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教育经济管理探讨

摘要:教育的科学成果研究是一名教师对教学经验和相关实践进行的有力钻研。教育科研成果的钻研水平对于学校的教学效果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育经济管理中,优良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定位的相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经济管理探讨

教育经济管理探讨: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定位及实践

摘 要:新世纪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产生依靠强大的教育体系。因此,为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研究科学。教育必须与科研成果联系在一起,如此才能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提高管理的合理性和教育工作效率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教育者要想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更高成就,就要深入从事教育经济的相关研究,对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定位进行分析钻研。

关键词:激励机制;定位;教育经济管理

教育的科学成果研究是一名教师对教学经验和相关实践进行的有力钻研。教育科研成果的钻研水平对于学校的教学效果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育经济管理中,优良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定位的相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相关问题分析

1.相关组织

尽管现在有关科研的各种制度已经十分完善,科研水平也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个人或者某些方面不合格的组织依然在进行科研活动,这就导致有关科研内容不能满足科研者的真正需求,科研过程不够专业,科研结果不如预期等情况发生。

2.教师素养

一个教师的素养受其在自己工作位置上的能力和态度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教师的态度出现偏差,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并不是教师本身的职业操守出了问题,而是学校对于教师的绩效管理上出了纰漏。比如学校在组织岗位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比原定时间短,科研期间所提供的资料过于简略,出现这种问题是监管机制出现了问题,此时就需要绩效体系中的激励机制缓解相关问题的反作用。

3.监管问题

在教育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上,许多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起到的实质作用不大。因此,如何确保相关科研教师的科研水平处在较高层次,会对本学校是否取得重大成就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建立较为严格的监管机制就有其根本必要性。

二、具体情况下的定位

1.相关目标的制订

激励机制的设立应该有其明确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不能和学校进行的科研目标相违背。实行激励机制的目标就是提高相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实施不但能让教师本身获得社会认可,还能满足参加科研的人员的科研需求。

2.相关方法的实施

要实现激励的效果,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因而会出现相关教师获得报酬是根据其教时的数量发放的现象,但这也只是激励机制的一部分而已。为了更好地实现目的,还应该从物质和意识两个层面进行相关的增添。

3.评价机制

激励机制在开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有公平性,而确保公平原则的关键在于评价机制的建立。首先评价自身要具有弹性,不能生硬地进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要实现对其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对于其内部结构建设方面,就应该将考核策略本身具有的各种因素收录,并在可控范围内进行量化处理,保障评价机制能够完善地建立。

三、激励机制的确立

1.领导层面

领导层面要对高效教育科研表现出切实的关注,这样其激励机制才能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对于教育经济管理的意义应该得到领导层面的重视,对于那些在科研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教师,要在舆论上进行广泛赞扬,在物质上给予丰厚奖励,这样物质和意识的结合,必然能激发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相关人员的高度荣誉感。因此,教育经济管理系统的建立要实现合理化,相关考核机制务必缜密。这就从制度上为相关人员实行激励保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经济管理环境。

2.奖励制度

创新是衡量教育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效率是否达标的重要标准,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激励机制只能是毫无意义的摆设。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对科研成果研究人员的大力奖励制度,让相关教师人员获得重大经济奖励,获得实在的物质报酬,在经济层面让其满足,从而促进教育科研事业向前发展。

3.意识方面

对于那些为教育经济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人员,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重大奖励,而且还要满足其意识上的需求。其实,从事科研的人员对荣誉都是极为渴望的,都想从科研的成功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因此高校必须设立相关的奖励制度,制订相关职称、级别名称。如此,荣誉的落实是对相关贡献者社会地位的尊重,让他们在社会上享有广泛的声誉,进而获得更大的精神成就感,才有利于该项事业向前推进。

在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体制的建设是一个繁杂的活动,它需要相关科研成果取得者、各部门单位和领导层面的协调配合,在进行各种考量之后,依据现实情况的规律进行制定。本文对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定位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探讨了激励机制在现实中的确立情况。

