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闻采编策略研究3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的发展迅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把握住发展的机遇,电视新闻采编需要进行转型,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从而发挥新媒体时代的优势。
新闻采编策略研究3篇

新闻采编策略研究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各类新兴媒体形式出现,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因此受到诸多影响,面对这样的冲击,传统电视媒体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转型的重要性,把握转型的方向,积极采取符合时代特点的转型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对采编工作进行升级,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限制,使用新技术与新方法,使新闻采编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的转型方向

(一)重点关注时效性。电视新闻的采编重点之一就是新闻信息的时效性。新媒体时代,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时更倾向于关注最新出现的热点事件或是突然出现的爆点新闻,而新闻热点的热度消退速度也更快了。传统新闻媒体在大众媒介中的稳固主导地位早已不复存在,信息的传播速度远不及新兴的互联网媒体。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流涌现周期越来越短,新的信息传播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显得时效性滞后,消息更新不够灵活。新闻媒体在采编工作上要进行转型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要更加关注时效性,但传统新闻采编工作流程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分析、策划、剪辑、审核、修改、校对等一系列工作制作完成,且电视媒体的新闻播放时间固定,往往在电视播放新闻事件时,民众早已通过互联网了解了新闻事件的始末。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新闻媒体采编转型的第一要务就是增强新闻信息的时效性。

(二)重视新闻的内涵与深度。就传媒行业的发展而言,过去的新闻信息内容通常是社会重要事件、时事新闻与国际新闻等有关内容,但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人民群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及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娱乐新闻等其他类型新闻也有了更多关注。新闻信息类型越来越复杂导致许多有价值的新闻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从新闻采编的实际角度出发,要采集这样的新闻不仅难度提高了,对新闻采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提高了。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介形式,群众每天都会接收到非常多样的信息,不同人对同一新闻会进行不同的解读。受众对同一新闻往往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新闻采编工作在这样信息繁杂、受众需求多元化的环境下进行转型,就要更加关注新闻信息的内涵与深度,给予受众正面引导,给予受众更优质的新闻信息获取体验。

(三)关注受众的反馈及需求。在传统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由于传统信息交流上的限制,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使得新闻采编工作者与新闻信息受众之间的沟通十分薄弱,难以及时听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和需求;同时,由于传统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流程中受众的反馈建议渠道单一,新闻在电视上播出,与群众的互动性就被削弱了。新媒体时代,新兴媒体的一大优势就在于高互动性,例如微博上的新闻,用户可以立刻进行评论、点赞、转发,还可以通过发送私信等方式直接联系新闻媒体或新闻当事人,尤其是得益于当下直播软件的兴起,一直播、虎牙直播等平台对新闻事件直播报道的形式也增强了观众发表看法的自由性。电视新闻传播若仍然采用单一的直线传播方式,就非常不利于其在市场上与新媒体进行竞争,电视新闻媒体在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受众的反馈与大众舆论导向,以此保证电视新闻媒体在市场上仍保有重要地位,并保持长期良性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转型策略探究

(一)强化采编人员的知识积累。采编工作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新闻采编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采编的质量与效率,新闻采编人员应当不断学习行业内的新知识,在新媒体环境下深入研究其他媒体形式与新闻传播平台在新闻采编工作上的特点,学习并借鉴其他媒体形式在采编流程上的优点。一方面来讲,新闻记者本人应当具备在新闻事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找到新闻事件的内涵,找准切入点,把握新闻事件的本质内容与其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特性,用自身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将新闻事件立体化地重现成一篇优质的新闻稿件。新媒体环境下需要采编人员通过提高知识能力水平来优化新闻采编策略和技术,要将采集信息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能够做到言之有物,才能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媒体服务。另一方面来讲,新闻采编工作者还应当具备电视视听语言的运用能力。电视媒体是一种视听结合的媒体形式,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是最普遍也最基本的信息传播途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就应当以此为能力提高的突破点,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提高电视视听语言的运用能力。而新媒体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采编技术的创新,要运用新兴技术来辅助采编工作,从而确保采编工作更加科学化,同时还要确保采编信息的逻辑性。知识面的扩展作用在采访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记者对新闻事件所涉及的知识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在采访中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捕捉到新闻事件的关键。通过不断强化知识积累,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是新闻工作者实现采编工作转型的基础。

