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音乐鉴赏论文

摘要: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及感悟,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并具有一定的音乐创造能力。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及教师的潜力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不是简单的量的充斥,而是快乐的、互动的、融洽的、主动的课堂。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鉴赏教学高中音乐论文

一、从音乐欣赏启始课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鉴赏单元的教学中,也要利用单元的启始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来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如湘版的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中及时节《华夏音乐之光》,是古代音乐的竞选,旨在通过聆听和分析这些作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虽然本课内容非常好听,但学生也会对本节内容会有点不喜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目标不能定的太高,重点就是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并熟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并对它产生兴趣。涉及到欣赏的音乐专业术语较多,要真正的理解音乐、说出作品在节奏、调式、和声等方面特点还有一点的难度,势必会影响高一新生系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八音和鸣》《酒狂》《阳关三叠》《黄莺吟》等作品进行鉴赏教学。

二、体验校园音乐文化,提升学生音乐鉴赏的品位

在通俗歌曲泛滥成灾,学生鉴赏能力和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的今天,学校应支持良性的发展导向,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构建绿色音乐生活氛围,渗透中国民族音乐和经典的西洋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品位。如中国作品《茉莉花》《小白菜》《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江河水》《梁祝》《二泉映月》,西洋作品《命运》《邀舞》《梦幻曲》《卡门序曲》《饮洒歌》《1812序曲》《水中倒影》《故乡的亲人》《我的太阳》等等。坚持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以美辅德”,在高尚的音乐艺术中潜移墨化地善化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行为、语言、仪表,用音乐陶冶心灵。良好的校园音乐氛围,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学习,课堂上所学曲目在课外也能再次听赏,使其产生内外共鸣。

三、搭建校园音乐践平台,实现课堂内外联动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为了实现课堂内外联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就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搭建校园音乐生活的实践鉴赏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展现其才能,增强求知欲。如利用校园广播给学生每天呈现不同的音乐,周一播放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格罗菲《大峡谷组曲》等世界名曲,提高师生品味,拓展音乐视野,周二播放《梁祝》《春江花月夜》《赛马》《茉莉花》等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多姿。周三播放《出塞》《明日歌》《江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古诗词系列歌曲,学生听歌又可记忆古诗词一举两得。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开展乐评兴趣小组,对音乐感悟强且写作出色的学生和演讲水平高的学生组成广播台乐评栏目,搜集整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鉴赏后感文章,利用中午和课外活动时间,每周播出一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乐评能力。搭建校园音乐的实践平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使课堂学习变得生动而实在,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扭转了被动教学的局面,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价值也充分得以肯定和实现。

作者:朱竞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及时高级中学

音乐鉴赏论文:小学音乐鉴赏教学研究论文

一、运用审美规律,获得音乐情感

想象和联想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让他们领会乐曲中的情感和意境。所以,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曲中的意境,从而将人类本该拥有的灵性催生出来,进而使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得到升华。《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傣族名歌,这首歌曲将傣族的淳朴自然及本民族的格调展露无遗。教师在教这首歌曲时,可以用不含有歌词的曲子。为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教师可以使用PPT给学生播放一些傣族美丽的图片,并附带音乐。这首曲子听的时候,就像一个清灵可爱的傣族姑娘沐浴在月光之下,吹着动听的葫芦丝。姑娘所吹的曲子中含着些许青涩的情意,带着一丝若隐若现的幸福。姑娘是在思念某个少年,那少年英俊爽朗,而此时,少年则站在不远处偷偷地听姑娘吹葫芦丝。这个画面优美,青涩,灵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听者曲子,想象曲子的画面,再将PPT播放给学生感受,让他们的想象更加深刻。

二、运用视频影像,感悟音乐内涵

有美感,才有可欣赏的地方,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指导时,应当充分运用审美知觉的规律,让学生的全身感官都参与到对美的欣赏中,并感受音乐各方面的美,从而让学生将一整首歌曲理解通透。只有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让学生把握好音乐的整体情绪,才能更理解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从而对音乐的整体有所知觉。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在教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感受歌曲中的内容和情绪。《七子之歌——澳门》是《澳门岁月》的主题曲,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那种爱国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澳门岁月》这部纪录片,并让学生明白曲中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中国,澳门就像中国的孩子,它曾是被他国掠夺的中国国土,经三百年后回到中国母亲的怀抱中。每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族灵魂是不相同的,尽管澳门被夺,但掠夺者无法将那种民族的灵魂改变,澳门流淌着中国的血液,拥有中国的灵魂,因此,它一直期盼着能回到原本的位置上。这是歌词“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最本质的意思。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全部情感调动,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

三、舞蹈表演结合,加深音乐理解

肢体动作可以将乐曲中的美感表现出来,舞者或编舞者在编排舞蹈时,必然会对曲子中的风格、情感有所了解。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体会到曲中的意思,也让学生的天性释放出来,运用舞蹈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以《铃儿响叮当》为例,这首歌很欢快,经常被认作是圣诞歌曲。这首歌欢快、和乐,其舞蹈动作的跳跃次数很多。教师在教生舞蹈时,应当尽量让学生以动作表现出曲中的欢乐,并为学生渲染一下气氛,让学生将圣诞节想象成中国的新年,从而清晰学生的感觉。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生鉴赏歌曲时,首先要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唤醒、运用审美规律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运用视频和影像让学生感悟音乐的内涵、并能结合舞蹈动作,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张勇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

音乐鉴赏论文:音乐鉴赏教学研究论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打开音乐的大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让音乐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世界多元化带来多元化音乐的今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古今中外的音乐让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音乐有一个了解,然后引经据典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作者的情感世界,走进音乐所赋予的情感里,对音乐产生共鸣。例如,教师可以引入平时社会中流行的某些歌曲,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中的情感,让学生学会鉴别音乐,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引导学生学习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是音乐鉴赏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也就谈不上对音乐的鉴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音乐乐理知识多而复杂,小学生很难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有选择地学习音乐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乐谱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识谱,将乐谱与鉴赏、演唱、演奏、创造等联系起来,认识音乐的表现形式之后,再深入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更加有效地鉴别音乐作品。

三、音乐技能与课堂表演结合起来

音乐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唱歌,还要教会学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体会音乐的情感,然后唱出有感情的歌曲。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用图片、视频、乐器声音等资料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口琴、钢琴、笛子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此外,教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要充分发挥课堂表演的作用,让学生亲自体验音乐的各种形象,感悟其中的情感,并加强与学生交流,实现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作者:范庆芬 刘岩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秋梨沟镇学校 吉林省敦化市贤儒镇中心小学校

音乐鉴赏论文: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音乐鉴赏就是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旋律、体验节奏等方式对音乐创作和审美表达进行充分感悟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完善人格,激发创造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上述背景,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对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进行了思考,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拓展学生在音乐领域的更高追求,丰富高职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美育教学发展的主要途径,音乐鉴赏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教材体系、课程设置、鉴赏模式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发挥音乐鉴赏课程在高职院校美育中的真实价值。本文将从音乐鉴赏课程的教育价值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现状问题,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方式进行探讨。

一、音乐鉴赏的审美教育价值

新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将“以音乐审美为教学核心”放在了课程的头条位置,音乐的艺术美决定了音乐鉴赏教育对学生的审美价值提升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自觉审美的过程中,应贯穿所有主观和客观审美元素,并以鉴赏过程中产生的美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而言,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所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均需要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这种特性也决定了音乐鉴赏是学习或感悟所有音乐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能力的主要措施,因此音乐鉴赏课程是高校审美教育的及时步,其具体审美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1.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审美认知,例如对音乐的分辨能力、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2.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音乐情感的辨别能力、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的进一步升华。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更应该将重点放在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上,而并非只注重音乐的时代意义与韵律形式。

二、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1.高职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音乐鉴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也追溯到春秋孔子时期,当时就有诗书礼乐等课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内外音乐教育也逐渐趋于成熟,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教育部门并未对音乐鉴赏课程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大纲要求,各院校大多是针对学校本身情况制定音乐鉴赏教学计划。教学的主要对象一般为大一学生,内容以乐理基础、西方音乐鉴赏、民族音乐鉴赏、传统音乐鉴赏为主,对学生而言,由于在高中时期缺乏音乐教育基础,在接触音乐鉴赏课程时容易产生专业性代沟,导致学生望而生畏。此外,从教师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大多数为科班出身,专业水平非常高,但教学水平却与专业水平不成正比,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所讲的专业术语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也是目前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弊病。2.高职鉴赏课教学存在问题。一是音乐鉴赏课程未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音乐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修养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教学效果却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安排的音乐鉴赏课程随机性太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的鉴赏曲目,教学进度不一致,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的音乐知识有限;其次,很多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不重视,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缺乏学习热情,此外,音乐鉴赏的教学模式也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音乐鉴赏课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音频和乐器设备,导致音乐鉴赏课只能局限在多媒体教室中,无法让学生真实感受现场交响乐、钢琴曲等需要现场进行细致欣赏的曲目,制约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二是鉴赏教学方法欠创新,无法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仍然沿用欣赏———讲解———评价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逐渐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音乐潮流,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当前的音乐文化对鉴赏课程进行改革,导致音乐鉴赏教学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逐渐与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脱节。

三、多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考

1.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建构分析。首先,高职院校需针对音乐鉴赏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规范教学任务,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从而规避传统教学的疏漏;其次,需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针对性强、鉴赏内容丰富、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模式,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音乐鉴赏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索,寓教于乐;,音乐鉴赏一定要有预计的教学效果,虽然在教师心中,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各不相同,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必定是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对音乐领域不断探索的求知欲,这也是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的热情,培养其艺术修养,端正音乐鉴赏的学习态度。2.结合多元化背景,丰富音乐鉴赏的内涵。首先,安排教学内容时多元化音乐并举。音乐鉴赏课程与音乐教学课程的主要差别在于,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音乐作品种类各异,且时间和地理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种音乐风格进行详细阐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按照世界文化的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传统教学中通常分为西方音乐、东方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模块进行单元鉴赏教学,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流派特点和作曲家有相对的了解,但由于个体所具备的特殊性,历史上每位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均有较大的差异,无法一概而论,因此仅以“面”的扩展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就显得内容空泛,缺乏深入。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面”的教学基础上,通过选取音乐作品中特定的“点”来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鉴赏分析,例如在鉴赏20世纪初的Twelvetone(十二音)音乐时,可选取A.Schoenberg(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为例,对作品片段化、急剧跳动的主旋律,不规则、出人意料的节奏以及无调性的和声等微观特征进行鉴赏,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曲家所描述的二战中惨遭屠杀的犹太人悲惨的心理世界。通过“面”与“点”的结合,可让学生掌握多种音乐观念,提高了对具体音乐现象和整体格局的分析和聆听能力。其次,将音乐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情境。音乐是文化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直接联系,但现有的教学方式没有对文化情境的差异进行强调,缺乏对社会背景、宗教、艺术、经济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因此教师需将音乐置身于多元文化情境下,例如在西方中世纪音乐鉴赏过程中,对GregoryChant(格里高利圣咏)进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从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宗教仪式等知识的讲解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到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广泛影响,而GregoryChant的功能则是作为宗教礼拜仪式的背景音乐,主旋律偏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带有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宗教意味,这样学生就便于理解记忆。再如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时,可结合多媒体屏幕,创设对应的自然环境,例如教师在讲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可将作品置身于无锡二泉池旁,月恋水、水怀月,在泉与月的相互衬托下,全曲时而沉静、时而躁动变奏、时而激昂愤懑、时而深沉忧伤,这也凸显出了阿炳一生的辛酸痛苦,以及内心对生命的豁达体验。3.改革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是充分运用网络音乐资源。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音乐资源,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聆听欣赏,并尝试着理解作品中的核心音乐元素,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Fade》《克罗地亚狂想曲》《IntroAE86》等流行电子音乐和钢琴曲,让学生自由选取不同的版本进行鉴赏,并要求学生对不同演奏家的版本进行比较,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发言,并将发言情况纳入到评价考核成绩当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熟悉音乐作品的前提下与同学进行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交流,可谓一举多得。二是由传统讲授式课堂朝讨论主导课堂转变。在进行讨论式鉴赏教学时,教师可对讨论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并提前布置给学生,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维也纳派的三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何异同?导致这种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位作曲家生活境遇是怎样的?其音乐是如何被社会接受的?等等,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书籍和音频资料。在课堂上选取几名学生进行陈述,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学生陈述完毕后教师给予充分提示和指导,或者让学生分两组进行辩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裁判,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将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各学科、专业和课程相互交叉的趋势,对音乐鉴赏课程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在具体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音乐鉴赏教学融入到多元文化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张雁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