教育经济管理探讨: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定位与实践探讨

摘要:教育想要发展就必须走一条“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道路,教育经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与边缘科学,教育与科研联系是最为紧密的,两者结合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同时也是实施科学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要重视教育经济的学术研究,从激励机制入手对教育经济管理的定位进行积极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 激励机制 定位 实践

教育科研是一个高校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的探索,也是一个高校管理者对于高校科学管理理论的探讨。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的教学质量,要想从根本上来提高教育的科研水平就需要在教育科研的经济管理中运用好激励机制。因此,在教育的科研管理中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一)组织机构方面

组织机构主要是参与组织培训的机构或者部门,许多认证培训机构往往需要取得合法的资格证才能形成正规的组织,才能够实施培训组织并进行管理工作。然而,当下只依靠自然人或者是其它不合规矩的组织来进行组织管理培训仍然存在,从而就导致了相关培训的质量降低,甚至是认证资格的来源的合法性都很难得到保障。

(二)师资素养方面

师资素养从一定角度来说,是由其自身岗位的技能和意识所构成的,而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上来看,问题的突出表现在岗位意识上面,问题的根源实际上并不是在师资力量上的职业道德问题,而是出在对于员工的绩效管理上。诸如之前提前结束的岗位培训,或者是培训时只是简单转述了考纲、考点等问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缺乏严格的跟踪监管机制所造成的,因此只能够依靠严格的绩效管理体系中的激励机制来进行规避。

(三)过程监管方面

在教育经济管理中的认证培训多是滥竽充数,如何保障好本单位的管理质量,不仅仅关系到了社会责任的履行,也关系到了自身培训品牌的成功建立与否。为此,建立一个严格过程的监管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必须要有的管理办法。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激励机制实施的过程监管制度在形式上已经逐渐具备,但是却还是很难保障整体的师资力量去自觉维护好这一系列的品牌效应。

二、具体情况下的激励机制的定位

(一)目标导向定位

就目标管理方面来看,激励机制的目标应该包含于学校所开展的培训总目标。因此,总目标中所涵盖了的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从而,激励机制目标的实则就在于要通过实施积极的激励活动来实现,进而促进了教师能够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培训任务,使它不仅能够维护好单位的声誉,还能够切实满足被培训对象能够获得认证资格的迫切愿望。

(二)手段实施定位

激励内容和手段的选择,以及激励内容等环节的设定在教育经济管理中具有着重要作用,针对一般情况而言,参与培训的教师都会根据课时的多少来进行薪酬分配,但是这并不能构成激励的全部内容。因此,还应该在薪酬的基础上,额外地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去给予补充。而关于激励内容的细化问题,则只能够依靠精简的形式来确定,并伴随着动态的及时调整机制来履行。

(三)评价机制定位

如何来确保激励机制在实施过程中的公平原则,这是关系到激励机制是否有效实行的关键,而这一切的有效实施都依赖于严格的评价机制。首要就要从弹性的评价方面来进行严格控制,因为培训的效果会受到不同生源个体的差异的影响,不能仅仅从单向的度对教师进行考核;而且在体系构建方面,应该将各种考核制度的要素纳入到其中,并且在可观察的前提下进行量化。

三、实践中的激励机制构建

(一)构建健全的高校教育科研激励机制

健全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离不开领导对其的高度重视,只有领导重视起科研在教育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并加强对取得了科研成就的教师进行宣传,将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结合在一起,进而来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荣誉感。因此我们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育经济管理体系,构建起科学严谨的考核机制,从制度上根本性地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奖励保障,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经济管理氛围。

(二)加大经费投入与完善成果奖励制度

由于科研工作耗时又耗力,还离不开巨大的经费支持,除了政府的相关部门会拨给经费以外,高校也会加大其科研经费的投入。衡量一个教育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关键在于其是否创新,如果没有了创新,激励机制的设定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我们必须要加大对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对于一些创造了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教师,一定要给予经济重奖,让教师在物质方面获得一定的奖励,肯定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上升。

