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论文实用13篇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1

学生在初学天然药物化学时可能会对该门课程产生繁多、复杂的印象,而实际上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是天然药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在授课时针对不同章节着重讲授各种类型天然药物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方法,但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又不尽相同。如在讲授蒽醌类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将提取分离作为重点,结构鉴定作为辅助知识来讲解;黄酮类化合物在讲授时其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均是重点内容,其中结构鉴定更是要作为难点内容来讲授,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学生在掌握并牢记黄酮类化合物氢谱碳谱的特征性数据后结构鉴定就变得非常有规律可循了。

3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作者发现,天然药物化学如果采用传统讲授式即“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教学方法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变得缺乏独立思考和积极思维的能力,不仅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作者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使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如在讲授绪论部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时采用多媒体模拟动画的形式,模拟凝胶色谱的分子筛原理、连续回流提取等,使学生对不同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并便于记忆;在讲授糖和苷类化合物章节时引入球棍教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出不同糖类的构型,分析其优势构象,学生通过对模型的操作,对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讲授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时给出几个具体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和谱图数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之后每组选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并进行结构解析,教师进行点评并最终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对于某些类型的化合物,其化学位移数据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在为学生进行总结归纳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总结和记忆,并互相交流经验,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合理安排实验,提高教学质量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本院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一直采取的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时进行的授课方式。但过去由于课程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常常会出现某些章节理论课已经结束1个月余才开始进行相关章节实验或某些章节还未讲授理论课就已经开始相关章节的实验,从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及时理解和吸收。在掌握这一情况后通过多方协调,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内容进行了更加合理的安排。即在讲授某章节理论课后给予学生3d左右的时间进一步消化和复习课程内容,之后立即安排相关章节的实验课,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很自然地回忆起前3天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掌握,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本院不断增加实验教学投入,将过去的4人一组的实验分组方式调整为2人一组,鼓励各组学生在实验时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加,从而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实践技能,为今后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打下了良好基础。

5提供课外资料,开阔学生眼界

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需要一个讲授、消化、吸收的过程,因此,仅靠有限的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作者借鉴了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定期向学生提供课外资料(包括生产实践资料、科研实践资料、专业基础资料等),如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提供一些内容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药学期刊,为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学生提供一些英文期刊等。同时,为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资料,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研讨活动。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从不同国内外期刊上学到的天然药物化学相关知识,不但补充了课堂内容而且开阔了学生眼界。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2

Abstract Finding bioactivity compounds from Chinese herbs is becoming a new method to produce new medicine.Nowadays,there were many exciting developments in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To adapt the modernization and rapid developing of Chinese medicine,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To solve the problem,we designed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modes based on different teaching courses and teaching key points,in order to achieve limited period of time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system theory,to understand the forefront of the effect,we also studied the check-up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learned more system atically and firmly,and their power of problem analyzing and solving ability also increased.

Key words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experiment course;reform

1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化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从天然药物中获取新的有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创新行为。来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新药已经在临床上大范围使用,全球药品市场中天然来源的药物制剂已经占临床药物的30%,青蒿素、紫杉醇等已经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线药物[1]。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许多药学类专业在本科生阶段开设了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以培养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投入天然产物研究。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非常重要,很多理论教学内容必须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和巩固,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逻辑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近年来,天然药物化学领域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掌握基础又接触前沿,是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天然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实验形式,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并调整了相应的考核方式,以期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扎实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和实践操作。

2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 专项技能训练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为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活性化合物的化学修饰方法。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富有连贯性,内容也较为生动,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周期长,一味药材的深入研究需要1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其中任何一个步骤操作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所以必须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选取经典实验设计,侧重于某几种操作技能的训练:如“黄连中的小檗碱的提取、分离、鉴定”实验[3],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提取液的pH值调控、盐析过程操作及控制要点、薄层层析法的操作和结果判定,紫外灯的使用。在一个经典实验中将天然产物分离的分离、分析和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常规基本技能加以强化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对于减少或避免学生在后期科研过程中犯不必要的错误以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2.2 科研思维训练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3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模块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7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3gxk105,2012jyxm573,2014zy078,2014jyxm415),安徽新华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4jgkcx14)

中国的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需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作为地方高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知识体系传授模式,加强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力度,强调与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人才的职能和效果.《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是执业中药师必考科目之一.本课程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涉及到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天然药物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天然药物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1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天然药物化学》内容庞杂,包括糖类、苯丙素类、醌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三萜类、甾体类、生物碱类等内容,涵盖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解析、实例等方面,各章节之间关联度差,知识点连贯性差,离散性强,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学生难以将不同章节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2].

