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1

关于什么是内生性金融,张杰(2003)给出定义:内生金融是由客观供求刺激下的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运动。但胡卫东(2011)认为张杰对内生性金融的定义虽然中肯,但有失偏颇,不能完全概括内生性金融的特征,胡卫东将内生性金融定义为:由社会和经济体系的内部因素所决定和诱致生发的资金融通活动,相反,凡不是由系统内部因素决定或衍生出来的融资活动就称之为外生金融。吴玉宇(2015)结合国内学者关于内生性金融的定义,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多维内生性金融的概念:内生性金融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社会、经济体系的内部因素决定,由微观经济主体参与,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自下而上内生出的金融活动、金融组织、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的统称。相反,外生性金融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受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策调控,通过强制性制度变革至上而下产生的金融活动、金融组织、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的统称。本文认为吴玉宇对内生性金融和外生性金融的定义结合了上述学者观点的优点,较为全面,故本文采用吴玉宇(2015)对内生性金融的定义。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学者楚尔鸣(2007)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制度的发展历程,发现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完全是由政府强制主导推行的外生性金融供给,农村金融供给从外生性走向内生性是必然选择。胡卫东(2012)也赞成我国农村金融走内生化的道路,因为内生性金融具有外生性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即熟人的社会信息、社会信任、社会关联优势,而外生性金融之所以不敢或不愿意向农户提供信贷支持,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收集困难、抵质押品缺乏等。建议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内生化进程,同时外生性金融机构与内生性金融组织在资金、人员和组织机构上的协作。胡卫东(2013)发现我国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时存在生搬硬套现象,而且由于忽略和偏离农村金融的内生性需求,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陷入一系列误区:如农村金融的超前商业化趋势、小额信贷的使命漂移等,建议从增量和存量两方面加强我国农村金融的内生化,最终形成高效的农村金融造血机制。周治富(2014)从政府转变职能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在农村金融内生化过程中发挥作用。他认为由于内生性金融具有高度的契约密集性,金融全力的可自由让渡和交换程度对内生性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组织内生化发展现状

本文采用吴玉宇(2015)关于内生性金融和外生性金融的定义。农村发展内生性金融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如信息搜集成本、抵质押物处置成本、成本、管理成本等。此外,农村的熟人社会还能产生自发的偿付督促机制。由于熟人社会当中形成的邻里等关系会促使借款人偿还贷款,否则,借款人欠债不还的消息立刻就会传遍整个乡村,致使周边亲朋好友都不信任他,最后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从而促使其尽快归还借款。但现行我国农村内生性金融组织发展严重受阻,而现行外生性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户多元化的信贷需求,从而造成我国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一)外生性普惠金融机构占绝对比重

现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市场上的普惠金融供给机构主要包含以下一些机构:各级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涉农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截至2014 年底,上述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共有3568家,具体分布见表1

从表1 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机构2014 年底有3568 家,其中,农村信用社1596 家,农村商业银行665 家,农村合作银行89 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邮储银行1218 家,其中邮储银行1 家,村镇银行1153 家,涉农小额贷款公司15 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9 家。而在这3568 家农村普惠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资金互助社(49家)是真正意义上内生于农村内部的普惠金融组织,占比1.4%,其余3519 家农村普惠金融组织都是外生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占比98.6%,外生性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占据农村金融市场绝对主导地位。

(二)内生化普惠金融机构发展受阻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的被政府认可的内生型农村金融组织。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从2006 年试点至今,经银监会正式批准的仅有49 家,而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笔者对内生化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受阻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我国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与农村金融实际脱离,银监会从严监管的理念灌输到农村金融市场,导致一些本可组建的农村资金社因门槛太高而不能通过审批,致其游离在正规金融门外。根据数据1显示全国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接近5000 家(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其中,依托专业合作社成立的资金互助部占机构总数51%,农民自发成立的占25%,由银监会比准成立的占比不足1%(49 家)。其次,现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缺乏合理的融资机制,面临可贷资金短缺问题。根据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只能吸收社员资金,由于入社农民大多都是抱着入社即可获得贷款,以小钱换大钱的观念入社,导致农村资金互助社吸收到的社员存款资金有限。虽然根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互助社可以向相关金融机构寻求资金支持,但目前并没有商业银行向互助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从而导致互助社信贷资金紧张,发展受阻。

(三)外生性金融供给的不适应性

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供给属于由政府主导的至上而下的一种外生性金融供给制度。外生性金融供给与内生性金融供给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快速降低金融供给如金融机构的建立时间成本和摩擦成本,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这种外生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制度很难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微观主体的金融需求,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低下。与之相比,内生性农村金融组织因其起源于农村金融市场,是农村微观经济主体根据自身金融需求,自发形成的金融服务组织,这种内生性金融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广大农村地区熟人社会的环境因素,利用血缘、亲缘、地缘优势,发展金融业务,从而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且内生性农村金融组织管理机制灵活、业务审批流程简便,抵押担保方式灵活,金额较小,信贷资金可用于满足生产性需求和非生产性需求,利率根据当地民间借贷市场利率变化而变化,能较好地满足农村微观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短、小、频、快的特点。

三、阻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内生化发展的因素

(一)我国农村金融对外生性金融供给的路径依赖

根据路径依赖理论,人类社会的制度变迁具有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产生对这种路径的依赖,因此,人们过去的选择对他现在和外来的选择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制度变迁一旦确定路径就有可能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不断进行优化,但也有可能在原来错误路径上不断下滑,导致该制度缺乏效率,甚至对经济产生破坏作用。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制度变迁路径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批准设立外生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等,而政府对这种路径已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在这种路径依赖性下,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改革也仅仅是对原有路径的修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

(二)资源流失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内生化土壤薄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的确实农村内部资源(包括农村资金、农村劳动力、农村土地、自然资源等)的不断流失。比如农村资金,根据专家调查测算,从1952 年到1990 年,我国城市工业化建设每年至少从农村抽走300 亿元资金。另外,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以城镇化为名,肆意廉价征用农民土地,据公开资料2披露:在被征土地收益中,地方政府拿20%-30%,开发商企业拿40%-50%,而两者合起来已占到70%,而拥有土地的农民只拿到30%不到,亿万农民的土地收益被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拿走,而拿30%收益的付出的代价就是永远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贫富差距,导致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愿留在农村,留守在农村的是386199部队,人力资源的流失,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流出大于流入的资源导致内生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孕育土壤正在快速弱化,这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内生化发展。