(三)要构建精神鼓励机制

对于教育经济管理工作者的激励在注重经济激励的同时,还要考虑科研工作者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且从事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最需要的就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满足,高校可以对获得了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奖励,精神奖励方法可以是给教师授予年度科研工作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或职称、优先选拔晋升等精神方面的激励等,这些荣誉上的授予,会使具有突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得到社会上认可,获得更大上的心理满足。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性的工作,它需要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以及学校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管理,并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加强对教育经济管理的整体性调整,才能够激发出教育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科研能力,确保科研的质量,进而扩大我国教育的的社会影响力。

教育经济管理探讨: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定位与实践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激励机制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鼓励教育人员积极奋进,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并对教育人员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然而,目前我们教育体制中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教育激励制度。如何将激励机制应用在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益也是当下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激励机制;实践

教育经济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到多个科目,也是教育和科研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事业想要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走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发展之路,才能培B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育科研的成果对学校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教育经济管理中,建立激励机制,能够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激励机制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机制是管理者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制定科学的方法激发人内心的潜力,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让每一个人感到自身的价值,自觉地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激励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引起人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从而实现设定目标的一个过程,也是充分发挥人能力的过程。激励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种,比如目标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兴趣激励、榜样激励、强化激励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包含激烈内容的主动性、激励形式的催进性、激力本质的科学评价以及激励目的的导向作用。将激励机制应用在教学管理中,能够充分发挥广大教育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投身教育和科研事业中,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动机是人活动的起因,它是根据人的实际需求引发的。将激励机制引入到教育管理中,能激励教师忠于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奋斗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出于自我成就的需要的动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保持对工作的热情,这种动机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是教师工作动力的来源。

(二)具有约束教师行为作用

一旦教育工作者确立了终身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目标和明确了奋斗的行为动机以后,教师的情感、意志力和行为都会对教师的行动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强化。在工作中,不符合教师目标的意识、情感、行为都会受到动机的指引,对教师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激励机制不仅能约束情感和行为,而且能纠正教师工作中的自私念头和偏颇行为,提高学校的凝聚力。激励机制与教职人员的事业、生活、心态等密切相关,能够帮助教职人员树立职业规范以后,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

根据相关科学研究,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只开发了大脑的10%脑力,还有90%的潜力没有开发出来。所以一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通--过激励机制能够挖掘老师的潜能。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通过激励,同样一个人发挥出来的作用大约是激励前面的4~5倍。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人员的内在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能够吸引的人才

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也是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学校如何吸引的教师到学校?的人才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高薪酬和工作成就两个方面。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创造良好的内在吸引力和外在环境。让本校的老师不断努力,脱颖而出,同时也能吸引外部的人才加入到学校的师资队伍。

二、影响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要素

(一)教师素养

一个老师职业素养和业务素养主要体现在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和工作态度。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态度上出现了偏差,对工作不积极,不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质量不高。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教师的职业五羊不高,而是学校对教师的绩效管理出现了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工作工作多年,按照工作经验和教学能力,应该升职称或者加薪了,但是学校一直保持原状。学校组织岗位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比原定的时间短,而科研提交的资料过于简单等,这些问题都是学校监管不力造成的。这就是绩效体系中激励机制的反作用。

(二)监管问题

在教育经济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实际作用并不大,所以如何提高科研成果,对学校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科研发展水平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动力。因此,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监督体系,确保教职员工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当下虽然高职院校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科研制度,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受到传统思想或者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一些不合格的科研项目依然还在继续,所以学校没有真正将科研精力、物力、人力放在需要的地方。学校科研的项目和内容没有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无法激发科研人员的干劲和热情,科研结果也是不尽人意。

三、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定位

(一)制定激励机制的目标

激励机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与学校的发展以及科研目标相关。这样才能提高科研人员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满足科研人员科研的实际需求,从而真正提高科研的效果,而不仅仅是为了科研经费,随便成立―个项目。