2.学生对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型一无所知,对《中国药典》上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内容不了解,缺乏对课程应用性规律的把握,影响其专业后续发展和岗位适应.

3.学生对该课程的研究热点、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缺乏了解,单纯课本知识难以适应时展和现实需要.

2 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形成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3].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提出模块式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的培训模式,按照岗位要求,为教学岗位制定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4],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模块是具有内在联系又相互补充的要素的集合,且这一集合整体能反映完整的内容或实现固有的目标.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以专业岗位为模块,把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高度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6].

3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教学模块设计的原则

《天然药物化学》实施模块教学,必须依据培养的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以应用能力目标要求为主线,遵循理论有机整合与职业发展、岗位实践的原则,将执业药师考试和《中国药典》内容介绍融入课堂,构建应用教学模块,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技能形成规律来组织教学.根据本课程教学培养目标,还必须系统地分析该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确定各模块所要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确定模块构成应考虑技术发展,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确定模块构成应考虑实际情况,在确定模块构成时应考虑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适应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模块.

4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模块化理论教学设计思路

贯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坚持科学性,注重教学效果与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我们把《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内容划分为九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专项技能要求如表1.

在实施过程中,“模块一基础知识”将教材中“第一章绪论、各章节的药物介绍”进行整合,重点阐述天然药物种类,提取、分离、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多种结构”重在比较模块下不同结构共性和差异.“提取方法”重点阐述不同成分的提取原理、技术工艺和纯化方法,将各成分的提取特点进行整合.“分离方法”整合各章分离技术,将色谱法作为重点阐释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广泛应用.“典型药物”将经典药物的结构、理论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药典点睛”重在提升对于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的了解,将单纯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突出应用性.“药师考试”着重将历年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和内容分析搬上课堂,让学生对题型、知识点和应试技巧有所了解,主要是“见世面”,提前做好应试和复习的心理准备.“模块串讲”浓缩该模块精华,梳理重点、难点,强化回忆与理解.

5 强化课程现代化教学的方法

5.1 理论教学的模块化处理和再加工

将相似章节进行整合,形成模块章节,以任务分解和模块分析作为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完成知识点自学,随机汇报形式进行检查;再进行模块分析,串联知识点和框架知识结构,以点带面.最后将整个模块统一进行综合分析,使课程知识体系由发散式趋向系统化,同时充分体现学生自学与课堂互动的融合.

5.2 应用案例教学使“抽象”内容更“具体”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是一种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选择天然药物研究经典案例、临床用药案例、重大药学事件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求知的科学态度[7].如天然药物研究经典案例有长春花中提取抗癌药物长春碱、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云南白药中乌头碱炮制前后毒性的变化[8-9];临床用药案例如治疗风湿病药物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药物复方丹参滴丸等;重大药学事件如龙胆泻肝为引起肾衰竭与马兜铃酸关系、齐二药亮菌甲素事件与二甘醇等[10].

5.3 引入外国文献查阅技术让学生“见世面”

文献查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国外文献技术也是当前学生学习的瓶颈和障碍.《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最新研究成果需要通过查阅Elsevier MD Consult,Springer,Science Direct,Medline等英文数据库才能掌握,最重要的是选择

关键词 和数据库,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国际顶级期刊和主流期刊[11].

5.4 引导学生学习使用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

ChemDraw作为最受欢迎的化学绘图软件之一,由美国剑桥公司开发.其优势是具有绘制化学结构、反应式、分子轨道、立体图形等强大功能.另外,其预测化合物物理性质,按照IUPAC原则命名结构,预测MS、1C-NMR谱以及1H- NMR谱数据功能也相对突出.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涉及的天然药物结构、提取工艺、分离流程、光谱数据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对该课程讲授过程中涉及的构型、构象绘图也能较好解决,是重要的应用工具[12].因此,引导学生学习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可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 展望

通过对《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结合,改变传统的“按章节逐步推进”教学模式,着重选择模块化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和探索,以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习的规律性探索能力,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引导学生对天然药物应用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思考,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胡义华,邓颖宇.基于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33(4):102-105.

(2)张阿琴.《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8-99.

(3)李俊君,许玲,谷翠芝.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模块化教育探讨[J].华夏医学,2014,27(2):99-102.

(4)周燕,张崇晖.高职模块化课程教学管理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04-107.

(5)刘东山.刍议高职《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模块化教学[J].电子世界,2012,(7):167-68.

(6)张慧坤.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6):25-27.

(7)赵楠,刘涛,张廷剑,等.案例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2):1059-1061.

(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注云南白药安全性问题[J].中国药房,2013,9(24):827.

