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公共艺术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将迎来新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高、公众和艺术家的参与支持,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公共艺术建设研究

公共艺术建设研究: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素质建设的方法

摘 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素质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基本功坚实的师资队伍,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主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态度等方面有待提高;主要通过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公共艺术教师的课程角色,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即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分析综合与对比的能力、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等多种方法和渠道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角色;教学基本功

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又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目前,普通高校中从事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的教师素质不容乐观。针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有待转变与提高。

1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现状分析

当今,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艺术教育教学是将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美的本质,掌握美的规律,不断调节、改造自己的审美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便使学生更有效的按照美的规律生活和学习;[1]那么,公共艺术课堂应当是传播美的最有效渠道,应当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思想碰撞火花的课堂,然而现实中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却常常是呆板沉闷,索然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是艺术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总习惯将他们看来最的作品评论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或者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预先设计好的评价中,很少引导学生自主感知作品,实现开放式思考,也不注重课堂情境的设计、学生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程度;教师关心最多的是自己如何教的问题,而忽略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把握不当。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摆脱旧式的灌输式的单向性教学,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上教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却面无表情;其次,公共艺术教师缺乏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把握,就一门课讲一门课,缺少宽泛的知识面,不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体现艺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再者,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是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对于文科生与理科生、中文系与外语系等不同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不同的特点与学习要求,教师很少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来较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审美的不同心理需求。

(3)重科研,轻教学。由于众多普通高校的各种政策,如职称评定、奖励机制、进修学习等方面均侧重于考核教师的科研业绩,对教师教学的考核则呈现淡化的倾向,有的即使有教学方面的考核,也只是一种软性指标。[2]在这种政策指导下,部分教师就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无心研究课堂教学,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听之任之,只满足于走过程,使得公共艺术教学滑落到了底线。

2 通过多种方法提高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的素质

面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提高,方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使更多的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才能达到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2.1 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定位公共艺术教师的课程角色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建立科学的知识观、学生观、师生观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表征,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是有情境的,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对其再创造;[3]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其自身积极主动的建构才能获得;建构主义的师生观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开放的教学观,它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它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的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及个人幸福感的关注等。[4]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这种全新的认识论,以美的引导者、美的共同体验者、平等对话者的姿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直接审美体验,建构认识美的本质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交流者、合作者与共同学习者,在这种共享过程中,实现师生文化共享、精神共享和审美共享。

2.2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各个学科又具有特色,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因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来说,除了具备普通教学基本功外,还应该具备艺术学科特点的教学基本功,如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分析综合与对比的能力、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

(1)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艺术作品鉴赏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而艺术知识与艺术技法训练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艺术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进入艺术境界的工具和手段,比如艺术特性、艺术技法、艺术历史等相关知识应是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共艺术教育目的虽然不在于培养艺术专业技能而在于艺术素养的提高,但是适当的艺术技法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性情,比如《书法鉴赏》中的写一写,《美术鉴赏》中的画一画,《音乐鉴赏》中的唱一唱,《舞蹈鉴赏》中的跳一跳,《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中的演一演等,通过学生的主体体验,在写、画、唱、跳、演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把握艺术作品的风格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是以鉴赏为主、艺术知识为补、技法训练为辅的综合性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公共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对综合性教学活动的整合能力;其次,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决定了艺术教育内容的相融性,音乐被誉为有声的画,绘画被誉为无声的歌,书法蕴含着韵律美,舞蹈是人类最美的肢体语言,戏曲更是集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为一体。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使公共艺术教学的综合性成为必然;比如,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配合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进行教学;芭蕾舞《天鹅湖》鉴赏时配合柴科夫斯基的舞蹈音乐进行讲解等,通过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行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公共艺术教师具有较强的对多个艺术门类知识的整合能力,将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这些经典艺术融会贯通,整合在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中,在有效时间内,较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2)分析综合与对比的能力。艺术作品浩如烟海,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艺术家的不同作品都具有个性,但又有相比之处。在引领学生鉴赏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分析综合与对比的能力,在对众多作品的分析、综合与对比过程中,使学生清晰地梳理不同时期相应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分辨出相应的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征,从而大大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