(二)建立科学的激励方法

想要达到激励的效果,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如果激励方法不正确,可能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无法真正发挥出激励的真正作用。如果科研人员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学校一定要及时兑现保障,发放物质奖励。除了物质奖励,还需要一定的精神奖励,这样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工作成就的需求。同时,还要坚持公平公正的激励原则,这样有助于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保持公平、公正,才能让教职工有持续的动力,否则很容易造成职工人心涣散,失去工作的动力。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激励方法是否公平、公正,往往取决于激励的评价制度。首先评价制度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不是按照规章制度,生硬进行,这样的制度就缺乏人情味。因为科研不同于其他工作,每一个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不同,对科研项目的贡献也不同,所以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和体系。同时针对项目发展进度,建立能够量化的考核体系,这样确保激励制度的公平性。

四、如何建立激励机制

(一)学校的领导重视

学校管理人员是制度具体的实践者,所以首先学校的管理人员要重视教育科研项目,认识到科研项目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对在科研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发教职人员工作热情,同时也号召学校更多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专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制定激励制度的时候,要确保公平公正,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为教育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创新奖励制度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业也是衡量教育经济管理人员工作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没有创新,那么奖励机制只是空谈。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针对学校科研人员进行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并结合科研项目,对有重大贡献和突出的教师给予重大经济奖励。科研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让科研人员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报酬,改善科研人员的经济生活,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努力。除了物质上的奖励,还要满足科研人员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按照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当一个人满足了生活物质需求,就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满足需求。事实上,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对荣誉都是非常渴望,每一个科研人员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某一个领域有重大突破,从而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感。所以,学校必须设立相关的制度,对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方面、荣誉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

五、结束语

激励机制并不是简单的奖励,它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在实施奖励制度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尊重每一个科研工作者,让他们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教育经济管理探讨:道德教育经济管理论文

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研究宏观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对道德教育所包含的经济意义认识不深,尤其在前一阶段,有一种理论似乎认为: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道德的沦丧是不可避免的事,也就是说,经济起飞阶段,不得不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这种思潮,对我国道德教育尤其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重新探讨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研究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从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本身的辩证关系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物质的前提。作为精神生产的道德的发展,一种新的、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形成,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总要以一定的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而物质生产的落后和贫困,文化生活的空虚和贫乏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承认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是唯物主义者。另外,唯物主义认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力,一定要通过其他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其中首先要通过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制度来作用于道德的发展;其次,还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设施等等,才能促进道德的发展,这种“折光”关系是唯物主义者所必须承认的,否则也将陷于庸俗唯物主义的窠臼。

道德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社会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工协作关系又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因此,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它在物质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的这种“折光”,正是通过这一中介机制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只有从历史形式来考察社会分工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而正确分析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物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唯物主义者是把它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来看待的。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便是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马克思不仅一般地肯定了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作了详尽的分析。

指出人们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新要素。因为分工协作“激发个人的自尊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并且认为“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生产的。”他还给这样特殊的生产力一个专门名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还说“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以上分析表明,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它对现实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就必须看它所属的那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其道德对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这一点,是我们理解道德的经济意义时特别应该注意和把握的。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已经建立起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道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所不能比拟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它除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外,又能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情况,是由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和内容所决定的。就其本质来看,正如列宁所说,它“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度服务的”。

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我们对道德的经济意义的理解,也是以社会主义道德这一质的规定性为前提的。

道德的经济意义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工作去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这一主体而发生作用的。道德,离不开一定的道德教育,尽管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各异,但其对象都是特定社会个体的人这一主体。通过道德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这一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而社会个体的人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参与又是以其智力、体力、思想品德三种基本要素同时发生效能为其前提的。在时序上没有先后之分。社会个体究竟把自己的智力、体力发挥到什么程度,单靠智力、体力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社会个体头脑中的思想品德。假定社会个体参与经济活动时,其智力、体力是一个既定量,那么思想品德就可以比拟为这个既定量的调节器。它既可以促进这个既定量,也可以使其向负方向发展转化。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智力、体力的这种正负方向的调节作用,实实在在地表现出道德教育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着眼于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作用,那么,我们道德教育应使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那些观念,及时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从而使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调节作用向积极方向发展。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决不应该放松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更不应该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进步。从唯物主义关于道德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道德规范,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政体上是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又是由党的领导来体现的。