音乐鉴赏论文:影视音乐鉴赏教学风格

本文作者:陈莹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影视音乐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的特殊优势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升华影视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宣泄主人公内心情感、营造主题意境等基本功能,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当前,国内多数高校均开设了音乐鉴赏类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事实证明,大学生对这类课程比较喜欢,尤其是一些经典影视作品中的经典音乐。的影视音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修正其偏执、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真、善、美有更深刻的领悟。影视音乐欣赏让学生对影视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在教学中再增加一些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学生学起来也更有兴趣。尽管影视音乐欣赏是以电影和电视的视频片段作为载体,但必须以音乐素材为主要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影视剧转移到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尝试和乐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和渴望。从大量的课程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多数都有自己喜爱的电影类型,女生较喜欢文艺和清新风格的影片,男生则喜欢题材比较宏大的电影,不同风格的电影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新一代大学生都比较有个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去探寻影视音乐的奥秘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教师,笔者经常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同一主题下的影视音乐,并分别对他们进行评论,或者直接让学生在讲台上发表个人对影视音乐的不同看法,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影视音乐《家园》欣赏教学设计

电视剧《闯关东》作为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年大戏,在央视创下了收视神话,全国多数观众在同一时间观看了《闯关东》的大结局。长达52集的鸿篇巨制,生动再现了从义和团运动到“九•一八”时期,在动荡中的人口迁徙和奋斗历史。一曲旋律舒展、风格多变、气势恢宏的片尾曲《家园》则成功地塑造了山东“闯民”的高大形象。此曲由刘欢作曲,王敏、张宏森作词。全曲由三部分组成,及时段由刘欢演唱,曲调跌宕,充满浪漫情怀;第二部分由宋祖英和刘欢共同演唱,甜美动人的东北民谣《摇篮曲》结合富有律动的Rap说唱,“土洋”结合,形式新颖;第三部分再由刘欢演唱,此曲高亢、激昂的高音部分将音乐迅速推向高潮。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以歌曲《家园》欣赏为主要内容进行如下教学设计:1.走近“家园”(1)欣赏默片《家园》。首先教师在课前将片尾曲的音乐关掉,课上播放无声的《家园》视频;然后让学生围绕音乐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谈谈看完这段无声视频后的感受;教师概括总结音乐在影视作品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关注影视音乐。(2)联想《家园》音乐。教师先简单介绍电视剧《闯关东》的故事情节;再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及所看视频联想片尾曲的音乐风格。2.走进“家园”(1)聆听《家园》。教师先播放完整的片尾曲《家园》;再让学生将听到的音乐与之前设想出的音乐做比较分析;教师总结歌曲《家园》的音乐风格特点。(2)剖析《家园》(谱例1)。教师将分段处理的《家园》分4段播放,每放完一段,让学生说出该段音乐的演唱者;再用PPT课件显示乐曲歌词;总结出及时段、第二段的Rap和第三段都是由刘欢演唱,第二段女声部分由宋祖英演唱,曲调选自东北民歌《摇篮曲》。然后让学生结合《闯关东》的主题,思考歌曲为什么加入东北民歌的片段;教师总结影视音乐具有的地域性特点,并具体做出分析。(3)学唱《家园》。教师用PPT课件显示乐曲简谱;然后教师弹钢琴,学生分段学唱歌曲简谱;待基本掌握旋律后,学生跟随钢琴伴奏演唱歌词;接着请学生谈谈对Rap的认识;让一位学生演奏架子鼓,一位学生朗读Rap部分的说唱;教师再概述Rap的由来、特点和国内外代表性说唱歌手;再请学生模仿歌曲中刘欢说唱的内容,节奏律动可以自由发挥;教师弹伴奏,学生分三组演唱;一部分男生齐唱刘欢片段,全体女生齐唱宋祖英的《摇篮曲》;一部分男生配合女生演唱Rap片段。谱例13.走出“家园”(1)比较刘欢、宋祖英的演唱风格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两位歌唱家,再让学生列举刘欢和宋祖英的其他代表性歌曲;接着让学生进一步谈谈两位歌手的唱法和音乐风格有哪些不同;教师总结:刘欢和宋祖英分别属于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前者演唱流行音乐居多,后者擅长演唱民歌。(2)“民族风”与“流行风”的相互融合先让学生列举“民族风”歌手与“流行风”歌手搭档演唱的歌曲;接着教师补充:玖月奇迹的《中国美》,宋祖英和周杰伦的《本草纲目》,谭晶和陈奕迅的《龙文》等;然后播放玖月奇迹演唱的《中国美》视频;请学生分组讨论“民族风”与“流行风”相互融合的优缺点;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分成两组,进行5分钟辩论会研讨。4.重返“家园”(1)了解影视音乐的种类。先让学生欣赏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曲;再让他们分组讨论影视音乐中的其他类型;然后教师总结:除了片头曲、片尾曲之外,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还有插曲、背景音乐等音乐类型,讲解它们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的不同的重要作用。(2)3位学生代表演唱《家园》。先由教师播放《家园》的伴奏音乐,接着让一位男生演唱刘欢所唱的片段,一位女生演唱宋祖英所唱的片段,一位学生演唱Rap部分。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课程的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中,以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尾曲《家园》为载体,以走近“家园”、走进“家园”、走出“家园”和重返“家园”为主线,通过看、听、析、唱、辩等环节展开教学。具体教学理念体现如下:

1.多媒体视听教学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在影视音乐欣赏教学中,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教学优势表现得就更加优越。多媒体设备可以将音乐分片段进行欣赏,也可借助一些音乐软件,如Cakewalk软件可以将音乐作品的各个声部分成若干音轨输入电脑,欣赏时可播放其中任意一音轨或多个音轨。这节课,在欣赏片尾曲《家园》时,教师可运用Cakewalk软件将这首歌曲的女声、男声及Rap分成三个音轨输入电脑中,课堂上分段播放,让学生清晰地欣赏各段,充分领略每一段的音乐特色。

2.注重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提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体验的层面上,而应该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基础上转变为理性的认知。在影视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通过聆听音乐、演唱、创作等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实践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对音乐的感性体会,并在感性体会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观察和思考,才有可能将感性的体验转化为理性的认识。本节课,教师通过观看、聆听和演唱等一系列感性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从视听两方面感性接触歌曲《家园》,在走出“家园”教学环节时,又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的特点,并进一步展开讨论。

3.以学生为本,培养独立创新思维传统教学注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演示,几乎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空间。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理应转变为“主动”。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本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答辩、自由发挥Rap说唱和架子鼓伴奏等教学环节,为学生开辟一片宽阔的思维天地。结语作为当今的“80后”向“90后”转变的大学生群体,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显然不能满足多数大学生在音乐课程方面的需求,影视音乐欣赏无疑为大学生开阔了艺术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契机。

音乐鉴赏论文:音乐鉴赏教学论文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学生的音乐鉴赏活动是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鉴赏审美想象创造性思维

音乐鉴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充分体验和领悟音乐的审美活动。音乐鉴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响来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欣赏者产生联想的。在鉴赏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乐曲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喜、怒、哀、乐,并能够想象出音乐表现的情景。若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就更能够正确的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意境。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这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的凄美爱情故事,并充分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充满好奇,之后欣赏了大型交响乐现场演奏版《梁山伯与祝英台》c小提琴优美的声音时而深情,时而欢快,时而激烈,时而如泣如诉,引人入胜。我在教学中又加入了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情节的影片片段,学生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感染,有的随着音乐小声哼起了化蝶的主旋律,有的轻声吹着口哨随着音乐走,有的同学做拉提琴状……充分了解了作品表达的内容后,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再引导到对乐曲的感受上,能带给学生各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想象,同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由于每个人的着眼点与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区别,联想出的内容也不会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是一种再创造,对音乐的感受就会千变万化。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正确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来进行创造,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鉴赏中的灵感思维是丰富的,有时通过聆听音乐还会萌发和获得超越音乐范畴的灵感,给审美主体带来顿悟。

二、采取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了古诗《春江花月夜》的配乐诗朗诵。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中国古典的山水画面,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感受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之后再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能用较大的激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为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情境审美化。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及时组曲中的《晨景》是充分运用配器手法描绘地中海岸的自然风光的。在欣赏之前我做了个尝试,选择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号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乐器色彩及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小组讨论汇报:小号——金黄色——嘹亮又有贵族气质或英雄形象:双簧管——幽雅甜美的淑女形象:大提琴——深沉醇厚的绅士形象:长笛——淡兰色轻柔透明的:单簧管——清澈轻盈。从而知道不同乐器的音色所塑造出的不同音乐形象。既从理性方面认识了乐器,又从感性方面丰富了对音乐形象的想象。

三、结合艺术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和开辟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参与途径,设计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同时又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入其中,采用必要的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求知的通道,为学生的实践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实践参与的冲动,并能全身心、多方位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声乐作品的鉴赏教学中,应重视对作品的演唱实践。声乐作品的表现是通过词曲作者谱曲,再由歌唱者投入情感演唱再创造的过程。对作品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歌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因为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是独特的。尤其是在合唱作品的练习中,要达到声部的和谐、统一是不容易的。学生往往为不受对方的干扰要大声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造成声音不统一,声部不和谐,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给他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声音的和谐之美。例如在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的鉴赏中,选取学生最熟悉的《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乐章实践演唱,并根据学生情况分声部练习,待两个声部基本唱会后,选个别音乐基础好的学生担任领唱或学唱第三个声部,使学生陶醉在自己营造的艺术氛围里,他们的心在他们自己创造的美中滋养、散步、飞扬。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必然融入自己的想象,注入自己的情感,这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进入了创造性的精神状态,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进一步的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的音乐鉴赏活动是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听懂了音乐后,他们会自觉地在音乐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画面,从而真正使音乐鉴赏活动成为创造性思维运动的过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也是一个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主动的听、主动的想象来实现。让学生在鉴赏中多听、多想、多思维、多创造,引导他们的体验音乐情感。

四、通过即兴创编和表演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鉴赏中,可以让学生采用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自勾画面、自编律动等丰富多采的创造实践,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性尝试。即兴创作和表演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即兴创作和表演的好处在于:首先不必依照事先设计的乐谱和事先的排练,减少技术负担:其次即兴活动比较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再者即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反应的能力。由于即兴活动属于即时临场发挥,因此即兴创作的成果显得粗糙。但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音乐训练可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所以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即兴创作与表演能力是创造性教学的新举措。例如在《影视音乐》的鉴赏中,我给学生准备了几部影视中的场景:1、激烈的战斗场面,2、和谐温馨的生活场面。3、幽默滑稽的动画场面,4、热烈欢腾的节日场面。让学生从提供的十个音乐片段中为他们选择合适的音乐。学生们努力用音乐来烘托情绪,塑造形象。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每个场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景会因学生的想象、联想和个性化认知的不同,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不同而产生多种结果,为学生今后的创造发展奠定基础。

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即兴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为熟悉的歌词新编节奏和旋律,音乐常识的选择、连线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降低了创作的难度,也提高了音乐鉴赏课的时效。在教学中以此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浸透创作音乐的意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创作特点,享受创作的过程,品尝成功的甜蜜。在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的练习中,有的学生为《茉莉花》填新词,有的为《明天会更好》填新词,有的为《吉祥三宝》填新词,还有的为《北风吹》、《菊花台》、《东方红》、《欢乐颂》、《心愿》、《隐形的翅膀》、《栀子花开》……太多了!学生在临时的“音乐会”上演唱自己的作品,并简单讲述创作过程。演唱结束后教师简单点评。他们专注的表情,热烈的掌声,以及各具特色的演唱情景相信一定会深深地扎根在同学们的记忆土壤里并且会生根发芽。

