教学管理部门明确规定课程教学过程中途更换场所需要提出调课申请,需三级领导签字,手续繁杂,这无疑挫伤了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使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无法落到实处,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教学管理部门在担当好“管理者”、监控者”角色的同时更应发挥好“服务者”的功能。而且,对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是新事物,教师都有畏惧心理,极需管理部门的耐心指导与多方支持,当教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而有畏难情绪或改革实践成效不如意时,管理部门应发挥好课程改革实践中“指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学管理部门“服务者”及“指导者”角色的发挥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为解决上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成员继续走访、调研、座谈讨论,认为这需要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企业、政府多方的共同努力,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共同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

(一)教师

1.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目前,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更多的是在埋怨学生素质差、学习不积极努力的情绪中开展工作的,而往往忽视了学生是课程改革成效的检验者、受益者,课程改革就必须围绕学生来展开。在我国,虽然高职学生是高考成绩处于中低段的学生,课程系统化学习的知识准备不足,但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还是比较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所以,应认清学生状况和特点,不是抱怨而是相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2.更新课程改革观念,提高自身“双师”素质进行高职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应该认识到:如果跟不上高职课程改革的步伐,势必将会被学校所淘汰,面临失业的危险。教师要意识到这种危险有可能变成现实,就会积极努力地进行课程改革。教师要进行课程改革,就要主动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计条件地主动申请下企业进行工作实践,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了解现代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工人,使教学更加有目的性、实用性,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

3.坚持教学反思,深入课程改革研究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估、总结的活动过程,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也可指教师对自己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的教学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思考,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组织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的途径有课后与学生交流、进行课后小结,可以进行公开课、讲课比赛等同行的观摩与交流等。

(二)教学管理部门

教学管理部门应认清目前课程改革现状,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在充分做好课程改革的“管理者”和“监控者”同时,也要发挥好其课程改革“服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教师思想工作,消除畏惧情绪教学管理者应放低姿态,多深入教师队伍当中与教师谈心,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传统学科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只有课程改革了且改革有效、到位,学生才能发展,专业、学校才能生存,教师才能生存,否则教师将被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所淘汰;营造课程改革浓厚氛围,组织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技能培训,学习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步骤;监督检查教师实践效果,使培训落到实处,使教师感觉培训有效果,课程改革有望,增强老师的成功感,从根本上消除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畏惧情绪并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2.建立激励机制,调动课改积极性教学管理部门在保障其管理者功能发挥的前提下,要做好其服务者的功能,尽量为教师建立宽松的、支持课程改革的环境,尽可能地为课程改革提供便利,缓解其工作压力。如允许改革课程教学场所和教学时间的灵活性,不要把教师拘泥于“教学事故”的条条框框中;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在教师年度考核、工作量计算、津贴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参与课程改革者进行倾斜,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对于承担课程改革实践的教师,教学管理部门有必要考虑减少其其他任务的工作量,使其将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课程改革上。

3.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制度,兼顾教师实践和企业利益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发挥其“管理者”和“监控者”的职能,制定“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尤其是教师下厂实践的量化考核制度,与教师年度考核、工作量计算、津贴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挂钩;明确教师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每年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时间、实习的内容,并对实践过程实时跟踪检查。另外,从企业角度讲,与学校合作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能从学校赢得利益,学校要制定相关制度,吸引企业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如在科研方面建立制度,不断增强教师技术研发力,将解决企业问题和难点的课题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在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方面建立制度,倾向于能够定期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在兼职教师聘用方面建立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兼职教师的权利、义务以及薪资报酬等;在签订校企双方合作协议时,要考虑企业的人事变动、盈利状况等不确定因素对校企合作协议执行影响,写进校企合作协议中。

(三)政府政策倾斜

要想让校企合作更充分、更到位,需要政府政策倾斜,如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建立贷款贴息机制、建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优先为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立项等方式。国家在制定有关高职教育法规时,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或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义务。

作者:徐素鹏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职校应用化工技术论文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具有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毫无疑问,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改进,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摆脱本本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和社会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项目化”课程开发脱离生产实际,课程体系构建经不起实践检验。“项目化”教学的初衷是以企业生产的内容和工作程序来规范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活动“项目化”的过程中,这一良好的愿望很难真正实现。因为“项目”这一概念很宽泛,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既有大项目又有子项目,既有综合项目又有独立项目。按照通常的理解,对于小小的课堂来说,项目化教学应该选择那些子项目或独立项目,但高职的很多课程是综合课程,涵盖方方面面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很多项目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依靠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实现,而是需要多个项目的共同参与,这就形成了矛盾,处理不好会造成综合项目与子项目关系脱离、各子项目彼此不相关联、知识重复等现象。要想有效实施项目化教学,就需要对原有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学科性架构,对课程门类进行重新划分,对专业教学计划、课时分配等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这是不现实的。其次,“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缺乏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撑。项目化教学依仗于丰富的教学资源,若没有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设施,项目化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恰恰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短板。由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很多项目化教学只是对原有的综合实训或毕业设计进行简单的重复,无法用现实的工作成果引领学生的学习,无法将生产实际中的“项目”变为教学活动中的“项目”,致使项目化教学收效甚微。

二、成品化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教育中,无论是理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总能够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中找到对应其知识体系的物化原型,这为成品化教学模式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成品化教学是指将教学目标产品化,或称实体化。它脱胎于项目化教学,是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化。相较于项目化教学,该模式教学目标明确,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适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它以“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支撑,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程序。它生发于成品又终结于成品,能够避免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训的脱节,实现课堂知识传授和实验实训的无缝对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初衷,能够克服项目化教学脱离生产实际、内容空泛的弊端,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品化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单一课堂的束缚,集中了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的优势,实现了教学资源利用的较大化。成品化教学模式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实现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职业技能、敏锐的行业发展洞察力、突出的职业素养。只有授业教师构建出合理的成品化教学方案,拿出合格的、有实质意义的教学产成品,才能够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成品化教学提出的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学生实践技能的获取需要有专门的实训场所和实训模式,同样,理论知识的传授也离不开专业性的教学场所和教学模式。成品化教学模式能够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灵活、高效地完成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等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将课程知识体系所对应的物化原型或者类似于物化原型的事物作为教师教学分析和研究的对象,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将其作为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的起点,符合认知规律,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原则。

三、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品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理论基础课程

以《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分析技术》为代表的理论基础课程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这三门课程很难套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因为它们中的每一门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无法用一个项目来代表。若强行套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只能是换汤不换药,仍然是传统的理论教学加实验检验,最多是用“项目”一词将原有的“教学单元”、“章节”直接替换掉,将原先的“实验课程”改为“项目实训”,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成品化教学模式可以克服项目化教学的弊端。以有机化学教学为例。我们将Gaussian03量子化学计算软件作为教学工具引入课堂。使用该软件可以逼真地展现各类化合物的立体结构、键长、键角、分子轨道的形状和电子排布的状况,揭示分子最外层电荷分布的规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该软件在课堂上完成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成品工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用在每一章节、每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如表1所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易于配合。实践证明,成品化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有机化学中,有些章节知识的传授需要实训环节的实时辅助和补充,这就需要引入大型仿真平台[1]。教师将基于仿真平台的实验实训操作融入这些章节知识的传授中,设计好成品化教学任务让学生来完成。有机化学第五章《醇、酚、醚》的成品化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成品化教学模式在整个理论章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其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成品任务。这种成品任务应具有如下的特点:1.必须和当时所传授的知识相吻合;2.必须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的工作过程的结果;3.可操作性强,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借助于大型仿真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模拟出所学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结果,并将此结果作为成品化教学的阶段性产品,将此产品目标作为判断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的标准,这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借助于大型仿真实训平台实时模拟实验实训的成果,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实训内容更丰富、实训操作更灵活,它立足于实验实训又高于实验实训,克服了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训项目过少、实训项目不能代表所讲授的知识体系甚至以偏概全的弱点。《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分析技术》这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各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化学反应的规律。实践证明,成品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

(二)专业基础课程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设备》、《化工制图》、《化工设计》、《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等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代表。这类课程以使学生获得某一方面、某一单元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为教学目标。其成品化教学模式中“成品”方案的确立仍然需要克服项目化教学模式中“项目”过大、空洞的缺点,要将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物化,以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紧扣主题、操作性强为原则。以《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为例。该门课程的成品化教学方案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在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引入大型仿真软件操作平台,教师既可以以整个单元操作为成品目标,也可以将一个单元操作细分为不同的部分,将这些部分作为教学成品子目标。总之,要紧跟授课进度,将授课内容物化和实体化。如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的教学活动可以如表3所示那样进行。在该门课程的综合实训中,根据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实训内容成品化。在实训阶段,必须要求学生拿出合格的成品来,并以此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同时,在对实训内容的讲解和辅导中,要基于成品目标,将实训内容归入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如“精馏塔分离50%乙醇溶液”的成品化综合实训,可以按照表4所示的那样进行设计。成品化教学模式借鉴了企业培训中“先习后学”的做法,弥补了学校教育“先学后习”这种方式的不足。同时,以小而全的成品化教学方案组织课堂学习,以实际工业产品为成品,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往往能够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的成品化教学方案设计可以依照现代工业生产程序来进行。要紧贴教学内容设定物化成品。该服务于教学活动的物化成品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一个。整个教学活动可以依照工业产品制造的过程分为原材料的检测、物化产品的生成、物化产品的行业标准的检测、物化产品三废处理等阶段,并在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分别制定物化成品教学活动的目标。在现代化教育设施(电教室、教学做一体化综合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专业课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进行。这种情况下,理论课时往往被大大压缩,实训课时相应地增加;教师集中讲解的部分减少,而穿插在实训过程中的指点和讲评会占据课时分配的绝大部分空间。以《涂料及胶粘剂的生产技术》课程为例,成品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案设计如表5所示。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能够采用这样的成品化教学模式。学生对这种教学做一体的成品化教学模式认同感强,学习兴趣浓厚,学生能够从抽象的理论讲解中迅速找到理论知识所对应的实践原型或者类似的实践原型,学习效果显著。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够体验到掌握一门技术、获得相应能力的成就感,其就业自信心能够得到极大的增强,毕业后能够迅速进入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成品化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学的实际,值得推广。

作者:崔金海单位:开封大学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论文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010年3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课题立项,截至2013年底,按照课题研究目标,先后在通辽地区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开展此项课题之前的2家增加到了10家。已与我系签约承担学生见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通辽市谷道粮源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通辽市通华蓖麻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集团通辽分公司;未签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内蒙古蒙古王酒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利牛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塞外狼酒业集团、杨氏调味品厂等企业。校外实践基地,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能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了解现代化工企业的特点,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就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产学密切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将理论优势和科研优势渗透到企业之中,力争做到“双赢”。并根据企业的改革趋势优化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改革以往企业被动地接受学生实习的局面,使校外实践教学能真正收到实效。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制度保障

