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是相互竞争的。分析当前国际与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客观规律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政策上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预见性,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目前国内经济形势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意义

一.中国经济进入大调整

我在1997 年底,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将触发中国发展和渐进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中国经济将进入长期萧条,至少5 年。1998年我发表“危机与反危机”的长文,指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殊潜力已经基本释放完毕,渐进改革的基本矛盾:权力资本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将充分暴露,使中国经济进入大调整,甚至爆发某种危机,危机的前兆,就是资本外流。我的建议是:必须进行社会分配关系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努力化解危机因素。

到目前为止,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是战术性的,没有包含战略性的调整和深层次改革。多数经济预测和研究,并没有认识,或不愿意承认中国进入了通货紧缩,理论界一些人甚至把深层次矛盾排除在经济学研究之外。1998 年政府增发国债投入基础设施,国内工业稍有增长,即有不少“名家”出来宣布“中国经济增长到7。8%已经见底。1999 年3 月,中央货币当局负责人公开否认有“通货紧缩”的存在,说仅仅价格下降不证明有通货紧缩,必须同时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统计数字马上就显示出:3 月份储蓄超常增加,不仅说明消费难以启动,而且表明相当一部分个体户的经营资金退出了投资领域,政府投资没有能够有效地带动民间投资。

1988 年夏天,我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由我的博士导师张曙光主持的宏观经济分析课题,指出中国经济进入“大调整”;二是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研究开发部主办的《每周述评》,宋国青,任若恩等人,提出中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胡鞍纲亦认为中国进入严重的通货紧缩。我认为,通货紧缩直接所指,就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 年所积累的泡沫,远远没有挤干净,需要一个以通货紧缩或者危机的形式,降低价格,工资和成本,促使企业兼并的时期,通货紧缩不仅难以迅速摆脱,而且在向深层次发展。通货紧缩的及时个表现,是商品价格持续下降。我国消费物价指数1994 年为较高点,同比增加21。7% 1995 年下降到14。8%,1998 年竟然下降为负3% 的水平。

1994 年4 月,通货紧缩没有任何缓解。零售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7%,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8%。1----- 4 月,零售价格指数共下降2%,折年率为6 %,这是有记录以来4 个月积累的空前跌幅。4 个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为9。1%,但是工业生产水平低于1998 年11 月的水平。货币数量增长率正在下降,这是一个预示短期内紧缩持续或者加剧的信号。

商品价格缩水的代表性事件,是长虹再次降价。1996 年,长虹彩电降价30%,这次,长虹从降价50----1000 元,降幅15% 左右;康佳降价100-----1500 元,降幅10% 左右;创维降价18%。

通货紧缩的第二个表现,是资产缩水。

1.股票市场持续下跌。

自1997 年5 月较高点以后,中国股票市场就一路下跌。四川长虹的股票价格,竟然从46 元下跌到了12 元。从1998 年12 月到1999 年春节,讨论证券法,和连续不断的新股发行,都给股市雪上加霜,与直线飚升的美国股市,日趋恢复的香港股市,形成鲜明的对比。1999 年5 月17 日,当两只新基金跌破发行价以后,政府出面托市,股市过度飚升,但上市公司却在下滑。

2.豪宅大幅度降价。

海南豪宅降价出售,是第二项资产缩水。全国积压的8000 万平方米豪宅,已经数年,房地产公司的利益,和各项中间环节的费用,已经打入房产成本,豪宅积压,资金是压在银行,损失早晚由存款人或者纳税人承担。海南豪宅的成本至少每平方米数千元,此次降价出售,每平方米在1000 元左右,降价幅度超过60%,简直是亏血本大甩卖,这难道不是一次严重的资产缩水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彻底改造房地产供给体制,不清除中间环节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住宅建设投资,仍旧可能出现价格过高,居民难以承受的问题。到明年再出现积压,降价处理,资产缩水将更加严重。

3.正在缩水的另一项资产,是人民币自身。人民币对内价值是利率,已经连续降低,对外价值是汇率,在资本外流和未来国际收支的压力下,缩水亦在所难免。

即使按照广义的通货紧缩定义,将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考虑在内,未来数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亦在所难免。一个重要的信号是,1999 年5 月份,净出口将出现负数,国际贸易收支的逆差,进口的上升与国内经济增长并不同步,绝非好事。一是由于去年打击走私,将前几年已经存在的走私进口正式记入进口,扩大了贸易收支逆差,这正是一种缩水效应。二是国内启动内需所增加的收入,没有扩大内部需求,反而扩大了外部需求,如大量进口手机,经济学称为收入的“漏出效应”。4 类国内需求,消费,投资均为疲软,净出口由正变为负,正是紧缩效应,只剩下一个政府开支。扩大国债发行的扩张效应被增加税收的收缩效应所抵消。资本外流使国家外汇储备不再增加,阻碍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发行渠道;另一条渠道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由于多年积累的不良贷款需要清理,自动产生贷款紧缩;一条渠道是财政赤字在银行透支,已经被法律明文禁止。

目前就宏观经济政策而言,余地不大。短期可以贬值人民币并强制结汇,同时促进基础货币发行。中期可采取结构调整政策,包括及时进入WTO,以未来国内市场换取目前外资的大量流入,以缓和国际收支的逆差趋势;第二,出售国有资产;第三,提高低收入阶层的工资。长期则必须进行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和战略转换,我已经提出8 条措施,主要包括:采取低成本的反腐败措施,坚决清除腐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建立信誉记录;以国债带动 劳动积累,提高农民收入,进行国土整治和农村城市化;继续以开放促进改革,改变过分的纵向一体化,政府集中权力强化垄断的倾向,发展社会横向组织;将部分国有资产存量转化为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股票市场;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西方高消费的战略,发展独立的高科技和国防;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教育,司法,管理和工程项目的成本,等等。

总之,我们必须从历史阶段的变迁,把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看成是战略转换的不可避免的“变盘时的滑坡”,抓紧时机解决中国改革的深层次矛盾,为未来中国数十年的经济持续稳定有效益增长,创造条件。

二.需求主体转换与利益结构调整

1999 年6 月份,通货紧缩已成事实,政府和学术界在认识上有重要的深化,就是各方面才逐步达成了共识,我国需求和供给结构都出现结构性断层,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越来越多的改革成本要居民承担,居民预期收入降低而支出增加,影响了消费和投资,不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经济难以启动。目前的政策限于以政府财政力量承担改革成本,在增量上调整社会分配关系。扩大总需求,关键是调整需求结构,进行需求主体的转换。过去20 年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是3部分人的需求:

及时,外国人的需求。这是中国的出口。

第二,国内单位购买力。

第三,暴富阶层的需求。后两部分包括相当比例的进口轿车和手机,这是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在国内是豪华别墅,品质消费品,贵族教育,高速公路,都是一些高成本,高附加价值,高价格的东西,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供给结构,过度追求高利润,高资本技术密集,依靠进口原材料,高工资,低就业。这样的由少数单位和富人带动的需求结构,和为他们服务的供给结构不能带动大众消费,社会的需求和供给出现断层。当少数人的需求饱和以后,那些高成本豪华产品与大众无缘,相对生产过剩必然出现,而且靠经济总量的扩张,难以摆脱。

所谓启动内需,就是要让另外3 部分需求成为主体:

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投资需求,即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国土整治,医疗卫生,国防公安,农村城市化等8 个方面,应该由政府进行基本投资,提高民间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吸引民间投资进入。投资成功需要政府非常高的威信和组织动员能力,必须以低成本的反腐败措施,迅速有效地解决腐败和暴富阶层没有合法性的问题。

二是农民需求,主要是住宅,教育,农用汽车和家用电器。

三是城市居民需求,主要是轿车和住宅。但是城乡居民的需求似乎难以启动。大家奇怪,老百姓为什么有钱不愿意花?银行里不是有60000 亿居民存款吗?中国经济的研究者们长期忽视和忌讳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有人根据公开的统计数字,说中国没有两极分化,他们没有计算隐蔽收入和灰色收入;有人因为缺乏数字就不去研究。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有少数人以非常不正当的手段实现了暴富,大多数居民手头仍旧比较紧张,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直被忽视,或被掩盖,似乎谁去研究,就没有“实证性”,就有“否定改革开放”之嫌疑。

许多人估计,目前中国80 % 的银行存款,掌握在20%的人手里,其余80%的居民,只掌握大约20%的存款------ 这个“20 :80”格局,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格局,足以引起我们警惕。

治病,必须对症下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已经面临着“20 :80”格局,暴富阶层的消费已经饱和,由于没有合法性又不愿在国内投资,出现大批资本外逃。

国家投资很难带动民间投资,少数人的需求又带不动社会总需求。居民的即期收入并不太高,预期收入更不乐观;由于改革方向的偏差,其收益越来越多地被少数人所占有,而成本越来越多地由大多数人承担,居民预期支出增加超过了预期收入的增加,有限的收入要准备买房,治病,为子女交学费,直接抑制了消费。靠启动股票市场,可以为国有企业筹资,但是对消费刺激不会太大:牛市时大家只要赚了钱,就要再买股票;熊市时股票被“套”,有谁会“割肉消费”?进一步启动内需的政策,带有一定的社会收入分配的性质但是限制在增量方面,进行小幅度调整,如提高工资和对低收入阶层的补贴;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由政府财政承担下岗工人的社会保障等。但是如果只限于从增量调整,肯定会增加财政赤字,转化成通货膨胀,使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因此需要从存量上调整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解决历史遗留的老职工没有社会保障的问题。

三.以国有资产存量转化为社会保障基金

以部分国有资产直接转化为社会保障基金加入股票市场,是我5 年以来多次提出的建议,至今没有被采纳。我的建议是:在我国企业改革中,我们必须对于受到损失的工人,给予适当的补偿。除去待业保险以外,最主要的是:要把过去计划经济下由国家财政集中起来的,国营企事业单位职工干部多年积累的退休金和医疗费,在建立社会医疗保险的过程中,一次性地予以承认和补偿。

按国际惯例,高工资里包括了医疗和住房部分,难怪美国和香港人要用一生积蓄的三分之一来买房子。退休金,是经国家立法,由政府,企业和个人按比例,每月存到保险公司的,一个人劳动40 年,按复利计算,可以储蓄一大笔钱为养老之用。保险公司亦作为投资机构,使这些资金保值增殖,从投资利润中按月偿付养老金。在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这部分钱也是有的,只不过没有给个人和保险公司,而是由国家财政统一集中投资,形成了现有的国营企业。因此,按每个职工干部的工龄,解决住房,实行工费医疗是应该的,改革住房和医疗制度,是把这部分基金发给个人,同时把以前存下的也应补给个人