(9)凌珊,龚千峰.草乌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23):90-94.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4

天然药物化学是高等院校在中药学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时必备的基础知识。现阶段,从天然药物中发现的结构新颖、生物活性显著和不良反应小的先导化合物已经成为新药开发的重要资源库,国内医药企业对中药新药研发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因此,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应该能够提供非常开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极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尤其是沈阳药科大学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国内药学类高等院校中开设较早,并且成为部级精品课程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同时作为我国第一个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博士的培养单位,在教学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设方面都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很多的毕业生反映所学专业知识面相对狭窄、自主设计实验能力欠缺、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通过对以上问题分析不难发现,一方面,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内容设计上仍然固守几十年前的大纲和思路,而没有引入近十年国内外该领域最新、最热点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拓展学科领域外延,设计交叉立体的教学内容,扩充学生知识面并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此归结为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反映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之外,不能较快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学习方法,不能很好地理清思路和重点内容,并对课程学习产生懈怠,这说明教师在授课中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将此归结为让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针对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学什么”的问题,国内一些教学工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建议[1,2],但缺乏在本科生教学工作中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提高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国内药学工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3],并且在《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中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实践[4],但缺乏在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中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因此,我们提出在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尝试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解决目前课程教学内容与该领域研究进展脱节、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度不高的问题。

一、精选专业研究热点,提高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在色谱学和波谱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不断促进下,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等天然药物化学传统研究内容已经逐渐变成一种成熟的研究手段,而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转向和中医药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等学科高度交叉之后产生的一些新的范畴,如中药复方代谢组学研究等。如果能够在本科阶段就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借此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对未来选择就业方向或读研方向进行提前准备。

根据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近年来主要的研究热点方向,结合课题组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我们选择了十个专题向学生进行了介绍,包括其和中医药学交叉后产生的:(1)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2)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炮制研究中的作用;(3)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作用;(4)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GAP研究中的作用;(5)中药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其和生物学交叉后产生的研究;(6)代谢组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7)代谢组学在毒理学中的应用;(8)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其和海洋科学交叉后产生的研究;(9)海洋药物研究的机遇与挑战;(10)天然药物化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这些专题的介绍使得学生在书本知识外,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许多同学开始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并在课下查阅资料。

由于课堂教学时数有限,而由教师逐个深入讲解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因此我们将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入了专题的讲解。

二、合理安排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

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国内外专业课程教学中一直得到广泛的认可。该方法不仅可以将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置于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而且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固有角色,让学生尝试扮演课堂组织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学生在思想交锋之下碰撞出的火花,也是学术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课堂讨论具体实施方案包括:①对于参与此次教学改革的四个班级的学生我们进行了5~6人的分组,然后由学生选择专题内容并进行组内任务分解,包括前期文献资料搜集、组内文献讨论、幻灯片制作和讲解等;②教师对课程学时安排进行调整,将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压缩后调整出3次课,共6学时供学生进行专题汇报和讨论;③组织教改组成员对学生专题报告情况和每位组员的现场表现进行考评,最终以20%的比例计入期末最终成绩;④对学生查阅的文献资料和制作的幻灯片进行整理归纳并存档。由于在前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并且教师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因此课堂讨论收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①学生参与度高――在每组汇报人讲解完毕后,其他组员都会针对幻灯片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详细解释或者阐述自己的独到观点;②问题讨论比较深入――通过汇报发现部分学生能够比较系统而又多方面地对一个问题进行讲解,说明其对文献的解读能力得到了提高;③学生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在集体讨论中,一些聆听讲解的同学会提出针对性很强的问题,而这些往往就是该研究目前的瓶颈,有些学生还会提出自己有创新性的解决办法。

课堂讨论在学生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气氛,也充分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这也为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模式作了很好的铺垫,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通过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来发挥的。

三、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仅限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而在课下,教师忙于科研任务而疏于主动和学生进行课程内容或教学方法的沟通,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知识难点或学习方法上的困惑也没有向教师及时请教的渠道,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教师在本科生自主学习模式建立中应起到如下作用:①在课堂教学中,应向学生说明该课程的作用,使学生遇到知识难点时,知道阅读哪方面的资料;②在一章节讲解结束后,应该用简略的图示将重要的知识点串联整理,使学生对其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③应该将有联系的各章节内容穿插整理形成练习题,及时发送给学生并且能够对学生解答的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展开有针对性的讲解。而这些作用的发挥,都需要依赖课下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网络平台。如授课之初即建立了师生公共邮箱,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在结束一章节内容的讲解后,即将自己总结的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以及思考练习题及时上传,学生可以通过邮箱向教师传送思考题解答情况或提出自己在本章节学习中的难点,教师针对这些反馈及时回复邮件进行解答或针对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