(3)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和鉴赏者的再创造性。由于性格、成长经历、心理特征、文化素养等的不同,对于同一部作品来说,每个人的感受都独具特色。因此,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灌输一些自古以来似乎已成规定的评价,而是启迪学生依靠自己去发现鉴赏对象的美之所在,用心感受,进入鉴赏独具特色的自我自由世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愉悦,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3 通过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等多种渠道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艺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还依赖于学校领导、教学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给与艺术教师更多的进修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开拓视野,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引入课堂,才能多方位的提高艺术教师的素质,最终促使艺术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个性和执教风格。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基本功坚实的师资队伍,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者简介:王景(1967—),女,河南焦作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公共艺术建设研究: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发展研究

摘要: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与任务,能够起到指示作用,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对公众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等。该文首先阐释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分析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探究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景观文化;建设发展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概述

公共艺术比较特殊,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并且具备一定的特殊意义。从总体上说,公共艺术指的是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艺术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园林、雕塑、景墙、座椅、壁画、建筑、喷泉、照明以及音响等众多方面综合而成的艺术组合形式。这些艺术综合体要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交通现状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和谐统一的构成关系。公共艺术被大家熟识,是城市景观中起装饰作用的画龙点睛之笔。除了美化、装饰作用以外,公共艺术还是大型纪念性艺术或者主题性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城市景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出一些能够满足人们物质文明需求与精神文明需求的空间,能够容纳人们的群体活动,与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地形地貌等都能产生密切联系的一种空间。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城市景观建设是围绕公共艺术的一种创造。通过分析不难得出,城市景观环境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古代的洞穴绘画可能是最早的公共艺术。古希腊、古罗马将公共艺术带入西方的文明世界。罗马帝国时代,城市几条交通要道的岔路口或广场上耸立的方尖碑和凯旋门,既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也成为城市规模与方向的指认系统。中世纪时,因宗教力量产生的大量以宗教纪念性为主的公共艺术,激发了人们对宗教的热爱和亲切的情感。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雕塑从建筑中独立出来,转而成为宫廷艺术并受到推崇。从20世纪起,现代艺术运动兴起并且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艺术家逐渐抛弃了传统形式,相应出现了追求自我内在的表现与一些非传统形式的思想意识,在艺术思想方面有所改变。在这场现代艺术运动中,建筑设计师开始探索新的建筑材料,运用新的设计思维,推敲新的设计技巧。在结构设计上,除了思考功能上的需求,还考虑比例和节奏是否。这种现代运动衍生的艺术形式还在探究期时,后现代主义又出现了。设计师力求通过奇思妙想,运用有趣的装饰元素体现历史题材的主题设计。各种各样的艺术运动带来各种艺术思想,在设计工作中通过摸索诞生了一批不同形式的建筑。但是,经过理性的计算与测量后可以发现,这些建筑很多在使用过程中并不符合人体工程学,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很舒适。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社会政治改革思潮,人们开始对之前的现代运动进行反思。许多艺术家尝试在艺术作品中融入社会现状、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在设计中表现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通过不断的尝试,公共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初步成型的界定: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不仅是公共场所,还具有一些社会功能的性质。

二、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位

1.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城市景观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是将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态结合的环境。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景观中不仅仅是室外展示,而且能够在室外环境中组织空间,体现各种文化内涵。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城市景观公共艺术除了能够满足广大居民视觉与精神方面的审美需求外,也能积极传播城市的文化理念等。研究的公共艺术作品不难发现,许多公共艺术作品已成为城市的地标性景观,蕴含着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能够体现当地人的精神风貌。如,丹麦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雕像流露出宁静优雅的气质,青岛钢制城市雕塑《五月的风》体现出灵动奔放……这些公共艺术作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城市印象。2.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彰显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能够教育和引导人们爱惜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有助于营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景观环境。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作为城市的名片有助于推动城市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传播,保持并凸显城市的时代特色、文化品格。

