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通俗音乐论文

摘要:通俗音乐的视觉化特征,从本质上具有了设计学的元素和意蕴。通俗音乐的创作、传播都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这是我们在研究通俗音乐时所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特征。自觉运用这一特征,探索建立音乐设计的科学体系,可以更好地推动音乐文化和音乐产业的发展。
通俗音乐论文

通俗音乐论文:论通俗音乐表演与传统音乐表演的差异

前言:近几年来,我国通俗音乐表演作品作品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但不可否认,即使在这些比较成功的通俗音乐表演,艺术手法应用仍显得过于单调,缺乏与作品主题的相互呼应的造型、色彩等表现艺术。究其原因,就是一种思想意识的重视程度欠缺和艺术表现意识的问题。而传统音乐底蕴丰富,将两者有机集合可以扬长避短,互取所需。可以说,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表演的对比分析的应用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中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只是就作品谈作品,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建议尝试从古诗词和通俗音乐的结合、传统乐器、传统民族色彩艺术的情绪渲染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开展通俗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表演的对比分析研究,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表演的理解和认识。

一、通俗音乐表演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通俗音乐,又称流行音乐和商品音乐,是以赢利为目的创作音乐,迎合市场,迎合审美是其显着特征,通俗指的是“简单易懂”,流行指的是“流传广泛”。

二、通俗音乐表演相对传统音乐的发展演变

三、通俗音乐表演相对传统音乐的差别

四、通俗音乐表演对当下歌曲创作的影响

五、关于通俗音乐表演与传统音乐的对比思考

任何声乐表现方法只是手段,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舞台表现力。通俗音乐和传统音乐同样也不例外,掌握其技巧都是为了让演唱者更好地驾驭演唱本身。简而言之,在通俗音乐表演过程中,能否发挥演唱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演绎好音乐本身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在通俗音乐中合理运用声乐技术作为我国声,!乐表演的“热点”,从它的萌芽到实践到反思对这一过程和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对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通俗音乐的高速发展,从以现阶段在通俗音乐中合理运用声乐表演技术的发展历程看来,其专业化特征非常明确,但其专业化的成熟程度还较欠缺。需要广大艺术表演者勤加练习,不断完善,以便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使自身专业化水平不断发展,需要将通俗音乐和传统音乐之长加以结合。

1、古诗词与通俗音乐的结合

我国历史悠久,古诗词丰富,一些极富韵味的古诗词与通俗音乐相结合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烟花易冷》的歌词源于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故事的背景是北魏时期杨炫之所着《洛阳伽蓝记》中描述的盛极繁华后倾塌颓圮的千年古都洛阳城。洛阳城中一名皇家将领因缘邂逅女子后,俩人一见钟情并且私定终身,此时将领却被朝廷征调至边境征战,在连年的兵荒马乱中,帝都洛阳已沦为废墟,残破不堪,女子苦守将领不遇后,落发为尼,待将领历经风霜归来寻至女子所出家的伽蓝古寺,她却早已过世。人们告诉将军,这里一直有一个女子在等他。守空城念旧人,歌词中“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梦偏冷,辗转一生,情债又几本……”,唯美的歌词意境将这首歌诠释的异常凄美,令人感动。

2、戏曲唱腔与通俗歌曲的结合

戏曲作为我国的国粹,种类繁多,别具特色,是一笔宝贝的艺术财富。据统计,目前我国戏剧的种类达 400之多,因地方风俗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剧种沿袭传统,自成一派,别具韵味。戏曲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作为最早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戏剧与地方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紧紧关联,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本应发扬光大,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戏曲的风格与现代生活的冲突越来越大,显得曲高和寡,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其受众大多具有一点年龄限制,多集中在老年人阶段。可以说,国粹后续无人,发展断档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曾有学者说过,“任何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融会贯通才是生命力”。国粹无论在舞台表现,还是唱腔把握上,都有其可取之处,将通俗音乐表演与戏曲唱腔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吸收古老文化中的精髓,让通俗音乐表演更加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更好地诠释通俗音乐本身。此外,两者的有机集合,对包括戏曲在内传统国粹也是一种推动,可以借助不同的艺术载体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补短,相互融合。

3、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通俗歌曲中的运用

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民族乐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琵琶、笛、二胡、古筝等等,各显身手,各展所长,这些乐器运用得当,在通俗音乐表演中将会营造更加别具韵味的艺术效果。在这方面,通俗音乐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十面埋伏》中,一首琵琶曲将整部影片步步紧逼、步步惊心的紧张感烘托的生动异常,让人不禁倒吸一口气。将民族乐器与通俗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将给整部作品带了更为生动、丰富、具有魅力的节奏和体验。

结语:无论是通俗音乐表演,还是传统音乐表演都是我国音乐表演的组成部分,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要考虑音乐表演的特定背景、演唱者水平的高低不同、舞台表现手段的进步完善,更重要的是赋予通俗音乐表演和传统音乐艺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的传达,通过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让通俗音乐表演和传统音乐,更具所长,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平。具体实践中,应从音乐表演行业发展为本的角度研究通俗音乐表演与传统音乐表演的对比分析,让通俗音乐表演与传统音乐表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更好推动两者发展。

通俗音乐论文:论中国通俗音乐的商品化

摘 要 通俗音乐经过长期发展,在如今的时代已经具有了高度商品化的特点。阐述了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而且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这种商品化具有两面性的特点。

关键词 商品 社会价值 两面性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动的节奏烙入各阶层的成长记忆中。我们不仅耳濡目染中国通俗歌曲这股文化气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们流淌着沸腾的血液,使我们欣然接受这股文化潮流的冲刷与洗礼。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通俗音乐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用金钱来衡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笔者认为: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具有两面性。

1 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艺术与宗教、道德、科学等称作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认为艺术等精神生产虽然受物质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但它们是一些特殊的生产。这表明艺术特殊的生产也同样存在生产力问题,艺术生产力则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1.1 艺术生产力的特征

(1)艺术生产力水平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性,艺术生产力不是脱离历史和主体存在的自然三物,它深刻地蕴含在人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奔腾不息、延绵不断的过程。一种艺术传统、艺术成果不可能在一无所有、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凭空创造,而一个时代的艺术生产力和艺术成果又会沉积为新的艺术生产力。

(2)艺术生产具有社会综合性,普烈汉诺夫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他的心理所决定的,他的心理是因他的境况所造就的,而他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制定的。”艺术生产振动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综合性特征。

(3)艺术生产具有社会进步性,艺术的社会进步性并非等同与科学的社会进步性,它不是后代艺术家显而易见的超越前人的成就,也不是新形式必然代替旧形式,更不是现代艺术后来居上进而否定古典艺术,艺术像科学一样呈现出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趋势。通俗音乐生产力是艺术生产力的一个分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它符合艺术生产力的内涵,具有艺术生产力的一切特征。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商品的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通俗音乐确切地说是指游离于经典作品之外用通俗技法编写演唱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音乐。通俗音乐以它直白的语言、简洁朴实的音乐形式、贴近生活情感的内容,真真切切地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坦坦荡荡地传达着普遍的人的内心情感,容易让欣赏者接受并产生共鸣,而且其朴实的音乐风格也使人们不仅有乐可听、有歌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商品中表现为使用价值。通俗音乐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音乐人、艺术家对生活的体现,对生活的升华,通过艺术活动创造出来的音乐产品,如唱片的录音、音乐的创作都消耗了音乐工作者的劳动时间,凝聚了音乐工作者的成果,故它具有普通商品的价值。通俗音乐商品是音乐这种艺术品种进行社会传播的媒介物质化,是精神劳动的物质化和价值化,即音乐与音乐载体的综合,且参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体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物质、物品的形式,如乐谱集册、CD唱片等;其二为音乐文化的娱乐服务活动形式,如在酒吧、宾馆等场所中的音乐唱奏表演和音乐厅、大剧院中各种营业性的音乐演出活动。总之,通过对通俗音乐生产力、通俗音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不能不说中国通俗音乐就是商品,而且理应成为商品。

2 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通俗音乐也称为流行音乐或大众音乐,是20世纪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一种音乐风格,大致分为抒情歌曲、通俗易懂的器乐曲。而中国通俗音乐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在通俗歌曲的发展。

2.1 通俗歌曲的类型及风格

(1)都市浪漫曲。这类歌曲一般以都市为背景,以敏锐的眼光捕捉都市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并以细致的笔触描写生活在都市的人的复杂内心,如《何不潇洒走一回》、《香港小夜曲》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爱情观。

(2)西北风。西北风吸收了陕西、甘肃、河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等民间音调作为自己的基本音乐语言,并结合以摇滚乐、的士高等节奏。曲调粗犷,富有山野气息,演唱风格刚劲豪迈,透出阳刚之美,既有民歌的韵味,又有当代劲歌的风范,西北风的题材大多反映生活在贫脊土地上的农民生活不富裕的现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3)民谣。民谣的歌词具有歌谣体的特征,自然恬淡、朗朗上口,旋律较清晰流畅,吉它是它的伴奏乐器,像是流浪艺人和吟游诗人的即兴创作,具有很强的歌唱形式。民谣中包括城市民谣、校园民谣及新民谣。

(4)新时令小调。其较大的特点是它的曲调巧妙地结合了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素材,旋律简洁,节奏规整,如《小芳》、《老玉米》等都是较出色的时令小调。

(5)摇滚乐。改革开放以来,摇滚乐激荡了一批年轻人的心灵。摇滚乐在形式上一般激越、疯狂,表演狂野、豪放,音乐上给人震撼的感官刺激,追求叛经离道、革故纳新的反叛精神,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气,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如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渡》、唐朝的《梦回唐朝》、何勇的《钟鼓楼》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

2.2 通俗歌曲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通俗歌曲的歌词非常口语化。通俗歌曲比起艺术歌曲语言更加直白、坦露,不仅表现在爱情主题上,而且表现在生活中,带有人生哲理性思考,如《好人一生平安》,通俗歌曲选择口语化的歌词语言正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内容大多反映的是平常人的生活爱情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2)通俗歌曲表现手法简洁朴实,更具有语言性的特征,音乐与口语化歌词的结合,增加其朴实性。及时,旋律较平稳,不炫耀、不夸张,朴实而自然,具有以下表现手法:旋律音程以级进为主,跳动的音程较少,重复音使用频繁,通常运用回绕唱类型和同音反复类型,给人感觉像是喃喃低语或是内心的独白,很适合表达平静的心态和平静的语气,质朴而感人;通俗歌曲的旋律发展、和声逻辑的运动变化,旋律发展线条较少体现功能逻辑,启承转合的乐句思维也被忽视,和声语言灵活自由。通俗歌曲的旋律气息较短促紧凑。第二,通俗歌曲的节奏规整,一段音乐通常重复一两个节奏型,更加适合表现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第三,通俗歌曲易于流传,因为它音域较窄,音区较低。第四,通俗歌曲的曲式简单,大众化,大都采用一段体、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

(3)通俗歌曲演唱方法语音化。通俗歌曲是一种大众参与性很强的艺术,它的歌词通俗,表现手法朴实,决定了语音化的歌唱方法。

(4)通俗歌曲表演形式的时代化。通俗歌手的演唱台风较为自然、随意,带有即兴表演的性质,拉近

了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包装的时代化,歌手打扮的比较前卫,舞台灯光、音响、电声乐队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生活的节奏和时代的脉搏。其他通俗音乐也像通俗歌曲一样,简洁、朴实、贴近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状况,坦坦荡荡,容易与听众产生共鸣。总之,中国的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即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使用价值。

2.3 通俗音乐具有教育功能

通俗音乐的语言直接产生于浪漫主义音乐而后与浪漫主义分道扬镳,形成了自己的惯用手法——和声语言。中国的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具有审美性。通俗音乐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各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要,使人民群众在文艺艺术活动中有了更多的参与,选择和活动的机会。它敏锐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简洁的通俗的手法传承了人类文明,如歌曲《血腥的法庭》,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歌曲,唱出了蒙古族特殊的音乐风格,给人以粗狂、豪爽、苍劲刚硬的美感。近年来举国传唱的《走进新时代》、《好日子》、《西部放歌》、《常回家看看》等因内容贴近群众,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丰满,音域宽广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再如各种公益歌曲鼓励、教育广大人民的公共道德,为社会多做贡献;还有公益活动,如同一首歌,走进群众生活,宣传了中国的政治、方针、政策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变化,反映了人民的心态,具有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通俗音乐具有商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性,所以通俗音乐也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作品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对通俗流行歌手的崇拜和追随影响了青少年接受中国传统和世界经典文化,所以音乐工作者一方面要创作出精品,在商品价值与社会价值相抗争时,要注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音乐工作者要挑选有用之材、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观。

3 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中国步入一个新的商品社会阶段,中国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特别是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也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中国的通俗音乐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主要表现在:

