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景观规划设计探究3篇

摘要:我国茶叶的种植规模非常大,呈现集约化的特点,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不断发展,推进 5G 技术在生态茶园中的应用,促使我国茶业得到了很好的良好发展,给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种植出更高品质的茶叶,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
景观规划设计探究3篇

景观规划设计探究1

1基础理论

1.1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是城市空间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且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要素,其作用主要有以下2点:(1)绿地、水体为主的城市开放空间,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并保留具有景观意义的自然地景。(2)广场、街道、公园为主的城市开放空间,整合了休憩、交通、文化等要素,有机组织了人与空间的行为关系,也改善了城市生活的环境。

1.2城市滨水区城市滨水区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它在城市的构成中具有明确的空间导向性,并集合有公共活动空间、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特质,属于人工建设和自然生态相互融合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1.3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城市滨水区的联系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以人工建设为主,直接代表了城市功能的完善程度,间接影响了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城市滨水区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提供了特有的公共景观和人文价值,并以其优越的亲水性与舒适性逢迎了现代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2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方法

2.1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目标

2.1.1社会目标。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感受滨水乐趣的体验机会,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凝聚力。

2.1.2生态目标。提高了城市与自然融合的几率,保证了城市温度和湿度的相对平衡状态,为城市生态起到调节作用。

2.1.3经济目标。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是集养身康体、文化休闲、娱乐经济等多要素为一体的物质载体,成功的公共开放型滨水区空间设计将拓展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机遇。

2.2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2.2.1总体设计原则。要结合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滨水区进行景观设计,依托现有的城市结构,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加强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将滨水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绿地相结合,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结构体系,在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努力将城市区域和滨水区域联系起来,为各年龄段的居民提供合适的公共活动空间[2]。

2.2.2空间设计的特色原则。(1)识别性原则。在充分了解当地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的背景下,提炼主要特征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以此达到空间设计的可识别性。(2)延续性原则。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的景观设计要从传承历史文脉的原则着手,站在城市设计角度,考虑主要和次要关系,为改善城市结构做铺垫。(3)共享性原则。滨水区最能反映城市的特点,要确保该地区的共享性。在规划设计方面,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为该地区人民服务。(4)环境多样性原则。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多样性人群共享的前提条件下,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应在整体性的基础上,满足风格功能的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的多层次性。

2.2.3自然生态性原则。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要重视生态学思维,为生态系统提供充分的服务,营造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和活动空间,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一份力。

2.2.4人性化原则。建设人性化的城市滨水空间,既要了解人们在滨水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又要掌握人在水环境下的行为与感知途径。以上因素是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

3潍坊市白浪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3.1项目解读

3.1.1项目背景。白浪河发源于潍坊市昌乐县的大鼓山,该河流域地势南高北低,流经昌乐县、坊子区、潍城区、奎文区、寒亭区,最后注入渤海莱州湾,干流全长127km,流域面积1237km2。

3.1.2现状分析。本次设计范围为白浪河第一标段,包括V1广场约5.5hm2和白浪河沿河绿地约5.4hm

2.基地周边以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为主。周围分布有十芴园、人民公园、风筝纪念广场等绿地。现状驳岸分为硬质驳岸和抛石浅滩驳岸2种形式。东风东街至胜利东街段以滨水硬质驳岸为主,紧邻商业广场,生态性较弱。胜利东街至民生西街段为抛石浅滩驳岸,穿插有少量亲水活动平台。V1广场为3层商业建筑,其中地下三层为停车场,地下二层和一层为商业服务功能,地下一层顶板高出市政道路约1.8m,为综合商业广场。设计范围内植被基本绿化到位,整体长势良好,滨河景观带植物茂盛,但植物中常绿乔木和灌木的比重较少,植物品种以乡土植物为主,种类较单一。地被植物冬季效果不佳,部分区域存在黄土裸露现象。

