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1

令计划强调,明清档案是国家的珍贵文物,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一史馆承担着保管这些历史文化财富的重要职责,作用独特,责任重大。希望你们站在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全面履行保管利用职能,真正使一史馆成为保管明清档案的放心馆库、研究明清历史的重要基地,为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令计划指出,档案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建立最严格的规章制度,采取最严密的防范措施,切实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震慑力,使大家真正做到思想上警觉起来、精力上投入进去、行动上严防死守,确保这些重要档案资料万无一失。

令计划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工作的外部环境、服务需求、技术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原有的工作模式、工作内容、工作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深入研究档案工作发展新趋势,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开拓工作新局面。-要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档案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步伐,努力实现档案资源的安全保存和便捷利用。要积极拓宽工作领域,在做好档案日常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重要活动、重大部署,充分挖掘和利用馆藏资源,主动寻找发挥明清档案价值和作用的渠道,不断提高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能力。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2

并且绝大多数为纸质档案,馆藏档案色档案的数量比较少。而口述档案的建立恰恰可以有效地弥补以上三个缺陷。其一,口述档案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可以横贯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可反映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其二,口述档案的主要载体形式为声像档案,口述档案的大量产生和接收,征集,可使以纸质档案为主的馆藏状况大为改善。其三,口述档案有区别于现行档案的十分鲜明的特色:它采用直接的对话形式,形象生动;它以通俗的语言反映地方历史,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口述档案的素材主要来自于地方和民间,反映的是一种大众文化和大众记忆,代表的是社会各阶层人士不同的观点和经历,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视角 。

(二)档案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档案馆一切发展活动都必须源于现有的馆藏,没有馆藏资源,档案馆的发展就成了“无米之炊”。因此,建立口述档案,丰富档案馆的信息资源,是实现档案馆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档案利用需求的不断扩大,除一般的工作查考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利用档案,开展学术研究,了解地方历史、风土人情以满足自己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档案馆拓宽自身服务领域的角度来看,也有必要建立口述档案。档案馆开展口述档案工作在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档案资源整合、促进文化繁荣、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完善口述档案建档的制度。口述档案目前尚未纳入相应的归档范围,也没有进入征集档案的视野,口述档案建档更没有制度保障。“对我国档案部门来讲,口述档案工作是个亟待拓展的新领域,无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或推迟工作的开展,都将导致我国民族遗产和‘历史记忆’无可挽回的损失”。为此,对于人、财、物等资源相对匮乏的档案馆来说,要为“名不正、言不顺”的口述档案建档支付专项资金、配备专门人才和设备,十分困难。口述史的调查是一门技术,它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和专门的设备,并且要花许多钱,所以,在我们的调查中虽然有许多国家的许多档案机构都进行过口述档案的收集工作,但真正坚持下来、持续不断进行的却很少。

(二)熟悉档案馆藏。档案部门具有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优越条件。档案部门了解和熟悉馆藏,清楚自身馆藏存在的问题和空白,知道应确定什么样的专题、计划来征集和制作相应的口述档案,以填补国家档案资源整体的不足。因此,他们开展口述档案工作较之其它文化部门或研究部门更具有针对性。

(三)丰富的专业知识。开展口述档案史和口头传说调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口述档案工作,需要具有历史、档案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新一代档案工作者大部分都是院校的历史专业、档案专业毕业生,都经过了学校的系统教育,完全可以胜任口述档案的制作和管理工作。

三、促进口述档案工作发展的策略

在当今各级档案部门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创新服务机制的大背景下,档案馆应该积极参与到口述档案的建设中去。诚如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国家档案局原副局长刘国能所说:“口述历史工作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及经济等方面的史料……我国口述史料工作还十分薄弱,甚至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损失已到处可见。如不‘亡羊补牢’,其后果难以设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口述档案工作,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口述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开展。

(一)树立口述档案意识。口述档案工作在国外开展已相当普遍,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需用口述史料作为撰写历史的补充、印证,使之与文字档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我国古代,孔子著《春秋》,就运用口头传说追述了黄、尧、舜、禹的历史。口述档案即把人们凭记忆用口说的话记录下来形成档案,无论是以文字还是声像形式记录,实际上都可以归为文书档案或声像档案之类。档案馆要加大口述档案的宣传力度,为口述档案工作的发展营造适宜的社会舆论环境,以挽救日趋减少的“活档案”。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口述档案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报刊等进行广泛宣传、树立公民的口述档案意识观念,引导公民正确保护口述档案,以创造一种有利于口述档案资源有效整合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各级档案馆应在充分了解馆藏,分析馆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题计划。这一计划必须有重点、有目的和切实可行。口述档案专题计划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分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加以制定,并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本地区的特色问题。

口述档案的形成不只是简单的录音、记录、文字转抄的过程,它是回忆人与访谈人员共同付出劳动的成果,凝聚着受访者与访谈者的共同心血。因此,必须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1)在采访前,先要拟定采访大纲。认真筹划采访的目的、内容、重点等;准备好录音笔、摄影机、照像机等采访装置,并与被采访者商定采访的时间、地点。(2)采访时,要告知被访者的权益、尊重被访者的意愿、保护被访者的隐私。在被访者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向被访者说明建立口述档案的目的和程序,以及将要进行的计划、目标和用途。(3)采访后,及时进行记录整理。一是整理采访实施情况,内容包括采访时间、地点、采访对象、采访人员、采访问题、谈话方式、采访结果。二是对采访记录的内容确定无误后,请被访者审阅后签字。三是采访记录整理后,打印成稿,交口述人审核后签字盖章,进行存档。

(三)考证核实口述档案的真实性。在编辑口述档案的过程中,要按存真求实的原则,核实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口述档案在其形成和保存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导致其文献内容信息的损失,总的来说,影响口述档案信息表达准确性的,有两个主要因素:信息符号保留的完整程度,信息内容被表达的可能性。特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要认真把握。因为被采访者受年龄、事件、情感、身体等因素的影响,记忆上可能会与史实有一定差别。这就需要编研者了解和熟悉被采访者所处的年代、生活环境以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把握口述档案中不实之处,多方查找佐证,力求达到回忆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在口述档案立卷过程中,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木,运用数码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立图文影像档案数据库,通过现代化技术录音、录像、光盘等存储手段,记录、整理、恢复和再现历史,为人们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口述档案的产生、征集、收集和编研,将大大丰富档案馆馆藏,改善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

(四)研究利用口述档案。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利用,为我们的档案事业锦上添花。在口述档案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重点研究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为地方申报文化遗产提供可靠的资料。为弘扬地方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举办陈列展览。档案馆应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口述档案展览工作,用形象、生动的档案,全面、系统、权威地宣传和介绍本地的历史和文化,最大效率地发挥口述档案的宣传教育功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通过精心策划口述档案展览,打造展览的品牌或精品,充分体现口述档案的价值,达到服务经济、文化建设的目的,从而对口述档案的利用开发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2.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对于那些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方特色口述档案,档案馆在征集到相关档案资料后,应积极与有关部门、组织或专门人士联合,或独立开展对口述档案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使档案馆成为口述档案研究中心。

3.编研出书。编研工作者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应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执著的精神。通过编研工作,把口述档案中利用价值大的档案资料,按专题集中编排起来,结集出版或编辑成书出版,供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考利用。由于口述档案不同于白纸黑字的纸质档案,它因口述人的思维和记忆情况而常具有随意性和不连贯性,因此,口述档案的编辑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广泛的知识面和多种综合能力,才能很好地胜任这项复杂的工作。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3

城市建设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是传承城市文明的载体,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档案:

1.工业建筑工程(如工厂、矿山、电站)方面的档案;

2.交通运输工程(如车站、码头、港口,机场,道路 桥梁)方面的档案;

3.市政工程(如给水、排水、供电、供热、煤气、电讯等各种地上和地下管线, 以及防洪、污水综合利用等工程)方面的档案;

4.民用建筑工程(如办公楼、礼堂、展览馆、宾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建筑,住宅和古建筑)方面的档案;

5.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档案(包括城市规划图、现状图以及为了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而形成的经济、人口、历史沿革 城市面貌、地质、测绘、水文、气象等基础资料)。

二.城市建设档案的范围

城市建设档案的范围是城市建设档案这个概念的外延所决定的。为了具体明确地说明城市建设裆案的范围,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 把城市建设档案(母项)划分为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子项)。以城市建设档案的性质为根据,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子项或类:

1.城市建设勘测档案。是对城市范围内的地质、地物、地貌进行勘察测量中形成的档案材料,是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的重要依据。包括: 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形成的地形、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档案。

2.城市建设规划档案。包括:(1)总体规划(总图、发展规划图.说明书等);(2)详细规划(居住区用地现状圈、用地规划图、说明书等);(3)工程规划(工程现状总图、工程规划总图、说明书,道路工程、环保工程等的规划图、说明书);(4)专业规划(专业现状总图、专业规划总图、说明书, 给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电讯等专业规划图、说明书);(5)近期建设规划(10年建设、5年建设、当年建设规划图、说明书)。

3.城市建设工程档案。包括:工业建筑工程、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电力工程、古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档案。这些工程档案包括工程项目从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形成的档案。

4.城市建设基础档案。包括:(1)城市历史沿革、历史文化遗迹、地名、各项建设和设施发展史等档案材料;(2)城市规划、市政、公用、土地、房产、环境保护、文物、园林、环境卫生等专业管理部门以及各类开发区形成的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方面的档案;(3)有关城市建设的规范性文件、计划、统计和设计、施工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图等档案。

5.城市文物古迹保护档案。包括历代重要遗迹、古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建筑、名人故居的历史照片、图纸、历史记载材料和修缮记录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

三.城市建设历史档案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未来发展、城市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各个阶段管理的龙头。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城市规划,对于推动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者,必须善于吸收借鉴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文明成果。除掌握基本的规划理论知识和城市发展史外,更应该了解本地区的城市发展情况、重要古迹与文化遗存等,以便更好地保护城市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借助于档案,尤其是历史档案这一重要工具。