3.1 媒体型音乐商品化

(1)视广告音乐。经济越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是多方位演绎企业形象的方式,广告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传媒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通俗音乐在广告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可以将整个信息编成歌,如力波啤酒的广告——喜欢上海的理由,主题音乐不仅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而且用整首歌表现了上海二十年巨大而惊人的变化,画龙点睛,在众多喜欢上海的理由中有一条特别醒目——上海酿造的力波啤酒。二是原创歌曲,如可口可乐的广告音乐——我想叫这世界一起唱,这种也成了流行歌曲,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运用到电视广告中,滥用或盗用他人的音乐创作电视广告的现象逐渐减少。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被广泛运用,在令广告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渲染上浓浓的商业气息,广告音乐已成为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主要形式。

(2)影视音乐。无声的电影到有声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电影音乐也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电影艺术家和作曲家从实践中认识到为电影配乐的实质是为电影的节奏在作注释,其中涌现出一大批着名的电影艺术家和作曲家,通俗音乐也在其中迅速发展。如铁达尼号主题曲《我心永恒》以及《人猿泰山》、《星球大战》、《狮子王》等电影音乐深入人心,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乐曲曾获奥斯卡奖项,在格兰美奖项的评选中也榜上有名。音乐为电影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和效应,出版商当然不会放弃牟利的好机会,影视原声音乐出版的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也成为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形式。

(3)数字音乐。网络时代比想像中来得还快,信息的大量产生和转移,使数字音乐的流通成为可能。数字音乐有MP3音乐、rm音乐、手机音乐等,他们的出现加快了通俗音乐的商品化进程,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质特征。

3.2 唱片音乐商品化

世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使音乐录音与商品化成为可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家生命延续的保障,唱片商品销售使唱片制造介入到音乐创作、演奏者和听众之间。音乐创作、演奏向唱片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商用录半日模板加工制作,并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张唱片投放到市场销售,唱片商从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制作、演奏者获得相应报酬。在“售”与“购”之间的介入者还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经纪人等等行为都表现出音乐商品化了。

4 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的两面性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的通俗音乐的发展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所以它必将走向商品化的道路。它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通俗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样明确目标,着力服务于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因此,通俗音乐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为通俗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正面、有力的作用。

商品化了的通俗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商业属性的精神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如果单一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实行经济商品结合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即被异化。歌手、乐手、创作者将看到真正美好的自己,他们看到的是金钱,即使他们仍在唱着、奏着、写着,这样造成创作的表演的狂喜被渐渐遗忘,自我定位日渐模糊,只剩下猥琐的“计较理性”、“计算理性”,音乐变成只是商品,而非质的好坏。

综合上述,对中国通俗音乐应该成为商品,中国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即使用价值,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及通俗音乐商品化的两面性的简单论述,不难看出,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通俗音乐创作、演绎应遵循市场这一经济杠杆,在注意通俗音乐商品价值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社会价值,要正确处理音乐商品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体现音乐的艺术价值,商品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通俗音乐商品化最终追求的不应当是瞬间的商业利益,而应当是文化的积淀与渐进。

通俗音乐论文:探析当代通俗古典音乐

引言

通俗古典音乐是当代新兴的音乐形式,是文化融合和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古典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旋律经典、优美,通俗音乐表达形式丰富,表达手段多样,因此集二者优点于一身的通俗古典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表达,是当前音乐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下面本文将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进行探析。

一 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

1 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表达方式

通俗古典音乐是以通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重新演绎,因此通俗古典音乐具有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通俗古典音乐的基本艺术特点。古典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音乐曲目。通俗音乐则是近展起来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当前最广泛的听众基础。因此,融合了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上能够兼两者之长,以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表达音乐中的各个经典。通俗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通俗化,让通俗音乐经典化。通俗古典音乐可以从通俗音乐中汲取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具色彩的舞美效果,更具现代特色的时代气息,同时还可以从古典音乐中挖掘更具文化力量和内涵的音乐内容,从而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实现雅俗共赏的表达效果。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中国古筝独奏曲,在经过现代手段改编后,曲中添加了琵琶、笛子等其它中国民族乐器,成为了一首更具时代气息和古典韵味的中国民乐协奏曲。改编后的音乐由于增加了乐器从而使得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此外,改编者还对原音乐节奏和衔接进行了更改,使得音乐更具动感的艺术表现力。通俗古典音乐便是在保留古典音乐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对音乐进行从音乐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包装,使得这些古典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音乐需求和感知变化。当代着名小提琴手陈美便是对古典小提琴演奏进行了大胆的通俗化改革,并首先使用电子小提琴进行演奏,将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表达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改编的《化蝶》既有古典音乐的婉转动人,又有现代音乐的激昂、壮美,将生死缠绵的爱情主题表达得更加彻底。改编后音乐在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由相识到相爱的过程时曲风秉承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舒缓、悠扬,喜悦、亲切,让听众如醉如痴而在表现两个人无法在一起时又采用电子小提琴激烈的演奏方式,将两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悲愤表现得壮烈、激昂。由于融合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的两种表达方式,因此这首改编后的《化蝶》一经推出便受到了音乐爱好者的追捧,其观众群体也包括了不同年龄段的音乐群体。由此可见,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融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表现方面并没有失去古典音乐的文化底蕴和流行音乐的表现能力,也没有失去两个不同音乐受众群体的观众。不同的音乐爱好者都能在通俗古典音乐中找到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元素,并且喜爱这种新型艺术的表达方式。

2 对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无论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都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即使单独分析古典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不同地域的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也都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欧洲的古典音乐就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通俗音乐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将古典音乐通俗化过程中所进行的通俗古典音乐中可以看到更多对于文化的多元化表达。古典音乐通俗化的发展背后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互相学习、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因此这个过程是对文化进行多元化表达和融合的过程。从层次上看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属于不同的文化形态。古典音乐是不同民族传统文化或者古典文化的集中体现,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化便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欧洲的古典音乐则体现着欧洲古典文化中对于礼教的规范和对科学的研究。而通俗音乐则表现的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下,普通大众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即以各种音乐形式和文化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感,而不再过分强调表达的形式,打破形式上的束缚,是通俗音乐最主要的文化特征。

通俗古典音乐则是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形式对不同文化的表达和致敬。中国年轻歌手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从名称上看便是一首对古典音乐重新演绎的曲子。演员的服饰也深合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但在演唱的风格和唱法上,李玉刚则展现了在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之间游刃有余的演唱功底。其中,无论是对于歌曲通俗唱法的叙述还是对于歌曲升华时中国传统旦角唱法的演唱,李玉刚都演绎得尽善尽美。这首对于文化多元化表达的古典通俗歌曲一经推出,便深受不同层次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通俗古典音乐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美国着名的跨界歌手莎拉·布莱曼便是一位融合古典和通俗两种演唱风格于一体的着名歌手。北京奥运会上她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让全世界人们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空灵和现代音乐的激情融合的音乐佳作。而在演唱的背后,是莎拉·布莱曼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于两个层次的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的结果。通俗古典音乐对于文化的表达内涵和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是对文化多元化表达的体现。

二 通俗古典音乐的创编手法

1 编配手法改变

在通俗古典音乐的创编手法中,编配手法改变是其最常用的创编手法。古典音乐虽然在创作的格式上不如通俗音乐那样自由和丰富,但其漫长的积累和沉淀是新兴的通俗音乐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古典音乐中经典、优美的旋律举不胜举,并且经过代代相传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古典音乐中一些旋律的借用变成了通俗古典音乐创编的主要手法。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茉莉花》原本是一首江苏民歌,因为其旋律优美,流传甚广,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因此被中国乃至世界的众多音乐家重新编配出各种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同样迷人的旋律,因为编配手法的改变而使得音乐在不同的地区散发出不同的色彩。上文所述陈美演奏的《化蝶》从创编手法上看同样是一首用通俗的编配手法对古典音乐进行创编的过程。创编者对这首古典的曲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编配手法的改变对曲子中的旋律情感进行加强,尤其在表达两个人在和命运进行抗争的旋律时,通过电子小提琴演奏的编配使得曲子的基调变得格外激昂、壮烈,这是传统旋律中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和文化效果。对于古典曲目创编手法的改变同样体现着不同文化在音乐表现上的融合。通俗音乐中自由、开放、丰富的创编方式体现着现代流行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的自由、开放和丰富。因此,对于古典音乐运用现代文化的创编方式进行重新编辑是现代文化对于古典文化重新解读和演绎的过程。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多以单乐器表演为主,这源于中国传统乐器多取材于自然,因此单乐器演奏更能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意境。而现代文化中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动力,因此人们在对古典音乐重新编配时,自然引入了更多的乐器来表现更加复杂的情感内容和文化内容。此前一些不曾有过的乐器搭配在新时期的通俗古典音乐创编中被全新地组合和搭配在一起。文化的融合为创编方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动力。经过创编后的通俗古典音乐在保留原古典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

2 音乐元素的融合

通俗音乐中的音乐元素更加丰富,音乐表现上也更加注重对各种音乐元素的运用。灯光、舞美、音效、服饰等都被十分重视地运用到音乐表演中。在通俗古典音乐中,创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元素恰到好处的改变,将古典与通俗两种音乐地融合在一起。如上文所述的莎拉·布莱曼在一场演唱会中为了突出“月光女神”这一主题, 设计者用圆形的幕布将舞台四周围起,并通过灯光的变幻营造出一个神秘的宫殿氛围并且根据演唱的曲目而不断变化着场景。在演唱《月光》时,站在舞台中央的身穿黑色纱裙的莎拉的歌声在上空悠悠地回旋,舞台布景随着天籁般的音乐变成了一个广裹的夜空,上面点缀着星光。无不带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演唱会灯光的运用可谓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音乐的脉搏,如同人的情绪一般非常好地调节了现场气氛。当音乐的旋律低缓时,灯光也变得暗淡。当莎拉演唱《今夜无人入睡》时,原先一直固定不动月亮形状的天桥这时开始旋起来,此刻身穿一身金光闪闪的演出服的莎拉站在天桥的顶端。当莎拉用她那具有难度的高音唱出歌曲一个音符的瞬间,舞台上所有灯光全部聚集在这位女神身上。的舞美、灯光和音响效果为这场融合古典和通俗音乐元素的演唱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次完整的音乐表演是由各个音乐元素组成的,因此通过不同文化风格、艺术风格和音乐风格的音乐元素组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对于音乐和文化的多元化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古典音乐元素中的旋律和主题是灵魂,而通俗音乐元素中的舞美、灯光、音效等形式是躯体。两者的融合必然塑造出具有灵魂,表现充实的音乐文化作品。同时,不同音乐元素的融合也体现着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具有更具时代性的文化创作。

3 音乐结构的改变

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变,创造出兼具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结构的新型音乐是通俗古典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每一首音乐的创作都源于那个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者的情感状态。在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音乐人对于古典音乐尤其是一些经典音乐曲目只有传承而稍有创新,更不用说改动。代表着文化融合的通俗古典音乐由于丰富了音乐的创作手法,因此便开始了对古典音乐结构改变的创新式设计。例如,现代着名的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便善长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创新和改变。在他演奏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不但承袭了贝多芬的庄严宏伟以及与命运顽强抗争的音乐精神,同时用动感而鲜明的节奏把贝多芬的这首乐曲“摇滚”化了。在演奏的开头,理查德·克莱德曼采用了猛烈的键盘敲击来表达命运所具有的壮烈、激昂等主题属性,之后又改用辽阔的旋律表达了与命运抗争胜利之后的安宁与喜悦。前后音乐结构的巨大反差将贝多芬的名言“如果这是命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曲的原结构虽然同样用于表达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主题,但强烈之中缺少变化,所以表达的情感虽然强烈却并不丰富。理查德·克莱德曼对这首乐曲结构的改变无论从情感的表现上,还是音乐的变化上都是十分成功的。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代表的音乐结构,这首改编后的钢琴曲也成为了通俗古典音乐中一个重要的符号被广泛研究。

结语

古典音乐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那些经典、优美的旋律是人类千百年来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以通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新的创新和演绎是当代对古典音乐重要的传承方式。通俗古典音乐不仅表现着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融合,也承载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所做的分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和古典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俗音乐论文:如何让通俗音乐进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

通俗音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 通俗音乐有着优美的曲调,而且其旋律变化丰富,节奏感较强。作词者的歌词新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即贴近我们的生活,却也能高于生活,很受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 "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世界其它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在通俗音乐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是以回避或排斥的态度,那么音乐教育将是一轮残缺的月,永远都不会圆。尤其在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这个专业里,若失去了这一道风景,也甚之遗憾。因此,让通俗音乐走进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势在必行。

一、通俗音乐进入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的前提条件

通俗音乐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将通俗音乐有机的渗透到我们音乐课堂中,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

1、通俗音乐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由于通俗音乐还不成熟,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要选择适合学生欣赏和学习的作品,并加以正确引导。

