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经济形势论文

摘要: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虽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其对经济结构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强化绿色会计发展理念,提高绿色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将绿色会计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问题,促进我国环保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经济形势论文

经济形势论文: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论文

1新经济形式下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协调企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绿色会计是以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为目的的,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建立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又不损害未来利益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是以高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因此必须要建立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体系督促经济结构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1.2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会计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我国会计由单纯的传统会计、管理会计到人力资源会计再到现在的绿色会计都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发展的,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用到环境会计,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对绿色会计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支持。

1.3建立绿色会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当前企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现状,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绿色会计可以帮助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成本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支出体系中,这样有利于企业改变以往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益。

2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的论述比较多,但是针对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发展绿色会计中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则以我国新经济形式环境为背景,分析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绿色会计理念还不成熟绿色会计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从社会环境利益方面考虑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能从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衡量,但是就目前绿色会计的实效运行情况看,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还非常的少,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绿色会计的概念,甚至一些会计人员连基本的绿色会计概念都没有。

2.2缺乏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绿色会计体系的案例非常少,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还是不能系统的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计量以及记录行为进行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不。比如现在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在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只会在上市公司的照顾投标书中披露环保因素信息,而对于环保问题而产生的债务等信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2.3政府及社会对于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督力度不足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实利益,因此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每个人履行其职责,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依靠环保部门的监督与控制,而社会群众以及媒体等对环境污染问题实施监督,而没有一定的处罚权等,这样就会导致许多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依靠环保部门的单一监督与管理很难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这样一来因为监督力度的缺失,再加上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没有产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不大。

3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的对策

3.1提高社会对绿色会计的认识为改变绿色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缺失问题,应该从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方面入手,通过宣传绿色会计,提高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绿色会计理念的宣传与指导,引导人们对绿色会计实施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丰富与创新绿色会计的内含,将绿色会计理论与企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绿色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环保的要求;三是实现绿色会计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挂钩,让企业明白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进而通过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3.2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将绿色会计纳入到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绿色会计的环保功能。①国家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且现有的会计体系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②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同步发展。

3.3强化环境审计力度基于绿色会计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企业选择绿色会计的动力不足,它们不会主动披露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会主动披露因为环境污染成造成的负债信息,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要强化对企业的环境审计力度,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审计,实现绿色会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建立科学奖罚机制,对于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而对于实施绿色会计的企业以及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3.4大力培养绿色会计人才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我国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还比较缺乏,为扩大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需要国家大力培养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一是我国高校要侧重培养具有绿色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关于企业应用的绿色会计实务专业人才;二是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增强会计人员对绿色会计的操作技能,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虽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其对经济结构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强化绿色会计发展理念,提高绿色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将绿色会计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问题,促进我国环保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作者:魏宁孟艳华单位:莱芜市医疗保险事业处莱芜市财政局

经济形势论文:当前经济形势下电力市场论文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电力产品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对电力产品的销售产生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适逢当前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市场经济疲软,人们消费需求不高。再加上电力同行业竞争激烈,我公司经常与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公司、安装公司有业务往来,接触比较频繁,房价波动,天津能圈的地越来越少,房价越来越高,需要电力方面的产品也有所波动,消费需求跟不上。也就直接造成了公司电力产品销售业绩的下滑,对产品的销售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市场营销手段有限,开拓市场成效不大

遭遇市场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公司开拓市场营销的手段仅仅是局限于以往传统的推销形式,而这种传统的推销形式在当今被“吃闭门羹”的几率也大大增加。由此也就造成拉公司产品开拓市场的潜力很小,成效不够大。

(三)电力企业观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石群芳.浅谈电力市场营销的新理念及策略。

客户就是上帝,公司目前在业务培训、员工的服务意识方面比较弱,突出表现在:对客户不温不火,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业务推广,售后服务,业务员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加快我公司电力产品产业化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公司氛围,创造品质服务质量

良好的公司服务氛围对公司员工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好的工作环境,对员工来说好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能为他们工作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方式,能让他们在工作中更投入、以更愉悦的心情来工作。如何营造良好的公司环境氛围,为客户创造更加品质的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培养员工服务意识,构建良好的公司服务信誉及形象

品质服务是供电企业营销中的重要部分,只有好的品质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普通产品的销售和电力产品销售不一样,前者买回家就能使用,而后者在售前、售中、售后都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帮助下才能完成。因此,电力产品公司要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公司内部要创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培育员工从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机制上进行创新,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宗旨的新型电力产品销售服务体系,逐步把售后服务更上时代步伐,把不断提升品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动,以真诚、热心的服务赢得市场。

2.构建品质的营业厅服务体系

营业厅是直接面向电力用户、受理供电业务的电力企业,是电力企业形象的“外在窗口”,是连接电力企业与电力客户的重要桥梁。电力企业能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很大程度上由营业厅的服务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因此构建品质的营业厅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要规范供电营业员工的服务行为,提高员工文明服务的综合素质。如要求营业员工着装得体、仪态大方、端庄大气;推行首问负责制,即无论办理业务是否对口,接待人员都要耐心倾听,热心引导,并为客户提供的联系人、联系电话和地址。

3.完善客户服务体系

售后服务的质量是客户在购买电力产品时候非常注重的,因此公司要以“畅通无阻、高效解决”的售后服务为指导准则,不断提高客户服务热线的服务水平。在受理客户咨询时应该要耐心、仔细、语气平缓、态度诚恳;通过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及时解决客户投诉问题;搭建起电力部门与客户沟通的品质服务平台。同时,对当前网络信息文化的建设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及时更新公司的网站信息,如果有客户在网络上上对我们进进行留言、咨询等事宜,需要及时回复,认真回答,对不能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要上报领导并尽快找出问题的答案。

(二)营造良好的电力产品安全文化

电力产品关系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对人们来说日常接触到的电力产品事关生活大事,与人们的生活休息相关,对他们来说电力产品的安全事关重大。因此,电力产品要把营造良好的电力产品安全文化提上日程,为客户创造安全的电力产品。要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性,生产高性能、高安全度、高稳定性的电力产品。与此同时,公司不但要在组织上建立起完整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还要在公司内部、员工之间建立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以形成安全管理思想和安全文化氛围。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对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纪律”。电力产品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的管理方法在管理哲学、文化思想、企业特色等方面与安全建设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科学。公司应该要把以安全生产为主题、以全体成员为主体、以安全生产产品、以安全生产管理为主线、以科学发展、正确严谨的思维方法为特点的一种文化,是对全体成员进行安全教育以增强安全意识的一种方式,让企业的安全文化渗入到员工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好的安全文化建设将会对全体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关键、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工作技能、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等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张勋.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三)开拓我公司节能环保电力产品

当前,虽然市场经济疲软人们消费需求不高涨,但是人们对健康的消费心态却逐步上升,特别是在建筑、装修等事关自己身心健康的时候更是如此。突出表现在人们建筑、安装、装修房屋的时候等对节能、环保绿色产品是越来越重视。我国也大力强化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消费。因此,公司应该根据当前这个大背景下,结合国家优惠政策的需求,积极研究节能环保型的电力产品,进一步研制电力行业具有较强约束力、高性能的节能环保系列产品,逐步淘汰高耗能、不环保的电力产品,开拓节能环保型电力产品的市场,使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系列电力产品得以广泛的使用和的推广。同时,加强同发达国家、其他地区的技术合作,使我公司研制出的节能环保产品研发能进入市场,并被消费者所接受、热爱胡毓娟,徐而进,吴依笛.我国新一代节能环保电力产品开发的动力与对策。

(四)逐步构建完善的营销策略

电力产品的核心和实质是指电力产品能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清洁的二次能源,从而保障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构建公司新的营销策略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产品服务、价格、营销渠道、促销等方面的关系,也就是要构建公司的营销足组合策略(见下图所示)。

总之,当前电力产品企业下销售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困难,在发展前进中也遇到各种瓶颈。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电力产品的销售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要重视客户的需求,不要构建企业内部安全、健康的企业文化,逐步建立起一个能适当时展的电力产品企业。对公司来说,只有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调整好自己的营销策略,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和已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树立崭新的营销理念,树立起公司内部的良好服务营销概念,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如此一来,才就能逐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开拓大市场。

经济形势论文:当前经济形势下煤炭工业论文

1煤炭工业发展环境迫切要求加快转型升级

(1)煤炭市场进入了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新阶段。从煤炭供应能力上看,我国已进入煤炭产能集中释放期,煤炭产量持续增长。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36.7亿t,实际产能规模可能超过46亿t。从煤炭需求上看,呈现增速回落态势。特别是国家实施更加严厉的节能减排政策,加大能源消费格局调整力度,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山东省实施改善环境质量的三阶段战略,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煤炭消费总量“不增反降”;到2017年底,力争比2012年减少2000万t;到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力争从目前的76%降低到60%左右,这些都抑制了煤炭消费增长。(2)山东煤炭工业自身矛盾更加突出。①稳定生产与资源接续的矛盾。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全省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2.2%,产量占全国的5%,“三下”压煤占地质储量的44.9%,剩余可采储量仅能维持20年。村庄和地面建筑物压覆资源不断增加,严重制约着煤炭生产接续。②开采条件与安全生产的矛盾。煤矿地质条件越来越差,受五种自然灾害威胁的矿井占75%以上,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安全生产难度越来越大。③生产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目前因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地已达80万亩,治理复垦的只有13万亩,今后每年还将新增塌陷地3.5万亩左右。煤矿矸石堆积量达到2.2亿t,占地约1万亩。④发展非煤与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矛盾。非煤产业链延伸不够,多数产品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盈利水平不高。2013年虽然非煤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60%,但部分项目处于严重亏损状态。⑤经济效益结构不够合理。煤与非煤主要靠煤炭,省内省外主要靠省内,大小矿井主要靠大矿,新矿老矿主要靠新矿。煤炭十年黄金期,煤炭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单纯煤炭产量增加和价格的提高,掩盖了结构性调整的矛盾,延缓了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阶段,要求山东煤炭企业必须抓住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历史机遇,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

2推进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和重要内容

2.1大力实施煤炭产业省内省外开发并重战略

稳定省内:(1)坚持稳产高效。继续实施稳产限产和保护性开采策略,严格按矿井核定能力组织生产,努力把省内产量稳定在1.5亿t左右;(2)坚持科学采矿。大力实施以充填开采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保护矿区生态环境;(3)大力实施压煤村庄搬迁。抓住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创新搬迁方式,推进搬迁工作,有效解放村庄及建筑物压煤储量,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4)大力推进矿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矿区采煤塌陷地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业、渔业、养殖业、畜牧业以及旅游观光园区,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培育、失地农民就业与宜居环境建设协调健康发展。开发省外:按照省政府部署要求,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1)统筹省外开局与地方区域经济,提升山东煤炭在国内外市场的品牌和影响力;(2)统筹贡献省内与服务地方,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广泛参与当地建设,赢得当地政府的支持;(3)统筹竞争发展与合作发展。坚持“资本投入”与“资本输出”多种手段,加强与冶金、电力、化工等行业的合作,提升发展质量。

2.2大力实施煤与非煤并重战略

非煤产业发展坚持“三变三不变”。三不变:(1)坚持煤与非煤并重的原则不变,这是多年来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是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2)坚持以煤为基、壮大主导产业的方向不变,这是调整优化非煤产业小、散、弱,实现集优发展的基本经验;(3)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不变,这是煤炭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资源性企业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之路。三变:(1)产业向高端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和产业的优先衔接和深度融合,掌握一批支撑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科技产业集群发展;(2)产品向精细延伸。注重产业战略定位,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做文章,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较大程度地进行延伸,形成从原材料到粗加工、从初级产品到精细加工、从精细产品到各种衍生产品开发的体系化产业链,实现产品向精细发展;(3)项目有退有进。要坚持新旧并进,按照扶持壮大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原则,对非煤产业项目进行梳理调整。对支撑作用大、盈利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培植壮大,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对技术含量低、亏损大并且扭亏无望和高污染、高排放的低端项目,坚决予以淘汰关闭。大力发展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广应用矿井水热源利用技术,发展矿井水工业化利用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国家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的有利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电子商务项目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煤电一体化、煤路港航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从长远发展的战略出发,推动煤电、煤路港航联营工作。大力发展煤炭物流贸易,年经营非自产煤达到1.5亿t。

2.3大力实施组织结构调整战略

(1)推进企业组织创新。加快省内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与调整,着力推进地方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努力把市县属煤矿企业整合重组到60家以内,提高产业集中度;(2)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我们在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的工作中,始终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点,分别于2000年淘汰了1万t以下、2006年淘汰3万t以下、2007年淘汰6万t以下、2008年淘汰了9万t及以下小煤矿。今年我们继续加大了淘汰力度,已淘汰关闭小煤矿14处,淘汰产能192万t。规划到“十二五”末淘汰30万t以下的矿井;(3)对现有煤矿产能进行调查核实,研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及煤质差、长期亏损的煤矿退出机制。

2.4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1)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充填开采、深井高地压治理、煤机装备制造、智慧矿山建设等重点工程,争创一批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部级、省级研发平台,强化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2)抓好重大课题攻关。做好14项部级、172项省级承担课题技术研发工作,重点在绿色开采、洁净煤利用、煤炭深加工及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成果;(3)加快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输出矿山管理和生产技术服务,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培植科学采矿、资源综合利用、余温余热利用、矿井水综合利用、油页岩综合利用等煤炭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全省煤炭工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鼓励煤矿企业建立完善培训机构和职工技校,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联合培养人才。

作者:曹峰 单位: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泰兴物业公司

经济形势论文:经济形势展望下农业经济论文

一、2014年我国农业经济总体经济形势

(一)夏粮和油菜籽增产,棉花、糖料和生猪预计减产

1.夏粮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增长。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7亿万吨,比上年增长3.6%,实现“十一连增”。据2014年8月农业部调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500多万亩,低于2013年同期的1亿多亩,秋粮作物旱情虽局部偏重但总体偏轻,河南、辽宁、吉林等受灾严重的主产区8月底开始旱情明显改善,全年秋粮长势总体好于2013年,且秋粮种植面积增加600多万亩。2.夏收油菜籽产量再创新高,棉花和糖料预计减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夏收油菜籽产量达1376万吨,同比增长2.5%,达到历史新高,全年预计产量145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根据棉花协会调查,2014年全国植棉面积为6340万亩,比上年下降9.4%,连续第三年下降。10月末调查,预计全年棉花单产每公顷1440公斤,减产0.7%。综合判断,2014年全国棉花总产为615万吨左右,比上年略减。广西甘蔗生长受持续降雨影响,生长情况为4年来最差。全国糖料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收购价格持续下滑。2014年,糖料种植面积降至2600万亩,比上年下降7.2%,预计全年糖料产量将明显降低。3.生猪存栏量持续低迷,产量趋于下降。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猪肉消费不旺,生猪价格长期低迷,养猪户亏损严重。2014年1~9月,生猪存栏量同比持续下降,直到6月后生猪存栏量才环比略增,8月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超过10%,表明母猪宰杀率较高。虽然从5月初生猪价格出现回升,养殖收益逐步好转,生猪存栏量逐渐恢复,但仍较缓慢,预计全年猪肉产量与上年相比将下降。