1.历史档案对于城市规划的参考借鉴作用

a.有助于确定城市规划的文化风格。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精神文化载体功能逐渐加强 ,尤其是小城镇建设,由原来的老弱聚集、按需求发展逐步转变为由中心城市定位、从全局观念出发要确定发展方向。建设有层次的城市圈,从而促进城市间协调发展、互促互进。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根据城市所在地及周边的历史、地理、资源、人力储备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优势,为城市发展提供助力。

b.有利于在规划建设中吸取前人经验教训,保证建设过程少走弯路。许多城市,即使是现代新兴城市,也有其历史雏形和遗迹。曾经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留存下来的资料、记录等历史档案,是现代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珍贵参考资料,可以从中查询当地土地、水利资源等情况,以确定规划建设项目选址等。在清代文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曾经记载了这类事例:纪晓岚在从军西域(即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时,就遇到了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选择城址问题。经过多方考察,他在选址范围内发现唐代古城遗址,决定在原址建城,理由是古代名将在考虑建城时一定会考虑到与今天相同的因素,而且可能比今人更加周密,完全可以充分借鉴前人的智慧。果然,此地建城后地势虽然不算险峻,却处于周边所有道路的要冲,既有利于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又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塞,以在战时发挥以逸待劳的作用。这就是充分利用历史档案规划城市建设的生动事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我们固然要根据时展需要重新确定城市的功能、建设各项设施,但借鉴、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智慧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参考因素。

2.如何发掘历史档案中的城市规划信息

历史档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历史档案是由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各种文字、舆图、实物等组成的,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内容包罗万象。其中直接记录或者设计建设规划的部分并不多,要达到充分利用历史档案为城市规划服务的目的,就需要我们认真开发档案资源,从中寻找我们需要的历史文化财富。

a.要重视实物档案传递的历史信息。与文字档案相比,实物档案,尤其是建筑遗存,更具有借鉴价值。文字档案在书写和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遗漏和

丢失,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被篡改,但从建筑遗存中,我们可以对当地的土质、水质等有真实直观的认知,可以提供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方面的资料,这对于确定城市规划都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b.要重视口述档案反映的历史真相。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往往存在于口耳相传的口述档案之中。 如传说、故事、谚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收集和分析整理口

述档案,广征博采、去伪存真,从而得到详尽、真实、可用的信息。比如,一个地区的农业谚语和气象谚语往往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情况。为该地是否有能力承载城市建设、适宜建设多大的城市规模提供了参考。而一些关于灾难的传说往往昭示了该地地质灾害发生的种类、频率,提示了规划者在城市建设中应避免哪方面的情况发生。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4

医院档案是医院在各项工作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具有记录社会历史的功能[1]。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快速发展,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医院档案的历史发展,了解其构成、特点及功能,将有助于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

1 医院档案管理的历史发展

医院档案伴随医院发展的历史进程,由最初单一的文书档案,发展到具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综合档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1.1 部门文书材料立卷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这一时期,是医院各职能部门文书立卷时期,文书部门在工作中形成各种文件材料,经工作人员的简单鉴别,将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分类、整理并分门别类地保存下来,即是部门文书立卷。这一时期档案材料的保存利用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档案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医院作为特殊行业,开始规范地保存病历档案。

195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档案是“国家的历史财富”的科学观念。各医院积极贯彻执行《决定》精神,推行和完善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归档制度,收集、整理历史档案和清理机关积存档案。

1.2 机关档案室管理档案阶段

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大、中型医院开始建立机关档案室,将各职能部门主要是文书处理部门保存的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管理有了“家”——机关档案室。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统一保管文书档案和会计档案,到了80年代初,增加了科技档案。机关档案室隶属于行政办公室领导,在业务上受上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的领导、监督和检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实行全宗管理;二是开始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如编撰《全宗介绍》、《大事记》、《组织沿革》等;三是档案管理工作得到重视,软硬件投入加大;四是档案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得到落实;五是档案库房管理得到加强。

1.3 综合档案室管理档案阶段

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这一时期,各大中型医院相继建立了综合档案室,对医院各门类的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部分档案分室保存,档案管理实现了“家族式”管理。198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实施,使档案管理有法可依。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加强对综合档案室的领导,统一组织协调,制定了档案管理的职责、制度和办法;二是实行档案集中管理,编制统一的分类大纲;三是开展档案管理升级达标工作,档案管理不断规范化科学化;四是档案的利用及编研工作得到重视。

1.4 信息化管理档案阶段

第四阶段为信息化管理档案阶段,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的显著特征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的信息共享,提高档案的收集率和利用价值。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及医疗活动中的应用,医院进入信息化时代,医院档案管理也随之进入信息化时代,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系统集成、有序分类和数字化开发应用,对档案的鉴定分类、编目、排序、检索、 归档、保存等进行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最终实现“无纸化”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大致包括4个方面:一是数据资料信息化;二是工作流程信息化;三是档案检索利用信息化;四是培养档案信息化人才。

2 医院档案的构成及功能

医院档案根据其功能与作用可分为以下10个种类。

2.1 病历档案

病历档案简称病案,又称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对病人疾病诊断治疗过程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它客观地、完整地、连续地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是经医务工作人员及医疗信息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加工后形成的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真实性的诊疗记录,是临床科学诊断治疗、教学、研究的基础资料。病历档案在医院档案中占有重要地位。

2.2 文书档案

文书档案是医院在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产生的,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的那一部分档案。包括命令、指示、决定、布告、请示、报告、批复、通知、信函、简报、会议记录、计划和总结等。医院文书档案可以反映出上级机关及医院在此阶段对工作中某一特定问题提出的意见和解决方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它是查考、争辩、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据。

2.3 科研档案

科研档案是指医院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当归档的并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由于医院科研档案保存的资料大多是原本、原稿,它真实地记录、储存各项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书、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计划任务书,技术总结报告、合同书、课题项目评审意见书、评审报告、实验记录、经费使用等有关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是医院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4 人事档案

人事档案记载了医院员工学习培训、工作调动、职务任免、考察培训、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科学研究等内容,是医院每位职工个人经历的真实记载,是其社会历史面貌的体现。全面、系统、准确的人事档案信息资料能确保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2.5 设备档案

设备档案是每一台医疗设备从购置论证、采购、运行、维修维护直至报废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图片、声像等具有参考和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材料,主要包括设备购进档案和设备维修档案,是设备维护、更新的重要依据。

2.6 会计档案

会计档案是医院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原始材料。真实、完整的会计档案是参与、反映、监督医院运作的重要信息资源,对医院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支持、保证和促进作用。同时,完整、真实的会计档案也是维护当事人及医院正当权益的凭证,是潜在法律意义的有效证据。

2.7 基建档案

基建档案是医院在基础建设的各项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包括投资计划、预算、决算、设计、建设、维护等内容的各类文字、图表资料[2]。它真实地反映了医院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客观地反映了建筑物以及地上、地下管线等基本建设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护、检修活动等各方面的情况,为医院的规划、管理提供重要的历史发展依据,是医院扩建、维护、改造的重要依据。

2.8 声像档案

声像档案是医院在从事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底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以不同材料为载体,以影像、声音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声像档案生动、翔实地记录了医院不用历史发展时期的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等,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依据,是医院文化建设的“见证人”,是医院宝贵的文化财富。

2.9 专题档案

专题档案是由医院在某一特定时期、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精心策划开展的专题活动中的文字、图片、声像等材料形成的,如抗击“非典”专题、创“三级甲等”医院专题、“三好一满意”活动专题、院庆专题等。开展各类专题活动,借助媒体的作用,对打造医院品牌文化,传播医院的品牌内涵有良好效应。

2.10 实物档案

实物档案是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实物为载体形成的档案,是医院在从事各项活动中获得的以物质实体为载体的物品档案。它具有真实性、原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对反映医院发展史、荣誉史,展示医院形象、研究医院文化具有很好的凭证作用,是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医院档案的主要特点

3.1 建档历史长

我国医院的建立一般为4类情况。一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会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竞相派遣传教士入华传道,并兴办了大、中、小不同类型的教会医院[3],在新中国成立后收为国有,被改造为人民医院。二是红十字会举办的红十字医院,1904年中国人建立了红十字组织——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红十字总会和全国各地的分会均设立了红十字医院[4]。三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根据区域设置创办的县、市(地)、省级医院及大型企业医院,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医院网络。四是改革开放后,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建立了部分合资、外资、民营医院等。从医院的设立情况看,绝大多数医院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建立的,距今有数十年的历史;部分大中城市的大中型医院是由教会医院改造而来的,有上百年的历史。档案是随医院的建立而产生的,因此,医院档案管理历史长。

3.2 门类丰富载体多

公立医院是国家创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又是与医疗技术、为病人服务密不可分的医疗服务机构。因此,医院的档案类别不仅有文书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等一般事业单位有的档案,还有大量的病历档案、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科研档案、设备档案等。从载体上分,有纸质档案、胶片档案、玻片档案、音像磁盘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等。医院的档案无论门类还是载体都非常丰富。

3.3 档案数量大

医院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收集、保存了大量的档案。一是按照事业单位综合档案管理的要求,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文书档案、人事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等。二是从医疗活动及医疗服务的要求角度,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病历档案、胶片档案等,县级及以上医院基本上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建院以来的病历档案,特别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病历档案。如协和医院自1921年建院至今,仅患者的病历档案就保存了300万册。

3.4 档案形成的周期长,关联性强

医院的科研档案、病历档案、胶片档案等,其形成过程较长,病历档案、胶片档案之间的关联性强。如一项科研课题,从立项开始收集资料,建立档案,到课题研究、结题、鉴定、申请评奖,整个过程少则2~3年,多则5~8年,甚至更长,科研档案要待课题完全结束后才能归档立卷,因此档案形成的周期与课题研究周期相关。又如病历档案,患者每一次到医院检查治疗形成一份档案,历次检查治疗的相关档案才是一份能完整反映病人检查治疗及身体变化情况的、有充分利用价值的病历档案,涉及病人诊断治疗的档案之间关联性强。

3.5 收集完整保管好

早在1928年,美国就已成立了病案协会,对当时所有的病案进行汇总、跟踪、分析[3]。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病历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确保各类档案的收集保管完整。在医院,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诊断、治疗和护理病人医疗活动信息的重要载体,每一所医院从建院开始就注意收集和保管档案资料。如北京协和医院一直将收集整理保管好病历档案作为医院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无论多么艰苦的年代,他们都始终不渝地做好病案收集保管工作,一直将病案视为该院的“三件宝”之一,在该院能够查阅到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中外名人病案。