3.1.3文化分析。潍坊市被各国视为“世界风筝之都”[3]。潍坊在东城的7座城门中,奎文门即代表着人们祈求奎星保佑本地多出人才。一城山水一城诗,白浪河是潍坊的母亲河,凡提潍坊,必讲白浪河,蕴藏了许多潍坊人的往事记忆。

3.2总体规划

3.2.1设计目标与策略。“鸳飞鱼跃——浪里白洲”将带着新时代的色彩与生机还人们美好的城市之梦,将缤纷魅力与祝福融入设计,致力于打造一条环境优美、舒适的如画清溪,一条聚集城市人群的乐活水道,一条展示潍坊印象的风情走廊。设计策略主张因地制宜,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将运用创新手法激活其滨水休憩空间的功能。根据现有空间格局、功能发展,集中整治出入口、停车、地上构筑物等,实现上下空间联动,两岸景观共生,营造洁、美、亮、舒、畅的整体环境。通过“围、遮、除、包”等手法,梳理地面景观,去除阻碍视线的滨水建筑,增加视觉轴线、空间焦点处的环艺设施,并统一建构物、导视系统、小品、灯光等专项。构筑骑车游道、跑步道、漫步道等滨水慢行系统,形成路通、景通、水通的流畅水岸,并设置平台、跳台、栈道、舞台等亲水场所。融入“白浪河”“风筝之都”等文化元素,结合商业地块更新水岸功能,吸引人气。生态方面会增加垂直绿化、丛植空间与屋顶花园,保护大树、梳理空间,适当柔化驳岸,形成水绿相融、绿城和谐的滨水景观。

3.2.2景观结构分析。在景观结构上将基地分为两岸、两段、四区,两岸为东西两岸,两段为南北两段,四区即悦活天地区、城市记忆区、民俗印象区、林荫水岸区。交通上划分为4m宽的主园路(绿道)和2m宽的次园路,以骑行道和散步道作为绿道的主要功能,骑行道为骑行人群提供专用的骑行通道,可避免与行人发生冲突,散步道为慢行游园观景通道,可停留观景,为游人创造一条安静的游览路线。

3.3分区规划3.3.1滨水商业区。此区现状为V1广场,位于城区中心区域,呼应板块生活主旋律,此区定位为现代人文时尚街区。拆除广场地面杂乱的设备管理用房,整合采光、通风、人行出入口和下沉广场、局部切除一些建筑的二层,形成阶梯式退台空间,与水岸环境进一步融合。(2)提升入口水景,轴线树廊,强化LOGO和导视系统。改善滨水商铺和沿街商铺的立面形象,增强场地商业价值。(3)增加广场、台阶、屋顶、下沉广场、滨水走廊的绿化面积。结合地形和建筑,增加绿屋顶和垂直绿化,梳理植物视廊,甄选植物品种,丰富层次和季相变化。(4)选取“浪”和“筝”2个特色元素,对铺地、廊架、小品等进行包装。灯光效果与场景相结合,营造特色氛围。增加水岸和广场的休闲场地,激活功能。

3.3.2城市记忆区。此段绿地呈狭带状,且水岸有古城墙等历史文化遗存,适宜打造疏朗宜人、多姿多彩的人文古韵水岸。规划清风岛与周边陆地的连接路径,集聚岛上人气。优化岛上的植物品种和驳岸形式,提高观赏性和生态性。3.3.3民俗印象区。此区临近地标风筝广场,为进一步宣传潍坊民间艺术,将场地定位为民俗文化与城市印象园地。(1)风舞广场缺乏特色,缺少人气且铺装陈旧。此次设计将赋予原有场地景观主题,营造风舞广场,以风中纸鸢的形态为灵感设计景观飘廊。(2)福愿广场以五福文化为脉络,塑造一片吉祥意蕴的观光游憩园。(3)民俗故事园将原有红色景墙优化提升,加盖顶棚、围合空间,形成更有序列变化的民俗故事园。