——如果国家和单位不再负担职工的住房和医疗的话。对于退休金更应如此。按照工龄计算,一个30 年工龄的职工或干部,如果被企业辞退或本人下海,应该按照工龄将以前存款补齐。在建立社会退休保险制度时,应该按照工龄,将全体职工的过去的养老金,由国家财政补齐。资金的筹集办法,一是拍卖一部分赢利的国营企业,二是发放一部分国营资产股票,三是发放一部分国库券因为养老金只有在退休以后才能按 月领取,所以一次性补偿,并不是将这笔钱一次发给职工,而只是给每人在保险公司立一个帐户,将国家欠职工的暗帐变为明帐。无论工作调动还是被辞退,这个存折都应随着职工本人走。

——企业破产,对于他的以后可以不管,但是对于他以前已经付出贡献,应该属于他的,就应该补偿。就是如何为现有国营企业解除社会负担的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实际上不只是企业,而是一个社区,负担了许多社会功能。许多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已经超过在职人员,“冗员”达到了30%,不解除这部分负,无论是哪一种主张,自负盈亏也好,平等竞争也好,加强管理也好,只能是纸上谈兵。问题在于,无人承担这部分“改革成本”。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者,对此只字不提,只是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外部条件”。而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者,在经过了许多部门的利益争夺之后,也只是明确了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这分明是“新人新办法”,而回避了迫在眉睫的“老人老办法”和新办法如何衔接的问题。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大有自发发展的趋势,无论是破产,转产,合资还是搞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者首要目标之一就是裁减冗员。下岗工人越来越多,成为各级政府最为头疼的“社会安定”的包袱,被迫拆东墙补西墙,勉强解决3 个月的待业保险问题。如果再拖延下去,经济结构转换,国内外市场竞争,经营者行为个体化三个规律,将自发为自己开辟道路,结果是国有资产被少数人占有,而把数千万工人抛向社会。政府或者命令银行发放贷款维持企业,或者以赤字和国债方式向失业工人发放补助,或者发动新的经济高速增长,三种办法都将引发严重通货膨胀,迫使经济收缩,失业问题最终严重爆发出来,这样一种危险的前景,我们必须要避免的。

为国有企业解除社会负担,涉及十分关键的实质性问题:在理论上承认工人阶级对于国有资产存量的债权或者是最终的直接所有权,在政策上给予其充分的补偿,补偿者应该是政府,应该通过向富人征税筹集资金,并从国有资产存量中划出相应部分,作为抵押或者拍卖,建立社会保险公司,按照工龄给予国有企业工人,以及事业和行政人员,补偿其在计划经济下被国家财政统一扣除了的“必要劳动的价值”。

四.算一算国有企业中“必要劳动的价值”

46000 亿国有资产存量,除去75 % 的负债,只剩11500 亿,基本上是过去工人干部投资于国有资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的价值”。计划经济下长期低工资,低于国际水平数十倍,上百倍,除了生产效率低以外,主要是工资结构不同。按照马克思的定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包括劳动者的生活费用和延续教育子女的费用。那么在计划经济下,我国的工资是如何发放的呢?

1。按月以货币形式发放到工人手中的工资极低,配以各种定量票证,仅够维持低的吃,穿,用。

2。住房费用,在国外发给本人,占工资三分之一以上。在中国全部扣除,变为企业利润上缴财政。然后按照工龄上报计划,再由财政拨款卖房,对工人干部进行无偿分配。房租极低可以忽略不计。目前把已经分配的住房再次出售,是没有道理的。

按目前一套55 平方米的中挡住房,在北京三环路线以外,商品价是20 万元。按照工龄20 年以上户均一套,假设全国尚有400 万户没有分配住房,按照10 万元一套,需要4000 亿元。如果能将多占用的住房收回,此项费用可以减到2000 亿元。

3。医疗费用。小病不管,增加工资每年每人平均100 元,按1 亿职工,每年要增加工资100 亿,加上大病报销,年需500 亿元。

4。待业保险。按3000 万人离岗,支付3 个月,每人600 元,需要20 亿元。

5。子女教育费用。过去上大学是免费的,现在自费达到学费10000 元。没有子女考上大学的家庭,这部分工资也应得到。按2 亿职工干部,3000 万家庭,其中父母工龄达到20 年以上者计算,1000 万家庭,需要1000 亿元。

6。养老保险。国外是从本人工资中扣除,经企业存放于保险公司。中国是存放于政府财政,投资于国有企业。全国职工干部是按照工龄向国有企业投资,而由国家统一负担养老的。经过企业改革,国家不再负担养老义务,就应该将这部分国有资产划出,建立社会保险公司。按照一个退休人员每年2000 元,1亿人计算,年需要2000 亿。

上述粗略计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及时,历史上上亿职工的必要劳动,投资于国有企业,是劳动者的债权或产权。

第二,在政府财政背后,是一个向哪个社会阶层征收财富,支付改革成本的问题。应该按照“收益与成本一致的原则”,由改革的主要收益者负担,主要是向富人征税和清除腐败两项。如果改为砍投资,借内外债或通货膨胀,等于让广大居民负担,必然加重两极分化,破坏社会稳定。

第三,上述费用平均到每年,需要支付2000 亿元左右。目前国有资产存量中的11000 亿元,年平均利润最多如此。就是说,为了支付年2000 亿元的保险费用,必须有11000 元的国有资产专门为他运营。这部分国有资产存量不能流失,不能通过任何形式化为企业所有。盈利的企业不能分配这部分利润而使破产企业无以补偿。

第四,为此11500 亿的国有资产存量应该划归保险公司,同时按照工龄给全国职工建立个人保险帐户。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很快地进展,在改革中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与右倾思潮只顾改革企业忽视职工补偿,和“左”倾思潮空讲维护托延改革不同,

本文提出的改革思路如下:

在理论上抓住三个关键:

及时,在改革中坚持全民所有制,实现全民所有制一部分(即工人阶级投资于国有资产中的退休养老金部分)由国有制向社会所有制的转化。

第二,国家承担历史债务并予以补偿,坚持以财政为主导,通过整顿税收和拍卖一部分国有资产解决资金问题。

第三,坚持“改革收益的占有与成本的负担相一致的原则”,坚决防止以货币手段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在实质上是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把改革成本转嫁给社会居民。在实施上把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划出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国有资产,进行公开拍卖,然后转换为养老基金,按照基金法的规定进行长线投资,同时对于全国国有企业职工统一按照工龄设立个人保险帐户。其意义包括五个方面:

及时,解决了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可以迅速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不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防止了国有资产(特别是其中关键的养老金部分)向少数人流失,保持了改革中的社会稳定;

第三,一部分全民所有财产由政府经营转变为社会经营,将推进经济民主化的进行;

第四,价值上万亿的基金在数年之内入市,将改造股市结构,克服过度投机,极大促进股市的发展;同时在拍卖国有资产时,会吸收大批游资,有利于国家金融稳定;

第五,拍卖的国有企业,该选择竞争性行业的企业,而基金入市是严格按照基金法,投向长期基础性行业,这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改造和所有制结构改造。

第六,在目前通货紧缩难以摆脱时,可以有效调整社会分配关系,扩大低收入居民的需求。

无论什么改革,都必须在坚决打击腐败,先立法,后按照法律严格实施。这是我的思路的前提保障。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措施的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是相互竞争的。分析当前国际与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客观规律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政策上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预见性,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经济形势 政策及措施 深化改革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报告》2015年10月所的预计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今年和明年分别为3.1%和3.6%,分别是低于的该报告在4月和7月所预计的数据,根据数据推测,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呈现下行。

要分析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主要就是分析仪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此,就主要是分析美国的经济形势与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以此为我国的后期发展提高理论和指导。

(一)美国的经济形势呈现下行趋势

根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的调查数据:美国在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比例为1.8%,根据2015年4月的预测为3.1%,2015年9月预测2015年9月为2.6%,而2016年则为2.8%,相对于的全球和其他经济发达体,可见美国经济在2015年为下行形势,美国经济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在贸易、金融以及在货币政策方面对全球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然而根据数据可知,美国依然还在金融危机中,多多少少仍然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美国的经济走向高增长在目前也是困难重重的,美国经济处于重要阶段,但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和趋势也是不可阻挡的,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对美国经济发展一集经济高增长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美国在市场份额上进行竞争,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就比如在技术方面,中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各国对中国设备需求量的增加就必然会对美国产生影响。

(二)中国的经济形势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占全球化的比重已经达到13.5%。在贸易方面:贸易规模已经成为全球及时。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国家政策的相应调节,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达顶峰阶段,产能和供给已经趋向的过剩。根据近几年数据显示,已经有在很多产业和行业已经出现了的过剩情况。2014年中国铁矿石的产量近15亿吨,进口9.33亿吨,在全球进口中所占比重很大,已接近70%左右,因此,中国的需求对于全球的产品销售贡献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很多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如果中国的需求下降,则全球的经济势必会受到影响,在目前,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会减退的,并且就目前这一趋势也是不会改变的。

二、经济政策及措施分析

(一)制度性经济政策

及时,改革激罨制是保障人民建设积极性的根本举措

首先,激励国有企业的创新;国有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始终突不破体制的限制、思想的限制等。

其次,激励科研创新;激励科研,保护产权。积极提高人们的创作积极性,激励奖励制度的创新;

再次,激励举报,保护举报者。对于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违法行为,政府要从奖励制度创新方面出发,积极激励大家的监督与举报。

第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首先,保护个人的合法收入,增加地方税。个人税可以实行全国联网,这样有利于消除个人收入的巨大差距;其次就是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尤其注重打击非法收入,加强法律制定,人民监督。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建设解决后顾之忧

尤其是人们退休后的经济收入保障制度;解决退休员工的收入保障,保障人们工作积极性,以及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过程中,因此,这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十分重要作用。

面的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采取向相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形势。

(二)非制度性的经济措施

及时,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的社会发展已经在朝向的科技社会、知识社会。因此就要加强互联网等的建设。提高服务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此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加大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联系与融合。