(二)培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性。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新闻信息已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上的任何地点,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拥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生活中随处存在的新闻事件进行捕捉。对新闻信息具有高度敏感的采编人员能够更快察觉到潜在的新闻信息,尤其是有突发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采集新鲜的第一手信息,且对于事件背后隐含的价值与内涵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这样,新闻采编工作者往往能够制作出更加吸引社会群众广泛关注的、引发受众深刻思考的精品新闻稿件。而对于一部分新闻工作者而言,新闻敏感性也可以通过后天培育。首先要利用好新媒体时代的先进互联网技术,不断锤炼从事件中提取重点的能力,使采编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眼界不断开阔,达到新闻采编工作对敏感性的要求,满足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其次要在新闻采编的工作实践中组织新闻敏感度不足的记者深入到新闻事件的一线现场,走到社会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捕捉新闻信息的能力和效率,增强新闻记者对社会发展现状与新闻舆论发展趋势分析的能力,使新闻记者在潜意识中不断对当前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感悟,进而使新闻采编工作者能够对社会事件有独到的观点和看法,使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性切实提升。

(三)保证采编工作的时效性。对于电视新闻而言,时效性就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来源,而真实性则是新闻报道的原则。具体来讲,时效性要求新闻报道迅速及时,在最短时间内将最优质准确的新闻信息传播给受众。新闻信息一旦失去时效性,或是存在时效性滞后,就会导致新闻报道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接收的需求,在舆论导向方面的作用也会遭到明显的削弱,这对于新闻行业的市场竞争与电视新闻的长久健康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保证电视新闻采编的时效性首先就需要使新闻信息保持与社会生活热点紧密连接,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渠道采集新闻信息,例如当下人们乐于使用抖音将身边发生的各类事件以上传视频的形式分享出来,那么新闻采编工作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收集提炼适用于报道的信息。其次要确保在重大新闻事件与突发性新闻事件产生时及时赶到现场,利用直播等形式让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获知新闻现场的情况,获知有关新闻信息,突破传统新闻播放时间的限制,使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进一步增强的同时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点。三是对重要新闻事件的采编要使新闻报道尽可能简明扼要,能够用更短的篇幅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犀利的观点,在有限的新闻报道篇幅中体现出新闻报道的内涵和主旨,省略掉一部分内容来达到突出新闻核心内容的目的。以微博为例,其新闻报道需控制在140字以内,这是为了能够让受众利用最短的阅读时间接收到更丰富的核心信息。电视新闻稿件的采编虽然不需要这样精确的字数控制,但也应当做到主次明确,突出新闻报道的鲜明主题,使受众在观看新闻后能够在短时间内从中提取出新闻事件的中心,并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和感悟。最后则是要优化新闻采编的流程,使新闻采编的效率得到切实提高,在优化流程、缩减工作程序的同时,仍然要以内容为先,注意新闻稿件的质量,把采编流程按照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删繁就简,提升新闻采编的效率,从而全面提升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四)做好沟通交互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的信息采集工作需要与多方进行互动,通过强互动来获取民众与其他有关方面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看法,来收取更多反馈,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核心竞争力。传统的单线进行式的新闻采编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在于广大受众可以对新闻事件畅所欲言,而这也正是传统电视媒体新闻所缺少的。在与受众进行互动方面,电视媒体可以尽可能多地借助互联网平台,如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对新闻现场进行视频直播,第一时间把新媒体形式的新闻视频信息出去,让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条件下发挥出速度快、范围广、效果好的特点。针对广大受众交流互动方面,则可以采取将采集整理分析后的信息及时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方式进行,吸引受众参与其中。例如当前微博平台推出的投票功能,可以直观看到受众对一个新闻事件的不同看法,在视频门户网站哔哩哔哩上也有在视频的某一节点插入问题选项的方式,这都有利于新闻媒体通过不同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与受众进行互动。当前许多官方媒体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专门的账号用于与广大受众更加紧密地进行互动,用于更加广泛地听取民众的呼声,央视新闻在抖音的粉丝数量已经突破1.4亿,其的视频评论数量经常会在一万以上,广大受众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不断产生共鸣,不断增强互动,对媒体的关注度自然提升,传统电视媒体在市场竞争中也就能获取更多份额。除此之外,电视媒体还可以研发单独的APP用于与新媒体时代进行接轨,例如今日头条APP,下载量已经突破50亿,大量的用户基数使得其的新闻事件能够自然而然地引起关注和讨论。电视媒体借鉴这样的做法可以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有更好的适应性,使其更加深刻地融入现代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要做好APP与官方账号的日常运营工作,确保用户与媒体之间的交互是有效的,确保用户的反馈与建议都能得到新闻媒体的及时接收和积极反馈。