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及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建立与之配套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和办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进行,先后出台了《实验室设置办法》《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管理制度》《化工系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化工系学生毕业环节管理规定》《校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等,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及时,要符合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要求。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是我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第二,要符合建立“工学结合”机制的要求。我系现有的化工实验室、实训设施比较简陋,不能适应“工学结合”的需求。应根据实践课程之需求,加大化工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若干化工生产、操作、检验等方面的综合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工”与“学”的需求,将技能训练与教学课堂合为一体,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第三,要符合加强校外生产实训环节的要求。改革原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时间安排校外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带领学生深入化工行业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化工生产操作技能、产品检验方法等。实训结束后,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的“零过渡”。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多数是非化工专业老师,普遍缺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及时线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意识。我们利用学院政策,要求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半年以上。在经费和待遇上对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的教师给予支持。经过几年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既注重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有力保障。按学院的要求,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实践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以“师傅—徒弟”形式结成了五对师徒,并签订了师徒协议,以言传身教来培养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实验实训工作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化学实验团队、化工校内实验实训团队、化工校外实训团队。因为我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师资不足,为了确保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计划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15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硕士5名,“双师型”10名,来充实化工专业教师队伍。每学期派出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接受新技术、新技能和学历提升教育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取得测试员、考评员等资格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研和科研交流活动。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近几年来,院校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中。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的趋势,我们组建了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引进了一整套完整的化工仿真软件,内容涉及化工领域多项关键计算机技术,包括分子模拟、过程模拟、过程设计、过程仿真与控制等,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办好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就必须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这两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出高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来适应国家日益增长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王晓军单位:通辽职业学院化工系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

【摘 要】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我国部分高职化工类实践教学环节更薄弱,严重影响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调整对提高本专业办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职业院校 应用化工技术 实践教学内容 建设与调整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发展高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果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只能是空中楼阁,实践教学环节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我国部分高职化工类实践教学环节更薄弱,严重影响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调整对提高本专业办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一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

由于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有不少职业院校是在化学专业基础上申报办理的,其实践教学内容以化学实验为主,虽然也建设了一些主要课程的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但实践教学内容不规范,缺口较大,需要进一步按本专业要求规范建设。

1.人文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人文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主要有:新生入校后两周的军训是本专业人文社会实践的开始,是提高人文素质最有效办法;每学年寒暑假均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熟悉所学专业与社会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安排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如乡村、街道或社区举办各种活动;校内可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个人素质,并进行各类人文社科竞赛来考核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效果。

2.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根据本专业特点,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分校内(基础化学和化工)和校外两部分:

及时,校内实践教学内容建设。(1)基础化学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主要是指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因为原来化学实验普通教育设置达不到职业要求,应按高职要求分别建设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仪器)实验项目,并单独建设有毒药品库房,使四大化学实践教学内容符合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要求,制定四大化学实践教学大纲,并按大纲要求进行实验。(2)化工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可分为课程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和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建设,需建设的课程实验实训有:化工制图室;化工原理(单元操作)实验;化工仿真实验实训;典型生产工艺模型;管子、管件、阀件、管路连接方式及热补偿和管路的保温涂色陈列;管路、典型常用简单设备(如离心泵、通风机)安装、拆卸实训;化工设备与仪表自动化陈列、实验;反应过程与设备各类反应器模型陈列等,由化工教研室具体管理化工实验、实训,并制定各实验、实训大纲,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科技小论文等活动。需建设的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有:无机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生物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有机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高分子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精细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与盈利兼顾的校办化工厂等。

第二,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建设。由于化工生产的特殊性,学生在校内实验实训的基础上应该定期到相应化工企业进行认识、生产、定岗实习。即一年级学生需要到企业认识实习一周;二年级学生需要到企业生产实习15~30天;三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校外实践教学应加强在各阶段实习过程中的专业管理,特别是定岗实习期间,应按在校管理制度管理,专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相配合,按毕业实纲和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圆满完成各阶段的学籍管理。

二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适应高职化工类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从化工生产到产品检验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实践与理论并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适应行业发展的技术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调整。

实践教学过程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发展,要做好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与加强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研究,应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管理做以下调整:

1.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

按实践教学内容的功能将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化学实验实训中心,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四个实验室等;化工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包括化工制图室、化工原理(单元操作)实验室、化工仿真实验实训室、典型生产工艺模型室、管子、管件、阀件、管路连接方式及热补偿和管路的保温涂色陈列室、管路、典常用简单设备(如离心泵、通风机)安装、拆卸实训室、化工设备与仪表自动化陈列、实验室、反应过程与设备各类反应器模型陈列室等;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包括无机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生物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有机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高分子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精细化工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与盈利兼顾的校办化工厂等。

2.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

对实验实训和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由原来分散管理调整为集中管理,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由系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各实验实训中心设主任一名,统一安排各类实践教学。建立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的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教师参与到实践环节的教学中;鼓励教师下厂锻炼,提高自身“双师”素质。各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属于同一学科群,便于进行纵向整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在各个阶段,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化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注意不同层次间的联系与融合,加强横向整合,使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调整,使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得到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此项工作进展困难重重,关键问题是资金短缺和人才不到位,希望相关职业院校尽力去解决资金和人才问题,使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尽早步入正轨。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神马尼龙化工废水治理工程水池防渗漏施工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摘要:概述了钢筋混凝土水池施工中常出现的几种渗漏质量通病,并阐述了具体解决水池防渗漏的七项施工方案,以及在项目中实施后的效果。

关键词:水池、防渗漏、质量通病、设计优化

前言

神马尼龙化工公司废水治理工程,是淮河流域2006-2010年专项治理项目。本项目为改扩建项目,位于神马尼龙化工公司厂区院内。对现有生化处理能力约150t/h的废水处理厂进行改扩建,并增加深度治理回用系统。改扩建后一级生化处理能力达到400t/h,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深度处理能力达到600t/h,出水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中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标准。

一、水池施工的意义

本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的是神马尼龙化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腐蚀性非常大,如果不经过处理就进行排放,将会对周围的环境及附近居住的村民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所以,工厂产生的工业废水必需经过处理,经检验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向外排放。但是,污水处理厂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化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这就急需要对原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和扩建,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二、水池渗漏原因分析

本工程施工的重点就是水池施工。本工程总共有十个水池,且全部为地上水池,水池裂缝和渗漏是水池施工的质量通病,特别是大型水池施工,这种通病就更不容易克服。首先分析裂缝的出现的原因,混凝土结构物的裂缝主要指宏观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外荷载引起的,这是发生最为普遍的一种情况,即按常规计算的主要应力引起的;二是结构次应力引起的裂缝,这是由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计算假设模型的差异引起的;三是变形应力引起的裂缝,这是由温度、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结构变形,当变形受到约束时便产生应力,当此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产生裂缝。现阶段施工中第三种裂缝是最容易出现的。裂缝有表面裂缝和贯通裂缝两种。表面裂缝是由于混凝土表面和内部的散热条件不同,温度外低内高,形成了温度梯度,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表面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而引起的。贯通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在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混凝土逐渐降温,这个降温差引起的变形加上混凝土失水引起的体积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其他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时引起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所可能产生的贯通整个截面的裂缝。这两种裂缝不同程度上,都属有害裂缝。

三、解决水池渗漏的方案

为了克服这一质量通病,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水池施工前,进行设计优化。施工前与设计沟通:及时、在保障配筋率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水平钢筋规格,减小间距来提高混凝土抗裂性,池壁水平钢筋由Φ18@200改为Φ16@150;第二、在池壁非加密区增加钢筋网片,采用直径为5mm的带肋钢筋,使水平钢筋间距为50mm,以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性;第三、在保障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每立方米混凝土内添加5% MPC聚合物纤维膨胀剂,以增加混凝土的粘聚力。纤维在混凝土中乱向分部形成立体网状结构,膨胀组份补偿收缩,可再分散高分子聚合物,起到粘结憎水的作用。三者互生互补产生的叠加效应,能很大程度的减免裂缝,控制有害裂缝出现,使混凝土有新的生命力。

2、地基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处理。由于全部是地上水池,水池不能直接坐在老土层上,需开挖至老土层后用砂石回填至设计标高后,再进行水池基础施工。基础开挖后,必需与甲方、监理以及设计单位共同验槽,合格后方能进行基槽处理。砂石回填必需按照设计的比例搅拌均匀,回填要分层夯实,一次回填厚度不得大于300mm,回填后必需做回填土压实系数试验,压实系数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为防止水池产生竖向裂缝提供了基础保障。

3、精心设计模板加固方案。为了减少施工缝,所有水池都分基础和墙壁两次施工,每个水池仅留一道施工缝。由于水池池壁较高的达到7m,这就要求支设模板的抗压强度必需超过混凝土的侧压强度。为了满足施工条件,对模板的支设进行了精心设计和验算,选择内部搭设满堂钢管脚手架,外侧搭设双排脚手架,墙壁内外模板之间用φ12对拉螺栓进行拉接,对拉螺栓双向间距均不大于600mm,保障了模板不跑模、不涨模,混凝土壁达到了设计和规范要求。

4、水池施工缝渗水是水池施工的一个质量通病。为了避免此现象发生,一般都加设止水带,加止水带的方法有多种,如:橡胶止水带、钢板止水带、施工缝做凹槽法等,效果较好好的还是钢板止水带。钢板止水带要注意的一点是,按其厚度分别采用折叠咬接或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cm, 咬接搭接必需双面满焊,不得铆接或只搭接而不焊接,不准有夹渣现象。本工程所有水池内外墙施工缝处全部加设钢板止水带,止水带接缝位置全部搭接,且双面满焊。达到了理想的止水效果。

