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在中小学阶段,人文素质教育极其重要。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提升修养,丰富文化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中小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具有多样性,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对中小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论音乐素质教育和提高中小学生品德修养的关系

音乐素质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品行高尚的人。

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里的“仁言”是指说理,“仁声”是指音乐。他认为音乐比说理更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音乐艺术不是通过单调的说教来打动孩子的心灵,而是以其丰富的音乐形象、特有的艺术手段,如优美的旋律、丰富多彩的节奏、高雅的和声及健康向上的歌词,来启发学生的革命理想。通过“寓教于乐”、“寓理于情”,生动、深刻地引导孩子们求真、向善、爱美,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优良品格,培养高尚情操,使之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

一、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宜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爱国主义内容。如中国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中学生们是早已熟悉的,作品创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61年的历史,学生们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那有如呜咽、悲壮,咆哮、怒吼的黄河的旋律、节奏,又使我们感到中华民族崇高的性格和伟大的力量。唱起《保卫黄河》或者聆听《黄河颂》时,必然是情绪饱满,心情激荡。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进新时代》等等是能反映歌曲的意义。学生通过欣赏、演唱,加之教师的引导,歌曲及电视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深深的感染,并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冼星海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到:“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写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的呼吸为止。”朴实的一段话表现出作曲家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谦虚的态度。这些好的品德都是学生应学习的。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的音乐作品时,通过体验音乐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二、音乐审美体验的积淀塑造了学生美的心灵

学生在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中,会为其中的人物、行动、情景、事件、寓意所吸引,从而以此为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反映。这种审美情感所提供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形象,能够使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并在对比中受到教育,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功能,能够使学生不知不觉的从感情上接受教化,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成为真诚、善良、优雅的人,成为具有美好心灵的人。例如,在欣赏贺渌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告诉学生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是闻名中外的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教师利用课本上直观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变化,通过对节奏、速度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仿佛看到农村少年儿童骑在马背上,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让学生为之陶醉,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育学生热爱、尊重辛勤工作的人民教师;……音乐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音乐的力量渗入人的心灵时,就会使人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从而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通过音乐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守纪律意识,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现在社会每个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便成为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这些孩子往往会处处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如任其发展,是很难适应社会未来的需要。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律动、和声、表演、评价等几个方面。在教师的伴奏下,部分同学打节奏,部分同学唱谱例,部分同学唱歌词,部分同学作评判。每组同学都有一位小组长负责,让各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意识,那么为了本组共同的目标,大家都会努力的做到好,要想做到好就必须齐心协力,团结协作。

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儿童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音乐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和分配能力。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儿童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儿童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器乐演奏是音乐素质教育中一个大的方面,技术的掌握过程本身又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下决心采取必要的行动才能完成的。学生在学习演奏技术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勤奋、执着、坚韧不屈的意志,激发他们“认知兴趣”,并督促孩子坚持每天练琴,培养孩子从小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力,提高其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能力和

斗志,为今后良好性格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音乐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文化成就,而音乐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较大特点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美妙的音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道德情操。它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艺术的美感与思想教育巧妙地融汇在一起,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摘 要: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青少年媒介批判意识,帮助其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不良影响的有效手段在国外被广泛实施。媒介素养不仅是当代中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终身学习社会对公民最基本的要求。我国对于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由来及发达国家开展现状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从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反对大众传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我国学者在归纳、研究各国学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的解释和论述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20世纪7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呈现出普及化、规模化、模式多样化、社会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特点。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及时个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从法律上规定为必修课的地区。1987年,当地教育部门指导方针,强调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普通英语课程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方针规定:在中级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至少要有1/3的时间必须分配给媒介素养教育;在7-8年级学生(约12-13岁)的课堂中,必须有1/10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此外,在毕业所需的5个英语学分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完整的媒体课程来完成其中1个学分。此后,该省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而且每年举办媒介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而以色列有400多所小学和200多所中学和高中开设了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3]

二、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已有所关注: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了《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着重呼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尽管如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有效实践还比较缺乏。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备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由于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担心学生无法承载这些压力。然而,在今天这个由媒介包围的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小学生每天都处在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介网络之中以及它们提供的大量信息包围之中,这种势不可挡的局势已不容我们再忽视或驻足等待了。