3.3.4林荫水岸区。此区现状为游憩绿地,场地内部植被条件较好,周边主要为城市居民区。定位为都市宜居水岸,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空间。(1)圆梦绿丘开辟为儿童游戏空间,圆形肌理结合起伏地形充满动感,另外有攀岩墙结合草坪等活动空间。(2)林荫休憩。合理改造原入口广场,增加绿化种植和休憩空间,提升场地人气。(3)儿童活动区结合地形布置儿童活动器材,增加创意数字墙,打造儿童趣味游玩空间。(4)养生绿园提供了老人健身园地,廊架在水岸蜿蜒,可活动可休憩。镂空弧形凉亭点缀在园中,辅以养生花草,达到静心养神的疗愈作用。(5)入口广场布置浪花特色主题座凳,增加绿化,营造一处林荫休憩空间。(6)康体健身布置乒乓球台等体育健身器械,为周边居民打造一处康体健身的空间。(7)休闲廊架采用流线型设计,悬挂鸟笼等特色小品,人们可以在此处停留、交谈、休憩。

3.4专项规划

3.4.1建筑专项。项目总建筑面积达8万m2,有5万m2的多功能商业滨河建筑。衔接白浪河,梳理建筑空间层次,以梯台式的方式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建议拆除入口广场处的部分建筑及部分水岸构筑,形成完整的活动广场,提供开阔的景观视线,水岸建筑现状较好,大部分予以保留。原有建筑空间相对复杂,空间密度较高,局部闭塞不够开敞。设计中打开局部屋顶,加设采光天窗,在肌理上注重与水浪形成风貌元素呼应;扩展空间廊道,使商业街道更为舒适与大气;另外通过开放式处理中央下沉院落、水岸广场等元素,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在空间构成中,引入绿色流动构成,将建筑空间构成与白浪河水域强化联系呼应。形成建筑体块、绿色屋顶及城市商业花园的三重空间,构成基地内景观、文化资源与周边地块资源的共生。V1广场不仅为周边住户提供文化艺术商业区和绿色生态的购物花园,更为办公人士提供高品质现代办公空间,创造一种全新的时尚生活方式。通过改良现有业态,将整个商业中心营造为一个兼具文化、社会、家庭、娱乐和工作的场所。

3.4.2种植专项。本项目以营造多元复合空间,生态平衡群落,特色鲜明景园为种植特色,并总结出因地制宜、梳理视线、丰富季相、营造特色四大种植策略。根据场地现状,合理运用现状植被,设计符合场地现状的植物景观;梳理植被空间,营造亲水性良好、观水视线良好的植被空间;结合现状植被,丰富植物层次,增强地被花卉的运用,营造春花、夏荫、秋叶、冬绿的植被季相;结合广场节点,打造特色景园营造视觉焦点。总体种植空间将选区高大、枝干浓密的乡土植物构建背景林骨架,结合中下层植物构建复合型生态密林。常绿与阔叶树种搭配色叶树,花树或观姿树等园景树点景,下木层通透,花灌木层仅在局部围合空间。以开花小乔木营造观赏空间,春季以海棠、紫叶李,夏季以绣球、紫薇等植物营造观赏空间。三到四类形态有所对比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搭配营造大面积质感细腻的斑块化花甸空间。秋季以阔叶乔木为主要树种,营造色叶观赏林带。条带状种植具有观赏性及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如美人蕉、黄菖蒲、千屈菜等。疏朗大气的水岸花阶将保护现有的植物群落,突出树廊花带的运用,营造大气疏朗的植被景观。多元生态的水廊花滩以营造自然生态的植被景观,突出水岸花溪及宿根花卉的运用为主,增加梅花、榆叶梅等中层花灌木的运用与观赏。荷香浮动的缤纷水岸将种植桂花、腊梅等芳香形植物,在水岸条带状种植荷花、睡莲等,给游人以身心愉悦的享受。碧水秀丽的春花水岸突出春季开花植物的观赏,运用春季开花乔木海棠、樱花等植物营造落英缤纷的植被观赏体验。

