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实用13篇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1

1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_放以来,医疗器械企业逐渐涌现,并且能够生产出不同品种及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满足不同的医疗需求。总的来看,我国医疗器械总产值占据世界总医疗器械销售额的2%,尤其是已核磁共振、脑CT为代表的高端产品逐步实现产业化,而中低能加速器均实现国产化,激光手术实现了大批量生产,而在临床中,中文数字X线医学影像系统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中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疗器械企业实力不足。医疗器械属于高科技行业,因此,在开发产品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当前大多数企业所投入的资金最多是总销售额的1%,再加上,专业科研人数数量相对较少,因此,科研人员和资金不足成为影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医疗器械技术水平有限。从技术水平来分析,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很难达到国外水平。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证明,在我国,医疗器械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不足10%,并且,国内器械返修率要比国外同类产品高很多,并且,有些医疗器械产品的标准要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由此看来,因技术水平而造成医疗器械质量问题是当前医疗器械行业解决的首要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医疗器械会设计到很多高新技术,例如:机电、物理、光学等,因此,医疗器械的发展机械、电子等工作发展,但是,由于国内这些基础工业发生相对缓慢,再加上,高新技术也比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

第三,医疗器械进出口结构科学性不足。现如今,我国医疗器械始终都是出口附加值低的一种较为普通的手术器械,对于进口价格偏高的医疗设备来说,高新技术产品出比例较小。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开发力度远远不够,阻碍了信息渠道,进而导致医疗器械进出口结构不够科学。

第四,缺乏知名品牌。现如今,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树立一个知名的品牌,一方面因技术水平或者是产品质量所导致的,再加上,我国企业不注重宣传,进而对知名品牌过于淡漠。

2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提出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以促进我国医疗器械水平的不断提升。

2.1国家加大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正面临着特殊的发展形势,为改善这一局面,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器械工业,国家应当加大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支持力度,在行业发展上加大资金投入,激励医疗器械行业产品研发,与此同时,将新材料和新工艺合理应用于医疗器械生产中,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营造健康环境。除此之外,国家应当在制度方面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支持,也就是说,应当积极参考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国情,明确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度,从而促进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实力不足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

2.2强化医疗器械技术能力

在我国,其创新医疗器械技术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开放新产品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也或者是不断引进国外的投资商,适当调整医疗器械产品结构,并且,将引进的技术和国内自主研发的新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缩短国内产品和国际产品的差距。尤其是对较大型的医疗器械工业来说,试着在国外市场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便可以在国外建厂,在海外直接进行销售,这样一来,才能逐渐和国际接轨。

2.3优化调整医疗器械企业结构

当前我国大部分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较小,无法在市场上稳定立足,为推进医疗器械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优化调整医疗器械企业结构,鼓励医疗器械企业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在市场稳定立足的同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积极开发医疗器械新产品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受到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建立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致命品牌,为促进此类问题的有效解决,推进医疗器械工业发展,应当结合行业自身优势开展综合分析,生产制造常规产品,在立足市场的同时逐步拓宽行业发展道路,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

3 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一来,患者在选用医疗机构过程中,通常是要把医疗器械配置作为其重点内容,并且,这极大的增大医院对医疗设备购买的积极性。在今后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过程中,器械功能要从最初的诊断、治疗以及化验向治疗、分析、康复、保健等多个方面不断延伸下去。特别是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医疗器械设备逐渐走向各个家庭中。

此外,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社区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总体水平依然偏低,仍眼有数亿人没有纳入到健康覆盖范围内,由于保障能力极其有限,因此,使得居民个人负担较重;政府对医院发展投入不足,然而,医疗费用却不断上涨,这直接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由此看来,积极发展医疗器械工业,尤其是想要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器械,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内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疗健康水平,尤其是在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医疗企业行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正面临着来自市场因素、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当前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医疗器械行业应当准确把握影响因素并开展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发展战略,研发新产品,强化医疗器械技术能力,全面提高我国医疗健康水平,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2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5 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 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 ②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机和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 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 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 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 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 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比较复杂。诸如: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体制的完善;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 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塑料等多个行业,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3

医疗器械;市场环境;结构;监管

由于医疗器械涉及多学科,属于知识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高尖技术,所以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自2005年,我国医疗市场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日本。医疗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但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并不均衡,低端产品企业多,品种多,竞争激烈。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几乎被外企垄断,存在几家国内企业也只是处于仿制阶段,缺少核心竞争力。国外医疗机构的装备水平已经远远高于我国医疗机构。我国医疗机构设备对高端医疗器械配置正处于一个革新,需求的旺盛期。国外医疗器械市场行业转移到亚洲区域,对于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是一个契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如何平衡高端与低端市场,如何合理监管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可持续高效发展需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 医疗器械进出口环境分析

1.1 医疗进口市场环境

1.1.1 医疗机构需求

我国医疗机构设备配置75%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设备,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医疗装备先进,许多大型医疗诊断及治疗设备都是进口产品。但是还很多省会一线城市医疗配置正需要更新换代,这将出现一个大的需求释放过程。同时在高尖技术的如CT 核磁等设备,国产企业还不具备技术竞争力,主要依靠于国外厂家如GE、飞利浦、西门子等。这对于国外厂家而言,将是个巨大的吸引力。世界医疗领航企业也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对于高端医疗器械,进口市场看好。

1.1.2民众对进口医疗器械的需求

医疗器械一部份属于医用;一部分民用。民众对于进口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呈几何状增长。一方面是民众对于洋品牌的盲目崇拜,认为高新技术产品国外的一定比国内的先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老年化程度加快,中国渐渐步入老龄化人口众多的时期,于此民众对与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会稳定增长。再次,中国国内企业在民用医疗器械上的开发研制及制造商还不足够,加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胶囊问题,让民众对已关乎生命健康产品的选在上更趋向于进口产品。因此受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外产品的良好声誉,民用医疗器械中高端市场对于进口而言有着很大优势。

1.1.3医疗器械支持力度的强加

进口产品相对于国内产品而言,试用成本会高于国内产品。国家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力度投入的加强,对于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民众支付能力的增强,对与进口医疗器械都是利好消息。在加上中国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高收入人口增多。这些都将有利于淡化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试用成本的差异。

1.2 医疗出口市场环境

1.2.1欧美外包业务的扩张

亚洲成为医疗器械市场新的增长点,借助其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成为欧美医疗器械产品“外包生产”重要基地。相对与其他亚洲国家,我国劳动力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通用医疗、西门子医疗、IBM等世界著名医疗器械生厂商都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建立工厂,将其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往亚洲市场,减少运输成本。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法律法规上也逐步完善,医疗器械的生产组织方式采用国际化标准,因此在我国生产的高质量的医疗器械产品能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顺利销往国际市场,这也成为我国吸引欧美医疗器械巨头在我国设厂,再生产销往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中国医疗器械厂商的独特优势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能生产绝大部分常用医疗耗材。特别一次性医疗器械,中国生产实力全球第一。如最常用普通外科器械,注射输液器材,输血器材等。企业数量已经超过欧美之和。很多国外临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材都来源于中国,这两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医疗器械生产出口大国。

1.3 进出口市场环境对比

1.3.1横向比较

目前的发展进口市场而言,中国不断崛起的对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进口医疗器械将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就横向比较,短期而言,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随着欧美的产业转移,也将有大的增长。

1.3.2纵向比较

国内巨大的高端医疗市场将被国外医疗厂商瓜分,中国医疗器械厂家在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在争夺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上需要时间投入及资金投入,很多企业将选择门槛低的产品。出口低附加值的企业也将随着劳动力优势的减弱而失去优势。因此放任这种格局发展,最终将两级分化,中国企业不会成为医疗器械进步的最终受益者。