在2~3章的讲解之后,该邮箱已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利用率不断攀高,而授课教师也从学生的反馈中受益,课程的讲解越来越有的放矢。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课下和教师的沟通,已经逐步找到了天然药物化学学习的窍门,建立了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听课时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课下自主学习针对性更强。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实践,我们基本形成了在中药学专业学生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该领域各研究方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模式的方法,基本解决了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问题。该项实践活动在学期中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而在学期末也收获了可喜的教学成果。中药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四个班级学生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考试及格率达到了95.8%,而优秀率(≥90分)则达到了16.7%,而在之前,天然药物化学一直是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及格率较低的一门课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初步构建了本科生自主学习模式,而这为中药学和药学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刚,裴月湖,吕阿丽.特色化天然药物化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药学教育,2011,27(5):8-10.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5

制药工程是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进行调减时新设立的专业,是运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解决医药制造过程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工程专业不同于药学专业,后者偏重药学基础理论,而制药工程专业强调医药制造的工程过程,重点在“制”字,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化工基础,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医药、农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生产、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产品质量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2]。天然药物化学以有机化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科特点[3]。该课程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复杂,理化性质多样,结构鉴定相对困难,是制药工程专业中比较难学的一门主干课程。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药物在传统医药中极具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何将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西南地域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制药工程背景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一、优化师资队伍,突出工程背景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为大多数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多门课程均有紧密联系,包括有机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药厂设计、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综合性和逻辑性均较高。然而,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由一位教师负责全部内容的讲解,但由于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主讲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偏重于理科,缺少拥有中药制药企业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存在中药、天然药物研发所用设备讲解不到位和制药工艺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对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甚至整个制药工程专业,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于2008年在化学化工学院(今化学与药学学院)新建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近几年,学院大力引进药学方面的人才,总体而言,同样偏重理科背景,但与一般医药院校相比,学院的工科背景相对较为深厚。因此,可以根据各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以天然药物化学专业教师为主导,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现代仪器分析、药理学等专业的教师为辅,重新组合教师队伍。不同专业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利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合专业、课程和地域特色,确立教学目标

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应有所偏重,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取舍,合理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对制药工程专业而言,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目标在于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探讨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精制及检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另外,应结合制药工程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西南各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比如,广西中草药物种达4600多种,是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药资源十分丰富,省内天然药物企业亦占药企的绝大多数。因此,在介绍主要类型化学成分时,应结合地方道地药材和龙头药企,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习兴趣,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内在联系

1.天然药物化学与波谱解析教学的整合与优化。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对未知或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的手段日趋丰富,波谱学手段成为结构鉴定和分析的主要方法,在有机化学和药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药工程系的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的结合非常紧密。波谱解析由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组成,相对抽象难懂,而天然来源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区别较大,导致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成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有必要将波谱解析内容融进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拓展波谱解析课程学习的应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波谱解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4]。2.结合当地民族药的特点,有特征地选择实例,丰富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有壮、瑶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壮族总人口为1800多万,90%以上聚居在广西;瑶族总人口约260万,60%以上聚居在广西。而且,广西拥有极具特色的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源,蕴藏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诊疗技术和方法[5]。据《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广西少数民族常用的中草药资源有1021种,其中壮族应用的中草药资源约有700种。近几年,广西重视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桂政发〔2011〕6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桂政发〔2011〕61号),医药制造业已被列入广西“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运用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药效实验,对临床上疗效确切的广西民族药复方、组方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阐释药效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质量标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酶解提取技术等,提高壮、瑶药制品质量,把广西来源的壮、瑶药真正推向世界市场。在教学内容中,特征性地引入壮、瑶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适用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药学人才。3.充分结合专业实践环节。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条件建设上,我院拥有的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由天然药物中试提取、现代药物制剂工程和药物分析3个实验室组成的制药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500m2,拥有WDT100型多功能提取浓缩机组、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天然药物化学相关设备,开展板蓝根有效成分的提取等天然药物实验。同时,我院与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益佰漓江制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天然药物企业联合建立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所以,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有条件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天然药物化学方向的专业实践要求,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技术来自于该学科科研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要想教好本门课,光靠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显然不够,必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实践积累的经验,丰富和完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内容。广西师范大学拥有“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布鲁克500MHz超导核磁共振仪、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高速逆流色谱仪、赛默飞液质联用仪等相关高精设备。近几年,承担十余项省级以上与广西民族药相关的科研课题,带领正在学习、将要学习或者已经学习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本科生去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参观实习,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杯”科研能力培训,取得丰硕成果。总之,制药工程专业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一定要突出专业工程背景,优化师资队伍,不同方向的教师之间随时交流协调。同时,利用西南特别是广西天然药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有特征地选择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适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

[2]刘红梅,荣杰,于奕峰.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化工高等教育,2004,(2):59.