5、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注质量的控制。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也要从多方面控制混凝土的质量,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优化改善配合比,在保障混凝土强度前提下,提高砂率至44%;选择良好级配的粗骨料,采用10-20,0-5两种碎石进行级配优化成为连续级配,其中10-20石子的比列占75%左右,减小空隙率,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根据气温情况,提高砼的塌落度,由原设计的170mm提高到190mm,为此,按JGJ55-2000的规定,在保障水灰比不变的前提下,每m3砼中用水量增加5Kg,另外采用减水抗裂效果好的减水剂,外加剂掺量不宜过大,严格按说明进行,尽量取下限。b、要求商砼站的泵车要有备用的罐车,使砼不能间断,要保障能施工的连续性。c、加强管理,提高认识,做好技术交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高标准、严要求,将“质量及时”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尤其是振动棒操作者,实行分段包干,责任追究,杜绝漏振、少振和超振现象。d、砼应分层、连续、交圈、闭合浇注,500mm一层,不得超厚;浇注一圈不得超过2个小时,采用二次振捣法,具体做法是待混凝土入模并振捣后,坍落度消失和开始初凝时,将振捣棒再次插入混凝土中振捣。施工关键是把握第2次振捣的时间,当缓慢拔出振捣棒,混凝土能够均匀闭合而不留下孔洞时,即为其时间。二次振捣对加强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提高强度都有明显的效果,通过将坍落度已经消失的混凝土重新振捣液化,从而消除水平钢筋及预埋件下面的积水和周围的水膜,使这些水分与周围的水泥砂浆再次搅拌均匀,这样在振捣中也会将未水化的呈团状的水泥颗粒打散,使其能充分水化。e、池壁砼浇注一般量比较大,而且关键部位都在下部,因此开始浇筑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晨。f、管理人员(包括项目部管理人员、监理及商砼站技术员)坚持现场指导,对每车砼的塌落度进行检查,不合格者直接退场,同时根据浇筑部位的变化及时调整砼塌落度。g、砼浇筑后塑料薄膜覆盖,设专人养护,养护时间不低于14天,延缓池壁侧模板拆除时间,夏天7天后开始拆模,冬季施工12天后(冬天采用草栅保温养护)。

6、预埋件标高的控制。本废水治理系统东西方向宽63.43米,南北方向长218米,整个废水处理系统中,各个水池都是相互连通的,全部依靠水的自流来完成,如果有一个水池的出入口预埋钢套管标高错误,就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需从整体上控制构筑物的标高。例如3T-BAF池南北两侧水位高差只有20cm。

沉淀池与回流池进出水管水流高差只有70mm,如果进出水管高差大于70mm,将会加快水流速度,污水内包含的污泥不能沉淀到漏斗内,污水不能净化,处理后的水达不到排放标准;如果进出水管高差小于70mm,将会减缓水流速度,同时也减缓了污水处理的速度,直接影响生产。

7、由于水池内处理的全部是工业废水,废水对混凝土及钢筋的腐蚀性非常大,所以,水池内壁一定要做好防腐工作。如果防腐工作做不好,对构筑物结构的使用寿命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本工程的防腐做法为五布七油。为防渗漏又增加了一道屏障。

首先是基层清理找平,水池底板及内壁必需用砂轮机打磨平整,有凹坑的地方用环氧树脂掺石墨粉和成的腻子批平;然后刷及时遍环氧树脂,必需涂抹均匀、密实,不准漏涂;接着贴及时层玻璃纤维布,玻璃纤维布要从上向下铺贴,并且用刮杠刮匀实,不准有空鼓现象,如有空鼓,待环氧树脂干后,再进行修补;如此顺序进行粘贴。不准在前一层油还没有硬化就进行下一层施工。

四、结语

本工程自2009年12月8日开始施工,于2010年12月18日已经完成了安装工程施工,并于2010年12月20日一次试车成功。还实现了安全生产,保障了改造后的整个污水处理系统提前10天投产,并且在施工期间并未对原有污水处理系统运营带来影响。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们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施工措施。

通过对大型现浇钢筋混凝土蓄水池施工技术措施的研究、探讨、实施,工程的整体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有水池经闭水实验检测均无渗漏,一次性通过验收,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减少了后期修补带来的工期拖延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并且积累了较丰富和的经验,对于今后同类型结构的构筑物施工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借鉴。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探索重庆地区开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摘 要:化工和医药是重庆的支柱产业,化医产业在重庆有雄厚的基础。通过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和部分典型化工企业的实地调研,了解到重庆化工园区已建成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和新材料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化工园区,且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对应用化工类人才的需求极大。然而,我院已在煤化工生产技术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我院的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向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转型、并开设若干个专业方向是可行的,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重庆地区;应用化工技术;必要性;分析

发展煤化工产业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决定的。近年来,各地兴起了煤化工产业建设热潮,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院新开了煤化工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但是,目前煤化工建设已出现过热苗头,盲目、无序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该行业发展面临着国家宏观调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1 化工产业在重庆的重要地位

从重庆市有关部门获悉,2012年8月,《重庆市化学工业三年振兴规划》正式印发,提出在未来3年内,重点发展十大百亿级化工产业链,到2015年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重庆的化学工业具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首先,重庆及周边地区天然气、页岩气、盐卤资源相对丰富;其次,重庆的水、电、天然气、蒸汽、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综合成本比沿海地区低30%左右,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经过60多年的发展,化学工业已成为重庆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2011年,重庆地区共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9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902亿元,基本形成了长寿、涪陵两大化工基地和万州等特色化工集中区,初步实现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因此,重庆地区将会汇聚大量的化工专业人才。

2 重庆长寿化工园区

2002年,重庆长寿化工园区正式成立,园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配套设施,并计划工业产值在2012年达1,000亿元,2015年达1,500亿元,2020年达2,000亿元,届时园区将建设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江上游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国家新材料基地和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成功引进了英国BP公司、中石化集团、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德国巴斯夫、荷兰帝斯曼、德国林德气体公司、美国普莱克斯公司、中化国际、中远物流、韩国锦湖、德国德固赛、法国达尔凯、香港建滔、云天化等81家企业。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将会吸引更多大型的化工企业入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将会成为西南地区具人气和竞争力的专业化工园。

3 重庆市高职院校开设应用化工类专业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重庆地区仅有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及重庆能源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开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其他高职院校都没有相关专业,现有应用型化工技术人员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据重庆长寿化工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预测,重庆化工产业可能需要千余名技术人员,因此本地化工类应用型技术人才缺口大,需求旺盛,而且未来几年内,这种需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因此,笔者认为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拓展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十分有必要的,此举不仅可以服务重庆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可以辐射重庆“一圈两翼”和全国的化工产业。

4 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拓展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余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院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十佳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希望能够为重庆区域经济的建设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在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目前各类专兼职教师30名,高职称、高学历教师18名,有企业技术背景的15名,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每年均要在企业锻炼学习至少1月,并且还不断的加强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在企业中,学院先后聘请了重庆佐能化工有限公司、重庆紫光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市环保局及重庆中梁山矿业公司的总经理及总工程师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同时也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训场地和空间。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也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的完善化工仿真模拟实训室、化工分析检验实训室及化工单元操作等一系列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综上所述,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都具备了由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向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拓展的基础。因此,这种专业的拓展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活力的重要行业,它不仅能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且具有推动下游产业创新和增值的功能,发展前景广阔。重庆长寿化工园区的建设为重庆化工产业提供了平台,而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品质的教学力量也能为重庆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分析入手,探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设计。以对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提出了适应石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等系统的综合,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正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化时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才能构建合理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石化行业是湖南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现已步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快速通道,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建设绿色化工、促进和谐发展的产业振兴时代机遇。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湖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已建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应市场变化、体现高职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当前,全国性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如何推进,如何创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育服务化工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一、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切实反映石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定位毕业生的竞争力、以用人单位评价为导向定位就业工作水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突出适应性。培养面向现代石油化工及其衍生产品、专用化学品等产业领域,掌握化工生产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技术,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具有对化工产品生产流程、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判断、调控等心智技能,从事生产运行操作与控制、工艺技术管理、设备使用与维护、产品质量控制等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素质目标

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热爱化工事业,有较好的数据处理和总结归纳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社交能力、紧急应变能力等能力;具有严谨、细致、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团队精神,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2.知识目标

掌握必备的政治理论、英语、应用写作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本专业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运用与操作,掌握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常规应用;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化工制图与识图、化工单元操作等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化工分析、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工业电器及仪表、化工生产技术、化工生产设计及实施、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化工生产安全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

3.能力目标

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应达到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水平;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硬件应用能力,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等级证书;具有较强的化工生产操作与控制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整理技术文件的能力;具有正确选择、使用、维护、保养化工设备及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具备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装置中的电器设备和仪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化工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参与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现场生产管理、指挥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化工行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基于“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化工产业发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可依托行业产业优势,将专业深度融入化工产业和化工企业岗位,以实现对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六对接:对接石化职业岗位群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石化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课程标准;对接石化产品生产现场建设实训基地;对接石化企业高端技术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对接石化企业员工绩效考评标准建设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接石化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

三递进:通过对化工类企业员工成长规律的调研得出,化工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发展一般可分为“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阶段。实践专家研讨会根据这一规律总结出了对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提升阶段。每一层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都坚持学训循环——在培养场所上,学校和企业循环;在课程学习中实现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素能并举——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双提升。学生经历三递进能力提升的培养过程,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转变。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化工行业生产现场技能操作训练的局限,开发具有理论学习、网络互动、在线仿真实训等多种功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化工仿真教学平台(集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网络资源于一体,具有课程学习、仿真实训和考核功能)助力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

1.构建“三层次、六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遵循“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中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三层能力通过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单元操作技能课程模块、工艺操作与控制技能课程模块、岗位迁移技能课程模块、可持续发展技能课程模块六个课程模块来培养,构建了“三层次、六模块”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企业岗位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化工行业专家参与建设课程标准,基于工作岗位(群)工作过程,开发项目驱动和典型案例驱动的知识与技能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如图2所示。

图2“三层次、六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2.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学训循环

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改革教学组织模式,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循环,仿真实训操作与真实生产装置操作实践相结合,实现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逐级递进。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循环,职业素养呈阶段提升、全程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确保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达实践教学课时的60%以上。

及时阶段(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础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与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

第二阶段(第3,4学期):在校内学习专项职业能力课程,在校内实景职场和虚拟工厂进行职业操作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初步适应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

第三阶段(第5,6学期):在校内学习综合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培养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企业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进行预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达到能独立操作,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隙对接。

3.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对典型化工生产过程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将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之中,专业培养按照2.5+0.5(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一学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训)的教学组织模式,将认识实习(到企业看)专业教育(在学校学与练)实训基地、生产岗位实习及取证(在学校练)顶岗实习(去企业干)的认知过程与应用化工专业知识模块的递进培养过程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打造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开放性课程教学平台。在核心课程教学中,基本理论和工艺性计算等内容由专业教师在课堂讲授,典型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工艺操作参数选择与控制、常见事故的判断与处理、操作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工艺新技术应用等内容,由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或者“校中厂”、“厂中校”对照装置进行讲授和示范。通过校内外两个课堂,来创设工学紧密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提高工学结合的融合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场,熟悉典型装置,掌握相关的岗位操作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及时地引入课堂教学,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在岗位技能理论课程设计中,突出基于化工生产过程,肢解传统的三段论课程体系,参照化工技师岗位职业能力标准,重构教学内容,精选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相关的知识点,使得课程内容贴近企业生产过程。在技能实践部分,坚持以产品生产为导向,设计开发实训教学项目,提高生产性实训比例,强化学生装置操作技能的培养。设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如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化工商品与营销等,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与形成的重要补充,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持续学习和就业的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化产业结构升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有必要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课程标准下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能力,学院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力求培养在新形势下具有竞争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快速,使得与之相应的化工类专业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立足区域经济和现实基础,不断探索专业改革,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许多工科类职业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因此有必要对本专业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进行综合性、一体化的改革建设。我们把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能有所突破,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云南及其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 。作为该专业带头人,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初探课程标准下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一、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区别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它是政府或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以及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如果说“课程是教育的心脏”,那么“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而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两者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上,前者规定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课程性质、地位作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各学习领域安排做出相应的要求;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重要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后者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详细的教学顺序、各部分内容的课时、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要求;它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为首要目标,将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更重要的是课程标准规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人和专业对话伙伴”的理念;教学大纲规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信息单向传递、教师单向控制,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和主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二、结合地方及周边区域经济,确立职业能力课程结构