(一)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媒介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电影、电视为中心的形象化趋势,它比观念化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和通俗易懂,从而增加了媒介的教育功能,剥夺了学生体验世界的不同方式,将其仅限于视觉体验,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与身边社会的交往,使他们更加依赖于、沉溺于以符号信息为主的交流方式,导致人格交往障碍。二是媒介的娱乐化和商业化。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刺激、热衷于变化迅速、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事物,媒介的这一特性极大地吸引了他们,使他们获得了无拘无束、打破常规的满足感。对于社会经验欠缺的中小学生来说,对媒介内容更易认同,甚至用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三是中小学生与成人媒介接触的同质化。当代媒介用方便迅速的传播技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造成中小学生与成人接受媒介所提供的同样的信息。由于中小学生认知结构欠缺,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与少儿的心理及生理水平不相适应,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以某种与成年人不同的标准、方式进行阐释,从而产生意义判断中的混乱。除此之外,成人世界的阴暗面、隐私暴露也使得成人对少年儿童失去了教育者的优势和。

(二)中小学生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及其媒体使用特点

“青少年与儿童接触媒体的时间(包括因特网、电玩),已经超过在中小学教室上课的总时数。因此,主张媒体是及时教育体制,而非第二教育体制,并不为过”。[4]2004年11-12月,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调查显示,他们平均每天花费在媒体上的时间排名为:“课外书籍”(1.17小时/天)、“电视”(1.05小时/天)、“网络”(0.99小时/天)、“电脑游戏”(0.98小时/天)、“音像制品”(0.98小时/天)。调查还显示,未成年人最喜欢的媒体依次是:电脑游戏(25.4%)、电视(18.8%)、音像制品(包括磁带、cd、vcd、dvd、电影,18.8%)、各种课外书籍(16.7%)、网络(14.5%)、报刊杂志(4.3%)和听广播(1.7%)。分析认为,“课外书籍”之所以没有进入学生最偏好媒体的前3名,而同学们对其消费的时间却最多,是因为阅读课外书籍被监护人认可,受到的干涉较少。调查还发现,未成年人经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使用电脑中寻求娱乐的动机占主导地位。如: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最常用的前6位电脑功能排序如下:打游戏(33.21%)、下载和播放音乐(16.06%)、搜索引擎查找(14.81%)、聊天交友(12.72%)、看影视作品(7.39%)、浏览网络新闻(5.58%)[5]。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非常多,但是对其利用仅限在娱乐功能方面,对于如何利用媒介获得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信息资源则了解不够。

(三)从心理学角度看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与媒介的频繁接触,导致了媒介信息越来越深刻广泛地影响他们早期社会性格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如无形的媒介信息在对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能力的引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承认社会既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灌输给他们。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的画面和社会规范,从而在其心中形成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当代中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大量符号性示范活动来观察和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它超越了少年儿童所处的群体范围。有研究发现,少年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对媒介人物的认同,更容易内化其中的行为和信仰。毋庸置疑,中小学生接触媒介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接受新事物,媒介对个体的需要、信念、价值观、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媒介对中小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部分媒介信息内容对其产生了负面作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引起观念和行为畸形发展的问题已经凸显。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素质教育的平台,它不仅是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实施建议

参照其他国家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将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的了解,学会用批判的意识接触、辨别、选择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目的是减少某些媒体信息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二是掌握运用媒介的各种常识,知道合理地使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学会从媒介中获得对自己有意义的帮助。

(一)培养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当下我国从事新闻传播专业的人员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因而,不能仅借助这个单一渠道。中小学可采取多种渠道加快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如对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半脱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和方式,并将其融入各科教学中。有条件还可以对中小学部分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胜任不同阶段的媒介素养课程。

(二)加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在我国,对中小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很少见。所以,这一工程面临着各方面的空白,需要积极开发和多方投入、支持,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实际需要的系统体系,提出适合我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价标准,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完善的理论研究、相应的课程开发、目标内容的制定、教学方式方法、实施途径的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学生、研究者和媒体专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还应设立专门的课题组,开设实验班,吸收相关的人才等等。