(二)农产品价格整体走低,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跌

1.农产品批发价格震荡下降,预计年底触底回升。2014年1~10月,农产品价格整体震荡下行。受年初春节前后消费大幅波动影响,2014年前3个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经历了一轮较大的波动,随后出现连续4个月的上涨行情。受丰产预期和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拖累,9月以来,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农产品同比指数更是自5月以来持续低迷(见图2)。鉴于10月农产品批发价格同比指数筑底反弹,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季节性规律,预计2014年底和2015年初农产品批发价格会出现恢复性上升。2.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棉花价格明显下跌。2014年1~10月,谷物价格普遍略涨。其中,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同比增长3%(见表1)。受国家低收购价政策支撑,预计全年谷物价格比上年保持增长。同时,大豆和棉花价格均出现下跌,棉花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下降达8.4%。当前,我国棉花库存已创历史新高,近期达到约1160万吨,加之受国际棉价下降拖累,全年棉花价格下降已成定局。3.牛奶价格上涨明显,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2014年前9个月,牛羊肉、白条鸡和鸡蛋、牛奶同比价格均上涨(见表2)。其中,牛奶价格受成本推动涨幅较大,同比增长接近10%。在经过多年的持续大幅上涨后,2014年以来,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尤其是羊肉价格自2月中旬开始出现连续下跌,虽然价格仍位于高位,但已改变了近年来持续上涨的行情。受繁殖率低、饲养周期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制约,牛羊肉和牛奶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全年价格比上年仍会上涨。

(三)农产品贸易规模保持增长,棉花净进口再次下降

1.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将创新高。2014年1~9月,农产品进出口145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其中,出口、进口和净进口分别为512亿美元、940亿美元和428亿美元,分别增长6.7%、9.5%和13%。贸易逆差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2013年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增速为-0.4%。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刺激下,预计2014年农产品贸易规模和逆差规模将延续上涨趋势,贸易逆差规模将逼近或突破600亿美元大关。2.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棉花净进口明显下降。受国内外谷物价差拉大的影响,我国谷物在2013年同期净进口大幅下降后,2014年谷物净进口出现了大幅上升。1~9月,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1400万吨,同比增长77.9%。其中,稻谷和大米、小麦、玉米净进口分别为166.3万吨、286.5万吨和160.3万吨,分别增长21.6%、0.2%和4.4%。玉米净进口恢复量占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恢复量的28.4%,是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的主要原因。同时,2014年1~9月,棉花净进口199.3万吨,下降38.4%,棉花进口下降主要受国内外棉花价差收窄、配额数量减少和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影响,全年棉花进口量下降基本成定局。

二、2015年我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

(一)农业经济增速预计在4.2%左右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农业经济增速保持了平稳态势。2009年~2013年,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4.3%,平均增速上下浮动不超过0.3个百分点。2015年,尽管面临国内粮食和棉花高库存压力,以及国际低价农产品的冲击,国内农产品价格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国家“三农”支持政策将继续加大,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目标价格政策有望进一步落实,货币政策可能适度放宽,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望保持稳定,农产品价格稳中趋升,推动农业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4.2%左右。

(二)粮食产量可能与2014年持平

除了不可预测的气候因素和较为稳定的农业科技因素之外,我国谷物产量主要受农业政策的影响。借助于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2015年农业生产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为单产提高奠定了基础。2015年,粮食低收购价有望提高,将有利于稻谷和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14年较高玉米价格的刺激下,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可能增加。然而,随着多年粮食持续增产的负面影响日趋凸显,2015年刺激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可能会减弱,但增产型政策措施的惯性依然较大。因此,如果2015年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预计粮食产量与2014年持平。

(三)大豆和棉花产量可能继续下降

根据德国“油世界”10月底报告,2014/1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3.08亿吨,供大于求的经济形势将延续,国际大豆价格仍有可能下跌,而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价格支撑作用并不明显,农民种植意愿将受大豆价格走低预期拖累,导致2015年大豆产量可能继续下降。同时,当前我国国内棉花正承受大量库存的压力。2014年~2015年度,美国棉花产量预计将达到1750万包,创4年来新高。同时,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因素的影响,棉花需求增长缓慢,棉花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将持续,从而导致2015年我国棉花价格可能继续下降。预计2015年,棉花产量将延续下降态势,降幅约在1%左右,产量可达610万吨左右。

(四)生猪价格和产量将“双回升”

2007年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大体3年经历一个波动周期,2015年生猪价格处于新一轮波动周期的上行通道。同时,鉴于当前生猪存栏量已处于低点,能繁母猪数量同比或环比均连续下降,生猪养殖中的宰杀率过高情形将直接导致供给持续下降,进一步强化2015年猪价逐渐稳步上涨的趋势。在后续猪肉价格上涨的刺激下,生猪养殖收益增加,加之各地规模化养殖比例逐年提高,预计2015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将出现恢复性上升,生猪产业发展将好于2014年,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

三、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粮食增产刺激政策不断加码,降低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

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连续多年托市收储,目前的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40%,远超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如此之高的库存消费比,意味着大量生产出来的粮食消费不了。而且,谷物类粮食净进口数量有限。综合判断,目前谷物类粮食已经供过于求,但国家仍不断强化粮食生产刺激政策,对主产区和农业部门实行粮食增产政绩考核,导致耕地和水等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持续生产能力堪忧。例如,为满足粮食增产需要,华北地区主要靠打井灌溉种粮,地下水长期超采,水位持续下降。随着近年来北方旱情逐渐常态化,地下水超采状况只会更加恶化。长此发展下去,华北地区可能会出现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现象,直接威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二)粮食仓储建设财政负担沉重,社会资本遭遇收储资格歧视

按照近期规划,2014年~2015年,国家将新建粮食仓库,可容1000亿斤。调研发现,建设1万吨有效仓容成本为37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225万元,1000亿斤新建仓容共需财政投入高达112.5亿元。考虑到粮食主产区现有仓库中有效仓容占比普遍不超过50%,加之南方地区低温仓库建设成本高,全国粮食仓容建设的财政负担将更加沉重。同时,尽管不少民营企业和合作社建仓积极性较高,建库时间短、成本低,且民营仓容可以作为商业储备,能够灵活应对粮食储备政策变化,但不少地方还遵循“粮库一定要国家建”的思维定势。同时,国家对社会资本收储资质和收储信贷政策支持不足,导致“一边是国企仓容紧张、一边是民企仓容闲置”的现象。许多国有粮食仓储企业不得不租借民营仓库,而且地方国有仓储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无钱配套新建仓库。

(三)农业保险补贴新规落实走样,各级政府责任不清

按照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但在实际操作中,始终没有明确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的比例,也没有出台实施细则和落实主体责任。为减轻财政负担,许多产粮大县已减少或取消了县级农业保险补贴,但中央和省级财政没有及时弥补保费补贴缺口,导致农民参保意愿下降。此外,由于农业保险大范围推广地区多为农业比重较高地区,多为“吃饭财政”,仅仅依靠地方财政无力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和扩大农业保险支持范围。如,在北京和成都探索实施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因为得到地方政府财力支持,降低了前期市场风险才得以推行,而东北地区因为缺乏财政支持而难以实施。

(四)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不足,威胁常规作物品种生长环境

2014年接连发生海南、湖北等多起非法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引发民众恐慌。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转基因作物管理体系,制定了多个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实行“0阈值”强制标识制度,但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法律,转基因食品强制性标识制度仅限于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番茄等5类作物17种产品,上市转基因食品不标识、标识不清、虚假标识现象普遍存在,转基因种子销售市场混乱,转基因作物定点种植控制能力弱。对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情况,缺乏有效惩处机制,对“基因污染”的防范措施不足。长此以往,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将会频繁发生,威胁常规农作物生长环境,并形成愈发不利于转基因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舆论环境。

四、政策建议

(一)破除谷物类粮食必须持续增产的思维惯性

一是实施相机抉择的粮食产业政策。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调控水平大幅增强的背景下,打消粮食出现持续减产的恐慌性顾虑,树立粮食产量随供求状况正常波动的市场化理念。当粮食供过于求时,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主,兼顾刺激粮食产量,鼓励主产区适当多元化种植、生态休耕和加工转化,避免被粮食持续增产意愿“绑架”,将“储粮于库”转变为“储粮于地”;当粮食供不应求时,以刺激粮食产量为主,兼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是调整粮食增产激励政策。在当前谷物类粮食供过于求的情形下,适时降低对农业部门及地方政府粮食增产业绩考核指标,建立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指标考核体系。由农业部牵头,联合环保、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根据各地农业生态条件和农产品生产结构,尤其是地下水水位变动趋势,研究制定农业生态预警标准,建立农业生态预警监管体系,划定农业生态分级区域,对不同等级区域设定不同的粮食生产任务,在生态脆弱区域加大休耕、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生态恢复建设。

(二)实施国家粮食收储向社会资本开放政策

一是鼓励发展粮食仓储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费用补贴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建设粮食仓储库,对经营困难、仓储设施陈旧简陋的国有粮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二是改变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格局。放宽粮食储备承储主体资格限制,赋予农民合作社、民营企业同等参与国家粮食储备的待遇,只要符合条件,经审定后即可进行储备粮经营业务。同时,强化对所有国家粮食储备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国家储备粮食违规违法处置行为,从重从严追究刑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三)明确农业保险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责任

由财政和保险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财政补贴取消后的中央和省级保费补贴具体分担办法。积极推进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纳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建议从省级价格调控基金中列支相关费用。同时,由中央设立农业保险专项奖补办法,对财政困难地区推行新型农业保险给予支持。

(四)规范转基因食品和作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是尽快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纳入人大立法议程。遵循“风险预防”原则,建立长久的安全评估和生物监测预警系统。参考欧日韩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现行的规定品种范围的定性强制标识调整为定量强制标识,标识范围扩大到所有含转基因成分食品,明确标识内容和位置,率先在转基因食品领域建立全程追溯制度,对违反标识制度的生产商按照当年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征收高额罚金。二是强化转基因种子市场秩序。明确规定转基因种子销售者需承担种植指导义务和违规制售转基因种子造成的基因污染责任,违规制售转基因种子企业将被高额罚款,并吊销种子生产许可证。建立转基因作物种植公开公示制度,奖励民众举报违规违法转基因种植行为,尽快出台转基因作物良好农业生产规范,不定期检要育种基地转基因作物管理现状,生态敏感地区严禁种植转基因作物。

作者:张义博蓝海涛涂圣伟王为农单位: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经济形势论文: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论文

1新经济形式下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协调企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绿色会计是以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为目的的,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建立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又不损害未来利益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是以高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因此必须要建立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体系督促经济结构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1.2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快计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我国会计由单纯的传统会计、管理会计到人力资源会计再到现在的绿色会计都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发展的,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用到环境会计,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对绿色会计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支持。

1.3建立绿色会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基于当前企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现状,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绿色会计可以帮助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成本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支出体系中,这样有利于企业改变以往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益。

2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的论述比较多,但是针对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发展绿色会计中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则以我国新经济形式环境为背景,分析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绿色会计理念还不成熟

绿色会计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从社会环境利益方面考虑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能从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衡量,但是就目前绿色会计的实效运行情况看,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还非常的少,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绿色会计的概念,甚至一些会计人员连基本的绿色会计概念都没有。

2.2缺乏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绿色会计体系的案例非常少,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还是不能系统的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计量以及记录行为进行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不。比如现在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在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只会在上市公司的照顾投标书中披露环保因素信息,而对于环保问题而产生的债务等信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2.3政府及社会对于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督力度不足

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实利益,因此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每个人履行其职责,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依靠环保部门的监督与控制,而社会群众以及媒体等对环境污染问题实施监督,而没有一定的处罚权等,这样就会导致许多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依靠环保部门的单一监督与管理很难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这样一来因为监督力度的缺失,再加上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没有产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不大。

3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的对策

3.1提高社会对绿色会计的认识

为改变绿色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缺失问题,应该从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方面入手,通过宣传绿色会计,提高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绿色会计理念的宣传与指导,引导人们对绿色会计实施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丰富与创新绿色会计的内含,将绿色会计理论与企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绿色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环保的要求;三是实现绿色会计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挂钩,让企业明白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进而通过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3.2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将绿色会计纳入到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绿色会计的环保功能。①国家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且现有的会计体系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②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同步发展。

3.3强化环境审计力度

基于绿色会计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企业选择绿色会计的动力不足,它们不会主动披露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会主动披露因为环境污染成造成的负债信息,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要强化对企业的环境审计力度,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审计,实现绿色会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建立科学奖罚机制,对于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而对于实施绿色会计的企业以及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3.4大力培养绿色会计人才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我国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还比较缺乏,为扩大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需要国家大力培养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一是我国高校要侧重培养具有绿色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关于企业应用的绿色会计实务专业人才;二是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增强会计人员对绿色会计的操作技能,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虽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其对经济结构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强化绿色会计发展理念,提高绿色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将绿色会计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问题,促进我国环保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作者:魏宁孟艳华单位:莱芜市医疗保险事业处莱芜市财政局

经济形势论文: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探究论文

2002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出现复苏势头,整年形势将好于上一年。但复苏势头前强后弱。美国经济情况远不如人们年初估计的那么乐观。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第二季度美国GDP的预计增长率,按环比折年率计算仅增1.1%。欧洲增长乏力,估计今年只增1.5%。日本经济已经停止恶化,但经济前景并不明朗。日本政府2002年3月发表经济报告认为,2002年经济将出现零增长。除日本外,东亚经济则在进一步好转。亚洲开发银行于2002年4月和7月分别两次调查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将不包括日本在内的2002年东亚经济的预计增长率由2001年12月公布的4.7%提高到5.8%。中国经济运行态势良好,2002年上半年估计增长7.5%。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和研究。21世纪初,世界经济会如何发展,同这些问题有很大关系。

一、估计美国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2年初,人们一度认为美国经济在年中将出现比较强劲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情况发展并不是这样。除增长速度不如人意外,失业率、企业投资等情况也远不如人们预料的那么好。7月12日白宫宣称,2002财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将高达1650亿美元,大大超过不久前估计的1000亿美元大关。2001年,美国贸易逆差达4114亿美元,占GDP4%左右。2002年的贸易逆差可达4980亿美元。

问题是,迄今为止,我们常常是,或者说,更多地是从增长的角度,而不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美国无疑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种状况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但美国经济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大(注:美国商务部不久前调整了1999年以来的GDP数据。按环比折年率计算,2001年GDP季度数据连续三个季度衰退。商务部将2001年美国GDP增长率由先前的1.2%调整为0.3%,同2000年第二季度5%以上的增长速度成鲜明对照。)。这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常常带有突发性质,因而使其影响更为巨大,也更难以防范。“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大致已经过去了,但它对人们心理等的深层次影响是不可能很快消失的。美国许多公众认为,“911”事件是在美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美国对恐怖袭击作了这么多的防备,如果再发生比较大的袭击事件,它对美国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令人深思的是,“911”事件刚刚过去,安然等大公司假账案又接踵而至,并且其揭露也像任何一件突发的政治、军事事件那样地出人意料。到2002年10月,公司丑闻刚刚略为平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可能性又因为美国国会同意对伊动武而日益增长,世界油价随之进一步上升。提前出版的2002年10月21日的《商业周刊》的文章说,据Goldman,美国一家企业经济研究机构的估计,如果有50%的可能战争不会发生,美国经济下一年度预计增长2.4%;如果有30%的可能对伊拉克动武成功,美国经济可能增长2.3%;如果战争使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产油区遭到严重破坏的可能性有15%,美国经济可能只有1%的增长。现在看来,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世界经济带来增长,也给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重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美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机遇,又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应付它带来的各种问题。至少从这两年的情况看,对于这二者,我们应当同样地予以重视。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不但需要增长与发展,还需要健康与稳定;不但需要带动增长的火车头,也需要能够促进稳定发展的因素。21世纪的世界经济应当是繁荣和相对稳定的世界经济。这些,都不是美国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的。