(三)政府的行政控制导致农村金融内生化发展缓慢

我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提到农村金融改革、农村市场改革等问题,足以证明中央政府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视程度。但在实际的改革实践中,体现的仍然是政府的行政主导意志,包括金融改革方案的设计、改革实施步骤以及改革效果考核都是在政府的行政安排下进行的。这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实现其初衷:即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为广大农村地区群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其中就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为例,从2003 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新一轮改革,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权下放,建立省联社管理机制,明确提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化改革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农村信用社的控制权并没有真正脱离政府,而只是将控制权从中央下放到了地方政府,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突出表现为省联社三位一体(管理机构、金融机构、自律机构)的职责定位,职责定位模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如省联社的理事长、监事长和各地信用社主任均由政府委派,省联社的各种制度均由政府审批通过。所以实际上的市场化过程是中央政府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的过程,并未引入真正的市场化主体。所以这种政府行政控制下的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最终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或内生化发展。

四、农村普惠金融内生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农村普惠金融内生化发展的制度环境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整个社会生产、交换、分配的环境基础,是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发展的基石。农村金融制度环境的改变将对农村普惠金融内生化发展产生最直接的制度影响。

1.出台相关法律

为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不仅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其进入,更要从法律上明确其法律合法地位。国家可考虑出台《民间融资法》,从法律的角度上承认农村民间融资、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地位,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规范,使之更好地在阳光下服务于农村经济。另外,国家也要专门出台《合作金融法》,明确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地位,性质、运行机制等,防止地方政府对上述合作机构进行不合理干预,导致其服务三农效率低下。

2.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竞争

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等外生性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就是这种垄断地位使得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一直处于外生性路径依赖状态。为改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外生性路径依赖,应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引进竞争者。如将具有一定规模的非正规金融组织通过规范由非正规转为正规,由地下转为地上,或是重新组建由多数民营资本入股(改变现在设立村镇银行大股东必须是大型银行的政策规定)的区域性农村合作银行、土地合作金融机构等,从而新的竞争者的加入可以减少既得垄断利益者的制度红利,打破垄断。就如现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垄断利益,一方面使得融资者更容易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使投资者获得更高理财收益,打破传统商业银行坐享存贷利差的制度红利,反过来又促使传统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其客户。我国目前已有5 家民营银行,说明政府也有意向向民营资本放开银行准入门槛,但这5 家民营银行主要经营范围面向的是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等,希望政府放开农村金融市场,在监管配套等条件下,让市场自发成立真正属于农村市场的民营银行,更好地服务农村市场。

(二)鼓励发展内生性农村金融机构

改革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鼓励发展内生性农村金融机构。现行我国三农普遍面临金融服务不足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绝大部分属于外生性金融机构,而外生性金融机构极其容易出现上述目标漂移情况。为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标漂移情况,应根据我国三农实际情况,应改革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发展内生性农村金融机构。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农村大中型金融机构绝对垄断结构,通过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能够与三农平等对接的大量地方性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内生性力量来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其次,在市场内生性的三农金融服务供给体制逐步建立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如税收、利息、补贴方面等政策支持。

(三)巩固农村金融机构内生化发展土壤

根据前述分析,现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内生化发展的土壤正在逐渐变得薄弱。国家应进行相关顶层设计防止农村内部资源(包括农村资金、农村劳动力、农村土地、自然资源等)流失。就农村资金而言,应进一步防止金融机构从农村将资金抽到城市,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外生性和内生性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具体可从利息补贴、构建风险基金池等方式鼓励资农村金融机构回流到农村;对于土地征收,禁止打着城镇化的幌子廉价征收农民土地,一些优质的、适合种植土地要坚决保留进行种植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化效益;对于农村劳动力,鼓励大学生、青壮年回乡创业、就业,政府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农民工返乡创业基金、对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的企业进行就业补贴或给予税收减免,从而改变农村大多都是386199部队,人力资源的严重流失的现状。通过上述一些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内部资源的流失。

(四)构建内生化的农村普惠金融监管及风险防范体系

为适应农村普惠金融机构的内生化发展模式,监管部门应出台内生化的监管规则适应其发展。如单独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取消存贷比例限制、取消利率管制等。同时,在政府适当提供风险补助的基础上构建内生化的风险防范体系。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一部资金专门用于补助内生性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资金池,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之间按3:7 的比例承担风险,即政府帮其化解30%,其余70%由内生化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化解。政府可要求其动用30%资金的条件:即内生化金融机构必须将资金投向农村地区,否则,将由其承担100%风险。另通过立法,将内生性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限用于农村产业发展,严禁用于投机等高风险用途,并竭力辅助农村工商业者,实现农村金融的普惠化。同时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降低三农贷款的风险,激励和约束农村内生性金融机构有效开展业务。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2

1农村体育的内容 农村体育包括农村学生体育,农村群众体育,农村竞技体育。关注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不得不重聚焦农村学校体育,无论从重视程度,组织体系,管理体系都更成熟与稳定。 1.1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从时间层次上来看,现在农村学校体育较八十、九十年代而言,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体育课从无到有,体育课程设置从单一到繁复,体育锻炼手段形式多样性等等,从空间层次上来看,现在农村学校体育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开展程度依次下降,形成巨大的区域差异性,呈梯状下滑。从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农村学校体育缺乏应有的位置,整体水平低下。从总体来看,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着如下的共性问题。例如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提供体育教学的软件环境(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待遇)和硬件环境(体育课的设备、器材、场地)均无法满足正常体育教育学的需要等等。 “三无”现象特别严重。一无符合农村学校体育实际有序的、系统科学的教材;二无一支专职、素质较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三无符合标准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概而言之,农村学校体育问题诸多,不容乐观!令人担优。 1.2农村体育人口概况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1996年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占我国人口73.92%的农业人口,其体育人口仅占44.89%,而我国的体育人口达31.2%,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在农村的体育人口中,100%为在校学生,可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几乎处于是无起点状态。从历史空间上看农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有所发展,但步伐缓慢如蜗牛爬行;从内容空间上看,也呈现巨大的地域差异性,呈显著的梯状跌落。 2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从整体上可包容着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状况,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状况属于体育发展现状的一个部分,是部分与整体关系。由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整体与部分关系及逻辑学原理可知: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状况还涵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所有内容。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等。从文化学角度看,体育不只是简单地开发和释放着人的生物能量。还是在促进着人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和实施着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和谐统一的要素。 农村体育文化层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是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参与为主体,以农村体育为主要内容,以特有的生活方式为墓本形态,具有农村地域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农村体育文化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体育的文明程度,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对农村体育完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和体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就农村体育文化的结构而言,它是由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农村体育精神文化,农村体育制度文化三大部组成。农村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传播和濡化的重要载体,它包括体育环境、设施、器材、教材等物化因素;农村体育精神文化是农村体育文化的核心,它既被人们直接观察到的显性文化,也涵盖人们需理性分析和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和掌握的隐性文化,体育行为的动机,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等。农村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外化,是体育文化教化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 如农村体育的法规、制度、系列等。因此,农村体育文化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开放的系统,它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人开展及逐步实施,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成绩,但仍旧发展缓慢,但从总体进程来看,还局限于点的个别突破,尚未形成面的整体推进;从总体特征来看,内容单一、目标模糊、无特色、功利思想严重,低层次化现象较为突出;从总体状态来看东、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农村体育文化基本不能发挥其强健的功效,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道路既曲折又漫长。 3小结 农村经济生活的改善,最终要依赖的是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现在,农村教育在教育目标、投人、体制制度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加快教育投人力度,培养适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各级人才。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人力资源的主体在农村,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手段是教育。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3