3.6 涉及面广利用好

医院档案是在医院管理、医院建设发展、医疗服务等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涉及医院的各项工作,更涉及其广大的服务对象。医院档案为医院建设发展服务,为医学科学服务,为病人群众服务,为员工服务。医院档案为医院编研年鉴、编辑院史等提供了翔实的材料,是医院文化建设基石。在医院的病历中,还有一些记载世界首例、中国首例、医院首例的疑难重症病例及罕见病例的病案,如协和医院的病历中,有国内第一例贲门癌切除术、第一例全肺切除术等,它们具有医学、文化、历史等多重价值,堪称“活着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一所三级医院每年仅病历档案就为病人提供上万次的查阅及复印服务,其全部住院病历提供给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检查、评审,为医务人员提供上万次的病历用于病案分析、疗效分析、经验总结、病史跟踪等。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已进入信息化管理阶段。信息化档案管理阶段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设备,提高档案收集、整理、利用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档案管理走向信息化、现代化。但各个医院信息化档案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是在档案管理格局方面,许多医院还停留在综合档案室管理档案阶段。医院综合档案室一般只管理文书、科研、会计、音像档案等,而人事档案、病历档案、各种检查影像图文档案分属不同业务部门管理,不符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不利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二是在档案立卷、装订、检索等方面,仍然依靠手工操作,不仅程序繁琐,劳动量大,而且案卷质量因人而异,检索速度慢,查准率低。三是在档案保管方面,记载医院发展的档案资料在不断地产生,要全面完整地收集整理并保存好这些资料,需要改善档案库房设施设备,提高管理水平。四是档案服务仍然处于封闭状态,局限于利用者上门查阅档案的被动服务方式,不能主动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服务群众、服务医教研的作用。

回顾档案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要全面实现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第一,必须理顺医院档案管理体制并建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设立一个独立面向医院整个组织的档案信息管理做到部门。第二,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推进医院档案信息化进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三,必须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建设。第四,要加强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为档案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倩. 解析历史联系学说下的档案定义[J]. 兰台世界:中旬,2011(9).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5

从2003年开始,长春市档案馆已先后4次赴日本、韩国、俄罗斯征集与长春有关的档案史料。可以说收获颇丰。档案部门这一主动的作为,不仅填补了馆藏空白、丰富了城市记忆,更是实现了长春市档案外事工作的重要突破。

从策划到常化

在2003年的时候,地方档案部门赴境外征集档案史料的案例还不多,确有国内征集还没有做好,要不要把视野放到海外的担心。局馆领导首先统一了认识:历史已经给我们留下了遗憾,我们不能再给今后的历史留下遗憾。海外征集史料虽然已有很多学者在做,但都受其研究专题和研究方向的限制,偏而不全,填补史料空白,更应该由档案部门承担,因为档案部门能够把征集到的史料作为全民族的财富共用共享。一份承载着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的报告上报给了市政府。巧合的是,时任长春市市长祝业精同志亲自来到市档案馆,把他赴日访问期间收集到的两份“新京”地图移交给档案馆保存。

市长以先一步的实际行动解除了档案部门的顾虑和担忧,一份详细的征集计划也随即出炉。档案部门动了起来,财政部门和外事部门也动了起来,积极落实经费、积极联络对方档案机构和友好人士,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破冰之旅随即成行。此后长春市将档案征集经费作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费列入市档案局年度部门预算,市外办也将境外征集档案列入年度出国计划,一次由档案部门动议的业务行为纳入并成为了政府的常项工作和制度化工作。

从措施到实施

境外征集时间宝贵,经费有限,一定要做好“功课”。我们紧紧抓住外事办熟悉外情、联络广泛的特点,制定一套详细的征集预案。一是拟定单次的征集方向和重点内容,避免盲目贪大,或者无功而返;二是发动长春籍的驻外人员事先帮助核对和确认线索,如赴日本征集前,我们就充分发挥了一名原我馆工作人员现定居日本的同事的作用。赴俄罗斯前,我们委托在莫斯科留学的职工子女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三是发挥好友好城市和友好人士的作用,如日本著名学者越泽明先生不仅多次访问我馆,还为我们赴日征集提供目录和线索,给予征集活动重要帮助,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还可以在具体征集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征集方式,宜官则官、宜民则民;四是根据线索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取合;五是前一次征集要为下一次征集提供线索。

几年来,长春市档案征集的足迹遍及东京、青森、北海道、横滨、名古屋、首尔、蔚山、莫斯科、伏尔加格勒等地,钩沉在国家公立档案机构、研究机构、图书馆、文书馆、专家工作室直至旧书摊,在征集档案资料的同时,还顺便考察了档案、图书部门的业务工作,在服务功能、设施和档案资料的开放程度等许多方面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

从成果到效果

几年来,共征集回来直接反映时期长春市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档案资料4849件册,包括史料、图书、图片、图纸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日满议定书》、《长春沿革史》(1921年)、《长春附近现势及日军布防和东北军驻防图》(1932年)、《长春事情》(1932年)、《国都建设计划用途地域分配并事业第一次施行区域图》(1932年)、《新京市政要览》(1934年)、《满洲工厂名簿》(1934-1936年),《新京特别市市街图》(1935年)、《国都新京》(1940-1942年各一册)、《在长春帝国领事馆辖区内事情》、《跃进满洲》(新京部分)、《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关于9·18事变给日本外务大臣的电报》(1931年)、《满洲的文化遗迹考察》以及《满洲国的首都计划》和《中国东北都市计划史》(越泽明)、《新京案内》、《满洲国皇帝访问大阪府逢迎配置要图》、《长春县图》、《国都大新京》、《国都建设计划图》等。特别值得—提的是长春市市长祝业精赴日带回的《满洲国地图》和《新京市市街图》,市委常委、秘书长钱万成赴俄罗斯带回的《溥仪给斯大林大元帅的请愿书》、《溥仪给苏联政府的请愿书》尤为珍贵。这些档案资料,对研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长春历史以及城市规划建设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凭证作用。

征集回来后,长春市的市政专家特意来档案馆调阅了城市规划方面的史料,印证了部分过去无法考证的问题;吉林省政协的领导和文史委员、长春市人大的领导也专门参观了长春市档案馆境外征集的成果,这些难得一见的史料引起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在接到《长春市档案局(馆)关于赴日征集档案史料的情况报告》后,时任长春市市长的祝业精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批示道:“很好,一是要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二是与日本的这些部门建立联系,适时亦可邀请日方来长访问;三是可向财政申请一笔费用,用于收集这些资料(特别注意在日收集当时在华出版的中文书籍现被日方收藏而在国内找不到的中文资料)。”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6

档案是历史的记忆,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最具说服力的权威。然而,在档案的形成和收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认识的局限,致使有些档案的记载与历史真实相左。最近,我们在编辑《与山东》这本书时,就发现了一个弄错时态,把虚拟的计划当做现实的典型。

1956年春,山东阳谷县石门宋农业社《我们一个社要养两万头猪》的文章在《农村工作通讯》上刊登,看到后作了亲笔批示:这个合作社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别的合作社不可以这样做呢?的批示和石门宋的材料印发给了一些农业合作社。“一个社养猪两万头”的经验立即在全国推广,《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发表长篇报道和社论,国内外先后有30多万人前去参观。而实际情况是,养猪两万头是该社1956年的计划,而这个数目大大超出了他们的实际存养能力。的批示给石门宋人极大鼓舞的同时,也给他们和地方党委、政府带来很大的压力。县委、县政府派出工作组落实养猪计划,有的驻社干部提出“将死物变活物”,“砸锅卖铁也得买猪”。即使如此,这个社养猪数量较两万头仍相差甚远。饲料严重不足,防疫措施跟不上,全社20个村有17个村发生猪瘟。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有的社员反映再开会开死也不买猪。省委根据发生的问题,1957年发出指示,对其进行了纠正。

类似上述事例,档案记载与历史事实不完全符合,甚至相去甚远,在我们的馆藏档案中并不是很个别的现象。如建国以来浮夸风曾一度泛滥,在诸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口号下,在追求虚假政绩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些档案,它既是失实的,因为于事实不符;但又是真实的,它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意图。努力做到对档案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统一,应当作为档案工作者的追求。对档案负责,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将这些档案剔除销毁。对历史负责,就是要求我们防止误引误用,以讹传讹。所以根据档案形成的时代背景有重点地对档案内容考证,是非常必要甚至是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

档案馆进行档案内容的考证,首先要准确定位,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整理,也不同于探求历史真相的史学研究,应当是档案鉴定的延伸和拓展,是档案管理向高水平提升的体现。二是确定工作重点和范围,档案馆馆藏浩繁,这项工作应当把特殊历史时期的主要档案和在档案利用工作中已经发现的问题作为重点,制定计划,逐步实施。三是明确目的、要求,不对历史事件本身作评论、下结论,仅以诠释和介绍性文字把档案形成的背景,用相关的档案印证,把客观真实引荐给档案利用者。诠释、介绍和档案印证,力求准确、全面、客观。档案内容的考证是一个过程,考证中所形成的材料,应作为档案附件同档案一起保存。档案内容的考证工作可以统筹安排,结合档案级别、价值鉴定、开放档案审查一并进行,也可在档案编研和编目工作中增添此项内容,一举多得。

档案业务工作实践和探索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档案学术研究也应对档案内容考证工作的意义、规律、具体做法进行探讨。借鉴诠释学、训诂学和古籍校注考异、文物鉴定等相关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探讨其规律和方法的档案学科新分支,培养造就一批这方面的学者和专家。结合实际,广泛而又富有成效的研究,对于坚持真理,求真务实,营造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也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7

针对一个在城市里涉及改造范围广、动迁户数多、历史建筑多、社会影响大的旧城镇改造项目,集合各种人力资源,获得有力的财力保障,采用大量先进的技术手段并使它们和传统的档案工作技术一起整合,营建连贯从档案抢救、收集、制作到档案编研成果利用整个过程的精密工作链条,大力强化档案编研成果的利用规模、时效与社会经济效益。