五、运用学科整合的优势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它虽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音乐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个是浪漫的形象思维,一个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它们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全都离不开想象。音乐的想象能使科学的幻想插上翅膀,使科学家得以发挥聪明才智,把幻想变成现实。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酷爱音乐并受到了启发,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创造出世界的奇迹。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较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学生刚开始不知道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并表现出不喜欢听古曲的意向。通过我用媒体的渲染,用“垓下之战”的历史故事来导入,并结合古诗《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引导学生对琵琶音色的认识。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并在聆听音乐后,感受到一面琵琶竟能表现出这样一个雄壮的战斗故事,就自然地把音乐中的强、弱、快、慢联想成了战斗、埋伏、追击、战败等相关的音乐形象,战场在音乐中得到了再现,再细听后就更能想像出那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了。

音乐与美术也是相关学科。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看到“画外之景”,同样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也能听到“弦外之音”。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如歌曲《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是那弯弯的小船……”就刻画了一个美丽夜景的画面。这种视觉与感觉的联想,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领悟音乐作品。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促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运用学科多元化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综合能力。

音乐鉴赏论文:高中音乐鉴赏高效课堂模式

摘 要: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及感悟,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并具有一定的音乐创造能力。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及教师的潜力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不是简单的量的充斥,而是快乐的、互动的、融洽的、主动的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审美教育;音乐素养;课堂气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文明进程史上的奇葩。如何让音乐在人类的发展中继承并创新,是教育者的职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情操。在减负提质的新背景下,音乐不只是简单的教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带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和享受,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内,打开学生通向音乐殿堂的大门,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相长的快乐天堂。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锻炼琢磨,我认为音乐课这样上的话,学生肯定是喜欢的,也是快乐的,更能体现我们所提倡的高效课堂。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器材进行教学

在音乐欣赏课上,可以运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唱,改变以往放录音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阔视野又提高审美能力。

二、利用联想进行教学

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景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三、利用流行音乐进行教学

用流行歌曲提高音乐素养,目前真正适合中学生演唱的教学歌曲并不多,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支持校园歌曲的发展。流行歌曲逐渐走向多元化,很多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愉悦身心,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作品是值得推广的。适当引用《让世界充满爱》《听妈妈的话》等质量较高的流行歌,激发学生演唱的欲望。

结合学生现有的欣赏水平,让流行歌曲为我所用,真正促进中学生有效发展。流行音乐是现代中学生都非常喜欢的,在讲这一节的时候,我可以给他们找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比如韩红的《天亮了》、满文军的《懂你》等,这样提高大家的兴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在教学中提倡在快乐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音乐课本身就要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走向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微笑,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我在讲《京剧》这一课时,让学生打击锣和镲,体验锣鼓带给他们的乐趣,并通过学习兰花指来提高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这样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整节课学生始终都在轻松快乐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学《京剧》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作为音乐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一开始我先给他们演唱一段现代京剧,还有对脸谱的认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对京剧很感兴趣,可以让学生更有自信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唱几句比较典型的京剧唱段。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会继续认真学习新课标,深挖教材,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将新的理念运用于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音乐空间这片自主表现的广阔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让我们音乐课堂充满鲜活,充满灵动。作为音乐教师,从工作以来,始终有一句座右铭推动着我前进,那就是只有锻炼才能成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点我坚信不疑!

音乐鉴赏论文:音乐鉴赏活动社会功能和音乐传播价值解读

音乐传播者应当主动地通过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易于他人接受的途径、渠道和方式,把的、健康的、有利于民族发展的音乐传播开来并且传承下去,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做到"传者善传".传播音乐,就应该把握音乐鉴赏活动的本质和意义,努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从多元视角去了解音乐作品及其表达的情感,使得有利于民族的、的、可传承的音乐作品得以分享和传播并且变得更有生命内涵。

一、音乐鉴赏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音乐鉴赏活动中的主体是人,处于支配地位;客体是音乐,是审美的对象。

(一)主体对客体的影响

由于鉴赏主体的身世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和工作领域多样化,还有不同于他人的接触音乐的途径、场合、时间、目的以及心情,使得在鉴赏活动中,不同的鉴赏主体对鉴赏客体有不同的理解、感受。但音乐作品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理解和欣赏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的。由于音乐作品潜在的不确定性,这就为鉴赏主体留下了非常充分地、不可言尽的创作空间。比如聂耳的《卖报歌》,歌曲基调乐观活泼,结构短小,给人一种乐观、自信、积极的感觉。既表现出那个时期少年对旧社会制度的不满,又表现出了他们对于未来光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客体对主体的影响

音乐鉴赏中的客体反过来也会作用于主体。由于音乐作品在节奏、韵律、风格上有着千差万别的变化,因此不同的音乐作品就会给音乐鉴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例如歌曲《青藏高原》旋律优美,表达了人们对青藏高原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听起来不仅给人予很强的时代感,又蕴含着浓烈西藏民歌质朴的情愫和的韵味。而歌曲《大刀进行曲》,节奏铿锵有力,激越澎湃,表达出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信心。同时,音乐作品还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放松,比如烦闷时可以听一些舒缓、优雅的音乐来放松心情。

(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音乐鉴赏活动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和客体一起构成了审美关系。从审美关系来看,主体与客体是辩证地相互依存的,没有客体的存在,就没有主体的存在。比如对于音乐作品《红旗颂》来说,它的存在形式就在于欣赏者和这首歌曲的关系之中。"欣赏"就意味着主体与客体的充分交流和作用,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主、客体合一的综合体验形态是音乐鉴赏活动的整体属性和本质特征,理想的音乐鉴赏活动,应当是在聆听主体与形式客体之间构建音乐审美的整体。

二、把握音乐鉴赏活动的内在本质

(一)音乐鉴赏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再造

在音乐鉴赏的审美体验中,还包含着鉴赏者充分的创造性意味。因为即使音乐家本人给出具体的作品内容解释,要求听众按图索骥地去欣赏,聆听者也未必就一定会那样去解释或获得那样的体会,他们总是有着自己的种种精神创造。例如着名指挥家卡拉扬对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主部主题的解读,认为它是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而副部主题则是细腻、温柔的情感。

(二)音乐鉴赏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认知过程

作为音乐鉴赏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综合运用是鉴赏活动进行的基本思维前提。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同时运用感性与理性两种认识手段,感性、理性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共同发挥作用。

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不是两个分开进行的活动。即便我们随意听一首音乐作品,在感性上的反应也包含了许多理性因素。例如,当我们在欣赏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首歌曲的节奏频率是有规则的,以及它大致的一个段落划分和音调或音色上的某种声部的分成,往往就是这些常被很多人忽略的潜在的理性因素,让我们领略到音乐整体的统一性和多样化。

三、对音乐鉴赏活动社会功能的深层考察

人们无论是创作音乐,还是演唱、演奏音乐,都是为了让人欣赏或鉴赏音乐。而音乐鉴赏活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后,归纳出音乐鉴赏活动的三大社会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和启智功能。

(一)教化功能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句话表明音乐在本质上是具有教化功能的。千百年来,音乐就有着一种无形的魔力和强悍的征服力,它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表现。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首的抗日爱国歌曲,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敌、顽强不屈的英勇气概。这首音乐作品将我们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作为大背景,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的一幅幅壮美画卷,旋律雄浑壮阔,振奋人心。鉴赏这种音乐作品,无论是在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莺歌燕舞的和平时期,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国人力量,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功效。

(二)审美功能

音乐鉴赏活动能广泛地、有力地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培养和提高广大听众的音乐感性素质,推动整个社会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比如在音乐鉴赏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接触、感受音乐作品而逐步受到音乐表现力的熏陶,进而唤起和加强人们内心中潜在的感性思维能力,品味到音乐艺术令人流连忘返的听觉魅力和音乐美感,从而具有广泛的音乐审美趣味和良好的音乐鉴赏力。

(三)启智功能

音乐鉴赏活动的启智功能,也就是说人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理智方面的某种提升。音乐相比绘画、建筑或者舞蹈等艺术而言,是相对抽象的声音艺术,它的形成基本没有生活原型可以参照,起伏跌宕的音响结构也没有依附于具体的生活实体,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对于培养大众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都非常有利。

四、从传播学视角看如何更好地传播音乐

音乐鉴赏活动的社会功能的分析研究启示我们,传播音乐,一是须做到"传者善传",二是要选择多样的欣赏方式。

(一)如何做到传者善传

要做到"传者善传",传播者必须从传播者自身、传播渠道、传播环境以及把握受传者心理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1.传播者

作为音乐作品的传播者,首先要提高自身音乐鉴赏的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视角去鉴赏作品,了解作品的核心内涵、情感、以及背后蕴涵的文化,把握音乐鉴赏活动的本质和意义。

2.传播渠道

如今音乐传播媒介多种多样,任何音乐作品都可以在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及手机媒体上传播。传播者要掌握多样的传播渠道,才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鉴赏到的音乐作品。

3.传播环境

鉴赏音乐时,如果客观环境改变,鉴赏效果也会有所区别。因此传播者在传播时要提供多姿多彩、选择宽泛的音乐鉴赏环境,为音乐聆听者的多种音乐体验提供相应的条件,使欣赏者多方位地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

4.受传者 在音乐鉴赏中的受传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音乐作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预期,因此传播者应该把握受传者的这种心理,从而进行有效的音乐传播。

(二)音乐鉴赏活动的多元欣赏方式

音乐欣赏者的个人因素形成了欣赏音乐多元的方式,随之也带来了丰富的音乐理解。

1.多种视角下的欣赏方式

音乐鉴赏包括官能欣赏、感情欣赏、理智欣赏三个方面。要从这三个方面地鉴赏一部音乐作品,必须把握作者以及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者的创作个性、曲式和题材等。

(1)时代背景和民族特征

每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有其时代意义和民族特征。鉴赏主体在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深入了解作品创作时期的时代大背景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民族特性。不同的时代背景,音乐作品所表达出的情感和内涵是不同的。比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之歌》、《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的歌曲,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了抗战胜利而斗争的民族精神。

(2)作者的创作个性

不同作曲家有不同创作风格,同一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作曲家由于生活的时代、环境、音乐素养、音乐气质的不同,因此造就了音乐风格的不同,从而欣赏音乐作品的方式也不同。

(3)曲式和体裁

曲式如二段式、三段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等;体裁如舞曲、歌曲、进行曲。由于曲式和体裁的多种多样,因此鉴赏主体在鉴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歌曲的曲式和题材,才能感悟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2.选择多样的欣赏方式,获得良好的欣赏效果

针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我们在了解其个性特点后,需要选择相关的欣赏方式去聆听,才能获得良好的欣赏效果。例如对于纯乐器作品,鉴赏者只能从音乐的音响性质和表现要素予以展开;对于严肃类音乐,鉴赏者要采取更"严肃"的方式去聆听才是合理的。

音乐鉴赏论文: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摘要]学生的音乐鉴赏活动是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鉴赏 审美 想象 创造性思维

音乐鉴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充分体验和领悟音乐的审美活动。音乐鉴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响来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欣赏者产生联想的。在鉴赏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乐曲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喜、怒、哀、乐,并能够想象出音乐表现的情景。若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就更能够正确的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意境。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这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的凄美爱情故事,并充分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充满好奇,之后欣赏了大型交响乐现场演奏版《梁山伯与祝英台》c小提琴优美的声音时而深情,时而欢快,时而激烈,时而如泣如诉,引人入胜。我在教学中又加入了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情节的影片片段,学生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感染,有的随着音乐小声哼起了化蝶的主旋律,有的轻声吹着口哨随着音乐走,有的同学做拉提琴状……充分了解了作品表达的内容后,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再引导到对乐曲的感受上,能带给学生各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想象,同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由于每个人的着眼点与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区别,联想出的内容也不会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是一种再创造,对音乐的感受就会千变万化。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正确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来进行创造,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鉴赏中的灵感思维是丰富的,有时通过聆听音乐还会萌发和获得超越音乐范畴的灵感,给审美主体带来顿悟。