(三)利用多种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除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设相应的媒介素养课程以外,学校可以利用本校的有线电视、多媒体,指导学生如何上网,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媒介资源。组织参观、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总之,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一切时机、一切可获得的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多元化、多方位的媒介素养教育。

(四)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职能的结合,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环境

中小学生接触媒介往往在家里或网吧里,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所以,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详细向家长阐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提供指导孩子利用媒介的方法和建议,并利用家庭和谐、宽松的气氛,让家长不失时机地结合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健康媒介批判能力。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积极为其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建设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网络。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一、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是素质教育模式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以实践活动来推动素质教育,是各个教育机构实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知识的获得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同样实践可以更好地巩固已有的知识,故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明智的决策。至今为止,为发展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建设了多处针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如汉寿县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其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翻越救生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水上索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追根究底就是计划性地使学生深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并通过实践提高其某一方面素养所进行的活动。

二、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优点及意义

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及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而创新型的实践活动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包含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参观科技博物馆等活动。第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未来的人才是有勇气、敢闯、乐观的一代,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必备的能力。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发言、随机应变,但是仅仅靠口授而不让其亲身体验是收不到良好的成效的。此类活动包括中小学生演讲比赛、野外生存训练等。第三,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人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与熟练的技能,然而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灵活明智的人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担任着这样一个角色: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许多教育机构推出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懂书本上传授的知识,如参观名人馆及名胜古迹等。第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新一代接班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这才是21世纪新中国所需要的人才。

三、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广泛吸收知识和理念的阶段,也是形成人格、性格的重要阶段,教师及家长应当予以重视教。众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学习仅依赖书本是远远不够的,一些课程知识的获得更需要实践活动的配合。比如音乐及美术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感知音乐的细胞以及发现美的眼睛,这种感知是教师无法向学生传授的,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因此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又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依照书本内容自己想象,如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培育植物或者饲养小动物,则会使他们牢固掌握知识,且印象深刻。种种事实表明,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四、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措施

为深入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目标,依据近几年的职业经验,笔者提出了四项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举措:

(一)抓好主题教育,提升道德素养。抓好主题教育要从三方面做起,分别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常规德育,主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如举办“诚信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传授诚信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课外活动中也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素养,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学习烈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常规德育中,通过各项平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如“绿化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建好实践基地,树立独有特色。创建实践基地要推陈出新,因地制宜,体现本地区独有的特色。如山区学校实践基地,凭借地理优势种植林木果树,既起到实践作用,又能获得经济效益。

(三)强化拓展训练,培养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每个人一生的财富,进行强化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等意识与品质非常重要。此项措施需要以训练基地为前提,要有完备的设施、丰富的体验项目,以及完善的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为训练对象,进而培养他们个性品质。

(四)营造教育环境,齐力助力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切活动项目进行的前提,教育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与社会同样担负着责任,因此,我们要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青少年的发展助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开展实践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石,其意义及内涵符合人才教育的目标。中小学生是中国发展的后备潜力资源,其教育是重中之重。我们教师应秉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的信念,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加实践活动,将使青少年教育更上一层楼。

作者:秦红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浅议中小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摘 要:在中小学阶段,人文素质教育极其重要。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提升修养,丰富文化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中小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具有多样性,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对中小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本途径

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极其重要。所谓人文素质,在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人称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包括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在中小学校,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 “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如何更好地将人文素质教育贯彻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种途径值得推广。

一、通过语文、品德等课堂教育树立与时俱进、发展的人生观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而言,语文和思想品德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对于树立学生与时俱进、发展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些课程的教授,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人文教育中的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不断成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孔融让梨》这节课的讲解时,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孔融让梨中孔融那种尊老爱幼、懂得谦让的美德,帮助学生培养相关情操。又如在语文课上,教师讲授《云南的歌会》这节课时,通过对云南这个具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省份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河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了解到中国各民族中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的这些内容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开阔了知识和眼界,促进了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在中小学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更加真实,学生学习也获得很大的视野。人文素质教育配合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抗日战争相关方面的教学,通过引入纪录片中的图片和视频将整个抗日战争史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相关方面的学习真正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原貌,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通过评比和表彰等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表彰、评比等活动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促进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所谓评比,指的是学校通过多种活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学习进行评比,推选出在这一方面的学生。所谓表彰,指的是在日常的教W和工作中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评比和表彰。比如,对于助人为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等行为进行评比,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让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贯彻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被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所感染。通过宣传,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笔者曾经所在的一所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文明星”“学习星”“劳动星”等模范星活动,被评为模范星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