第二,政府加强经济监督;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就要退出这个领域了,而是要把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首先,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与运行的监督,确保政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其次,在国家关键领域的发展中,政府在放权中要注重度和分寸的把握。但并不是全盘不管,也不是全盘监管,要根据时展特点充分的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在经济背后的作用;然后,就是加大惩罚力度,对经济欺诈,及商业犯罪要加大惩罚力度。让经济犯罪,经济欺诈毫无生存余地;,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意识教育,加强权利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等,充分发挥公民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加强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尤其是西部经济建设。首先,加大资金投入,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本;其次,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后续力;然后,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尤其注重网络交通的建立,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甚至是与国际社会的联系。

如今的经济形势变化只在一瞬间,面对极速变化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我们要对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正确判断之后又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制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从国内经济形势观望未来政策取向

摘要: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变缓、国内经济下行、财政金融的风险性加大,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前前后后出台一系列的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防范经济风险的政策,使得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状态。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调整是比较及时的,防止了经济更大一步的下滑,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是可以控制的,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我们也要注意把控调控的力度,以免因为调控过度,给经济带来的损伤,同时,我们还要预见到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防止一些政策实施的不及时性使我们错失良机。

关键词: 经济形势 ;放缓;调控;政策取向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运行总体上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的情况。全球经济陷入低迷,趋于非常缓慢的上升状态;我国经济自身发展也出现很多的问题,结构化的不合理使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境,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气,要坚定的深化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发展具有活力,让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平稳较快发展。

一、当今国内经济的总体经济发展形势

(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或萎缩,出口增长压力增加

国际上,金融市场发展的不稳定性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大,世界经济走进低迷,发展相当缓慢,全球贸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情况也不容乐观。IMF秋季报告显示,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增长态势,发达国家经济有所改善,美 、日和欧洲一些国家经济呈低速增长态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呈分化趋势,印度稳定增长,俄罗斯、巴西、中东等国经济继续衰退。各国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分化,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加快,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再加上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替代部分进口,世界产业分工发生调整和转移、全球产能过剩、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使得出口增长压力不断增加。

(二)CPI持续上涨,存在通货膨胀风险

根据今年相关数据的出台,对通货膨胀的预判,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CPI较此前大幅上涨,其中的主要因素是寒潮和春节因素造成的蔬菜价格和猪肉价格上涨。信贷市场的下滑,使得人们觉得钱越来越不值钱,在市场造成一种通胀局面。

(三)内需不足,经济增长有放缓态势

失业的巨大压力和创造就业的负重明显,当今社会伴随着人口红利达到顶峰,人们面临着高强度的双重压力,于是保守消费,甚至于不敢消费;另外,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如当今的北上广深和一些西部地区的发展有着天壤之别,虽然国家又通过增加财产梯度增税,但是当今来看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我们切身看到郭明收入差距呈缓慢放大趋势,这也制约了内需的增长。

(四)楼市、股市持续走高,很多人热衷于加大对这两方面的投资

我们可以看到各地出现的买房热潮,如上海的离婚买房热潮,还有合肥房价的一路飙升。房地产行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长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行业,这不仅与中国的“家文化”有关,同时也与房地产市场的囤积居奇有关,我们常会看到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有大量住房却说没房子,从而使得想买房的人更加紧张,于是更多的人加入,抢购房子,形成一个供不应求的紧俏局面,这也造成了房价不断上涨。

二、相关的调控政策

(一)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尽管随着国际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出口面临着巨大压力,但随着外贸结构的调整以及动力转换加快,相信我国的出口压力会得到相应缓解。

1.调整进出口贸易的比重,集中主要力量,使得一般贸易出口成为拉动出口的核心

2.增加民营企业进出口

3.关注和鼓励广东等主要外贸省市表现

(二)缓解通胀的相关政策

尽管CPI走高,短期内无法降低,但是国家可以从别的途径降低国内通胀情况,防止通胀情况的失控,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1.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通过各种途径来收紧流动性,比如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公众出售债券,提高再贴现率等或者直接采用行政手段控制信贷额度。

2.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了税收,总体相当于支出减少,而支出减少进一步会引发投资的减少,最终会降低需求,使得物价回落。

3.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

针对我国国民收入贫富差异的日益明显以及地区差异的进一步加大,除了加强对发展偏弱地区的政策扶持,还要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众所周知,我们可能不怕贫穷,但是如果两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太大,势必会让贫穷者心生绝望,从而不利于社会安定,由此可见,财富分配很重要,它不仅关系民生,更关系社会安定,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有利于缓解这一情况。

(三)适度扩大内需

只有解决好人们基本的生活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人们感受到生活有了保障,他们才能放心大胆的消费。

1.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应该建设更多的廉租住房,加快对棚户区的盖在和重建,整改农村危房,使得人人有所居,安定和温暖民心 。

2.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李总理从任职以砭褪分重视高铁建设,多次向国外推广,我们要加快交通信息网建设,实现海陆空联动,加强区域经济的联系,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国民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采用相关鼓励政策,宣传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无小事,关爱共同的生存家园,我们人人有责。

4.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垃圾、燃料等都长期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关系农民生活环境更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要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让农民获得幸福感,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5.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6.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农民的收入大部分还是靠卖粮食的,我们要关注粮食收购,真正的为农民的生活做出保障,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的低生活保障,使他们的养老金和生活补助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提升。

(四)加强对楼市、股市的调控,防止投机行为

针对出现的买房热,政府要继续实行严格的限购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民众的引导和对市场的管理,防止出现囤积居奇,政府还可以加快安居工程和廉租住房建设,缓解房地产市场的供不应求。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交易与国内经济形势关系分析

摘要: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而言,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时间里股市经历了“上涨-顶峰-回落”的运行周期。过山车般刺激的经历落在每一个股市参与者的心里,也让好多人深思这戏剧性股市巨变的原因。文章对2015年股市“先牛后熊”的原因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做了一些探究,希望能够有益于提高广大股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可以给我国的监管机构完善金融监管,避免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提出建议。

关键词:证券交易;政策调整;突破;股市巨变

一、2015年中国证券交易市场变化及分析

(一)2015年中国证券市场初期疯涨原因分析

在2014年末,由于券商股的疯狂上涨,证券市场结构变得非常动荡。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1月,证券市场几乎一直处于剧烈振荡之中。之所以有这种剧烈振荡,是因为券商股的大幅上涨引发了市场狂热,伴随着杠杆资金的运用,券商股股价和指数的波动率急剧扩大,加之各类媒体的忽视与鼓吹更催化了这种疯狂。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政府将股票市场抬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再加上近几年传统经济的不景气,银行信贷的收缩,无风险收益率持续的持续下降,央行多次降息,多种对证券市场不利的举措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好像对中国经济实体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对于这种情况只能指望直接融资来进行帮助。为了营造一个能够帮助债务问题缓解和经济转型的大牛市,中国股市迎来了奔放的黄金时期。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下撒手,金融创新的快速推进又夹杂着浓厚的草莽色彩。证券这个利益链上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形成这次股市疯牛原因之一便是放松了监管力度,导致大量的资金涌入,大家都愿意获得更大的利益,哪怕是承担与之相应的巨大风险。不仅是券商的各个业务线的不断推进,各个更是想方设法的绕过限制,以看似合法合规的手段参与到股市之中,民间的资金更是大量积极的涌入股票市场,瞬间导致了股票市场的杠杆率急剧上升,推动了疯牛的形成。中国股市疯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杠杆的过度运用,中国股市闪电熊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杠杆的过度运用。当股灾从天而降,演变到就成了所有人为了逃出市场,不计成本的抛售股票,在股灾最极端的情况下,市场大部分股票都是无量跌停,并持续了数十日之久。

(二)2015年中国证券市场夏秋季闪电熊原因分析

疯狂的上涨总有尽头,尽管人们并不知道它何时到来。在狂热情绪中,许多的风险信号被人有意无意的忽视。比如高风险偏好的资金已经大规模入市,而市场还在憧憬资产配置的大转移。比如机构和投资者净多仓位大规模提升,几乎买完了市场上的流动性,还在指望更多场外资金的入市。直到大部分人尽可能加足杠杆站在山峰上时,才开始有人意识到自己的脚下好像已经没有太多人了。

有些投资者对流动性风险置若罔闻,认为以当时指数顶峰时的成交额并不会出现流动性问题,且相信有股指期货的做空就不怕现货兑现不了。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市场波动率的急剧上升。波动率的急剧上升其实意味着,市场参与者为了买入或卖出股票,需要支付更多的溢价,而这些溢价隐含的就是流动性风险。

但总归有一部分市场参与者意识到了风险的存在,并开始偷偷缩减自己在股市中的头寸。其中最为经验丰富的就是银行。在上证综指接近5000点时,已经开始有银行控制向股市投入杠杆资金。随后,监管层似乎意识到了疯牛不符合自己的工作开展计划,可能在一轮牛熊闪电形成后新股发行规模还未顺利持续的提升,于是着手风险控制。

但是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如果做出退却便会引发杠杆,发生疯牛崩溃,将对整个证券市场造成毁灭性打击。

(三)2015年中国证券交易市场的救市措施

股市从六月下旬起,疯牛突然急转直下,三周来股市蒸发市值约21万亿,A股投资者经历了从火焰中掉进冰窟窿的感觉。面对深市沪市的连连跌停,股灾的突然降临,救市措施呼之欲出。首当其冲的必然是中国政府,在股市调整的三周里,政府积极出台措施,推出了十六项举措旨在救市。6月27日,央行降息0.25个百分点并定向降准。29日午后,中国证券金融公司罕见盘中答问强制平仓规模小,晚间就养老金投资办法征求意见,投资股票比例不超30%。7月1日晚间,证监会进一步拓宽券商融资渠道,沪深交易所调降交易结算费用三成。3日早间,四大蓝筹ETF四天遭净申购395亿,汇金出手护盘已获确认。晚间证监会发力证金公司将大幅增资扩股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QFII额度将从800亿美元增加到1500亿美元。政府的一系列救市措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大部分股民早已被套牢仍损失严重,受股灾影响,因中国股市崩溃引发的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金融市场的不信任逐渐形成,当资金离开股市时,还有大量资金开始逃离中国,这造成了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压力释放。在这一连串的巨变之下,不得不引发人们的反思,对于中国股市这种经常性大起大落,非常不稳定的特性,必须制定出好的措施来防范并修正这种情况。首先要做好证券市场的严厉监管;同时需要法杖机构投资者,起到稳定投资,稳定市场的作用;然后需要发挥市场的自主供求调节能力,减少国家自身对其的调整控制,推动注册制改革;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营造健康有序的证券市场环境。