2、通俗音乐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认识发展水平。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对音乐感觉、感知、思维、情感逐渐形成。音乐教学应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歌曲,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唱通俗歌曲。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特殊性,通俗音乐除了让学生演唱外,还应让学生多听,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二、将通俗音乐融入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学生从高中开始便接触专业的音乐知识了,单纯的乐理课、声乐课、钢琴课、舞蹈课上起来比较枯燥无味,将通俗音乐带进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课堂会让课堂更加生动。

(一)激发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好的音乐会透过听者的感官直达心底,在心灵深处回旋激荡、不绝于耳;好的音乐需要细细品味鉴赏,安静的感受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直到曲终音尽。而现如今好的通俗作品也越来越多。高一年级新生人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在每堂乐理课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们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这样的教学能让她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听、想、唱念、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对通俗音乐的喜爱进而会认真查阅相关音乐知识,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对音乐的兴趣。

(二)通过通俗音乐的兴趣提升对音乐知识的分析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它用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在音乐的熏陶下,人们会不自觉的调整或改变原来的审美方式,从而按个人的需要对音乐的形式和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师若能正确引导,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一次乐理教学中,学生们已经对调式的概念及特点有所了解。我想继续教授五声调式的内容。我播放了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很多学生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我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调式吗?""大调",学生们开口便说出。我紧接着又问:"是大调吗?你们再听听看,旋律中有些什么音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我告诉他们出现了do re mi so la五个音,然后再告诉学生,由这5个音组成的调式我们称之为五声调式。随后再让学生听周杰伦的《青花瓷》等通俗歌曲,告诉学生五声调式是属于我们中国的调式,因此容易在中国的流行音乐中出现。使学生了解、感受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让通俗音乐丰富课堂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课堂乐器的学习运用,音乐实践活动更广泛"为标准,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渐渐有了活力。广大教师依据音乐新课程的新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让音乐课堂变得"活"了起来。

如果能用一些符合课程主题的流行音乐作品带入学前教育学生的课堂,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又能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钢琴基础教程1》中《妈妈您听我说》这首曲子时,我给学生听了王力宏演唱的《依然爱》 ,学生们发现原来古典音乐还可以改编成通俗音乐,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这首歌曲了。又如在介绍肖邦这位钢琴家时,我给学生看了影片《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的一个镜头,是两位学生在大学里演奏由古典乐为基础加入现代通俗文秘站:因素的曲子,其中一首是肖邦的圆舞曲。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我调动了起来,课后他们就自己去主动查阅肖邦的生平,很多学生就会过来向我索要这首圆舞曲的曲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三、将通俗音乐带入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的意义

面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并且对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学前教育职校生来说,只停留在听通俗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将通俗音乐带入课堂后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锻炼他们的记忆力、洞察力和理解力,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 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通过通俗音乐学生可以互相沟通情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此外,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找出自己喜爱的通俗音乐还是他们放松心情和松弛情绪的好方式。

总之,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着特点,尤其是学前教育学生的感性思维特别丰富。教师要精心挑选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通俗音乐作品来丰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鉴别、理性对待通俗音乐,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音乐类型,真正感受到音乐中的真善美。

通俗音乐论文:通俗音乐浅论

通俗音乐浅论

习惯上人们把通俗易懂、情调轻松的音乐归属在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这一名词之下。事实上,作为“音乐”概念范畴内的“通俗音乐”,它首先必然具有“音乐”的属性,然后才具有“通俗”的属性。通俗音乐不只是在近现代才有,而是很早就已经存在,并且是在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里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通俗音乐体现了通俗音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已。

通俗音乐是现在流传范围最广,最易于流传的音乐形式。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欣赏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传统音乐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音乐,脱离了大众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把通俗音乐引进来,开阔大众的音乐视野,是适应新时代音乐取向的要求,同时增添了音乐多样化、多元化的新活力。

一、雅与俗历来是社会文化的客观存在

音乐是一种反映广阔社会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任何音乐形式内容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审美、教化、欣赏、娱乐需要的产物和结果,也是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水准、鉴赏水平、精神素质、价值取向等的反映。纵观古今中外的音乐,异彩纷呈、流派繁多、风格多样、雅俗共赏、各取所需、优存劣汰,这是音乐艺术繁衍兴亡的必然规律。从音乐艺术本身来说,古今中外的音乐不外乎纯音乐和诗乐、舞乐三种。音乐与文学(诗歌)相结合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诗乐艺术形式主要是歌曲,因为借助语言的直接表达特征,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产生直接的功能和效应。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应用中,将艺术作品分为高雅与通俗两类,歌曲也是如此。歌曲按体裁可分为:艺术歌曲、舞蹈歌曲、民间歌曲、通俗歌曲、叙事歌曲、抒情歌曲等;按题材和内容可分为颂歌、军歌、宗教歌、工人歌曲、农民歌曲、校园歌曲、行业歌曲等;按演唱形式又可分为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像其他音乐形式一样,不同类别的歌曲,都可以用高雅的、通俗的两大类加以概括。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为了说明“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道理,无意之中却为艺术划出了分类,从此“阳春白雪”指高雅的、为少数人应用欣赏的艺术,“下里巴人”指通俗的、大众的、为多数人欣赏和应用的艺术。伟大的革命领袖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引用了这个典故,来反对艺术的狭隘功利主义,提倡“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并重和统一,提倡普及与提高的并重和统一。因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推动艺术发展繁荣的选择和好方法。文化专制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永远是扼杀艺术的毒剑。希特勒只要法西斯音乐,“”只要“语录歌”,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被淹没于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音乐海洋之中。历史的经验教训应该记取,千万别让狭隘功利主义和妄自菲薄毁了“百花齐放”“各取所需”的大好时代。

二、雅俗互补是推动音乐繁荣发展的动力

中外古今的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艺术形式都有一个由俗变雅、由雅及俗和雅俗共赏的相互转化或融会贯通的过程。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谚语,本来是人民大众茶余饭后、劳动之余休闲娱乐的俗文学,经过作家的整理改编,就变成了流传千古的、雅俗共赏的经典名著;民间流传的民歌俗曲、曲艺、戏曲等,经过音乐家、表演艺术家的吸收和升华,也就成了经典和各种规范化的传统音乐艺术精品,被后来者欣赏学习,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由俗变雅、由雅及俗已成为艺术发展衍化的基本规律,就像芬芳香甜的美酒和巧克力一样,是由多种原料混成的,各阶层大众都喜欢品味欣赏,如果提纯成“酒精”和“糖精”,就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了。因而我们大可不必因通俗而自卑也不要因高雅而自诩高人一等,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一样,历来都有文野、粗细、高低之分,故作风雅未必真雅,媚俗庸俗也非真俗。大雅才能大俗,大俗才能大雅,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齐白石的绘画、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孰雅孰俗?你能明确为其界定吗?

就音乐而言,通俗易懂、轻快流畅的音乐剧、流行

的时尚舞蹈、歌舞音乐(如华尔兹、伦巴、探戈、布鲁斯、迪斯科等)、影视歌曲、世界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大众音乐(如轻音乐、爵士、摇滚、美国的乡村音乐、印度音乐、中国的传统器乐小曲和流行歌曲等),甚至轻松活泼的军乐、通俗易懂的世界名曲,用中小型乐队或电声乐队演奏伴唱的古典名曲以及歌剧、舞剧、戏曲中的抒情曲、唱段等,都应划入雅俗共赏的大众音乐或通俗音乐的范畴之内。

高雅音乐强调思想性、艺术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主要用于礼仪、庆典、集会、音乐会、音乐教育等场合,为鉴赏品位、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士所喜爱,一般都作为国家或民族的主流音乐或精品展示、欣赏、学习或普及。而通俗音乐则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强调技巧性、娱乐性的同时,则比较强调新颖时尚、通俗易懂,能鲜明地表现作者或当代人对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理想信念的追求或感悟,因而易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市民阶层和广大青少年所喜爱。从音乐特点方面说,由于相互移植、借鉴和融合,已很难把与高雅音乐靠近的轻音乐与某些民间音乐、现代派音乐严格区分开来。一般说来,通俗音乐的结构形式较为短小简练,常作机械性的反复和简单的变奏,高雅音乐强调规范性,通俗音乐强调即兴性。两者都继承了民间音乐善于发挥各自的高超技艺和敏锐乐感的特点。

通俗歌曲力求易记、易唱、易懂,一般音域较窄,多用自然嗓音,用近似说话声音叙事抒情,也有结合运用多种民间唱法(包括假声、气声和喊声唱法)或美声唱法的。通俗音乐经常采用富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音阶或调式,有的甚至把民俗音乐中的顺口溜、叫卖声、吆喝声、脱口秀等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和技巧加以吸收利用。通俗音乐强调节奏上的强烈、清晰、单纯而富有变化,喜欢整曲或整段用固定节拍或固定的节奏音型反复奏唱。通俗音乐的乐队人数不多,力求发挥各个乐器的独特效果,电子工业的发展为现代通俗音乐带来了一些复合性音色音响的乐器,或具有特殊音色的电声化的民族、民间乐器,麦克操纵技巧和录制技巧也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通俗音乐的演唱多用自然嗓音,像说话倾诉一样地歌唱,要求吐字清晰,以情感人,演出形式多强调大众化和时尚化,经常借助于时装、流行舞蹈、灯光、音响和其他综合艺术手段烘托气氛。

高雅音乐大都是经过长期历史检验被保留下来的经典音乐,因而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规范性。通俗音乐大多是应一时一地或某种思潮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新潮音乐,尤其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新潮音乐,就像时装和化妆品一样,炫奇斗艳,追求时尚,经常变换花样,很难形成公认的精品或传世之作。近现代的通俗音乐,多用新颖的手法演绎传统音乐和经典歌曲,强调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国际的接轨,以期达到雅俗共赏、各得其所的目的。

三、不断提高通俗音乐的品位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历来是相辅相成并共荣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基础的提高,必然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得到了真正的贯彻和实施。古典的、传统的、民族的、雅的、俗的、雅俗共赏的音乐都有了登台亮相、共荣并存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在喧嚣浮躁、各领风骚的乐声中,我们不应该忘记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做“先进文化的代表”,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感染人,以的作品鼓舞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有良知和责任心的音乐从业人员,不论你是干哪种行当的,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神圣职责。

音乐是灵魂的美,音乐以自己的特性把理性思维和对事物的感受,通过声音这种明显直观的、变化无穷的媒体,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意志,从而让人们在得到鼓舞慰藉休闲的同时,受到陶冶和教化。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因国情、民情、价值观念和社会需要的不同,都有其文野、精细、品味高低的区别。“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为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雅的也好,俗的也好,雅俗共赏的也好,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裁、样式、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只要社会需要,不同的阶层、群体喜闻乐见,在允许存在发展并让它们各得其所的同时,要不断加以引导和改进,才是非常必要的。

外国的也好,中国的也好,民族的也好,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片面的推崇和贬低都不是方法。让群众在实用中去鉴别扬弃,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制衡机制和健康向上的音乐生态环境。通俗音乐符合时代的要求,应该是健康的、与大众的审美相一致的,是被大家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歌曲,必然会在群众当中广泛地流行。在当代的审美文化结构中,通俗歌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高雅音乐的窘迫处境相比,通俗歌曲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宠儿”。通俗歌曲借大众传媒为自己飞腾增添了有力的翅膀,较大限度地覆盖了广袤空间,在所有人们生息繁衍的地方,吟唱着充满时代气息的旋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体会到邓小平同志的高见,科学技术、先进生产机制的引进是富国强民的根本大计,文化艺术上的盲目引进,生搬硬套,甚至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垃圾当新潮时尚等,必然会引起黄、赌、毒的泛

滥,不良社会现象的滋生,并会制造新的文化沙漠,产生新的精神危机。许多西方国家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寻根访祖、回归传统、回归自然的热潮,不正是为了改变“经济巨人、文化矮子”的不良形象,恢复文化上的良性循环,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吗?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如何迅速地提高认识,改变机制,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并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已成为舆论的焦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文化艺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使一直被视为中心的“主流文化”的重力逐渐失衡,非主流文化甚至被视为“另类”的边缘文化越来越兴旺发达。这就促使我们开始对一切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重新审视和评估,也使得主流文化面临着重新选择和架构。

经济的转型必然会促使文化的转型,文化艺术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建筑,又是一种资源和商品。你认为是高雅的、有品位的却卖不出好价,你认为是另类的、品位不高的,却成了既值钱又热门的抢手货。因而,如何因势利导,用正确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文艺方针,引导和促进社会主义的音乐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进步,既需要经济的发达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来推动,也需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来推动。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倡导按“三个代表”的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的科技、经济、文化市场机制等,正是为了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富裕、精神贫困、人性扭曲的覆辙。这些既是领导阶层应该认清的,也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通俗音乐工作者应该认识和贯彻的。让新颖健康、有益无害、能给人以高品位艺术享受和娱乐休闲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的通俗音乐,更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通俗音乐论文:论现代通俗音乐的视觉化与可设计化