二、采取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了古诗《春江花月夜》的配乐诗朗诵。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中国古典的山水画面,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感受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之后再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能用较大的激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为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情境审美化。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及时组曲中的《晨景》是充分运用配器手法描绘地中海岸的自然风光的。在欣赏之前我做了个尝试,选择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号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乐器色彩及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小组讨论汇报:小号——金黄色——嘹亮又有贵族气质或英雄形象:双簧管——幽雅甜美的淑女形象:大提琴——深沉醇厚的绅士形象:长笛——淡兰色轻柔透明的:单簧管——清澈轻盈。从而知道不同乐器的音色所塑造出的不同音乐形象。既从理性方面认识了乐器,又从感性方面丰富了对音乐形象的想象。

三、结合艺术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和开辟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参与途径,设计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同时又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入其中,采用必要的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求知的通道,为学生的实践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实践参与的冲动,并能全身心、多方位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声乐作品的鉴赏教学中,应重视对作品的演唱实践。声乐作品的表现是通过词曲作者谱曲,再由歌唱者投入情感演唱再创造的过程。对作品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歌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因为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是独特的。尤其是在合唱作品的练习中,要达到声部的和谐、统一是不容易的。学生往往为不受对方的干扰要大声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造成声音不统一,声部不和谐,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给他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声音的和谐之美。例如在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的鉴赏中,选取学生最熟悉的《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乐章实践演唱,并根据学生情况分声部练习,待两个声部基本唱会后,选个别音乐基础好的学生担任领唱或学唱第三个声部,使学生陶醉在自己营造的艺术氛围里,他们的心在他们自己创造的美中滋养、散步、飞扬。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必然融入自己的想象,注入自己的情感,这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进入了创造性的精神状态,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进一步的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的音乐鉴赏活动是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听懂了音乐后,他们会自觉地在音乐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画面,从而真正使音乐鉴赏活动成为创造性思维运动的过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也是一个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主动的听、主动的想象来实现。让学生在鉴赏中多听、多想、多思维、多创造,引导他们的体验音乐情感。

四、通过即兴创编和表演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鉴赏中,可以让学生采用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自勾画面、自编律动等丰富多采的创造实践,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性尝试。即兴创作和表演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即兴创作和表演的好处在于:首先不必依照事先设计的乐谱和事先的排练,减少 技术负担:其次即兴活动比较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再者即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反应的能力。由于即兴活动属于即时临场发挥,因此即兴创作的成果显得粗糙。但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音乐训练可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所以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即兴创作与表演能力是创造性教学的新举措。例如在《影视音乐》的鉴赏中,我给学生准备了几部影视中的场景:1、激烈的战斗场面,2、和谐温馨的生活场面。3、幽

默滑稽的动画场面,4、热烈欢腾的节日场面。让学生从提供的十个音乐片段中为他们选择合适的音乐。学生们努力用音乐来烘托情绪,塑造形象。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每个场景会因学生的想象、联想和个性化认知的不同,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不同而产生多种结果,为学生今后的创造发展奠定基础。

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即兴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为熟悉的歌词新编节奏和旋律,音乐常识的选择、连线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降低了创作的难度,也提高了音乐鉴赏课的时效。在教学中以此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浸透创作音乐的意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创作特点,享受创作的过程,品尝成功的甜蜜。在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的练习中,有的学生为《茉莉花》填新词,有的为《明天会更好》填新词,有的为《吉祥三宝》填新词,还有的为《北风吹》、《菊花台》、《东方红》、《欢乐颂》、《心愿》、《隐形的翅膀》、《栀子花开》……太多了!学生在临时的“音乐会”上演唱自己的作品,并简单讲述创作过程。演唱结束后教师简单点评。他们专注的表情,热烈的掌声,以及各具特色的演唱情景相信一定会深深地扎根在同学们的记忆土壤里并且会生根发芽。

五、运用学科整合的优势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它虽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音乐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个是浪漫的形象思维,一个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它们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全都离不开想象。音乐的想象能使科学的幻想插上翅膀,使科学家得以发挥聪明才智,把幻想变成现实。着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酷爱音乐并受到了启发,发表了着名的相对论,创造出世界的奇迹。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较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学生刚开始不知道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并表现出不喜欢听古曲的意向。通过我用媒体的渲染,用“垓下之战”的历史故事来导入,并结合古诗《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引导学生对琵琶音色的认识。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并在聆听音乐后,感受到一面琵琶竟 能表现出这样一个雄壮的战斗故事,就自然地把音乐中的强、弱、快、慢联想成了战斗、埋伏、追击、战败等相关的音乐形象,战场在音乐中得到了再现,再细听后就更能想像出那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了。

音乐与美术也是相关学科。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看到“画外之景”,同样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也能听到“弦外之音”。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如歌曲《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是那弯弯的小船……”就刻画了一个美丽夜景的画面。这种视觉与感觉的联想,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领悟音乐作品。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促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运用学科多元化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综合能力。

音乐鉴赏论文:日本动漫音乐的鉴赏

四、新世纪音乐

在你为动画中曲折的情节、宏大的场景、精细的制作而感叹时,是否同时亦被出色的音乐而迷倒呢?在接下来的新世纪音乐的赏析中,将为大家介绍日本新世纪音乐的代表人物——久石让。他1950年生于日本的长野,是日本最多产,同时也是具影响力的现代音乐艺人之一。在长达20年的傲人音乐生涯中,他担任作曲、制作、编曲和演奏等多项工作。久石让曾为超过20部电影担任配乐工作,并曾四度赢得日本电影金像奖电影配乐奖。他还从1992年起连续三年获得日本较高电影音乐大奖,1999年又第四次获得此奖。他还为许多电视连续剧以及数不清的电视广告制作配乐。这位以独特的极简风格着称的钢琴兼键盘手曾出版超过20张以上的畅销个人专辑,每张都是数一数二的佳作,可谓硕果累累!久石让早年曾就读于日本国立音乐学院,修习作曲。1982年,久石让在毕业的同时推出了他的及时张个人音乐作品专辑information。1983年,经人介绍,久石让结识了宫崎骏,此时宫崎骏正致力于《风之谷》的创作。听过久石让创作的《风之谷》的印象音乐后,宫崎骏被深深打动了。此后影片公映后更证实了宫崎骏的眼光,久石让为该片创作的配乐深深地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以及评论人。因此次年宫崎骏的 “ghibli(吉卜力)”工作室后,久石让便一直担当宫崎骏动画的音乐监督至今。下面将介绍的都是久石让大师在宫崎骏大师的动漫电影中的作品。

(一)

人到中年,人到中年。

跑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大步迈过了斗志昂扬的青年。然后……

你会是什么模样?

是事业上的失败,还是家庭的矛盾,是情感上的困扰,还是社会的压力,把你折腾成了这副猪头模样?

《飞天红猪侠》讲述的是一头猪的故事,一头中年的猪。它是宫崎骏1992年的一部动画电影。片中的配乐均由日本着名作曲家久石让作曲。而其中的《时には昔の话を》经由加藤登纪子的出色演唱,不仅为动画片增色不少,更让这首歌广为流传,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而时至今日,岁月的沧桑加深了曲调的沧桑,勾起了对宫崎骏作品的温暖舒心的回忆。

如果说《天空之城》是一部一辈子都不该忘记的电影,它告诫我们不能忘记心中的信仰,那么《飞天红猪侠》就是一部可以珍藏起来,老了之后慢慢品味的电影,品味人生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很多人把这部电影看做宫崎骏大师的自传,主角波哥年过40,与当时的宫大师年龄相仿,他生活在意大利,也是宫大师最向往的地方,他是一头猪,而宫大师也说过,人到中年,就会变成一头猪。

《时には昔の话を》是该动漫电影的片尾曲,中文译作“追忆往事”。这首曲子很简单,一开始及时段只有钢琴伴奏,第二段之后加入小提琴作为背景,旋律仍然和及时段相同。接着由小提琴带入中间的间奏,再回到主旋律,轻轻地收尾。整首曲子曲风很轻柔,但仍有情感的起伏,加藤登纪子富有磁性的低沉嗓音,将这首曲子的感觉唱出来了,真的很不错。这是一首在夜深人静、心情沉淀时很适合欣赏的曲子。演唱中隐隐蕴藏着一丝丝的感伤,然而又有恰似执着的情愫贯穿其中,人生的无奈与失意、回忆的酸楚与快乐、未来的憧憬与不安尽在其中,耐人寻味。

久石让经典无比的作曲,加藤登纪子低回深邃的歌喉,大口纯一郎内敛温柔的钢琴,飞扬跌拓的管弦乐过场,娓娓道出一位法国少妇对故友的怀念,在及时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细说人间有情,又怎是一个“愁”字可形容。人们忽略《时には昔の话を》,或许是觉得它有些过于小品,没错,它并不宏大如奔腾喧嚣的瀑布,而只是像一条涓涓小溪静静地流淌,承载着点点滴滴动人的情意沁入心间,温暖着随时光轮回的冰凉血液,打磨着被世事腐蚀的粗糙情感。

歌中唱道:

偶尔也说说昔日吧

在常去的那家店

窗边可以看到高大的路树

一杯咖啡度过一日

动荡的时代的热风正吹袭着

不管去哪里,只知道前进没有止息

有件事告诉大家,波哥事实上是一位意大利动画制作人的名字,他是宫崎骏的好朋友,他的妻子名字叫吉娜……

(二)

人是自然的孩子,也是自然的敌人。

随着科技的发达,为了种族的繁衍和生活得更好,人类越发的索需无度,与自然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直到自然愤怒地发起反击……

《もののけ姫》,中文译为《幽灵公主》,是动漫电影《幽灵公主》的片尾曲,最初听到是在港台的武侠影视剧中,用以表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乔峰站在荒凉的山坡上,凄凉无助地环望。以日本传统音乐的方式表现人神战争,听着这音乐,人们脑中仿佛能浮现出那惨烈的场景,反思人类的贪婪。

《幽灵公主》是宫崎骏在对自然与人的关系苦苦思索后的作品,是自己也没有答案的宫崎骏面对这个时代所看到的惟一希望。影片没有通常的大团圆解决,阿西达卡认识到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他对桑说的那句“一起活下去吧”,可以看出宫崎骏在宣扬的理想没有答案的情况下的无奈和期待。宫崎骏没有指出一个光明的未来,他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共处。

《幽灵公主》的配乐依然是久石让所作,这次风格如同 《风之谷》或《天空之城》的辽阔,但却融入了东方风格的调性,也有古代传说般的气氛。久石让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弦乐,奏出交响乐般宏大的效果,让你一听就感到苍凉广阔,遐想无边。同时,这部片子充满了浓郁的日本古代风情,所以在结尾《もののけ姫》中,米良美一(男)的假声独唱是具有民族特色,清澈浑厚的声音就像一个妇人在讲述远古时期的传说一般。

日本传统乐器三味线在曲中起起伏伏、蜿蜒曲折的声调传达出沧桑悲凉的感觉,曲子没有俗套的煽情曲调,有的只是那坚定而铿锵的旋律,层次丰富多变,细节处理不落俗套。

在《幽灵公主》印象集image album(包括声乐、器乐等对影片加以诠释的音乐作品集,与原声集original sound track略有差异)中,日本传统乐器三味线精彩描绘了影片的悲剧气质,而交响组曲在对悲剧气息的体现上又是另一番造化。三味线与我国的二胡音质有几分相近,交响乐却很难接近这种独特的东方音韵,于是组曲避悲戚而择悲壮,况味固然有异,精神却是统一,同样相当出彩。