为突出职业能力,开发职业能力课程应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主要对曲靖及周边化工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并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进行广泛收集资料:云南云维集团、曲靖众一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曲靖麒麟焦化有限公司、贵州水矿鑫晟集团责任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调研可以初步估计这些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在400—500人/年,目前员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工,占员工总数的55%,大部分企业的员工从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企业最紧缺的是高技能型人才。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偏低,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2 。

调研我们还对岗位群和职业能力做了分析,如贵州水矿鑫晟化工的岗位有煤制浆工段、气化工段、净化工段、甲醇合成工段和空分工段。这些岗位不仅需要员工熟知本岗位的工艺过程、掌握本岗位的操作技能,还要求掌握一定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工艺原理,了解设备的、仪表的结构,会分析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和故障处理能力等。通过以上岗位群和职业能力分析,我院设置了以职业理论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主干课程为必修课程,以职业能力延伸课程为选修课程的职业能力课程结构,综合高职教育的基本能力课程,构成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课程结构。

三、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化课程开发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要打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课程项目化开发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3 。

课程开发包括课程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式的实施。例如该专业的化工制图课程,我院选用了由蔡庄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化工制图》教材,它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规划教材(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中的一本,这套教材是全国化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工技术类专业委员会根据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行了企业调研,针对岗位群,聘请企业职业专家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化工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而编写的。《化工制图》教材打破了以往章节形式的传统结构体系,按照化工技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结合化工总控工职业标准而编写,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情境、工作任务、活动的编排结构。

四、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不仅能解决高职学生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和提升职业素质这一根本问题,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校办学设施条件、经费以及学生就业、师资培养等问题。通过对国内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创建特色专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建立与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互惠共赢的原则,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实训教学资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4,5 。

我们在制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了“2.5+0.5专业认知—任务驱动—情境设置—顶岗实习”的阶段性人才培养制度,形成和实施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工学结合、多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前2.5年在学校按照专业课程标准,学习公共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及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模式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分段进行工学交替;后0.5年在生产单位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主要以情境设置为主,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学生参与岗位生产全过程,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强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提高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实践证明,目前应用的“工学结合、多次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6 。

五、注重学习过程、采用优化评价体系

经过调研和初步设计,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有效的课程标准等级制度考核办法。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既需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改经验,又需要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尤其是课程开发,需要教师、企业行业等人员更多地参与,另外还要考虑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与实施场所的建设和教学的运行与管理、人才培养的评价质量保障等。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研究

摘要:通过对化工企业以及毕业生调研,并现场考察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日常运行,从而得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化工生产一线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目前国内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为此,我们对化工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生产车间负责人、技术人员以及本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现场考察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企业日常管理运行情况。

本文探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

一、调研内容及方法

从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两方面进行调研,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就业职业岗位、岗位职业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

1.用人单位调研

对化工生产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和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生产一线技术员访谈,可以地把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实际需求。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用人单位今后对本专业人才可能的需求情况;就业工作岗位群情况(1-5年可能的工作岗位);本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能要求,最需培养的专业能力;岗位工作过程。

2.毕业生调研

着重调研毕业3-5年学生,因为工作3-5年后,他们熟悉工作岗位要求,工作中最有帮助的知识、最有用的能力体会强烈;另一方面高职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岗位技能,更需要考虑职业的发展。

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或者信函调研。主要调查项目包括:目前从事工作的性质,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最有帮助的知识,本专业毕业生最有用的能力。

二、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就业工作岗位调查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通过企业问卷以及人事负责人、车间主任访谈,另一方面通过往届毕业生问卷调查。企业问卷以及车间主任访谈是调查毕业生认真工作3-5年可能的工作岗位,问卷调查工作3年以上的往届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两方面的调查情况统计如下图:

两方面的调查基本一致,就业岗位主要以操作岗位(现场操作、中控操作、班组长)为主,部分进入生产管理岗位(生产调度员、工艺员),个别从事产品销售、分析或安全环保等管理岗位。

进一步对车间主任或车间技术人员访谈,从他们自身的职业成长经历了解毕业生职业成长的变迁情况:(1)应用化工(高职)学生刚在化工企业就业,基本是副操作岗,在岗接受师傅培训,学习岗位操作规程,期间不断进行考核,3-5个月可以上现场主操岗,是化工生产的基本力量。(2)在现场主操岗工作1-2年后(对现场的设备、仪表熟悉后),可能进入中控岗。也有可能在副操岗培训后直接进中控岗,但大多数是在主操岗锻炼后进中控岗的。(3)在操作岗位认真工作3-5年,可以成为班组长。在这个岗位上可能工作较长时间,班组长需要进行生产操作,也要进行班组管理,是维持生产重要力量,但仍是操作岗位。(4)班组长熟悉整个车间的生产后,可能为生产调度员、可能成为值班长,若能力较强,可能直接作为工艺员。(5)若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强,也有可能在主操后成为化工产品销售工程师,但不是主流,因此,没有作为主要就业岗位考虑。(6)大企业高职学生要成为车间主任(分厂厂长)难度比较大,要经过长期的学习、锻炼;本科生相对容易些,容易成为工艺员,成为考察主要对象。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考虑高职教育时间、学生特点,尽管有少数学生进入分析岗位,但考虑化学分析是高职的一个长线专业,因此,我们认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应是:生产操作岗(现场操作、中控操作、班组长岗),生产管理岗(生产调度员或值班长、工艺员)。

三、职业岗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岗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也通过企业和毕业生两方面进行调研,内容主要是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

对于职业能力两方面的调查统计基本一致:认为化工单元设备操作能力很重要;认为单元设备常见故障的判断、处理能力很重要;68%左右认为化工单元设备维护能力重要;48%认为化工单元设备选用能力重要;认为仪表会读识、电气设备会安全使用很重要,而选用能力不重要;认为自动控制操作很重要,而只有20%左右认为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及组态等重要;认为产品分析、新品开发能力一般就行;认为识读工艺图能力很重要,65%认为画图能力重要;78%认为物料计算能力重要,30%认为热量计算能力重要,58%左右认为设备工艺计算能力重要,认为危险化学品防护能力很重要,65%左右认为安全装置、安全设施选用能力、安全措施的制定、化工三废处理方法的选择能力一般(认为由相应专业做);认为发生事故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很重要;50%认为生产组织能力重要(仅对应届生)。

对于职业素质两方面的调查统计也基本一致:认为规范操作、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团队合作能力很重要;90%左右认为自我学习、提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他人交流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很重要。

对于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两方面的调查统计不是很一致:95%以上企业要求能熟练地进行文字处理,45%企业要求能进行CAD绘图,而只有20%毕业生认为要能进行CAD绘图;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不同的企业显示出较大的差异,但以上企业要求能看懂工厂所涉及的专业(仪表、设备、化工原辅材料)英语单词,65%以上企业要求能借助字典较熟练地阅读化工专业文献,外资企业要求毕业生达到江苏省A级或B级及以上水平。

对于职业资格证书,企业看重的是真材实料的能力,如证书与职业能力相一致,则企业职业资格证书认为很重要,若仅是一张证书,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不重要。

四、建议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由现场操作员至车间工艺员的岗位变迁设置项目课程内容,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定教学内容、标准制定考核标准。

2.项目教学中以新手到行家里手的个人职业能力的上升设计任务训练。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明线、理论知识为暗线,形成相对完整的职业能力,理论知识也需要相对完整,因为本专业更重视心智技能,没有理论基础,难以实现。

3.大班教学中难以实施项目化教学,必须大量引进、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专兼职教师。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平台,通过企业挂职、国内外培训、科研、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4.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满足顶岗实习需要的长期稳定、运行良好、集顶岗实习与就业于一体的紧密结合型校外实习基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湖北黄冈地区开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必要性分析

一、化工产业在湖北省的重要地位

2008年从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新闻会上获悉,两百多项重大化工项目落户武汉城市圈,总投资一千多亿元,将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为密集、具活力的地区,圈内化工企业众多,化工产业发达。目前湖北地区包括湖北黄冈化工产业园、宜昌生物产业园、葛店经济开发区、宜昌化学工业园、潜江经济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园、湖北应城长江埠精细化工园、湖北江汉盐化工园、光谷生物城等9个化工园区。其中和黄冈地区有关联的化工园区就有3个,分别是黄冈化工产业园、葛店经济开发区和光谷生物城,因此黄冈地区将会汇聚大量化工专业人才。

根据《2009―2013年湖北化工产业调研及投资咨询报告》一书统计,湖北现有化工企业707家(生产总值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而鄂东地区化工企业就有324家,占总比例的45.83%。

二、黄冈市化工产业园

近年来,随着黄冈市化工产业园区的审批,黄冈市以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建设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化工园为目标,启动了黄冈化工产业园建设,黄冈化工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是承接武汉化工产业的转移。到目前为止,已有武汉有机、青江化工、远大制药、无机盐、力诺化工、双虎涂料、远城科技、凯马仕、力发化工、中天化工等六十多家武汉化工企业到黄冈化工园进行考察和选址;武汉有机、凯马仕、强龙化工等8家企业已签订投资意向协议,正在进行规划选址。

随着武汉到黄冈市的城际铁路的开通,武汉和黄冈的城市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从而解决目前制约化工产业园的交通问题,因此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化工园区创业和工作,黄冈化工园区将会成为湖北具人气和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化工园。

三、湖北省高职院校开设化工专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湖北招生考试网,从去年湖北地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招生计划中我们看出,鄂东地区除了湖北师范学院和黄石理工学院具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其他院校都没有相关专业。而黄冈地区近几年化工企业发展迅猛,据黄冈市化工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预测,黄冈化工产业可能需要一千名以上的技术员工,因此黄冈本地化工类的技术人才缺口大,需求旺盛。而且未来几年内,这种需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笔者认为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十分有必要的。此举不仅可以服务黄冈地区经济发展,还可以辐射武汉城市圈和全国化工产业发展。