所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的那些道德,特别是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在道德教育中占首要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道德及道德教育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要求,把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那些新道德观念及时纳入道德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发展亦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呢?一般他说,我们应把下列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

1、进取与创新观念:社会个体的进取与创新观念表现为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它的特点是事业心强,有强烈的成就和成功的愿望及历史使命感,表现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对社会的贡献表现为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带头作用。把进取和创新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就能使社会个体较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力,使思想品德在调节智力和体力两因素中具有必要的张力。

2、时间和效率观念:时间和效率观念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观念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加快,每一单位时间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日益增大。为此,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讲究效率是社会个体必须具有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加强时间和效率观念的教育,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道德教育只有真正把时间、效率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才能使社会个体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商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品德特征,从而实现社会个体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

3、法制与纪律观念:法制与纪律观念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必要的法制与纪律观念。我国以宪法为核心,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法律,“有法可依”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此,要求社会个体要具有遵法、守法的道德风貌。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不仅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而且是依法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重要一环。道德教育把法制与纪律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这一点,对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是必要的社会条件。

道德教育所形成的个体的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性调节,是道德教育经济效能的表征。从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什么时候我们抓紧道德教育工作,什么时候社会风气就有明显好转,社会经济和生产率也健康发展;什么时候放松道德教育,就会产生社会风气不正的严重后果,这在种情况下,即使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也决不会持久。

在实践上回答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已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可喜的探索。据调查,由于道德教育不得力,社会个体思想品德差所造成的劳动态度差、劳动纪律松散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上海市企业每年因此损失劳动生产率23--25%,损失国民收入195亿元,损失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在管理行列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可以想象,前几年由于忽视道德教育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国将是十分巨大的数字,它相当于全国几十个大型企业全年收入之和,这一反证真实他说明了道德教育的经济价值。

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要求我们认真改进道德教育工作,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组织学校教育活动,从根本上克服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教育内容上应当注意对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不能只从抽象的内容上来局限道德教育,而应注重现实的历史的道德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应进入到精神生活的更深层次,又要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更广阔的层面。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要紧密地和个体社会化结合起来。不仅要注意在功能和目标上协调家庭和学校的预期社会化,而且也要与人的继续社会化(职业适应、终生学习等)结合起来;不仅要进行道德社会化,还要指导好政治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要组织在道德教育的总目标下,使校园文化、风习传统、心理气氛、人际关系以及种种“潜在课程”,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闭门“修养”是培养不出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也不可能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应当认真组织社会实践和道德践履,倡导各种生动活泼的讨论、调查和陶冶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阐明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提高对道德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认识,从而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热情。同时,我们在理解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时,首先要克服这样一种倾向,即简单地将道德教育等同于经济活动或经济效益。我们认为两者的“简单取代”不是对道德教育经济意义的科学认识。

其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树立道德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时,应避免产生“两张皮”现象,而应把道德教育纳入到社会实践中来,使其具有真正的活力,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教育经济管理探讨:教育经济管理激励机制的定位

师资素养从一定层度上说,是由他自身的岗位技能和岗位意识构成的。而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来看,问题的表现更突出在于岗位意识方面。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其不仅在于笔者的调查,更是从与参与培训的师资交流中体会出来的。问题的根源实则并不在师资的职业道德上,而是出在对他们的绩效管理体系上。诸如提前结束培训,或培训时只是转述考纲、考点等,这些现象因缺乏跟踪监管机制(下文阐述),则只能依靠绩效管理体系中的激励机制来规避。在职业教育中的认证培训处于汗牛充栋态势的当下,如何保障本单位的培训质量,不仅关系到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否,也关系到自身培训品牌的能否建立。为此,建立过程监管机制便成为了应有之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过程监管的组织和制度在形式上已经具备,却难以持续保障师资自觉去维护这种品牌效应。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能仅从师资的个人职业操守上做文章。