论现代通俗音乐的视觉化与可设计化

20世纪以后,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音乐艺术与以往传统音乐相比较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音乐的视觉化,音乐艺术从纯听觉艺术逐步演变成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在过去“听音乐”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看音乐”的现象。音乐艺术家们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听众听好音乐,还要考虑如何让观众“看”好音乐。于是,音乐艺术和设计艺术这两种看似毫不搭界的艺术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趋势,音乐艺术的可设计化成为一个新的历史命题。艺术跨界,产业融合,成为我们观察和思考当代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维度。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一直在寻找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以突破听觉的局限,比如现代音乐中的先锋派音乐。通俗音乐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元素的创新。如前所述,如果说欣赏音乐的传统方式是被动地以“听音乐”为主的话,那么通俗音乐突出强调视觉效果,通过演唱者的造型、服?、表演以及舞台灯光、布景、特效,来增强艺术效果,人们欣赏通俗音乐的方式是参与式地与演员应和,即以“看音乐”为主。当代,通俗音乐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形式、商业包?手段和产业化运行模式,使其兼具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特征。并且这种潮流已经影响到传统音乐的表演,有的钢琴家不再局限于弹钢琴而是手肘脚并用甚至用臀部“坐弹”键盘;一些演奏家们不再局限于演奏更注重表演。在演奏环境上灯光、舞美以及视频技术等要素一应俱全,把听众变成了观众。正如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指出的:“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视觉化在整个现代时期已经是司空见惯,而在今天它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视觉化体现出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向,音乐视觉化(或称“可视化”)是整个文化视觉化的一部分。当代文化各种形态、各个层面的普遍视觉化已成为一种潮流,这种视觉文化呈现出由传统转向现代、由不可视转向普遍可视、由偏重内容转向偏重形式、由模仿现实到超现实、由理性主义静观转向感性主义“动观”等新的特点。周宪提出:视觉文化的当展趋势首要的一条就是“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可视性和视觉理解及其解释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当代文化中的高度和普遍视觉化,集中体现在不断强化可视性和视觉快感,这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法则,当然也摧毁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法则。卡拉ok、mtv中音乐与视频图像的结合是一种颠覆,演唱(奏)会选择宏大奇特的现场更是一种颠覆,人们用以理解、解释、欣赏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感性直观图像化和视觉化趋势,视觉传达技术的进步使得视觉需求不断得到新的满足。文化视觉化趋向不仅以视觉满足为主要价值追求,冷落传统的“静听”,还把视觉效果转为更为逼真的触觉效果,如随数字技术、遥感技术发展起来的3d技术等。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不难理解视觉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更受大众青睐的文化。相关研究表明:在信息吸收率方面,视觉为83%,听觉为11%;注意力集中程度方面,视觉为81.7%,听觉为54.6%;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视觉为20%,听觉为10%,视听结合为68%。当代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相比耗时费力去理解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刻意义,人们更愿意借助视觉来理解把握作品,或者只是娱乐放松。

音乐的“视觉化”问题,主要指如下几个层面:

1.作为音乐本源的音乐视觉化。音乐的最初形态往往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可见,音乐的最初形态是视听艺术而非纯粹的听觉艺术。音乐独立为听觉艺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的结果。无论劳动起源说,还是巫术说、娱情说、模仿说,均无作曲家、词作者、演唱演奏者之分,也元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传播、音乐营销之分。值得注意的是,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在音乐视觉化方面的探索发展是对音乐本源存在状态的一种高级回归——尽管,原始时期的音乐视觉化与今天我们所说的音乐视觉化具有很大的不同。

2.作为音乐创作的音乐视觉化。作曲家的乐谱创作中出现意大利的钉型乐谱、哥德式乐谱等静态的视觉传达;现代西方音乐中的视觉化探索(如约翰·凯奇《4分33秒》)等都类似于音乐视觉化现象。但是这些只是对审美通感联觉的利用,或是以反音乐、非

音乐为取向,不具有本文所说的音乐视觉化的本质特征,即共时可视化。作为音乐本体的音乐创作,可以纳入审美可视化范畴的,应该是指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同时对应构想它的视觉呈现元素,并把这种视觉元素与作曲有机融为一体的视听一体化创作方法。这样有点像原始时期的“乐舞”式音乐。它的根本特征在于创作初始方式和最终呈现方式的视听共时性。比如谭盾的许多音乐创作是与视觉大师一起完成;又如与其他视觉艺术相结合的电影音乐、电视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广告音乐、舞蹈音乐、音乐剧、电子音乐等,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内在高度融合,互为诠释,整体表达,缺一不可。无论从音乐作品还是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来看,都包含视觉化要素,都可以看作音乐创作本体的音乐视觉化。

3.作为音乐表演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音乐视觉化。音乐表演在音乐产生的原始时期本来就是一体化的,后来当音乐独立为听觉艺术以后,音乐的表演性退居次要位置。音乐审美的静默性、抽象性、多义性和复杂性上升为标准。直到现代,随着接受美学等理论的发展,音乐表演作为音乐二度创作、音乐欣赏作为三度创作、评论和美学研究作为四度创作的重要性才再次被人们所认可。特别是通俗音乐中的歌手、乐手、舞美、灯光、音响、服?、化妆、道具、?置、环境乃至演唱会海报、广告等都作为音乐的重要视觉传达符号逐一纳入进来,并日益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音乐的存在方式是形式和内容、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创作、表演、欣赏的高度统一。如西方通俗音乐中的广场音乐包括摇滚乐、甲壳虫乐队、雅尼乐队、克莱德曼通俗钢琴演奏等等,打破了传统音乐欣赏的被动反馈模式,形成互动参与、自由狂欢的新模式。如果对音乐存在方式的研究不止步于四度创作空间,还可以提出音乐创作的第五度空间,即指音乐表演中的视频制作、形象包?、舞台设计、灯光音响等音乐多元视觉化传达,这一空间在音乐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中的作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作为音乐传播的音乐视觉化。音乐的传播活动自古有之,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信息的共享活动,也是音乐存在方式的一个方面,只是不同时期传播的具体方式不同而已。乐舞是一种初始传播方式,后来的宫廷乐舞、民间说唱、乐谱印刷、音乐会等都是视觉化的传播方式。再后来发展为音乐广播、音乐电视、音乐电影、卡拉ok、大型演唱会等视觉形式传播。当音乐进人信息时代、数字时代,音乐的创作本体、传播载体都纷纷打上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印记,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被记录存储在高容量的磁介质上,主要通过互联网、手机、随身听设备进行传播,“读屏”大行其道,数字技术将音乐的视觉推到了一个新的。

音乐与设计初始的本源关系,最为直观的是各种器乐的设计。比如西洋乐器中的钢琴、小提琴、圆号、长号以及中国的琵琶、二胡等,都有一个设计演进的过程。现代通俗音乐中出现的电子琴、电子合成器、电吉他、数码钢琴、架子鼓等,包括音响设备、录音设备、音乐播放器等,都是音乐艺术与设计艺术(还加上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不断联姻的结果。设计使这些乐器变得越来越美观、越来越实用。不仅如此,音乐会广告设计、音乐书籍的设计、唱片封面设计、音乐厅的设计等也早已经出现,而后的舞台美术设计(包括灯光、舞美、道具、?置等)以及服?、化妆等,实际上也大量运用到了设计的理念和技法。

本文所论的音乐的可设计化,是基于当代通俗音乐高度可视化基础之上的音乐视觉传达特质。

当代通俗音乐有别于传统音乐,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在作曲技法上有差异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由音乐艺术产业化所导致的音乐个性化、音乐表演化和音乐视觉化。比如,与美声歌唱家不同,一个流行歌手如果缺乏嗓音声线的独特个性,缺乏与众不同的外在形象,就不具备商业价值,自然也就不具备音乐市场认可的艺术价值。在传统音乐里视觉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在通俗音乐中它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观看大多数通俗演唱会,人们并不一定在乎歌手唱的如何,甚至根本就没打算听他如何“唱”,而是看歌手如何“演”,视觉的享受大于听觉的享受,音乐在这里变成了一种背景、一种环境。于是,视觉设计便成为通俗音乐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视觉传达设计也就成为了音乐设计的必要内容。正如现代人不再满足于工业产品只是给人生活实用,人们也不再满足音乐只是单一或主要诉诸于听觉。物质生活的审美化(设计美的出现)和精神生活的物质化(通俗音乐商品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和两大基本现象。现代人对音乐的欣赏方式和审美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现代音乐的创作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改变。通俗音乐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流行化,不仅表现为音乐生产、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还表现为音乐的视觉形式成为音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工业品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的可视性、表演性被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

凡具有视觉特征的物质形态产品(也包括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要求具备设计的要素。所以现代设计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也就成为必然。随着时代变迁,现代设计也已经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混沌理论、绿色设计等新思潮的出现,已经打破传统设计学的范畴。从现代设计的实践发展来看,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设计活动已经出现把视觉传达与听觉传达、形式传达与内容传达融为一体的趋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学中所谓的“功能与形式”,其内涵与外延必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至少在“功能”上不会局限于人们的物质需求,它一定会指向人类的精神追求、文化追求,设计的对象也一定会从一般物质形态扩大到精神形态、文化形态。对于这一点,一些设计学理论研究者已经开始给予关注。比

如德国的马克斯·本泽和伊丽莎白·瓦尔特在《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一书中,就把舞台设计、音乐(记谱系统)以及电视广告、影视片、动画片等复合系统纳入视觉传达设计系统的范畴。设计学家尹定邦先生认为,随着今后数字技术、传播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还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传达媒体由印刷、影视向多媒体领域发展,视觉符号形式已经或正在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四维形式,传达方式由单向传达向交互式传达发展。由此,音乐从创作生产、表演到传播推广,与设计艺术整体融合是大势所趋。

从音乐视觉化的几个基本层面看,可设计化也蕴含其中。作为音乐创作本体的可设计化,是指:音乐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命性变革,视觉设计成为音乐创作的新要素;对那些已经实现音乐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形式,如电影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等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提升。作为音乐表演的可设计化,是指:无论音乐厅表演还是广场音乐表演,对表演者形象、舞台环境等多元视觉要素进行更为精巧的预先策划设计,以取得与欣赏者互动的效果。作为音乐传播的可设计化,则是指运用设计的方法不断推出更新更好功能更强大的音乐播放设备、播放软件和平台,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音乐电视、音乐电影等产品。

在探讨了音乐的视觉化、可设计化之后,我们对其现实意义便有了如下认识:

(一)催生音乐设计。所谓音乐设计,主要指在现代通俗音乐高度可视化的背景下,音乐生产者从特定的设计理念出发,在把握人们音乐消费趣味和需求的基础上,对物质形态或精神形态的音乐产品进行预先设定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是设计艺术在文化工业(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工业)的具体运用。它遵循设计艺术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同时体现文化工业特别是音乐工业的规律和特点。它主要应该包括如下范畴:音乐创作设计、音乐表演设计、音乐媒介和音乐传播设计、音乐器乐设计、音乐产品包?和广告设计、音响工程设计、环境音乐设计、影视剧和广告音乐设计、音乐剧设计、mv设计等。它们分别归属于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和空间设计三大类型,或是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两大类型。现代通俗音乐设计是一种综合设计艺术,它围绕音乐艺术整合了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大设计领域,涵盖了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视听一体化艺术和复合多媒体艺术的相关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还包括了音响工程设计、背景音乐等一类的听觉设计,比如人声设计、模拟现实的立体环绕音响等听觉信息设计。它突破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框架,更加接近音乐艺术本身。

(二)助推音乐工业化。当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音乐不断被产业化、工业化。虽然一些学者对这种工业化浪潮后现代文化极为反感,但是作为艺术回归大众、回归生活的一个有效路径,音乐的工业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流行文化在其创作中,通过不断向传统道德和传统价值观挑战,实际上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双向美学理论革命”,也就是实现了艺术向生活的回归。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双向“革命”,实现艺术的第二个回归:向大众的回归。

中国音乐的产业化浪潮中,通俗音乐是排头兵,是整个文化产业的主力军。音乐文化产业化带来的较大变化是:文化产品可以被复制和批量生产,通过商业化的营销使原来那些长期停留于少数文化贵族圈的艺术成为大众共享的产品;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音乐的创造和传播。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兴起的“卡拉ok”热、“mtv”热、“歌星走穴”热、“超女快男”热、“网络音乐”热、“手机彩铃”热等,音乐在产业化的同时,也在实现音乐的大众化。音乐作品商品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损耗原有艺术审美内涵和艺术创造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当音乐成为商品,音乐商业活动成为产业,音乐艺术与设计艺术的跨界融合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现代音乐产业化,是以现代通俗音乐为主体、涵盖传统音乐商业活动在内的一整套体系和运作过程。音乐的产业化为音乐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在整个音乐产业化的过程中,音乐设计历史性地成为了主角。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中,音乐设计无疑具有了关键性的意义。音乐策划人、音乐策划公司,在对音乐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对歌手进行声线定位与形象包?、对音乐作品进行宣传推广时,都会自觉不自觉运用到音乐设计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的设计和策划实现音乐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的统一,赢得市场,在更好地传达音乐文化内涵的同时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到了数字音乐时代,音乐作品的视频设计更为重要,的视频设计能更好地传达音乐作品的审美内容,表达音乐内涵。