3.4.3生态规划。根据现状,设计符合现状情况和生态肌理的生态系统。基于雨水的净化涵养地下水,减少地面径流,达到控制洪水的作用。利用绿色技术,如透水铺装、植草沟、绿色屋顶,构建科技智能化的海绵系统。在整体铺装设计中主要采用透水材料,包括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植草砖、防腐木地板等。在驳岸设计中以建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开发参与性的滨水景点,以水生植物为主,丰富景观的原则,将驳岸设计成草坡驳岸、抛石驳岸、直立驳岸、平台驳岸4种类型。城市记忆区和悦活天地区以直立驳岸为主,民俗印象区和林荫水岸区以草坡驳岸为主。其余驳岸类型根据场地的功能美观性予以应用。

3.4.4灯光艺术。通过对亮度的整体规划,形成鲜明的照明节奏感,使照明系统有主次关系。调节不同时段灯光亮度达到低碳环保节能的目的。不同职能空间也应有不同的照明方式,通过光的渲染,将不同层次的建筑艺术、绿地空间、滨水场所进行空间与时间的延伸与升华。规划和梳理绿地尺度、街道尺度,使照明系统结构清晰,形成立体感强烈的照明效果。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建立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这样多层次、复合型的空间体系,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景观设计主要基于城市的开放空间,并结合滨水区独特的生态地貌、历史文化等条件形成的综合性设计,侧重于整合城市形态,构成自身空间,体现文化及人类行为的需要,重视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岸线。以期能在潍坊市白浪河景观规划设计后续工程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人们进一步研究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的景观设计。

作者:华晨阳 单位: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探究2

1引言

随着广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日渐增多,生均用地面积捉襟见肘,严重制约了各大职业院校的发展。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继“大学城”之后,进一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广州规划建设“科教城”,选址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道,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迁入广州科教城的院校之一。2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2.1校园概况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增城校区校园规划设计坚持“共生、共享、共融”的设计理念,结合“岭南风格、低碳智慧、山水田园型的生态教育城”的发展定位,完成了总体建筑规划设计。总用地面积46.7hm2,总建筑面积约34万㎡,其中总绿化面积16万㎡,校区内中心湖面积2.6万㎡,计划于2022年9月投入使用。

2.2分区布局总体规划在深入分析地域环境、校园用地的基础上,按照学校的不同使用功能,采用“现代教学模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将校园规划为一轴三片区:生活服务区、基础教学实习实训区和生态湖区。使用轴线布局形式进行布置:校区中轴前半部分划分为基础教学及实训实习区,后半部分属于生活服务区和生态湖区(见图1)。图1校园分区布2.3铁路特色结合学校特点,突出特色。校园景观以塑造阳光学习环境为主要目标结合校园个性植入铁路元素,以铁轨的两种常见相交形式作为景观空间形态的概念来源(见图2)以曲线相交的形式运用在滨水空间等舒适柔美的景观步行道区域、直线正交的形式运用在轴线感强烈的主题性区域,表达以轨道为主题的线性景观特征。推进“二站一线建设项目”(见图3),在学校主入口右侧区域约15000㎡的空间,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包括新铺轨道长度1550m、新建30m模拟隧道一座、新设高铁信号联锁设备2座等,不仅满足教学实训使用需求,功能契合总体景观布局,充分体现校园自身的形象特征,营造出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风格,形成自身特色。