2 存在的问题

2.1 进出口额

相对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高于全球整体发展速度。每年保持在20%的增长率,对GDP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加。自2005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且逐年的顺差额处于增长的状态。但是这种顺差主要来源于国家扶持,高额出口退税,国外医疗器械企业转移制造。顺差取决于大量劳动力消耗和能资源消耗。

2.2 进出口结构

2.2.1进口产品

我国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装备就犹如一个三角塔,顶尖一线三家大医院主要配置国外进口高端设备,占据大量医疗资源。由于医疗器械行业高资金高知识密集的特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在研发核心竞争力上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在高端医疗如CT、核磁、MRI、放射等大型设备上没有明显优势。所以这种代表医疗制造水平的高端医疗器械主要是依靠进口。

2.2.2出口产品

由于我国医疗器械企业80%都是中小型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出口医疗器械主要是附加值低高消耗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或者是常用的医疗器械。还有一些是国外产业转移代加工的出口。

2.2.3进出口利润率

由于进出口产品两种极端的情况,进口医疗设备价格一直都比较昂贵,很多产品国内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国外本土的销售价格。一方面是由于国外一般是在国内需要商的销售模式,层层,价格成本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产品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国外厂商保证其较高的利润率。一般到中国的销售价格高于本土价格2-3倍。而对于出口产品而言,主要是凭借其劳动力优势,价格优势占据所以价格低廉,利润率也就非常低。

3 医疗设备进出口的监管

3.1 医疗设备的监管现状

3.1.1医疗器械的属性

(1)医疗器械涉及的领域广,学科多,对监管的行政人员要求更高,但是目前的行政人员无法达到此种高度;

(2)医疗器械分为医用和民用,有些器械民用和医用界限不够明显,参考的标准不尽一样,这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医疗器械的功能性适用性等属于人体多样化,很难根据其功能界定,细化功能多样化,这对已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1.2监管的现实问题

(1)由于医疗器械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目前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还处于薄弱阶段,缺少检查、缺少发现、缺少处罚;

(2)目前中国还没有成套成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的进出口监管,缺少对进口医疗器械进口注册、销售、维修等监管体系

(3)部门交叉,只能划分不清,药监局、质量监督局与海关各个只能交叉,也出现了对进出口医疗器械的监管漏洞;

(4)监管人员缺乏,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对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对于行政监管人员而言,是有难度的;

3.2 监管完善

相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人们对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发展而言,我国的监管还处于滞后状态。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人员配置、监管部门职能细化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进口的高端设备符合标准,质量、数量、维修操作符合要求,保证人民的切身利益;也需如此去报出口的产品符合国际质量规范,确保中国企业的诚信程度,以及出口退税的监管,确保国家及出口企业的利益。

对高效率的适用资源提供了持久保障。

4 医疗器械进出口发展的展望

近几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在医疗市场两极分化的情况,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驻足长期发展,加大研发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师夷长技以制夷,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占据高端医疗市场。同时除去一线大城市的顶级医疗装备,省会一线城市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我国医疗器械而言是个很好的契机。

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在借助欧美产业转移的大市场环境下,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常用医疗耗材上行程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创立自我品牌,增强在常用医疗器械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5 结论

通过我国目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宏观市场需求环境分析,无论对于医疗器械进口还是医疗器械出口,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面对机遇,引导医疗器械行业长远高效可持续发展,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监管应该不断完善,建立监管流程,完善国际接轨兼顾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监配备管专业人员。同时进出口医疗器械产品结构的两级分化上,国内有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及相对技术优势的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产品优势,提高研发技术水平,长线占领中国中高端的巨大医疗器械产品市场。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4

一、我国及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近几年的医疗器械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总体都呈现较大的逆差,且贸易逆差呈波浪形的增长趋势。

就医疗器械行业贸易方式来看,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则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导,输出的是简单加工产品,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所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产品总体来说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现状。

我们从竞争优势指数来分析一下医疗器械的行业现状。竞争优势指数是净出口与外贸总额的比值,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劣势程度。其计算公式为RNXij=(Xij-Mij)/(Xij+Mij)(式中,RNXij——竞争优势指数;Xij——i国j商品的出口额;Mij——i国j商品的进口额)。

我国医疗器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从2001年至2005年均为负值,处于(-1,0)之间,说明我国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平均水平以下,医疗器械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较大。但2005年贸易竞争指数上升为-0.117,接近于0。

再看另外一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MS)。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其计算公式为MSij=Xij/Xwj(式中,MS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MSij值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超过5%,从而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弱。而从国际上来看,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由美国、德国公司的产品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次是日本,其他欧洲国家只是在一些专业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美国占到40%多,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18%,而中国仅占2%。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始终令人担忧。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偏弱,主要归结为“六大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二是产业结构与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三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本土企业占的份额低;四是进出口不平衡,世界市场份额小;五是有自主品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多,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形资产创造的企业竞争能力薄弱。六,是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站稳脚跟——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若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要处在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的前提下,进而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可以通过企业间并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拳头产品——强化企业研发能力。首先要解决资金瓶颈,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实力很强的研究开发机构。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有解决资金问题,才能放手搞科研。其次是要实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相结合。对于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先是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积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

第三,建立品牌——提高企业营销水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一个在享誉国际的品牌。因此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必须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将产品技术、产品质量等内在指标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并积极发挥广告与市场营销、品牌设计与策划的作用,打造中国百年品牌,靠核心竞争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创新营销渠道,建立强大的销售队伍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具体措施可以包括:

(1)提高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3)完善医疗器械评估与检测中介组织机构;

(4)加强医疗器械技术监督工作。

第四,优化结构——提升企业出口效益。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要随时保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保障医疗卫生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继续开展传统手术器械、卫生材料、小型设备出口的同时,要加大设备类产品出口,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效益,并使我国的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参考文献】: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5

(一)医疗风险管理国外现状

医疗风险管理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鲜词汇,人们对此并没有很多认识和相关经验,所以问题出现后实施对策相对比较困难。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内外对于医疗风险管理的研究,医疗风险管理基本的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并且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在国外医疗风险管理较为显著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积极参与,政府组织专门的机构规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得到保障。二是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国外不断的完善这医疗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上,主要在管理上有了硬性明确的规定,对医疗上出现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三是信息化管理的推广,现如今,国外通过信息网不断的将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普及、全球化、规范化,从而使得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医疗风险管理国内现状

相对于国外而言,中国在医疗风险管理方面起步晚,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方法普及力度不够等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人们对医疗行业的管理意识并没有提高,很多地区根本并不重视医疗风险管理,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去引导和培训。所以,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在国内的规范化仍然需要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付诸更多的努力。从图1表明,在医疗活动交易过程中,“治疗/康复生物/制药”不管是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额方面都是占据最大比例的,由此可见,医疗风险管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根据相关现状分析总结,有如下几点:

1.意识层面低

一个行业制度的推广是需要人们在形成一种意识后,不断的将其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这个行业的制度管理才能巩固。通过国内医疗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中国并未形成独立专门的机构去管理在医疗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是单一停留在解决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层面上,所以人们在对医疗风险管理的认识层面上仍有待提高。

2.信息化缺陷

很多行业都有着全面规范的安全系统去维护,然而在医疗风险管理这个行业,医疗风险管理信息化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国家并没有对这个行业设定完善的病人安全报告系统,卫生部门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病患的全面的信息,这样的信息缺陷就会导致在风险评估时出现很多问题,从而在医疗活动中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很多的困扰。

3.管理力度匮乏

医疗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宏观知识也需要细节操作,只有将宏观知识和细节操作二者相结合,才能使管理制度规范化。然而通过医疗行业所面临的问题表明,在医疗具体操作方法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人们只注重宏观知识而缺乏对医疗管理的细节操作,并且相关部门在管理方面的预控措施十分有限,总是停留在事后总结的阶段,这导致医疗风险管理执行更为困难。