[3]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6

自然属性是指中药材本身在形成(生长)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固有识别特征,或者中药材经加工炮制后形成的中药饮片所固有的理化特性,自然属性也可称之为理化特性;自然属性的内涵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形、色、嗅、味、质地、生长趋势等表观特征,包括产地、生长环境等生境因子,也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所含的特定化学成分等。

人文属性是指人类在认识、生产、使用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实践活动中,而赋予其人类文化、生产技g、标准规范、经济价值等人文内涵;人文属性不是中药材(中药饮片)本身所固有,它可能随人类认知和技术水平的改变而改变;人文属性的范畴包括名称、种植采收方法、加工炮制技术、储存包装、商业流通及价值等内容。

效应属性是指中药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生物学特性,即中药的临床效应;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使用和配伍等。

1中药自然属性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1.1自然属性中"元气论"思想的表达 中药自然属性中的产地、自然生长环境等生境因子,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历代医家在传统哲学"元气论"思想的影响下,对中药生境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元气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皆得"气"而生;如东汉王充在《论衡・言毒》中指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又如北宋张载在《正蒙》中指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就中药而言,古人依"元气论"认为中药的药性来源于天地,是取之于四时之气,并主要从中药生成禀受的角度对药性进行了阐述;如金代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其寒热温凉者,生乎天。"古人还进一步认为中药的产地和自然生长环境不同,其天地之气因而有异,故而不同生境下中药的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有异;如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指出:"地产南北相殊,药理大小悬隔……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地胜药灵,视斯益信。"又如清代徐大椿在《药性变迁论》中指出:"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凿凿者,今依方施用,竟有应有不应,其故何哉?盖有数端焉:一则地气之殊也。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传种他方,则地气移而力薄矣。"古人充分说明了中药自然生长环境的重要性。"道地药材"的观念即是这种哲学思想在中药学理论体系中的具体体现。"元气论"属于用现代系统论的"一元论"范畴。

1.2自然属性中"取类比象"思维的表达 取类比象(援物比类)的象思维模式,采取"观物~取象~比类~求道"的逻辑思维模式,属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在中药学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具体的表达,并推动和指导了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如《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篇》中指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每种中药都具有特定的形、色、嗅、味、质地、生境条件和生长时节等自然属性,古人在长期反复实践中,根据中药自然属性的物象特征来推演和解释中药功效,显示了以类相从、同气相求和天人共通的象思维逻辑,以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将中药的自然属性与效应属性结合起来,将自然属性赋予了功效特征,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了以自然属性来解释中药功效的理论依据。如宋徽宗赵佶在《圣济经・药理篇》中,将药理归纳为"性味"和"法象"两大部分,并正式提出了"法象药理"的概念。

反过来推演,古代医家认为中药具有某种功效的机理在于其具有的某种自然属性,所谓药之用取其某种自然属性也。比如清代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指出:"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简言之,即:中药有其效,是因为中药有其气、味、色、性、质、生时、产地等等。古人取中药自然属性的形态之象以类比,认为具有某一共同自然形态特征的不同中药材都具有类似功效,认为中药形同则性近;因此清代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进一步指出:"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知此理,则凡药皆可类推矣。"简言之,即:中药有其形,故而有其效。古人常取中药自然属性的生长趋势之象以类比,比如葛根、穿山龙等蔓生或藤本植物都具有蜿蜒蔓延生长之势,柔韧伸缩、其性似筋,故古人认为多可舒筋活络。古人取中药自然属性的生长环境之象以类比,认为自然生长环境类似的中药材一般具有类似的功效,比如水生或生长于湿地沼泽等潮湿环境的中药材多不惧水湿浸渍,因此古人推测其具有利湿、利水、消肿等功效,中药如芦根、泽泻等;耐寒中药材能耐严寒、能抗低温,因此古人推测其具有温经、祛风、散寒等功效,如麻黄等。古人又常取中药的颜色、嗅、味、质地之象以类比,类同此理,此不赘述。古人又取中药的自然属性与疾病部位之象以类比,将人身法象和中药法象相联系,根据中药的外形来推演中药对人身相应部位的治疗关系,形成了中药不同部位的述类象形理论。如金代张元素在《珍珠囊》中指出:"凡药根之在土中者,中半已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已下,气脉之下行也,以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梢降。人之身半已上,天之阳也,用头;中焦用身;身半已下,地之阴也,用梢。乃述类象形者也。"此法象药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比如虎、豹、狗的胫骨,可强筋壮骨、祛风止痛;牛膝因其节状如膝,故能治膝胫之疾;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都是皮类中药,以皮治皮,故能治皮之水肿;以心治心,故桂芯可温心气,莲子芯可清心火;以筋治筋,杜仲多筋而坚韧故能坚筋骨,伸筋草似筋而能舒筋通络;以肾治肾,沙苑子、五味子形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等等。