2.4园林景观为满足景观规划需求,增城校区使用了丰富的植物品种,通过对校区植物的统计,按照乔木、灌木、地被进行分类,共计147种植物,高层以常绿乔木为主,如秋枫、香樟、盆架子、小叶榕等,再以开花型,芳香型大型乔木为点缀,如凤凰木、香柚、木棉、白玉兰等;中层以各色造型,球类结合开花型自然状灌木,如红继木球、灰莉球、小叶紫薇、鸡蛋花、石榴、勒杜鹃、黄榕球、桂花、米仔兰球等。生态景观主轴在校区中间划出贯穿东西,长约1000m,宽50m~70m的园林生态景观运动带,构成校园生态景观主轴线。校园景观轴调树种选取树身高大挺拔、树形整齐优美的树种木棉与大腹木棉,展现学校活力时尚,学生风姿挺拔的形象;开花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互搭配,以达到树形统一修整,以秋为主题,多选用果树类植物,暗喻学生学有所成、硕果累累的校园生活;利用花色剪型灌木造景,打造图案优美,色彩鲜明的效果。生态景观次轴从校园中央水景生态核心展开,穿过西部的生活与体育区,面向西面西福河生态绿化带,形成生机盎然、令人印象深刻的林荫步行大道。校园生活区道路两侧种植高大常绿乔木遮阴,以人面子、香樟、红花羊蹄甲等为骨干树种,构建绿化骨架;依据建筑组团的围合形式,种植差异品种,突出空间可识别性,运动、住宅空间和谐共融;乔灌搭配,形成群落丰富的小庭院景观,乡土树种芭蕉、鸡蛋花、木瓜的种植,展现岭南园林细腻丰富的特性。生态湖区以夏季为主题,使用种类丰富、浓密茂盛、夏季开花的水生、湿生植物,如香蒲、再力花、荷花等。岸边种植喜湿观姿乔木落羽杉、串钱柳。水中种植多样水生植物,疏密有致,形成悦目的驳岸景观。教学区以乡土观花植物为主调树种,原有果树植物在此区回迁,形成绚丽缤纷的景象,表达校园青春烂漫的气息;利用雨水花园的设施,利用半红树植物黄槿、鱼木等,制造小范围的抗水淹湿生植物景观以达到绿树成荫、层次丰富的绿化效果。

3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3.1生态草沟与透水铺设生态草沟和渗渠设置在学校内部道路一侧或两侧,以去除10mm~15mm的初期雨水的污染物和滞留设计暴雨1/2-2/3的径流量。道路旁边的生态草沟采用孔口路牙、格栅路牙或其他形式,确保道路雨水径流能够顺利流入生态草沟。碎石和鹅卵石之间用渗透膜隔开,并沿渠边铺设;渗渠上游或入水处设置草沟或草地或其他形式,对径流进行预处理,截掉垃圾及大颗粒悬浮物。使用石材等永久性材料透水铺装,避免大面积的不透水硬质铺装、保证校园硬质铺装的透水性。

3.2生态屋顶为改善屋面隔热效果、美化环境、去除5mm的初期雨水污染物和滞留设计暴雨1/10~1/5的径流量,学校在荷载满足≧4.50kN/m2、能够达到建筑一级防水标准的图文信息中心屋面建造了花园式生态屋顶。屋面设计排水系统,每间隔2m设置1根排水花管,管径为50mm~100mm,并通过三连通花管与出流控制装置连成一个系统。生态屋顶的植物选择以佛甲草为主,能够适应贫瘠的土壤、植物根系浅、再生特性良好、能够抵抗直接的光照、强风、霜冻、适应本地温湿度、降雨和阳光辐射变化、较强的耐旱性。悬崖峭壁、干旱沙漠地区的植物群落可用作生态屋顶的表层植物(见图4)。

4研究结果和建议

4.1科学化研究校园植物景观质量直接影响校园生态环境和绿化效果[1],随着层次分析法[2]、美景度评价法[3]、语义分析法(SD)[4]、Fuzzy-IPA分析法[5]和人体生理指标测量法[6]等在植物景观评价中的应用,园林植物景观评价量化分析体系已逐步建立。因此学校在入驻增城校区后,应通过科学化的研究方法,构建植物量化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选种与配置。