改编为交响组曲的《幽灵公主》配乐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久石让的音乐才能。 贯穿整部组曲的主题部分浑厚苍茫,意蕴深远,听之则广阔而神秘的原始森林如现眼前:群山间云雾缭绕,青葱翠绿的山体掩于其中,倘从高处俯瞰,森林仿佛无边,颇有势将被其吞没之感;行走于林间小路,定睛细看,善良的森林妖精就在眼前,“格嘞格嘞”地转动小小的脑袋,为行者指明道路。《幽灵公主》的主角之一,正是以森林的面目出现的自然,而配乐本已体现出自然无所不在的宽广境界,现在改之而为交响组曲,则更是如鱼得水,寻得了与之最为投契的表现手段。

自然既是主角,其变化无常自然也是音乐所必须包容的。或狂风暴雨或死般静谧,组曲将这些自然必有的特殊情境表达得出神入化,或高亢或低婉,或咄咄逼人或静若止水,其表现力如此深广,实在令人叹服。 。《幽灵公主》是首悲歌,从宫崎骏意味深长的结尾可以看出,虽说一山不容二虎,但《幽灵公主》的主题却不是单一的,恰恰相反是辩证立体的,一方面是宫崎骏对自然与矛盾的深深无解和反思,一方面是他还有一丝希望,也就是勇敢地活下去,只要活下去,终归是有希望的。

歌曲吟唱着跨骑白狼的少女:

月光流溢

你的心跳清晰可闻

雪亮的美丽利刃啊

锋芒夺目

(三)

明明是一则末世的寓言,却被宫崎骏以一缕童心包装成孩童的梦。自开场,纯洁的少女从天而降,自云端俯视着日渐发达却也日渐腐朽的尘世间。

仿佛那值得人们去

向往一生的自由空气,只能在那凡人无可企及的天空。

作为动漫音乐的优势同时也是局限性的一点就是,它们相辅相成,一首动漫音乐会因为动漫作为音乐的背景而让人印象深刻,而动漫本身也会因为一首符合主题的动漫音乐而越发感人。的动漫作品往往音乐也是的,而的动漫音乐往往超越了动漫作品本身。因为相比需要文字或者画面的动漫,音乐是没有语言障碍的。

久石让作为宫崎骏的御用配乐,早已超出了配乐的界限,成为宫崎骏动画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没有他,宫崎骏的动画便是残缺的;没有他的音乐,梦想就像浸湿的纸面,永远无法起航。如果说久石让的音乐是宫崎骏动画中的符号,那么《天空之城》则是久石让音乐生涯的符号。在堪称之作的《天空之城》原声中,那曲《君をのせて》更是被演绎出几十上百种版本,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天空之城》的音乐以电声、合成器为主,加上圆号、童声合唱、钢琴小品等配合,《君をのせて》(中文译为《与你同行》)由井上杏美小姐演唱,作为《天空之城》的主题曲广为流传,其中由杉并儿童合唱团唱出的版本简直可以说是天使之声,久石让所创作的乐曲,让人在心旷神怡中做着飞一样的视听体验。主题曲在纯净而愉悦的童谣曲风中,意外糅入了一点悲天悯人的味道,让人有了淡淡的哀伤感。正如那《天空之城》的神奇故事。简单的音符中,流露着对逝去的祭奠与对爱的呼唤。那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是一种让你于静默中逐渐忘我的情感。乐曲所表达的也正是这么一种带着淡淡的忧伤,充满着憧憬、向往与奋进。久石让所赋予其的传神魅力,已经远远溢出宫崎骏的动漫画面之外,缔造了一个前所未见的遐想空间供听者徜徉。

《天空之城》(小提琴与钢琴)的乐曲中,如同一群飞鸟翱翔于天,提琴响起,就仿佛有一只在迁徙中受伤的大雁,正在那旋律之中奋力穿行,飞得那么孤独、忧伤,可又是那么坚定而热情……之后随即而至的钢琴淙淙之响,多少能予人以慰藉的舒缓,如同那受伤的大雁或有一刻休憇与喘息、安宁与希望……

因为日本动漫音乐多如恒河沙,限于篇幅不能一一鉴赏,笔者选材不免带有个人爱好的色彩,但是打动人心的感觉,珍惜美好的情感是每个人的共通之处,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一系列的文章。

音乐鉴赏论文: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鉴赏教学的途径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高中音乐教学摆脱了原来沉闷、没有生机的教学氛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欢快、轻松和愉悦的教学新气象。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究、实践和创新教学方式,确保能够让高中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和有效。现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高中音乐教学中鉴赏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注意事项。

一、音乐教学要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原则,进行学科的综合教育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音乐知识向更广阔的知识面延伸,并与其他学科进行适当的知识综合。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与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但是,在学科综合的过程中,教师一旦没有把握好尺寸,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使音乐教学偏离主题。

例如,教学高中音乐教材中《高亢的西北腔》,在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时,教师与学生谈论大量的西北民族习惯、服装特点、节日礼仪等问题,虽然达到了学科间综合的教学目的,但是大量历史问题的传授就会使音乐教学缺乏音乐知识性。虽然这样的音乐教学更丰富多彩,但是却有一些主次不分的感觉,这样的学科综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在音乐教学中,学科间知识的综合教学要“以音乐为本”,在以注重音乐行为和知识的前提下,将相关的知识恰当、适量地传授给学生。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教学为指导进行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

二、引导学生成为音乐鉴赏的主体

高中生是一群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见解的学生。在他们的心中,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我们就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而是要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音乐鉴赏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和进行。

1.带问题聆听。在了解一个音乐作品之前,“听”是最关键、最直接的一步。学生可以通过听觉系统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情感和魅力。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这首音乐作品的节奏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音乐作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性地欣赏这首音乐作品时就会非常认真和专注。在这种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学生的音乐思维也会变得非常活跃。

2.唱音乐主题。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哼唱音乐主题,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主题形象,对其包含的思想情感也能更加地理解,更能在音乐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高中音乐教材中《飘逸的南国风》时,当学生听完一遍歌曲《幸福歌》后,对于这首歌曲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首音乐作品的主旋律,进而帮助学生学习这首音乐作品。

3.放飞思想,进行想象。在学习和欣赏完一首音乐作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这首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想的过程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步骤,有了学生想的过程,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更具有创造力。这也正是高中音乐的教学目标。

三、适当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音乐教学灵活、多变,各种形式和特点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令人感到兴奋和愉悦。虽然这种热闹、多变的教学使音乐教学更具有活力和趣味,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只考虑课堂的氛围,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在音乐公开课中,随处可以见到即兴的课堂教学环节,如课堂表演、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等方式。这种合作、表演和讨论是教师为了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教学而设计的,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有时还没来得及合作和讨论就被教师喊停了。这样的课虽然有了形式上的“热闹”,但是却不能让学生踏踏实实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学习当中。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追随课程改革,使教学只有华丽的外壳,没有美丽的内涵。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适当地、恰到好处地设计和融入活动环节,并及时反思教学行为的成败和优缺点,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抓好教学时机,让音乐课堂既有新颖愉悦的教学形式,又有充实的教学内容。

四、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音乐知识的获得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学生自己通过感知音乐的方式获得音乐知识。所以,音乐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对音乐感知、感受和领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让学生被音乐感染和感化,从而更好地体验音乐作品的灵魂。以前那些试图给学生把音乐讲明白的教学方法,到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可取的。对于同一首音乐,在欣赏时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进行想象和联想时就有可能创造出不同的意境。因此,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不能过多地对音乐内容加以诠释,要留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五、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它能够使音乐鉴赏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资源更加广阔和多样,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情趣及主动参与音乐鉴赏的动力,从而有效提高音乐鉴赏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此,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愿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但是,在热衷这一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如容易让学生走马观花,容易让教师忽略钻研教材或把精力全部放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忽视了教法的设计。能够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充分、恰当、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才能更加和成功。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并及时改正和创新,让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和观念的变化。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高中音乐鉴赏教育更加合理。

音乐鉴赏论文:音乐鉴赏活动社会功能和音乐传播价值

音乐传播者应当主动地通过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易于他人接受的途径、渠道和方式,把的、健康的、有利于民族发展的音乐传播开来并且传承下去,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做到"传者善传".传播音乐,就应该把握音乐鉴赏活动的本质和意义,努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从多元视角去了解音乐作品及其表达的情感,使得有利于民族的、的、可传承的音乐作品得以分享和传播并且变得更有生命内涵。

一、音乐鉴赏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音乐鉴赏活动中的主体是人,处于支配地位;客体是音乐,是审美的对象。

(一)主体对客体的影响

由于鉴赏主体的身世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和工作领域多样化,还有不同于他人的接触音乐的途径、场合、时间、目的以及心情,使得在鉴赏活动中,不同的鉴赏主体对鉴赏客体有不同的理解、感受。但音乐作品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理解和欣赏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的。由于音乐作品潜在的不确定性,这就为鉴赏主体留下了非常充分地、不可言尽的创作空间。比如聂耳的《卖报歌》,歌曲基调乐观活泼,结构短小,给人一种乐观、自信、积极的感觉。既表现出那个时期少年对旧社会制度的不满,又表现出了他们对于未来光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客体对主体的影响

音乐鉴赏中的客体反过来也会作用于主体。由于音乐作品在节奏、韵律、风格上有着千差万别的变化,因此不同的音乐作品就会给音乐鉴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例如歌曲《青藏高原》旋律优美,表达了人们对青藏高原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听起来不仅给人予很强的时代感,又蕴含着浓烈西藏民歌质朴的情愫和的韵味。而歌曲《大刀进行曲》,节奏铿锵有力,激越澎湃,表达出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信心。同时,音乐作品还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放松,比如烦闷时可以听一些舒缓、优雅的音乐来放松心情。

(三)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音乐鉴赏活动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和客体一起构成了审美关系。从审美关系来看,主体与客体是辩证地相互依存的,没有客体的存在,就没有主体的存在。比如对于音乐作品《红旗颂》来说,它的存在形式就在于欣赏者和这首歌曲的关系之中。"欣赏"就意味着主体与客体的充分交流和作用,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主、客体合一的综合体验形态是音乐鉴赏活动的整体属性和本质特征,理想的音乐鉴赏活动,应当是在聆听主体与形式客体之间构建音乐审美的整体。

二、把握音乐鉴赏活动的内在本质

(一)音乐鉴赏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再造

在音乐鉴赏的审美体验中,还包含着鉴赏者充分的创造性意味。因为即使音乐家本人给出具体的作品内容解释,要求听众按图索骥地去欣赏,聆听者也未必就一定会那样去解释或获得那样的体会,他们总是有着自己的种种精神创造。例如着名指挥家卡拉扬对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主部主题的解读,认为它是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而副部主题则是细腻、温柔的情感。

(二)音乐鉴赏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认知过程

作为音乐鉴赏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综合运用是鉴赏活动进行的基本思维前提。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同时运用感性与理性两种认识手段,感性、理性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共同发挥作用。

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不是两个分开进行的活动。即便我们随意听一首音乐作品,在感性上的反应也包含了许多理性因素。例如,当我们在欣赏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首歌曲的节奏频率是有规则的,以及它大致的一个段落划分和音调或音色上的某种声部的分成,往往就是这些常被很多人忽略的潜在的理性因素,让我们领略到音乐整体的统一性和多样化。

三、对音乐鉴赏活动社会功能的深层考察

人们无论是创作音乐,还是演唱、演奏音乐,都是为了让人欣赏或鉴赏音乐。而音乐鉴赏活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后,归纳出音乐鉴赏活动的三大社会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和启智功能。

(一)教化功能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句话表明音乐在本质上是具有教化功能的。千百年来,音乐就有着一种无形的魔力和强悍的征服力,它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表现。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首的抗日爱国歌曲,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敌、顽强不屈的英勇气概。这首音乐作品将我们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作为大背景,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的一幅幅壮美画卷,旋律雄浑壮阔,振奋人心。鉴赏这种音乐作品,无论是在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莺歌燕舞的和平时期,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国人力量,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功效。