二、2015年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一)基本面:数据频现积极信号

目前中国国内经济趋势不被看好,不论是疲软的外部需求,还是落后的产能条件,亦或是不断减少的人口红利,都是眼下中国国内经济的压力,但是仅以此来说明中国经济未免有些片面。

有数据显示,1~5月份,中国国内经济还是处于一个稳定的增长期,居民消费商品的增幅较小,就业形势较为稳定,贸易顺差的规模一直较大。在此规模之上,工业贡献率跟上季度保持基本相同,上涨6.2%。货物贸易顺差为去年同期的3倍,达到13319亿元。1~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3%,其中,投资于高耗能行业的占比下降,而投资于服务业的占比继续提升。与此同时,民间投资的增长、PMI连续4个月的小幅扩张、部分传统行业的盈利回升出现等积极信号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些主要经济衡量指标呈现好转态势的同时,经济结构层次的优化升级成为重中之重。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杨松指出,中国经济今年以来实际的表现其实要好于年初各界的预期。“这样的表现,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自身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及稳增长政策。”因此从宏观面上看,我国内在经济形势频现积极信号。

(二)政策面:求新谋变屡出实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在这些有关经济的政策性文件当中,很多转型的词句频繁出现,这是6月中旬以来国务院谋求新政策以优化中国经济的具体表现。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在评价国务院推动“互联网+”的新政时认为,把诸如创新创业,协同制造,智能交通医疗等和人民生活日常息息相关的内容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无疑给我们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立足于新经济的政策,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对新技术、新生态的发展方向做出长期规划,从而挖掘出经济运行潜力、释放出更深层活力。

(三)信心面:高质增长广受好评

国务院总理曾在之前指出,未来的人口迁移、集聚和安居将是大规模的,这代表着将要有大规模的消费情况以及大规模的家庭设备更换,这同时也代表着有着巨大的城镇设施建设的进行,在这段时间将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将要出现,各型各类的消费将会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商机与潜力,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以及推动现代化建设。7月2日,总理在法国图卢兹出席中法工商峰会致辞: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经济指标趋稳向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今年经济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美好愿景,让不少海内外学者和机构对中国经济普遍充满着信心。“从短期来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意味着政府在结构调整和为解决金融脆弱性所作的政策努力方面正在取得进展。从中期来说,这些努力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型,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从投资转向消费,从出口转向内需。”只要中国走过这一轮的经济调整,将会走出最困难的时刻,迎来一个较好的内部增长期,预计将是今年下半年或是明年。

三、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及反思

(一)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从2015年6月中旬开始,A股市场就进入一个去泡沫化和不断探底的过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指数下降了4成。而股市价值的大幅下降不仅会影响到股民的财产,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与信心,也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市场造成影响。但是对比往年的经验,可以发现中国股市对国内实体经济并没有造成过什么大的影响。2000~2004年中国国内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而此时的股票交易市场处于非常疲软的状态,而2007―2008年中国股市的暴跌70%更是没对中国国内经济造成什么大的影响。或许2015年的股市大跳水并不会影响到中国国内的实体经济,但是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越来越不能独善其身,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现如今,我们应该对比2008年欧美金融海啸对其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而做出警惕。

6月份如此剧烈快速的下跌,主要原因就在于去杠杆和做空股指期货。加上了高杠杆运作的场外配资不断被强制平仓,A股陷入了恶性循环。如果企业因为缺乏实体经济投资机会而把资金投入股市遭受到巨大亏损,都可能使金融机构趋于谨慎而缩紧信用。不过2015年下半年股市有所回暖,对实体经济市场造成的影响应该也会小一些。

(二)对中国证券市场交易现状的反思警醒

8月份中国股市又遭遇了一次余震,这次余震对中国的警示意义其实高于股灾,因为它直接触动了中国最敏感的神经──资金逃离。此时中国政府和央行正式出面,在全球进行安抚工作,传达人民币没有持续贬值的风险。中国央行为了改变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的看法,借助金融机构之手入市承接人民币,算是修正了之前一次性贬值所带来的影响。中国政府和央行的努力短期看来行之有效,人民币汇率不但被稳定住,甚至出现了明显反弹,还有全球各色重要人物表示对中国市场有信心。之后金融当局加强了中国资金非法出入的查处和监管,地下钱庄也受到大规模冲击。

中国政府依然需要中国股市为经济提供融资功能,之前高杠杆的疯牛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牛还是牛市,但模式被引导到了慢牛,至少现在看起来如此。在一系列升级的各种手段管控后,股灾时不得已推出的管制措施如今正慢慢退出。

2015年年末的IPO重启标志着中国股市的重置。2016年中国股市将继续肩负重任,在政府和监管当局的引航下,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的前行。2015年令人窒息的疯狂和恐惧或许短期内不会重现,但必会是让每一个证券市场参与者难以忘怀的记忆和经历。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决定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因素

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们首先要有一种前瞻性的视角。所有发生在今天的大事,以及决定今后发展趋势的大因素,越大的变化,越大的事件,它的酝酿一定越靠前,我们越要往过去的时间里去寻找,这样就越可能发现它的踪迹――也就是要有历史的视角。

比如说次贷危机,说起来是2007年7月出现的,但是我认为它的酝酿可以追溯很长时间。及时个时间段,我认为至少可以追溯到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导致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开始,在新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利润,我把它叫做“新利润”。这个新利润我们直观地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生产的耐克鞋,沃尔玛收购五块美元,拿到美国本土去卖就是120美元,中间要增长60倍;在中国生产的鼠标1块美元,到美国去卖40美元,增长40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金三角生产的海洛因,两千美元一公斤,到美国要卖十万、二十万美元,增长的幅度也不过就是中国产品现在几十倍这样的一个增值倍数。

关于这种利润,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里找不到解释。有人说这是一个垄断利润,真是这样吗?当新全球化没有展开,发达国家的产业没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贸易没有像今天发展的时候,垄断早就出现了。历史上帝国主义的出现,正如列宁讲的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发生了,为什么那时都没有这块利润呢?有人说是知识产权,耐克鞋有知识产权、有无形资产,可是耐克鞋在美国国内生产的时候,怎么就没有这几十倍的利润增值呢?这个也解释不了。什么垄断,什么无形品牌、无形资产、技术等等,都解释不了。

“新利润”的产生导致了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物质产业由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生了这块新利润,只要把物质产业转移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资本就可以拿到这块新利润,所以物质生产就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投资贸易模式。在物质产业转移以后,发达国家的资本干什么呢?几乎所有的物质产业,除非发展中国家不具备技术生产条件,物质产品都会被拿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生产。发达国家就这样在物质生产领域里丧失了比较竞争优势,只要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能生产的,只要我们的生产技术前进一步,物质产品马上就会转移过来。

比如说汽车制造,现在已经过来了,出现爆发性的增长。之后飞机也要拿过来。中国从“十一五”开始计划,“十二五”要投产飞机。随着我们的技术前进一步,物质产业就往这边转移一步,跟着市场、消费就转移一步,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把发达国家的物质产业一步一步掏空了,他们的资本就开始进入到了虚拟资本里面,我把它叫做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产业转移了,一方面他们从生产物质产品转向了生产金融产品。过去,正如列宁所讲的,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现在我们看到什么?整个是倒过来的,叫商品输入、资本输入,是资本逆差、贸易逆差,两大逆差,这明显与传统的过剩型的资本主义是不一样了,它是一种新型的形态,颠覆了整个现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把整个社会的、全世界的经济运行都纳入到了一个新的轨道。我们如果不在这个新的轨道里面去认识问题,去看问题,很多问题就看不清楚。如果不采用新的观察角度,那我们就会既不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未来怎么去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用战略的眼光、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国际国内经济的总体形势。

中国有条件战胜这场危机吗?

首先要承认,这些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工作进入了一些误区,导致了一些不稳定情况出现。比如说直到目前(编者注:指2008年12月底),投资的回落是一条逐渐向下的曲线,出口到11月份出现了一个急速下降的变化,消费需求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略有下降的曲线。而工业生产从2008年8月份以后到9月份开始急剧向下,我把它叫做折线性的变化。比如说从用电量,从钢的产量,还有从工业生产的速度,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需求变化是曲线,但是工业增长出现了折线性变化。不是需求出现了折线性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增长出现了这种转折性下挫的变化,而是前一阶段我们过渡的紧缩导致了这种变化,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对现在通胀的特殊性质认识不清,所以不恰当地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把反通胀放在了及时位,而没有看到经济内生性的收缩已经开始了。在这个时候我们仍然在进行强烈的紧缩,结果没有紧下来物价,紧下来的是经济增长。本来,中国应当是在全球当中一个具有条件战胜这场危机的国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但是宏观上如果我们有失误的地方,那就另当别论了。

宏观调控要避免四个误区

我认为在2009年的调控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可能发生的误区有四个方面:

及时个方面,我们对国际环境的判断一定不要偏于乐观。

我很担心大家都抱有盲目的乐观情绪。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讲次贷危机已经过去了,或者已经过去了多一半,下来就是一个尾声,就是要收场了。如果宏观调控立足于这样的一个判断,那么现在出台的这些反危机措施,包括四万亿也好,还有多少万亿也好,只是作为一个对冲当前危机影响的最终措施。假如我们没有预见到2009年将会受到比2008年严重得多的、更大的冲击,并按照这样一个预期做好各种准备的话,后果将会非常严重。非常遗憾,目前我还看不到这样的一种认识。比如说四万亿,如果说中国的出口5%到10%是正的增长,4万亿是可以解决经济下滑的,是可以保住的。但是如果2009年的出口是负的10%,或者是负的20%,乃至更多的话,这4万亿够吗?分摊下来一年2万亿够吗?我看这远远不够。

为什么说2009年的危机会比2008年要严重得多?我认为2009年的次贷危机会向实体经济传播,并且再向金融市场返冲回来,加重危机的程度。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的特点是负债消费,靠居民负债,购买房子、购买汽车、购买各种消费品,他们的房贷、他们的信用卡贷款等等,都将通过一个渠道转回到金融市场上变成证券,叫做债款的证券化,以此来维持负债消费的增长。但是,金融市场的崩溃使负债消费通向金融市场的通道断了,所以居民的消费就不可能再有以前那样继续的增长了。这种增长一旦没有了,对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就形成了一个需求屏障。那么,美国的制造业在没有了全球的竞争力以后,他之所以还能够苟延残喘到今天,有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他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发垃圾债券、发股票等等。而现在,金融市场这场风波切断了它供血的来源,相反,过去给他输血的这个渠道,现在变成了抽血的渠道了。比如说通用公司,大家知道,美国三大汽车之首,现在陷入很大的危机,其中就有360亿美元的无担保抵押债券,整个620亿的负债,现在人家在跟他讨债,日子很难过,向国会去求政府来援助。