通俗音乐与时尚艺术有着密切关系。著名歌星常常引领时尚潮流。“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为设计和视觉化的世界里。因此,从设计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及视觉文化中时尚的深层问题。”比如,从设计的本质来说,它是将某种设想或概念赋予某个事物,不仅能够造成视觉快感,吸引视觉注意力,有利于传达视觉信息;而且还能在建构价值的同时传达价值,有意识地体现民族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品味。所以,音乐艺术借助设计“主要关心事物应该是的样子,还关心如何用发明的人造物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的特性,主动介入时尚文化,引导时尚文化,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设计艺术的发展进步。尹定邦认为,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合作则更有可能推动设计进步。比如1990年前后设计师与音乐家、舞蹈家、导演、编剧以及摄影、舞

台美术家等合作制作出了“太阳神”等一大批商业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电视广告片。

我们知道,设计是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的一种有意识的谋划活动,它体现着人类的理性和情感特征,体现着人们对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追求。过去谈到设计,或者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建筑、工艺美术等视觉艺术或器物制造方面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设计,其共同特征就是一种同时合乎人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体现人类艺术创造能力的活动。现代设计行为是与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对产品实用性需求和审美性需求同时增长的趋势紧密相连的。从19世纪末西方现代设计运动的鼻祖莫里斯算起,设计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设计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展示设计等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设计、室内设计等先后进入设计学的领域和设计家的视野。这种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趋向和客观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倾向于按照设计目的之不同,将设计大致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三大类型。其中视觉传达设计(西方又叫信息设计informationdesign),涉及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舞台艺术、音乐(记谱系统)等视觉符号系统,传达媒体扩大到现代多媒体系统等复合系统。由此可见,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将会与音乐艺术进一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

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通俗音乐的审美特征恰好对应了设计美学的几大要素:形式美、技术美、功能美、艺术美的有机统一,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的有机统一。音乐的平民化、民主化,为音乐的设计确定了现时代的基本风格和文化内涵;音乐的产业化、娱乐化、时尚化、视觉化,为音乐的设计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功能定位;音乐的个性化、自由化,为音乐的设计开辟了独立创造的巨大空间。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通俗音乐视听一体化的特征,为音乐借鉴设计艺术、强化视觉传达提供了重要的物化形态要素。因此,现代设计艺术与通俗音乐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具有很好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音乐设计具有整合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有关要素,拓展设计领域的重要作用。

总之,通俗音乐的视觉化特征,从本质上具有了设计学的元素和意蕴。通俗音乐的创作、传播都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这是我们在研究通俗音乐时所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特征。自觉运用这一特征,探索建立音乐设计的科学体系,可以更好地推动音乐文化和音乐产业的发展。

通俗音乐论文:如何让通俗音乐走进音乐课堂

如何让通俗音乐走进音乐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任务是提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并在音乐实践中学到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因此,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已成为音乐课的重要任务。作为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校教育,它只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生学习时代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还要重要。

新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发展的人。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角度向教育的促进者角色转变。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合格的促进者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参考:1.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5.建立一个和谐、温馨、宽容的课堂气氛。6.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7.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然后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知识的促进者还是研究者,那么究竟研究什么呢?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首先,它以找出一个起点为开端,这个起点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决的问题,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再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在情境得到认识和理解之后,教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处自己的行动策略,,将行动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对其效果加以检验。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很兴奋,证明这节课没被串出去,但当我打开课本的时候学生表情很痛苦,后来经过学生的反馈,我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教材。学生说课本里面的音乐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观,但我不这么觉得,我认为音乐很好听,很有味道,我们之间产生了所谓的“代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审美观产生分歧的呢?经过研究探讨我找到了原因——社会的进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所以更需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传统音乐教材以音乐知识为中心,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音乐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音乐(这里的通俗音乐是指一部分流行音乐、影视音乐、通俗器乐曲、爵士音乐和摇滚音乐等)仅学习课本中的内容,学生会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传统音乐教材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把通俗音乐合理的引入,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但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给我们音乐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下面讨论一下通俗音乐的好处吧:

1.通俗音乐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歌词简单,语言生动形象,直白表达情感,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教师选取一些适合他们的通俗音乐对提高学生学习音

乐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既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唱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2.通俗歌曲音域窄,旋律简单,易传唱。通俗唱法以青少年为中心,真声为主,比较简单,容易学,学生对歌曲的音乐内涵、情绪等方面通过歌词就能较轻松的掌握,较方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自主演唱的状态。

3.通俗音乐风格多样,如:轻柔自然的、说唱叙事的、民谣风格的、高亢有力的、进行曲式的等等。为学生学习音乐、追求个性的音乐风格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为表现音乐提供了平台,从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4.通俗音乐娱乐性强,将有益于学生的通俗音乐引入课堂,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旋律感和律动感,学生可以从经常的表演实践中获得表演经验,有效的提高学生勇于提高自我、展现自我的能力。

5.通过筛选通俗歌曲,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缩进了距离感。在拓展学生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增长了教师的知识面,与时俱进,更多的了解了当今社会流行歌曲的流行趋势。

通俗音乐的好处还有很多,得在实践中检验其成果,以上说的这几点就是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掘的,那么知道通俗音乐对提高音乐课质量有好处,那么什么样的通俗音乐适合进入课堂教学呢?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适应身心健康发展为主体,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情感,生活中增进友谊,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与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树立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远大抱负。

2.通俗音乐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认识发展水平,中学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他们对音乐感觉、感知、思维、情感逐渐形成,音乐教学应选择一些适合他么年龄的歌曲,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通俗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对歌曲难度的原则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较容易演唱的歌曲。对那些难度较大,不容易演唱的而又喜欢的歌曲,要给学生多听,从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4.通俗音乐要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获得艺术享受,从中受到启发。

我们在选择通俗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音乐的立意、意韵、情景、曲调、配器、伴奏等能增强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教师是个引航者,只负责正确引导,多给学生发挥、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技能素质,要注重歌曲的选择,与学生沟通,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正确的听到学生的心声,加强对学生的理解认识。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并积累的一些经验,但并不是全部,所以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发现、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专业知识素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自我,做个合格的知识促进者和研究者。

通俗音乐论文:让通俗音乐进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

让通俗音乐进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

通俗音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 通俗音乐有着优美的曲调,而且其旋律变化丰富,节奏感较强。作词者的歌词新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即贴近我们的生活,却也能高于生活,很受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 "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世界其它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在通俗音乐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是以回避或排斥的态度,那么音乐教育将是一轮残缺的月,永远都不会圆。尤其在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这个专业里,若失去了这一道风景,也甚之遗憾。因此,让通俗音乐走进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势在必行。

一、通俗音乐进入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的前提条件

通俗音乐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将通俗音乐有机的渗透到我们音乐课堂中,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

1、通俗音乐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由于通俗音乐还不成熟,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要选择适合学生欣赏和学习的作品,并加以正确引导。

2、通俗音乐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认识发展水平。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对音乐感觉、感知、思维、情感逐渐形成。音乐教学应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歌曲,适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唱通俗歌曲。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特殊性,通俗音乐除了让学生演唱外,还应让学生多听,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二、将通俗音乐融入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学生从高中开始便接触专业的音乐知识了,单纯的乐理课、声乐课、钢琴课、舞蹈课上起来比较枯燥无味,将通俗音乐带进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课堂会让课堂更加生动。

(一)激发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好的音乐会透过听者的感官直达心底,在心灵深处回旋激荡、不绝于耳;好的音乐需要细细品味鉴?,安静的感受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直到曲终音尽。而现如今好的通俗作品也越来越多。高一年级新生人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在每堂乐理课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们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这样的教学能让她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听、想、唱念、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对通俗音乐的喜爱进而会认真查阅相关音乐知识,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对音乐的兴趣。

(二)通过通俗音乐的兴趣提升对音乐知识的分析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它用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在音乐的熏陶下,人们会不自觉的调整或改变原来的审美方式,从而按个人的需要对音乐的形式和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师若能正确引导,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一次乐理教学中,学生们已经对调式的概念及特点有所了解。我想继续教授五声调式的内容。我播放了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很多学生跟着唱了起来。歌曲结束,我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调式吗?""大调",学生们开口便说出。我紧接着又问:"是大调吗?你们再听听看,旋律中有些什么音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我告诉他们出现了do re mi so la五个音,然后再告诉学生,由这5个音组成的调式我们称之为五声调式。随后再让学生听周杰伦的《青花瓷》等通俗歌曲,告诉学生五声调式是属于我们中国的调式,因此容易在中国的流行音乐中出现。使学生了解、感受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让通俗音乐丰富课堂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课堂乐器的学习运用,音乐实践活动更广泛"为标准,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渐渐有了活力。广大教师依据音乐新课程的新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让音乐课堂变得"活"了起来。

如果能用一些符合课程主题的流行音乐作品带入学前教育学生的课堂,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印象,又能拓宽了他们的欣赏视野,使其从不同角度感受欣赏内容,同时调解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钢琴基础教程1》中《妈妈您听我说》这首曲子时,我给学生听了王力宏演唱的《依然爱》 ,学生们发现原来古典音乐还可以改编成通俗音乐,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这首歌曲了。又如在介绍肖邦这位钢琴家时,我给学生看了影片《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的一个镜头,是两位学生在大学里演奏由古典乐为基础加入现代通俗因素的曲子,其中一首是肖邦的圆舞曲。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我调动了起来,课后他们就自己去主动查阅肖邦的生平,很多学生就会过来向我索要这首圆舞曲的曲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欣赏之余,不仅强化了对于古典钢琴音乐主题的记忆,同时还了解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和古典音乐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三、将通俗音乐带入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堂的意义

面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并且对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学前教育职校生来说,只停留在听通俗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将通俗音乐带入课堂后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锻炼他们的记忆力、洞察力和理解力,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通过通俗音乐学生可以互相沟通情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此外,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找出自己喜爱的通俗音乐还是他们放松心情和松弛情绪的好方式。

总之,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尤其是学前教育学生的感性思维特别丰富。教师要精心挑选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通俗音乐作品来丰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鉴别、理性对待通俗音乐,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音乐类型,真正感受到音乐中的真善美。

通俗音乐论文:职业教育课堂上的通俗音乐教学

职业教育课堂上的通俗音乐教学

什么是通俗音乐?——语词口语化,曲调跳跃化,内容生活化,对象年轻化。它是在严肃音乐(包括宫廷音乐、颂词音乐、正统音乐、上流音乐)与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山歌、下里音乐)两栖中夹生出来的边缘音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的通俗音乐品种,引进到职业技术学校未尝不可。

通俗音乐是一种多元文化构成的现代艺术,是人类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传道授业的音乐教师,如何善待与学习通俗音乐中的精品,关乎音乐教育的发展。作为特殊的文化传播者的音乐教师,则应以积极的态度,善待通俗音乐,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现代知识结构。

为防止教育偏离轨道,通俗音乐如何在职业课堂上体现,是很有讲究的,不可马虎。

一、要有丰富知识。一个音乐教师,要想素质高,必须拥有广泛的知识,开拓视野,要接触政治、历史、自然、地理、经济形势、风土人情,还要接触各个时期的不同题材、体裁、风格、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懂戏剧、曲艺、舞蹈、影视、美术、书法。这样,无论是教学还是欣赏,才不会说外行话,才能取得应用自如,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例如,《保卫黄河》是严肃歌曲还是通俗歌曲?你会说是严肃歌曲。

二、端正美学情感。音乐教师应有特别的审美观点,能发现美,欣赏美,引发众多人的美的享受。别人没听出的你听出了,别人没看见的你看见了。不但小桥流水,天籁之音,也有若有若无。认识美,抛弃低级趣味;发现美,鼓励标新立异;欣赏美,全身心的陶醉。音乐欣赏,是一个包括音乐注意、音乐感知、想像联想、情感体验、理解认识等多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帮助他们多角度地深入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进而支持他们建立起互为关联的总体艺术素养,并以影响他们的人生实践。

三、教唱形式的开拓。课堂教学可以老师多讲乐理知识,让学生自己练习识谱子;可以多讲器乐知识,让学生去摸索。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学生自己能识能摸,会有成功的喜悦。况且,通俗歌曲,一般不复杂,容易学到手,像《难忘今宵》等。