二、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之人财基础

城建档案馆首先应当在既有的工作实践中,建立起较为良好的公共关系网络,在开展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之时,利用和提升这种公共关系网络,并构建出政府重视、部门联动、建筑、文化、历史、档案、民俗、艺术和收藏等方面的专家协力参与、开发商和以拆迁户为主体的群众一起响应的人力资源工作平台。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旧城镇城建档案工作的复杂局面,跳出被动收集既成档案资料的困局和只习惯从建设单位接收移交材料的单一通道,从而保证多载体的、多形式的、存在于各类产生或收藏主体处的档案资源尽可能不流失、不被损坏、不被盗窃。城建档案馆可以争取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支持自己在旧城镇改造中积极作为。非文物的建筑构件可以由城建档案馆负责统一收集和保管,改造片区内的直管公房可委托城建档案馆负责信息采集和构件物的收集,民居用品征集和捐赠活动可以由城建档案馆发起,改造片区民居民俗摄影比赛可以由城建档案馆组织。城建档案馆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所需资金庞大,主要依赖于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城建档案馆要争取得到政府和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也可以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等多种方式,为自己争取和呼吁。在信息采集、民居用品征集、举办片区民居民俗摄影比赛等活动时,也可以争取参与旧城镇改造的房地产公司和其他公司给予赞助。

三、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之技术内容

旧城镇改造中城建档案的多元化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的工作,即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制作;基础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编辑研究与利用系统的开发。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制作

在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制作阶段,可以从声像档案和实物档案等十个方面展开工作。

1.摄影摄像资料

(1)拍摄有关改造项目的政府工作会议、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改造项目启动仪式、改造项目公示等会议和活动。(2)拍摄改造地区现状面貌。含地区概貌、街巷面貌、建筑物面貌、居民生活、居室内景等。(3)拍摄地区内具有地方建筑文化特色的建筑构件、建筑装饰专题。(4)拍摄地区内直管公房面貌的专题。(5)拍摄居民搬迁、建筑物拆迁、工程施工等场景。(6)收集有关该地区的历史影像资料。(7)拍摄改造后新貌。由于旧城镇面貌属于宝贵的城市记忆,属于难以再生的历史资源,因此,对各种现状面貌的摄影摄像,要具有长远眼光,要坚持高素质和高密度的拍摄。摄像成品应当以达到广播级去要求。照片拍摄方面,宜于拍摄反转片和高质素数码照片并重。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应该组织航拍。还可以组织摄影比赛,以便收到在纪实性和艺术性方面更加丰富多彩的照片。

2.实物档案抢救、收集、发动并接受捐赠来自于旧城镇地区的或与旧城镇地区相关的的地图、地契、房契、石刻、古建筑构件、民居用品、图书、书画作品等。并对它们进行清理、整理,必要的还要进行修复。实物档案是旧城镇改造城建档案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亮点,它会形成一扇观察城市发展历史和建筑文化历史的特别窗口,将极大地从门类和数量上丰富城建档案馆藏,突出体现出城建档案多元化管理的意义和魅力。

3.录音资料采访旧城镇居民和专家,制作有关城市发展史、有关拆迁地区历史、建筑、家史等方面的录音档案,形成口述历史。也可选择旧城镇地区典型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制作独特的声音档案。

4.建筑物调查对旧城镇地区各种建筑物的基本要素进行调查,包含产权、建筑结构、屋顶形式、水井、朝向等多种要素。

5.建筑测量绘图、建筑绘画对旧城镇地区内代表不同历史阶段和体现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进行了测量,并形成测量图。对旧城镇地区内富有特色的街巷景色和建筑物风貌进行绘画,形成相应的建筑绘画。

6.历史文化考证对旧城镇地区历史文化进行考证,并撰写综述报告,内容包括对地理、历史沿革、建筑种类、民俗特色、建筑特征和历史人物评述等。

7.三维激光扫描及数字化处理由于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激光扫描及数字化处理技术已广泛用于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其通过快速获取物体表面大量采样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形成点云数据,进而可构建文物建筑的三维几何模型,形成单体建筑的立面图、各种装饰构件的大样图等资料成果。可以快速获取实体三维数据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进而为古建筑的维修、改扩建、重建或考证研究提供完整、准确的资料,尤其对于复杂的古建筑的建档更具技术优势。该项技术比较先进,但应用成本较高,可以选择旧城镇地区中的标志性街巷和标志性建筑去应用。#p#分页标题#e#

8.规划方案公示配合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改造项目规划建设公示活动,收集市民反馈意见。

9.收集整理和利用该项目规划建设管理档案、竣工档案和房地产档案。

10.收集关于该项目的新闻报道资料。

(二)基础资料的加工处理,编辑研究及利用系统开发

在基础资料的加工处理、编辑研究及利用系统开发阶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建档案馆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充分利用规划建设系统里城市地理信息部门和规划勘测设计部门的行业资源,移植先进技术,一方面要加强和文化宣传部门、美术设计、展览制作、创意机构的联系,集思广议,博采众长,使前期收集和制作的丰富基础资料物尽其用,扩大社会影响,取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工作成果可供政府规划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规划建设和文化领域科研机构与有关研究专家使用。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在城市规划建设展馆这样一类窗口和到城建档案馆查阅等途径,供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使用。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建成统一的旧城镇改造片区多媒体信息资源数据数据库。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关系数据库。通过多数据源的集成、大数据量的动态调度和管理等技术手段建模开发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二维与三维空间数据在空间数据库的跨平台统一管理和存储,设计建成统一的旧城镇改造片区多媒体信息资源数据数据库。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8

一、“三旧”改造档案的门类

“三旧”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土、规划、“三旧”办、房管、市政管理等多个部门,包括立项、规划、审批、验收等多个管理环节。“三旧”改造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档案资料,需要对其系统梳理、完整记录。结合社会民生关注的信息,“三旧”改造档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划管理类:规划部门编制和审查“三旧”改造规划和近期改造片区的详细规划,提供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制定改造方案,办理项目所形成的档案。

2.土地管理类: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农用地转用、征收土地等用地工作形成的文件,土地确权、登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等环节产生的档案。

3.建设工程类:“三旧”改造中房屋的拆迁管理,建设工程项目(包括建筑、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的报批、施工、验收过程产生的档案。

4.产业转型类:“三旧”改造中涉及立项投资的和制定产业政策而形成的档案材料;国企转制后企业资产评估、流向、转让、拍卖、重组以及职工安置、分流、政策处理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5.社会保障、居民安置类:在房屋安置、拆迁补偿等方面形成的档案。

6.其他类:财政、税务、监察、农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林业、文化、公用事业管理、人防、公安等相关部门配合“三旧”改造工作所形成的档案。

二、改造模式不尽相同,档案工作各有侧重

结合人民生活需要、房屋危破状况、土地利用效率、环境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三旧”改造的整治模式可分为全面改造、综合改造、历史文化保护改造三种模式。根据不同的“三旧”改造模式,档案工作重点也有所不同。

(一)全面改造模式

1.全面改造模式的内容

全面改造模式是针对危破房分布相对集中、土地功能布局明显不合理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区域,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和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为目的,按照城市规划和节约集约高效用地的要求实施成片重建改造。

2.档案工作的重点――记录拆迁全程

对于全面改造模式,档案工作的重点是记录拆迁全过程,保存全面改造项目系统完整的档案资料。

一是注意收集用地、规划、拆迁、建设等管理审批环节的档案资料。(1)“三旧”用地的调查摸底档案信息。全面改造前对每宗“三旧”用地的土地、房屋、人口等现状情况的调查、记录,并形成分类列表造册。(2)“三旧”项目在规划、拆迁、建设方面的管理性文件。如征地批准文件、红线图、补偿等文件材料和各标段的标书、标价、施工组织、设计等档案材料应收集齐全并得到妥善保管。(3)“三旧”改造项目规划档案。“三旧”改造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改造方案。包括改造范围、规划功能和设计条件。全市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任务和年度实施计划等档案资料。

二是注意保存完整的动迁资料。为实行“阳光动迁”,保证改造区域居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全面改造过程中会面向居民征求意见,并就拆迁补偿达成协议。档案工作者要注意全面、及时、动态地收集征询意见和拆迁补偿方案、安置信息,以备查询。

三是加强建设工程档案的监督指导。强化对全面改造地区建设工程档案的监督、指导、检查、验收等行政职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工程档案培训,讲授有关档案法律法规以及档案整理、验收、移交等方面的内容。

四是开展声像档案全过程的跟踪记录。主要跟踪拍摄的内容包括:“三旧”改造过程中涉及市领导重要现场视察活动;改造前的原貌、特色建筑和典型环境;村民、市民、企业主要活动;改造实施过程;改造完毕全新面貌等。

(二)综合改造模式

1.综合改造模式的内容

综合改造模式是对于危破房或建筑和环境设施标准较低的旧住房,可结合街区综合整治,采取修缮排危、成套改造、高层房屋加装电梯、立面整饰等多种方式予以改造,消除居住安全隐患,完善各种生活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2.档案工作的重点――关注民生问题

对于综合改造模式,档案工作的重点是关注民生问题,收集服务民生的公共服务档案,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注意收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档案资料。综合改造模式主要是为配套设施较差的居民提供完善的生活设施,档案收集的重点可放在综合改造项目范围内路、水、电、气、排污、环卫、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改造情况,如为解决区域水浸隐患,实现“雨污分流”和“三线”下地的地下管线档案。

二是优质高效,提供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为“三旧”改造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旧”改造有许多涉及改善民生的项目,如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改造,这些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与市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档案服务民生的重要内容。对于局部改造模式的项目,档案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部门协作、资源整合、构建一站式的档案服务体系。

(三)历史文化保护改造模式

1.历史文化保护改造模式的内容

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进行保护性整治更新,按照“重在保护、弱化居住”的原则,参照拆迁管理法律法规,合理动迁,疏解历史文化保护建筑的居住人口,探索采取出售文化保护建筑使用权或产权的方法,建立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新机制。

2.档案工作的重点――留存城市记忆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整治模式,档案的工作重点是征集历史档案、重塑城市记忆。