4.风险意识弱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多,医疗问题也逐渐增多,这对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就有了很大的考验。由于相关机构培训的不到位,低级医疗事故在年轻的医务人员中屡见不鲜。因此,有关部门仍需要加强对医疗风险意识的培训。

二、解决医疗风险管理现有问题可行对策

(一)政府深化医疗机构风险意识

为了从根本上推动医疗风险管理,以保障病人的安全问题为首要任务,政府就需要加大力度在政策上规范医疗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医疗机构需要定期的组织专家小组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树立其风险意识、强化其风险处理能力从而保障风险管理的质量和实施效果。医疗机构应该明确自身责任,制定风险管理预期值、逐步落实医疗措施、不断深化风险评估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为之后风险管理进一步提升提供参照支持。如此下来风险管理就可以不断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

图1 医疗器械安全分析

(二)组建完备的信息系统

通过完善各种风险防控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医疗行业相关制度,明确责任和拟定风险管理目标的此类信息系统,并将信息规范化、全球化、透明化是目前在医疗风险管理方面首当其冲的要务。医务人员和卫生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网第一时间了解病患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

(三)普及医疗责任保险

通过各种医疗事故表明,很多纠纷的产生最大因素是在治疗经费上。因此为了降低此类纠纷的产生,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迫在眉睫。相关部门可以成立第三方保障,这就是经常所说的保险,倡导人们平时注重此类问题,医疗事故发生后,医疗机构和病患双方所承担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患者的利益也降低了医疗风险的冲击。随着近几年的医疗风险管理政策的普及,城市的医疗保险投资逐渐上增,人们的第三方保障意识正在逐渐的增强。

(四)深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现如今,很多医疗机构存在盈利性的目的,其首要任务往往不是解决病患的困扰,而是以自身的盈利为目的,将医者父母心的职业道德抛掷脑后,一味的最求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问题的解决制造了很多麻烦。因此,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医疗机构可定期的进行抽查,提升医患间的沟通,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风险。

(五)提升预控风险管理能力

在经过制度的完善、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医务人员的意识强化等各方面努力后,提升风险预控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小组对风险分析和评价后作出安全全面的判断。例如,可以通过了解事故发生频率和地点乃至影响范围,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防,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的冲击率。并且,在医疗器械上的使用也是需要进一步控制,医疗机构应该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测以保证在救治过程中的医疗器械可以正常使用。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是遏制风险发生最好的方式。

图2 医疗行业风险控制体系

三、结语

逐步建立完善的系统、政府深化医疗机构意识、组建完备的信息系统、普及医疗责任保险、深化医务人员培养职业道德、教育提升预控风险管理能力等是针对目前医疗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国外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法,强化政府积极参与意识,只有政府意识到此类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的倡导医疗机构去实施操作。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从发现医疗风险管理上的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使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真正意义上实现全球化。

参考文献: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63-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健康产业定义

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业,在国际上被认为是继IT产业之后的“财富第五波”。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将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健康产业是全社会为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而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活动的经济领域。

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二)发展健康产业的意义

1.发展健康产业有利于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随着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每年因老年性痴呆、中风、帕金森氏病、充血性心脏衰竭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困扰的病人不断增加,大量的老年人不得不长期待在疗养院或医院中,这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健康产业的发展就是从全面检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角度出发,避免或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从而更好地解决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所要面对的巨大经济支出。

2.发展健康产业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形势依然严峻,健康产业的发展可以弥补我国医疗体制不足,对医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产业所做的不仅仅局限于治疗,而更多地在于对慢性病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干预。并且随着健康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更多企业的加入,这样的发展状况不仅仅能加速推动医改的步伐,同时将人民的健康状况与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一种经济良性循环增长的方式。

3.发展健康产业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现有医疗资源不仅过于集中在大医院,且过于集中在公立医院。2010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18.7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1.7%),民营医院1.7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3%)。2010年公立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达90%,而民营医院仅59%。由于公立医院包揽了基本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且缺乏竞争,导致高标准、个性化的医疗资源缺乏,制约了我国以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医疗产业的发展。而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是针对特需医疗方面,发展非基本健康产业服务,用市场机制配置优质医疗资源,从而满足高层次服务需求。

二、我国当前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将维护和增进全体人民健康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宗旨。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有所增加,预示着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

2.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得到转变,逐渐加强对健康状态的追求,导致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逐年增加,医疗保健市场需求巨大。除了经济发展带来的主动健康消费外,庞大的慢性病人群构成了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主要需求。近30年来,随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首要原因,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3.学科发展。一个产业实现规模化的主要条件除了存在强烈的市场需求外,还应包括产业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近年来,与健康相关的学术团体的成立及科研平台的建立、健康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产业的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与内在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行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是原料出口大国,制剂出口小国。(2)仿制生产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我国目前生产的药品中97%以上是仿制药,几乎所有先进的制药技术都来自国外,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整个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很高。(3)国内药品研发投入低。国内制药企业每年新药研究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远低于国外药品生产企业15%~20%的研发投入水平。(4)产业安全形势严峻。全球化背景下,辉瑞、默克、罗氏等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均已在华投资设厂和开设研发机构,主导了国际标准,并不断兼并国内有潜力的企业,致使国内市场的外资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这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冲击相当严重,尤其是在研发、环保、兼并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挑战。长期来看,必然对我国医药产业的自和国家健康安全构成威胁。

2.医疗器械行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企业总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占有率偏低。目前国内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已被跨国公司占领,除少数品种外,国内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档医疗仪器设备中进口产品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高达90%以上。(2)分布相对集中,但产业集聚效应尚不充分。医疗器械行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域,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国家设立了医疗器械国家研究基地,地方有医药科技园,但是产业集聚效应尚待发挥。(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后发优势。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薄弱,产品仍以仿制、改进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少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仍被国外大公司所控制。

3.医疗保险业的主要问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居高不下,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家庭护理业的主要问题。(1)我国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的人口规模相当庞大。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平均生活不能自理率超过8.81%,据此推算,2020年全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2000万人。(2)老年护理机构数量有限。我国城乡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入住需求。(3)老年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三、我国健康产业的提升策略

(一)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产业体系

我国的健康服务企业应该结合医药发展方向和人们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不同群体需要的健康项目,从而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化健康服务体系。

1.针对高收入人群的健康产业发展策略。据国内权威杂志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收入人群健康状况比一般人群更为严重,其中亚健康状态与健康疾病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健康产业的发展首要关注的应该就是高收入人群,他们需要的正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性化的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服务。针对这一人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人的生活习惯制定不同的健康指南,从而让他们在日常习惯的改善中拥有健康。

2.针对老年人的健康产业策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体不断增多。对于这样一个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老人健康的护理服务已成为健康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针对老年人的慢性病健康产业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会拥有专门的诊疗、监测、服务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周期性的健康改善,从而大大降低突发性疾病的伤害。

(二)调整和振兴医疗器械产业

1.抓住医改机遇,重点开发和配置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适宜技术和器械。选择有资质的行业领头企业作为主要供应商,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水平要保证8~10年的先进性和稳定性。根据医院具体条件适当提倡智能化、数字化装备,以满足网络化远程医疗的基本要求,降低医疗设备的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给双向转诊、结果互认、资源共享提供物质条件。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发挥集群化效应,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在保证性能的情况下核定设备最低价格。对进入市场的医疗设备加强质量监管,实行强制淘汰机制。

2.面向基本医疗需求,重点研发综合性医院常用的大型医用设备和高值耗材。政府应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科技攻关联盟,并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支持国内骨干企业生产技术成熟、稳定可靠的产品。支持国内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扶持行业领军企业的形成。防止国外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支持过的项目的恶性收购。