四、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育机构由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向对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价值和专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训练。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师范教育中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脱离,使师范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秩序,即使是一个能唱会弹的学生,对课堂含义及学生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这种糟糕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学教育类课程门类较少、整体性差、教育理论陈旧和落后。教师教育中也有各种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但由于实习时间安排和各种原因,教育实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对师范生教师角色的培养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要会制作。一个职业音乐教师,无愧于这个称呼,就要懂制作,不是仅能唱唱而已,能用几种乐器伴唱,能够制作简单的辅助乐器,甚至于打拍子。著名音乐家谭盾居然能土洋结合,用民间使用的筛子滚黄豆构成交响乐,大开眼界,十分有趣。要尝试作词作曲,即使不成功,也不要紧,既是娱乐,又是提高。它能激发同学们对美感的体验,增长想像力。还可探索制制碟子、录音、作mp3。

六、纯洁思想。 音乐艺术也是艰苦的乐。要树立下功夫的思想,一蹴而就出不了上品。要淡泊名利,不弄虚作假。我们的音乐,是为了丰富生活美化日子,有益于健康,促进清正和谐。如果有害于社会,怂恿堕落,我们决不可去跟风。如果有24小时,其中的哪位真的成了歌手,并且是纯洁的歌手,那就是职业音乐艺术教育的一份欣喜。

通俗音乐论文:通俗音乐民族化情结的趋向分析

通俗音乐民族化情结的趋向分析

民族化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闪耀于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之中,在中国的通俗音乐中也焕发着自己的光彩。通俗音乐最早来源于西方,意为“大众的,流行的,通俗的”,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充满动感的节奏、声情并茂的演唱满足了大众宣泄情感的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意识,受到了人们的强烈喜爱。在通俗音乐中加入民族元素,使通俗音乐民族化,使我们产生文化的认同感,加固我们的民族情节。

一 丢不掉的中国情

通俗音乐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以“黎锦晖模式”为代表的民族化的萌芽;二是80年代末以“西北风”为主的通俗民族化音乐的发展;三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风”的兴起。

1 “微微风,细细吹,吹皱了平湖秋水”

这是黎锦晖《微微风》中的歌词。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商埠被迫打开,西洋文化大肆涌入,并自上而下渗透进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一方面存留有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对西方文化兼收并蓄,也就是在这样多元的、包容的文化背景下,以爵士乐为代表的西洋音乐流入,进入上海人民的视野,并因其出场的随意性和音乐的亲和力受到人们的喜爱。爵士乐的风行标志着西洋音乐在我国的生存,通俗音乐被中国社会所接纳,我国通俗音乐的民族化就此解揭开了帷幕。

黎锦晖被认为是中国通俗音乐的创始人,“黎锦晖模式”也是对中国通俗音乐民族化的最初探索。他不仅创作了国内首批通俗歌曲,传播了自己的专辑,组建了团队,并培养了许多通俗音乐的创作家和演唱家,使通俗音乐在中国生根发芽。当时国人热衷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西方音乐也几乎全盘接受,以西乐为正宗,学校所教的歌曲除了一部分是外国流行歌曲外,其他多半也是用外来曲调填词、西方化了的乐歌,而唱中国歌曲则会遭人笑话。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黎锦晖对此感慨不已,在这种压力下,开始了通俗歌曲民族化创作。20年代后期,《木兰辞》《毛毛雨》《人面桃花》《落花流水》《微微风》等带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相继问世,引起了巨大反响。他创立的“明月歌舞社”和“大中华歌舞团”成就了大批明星,这些创作家有意识地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国乐创作,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继黎锦晖之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陈歌辛自觉担当了对通俗音乐民族化的使命,他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传唱度较高的有《玫瑰玫瑰我爱你》《秋的怀念》《蔷薇处处开》《苏州河边》《夜上海》《花样的年华》《御香缥缈》。与黎锦晖类似,陈歌辛从小就博览群书,并接触了大量民间乐器,现代派音乐使他心向往之,又受外籍教师的影响,使他的音乐具有中西交融的特点。他的歌曲极富韵味,歌词诗意盎然,简洁凝练,词浅意深、寄托悠远,对音乐结构的独特把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至情至性的意境美,堪称词曲双绝。成为中国歌坛上的“歌仙”。

2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

“黎锦晖模式”之后,受国内战争和“”的影响,大陆乐坛一片沉寂,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俗音乐迅速爆发起了一场“西北风”。“西北风”一词来源于陈哲创作的《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指的是当时风靡全国的带有北方民歌风格的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多数取材于北方民间,在旋律上也大多采用陕北民歌的音调,伴奏中采用北方民族乐器,风格粗犷豪迈;在歌词上,“西北风”不再以爱情为主,而是充

分展现对家国的热爱,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演唱方式上,则用“喊唱”对抗港台地区的“吟唱”,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寻根,乡土的情怀。代表作品有谢承强的《信天游》,陈哲的《黄土高坡》,张小夫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李黎夫的《我心中的太阳》,徐沛东和孟广征的《我热恋的故乡》,伍嘉冀与张萍的《心愿》,崔健的《一无所有》等。

“西北风”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通俗音乐民族化创作风潮,这样的风潮尽管没有从根本上促使音乐民族化占据华语乐坛的主流,但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情节。1989年以后,“西北风”势力渐弱,但是有关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创作,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如电视剧《渴望》之后掀起的“新西北风”作品《篱笆墙的影子》《好人一生平安》和《苦乐年华》;东北秧歌《大中华》;岭南风格的《涛声依旧》《风含情水含笑》《蓝蓝的夜蓝蓝的梦》;新疆少数名族的歌曲《楼兰姑娘》;台湾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等。这一时期的歌曲对于民族化创作的技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为21世纪出现的“中国风”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经验。

3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进入21世纪之后,以陶?础⒅芙苈住⑼趿?晡??淼男律??醋鞲枋肿跃醯卦谧约旱母枨?腥诮?泄??睾痛?澄幕??⒉捎玫炎印⒐朋荨⒍??却?信ㄅㄖ泄?衔兜拇?忱制鳎?庵址绺癖幻???ldquo;中国风”。中国通俗音乐实现了在歌词、曲调以及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进一步民族化。对于“中国风”的定义说法不一,有一种观点是“三古三新”,“三古”指的是古词赋、古文化、古旋律,即歌词借鉴或模仿古代诗词形式,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旋律中国戏曲中汲取营养。“三新”指的是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即在演唱中融入西方唱法,在编曲的配器中加入中国传统乐器,在作品的包装中添加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总之,歌曲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或能够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使人产生民族审美共鸣的都可以认为是“中国风”。

“中国风”的歌曲继承了一种古诗词、古文化中的悠远、含蓄、凄美的意境。以方文山词和周杰伦曲组成的“中国风”歌曲为例。“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东风破》)营造了一种天涯浪子思乡念恋人的氛围。“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等待苍老了谁”(《发如雪》)抒发了一种古典文化中的离别和执着等待的凄楚。“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翠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青花瓷》)同样塑造了这种为爱等待的痴情,这等待却充满“伤而不淫”的婉约典雅的美丽。“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千里之外》)流露出对于前途命运的无法把握,为爱等候的信念却至死不渝。“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兰亭序》)中一再渲染的还是千年不变、千年不老的等待。“如你默认,生死枯等,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烟花易冷》)感人至深的依然是等待,哪怕是明知无果的等待!这等待穿越千年,来到“中国风”创作歌手的笔下,配以中国传统乐器的曲调,感动了无数的国人,重新唤起了人们心中的那一片民族情节。

“中国风”的歌曲体现了古今融合的。如陶?础端杖?怠返拇式栌昧斯糯?ldquo;苏三起解”这一段的典故,将古代人物的情感与现代结合起来,用内敛娴熟的演唱技巧自然而然地将花腔带出来,达到了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王力宏的《花田错》“请原谅的多情的打扰”中的“请”字绕了十几个弯,这旋律的处理方法体现了传统戏曲中的长转音与现代r&b转音唱法的结合。唱过中国风歌曲的歌手还有很多,如李玟《耍花枪》、林俊杰《曹操》、胡彦斌《诀别诗》、尹能静《念奴娇》、王蓉《我不是黄蓉》、南拳妈妈《牡丹江》、s.h.e《中国话》、后弦《西厢》等不胜枚举。

二 探寻中国通俗音乐民族化的创作来源

当代通俗音乐中活跃着众多民族音乐的元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的民族调式

在音乐作品中,最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是音乐所使用的音节结构。现在的通俗音乐中所使用的大多都是五声民族调式,这样的结构最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如周杰伦在《发如雪》《青花瓷》等作品中,采用了民族调式中的“宫调式”,它的骨干音由“1、2、3、5、6”组成,其中宫音“1”和属音“5”起到了稳定歌曲的作用,各音符根据节奏的长短组合变化,抑扬起伏,将作品的韵味抒发到。

2 传统的民族乐器

当代通俗音乐中,总能听到民族乐器的声音。如冯小泉、曾格格将传统的箫、笛子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给人一种既时尚又唯美,既流行又典雅的视听感受。王菲版的《又见炊烟》《我只在乎你》等经典之作也被重新演绎,将二胡、古筝、扬琴加入其中。林俊杰的《不死之身》也能听见笛声、筝声和箫声,还有韩红的《天路》《尘埃》,阿牛的《桃花朵朵开》等作品中,都有民族乐器的使用,这不仅增添了作品个性化的音色,而且还使作品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

3 地方民歌、戏曲

通俗音乐在民族化过程中,也不乏对地方戏曲

民歌的借鉴。借鉴地方民歌的有蒙古风格的《蒙古人》;西藏音调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的《花儿为什么花样红》;维吾尔族的《情人》;云南白族的《笑容》;东北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还有原生态唱腔的《月亮之上》等。刘欢的《情怨》运用了京剧的甩腔;王力宏的《花田错》融合了r&b和京剧唱腔;信乐团的《0ne night in北京》将京剧唱腔与摇滚结合,弘扬了中国“国粹”的独特魅力。

4 诗词传说题材

在通俗歌曲的歌词中加入中国古典诗词,已成为一种时尚。王菲的《但愿人长久》,以苏东坡《水调歌头》词为歌词,运用当今流行旋律及唱法进行阐释;张也《枉凝眉》源于《红楼梦》;方文山词“谁的江上,马蹄声狂乱”“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等也充分体现了传统诗词的特点和韵味,古典风味跃然纸上。中国古典诗词、传说是创作家们挖掘不完的宝贵财富。

三 通俗音乐民族化的前景和出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上每一系列的音乐作品,无不与他的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越是能冲破民族和国界,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的,就越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这为我们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音乐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将会使它更加绚烂。中国的通俗音乐只有扎根于自己文化的土地,才能够走向世界,走向成功。

那么,我国通俗音乐是不是可以盲目地坚持民族性呢?答案是否定的。民族化不是复古,不是排外,而是要用历史的眼光俯瞰自己,广泛吸收,博采众长,将提炼出的本民族的音乐素材用世界的语言进行表达,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世界性,这样才能够体现自己的民族性,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贝多芬那世界语言的运用,体现出了他的作品首先是世界的,其次才是德国的;李斯特、肖邦、柴科夫斯基之所以能够为自己的民族赢得荣耀,成为顶级作曲家,也是因为他们那些世界性的作品;冼星海、聂耳尽管才华横溢,却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最多只能成为国内的骄傲,而无法走向世界。民族化不是封闭的民族化,而是开放的、多元的、兼收并蓄的。我们既要坚持通俗音乐的民族化,又要避免“一条腿走路”。

综上所述,通俗音乐的民族化趋向是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一个很大的突破,这些通俗歌曲以其温厚的旋律和浓郁文化底蕴,给予我们民族一个启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永不过时,它的意义还远远没有被阐释尽,它凝结在我们的血液里,世代相传。

通俗音乐论文: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

一、音乐之美

假如生活是一片晴朗的蓝天,那么我们所追逐的音乐艺术就如蓝天上的云霞。它们时而洁白如雪,时而五彩缤纷,时而轻盈如柔曼的丝絮,时而辉煌如燃烧的烈火!假如人生是一条曲折的路,音乐艺术就是路边的花树和绿草。大自然的花草会凋谢,被我们所追逐的音乐艺术的花草却永远新鲜美丽。

走在青春大路上的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踏着青春的旋律,尽情的感受这绚丽多姿的生活!青春带有动力,拥有趣味而又不失温文尔雅,充满好奇与怪异而又不丢本身的质朴与韵律!与其说音乐像青春不如说音乐就是青春的象征,体现着高雅与通俗。音乐艺术是听觉的审美消费品。一个健康、发达、文明的社会应该能够满足所有人群的消费需求——只要它是有益健康的。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应该是共存、伴生、互相帮衬与支持的关系。{参考文献 网络搜索}这就好像美食的世界丰富多彩,软饮料与烈性酒、洋酒、啤酒相安无事,各司其责,满足人们味觉的审美需求一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世界。