一是主动出击,征集历史档案。征集工作的宗旨是传承旧城历史文脉,记录地区传统特色和人文氛围,尽可能保持历史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征集工作应从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内容多样化、题材多元化”为原则,重点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人文环境、历史风貌、建筑特征环境的历史档案资料(例如照片、志书、地图、建筑物构件)。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9

二、切实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服务,是档案的性质及规律决定的。

档案是社会进行生产、科学实验、文艺创作等各种活动的历史记录,也是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它是随着工作活动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历史记载,是人们进行社会时间活动的自然产物。在负责的社会实践中和各个时期,各个机关、各个厂矿企业、由于不同的需要,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档案。档案的形成反映了整个国家从古至今社会人口与生育的状况,以及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军事、外交、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情况,经过档案工作人员的收集、分类、编目、整理,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恩格斯说:“对于事态的真相,现在不可能提出文件来做证据,只有在事件本身成为历史陈迹的时候,这些证据才会出现。”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凭证,是第一手的参考材料,也是知识的宝库。它维护党和国家针对人口与生育的历史真实面貌,由于档案的形成,始终贯穿于过去和未来,它的作用不可估量,档案管理工作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重要事业。因此,档案工作是各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服务性工作,必须加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从而体现档案的作用。

三、档案既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更是档案工作形式发展的需要。

实践证明,档案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工作,在继续加强业务建设的同时,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积极发挥档案作用上。如果单看重各级领导的重视,看重人、财、物的投入,而档案工作本身不能利用,发挥不了效益,在各项工作中,变成了只贮不用的死档案,久而久之,档案工作淡薄了人们的意识,失去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光彩,档案事业难于发展下去,对今后几十年几百年的中国建设事业,将是巨大的损失,所以,档案部门的重点工作应抓好,积极主动地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科学化发展,为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改革提供重要的依据而服务。这不仅是档案工作的目的,而且是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价值的需要。

四、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档案的科学管理,积极发挥档案的效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10

一、当前档案展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展览主题单一,对公众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主旨鲜明、能够得到社会不同观众群体欢迎的展览主题是保证档案展陈取得较好宣传效果的前提。与各类博物馆或国外档案部门举办的展览相比,我国档案部门在确定展览主题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向选取政治性、纪念性等主题,与观众需求贴近度不够、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无论是档案实体展览,还是网上展览,其展览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反映本地区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及成就的展览;二是记录本地区著名人物、先进人物事迹的展览;三是配合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反法西斯胜利等各类纪念日而举办的相关内容的展览;四是反映本地区档案事业建设发展、展示档案馆馆藏内容的展览;五是反映本区域历史文化、民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展览。虽然上述几类展览均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社会热点、推出时机和地方特点,但是选题方向仍相对单一,很容易导致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之间的展览在遇有重大节日、纪念日时出现主题重复等问题。

(二)展品考证不深,展览内容的丰富性有待提升

虽然近年来不乏“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红色的回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暨红色收藏品展”等展品内容丰富、展品类型多样的档案展陈,但是无论档案基本陈列还是专题档案展览均普遍存在展品内容与类型相对单一的问题。例如,巡回展览多以文字、图片为主,而基本陈列则是在文字、图片的基础上添加了部分纸质、实物、声像等其他门类载体的档案。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受馆藏档案中纸质文书档案占比较大,档案门类相对匮乏的限制,在展品选择的多样性方面与文化馆、博物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档案部门在展览的策划和展品考证中存在入展范围小,对展品的来源、历史背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等方面考证不充分,不能深入挖掘档案背后的故事等问题,导致难以拓展档案展陈的内涵与外延,彰显档案展陈的历史纵深感的作用。

(三)形式设计欠缺,展示手段及运用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档案展陈的形式设计水平有较大程度地提升,除巡回展受规格、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外,其他形式的展陈仍以展板为主,特别是在基本陈列中普遍采用展板(墙)、展柜、多媒体、照明等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加展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尽管如此,目前仍存在空间规划不合理、重点亮点不突出、图文版面设计与观众视觉审美需求存在差异、与公众互动交流手段单一、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分散观众注意力等问题。

(四)品牌意识不强,服务途径与手段有待加强

无论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品牌都具有巨大的价值。档案展陈作为国家综合档案馆树立自身形象、开展档案宣传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更应该也更容易成为档案馆的品牌。但是目前档案部门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战略规划落后、品牌单一,对档案展陈品牌建设的文化内涵与独创性分析不足、品牌运营与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率低等问题,在展览筹备、制作等环节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展览解说、现场引导等现场服务有待进一步精细化、展览附加或增值型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不足等问题,在档案展陈管理与服务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对基于观众需求导向的档案展陈与策划的几点思考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档案展陈是展陈策划人员以各门类档案为内容,通过场景展现、档案组合以及多媒体、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将档案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观众通过解读还原历史场景与画面,形成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感受,从而满足观众对社会历史文化需求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因此,档案部门应建立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即充分解读观众对档案展陈需求的侧重点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档案展陈策划与实施各环节工作。

(一)分析观众需求,拓展展陈主题的类型与范围

1.由于不同的观众群体对档案展陈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只有对目标受众群体进行分类研究,了解不同的观众群体因年龄、兴趣、动机、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因素所产生的不同的观展动机、目的、侧重、愿望、预期,以及不同观众群体对同一个展陈可能作出的评价,才能针对不同观众群体有效地开展档案展陈策划工作。当前,根据社会身份、受教育程度等标准,档案展陈的观众大致分为青少年学生、组织集体参观展陈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以及自发参观的社会公众三类。首先,在这三类观众群体中,由于档案展陈是档案馆爱国主义基地的重要平台和支撑,因此学生是档案展陈最主要的观众群体之一。对于这类观众群体,展览主题在选择上自然是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地区发展历史等主题策划展览为主。其次,对组织集体参观展陈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以完成工作作为观展的首要任务。虽然目前对此类观众群体的展陈多以介绍地区发展成就、先进人物事迹、重大事件纪念的主题为主,但是这两类群体由于数量较多、相对稳定,如展览主题和内容能够吸引他们,必然可以发展成为档案展陈的潜在观众群体。再次,自发参观的社会公众,无论是出于对档案神秘感的向往还是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他们都是档案展陈最忠实的观众群体,也是档案展陈策划者应给予重视的对象,因此档案部门应充分研究这部分观众的预存立场、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个人经历、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信息,并及时跟踪他们的意见反馈。此外,随着档案展览巡回场地范围的扩大,国内外游客也逐渐成为档案展览的观众群体之一。如朝阳区档案馆将举办的“镜头中的朝阳”图片展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进行巡回展览,数月内接待观众290余万人,既有助于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又扩大了档案展览的覆盖范围和社会影响。

2.贴近百姓实际、体现百姓生活,与当地人文风情相联系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欣赏类的主题展览,更易于被普通群众接受,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与喜爱。此外,随着档案在社会各方面工作所发挥的凭证作用的增强,体现档案与档案工作以及档案在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中所起作用和途径的专题展览,也逐渐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笔者建议,在确定档案展陈的主题时,既要注重档案的政治属性,又应兼顾档案的文化属性,将视角延伸至历史、社会、文化、艺术时代及群体记忆等方面,在对观众需求和展览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档案展陈的主题。

(二)强化研究考证,提高档案展陈内容的丰富性

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展陈档案形成的历史背景、政治和社会环境、该份档案在所要展示的内容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档案背后的故事,这样在档案展陈策划时,才能够科学、艺术地将重点档案与非重点档案的排列组合、展品之间的关联线索,以及隐藏在展品背后的知识和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档案及其所处的历史以新的诠释和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展品征集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展品考证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从一些摄影者手中征集来的电子照片,大多未能按照照片档案管理的要求注明相关要素,这就需要工作人?T从照片文件的元数据、画面元素中的时代特点、环境位置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考证,避免说明与内容不一致等错误的出现。

(三)借鉴成功经验,提升档案展览设计水平

观众的观展体验,即如何创造一种展示环境,使观者可以在其中真正地与展品互动,并为其所具有的魅力所感染是展览设计的重要问题。笔者建议,档案部门应结合本单位、本地区实际,充分借鉴相关文博单位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组建具备展陈策划与设计的专业团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展陈的主题和内容,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顾问作指导,从而提高展陈设计的水平。

虽然目前展陈设计一般是由专业展览公司完成,但是专业展览公司只能在空间规划、美术创意、造型搭建、画面制作、现场布展等方面给予帮助,而整个展陈的大纲、脚本和展品选择则主要是由档案人员完成的。因此,需要档案部门的展陈策划人员在内容编排、形式设计、创意理念等方面与展览公司进行紧密对接,使展陈的空间规划、重点亮点、图文版面、辅助艺术、科技装置、展品组合、展示加剧、照明设计、环境氛围,以及人文关怀等档案展陈的形式设计、创造和布展的各个子系统均能够紧密围绕既定的主题与内容。如朝阳区档案在筹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展览时,档案馆工作人员与展览公司文案人员紧密协作,通过反复研究展览大纲,共同提炼出“为了人民的幸福”这一展览核心及以“历史的车轮”为核心元素的展览创意,收到了良好效果。

此外,随着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概念的运用,档案展陈将档案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加充分和生动地展现出来,档案展陈不再仅仅是档案的陈列和文本的解释。尽管如此,展陈设计中也应避免多媒体的滥用,不然会使公众忽视展品本身以及展陈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如下问题:一是从本馆、本展陈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适合的技术;二是将各种技术有机结合,做到功能互补;三是强调技术应用的同时,注重讲解员、安保员等人的因素,从而实现主题性、艺术性与和谐性的完美结合。

(四)延伸展陈服务,构建档案馆的至爱品牌

品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盛世长城广告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凯文?罗伯茨提出了“至爱品牌”的概念,并构建了“至爱品牌”需要遵循的充满激情,让顾客参与其中,有创意地为顾客服务、赞美忠诚,持之以恒,接受责任等五大原则,使其品牌价值在顾客心中具有唯一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上述理论对于档案馆“至爱品牌”的构建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11