一方面,发债券的渠道断了,没法融资了。另一方面,美国的生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实体产业是靠虚拟市场的繁荣来补的。我经常说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通用公司的金融子公司,它的资产只占总公司的3% ,但是利润占到全公司的40% 。过去单纯发汽车贷款的金融总公司,参加了好多衍生产品的交易,然后大把大把地赚钱。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在很大的程度上,美国的实体产业是靠着虚拟资本来补充实体的,虚拟经济利润来补它实体经济的生存。如果这个来源一断,它的实体产业、教育也好、汽车等等也好,实际上面临的情况都一样。

美国现在不愿意救它的实体产业。美国的金融机构那么多,要花的钱就很多,实体产业实在没法救。相对来说,它的金融机构还有一些全球竞争力,但是它的实体产业,却没有什么全球竞争力。美国国会对三大汽车公司说,你给我拿出一个计划来,我就给了你钱,你以后就能好过一些了。结果这三大汽车公司没底气在国会说出一个好的计划来,国会也就不给他这个钱了……实际上,这个例子就是美国整个物质产业的写照。另一面,美国经济将会受到需求的影响,受到整个金融市场融资断流的影响,受到输血这个血管堵塞断流的影响,生产制造甚至反回去抽血,美国的物质产业就要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危机。现在(编者注:2008年12月)国会给了通用和克莱斯勒174亿美元的援助款,其中134亿给通用,但是通用拿到这134亿也就撑到2009年四月份,国会可能就不再给它钱。我预计,2009年4月份就是通用倒闭的日子。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预计2009年会有一场美国实体经济企业的倒闭风潮,这个倒闭风潮又会反向过来去影响它的金融市场。怎么影响呢?大家知道美国的上市公司只有两成是金融类股,80%是非金融企业上市,这些企业不好,一定会对美国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当年日本泡沫出现了以后,很多人到日本出差回来说觉得日本人很好过,日子并不像发生金融危机的那样恐怖,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发生金融危机以后的十几年当中,日本仍然是一个贸易顺差大国,日本生产的产品除了自己消费,还可以出口。今天,美国是什么情况呢?美国现在食物消费当中的25%要靠进口,40%的消费品要靠进口,如果它的金融市场继续维持现在这个样子,大家都不去买美国的金融产品,那么美国就没有能力去补充经常项目下的逆差,就不能拿金融商品去换我们的实物产品了。居民消费水平下降了,老百姓就不干。奥巴马上来时要这个要那个,期待他的罗斯福新政?什么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生产过剩,现在是美国要动用一分钱,都得跟国际市场去借。要不到又怎么办呢?因此美国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的一个表现,就是它的社会将发生动荡。我看前两天《华尔街日报》上分析说美国的老百姓的储蓄率提高到10%,能够给美国增长1万亿的储蓄,但是如果现在美国的救市需要好几万亿的话,老百姓勒紧了裤腰带也不行。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中国2009年的通货可能会掉得很猛的一个很大的原因。简言之,美国2009年必然紧缩消费,他紧缩的消费就是我们的减少出口。

我预计,2009年――最快是上半年,最迟是下半年――将有可能会爆发一场货币战争。这是因为,如果美元要崩溃,就会导致美国的金融市场崩溃,进一步导致美国的金融大权彻底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撑不住了,就要打一场战争,在经济手段黔驴技穷之后,动用军事力量挽救美元。我们看,现在美元0.2%的利率是二战以来低的。要救援美元,美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了。新总统奥巴马那8500亿美元在哪儿呢?现在这7000亿花光了以后,后面的钱在哪儿根本就不知道。如果美国实体经济引发了一场新的金融市场崩溃,谁都不去买美国的金融产品,那么它的融资情况就会更差,就更有问题。我们再看,从2008年7月到10月,美元展开了对全球货币的一轮强势,大概对欧元升值了25%。这一段升值,实际上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全球的不良金融资产都集中在美元资产上。反过来分析,欧洲的金融资产的规模和美国差不多,为什么不是欧元强,为什么欧元不去救?大家都知道这个救的是美国金融机构从全球调动美元,调动到美国去才把美元给买高了。这一点很好佐证,从2008年7月份以后,纽约股市两次跌到了8000点以下,低的时候到了7552点,为什么是这样?过去美元走强,就是美元资产强,现在是美元强,但美元的资产却往下掉得很厉害,这个反差说明这些钱不是去购买美元资产的,大家都在逃离美元资产。如果说全球的不良资产大部分都集中在美元上面,这场风暴就将刮得更大,资本就会拼命往欧洲跑,因为欧洲是较大的资产池。与亚洲相比,中国很大,但是中国没有开放的市场。日本也不够大,也就是五、六万亿左右的资本市场规模,这样美元就会向欧元方向跑。前一段我们看到,在2008年6月当欧元到了1.6的时候,就爆发了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争端,爆发了北约舰队和俄罗斯舰队在黑海的对峙。在那之前,赖斯到了格鲁吉亚去干了一些什么事情,讲了一些什么话,总之是欧元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美国就不干,就一定要搞出一点事情来。我们还看到,当美联储把它的利率这一次一步调到0.25的当天,欧元对美元猛升了5.1,从1.28一下到了1.47,蹦着往上涨。当然,最近这两天又有24小时回落。总之,就是这场国际的变化,它会酝酿出很多很多的复杂关系。前一段有人让我说这个仗会怎么打,这个冲突会在什么地方产生,我真是讲不出来。为什么?因为这个需要有很多人研究,研究在欧洲的周边地区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撬动的地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这些变化都有什么东西,我觉得这恰恰应该是我们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应该做的,我们在这方面的力量太弱了,我真说不清楚。不过我觉得这个战争恐怕是因为美元崩溃,美国没有了其他手段,只剩下这一招,所以他就要干这个事情。这是及时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判断不能太乐观,太乐观了要出问题。

第二个,就是我们对物价的形势判断不能太乐观。

从2008年8月份以后,物价就开始明显地回落。8月份的回落,也是政策调整的一个衔接的点。有人认为正是因为物价开始回落了,中国政府开始刺激经济的政策了,如果是这样认识的话,特别是如果宏观调控当局也持有这种观点的话,我认为就很糟糕。物价从2006年四季度物价开始走高以来,两个因素在影响物价,一个是过低的食品价格,一个是输入型的通胀。比较起来,输入型通胀的影响程度更大一点。那么,从7月份以后,全球的物价都在往下落,而全球的物价往下落使国际资本大量地离开了商品期货市场,回归到美国的金融机构去救市、救金融机构,这样的一个过程才出现的。所以并不是我们控制物价、我们能够把它控制下来。2008年7到10月份,这轮美元的急升使大量的资本从期货市场抽出来,我们今天的物价才能大幅回落下来。但是,反过来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期货市场,或者是全球CPI的这种波动,全球物价形势的波动,是受制于、或者决定于资本的流动方向的。如果资本大规模地再回归到期货市场,那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而且这种情况很可能大升!如果当这一轮危机相对地平缓、当金融机构调集美元去解决它的这种清算需求大体上结束了的时候,以后这些国际资本它还要回来的。它回来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将不敢再碰衍生性产品了。但是,这个商品期货恐怕还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向,所以很有可能他们还要进来。从时间上来看,2009年上半年、或者六月份前后,是美国这一轮的CDO、CDS集中到期的年份,因为我们知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高峰是2005年前后,那么一个标准的CDO,或者CDS是五年,所以陆陆续续到期的高峰是2009年。很多机构都预测了在2009年在六月份的时候,是CDO、CDS的到期高峰,是一个清算高峰时期,当这个高峰过去以后,这个资本可能又会要出来。那么出来的话,如果进入到商品期货市场的话,又会把期货给打高了。

我认为,中国经济再走出低谷向一次新的高峰再运动的话,应该在2009年4季度出现经济反弹。如果说,要是正好在反弹的时候,国际的价格又开始抬头,又开始把中国的物价顶起来,那你说,是不是我们又开始面临着过热,在过热与通胀之间必须做出一个宏观调控的选择?我们是不是又开始要把保物价放在及时位了?我很担心发生这样的事情再发生,那就会不断的重复以前的错误。

第三个误区,是关于人民币的汇率问题。

中国现在减少了一点外汇储备,资本外逃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在原来将近两万亿的外汇储备当中,有人计算过,至少有一半是国际热钱。这些国际热钱,我们在国际变动中如果利用得好,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形势摆布得好,就将会有更多的热钱进来让我们利用。因为我们有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人民币和美元之间,也有一个比较大的利差。

前些年,大量的热钱进来,就是奔着汇差和利差这两个因素来的。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调控不当,摆布不好,有可能使这些外资就会大量地流出,这对中国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影响。刚才我讲2009年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比2008年要更加明显,2009年的出口比2008年还掉得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是为了促进出口而使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非常不理智、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但是,恰恰在最近(编者注:指2008年11月底),我们让人民币连续贬值了四天,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是中国要用贬值来促进出口,结果大家看到最近的外汇储备开始大量下降,出现了资本外逃的情况。因为人家来,就是要赚你这个利差和汇差的。如果说真是出了资本大规模的外逃,比如说外逃出去1万亿的话,对中国的货币市场、金融市场等等各方面的影响将是非常不利的。我们不要以为调低人民币汇率,就能够把中国的出口拉上去,如果真是想拉,不如提高出口退税水平,千万不要动汇率。人民币2009年好的选择就是微幅增长,比如说再有3%的涨幅,这个是最合理的安排,千万不要让它贬值,导致资本外逃。

第四个、一个我们要避免的误区,就是我们不要把次贷危机,当做一个的坏事情来看。当经济繁荣的时候,认为任何危险也没有;当次贷危机来的时候,我们又认为眼前一片黑暗,这两种思想都不是辩证的思想,都不是辩证的考虑问题。危机当中有机遇,繁荣当中有危机,我们应该这么去看问题。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及时个方面,我认为在现在正是中国向亚洲迈出一步的好时机。在21世纪,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的老大,会成为全球的老大,但是你要想成为全球的老大,你首先要成为亚洲的老大。过去,在发达国家经济好的时候,实力强的时候,中国要想向亚洲地区迈进,不让你迈,亚洲国家对你也警惕,但是现在这个时机,亚洲国家依靠的美国、欧洲的出口靠不住了,那么中国如果能拉动他,他会对中国迅速缩短距离。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自己家门里边的事,必然要把他们更多的精力分散过去,这正是中国向外走一步、向亚洲走一步的重要时机。我们可以通过把产业链向整个东南亚地区延伸,通过我们的交通技术设施,比如说泛亚公路、泛亚铁路,和航道的整合,将产业链的延伸延长,这对于中国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另外,我们所面临的生产过剩的问题,如果有一个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的趋势的话,也会很好地化解中国国内生产过剩的模式,所以这个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是中国迈向亚洲好的时机。要说战略,这就是大战略,这是奠定中国在21世纪能够站在世界顶峰的一个重要的一步。如果丧失的这个战略机遇,以后恐怕千载难逢,就难以找到了。