三、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凸显整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在城市文化景观中,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彰显整座城市的文化面貌。的公共艺术作品作为游人心中城市印象的构成元素,能够使游人对整座城市印象深刻。如,罗斯福纪念公园属于大型的公共类建筑,公园在空间设计上别出心裁,新颖独特,体现了设计师的睿智。这座公园采用当地的新英格兰草原石材,用这种石材围合起来的空间形式简洁、硬朗,生动表现了罗斯福具有魄力与坚毅的品质和个性。在空间布局方面,二区部分是以罗斯福新政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为主题,展出了很多世界名家的设计作品,如著名雕塑家乔治•西格尔与罗伯特•格罗汉姆的杰作。其中,作品《面包队》展现的是一排等待分发面包的人群队伍,队伍中的人物神情暗淡,饥寒交迫,作品生动刻画出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人们的精神面貌。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大都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结合,体现了特殊时期社会的真实情况,使众多游客在此驻留。由此看来,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果想兼具艺术装饰品位与较高的观赏价值,必须反映社会一定时期的真实状况。公共艺术作品只有生活气息浓厚并且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才能吸引民众与游客停留欣赏。2.促进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公共艺术作品——瑞秋猪,诞生于1986年8月17日,小猪肥胖可爱的形象和洒落满地的猪蹄印深受人们喜爱。雕塑家在瑞秋猪的身上留了一小条长口,使瑞秋猪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存钱罐。派克市场基金会每年都能够筹集到大量资金,将这些钱用于所在社区的居民医疗、超市、银行、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幼儿园等的建设与维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片地区的经济压力,完善了本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了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3.提高整个城市的旅游收入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城市尤其是旅游文化城市来说至关重要,公共艺术作品能够给城市的文化景观注入新的力量。1995年,克里斯托夫妇投资1500万马克,将位于德国的议会大厦用15600米的深蓝色尼龙绳和10万平方米银白色化纤织物包裹成壮观的大地艺术。在为期三周的展览中,这件艺术作品一共吸引了将近500万的观众前来参观,在展览结束的那天,有10万人到广场上欢呼庆祝,柏林在此次展览中通过游客消费而获得的旅游收入也相当可观。因此,公共艺术的设计一旦被重视并且良好发展起来,对于提高城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利的。

四、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发展措施

在我国,公共艺术的概念出现较晚,建设也相对落后,对应的政策、制度、规范都没有形成体系,很多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装饰价值有待进一步评判,公共艺术作品的功能价值与工程建设的质量检验还不够。此外,政府和社会各阶层对于公共艺术作品的评价缺乏广大公众的参与。基于以上我国公共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势必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建设道路,以促进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的和谐发展。1.运用艺术营造空间城市公共艺术是一门关于美学的艺术形式,是城市空间造型艺术、环境设计艺术和当代艺术在作品中的综合反映。公共艺术的建设必须邀请具有相应文化和艺术背景的艺术家,在满足艺术审美性要求的同时,使作品能够与城市空间环境进一步融合。公共艺术并不是局限于室内的装饰艺术,而是要与城市的室外景观环境联系起来,营造三维的、有意境和内涵的室外空间。综观世界各地的公共艺术发展,整个领域的建设有雷同化趋势,我国在建设公共艺术时,要注意与所在城市环境的本地特色、当地文化结合起来,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使艺术装饰美与城市的整体景观环境和谐共存。2.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凸显人文精神公共艺术是开放的、为公众欣赏服务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艺术。从众多的公共艺术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大都以人为主,设计符合人文思想,发扬民族精神。在公共艺术作品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既要提供宽松且自由的创意发挥空间,又要注重公共艺术作品的公众使用特性,积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作品创作。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具备宽广的胸怀,注重从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走近社会公众,认真听取公众对设计作品的审美需求与生活功能需求,尝试与公众沟通,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群众的意见,真正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市公共空间内创造出更多反映时代进步、契合地域文脉、传统与现代共融的空间艺术环境。