一、接管旧中国保留下来的档案资料

在新旧政权更替的混乱时期,档案最容易遭受多种因素破坏。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及时接管和妥善保管旧中国留下来的档案资料成了当务之急。1949年10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组织以陈云同志为主任的政务院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指导与处理有关政府中央各机关人员、档案、图书、财产、物资等接收事宜。11月底,政务院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又组成以董必武为团长的华东工作团,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开展接收工作。针对少数极端反动分子盗卖公产、破坏文件的行为,1950年1月5日,严正指出:“所有前政府驻外使领馆及前派驻外国的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在我中央人民政府接管以前均应照旧供职,并负责保护一切资财、图表、账册和档案,听候清点和接管;其保护有功而又愿意继续服务者,在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后准予量才录用;其胆敢执行反动残余政权伪命、破坏文件、盗卖公产者,中央人民政府要严予惩处,决不姑宽。”[3]p231月9日,再次声明,“令驻在香港的原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切政治、外交、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侨务等机构的主管人员及全体员工,务须各守岗位,保护国家财产档案,听候接收,不让反动分子有任何偷窃、破毁、转移、隐匿等事情。原有员工,均可量才录用。其中保护国家财产有功者,将予以奖励。其有偷窃、破毁、转移、隐匿等情者,必予究办”[3]p36。这就争取了大多数人,震慑少数反动分子,保护了一大批政府时期珍贵历史档案。

为集中管理政府机关的档案,1951年2月,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南京史料整理处,陆续搜集了南京及全国各地大量的政府的档案,到1952年,共集中档案130万卷,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还在东北图书馆(后改为辽宁省图书馆)内成立了档案部(后改为东北档案馆),保存有东北地区明朝、清朝、北洋军阀、政府以及日本军国主义扶植的“洲国”傀儡政权等几个历史时期的档案,数量达220多万卷(件)。在1951年5月人民政府把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改为故宫博物院档案馆,收藏明清档案500多万件。

二、收集革命历史档案

中国人民在长期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档案,但在兵荒马乱的战争环境中,有的被破坏,有的散落在民间。这些档案资料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这部分珍贵的资料,并采取了多种措施收集整理。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了收集革命历史文件和其他史料的《通令》,各部队成立了收集委员会,开展军史档案的收集工作。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征集革命文物令》,规定一切有关革命的档案文献,均在征集之列,并责成各级征集机构要积极、认真征集,妥善移交。1951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收集党的历史档案的通知》,具体规定了收集的范围、步骤和方法。195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家档案局又《收集革命历史档案的办法》,规定:自1919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政权、军队、青年团以及其他革命团体所形成的档案,都属于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范围。包括:人民政权机关的历史档案(指1949年10月以前撤销的人民政权机关和解放区的各种干部学校、公营企业的档案等),革命群众团体的历史档案(指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学联、妇联、农会及各种政治和文化组织所形成的档案),已故革命活动家的个人档案(著述原稿、修正稿和初版本、自传、日记、笔记、手迹、照片、与他人信件、有关书刊、资料、回忆录等)。

上述收集、征集革命历史档案文件的,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征集革命历史档案和其他档案资料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各地、各系统都先后设立了征集机构,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征集工作。经过几年不间断努力,取得很大成绩,征集到一大批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例如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文献,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历届中央委员会的文献,中共中央颁布的各种决议、决定、指示、通告,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来往电报,苏兆征、、恽代英、叶挺等烈士在监狱中的日记、著作、遗嘱等。陕西省档案馆珍藏着革命历史档案达58个全宗38784卷,尤其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及所属机构的档案,相当完整[4]p234-235。中共党员陈来生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的中共中央秘密文库档案104包(约2万余件),移交给中共上海市委(后来又移交给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央档案馆),受到表彰,也推动了革命历史档案的征集工作。这些文献档案是研究中共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现代史的第一手资料,极其珍贵,利用率非常高。

三、成立国家档案局和各级档案管理机构

随着档案事业不断发展和业务逐渐增多,需要有统一的档案管理机构。195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提出,党政军各系统都应该设立档案工作的领导机构,对各自系统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制定统一的制度,培养训练业务干部,筹建中央和地方档案馆。1954年3月吴玉章写信给政务院秘书长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反映全国各地档案机构不健全、管理工作不科学、档案分散收存、损失严重等问题,建议在中央成立一个领导全国党政军档案工作的机构。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国家机构进行改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改组为国务院。10月31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档案局,曾三被任命为第一任局长。

根据《国家档案局组织简则》的规定,国家档案局是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掌管国家档案事务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其任务是在统一管理国家档案的原则下,负责建立国家档案制度,指导和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档案工作;负责全国档案馆网的规划,筹建和领导国家档案馆;研究和审查国家档案文件材料的保存价值、保管期限标准,并监督和审议有关国家档案文件材料的销毁问题等[4]p36。国家档案局的成立,是国家加强档案事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标志着国家档案事业进入一个有领导、有计划的新阶段。

1954年大区撤销。国家档案局成立后,首先加强对撤销大区机关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大区临时档案保管处分别改为国家档案局沈阳、西安、武汉、上海、重庆、北京管理处(组),研究和统一了这些机构档案工作的基本做法,指导他们有计划地加速整理档案资料,做好向档案馆移交的准备。同时,国家档案局还加强了档案馆的建设,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馆筹备处。1956年4月,国家档案局拨款修缮了明代建筑档案库房――皇史k。1956年1月,国家档案局针对当时档案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有文必档”“玉石不分”“臃肿庞杂”等问题,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几项不归档文书材料销毁暂行规定》,统一了机关档案室销毁档案材料的标准。

在国家档案局成立的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分别成立档案管理处,对党和军事机关的档案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至此,全国党政军各系统都建立了档案管理机构。

在管理机构档案局成立以后,还要建立保管档案的档案馆。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北平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故宫博物院及其文献馆。1951年5月,文献馆改为档案馆,负责明清档案的收集、保管、整理、编辑和提供利用工作,不久又将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收藏的明清档案集中到馆内。1955年12月26日,故宫档案馆划归国家档案局领导,改名为第一历史档案馆,当时馆藏500万件(册),绝大部分是清代宫廷档案。1949年11月,中共在南京接管中央党史馆史料编纂委员会,接收了大量的政府机关档案,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与已经接收的政府国史馆合并,成立南京史料整理处,归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领导,后来命名为第二历史档案馆。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先后发出收集革命历史文件和其他史料的通知通令,收集到大量的革命历史档案和资料。1954年全国六个大区撤销,所有档案集中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统一保管。1954年11月,中共中央批准设立中央档案馆筹备处,1955年8月,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馆。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月14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在这里,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和其他工作条件。必须增加各个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的图书费并加以合理的使用,加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工作”[5]p186。1959年3月,两馆筹备处合并,统一筹建中央档案馆。195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档案馆,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集中保管党和国家中央一级机关的档案,同时将第一历史档案馆并入中央档案馆,曾三为首任馆长。1959年10月,中央档案馆正式开馆。

与此同时,各地方也开始建立档案馆。1956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指出:“国家档案局应该全面规划,逐步地在首都和各省区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档案馆。”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1956-196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也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地方国家档案馆的意见。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档案局也多次提出筹建中央和省(市)档案馆的要求。根据国务院要求,从1956年8月到1957年11月,广东、河南等省市先后成立档案馆筹备处,到1960年初,全国已建立15个省级档案馆,106个地(市)级档案馆和1509个县级档案馆[4]p202。

中央和地方档案馆建立以后,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采取各种方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为新中国档案事业奠定了基础。

四、制定档案工作基本原则和规章制度

档案工作启动以后,需要制定基本原则和制度,依法依规推动档案事业建设。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北京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档案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该《暂行条例》规定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地管理机关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利机关工作;反对分散保存。”这个基本原则对全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个《暂行条例》还规定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主要有:1.文书处理工作。在办公厅(室)或秘书处下设文书处理部门,规定了文书的规格和收发手续,包括纸型大小、一文一事制、文书书写格式、审批签发、登记办理、销毁,实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归档制度,编写卷内目录和案卷目录,文件电报统一管理。2.档案工作。中央办公厅秘书局设立档案处;分局、省(市)委办公厅秘书处设立档案科;中央各部、委、院、报社和分局、省(市)所属个别的特定机关设立档案室;档案材料的登记、整理和保密制度;档案材料的调阅、销毁、检查和移交工作制度;机关(或部门)撤销时,一个机关并入另一个机关时,一个机关分为几个独立的机关时,必须办理档案材料的移交手续,一个机关的档案材料不得分散处理[6]。

195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上述档案工作基本原则和规章制度同样适用于国家机关和军事机关,国家机关和军事机关各部门可仿照这些原则来建立和改革自己的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

195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召开党的第二次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根据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着重研究了加强县级党的机关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的问题,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县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办法》。这次会议还讨论通过了《1956―1962年党(团)的档案工作规划》《文电统一管理的具体办法》《确定党的机关档案材料保管期限的一般标准》等文件,对档案管理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上述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章制度,使档案工作依规开展,有章可循,大大促进了档案事业建设进一步发展。

五、培养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和发展档案学

档案馆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文化事业部门,它所收藏的档案,门类繁多,内容复杂,年代久远。要想熟悉档案内容,揭示它的价值,管好用好档案,必须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既需要档案专业人才,又需要文史和理工专业人才;既需要有档案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员,又需要有档案文献的编研人员。而在新中国档案事业建立之初,从事档案工作的主要是文书、秘书和机要人员,政治素质高,但人数少,缺乏档案专业训练,培训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950年,在华工作的苏联中央档案管理局副局长、档案专家米留申建议我国在一所大学办档案系。1950年10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委托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举办了一期档案管理训练班。1952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协商,决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档案专修班,以解决档案专业人才的燃眉之急。访问苏联时,邀请苏联档案专家来华讲课。1953年7月,档案专修班扩大为专修科,聘请苏联档案专家任教。到1954年,已经有2期普通班和1期研究班的学员共200余名档案专业干部毕业。到1957年培养档案专业毕业生475名,分配到档案系统工作,很快成为档案工作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逐步发展,不断扩大,先后发展为档案专修科、历史档案系和档案系,如今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档案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所能够培养档案人才的高等学府。

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学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受到重视,并被纳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1956―196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开展了研究工作。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国档案史等学科都开始形成。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悠久,积累有丰富的档案和历史资料。这些档案是国家的历史财富,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档案工作,积极推进档案事业建设,接管旧中国保留下来的档案资料,收集革命历史档案,成立国家档案局和档案馆,制定档案工作基本原则和规章制度,培养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取得了很大成就,为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等各项工作,向各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档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彬.档案学思想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J].档案与建设,1993(4).