1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完善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土地政策;建立农村财政和资产管理制度,公开农村的财政状况;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农村干部的培养工作,建立一支具有高标准的专业管理队伍。这4方面的工作内容互相影响,其工作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整体的农村经济收益,完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终极任务。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垫脚石”,有了这一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

2.1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全面

在现代的管理人员中,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建设,按照农村经济管理的有关制度行事是没有必要的。缺少了根本的认识,很多基层的工作人员都是处于一种迷茫的工作状态,被动的处理有关事宜,甚至是寥寥完事,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这样的工作缺乏最基本的工作动力,不具有发展的前景。

2.2相关法律不全面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含着众多的内容,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负担和财务等内容。这些工作是非常繁琐且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管理。然而,现存的管理法律是不全面的,缺少了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村经济管理部分在处理农村农业的有关矛盾纠纷事宜时,总是“底气不足”,这样对于各项事宜的进行和处理,农业事业发展的进行都是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农业事业的发展和推进。

2.3干部队伍不稳定

由于相关的管理法案的缺乏,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缺乏法律指导监督。这引发了另一矛盾便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干部队伍不稳定。管理工作的干部经常随意调换岗位,影响了工作的进行。这种情况没有得到好转,便引发了恶性循环。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事安排呈现一片糟的状况。

2.4经费短缺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来自于政府的财政供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来源。然而我国的农村处于负债的局面,很多地方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干部的工资没有得到按时发送,这会影响干部们的工作热情。为解决问题,有的农村采取了借贷的方法,借贷之后不能按时还上,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令农村经济管理的经费问题影响工作,经费不足使其运转困难,最终停止工作。

3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改善方法

3.1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得到了重大的进步,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各级部门应当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思想工作指导,使其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总要性和必要性。干部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其放在工作的首位。

3.2健全相应法律法规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各级政府应考虑实际情况,考虑到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制定符合现状的相关法律,建立全面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法律法规,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为国家落实各项制度提供了基础。

4小结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和管理动力。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各级政府应当关注和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机制和制度,提高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同时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工作队伍,让他们学习农村经济管理的理念,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作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法,努力推动农业事业的发展。

作者:谭占茹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青山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4

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

我国农村妇女素以勤劳、纯朴、拼搏而著称,她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同男子一道创造出繁荣的经济社会。由于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农村妇女一直处在农村社会的最底层。今天虽然农村妇女的地位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群众体育参与的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一直存在。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对于农村妇女体育现状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共有文章五篇。

朱家新在《福建沿海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现状研究》一文中以经济发达的福建沿海地区农村妇女为调查对象,对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余暇生活内容、体育认知(包括体育价值观的认知、参与体育的目的)、体育行为(包括体育参与及体育人口、体育活动的空间选择、参与体育项目的选择、参与的形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福建沿海农村妇女的健康现状较差, 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健康的人高达88.0%。(2)她们的余暇时间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只有 34.2%。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以快走、慢跑、羽毛球、健身操和韵律操为主。(3)参与体育活动以个人行为为主, 有组织的活动很少。

林朝晖、黄丽春在《农村妇女体育生活探析--以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为例》中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坂东镇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她们休闲活动情况;体育参与的总体状况、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的年龄特征、体育参与的文化特征、体育参与的职业特征、体育参与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方面的体育参与的结构特征;他们的体育认知现状(涉及到体育健康的认识、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体育参与的动机);以及体育活动的空间选择、体育参与的项目选择、体育消费、体育参与的形式等他们的体育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杨露、杨树盛《我国农村妇女体育锻炼状况及影响因素--以辽宁、内蒙调查为个案》中以内蒙古赤峰市和辽宁省朝阳市的901名农村妇女,专指以务农维持生计并且具有农村户口的成年已婚农村女性居民,不包括个体工商者和智力型劳动者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农村妇女体育价值观、农村妇女的体育参与率及组织形式、农村妇女最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等方面现状进行了分析。

曹阳的《西苗族农村妇女对民族传统体育再传承的价值与对策》一文对湘西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种类、开展形式与时机以及主要的参与人群进行了调查,马德华、熊建设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法,对河南省农村中年妇女体育的发展现状和体质状况进行了研究。调查中发现:(1)农村中年妇女体育人口的比例与城镇中年妇女体育人口差距更大。(2)农民的体质情况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民的体质状况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男性的体质状况优于女性。(3)农村妇女的体育意识、体育设施等相对较好,农村中年妇女体育和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王俊奇在《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的现状》一文中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赣皖交界区域的徽州、休宁、婺源、景德镇、上饶等县市中抽取15个农村乡镇,从15个乡镇中抽取1 500名农村妇女作为调研对象,对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赣皖交界区域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20.3%;年龄主要集中在45~55岁的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农村妇女人数集中在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农村妇女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目的比较明确, 40.6%的人是为了增进健康,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休闲娱乐、增进社会交往、减肥健美、感受节日气氛。

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结论

(1)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我国农村体育、农民体育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农村妇女体育理论的研究却相对单调,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有待解决,具体表现在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发展的紧迫性与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性间的矛盾。

(2)目前对于我国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仅限在福建、河南、赣皖交界区域、辽宁、内蒙等省份和地区,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研究却很鲜见。

(3)目前涉及农村妇女体育方面研究论述相对零散,普遍性差,针对性不强,尚需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全局性、系统性方面的研究不多,区域性、断层式的研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的本质和规律。

(二)未来展望

(1)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农村妇女体育带来了一定的机会,体育科研人员应充实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的综合性研究,逐步构建我国农村妇女体育的理论体系。

(2)深化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妇女体育的研究,使对于我国农村妇女体育得到总体全面的发展,对开展农村女性体育提供可行的方法、措施的研究,使得发展的对策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