二、高雅音乐的含义、作品,代表人物,点睛之处

正如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音乐便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所谓的高雅艺术就是指思想内容比较深刻的,需要正襟危坐的顶礼膜拜的去欣赏的一种大师们作出来的音乐,作曲的过程可能很漫长、复杂,充满了生活的射影,也可能很意外、简单,就是一论文联盟//时兴起的灵感。高雅音乐这个称呼,和通俗音乐是直接对立的,比一般音乐等级高,难作曲,难听懂。高雅音乐使用的音高较多,发展变化较多,往往包含着转调、离调等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节奏的律动相对变化较多,力度变化较复杂、细腻、幅度大,有些作品还包含着较复杂的复调性因素。高雅音乐中比较严肃的作品往往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要求较高,要在极为专注的情态中去欣赏,使之生化人生。

高雅音乐其中蕴含多类艺术精华。如起源于意大利的歌剧,其中比较经典的有意大利歌剧巨匠威尔第的《茶花女》《弄臣》;把德国浪漫歌剧推到顶峰的巨匠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歌剧大师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还有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比才的《卡门》等。如震撼人心的交响乐,浪漫乐派的古典音乐家同时又是德国古典作曲家一人的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国继承古典音乐传统的其中一人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等。再如就是最为盛期的古典音乐,精华之作数不胜数。钢琴诗人肖邦的《圆舞曲》;历史上及时位自由作曲家莫扎特的《安魂曲》;“集古典主义之成就,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扼住命运的喉咙”的乐圣贝多芬的《命运》《第九交响曲》;交响乐之父又是“弦乐四重奏奠基人”海顿的惊愕、时钟、告别交响曲等,维也纳三杰的精点之笔尽在其中。

三、个人观点的抒发

高雅音乐之作开拓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个人偏爱比才的《卡门》,它较大的艺术价值在于为歌剧舞台留下了个性极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西班牙风味的音调、节奏及完整的舞曲,使歌剧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表现得生动、亲切,真实而又典型化,全剧的歌唱与说白,音乐与戏剧之间紧密结合,使整部歌剧相当精炼,紧凑交织着浓烈的激情和色彩。使之的点缀了高雅音乐!

四、通俗音乐的特点、作品,影视、现代商业性和影响

所谓的通俗音乐,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即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音乐。它的商品性是占主要位置的!有些歌曲虽然用通俗的唱法演唱,但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较高,这类歌曲不属于商品歌曲。如《好大一颗树》《大中国》《亚洲雄风》等。其实歌曲的类型和唱法没有必然联系,不能认为艺术歌曲只能用美声唱法演唱,民歌只能用民族唱法演唱,通俗歌曲只能用通俗唱法演唱。三类唱法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其次,唱法目前有三种但歌曲的类型远不止艺术歌曲、民歌、通俗歌曲三种,还有颂歌、抒情歌曲、进行曲、校园歌曲等。

众人周知的中央三套节目《同一首歌》具有体现通俗音乐的特点。其中贯穿着不同的唱法演唱,开始时是由童声演唱,引人注目,一颗颗璀璨的童星象征新时代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那样的夺目光彩照人!是由通俗唱法或美声唱法结尾,憨厚而有力量,抒情而又耐人寻味。《同一首歌》的延续正是继承着过去而又展现着未来,同时体现出通俗音乐为现代生活增添的娱乐与欢笑。因此,一般的流行歌曲属于通俗音乐,我们知道当今社会通俗音乐的影响已远超过严肃音乐,它拥有广阔的听众和市场,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音乐不可漠视的一部分。通俗音乐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

五、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差异及联系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各具特色。如果辨别它们二者的差异可从“听觉适宜性”、“知觉鲜明性”与“结构复杂性”三方面着手。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好比是饮料与酒。饮料,口味很甜,但各种饮料之间的味道差不多;而酒类则从低度的米酒、葡萄酒、白兰地、白酒等种类与口味繁多。这通俗音乐的“饮料”会更加创新使之吸引人们。那高雅音乐的“酒”也必将越酿香美,越醇厚,越耐人寻味!它们所散发的艺术气息会使人终身乐此不疲,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音乐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只要你用心灵去聆听体会,它的声音是那样宽广包容,超越时空,给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们带来思考、震撼与慰藉、、、、、、不管爱听高雅音乐还是通俗音乐,只要那流动的旋律能使你的心灵净化,内心得到启迪和恬静,那么它将与你永恒相随!

通俗音乐论文:论通俗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通俗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通俗音乐又名流行音乐或流行歌曲,相对应的唱法叫做通俗唱法或流行唱法。如果让学生做一道选择题——“美声歌曲、民族歌曲、戏曲、通俗歌曲,你最喜欢哪一种”,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通俗歌曲;要搞个唱歌比赛,台上几乎都是流行歌曲。可以说,学校就是流行歌曲发展的大舞台。我们的学校教育何不借助这一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修养?同时,我们还有必要对流行歌曲的发展方向做个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流行歌曲歌词内容上来看,它文学性很强、通俗易唱、富有哲理;从旋律上来看,它节奏韵律感强;从唱法上来讲,它要求个人风格,没有固定模式。

1.文学性。歌曲是文学跟艺术的综合体,歌词可以分离于旋律。歌词要在短小的篇幅里传情达意,或者讲述故事,或者描写山水风景。因此,歌词的字字句句都要非常斟酌精炼,表达,字里行间快速流露某种情感,或让听众深入某种意境,在短时间内产生共鸣。如:韩红演唱的《风雨中的美丽》,其旋律共分12小节,复歌部分8小节,短小精悍。歌词中每段用了两个“一次一次”、两个“虽然”,表达了不畏伤痛、盼望爱情的那份心灵深处的美丽。整首歌词就像一首诗或者散文一样简洁大方、清新流畅。可以这样说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每首歌就是一首诗,只不过这首诗不是用“念”,而是用“唱”的方式来表达。很多学生,要背一篇文章很不容易,但要他们记住歌词却很容易。所以我认为,多接触一些好的通俗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学生可以活学活用——歌曲中某些经典的词句被拿出来运用,也不失儒雅和风趣。

2.通俗易唱,富有哲理。歌词应注意语言美和文采的修饰,但更要注意用词的通俗性,易懂易唱,贴近生活,便于流传。如刘欢的《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渡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既有口语化朴实的部分,也有修饰的部分(“遥远”修饰“回忆”),“我不能随波沉浮,为了我挚爱的亲人”这句情真意切,质朴的情感让人感到贴心。不仅如此,它还讲述了辩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人们不仅需要以歌传情,还需要从中获取真理的教诲、哲理的启示、生活的信心。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流行歌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启示学生:不怕失败,不怕困难,要坚强!

3.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可以使流行歌曲不乏音乐美。通俗歌曲在音乐节奏上也不乏明快,快到产生刺激的感觉。如:周杰伦的诸多歌曲如数快板,同时歌词也很押韵,顺口又动感,能突显年轻人的活力与奔放。

4.个人风格。通俗音乐在唱法上不要求功底深厚,而是突出个人风格;它没有固定模式,追求人人能唱。通俗唱法注重演唱者本人的自然嗓音,并不特别讲究声音的音量和共鸣,但重视歌曲情感的表达,强调情绪的渲染。在歌曲的演唱上要吐字清晰、旋律流畅、感情真挚,有时可以像口语说白似地低吟浅唱,有时又可以强劲有力地高声喊唱……如此一来,就达到了人人能唱的目的,同一首歌曲从不同的嗓子里唱出来可以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唱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加上歌词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有助于歌曲的流行。

通俗歌曲的发展势不可挡。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趁热打铁,顺应学生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给学生适当的指导,使通俗唱法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推广和发扬。

首先是唱法上的指导。通俗唱法的歌唱技巧包括呼吸、气声、颤音、挑音、哭腔、假音、咽音。在训练这些技巧时,应引导学生不要走入误区。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面对流行歌曲。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低俗、什么是高雅,从而唱出经典。我们要通过学习流行歌曲,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通过正确歌唱,让学生发泄情绪,表达感情,培养他们正确的休闲娱乐方式,从而使他们最终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通俗音乐论文:从高雅与通俗两种文化形态看手风琴音乐的多元发展

摘要:手风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传入中国,一直以音色优美、携带方便、价格适中等特点为大众所喜爱,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手风琴这一曾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乐器渐渐被冷落了下来。本文试图从文化形态的角度试论造成手风琴发展现状的原因以及提出要想改变现状则需发展多元手风琴音乐文化的观点。

关键词:高雅文化;通俗文化;手风琴;多元化

手风琴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之后,因具备音色优美、携带方便,价格适中等特点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不仅适用于独奏演出,更被广泛应用于歌曲伴奏、与乐队合奏等各类演出场合。但当前,手风琴这一年轻的乐器越来越淡出舞台,各种演出的场所看不见手风琴的身影,学琴的儿童们更加偏好于钢琴或中国民乐器,学习手风琴的业余爱好者少之又少,就连专业音乐院校或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专业中学习手风琴的学生也屈指可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试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关于文化

什么是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意识形态所创造的,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当代审美文化的构成,可以将文化分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两种形态。所谓高雅文化,主要是指由专业人员创造,具有较高文化品位,能够被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们接受,具有严肃、典雅等特点的文化产品。而通俗文化则是指产生于民间,为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民大众所喜爱、具有日常化、原生态等特点的文化产品。

二、从高雅文化看手风琴音乐

我们知道,高雅文化是由专业人员创作的文化产品,接受者本身受教育程度与文化素养较高,作品注重探索和创造,重视突出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作品以典雅、严肃为特征,作品流传的范围比较狭小。因此,作为高雅文化的手风琴音乐,无疑是指在专业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音乐专业中的手风琴教学与研究。学习手风琴专业的学生都是经过了数年刻苦的训练,技能技巧相对完善,通过学习演奏技能与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充分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并地诠释给观众。他们所研究与学习的作品,大都是由古典钢琴作品、管弦乐作品改编的古典音乐作品,或是利用西方音乐创作技巧与本民族素材相结合创作的手风琴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思想内容深邃,文化底蕴深厚,演奏技法严谨而复杂,演奏者需要拥有精湛的演奏技术以及良好的音乐素养才能完成,而接受此类作品的听众也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尤其是到了近代,手风琴乐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享有盛名的现代派作曲家,例如现代派作曲家古柏多丽娜,其创作手法新颖、大胆,大量运用色彩和弦与不协和和弦,演奏技法也大大超出了常规的演奏方法,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纵观我国手风琴教学现状,我们对现代派作品的了解与掌握与古典作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自从自由低音手风琴问世以来,手风琴的历史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它可以更加地诠释古典作品与现代派作品,甚至能够达到其他乐器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效果。由此看来,手风琴音乐作为一种高雅文化,已不再背负“不登大雅之堂”的名声,但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这种手风琴音乐只在高校这个很小的范围内传播,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以渐渐与大众产生了距离。

三、从通俗文化看手风琴音乐

通俗文化产品产生于民间,接受此类文化的群众文化水品一般,作品的内容比较感性,凸显时尚与娱乐,内容大多是大众容易接受并喜闻乐见的东西,更多地与物质和生活相联系,因此传播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从通俗文化的角度来看,手风琴最初就是作为商人招揽顾客之用,或者作为民间娱乐与收藏品。手风琴自产生以来就紧密地与大众文艺联系起来,多用于民间歌舞的伴奏。现今,在一些婚礼的场面,广场的文艺演出、大合唱的伴奏、以及酒吧都可以看见手风琴的影子,这些都反映出了手风琴作为通俗文化的一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四、从两种文化的关系看手风琴音乐多元化发展