[2]国家档案局.新中国档案事业四十年[J].档案工作,1989(10).

[3]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12

一、从前期策划到脚本构思的革命

在众多以城市为主题的纪录片和宣传片中可以看到,除了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多地被摄影机镜头记录下来,对城市建设成果、建设活动、建设理念的解读和传达才是影视作品制作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城市的建设档案,纪录片更能使档案走近社会,使人们真正了解城市建设的历史,感受城市发展脉搏,也从各种经验中取长补短,鉴往知来。因此,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编制首先应明确主题,即以城市为轴,述说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制作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纪录片。这不仅使档案成为城市宣传的有力武器,也为档案资源利用创造了新机遇。

(一)引入叙事悬念 增加探索趣味。传统的工程录像专题片,以平铺直叙的解说形式与工程建设影像环环相扣,构成主流制作模式,虽然准确完整地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简单、机械的镜头组织,不带有任何感彩和文化旨趣的主题表达,很难使观看者产生欣赏审美、感怀比较、分享交流工程进展或者城市面貌的兴趣,也相对弱化了传播城市形象,宣传建设成果的作用。因而,充分调动城建档案资源,把城市中的历史旧貌、建设成果、特色街区、人文景观与城市精神完美结合,以凸显珍贵档案价值,积极表达城市主题,应是城建档案纪录片编制的终极目标和前进方向。如何策划主题,构思脚本,更好地融合资料、表达主题,是档案纪录片编制需要向商业纪录片创作主动学习和借鉴的首要功课。

主流商业纪录片最常见的创作模式,是以探索问题的方式引出作品的主要线索,并用解说与采访相结合的组接方式,使纪录片的虚实线索清晰流畅。提问式的开篇手法,从虚构类影视作品中获得启示,问题本身既与纪录片的主旨息息相关,也对观众构成一种悬念设置,诱发观看的兴趣。在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编制中恰当运用这一手法,使档案资料缓缓褪去神秘面纱,凸显了激发探索、传承历史的档案价值。如:电视专题片《城市的远见――打造世界之都巴黎》,以拍摄巴黎优美的城市风光和浪漫的人文情怀开篇,展现了巴黎作为世界文化艺术首都的城市风貌,随后镜头将视线引入收藏了许多有关巴黎城市建设珍贵史料的历史图书馆,引领观众对巴黎城市的起源发出疑问,通过学者的采访、图纸、文献等档案资料的展示,介绍了巴黎如何从塞纳河中的小岛成为人口聚集的繁华之都,继而经过19世纪重要的市政改造工程,基本建立了现代巴黎的空间结构,并影响到世界上许多城市规划建设。

如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档案纪录片,可以使用这种探究式的叙事方式构思脚本,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整合汇总、比较分析,找出可以将资料、素材凝聚起来的线索或问题,即将镜头组接起来的意义和逻辑,并将问题前置,抛出线索,自然地将主题贯穿其中,使纪录片也如虚构类作品一样引人入胜。在确保内容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去观看纪录片,必然会增加观看者从档案中探寻历史,深入思考一个城市规划的远见及其凝聚的共识如何影响城市形式的兴趣,进而探索现代都市特质的形成与城市居民生活及精神面貌的关系,使城建档案纪录片促进城市形象的传播与思考,促进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主题阐发和研究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如:电视纪录片《宜昌城建》,该片从宜昌市住建委的视角,对宜昌市2012年城市建设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并通过四个不同侧面展示了宜昌市城市建设发展的亮点与成就,同时也对未来宜昌城市格局的变化给予了无限期待。观看此片,不仅能看到宜昌当下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也能感受到所有建设者及相关部门的辛勤与努动,更能期待在以后看到宜昌市一年年、一步步日新月异的大发展。

(二)穿插访谈口述 增进交流互动。以城市建设历史为题的档案纪录片,在尊重客观事实,呈现历史原貌的同时,常局限于严肃说教式的制作风格。通过长篇累牍的解说和宣教,极易造成观看者的疲倦和厌烦,以致纪录片中使用到许多珍贵档案和录像资料的价值没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可见脚本创作是纪录片前期准备阶段的关键环节。简洁优美,富于画面感的解说词,使纪录片的主题表达更加清晰流畅,但解说词毕竟是由文学性的语言转换成专业配音,从聆听者的角度而言即使解说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却仍是已经设计好的思想的被动接受,失去了交流、互动的亲切感。因此,适当加入人物面对面的访谈、口述、解释,可以弥补解说的隔膜,也使纪录片的表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主流的商业纪录片的脚本创作,已游刃有余地使用采访、解说与空场相结合的技巧,用来实现叙事脉络的张弛有度。采访不仅是获取资料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纪录片创作中对档案历史背景加以说明、佐证、解读的常见手段,并且通过历史亲历者、见证者、专家、学者的讲述,更容易建立起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相互理解,讲述者的故事同样构成档案的一部分,进一步补充了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电视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以作家为主述人、以城市为叙述对象,通过第一人称的自述和编导者以第三人称的采访,展现作家的城市故事,既呈现了人物命运与城市历史交织的个体化差异,也代表大众表征某些为社会高度认同的城市标签。

完全使用这种被采访人自述的形式,在突出历史厚重感的档案纪录片的脚本创作中显然并不合适,过多个人情感的加注,必然使纪录片呈现偏离客观真实的状态,但是以专家或当事人的访谈为线索,对资料、素材进行有机的串联,起到段落过渡、解释说明的作用,使书面化的档案资料解说更加生动,则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三)融合新旧档案 深化城市主题。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带来大量新建筑拔地而起,形成丰富而翔实的建设档案,积累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同时人文积淀深厚的城市遗址、历史建筑的珍贵档案,也是勾勒完整的城市建设轨迹的重要史料,缺少历史经验、物质基础的积累,整个城市的空间和文化灵魂便不会形成。通过纪录片的编制,把城市建设历史档案和城市发展现状结合起来,不但使城建档案更加完整全面,而且使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的经验、成果得到更好的传承。如此既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提供专业资料、数据的记录和积累,也为城市发展的开拓者和受益者――社会大众提供文化资源的共享。如:电视纪录片《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工程项目建设》,以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工程项目建设为背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项目由来、工程概况及规模、主要建设指标、施工总体规划、桥梁关键施工技术、未来展望六个方面来展现工程的特点,同时在航拍的基础上,运用3D动画仿真技术模拟还原项目拆迁时序、施工现场进度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在项目工程上的应用,观看此片,给了社会大众对“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建设一个“直观”的认识。

城市的物质空间主要由建筑组成,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使用,与城市命运、社会发展步步相伴,不管是栉比鳞次的摩天大楼,栉风沐雨的旧屋陈舍,还是沧桑巨变的街角码头,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发展的轨迹。从城市建筑入手,以小见大,由微观建筑的设计建造推及宏观城市的历史沉浮,在流动的影像中还原城市旧貌、展现建筑新颜,为充分挖掘城建档案资源,有机结合历史影像、城市面貌拍摄、工程档案制作纪录片,提供了以考古学方法梳理城市建设历史的新模式。如:电视纪录片《武汉建筑百年》,用镜头展现、挖掘、梳理、揭秘隐藏在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和历史档案,在传承历史的同时,追寻归于沉寂的发展印迹,传递出对城市历史的缅怀和对城市未来建设的信心,城市人的归属感由此而生。

综上所述,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编制,可以突破传统说明、介绍、教导的制作手法,综合运用阐发式提问、采访口述、知识考古等叙事手法,增加脚本创作新意,优化镜头叙事逻辑,挖掘城建档案资源,摆脱枯燥、呆板的固有模式,尝试不同类型的主题表达以呈现城建档案的丰富层面,适应多样化的受众需求,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

二、从素材收集到内容拍摄的创新

编制城建档案纪录片,主要依托资料的收集和拍摄,是在明确主题、确定脚本的基础上,对资料按照利用需求进行筛选编辑。目前城建档案资料以建设工程档案为主,其形成过程符合工程的专业特点。然而城建档案纪录片不应仅包含单一的工程录像专题片,还应制作内容翔实、形式丰富,兼有鲜活历史讲述与真实档案资料的城市印象纪录片,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组织素材之前的资料充实阶段,往往是档案编制最容易忽视的部分,且常限于对自有资料的满足,而失去多方寻找、征集资料的动力,征集途径也常限于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博物馆和图书馆等,而忽视了社会资源。

因此,作为城建档案纪录片制作基础的资料来源,除了接收和征集历史档案、城市面貌工程现状的拍摄以外,还应借鉴商业纪录片的素材整合模式,综合运用寻访、口述、野外调查等方式,根据主题构思和脚本要素扩大收集范围,深入挖掘和主题相关的各类资源,与现有档案中的有价值的文献、图片、影像相结合,丰富纪录片的内容,增加可视性和准确度,使档案在原有资料基础上更加丰盈完整,在资料不断充实的过程中,一些意外的档案资料的查证,亦能阐发更多创作新意,进一步丰富脚本内容和叙事手段。

(一)寻访调研:丰富档案内容。城建档案纪录片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素材的珍贵稀有,然而珍贵的历史档案,如果只是束之高阁,待嫁闺中,而没有经过不断地挖掘、研究和充实,依旧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纪录片灵活多变的素材收集和拍摄影方式,为补充城市影像档案特别是历史档案资源,提供了契机。很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正是借助纪录片的拍摄,被挖掘出来,倒逼档案资料的不断丰富,增加历史陈述的可信度。如电视纪录片《上海建筑百年》中很多珍贵影像素材,均来自编导的主动寻访:武康大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等经典建筑,都出自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之手,适逢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邬达克子女专程到上海参加一系列纪念活动,同时提供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邬达克在上海工作生活的珍贵影像资料,作为这位伟大的建筑设计师目前仅存的影像画面,对于充实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的影像档案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采拍:读解档案幕后。城建档案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的诸多专业领域,因此纪录片的制作者在脚本创作和资料编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专业问题需要梳理和解释,使内容说明更加准确,叙事逻辑更加清楚,易于解读,因此采访当事人、咨询专家是纪录片创作阶段必可少的环节。如:电视纪录《整治运河 情系民生》,以宜昌运河综合整治为主要线索,通过对人物采访,专家的解说,结合工程建设现场的实景拍摄,介始了各议案办理责任单位在市人大、市政府监督和领导下,以环境整治和景观工程建设为重点,克服诸多困难,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水系生态景观,使运河变得“水清、岸绿、景美”的过程。