法象药理把自然界、人体、中药的"法象"关联起来,认定这些外象与内在药性的关系,具有一定合理成份和积极作用。

2中药人文属性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2.1中药名称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中药名称含有汉语名称命名的共性,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并受到传统哲学思想、民俗文化、中医学、逻辑思维方式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传统哲学思想在中药命名中有诸多体现。中药的命名方法参考了中药的形、色、味、生长特征、产地、采收时间、加工炮制方法、入药部位、药性、功效等特征。例如:据形态命名如马鞭草、钩藤、七叶一枝花等,据颜色命名如紫草、黄柏、朱砂等,据口感味道命名如苦参、甘草、辛夷等,据生长特征命名如夏枯草、桑寄生等,据产地命名如川贝、高丽参、阿胶等,据采集时节命名如春麻、冬麻、半夏等,据加工炮制方法命名如姜半夏、麸炒苍术、煅牡蛎等,据入药部位命名如荷叶、桑枝、橘核等,据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命名如升麻、降香、狼毒等,据功效命名如番泻叶、骨碎补、益母草等,据传统理念命名如万年青、千年健、千日红等,据文献资料或传说命名如禹余粮、徐长卿、何首乌等,据文化交流命名如番泻叶、羌活、曼陀罗等,据动物命名如鼠妇、狗脊、猪苓等。

从中药命名可以看出,中药名称体现了传统哲学的儒、释、道、佛、法和理学的思想,折射出政治和伦理观念、辩证唯物思维、道德观、社会观、知行观以及宗教内涵等,包涵了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并渗透了多种形式的民俗文化。

2.2中药生产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三材一体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阐述了天地人辩证统一的关系。古人依此认为中药的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应与天地协调统一,中药的种植、生长、采收、加工炮制都要顺应天地自然,才能保证药材的优良品质,中药材生产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哲学思想内涵。例如:《神农本草经》指出:"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宋代寇宗]在《本草衍义》中指出:"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用药力具,用之有据。"金朝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中指出:"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味则性味不全。"唐代苏敬等人在《新修本草》中指出:"动植形成,因方舛性,春秋节变,干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古人同时认识到,中药与辅料的气味相扶、阴阳相济可增强药性或减其偏性,认为中药加工和炮制必须讲究火候和度,正所谓"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在中药加工炮制等生产活动中,体现了儒道的传统哲学思想。古人同时还认为,中药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和矿物,产地、种植、生长、采收、炮制加工等均直接影响中药药性,古人"天人合一"的观点与现代生态学观点不谋而合。

2.3中药储存包装和商业流通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中药的传统储存保管、包装文化和商业流通模式,体现在储存方法、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包材文化、商业营销等多个方面,间接表达了传统中药行业一贯奉行的儒家、道家、阴阳、五行等传统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贯穿于中药的流通产业,传统储存、包装文化和营销模式营造出了养生保健、整体平衡的养生理念,反映了道法自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等哲学思想,遵循了诚信仁德、济世救民的行业道德观,体现了朴素积极的思想内涵。中药传统包装设计具有虚实相生、变化丰富的视觉效果,借用阴阳五行和通过独特造型呈现出深沉的历史厚重感,传达了纯朴而浓郁的人文关怀内蕴,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思想元素。

3中药药性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3.1中药四气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3.1.1古人认为中药四气(寒热温凉)禀受于自然,来源于四时;因中药禀受四时之气不同,药性而有寒热温凉的不同。金代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其寒热温凉者,生乎天。"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药类法象》中指出:"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明代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指出:"故知微寒微温者,春之气也;大温热者,夏之气也;大热者,长夏之气也;凉者,秋之气也;大寒者,冬之气也。凡言微寒者,禀春之气以生,春气升而生;言温热者,盛夏之气以生,夏气散而长;言大热者,感长夏之气以生,长夏之气化;言平者,感秋之气以生,平即凉也,秋气降而收;言大寒者,感冬之气以生,冬气沉而藏。"以上古代医家对中药四气的论断,是取象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而总结归纳得出的,其中的各个方面均有象思维的具体应用。《黄帝内经・素问》从另一层面对中药四气进行了阐述,提出"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指出中药的寒热温凉是由于中药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效应而得出的,这也是利用象思维模式从另一层面对中药寒热温凉的阐释。