结语

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与任务,可以起到指示作用,也能美化环境,通过发挥一定的教育意义起到教化公众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将迎来新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高、公众和艺术家的参与支持,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作者:唐聪聪

公共艺术建设研究: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在国家教育界高层的重视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体系建设与改革在不断地通过教育工作者们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得以完善和提高。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课程方案标准,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总体构建仍然存在缺失。本文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环境与现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课程

为了使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更科学合理化地进行,教育部于2004年和2006年分别出台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两部文件。文件在强调公共艺术课程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同时,对课程目标、设置等方面做了明确指导。近十年来,全国普通高校都在文件的指导下研究开设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艺术课程,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走进艺术的课堂,启迪丰富的人生美感,并且通过开展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提高了艺术教师与学生们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让美育与德智体育相辅相成,以培养我国新时代的综合型人才。与此同时,由于实际情况的差异,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仍然存在着比较具体的问题,在绝大部分高校中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

区别于专业艺术院校,普通高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应该是普及性与实践性综合,更强调普及性。把审美作为教育核心,通过对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具备感知、鉴赏、表现艺术美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学生在中小学接受的艺术教育是相当缺失的,在内容上多偏向于单一的音乐教育。许多已有研究提出,高校的艺术课程实则是对学生艺术教育的“补课”。目前,许多高校都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不同类别的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以及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开设的精深课,并且实行了“学分制”。许多高校同时结合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实际,邀请业内专家举办了各种专题类讲座。总的来说,课程结构建设在逐步优化,但其中的问题还较具体的存在。

(一)类别清晰,层次列序模糊

都缺乏必要的序列性和层次性。上文提到,大多数高校学生严重缺乏相关艺术类学科基础知识,例如在音乐知识上甚至连识谱读谱的能力都没有,在一些宽泛的鉴赏课程中就不太能吸收老师教授的内容。因此,由浅入深,做好先修与后续的过渡,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结构才能更好地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课程效率。这也是体现教育科学性的要求。

(二)师资、课时受限,课程体系单一

尽管许多高校建立起了独立的艺术教育机构,在了解了学生实际需求以后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培养计划,但受到学校教师队伍编制的影响,艺术专职教师都是寥寥无几的,远远不如其他学科的教师数量。因此,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再加上学期课时有限,教师往往将一些本应单独系统教授的内容揉捏到一个课堂之中。另外,许多高校目前的艺术类课程在内容上仅仅辐射到音乐舞蹈或戏剧学科,基本没有涉及到美术、文学等学科,在形式上也大多是以欣赏为主,缺乏必要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难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一些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要求环境下,容易照搬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过于的专业化,不太符合普通高校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和学习目的。

(三)课程关联性薄弱

实际上,在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课程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同一所学校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往往会出现相互割裂又相互重复的情况。例如,学校同时开设《欧洲音乐欣赏》和《西方音乐鉴赏》两门课,其中对于西方音乐发展的几个时期、流派、风格等方面的讲解就可能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如果在学分要求下,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同时选择了这两门课,那实则就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开设课程既要注重类别的分割,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综合性。其中,综合性不仅是艺术学科与艺术学科的关联,也应包括艺术学科和非艺术学科的关联。这样的结构,才能区别于更加注重技能技巧培养的艺术类院校开设艺术课程的目标。以艺术为中心,将其与文化、历史、自然等学科相互交融与解释,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美好的艺术境界。

三、优化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几点思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也是我国高校设计教育舞台的一个指导思想。针对普通高校艺术课程的设置,既要有面也要有点,从某些层面来说,它比艺术类院校课程的设置更需要我们的艺术化的设计。要规范,讲科学,更要与现代素质教育相适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实际出发,优化结构