建筑设计是城建档案纪录片编制的常见内容,在制作过程中,必然需要关于设计构思、空间场景的档案资料,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参照,然而再完整的数据也不会比设计者、策划者的解释更加明白。通过从图纸、文字说明到口头语言的转换,专业设计理念到通俗解释的过渡,减少观看者的理解障碍,是城建档案纪录片提升专业准确性的有利手段。采访本身,也丰富了纪录片的素材内容和拍摄影形式,亦是对原始档案的补充。如:电视纪录片《超级工程》,用5集来展现《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及《超级LNG船》5个重大工程项目。拍摄中将图纸、文字说明、口头语言融为一体,准确阐明了和反映了工程技术要求及难度。在2012年戛纳电影节,《超级工程》得到的问询量超过了《舌尖上的中国》,这说明中国的形象越来越贴近时代,纪录片制作取得了新突破。

(三)采访口述:增加历史真实。城建档案纪录片在表现历史主题的时候,常会面临缺少表达城市历史背景的文件或影像档案的情况。由于历史素材,特别是影像素材的收集受到诸多制约,很多历史记忆存留在书本中无法形象地传达,相比于严肃、正统的解说形式,采访与口述便成为最佳的表达形式,可以广泛应用于纪录片素材收集和画面语言的充实,以弥补背景史料的不足。如:电视纪录片《海上传奇》,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单线叙事模式,影片弱化叙事线索,把重点放在不同历史节点代表人物的口述,通过这些看似零散的故事碎片,勾勒出一个命运多舛、风情无限、遗世独立的上海印象。该片最大的特色便是对上海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典型人物采访,通过这些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后来者的口述,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仿佛形成了一卷卷生动形象的城市档案,配合讲述者自然流露的音容笑貌,充满时代背景的珍贵资料的衬托,使这些档案变得丰满立体,既像是在语言中读解历史,又像是在现实中重演过去,形成奇妙的观影体验,也为上海城市影像档案增添了更多有趣且值得研究的内容。当然,影片截取采访内容的逻辑,是突出事件的传奇色彩,调动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档案纪录片的编制必须使用有度,以免出现曲解历史、夸大真实的情况、有违档案的本质属性等问题。

三、从借助媒体到利用渠道的拓展

城建档案以纪录片的形式拓展档案利用渠道,除了在文本编制的形式和内容上勇于创新实践,提高制作水平以外,更需要寻求传播平台的推广,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最终目的。传统的咨询、出版、展览等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创造了一定条件,而大众媒体的发展则为档案纪录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历史档案工作计划篇13

档案馆日是档案馆开展的一项重要专项活动,在本区域范围内举办一系列涉及内容广泛的公共项目和活动,让公众了解档案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档案工作是一项怎样的工作,也要让公众认识从事档案工作这一职业的人是为了国家和公众保存历史。

开展档案馆日活动是一项长远的计划,需要有专门机构、人员负责组织协调。通过实践可以看出,组织协调档案馆日活动需要承担多项任务:一是设计档案馆日活动。从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和形式、时间安排、参与人员、承办部门、合作部门,到媒体宣传、获取活动项目支持等都在设计之内。二是着眼于建立档案馆日活动品牌,将其办成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品牌档案馆日活动项目,包括:发展档案馆日的统一标志LOGO,使确定的LOGO适用于所有环节和材料,增强视觉效果,提供基础信息给所有参与档案馆日活动的单位、组织和个人,不仅在本地使用,更可以辐射到外部区域使用,不仅在档案部门使用,更可以提供给其他机构、单位和协会,与他们分享,供他们使用。三是要努力使全国都能够聚焦档案馆日活动上,达到媒体关注、公众广泛参与的效果,以加强档案馆日活动的推广和营销。

二、活动主题贴近公众,提升公众参与的兴趣

开展档案馆日活动的目的在于和公众有效接触,提升公众的档案意识。作为一个持续开展的专项活动,每年的主题都应和公众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即使不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人,也会从自身、家庭角度考虑,有参与活动的兴趣。

每个档案馆日通过选择适当的主题,用档案讲述国家的历史、生活的变迁、个人与档案的关系。选择活动主题应当注重:一是保持主题的连续性。每年的主题可以是渐进的,让公众对活动的关注逐步增强,了解内容逐步深入,在确定主题时要考虑到发展和递进,保持主题的连续性。2009年、2010年北京市档案馆日活动的主题分别是“到档案馆来,送你开启历史的钥匙”和“追寻北京记忆,感受档案魅力”;上海市档案馆日近两年的活动主题都是围绕世博会与档案展开的,分别是“迎世博,档案便民服务”、“世博,档案全记录”。二是选择主题要贴近公众,引发公众的切身感受。档案和公众是息息相关的,只是这种关联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为公众所重视。档案馆日的活动主题就是要直接告知公众这种紧密的联系,使他们知道每个组织、个人和档案的关系。三是要有趣味性,吸引公众眼球。档案特别是历史档案中蕴涵着许多生动有趣、鲜为人知的历史,有些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模糊概念,揭开这些问题的钥匙就在档案之中。这样的活动主题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获得广泛的关注。

三、活动对象划分细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档案馆日活动的对象是所有公众,考虑到不同对象的关注点、兴趣点不同,应将活动对象细致划分,采取不同活动来吸引不同对象。

档案馆日活动对象可以划分为很多类型,虽有交叉,但是涵盖了机关、组织、公众很多方面。特别是公众类型的细分,应区别出使用档案的公众、知晓档案的公众、不使用和不知晓档案的潜在公众,并且特别要注意那些将来需要用、想要用、可能会用到档案的潜在用户,他们也应作为活动的主要对象。大中小学生、教育团体、社区中的普通人,寻找各种感兴趣问题答案的人们也是参与活动的重要对象。针对不同类型的公众,开展不同层次的活动,既能吸引公众的参与,又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活动对象的细致划分体现出档案馆日活动全面与重点的统一,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各类对象的需求,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和宣传方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活动对象的细致划分也有利于探索档案馆日活动的规律,通过不断研究各类型公众的状况,对划分对象的需求逐渐了解和熟悉,从而提高档案馆日活动的水平。

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加强互动,形成规模效应

围绕每个档案馆日的主题,会安排很多精心设置的活动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由几个甚至更多有关联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活动内容的规模效应,从而突出每年档案馆日的活动主题。

活动形式应多元化,既有常规的讲座、展览、视听展示、座谈会,也可以有历史文化体验、主题线路参观、巡回见面活动,互动交流等。既可以在档案馆内,也可以在公共场所,还可以走进社区、家庭,直接和公众见面。这些多样的活动旨在给公众创造更多接触历史、接触档案、接触档案工作文化内涵的机会。很多活动要求公众参与,形成良好的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档案馆日各种多样的活动,归纳起来包括:

一是“提供历史信息服务”,即提供各种历史故事和各种历史声像档案,将反映各类重要历史活动、历史纪念日的珍贵档案提供给观众。可以通过固定或巡回展览的方式,也可以是座谈交流的方式,还可以是声像档案展示的方式等。

二是“职业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公众了解档案工作。通过参观了解档案这一职业的具体内容,使公众可以看到平日难得一见的档案库房、档案修裱、档案数字化制作等专业工作流程,使公众了解档案保管方式,亲眼看到档案保存条件,体验档案保护技术等。“职业实践”还可以使公众对档案馆所保管的档案的具体内容有切身感受,了解档案与自身的密切关系。

三是“把历史带回家”,根据馆藏制作礼物送给参与档案馆日活动的人。如根据馆藏中的当地历史,制作照片册,把馆藏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按照一定的题目“打包”在一起,送给参与活动的人。提供制作档案礼品送给参与活动的人,使得更多的公众可以接触到档案馆日,而一些可以永久保存的纪念性产品不仅可以使收藏者了解档案、了解历史,更可以适应大众文化收藏品味,为公众所乐于接受。

四是“面对面接触”。可以根据公众的需求,与提前预约、有问题需要解答或者寻求帮助的社区、家庭和个人见面,面对面帮助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组

织有主题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公众直接参与其中。

五、宣传工作到位,形式多样,形成品牌效应

档案馆日的宣传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作为活动的主办者和承办者要提前设计在档案馆日活动中将采取什么样的宣传方法和技巧,明确档案馆与媒体是互惠的关系,以达到开展档案馆日活动的目的。在具体宣传工作中,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付费有限电视、手机等,档案馆负责提供给媒体感兴趣的故事,精心准备各类话题,并将所有话题公开,积极寻求媒体的支持与帮助。

宣传的目的是呼唤公众的意识,让公众明确从哪里获取信息,以寻找新的使用者,达到使用档案的范围变得更宽的效果。要让公众知道档案馆是什么机构,档案馆在做什么,从而对公民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告知社会档案的历史研究价值、保管价值和使用价值,并传达一种信息,即档案有着长期的重要性,人们可以有预见性地利用档案。特别要注重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学生如何利用档案,在知道图书馆概念的同时知道档案和如何使用档案资源。

借助各种媒体开展宣传,需要档案馆提供给媒体多种素材,如重大活动计划,将近期重要事件集结起来,举办各种类型、规模的展览,通过邀请名人以及其他知名的组织影响媒体,以得到媒体的广泛的宣传报道等。

宣传产品也应丰富多样,例如:档案馆简介、档案馆日活动宣传系列海报、各种档案工作业务介绍、展览介绍及导览图等。这些资料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观众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免费索取。此外还可准备赠品或礼品,如简单的文化衫、宣传袋等,复杂一些还可以利用档案制作永久保存的纪念性产品,如展品复制件、纪念徽章等,适应大众文化收藏品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