(三)加快医疗保险业发展,迅速释放群众消费需求

1.打破户籍和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异地就医、异地结算机制,制定并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在不同制度、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接续办法。尽快建立健全真正覆盖包括农民工和各类流动人口在内的各类应保未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2.合理扩大报销范围,适度提高实际补偿比例。将药事服务费、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等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的补偿与救助范围;开展医中补偿和救助的模式。同时,进一步降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补偿的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和补偿比例,并逐步取消城乡医疗救助的起付线。

3.大力发展补充医疗保险。提倡地方政府以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鼓励国内有资质和信誉优良的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发展补充医疗保险;重点针对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后群众负担依然较重的医疗费用,开发多类型的、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发展面对中高收入人群的商业健康险种。

参考文献:

[1] 时涛,刘迎迎.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3(14)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7

1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

当前移动医疗应用可以分为面向医院医生(B2B)和面向用户与患者(B2C)两种模式。前一种模式通常用于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或者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些医学知识库、医学工具等。后一种模式则用于求医问诊、医联预约、远程会诊、病情咨询和院后随访等。

国外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外移动医疗行业发展比较兴旺,在部分发达国家,远程医疗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并且随着手机移动终端设备的高速智能化发展,远程医疗也正在向移动领域不断渗透[3]。例如,在2009年,美国某科研机构曾研发出一套远程卒中系统(telestroke),能够对急性中风患者进行远程急救和护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患者出现急性神经性脑中风时,可以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接入系统,为诊疗提供必要的病情及影像资料,藉此实现对患者的远程辅助诊疗,为抢救生命赢得更多的宝贵的时间,增加更多的生存机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德国研发了一套远程皮肤病学信息系统,可以为皮肤病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患者在手机上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后,可以直接用手机摄像头采集皮肤图像数据[4],然后结合自身的生物反馈信息一同发送给医疗诊断单位,医疗人员则借助计算机终端设备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平台对患者进行诊断。法国研究人员将一种内嵌式低功耗传感器进行改进,制造出一种微型的可移植医疗设备,利用双向传感起搏器来监测患者的一系列生理指标变化[5],当患者身体出现异常状况时可以及时进行报警。比如能够基于地理位置来查找附近医生并进行预约的ZocDoc;能够借助手环、头贴、手机等设备检测睡眠质量并提供针对性睡眠指导的ZEO等。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普及也带动了医疗商业的发展,使得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不断成熟和健全。

2 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移动医疗应用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豌豆荚、91助手等一些知名的手机应用平台上检索“医疗”这一关键词,能够找到上千个应用,而检索“健康”一词得到的应用数量更是达到几千个之多,这些应用的覆盖范围十分广,包括求医问诊、预约挂号、医学宝典、健康指导、药物手册、移动药店等方面,一些优质应用的下载量已达到百万级别。由此可见,国内移动医疗应用行业正在蓬勃兴起,受到相当数量的群体关注。

如今,国内相对比较出名的移动医疗应用有以下几个类型:①医患交互类,这类应用整合了相应的医疗数据库以及医生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远程医疗咨询或打造私人家庭医生,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春雨掌上医生、5U家庭医生等。②专业辅助类,这类应用一般基于CDSS系统,内容涵盖了临床评估、医学计算、药物、手术、医学检测等方面,可以帮助专业医生进行医疗信息的查询、决策,提高一线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全科医生等。③面向患者的用药指导类,可以为普通家庭提供药物信息查询、药物真假鉴定、药店查询等,这一类比较出名的软件有家庭用药助手等。④综合服务类,这类应用一般由医院机构合作开发,能够为用户提供移动导诊、预约挂号、病情查询、健康档案查询等综合医疗服务,并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话费来支付相关费用,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移动医院、医事通等。

3 未来移动医疗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移动医疗应用的普及得益于移动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然而,移动医疗应用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局限性。①医疗本身属于一种严肃性、复杂性的活动,从事相关业务必须符合政策规定,具备相应资格,这使得目前的一些移动医疗应用面临着违法的风险和指责。②医疗活动需要提供真实、完整、稳定的医疗数据,而移动医疗应用能否满足这一要求还有待考量。③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行业资源的深度合作和大力支撑,需要构建一个各机构相互补充、促进的联合运营体系,而目前这一体系并不完善。④必须探索一套健康、完整的移动医疗商业运营模式,移动医疗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改变用户观念,增强用户付费意识,逐渐打造一条健康、有序、有活力的移动医疗产业链。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移动网络及设备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移动医疗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移动医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研究,努力健全移动医疗行业体系,使移动医疗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汪鹏,吴昊.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4:1.

[2]张冬娟.移动医疗引发英国医疗服务新变革[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12.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71-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总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当前时期,社会生活质量不断上升的同时,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医院等医疗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培养新型医疗人才,不断增强社会服务理念,以培养全科医生带动医院综合医疗实力的增长。但就当前我国主要医疗形势来看,医院专科医生很多,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表现出人才匮乏,尤其是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等小型医疗单位,全科医生的数量更少。全科医生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前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发展,全科医生的培养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密切配合,共同为全科医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将国内医院全科医生培训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报道如下:

1全科医生的培训目标定位

全科医生培训相关课程起步和发展都比较缓慢,因此当前阶段对全科医生的培训目标与工作职责定义还没有准确的解释。近年来,全科医生作为医学人才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虽然很多在职医生通过了多门科室的专业培训,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医学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自身能力定位不准。当前对于全科医生职业定义拥有自身学科的定义范围,主要是以研究健康问题为职业核心,并且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以及康复护理等阶段都有专业技能组合的复合型人才,对患者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和疾病管控。

根据国内医院对全科医生在职工作的岗位计划分析,全科医生在职岗位主要职责分为:①收集和建立患者健康档案资料;②对当前医院辖区内的多发病以及社会重点防控疾病进行会诊;③对本院危重患者进行入院前的急救工作;④对医院辖区内的疾病易感染和易发人群进行健康跟踪;⑤对本院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健康管理;⑥进行医院疾病控制以及疾病防治的延伸服务;⑦对医院辖区进行常见病、多发性疾病知识的防治与治疗知识普及;⑧定期开展医院伤残患者的康复诊疗与观察;⑨配合医院辖区计生委进行计划生育宣传;⑩对疾病和疫情的防控进行团队协商、交流,提供辖区内的医疗保健服务。

2全科医生的认定

全科医生作为医疗系统中的新兴职业,全科医生在待遇方面需要与其他医生拥有相同的经济价值,因此,医院必须对全科医生的职业价值进行充分认可,为全科医生岗位提供合理的经济待遇才能留住全科医生,也才能够开拓更为广泛的渠道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到全科医生的行列之中。对于全科医生价值方面的认定首先体现在待遇问题上,其中包括全科医生的薪资水平、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等诸多综合性因素。只有在全科医生的待遇问题上与其他医生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才能不断激发全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医院需要在全科医生的认定表尊与考核标准方面制定具体的方案,并且将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定纳入医院绩效奖励范畴之内,促进医院以及附属辖区的卫生服务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3全科医生的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全科医生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所占比例还很小,全科医生作为新兴医务工作者,是基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的作用下形成的,尤其是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不断完善,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于基层医院社会职能的发挥就需要聘用全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在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全科医生对医院辖区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当前各类医院中全科医生数量匮乏,很难满足当前医院服务的基本要求。当前时期,医院全科医生方面村扎起的问题组要表现为:基层医院全科医生的医疗素质不高,医疗卫生服务观念落后,很难适应现代化的医疗服务;由于全科医生属于新兴医疗职位,在岗位认定与薪资待遇评定方面没有具体的标准,很多基层医院对于全科医生的薪资拟定不合理,使得很多医院无法留住全职医生人才。有调查表明,目前全科医生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人员比例、学历、职称及专业构成比也不尽合理。此外,高等院校培养的全科医生和基层卫生护理人员,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当前基层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全科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及各地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的师资、经费等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4全科医生教育培训建议