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应用化工专业可行性分析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六十余年的职教发展,特别是十余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院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北省职教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希望能够为黄冈市的经济建设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拥有以陈年友教授为首的雄厚师资队伍,陈年友教授同时也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中国化学学会会员、湖北省科研优势与特色领域“杂环化学”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卟啉―肽―蒽醌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微波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等项目两项,公开发表《系列二肽链键联的卟啉―蒽醌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微波合成及电子转移性质研究》等研究论文百余篇,熟悉物质的合成、分离、分析与鉴定工作,并且获国家专利5项。

在企业中,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聘请了广济药业集团的柯贝雄高级工程师、湖北祥云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华文先生为黄冈职院生物化工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同时也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场地和空间。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投入了一百多万元建设了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化工分析实训中心、化工工艺实训中心等,可以满足一百余名学生实验实训的要求。

综上所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都具备了开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基础,因此,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相关专业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活力的重要行业,它不仅能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且具有推动下游产业创新和增值的功能,发展前景广阔。黄冈市化工园区的建设为黄冈化工产业提供了平台,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品质的教学力量能为黄冈市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离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摘要】通过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对应职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以及对化工企业技术人才的现状、人员素质要求分析,制定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高职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特色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许多工业类职业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也是三学期制教改试点专业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本专业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进行综合性、一体化的重点建设。把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能有所突破,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对应职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企业可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化工生产操作、化工DCS操作、化工制图与设计、化工产品检验、化工设备操作及维护、化工安全管理、化工产品营销、车间管理等岗位。其中化工工艺操作、化工产品分析是目前化工企业的急需岗位。

专业工作技能可分解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通用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二、化工生产企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及人员素质要求

(一)企业技术人才的现状

目前,石化行业最为突出的矛盾仍然是从业人员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整个行业发展的需要。由于企业岗位设备的更新换代及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现有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上在岗技术工人知识水平、能力尚未更新,而新的技术工人培训滞后等原因,使得从业人员总体素质离企业的需求还存在着不少缺憾和不足。

(二)培养目标及人员素质要求

根据化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化工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的,德、智、体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牢固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的控制与管理、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开发、化工产品的销售与管理,具有化工岗位群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化工生产及时线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应具有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干、创新、创业精神。

三、制定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必需、够用以及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原则。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化工总控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形成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的课程体系。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具体围绕以下五点设置课程体系:生产技术操作能力;工艺设计和技术改造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质量监控能力;生产技术管理能力。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达50%以上。

1.本专业实行多学期制教学安排,及时学年与第二学年各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9周,春季学期15周,夏季学期5周,秋季与春季学期主要安排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校内模拟技能实训等教学活动,夏季(短)学期主要安排校外实践及校内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考证教学活动,第三学年设置两个学期,主要安排毕业设计、综合实践及顶岗实习教学活动。具体技能项目、能力、岗位见表1。

2.综合历届教学计划实施效果分析,考虑本专业的实训特点及现代化操作的要求,强化化工单元及工艺仿真课程教学;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重点,强化化工单元操作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服务广西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

(二)重点建设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及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两门专业特色一体化课程

一体化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要求任课教师把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重点放在技能训练和技能培养上,突出动手能力操作实训,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及仿真室开展典型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及模拟生产现场进行化工单元及生产工艺的DCS控制操作,把教学内容落实到化工岗位技能的培养上。

一体化课程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能力培养、技能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真实的生产现场完成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与实习,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情况设置综合实训项目,力争做到实训基地就是课堂,使课程与企业生产零距离。

四、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两门核心课程化工单元操作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采用项目化、一体化的自编教材;化学实验技术、化工技术开发实验、管路拆装实训、化工绘图实训、岗前技能培训等实训课程采用适应本地经济发展与企业需要的自编教材;其他均优先选用突出专业特色项目化、一体化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五、实验条件的改善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重视实训项目的开发,编写符合职业岗位群的实训教材;与企业开发合作项目,通过开发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建设,从设施技术条件、设备数量、培训机制等方面为学生取得职业资格创造条件。继续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在企业内建设“工学一体化”教室,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上课,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够用的理论知识,更掌握了过硬的实践技能。

六、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教学团队主要由应用化工专任教师和化工企业专家、业务骨干共同组成,实现双带头人制度。专兼结合能促进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学校了解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科研服务方向,促使学生培养和科研服务贴近社会实际需求。多门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学生能力提高了,经常会提出很多较深入的问题,指导难度变大,这也需要教师对每个任务深入准备和讨论,前期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实践经验、专业能力、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等都要增强。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论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化工类专业建设也得到发展。目前,全国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化工类专业。但是,化工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出现了“高热情、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培养目标上也存在交叉,培养模式的职业特色不鲜明等现象。教学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也缺少灵活性,教学内容的更新缓慢,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加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薄弱,专业训练不够,所以化工技术专业建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 特色专业

一、应用化工技术

应用化工技术以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实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本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培养具有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掌握精细化工、日用化工等基本原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化工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化工装置的设计与放大,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二、特色专业的定义与特征

特色专业是指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专业。它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并具有较高声誉的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特色专业在专业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比一般专业人才更为突出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

特色专业的特征。一区域性,特色专业要有突出的地域性。二是实践性,要强调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必须要用于实践,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以岗位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岗位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三是独特性,即专业要有特质性和差异性。

三、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整合必须要深入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后,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从而真正做到从化工行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2.课程知识和技术多元整合的原则。高技能化工技术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打破原课程、学科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科学体系的完整,情调的是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须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实现整体优化首先要明确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协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课程体系

4.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化工技术人才的而理论教学特别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以指导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1]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因此,课程体系应对理论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内容的调整与合并,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

5.适应职业结构与岗位变化的原则。根据结构和岗位的变化原则,要培养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映的化工技术人才,就必须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在评价上动态反应,知识经济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内容的不断变化,所以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的设置要及时反映出这种变化,要具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四、特色专业建设的着力点

1.与时俱进,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创新性和变革性极强的教学改革活动,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就不可能建设出具有特色 的专业。要进行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就要确立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条主线、实施三大工程、突出四项创新,实现五个明显提升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2.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和提升职业素质这一根本问题,同时也能解决学校办学设施条件,以及学生就业、师资培养等问题。据有关分析认为,创建特色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和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互惠双赢的原则,与企业建立校企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创新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以职业核心为主线,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构职业能力结构和市场应用化工技术人才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与人才

需求,毕业生的需求及相关化工生产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兼课。同时选聘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行家和技术能手专题介绍主要岗位的技术操作和工艺流程,以及一些特殊业务难题的处理方法和经验。

5.突出“生产性”实训,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及职业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人才特色专业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建设、管理一线工作能够很快上手,并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

6.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职业化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能够胜任化工企业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而且是包括应具备普通公民的人文素养,是德、智体美发展的公民。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研究

【摘要】从认识实习、理论教学、实训、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六个方面介绍了提高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方法。

【关键词】职业技能,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实践教学

1前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应着重传授“操作性学问”,培养学生“制作的智慧”,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要提高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内涵建设时,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适应当前企业及各类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日益迫切的需求,同时也为积极响应国家教委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实训综合能力的号召,结合我市迅速发展的化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教学研究

2.1认识实习。在新生人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工厂、企业去感受一线的生产环境,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行业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一个职业角色中或准职业角色中。让学生以辅助工和学徒工的身份来充分感受、体验行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行业的广泛认识。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物质”基础,促进教与学的进行。通过“学前实习”,学生对生产实践中接触到的各种规格类型的仪器、设备、材料以及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和体验。正是如此,学生在以后的理论课堂上就不再是空洞的假想和盲目的想象。而是对各种术语、概念、定理等的理解、掌握都能建立在具有各种真切形象的“物质”基础之上。另外,在知识的传授上,原本空泛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内涵丰富起来,教师跟学生的交流沟通也变得轻松自然,进而师生活动能够同步进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2系统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的工作。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未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的水平和能力。针对这一现状,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对普遍规律进行阐述,尽量找学生喜欢并且易懂的语言去启发感染学生,拓宽学生思路,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2.3实训。

实训实习是培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训教学中,采取了计算机模拟仿真实训的方法。计算机模拟仿真实训即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商业及应用软件包来模拟仿真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我们采用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和北京化工大学仿真中心联合研制的化工仿真软件,单元操作涵盖离心泵、换热器、液位控制、间歇釜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等,以及全流程开发试验,如乙醛氧化制醋酸工艺流程等多个方面,在实训室以边讲边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开停车及事故处理。通过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保障了学生的技能培养。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发展,DCS在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2.4综合实验。在学生完成了理论学习与相关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安排了一周的综合实验,在综合实验室进行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师安排实验题目,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艺路线,提出所需的实验原料及器材,组装实验装置,探索打通实验流程,制备满足要求的产品。通过综合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关键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学生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以及实验室设备情况,学会了设计工艺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的提高。

2.5生产实习。高职教育既要有别于本科教育,又要不同于技能培训;既要改革传统模式,又要体现技能主线。为此院、系领导非常重视这一教学环节,每年都对我们系学生的生产实习作了详细的安排。实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够虚心向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通过实习了解了生产车间的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规格及对能源的要求,了解了各产品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生产原理、工艺操作规程,产品的工艺指标、操作指标及工艺生产过程,了解了各产品生产过程的主要设备的结构及其操作情况。

2.6毕业设计。在改革和创新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大前提下,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时,我们要求学生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研究。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等报道,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好的见解和主张等,完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充分占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分类整理。特别是对自己选题有用的方法、重点标记其见解、主张和数据。在研究资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自己的材料与方法,设计研究实施方案,安排实施计划。在设计方案时有创新,并要分析方案实施时预期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进入实施阶段,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安排实验时间,有条不紊地完成研究的过程。这个阶段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阶段,此过程要求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动脑分析,详细记录,很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现象或发生突发事件,头脑要冷静,要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观察时应注意系统、客观和的记录并撰写论文。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中的工程设计和专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及深化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奋斗精神,提高了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3小结

通过以上教学研究与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毕业生在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中通过率为,毕业后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问题,以案例分析的方法,解析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法、设计思路、内容选取、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类型设置以及课程建设实施后的效果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学,教学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始终要以培养艺德双馨,满足社会企业对岗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肩负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而对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的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实施综合素质与综合技能的专业训练,完成对每一届学生的培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是离不开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建设,只有完成了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好地实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完成对专业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要求。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一般要求是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专业培养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系统地设计学习领域,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这其中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是基础,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开展教学设计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灵魂。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方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由课程的教学模式来决定的,教学模式的确定以后,根据教学模式来确定课程的组织结构形式、内容安排和教材内容的编写方式。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不足和自我控制能力低等特点,导致了他们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能力差,对于一般性的理论知识要求的内涵也理解不透问题,利用传统的学科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没有效果,但是这些学生对于过程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却有一定的天赋,即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基于此,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满足完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实施的要求。