在中小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离不开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的构建。在学校内,可以通过在校内走廊、楼道安装一些中国传统典故、中国历史上一些名人简介等宣传栏来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每年可以根据教学安排设定爱国主义宣传日、好人好事宣传日等特殊的日子,不断构建一种积极向上、校园里到处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校园学习的日子里浸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

中小学阶段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极其重要。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应试教育不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是看重分数而忽略对自身人文主义情怀、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的养成培养对于促进学生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级中小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知识,使学生茁壮成长。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加强中小学生写字教学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步伐

摘要: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写字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顽强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素质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加强 写字教学 促进 教育 发展

汉字在世界各种文字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是人们仰观俯察、博采众美的结果。书法,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千百年来,我国历代文人骚客对汉字书写都给了极高的评价。汉代杨雄说:“书,心画也。”清代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等等。这些无不说出了写字与做人的密切关系。因此,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继续加强汉字书写教学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素质,推动我国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

但是,我国现在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仅仅是社会上,甚至是一些老师、学生对于写字教学也都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更使一部分人忽视了对汉字书写的教学和训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人(特别是一些“聪明”的学生)误以为以后大都使用电脑,手体书写好坏都无所谓,因此不再重视汉字的书写练习。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校还在片面追求高分数、升学率,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学生做作业只是急于完成任务,而忽视汉字的规范书写。其三,一些老师的素养不高,对学生不能正确指导,学生也就对写字产生不了兴趣。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书写水平,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大大减缓。大大阻碍了我国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

根据我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在中小学加强学生写字教学和训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及时、写字教学和训练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在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学习和欣赏这些不朽的作品,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写字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反复强化这一情感,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情感教育的一种具体可感的教育形式,更适合中小学生的心里接受能力。

第二、写字教学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比较具体、真实的途径。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结合及集中表现,无论是篆书的婉通,隶书的方峻,楷书的端庄,行草的飞逸;无论是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宋代尚意;无论是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王锋;无论是历代书法家们的风格、流派、笔法以及他们用墨的干湿浓淡,作品的排列章法,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特征和书家的灵性和情感。一幅的书法作品是时代传统文化和作者美学观念的结合。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小学生感受美学――欣赏、体验美学。在欣赏中感受,在练习中体验,两者互相促进,完成感受美的意境的过程。我认为这是一种既具体又真实的美学经历,无疑在中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中所形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一般都须从楷书学起,而“楷”是整齐规矩、可做楷模的意思,汉字横平、竖直、方正的特征,都要求学生在起步的时候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丝不苟来完成。而要做到真正有所成就,甚至形成自己的风格,那就必须天天练习,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而这种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和顽强的意志力,在老师平时的作业检查和写字训练的督促与鼓励当中就能及时的得到培养和巩固。

第四、在写字(书法)教学和训练中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互为促进。

我国历代书林高手无一不是文学名家,学生在欣赏和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沉醉于笔墨世界之时,玩味这个世界所表现的历代诗文,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就会更觉惬意。如“天下及时行书”《兰亭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使人顿觉宇宙宏阔。欣赏的《沁园・雪》,既能使人感觉到宏伟的、磅礴的气势,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更能使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那种宽阔、博大的胸怀和远见卓识。而且学习书法艺术,欣赏、临摹古人作品,是与先贤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往往比只读他们的诗文有更微妙、深切的感受。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欣赏艺术,在艺术欣赏感悟中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互为促进。

当然,我们在写字教学中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书法家或艺术家,但对书写规范、整齐、美观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却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而且是处在中小学的识字阶段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因此,在我们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要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写字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