4.1结合实情,政府支持我国对于全科医生的培训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国家对于全科医生的培训以及课程拟定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目前,全国很多城市大型医疗机构及其联合会分别组建了全科医生培训班,结合全科医生临床治疗应用的实际经验,对全科医生进行基层医疗服务以及全科医疗服务理念进行教学,对省市辖区内的医院进行全科医生专项培训。由于各地区全科医生服务条件与职责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需要结合本地区医疗条件与全职医生需求空缺来确定全职医生的服务职能,并通过各个医疗合作渠道来增强全科医生的实践服务经验。

4.2培养标准国内医院对在职培训的全科医生进行为其半年的全科课程学习安排,其中包括对全科医生需要应用的医疗诊断技能的实际经验培训,全科医生应当在医院下去社会服务过程中表现出重要作用,因此主要培训方向是对全科医生进行服务于会诊方面的综合性医疗服务培训,增强医生的服务理念。

4.3加大投入国内全科医生在当前阶段还存在较大的空缺,因此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政策导向以及资金投入倾斜等方式来加大对全科医生培养的投入,尤其是在国内大中型城市通过与医学类高校合作的方式,来切实加强全科医生的技术支持,以各类大型医院作为全科医生的培养依托,不断深化对国内全科医生的投入。

5总结

全科医生作为新兴医疗职位,起步较晚,但在当前时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扩大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在建设服务型医疗体制的过程中,全科医生对于医院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政雄.全科医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5:25-26.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9

一、绪论

近几年来IT行业发展迅速,人们日益体会到移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方便和益处,随着人们对移动设备的推广和使用,IT行业逐渐地发展成熟,IT技术逐渐地渗透到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各个领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各个行业的App也随之应运而生,医疗App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今医疗App的大体框架已基本形成。

在国外医疗健康类的App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据皮尤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调查显示部分智能手机用户都安装了一款有关健康类的App应用,并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1年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了管制范围,而对于国内刚兴起的医疗健康类App的管制,中国政府有望跟进[1]。

国内医疗App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App应用软件如丁香园、快速问医生、好大夫在线等,这些较为知名的健康类App凭借着对国内市场的准确定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同的健康类App主要的运营方向也不尽相同,市场上的医疗健康类App提供的功能以医疗查询、疾病查询、就医信息、症状自查居多,这些功能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就医以及自身的保健。但随着App的广泛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出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而本文正是对此类App如何去更好的应用以及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通过对医疗健康类APP应用的研究和分析让更多人了解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医疗APP市场分析人员提供可靠的分析方向,进而满足医疗卫生中多元化的需求。

二、医疗健康类App在国内出现的问题

1.医疗App市场鱼龙混杂,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2]

虽然现在患者能够通过移动App接受一些治疗方案,但是这些治疗方案是否真的能使患者康复,这还是一个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种健康咨询与简单问诊类的App层出不穷、他们有的通过网络的回复、图片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一方面从手机输入症状,患者所描述的信息可能并不完整而且他们所描述的信息有可能并不准确。另一方面通过手机问诊时医患之间并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而这两方面的根本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对医疗APP的审核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

2.医疗App行业应用发展环境并不规范

目前国内医疗App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国家的监管范围,并且国内的医疗行业并没有完全的开放,大多数的医院并不愿意共享患者和医生的私人信息,以致各地的App厂商与卫生机构的合作仅仅局限于地方区域。

3.医疗健康类App应用具有局限性

目前手机App应用功能普遍都有“手机问诊”类功能,通过手机问诊但能否做到确诊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因为手机用户的所描述的一些症状可能只是“标准化”的症状,而在医学上一些细微的差异都可能是不同症状引起的[3]。除此之外医疗健康类App使用的对象范围具有局限性。目前医疗健康类的App使用人群一般为青年人,老年人使用甚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患病的症状可能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使用“手机问诊”功能造成误诊的几率远大于青年人,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使用在中国起步较晚,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并不太熟悉。

4.医疗App应用中的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无法保证

医疗健康类的App并没有纳入政府的监管,当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时并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有效的维权。对于医疗健康研究模糊的领域,一些健康类的App谎称一些食物或保健品能够预防某些疾病,更有甚的是现在医疗App很多疑难解答来自于一些普通网站的搜索,其解答的内容良莠不齐,可信度很低。

三、App应用分析

1.医疗健康类App并不能替代常规的就诊

医疗App中的就诊咨询服务只能帮助患者了解大概的病情,对于疾病的确诊与治疗还需要去医院就医,因为对于现今App的功能还无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测验,只能通过患者的描述提供诊疗方案,但患者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急诊病患者更要慎重的使用App中的“手机问诊”服务。

2.移动数据库的建立可使App更加“智能化”

近些年来,由于一些医疗App误诊的事件,使医疗健康类App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而促使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描述不清,患者的病症是由多种疾病的并发症引起的,但从App本身来说,它对患者的“诊治”太过“标准化”,对于一些个体化的差异的诊治不够“智能”。而如何才能使App的诊治更加“智能”呢?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移动病情数据库,通过以往手机App用户的问诊,积累一些常见疾病的数据资料,当再次有这样的患者询问时便可以从以往积累的“经验”中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3.医生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可更好的促进App的发展[4]

如今App的市场鱼龙混杂,支撑App的医生团队更是数不胜数,在这样的环境下唯有建立一个医生信用评价体系才能使医疗App体制更加的完善,就像“淘宝”中买家买到商品后对卖家商品的评价一样,通过“好评”建立卖家的信用级数,通过这样的体系从而使医疗健康类App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首先,医疗APP终究是为人们的医疗健康服务的工具,它终究不能代替医院医疗中的全部工作,只有协调好医务人员、患者、移动健康类APP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医疗健康类APP在医疗中的作用。其次,技术的发展始终要以人为本,而脱离人们的需求去谈技术的开发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现实的。医疗健康类APP也是如此,它的开发离不开人们的需求,人们的需求是开发的原因和动力。医疗App使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从而使我们通过医疗健康类App得到更多的医疗资源。未来的App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生信用体系使患者使用移动App终端便可得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服务,并且未来的App趋向于“智能化”它不仅可以作为医生传输信息的工具,而且可以通过检索移动数据库进行“智能”的分析与判断,给患者一个合理有效的诊疗方案。

[参 考 文 献]

[1]五大趋势预测[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12):49-51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10

一、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的影响及国内地区区域医疗行业投入的总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甚至存在收费不透明、不合理、服务水平低下等现象。当前,全国范围内占据总人口不足百分之二十的大城市拥有百分之八十的医疗机构、人才和经费,而拥有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广大农村则缺医少药。

2.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统计,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人们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特别是新千年滞后,弹性系数高达1.3。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百分之一,医疗为事业就会增长1.3%。当前我国一年的医疗卫生总支出大约5000亿元,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一数字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整体医疗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

3.医疗行业进入全新发展时代

随着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医疗行业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医院为了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必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医院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品牌管理阶段,提供特色服务,实现软件和硬件优化升级,满足市场和病人的需求,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建立起长久、良好的医疗供需合作关系。

二、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医疗行业政策逐渐开放

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加上中国加入wto,我国逐步实施开放的医疗行业政策,以便于促进促进医疗行业更好的吸引外资。中国医疗行业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融资渠道单一,从而导致基础医疗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另一方面,庞大的医疗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形成,发展潜力巨大。