(3)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国家、社会、农村妇女本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农村妇女体育权益的保障,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信息的宣传服务,体育活动的创新。

参考文献: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5

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这一词进入中国学者视野,国内学者真正上意义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或是农业电子商务进行研究始于2000年:2000年李小平在学术期刊《计算机与农业》2000年第6期上发表了《农业电子商务从网上供求信息做起──几种典型的免费供求信息网站实例简介》的文章,拉开了国内学者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的序幕。在对国内部分文献的内容研究发现,目前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现状及对策研究、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平台建设与技术研究、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农产品电子物流研究及针对典型农产品电子商务案例的分析研究等五个方面。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国内研究内容分析

1.作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1)作用。国内学者提出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作用有一下几点:李海平,刘伟玲提出电子商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作用有可以解决农村的信息鸿沟问题,同时,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传统经济下的流通过程,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全新的流通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技术支持和辅导。喻红艳提出移动电子商务是融通城乡经济的快车道。

(2)现状。国内学者王勇民,赵蕾等研究发现我国国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新技术广泛应用使农村移动电子商务成为可能;②庞大的用户群使农村是移动电子商务成长的沃土;③农村市场的需求是农村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④政府积极引导为农村移动电子商务营造好环境;⑤试点工程推动农村移动电子商务发展;⑥产业链面临新的整合;⑦移动支付的发展时机日趋成熟。

(3)对策。面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国内许多学者进行研究,提出了诸多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秦绪杰,王勇民,赵蕾,金英泽等提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主要有:①积极引导农村网民对互联网价值应用的认知;②搭建农业移动数据库和移动电子商务平台;③政府协同运营商降低资费;④积极建构移动商务的安全环境。喻红艳对于以手机为载体的农村电子商务研究提出对于农村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有:a.将手机的优势观念渗透到农村,b.突破技术瓶颈、解决实用性问题,c.打造综合性手机运营服务平台,d.改善手机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

2.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与技术研究

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平台建设与技术研究”的观点:魏冬东(2007)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三级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晓哲发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及选择》;邓珊,张益民的《农业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体系模型研究》,在这个分类中国内学者主要围绕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采用的体系结构进行研究,也有部分学者对相关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电子商务应用进行了研究如杨毅超,黄璜;李业刚,宋道金,王淑君,赵公波。

3.农产品电子物流研究

由于农产品本身对“保鲜、保生”要求很高,农产品电子商务过程中物流问题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侯晴霏,潘春来,王小明,潘阿龙认为引人第三方物流与草根物流相结合,寻求服务范围较广的物流机构进行合作,借助其较广辐射能力和较完善的物流设施可以较好的解决农产品电子物流中的障碍。岳云康提出,依据电子商务标准,实现商流物流、信息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建设适合农产品特点的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解决农产品物流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结论

通过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分析来看,研究现状如下:

1.从宏观角度出发提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途径。主要针对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迫切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缺乏、安全信用问题等),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2.以某一具体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就以某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其目前的发展及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及发展模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发展主流,主要在于我国各地发展有其各自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自身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才是上策。

3.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细节性问题进行展开。主要围绕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大范畴,针对如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关键发展因素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对应的能够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此外,还有以衡量标准对农村电子商务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海平 刘伟玲: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29).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6

一、当前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将重心放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上,长期疏于对农村环境的保护。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而言,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弱。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设置了一些如“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农业环境监测年报制度”等制度,但随着机构调整以及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很多制度都形同虚设。如此状况,在面对新一轮农村经济发展之际,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将遭遇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增长与内需拉动严重挑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问呈现出倒“U”形关系。“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必然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遭遇最严重挑战的时期。我国农村环境污染能否在其环境容量阀值以下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呢?这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与否密切相关。当我们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不进行有效保护。一旦造成环境污染突破环境系统阀值,那么就会造成环境系统严重破坏,从而丧失环境生态功能。尽管 “零增长”理论过于悲观,但它也确实指出了经济增长所带给人类的“陷阱”。我国农村在缺失环保机制防护网的前提下,一旦“裸奔”进行经济快速建设,那么落入“陷阱”将不可避免。根据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再加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利好,农村必将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经济将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收入将大幅增加,农村内需将被激活,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将进入农民家庭。城市环境污染的格局表明,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且更加难以管理。农村内需的启动,必然也是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大量产生的开始,这也同样将挑战我国农村的环保机制。

(二)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保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从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张雅光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化情况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路明从农村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顾松圃、顾柏园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采取入户访谈和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抽样调查了农村环境污染现况;章力建、朱立志研究了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认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沉痛担忧。现实情况的严峻形势,对我国农村环保机制健全和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农村环境污染与农民环保意识的落后制约我国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明显呈现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这也是它成为国际环境保护难以对付的主要原因。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面源污染会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农村环境污染的这些固有特点对我国环境保护机制提出了挑战,原有的城市环境保护机制较难适应农村环境,因此机制创新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关键。结合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发展趋势,机制设计不断增强工具弹性以及多方参与,实现监管部门、被监管者和公众的多方互动是改革及发展的方向。互动既有利于实现工具的有效,又能提高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各自的效率,从而提高环境绩效。在这些关系中,公众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农村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环保意识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难以对污染者与相关部门形成全民监督,不利于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另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也阻碍了自身文明行为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民众环境意识的进化,始终是推动环境保护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改善农民环境意识将成为实施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任务。

二、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具体策略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复杂,各种环境工具的应用都存在诸多局限,难以真正实现环境保护机制的内生化,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只有真正提高社会各主体的环境意识,建立参与主体之间互动有效的、不断演化发展的环境保护机制体系,才能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机制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推动各主体自组织管理环境,提高环境绩效。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

(一)重整农村环保组织机构,理顺筹资机制,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

重新整合和构建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组

织机构,探索适合农村的构建形式,明确组织机构的责、权、利,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理顺组织机构及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与透明度。考虑当前农村基层财政的基本状况,应尽可能提高中央和省级相关统筹资金的比例。要改变过去环保投资只见城市不见农村的情况,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资力度。要在政府环保资金预算中具体安排农村环保资金,并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二)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及其它相关制度,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

在积极推行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时,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始终坚持环保优先。在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创新农村环保机制方面,在农村实施环保优先的具体内容包括有:在制定法规时,优先进行环保立法;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生产;在利用有限资源时,优先节约环境资源;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安排环保评估;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要优先安排环保开支;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在进行技术改造时,优先采用环保型技术;在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此外,要加快制定对农村、农业各类相关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办法,创新农村环保机制。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在多方互动参与过程中摸索新的环保调控工具,调动多方资源进行环保机制创新。