3.1.2 古人认为气分阴阳,阴阳相搏、相互作用而形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如《老子》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宋徽宗赵佶在《圣济经》中指出:"^其演易说卦,推阴阳之,究物性之宜,大或及于牛马,微或及于果z,潜或及于龟蟹,盖以谓禀气而生,不离阴阳。惟其不离阴阳,故无一不协于理,而时有可用者矣。"阴阳观属于朴素的矛盾论哲学范畴,是用现代系统论的"二元论"来探求事物本源。阴阳观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阴阳观应用于中药学并得到了具体的表达。阴阳观从阴阳辩证的角度说明了中药的药性特征,故而中药药性亦分阴阳。古人认为中药温热与寒凉的性质不同,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如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寒为阴药,附子、肉桂、干姜等辛热为阳药。中医认为任何疾病都是机体阴阳失衡的结果,遣方用药就是利用中药的阴阳偏性,以纠正人体阴阳失衡,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如《神农本草经》中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这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古人认为药性的阴阳属性决定了中药的作用偏向,"药性分阴阳"为临证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3.2中药五味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古人认为中药五味来源于天地、阴阳。如《黄帝内经》指出:"阳为气,阴为味。"金代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宋代寇宗]在《本草衍义・序例上・衍义总叙》中指出:"夫天地既判,生万物者,惟五气尔。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已。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传统五行哲学思想应用于中医药学,发展为五行分类系统。在象思维模式下,通过阴阳、五行等相互配属比类,形成了对中药五味的认识,并将五行配属五味以阐释药性。《黄帝内经》中指出:"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天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地之酸苦甘辛咸五味,人之肝心脾肺肾五脏,这样就将五行理论、天人相应理论、脏象理论等结合起来,为后世五味的归经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临证用药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3.3中药归经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归经是指中药对作用趋向的选择性。古代医家将传统五行哲学观不断推衍,从而形成五色~五味~五气~五行~五脏等相互关联的五行分类系统,是中药归经的理论依据,中药归经理论为临证选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指出了五味归属五脏的一般规律。然而五味并非绝对归经五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同时指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说明入脾的甘味和入肺的辛味也可以入肝,五味各自的功能并不仅限于一脏一腑。古人还认为中药的归经与五色也有关,中药五色对五脏各有所入,即:色青入肝,色赤入心,色黄入脾,色白入肺,色黑入肾。后世又发展了以中药的色、味结合作为中药归属的依据,如味辛色白多入肺经,味苦色赤多入心经,味酸色青多入肝经,味甘色黄多入脾经,味咸色黑多入肾经。中药归经理论属于象思维在中药作用趋向性研究中的具体表达。

3.4 中药升降沉浮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古代医药家以取类比象的象思维方法,以中药的气味厚薄、四气、五味、质地、用药部位、生熟等之象,来阐述中药升降浮沉作用的趋向性。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指出:"味薄者升而生,味厚者沉而藏,味平者化而成……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金代李东垣指出:"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明代李时珍指出:"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性多辛热者属阳,作用升浮;性多寒凉者属阴,作用沉降。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以上都是应用气味或质地的物态之象,来阐释中药升降浮沉作用的规律。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用药根梢身例》中指出:"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入土以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这也是以象思维来阐述中药升降浮沉的不同药性。

其它对中药药性的描述,如"诸子皆降"、"诸花皆升"等,都基于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

3.5中药配伍中传统哲学思想的表达 天人合一、和谐观的哲学思想对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具有深刻的影响。《周易・乾第一》中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即指在乾阳之气化生万物的变化过程中,能够达成高度和谐的状态,则万物生长成熟,族类蕃衍。"和"作为哲学范畴,属于儒家"中庸"思想范畴。《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华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七情和合是方药配伍的要求。金元时期概括为"十九畏"和"十八反"。纵观中药配伍理论,天人合一、和谐观的哲学思想是其重要指导思想。又如古人使用毒性的中药,一般需要加入其它中药以制约其毒性,中和药性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目的。以上均是传统哲学思想在中药配伍使用中的具体表达。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7

2005年,同仁堂和天士力被评为最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企业。同仁堂连续四年的海外销售额都呈现缓慢增长,天士力三年间的海外销售增加了212%。数据显示,这两家企业的海外销售额还不到总销售额的10%,但已经是佼佼者了。以境外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30%为标杆,两家企业显然远远达不到国际化经营的水平。

没有国际化的中药产业,就不会有国际化的中药企业。中药属于天然药物,目前该领域较发达的国家是欧洲、日本、韩国,在国际市场占有90%的份额。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天然药物,中药只占不到10%的份额,而且其中以中草药和植物提取物为主。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很少被视做真正的药物,特别是对欧美,往往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出口。而日本在中医药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汉方药”,以及德国以单一草药为主成分的传统药物却进入了主流市场。