2.新医改逐渐深入为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根据2000年2月正式出台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尽管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新医改的实施是必然要求,必将促进医疗行业更好的发展。

3.“追求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热点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深入,我国医疗行业必将迎来“春天”,加上新时期人民追求高质量、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医疗行业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人们能够真正的实现健康生活,不仅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的需求,更是国家对于医疗行业的要求。随着健康费用支出不断增加,加上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医疗行业需求逐渐由治病型向保健型转变,更好的为广大人们群众服务。

三、医疗行业应对“新医改”的措施建议

1.积极引导医疗企业合并和重组,优化现有资源

我国大多数医疗行业中的企业或其他机构规模较小难以真正的形成规模效益。国内范围内的医疗企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即便是百强医药企业哈尔滨医疗集团同国外先进医药企业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医疗企业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距离国外先进医疗企业的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引导医疗企业重组,优化现有资源,可以推动产业链优化,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效益。

2.促进医疗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

首先,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由单纯的追求产量的提

升转变为质量和技术双重提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促进技术不断优化升级,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产品的技术输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快产品升级速度,加大制成品和半成品的输出,减少低附加值和低级产品或原材料的出口,更多地向欧美等先进国家出口高附加值的原料与制剂。

3.优化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实施人才战略

优化薪酬福利管理机制,改变和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医疗行业发展的监督机制去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文明现象。首先,做好岗前分析,明确规定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具体目标,按照“人岗匹配”的原则,选择更加适合的岗位工作,建立退出机制,淘汰不适合的医疗从业人员,净化用人环境。其次,通过业务技能及文化知识的考试、竞赛和培训,促使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夯实医疗行业人员储备,提升人员素质水平。再次,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素质人才的待遇,留住和吸引高层次人才。

4.医疗企业探索更为科学的发展模式

我国现有医疗企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市场导向性、广告导向性、战略导向性和品牌导向性。我国医疗行业大体运作模式大体较为单一,不利于更好的推动医疗企业发展。“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国家对药品销售作了严格的规定,坚决杜绝医疗企业的违法推销。因此,医疗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生产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填补市场的空缺,抓住利基市场,采取多样化、复合的运作模式。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医疗行业已经进入新医改的范畴,这次对于医疗行业的改革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新医改明确了今后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及改革的基本方向,随着国家医疗行业相关措施及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将会推动医疗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医疗产业利益链及医疗市场格局,促进医疗企业市场行为发生根本的转变,对未来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与整合将产生更为深远影响。(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易镜明,张一甫,郑磊,李珊珊,徐列海,廖星昊,贺平鸽,丁丹,周思立.医药行业:创新与整合[j].资本市场.2011(01)

[2]贾品,张璐莹,王峦.基本药物制度对医药行业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1(03)

[3]李新洁,徐怀伏.医药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和风险分析[j].中国药业.2011(04)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11

(一)背景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的软件。医疗器械行业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多学科交叉、充满挑战与竞争的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专业医疗器械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是医学器械与国际接轨、快速更新及医学诊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除卫生医疗部门具有结合专业技能及知识可正常使用操作及保养维护医疗器械的技术人才外,还包括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培训教育、制造设计、检修维护、管理监督和经营销售的专业人才,而目前我国出现医疗器械专业人才流失及短缺的现状。

(二)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人才供需状况

医疗器械产业的竞争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竞争,其本质是专业人才的竞争。目前,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专业技术人才的供需不平衡。

1.供应状况

目前,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向我国转移制造能力和研发力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内的竞争更趋激烈。然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科技人员的能力水平和在全行业中的比例远低于跨国公司的平均水平。

以宁波市为例,从专业能力上看,宁波市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是从其他行业改行来的。而且,技术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大部分为中专或无学历,主要靠自学和从事其他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普遍缺乏计算机、电子类和机械类知识。此外,在医院从事医学工程的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一代,年轻人员所占比例较小。目前,宁波还是高校医疗学术资源的洼地,医疗器械专业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带头人,缺乏医学工程高级学术权威,缺乏医学工程管理决策专家及维修专家。

2.需求状况

目前,宁波市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产品的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人才严重欠缺。另一方面,我国是潜在的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需求国,从市场调查看,宁波市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具有极大潜力。随着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在医疗器械中的广泛应用,市场对医疗器械生产、研发、检验检测、装配维修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高技能型医疗器械人才将成为健康产业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

3.从供需角度看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短缺状况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可知,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人才短缺状况,宁波市更加如此,旺盛的需求和萎靡的供应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宁波市若要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有关目标,就要加大力度、尽快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

医疗器械人才短缺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从全国看,由于医疗器械与病人的生命安全直接相关,国家对医疗器械有严格的监管和准入制度。而且医疗器械产业涉及众多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再加上医疗器械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了有经验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从宁波市看,目前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在整体上还较为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国外技术依存度高,实际应用的大部分高端医疗设备依赖进口,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才问题是关键因素之一,特别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医疗器械行业人才缺口巨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行业特殊性决定人才培养难度大

首先,理论结合实际的要求很高。医疗器械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理沦和专业知识,又必须有实践能力。但从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技能结构来看,适应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型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医疗器械本身的专业性,就导致了医疗器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其他任何一个专业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高校培养的医疗器械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其次,行业迅猛发展导致人才培养跟不上步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器械工业及医疗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其自身还存在总体水平差,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医疗器械市场需要的缺陷,这就导致了我国从国外进口器械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加。由于从国外进口的医疗设备较为先进,一般都是由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再加上说明书都是由英文撰写,这就造成了医疗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和计算机能力,但是我国目前拥有此能力的复合型医疗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还很少,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最后,需要相关人员既懂技术又懂医学知识。在医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对临床医学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可以主动的进行技术维护工作,并且可以迅速的对异常故障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以最快的效率排除故障,使器械正常运转,然而目前这样的人才也少之又少。

(二)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依照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当本地的医疗人才没法满足需求时,加强人才引进并做好配套的激励措施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且较容易取得成功。宁波市实施了海外人才引进战略,但对于医疗器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却缺乏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人才引进力度有待加强。加大引进医疗器械行业人才力度,关键在于多渠道实施对人才的引进。目前,宁波市缺乏这方面有力的措施。

另一方面,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尚待完善。从出台的几项措施看,宁波市当前人才引进的方式还略显单一,没有从物质及精神两个方面相互结合去考虑。例如,提供高薪、优良的工作及生活环境,解决家属及子女落户问题以及对做出贡献的人才予以荣誉称号等。

(三)宁波高校医疗器械人才培养存缺陷

首先,目前,高校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科学的课程体系,导致不同背景的高校在教学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其次,在目前教育经费支撑条件下,高校自身很难营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无法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价值取向等原因,校外实践等活动很难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此外,由于高校教师大多从事理论教学和基础科研工作,没有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常会出现理论和实际脱节等问题。而且一些高端医疗器械,其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如果没有该领域丰富的从业经验,很难系统地掌握医疗器械的原理及操作。这些情况导致了高校很难培养出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知识面广、知识层次深、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医疗器械专业人才。

三、加强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人才工作的对策

医疗器械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不仅在于集聚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更体现在推动医学变革、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价值上。因此,为促进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本文建议,应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把培育医疗器械领域人才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通过以下三点建议,考虑将医疗器械作为宁波战略新兴产业来发展。

(一)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实施学科培养导向

在目前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设置基础上研究适用性更强的培养计划,和国内外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监管部门和医院之间形成不同的合作教育模式,促进教学联合实际,提高毕业生对宁波医疗器械行业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在协会的推动下逐步建立针对研发、生产、监督和应用不同的需求,本科教育、专业学位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补充的培养培训体系。以设置工作室等形式,围绕解决实际问题组建创新团队。

