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财经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为了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作为导向,高度关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都积累了成功经验,本文以自身的教育体会为出发点,探讨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并总结具体方案与对策。
财经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

改革开放的4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但是,经济规模的扩张导致生态、产业、城乡等领域矛盾多发,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瓶颈。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重塑经济增长动力,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2015年开始,在各个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行该种育人模式,受到了广泛好评。

1、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与目标

1.1内涵

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良,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学体制、教学理论、教学手段上的创新,充分反映了新时期的教育精神。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鼓励学生在毕业后主动参加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挖掘区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相较于我国而言,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47年MylesMace提出的《新企业管理》课程,后来,麻省理工、德州大学等纷纷引入商业计划竞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了“创业革命”,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放置在与职业教育、学术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岗位竞争力,还应该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只有具备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才能应对社会的挑战。

1.2目标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一个新的思维,是顺应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目标提出,出发点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高职院校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基地,财经类专业则肩负为国家发展培育管理人才、企业家的任务,财经类专业包括金融、经济、电子商务、商贸、会计、管理等学科,培育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步入新经济常态下,我国进入了“供给侧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产业分工价值链攀升”的关键阶段,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2、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的开展现状

关于我国创新创业的开展,最早可见于北京大学2001年的“元培计划”,这一计划旨在夯实基础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分流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2001年,教育部包括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九所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试点”,各个高校也编制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教材,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活动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还不长,在2015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后,迄今为止,仅有不到4年时间,但是取得了丰硕效果,不管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探索符合自身需求的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境:第一,教育资源的短缺。要培育真正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予以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支持,就目前来看,高职财经类专业,在资源方面,短缺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在财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上,大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政府、企业的支持少,理论讲解多、实践锻炼少。在教育方式上,缺乏师生互动环节,且优质双创型教师数量缺乏,尽管财经类专业教师多是科班出身,有扎实的财经类知识,但是他们基本未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理论、实践知识上,都相对匮乏。第二,平台建设的滞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多需要实践平台的锻炼,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大多分散于各个实践项目之中,多是在学校专业实训室、科研平台,或者企业中开展,没有固定场所支持。加上教育体制不够健全,导致双创教育在课程设置、人才培育计划、教学方法设计、管理机构组织上面,不太成熟,无法确保双创教育各项政策都能落实到实处。第三,教育理念的缺失。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时间不长,在社会大众来看,财经类专业主要为银行业、证券业等输送应用型人才,这类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其主要的精力、时间大多应用于考证上,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都缺乏正确、细化认识。在教师眼中,还是将专业教育作为主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次要位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普遍淡薄。第四,考核机制不完善。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时间还不长,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机制的建设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考核机制不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学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课外拓展课程”,没有将其作为必修课程来开展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讲座”,那么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另外,学校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部门,专业型教师数量缺乏,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

3、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教育理念的转化

在传统教育思维下,高职院校是以专业培养为主、创新创业教育为辅,这种教育理念并不适合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既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还要具备比一般人更强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市场洞察力、可持续竞争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从管理层到教师,都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放置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思想决定行动”,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方可让创新创业教育步入正轨。同时,需要以思想作为引导,改革教育模式、人才培育方向,为学生提供具备可操作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无论在毕业后是否会走上创业道路,在三年的教学中,都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3.2搭建递进式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需求,需要重点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进行改革,根据财经类专业的育人要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向开展:(1)专业公共素质: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增设关于“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各项素质要求有正确了解,从辨证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达到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的启蒙目的。(2)专业基本能力:在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上,开设“职场沟通”、“创新创业基础”、“专业前沿”等课程内容,将与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相关的“财务管理学”、“营销管理学”、“成本预算与风险预测”、“人力资源管理学”、“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等课程内容渗透至与之相关联的财经类课程中,让学生对创新创业需要的行业知识、管理要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有全面了解,并通过校内实训、校企合作等方式夯实学生的社会经验。(3)专业综合能力:在专业综合能力的培育上,开设“创业计划书撰写”、“创业管理”等实践课程内容,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营造出真实环境,结合一系列的实训、竞赛活动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在实践过程中真正理解创业思维,具备创新创业所需的管理决策力和实践创新力。(4)专业实务培育:在专业实务方面,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顶岗实习”、“综合实务”、“多行业财务实训”课程体系,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中获取知识,孵化具有可行性的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创业动力。

3.3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

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持,鉴于校内教师在创业经验的不足,需要通过内外引进的方式来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创新创业指导水平。首先,对校内教师开展系统、全面的项目实战、创新创业理论培训,挖掘财经类课程的创新创业元素,引导学生找准专业学习和创业之间的结合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付诸实践。在寒暑假,组织教师进入“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实战训练,积累实践经验,并通过学习不断成长,成为兼具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其次,构建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培育机制,在“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中吸纳自身人才,定期来校讲座、培训,并负责学生创业活动的指导。最后,深化校企合作,邀请行业精英、企业专家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由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共同负责对学生创业活动的监督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

3.4构建完善的创业转化通路

在社会的发展下,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主流,高职院校是人才培育的基地之一,需要承担起在优秀人才培育上的重任。要让创业教育从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构建出与之相符的创业转化通路,一直以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既与应试教育思维、传统教育理念有关,也与缺乏完善的创业转化通路有一定关系。对此,政府、学校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将政府资源、学校资源、企业资源、行业资源、社会资源、国际资源之间整合起来,构建多元化实训基地。同时,设置专项资金,在这一方面,要发挥出政府与行业的作用,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针对财经类专业开发相应的创新创业项目。对于学校而言,要改变传统封闭育人模式,构建出开放性、合作式的校企培育机制,与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战略关系,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最鲜活的财经实践知识。

4、结束语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对于高职院校,需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人才,这是满足我国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的客观要求。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下,人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之间的竞争,其本质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只有让企业员工具备扎实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才能为社会制造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取到大众的认可。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并非单方力量能够完成,要切实增加政府、社会、学校之间的协作,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支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重视价值引领和精神培育,通过多管齐下的渠道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1]刘一平.高职院校职业观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1).[2]荆旭龙.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项目发展的途径探索与分析[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8(Z2).[3]薛矿军.中职学生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04).[4]蔡乐.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实施途径探索———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7(04).

作者:寻益人;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