4.2物联网监测管理在校园管理中,植物能否健康生长,取决于校方对绿化的养护管理是否到位,是否出现生长衰退或病虫害等现象。因此建立绿化养护机制,结合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管理,使用专业养护队伍,才能确保校园的绿化植物保持良好状态和形成长期持久的景观效果。

4.3景观小品的应用在园林植物配置和应用上,要结合文化、生态、美观各个元素,结合地势地形、假山置石、水体喷泉、建筑雕塑、休闲廊亭座椅等多种园林要素进行植物配置和应用,综合考虑最终呈现的景观效果。增城校区入驻后,应因地制宜,增加景观小品,使得整个校园区域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7]。5结语高校是师生生活、学习、科研的主要场所,建设生态绿色校园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总结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增城校区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希望能够对其他华南地区高校新校区校园建设提供一定参考性建议,创建完善的校园生态绿地系统,在满足校园绿地生态功能的同时又不失去校园文化特色。透水铺装铺设在非机动车通行道路的公共场地

作者:苏雁楠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探究3

0引言

观光步道景观的规划需要因地制宜,做到与风景区的整体规划相适应;观光步道内的交通路线以及相关设施的布局应便于组织游览路线,尽量避免破坏景区资源与自然环境。同时,观光步道景观的设计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时需要深入分析游客的心理,建设符合意境的道路空间系统,力争给游客带去更好的观光体验。

1景区概况

1.1地理位置及交通吕峡至下尾岛观光步道位于福建省长春镇吕峡村,属于东冲半岛风景区,大部分的观光景区都沿海岸线分布,拥有独一无二的海岛景观。风景区内部的观光步道主要是在原有的村道、县道以及风电场施工建设便道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对原有的道路进行了加宽改造,对局部原本没有道路的区域新建了部分观光步道。村内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电瓶车和环保汽车,游客自驾游也可以自由通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步道沿岛的配套服务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1]。

1.2自然条件吕峡至下尾岛观光步道位于东冲半岛风景区观光步道的末端和吕峡村东北部,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拥有较多的海岛景观资源;步道建设项目附近还有浸屿、小吕沙滩等非常优美的自然景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观光盛地。步道规划设计路线大约500m,道路两侧植被条件较好,长满了相思树,不过原有道路较为狭窄,是沙质土地且凹凸不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需要重新整修。

1.3地质条件霞浦县内的东冲半岛风景区,不仅有优美的海湾和国家一类的海水水质,还是一个融岛、礁、林、洞、鸟等多种自然资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下尾岛有“霞浦夏威夷”的美誉,千百年来的地质构造运动以及海浪的日夜拍打使这里形成了丰富的奇礁怪石,海水澄清蔚蓝,层次分明,美不胜收。

2观光步道总体规划设计

2.1交通规划设计(1)建设旅游景区时,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规划交通路线,如果交通不便、道路凹凸不平、行走较为艰难,游客在游览时无法顺利到达想去的景点,旅游体验感将会大打折扣,也不利于景区的发展[2]。因此,无论哪一个景区,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景区的交通规划建设。(2)吕峡至下尾岛观光步道段现有的机动车道基本上是原来的985县道,而且县道延伸覆盖的区域仅为陆地,并没有到达下尾岛,现有的机动车车道宽7.5m,便于车辆通行。(3)在规划设计中,从985县道到下尾岛这一段路拟规划建设成为电瓶车道、观光步道、玻璃栈道以及景观索桥相结合的观光道路。规划建设一个停车场,停车位大约100个。从停车场往下尾岛方向出发,通过这段路首先需要使用电瓶车,电瓶车路段规划建设长度为800m,车道宽度4.5m,设置一个电瓶车换乘点。从换乘点往下尾岛方向出发,就是规划建设的观光步道,途中有两处峡谷地带,第一段峡谷地带规划建设景观索桥,第二段峡谷地带规划建设玻璃栈道,两段道路的宽度都是2.5m。规划建设的观光步道总长1200m,宽度2.5m。