(二)审美功能

音乐鉴赏活动能广泛地、有力地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培养和提高广大听众的音乐感性素质,推动整个社会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比如在音乐鉴赏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接触、感受音乐作品而逐步受到音乐表现力的熏陶,进而唤起和加强人们内心中潜在的感性思维能力,品味到音乐艺术令人流连忘返的听觉魅力和音乐美感,从而具有广泛的音乐审美趣味和良好的音乐鉴赏力。

(三)启智功能

音乐鉴赏活动的启智功能,也就是说人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理智方面的某种提升。音乐相比绘画、建筑或者舞蹈等艺术而言,是相对抽象的声音艺术,它的形成基本没有生活原型可以参照,起伏跌宕的音响结构也没有依附于具体的生活实体,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对于培养大众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都非常有利。

四、从传播学视角看如何更好地传播音乐

音乐鉴赏活动的社会功能的分析研究启示我们,传播音乐,一是须做到"传者善传",二是要选择多样的欣赏方式。

(一)如何做到传者善传

要做到"传者善传",传播者必须从传播者自身、传播渠道、传播环境以及把握受传者心理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1.传播者

作为音乐作品的传播者,首先要提高自身音乐鉴赏的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视角去鉴赏作品,了解作品的核心内涵、情感、以及背后蕴涵的文化,把握音乐鉴赏活动的本质和意义。

2.传播渠道

如今音乐传播媒介多种多样,任何音乐作品都可以在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及手机媒体上传播。传播者要掌握多样的传播渠道,才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鉴赏到的音乐作品。

3.传播环境

鉴赏音乐时,如果客观环境改变,鉴赏效果也会有所区别。因此传播者在传播时要提供多姿多彩、选择宽泛的音乐鉴赏环境,为音乐聆听者的多种音乐体验提供相应的条件,使欣赏者多方位地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

4.受传者 在音乐鉴赏中的受传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音乐作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预期,因此传播者应该把握受传者的这种心理,从而进行有效的音乐传播。

(二)音乐鉴赏活动的多元欣赏方式

音乐欣赏者的个人因素形成了欣赏音乐多元的方式,随之也带来了丰富的音乐理解。

1.多种视角下的欣赏方式

音乐鉴赏包括官能欣赏、感情欣赏、理智欣赏三个方面。要从这三个方面地鉴赏一部音乐作品,必须把握作者以及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者的创作个性、曲式和题材等。

(1)时代背景和民族特征

每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有其时代意义和民族特征。鉴赏主体在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深入了解作品创作时期的时代大背景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民族特性。不同的时代背景,音乐作品所表达出的情感和内涵是不同的。比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之歌》、《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的歌曲,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了抗战胜利而斗争的民族精神。

(2)作者的创作个性

不同作曲家有不同创作风格,同一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作曲家由于生活的时代、环境、音乐素养、音乐气质的不同,因此造就了音乐风格的不同,从而欣赏音乐作品的方式也不同。

(3)曲式和体裁

曲式如二段式、三段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等;体裁如舞曲、歌曲、进行曲。由于曲式和体裁的多种多样,因此鉴赏主体在鉴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歌曲的曲式和题材,才能感悟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2.选择多样的欣赏方式,获得良好的欣赏效果

针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我们在了解其个性特点后,需要选择相关的欣赏方式去聆听,才能获得良好的欣赏效果。例如对于纯乐器作品,鉴赏者只能从音乐的音响性质和表现要素予以展开;对于严肃类音乐,鉴赏者要采取更"严肃"的方式去聆听才是合理的。

音乐鉴赏论文: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的思路和对策

面对充满竞争与挑战的21世纪,竞争激烈、观念混杂,而大学生们多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思维活跃。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人生经历较顺当,社会阅历较浅,容易以良好的愿望来幻想未来、勾画人生,因而当面临现实常常难以适应,加之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还要承担经济负担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重重压力。由此而来的种种矛盾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无情地呈现在当代大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幼稚的心理承受着较大的压力。然而,传统的思想工作历经磨难,步履维艰。因此,发挥音乐教育的功效,通过音乐欣赏来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调整和理顺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据教育部不统计,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人自杀,我国每5个大学生中就有1人有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上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其心理机制的健康与发展以及其心理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音乐欣赏是音乐疗法中的重要途径。其过程就是使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怜悯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

引言

一、学术价值:

A.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给中国音乐文化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对中国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B.调查分析了大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动态过程。

C.从大学生音乐鉴赏教育模式上看,我国教育存在的弊端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的教育目标,是本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及时章 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现状分析

第二章 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加强大学生音乐鉴赏素养的培养

音乐鉴赏论文:大学音乐鉴赏课的分析

一、遵循音乐教学规律

任何学生的个人发展或知识的学习,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合、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也应遵循如此“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进行教学时,应将知识内容串联,实现“线性知识结构”的建立。要遵循这样的教学规律,需要教师首先确立一个最为适当的知识模块分类法则。通俗的讲,音乐鉴赏课可以按照年代、流派进行模块分类展开教学,例如: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民族乐派等.可以按照乐曲体裁分类进行教学。例如:民族管弦乐合奏、交响曲、组曲、室内乐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法,即按照曲式结构进行知识模块的分类。首先,以简单的单一部、单二部、单三部曲式为基础,为学生建立曲式结构的概念;其次,进行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民族多段体等架构的学习,展开教学;再次,进行较高难度的大型曲式结构教学,如奏鸣曲式结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通过复习进行系统的知识整合。其科学性体现在由“最简单”到“最复杂”,不仅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情感体验,也有助于和声、曲式分析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四个环节

针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环节,从及时到第四阶梯式进行。

(一)曲式结构概念。由于整体教学知识模块按曲式结构进行分类,因此放在教学首位,例如,单三部曲式“A+B+A”、回旋曲式“A+B+A+C+A+……”以及该曲式结构的特征。为学生解决某一曲式类型“是什么”的问题,明确教学目标,为整体知识结构建立基础。

(二)代表曲目的作曲家和创作背景。在学习曲式结构概念之后,选择具代表性的乐曲展开教学,讲解该曲目的作曲及创作背景。在这一环节中,最关键的是鉴赏曲目的选择。在曲目选择上,教师应选择能够普遍接触到的、易分析的经典曲目。如复三部曲式结构,可以选择:《拉德斯基进行曲》《春节序曲》进行教学;变奏曲式结构的教学,可以选择:《鳟鱼钢琴五重奏》《在中亚细亚草原》等曲目。除此之外,还可适当插入一些具典型音乐形象、特征,且与课程内容主题相近的曲目,如:《野蜂飞舞》《荒山之夜》等,用这样具有鲜明形象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

(三)乐曲体裁。当具体讲到某一曲式结构的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不可避免的将内容延伸至乐曲体裁。通过乐曲体裁的学习,进一步扩充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学生需要了解的主要乐曲体裁包括:交响曲、进行曲、室内乐、组曲、圆舞曲、奏鸣曲、幻想曲、民乐合奏等。如体裁室内乐的教学,可以从室内乐的概念、起源、常见形式三个层面进行展开。

(四)乐曲结构及内容分析。此环节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学生对乐曲曲式结构的掌握、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音乐情感的体验,在这一环节集中进行。如在进行“变奏曲式结构———《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教学时,将乐曲“A+A1+A2+A3+A4+A5+A6”六次变奏拆解,逐个进行分析。其中,及时变奏A1乐段,由钢琴主奏旋律,小提琴声部演奏一连串的6连音,整段音乐充满欢快、无忧的情感,描绘了鳟鱼在河水中游动的欢快景象;第二变奏A2乐段,中提琴演奏主旋律,欢快音乐的背后由中提琴暗淡、忧伤的音色进行衬托,预示接下来的故事有不详的事情即将发生。依次类推,完成整个曲目的欣赏教学。

三、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

音乐鉴赏课在高等教育学府通常以专业课和公共课两种形式出现。音乐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进行教学,在PPT课件、音频文件及少量视频文件的支持下,辅以讲解就能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作为一门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艺术素质良莠不齐,运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处理就会显得被动。这时应调整教学策略,在课件中少放置音频,多放置视频文件,用音乐视频为非音乐专业学生传达更多、更为直观的信息。除聆听音乐之外,在视频中还可观察到整体乐队配置、民族西洋乐器、乐队指挥风格等,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循序渐进”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四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针对不同的教学群体调整教学策略,才能上好大学音乐鉴赏课。

音乐鉴赏论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听宋老师讲解“高中音乐教学实施中的过程与方法”,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她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体验、比较、探究和合作的四种方式,以及根据自己的经历,讲解怎样创设音乐情景,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和探究音乐,并让学生亲自体验到音乐中去,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必须将探究性学习融入高中音乐欣赏的课堂中,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更大程度上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我谈一下有关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围绕学生,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和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为了让课堂更贴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二)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创设境界

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如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导入、问题设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一是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美术等方式再现形象,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音乐的兴趣。二是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从满足学生的一些重要需要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更大程度上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让学生学会自主学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作为组织、参考、指导和伙伴关系的音乐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关注学生音乐学习探究过程:

1、突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地位。经过音乐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意义是深远的。

2、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在音乐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音乐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像,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也使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地感受到,探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较大挑战,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有更新,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不断摸索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其次,音乐教师的职业角色要有变化,要从单纯的传授者变化成既是传授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出谋划策者、鉴赏者、也是收获者。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可能都是万事通,学生不见得都不如教师,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再次,音乐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特别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这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会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展信息。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支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师队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才能焕发出更大活力。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探究习惯和提高探究能力。

音乐鉴赏论文: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事实证明,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一、整合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着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3、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丰富作品的积累,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我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1、通过背唱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作品进行选择:

(1)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这类作品以传说、历史故事为背景,学生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很快就能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等要素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2)具有较强的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常常是旋律优美流畅或色调鲜明,能够在音响感知上首先抓住学生的耳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如《蓝色的多瑙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沃尔塔瓦河》等。这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或作为艺术象征来表达情感,具有丰富而具体的联想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我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感到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圣典,拉近了音乐作品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音乐鉴赏论文:谈大学艺术教育中堪当重任的“音乐剧鉴赏课”

内容摘要:音乐剧,现代音乐舞台戏剧表演艺术的一朵奇葩。其知识结构多样化,对其他艺术门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其以强烈的极富现代气息的娱乐性为外表特征,而内集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从而实现在娱乐性的审美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完成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如能将音乐剧鉴赏课纳入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对完成大学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关 键 词:音乐剧鉴赏 大学公共艺术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

2006年3月8日,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明确该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并阐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保障。

该方案及实行可谓是中国艺术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对中国的艺术教育还是人文素质教育都势必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但细观课程设置中规定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影视鉴赏》以外,均为传统而古老的艺术门类,极富现代气息的音乐剧鉴赏未能入选,不能不说略有遗憾。虽然音乐剧鉴赏在国内尚未成为成熟而完整的学科,但国内学者发表的研究成果及大量可看的剧目足以完成这个课程的教学。而音乐剧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对其他艺术门类高度的综合性以及使这一特性得以尽情发挥的强大娱乐功能,不仅吻合《方案》阐明的公共艺术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而且堪当大学艺术教育的重任。

一、音乐剧知识结构多样化和对其他艺术门类的“高度综合性”,为大学生广泛了解各个艺术门类提供学习动机

和热情,“高度综合”地培养大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当我们将音乐剧视为一个整体时,“它的构成元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服装设计和声光艺术,甚至还涉及到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1]为了进一步剖析音乐剧,笔者采用西方音乐剧为例,设计了下列简略的图表,以较清晰地展现音乐剧的知识结构:

从上表可看出,音乐剧的知识结构是由多门相关学科知识及多种艺术门类共同建构的。而“从艺术构成学的角度看,音乐剧正是在整体上综合了话剧、歌剧、舞剧这三种综合性舞台戏剧样式的表现优势而成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的,因此可以说,它是综合的综合,是继一度综合后的第二度综合,是对综合艺术的再综合。”[2]这成为我们视音乐剧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理论依据。