二、欧盟和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1432亿美元,占世界GDP的32.7%。目前,世界并无一个经济体能取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地位而代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抵消由于美国的不稳定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决定了今后一个相当时期,不稳定发展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不能把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发展归因于美国,但在21世纪世界经济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中,美国是其中较大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也有一些经济体,他们的发展,相对来讲比较平稳。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平衡了由于美国的不稳定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在这些经济体中,欧盟和中国的情况最值得注意。目前美、欧的经济规模实际上是大体相当的。起码相差并不大。2001年,美国GDP为101432亿美元,欧盟为78828亿美元。同1996年比较,2001年欧盟的GDP反而少了8672亿美元,但在此期间,欧盟经济是以1.3%~3.4%的速度增长的,究其原因主要在汇率的变化。如果按1995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001年的美国GDP不应当是101432亿美元,而是90835亿美元;欧盟GDP不是78828亿美元,而是99417亿美元,反而比美国多8579亿美元。欧盟经济增长速度不如美国,但发展比较平衡。最近十来年大致保持2%左右的增速,通胀率一般低于2%,财政赤字占预算的比重控制在3%以内,内债占GDP比重低于“马约”规定的60%,投资收益率一般在3%~4%。2002年头9个月,欧元区的贸易顺差达233亿欧元,和上年同期的62亿欧元比较,有较大幅度增加。失业率虽然较高,但近年内也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11%降到7%~8%。欧盟经济的总体情况是健康的。今后十年,欧盟经济将继续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速度。21世纪,欧洲是促使世界经济平衡增长的重要因素。认为目前欧洲经济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并无充分根据。

其次是中国。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种贡献,其程度超过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有的份额。这种情况引人思考一个问题: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影响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一般说来,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份额越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越密切,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大。但“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份额”和“它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的程度”只是决定这个国家国际影响的两个基本因素,但并非全部因素。一个国家如果能在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以一定的经济力量为依托,采取正确的政策,常常能够发挥比其经济所占份额更大的作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对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所起的作用,其重要性超过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就是一个例子。

三、欧洲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它将对21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多年来,欧洲经济的规模虽然和美国不相上下(注:2001年,欧盟进出口总额为46250亿美元,远远超过同期美国的进出口总额19114亿美元,但欧盟进出口总额中60%以上,但它不是一个整体。为解决一体化问题,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欧洲一直在为建设一个单一的内部市场而努力奋斗,但欧洲单一市场的建设比人们原先设想的要复杂得多。

1993年1月1日欧洲宣布单一的内部市场建成时,只是基本上拆除了阻碍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非关税壁垒,实际上的统一市场至今并未建立。据欧盟有关机构的统计,在欧盟1339条所谓“单一市场规则”中,目前只有70%被所有成员国按规则作了转化,尚有30%尚未成为成员国的国内立法。即使已经转化为国内立法的,真正实行和贯彻也还需要时间。根据2000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作出的保障,欧盟要到2003年才在成员国之间开放电信和电力市场,在这两个领域实行统一的规则和法规。里斯本首脑会议还规定,2005年建成统一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在这之前先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委员会”,而目前在欧盟内部有40多家金融监管机构。它们各自为政,使统一的金融市场难以形成。除此之外,目前欧盟内部还没有统一的劳动市场,各国的养老金等制度并不统一。在企业层面上,目前欧盟成员国的利润税等制度也远未统一。

近年来,欧盟为完善单一的内部市场采取了许多措施。2002年上半年,一个最突出的举措就是欧元如期进入流通领域。欧元和本国货币“双币”流通的时间还从原来规定的半年缩短到了两个月,有的国家甚至提前完成了货币的兑换工作。如法国法郎2002年2月17日便已停止使用。6月下旬,笔者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考察时,欧元已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国家流通中的合法货币。市场非常平静,没有因为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而发生任何风波。欧元进入流通领域确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欧元问世反过来又必将促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欧洲有的公众说:欧元问世首先是促进了欧洲人对欧洲的认同感。

除欧元进入流通领域外,2002年欧盟还为金融一体化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比如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方便公司在全欧洲范围内融资的议案。该议案建议,只要公司制作一份文件或发行证券说明书,便能够在整个欧盟区进行融资。该文件将为公司的潜在投资者提供详细信息,内容包括公司的管理及筹资方式。人们认为,上述议案是欧盟在2003年协调其15个成员国的法律差异,建立一个单一的证券市场的关键。它应于2002年9月份提交。

如果说,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期欧洲取得的较大成绩,那么一体化作用范围的扩大将是21世纪初欧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目前,中东欧国家都已提出加入欧盟的申请。欧盟的第五轮扩盟可望于2004年完成。目前欧盟正就东扩问题同波兰等国家进行谈判。一般估计,在今后10~15年内,欧盟将会拥有27~28个成员国,其中包括已经提出加盟申请的中东欧和南欧12国在内,土地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有5亿多人口,GDP将超过11万亿美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欧洲的政治版图,但它也将给欧洲一体化带来新的问题。

四、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加强趋势

2002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形势下,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加强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其中东亚和拉美地区的区域合作进展最为明显。

2002年东亚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亚经济一体化过去一直停留在争论阶段,现正在实践中向前推进。2001年11月5~6日在文莱举行的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确定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底,"10+1"领导人会议将签署《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目前有关各方正为此进行着紧张的准备工作。2003年初将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并启动湄公河流域的开发。现在,有关国家都已同意,开发湄公河不应以牺牲下游国家利益为代价。另一方面,经过十年的准备,东盟六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东盟经济合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除此之外,7月23日在墨西哥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发表的《宣言》强调,该组织成员将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共同目标而加强合作。,令人注意的是,东亚地区的安全合作目前有新的起色。2002年底召开的"10+1"领导人会议除了讨论地区经济合作外,还将讨论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合作问题。现在看来,加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解决地区内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地区内安全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都是重要的因素。

受世界经济形势等的影响,目前南美国家的经济普遍不景气,许多国家都遭受经济衰退的干扰,有些国家经济危机还在深化,阿根廷和哥伦比亚则分别陷于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内战之中。为了摆脱目前遇到的困难,拉美国家正在加快地区合作的步伐。2002年7月26~27日在厄瓜多尔港口城市瓜亚基尔举行了第二届南美国家首脑会议,与会领导人共同签署了《瓜亚基尔关于一体化、安全和基础设施发展的共识》的声明。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和能源合作在振兴地区经济中的战略作用。与会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会议为南美地区的一体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贫困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从2002年上半年的情况看,世界贫困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了。目前的特点是,贫困和失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在失业问题中,半失业和隐形失业更加凸显。秘鲁国家信息和统计所提供的材料显示,秘鲁目前的失业率为11%,半失业率则高达57.7%,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54%,其中27%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东亚金融危机后,有的亚洲国家的失业人口一直在增加。印尼目前的失业人数已达3800万。此外,还有“至少5000万人是依靠临时做工养家糊口。”(注:翟景升.失业——印尼的沉重话题.经济参考报.2002.08.07.)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方法,印尼日均生活费用不到2美元的人数已经突破5000万人,占全国人口1/4以上。

2002年,发达国家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美国劳工部10月4日宣布,美国9月份的失业率为5.6%,比8月份的失业率(5.7%)略有下降。但美国几家大企业近日的近期裁员计划,却为就业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受美国可能对伊拉克动武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美国多数公司目前不愿意大规模增加员工。美劳工部的一项调查表明,由于雇主不愿增加新人,失业者的平均失业周期在延长,目前达17.8周,是1994年以来的较高记录。美国目前约160万名失业者的失业时间超过了半年。美国失业人群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受教育少的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族裔雇员受经济衰退的打击最严重。最近的统计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白领阶层和白种人的失业问题,这次更为严重。(注:白卫涛.美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参考报.2002.10.15)德国联邦劳工局近期公布的报告说,德国东部地区2002年的失业人数将达140万人,2002年将成为德国统一12年来东部就业形势最严峻的一年。整个德国的失业率5月份为9.7%,6月份为9.8%。日本的情况也令人瞩目。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失业率翻一番的十年,失业率从1991年的2.1%上升到2000年的4.7%。到2002年3月31日为止的近期财政年度,日本的失业人口已经连续12个月上升,2002年3月份达到397万人,失业率(5.2%)创历史较高纪录。如果加上隐性失业人数,日本的失业率有可能超过欧盟。贫困和失业人群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为解决贫困问题增添了新的困难。

六、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今年以来,源自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有进一步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01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做出决定,对被指控为倾销和进行补贴的外国钢铁企业进行调查。2002年3月初,美国政府宣布对进口钢材征收额外关税,受到欧盟、日本和俄国等国家的强烈反对。

2.美国在欧洲重要港口派驻海关人员以检查输美货物的集装箱。欧盟担心,此举有可能“使欧洲其他港口的对美运输业务受到排挤。”

3.2002年5月,布什签署了一项新农业法,大幅度提高了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决定在今后十年里,美国政府用于农业的拨款将达1900亿美元,比旧农业法规定的开支增加了80%。公务员之家

美国一方面加大了对本国产品保护的力度,同时又千方百计地利用美国目前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优势,迫使其他国家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7月27日,美国众院通过一项提案,给予布什总统同别国进行贸易谈判的更大授权。几乎同时,7月26日,美国农业部长维尼曼在五方农业会议上提出,要求将全球家农品关税从目前的62%降低到25%以下,并要求世贸组织成员在五年内将农业补贴减少到该国农业总产值的5%以内。该提案还建议世贸组织成员增加所有农产品的进口配额,幅度为20%。提案一出,欧、日坚决反对,认为美国要求其他国家降低农产品关税的幅度远远大于美国自己的降税幅度,因而严重脱离了平衡性原则。加拿大则表示,加“对提案的内容非常赞同,但我们现在更关心美国如何使其新农业法和提案相一致。因为美国在新农业法中大幅度提高政府对农业补贴的做法说明,他们所宣扬的政策和实际行动并不相符。”

经济形势论文:浅谈经济形势驱使宏观政策走向论文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良好的。中国可以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股市暴跌形成潮流,全球央行纷纷降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的我国是否应该继续保持紧缩性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的方针能否继续推行,以及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将如何进行、财政政策的作用该怎样发挥等问题都成为重中之重。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Crisis(金融危机)、FUel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较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beginningOfthe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endOfthe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较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较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及时,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较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有害的。即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及时。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公务员之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

5财政政策应在稳定经济、促进机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

由于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以及外部经济体增速下滑等,出口形势将会恶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这时,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用于帮助经济增长方式平稳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比如,采取减税政策、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等举措。值此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贸易条件严重恶化的时候,通过增加税收的政策刺激出口,以保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办法不是好的选择。

经济形势论文: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趋势分析论文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良好的。中国可以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股市暴跌形成潮流,全球央行纷纷降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的我国是否应该继续保持紧缩性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的方针能否继续推行,以及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将如何进行、财政政策的作用该怎样发挥等问题都成为重中之重。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Crisis(金融危机)、FUel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较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beginningOfthe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endOfthe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较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较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及时,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较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有害的。即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公务员之家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及时。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

5财政政策应在稳定经济、促进机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

由于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以及外部经济体增速下滑等,出口形势将会恶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这时,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用于帮助经济增长方式平稳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比如,采取减税政策、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等举措。值此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贸易条件严重恶化的时候,通过增加税收的政策刺激出口,以保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办法不是好的选择。

经济形势论文: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综合论文

(1)主要的国民经济指标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反映了该国在该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这一成果可以用几个主要的综合经济指标表示出来,借以考察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情况,并可用以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时间进行对比,以分别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等。这些综合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指数、利率、工人就业率、进出口贸易额、政府支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一系列总量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

①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经济活动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标。它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其内容为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是指明在统计期内所生产的总值如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及时,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它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不计算作为以后生产阶段投入的中间产品,仅考虑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例如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中,按产品流动法计算可将其国民生产总值表示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个人消费支出,

B代表私人总投资,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净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它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生产中所形成的各种收入相加起来,即把雇佣人员报酬、非公司企业的业主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和间接税相加而求得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物质产品与提供劳务的所有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民收入的来源,所以也称为生产法。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所增加的价值。

以上三种计算方法中,产品流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如果用其余两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用产品流动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时,则应按产品流动法所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同时计算另外两个与之密切联系的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与国民生产总值是一样的,即产品流动法、所得法和部门法。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收入概念,后者则是一个生产概念。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加上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净值。这个指标表明了国家可以用于社会消费和净投资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它等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以后的产值。

②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情况的另一个主要的综合指标,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资、利润、利息、租金与政府津贴的总和,也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企业间接税再加上政府津贴,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津贴

与国民收入密切联系的也有两个重要的总量指标,即个人收入(PI)与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所得税,加上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与政府向居民户支付的利息。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交纳的所得税、财产税等,表示一国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为个人消费支出与个人储蓄两部分。

③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来表示的,因此,它的变动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产量所发生的实际变动,另一种是价格所发生的变动。

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是正常的,而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则是虚假的。为了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使得各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就要按某一不变价格进行调整,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样,对于国民收入也应作如此的处理。

利用不变价格折算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确定为基年,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调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就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便于进行比较。

物价指数是各单个商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之比,通常表现为百分数。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这种方法所需的数据资料很难寻找,因此并不适用。实际上,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有关资料同样也可以求得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例如,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8,531亿元人民币,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为45,006亿元人民币。以1990年为基年,由《中国统计年鉴》可查到,1994年对1990年的发展速度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29,372亿元人民币,比1990年增长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其增长率为142.9%,二者的差距约为85%。存在这样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显然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关于国民生产总值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平均指标,它等于某年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当年人口数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反映经济运行的侧重点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前者则有助于了解一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补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形势。

投资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几个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的资料后,通过对它们的水平高低、增长速度、部门构成和地区差别的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大体了解当前国民经济形势的基本状况。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情况、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各个部门与行业间的分配情况,以及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投资情况等,就可判断现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气候对投资将有何影响,为选择投资对象、投资时机和解决如何投资打下最根本的基础。

(2)经济运行变动特点

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情况只能对国民经济形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要深入掌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还必须对经济运行的变动特点进行分析。与对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分析相比,对经济运行变动特点进行分析更偏重于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说明增长波动的特征,即所处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二是经济结构的动态比较,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三是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说明物价总水平的波动与通货膨胀状况,并联系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等,说明物价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运行主要方面的影响。

①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实际上就是对经济周期的分析与判断。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里,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反映了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每个周期由大量经济活动几乎同时的扩张与随之而来的普遍的收缩、萧条与复苏等阶段组成,并且这种波动重复出现。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时期,即经济活动扩张的或向上的阶段;衰退时期,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萧条时期,即经济活动的收缩的或向下的阶段;复苏时期,即由萧条转为繁荣的过渡阶段。判断整体经济处于哪一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是一个国家的投资规模、工业产量、销售量、资本借贷量、物价水平、利息率、利润率与就业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动。

对经济周期的研究经历过两个阶段,即传统经济周期阶段和现代经济周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市场经济各国的经济周期表现为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经济周期统计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水平的统计指标基础上。但是本世纪30年代西方大萧条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较少出现原来那种水平的经济波动,据此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周期消失了。然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水平的经济波动在消失,但相对水平即经济增长的经济波动却存在。为了区别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周期,定义了传统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的概念。传统经济周期,又称古典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收缩、萧条、复苏是在水平的上升下降过程中循环的。现代经济周期,又称经济增长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在相对水平即增长率指标基础上来测度反映和分析的经济波动过程。

在现代经济周期中,其四个阶段的区分已经不很明显,不过繁荣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对前面所讲的几个指标的动态比较,可以发现在繁荣与衰退两个阶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现:繁荣阶段,国民经济活动发展到比较高的状态,各行业都欣欣向荣,新行业、新企业纷纷建立,老企业进行更新、开拓,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种类、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同时,总体市场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销售量猛增。工商业企业迅猛扩张,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信贷规模趋于膨胀,资本借贷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对资金的需求扩大的同时,对另一生产要素--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扩大,因此,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下降。企业盈利增长,利润率提高。