2.2设施规划设计(1)旅游景区的发展,除了要求交通便利之外,还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3]。因此,在进行吕峡至下尾岛观光步道规划设计时,相关人员应该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再结合道路交通的设计方案,逐步完善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游客在观光旅游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更加舒适的服务,避免由于服务不到位而造成客源减少。(2)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特点,从吕峡村到下尾道道路上一共设置了10个观景平台,分别位于邻近海岸的位置。之所以这样设计安排,是因为这些地段的风景较为优美,游客停留、拍照的时间较长,需要设计观景平台提供服务。在观景平台旁边设有导览点,有利于游客在结束这一处景点的游览之后,选择合适的游览方向,避免发生迷路或者因重复游览相同的地方而错过其他景点现象的发生。观景台必须处于交通枢纽位置。(3)在下尾停车场附近规划建设悬崖餐厅,这里不仅交通便利,周边的环境也非常优美,游客可以一下车就直接到餐厅,一边就餐一边欣赏风景。

2.3分期建设(1)在景区建设初期,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区域,确保建设的有序开展。可将景区建设分为近期建设和远期建设两部分。近期建设项目主要是下尾停车场到景观索桥步道,远期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吕峡村到下尾停车场电瓶车道和观光步道及设施、下尾岛到景观索桥道路及设施。采用这一建设规划设计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同时也与资金和建设技术有一定的关联。(2)在具体设计中,设计人员应把景观的序列、节点的分布、设施的布局以及旅游景区的特点等各个环节都进行充分的考虑。吕峡至下尾岛景区建设时,应考虑到当地地势起伏较大,景观步道要随着原有山林的起伏进行设计,主体部分都设计成自由式步道,形成线状的步道空间。(3)景观步道的宽度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要求能够满足游客在活动时对环境空间的合理要求。此项目规划建设的景观步道宽度为2.5m,而从科学研究的结果来看,一个人站着或者是坐着的时候宽比是0.5m,二人并行大概需要的空间宽度为1.4m,三人并行需要的空间宽度大概是2.6m,因此,该项目规划建设的景观步道容纳二人并行是绰绰有余的。但也不宜过宽,这是因为步道建设是依据地势的起伏变化而建设的,如果宽度过宽,势必会加大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施工的难度,同时也会提升项目成本。

3观光步道景观的详细设计

3.1平面布局(1)在景观步道建设的过程中,对各种设施的布置应考虑上位规划要求,再根据现场的景观资源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建设。(2)影响景观平面布局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的分布、交通条件、游览项目的布局、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市场需求。布局景观一般要充分考虑一个核心区、一个边缘区和一个腹地区,在建设时需要对景区内部的自然特色区域、休闲娱乐区域和服务区域进行划分,对这些区域进行划分其实就是在进行核心区、边缘区以及腹地区的划分[4]。(3)吕峡至下尾岛观光步道的核心景区就是沿海景观观光带,规划建设中的悬崖餐厅以及观景台等都是围绕着这一特色景观观光带进行建设的。在核心景区也就是景观资源最优美的区域周边,需设置娱乐设施与配套设施,以此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周到的服务。(4)在具体的景观层次布局上,国内最常运用点轴模式,也就是交通与景点的分布呈现出线状或带状。吕峡至下尾岛观光步道景观规划即为线状的布局形式,表现在具体的规划中就是,电瓶车道与步道呈现出从吕峡村向下尾岛延伸的一条线,在中间有一条分支步道,在这条分支步道上的不同区域分布着步道的入口、观景大平台、公共厕所、礁石扶梯、礁石赏玩区、瞭望平台以及海石小品等。同时,在步道上还修建了栏杆,避免游客人数较多时因为拥挤造成坠落等安全事故。