(五)充实新闻内容。电视新闻在采编方面往往从许多不同领域收集信息,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是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以“短、频、快”的方式呈现,只有制作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才能引起更多关注,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为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切实提供支持。要不断充实新闻内容可以先从广大受众普遍关注更多的社会生活领域开始,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群众的“急难愁盼”,受众对发生在生活中的“平常事”都保有较高的关注度,这样的内容自然能够受到更多观众的支持。此外也要关注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众的审美取向,在此基础上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优化,使“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科学合理地融合在同一档新闻节目之中,使新闻内容的受众覆盖面更广,从而提升电视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充实电视新闻内容的另一大重点则是强化对细节内容的把握,电视新闻与纸质新闻和网站新媒体等信息传播媒介的一大鲜明区别就在于电视新闻有能够让受众亲眼看到新闻现场实况,电视新闻媒体应当把握住这一点优势,强化对新闻内容中细节部分的丰富。人对外界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视觉感受,电视新闻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传播媒介,且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电视新闻的真实可靠性在广大受众心中是难以撼动的,电视新闻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中进行转型时仍要把握住这一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在实际采编工作中要深度挖掘新闻信息的内涵,抓住细节部分的表现力,多向社会传播有深度见解、思想深刻、观点明确的新闻信息。

三、结论

新媒体环境下,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获取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转型与升级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与新媒体带来的优势,增强采编信息的时效性,培养更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采编人员,最大程度上把握住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规律,对新闻采编工作的流程和内容进行合理改进,提升新闻节目的温度和深度,同时强化与新媒体平台及受众的交互,促进新闻采编工作创新发展。

作者:张伟 单位: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新闻采编策略研究2

互联网还未普及之前,人们主要是从广播电视中获取大量信息。随着互联网普及、智能手机的出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的方式愈加便捷高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则遭受着挑战。因此,从事广播电视的媒体人必须认识到广播电视创作过程中创新的重要性,而广播电视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新闻采编工作。本文立足于分析当前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于探索创新,进而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行稳致远。

一、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新兴媒体上的新闻冲击

互联网信息技术给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带来了发展机遇与空间,网络媒体上的新闻即时性强、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广,以社交网络平台为例,一旦发生新闻事件,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猝不及防,这种传播特点也冲击了传统新闻媒体发展。但是,这些网络平台也因为上述特点,其传播的信息多未经核实真假,而假的、错误的信息很容易误导受众人群。广播电视媒体人的作用在这里就不言而喻,正确真实有效的信息,纠正舆论方向,广播电视媒体人义不容辞。

(二)受困于单一的采编方式

新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采编工作的质量,采编工作方式是其质量的保障。采访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采编工作人员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新闻采编人员唯一获取新闻的方式。然而仅通过采访这单一获取信息的方式,获取的信息质量难以保障,易受被采访者主观意识影响,如若同时遇到采访者自身职业素质不强的情况,经采访获得的新闻信息与真实事件的符合程度就很难获得保障[1]。