第二点,我们现在处在向海外收购技术、收购品牌、引进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因为那些资产是比较便宜的,比如通用公司前几年较高峰时候的市值是560亿美元,到2008年11月通用和福特加起来还不到100亿美元,这个时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进一步,美国政府现在需要中国的钱来支持他,那我们只有买你国债,我们买你的企业你不让,原来买尤里科你不让,现在你还不让吗?你不让我就不给你钱了,这口气能憋死你。所以我们不能够只想持有美国的国债,至少可以拿国债做筹码,增吃你国债可以,但是,你要放宽我对你美国企业的并购。这个时候我们的现金筹码显得非常之重,将会有很强的谈判能力。

一点,这些年,就是这几年次贷危机深化的这个时期,是我们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好机会。解决台湾问题,美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大家说你一个经济学家怎么谈这个问题,这都是有关联的。打一场台海战争,恐怕也得几百亿美元,如果我们要是能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何乐不为?美国的对台政策从属于对华政策,而对华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利益,我看现在就是两个,及时要中国的产品、廉价的消费品、要中国的资金,这是一个现实的利益;第二个,潜在的利益,就是未来它在和欧洲冲突当中,美国需要中国的支持。仅这两条,就足可以拉住美国,跟他谈判,然后给我们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争取一个良好的条件。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对国内油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生产经营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继在发生着变化,诸如国内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国际油价居高不下、欧债危机对市场的整体影响等,这种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于我国油田今后的发展来讲,既是一场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比较大的挑战。为促使我国油田生产能更好地适应当前这种经济形势,继续为我国各项经济建设继续做出贡献,我国各油田生产企业必须充分依托当今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其储量、产量尽可能地持续稳定。

关键词:国内 经济形势 油田生产 机遇和挑战 探讨

上世纪是我国油田开发和生产的一个不寻常的过程,建国初期,我国的石油生产状况极其落后,经过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几十年努力,已经开创了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石油开发和生产系列,不管是石油、还是天然气在生产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为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石油、天然气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再加上勘探技术或者开采技术都要受到一定地质条件的制约,所以油田的开采、生产一般都要经过开始生产——旺盛生产——衰落生产,这样的一个具有很明显周期性的历程。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油田的开采和生产正处于这样子的一个现状:及时,在我国东部地区的那些老油田,近年来其石油开采量、生产量普遍都出现下降趋势。有关资料表明,直至公元二千年底,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其油田生产量已经进入总递减的中晚期阶段,就油田综合含水率来看,已经高达百分之八十六,就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来看,也已达到百分之六十四以上。第二,在我国中部地区,由于其油田大多属于低产能、低储量丰度的油田,其开采量和生产量的增长幅度也是极其有限的。第三,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开发较晚,其油田多数处于开发的中早期,不管是含水率还石油开采程度都比较低,因此其油田开采量正处于一个持续发展阶段,这对于促使我国陆地石油额稳定生产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在我国近海海域,由于近年来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油气勘探量的增加,其生产量也在迅猛增长,年增长率甚至超过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以上这些就是当前我国东西部、中部、近海等地区油田的开采和生产现状,对于我国当前这种经济形势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次较大的挑战。

一、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我国通过二、三十年时间的改革开放,已经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为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这对于当前我国油田的勘探、开采或者油气生产等方面来讲,都是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但也正如上面所讲到的,我国虽然在油田气田勘探或者开发方面,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石油、天然气是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近年来我国很多油田,特别是东部地区的老油田,面临着产量急剧下降的趋势,再石油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那些诸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较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等等环境问题,都给我国当前油田的进一步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所以当前这种境界形势下对于我国油田的发展来讲,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来看,当前我国油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促使石油的需求量也在快速持续增加。这可以极大地刺激我国油田的勘探和开采,对于石油的生产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从石油需求的方面来讲,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制约,对于我国当前以及未来油田的发展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效果——每年以百分之九的平均速度在快速而持续发展着;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石油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在2008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3.96*108吨,而该年我国石油生产量仅为1.9*108吨),这个缺口只能靠进口石油来解决,这个巨大的缺口(2*108吨)创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个我国以外石油的高依存度。这对于我国的油田生产以至我国今后的经济稳定发展都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受到石油所固有的性质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今后我国油田不管是储量还是开采量其增长幅度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新勘探的油田其储量的品位也不高。进行油田开发的条件和基础就是有关石油储量和品位的高低。从石油储量来看,我国的石油资源是丰富的,而且从勘探这个方面来看,我国油田大多处于中等成熟这个开发阶段,而且我国还有很多油田尚未被发现(诸如西部地区和近海海域),其探明储量还在持续增长,所有这些都是今后我国油田持续发展的一个难得机遇;但如果从人均占有可采油田储量来看,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十八;而且受到勘探技术以及地质条件的制约,今后不仅石油储量难以有更大的增长,而且新增的那些油田其石油储量的品位也在不断降低,所有这些,都给我国今后油田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较长时间的油气生产所产生的影响。经过较长时期的勘探和开采,在油气资源方面积累率很多有关勘探和开采的技术经验,这对于今后我国在西部和近海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建设大油田来继续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是有利的,给我国油田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也正是较长时期的油气勘探和开采,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的主力老油田出现产量降低和那些已经开发的油田相继进入高采出和高含水的中晚期阶段。面对这种状况,即使今后对油田新区大力勘探、油田老区大力挖掘,也很难促使国内原油达到高峰生产更不用说较长时期维持稳产高产状态了,因此面对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当前我国油田生产状况已经很难满足其所需求的石油了,这种经济发展形势无形之中就给我国油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能源还是石油这种常规能源;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其储量极其有限、分布极不均匀,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区由于政治局势的不稳定,致使世界油价居高不下;再加上近年来出现的欧债危机对整个市场的冲击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国今后油田的生产面临着一个严峻考验。

二、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油田应采取的有效对策

为了促使我国今后经济发展能够持续快速发展,为了保障我国国内油田在原油、天然气生产方面能继续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做出有力的支持,我们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有关油田的开发技术,努力开发新能源,早日找到新的石油替代品。

(一)立足于自主,充分挖掘国内油田储量和产量

促使高含水油田有关原油采收率的持续增长。这是我国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进行油田开发时所应执行的最主要任务。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经过建国后到如今这么多年的开采,对于我国那些已经开发的油田,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主力油田,早已深度开发的那种高采出程度和高含水的阶段了;但也正是这些老油田,全国原油生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依然是它们所生产的。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一定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开放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来促使这些高含水的老油田,进一步提高它们的原油生产量,从而在较大程度上保障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石油需求量的日益增长。

(二)走出国门,参与国外油气田市场竞争,以扩大我国能源资源占有量

我国周边有很多国家,诸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等,它们都有极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可以充分我们的资金、技术优势,跟他们合作开发油气资源,从而促使我国油气资源生产量的增加和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保障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寻找石油替代品,开发新能源

众所周知,油气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储量再大,终有24小时也会被我们人类消耗完的;此外,油气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对我们周围环境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例如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等等,所以本着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出发,我国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条件,努力开发新能源,努力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替代品,以保障我国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这种经济形势,对于我国油田的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场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在这个基础上,充分依托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我国油田进行高效地开发,让我国油田的采收率不断提高,尽可能地保持我国油田生产的持续稳定,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基于国内经济形势下行的视角,对结构性减税的制度探究

摘 要:2013年度,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经济活力减弱,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调控房地产市场,改善投融资平台风险,综合因素下,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出现了明显的GDP增速放缓现象。2013年结构性减税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对刺激经济,扩大内需有重要作用。结合中国经济形势就如何理解结构性减税、结构性减税的原因及背景、实施结构性减税的进程以及完善中国结构性减税的建议进行较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结构性减税;增值税改革;中小企业;税收优惠

近几年,在国外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经济下行、物价上行的状况下,自2008年中国政府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开始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它逐渐成为了中国宏观政策的工作重点。2012年度,结构性减税继续被列为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一。

一、结构性减税的内涵

减税,指通过调整税收法规制度而降低税负,即通过降低税率或减少税种或缩小征税范围等方式降低税负,从而达到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结构性减税,是指在“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下侧重于减税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以减为主,旨在通过一系列“减税”措施,对税制结构进行优化,整体上既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又符合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要求。为达到特种目标而针对特定全体、特定税种水平来削减税负水平,把优化税制结构、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脚于针对性地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之上。

二、结构性减税的原因及背景

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是由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决定的。

从国际形势看,目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形势严峻。受欧债危机蔓延的影响,欧元区经济及其他经济体冲击较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13年及时、第二季度,虽然美国经济和就业状况都有所改善,但次贷危机的余波仍未平息,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市场前景仍不稳定。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度中国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改善融资平台风险等手段,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原有的快速推进重工业化进程及以廉价劳动力为主导的制造产业粗放式发展过程明显放缓。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发展税收负担沉重。2012年两会前的一份调查显示,有高达63%的企业认为自身的税负较重,90%以上被调查企业认为结构性减税不到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收负担率过重,积极性会比较差,活力会减弱,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受世界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影响,中国出口受到较大负面影响,而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提高,资源价格在上涨。这样的情势导致目前中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未来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因此,需要依靠结构性减税,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实施结构性减税的进程

(一)阶段性减税措施

1.增值税转型改革。自2009 年1 月起,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允许企业抵扣购进设备所含增值税,降低投资成本,同时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由6%和4%统一降为3%。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10省市。自2013年8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2.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2008年4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2009年先后3次提高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产品作为提高出口退税率的重点,同时坚持对“两高一资”产品取消出口退税政策。

3.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自2011年11月1日起大幅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5 000元~20 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5 000元~20 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300元~500元。营业税起征点的幅度: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5 000元~20 000元;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300元~500元。