3.2节点平面的设计(1)在进行观光步道的景观设计时,需要根据景区的地形特点以及景观资源分布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一般在风景较为优美、游客停留时间较长的区域,需要设置观景台或一些供游客休憩的木质的座椅等[5]。游客在这里停留的时候能够拍摄照片和视频、感受优美的风景,还可以相互交流,把拍摄的图片、视频通过个人自媒体传播出去,引起网络围观,增强景区的知名度。因此,休息地点的设计一定要能够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让他们乐于停步休息,这里的空间不能过于拥挤,特别要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2)吕峡至下尾岛观光步道的景观设计。由于这里是一个海岛,地势高低起伏,景观资源较为丰富,因此,步道较高处的就是最佳的观景地点。在分叉的两条道路上共设置三处面积较大的观景台,同时也是休憩区域,这三个区域地势都较高,视野较好,两侧均设有台阶,游客通过台阶到达此处可能会感到劳累,因此设置椅子以供休憩,并为个人拍摄传播提供便利。此项目在下尾岛的末端还设置了一个海石平台,这里地势较高、三面环海,部分悬挑,可以让游客全面地观赏到海岛的特色景观。

3.3设施材料的选择(1)由于景区生态环境较好,绿化面积较大,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因此在进行吕峡至下尾岛观光步道的景观规划设计时,需根据景观特色以及生态环保需要评估选用材料,做好各项设施的建设[6]。(2)设施设计应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彰显简洁、古朴的特色,与当地文化传统相适应,与周边景观相协调。设施设计大胆地运用了活泼的色彩,不仅与海水的流动性相互吻合,还与青山的深沉遥相呼应,既突出了霞浦的海洋特色,也体现出下尾岛的岛屿风情。设施的主要材料有防腐木和钢构件。防腐木的设计与环境相互协调,设计成网状,可以起到防护的安全效果;钢构件的颜色活泼,简洁大方,为网红摄影提供了平台,同时安全性能也较高。(3)道路的材料同样根据当地的生态需求而选择的,在不破坏原有景观风貌的同时,对道路进行个性化设计,根据道路所处位置的不同,为了与环境相互协调,道路的材料和形状分别选择了条石嵌草、条石铺地、乱毛石碎拼、火山岩碎拼以及“块石收边,砾石铺地”等。步道的材料全部从自然界中获取,而且在应用的时候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各种材质的步道相互交错,给人不一样的体验,从而激发游客观光游览的兴趣。

4结语

总之,在进行景区的观光步道规划时,需要详细勘察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从而确定规划设计的整体方案。方案首先要进行交通设计,然后再根据交通的布局决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设计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对具体细节的把控,确保平面布置、节点设计以及建设材料的选择都符合要求。

5结语

(1)本文针对影响综合管廊入廊意愿的10个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了DEMATEL模型,得到每个影响因素的重要度及因果图,通过建立ISM模型,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要度排序。(2)基于DEMATEL-ISM模型分析,得出法律法规健全程度的中心度排名最为靠前,政府入廊优惠补贴措施、产品服务水平、科学合理的收费定价机制的原因度较大,是影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入廊意愿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建.综合管廊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2021(10):328–329.

[2]罗绍洪.关于综合管廊的建设及运营优化思考[J].江西建材,2019(7):207–208.

[3]江小燕,樊雅丽,戴潇雅.基于SEM的地下管廊管线单位的入廊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S1):14-20,54.

[4]赵雪婷.综合管廊全寿命周期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徐榕泽.综合管廊PPP项目管线单位缴费入廊行为意向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

[6]徐从余.基于SEM的综合管廊管线单位入廊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1.

[7]陈立文,张孟佳,李素红,等.基于DEMATEL-ISM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影响因素研究[J].建筑经济,2022,43(1):84–92.管理水平,让入廊管线单位没有后顾之忧。最后,在管廊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各种类别管线的危险因素,降低了管线之间的相互影响及风险。

作者:许俊芳 单位: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