(三)积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环境意识,培育农村民间环保组织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是一项基础性的民生工程,是广大农民改变陋习,增强认识新事物,提高环保创新能力的基础。2006年2月出台的《200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启动面向农村的环境教育”。广大农村居民是农村环保创新的主体,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农村环保创新的成效。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必须要根据农村目标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与此同时,要利用典型案例,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增强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为此,保障广大农民环境维权道路通畅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农民进行环境维权的教育;另一方面,要降低农民环境维权的成本,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并实现法律援助制度覆盖广大农村。此外,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一直在推动环境保护进化方面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在我国,根植于农村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还非常少见,因此,大力培育农村民间环保组织,并积极推动城市各环境保护组织向广大农村延伸,将对农村环保工作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优化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在生产环节实现节能减排

在采取多种渠道,不断增强农村环境公共品供给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在生产环节实现节能减排。首先,要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编制环境容量规划。其次,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第三,要调整农村工业相对分散的格局,在环保规划的前提下,将农村工业的发展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结合,建设农村工业小区,对企业污染进行集中治理。第四,对一些赋有特殊环境功能的区域,要采取相对保守的发展策略,肯定其资源的非市场价值。为此,要积极建立适宜的省域甚至是跨省的农业和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最后,要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减少污染排放。要促进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的“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发展,既实现对已有污染物的综合利用,避免化肥、农药可能造成的污染,又可以促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并发展规模较大企业对园区内工业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最终克服末端治理的“低处理率限制”。与此同时,可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农业产业、城市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各自产的互为输入与输出,在城乡统筹中实现资源减量,污染减排。

参考文献:

[1]章力建;朱立志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06).

[2]顾松圃;顾柏因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8(03).

[3]路明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8(03).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7

1.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研究的进展农村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任平指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正徘徊在“有为”与“难为”之间;[2]邓琴等人的研究指出,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3]李芳云的研究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配置、农村师资配置方面剖析了农村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状。[4]

有的学者从功能论的角度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功能的弱化反映出农村教育现状的不容乐观。如曹晶的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农村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越来越弱化;[5]谢俊红分析了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6]有部分学者对农村地区特定研究对象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如董强等人对中国农村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进行了研究;[7]马洪江等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师生比偏高、软硬件建设滞后、三低一高现象进行了研究;[8]刘新科专门对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开展了相关研究。[9]

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问题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结合,如刘小锋等人运用公共物品理论,以福建省40个行政村为例,通过入户调查资料及数据对农村教育的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农村教育供给陷入短缺困境的结论。[10]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村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秦玉友等人指出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矛盾从扩大教育规模实现教育普及转向关注教育质量和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竞争力。[11]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逐渐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此外,当前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如邬志辉等人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关键性、战略性的地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来评价、监测和指导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是非常必要的。[12]

2.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的进展

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界最关注的问题,这是研究农村教育问题的学者所共同关注的。很多学者对当前农村教育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危害性进行了研究,如王文龙等人指出城乡教育差距的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内部教育的分化,这带来了一系列恶果;[13]孙艳霞等人指出处于困境中的农村教育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功能是存在限度的。[14]

此外,也有学者如万运京从各个方面具体罗列了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5]有部分学者对特定的区域、对象的农村教育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毛书林指出发展西部教育,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任重道远,仍存在历史、观念、体制和教师短缺等问题;[16]张西爱等人对海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农村教育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17]对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视角是非常广泛的,有学者从教育政策、教育财政、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信息化等一些具体的问题着手进行了研究。如胡伶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18]张乐天指出,综观农村教育发展支持政策的实施,在看到它的积极影响和良好成效的同时,也须认识到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19]刘惠林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20]杨锦兴通过对广西贵港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的调查,从教育行政的角度对“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1]解月光等人对农村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2]

还有的学者如安晓敏、[23]李军对教育贫困、[24]教育消费等一些特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秦玉友对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5]武锐等人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中日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现状,梳理出了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主要问题,他们指出我国的农村教育投资效率总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26]

3.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综述

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较为丰富的。有的学者对现有的对策建议进行了反思,如杨挺等人指出当前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政策和建议大部分是基于帕累托最优理论设计的,所以政策和建议的可操作性效果并不好。[27]很多学者对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其中既有偏向理论性的建议,也有偏向实践性的建议。如胡俊生等人提出,为了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顺应城市化潮流和民众意愿,实施农村中学由乡向城的转移;[28]陈旭峰指出农村教育应该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之下适时地开展分流教育;[29]杨志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的体系创新;[30]梅健等人指出政府在农村教育上的最大责任也是最大作为就是在全社会中进行一种价值引导。[31]有部分学者如毛书林、吴淑娴等人分别对中国西部、中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32][33]

在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上,很多学者借鉴了中国近代一些教育学家的的思想。如叶凤刚通过研究黄炎培的乡村教育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启示;[34]刘小红等人指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35]刘河燕对当代教育家晏阳初提出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36]

此外,在研究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时,还有很多学者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如冯广兰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兴办农村教育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37]赵丹等人通过对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关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索,分析了这些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启示意义;[38]刘贤伟通过研究马来西亚农村教育资助项目,探讨了其给中国农村教育政策带来的启示;[39]解月光等人通过研究俄罗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意义。[40]

二、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评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笔者发现以下几点:第一,学界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讨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留农论”和“离农论”,但主张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留农”的研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主张“离农”的研究,在学界“留农论”占据着上风,这当然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的联系。第二,解读国家已有的关于教育的政策,可以看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定位在“留农”上,农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热爱农业,从小立志为家乡农业生产服务的学生,就是要培养为农村建设服务的人才。可见政府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留农”倾向。第三,已有的研究已经开始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开放的角度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系。第四,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现象的描述,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症结或原因作了分析与论证,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第五,在已有的研究当中,研究方法重理论研究,少实证分析,大多数文章是解释性,实证性文章比例较低,这也是农村教育研究不能走向深入的原因之一。第六,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在宏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也有少部分是在微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但没有很好地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视角,降低了研究的说服力。第七,已有的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没有很好地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这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说明与解释农村教育问题。

三、对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展望

1.今后研究的重点

对于一项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更加深入了解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只有在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不同区域的农村教育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从而有效解决农村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第二,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积聚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一种投入,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则是一种产出,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以验证这种投入是否合理有效,从而可以为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方向。第三,比较不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通过横向研究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总结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经验,为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原则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四,国外农村教育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国外农村教育的政策、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教育结构、资源配置等情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当前农村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2.今后研究的难点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8