4.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自2008年起中国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税率、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法定税率由33%下降到25%,规范了各类企业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5.减轻小型微利企业税收负担。2010—2011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为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2012—2015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从2013年8月1日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抓紧研究相关长效机制。

6.提高个税工资、薪金税前扣除标准。自2011年9月1日起,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将减除费用标准由2 000元/月提高到3 500元/月。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结构,将现行9级超额累进税率减少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并对级距作了相应调整,扩大了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同时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扩大了税率的级距。

2009 年1 月20 日至12 月31 日期间,购买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的消费者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对个人购买住房实行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并适时放宽了个人转让住房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条件。自2009年1月1日起,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由0.2元提高到1元,净提高0.8元;柴油每升由0.1元提高到0.8元,净提高0.7元;其他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在现行税制框架内,通过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额的方式,实行“价、税、费”联动,替代公路养路费等“六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

多重减税政策,涉及投资与消费,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等方方面面,整体减税涉及税种多,受益人群广,减税程度深。减税措施在鼓励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出口、促进就业、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未来减税措施

改革个人所得税。短时期看来,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降低中低工薪阶层的的税收负担,调增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等收入由目前的税前扣除标准;二是减少税率档次,降低边际税率,进一步提高中高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促进相关消费。

调整消费税和营业税。作为调节消费品的重要税种,针对中国目前的消费税,对属于重要生产资料的消费品如轮胎、酒精等征税,同时对一些低档化妆品以及在农村拥有广大市场的摩托车征税的税率偏高,另外对某些奢侈品如品质手表征收20% 的消费税,这样的征税方式会使得其价格高于国外,从而影响到国内的消费需求。

营业税调整的内容应体现对社会消费热点的支持,建议对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这些行业征收的营业税税率适当降低,以降低成本价格,进一步刺激消费。同时为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调增营业税起征点。

四、完善中国结构性减税的建议

当前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中,把减税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刺激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上面。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1.继续深化增值税的改革。2012年1月1日开始,上海在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领域启动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增强服务业竞争能力;有利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带动扩大就业;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值税征收范围覆盖广泛的货物和劳务,与世界接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时,降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提高征收起征点,从总体上达到减少税收负担的目标。

2.调整消费税。消费税由于制度设计存在诸多不合理,影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未能有效调节收入差距。影响价格透明度,违背公开原则。对消费税的改革,一方面应着重调整征税范围;另一方面将价内征税改为价外征税,从而增加税收的透明度,更好地调节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需求。

3.改革个人所得税。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收入总量小,对整个税收收入和经济影响有限;二是目前仍实行分类征收,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提高仅仅减少工薪阶层的税负,对比重更大的低收入者和财产性、经营性、隐性收入多的高收入阶层没有作用;三是征管水平有限,不能实行综合征收。因此,研究和制定长期适合中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税收征收制度优化的重要环节。

4.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中小企业在中国拥有强大的促进就业作用。订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具体包括: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继续提高中小企业的免征额标准,降低中小企业经营者税负,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的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课税。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除了经济支撑政策,还应该扶持社会政策,用复合型的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针对目前国内经济形势 该如何吸取日本经济停滞教训

当前我国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汇率角度来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激增,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巨大压力,这与80年代日本是相似的,并且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中国和日本的货币当局都面临维持物价稳定和汇率稳定的权衡问题;从泡沫经济上来看,中国和日本相似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金融系统中都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等。日本经济在经历了泡沫形成,泡沫破灭,通货紧缩之后,最终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萧条。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日本对美贸易大量盈余,日美贸易磨擦日益激化。1985美日等国签订的“广场协议”,直接导致日元急剧升值,东京外汇市场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从1:240一直降到l:150。对于以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崛起的日本来说,出口受到沉重打击。为了防止国内经济受到升值的影响,日本政府配合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消除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带来的通缩效应,同时,为阻止日元继续升值,日本银行从1986起连续下调贴现率,由5%下调至3%,并持续数年。由于这种宽松金融货币政策,企业资金筹措容易,社会资金流动加快,大量低利剩余资金开始寻求回收期短、收益率高的投资对象。过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开发、股票市场,导致资产价格异乎寻常地上涨,由此出现了“资产价格膨胀”现象。而且,在超低利息率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所筹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机构,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积极地参与股票和土地的投机活动,从而也为泡沫崩溃后金融机构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埋下了隐患。

泡沫总是要破灭的。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发生,日本银行从1989年中期开始紧缩银根,于1990年8月将中央银行贴现率提高到6%。日本银行的决策立即反映到了市场上,从1990年9月开始,股市开始下滑。与此同时,房地产的泡沫经济也开始崩溃,东京、大版等大城市的地价开始大幅下跌,泡沫经济迅速崩溃。日本政府的本意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股价和房地产价格有秩序地回落,使经济泡沫逐渐收缩,但由于政策实施过急过猛,导致日本经济中的泡沫突然破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从1991年开始至2001年,治疗泡沫经济留下来的后遗症让日本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期,货币政策力不从心。从货币政策效果来看,金融系统的不良债权过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零利率政策基本失灵在大量不良债权,银行为降低风险,出现了严重的“慎贷”或“惜贷”现象,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这些原因都使得日本银行虽自1995年以来基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但资金仍然贷不出去的原因。当局将基础货币供应增长率达很高,但商业银行贷款却不断减少,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向商业银行增加的货币供应,又通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形式回流到中央银行,形成了资金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循环,而生产和服务领域却得不到需要的资金,结果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扩张作用传递不到经济部门,货币政策严重失灵。

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们一定要吸取日本的教训,日本当局由于惧怕日元升值而导致的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危害超过了日元升值本身产生的危害。长期维持低利率,财政和货币“双扩张”政策实施的时问和幅度没有控制好,从而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而在意识到经济中的泡沫之时,采取了过于猛烈的紧缩政策,导致资产泡沫破灭,金融系统中大量的不良资产给经济留下后遗症,所以我国应对这一轮通胀、资产价格上升切不可采取硬着陆的措施。

首先,在治理目前通胀问题上,可以从汇率方面入手帮助我国国内解决通胀问题。在关于人民币该不该升值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就目前形势来分析,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但又要抑制通胀的话,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货币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二是通过外汇管制。就货币政策而言,我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21.5%,短期内继续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此外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加,央行票据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结果是央行需要支付的利息也随之增加,增加央行的债务负担,这种方法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是能控制一时,通胀压力始终存在,随着国债的到期,这种压力会被释放出来。外汇管制方面,其只能限制热钱的流入,而不能限制通过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这两个渠道流入中国的外汇,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的情况下,热钱就会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形式流入中国,从而抵消外汇管制的效果。

在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又要让中国经济不出现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有可能,但在长期却不可能实现。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比不升值对我国经济更有利,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要取决于我国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我国扩大内需的能力,以及热钱流入的速度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大小,因此,对于我国而言,选择是人民币缓慢升值。

其次,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刚刚公布的五月份CPI数据。五月份的CPI增幅5.5%,统计局声明其中食品价格涨幅占比64%,房价上涨占比20%以上,这两项加总就占比接近90%,这说明我们目前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供给性的,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中最重要的是猪肉价格的上涨,但这是属于周期性,根本上无法避免,目前的紧缩银根政策是达不到将猪肉价格降下来的。现在的信贷规模已经跟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规模差不多,以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我国仅使用总量控制的紧缩政策是不行的,对货币量进行“一刀切”,会使得中小企业贷不到资金,经营活动面临困境,甚至导致我国滞涨的发生。央行应该将总量控制的政策变成优化结构的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要通过财务杠杆将社会资金引导到新型产业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发面来增加供给。其实目前中国最担心的应该是房地产市场,食品价格有涨有落,是周期性现象,这部分不用过分担心而且政府也无法控制,但是房地产泡沫问题如果一直存在就会导致租金的价格上涨,进而蔓延零售、服务业等流通领域使价格上涨,此外租金也会让劳动力成本增加,会推进其演变成为一般性的通货膨胀。从日本的教训中也应看到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危害之大。

从CPI的结构分析中得出结论,要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必须要从打压房价方面入手。国家相继出台了多种“国几十条”后房价仍没有得到抑制,原因在于我们不能单纯的从限制房贷额度、收房产税这些表面问题上采取行动,而要在根本上从房地产的供给方面入手。在2003年楼市房改前,我国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占市场的绝大部分,而2003年后政府将经济适用房只对准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买普通商品房、高收入家庭买市场价商品房,使得低收入以上的群体全部被赶到了商品房上,导致2003年以后,中国房价开始了漫长的高速增长。房地产商们控制着市场上90%以上的住房供给,处于一个联合垄断的地位,只要房地产的结构得不到调整房价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要改变房市的结构,应允许百姓在政府的监管下自己建房,形成竞争机制,打破地产商联合地方政府的垄断局面;并且政府要大量兴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

面对现在严峻的通货膨胀,在实施常规的紧缩货币政策之外,要一方面允许人民币缓慢升值,推进汇率改革;另一方面,要将总量控制的政策变成优化结构的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并从根本上解决资产泡沫问题,改变楼市结构,打破垄断局面。有了日本走入经济长期萧条的前车之鉴,我们的货币当局应该看到前路的艰巨性,在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过程中时刻保持一颗警惕的心,担当好维护金融经济稳定发展的角色。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国内经济形势预测及对银行业的影响

2010年经济金融形势回顾

2010年中国经济实现10.3%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功于投资、净出口及消费的快速增长。在三大经济增长引擎中,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8%,推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7.9%,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依赖投资拉动。

从财政政策方面看,2010年中国政府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保持政府公共投资的力度。2010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为83080亿元,同比增长21%。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比上年增加13275亿元,增长17.4%。财政政策初衷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但从实际效果看,由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仅有6000亿元的赤字,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并不积极,扩内需效果并不明显。

货币政策方面尽管2010年央行声称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从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包括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和两次加息的实践看,货币政策并不宽松。央行连续采取量化紧缩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目的在于抑制过热的房地产投资,10月和12月两次加息则是出于控制通胀的考虑。2010年央行实施新增信贷总额7.5万亿元的额度控制政策,并对银行的放款节奏进行严格控制,从结果看额度已被突破,实际约为8万亿元。货币政策的调整使M2增速控制在20%以下,远低于上年28%的水平,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流动性泛滥的加剧。

2010年央行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信贷额度及放款节奏进行监管,并通过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进行惩罚。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更加严格,要求银行对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过剩产能企业贷款、“两高一低”行业贷款等风险进行严格控制和排查。与此同时,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不良率等指标监管更加严格,并将监管指标达标与机构网点设立、业务产品创新审批挂钩,对四大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监管严于城商行和农信社。