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践设案例分析

以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Ⅰ)―离子膜烧碱生产操作》为例,剖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以期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1课程建设思路设计。以生产一线真实生产任务―离子膜烧碱生产的生产流程为主线,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为一体,将空洞、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着生产任务的完成过程而进行系统化学习,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明确本门课程需要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围绕目标选择课程建设的主线,在主线上添加相应的知识点与技能操作点,使每一个节点上的内容与将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十分吻合。

3.2课程内容选取。根据我院“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课程体系,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化工总控工职业标准、无机反应工标准,依据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把化工管路、部分化工单元设备操作、化工设备、无机化工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技能与知识,通过“逆向分解、整合重构、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课程内容设计法,重构课程内容,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入到真实的离子膜烧碱生产工艺生产任务中,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选取了离子膜烧碱生产过程中的一次盐水制备、二次盐水精制、精制盐水电解、氯氢气处理和液氯生产五个典型生产任务,作为本门课程教学实施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载体。

3.3课程建设的目标。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学中做”一体化模式完成《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Ⅰ)―离子膜烧碱生产操作》组织教学过程后,要达到学习化工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与理论知识,具体包括常见管路、管件及其材质选用常识;化工生产过程常见部分化工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流体输送机械、膜分离技术、非均相物系分离、传热与冷冻等;生产过程中的典型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设备的开停车操作与日常运行与维护保养;整个生产装置的基本开停车、紧急停车和生产过程中常见事故处理方法等。以打造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在无机化工产品生产岗位上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

3.4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为了完成本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主要建设了教学情境卡;电子教案;生产现场教学录像、特色教学录像、教学条件录像;离子膜烧碱生产flash虚拟车间;教学课件PPt;课程设计课件;图片库;习题库;开发了生产仿真软件;虚拟实训项目;趣味文献;企业案例;主要工作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2D动画库;主要工作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工业应用案例3D仿真动画库;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课程教学单元设计、项目考核评价体系、职业标准等教学文件。围绕一体化的教学实施目标,开发了这些能满足本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有用资源,极大地满足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的需要。

3.4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通过完成本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任务后,使学生逐步学会了化工工艺生产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读懂了化工工艺流程图,明白了化工工艺装置的作用,能够独立完成离子膜烧碱生产工艺生产仿真操作、深入理解了化工工艺装置中的工艺控制点与工艺条件设置的作用及其控制运行方法,做到了将化工单元操作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具体化工生产运行过程中去,避免了单纯地让学生为了学习乏味的知识与技能而学习的抽象,较好地实现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融入到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去。

4改进措施。

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要随着区域内经济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而需要不断地更新课程内所负载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所以校内的专职专业教师与校外的兼职专业教师要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地取长补短,并将交流的成果及时地更新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去,并付诸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去。只有这样循环往复的实践,才能实现专业课程建设与经济发展呈现动态上升的良好态势,真正做到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工作,走在行业经济发展的前沿,培养出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关于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 要】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化工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从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思考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 应用化工专业 实践性教学 教学改革

无机化学实验是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及时门实践性课程,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后续实践课程奠定基础的重要课程。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实验教材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普遍性较高,无针对性。凡是与化学有关的专业如工业分析、冶炼、化工、药学、生物等都适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但实验内容跟后续的实践课程缺乏紧密的连贯性。二是实验类型单一。实验过程过度依赖教材机械性操作,缺少充分想象环节,实验过程一般都是老师根据实验内容给学生讲解一遍后就由学生参照教材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虽然实验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却忽略了化学实验所包含的科学性、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达不到真正意义的实验目的。因此,要使实验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实验过程的开设就必须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探讨和研究,仔细分析无机化学实验与后续实践课程的之间关联环节,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课时,提高实践教学效率。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化工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本文以培养本专业人才目的为背景,结合笔者多年来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及未来的发展形势,从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来思考应用化工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一、优化实验项目的内容

优化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实践环节。一是坚持“必需”原则来开设实验项目。化工类专业很多,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针对化工类所有专业开设的。而无机化学实验实践课程一般为一至两周,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不仅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开发学生潜力,而且又要保障实验项目的开设跟后续实践有所关联的教学目的。因此,优化实验内容首先考虑哪些实验是“必须”开设的,删减那些与未来本专业其他课程无关或者关联很少的实验项目,增加一些与其他课程有连贯性的实验项目,对实验课程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实验教学方法的化。二是坚持“可实行”原则来遴选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必须根据本校所提供实验设备和条件来设定,根据实验条件对实验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又能使教学资源利用率较大化。

二、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虽然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所学到知识是被动的,思维往往被教师课堂上所讲的东西束缚,因为验证性实验整个实验原理、药品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都是由教师详细讲解。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则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任务,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收集各种相关知识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出合理是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撰写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基本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中只对学生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对实验方案审阅,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并原因,提出相应对策。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摆脱对实验讲义的依赖,培养自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知识上,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的引入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得以完善,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素材结合起来编辑出来的课件进行实践性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可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及时,很形象地模拟出整个实验过程,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起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投影视频对实验过程的扩大化更能方便学生观察,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第二,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危险性操作和某些注意事项,教师不能做演示,只能通过在实验前反复强调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浓硫酸的稀释操作,为什么只能浓硫酸倒入水中稀释而不能反过来操作?反过来操作后果会怎样?会出现什么危险?通过利用多媒体动作制作来演示反过来操作出现危险后果整个模拟过程,更能让学生理解和认知水倒入浓硫酸中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从而增强学生安全操作意识。第三,能提高教学过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讲解一个复杂或反应时间长的验证性实验中,那些比较抽象理论知识用语言形式来描述的教学方式对空间思维较差的学生很难接受和理解。另外,反应时间长的实验由于实践课时的限制,做一个演示实验室不现实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仿真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和认知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实验过程中抽象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人类通过听觉获取信息只有11%,而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则高达83%。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四、加强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环境污染中很多情况下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化学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一是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以及实验结束后的液体、固体废弃物;二是化工生产及冶金行业的废气、废液、废渣;三是城市垃圾中比如废旧电池、荧光灯等物质;四是矿山选厂的废液。这些物质的排放和处理将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为向化工生产部门培养及时线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加强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是整个实践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从工厂“三废”的排放、城市垃圾、日常生活用品、实验室药品和废液等各方面分析了解造成污染的原因,来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其次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节约使用药品,利用最少药品达到减少废弃物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完毕后的废弃物,使学生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职教育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产设备和工艺不断更新,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会或多或少地接触新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参与到新的工艺流程改良活动中,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高职教育既然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培养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也就变得很重要。教师在传授学生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设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一至两个由教师给出课题让学生自主通过查阅文献,收集相关的知识和材料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独立对某个实验的实验条件或实验方法进行改良,设计出可行的实验过程;并通过实践总结出实验条件。以培养学生如何把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时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实行无机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机制

实验考核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和实验报告占20%相结合来进行的办法。实验考核目的使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基本知识和关键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实验考核评价除了看实验结果外,还应该从实验素养、操作能力、实验过程、仪器使用、问题处理能力、环保意识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评价方法,使考核成绩能反映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每个专业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社会、服务及时线需要的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化工业的发展对化工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知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目前高职院校来看,化工专业一般采取的教学体系是由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公共课程组成的,虽然这种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但是其实践技术内容还有待提升。目前市场越来越需求具有较高技能性的人才,这就需要对化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满足目前社会工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化工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与实践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需要依据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的同时,要把培养化工人才的起点提高,从根本上培养高技能型化工人才。另外,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校外实训基地、课程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入手,加强基本能力的培养,促进性人才培养。具体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总结为如下几点:

1.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

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是高职院校整体改革的一个步骤,课程改革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反应了企业岗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也是高效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涉及到化工专业的高职院校比较多,但是每一个院校发展水平都不相同,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可知,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对书本理论知识比较注重,而不注重实践知识,同时整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与实践练习不紧密,课程模式仅仅停留在基本概念的层面,不能做到学习和社会相结合,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把高职院校的特色彰显出来,这就需要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满足企业选用人才的需求。

2.是促进学校就业能力提升的保障

就目前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的招聘中,不仅对其成绩和思想道德进行考察,还比较注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做的社会实践工作,甚至一些用人单位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放在招聘人员的及时位,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大学生加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通过改革促进学生更多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对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3.与高职化工人才的基本定位要求相符合

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产品升级和更换的速度比较快,产品的结构和性能向技术和功能更高方向转化,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形势,必须要加强对高职化工人才的培养。社会市场发展的快速化加剧了化工专业的技能型创新,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比较严峻的挑战,需要建立知识性、复合型、技术型相结合的人才,满足企业化工人才定位的要求。

二、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对策分析

对高职院校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需要建立在社会和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要培养高品味的学生,同时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和企业适销对路的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企业挑选人才的需求。在改革的期初要进行目标确认,依据规定好的路线进行培养,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促进改革实践的成功。具体改革对策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就业为导向,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切合实际的改革和培养目标

对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进行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建立与社会需求发展相适应的目标,要把改革内容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要进行校企合作,还要把各个学校发展的基本校情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找出两者的结合点,更好地培养与企业相适应的学生。改革目标建立的途径有三种:及时,对市场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确定企业市场对化工专业人才需求的职业标准和基本层次。第二,学校要在行业中寻找“订单”合作的单位。通过单位的寻找,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人才的方案和目标,这样更有利于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第三,要邀请代表性强的企业领导参加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制定的讨论组,慎重制定专业目标,促进教学质量和实践相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的好坏与院校教学具有很直接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制定较好的目标,不可以草率行事。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把工作过程作为导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更新主要是为技能和技术服务的,教学课程的内容宽度基本上取决于企业工作过程的需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企业工作标准设计授课内容,把不必要的教学内容果断删除,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加实践教学知识。就目前状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习的实际是对那些本科院校知识的压缩,基础课程所占比例比较多,教学内容注重于完整性和系统性,与高职院校以能力培养作为基本核心的目标相背离,这就需要进行适时改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严格依据工作过程所需求进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