分析基础上的激励机制定位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便考问着我们,难道仅靠式管理就能改变现状吗。答案是否定的。鉴于及时个问题不作为本文讨论对象,因此,以下将围绕着后两个问题展开激励机制的定位。1.目标导向定位。就目标管理而言,激励机制的目标应包含于职业学校所开展培训的总目标。因此,总目标中涵盖了经济和社会这两个方面。从而,激励目标实则就在于通过实施激励活动,来促进教师能认真履行自己的培训任务,使其不仅能维护单位的声誉,还能切实满足被培训对象获得认证资格的愿望。实践表明,认真履行培训任务是最终获得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出路。这也成为了激励机制设计的切入点。2.手段实施定位。依靠怎样的手段来实施激励机制,则成为更为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包括:激励内容的选择,以及激励内容的量化两个环节。一般而言,参与培训的教师都根据课时量进行薪酬分配,但这并不构成激励的内容。因此,还应在该薪酬的基础上,额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给予补充。关于激励内容的量化,则只能依靠试错的形式来给予确定,并伴随着动态调整机制的履行。3.评价机制定位。如何确保激励机制在实施时遵循公平的原则,是关系到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而这一切都依赖于评价机制的建立。就评价机制定位来看,其须从这样几个方面下手:(1)弹性评价方面。因培训效果还受到生源个体差异性的影响,不能仅从单向度对教师进行考核;(2)体系构建方面。即应将各种考核要素纳入其中,并在可观察的前提下建立量化指标。以上结合目标、手段、评价在内的定位,便为下文的实践模式提供了路径指向。

目标定位下的实践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目标定位下,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构建起实践模式来。1.目标定位下的实践模式。这里需要指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收入普遍不高,这就使得参与培训成为了他们提高自身福利的重要途径。从这一点来看,参与培训的教师教师具有自觉保障培训质量的意识。因此,这里的目标定位应在于维系教师们的这种意识,并形成相互激励的团队氛围。这样一来问题就转换为了,可用物质激励形式来满足及时种需要,并通过精神激励来推动第二种需要的形成。2.手段定位下的实践模式。这里只考察物质激励。培训团队若形成相互激励的氛围,那么一般具有学习型组织特征,其将产生知识外溢的正外部性。这一结果可以理解为,团队成员甲无偿把自己的知识与团队成员分享,其自身在知识积累过程所产生的成本由他一人承担,而收益却被耗散。此时,若要促使成员甲持续的完成上述行为,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精神)补偿,来弥补因收益耗散所引起的损失。从而,在外部收益内部化的情形下,才能实现知识产权在封闭状态下的激励作用。而成员甲的收益耗散程度只有培训团队负责人掌握,因此,给予负责人薪酬配置的权利,便考虑到他能掌握成员工作绩效的具体信息。3.评价定位下的实践模式。由于针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构建较为复杂,且已超出本文的主要讨论范畴。因此,这里就时常被忽略的环节着手展开讨论。因为培训任务往往存在不可分性(一人负责一个内容版块),团队负责人难以严格界定每位成员的实际工作绩效。同时,即使成员甲促进了知识外溢的产生,但却因较难量化其的收益。从而,这就要求须给团队成员提供利益申诉渠道。不难理解,人力资本存在于独立的主体内,其产权是严格封闭的。为此,成员个体将能有效比较在培训过程中的贡献大小。由于存在着团队成员间的监督机制和声誉约束机制,就使得成员在申诉自身贡献大小时,避免了机会主义动机(如,搭便车)。由此,给团队成员提供利益申诉渠道是具有可行性的。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结语

本文认为,应从激励机制的目标、手段、评价等三个环节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实践模式来。,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本文作者:谢浩单位:南京化工高级技工学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