1.要抓好基础,注重普及。在现今我国的教育政策下,高校对于学生的艺术学科培养,还是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弥补学生相关知识的空缺。掌握好了入门知识,才能激发学生对于艺术的学习兴趣。在基础学科之上,课程应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例如开设音乐理论基础、绘画理论基础、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西方舞蹈欣赏、中国文学鉴赏等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实际范围内了解艺术,学会欣赏艺术。2.分清层次,提高效率。学校成千上万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基础水平,公共艺术教育也应该如其他公共教育学科一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性地学习。例如舞蹈欣赏类的课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及时个层次是让学生简单欣赏不同种类的舞蹈作品,了解和学习相关舞蹈类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于舞蹈作品动态和人体形象有一个初步的视觉认知;第二个层次可以让学生由舞蹈作品流动的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引发体验、联想而进入想象;第三个层次则可以通过想象、探究内涵从而得到一定的舞蹈艺术领悟,涉及舞蹈的构成和创作层面,试图发挥学生的艺术创作力。

(二)重视艺术实践

在很多高校中,注重艺术实践的群体多是艺术团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学校开设的声乐、舞蹈、器乐、戏剧等针对技能提高的课程,既要有分量对艺术特长生进行训练,也要有空间给予渴望学习艺术但缺乏基础的学生。在一般的欣赏类课堂上,教师也要用于打破“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也大有裨益。此外,发挥好学生艺术团的作用,要有“源于学生,服务学生”的意识,多举办高水平的演出活动,多带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组织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和各类艺术展览,使学生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从而提高艺术修养。

(三)以艺术为中心,综合学科内容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结构设置优化的一个趋势就是课程的综合,即将相互联系的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上文提到,学科的结合可以是艺术学科与艺术学科的结合,例如,将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与中国舞欣赏结合、古典芭蕾与西方音乐欣赏结合在一起等;也可以是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结合,例如,可以以具体的艺术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对古典舞《踏歌》的欣赏,可以延伸到中国汉唐民族历史等知识内容,相互渲染,使学生的艺术学习不只是单一形式化的学习。

四、小结

公共艺术课程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要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质量,不仅要立足艺术学科知识本身,还要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加大投入,要在主流的艺术教育路线上,结合现代科学与人文社会的发展有所拓展和创新,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更加优化结构,丰富内涵,突显素质教育的本质与要求,为培养新时期的综合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冬来 王怡 单位: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

公共艺术建设研究:城市文化公共艺术建设现状与问题

随着辽宁省城市化快速发展,对于各城市文化公共艺术建设也随之兴起。每个地方文化是其标志性的特征,在公共艺术建设的同时,文化的体现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问题也逐步凸显,本文通过辽宁省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项目的分布、类型、特点、使用等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以便更好的去解决公共建设的问题,使辽宁省整体的公共艺术建设有所提升。辽宁省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民族的品格,是国家和民族振兴发展的力量源泉。不同地域孕育不同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亚文化,辽宁文化不仅有中华文化所共有的儒家文化特征,而且有东北文化独特魅力、优势和地方特色。辽宁文化主要有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自然文化五大类型。沈阳的历史与装备制造航空工业、鞍山本溪抚顺的矿产开采、锦州红色文化、大连的海洋与山脉文化、丹东的边疆与山水文化,本溪的枫叶、水洞、盘锦的红海滩。

辽宁省公共艺术建设的现状

辽宁省公共艺术依据文化与地域表现为工业类改造和再生型、历史文脉型、民俗生活型(衣食住行)、重大事件纪念型、地区特色风景型。公共艺术作品也不再只是一件物品,而是和公众一起融入了城市文化之中,成为了广大群众情感记忆和价值所向的精神标识,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