1.1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二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三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将农村乡土资源进行改造,如对场地进行改造,将乡土游戏如民族民俗游戏引入课堂。如廖金琳的《客家体育与构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研究》,该文对闽西客家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进行了调查。认为:当前闽西客家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场地设施、器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问题,指出客家体育的内容在农村体育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认为客家体育运用在体育教学内容时,有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和发展性的特点[2]。颜世刚,沈嘉奇的《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乡土游戏的探讨》,该研究认为,贫困地区引入乡土教材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消除因贫困落后造成的自卑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对尊重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职能和因地制宜利用体育资源起到积极作用[3]。

1.2 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一直是农村学校体育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有:王涛的《对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中指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创造条件正常开设体育课,进而要注意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区域化体育教学,教材内容应多样化,课堂教学组织要“节省化”和“聚散化”,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重其实用性,融竞技、健身、娱乐于一体[4]。汪晓赞,季浏,金燕的《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该调查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积极转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等,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问题提出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指导、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大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等建议[5]。李忠梅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适用“阳光体育运动”需求研究》,该文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时认为:认真解读“阳光体育运动”,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阳光体育运动指导思想与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原则;建立考核监督评价机制,加强监督与评价[6]。

1.3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关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孙德朝,陈佳的《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该文调查了四川150所农村中小学,对该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执行情况;体育教学计划实施情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情况;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情况等几个方面对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并对调查情况所存在问题,找出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7]。莫少强的《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该文调查显示,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不同乐观,其制约因素一是教育观念落后和教学管理不到位,二是缺乏场地器材和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三是缺乏适合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8]。张春一,李正花,姜成等的《吉林省东南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该文对吉林省东南部农村学校体育的开课率、教师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学开课率大于小学;90%以上的教师能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85%左右的体育教师能按教案进行教学,88.4%的学校有体育理论课,并且能够实行[9]。

从农村体育教学的研究来看,当前农村体育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学者均对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献言献策,关于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在农村体育教学内容上,重视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将一些乡土气息较浓的教材引进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开课率较足,教师能按照教材教案上课,但仍然存在像教学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教学大纲等问题。

2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体育教学设备不足,对课程资源开发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一直存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种情况下,涉及农村学校体育设备问题一直是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体育教学的大部分课程必须置于相当的器材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器材设备不充足,确实让有些体育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在器材设备不能短时间改善的情况下,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农村地区相对较为广阔的资源,自制简易教材,满足体育教学所需。

2.2 在农村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放羊”的现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对以往的教学大纲做了很大的变动。其中之一就是放宽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地区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这样的规定是符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的,但是有的体育教师却把“好经念歪”,将这类规定理所当然的当作“放羊”课的基础,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有名无实。

2.3 农村体育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9

在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经济越来越被重视,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物流的发展也越来越被关注,但是农村物流目前面临诸多问题,研究应对措施是当务之急。

一、农村物流的概念和内涵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的概念,是指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其它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一切相关活动的总称。

农村物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包括农业生产物流和农村生活物流,但不等于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和农产品流通。

二、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

1.国外发达国家农村物流发展状况

国外农村物流发展较好的以美日为代表。美国农业的发达程度世界领先,家庭农场的规模也较大,在农业各领域相继出现了大批为农业服务的各种组织和公司,从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的收购、储藏运输、加工、包装一直到销售等环节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国农业综合体,或称为一体化农业。美国的农业合作社通常称为农场主合作社。

日本的农村物流一般是通过农协会发挥作用,并不独立于其他行业而存在,通常农户生产需要的生产物资是通过农协会的合作购买组织取得,而生产的农副产品则是通过农协会的合作销售组织销售出去。

日本农协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参与者或组织者。她既直接参加或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还配备自己的加工设施,这样,不仅能促进农民生产优质、丰富的农畜产品、获取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竞争,增加农业内部活力。

2.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状况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之中,加之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因此,虽然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储运、加工等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但是总体来看,步伐缓慢,水平不高,亟待提升。

目前农村物流网络分布最全面的只有邮政物流,但邮政物流入主农村基本是把种子、肥料、农药、生活日用品等推向农村的单向推销式物流配送作业,市场仅仅处于摸索阶段,诸如把农产品从农村引向城市的流通配送基本还是空白。

三、农村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域差异性大

我国农村物流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性,如东、中、部的差异性,南、北部的差异性,沿海和内陆的差异性等。这些差异性的出现,有的是气候不同所致的农产品差异,地形地貌不同导致的物资流通速度差异等。这些差异性导致农村物流系统本身以及与其他物流系统的接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因此制订方案时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2.发展水平较低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农村物流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物流设施设备落后,二是农村物流的对象--农产品具有特殊性。

(1)物流设施设备落后

物流设施设备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状况、仓储条件、运输工具状况、网络建设水平等。农村物流设施设备落后主要表现为,第一,农村公路大多等级低、路况差,导致物流运输成本较高。第二,无专业仓储条件,导致果蔬等农产品因储藏不当损失率高。第三,农村汽车、农用运输车的拥有量较低,且车况不适应物流需要。第四,农村网络普及率较低,制约了物流的发展效率。

(2)物品的特殊性

农产品为自然衍生物,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与工业品相比,容易腐烂变质。因此,产品的自然属性对其运输、包装、加工等要求更高,加大了经营农产品物流风险的风险性。

3.流通加工创造的价值小

我国农村物流大都以初级产品为主,流通环节增值能力有待挖掘。实际上,农产品如瓜果蔬菜粮食等若经过一定的流通加工后,不仅可大大减少装运输过程中的损失,而且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四、农村物流的发展策略

我国农村物流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的大力扶持,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等。这无疑这将为新农村物流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环境。二是农民视野逐渐开阔,已经树立了经营意识,市场化的思想越来越明晰。这两个方面都促使了农村物流的前进和发展,而究竟从哪些方向努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初步探析。

1.物流运作模式创新

农村物流的运作模式要不断创新,在这方面可借鉴日本的农协会的形式进行。日本农协直接参加或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而且相当活跃,同时还建立自己的加工设施,无条件委托是日本农产品物流得以发展的成功经验,日本农协在合作销售中采用的“统一计算,费用分担”使农户能取得稳定的收入,调动了农户参与物流的积极性,这些都值得我国借鉴,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发展新的农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我国农村物流的建设。

2.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

若要物流畅通无阻必须保证最基础的物流设施设备良好。这些设施设备包括道路交通、物流标准、信息网络和物流技术等各个方面。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做到村村通公路。并且要创新建养机制,保障道路畅通,这样农村物流才能畅通无阻。 (下转第3页)

(上接第43页)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由于农村物流品较繁杂,因此物流的标准化建设将存在更大的难度,这需要国家、社会和行业共同努力。

加大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力度。现代物流的基本特点是信息化,因此,农村物流必须要实现信息化,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规范物流技术。引进现代化的装卸搬运技术,采用科学的方法,使用集装化的装载工具等,提高农村物流的效率。

3.统筹规划,政策支持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物流体系的规划。投入资金支持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在外部政策如法律、规则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村物流的良性发展。另外,出台政策,鼓励物流人员科技下乡,带动农村物流的发展。

4.城乡物流网络对接

当前,农村生产最大的问题在于重生产轻销售,导致农产品因流通不畅,丰产不丰收。因此,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通模式,强化城乡网络建设,信息共享,通过网络对接,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农产品及时销往城市,工业品顺利销往农村,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杨富堂,忠直.发展农村物流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物流, 2005 (11).