(二)汇集科技创新智力,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自主开发技术人才就是在自主创新的实战中培养人才,在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创新发展进程中,立足国内人才资源开发,注重人才国际化培养,鼓励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和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发展,加强技术监管和临床医学工程等领域人才培养。同时要善于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结合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政府应多组织企业去欧美国家招聘高端医疗器械人才,使宁波市医疗器械人才队伍结构更为合理。

(三)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强化事业激励导向

努力营造让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法制、工作创业、生活学习、人际学术等事业发展环境。联合社会学术团队,研究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研、产、监、用不同专业特点的评价标准、考核激励、服务保障等机制,激发人才科技创新水平。尤其政府在实施省“”和市“3315计划”时,要考虑宁波市医疗器械高端人才匮乏的现状,采取加快医疗器械高端人才成才的倾斜政策,促进宁波市高端医疗器械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推动宁波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

四、结尾

总之,宁波市要积极构建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开发、引进合作、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使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来推动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12

1 调查目的

医疗旅游是一种新兴高附加值的旅游业态,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在海南,创新旅游业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医疗旅游业,成为“十二五”时期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但在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海南的医疗旅游业如何发展?这就需要先了解海南医疗旅游市场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海南医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海南医疗旅游的发展。

2 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主要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并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是来海南旅游的外地游客,问卷发放主要采取旅游景点随机发放和导游随团发放相结合。发放的景点遍及海口和三亚以及一些市县。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45份,去掉海南本地游客作答的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共320份。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目前海南医疗旅游市场现状

(1)目前海南医疗旅游市场还远未形成。虽然三亚中医院是国内较早从事医疗旅游服务的医院,并且吸引了大量俄罗斯以及中亚一些国家的患者,具有相当的国内外知名度,但从总体上说,海南医疗旅游市场还远未形成。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外地游客仍主要将海南作为传统旅游的目的地,而不是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如在问到游客“您此次选择海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因是什么?(多选)”的问题,有63%的游客选择“海南空气好,景观好,适合休闲度假”,有43%的游客选择“欣赏海南独特的热带风光”,而选择“海南的热带气候和新鲜空气适合慢性病的康复”的只有13%。而在问到“您有没有听说过‘医疗旅游’时,有64%的游客表示没有听说过。游客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以及旅游时间长度数据也证明了游客只是将海南作为传统旅游的目的地。在调查中发现,45岁以下的游客占调查总量的75%,其中30岁以下占39%;55岁以上只有14%。由于年轻人居多,所以在问到“您的身体状况如何”的问题时,有59%的游客回答身体状况很好,有亚健康问题的占24%,罹患慢性疾病的只有17%。从游客在海南旅游的时间看,游客在海南的停留时间七天以上的只有22%,七天以下达78%,其中四天以下占55%。而如果是寻求医疗旅游服务,时间则往往要超过一个星期,甚至长达数月。可见,游客是将海南作为观光、休闲度假的目的地,而不是将其作为改善健康的旅游目的地,海南的医疗旅游市场还远未形成。

(2)海南医疗旅游潜在客源市场前景较好。虽然目前海南的医疗旅游市场还远未形成,但在调查中发现,海南的潜在客源市场前景较好。

海南是一个旅游胜地,旅游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这将会为医疗旅游的发展奠定客源基础。从地域上看,目前海南的国外游客主要来自亚洲和欧洲,亚洲以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日本为主,欧洲游客主要来自俄罗斯,占海南全部外国游客的35%。[注:根据海南旅游委的统计数据整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是海南华侨集中的地区,虽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与海南自然环境相近,医疗旅游业较发达,但如果海南发展特色医疗项目,也可以利用天然的血缘关系开拓其在东南亚的市场。除了东南亚国家外,俄罗斯、韩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是位于高纬度、冬天寒冷的地区,海南可以利用其位于热带的有利条件开展针对高纬度国家的医疗旅游服务项目。

本次调查的游客中,内地游客占96%,与海南旅游委2010年的统计数据基本一致,这也意味着大陆是海南最大的医疗旅游客源地。中国地域广阔,大部分地区位于中高纬度,冬天寒冷,所以海南成为国人冬天度假的胜地。另外,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问题。如在问到“如果条件允许,您希望在海南既旅游又通过当地的医疗服务改善身体状况吗”,有90%的游客给出了肯定回答。根据海南旅游委的数据,海南省2010年过夜国内游客数量261.59万人,那么希望在海南通过医疗服务改善身体状况的国内游客就有235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可见,接近客源地是海南发展医疗旅游的最大优势条件。

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群将是海南医疗旅游业一个稳定的客源群体。虽然目前老年人游客比重不大,只有15%,但老年人更需要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且老年人有时间,尤其是退休老人,也有经济条件做长期的旅游疗养。调查中在问到“您退休后希望来海南长期(每年至少三个月)居住吗”,有57%的游客表示退休后来海南长期居住。而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一群体将越来越大。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增至1.7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3.26%。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还将增加1/3。所以老年人将成为海南的一个比较大而稳定的医疗旅游服务需求群体。

(3)中医医疗服务更受期待。根据患者所需医疗服务的不同,可以将医疗旅游服务划分西医疾病治疗服务(包括手术整容)和传统医学的康复保健服务。提供西医重大疾病治疗服务的医疗旅游市场的形成主要是一些医疗机构凭借着一流的医疗技术和优质服务吸引异地(国际)患者慕名前往而逐渐形成的。提供传统医学的康复保健服务市场则更依赖于人们对于传统医学的态度、特色的服务项目以及优质的自然环境条件。而海南一流的自然环境条件发展中医养生康复保健是得天独厚的条件,海南也因此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而人们对我国传统医学的态度非常有利于发展传统医学的康复保健服务。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游客对中医持肯定态度。如在问到“您对中医的态度”时,有83%的人认为“得看具体病情,中医对慢性病和亚健康的康复有效,西医对急性病治疗有效”,另有6%的游客表示“中医能治病,只看中医”,只有11%的人表示“中医不能治病,只看西医”。在问到“如果海南发展医疗旅游业,您认为应该发展哪种服务”,有85%的人选择了“中医养生康复保健”,有15%选择“西医重大疾病治疗”。这表明了随着亚健康人群和罹患慢性疾病人群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中医医疗服务改善身体状况。可见,相对于西医重大疾病治疗,外地游客更期待海南发展中医养生康复保健服务。如果海南开发出一些特色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则海南医疗旅游市场前景将很广阔。

3.2 海南发展医疗旅游存在的问题

(1)医疗缺乏吸引力。这表现在海南医疗水平低,医疗市场不完善,缺乏特色医疗项目等方面。

医疗条件是发展医疗旅游业的重要条件,海南的医疗水平低成为海南发展医疗旅游业的重大障碍。近年来海南的医疗设施和设备得到很大的改善,许多设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在调查中发现,75%的游客表示虽有医疗需要但不会选择在海南获得医疗服务,究其原因,其中有35%的游客认为“海南医疗技术差、服务差,信不过”。在问到“您认为如果海南想发展医疗旅游业,当前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多选)”,有70%的人认为海南“应当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可见,医疗水平是制约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医疗市场不完善也是制约海南医疗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民营医疗机构在长期经营中缺乏诚信,竞争无序,失去患者的信任,再加上民营医院往往不是医保定点医院,因此患者心理上往往倾向于公立医疗机构。在调查中有53%的游客认为提供医疗旅游服务的医院应为公立医院,27%的游客选择公私合营,14%的游客选择国家所有私人运营,只有8%的游客认为在海南提供医疗旅游服务的医院性质应为私立医院,这些数据表明了患者心理上较倾向于有政府背景的医院。然而,尽管患者信赖公立医院,但公立医院也存在问题。一些公立大医院仍然存在环境差、态度差、过度服务、滥开抗生素等问题。在虽有医疗需要但不会选择在海南选择医疗服务的游客中,60%的游客是因为海南的医疗市场不完善。其中25%的游客认为医疗市场混乱,担心受骗;16%的游客认为海南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9%的游客担心医疗保险不能报销。因此在与国际接轨方面,海南在医院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以及医疗体制改革方面还需要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特色医疗项目往往会吸引游客慕名前往,而且也会由于产品差异而避免出现竞争对手。海南的特色中医医疗虽开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但远没有成为著名的品牌产品。在调查中有35%的游客认为海南发展医疗旅游业应开发出特色的医疗服务项目。可见,缺乏特色的医疗服务产品品牌将是影响海南医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旅游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海南旅游产品层次低,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海南的旅游形象有待提升。海南旅游产品发展多年,但旅游产品层次低,不能满足游客的高端需求;另外,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虽然旅游业发展多年,但并没有赢得良好的旅游形象,投诉纠纷时有发生。在调查中有38%的游客认为海南发展医疗旅游业应该建立良好的旅游业秩序。