综合了多种艺术门类和艺术因素的音乐剧,涵盖的知识、信息的广度和密度是其他艺术无可比拟的。如此众多的艺术品种在不同程度上被融汇于一剧,使音乐剧发散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当我们翻开西方音乐剧100多年发展的历史画卷,不得不为其壮观图景而惊叹。如“世界四大名剧”,一上演就是十多年、二十多年,各剧的票房收入均达几十亿美元;如音乐剧产业在英国已成为文化产业的支柱,并占据该国音乐产品出口的较大份额。音乐剧所创造的奇迹使大学生在领略音乐剧艺术的神奇、陶醉于音乐剧魅力之外,对音乐剧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音乐剧为什么具有这般的魔力,而成为推动他们认识事物、探索事物的内在动力,使大学生热切地关注到音乐剧所包容的相关知识系统,使他们充满热情地自发了解欣赏各类艺术品种,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高度综合”地培养大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吸纳人类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在娱乐性的审美过程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提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这四项基本要求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顺应国际教育形势的进步,国家教委曾多次提出,要把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作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即实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将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促进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的教育。

音乐剧艺术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为大众共识。而音乐剧内集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娱乐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将音乐剧纳入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可以在音乐剧的五光声色、动感愉悦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音乐剧作为20世纪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早期肤浅、庸俗的‘文化快餐’窠臼中跳脱出来,承载着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在最本真的意义上实现了寓教于乐。”[3]“寓教于乐”的教育观念古已有之,延至当代,更加强调教育手段的丰富多样、教育环境的轻松活泼,采用“玩”的形式、创造“乐”的情境来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培育。音乐剧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舞美造型等诸多艺术凝结成一个整体。在这个炫人耳目、色彩斑斓的整体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多种艺术手段叙说故事的独特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快速转换的场景、变幻莫测的舞台装置等等能够满足大学生求新、多变的审美口味。学生在视听上获得多重享受的同时,音乐剧较深的教育潜力随之展现,即触动他们去思考不同题材下的社会内容以及要揭示的哲理、主题。

在那些受欢迎的音乐剧作品中,诸多有关“人”的主题,如人的命运、人的价值、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尊严和普遍的人类道德准则等一系列这个时代最为关注的重大命题,在音乐剧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感人、最彻底的艺术表现。纵览音乐剧的成功剧目,在嬉笑怒骂的戏剧表演、载歌载舞的舞台声色背后,是对“人”有着深层教育意义的人文精神的生动呈现。

如“反战”是西方音乐剧创作题材之一。《西贡小姐》是一部在越战结束多年后推出的反战剧,它将反思目光定在了全人类的立场上,而不是仅限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无情地批判和抨击了战争在善良人类的身心上造成的严酷伤害,以及对战后几代人酿就的悲剧命运。在“和平和发展”已成为两大主题的当今世界,《西贡小姐》所表现的深刻主题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已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和强烈共鸣。

“爱”是音乐剧中永恒的主题。只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情感,在西方音乐剧的各类剧目中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等最淳朴、最美好的情感在诸多经典剧目,如《音乐之声》《南太平洋》《旋转木马》《国王与我》等中获得了的诠释。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是多部音乐剧的感情基调。例如《俄克拉荷马》,热情、真诚地歌颂了俄克拉荷马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综上所述,通过观赏蕴含人文教育意义的音乐剧佳作,使大学生在极富现代气息的娱乐与审美过程之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及高度综合的审美能力,帮助大学生们实现主动地关切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肯定和塑造发展的理想人格;用剧中爱、善、美等教育主题的价值内涵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给他们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教会他们用爱的眼光看待世界,教会他们以爱美的心,完善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的理解。这吻合《方案》所阐述的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也正是笔者提倡“将音乐剧鉴赏纳入大学生公共艺术课程”的最主要目的。

音乐鉴赏论文: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探讨

摘要: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关键词:音乐乐感 音乐鉴赏 教学导入 对比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传说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小游戏培养学论文联盟整理生的乐感,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导入教学。

2.运用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有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学生这种对比性思维模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教会学生演唱相关作品,只有熟悉了相关旋律之后,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领会其中的乐感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鉴赏。学生通过亲生感受可以从感性上体会相关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题。随后,教师则通过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认识相关音乐主题。

三、总结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教师耐心培养。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鉴赏音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音乐鉴赏论文: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我国有一部分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音乐鉴赏课,原因是对此课的意义认识不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素质教育,音乐鉴赏课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如何在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鉴赏 意义 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音乐鉴赏》提炼整合为“交响音乐鉴赏”,突出强调了音乐审美课程的核心——“交响乐”。这是一门起点高、立意新的音乐选修课,以体裁和题材为切入点 ,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广泛性于一体,以史带人、以人带曲,以审美理解、感受和体验为特征,从编写大纲到鉴赏内容都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有所不同。

我们知道,交响乐起源于欧洲,词出于古希腊文symphonia,其中的“sym”即“一起”“同时”的意思,而“phonia”则是“鸣响”的意思,合指“数音和鸣”。在中世纪(公元500—1450年)常指“一组协和的音”。这之后,交响乐的属性含义随着器乐体裁(种类、样式)的长足发展而不断变化,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器乐体裁从附属于声乐的地位逐渐提升,并在1750年以后超过了声乐体裁的地位。

音乐学家杨名望先生认为:交响乐(symphonia)一词的含义,在18世纪前含混不清,例如意大利的歌剧序曲和某些舞曲前的独立性序奏,都可以冠上交响乐的名称。我们现在所说的交响乐或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乐队演奏的多乐章交响曲,还有交响诗、协奏曲、组曲和音乐会序曲等。杨先生的这一观点也代表了学院派对“交响乐”一词的界定。其实,交响乐一词的含义从一开始就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响乐自意大利作曲家加布里埃利(约1553—1612年)首次将其用作带有乐器伴奏的多声部《神圣》(1597年)的称谓之后,才泛指由声乐和器乐合演的乐曲。狭义的交响乐是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普雷托里乌斯(1571—1621年)在其所著论文集《音乐大全》(1619年)中提出“交响曲为不含任何声乐声部的纯器乐合奏作品”的观点以后,才被广泛用作歌剧或清唱剧的器乐序曲、前奏曲或引子等的称谓。巴赫所作《三声部创意曲》,海顿的一些弦乐四重奏等,也曾以交响曲作为曲名。杨名望先生也承认,交响音乐会演奏的曲目常常包括歌剧序曲和舞剧音乐等。

我们认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1732—1809年)作为交响曲创作的先驱是无可争议的。正是由于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和83部弦乐四重奏的海顿的探索和努力(这里,还不能忘了柏林乐派和曼海姆乐派的努力),才使得古典奏鸣曲和交响曲套曲的结构形式逐渐完整,交响曲成为了横亘数世纪绵延至今的曲式结构的管弦乐。因此,称海顿为“交响曲之父”是不为过的,但许多音乐史书或教材称他为“交响乐之父”,这倒是需要商榷的。我们认为,交响乐是宏观的,可包罗其所有的内涵及外延,即可指文艺复兴后期以来作曲家所创作的一切具有戏剧性发展手法和交响性音响的声乐和器乐作品;而交响曲是狭义的,仅是交响乐的内涵之一,即指基本规范曲式为:及时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的抒情性的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为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为快速的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的管弦乐作品。

另外,面对为普通高校大学生所开设的《交响音乐鉴赏》课,不能拘泥于“交响乐”一词的“学院派”定义。否则,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钢琴诗人肖邦的《玛组卡舞曲》和《波兰舞曲》,以及巴赫所作的清唱剧《马太受难乐》等一大批具有交响性发展手法的音乐体裁和名作,将与大学生们失之交臂。

为此,我们认为从对交响乐内涵与外延的广义的理解出发,针对大学生欣赏交响音乐时常感无所适从的状况,应该有针对性地分章论述各个时期交响音乐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和主要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艺术成就与审美特色,并精选各个时期的交响音乐名作进行赏析介绍,所举鉴赏曲目,除了交响曲、协奏曲、序曲、交响诗、交响组曲以外,还应例举歌剧、舞剧、清唱剧、康塔塔(大合唱)的选段。在鉴赏知识简介中讲述音乐的品种,范围应尽可能宽广些,也该时常涉及非交响乐队演奏而与交响音乐有关的体裁和形式。这样做,对于扩大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是有好处的。

在教学与实践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一要坚持,二要加强,三要贯穿”的原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一要坚持:尽管《交响音乐鉴赏》只是一门选(必)修课,但也必须坚持教书育人、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促进大学生、和谐的发展。为此,坚持业余音乐教育模式中高质量的审美教学和管理,用高品位的交响乐精品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来对选修课学生进行熏陶和培养。

二要加强:加强在教学中对选修课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应用。课堂教学内容包括鉴赏交响乐的历史知识的基本理论讲授。在教学中,要求采取“以史带人,以人带曲”的讲授方式,从交响乐作品的体裁和题材切入,注重各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特色,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注重鉴赏知识点的相关性、延伸性的同时,突出和强调最为本质的音乐审美特征,并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形象与音乐”相结合的鉴赏分析,使学习者能形象地了解中外音乐史上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音乐)审美特点,以及交响乐名作的审美特色。

三要贯穿:是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不但要给学生以“鱼”,还要教给学生以“渔”,把对学生听赏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始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的实践性教学、观摩交响音乐会等,让同学自己谈鉴赏交响乐作品的赏析体会,以及通过网络下载和欣赏音乐等等。

通过以上课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使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艺术美的审美体验,提高他们对交响乐艺术与现实生活密切关系的感受和审美能力,所取得的效果事半功倍,深受学生欢迎。执教的教师们也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从普及交响乐来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落实了《交响音乐鉴赏》课的开设计划,尤其是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紧密配合的方法,打破了“非有乐谱不能欣赏交响乐”的常规。

通过对《交响音乐鉴赏》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我们认为:普及交响乐首先必须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只有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只要是为培养提高大学生对交响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的,我们都要去做,才能真正在有限的教学中收到实效。其次,普及交响乐必须有实质性投入。由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处在初创阶段,许多地方在这方面一无设备,二无师资,但只要领导重视、加大实质性投入,就一定能抓出实效来。尤其重要的是,校领导能否“慧眼识英雄”,从思想上、观念上认识到普及交响乐的重要性是个关键。再次,我们还认为普通高校的《音乐鉴赏》课程必须走出小教室、扩大覆盖面。由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在教育手段(吸引与激发)、教育模式(非一对一方式)、教育评价标准(社会或地区音乐教育效果)、人才培养规格(综合型)等方面与专业音乐教育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提高普及率、扩大覆盖面,必须打破传统音乐教育方式,而利用网上的《音乐鉴赏》课程进行远程教学,是一项符合我国普通高校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现代化艺术教育模式。

注重专业与人文艺术素质的渗透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接受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认识,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非常鲜明的辨别力。否则,就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们认为,必须加大优化音乐教师队伍的力度。对于从事《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师资要求,不仅是专一的音乐水平,还需具备的人文艺术修养、高水平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才干,以及具有研究艺术和美学理论并掌握一定的电脑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于已有音乐师资的普通高校,希望能重视优化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为音乐师资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知识的补充和培养大开绿灯。另外,现在离退休的老教师越来越多,其中一些人身体好、精力充沛、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又强,对于缓解高校艺术教育合格师资缺乏的矛盾,他们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力量。

早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并提出了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即:“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今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则是落实中央精神,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音乐鉴赏论文: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设想

摘要:本文谈了音乐及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谈了我校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些举措。对非艺术专业院校的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 鉴赏能力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开设了艺术、音乐鉴赏等方面的选修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也使更多学生更多的了解了音乐。但是根据对我校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抽样调查显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2%;喜欢中国古典音乐的占15%;喜欢流行音乐的占73%,之所以喜欢古典音乐的学生比例较小,大多数学生反映听不懂古典音乐,不知道如何了解和理解古典音乐,还有少数学生觉得古典音乐听起来“都一个样子”。这个调查让我感到若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更加新颖的途径和方式,来普及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欣赏的常识教育。