3.对基本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

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等都有实验课程,但是各个类型化学的实验中缺乏相互应有的联系,同时实验内容也不具有综合性,所有需要对其进行改革,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授课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能够把上述课程相互综合的实验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内容和方法设计上,要把能力目标凸显出来,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和化工人才任职的技术要求进行授课,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体现高职院校的核心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目前企业发展要求,创立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同时,改革要把高职院校的教学核心彰显出来,提高就业率。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分析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 实训教学 问题 对策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与化工相关的高技能人才,在校内实训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在校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有些技能和素质必须在企业真实的岗位条件下才能很好地掌握。校企合作实训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设备、资源、人才和环境优势,将学生的技能实训和企业实际生产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基于此,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分析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校企合作实训教学不积极。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一定的平台,但在大部分的化工企业中都较难实现这一教学过程,有时还面临矛盾的局面。虽然校企合作实训教学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人才培养渠道,同时作为一种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劳动力,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但化工企业生产与其他很多行业不同的是其安全保障性,由于学生不是熟练的操作工人,企业在学生上岗前都要对学生培训一段时间,内容包括公司制度、安全制度、注意事项等,然后再由相应岗位上的熟练工人带着学习操作后,才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生产设备。由于化工多涉及强酸、强碱及腐蚀性原料,因此学生的安全问题往往成为企业的心理负担,与学生实训带来的效益相比,很多企业不想背负学生安全事故的心理负担,因而对校企合作实训敷衍、不积极甚至拒绝建立合作关系。

(二)实训内容与岗位设置不配套。一般来说,实训岗位由多个不同的专业岗位组成,以河池市金兴化工厂2-甲基-5-硝基咪唑的生产为例,包括环化、浓缩、硝化等岗位,每个岗位的操作内容和在岗时间都不一样。学生初到企业生产一线,操作技能不娴熟,如果直接参与设备操作,就会对企业的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允许学生实训影响其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因此不可能将所有的学生组成一个整建制的岗位,只能在保障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岗位上,有些岗位与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关系不大(比如包装岗位),且操作内容有时主要是体力活,但为了合作大局,学校一般都会服从,造成学生实训的分散和专业不对口,实训效果与实训要求相差较远。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校企合作实训不衔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和学习的梯度制订的,很少考虑到学生实训内容的专业性和实训企业的实际情况。例如,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及时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后才是无机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课程,学生实训一般集中安排在大三进行,缺乏与企业生产在实训时间节点和课程实训内容方面的衔接。企业的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导致有时企业因为市场订单少而难以接纳学生实训,在企业订单量大的时候,学校却因为人才培养方案时间安排不衔接而难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目前,化工生产企业一般采取“三班倒”8小时工作制,时间相对较长,且岗位较为分散,学生一般难以一起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一般不允许学生随便换岗,因此学生只能掌握其岗位的技能,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内容和任务有较大的差距。

(四)学生对校企合作实训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目前高职教育处于改革阶段,教学更加注重专业实用性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学到专业技能,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增加了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但是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两种思想:一是有的认为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在学校上课,没必要到企业吃苦和体验,或者去企业看看就行了;二是有的认为在企业实训,为企业付出了一定的劳动,应该有报酬,不愿意去没有给学生提供报酬的企业,甚至误以为学校将学生送到企业干活是为了获取利益。因此,在带学生外出到企业实训时,有相当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

二、对策

基于上文讨论的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加以解决。

(一)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目前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缺乏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政策鼓励,一般都是学校对校企合作比较积极,而企业的态度却比较平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实训对企业来说很多时候是一种负担,即使能够帮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将来学生就业也不一定会选择该企业。如果能有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那么校企合作实训就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合作背景和条件。例如,对于和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对在合作企业单位中就业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代偿学费贷款的优惠。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实训人才培养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尽快出台。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实训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并且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化工类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高层能够签订长期合作稳定关系的协议,例如校企合作实训协议与人才订单培养协议,并建立合作委员会,通过会议协商和确立校企合作实训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校企合作实训能够实现双赢,避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1.建立“厂中校”,即企业可以在工厂中建立一个小型的化工产品生产实验基地,将该企业化工产品的生产小型化、教学化,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开展专业对口的生产实训教学,又能够让学生利用企业设备开发新的化工产品,或者为企业生产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所得的成果或创造的价值归企业所有,并视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既能够满足实训教学,又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从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训经验来看,企业很希望学生在实训期间,能够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问题或者提高产品质量。

2.建立“校中厂”,学校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设备(例如浓缩、干燥、离心分离等设备)为企业做一些简单的产品工艺处理,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在校企合作实训过程中成为生产伙伴关系,又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情境以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和生产要求对设备和模拟岗位进行设置,补充一部分难以在企业中完成的实训教学,尽可能让校内的技能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一致,不断完善校内模拟情境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3.加强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的合作。一方面,实行教师、工程师互派,由企业定期指派工厂中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或者管理者到学校举办学术讲座,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在生产一线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成为既懂得生产技术又懂得教学方法的技能型教师,同时学校利用校内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部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这样,就能形成资源互补、互惠、互利的关系,最终形成稳固的校企合作实训关系。

(三)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的内容。教学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改都是由系部教研室讨论进行的,没有考虑到实训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实训的内容和时间与企业实际脱节。因此,在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与企业共同研究,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分解成相对应的专业岗位,包括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操作内容、操作要点、实训的时间等内容,在整个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中分不同时期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轮换,实训的时间主要是按照课程模块进行分配,保障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训时间上互不干扰。

(四)加强学生实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学生对于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缺乏足够的专业认识和思想认识,因此,必须加大对校外实训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从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和未来就业的角度去认识校外实训,正确认识岗位实践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在实训期间应定期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避免学生由于思想浮动而影响实训效果甚至人身安全。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学生实训管理制度,形成共管机制,如学生上岗考勤、厂内日常生活管理、技术培训时间安排等,由学校和企业有序地进行安排,并派专人负责。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探讨

【摘 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 应用化工技术 专业及课程 一体化建设

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把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品质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建设,开发有行业企业参与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通过专业建设,可推动和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进一步深化课程评价体系,细化课程评价标准,与企业共同探讨评价模式,并将企业评价纳入其中,与企业共同建立评价学生技能和专业水平的课程考核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强、上手快,能吃苦耐劳,企业评价高。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急需专业,其根据应用化工人才培养目标和项目的验收标准,立足广西千亿元产业和新兴产业,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建设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建设力度,走内涵发展之路。本文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8阶段‘5+3’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必须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高职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技术能力、通用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把学制3年分成8个学习阶段,5个阶段在课堂学习,3个阶段在实训基地实训或顶岗实习,课堂学习与实训基地实训或实习交替进行,具体见表1。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的改革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以职业能力形成核心,在教学中,以应用为目的,把教学内容落实到岗位技能的培养上,并不断融入新工艺、新技术。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国家职业资格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充分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实训教学与企业车间一体化、学生和企业职工一体化。

通过职业岗位分析,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基本可以划分为化工工艺操作工、化工工艺操作班组长和化工工艺操作车间主任三个阶段,相应的学习领域分析见表2。

二、一体化课程建设

建设物理化学、有机化学2门专业基础一体化课程及化工单元操作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2门专业核心一体化课程,进一步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一体化课程的建设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考核方案、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与企业合作开发符合职业岗位群的自编教材。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安排在“课堂―实习”合一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使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推行现场示教、仿真模拟、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针对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行动”的需求,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步骤来训练学生的能力。在整个工作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工作过程划分学习内容,每一个学习内容再按具体的工作步骤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低级到高级递进。

为了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体化改革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核评价学生。学生成绩构成:平时项目完成累积分(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占40%)。期末分现场操作(可在平时实训项目中进行)和理论考试或口试答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各占期末成绩的50%,其中现场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对工艺操作的掌握程度,理论考试或口试答辩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平时项目考核采用过程考核方式,主要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拓展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一般从学生自评(10%)、小组互评(20%)、仿真系统评定(30%)、教师评价(40%)四个层次来进行。

三、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专职与兼职互补、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家库和兼职教师库,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多方位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教科研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及时,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择与培养。加强专业双带头人的选拔与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专业带头人,并让其负责本专业的建设工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培养,使本专业每一类课程都有骨干教师承担该类课程的教学和专业建设。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每年派2~3名教师参加国内外骨干教师培训,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交流;每年派5~8名教师到企业进修、顶岗,直接与生产及时线接轨。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指导能力。

第三,进一步规范青年教师的培养。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上,继续坚持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实施“老带新”、“高带低”的办法。教学上,以专业教学团队为核心,实行听课、评课制度,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科研关;组织教学公开课,开展课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利用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等建设好化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上接近生产实际。结合化学工业的发展开发新的综合实训项目,开展现场教学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及时,扩建化工技术仿真实训室。加强动手能力培养,提高DCS控制能力。建成化工产品生产的模拟仿真实训中心,可进行DCS控制仿真教学,开展化工总控工培训、考证,培训学生参加全国化工生产技术技能大赛。

第二,改建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进一步建设功能完整,符合生产实训要求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开展化工识图与制图、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等一体化教学,进行化工总控工技能培训、考证以及全国化工生产技术技能大赛培训等。

第三,新建化工产品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化工仪器药品、化工安全环保的展示中心;开展化工技术开发实验、安全、环保等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化工生产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继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学校行业背景及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稳定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毕业生就业和顶岗实习运行状况,从布局和数量上再进一步扩展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争取到2013年在北部湾经济区内与学院签订校外实训基地的大型骨干企业有3家以上。

五、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

综合考虑学历教育和考证教育,把考证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计划中,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书”制度。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加快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热情,进一步拓展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和快速成长的通道,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六、品质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建设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其成员有三分之一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工程实践专家。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探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方案、教材建设等;定期派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使其通过学习锻炼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聘任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实践教学工作或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学术与实践交流。利用学院教学资源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等。

七、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教师注重参与社会、企业的工程技术应用、服务活动,与企业开发合作项目,通过开发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同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建设,从设施技术条件、设备数量、培训机制等方面为学生取得职业资格创造条件。在目前学院具备的化工总控工中级工技能鉴定资质的基础上,申请化工总控工高级工、技师的鉴定资质,为本院学生及本地区企业职工和社会有关人员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发挥积极作用。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分析高职传统应用化工技术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实训教学 应用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目标在于培养具备较强的化工单元生产操作技能,能在化工行业从事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而这两大组成部分能够起到的实际效果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将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迫切的要求。项目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项目式教学法利用自身的教学实践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探讨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职传统应用化工技术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体系结构不完整。传统的实训教学体系一般由教师讲授或演示、学生动手、教师评价三个环节构成。在教师讲授或演示环节中,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要点操作设备完成实训内容,由于学生未对实训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在教师讲授时听不懂、提不起兴趣;在学生动手环节,学生对实训内容不深入了解,便照着实训资料上的文字内容去做,或模仿别的同学操作,往往会导致实训结果失败;教师评价环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实训报告,而学生缺乏对实训内容及结果的思考,就在实训报告上把实训的文字内容照搬、把结果填上就交给教师,这样的实训教学体系结构变得机械和呆板,学生缺乏积极性,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实训教学不够切合实际。由于受到经费、设备及安全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应用化工实训教学内容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例如,用传统的玻璃仪器和药品合成乙酸乙酯等,大多数学生搭好仪器后就坐在实验台前等待反应完成进行后处理,在整个过程中能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不足,学生将实训项目当做应付了事的学习任务对待,实训效果自然不好。此外,实训的内容不够贴近实际生产,如合成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练习涉及的设备不够多,学生实训的强度达不到要求,如乙酸乙酯的合成中所用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很常见的玻璃仪器,而实际生产中,化工产品的合成基本上都是类似于反应釜之类的大中型设备,实训操作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大中型设备的感性认识缺乏。