衰退阶段,整体经济收缩,各种经济活动都开始衰退,市场需求锐减,产品滞销,各企业被迫缩减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工业产量与销售量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资金与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应减少,资本借贷活动收缩,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率普遍下降,部分企业甚至倒闭关门。

经济运行这种潮汐般的涨落对投资者的影响非常大。对投资者来说,能否识别整体国民经济处于哪个阶段,能否预测经济循环将在何时转到下一阶段,这对于其资金的投入方向、规模等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各种行业受经济周期循环作用的程度并不相同,有些行业受其影响很大,当循环处于繁荣时期时,它们随之繁荣,而在循环转向衰退时它们也随之衰退;有些行业受循环的影响则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产奢侈品、装饰品或一些耐用消费品的行业以及旅游业等需求弹性较大的行业,因为对这些行业的消费主要视收入状况而定,收入高时就多消费,收入低时就少消费或不消费。因此,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对该行业的需求就高,该行业的利润率也高;而衰退时期需求减少,行业利润也降低。投资者在经济繁荣阶段或由复苏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中就应该选择这些行业投资,以分享其在繁荣时期的丰厚收益;在衰退时期或由繁荣转向衰退的时期则应及时抽出资本转向那些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增长型行业,即由于新技术应用或新产品开发所形成的行业,其产品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因而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功能强大或用途广泛,价格也不一定很贵,易于为一般消费者接受。而且,作为新生事物,这些行业更有发展前途,具有很强的行业增长能力。投资于这类行业可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业增长带来的利益。第二类主要是一些生产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如饮食业、服装业、医药业及公用事业等,其产品为人们生活所必需,需求弹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减少也不能因此而缩减对此类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时期投资于这些行业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可以少担风险。

当然,投资于这类行业,在繁荣时期很难获得像前面所讲的奢侈品业等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的行业那样的高额利润。因此,如何妥当地安排投资资金,选择的投资组合,在尽量少担风险的同时获取较大利润,仍需投资者把握实际情况,依据形势的不同做出安排。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技术与技巧将在以后章节中谈到。

②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物价总水平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国民经济运行的状态、国民经济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等,都要通过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表现出来,而反映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的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一旦经济运行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动。因此,对投资者来说,观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为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提供了重要依据。

物价总水平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经济变量,从变动的可能性而言,无非有三种:上升、下降和稳定。从实际变动情况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趋势。因此,分析物价变动不能不联系到通货膨胀。

一般在没有价格管制、价格基本上由市场调节的条件下,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同义语。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价总水平上涨,或者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都不能算作是通货膨胀,只有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普遍的上涨才能算作通货膨胀。

既然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那么,对通货膨胀的衡量就可以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衡量来进行。一般说来,常用的指标有以下三种: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及时,零售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又称为消费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零售物价指数是由一国政府根据本国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文娱等费用编制计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时期生活费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发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商品批发价格编制而成的指数,反映一国商品批发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例如,我国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45,006亿元人民币,而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为29,372亿元人民币。设1990年平减指数为100,则1994年的平减指数为45,006F29,372×100=153.2,说明1994年物价比1990年上涨53.2%。

以上三种指标在衡量通货膨胀时各有优缺点,而且,由于这三种指数所涉及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不同,计算口径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各种指数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数。一般说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零售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据对以上指数的衡量,可将通货膨胀按程度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及时类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即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率不超过10%;第二类是奔腾的通货膨胀,即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达到两位数水平;第三类叫狂奔的通货膨胀,即物价上涨率达到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

具体地说,通货膨胀一般以两种方式影响到经济: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及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影响经济。

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影响经济表现在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一方面固定收入阶层、抚恤金与养老金的领取者以及债权持有者将因此而蒙受损失,因为其货币所得并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这意味着他们的实际所得或实际债权将会应之而减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业企业及债务人、投机者等将从通货膨胀中获得好处。企业将因产品价格比成本价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债务人将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其实际债务,投机者则因其预测到通货膨胀的来临而进行的投机活动而获得收益。公务员之家

通过改变产品产量影响经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物价持续上涨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如果这种成本的升高不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移到消费者身上,那么企业就不愿生产,总体产量将会下降;另外,在较剧烈的通货膨胀情况下,进行产品或原材料的囤积比进行投资更能获得利润,因而将刺激企业进行投机活动,阻碍工业生产的发展。二是不同商品价格上涨速度并不相同,一般地说,需要最迫切、需求量较大的商品价格上涨最快,如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这就造成了投资主要流向那些价格上涨较快的部门,而非必需品生产部门等价格上涨较慢的部门尽管因物价普遍上涨而导致成本上升,但由于产品价格上涨速度慢而使得利润下降,因此,投资就不易流向这些部门。

正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有这样大的影响,那么投资者要进行投资就不能不考虑到通货膨胀,就必须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个大约的预测。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知道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

对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所谓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存在过度需求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理论认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由于存在过度的需求"拉上"的,具体而言即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量的增长率而引起了通货膨胀,或者说由于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导致了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产品成本上升导致的通货膨胀。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经济中存在着某种垄断力量而促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将一般物价水平往上"推进",造成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即由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导致的通货膨胀;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即垄断经济组织为追逐高额利润,通过制定垄断价格人为地抬高物价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整体经济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却有相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因此,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时,就给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部门形成了一种增加工资成本的压力,因为尽管这些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但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却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价规则下,这一现象必然使整个经济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一理论实际上仍是对前两种理论的修改与综合。

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进或需求拉上,有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货膨胀起动之后,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就互为因果了,一定条件下二者甚至会同时出现,因果关系也不复存在。因此,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与成本推进的理论就不合适了。

冲击与传导理论是一种关于通货膨胀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冲击是一种力量施加于经济系统上,这种力量可以来自于经济系统内部,也可来自于经济系统外部;可以是经济力量,也可以是非经济力量;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非确定的。例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可以视为一种来自外部的冲击,利率提高可视为一种政策冲击等等。一个冲击发生后,将会对经济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一影响过程称之为传导。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必将影响到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这一影响的具体途径,就是一个传导过程。

冲击与传导理论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是否合理,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运用这一理论的确有助于解释一些前述三种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而且,在实际分析时,用这一理论比较容易把握问题的重点。

理论与事实都证明: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时,必定会出现通货膨胀。可见,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视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冲击因素。那么,这一因果关系体现在哪里呢?大致地说,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有关,如果经济增长达到潜在增长水平之下时,其对应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当经济增长处于潜在增长水平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二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可对应不同的通货膨胀率,一般而言,对应于扩张时期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对应于收缩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则较高。

依据上述两个结论,我们可以看出,要正确把握通货膨胀可能的发展变化,必须把它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比较结合起来考虑。例如,当前经济增长率处于较高水平,通过种种分析后我们认为下一年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呈下降趋势,那么根据前面的结论,同一经济增长率在收缩时期会对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又依据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阶段的关系,因为经济增长是向潜在增长水平下降,所以这一通货膨胀率将会降低。

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有很多比较重要的冲击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转变、战争、国际收支状况以及一些突发的不确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可能会超过经济增长而成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大量的顺差,那么一方面意味着国内市场上商品可供应量减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换回的外汇或流入的外国资本在国内市场上不能流通,需要兑换成本国货币,就会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国货币。在这两方面原因之下,通货膨胀将会显著上升。可见,要想比较地把握通货膨胀的发展状况,必须注意观察各种可能的冲击将对通货膨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能否及时判断各种冲击的产生与传导,对投资者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

③经济结构变动的动态比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活动中各种比例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最终需求结构等,这里只介绍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因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中心。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于优化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衡量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指标是产业结构变化率。对于产业结构已达到高等级的国家来说,这一指标不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但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需要逐步升级,因而产业结构变化率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这一指标的具体化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结构变化率,即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相对比重变动状况。计算GDP变化率时可用现价或不变价,如果要用于反映现状可用现价计算指标,若要反映变化规律时则必须用不变价计算。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构成国民经济的各项产业在整体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的比例应该是在保持量增长的前提下,及时产业(农业)的GDP相对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与第三产业(流通服务部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层次演变,经济增长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运行,通过价格杠杆与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经济运行中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还必须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局势,采取一定调控措施使市场作用的机制充分发挥出来。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各种经济政策与经济措施,因此,对政府政策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成为宏观分析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关于这方面的具体介绍将在本章第三节中展开。

(4)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

经济运行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因此,对政府来说,应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促进经济良性运转;对投资者来说,也应对此认真分析,预测政府可能采取的调整措施,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战略。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及时,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很明显,自然条件的变化如自然资源的锐减和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都会引起经济的严重波动,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第二,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际间政治、经济关系等的变化而引起的大的经济波动,这些变化包括战争、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国际封锁和经济制裁等。

第三,由于国内非经济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严重干扰。例如,发生政治动乱、发生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等,都会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第四,经济系统自身变动引起的问题。例如,货币发行过多引起通货膨胀,分配不公引起比较利益过低行业的衰退,价格调整不合理引起的物价上涨和生产结构扭曲,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下降,财政收支失衡,利用外资与国际收支失衡等。

对由以上原因引起的问题进行分析必须建立在前面各种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主要问题,利用一定的数据说明问题的数量特征,然后从宏观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体制、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失误、不合理或条件不成熟等方面分析问题。

经济形势论文: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德育浅谈论文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新内容

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必须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实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增强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辨别能力,大胆清理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并严重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陈腐观念。学校德育工作应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拓展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系统安排,精心组织,确立德育工作所包含的道德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基本内容,挖掘德育工作潜在力量,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形式地开展好德育工作。在开展德育活动中一要摆正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做到教书育人并驾齐驱,克服存在的片面注重教学而忽视德育的现象;二要在德育中突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理解,学好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辟论述。钻研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突出市场经济的主战场,特别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育、完善,有针对性地分层次,科学地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爱国主义和“两史一情”教育。当前深入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培养教育中学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奋斗的坚实政治基础。三要选准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在开展德育工作中,要切人主题,摸准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学生的思想“热点”,培育一代新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公正、诚实、勇敢、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和热爱劳动的高尚品德,养成勤奋、刻苦、向上的精神,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坐标,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这一社会背景格局的转换,使得许多传统的理论、观念、价值标准等都受到了挑战。因此,深化学校德育改革,开拓德育工作新局面是我们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做好这项工作须在两个方面突破,及时是要突破过去“管人”、“防范”的管理模式,转轨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各种实际能力。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单纯的知识教育替代不了德育。学校德育工作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存在着包得过多,管得太死,多为指令性运动的活动,这些弊端不利于德育工作括力的发挥,必须加以克服。要敢于破除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正确的导向,形成多层次的追求,遵循学生心理、思想发展规律,为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构建生动活泼、形象有效的德育体系。第二是突破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模式。当前就学校内部而言,其工作重点主要抓升学率。学生书包沉重,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胳、智、体发展不平衡,严重违背了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并导致学生在校就读重智轻德的现象。为此,加强德育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将这项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跨世纪育人工程摆到重要位置,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我们德育工作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肩负着教育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任。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要注意克服心理定势,摆脱计划经济下的德育模式,不断研究市场经济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新情况,因势利导,开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德育工作的新尝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德育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德育工作上做以尝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做好德育工作上要坚持一个中心,抓住两个重点,发扬三个特色,形成五种教育合力,实现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

(1)要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德育是首位,经济建设是中心,这两者的关系要摆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全党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部要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根本出发点。只有经济发展了,德育工作才会有自己的位置,而且德育工作只有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作出实绩,育出“四有”新人,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也才能更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在德育工作中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文明行为、人际关系和活动能力等。从纯理论的说教式宣传,转变到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思想教育,树立起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

(2)坚持抓好两个教育重点。德育原理告诉我们,德育的基本内容有道德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多方面的统一的综合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认识到中学德育工作要着重抓好两个教育重点,即基本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公务员之家

在基本政治观点教育中,切忌“面广、浮浅、空谈、说教”。在道德品质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我们认识到实现社会经济现代化,首要的是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抓经常、养成、实效,而且要贯穿学期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并采取多项措施,为开展好德育工作创造条件。及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校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形成文明、整洁、高雅、健康的校内小气候,让学生从中陶冶美好的心灵和道德情操,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第二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第三根据德育大纲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不同年级学生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品德测评。

(3)坚持发扬三个教育特点。坚持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途径的实践性,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特色。坚持和发扬这一基本特色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的实效性,使得德育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更具有高效率。

在德育工作中坚持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即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上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育。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及时层次在初一、二年组成立少年团校,进行团的基础知识教育;第二层次在初三以上年级团组织中建立青年党校,进行党的基础知识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教育;第三层次在团干部和学生干部中组织理论学习组,系统学好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开放改革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为走向社会奠定良好思想政治基础。坚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指进行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教育时,要针对当前国内形势实际、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活动。

坚持教育途径的实践性就是学校德育要从社会吸取养料,最终升华在学生身上,服务干社会。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坚持实践性十分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有利于学生同社会保持接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济形势论文: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浅谈论文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新内容

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必须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实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增强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辨别能力,大胆清理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并严重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陈腐观念。学校德育工作应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拓展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系统安排,精心组织,确立德育工作所包含的道德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基本内容,挖掘德育工作潜在力量,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形式地开展好德育工作。在开展德育活动中一要摆正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做到教书育人并驾齐驱,克服存在的片面注重教学而忽视德育的现象;二要在德育中突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理解,学好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辟论述。钻研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突出市场经济的主战场,特别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育、完善,有针对性地分层次,科学地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爱国主义和“两史一情”教育。当前深入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培养教育中学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奋斗的坚实政治基础。三要选准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在开展德育工作中,要切人主题,摸准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学生的思想“热点”,培育一代新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公正、诚实、勇敢、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和热爱劳动的高尚品德,养成勤奋、刻苦、向上的精神,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坐标,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这一社会背景格局的转换,使得许多传统的理论、观念、价值标准等都受到了挑战。因此,深化学校德育改革,开拓德育工作新局面是我们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做好这项工作须在两个方面突破,及时是要突破过去“管人”、“防范”的管理模式,转轨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各种实际能力。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单纯的知识教育替代不了德育。学校德育工作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存在着包得过多,管得太死,多为指令性运动的活动,这些弊端不利于德育工作括力的发挥,必须加以克服。要敢于破除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正确的导向,形成多层次的追求,遵循学生心理、思想发展规律,为德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构建生动活泼、形象有效的德育体系。第二是突破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模式。当前就学校内部而言,其工作重点主要抓升学率。学生书包沉重,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胳、智、体发展不平衡,严重违背了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并导致学生在校就读重智轻德的现象。为此,加强德育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将这项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跨世纪育人工程摆到重要位置,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我们德育工作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肩负着教育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任。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要注意克服心理定势,摆脱计划经济下的德育模式,不断研究市场经济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新情况,因势利导,开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德育工作的新尝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德育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德育工作上做以尝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做好德育工作上要坚持一个中心,抓住两个重点,发扬三个特色,形成五种教育合力,实现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

(1)要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德育是首位,经济建设是中心,这两者的关系要摆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全党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部要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根本出发点。只有经济发展了,德育工作才会有自己的位置,而且德育工作只有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作出实绩,育出“四有”新人,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也才能更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在德育工作中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文明行为、人际关系和活动能力等。从纯理论的说教式宣传,转变到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思想教育,树立起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

(2)坚持抓好两个教育重点。德育原理告诉我们,德育的基本内容有道德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多方面的统一的综合要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认识到中学德育工作要着重抓好两个教育重点,即基本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行为规范养成训练。公务员之家