1 音乐具备的基本特点

音乐是由客观世界和人类审美活动创造出来的,不同时代、民族、国家、地区以及流派创造出的音乐都不相同,他们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表现不同内容、含义的音乐。音乐的主要特征分为:

1.1 抒情性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音乐最重要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是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看法和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如贝多芬就因为非常热爱大自然而写出了《田园交响曲》这一美丽的乐章。

音乐的抒情性在影视艺术中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它能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音乐和画面共同创造的氛围中。如:电影《勇敢的心》插曲就是为表现幽静的田园景色而配置的牧歌风格的音乐;电视剧《乡村爱情》的乐曲,就是为喜庆场面配置的欢乐而活跃的音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就是为悲惨的场面配置的呜咽而凄凉的音乐。

1.2 时代性

音乐的时代性是它又一重要特性。许多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体会、认识和描写。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音乐,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我国三四十年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音乐发出了全国人民不屈的怒吼和抗日的呼声,《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目前我国正进入一个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家喻户晓的《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正是反映这一时代特色最典型的音乐作品。

1.3 民族性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但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审美标准不同,音乐语言的差异也就很大,这些差异就是民族性差异。音乐的民族性表现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1.4 概括性

音乐的概括性是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的。音乐能抒发和表达一种情绪或感情以及外在环境的某些形象和状态,但不能像文字或绘画那样具体地描绘。音乐的描绘是一种概括性的表达,它可以使人产生极为丰富的遐想和意境,这是任何文学语言所不能代替的。音乐对世间万物描写的高度概括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模仿,二是引起人们的遐想。

2 结合实际多渠道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几年来,我校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每年聘请音乐方面的名人、名家、名校进校园开设讲座、演出数场,通过讲解、演奏和现场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音乐,同时产生共鸣,引起兴趣。

(2)加强地方音乐的了解和宣传,组织学生研究当地音乐。

因学校地处苏州,为使学生学会欣赏本地区的音乐,学校经常聘请当地有名的昆曲、评弹表演艺术家来校讲演。让更多学生了解地方音乐,并学会如何欣赏这些音乐。

(3)组织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成立各类乐团,委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排演经典的中外作品,如,室内乐团排练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民乐团排练《春江花月夜》;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等。每次演出都将作品的详细介绍提前公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含义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的去听音乐会,以入门者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会。

(4)让学生了解多元化的音乐,拓展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学校还通过广播等形式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播放,在播放前进行详细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品,了解音乐风格。播放的音乐健康、广泛,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直观的认识。如,中西方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和戏曲等等。

(5)重视音乐艺术社团的建设。

在学校里音乐类学生社团也有很多,学校为这些社团成立了专门的音乐社团联合会,加强社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委派了长期固定的专业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以提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还结合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向这些社团下拨足够的活动经费。这样就使得音乐社团的层次和影响力大大提高,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参与。为他们搭建了了解和学习音乐的平台。

(6)加强大学生的社区演出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学校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表演,通过这样的社区演出使大学生更能充分展示自我。也让音乐艺术走进百姓的生活中,这些活动的参与使大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大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

3 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设想

音乐的鉴赏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本人有如下设想:

首先应将音乐鉴赏课程纳入学校的培养方案,开设必修课程,课程的学时至少应每学年34节课,每周两节课。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初级基本乐理、简单的中西音乐史、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结构及艺术风格分析等内容。同时开设更多内容的全院性选修课程,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特点。如:开设古典音乐赏析和流行音乐赏析、戏曲赏析等课程,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目前我校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大学生选修这方面课程的热情非常高涨,这个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当前我校正处在提高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阶段,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正在积极努力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可开设古典音乐欣赏数字教室。因音乐会的门票价格比较高,大多数学生不能经常出入音乐厅。数字教室为学生提供资源,定期播放和下载一些影音资料。对音乐了解的越多,欣赏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4 结语

总之,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是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高校应该注重学生音乐艺术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音乐,做到能够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作品,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在这里我想引用音乐家约瑟夫·海顿的一句名言“艺术真正的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音乐鉴赏论文: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我国有一部分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音乐鉴赏课,原因是对此课的意义认识不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素质教育,音乐鉴赏课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如何在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鉴赏 意义 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音乐鉴赏》提炼整合为“交响音乐鉴赏”,突出强调了音乐审美课程的核心——“交响乐”。这是一门起点高、立意新的音乐选修课,以体裁和题材为切入点 ,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广泛性于一体,以史带人、以人带曲,以审美理解、感受和体验为特征,从编写大纲到鉴赏内容都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有所不同。

我们知道,交响乐起源于欧洲,词出于古希腊文symphonia,其中的“sym”即“一起”“同时”的意思,而“phonia”则是“鸣响”的意思,合指“数音和鸣”。在中世纪(公元500—1450年)常指“一组协和的音”。这之后,交响乐的属性含义随着器乐体裁(种类、样式)的长足发展而不断变化,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器乐体裁从附属于声乐的地位逐渐提升,并在1750年以后超过了声乐体裁的地位。

音乐学家杨名望先生认为:交响乐(symphonia)一词的含义,在18世纪前含混不清,例如意大利的歌剧序曲和某些舞曲前的独立性序奏,都可以冠上交响乐的名称。我们现在所说的交响乐或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乐队演奏的多乐章交响曲,还有交响诗、协奏曲、组曲和音乐会序曲等。杨先生的这一观点也代表了学院派对“交响乐”一词的界定。其实,交响乐一词的含义从一开始就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响乐自意大利作曲家加布里埃利(约1553—1612年)首次将其用作带有乐器伴奏的多声部《神圣》(1597年)的称谓之后,才泛指由声乐和器乐合演的乐曲。狭义的交响乐是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普雷托里乌斯(1571—1621年)在其所著论文集《音乐大全》(1619年)中提出“交响曲为不含任何声乐声部的纯器乐合奏作品”的观点以后,才被广泛用作歌剧或清唱剧的器乐序曲、前奏曲或引子等的称谓。巴赫所作《三声部创意曲》,海顿的一些弦乐四重奏等,也曾以交响曲作为曲名。杨名望先生也承认,交响音乐会演奏的曲目常常包括歌剧序曲和舞剧音乐等。

我们认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1732—1809年)作为交响曲创作的先驱是无可争议的。正是由于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和83部弦乐四重奏的海顿的探索和努力(这里,还不能忘了柏林乐派和曼海姆乐派的努力),才使得古典奏鸣曲和交响曲套曲的结构形式逐渐完整,交响曲成为了横亘数世纪绵延至今的曲式结构的管弦乐。因此,称海顿为“交响曲之父”是不为过的,但许多音乐史书或教材称他为“交响乐之父”,这倒是需要商榷的。我们认为,交响乐是宏观的,可包罗其所有的内涵及外延,即可指文艺复兴后期以来作曲家所创作的一切具有戏剧性发展手法和交响性音响的声乐和器乐作品;而交响曲是狭义的,仅是交响乐的内涵之一,即指基本规范曲式为:及时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的抒情性的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为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为快速的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的管弦乐作品。

另外,面对为普通高校大学生所开设的《交响音乐鉴赏》课,不能拘泥于“交响乐”一词的“学院派”定义。否则,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钢琴诗人肖邦的《玛组卡舞曲》和《波兰舞曲》,以及巴赫所作的清唱剧《马太受难乐》等一大批具有交响性发展手法的音乐体裁和名作,将与大学生们失之交臂。

为此,我们认为从对交响乐内涵与外延的广义的理解出发,针对大学生欣赏交响音乐时常感无所适从的状况,应该有针对性地分章论述各个时期交响音乐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和主要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艺术成就与审美特色,并精选各个时期的交响音乐名作进行赏析介绍,所举鉴赏曲目,除了交响曲、协奏曲、序曲、交响诗、交响组曲以外,还应例举歌剧、舞剧、清唱剧、康塔塔(大合唱)的选段。在鉴赏知识简介中讲述音乐的品种,范围应尽可能宽广些,也该时常涉及非交响乐队演奏而与交响音乐有关的体裁和形式。这样做,对于扩大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是有好处的。

在教学与实践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一要坚持,二要加强,三要贯穿”的原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一要坚持:尽管《交响音乐鉴赏》只是一门选(必)修课,但也必须坚持教书育人、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促进大学生、和谐的发展。为此,坚持业余音乐教育模式中高质量的审美教学和管理,用高品位的交响乐精品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来对选修课学生进行熏陶和培养。

二要加强:加强在教学中对选修课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应用。课堂教学内容包括鉴赏交响乐的历史知识的基本理论讲授。在教学中,要求采取“以史带人,以人带曲”的讲授方式,从交响乐作品的体裁和题材切入,注重各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特色,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注重鉴赏知识点的相关性、延伸性的同时,突出和强调最为本质的音乐审美特征,并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形象与音乐”相结合的鉴赏分析,使学习者能形象地了解中外音乐史上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音乐)审美特点,以及交响乐名作的审美特色。

三要贯穿:是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不但要给学生以“鱼”,还要教给学生以“渔”,把对学生听赏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始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的实践性教学、观摩交响音乐会等,让同学自己谈鉴赏交响乐作品的赏析体会,以及通过网络下载和欣赏音乐等等。

通过以上课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使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艺术美的审美体验,提高他们对交响乐艺术与现实生活密切关系的感受和审美能力,所取得的效果事半功倍,深受学生欢迎。执教的教师们也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从普及交响乐来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落实了《交响音乐鉴赏》课的开设计划,尤其是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紧密配合的方法,打破了“非有乐谱不能欣赏交响乐”的常规。

通过对《交响音乐鉴赏》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我们认为:普及交响乐首先必须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只有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只要是为培养提高大学生对交响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的,我们都要去做,才能真正在有限的教学中收到实效。其次,普及交响乐必须有实质性投入。由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处在初创阶段,许多地方在这方面一无设备,二无师资,但只要领导重视、加大实质性投入,就一定能抓出实效来。尤其重要的是,校领导能否“慧眼识英雄”,从思想上、观念上认识到普及交响乐的重要性是个关键。再次,我们还认为普通高校的《音乐鉴赏》课程必须走出小教室、扩大覆盖面。由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在教育手段(吸引与激发)、教育模式(非一对一方式)、教育评价标准(社会或地区音乐教育效果)、人才培养规格(综合型)等方面与专业音乐教育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提高普及率、扩大覆盖面,必须打破传统音乐教育方式,而利用网上的《音乐鉴赏》课程进行远程教学,是一项符合我国普通高校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现代化艺术教育模式。

注重专业与人文艺术素质的渗透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接受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认识,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非常鲜明的辨别力。否则,就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们认为,必须加大优化音乐教师队伍的力度。对于从事《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师资要求,不仅是专一的音乐水平,还需具备的人文艺术修养、高水平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才干,以及具有研究艺术和美学理论并掌握一定的电脑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于已有音乐师资的普通高校,希望能重视优化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为音乐师资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知识的补充和培养大开绿灯。另外,现在离退休的老教师越来越多,其中一些人身体好、精力充沛、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又强,对于缓解高校艺术教育合格师资缺乏的矛盾,他们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力量。

早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并提出了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即:“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今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则是落实中央精神,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音乐鉴赏论文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探讨

摘要: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关键词:音乐乐感 音乐鉴赏 教学导入 对比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传说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小游戏培养学论文联盟整理生的乐感,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导入教学。

2.运用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有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学生这种对比性思维模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教会学生演唱相关作品,只有熟悉了相关旋律之后,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领会其中的乐感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鉴赏。学生通过亲生感受可以从感性上体会相关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题。随后,教师则通过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认识相关音乐主题。

三、总结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教师耐心培养。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鉴赏音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音乐鉴赏论文试论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探

试论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探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论文联盟//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传说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

2.运用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有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学生这种对比性思维模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教会学生演唱相关作品,只有熟悉了相关旋律之后,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领会其中的乐感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鉴赏。学生通过亲生感受可以从感性上体会相关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题。随后,教师则通过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认识相关音乐主题。

三、总结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教师耐心培养。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鉴赏音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