(3)医疗与旅游缺乏有机结合。医疗条件和旅游资源是发展医疗旅游业的两个重要因素,但还需两者的有效结合。在泰国、印度等国家,一方面,开展医疗旅游服务的医疗机构为吸引患者提供多种旅游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旅游部门和机构熟知各大医院的医疗项目和技术水平,向外推荐本国的医疗服务以吸引大量国际患者。如新加坡在旅游局之下设立“国际医疗组”,专门负责营销和推广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业务,使新加坡抗衰老美容闻名全球,并以健检便宜著称。目前,海南的医院还比较专注于传统治病的医疗模式及过去医疗机构所担任的任务,没有把医疗旅游当做自己的一个发展方向,一些大医院甚至没有为外国客人提供服务的意识。如海南有大量国际游客,但很多医院竟然没有英文标志的指示牌,外国患者去医院就医非常不方便。另外,一些医院的个别服务项目虽然治疗效果不错,却缺乏旅游部门有效的推介。目前,海南的医疗和旅游有待于有机结合起来提供医疗旅游服务。

3.3 建议

(1)增加海南医疗吸引力。首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海南医疗水平。近年来海南已经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其医疗水平,如通过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建立与国内知名医院与海南医院的合作帮扶关系、放宽港澳台资入驻医疗市场限制等。在此基础上,海南还应进一步推进医疗改革和开放,进一步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如放宽外资合资办医的比重,甚至允许外资独资办医等,引入著名国际品牌连锁医院进驻海南以较快地提升海南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次,进一步规范医疗市场,尽快推进海南医院通过JCI国际标准认证。JCI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也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只有取得了国际标准认证,才能得到国际患者的信任。同时JCI标准也是商业保险机构支付医疗保险费的基本条件,只有获得认证的医疗机构才能获得国际医疗保险赔付。通过JCI认证是发展医疗旅游的重要条件。亚洲各国医疗机构都有很多家通过JCI认证的医院,海南至今还没有一家医院通过该认证。所以推进海南医院通过国际JCI认证是海南发展医疗旅游的重要条件。

最后,尽快开发出特色医疗项目。海南可结合自身的环境资源优势开发出特色医疗服务项目。调查表明一些特色项目还是很有前景的。对于问题“如果条件允许,您希望在海南享受什么医疗项目(多选题)”,选择森林氧吧+中医疗养康复的有27%,选择温泉+中医疗养康复的有24%,选择温泉+中医美容项目的有15%。由于海南游客众多,所以这些特色服务项目都将有较大的消费群体。因此海南可将中医与海南的温泉资源、海岛阳光、清新空气结合开发出一些特色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此外,有50%的游客希望在海南享受新鲜空气+适当体育运动项目康复,因此可以开展一些适当体育运动项目。考虑到老年人将是海南的稳定客源市场,而且近年也有许多北方省份的老年人来海南越冬,可以先开发出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康复保健养生医疗服务。黎医是海南的特色医学,黎医特色医疗服务产品将会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2)开发旅游新产品,提升海南旅游形象。旅游业发展除了进一步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之外,应该尽快开发出新产品。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一些有条件的旅游机构可以结合医疗服务,开发出养病、养生、养心、养智等新市场,形成新的旅游产品。如可以针对大量来海南越冬的北方老年人群体,建立老年人中医疗养院;可以针对爱好运动的群体开发出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等等。

(3)建立相关组织机构,促进医疗和旅游有机结合。海南发展医疗旅游业需要医疗机构和旅游机构彼此主动的相互融合,但这种整合也需要相关组织机构的有力推动、规范、管理和监督。为此,可以借鉴新加坡、中国台湾等的做法,在海南省旅游委下设专门机构扶持、监管海南医疗旅游业的发展,并向海内外推广海南医疗旅游服务业。另外,应成立海南医疗旅游协会,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协助政府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为行业发展做好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增进医疗旅游相关行业之间相互了解和信息交流,促进医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等等。

另外,为了推进海南医疗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如制定医疗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针对私人企业的税收信贷优惠;建立医疗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医疗改革使海南与更多的地区实行异地医疗报销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孟卓.医疗旅游医院新金矿[J].当代医学,2004(11):27.

国内医疗行业现状篇13

一、国内医疗纠纷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医疗纠纷的研究不只局限于医疗卫生方面,已拓展到危机管理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及卫生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

冯俊敏等通过对418篇医疗纠纷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医疗机构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干预可控节点,现场高效处置,能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唐娅佳等主要从医务人员的角度探讨医疗纠纷的规避,强调医务人员需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医疗机构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及专业技能的提高。王美玲综合分析我国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包括医院应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加强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和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医疗纠纷调处过程中的第三方介入机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保险制度等。江增强对某二级医院十年间发生的86例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在于抓好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做好医院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并参照国外医疗纠纷处理经验,加强医疗风险管理。茹倩倩将视角放在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上,认为近年来媒体报道影响受众对事件真实性的认知,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危机,而院方在媒体呈现中话语缺失,不利于医院和医务人员形象的建构。

二、国内基层医院医疗纠纷研究

在我国,基层医院主要是指县区、乡镇管辖范围的一级和二级医院。近年来,基层医院医疗纠纷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不同地区基层医院在医疗纠纷产生原因、特征及解决方式上各有异同。

李大平对东莞4家基层医院进行了医疗纠纷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医疗纠纷中医方的原因仍然是主要原因;产生医疗纠纷的两大根本原因是医疗体制缺陷和医疗纠纷解决渠道不畅,传统的医患和解、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以及诉讼渠道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并提出要构建医事仲裁制度。罗新伟对湖南省某县138例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医方因素中服务态度不良是引发该县医疗纠纷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医疗技术不高;医疗纠纷发生后采取第三方调解方式是主要解决方式。张杰英调查分析广东省基层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从基层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依法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充分发挥医调委的作用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医患关系,防止医疗纠纷的建议。黄国军分析浙江省嵊州市基层医院121例医疗纠纷的规律和特点,指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注重点科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视告知和沟通,遵守规章制度,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

总之,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患者、群众共同参与,也需要法律工作者、政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张邦铺.论我国医疗纠纷多元化调节机制的构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9):610-612.

[2]冯俊敏,李玉明,韩晨光.418篇医疗纠纷文献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9):77-79.

[3]唐娅佳,马志平,陈华.临床医疗纠纷的规避与防范[J].重庆医学,2007(7):668-670.

[4]王美玲.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5]江增强.某二级医院86例医疗纠纷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茹倩倩.我国医疗事故纠纷报道中的医生媒介形象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7]李大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现状实证研究――对东莞市4家基层医院的调查[J].证据科学,2013(21):199-21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