[2] 金廷芳,发展农村物流探讨[J]经济师, 2008(4).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10

1 有关农村成人教育的研究

1.1 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约8亿,农村成人教育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显得愈发重要,但是就农村成人教育开展的现状来看,依然不尽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1 教育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成人教育支出远远小于义务教育,农村教育人均支出小于城镇、贫困地区教育人均支出小于富裕地区的现象依然突出。而且,我国农村应受教育的人口基数大,经济状况不一,不少地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办学条件,财政投入明显不够。资金问题仍然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1.2 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教育者的素质对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影响。由于农村成人学校的教师工作条件艰苦,造成教师大量流动。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向当地中小学校流动,而流出的往往都是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流失、非职业化教师的增加,导致农村成人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成人学校的教育质量。

1.1.3 教育对象素质较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国务院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达76.4%。由于受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约束和禁锢以及封闭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普遍缺乏依据市场变化调整和组织生产的能力。加之缺少适时的农业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不高,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要求。

1.2 农村成人教育模式的探讨

然而,现在多数的成人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譬如,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小麦何时浇水、何时施肥、葡萄何时扦插、如何嫁接等低级技术,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技术不用学,而是成人学校应当与时俱进,拓宽教学内容,让现代农民们学到更多科学有用的知识。

1.3 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成人教关系的论述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创造了发展机遇。农村成人教育应该建立在适应并服务于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并根据这一教育开展基础,更加切合实际地规划农村成人教育的开展路径。这为农村成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未来农村成教的发展趋势。

1.4 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

农村成人教育应该以农民全面发展及农村教育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与农村教育培养目标转变相一致,其教学内容也应该贴近农村实际生活。具体来说,对于青年农民,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加强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的教育,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对进城务工的农民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安全生产知识,营造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良好环境,提高他们的竞争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的非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趋势与展望

2.1 解决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成人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要着力解决。一是改善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和管理不善的问题。农村地区师资力量是教师队伍中最弱的,且优秀教师流失率很高。发展农村教育必须采取妥善措施留住人才并积极引进人才,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解决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困局。三是调整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

2.2 创新农村成人教育模式

依据国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转化的经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走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走出农村,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其他管理部门就业;二是到现有农村空间内发展起来的新兴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三是留在已被改造了的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即现代农民。农村劳动力走向的趋势,事实上已经给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个课题,提供了一个方向。农村成人教育应该在传统的模式上进行创新,使教育能够真正地顺应当前农村的发展需求。

2.3 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加速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问题也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这就要求农村成人教育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适应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既要注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专业技能,又要注重人才的多样化。

2.4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农村成人教育和谐发展环境

长期以来,农村发展受到政策和自然环境的制约,进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只有先形成良好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才能为农村成人教育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要提供便利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给农民创造更多的生产机会,进而更好地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由此逐步提高农村自身的经济和社会能力。只有农村自身经济健康发展了,才留得住人才和资金等资源,才会让人们对发展农村和农村成人教育充满信心,让现代农民就地生根,落地开花。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成人教育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11

结合当前农村地区财务监管开展的实际情况,还存在着相对较多的问题和不足是农村财务监管发展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首先,农村财务监管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力度不严上,结合农村的财务监管现状来看,很多农村地区的财务监管制度如同虚设,财务监管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违法乱纪现象,像村干部包揽会计职务等现象仍然存在,对于农村财务监管的提升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制约。其次,农村财务监管中资管的管理比较混乱,进行财务监管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等,都是影响和制约农村财务监管发展提升的重要因素和问题。此外,农村财务监管中,财务账目的真实性较差,财务公开缺乏,财务监管中弄虚作假、避轻就重现象比较严重等,都导致农村财务监管的真实性缺乏,影响财务监管的提升发展,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进行改善,是农村财务监管迫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内容现状。

二、信息技术在农村财务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但骄人成绩的背后却是对环境的过度破坏,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长期处于监管的盲区,遭受着严重的破坏。特别是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一些大型乡镇企业的涌入和规模化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增加了农村环境的负担,使本已污染严重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政府采取了多项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为促进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目标和任务;特别是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并将“环境之美”视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而农村环境又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新一轮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随着人们对农村环境的普遍重视,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然而我国虽制定了大量的关于推进农村环境的政策与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很难达到政策规划的预期,被经济或其他利益所支配,不利于农村环境的保护。鉴于此,建立健全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迫在眉睫。

    1.1.2 研究意义

    农村环境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有效保护和治理农村环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对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相互协调发展,农民和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农村环境是基本健康和稳定和谐的,但是一些局部地区破坏严重,已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还严重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来探索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普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也成为国内学术界探讨的焦点话题,在关于农村环境的法制建设问题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

    唐刚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在分析现行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缘由的基础上,从健全政府管理体制与环境监督机制、完善法律和法规体系、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与参与权、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以及建立政府驱动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农村环境保护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途径;邹荣在《健全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从现阶段环境保护规划理念、国家环境保护体制、环境保护地方制度以及公民参与状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对策。李彦玲和李延华在《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探索》一文中,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从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进行探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政府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源投入、加大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投入与普及力度等方面的建议。杨永芳的《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对策》等文章也从如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借鉴性资料。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迪新的硕士论文《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问题研究》中,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状况,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构想与建议。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专门从经济手段、行政监管、立法执行等视角提出了健全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的主张,对本文深入探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国外经验来看,美国联邦政府较早的将重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较好的保护了农村环境。与之相对应的,国外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相关研究也主要体现在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管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与完善基本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方面。第一,对农村环境的管理。德国部分学者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肩负着环境管理的重任,以环境因子外部性的特点,要合理划分环境政策的制定标准和实施方案,以此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上。韩国学者从国家新村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通过加快新村建设的途径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建议,实现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的同步进行,此外,韩国学者还主张通过环境相关政策与经济政策、农业发展政策、资源开发政策共同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循环模式。第三,在完善基本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上,日本学者从日本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出发,对健全农村环境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构建以《环境基本法》为核心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总之,由于各个国家的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农村环境的状况,从国家的发展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的建议,为各国的农村环境的治理与维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第 2 章