在基本政治观点教育中,切忌“面广、浮浅、空谈、说教”。在道德品质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我们认识到实现社会经济现代化,首要的是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抓经常、养成、实效,而且要贯穿学期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并采取多项措施,为开展好德育工作创造条件。及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校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形成文明、整洁、高雅、健康的校内小气候,让学生从中陶冶美好的心灵和道德情操,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第二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第三根据德育大纲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不同年级学生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品德测评。

(3)坚持发扬三个教育特点。坚持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途径的实践性,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特色。坚持和发扬这一基本特色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的实效性,使得德育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更具有高效率。

在德育工作中坚持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即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上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育。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及时层次在初一、二年组成立少年团校,进行团的基础知识教育;第二层次在初三以上年级团组织中建立青年党校,进行党的基础知识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教育;第三层次在团干部和学生干部中组织理论学习组,系统学好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开放改革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为走向社会奠定良好思想政治基础。坚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指进行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教育时,要针对当前国内形势实际、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活动。

坚持教育途径的实践性就是学校德育要从社会吸取养料,最终升华在学生身上,服务干社会。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坚持实践性十分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有利于学生同社会保持接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济形势论文:新经济形势下贪腐现象特点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50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个速度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仅仅三十年的时间,中国完成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信息化的转变。伴随着这种转变,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呈现了纷繁复杂和急剧变化的趋势。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社会各界尤其对贪污腐败的讨钱之声越来越高,作为检察机关查办的贪污腐败案件的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说明民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很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打击力度也越来越大,是对检察机关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鞭策。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新的经济形势下贪腐现象的新的特点,同时制订出新的对策。

关键词:贪腐现象;经济形势;案件

先看几起案件。

及时组。

08年7月原福建省福州市福田区沙头街道办事处的报帐员张丽萍因在03年10月到2007年7月间以篡改单据等手法贪污单位现金886万多元被判刑。

同月,曾任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原副院长肖云良因贪污、受贿共计152万余元被市二中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8年。并处没收24万元个人财产。

同月,曾于2007年2—7月任陕西省旬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原会计曾诗平利用职务之便套取合作医疗基金61万余元被旬阳县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第二组。

内蒙古赤峰市原市长徐国元任职6年敛财3200万元,月均44.44万元;北京市海淀区原区长周良洛受贿1600多万;山西临汾副市长苗元礼受贿7000万元;据检察机关和法院查明,重庆巫山区原交通局局长晏大彬任职6年贪污2226万,陕西省高速集团原董事长陈双全受贿1700多万,晋煤集团原供应处处长孙水有2000多万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南宁市政管理局原局长受贿2600余万元,山西贫困县县长崔保红五年敛财近1000万,广西贵港市委秘书长高二刚夫妻贪污千万元。

第三组。

2009年4月,原海南省海口市规划局主管土地规划管理及审批的副局长陈立奇被海南省及时中级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司法机关查明他在2002—2008年6月任职期间,先后收受江苏南通金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贿赂130万。而逸11家单位无一例外全是房地产公司。

09年7月,分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卢锦洪被起诉。同月,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副书记郑敏华因在任开发区经济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期间凭借主管单位基建项目的权力收受房地产商、工头贿赂20万被起诉,贵州省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蒋永因在任市总工会主席期间收受开发商贿赂58万被判刑11年;贵州省环保局原机关党委书记王茂敏因在任普安县领导期间收受普安青山电力公司及普安普天大道工程开发商贿赂101万元获刑10年;贵州金苑集团股份公司原监事会主席何卿华因在任省电力建设及时工程公司经理期间为土地开发商揽接项目受贿436万元获刑14年。

第四组。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建设局局长周广玉在泰安市是个派头很大的人。他自己拥有18家公司,领域涉及房地产、典当、工程监理、担保、制药等五大行业。所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公司挣的钱已蛮够我花的了,公家的钱、单位的钱我不会用一分。但就是这么个“廉政模范”突然被检察机关查明受贿691万、贪污31万、挪用公款1100万元,并因此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有报道说在郑州市须水镇西岗区经济适用房被开发商建别墅、上海闵行区梅陇镇在建的商品房倒塌事件中都见到政府官员的影子。郑州开发商大股东的丈夫曾是郑州国土局的领导,二股东的丈夫是项目所在区的警察;上海开发商的股东有许多是当地政府的官员,甚至是负责房地产事宜的官员。(据新华网)

以上四组案(事)件都是最近三年内发生的。最远的是07年,最近的是09年7月。从中我们可以至少梳理总结出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出现的贪腐事件的一些新特点、新动向。

一是从贪腐对象年龄和职权上看,低职低龄化趋势明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最初的几年,“49”、“59”现象突出,一些将要离开领导岗位的人为了自己有一个“幸福宽裕的晚年”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指导下,大肆贪污索贿,结果晚节不保。但从以上案件我们可以看出,没有级别的单位报帐员在短短四年间贪污800多万时仅有31岁,股级干部曾诗平几个月把61万元装进腰包时刚过完36岁生日,梦想着自己成为“亿万富豪”的科级局长周广玉也仅仅48岁。

二是从贪腐数额上看越来越大。1933年根据当时临时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26号训令,贪污500元的苏区中央政府科长谢步升被枪毙。1983年1月,广东省海丰县县委书记王仲被执行死刑,他贪污了6.9万元。2000年,成克杰贪污受贿2000万被判死刑。从此在司法机关查办的案件中涉及到千万以上的就司空见惯了。有人说,现在的贪官已进入“千万级时代”,话虽有点绝,但也是事实。据中新网报道,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国土局局长蒋亚平甚至贪污敛财过亿,从而使自己成为当前全国贪污最多,职别低的贪官“冠军”。

三是从贪腐行为发生的领域来看,不仅原来的“重灾区”如房地产开发、道路工程建设、土地管理等领域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外,在其他领域也呈多发态势。著名学者任建明在08年2月份的《寮望》周刊上曾撰文指出:工程建设、土地管理领域发生的案件近5年比五年前增长了61.3%。不仅如此,“传统上,人们都只关注政府和公共权力的腐败,而近些年,腐败已经在非政府公共部门,包括高校和医疗系统,私营部门(市场及企业领域)以及社会各个领域流行和蔓延”。“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项目中的腐败行为也有增无减,比如教育、新农合、劳动保障等等”。以上的几起案件也明显地印证了这个观点。如果说“有工程的地方就有腐败”,是一种坊间传说的话,有关网上的“房地产、教育、医疗的严重腐败已是压在人民群众头上的新三座大山”的说法就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了。

四是从贪腐手法上看,越来越隐蔽。改革开放初期“双轨制”的实行“造就”了一大批在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钻空子的掮客,经济领域的腐败也因此而产生。上世纪末在反腐领域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叫“权力寻租”,起因就是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在传统产品价格方面没有了“签字权”的各级审批者们纷纷转变了自己的态度,但“傍大款”没有流行多长时间就成了过街的老鼠。身为当时岱岳区房产局局长的周广玉就是“先知先觉”者,他在1999年就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此后一口气成立了18个公司。他把贪污受贿来的资金投入到这些公司中,然后以自己的身份为依托“拓展”公司业务(凤凰网09年6月2日)。无论有人说这是“洗钱”的一种方式,还是郑州别墅案的背后的影子、上海闵行区倒塌楼房背后的影子都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新动向。至于那些区县委书记的车补问题引起的民愤是制度的问题还是其他的什么就留待以后让事实说话吧。

有鉴如此,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我认为反贪腐工作重点要在不同层面上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立法层面抓好监督制度的建设。“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是在现代经济社会被证明了真理。无论是单位的报帐员还是身居中央的国级干部,只要他失去了监督,就会为所欲为。在市场经济体制内,“资本的目的就是寻找较大的利润”(马克思语),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孙立平教授认为“当今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使得许过去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今天变得苍白无力,其结果就是权力失控。所谓权力失控,既是权力成为一种外部无法约束,内部也无法约束的力量”。类似上面提到的福建省福州市沙头街道办事处报帐员张丽萍判刑之后的“要是早点审计就好了”的哀叹虽有点倒打一耙的意思,但如若政府能把对官员的日常监督纳入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这种“受埋怨”的词会少听到一些。具体的就是应尽快出台公职人员个人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因为“任何贪官污吏要贪赃枉法,不管什么形式,都会变成家庭财产”(王明高《科学制度反腐》),在这个制度中特别需强调的是公开的广泛性,不能仅仅限于本单位或者本部门甚至让办公室填好了规定的表格直接送“有关部门存档”了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网上调侃的“你们假装申报,我们认真审查”的尴尬。

二是在司法检察层面上首先要加大对腐败分子的处罚、追逃和赃款赃物的追缴力度,不让腐败分子在经济、政治、社会上得到任何好处,通过让贪官自己自己感受搞腐败的高成本、高风脸,以支持长期的反腐败的长期进行。其次是加大大要案的侦破力度。“擒贼先擒王”,一个地方每破获一个大案要案,就可震动、教育一大批人,社会效果也会很好。第三是注意总结查办案件的工作经验,尤其要注意案件线索的收集整理,不仅要注重日常工作的检察、群众的来信来访,网上的消息也应认真甄别。有条件的地方不妨成立专门的案件研究室,对检察工作的对象、领域、信包的收集重点研究,给领导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是在社会层面上,传统媒体、网络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监督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应该首先走在前面,不仅要倡导“领导干部应习惯在舆论监督下工作”(《求是》2009年第14期署名文章),更主要的是要制订制度,让民间反腐有一个制度化的出口——目前以网络为平台的民间反腐以其快捷、高效且廉价的优势开辟了反腐新渠道,但这种形式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政府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保护。有关专家指出,给民间反腐一个制度化的出口,必然是我国下一阶段反腐斗争一个躲不开的重要命题。

经济形势论文:经济形势高素质人才培养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校企合作现状;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下滑、政府缺乏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扶植、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利益分配矛盾是校企合作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校企合作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发挥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人才培训基地的功能、发挥人才定制的功能、成为企业科研基地等,具体请详见。

[提要]文章阐述了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企业缺人才且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前提下,企业、院校和政府三方面应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政府方面加强引导力度和政府扶植;企业方面需要以院校为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科研基地;学校方面需要建立实践基地,降低人工培养成本,做好人才储备。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下滑,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同时,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双重压力,我国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期,企业面临人力资本积累不够,企业对人才求贤若渴,但人才缺乏,人才难求,不能有效支撑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发展新经济形势用人需求,是学校和企业走出两难境地的根本途径。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是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院校生存、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点,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新经济形势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学校、企业及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校企合作现状

(一)政府缺乏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扶植

缺乏引导企业参与的优惠政策。目前虽然教育部门在大力推行高等教育中,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修改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增加实践课时等强制措施促进高校参与到企业实践实习教学。但我国在政策法规上还缺乏对企业参与实践教育的有效制约,一些企业也缺乏参与实践教育的热情。

(二)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企业没有将本企业未来发展、人才需求的计划性与此项工作结合起来。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处于“一厢情愿”的状态,这是实现真正“校企合作”的瓶颈。

(三)利益分配矛盾是校企合作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会存在各类矛盾,如管理问题、人员问题、培训计划设置及利益分配矛盾问题。校企各方常因利益分配不当而导致合作的失败或破裂。如校企合作中,通常企业提前给大学方预支固定的报酬(比如,入门费),同时也从总收益中按一定比例向其支付报酬(比如,销售额提成)。而这个一定比例成为双方争夺的矛盾焦点,企业提成比例太高,学校无法有足够的资金满足日常培训需求;企业提成比例太低,不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因而,一个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就成为校企长期合作的关键。

(四)校企合作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

首先缺少固定部门负责校企合作管理。校企合作是一个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但企业和学校只是作为一个项目或课程计划的一部分,缺少专门的组织制定和落实校企合作制度。其次缺少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

二、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1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舆论导向的扶植。地方政府可以多举办校企合作方面经验交流会,并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宣传发动、指导认识,甚至是主动牵线搭桥服务。

2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积极组织协调。校企合作是企业、高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校企合作进行的好则二者均可获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学校和产业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等的不同,对于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单纯靠它们自身,或者是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来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及合作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政府部门直接参与,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学校和其他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去化解矛盾;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领导、协调校企合作,才能使校企合作的机制正常运转,才能使企业和学校都从校企合作中获益,才能使校企合作持续发展。

3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投入保障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要把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可以建立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对中央投入的专项资金给予配套;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与政策优惠;建立专项基金扶持校企合作等等。按照中央的资金引导政策,各地方政府按照职业院校的建设标准,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加快职业院校的建设。

(二)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

让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就是要让企业意识到合作中的优势,可以说企业通过成为高校的培训基地,可以降低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成本,并让高校成为自身强大的人才储备基地。

1积极成为高校的培训基地,通过“请进来”开拓企业创新精神。企业可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成为高校的培训基地,定期地接受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践。通过低成本的“请进来”,了解目前高校理论水平,尤其是高校学生都具有活跃创新思维,通过与他们在实践工作中的接触,拓宽企业自身的开发思路,开拓企业创新精神。

此外在与高校合作培训计划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国家产业的近期发展形势,向高校提供其对人才需求的必要信息及行业发展的近期趋势。通过有意识参与培训计划和培养模式制定,为自己定制需要的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降低在市场上的人员招聘成本。

2通过“送出去”,把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基地。技术更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高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他们掌握理论上的知识和技术,企业可以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学校充电,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理论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通过合作教学,学校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而企业可以把高校做为自己的人才储备基地,加强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把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之,通过充分利用企业和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后劲。

(三)发挥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1加强人才培训基地的功能。为了解决学生就业,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紧密的合作,着眼于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的互动,企业的实验设备向学校开放,学生的实验和实训可拓展到企业和工厂,在学科、专业与企业的不断促进、相互带动下,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高校不仅是理论的培训基地,也必须是实践的培训基地,高校可以通过让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通过为学生授课、讲座,指导实验、生产实习,强化教学与实践。

2发挥人才定制的功能。“订单式培养”的实质就是校企双方通过签订用人“订单”,用契约形式规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实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和就业问题。“订单培养”是为企业培养明天的员工,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使“产”与“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事实证明,这是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

3成为企业科研基地。在校企合作中,在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授课内容和信息交流,充分展示了高校在优势学科中的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企业人员在培训过程中也识别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培训和交流为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了一个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高校所拥有的研究设备、资料和研究人才,可以成为企业科研成果的基地。

经济形势论文: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一、估计美国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2年初,人们一度认为美国经济在年中将出现比较强劲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情况发展并不是这样。除增长速度不如人意外,失业率、企业投资等情况也远不如人们预料的那么好。7月12日白宫宣称,2002财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将高达1650亿美元,大大超过不久前估计的1000亿美元大关。2001年,美国贸易逆差达4114亿美元,占GDP4%左右。2002年的贸易逆差可达4980亿美元。

问题是,迄今为止,我们常常是,或者说,更多地是从增长的角度,而不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美国无疑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种状况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但美国经济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大(注:美国商务部不久前调整了1999年以来的GDP数据。按环比折年率计算,2001年GDP季度数据连续三个季度衰退。商务部将2001年美国GDP增长率由先前的1.2%调整为0.3%,同2000年第二季度5%以上的增长速度成鲜明对照。)。这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常常带有突发性质,因而使其影响更为巨大,也更难以防范。“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大致已经过去了,但它对人们心理等的深层次影响是不可能很快消失的。美国许多公众认为,“9·11”事件是在美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美国对恐怖袭击作了这么多的防备,如果再发生比较大的袭击事件,它对美国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令人深思的是,“9·11”事件刚刚过去,安然等大公司假账案又接踵而至,并且其揭露也像任何一件突发的政治、军事事件那样地出人意料。到2002年10月,公司丑闻刚刚略为平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可能性又因为美国国会同意对伊动武而日益增长,世界油价随之进一步上升。提前出版的2002年10月21日的《商业周刊》的文章说,据Goldman,美国一家企业经济研究机构的估计,如果有50%的可能战争不会发生,美国经济下一年度预计增长2.4%;如果有30%的可能对伊拉克动武成功,美国经济可能增长2.3%;如果战争使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产油区遭到严重破坏的可能性有15%,美国经济可能只有1%的增长。现在看来,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世界经济带来增长,也给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重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美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机遇,又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应付它带来的各种问题。至少从这两年的情况看,对于这二者,我们应当同样地予以重视。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不但需要增长与发展,还需要健康与稳定;不但需要带动增长的火车头,也需要能够促进稳定发展的因素。21世纪的世界经济应当是繁荣和相对稳定的世界经济。这些,都不是美国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的。