1.工业类改造和再生型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工业,辽宁省因此兴起了一些工业特征明显的工业城市,城市用独特的方式记载了工业文明的辉煌。如今,在新时代的工业城市环境之下,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改造,注重城市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公共艺术建设。其中沈阳市的工业主题公园体现了铁西区工业发展历史,鞍山市的胜利广场通过四个雕塑:钢铁脊梁、绿色鞍山、拥抱未来、千山神秀,表现了钢铁工业文化。盘锦市的钻井公园、文化公园、辽河石油公园、兴隆台采油厂文化公园都是体现石油工业文化。

2.历史文脉型

公共艺术承担着城市形象大使的重要角色,肩负着历史责任,平衡着人文与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应在时代的进程中体现人文关怀、传承城市文脉。辽宁省的历史悠久,各地文化丰富,在公共艺术建设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的历史文脉与现在融合,注重保护地域文化街区,挖掘地域文化,塑造城市文脉。

3.民俗生活型

我国民间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辽宁省的民俗生活多姿多彩,表现在公共艺术创作上也是异彩纷呈,将地方民俗文化与现代观念相结合,研究当代设计中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从而达到公共艺术建设的预期理想效果。民俗生活型主要在铁岭市的文化公园中体现其中简单的二人转道具雕塑,增添了地域戏曲文化气氛。

4.地区特色风景型

近年来全国掀起旅游之风,辽宁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地域风景秀丽,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风景,运用其中的元素塑造属于本区域的文化公共艺术,可以很好的宣传本地的旅游文化,增强城市的文化韵味。其中本溪市的枫叶广场,大连市的星海广场,海之韵公园都体现了本地的特色旅游风景元素。

辽宁省公共艺术建设的问题

1.现实情况方面由于辽宁省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导致城市的文化公共艺术产生快餐式的需求,因此部分设计师开始对国内外的公共艺术的参照,使其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不太协调,因此失去了城市本身的文化精神。设计师对于外界好的文化公共艺术可以学习和借鉴,以至于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扩大公共艺术的广度和宽度。2.地域文化方面文化公共艺术与其所在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好的文化公共艺术必须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宣传作用,所以公共艺术设计具其特定的文化性。可以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或地区过去的辉煌,现在的魅力,将来的美好,代表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精神和灵魂。

3.艺术品位方面

辽宁省城市的现代化快速发展,居住区,商业区激增,导致设计师对文化公共艺术设计忽视了质量的保障。另外,公共艺术建设参与设计人员的非专业性,也是文化公共艺术建设缺乏艺术品位的又一重要因素。

4.建设期间公众监督与维护方面

中国文化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还很短,公众对于文化公共艺术建设往往处于不太关注的状态,缺少对公共艺术建设的监督和维护的责任意识,这将导致公共艺术建设达不到理想状态。公共艺术是为大众服务,建设开始到维护必须要有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5.整体公共艺术发展方面

从辽宁省整体而言,由于整体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发展不均衡,导致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其文化公共艺术建设也相对较早,并且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建设数量相对较多。例如沈阳市和大连市,从区域城市而言,由于中国公共艺术建设发展较晚,老城区的公共艺术建设较少也缺少文化韵味,而新城区的文化公共艺术建设相对较多,且有一定的地域文化体现。新城区和老城区的文化公共艺术建设同样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结语辽宁省文化公共艺术建设虽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公共艺术一定会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公共艺术建设体系也会逐步完善,辽宁省的文化公共艺术建设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马建 黄磊昌 何朋哲 张玉香 陈晨

公共艺术建设研究:高职院校建设实施公共艺术论文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现状

(一)师资队伍缺乏许多高职院校在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力量方面虽然投入很大精力,然而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的规定有较大差距。一方面,专任教师人数仍显不足,多数课程是由专业课教师兼任,或是由行政部门人员兼任,这样一来,开出课程总数势必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中的不少人并非由艺术专业毕业,对艺术理论掌握不够透彻,讲解、组织实践活动有难度,对某些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无法授课,导致许多课程不能开设。