(三)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而期末考试一般为笔试或者统一做某个实训操作内容,根据实训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实训注重技能的特点,实训课程成绩不能较地反映学生真实的技能水平,也不能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有部分学生感觉平时成绩很容易得到高分,就降低了对期末考试的努力程度,反而容易滋生“混”考试的心理。由于学生入学分数较低且差异较大,而实训评价方式缺乏多样化,这不仅不利于对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进行技能水平评估,也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能力进行判断的确切依据,教学时容易出现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

(四)缺乏情境式实训教学。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重在培养贴近职业实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培养的环境莫过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多数情况下,这一环节会被安排在专业实习期间(一般为2至4周时间)。由于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尚未在实习情境中得到技能锻炼,实习就即将结束,这样,实习效果和情境教育将会打折扣。

二、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一)项目引导实训,完善实训教学结构。为使学生在实训开始前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对实训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实训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即把实训内容作为一个项目,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独立项目小组去完成实训项目,教师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实训成绩作出鉴定。项目式教学环节如下。

1.项目设计。由学生根据项目题目预习和查找相关项目资料,设计项目的实施报告并提交教师修改。例如,在《表面活性剂》这门专业必修课的实训教学中,教师把“肥皂的合成”作为一个项目,让学生项目小组去查找相关的实训资料或者认真研读实训内容,写成项目实施报告提交教师修改,实施报告中包括项目所需的药品、试剂、仪器、设备、项目岗位组成、小组成员分工及实施过程等。

2.项目修改。教师修改学生提交的项目实施报告并与项目小组讨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经修改后形成最终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与教师充分互动,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3.项目实施。学生根据修改好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实训。实训内容由项目小组协调分成不同的工艺岗位,在锻炼操作能力的同时,记下实训数据和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并做好记录。

4.项目评价。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小组的成绩进行评价并给出实训成绩。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查找、物品准备、仪器设备的调试等)、项目分工合作情况、项目进展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分析并总结形成项目最终报告的能力。

(二)项目实训教学侧重“实际、实用、实践”的学习情境。通过项目实训从而实现产品的合成,并基于产品的合成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营造尽可能真实的岗位环境,在情境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项目实训技能要点,还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及自豪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职业素质。如以合成肥皂为例,由原料的准备、皂基合成、盐析、皂基分离、混料、均质、熔化、加香、成型、包装组成整个工艺流程作为一个模拟生产的实训项目,项目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的工艺流程岗位。每一个工艺步骤在实训项目中都有具体的要求,对应的生产岗位有哪些,在项目小组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实训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岗位工艺操作技能,主动思考和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难题,并逐渐形成化工工艺流程的观念。学生不仅能在模拟生产的学习情境中逐步构建满足专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还能真实地体验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安全意识等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体验面对新的项目时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这种迁徙能力在将来职业中的重要性,让项目实训教学有了较为真实的载体。

(三)项目实训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项目实训教学考核方式以应用能力、职业综合素养和岗位实践技能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以完成实训项目的过程性考核为主,以项目实训结果为辅。应用能力考核不仅包括学生的动手技能,还包括对整个项目流程及所在岗位工艺原理、设备特征的理解能力。职业综合素养考核包括学生的敬业精神及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不论担任什么岗位,都能够努力做到好;合作态度是团结的、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通过三方面的综合评价,能够对学生作出相对的评价,既可以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也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实训教学提供改进参考依据,逐步完善实训教学的考核体系,建立符合化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评价新模式。

综上所述,围绕化工项目实训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我们以化工产品项目为导向,通过采用岗位工艺流程的方式,积极开展化工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实训教学过程包含了项目设计、修改、实施、评价四个基本环节,侧重“任务”、“实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形成符合实际教学特点的考核体系,在整个专业的课程改革中逐步探索、形成和完善一条旨在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化工技术毕业论文:“四个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闸述了“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并以此对应用化工技术省级示范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内容、“生产型、职场化、虚实结合”实践教学平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方法及“多元化”人才质量评价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成效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改革 应用化工技术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承担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高素质技能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理论扎实,能力突出,职业素质优良”。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既不同于“轻理论、重技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强理论、重研发”的普通高等本科教育。虽然我国大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还不长,但近年来各地各院校都在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许多值得推广借鉴的改革成果正源源不断涌现。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该院石化产业链(钻、采、炼、制、销)专业群中的骨干专业,有着20多年的办学历史,承担着为行业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本专业年均招生150人左右,生源来自全国,在江苏省同类专业中规模较大。近年来本专业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实施“四个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其目标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等高职人才培养要素的正确定位及有机协调与创新。“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行业区域优势等特点,并遵循化工高职教育规律改革的成果。

“四个三”即:三个导向、三个融入、三个平台、三能并进。

三个导向:以石油化工行业及(扬州)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化工生产运行岗位群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现代石油化工行业职业素养为导向。

三个融入: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

三个平台:校内职场化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多功能仿真教学平台、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平台。形成虚实结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体系。

三能并进: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并进的方式实施。

二、“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三个导向”是本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立的依据

石油化工行业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石化行业将重点发展三个产业带,即沿海石化产业带、沿江石化产业带、资源开发利用石化产业带。扬州市地处沿江化工产业带中部,东承沿海石化产业带,北接资源开发利用石化产业带,西接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临苏锡常镇化工产业园,境内有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上下游产业配套优势明显。扬州及周边地区拥有规模以上石油化工企业近400家,许多大型石化企业都坐落其间,形成了以油品、烯烃、芳烃、氯碱、聚酯、农药、医药等为主的石化产业群。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化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条件,必须充分利用。以石油化工行业及扬州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决定了本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必须坚持“立足扬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工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设置定位。

根据这一专业设置定位,近年来我们深入分析扬州及周边石化行业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优先选择了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扬农化工集团公司等数家骨干企业为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健全校企双主体专业共建委员会,全程参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强专业建设创新改革,解决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脱节的弊端,效果显著。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周边各类型石化企业,以本专业目标岗位(群)中的化工生产总控工为主,兼顾产品分析、工艺管理、生产调度、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生产及安全管理等,进行岗位调研,多方位分析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必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由此归并出本专业职业能力行动领域。进而根据知识点的属性,解构并重构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本专业学习领域,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成长规律,建立健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系统完善的“基于化工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新课程体系,见表1。

在新课程体系中,我们不仅安排了许多职业基础和职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还安排了人文知识、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等课程,这些课程无论从课程名称到课程内容上都是以现代石油化工行业职业素养为导向设立的,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更强。

(二)“三个融入”渗透到核心课程内容选择和师资素质规范过程之中

根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为石化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宗旨,“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即充分进行“三个融入”是本专业近年来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我们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组建由区域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及本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对新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学习领域,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情境依据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作为学习内容(“项目化”课程),并按照完成该项目或任务的工作过程来编排教学内容,充分融入职业标准,增强职业知识技能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兴趣性,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例如,化工产品合成学习领域共设立了十四个学习情境(章节),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具体的化工产品合成项目(任务),产品范围覆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染料、农药等众多领域,每个产品以一个化工合成“单元”理论知识为主要支撑。这些合成“项目”选择自企业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进行学习内容编排,突出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的融入,教学效果非常好。

与此同时,我们特别重视能够适应新课程体系和“项目化”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方面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采用送外职业技能培训、赴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锻炼、自行开发实践教学平台及积极开展横向科研服务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我们每年都从周边大中型企业中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内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广泛的校企互动,可以将企业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带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另外,近年来我们还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校企融合的专业文化建设。除在师生教、学行为中强化企业文化熏陶外,还在校园内、教学楼及实训室内外进行环境布置,充分营造企业式的工作与文化氛围,使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更加贴近。

(三)“三个平台”为本专业教学实施和技能培养创新提供了有效载体

在新课程体系设立和“项目化”课程改革推进的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实施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平台载体相配套。近年来,本专业投入巨资建设并完善了校内职场化技能训练平台、校内多功能仿真教学平台、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平台(“三个平台”)。其中,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共有8个实训基地(见表2)50多个实训室,总资产达1200多万元。

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功能齐全,许多都是校企合作,自行开发,国内首创的产物,富有特色。例如,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实训基地内含包括流体输送、传热、过滤、精馏、吸收、萃取、干燥和反应器等8个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生产型、职场化”特色浓郁。应用化工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有一套工业化DCS自动控制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实训装置,可进行低成本全循环化工生产运行综合实训操作。石化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是一座占地500平米,高10米,投资400多万元的工业化规模的石油加工炼制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采用仿真与实物互动的方式进行技能综合训练。

此外,本专业还在扬州化工园区及周边行业企业中选择相关骨干企业,共建了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深化“厂中校”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努力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通过校内外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从基础到专业,从单元到系统,从单一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的虚实结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平台体系,有效地满足了本专业教学实施需要,切实强化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三能并进”确定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行动宗旨和质量评价指标

本专业学生通过三年六学期的专业学习,最终要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兼备的目标,学生毕业后不仅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与道德,较强的职业迁移与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沟通与适应能力。

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获得必须是贯穿于每一个学习阶段、每一门学习课程和每一项学习任务之中,这也是近年来我们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行动宗旨。除了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项目化”课程内容改革及多样化技能培养创新平台建设中需要进行有效设计外,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实施和人才质量评价过程的贯彻也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计划制定中,我们特别注重教学环节中实践性课时的比例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安排,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提高到51%,安排在每个学年各个学期之中实施,形成项目化课程能力训练、校内综合实训、校外生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实践体系。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教、学、做一体,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内整周形式安排的纯技能综合实训环节,强化专业综合技能培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外企业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各课程任课教师广泛采用学生主体法、引导文法、案例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工学交替法、网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推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努力促进“三种能力”并进提升。

近年来,我们还不断推进人才质量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对“三能并进”宗旨的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结合职业资格要求,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撰写调研报告、答辩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注重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评价;考核主体的变化,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考核,主要由学生完成相互考核,要求在课堂完成的工作考核由专业教师完成,两者结合构成整个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总之,近年来通过努力实施“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个以扬州及周边石油化工行业及企业为依托,以岗位群需求为先导,具有先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课程体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核心课程,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生产型、职场化、虚实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多元化考核机制,着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能并进,为石油化工制造一线培养适应生产操作、运行管理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全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经逐步形成。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能力强、素质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和欢迎,我院已成为苏中及长三角地区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培养基地。其成功的专业建设与改革经验值得国内同类院校借鉴。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