二、欧盟和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1432亿美元,占世界GDP的32.7%。目前,世界并无一个经济体能取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地位而代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抵消由于美国的不稳定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决定了今后一个相当时期,不稳定发展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不能把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发展归因于美国,但在21世纪世界经济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中,美国是其中较大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也有一些经济体,他们的发展,相对来讲比较平稳。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平衡了由于美国的不稳定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在这些经济体中,欧盟和中国的情况最值得注意。目前美、欧的经济规模实际上是大体相当的。起码相差并不大。2001年,美国GDP为101432亿美元,欧盟为78828亿美元。同1996年比较,2001年欧盟的GDP反而少了8672亿美元,但在此期间,欧盟经济是以1.3%~3.4%的速度增长的,究其原因主要在汇率的变化。如果按1995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001年的美国GDP不应当是101432亿美元,而是90835亿美元;欧盟GDP不是78828亿美元,而是99417亿美元,反而比美国多8579亿美元。欧盟经济增长速度不如美国,但发展比较平衡。最近十来年大致保持2%左右的增速,通胀率一般低于2%,财政赤字占预算的比重控制在3%以内,内债占GDP比重低于“马约”规定的60%,投资收益率一般在3%~4%。2002年头9个月,欧元区的贸易顺差达233亿欧元,和上年同期的62亿欧元比较,有较大幅度增加。失业率虽然较高,但近年内也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11%降到7%~8%。欧盟经济的总体情况是健康的。今后十年,欧盟经济将继续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速度。21世纪,欧洲是促使世界经济平衡增长的重要因素。认为目前欧洲经济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并无充分根据。

其次是中国。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种贡献,其程度超过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有的份额。这种情况引人思考一个问题: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影响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一般说来,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份额越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越密切,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大。但“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份额”和“它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的程度”只是决定这个国家国际影响的两个基本因素,但并非全部因素。一个国家如果能在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以一定的经济力量为依托,采取正确的政策,常常能够发挥比其经济所占份额更大的作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对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所起的作用,其重要性超过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就是一个例子。

三、欧洲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它将对21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多年来,欧洲经济的规模虽然和美国不相上下(注:2001年,欧盟进出口总额为46250亿美元,远远超过同期美国的进出口总额19114亿美元,但欧盟进出口总额中60%以上(约28380亿美元)为欧盟区内贸易。见WTO:2002AnnualReport,page22.),但它不是一个整体。为解决一体化问题,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欧洲一直在为建设一个单一的内部市场而努力奋斗,但欧洲单一市场的建设比人们原先设想的要复杂得多。1993年1月1日欧洲宣布单一的内部市场建成时,只是基本上拆除了阻碍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非关税壁垒,实际上的统一市场至今并未建立。据欧盟有关机构的统计,在欧盟1339条所谓“单一市场规则”中,目前只有70%被所有成员国按规则作了转化,尚有30%尚未成为成员国的国内立法。即使已经转化为国内立法的,真正实行和贯彻也还需要时间。根据2000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作出的保障,欧盟要到2003年才在成员国之间开放电信和电力市场,在这两个领域实行统一的规则和法规。里斯本首脑会议还规定,2005年建成统一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在这之前先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委员会”,而目前在欧盟内部有40多家金融监管机构。它们各自为政,使统一的金融市场难以形成。除此之外,目前欧盟内部还没有统一的劳动市场,各国的养老金等制度并不统一。在企业层面上,目前欧盟成员国的利润税等制度也远未统一。

近年来,欧盟为完善单一的内部市场采取了许多措施。2002年上半年,一个最突出的举措就是欧元如期进入流通领域。欧元和本国货币“双币”流通的时间还从原来规定的半年缩短到了两个月,有的国家甚至提前完成了货币的兑换工作。如法国法郎2002年2月17日便已停止使用。6月下旬,笔者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考察时,欧元已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国家流通中的合法货币。市场非常平静,没有因为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而发生任何风波。欧元进入流通领域确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欧元问世反过来又必将促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欧洲有的公众说:欧元问世首先是促进了欧洲人对欧洲的认同感。

除欧元进入流通领域外,2002年欧盟还为金融一体化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比如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方便公司在全欧洲范围内融资的议案。该议案建议,只要公司制作一份文件或发行证券说明书,便能够在整个欧盟区进行融资。该文件将为公司的潜在投资者提供详细信息,内容包括公司的管理及筹资方式。人们认为,上述议案是欧盟在2003年协调其15个成员国的法律差异,建立一个单一的证券市场的关键。它应于2002年9月份提交。

如果说,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期欧洲取得的较大成绩,那么一体化作用范围的扩大将是21世纪初欧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目前,中东欧国家都已提出加入欧盟的申请。欧盟的第五轮扩盟可望于2004年完成。目前欧盟正就东扩问题同波兰等国家进行谈判。一般估计,在今后10~15年内,欧盟将会拥有27~28个成员国,其中包括已经提出加盟申请的中东欧和南欧12国在内,土地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有5亿多人口,GDP将超过11万亿美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欧洲的政治版图,但它也将给欧洲一体化带来新的问题。

四、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加强趋势

2002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形势下,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加强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其中东亚和拉美地区的区域合作进展最为明显。

2002年东亚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亚经济一体化过去一直停留在争论阶段,现正在实践中向前推进。2001年11月5~6日在文莱举行的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确定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底,"10+1"领导人会议将签署《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目前有关各方正为此进行着紧张的准备工作。2003年初将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并启动湄公河流域的开发。现在,有关国家都已同意,开发湄公河不应以牺牲下游国家利益为代价。另一方面,经过十年的准备,东盟六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东盟经济合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除此之外,7月23日在墨西哥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发表的《宣言》强调,该组织成员将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共同目标而加强合作。,令人注意的是,东亚地区的安全合作目前有新的起色。2002年底召开的"10+1"领导人会议除了讨论地区经济合作外,还将讨论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合作问题。现在看来,加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解决地区内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地区内安全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都是重要的因素。

受世界经济形势等的影响,目前南美国家的经济普遍不景气,许多国家都遭受经济衰退的干扰,有些国家经济危机还在深化,阿根廷和哥伦比亚则分别陷于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内战之中。为了摆脱目前遇到的困难,拉美国家正在加快地区合作的步伐。2002年7月26~27日在厄瓜多尔港口城市瓜亚基尔举行了第二届南美国家首脑会议,与会领导人共同签署了《瓜亚基尔关于一体化、安全和基础设施发展的共识》的声明。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和能源合作在振兴地区经济中的战略作用。与会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会议为南美地区的一体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贫困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从2002年上半年的情况看,世界贫困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了。目前的特点是,贫困和失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在失业问题中,半失业和隐形失业更加凸显。秘鲁国家信息和统计所提供的材料显示,秘鲁目前的失业率为11%,半失业率则高达57.7%,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54%,其中27%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东亚金融危机后,有的亚洲国家的失业人口一直在增加。印尼目前的失业人数已达3800万。此外,还有“至少5000万人是依靠临时做工养家糊口。”(注:翟景升.失业——印尼的沉重话题.经济参考报.2002.08.07.)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方法,印尼日均生活费用不到2美元的人数已经突破5000万人,占全国人口1/4以上。

2002年,发达国家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美国劳工部10月4日宣布,美国9月份的失业率为5.6%,比8月份的失业率(5.7%)略有下降。但美国几家大企业近日的近期裁员计划,却为就业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受美国可能对伊拉克动武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美国多数公司目前不愿意大规模增加员工。美劳工部的一项调查表明,由于雇主不愿增加新人,失业者的平均失业周期在延长,目前达17.8周,是1994年以来的较高记录。美国目前约160万名失业者的失业时间超过了半年。美国失业人群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受教育少的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族裔雇员受经济衰退的打击最严重。最近的统计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白领阶层和白种人的失业问题,这次更为严重。(注:白卫涛.美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参考报.2002.10.15)德国联邦劳工局近期公布的报告说,德国东部地区2002年的失业人数将达140万人,2002年将成为德国统一12年来东部就业形势最严峻的一年。整个德国的失业率5月份为9.7%,6月份为9.8%。日本的情况也令人瞩目。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失业率翻一番的十年,失业率从1991年的2.1%上升到2000年的4.7%。到2002年3月31日为止的近期财政年度,日本的失业人口已经连续12个月上升,2002年3月份达到397万人,失业率(5.2%)创历史较高纪录。如果加上隐性失业人数,日本的失业率有可能超过欧盟。贫困和失业人群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为解决贫困问题增添了新的困难。

六、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今年以来,源自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有进一步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01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做出决定,对被指控为倾销和进行补贴的外国钢铁企业进行调查。2002年3月初,美国政府宣布对进口钢材征收额外关税,受到欧盟、日本和俄国等国家的强烈反对。

2.美国在欧洲重要港口派驻海关人员以检查输美货物的集装箱。欧盟担心,此举有可能“使欧洲其他港口的对美运输业务受到排挤。”

3.2002年5月,布什签署了一项新农业法,大幅度提高了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决定在今后十年里,美国政府用于农业的拨款将达1900亿美元,比旧农业法规定的开支增加了80%。

美国一方面加大了对本国产品保护的力度,同时又千方百计地利用美国目前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优势,迫使其他国家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7月27日,美国众院通过一项提案,给予布什总统同别国进行贸易谈判的更大授权。几乎同时,7月26日,美国农业部长维尼曼在五方农业会议上提出,要求将全球家农品关税从目前的62%降低到25%以下,并要求世贸组织成员在五年内将农业补贴减少到该国农业总产值的5%以内。该提案还建议世贸组织成员增加所有农产品的进口配额,幅度为20%。提案一出,欧、日坚决反对,认为美国要求其他国家降低农产品关税的幅度远远大于美国自己的降税幅度,因而严重脱离了平衡性原则。加拿大则表示,加“对提案的内容非常赞同,但我们现在更关心美国如何使其新农业法和提案相一致。因为美国在新农业法中大幅度提高政府对农业补贴的做法说明,他们所宣扬的政策和实际行动并不相符。”

经济形势论文: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新唐书》记载这么一个故事:五代后晋国王庄公,英勇善战,成绩辉煌,后因“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最终导致国破身亡。欧阳修写道:“忧劳可以兴国,安豫可以亡身。”孟子亦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贞观政要》中说:“知其所以危则安矣,知其所以乱则治矣,知其所以亡则存矣。”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则安,乐以忘忧则危。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如此,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发展也如此。

当前,举国上下一片欢呼我国经济的大好形势!的确,经济形势是大好。在改革开放前20年里,国内生产总值以近乎9.3%的速度增长。如以1978年到2003年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特别是去年及时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出现9.9%的增长;同年第二季度,由于受到“非典”的影响,下降到6.7%,同年上半年,仍保持8.2%的增长;第三季度,“非典”过后,又上升到9.1%。前三季度合计增长8.5%。据官方预计2003年全年GDP增长可达8.5%。这是—个了不起的增长速度。如果放眼世界,亚洲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又是亚洲增长最快的国家,无疑中国是世界及时。从较长一点时间考察,中国经济已经经过了26年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前的4000多亿元人民币,上升到今天的11多万亿人民币,增长了20多倍。按长规的增长曲线,基数越大,增长越慢,但在中国似乎出现了例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例外呢?虽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正在实行工业化。工业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最为便宜;特别是大批农民陆续进城,将会使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缓慢上升,但较长时期仍维持或压缩在较低程度上。还有外资的大量涌进,每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的“列车”仍在快车道上迅速奔驰。中国的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电视机、程控交换机、粮食、肉类、棉花、水产品、水果等,均居世界及时。目前中国水泥的年使用量和钢材的年使用量,已分别达到欧、美、日的总和。在建筑业方面,每年的开工和竣工量都已超过欧、美、日的总和。越来越多的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世界市场。

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风景这边独好”!我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枝独秀”!还有人说:“这只是恢复性地增长”。较多的人认为:“我国经济又出现新的增长周期,这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官方也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香港《商报》2003年11月6日发表社评说:“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还谈不上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充其量只是为今后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只是刚刚开始。”等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外国人士担心:“中国经济这样高速增长,最终将吃掉全世界。”还有外国人说:“中国将要接管全世界”。

法国巴黎百富勤驻华首席代表陈兴动在2002年7月28日结束的“世界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说,现在国外有句时髦的话——“到中国去,分享中国发展成果”。

对于以上一些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形势越是大好,头脑越要冷静。不客气地说,现在我们有些人头脑已经发热,但还没到发烫的程度。虽然说这些话的人心地是善良的,是出于好意,但认识上比较浅薄,为表面现象所障目,对形势缺少理性分析。我认为,作为领导者,作为学者、经济学家,要有良知,要说实话,千万不能跟随媒体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头脑发热。大好形势是事实,经济增长逼近10%,确实喜人,应当充分肯定,但不能陶醉其中,忘乎所以!形势越是大好,越要冷静,越要认真理性思索在大好形势背后,是否还隐藏有某种或某些隐患、风险甚至危机的因素?

在我看来,在我国现阶段,这些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很值得我们深思并重视,必须防患于未然。

及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的,如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等,通常称之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当然,这种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经济稳定,刺激经济恢复和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仅靠这种方法取得的经济高增长和高速度是很难持久的,而且会引发出种种后患。因为:(1)政府原本职能,对市场而言,在于营造市场发展环境,弥补市场缺陷,而不是充当市场主体,更不能代替市场力量。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充当主体,不利于市场及其内生机制的形成,从而也不利于市场化及其发展。(2)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应当是收支大体平衡,略有节余,而不是财政赤字,更不能扩大财政赤字,意图借助财政赤字支持经济增长,是—种十分危险的做法。`当前,财政赤字是比较大的,接近或逼近警戒线,要当心!西方有一学者说过:“过量的财政赤字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内含许多难以预测的怪圈。”(3)一国的经济增长如果主要靠政府投资来支撑,一国的经济平衡主要靠政府配置资源而不是市场调节来实现,该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不可能认为是正常的、平稳的;和谐的和健康的。(4)更重要的;如主要靠高投入和高产出所形成的高速度,会人为地造成经济过热,相应地会产生许多无效资本,如重复建设,扩大社会成本,造成生产力过剩,产品过剩,竞争激烈,价格下跌,使企业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目前,仅就国有资本而言,大约有30%的无效资本。同时,过剩产品也是高得惊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如起基础作用不是市场,而是政府,那就不是市场经济了。

第二,客观地说,世界上还没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长盛不衰,永远保持高速度。恐怕中国也不能例外。经济生活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很难用中国现在的速度来断定未来。中国今天的速度,只不过是在历史上曾在许多国家多次发生过的速度的重复,如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的速度,20世纪60-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度,大都在10%左右的速度增长,持续均在22年之久,当时世人称之为“东亚奇迹”。审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速度,像我们今天一样,都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中心,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投资和财政赤字,再加上外资的大量涌进。再往前看,19世纪中叶英国的速度,20世纪初美国的速度,都高得惊人!可是后来怎样呢,不是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而先后不同程度地跌落下来吗?中国古词中说:“高处不胜寒”!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南亚,伴随经济迅速增长,这些国家的优势逐步丧失。早在危机之前,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断言“所谓的东南亚奇迹,是以高投入、低地价、低工资来保持的,由于资源和资金的相对稀少性’,优势将逐渐丧失,那时,东南亚经济增长将会难以为继。”此话—出,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议论纷纷,赞许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后来事实证明克鲁格曼的话是对的。前车之辙,不可不鉴。

还需要关注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必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均衡化,随之制造业逐步向低工资、低地价、低风险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从而使经济增速逐步降了下来。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巨大,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潜力较大,转移的速度可能较慢一些,但转移还是必然的。

“风水轮流转”,“30年河东30年河西”,似乎是一种定规。按照我们的设想,到20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36万亿人民币,在把人口增长约束在约14亿之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3000美元,每年经济增长率要保持7.18%-7.2%水平。虽然作为计划安排是可以的,但恕我直言,这种设想多少带有一点简单推论和形而上学的色彩,因为在这长达16-17年的时间里,除上述一些因素都在起作用外,还涵盖了许多未知或不确定的变数,如天灾、人祸等,因此,我们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是个未定数?