(三)剖析新闻事件的力度不足

以往的新闻采编工作只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到最真实、最完整的新闻素材,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对其进行报道即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发展,人们捕获信息的方式逐渐多样,尤其是自媒体制作人在传播新闻事件的同时还会对事件本身阐述看法与见解,以获取更大的关注度。因此,对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对新闻事件本身报道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大众的思维习惯,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传播信息的同时对大众进行最“官方”的解惑。

二、创新新闻采编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一)拓展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与方式

人们印象中,广播电视新闻、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行业一直有着要求高、难接触的门槛,即使有新闻想投稿,人们首先可能会畏惧其“高高在上”的形象,导致重要的新闻信息难以跨越“门槛”到达传统媒体人手中。新兴媒体的出现与蓬勃发展,传统新闻媒体不再处于垄断地位,当今社会,人人都可能成为新闻媒体人。这种情况下,单一的采访获得的信息既不能满足新闻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不能体现新闻的意义。因此,专业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学会灵活变通,改变原有的采访方式,秉承创新理念,不受采访这单一方式的局限,收集信息的同时,依靠于在生活中的敏锐新闻嗅觉,多问、多听、多看、多角度、多渠道接受足量的新闻信息,更全面地传播事实的真相[2]。值得警惕的是,网络信息混杂,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传播的信息因为缺少审核与验证步骤,真假难辨,而且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容易误导包括新闻采编专业人员在内的受众,采编工作人员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同时,应秉持警惕之心,校验信息真实性,不被错误信息误导。广播和电视曾经是新闻事件传播的重要媒介,但随着时展,电视逐渐成为落尘的摆设,广播成为了极偶尔的消遣,这两种媒介的“退出”提醒着专业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创新传播渠道势在必行。比如,凝炼新闻核心信息,制作新闻小视频或小短片或小漫画,投放到受众的手机、电脑以及各种App与软件中,受众喜闻乐见的同时也会引发其关注与思考,进而吸引大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关注流量。但也需要提醒的是,采编人员不能为了引发流量关注,舍本逐末,做了新闻“标题党”,用新奇不符合实际的标题引起关注。

(二)创新新闻的语言与内容加深新闻内涵

新媒体行业借助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在人人都是媒体人的时代,人们在使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同时,新奇的网络语言也层出不穷。一句来自年轻人的自嘲——“打工人”一词在新媒体人的传播下“火了”。单独提起“打工人”这个词语,受众初次听到可能无法立刻理解其含义,但当结合年轻人在用“打工人”自嘲的语境,让人不禁想要探索这句自嘲背后隐藏的故事,新闻的隐藏性价值就体现在这里。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接触到这些网络热门语言的时候要提高敏锐度,着重挖掘网络热门语言背后的含义、其背后的社会事件和可能存在的伦理道德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在新闻报道中运用网络热门语言,即巧用“梗”,吸引受众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关注,借此缩短传统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打破既往的“高冷”形象。信息时代,信息更新速度超过以往,今日的热点新闻,转瞬即成为了明日之黄花,这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保持新闻信息新鲜感,及时更新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时刻保持创新、求新的意识,更新思想理念,规避同质的新闻内容,从多角度分析新闻事件,多方面了解事实真相,着力找出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与众不同的意义,进行深加工,适时适量地加入个性内容,凸显新闻内容的新鲜感,从而达到新闻创新的目的[3]。言而总之,对于当今社会,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只是单纯地采集足够真实完整的实时性素材并进行传播这样的工作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对新闻素材进行深挖、加工,才是吸引受众关注的重要方式。当然,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有其自身优势,如其公认的权威性,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思想观念。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或者政府关系重大、影响国计民生的政策时,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就要利用好原有优势,传播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内容,引导受众对国家方针政策进行充分理解,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了解。