(二)精品课程太少高职院校的职能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专业课程又比公共艺术课程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显现教学业绩。因此各高职院校在涉及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展示方面,相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而言,明显倾向于专业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往往扮演着陪衬的角色。与公共艺术课程相关的品质课程、精品课程项目申报难、审批通过难,甚至部分经费不够充裕的院校以牺牲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来换取专业课程建设,从客观上打击了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限制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

(三)学生的轻视高职院校的不少学生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了一股浮夸的思潮,同时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使得他们更多地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学历考试如专转本、专接本等,技能考核如从业资格证书等相关的课程学习中,不少学生根本意识不到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只是迫于修学分的压力才不得已学习,对于公共艺术课程只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能省事就省事、能偷懒就偷懒,甚至逃课去参加专业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对于专业课程而言较为轻松,从客观上也助长了公共艺术课程受轻视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四)客观条件限制由于不少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需要专门的场地与器材,而这些场地与器材的建设与购置要占用学校大量的资金,不少高职院校资金就不充裕,更不愿意投入,导致部分课程因场地或器材无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而且部分高职院校由于不重视,往往虚搭组织机构框架,造成没有部门真正能担负起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重任。

二、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理念及原则党中央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人才培养、科学创新、实践创新、文化传承,明确了公共艺术课程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服务的职能。同时还指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融合。这就表明,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在开设课程方面,应面向本校实际,做到因地制宜;在学生选择课程方面,应加以积极引导,做到因材施教;在课程内容方面,应积极向专业课程靠拢,并随着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而更新,做到因时制宜;在教学过程方面,应注意理论讲解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既不只讲理论不去实践,也不单单实践不讲理论,做到知行合一;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避免灌输式教学,做到循循善诱。

(二)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内容要求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在内容上也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理论,充分认识生活之美,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增强生活体验,对体验加以总结,使之升华为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艺术是情感的体现与寄托,能以艺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体会到艺术作品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多方面接触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增强对不同文化艺术的包容性;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与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把科学与艺术相融合,从而锻炼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充分认识到理解与沟通的重要性、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学习公共艺术课程,学会用科学的审美眼光看世界,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交流与合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自我感悟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自我提高打下基础。

(三)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成根据上述原则及内容要求,高职院校可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作如下区分:表1中只列举了部分课程,各个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添加模块内容。学生首先通过学习基础能力模块中的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为后面的相关课程学习提供了方便;其次通过学习鉴赏能力模块中的课程,提高了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演出技能;进行应用能力模块的实践锻炼,就可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

三、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优点

(一)与专业课程体系的高度统一在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实施的背景下,把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按模块划分,进而与专业课程体系模块进行结合,增强了考核的便利性,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地位,促进学校与学生的重视。

(二)有利于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模块化建设,使得本校的优劣势一目了然,明确了课程建设的重点方向,尤其适用于经费较为紧张、需要重点建设部分课程的高职院校。

(三)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培养既然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显现,那么配套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也就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使之早日有能力肩负教学重任。

四、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组织实施

(一)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实施,首要在于高职院校自身要重视起来,充分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制定工作制度予以纲领性保障;明确学分管理规定,突出公共艺术课程的学分比重,提高奖励、改变奖励形式,促进大家的重视;切实构建教学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并赋予实质权力,做好组织保障工作;增加公共艺术课程立项比重,突出公共艺术课程的科研地位;努力增加场地与器材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保障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部门的积极行动公共艺术课程教研室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研活动创新考核形式;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形成教师自我学习为主、教学部门帮助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力争形成教学梯队,年龄结构合理,保障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重视科研建设,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三)教师自身的自觉配合各任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我培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中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有能力多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程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争取把学生的态度从消极逃避转变为自觉重视、自觉参与。

(四)学生的自我觉醒作为教学客体,学生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公共艺术课程自然也需要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而前提便是学生本人在接受学校、教师引导后的自我觉醒。

作者:张媛媛马波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