更何况,小康是一个复合指标,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公平、公正、道德等,都要达到—个新的水平或高度。小康的实现,既是社会的转型,也是社会的变革,而不单纯是经济的增长。

第三,根据国内外的大量的历史经验,经济下滑甚至经济危机,大都是在经济繁荣或极为繁荣时期突然爆发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原理: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这个理论有三个要点:(1)任何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周而复始的周期;(2)在这个周而复始的周期过程中是分阶段进行的;(3)经济衰退或危机大都是在繁荣昌盛时期爆发的。经济发展通常是好和坏相伴而行,繁荣时期既容易掩盖矛盾,也容易产生并激化矛盾。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光看好的一面,而不去看或忘却坏的一面。目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潜在的风险不仅存在而且还在快速增长,诸如,三农问题、大量失业和待业问题、国企改革问题、金融风险问题、两极分化问题、政治腐败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等。这次三中全会讲了10个方面的问题。江苏是—个富省,人们很难想象,就在离南京不远的苏北的一些地方(我的故里),到目前为止还很穷,农村教师发不出工资,-校舍倒塌无钱修建,孩子上不起学等。还有的县、市,因为穷把保育院、小学当作商品卖掉。中国人有—个很坏的毛病,就是“狂热症”,有些人在有些时候可能发展到忘乎所以的程度。如果我们不是健忘的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仍余音在耳!现在又有人口出“狂言”,多少年赶超日本,又多少年赶超美国,似乎又摆出当年“超英赶美”的架势!我非常赞成成思危的观点:中国人要慎言“赶超”!任何事物的弹性都是有限的,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破裂。比较而言,目前我国还很穷,按官方规定600元以下为贫困线来计算,我国还有近3000多万人没有脱贫。这是中国的标准。如果按联合国的贫困线是每人每天1美元标准来计算,我国未脱贫的大约有1亿多人。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民是社会的基础,基础不牢,有时会“地动山摇”!

第四,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之所以这样快,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特别靠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的,而这些资金的来源除财政赤字外主要是公债。现在滚动性发行公债、卖公债,经济得到喜人的发展。人们想过没有,当将来用发行公债来买回公债时,即还债高峰到来时,经济将受到怎样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公债的效应是逐步递减的,在发公债的初期,效益较高(因为不存在还债问题),等到发新债还旧债时效益就降低了,而且越发越多,效益越来越低,以致财政不堪重负,银行年年忙于发债、还债。我以为,国债的发行应当有个“度”,不能认为越多越好。目前,我国的公债负荷已相当沉重!材料显示,至2002年6月,国债公司托管公债总量(指额)已逾21000忆人民币,其中国债12000亿,政策债、金融债近9000亿。另外还有企业债400亿。另据资料表明,2001年和2002年,各发行量1500亿。2003年又发行1600亿。这里还要说明两点:(1)在12000亿国债中,长期国债有6600亿。(2)企业债为400亿,这种公债都用于国家的重点工程,如三峡债券、铁路建设债券,说到底这些工程都是由国家财政来支撑的,债券级别是和国债一样,实质是国债。我们决不能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要今天活得痛快,就不管明天和后天的洪水漫天。更不能只要这届政府的高速度,而不顾下届或下下届政府的高速度。我总以为,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虽然是必要的,但靠不住,只有消费拉动才是靠得住的。所以增发公债,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时期内,不如增发工资。个人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

第五,目前我国除公债外,其他债务负荷也很重。如2002年年底,居民储蓄余额高达8.5万亿人民币,2003年底,已超过12万亿人民币;外汇储蓄到2003年10月,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8200多亿人民币)。还有外债约2009亿美元(相当16000多亿人民币)。这几项债务加总大约有14.5万亿人民币。这是—种非同小可的财政负重。居民储蓄是硬债务,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一个子也不能少,少了人民不答应。过去人们曾一度把居民储蓄看成是“笼中虎”,它曾虎视眈眈一阵子,现在老实多了!但千万不要以为,“笼中虎”永远不会“出笼”,成了“死老虎”、“纸老虎”!其实,它没有死,野性难改,弄得不好,“出笼”的危险性还是存在的,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警惕和防范。

第六,我国金融系统问题比较复杂和严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后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矛盾的加深以及金融领域中的问题逐渐暴露才逐步认识到的。目前,在金融业中矛盾重重:一方面,10多亿的居民储蓄,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好的投资场所,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又千方百计大量地从国外引资;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找不到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入一些无效的国有企业;一方面,GDP迅速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一片萧条等等。这都是反常现象,值得注意。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当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有银行不转轨也不转制。四大国有银行至今基本上还都是独资经营,管理方法陈旧,机制不灵,观念落后。四大国有银行商业化大轰大嗡已经多年了,但至今没有真正地进入市场。这种状况,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从而决定它无生命活力,更无抗风险能力。

2.银行系统中的呆坏账严重。保守地估计,银行系统中的呆坏账约占银行系统总资产的20%。这意味着银行系统中有20%资产是无效的。政府三令五申下达指标让银行来完成,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银行为了对付政府,加大贷款基数,扩大贷款规模,增加长期贷款数额,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也有采取票据空转来增加贷款规模,真是花样百出。目前银行系统总资产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在10万多亿。也就是说,要补偿银行系统这个大窟窿,要动用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0%。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作为一项原则,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当在8%左右,现在我国银行体系资本只占它的总资产不到7%多一点。这个7%资本充足率,与20%的呆坏账相比,表明银行系统已经资不抵债,是负债经营,客观地存在着支付不足的风险。

3.金融资本流通不畅。金融的生命在于资本流动。资本只有在C,--W--G的加速循环和周转中,才能发挥出资本的本,隆——带来价值增殖。可是,目前投资的热点越来越少,资本的运行方向不甚明朗,相当规模的钱沉淀在银行里,成为“死钱”,几年积累下来,上千亿的利息拿什么来还?这样下去,银行作为企业还能生存和发展吗?

4.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长期存在着严重的疲软现象。中国的股市,从1990年起步,到2003年,整整13年牛。在这13年中,虽然也出现过几度如1992年5月和1993年2月的“牛市”,但总的倾向不是“牛市”而是“熊市”。1997年5月,曾一度反弹,但一晃而过。1997年下半年虽然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也未能摆脱困境,直至现在,中间虽有起伏,个别板块或企业也时有跳高和利好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并未摆脱低迷状态。有些长期被套住的股民哀叹:“股海茫茫,何处是我们的归宿?”所以从总体上说,2003年以前的中国股市基本上是个“大熊市”。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这种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其根源何在呢?虽然细说起来,原因很多,如整个大气候不理想,前几年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近几年来也不景气,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但主要原因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些作为股市的主体——上市公司“转轨不转制”和股市本身在组织管理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所造成的。如上市公司的主要功能错位;国有股和法人股不上市;国有股“一股独大”;国家控股公司组建过多;新、老三会并存;证监会越权和权力过于膨胀;政府对公司领导人仍保留旧体制留下的任免和奖惩体制;公司法人及其治理结构不健全、不规范;大部分公司被“内部人控制”;中小股东(特别是小股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护;股市信息的度和透明度不高等。

5,存在一定程度的“掏空现象”。不久前,香港大学郎咸平先生写了一篇《掏空》的文章,引起了国际上广泛注视,其中主要讲的是亚洲一些家族企业如何利用“掏空”的方法来剥夺中小股东。这种掏空现象目前在我国广泛而又严重地存在着。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已经有一批被掏空的上市公司,近期还会有一批被掏空的上市公司暴露出来。掏空的方法很多,在我国原先由国有企业转换而来的股份公司中,有一个重大的特色,即分拆或局部上市,而不是整体上市。这种上市方式,最容易发生资本和利润的转移,很多作为子公司的上市公司明里暗里被母公司所掏空。例如,猴王集团是个大公司,其中一小部分ct猴王上市,但二者“三不分”。猴王集团把ct猴王看成是一块肥肉,先后从中套用3亿元。另外,ct猴王还为猴王集团提供3亿元担保。结果把ct猴王掏空了。前—阵子,国有股减持,有的上市公司把减持转换来的货币资金,退出股市,挪作它用,或进入国家财政,或划作社保基金,这也是掏空的表现。此外,一些大公司,还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转让利润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财产。

第七,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在一些经济领域已经产生一定的泡沫。比较典型的要算房地产开发领域。从全国看,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供求两旺,形势喜人!但必须看到,在全国有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占用过量,房价上涨过快,房屋利用率过低等现象。据部门统计,2002年,房地产投资增幅高达32%,施工面积增幅在28%以上,销售面积增长近30%,销售金额增长高达37%;而截至2002年7月,全国商品房空置总量在1.2亿平方米左右,其中空置过1年以上的超过50%,占压资金超过2900亿元。我们看到,在有些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等)的周围别墅林立,占用大片、大片土地。这种状况可能引发严重的市场风险。更可怕的是,由于房地产业的投资约7成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一旦房地产泡沫爆裂,势必引发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包括北京和上海,一些腐败分子为了牟取暴利,与开发商相勾结,进行权钱交易,乱批地皮,乱搞开发,盲目扩张,其结果,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增强。

第八,贪大求洋、大干快上之风有所抬头。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锐势不减。各地都在大干快上,大搞超前建设,预期工程,无度的消耗地方和国家的财力、物力和社会资源。目前我们看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已经出现一股追求高、大、洋的不良风气。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在建和准备上马的地铁项目有20多个,总投资将超出2500亿元。近期,我在报上看到3条令人惊讶的消息:第1条是《招商引资变“让利竞赛”》(2003年11月10日)。该消息说,许多地方一味追求GDP指标,致使地区之间招商引资变成了低水平的拼地价、拼税收减免的让利竞赛,有些地方出现“零地价”或“买一送一”。一些政府把招商引资当作“及时要务”,称为“一把手工程”,甚至将机关干部的工资与招商引资联系起来。第2条是《“长三角”上的“机场战”》(2003年12月11日)。该消息说,长三角地区正在上演新一轮的机场建设大战,机场密度已超过美国,这一地区拥有的民航机场将达到48个。第3条是《统计作假年逾万件》(2003年12月9日)。该消息说,近几年来,各级统计部门,每年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都在1万件以上,2002年,全国共立案1.83万件,结案1.56万件。还有,开发区的开发泛滥成灾。有些地方,造桥要造最长的,修路要修好的,盖楼要盖较高的,等等。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之风,似乎又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兴起!此风不刹,后患无穷。

第九,西部地区一些地方,把地区协调发展与缩小地区差别等同起来;又把缩小地区差别与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差别等同起来。因此在这些地方,无论是省、市级行政区,还是市、县甚至乡,无论是生态脆弱区,还是经济贫困区,几乎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在本区内实现经济定期翻番或翻两番的任务,实现工业化,赶超先进地区。在一些中小城市,也要搞大机场,建造高速公路。有的建成后,因利用率不高,月月亏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越背越沉。绵阳机场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我们在六七十年代,大摘“三线建设”,花了几千亿元,兴建了许多大工程,后来就因为后续工程跟不上,缺水少电,交通也跟不上,接着—个—个几乎都泡汤了!今天,我们不能再摘无效工程,这种工程浪费资源,坑害了国家,也坑害了当地的黎民百姓,会引起人民广泛的不满。

当然,有些大工程兴建是必要的,如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系统的治理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格尔木到拉萨铁路的修建,塔里木河以及相关河谷的治理,三峡工程等,都是跨世纪工程,潜力很大,功能无限。但也要看到,这些工程的存在和发展,是以更多、更大、更艰巨的后续工程跟上为条件的。如果这些必要的后续工程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或者不能很好、很快地跟上,上述工程很难发挥作用,甚至有的有报废的可能。

第十,一部分人没有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实惠,表示不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经济增长是单纯的数量型的增加,经济发展含概更多的内容,如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多,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上升,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等。现今讲的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而社会资本保持稳定的保值和增值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经济增长更不等于社会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生活水平和质量,不能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不能保障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是—钱不值的。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以牺牲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眼前的“喜人的增长”。

现在不少地方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一方面GDP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限,甚至下降。这使得一些人感受不到GDP快速增长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除上述由于国内一些因素可能引发的风险外,还有可能来自国外的一些因素,如经济的、政治的以及军事的因素等可能引发的风险。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说过这样一个煮青蛙的故事:许多公司失败的原因常常是对缓慢而来的致命威胁视而不察。这如同把青蛙放进开水中,它会拼命的跳出;但如果把它放进温水中,慢慢加热,青蛙会一动不动的死去。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青蛙内感器官迟钝,已经感觉不到生存的威胁,感觉不到外在的环境变化,只好安稳地接受死亡的降临!公司如此,国家也如此。如果或决策者,总是自我始终感觉良好,觉察不到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变化,这就预示危机将可能到来。

总的说来:任何时刻都要有忧患意识,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如何去避免风险,并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道,千万不能乐以忘忧,乐极可能生悲!