(三)借助媒介融合技术推动采编工作发展

媒介融合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即将不同的媒介形态,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加上互联网、智能终端、手机等新媒介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媒介状态,常见的电子杂志、博客新闻就属于媒介融合的成果。是多元信息传输通道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集中处理的新作业方式,目前已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衍生信息产品借助这些融合媒介,把新闻信息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出去。此外,互联网技术为新闻采编人员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文字、图片、声像等信息进行实施传播与处理,减少新闻采编的人力成本与采集时间,还能降低繁杂信息的归纳与筛选难度,更快速、高效地协助采编人员获取需要的热点信息,这些都能推动采编工作的发展。

(四)觉醒创新意识提升自身能力

需关注的是,无论是媒介融合还是其他网络信息技术,都只是工作技术手段,都无法代替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意识与能力。面对当今社会的新形势,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提升自身职业能力,贴近实际,提升自身创新意识,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思路新想法,以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理念和独特采编特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牢牢把握住创新这个发力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与思路,提升自身基础能力的同时,高瞻远瞩,快速接受新鲜事物,不故步自封,要超前思考,科学地构建新闻主题,搭建整体结构,对新闻内容做出取舍,突出重点,精炼有质量的内容。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虽有固定成熟的所谓“套路”,但这种“套路”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采编不仅是记录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突破现有“套路”,寻求新意,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以追求在许多同质化、趋同化的新闻内容中脱颖而出为目的,保持清晰的思维,紧抓痛点内容,对采集到的内容提炼精华、精心编排、创新包装,形成自己的特色。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有自己的特色与创造,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才能使采编工作有创造力,才会驱动整个新闻媒体行业创新发展。

结语

伴随国家深化改革的脚步,各项技术更新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媒体行业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发展的推动下,其行业生态、业内格局、传播方式也产生了深刻变化,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充满挑战的环境里,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新闻采编人员必须立足于改变与改革,革新技术、创新理念以增加自身竞争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以创新谋求发展,是每个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当前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着重思考亟待解决的难题。

作者:贾箴箴 单位:驻马店广播电视台

新闻采编策略研究3

新闻报道内容广泛,传播信息迅速,秘密信息一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传播出去,就会覆水难收,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案件类报道作为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类别,因其对案件的发生、侦破、审判的全部或者部分过程的报道,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备受群众关注,其报道内容可以起到以案说法、普及法律知识和警示教育作用,引导广大受众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但是,一旦此类报道发生泄密,既可能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也会给公安、检察及审判机关工作带来被动,因此,做好案件类报道中的保密工作非常重要。在1992年,国家保密局、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新闻出版署、广播电影电视部就联合了印发《新闻版保密规定》。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记者、通讯员保密意识淡薄,在新闻采制过程中的泄密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的新闻从业人员受到利益驱动,在未经审核的前提下,打“擦边球”泄露案情或者侦破手段,给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办案工作造成严重威胁。本文从一线新闻记者角度谈谈案件类报道采制过程中,应当具备的保密意识和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做足案前准备

新闻宣传中的保密工作是国家保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守保密纪律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案件类报道中的秘密事项,个人理解在刑事案件中应该包括公安侦破阶段的手段、方法、思路;刑事案件起诉、审理阶段,法官、检察官办案时对嫌疑人的考量、对证据的审查;民事案件审理中,法官对原被告双方的证据考量以及嫌疑人的作案手段等等。因此,在案件类报道采访前,要向办案单位充分了解案件的前因后果。对于重大案件,可能涉及社会敏感问题、焦点问题的案件要慎之又慎;对一般案件中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采访,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做到心中有数。采访前,应加强与办案人员的沟通交流,尽可能确定可采访的内容,回避涉密点采访。以最常见的盗窃案件为例:在采编过程中,侦查员对案件的侦破手段可以一带而过,法官、检察官对证据的考量等可以一带而过,对嫌疑人的采访也尽量避开作案手段,避免可能存在的对其他盗窃嫌疑人的诱导。比如,笔者采访报道一起盗窃鸡鸭案件,嫌疑人详细说明了如何盗窃鸡鸭而不让其出声的方法,尽管这样的说明能吸引流量,但报道将这段说明删除了,避免了对他人的诱导。