    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一般概述

国内农村发展现状篇13

1.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相关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某一位或某一个地区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生存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主要是归纳整理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现状和生存环境,最后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如:西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闫伟鹏(2010)通过对一名农村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揭示出农村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不高、专业发展匮乏、人际关系简单的现状,并指出导致这些现状的因素包括:社会关注不够、城镇边缘化以及教师自身因素;李晴虹、张智敏通过对31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调查指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承担的安全责任重大,教学自主性不高、工资低、福利差、专业发展受阻;丁同芳对安徽滁州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生活状况调查后指出:工作压力、工资待遇和职业满意度是影响幼儿教师生活状况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主要特点为:较大的工作压力与农村幼儿教师极度缺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普遍偏低的学历水平、工资待遇之间的矛盾。2.有关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有关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职业倦怠、精神生活等方面。苏刚(2011)指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低;伍明辉、杨仕进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指出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并认为工作任务重、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专业发展机会少等因素是导致农村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与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悠(2012)的结论正好相反。李悠从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幼儿园、不同学历以及不同收入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指出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整体不严重,他们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张云亮在其毕业论文《国家扶贫县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状况考查》(2012)一文中指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生活状况的特点是:农村幼儿教师对总体生活状态相对满意,他们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主要来自幼儿和家长),并且普遍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性格特征;王杰(2006)在《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一般正常人并显著高于县城同行。笔者认为,关于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结果,主要是和研究对象的选择有关。3.有关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目前有关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章普遍认为农村幼儿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李向玲在《延安市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2012)一文中,从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教师资格、编制、工资待遇、培养培训以及流失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延安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现状。认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极其艰难,导致农村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王雪芹(2010)认为农村幼儿教师由于没有正式编制、身份特殊、工资待遇偏低,加之招聘录用的随意性导致农村幼儿园很难招聘到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且现有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文化素质、理论修养、专业技能水平和幼儿教育的发展极不适应;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肖晓凌(2010)通过对湖南省L县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状况的调查得出,L县农村幼儿教师流失比较严重,从2006年到2009年的4年间L县的农村幼儿教师的平均年流失率达到了22.3%,严重影响了整个L县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流失的教师中,以年轻教师较多,且流失的教师并未完全就业;黄胜梅(2012)通过对安徽省淮南市农村幼儿教师流失情况调查发现2006年至2010年间,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率高,且呈现出:年龄偏年轻化、学历层次较高、教龄大多在10年以下和以职业外流失为主的特点;王声平、杨晓萍(2011)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的原因,提出了增加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幼儿园为幼儿教师提供成长空间、加强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对农村幼儿教师流失的关注等措施,以减少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失。

(二)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关系着农村幼儿教师个人的幸福,也关系着整个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提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者发现建国以来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三个方面。关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研究中,关于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相关研究较多。

1.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探究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要明确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包含的具体内容。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专门性研究并不多,大多都是融合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研究中的。罗咏梅在《重庆市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研究》一文中,从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方式以及专业发展环境五个维度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张元(2003)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归纳为: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和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郑建成(2001)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陈亚芳认为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北京师范大学的庞丽娟教授(2001)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承诺、全面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专业化的学习。《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将幼儿教师素质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从以上有关幼儿教师素质结构的划分来看,不同的研究者对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划分不一样,主要是由于他们划分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并没有质的差异。

2.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找出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郭健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支持体系构建》(2012)一文中指出:构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层面、两个主体、八项措施、五种保障,即以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政府和幼儿园为支持主体,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出发,在政府统筹、健全机制、创新实践、质量监督、舆论配合的保障下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乔中彦在《广州市农村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之研究》(2011)一文中指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社会地位、幼儿园环境之间的相关极其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63和0.499。窦丽丽在《制约农村幼儿教师发展的因素与解决对策》(2012)一文中指出:制约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学前教育政策、幼儿师资培训和幼儿园园长三个方面;王晓云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困境浅谈》(2010)中指出:影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分为社会政府方面、幼儿教师自身以及幼儿园管理三个方面。可见,研究者们通常会从政府、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3.有关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几乎所有关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最后都会探讨有效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陈思在《中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2010)一文提出了教育行政单位、教师培训机构、幼儿园和教师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时所需要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张超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调查研究》(2012)一文中指出:园本课程开发、教育行动研究和培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王杰在《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2004)一文中提出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包括:①规范和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②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农村幼儿教育经费对教师的投入。③加强“培训”。④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家园合作;杨莉君,陈思(2010)的研究指出,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①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②构建符合农村世纪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③幼儿园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④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另有研究者专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研究,认为继续教育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周端云在《湖南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研究》一文中指出了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四条建议:①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②教师培训机构增强服务意识;③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④农村幼儿教师展开主动反思,不断提升自我;林琳在《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12)一文分析了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后也提出了四条策略:①行使政府职能,出台配套政策;②提高继续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③丰富继续教育形式;④加强继续教育过程的监督和评估;潘君利(2010)在分析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困难后,提出:建立和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强化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促进城乡互动和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以及推进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等几方面措施。从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研究者们主要从政府、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四个方面去探寻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有关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相关研究。在有关农村幼儿教师的已有文献中,有关职后培训的文献数量是最多的。张云亮等人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649名农村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指出目前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已有培训内容集中在教学专业培训方面;培训形式以集体培训居多;缺乏明确的培训制度,有近半数的幼儿园教师极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并提出了建构系统化的培训内容体系,注重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拓展幼儿教师培训形式,突出教师参与的主体性;建立教师培训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幼儿教师获得公平培训机会等建议;彭国平等人主要对农村幼儿教师短期培训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农村幼儿教师短期培训的必要性、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农村幼儿教师短期培训应遵循的五条原则:教学目的实用、课程设置巧用、教学形式活动、教学内容实在、培训阵地迁移。还有研究者主要就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教材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玉珍主要针对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问题,就培训教材开发的意义、原则、过程等展开论述。还有研究者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如高媛在《陕西省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一文中针对陕西省职后培训的现状,提出了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包括:举行竞赛评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积极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提升农村教师了解幼儿的能力等;田景正(2009)等认为要形成农村幼儿教师多元的培训或继续教育体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幼儿教师资格引进优秀幼儿教师充实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并主张教师培训到农村开辟“幼教教师培训试验田”,举办讲座与示范课程;农村幼教机构建构学习型机构,强化园本培训。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