2011年经济金融形势预测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将长期存在,2011年CPI可能升至6%。2010年12月CPI为4.6%,较上月回落0.5%,连续6个月突破了政府3%的通胀底限,上升之势明显。从数据看,导致本轮通胀的主要因素是食品类、居住类商品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的过快上涨,比如12月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9.6%,居住类商品价格涨幅为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4%,据此,可以视本轮通胀为结构性通胀。但是,结构性通胀不久将演变为通胀,即成本推动型通胀。尽管由于政府价格管制及其他行政性措施的实施,2010年12月CPI小幅回落,但由于行政手段不可持久,甚至会导致短缺引发价格更大幅度的上涨,鉴于粮食、棉花、蔬菜、房租、大宗商品等价格涨幅巨大,在房价没有明显回落之前希望它们价格下降是不现实的,因此,成本推动下的中国通胀将持续较长时间,我们预测2011年CPI可能达到6%,期间创下单月更高水平也有可能。

“稳健”之名下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将交替进行。货币政策被凯恩斯主义视为逆风挥舞的魔杖,以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来熨平经济的波动。针对经济过热或衰退,货币政策可分为紧缩性和扩张性两类。目前中国央行声称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实令人费解。但从2010年以来央行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和两次加息的实践看,中国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紧缩性的,已由宽松转向从紧。

由于中国经济V型反转之后,恢复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更多依赖投资拉动,消费和出口的贡献相对较小。加息对投资的抑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即使通胀加剧市场仍预测央行不会加息,只可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央行在2010年10月和12月两次加息,尽管总共只有50个基点,令市场颇感意外,中央工作会议声称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结合对于通胀的预测,我们预期中国经济基本已进入加息通道,2011年央行将加息50~100基点,加息约2~4次;与此同时,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已创下历史新高,我们预测央行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5次,约提高150~250个基点,使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超过20%。

《十二五规划建议》出台为国内金融业发展指明方向。《建议》第十部分“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条中首先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设想。宏观审慎就是从金融系统性稳定的角度出发,在保持微观健康的前提下,考虑宏观总体的系统性稳定和健康,其重点是逆周期性的政策。目前,国际上对于金融监管的基本共识是,以两个维度来设计宏观审慎管理工具:一是时间序列维度,即逆周期监管措施;二是跨行业维度,即控制或降低某一时点上金融机构的关联性和共同风险敞口。宏观管理者在经济下行时期要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银行可能发生的风险集聚,从而动态地、持续地运用审慎监管指标监管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银行监管也是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建议》中还明确提出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了阐述。周小川表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需要培育各方面的条件,下一步要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

房地产调控效果不明显,新一轮调控可能出台。2010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再创纪录,高达2.7万亿元,约占到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3,土地财政的特色愈发明显。没有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地方政府收支状况难以想象:不仅无力偿还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更无法加大投资实现保增长的宏观目标,也不能履行提供社会保障,维持社会稳定的职能,因此土地出让金对中国政府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而巨额土地出让金源源不断流入政府囊中的前提是房价的坚挺甚至上涨,因此,2010年号称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多的是虚张声势,地方政府更多的是阳奉阴违,因此房价保持涨势就不足为奇了。中国经济房地产化严重,土地财政不容争辩,尽管最近欧洲爱尔兰、西班牙地产泡沫不断破裂,但中国政府决不会自断财路而刺破房地产泡沫,因此,房地产政策未来即使有第三轮,也难有实质内容,中国房地产泡沫只能指望市场力量来刺破,连续加息最有可能担当这一重任。

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对银行业影响

为抑制通胀加剧,尽管央行推行稳健(加息幅度可能不会太大)的货币政策,但稳定物价作为政府重要职责,央行仍然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影响银行业的经营。另外,“十二五”规划在产业、区域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导向性政策建议,也将对银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连续非对称加息使银行存款定期化加剧,资金成本上升,银行长期存贷款利差收窄。2010年的两次非对称加息,主要表现为保持活期存款利率0.36%不变,而其他定期存款利率及贷款利率相应上调。通过两次加息,活期存款与3个月定期存款的利差由135个基点上升至189个基点,如果央行继续实行非对称加息,活期存款将向定期存款转化。由于定期存款利率较高,一方面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增加银行的利息支出;但是另一方面,存款长期化也增强了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本轮非对称加息的另一个表现是中长期贷款加息幅度小于中长期存款,这意味着央行并不愿意把所有加息成本转嫁给借款人,银行承担部分加息成本。数据显示,两次加息之前,五年期存贷款的利差为2.34%,目前此利差降至1.85%,如果考虑到按揭贷款利率约25%的下浮,长期存贷款的利差已由0.86%降至0.25%,如此小的利差不仅不能覆盖风险,甚至连基本经营成本也无法收回。

2009年个人房贷不良率为0.6%,看起来很低,主要原因是2009年新增房贷高达1.4万亿元,增幅为48%,新增房贷一定程度上稀释了违约率。根据国际经验,个人住房贷款违约一般在贷款发放后3~8年出现,因此,未来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可能上升。央行仍可能继续坚持这种非对称加息50~100个基点,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应当向短期调整,减少长期负债和长期存款,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不断创历史新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将加剧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削弱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要真正实施从紧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需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额度和节奏,更需要央行控制基础货币投放。但是,由于中国吸引外资政策及出口退税对出口的鼓励,中国贸易项和资本项长期保持巨额盈余,由此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快速增长,强制结汇制导致外汇占款不断上升,基础货币投放过快增加。为了抑制货币供给过快增长,央行倾向于用存款准备金替代央票回笼货币,这导致存款准备金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并创下新高。

未来央行是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取决于CPI,更是取决于外汇占款增长的速度。由于热钱流入等因素,未来外汇占款仍将快速增加,加之CPI仍将上升,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可能。高达18.5%的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业约12万亿元存款以1.62%年利率存于央行,此利率比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113个基点,由此导致商业银行的利息损失约1300亿元。另外,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上升,需要以牺牲部分收益为代价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从而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

央行将通过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将影响银行的信贷规模。2010年央行实施了新增信贷额度(7.5万亿元)控制措施,同时对放款节奏进行控制,但由于监管难度和成本较大,今年央行目前还没有制定信贷新增额度控制目标。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未来要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所谓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理论上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但目前城商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率指标都明显落后于股份制银行,如果差别准备金率制度严格执行,那么最应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就是农信社,但这又与支持三农的金融政策相左,所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在实践中会很纠结。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将对银行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如果政府能够就银行在这些行业的贷款进行监管、税收、财政等方面的倾斜,比如对这些行业贷款给予银行一定财政补贴、降低贷款的风险权重或不受存贷比限制等,引导银行业贷款流向这些产业。当然,银行业要在收益覆盖风险的前提下进入这些产业。

配合政府的区域开发战略,动态调整银行的信贷区域政策。“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商业银行可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区域业务政策,加大对品质的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提供融资和金融服务,实现低风险、高收益和高增长的发展目标。

银行中小、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望得到政策扶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十二五”期间政府可能会出台扶持中小、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从而为银行发展中小、小微企业业务提供更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商业银行可以借此大力发展中小、小微企业业务,通过系统和流程优化提高业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运用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实现分散风险和增加收益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国内经济形势论文:向港澳记者介绍国内经济形势并回答有关提问

4月11日上午,前来泰国帕塔亚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在他下榻的酒店向港澳记者介绍了国内经济形势并回答有关提问。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如何,社会各界十分关心。告诉大家,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一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比预料的要好。一是国内需求持续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需求稳定较快增长。进出口虽然同比下降,但环比逐月提高。这表明一些行业和企业生产正在逐步恢复。二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逐月回升。前两个月同比增长3.8%,3月同比增长8.3%。三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攀升,表明中国经济在一些领域开始企稳回升。四是市场信心提振,经济活跃程度提高。股市、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扩大。这些经济领域的积极表现,说明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是及时的、正确的,而且初显成效。

说,也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很大困难。归结于一点就是外部需求减少,出口下降幅度比较大,影响出口企业、外向型工业和外向型地区。这造成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增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加深蔓延的情况下,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很难说中国经济一家摆脱危机。中国管不了世界,但中国也离不开世界。我们要尽较大努力把危机的影响降到低限度。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是否会有进一步刺激经济政策出台时,说,当前,我们要抓紧落实一揽子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得越早,就越有利、越主动。一是尽快下达列入预算追加的刺激经济投资。二是尽快出台十大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三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最近推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起世界关注,要抓紧落实。同时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制定新的应对方案。要以完善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重点通过改善人民生活为扩大内需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宁可把困难估计得重一些,影响的时间估计得长一些,把工作准备得充分些。

在回答一位香港记者提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时,说,最近中央政府决定在上海和广东四个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个试点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国外首先是东盟国家。试点方案有关规范性文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出台。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将会促进香港贸易发展,使香港企业包括香港在珠三角和内地的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进一步活跃香港金融业,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说,应该看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历史短暂,缺乏经验、人才,制度也需要完善。我们目前实行的是贸易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实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一位香港记者问道,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会不会影响香港的金融地位?说,中央政府十分关心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中央决定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后,我看到香港媒体的一些反应,总的是支持,但也有担心。事实上,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靠政府确定,而是靠市场竞争。几年前我就曾说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可替代,因为香港有区位优势、长期金融经营的历史、金融经营的广泛渠道、完备的法制、众多的金融人才。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面临竞争,用得上中国的一句老话:不进则退。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监管,保持金融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对香港经济的支持。当然,香港在发展金融业的同时,还要努力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贸易物流、旅游观光、医疗卫生、科技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等,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中信泰富被查有关问题时,说,对中信泰富发生的问题,及时,要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和金融监管法规进行处理,内地和其他各个方面都不要干预。第二,在弄清事实做出处理后,要认真吸取教训。包括经营理念、经营方向、管理水平和加强监管等方面,都有不少教训值得吸取。

谈到澳门经济发展时,说,澳门经济具有特殊性,以业为主。要在推进澳门业的同时,从实际出发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化。澳门区域狭小,发展受到一定局限。中央正在研究珠三角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广东和澳门之间的经济合作,采取措施支持澳门的发展。

由于泰国国内局势的原因,第十二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推迟举行。说,这次到泰国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是本着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来的。泰国现在的局势大家都很清楚。出发前我也知道一些信息,但还是坚持来,这体现了诚意。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