二、注重细节处理

新闻采制尤其是电视新闻采制中,采访、拍摄、撰稿、播出以及画面的剪辑中更要注意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印制、发行,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电影的制作和播放,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公共信息网络及其他传媒的信息编辑、,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采编人员在拍摄涉密设备、案件卷宗等要倍加小心谨慎;实在回避不了拍摄的情况下,做好遮挡,没有条件现场做遮挡的,也要在后期做好相应的虚化处理;在拍摄特殊岗位人员,如国安、缉毒等秘密战线上的人员时,要采取措施,做好形象、声音的保护。在稿件撰写过程中,对侦破手段、侦破设备不进行详细描写;对嫌疑人、受害人姓名、住址等可能涉及隐私的不进行具体披露;对国安、缉毒、反扒等特殊战线民警信息不进行具体披露。画面剪辑时也注意,具备条件的尽量在保密设备上剪辑,不具备条件的也应避免剪辑时其他人“围观”;该打马赛克的一定要打到位,防止出现误打、漏打。在央视纪录片《中华之剑》中,对缉毒人员甚至他们家人的影像作技术性处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做好隐私保护

案件类报道中要注重对隐私的保护,要注意防止嫌疑人、受害人及其近亲属个人信息的泄露,防止新闻作品侵犯隐私权。新闻作品侵犯隐私权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公开他人隐私从而使他人隐私权受到伤害的行为。其直接后果就是披露受害人的私人信息,从而给当事人带来不可避免的精神上的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对嫌疑人、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要尽可能采取模糊化处理;在当事人有化名等特殊要求情况下,问清当事人姓名后,再取化名。在实际报道中,曾经出现过报道中给嫌疑人取了化名,而这个化名恰巧就是嫌疑人的本名的情况。在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对嫌疑人、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的拍摄尽可能虚化处理。实在处理不了的,在后期制作时,还要对画面做虚化处理;在被采访对象有要求的情况下,辨识度较高的声音也尽量做处理。在画面的剪辑中,稿件中提到嫌疑人、受害人的时候,不宜用单人或单位牌匾等画面。四、强化审核把关一般情况下,案件类报道要请被采访人或者被采访单位的宣传部门把关文稿情况,重要的电视报道成片后,最好能请办案单位审核有无泄密情况发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在多元化传媒时代,媒体之间、从业人员内部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新闻记者的竞争意识也在不断强化。在生存焦虑的驱动下,有的媒体从业人员职业责任感淡化,一味地注重抢“时效”、抢“头条”。需要注意的是,在“抢”新闻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忘记保密意识:对可能对案件侦破、判决产生不利影响的,要慎写慎发;对可能会给当事人造成不利影响的,要慎写慎发。即使是办案单位通讯员,也要征得该单位宣传部门同意。自媒体时代,微信、抖音等已经成为很多人须臾不离身的办公工具、娱乐工具和资讯工具。一些记者在新闻采制过程中,喜欢用手机顺手扫描文件、拍几张照片、拍一段视频,发朋友圈,发抖音。这个时候,更要注意保密原则,不该看的不看、不该碰的不碰、不该听的不听、不该录的不录,防止手机成为泄密的工具。案件类报道是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制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为了增强报道的可接受性,一些新闻采编人员会把一些不宜公开的新闻事实放在报道中,这就造成泄密事件的发生。传播学告诉我们,事实的传播总会产生多重效应。这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选择事实、加工事实和传播事实时一定要慎重、全面,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否则,正面报道也会造成负面效应。在日常工作中,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新闻观、坚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处理好新闻采制与保密的关系。

作者:蔡培刚 单位:淮安市广播电视台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