当然,我也十分相信,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胜利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想尽一切方法去解决,我们一定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形势大好,但是,仍然存在着十大隐患,很值得深思并重视,必须防患于未然。

经济形势论文: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些措施,对我国迅速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至关重要。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许多国际国内不利因素的冲击,但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宏观调控将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因此,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防止经济下滑,但不能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抑制物价上涨的政策措施成果显著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控防通货膨胀。对三农的政策力度加强,粮食增产增收,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

(三)改变宏观调控方向,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持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去年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6~12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上升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

二、2009年经济增长展望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中国经济前景值得乐观,特别是从长期来看,保持8%以上的增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所以要继续扩大内需,“有效扩大内需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满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今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新兴市场国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因素。2009年,发达经济实体基本不能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任何贡献,全球经济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所以,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2000亿元、四万亿投资计划等,这些政策实施好了,预计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以上。分产业看,及时产业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产业受出口和投资减速影响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的15%减速为13.5%,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8年的11.1%减速为10.2%。受金融、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减速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比2008年低0.5个百分点。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8年的27%骤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数制造业投资降温。虽然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仍然回落7.5个百分点,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6%左右,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使我国进出口同时减速,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个和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2369亿美元,同比减少9%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

因此,考虑了国内外许多的因素,使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连续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所以说,2009年我国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率先突围,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形势论文:经济形势对增值税改进论文

一、增值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完善的增值税制度应构建在以下基本原则基础之上:

1.税收中性。任何一种税收制度的设计,从总的方面来说需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公平与效率,并力求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均衡点(以一定的社会福利函数为约束)。具体到每一税种来说,其侧重点又各不相同,间接税侧重于效率,直接税更关注公平因素。按税收的归类原则增值税属于间接税类,因此效率是增值税设计时应予以充分重视的因素。税收的效率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税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即经济效率二是税务行政的效率。中性原则指的主要是税收的经济效率。在盎格鲁一萨克逊传统下,市场被认为可以自发地有效运行,税收的中性要求税收不要干预资源的配置,以免扭曲当事人的经济行为。但现实却是任何一种税都会对当事人的行为产生影响,除非政府不征税,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现代税收理论更为适合的税收中性原则是指在承认税收会引起效率损失的前提下为取得一定收入谋求效率损失的最小化。税收的非中性缘于税收改变了商品与商品、劳务与劳务、商品及劳务之间的相对价格体系即产生了替代效应,破坏了帕累托的一系列边际条件,也改变了相关利益主体的生产、投资、消费函数和决策。要减少税收替代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要求对所有的课税主体和客体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地区、行业、产业、产品等不同而给予不同的税收待遇。

2.便于管理和征收。该原则是说好的税制必须与政府的税务行政能力相适应;必须有利于降低税务机关的管理成本和纳税人的奉行成本。一种税制无论在理论上是多么的,但如不具备可操作的现实基础条件,超过了税务机关的行政能力和纳税人的纳税综合素质,那么该税制就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例如税务机关不能要求一个在街边卖茶叶蛋的老太太建立、保存完整的税务会计资料,以地确定其应税所得。

3.稳定取得收入和充分弹性。从目前各国的税务实践来看,税制结构的发展趋势是一种现代直接税和间接税并重的双重税制结构,增值税以其优良的中性特性在各国的税制结构中(除美、日等少数国家)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增值税取得的财政收入占一国政府收入总额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在我国甚至达30%以上。及时、稳定地取得税收收入并能根据经济的发展自动按一定速度增加对于实现我国政府职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是提高两个比重和振兴财政的根本要求。完善的增值税在多环节广泛征收,以经济活动的增值额为征税依据,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程度相当高。

4.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包括量的和质的增长两方面,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投资水平与产业结构适时调整的作用尤为明显。就经济与税收的关系来说,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范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收,税收服务于经济建设。增值税的设计也应从如何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发展计划,发挥税收利益杠杆的调节功能以引导企业的行为方式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角度加以考虑。

5.公平与国际惯例。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竞争,税收是企业竞争的制度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尽力做到对不同经济性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企业给予公平税收待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作为世界经济的联合国WTO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贸易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反倾销等方面的规则,成为其成员国就意味着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承当。在增值税方面来说,就存在一个向世贸规则靠拢并遵循国民待遇、非歧视等原则的问题,以尽量减少与他国的贸易纠纷和增进对外开放水平。

二、基本原则对税制设计的具体要求

1.征收范围的广化。即要求对所有产生增值额的商品和劳务交易活动都应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从国际上较早征收增值税国家的发展实践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总体的发展趋势是由选择性征收趋近于普遍征收,普遍拓展到了生产、流通、服务领域(含家庭自我服务),法国等国家还将农业纳入了征税范围。通过征收范围的广化,一方面可避免由于从事性质相同的经济活动主体有的纳税、有的不纳税或纳税数量不等等不公平因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扭曲行为;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政府的财源,实现政府的可持续税收发展战略。

2.税制的简化和透明化。税制的简化要求在税率的设计上尽可能减少税率的等级,征管制度规范。简单、统一,便于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和减少纳税人的相机决策空间,减少交易费用,有效地做到应收尽收和防止人情税、过头税、偷税、漏税等违法现象。透明化则要求增值税新政策的制定、修改、立法等活动应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并及时向公众公布,并提高立法层次以增强其性和统一性,使纳税人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纳税、纳多少税、自己是否遭到了非公平待遇等问题,这利于纳税人形成稳定而合理的税负预期和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以优化自己的经济行为,从而能从主观上减轻纳税人的抵触情绪和减少涉税违法行为的发生。

3.纳税人待遇平等化和奉行成本最小化。西方税收理论告诉我们,纳税对纳税人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会给其带来负效用,主要缘于三方面:及时是纳税减少了其收入水平;第二是为了纳税,纳税人需建立保存相关的税务资料、进行税务登记、接受税务检查。花时间计算应纳税收。上办税厅排队缴税等,这是要付出时间、心理或货币成本的;第三是缘于纳税人的不公平感,若某一纳税人感觉自己与相同境况的纳税人相比遭受了更重的课税,不公平感会促使其产生以逃税等不合法手段逃避税收责任的动机,而逃税理论证明逃税会将税负转移给遵守税法的纳税人,最终的博弈结果是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普遍下降,征管成本会一步一步地上升。因此为减少征税给纳税人带来的负效用,在设计增值税时应尽可能降低纳税人的奉行成本和不公平待遇感。

4.税收优惠从少化。增值税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减免税及零税率,一般来说,一国政府实行增值税优惠是为了激励经济主体从事某种符合政府意图的经济行为,如为促进出口,对出口产品免税、退税;为鼓励投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设备免税等。但减免税具有很多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对最终销售环节(即零售环节)减免税等优惠导致增值税税基的侵蚀和财政收入的减少,而从增值税的主要功能来看,一国开征增值税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其组织财政收入的功能,税收优惠有违此初衷;其次,如纳税人销售的不是最终消费品,享受减免税不仅意味着本环节对上环节税款抵扣权的放弃,也意味着下环节税款抵扣权的失去,所减免的税在下环节又被征上来,违背了对增值额征收的课税原理,而且造成增值税税负分配不公爆后,针对不同对象的税收优惠一方面加大了税务机关的管理成本、增加了纳税人偷漏税的机会,另一方面造成了不平等待遇、非国民待遇或超国民待遇等现象,不利于公平竞争。因此在增值税设计时,税收优惠措施要严格控制和管理,优惠措施尽量从少,优惠目的要明确,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优惠范围不宜太宽,否则失去激励的本意。

5.有利于激励提高企业投资意愿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增值税的经济增长原则及稳定收入和充分弹性要求增值税的设计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并分享经济增长利益的功能。具体来说,增值税的设计应有利于激励投资、扩大消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及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等职能,这涉及到投入品的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处理,高新产品等有益品的优惠待遇、高科技产业及国家鼓励产业的激励措施等方面的问题,总之增值税的设计应在组织必要的收入前

提下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并通过给予特定主体适当的税收支出利益刺激使经济主体的行为合符政府的意图,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税源的开发。

6.有利于增进出口,提高出口产品和劳务的竞争力。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全球一体化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来看都已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已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为了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往往也以不含税价格输入进口国,实行彻底的退税,增值税的消费地税收管辖权和边界调整原则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从WTO的税收协议框架来看,增值税的出口退税也是为数不多的被许可而不被认为是倾销的出口鼓励手段,按国际惯例的要求对增值税的出口退税制度进行优化已成为完善增值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我国现行增值税税收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实行生产型的增值税,规定对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不准扣除。生产型增值税的选择在当初主要是基于组织财政收入和抑制投资膨胀,而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与1994年推行增值税时相比已不一样,民间投资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之一,最近三年连续的以加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积极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拉动效果并不显著,降低私人投资的成本和提高预期的投资收益水平应是我们政策考虑的重点。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显不适应经济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购入固定资产已纳的增值税税金,而以成本作为固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入账,并以折旧的形式分期转移到货物的价值中去,随着货物流转环节的增加,税金转移的价值也越多,对已征税款的重复征税也越严重;二、固定资产不允许扣除已纳税金,对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性行业不利,阻碍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尤其对于一些固定资产更新周期短的行业不利,加重了这些行业的税收负担,形成各行业实际税负的不均等,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相矛盾的,不利于基础产业、资本及技术密集性产业、高科技等产业的发展;三、不利于中性与非中性出口退税制度的实施。

实行出口零税率是目前各国普遍的做法,也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但出口退税的前提是地确定出口货物的已纳税金,退税额的下限决定于中性出口退税额,上限决定于世贸规则例外原则下所允许的非中性出口退税额。中性出口退税额一般等于出口货物在出口时已纳的国内增值税税额,生产型增值税造成法定税率与实际税收负担率的不一致给我国的出口退税工作带来了不便,不能地确定退税率,退少了影响产品的竞争力,退多了易招来倾销补贴的控告和国家财力的侵蚀;四、带来管理上的不便。对于每一项购进货物要区分资本品与非资本品,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管难度,同时给纳税人提供了逃避税、骗税的空间。

2.增值税范围界定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活动,纳税人为从事上述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而将除加工、修理修配以外的其他劳务提供活动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征收营业税。这一方面人为地造成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对不同行业的流转额实行两套平行税制,造成行业之间税负失衡,而征管事务当中以混合销售行为。兼营行为居多,劳务提供与商品销售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关于纳税人销售行为的界定越来越困难,而平行税制的存在为纳税人的避税提供了充分的激励和可能;另外,按我国现行的税收体制,增值税为共享税,营业税为地方税,实际中增值税与营业税应税行为的混合对增值税的税收管辖权和税基产生动摇和混乱。由此可见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是健全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3.实际税率结构较复杂。现行增值税的法定税率结构分为17%、13%两档,出口实行零税率,体现了公平税负、照顾低收入者及鼓励出口的政策意图,顺应了增值税税率结构单一化的世界税制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权衡各方面的利益,执行了一些调整税率,如农产品收购、废旧物资经营实行10%的扣除率,运费实行7%的扣除率。对纳税人要区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分商业和非商业实行6%、4%的征收率,进项税不得抵扣等。税率结构的复杂化破坏了增值税的统一性和抵扣链条的平滑功能,出现了少缴多扣以及以普通发票骗税的不正常现象。

4.增值税法根据企业销售方式的不同规定了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和进项税额抵扣的时间。但总的来说给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了一定压力,如税法规定纳税人采取直接收付方式销售方式销售货物,以收到销售额或索取销售额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卖方的当天;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好托收手续的当天等,总的来说是以权益制为基础。而在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间上,税法规定工业企业购进货物必须在购进的货物验收入库、商业企业购进货物必须在付完款、一般纳税人购进应税劳务必须在支付劳务费用后才能抵扣进项税额。此规定的直接财务后果是税收现金支出提前,只要在财务上实现了收入就得交税,而费用支出在财务上确认发生时,税法规定必须支付全部货款经验收入库才准抵扣,是抵扣推后,总的效果是造成企业现金流的不稳定,在实际征收中表现为一些销售收入表现为大量应收款项的企业为交税被迫向银行借款或资产变卖,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尤其在以赊销为主和存在结算时差的情况下,这点显得尤为明显。

5.小规模纳税人的存在。我国现行增值税法按纳税人的财务管理状况和经营规模的大小为标准界定小规模纳税人,界定标准比较模糊,缺乏刚性,造成各地的实际标准不一样。而不得使用专用发票和抵扣进项税额的规定使占纳税人多数的小规模纳税人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同时应税收入的核定也给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带来了困难,出现征税不足或过头的情况。

6.以票管税。现行的增值税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对税款的征收、抵扣、退税进行管理,充分发挥了增值税的相互制约机制,方便了征收机关的管理并降低了征管成本。但仅以票管税不能防止发票的假开、虚开、代开等纳税主体有意识违法活动的发生,即使实行电脑联网交叉稽核也不太可能有效地防止,因为这些都只是工具,而人是操纵这些工具的舵手,在我国纳税人纳税意识普遍不强的情况下,仅以票管税等于放弃了对纳税人基础资料的获取与了解。

四、改进设想

1.目前关于增值税的转型问题是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谈论的热门话题。******总理在《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要健全税收制度,改革生产性增值税的目标。转型模式的选择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毋容置疑消费型增值税是最理想的选择,也应是我们改革的最终取向,但稳定财政收入又是另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约束,从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将会大幅减少财政收入,据测算将会减收670亿元左右,在我国目前财政收支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大幅地减税缺乏现实基础。因此一步到位的设想注定不能实行,于是有学者提出先向收入型增值税转型,待时机成熟后再转向消费型增值税,这办法听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并不太可取,理由有三:首先向收入型增值税转型并不能彻底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不符合增值税制度的历史发展潮流,而且从一种制度到另一种制度的制度转换成本也是不容小视的,如征收方法的调整、企业的财务处理、税务资料报送等,人的思维惯性也会增加制度变迁的成本;其次,我国即将加入WTO,如何实现以不含税价格又能避免退税过度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刻不容缓,收入型增值税在这点上也有生产性的天生缺陷;再次,转向

收入型增值税可以看成是向所有产业的普遍性税收优惠,政策目的重点不透出,目的不明确,因而不能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发挥应有的杠杆作用;,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生产型增值税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发挥其长处的地方。因此理想的转型模式是生产性与消费性并存,分三阶段逐步过渡,首先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把所有产业分为鼓励发展产业、一般发展产业与限制发展产业。在及时阶段,对国家鼓励发展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如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对于一般竞争性产业为保持税收稳定起见,除一些出口创汇较多的产业如家电、纺织等外(这些产业可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实行生产型增值税;限制型产业属于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品供给严重过剩的产业,如采矿、烟草、白酒等,为限制其发展和保障财政收入的稳定,也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在第二阶段,随着鼓励发展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该类税源的丰富,根据国家财力的承受能力对一般竞争性产业逐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限制型产业还是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第三阶段,消费型增值税实行;实现增值税的彻底转型。

2.不断拓宽征收范围,逐步拓展到货物销售和劳务提供的所有领域。这个阶段可分两步走,先把目前争议最多、重复征税严重的运输业与建筑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金融行业由于目前征管技术和关于增值税额确定等问题的原因(目前流行的是运用现金流量法对金融业征税,但该理论在实际运作上还欠成熟),其他几个行业为保障地方财力的稳定继续征收营业税;在第二阶段把所有的劳务提供活动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但需要指出的是,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拓宽涉及中央地方分配关系的调整,营业税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增值税税基的拓宽就意味着营业税税基的变窄和地方税收的减少,因此在此过程中必须对税收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从增加增值税的分享比例(如从目前的25%提高到35%一40%),或者是对现在的税种进行新的划分并加强地方税收体系的建设,这两方面着手,但必须注意税收体制的调整必须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调整同步。

3.简化税制,改进征管,注重纳税人权益的保护。在增值税转型和增收范围调整的过程中,要对现存的种种不规范的税率逐步进行调整、取消,尽可能减少税率档次,向两档次的法定税率结构靠拢,强化税法的严肃性。在税收管理方面,要由目前的片面强调以票管税向“票帐”管理并重,实现利用金税工程建立起的税收网络平台与海关、银行、财政、证券、企业的联网,加强对企业的多方位监管和动态管理,把企业的帐务资料、银行帐户的收支信息、海关的征免税等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起来形成充分的信息库。同时为降低征管成本,可对纳税人根据财务管理的完善程度、依法纳税的诚实度等因素将纳税人分为不同的类别,建立税务信用体系制度,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征管措施,这方面可借鉴日本的红、蓝纳税人制度,对财务不健全、经常偷漏税的纳税人给予重点照顾,做到有的放矢;而对财务健全、一贯依法纳税的给予较大的纳税自由度,减少其为迎接各种税务检查、审计的纳税成本。新《征管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化了纳税人权益和利益的保护,在本文中我要提出的是关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界定问题,既然《征管法》明确提出了税务、银行等部门要实现联网和信息交流与共享,银行有义务为税务部门提供纳税人的相关资料,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有理由认为在纳税时间的界定上要么实行权责发生制、要么实行现金收付制,考虑纳税时间的界定对纳税人的财务影响,减轻增值税对纳税人现金流的冲击。

4、出口退税制度的完善。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实行退税率制度,对不同的产品规定了不同的退税率,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出口政策。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