从两种文化的社会功能上来看,通俗文化更多与物质生活相联系,易于被大众接受,表现形式多为娱乐和消费。高雅文化则与物质生活距离较远,只适合一些高素质与高文化水平的群体接受,具有重要的价值引导功能,不易被大众所接受,因此流传范围较窄。但作为文化的两种形态,二者是否真的就水火不容呢?不是这样的。通俗文化是高雅文化的基础,高雅文化经通俗文化升华而来。通俗文化为高雅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材料,是高雅文化得以形成的肥沃土壤。专业的音乐作品也是经由民间素材提炼升华而成。高雅文化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比较深刻、恒定,因此可以影响到通俗文化的发展,但通俗文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流行性,因此高雅文化到通俗文化是一种单向流动,正如我们的手风琴教学,高校的手风琴教学注重的是精湛技巧的训练,更高层次的音乐思想的理解与把握,但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现在国内普遍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专业手风琴教学模式,注重技巧的训练,所以,在学生学习负担重的情况下再来花大量的精力来进行枯燥的技术训练,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琴的积极性。再说业余考级,考级教材的曲目大多技术性较强,而旋律的优美性显得较弱,对于年龄较小的业余学习者来说,这些曲目难度较大,而且不是耳熟能详的乐曲,自然也会影响练琴的积极性。因此,在业余手风琴教学中,要采用趣味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打破手风琴独奏这种单一的演奏形式,多以重奏、合奏、室内乐这种新颖的演奏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曲目选择尽量贴近大众的欣赏水平,从而引起心中的共鸣。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流行手风琴,多以爵士、探戈、轻音乐、圆舞曲的形式出现,手风琴的演奏配以电声乐器的伴奏,演奏者舞蹈性的肢体语言、热烈的音乐场面,吸引了大多数手风琴爱好者的眼球,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便地展示了手风琴多元化发展的丰硕成果。演奏古典曲目,追求高难度技术,不再是手风琴发展的出路。手风琴音乐的多元发展、作品的创作、演奏的多方位展示与有力的媒体宣传才是手风琴音乐的出路,手风琴音乐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雅俗兼备的文化,我们要努力寻找这两种文化的切合点,正确审视手风琴发展的多元化与民族化,使手风琴切实贴近社会文化需求,使手风琴发展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通俗音乐论文: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

[摘 要]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通过教学会发现学生很喜欢通俗歌曲。他们甚至在其他教师上课时偷着听音乐,下课时走入各班教室你会发现很多学生在戴着耳麦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这时候你把他们的耳麦接过来听一下会发现全是通俗歌曲,有些班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唱通俗歌曲。所以,把学生喜欢的音乐带进课堂才是真正投其所好。

[关键词]选择 引入 教学实战 教育意义

学生如此热爱通俗歌曲,教师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我想从以下环节钻研慢慢改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走学生喜欢的路线来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一、结合学生特点选择通俗歌曲

何为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呢?我认为,其歌曲特点多为歌功颂德,是具有教育、感恩、励志、言词健康的通俗音乐作品。那么,如何选择定位通俗歌曲呢?走入高中每个班的音乐课堂听学生的MP3,让学生起来表演节目吸取更多的通俗歌曲,了解学生才会让高中音乐课堂更有意义。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面对家庭及工作等压力,几乎没多少时间去听音乐,再加上过重的课业负担让我们除了上课就是兼顾家庭,当然学生听和唱的歌曲我们可以借鉴吸收,有针对性学习学生喜欢的音乐作品。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教师家里都有电脑和触摸屏的手机,通过这些设备选择歌曲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把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引入高中音乐课堂

很多音乐教师专业特点的不同导致上课方式的不同,音乐教师的专业特点不同使音乐课更接近于自己的上课风格。然而通俗歌曲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也影响着下一代人,多数音乐教师都热爱通俗歌曲,专业学乐器、声乐、舞蹈的较多,然而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学习乐器可以通过乐器演奏通俗歌曲;声乐教师则更多通过演唱教学通俗歌曲;舞蹈教师也可以通过广场舞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动作,把通俗歌曲引入课堂。几乎大多数通俗歌曲最有效的伴奏乐器就是吉他,我很喜欢吉他弹唱,吉他弹唱可以让课堂气氛更活跃;所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我开设了吉他弹唱模块教学,让学生更有效地通过吉他伴奏学习通俗歌曲。

三、让教学实战行之有效地融入通俗歌曲

今天周一马上就要开始上课了,那么我该教学生哪首歌曲呢?选来选去结合专业特点;我选择了羽泉乐队的《奔跑》来进行教学,这首歌曲比较简单,学生唱起来朗朗上口。《奔跑》这首作品是羽泉、黄征于2003年创作的一首通俗歌曲,到现在已经有13年了,然而在2015年春晚中,著名京剧艺术家于魁智先生表演的京剧风格的《奔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5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及时季总决赛羽泉与助阵嘉宾邓超合唱此曲拿下了冠军。该作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音乐特点,歌曲的前半部分吉他采用的是五和弦吉他的闷音奏法,能让死气沉沉的音乐课堂更有活力。“速度七十迈,心情是自由自在……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这类经典的通俗歌曲我们要尽可能多教给学生,而且歌词的励志性很强,有一种催人奋进的感觉,让学生大声唱,告诉周围的朋友:“我能行”让高中枯燥的学习生活更有动感。

四、追根溯源,正面引导,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对高中生成长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通俗歌曲很多很多,而且很有潜力,相信大家都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很多新思想新歌曲慢慢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港台音乐的冲击,当时Beyond的作品到今天都影响着我们“80后”一代人。尤其是《真的爱你》《光辉岁月》《海阔天空》等,每首歌曲的经典旋律和歌词意义都让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郑智化的《水手》《星星点灯》、田震演唱的《执着》《铿锵玫瑰》、刘欢老师演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周杰伦的《蜗牛》等等作品无不展示着一个新生时代的开始。每首通俗歌曲都有它独特的教育教学意义,往往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教给学生的是正能量,更能让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的音乐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高中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音乐教师教的歌是他们会记住的;然而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作品也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为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

总之,社会在发展,音乐课程也在无形中变得丰富多彩,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是当务之急。这些的作品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将的作品传播给学生。教师还要发扬向学生学习的观念,让高中音乐课堂更有活力、更有特色。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的教育意义是潜移默化的,也希望更多歌手创作更多健康向上的作品传播给社会,传播出正能量。

通俗音乐论文: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通俗歌曲的探索

音乐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虽然喜欢上音乐课,但对音乐课本上的内容却不感兴趣,最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就是通俗歌曲。虽然,现在的教材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抵挡不住学生喜欢通俗歌曲的热情。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通俗歌曲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经过几年的音乐课堂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笔者就如何在音乐课堂上引入通俗歌曲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在音乐课堂上引入通俗歌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思想上认真分析通俗歌曲对音乐课堂的推动作用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民间民族音乐是阳春白雪,通俗音乐则是下里巴人,有许多教师都在研究“雅”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没有认真仔细地研究“俗”的通俗音乐。有的教师认为通俗音乐艺术性不强,演唱方法简单且不规范,在教学中不提倡通俗音乐,甚至有的教师鄙视通俗音乐,坚决不允许学生唱通俗歌曲,不准通俗音乐进入课堂。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极大地影响了通俗歌曲在学校传播,制约着学校音乐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民族、美声两种唱法,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技能,课堂几乎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整个课堂只是教师在“唱”,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因而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情感体验,没有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这种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没有师生互动,课堂沉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点,将的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表演激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可见,将通俗音乐引入音乐课堂,对学生学习音乐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的音乐作品

通俗歌曲题材广泛,选择合适的作品是音乐教师上好通俗音乐课的重要一步。什么样的通俗音乐可以引入音乐课堂呢?一定要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认识发展水平选择歌曲。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对音乐感觉、感知、思维、情感逐渐形成。

1.教师要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的歌曲,以适应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如:《北京欢迎你》、《从头再来》、《曹操》、《朋友》、《红旗飘飘》、《真心英雄》、《母亲》等。而不是个别学生唱的有关情爱的歌曲,这些歌曲将“情”、“爱”挂在嘴边,把蒙胧的爱意散发出来,容易将学生的思想过早地引向早熟,将会影响学业,甚至误了他们的前程。因此,选择通俗歌曲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行。

2.通俗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较小,较容易演唱的歌曲,不能像有些同学那样声嘶力竭地唱《向天再借五百年》、《青藏高原》、《西部放歌》,结果嗓子变坏了,自己非常难受,歌声难听,情感也没有表达出来。对那些难度较大,不容易演唱而又喜欢的好歌曲,要让学生多听,让他们从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3.选择的通俗歌曲要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理解音乐,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获得艺术享受,从中受到启发。例如:《一个真实的故事》、《让世界充满爱》、《我和你》、《相逢是首歌》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通过选择合适的通俗歌曲,培养学生各种各样的感情,可以使之进一步体会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

三、提高教师的音乐基本功和文化素养

把通俗歌曲引入中学音乐课堂,要求音乐教师具备丰富的音乐文化素养。首先,音乐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学唱的通俗歌曲作品来感染学生,并主动学习通俗音乐的创作、表演、传播等方面的知识,了解通俗音乐作为社会文化所具有的特性;其次,通俗音乐的教学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艺术教学、社会文化教学等内容的教学,只谈音乐或只谈文化都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会偏离教学目的,误导学生。因此,音乐教师在提高综合知识的同时,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法,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这些综合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课外音乐生活,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相信他们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师生之间可多进行平等的交流。

四、要合理地安排时间,掌握尺度

引入通俗歌曲,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中学音乐教学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引入通俗音乐应遵循适度的原则,掌握适度原则,不能因为教师个人的喜好或受学生兴趣的影响而放弃教学内容自身的有序性、逻辑性。在每节课中,在讲好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教唱通俗歌曲,或让学生推荐喜欢唱歌的同学上台表演,让他们唱唱自己喜爱的歌曲,可以唱我们教材上的歌曲,也可以唱课外学会的流行歌曲,教师可以适当地对他们进行一番评价和鼓励,同时给他们讲一下声音的控制、气息的运用等知识。这样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好的苗子,为班级文娱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

总之,面对通俗音乐的广泛“通俗”和巨大挑战,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通俗音乐,让通俗音乐服务于课堂音乐教学,使得学生拥有更好的发展,并为自己和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通俗音乐论文:探析通俗音乐引进高师音乐课堂的途径

摘 要:通俗音乐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简单易学,具有多样化的音乐主题。无论是表现怎样的主题,都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巧,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有些作品旋律优美流畅,使得大学生对通俗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师课堂中引入通俗音乐,既弥补了音乐的课堂知识,而且又使大学生的音乐生活变得更丰富,促进高师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通俗音乐;高师音乐课堂;途径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懂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人,培养的过程需要通过美育与德育兼施的方式来实现。将通俗歌曲进入高师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健康的通俗音乐与低俗的通俗音乐,进一步培养了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通俗音乐,是“美育”的一种形式,也是一门非常具有实践性的学科。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唱歌曲的记忆能力,也可以锻炼大学生们的音乐律动感、肢体协调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要有足够新颖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音乐道德素养,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通俗音乐。针对通俗音乐,有一部分音乐教师往往把眼光局限在自己所学的范围之内,不太愿意接受当今比较时尚的音乐元素,被动地保持着传统的音乐理念,排斥通俗音乐,认为通俗音乐较为低俗庸气。这种观念是片面的,现在的通俗音乐,不排除有一部分属于低俗的,但是绝大部分还是较为先进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接受的。所以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发扬创新精神,更新教学观念,开阔音乐视野,多元化地学习音乐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善于分辨通俗音乐的优劣之分。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材中的音乐内容,往往强调的是民族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生活中,大学生爱听的都是通俗音乐,所以,教师在教育传统音乐的同时,应该找到音乐教材与流行音乐的契合点,在课堂上掺杂些健康向上的且与之相似的通俗音乐,以便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

二、利用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授之以鱼,还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一个虚假的表象,更多的是透过知识的表象来认清事情的一种本质的内涵。在我们音乐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一段旋律,让他们自己判断旋律的情绪是怎么样或者是让他们依据旋律填词歌唱,以便培养他们的创编能力,这些都可运用到音乐的各个领域,尽量做到“弹”、“唱”、“跳”三者的结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发展。

任何一首通俗音乐,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北京欢迎你》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征集评选活动组委会、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文物局再度携手合作创作的奥运歌曲。歌曲由海内外百名歌星激情演绎,几乎云集了华语流行乐坛所有的当红和实力唱将。他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出邀请,用音乐热情拥抱北京奥运客人,用音乐为奥运加油。这首歌当时红遍了全中国,乃至感染了全世界。我们把这样的歌曲带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伟大的民族凝聚力,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善于运用多媒体的音乐教学。在现在的高师教育中,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变得越来越普遍。而音乐课堂更是如此,通过多次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往往比教师一人讲授的效果更好。因为多媒体播放生动形象的音乐画面,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在这种生动的画面中,会让学生听到与画面相符一致的音乐,这就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从而调动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音乐的兴趣。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可以快速搜到从古至今的音乐历程,这样可以对比出现代通俗音乐的特色。而且使教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逐渐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尺度,善于研究多媒体教学的新花样,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善于运用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大特色,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模式。目前,除了很多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对通俗音乐的认识不够之外,学生自身对通俗音乐的潜能意识也未被充分地利用起来。音乐教学的创作,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创作性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实践,多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音乐会给他们带来的一些不一样的快乐,让他们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使音乐更好听,更自然流畅,更丰富多彩。在学习一首通俗歌曲的同时,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同样的旋律,写出不一样的歌词,表现不一样的内容。同样的歌曲,唱出不一样的风格,演出不一样的演唱形式,让学生学会自导自演。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尽情的发挥,大胆实现自我的创编能力。大学生的音乐创作教学,是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通俗音乐的热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是要注意在引导创造力的同时,教师正确的引导与规范尤为重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