整个中药行业的现状是,大部分原料和半成品出口,供韩、日、美、德等国加工成附加值较高的成品药。中国制造的中成药仅占国际市场的1%左右,而且其中近70%是在亚洲销售。中国每年还进口大量“洋中药”,中国只是中药资源和消费大国,中成药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点评

中西方医药标准差异阻碍中药国际化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海外市场仍会以西医标准对药品进行规范。天然药物以药品身份注册,必须提供充分的实验数据。而传统中药千百年来依循的“君臣佐使”、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卫气营血等概念,既难被西方人理解,也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证实。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目前中药国际化的尴尬。

期望国际医药界中短期内接纳中医理论是不现实的。评判谁对谁错并没有现实意义,产品市场一向以标准为王。中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处于弱势地位,完全遵从西医药学标准来规范中药,未必是长远战略。同时,西药理论也会因对天然药物的更多关注而逐步发展。

同仁堂:传统文化开路

同仁堂的优势在于其本身就是中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室御医的高贵出身,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品牌,由历史造就的同仁堂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在国内及海外华人中影响十分广泛。这是同仁堂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巨大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同仁堂打文化牌是最合情合理的选择。但悠久的传统中药文化也带来了对创新的束缚。同仁堂的产品基本上沿袭传统的制作工艺,对销售额贡献最大的只有三五个品种。

同仁堂走的是海外建店的路子,以医带药的国际化路线,以传统的国外中医诊所模式销售中药。同仁堂采取合资、独资、特许加盟、连锁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销售终端,加快海外布点。目前,同仁堂海外药店的销售对象主要以亚裔为主。

同仁堂在海外的每一家药店都秉承了老传统,每天有医生坐堂,为中药服用者提供专业指导。同仁堂推行海外战略的最初十年,在东南亚地区提高了市场知名度和民众认知度,出口品种从1993年不足30种发展到130多种。同仁堂国际化的初步设计是,在2008年前,海外建店达到100 家,出口创汇达到6000万美元以上。出口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到200个。

同仁堂的模式经常被讥讽为“华人圈内的国际化”,在短期内并没有专门面向亚裔之外人种的销售。因为西方对医药的理解和中医是各自独立的体系,开拓市场投入太大。在不对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进行改造之前,中药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中医大夫辨证运用。中药国际化实质上是中医的国际化,也就是以让世界接受中医理论为目标的国际化。

点评

传统文化的策略更适合华人圈

同仁堂在海外建店除了推广中药产品外,相当长的时期都是培育目标市场对中药的认可度。这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宣传,而非规模性经营活动。因此,同仁堂国际化的收益将取决于文化渗透进程。文化间的沟壑难以短时间填平,这也是中药不被欧美市场所接受的一个病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同仁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药如果能够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世界将无法忽视中药的存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华人市场,有潜力成为最大的中药消费市场。在目前形势下,中药国际化的落脚点应该首先在中国市场。企业需要认清,中国乃至全球华人圈才是中药国际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在这个市场里,同仁堂模式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天士力:靠拢西方药学的捷径

同仁堂主打文化牌,这是百年老店在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比较优势,也决定了只有靠传统文化营销才有可能将其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天士力走的则是另一条路。

天士力的国际化进程起步于产品的国际化,按西药学标准改造中成药。1997年,天士力的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以药品形式正式通过美国FDA的临床研究申请。在国际市场,天士力已经完成了美、欧、非以及东南亚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布局。

天士力高举“中药现代化”大旗,走国际化道路的意识很强,提出“基础市场在国内,目标市场在国外”。天士力的国际化策略是,首先以一个主导产品拓展国际市场。其次,通过控股荷兰神州医药公司,进而与一美国公司合资,为开发北美市场奠定了基础。然后拓展业务领域,从原来的单一自有产品为主,逐步扩大到现代中药、保健品、提取物等更广泛的领域。以产品疗效推广中医理论,然后再用中医理论带动其他产品,形成“滚雪球”式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

天士力的创新尝试是推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接轨,比如,在剂型上借鉴了西药的针、粉剂,推出了颗粒、注射、滴丸等新剂型,从形式上让中药更大众化,进而为西方市场所接受。其在包装上采用西方通行的医药说明书格式,尽量避免医药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在成分上尽量减少原料种类,在生产上采用西药制造常用的量化工艺控制,使其看上去与西药没有太大差异。

点评

轻装前进才能创新制胜

天士力模式是全面向西药看齐,以西医话语结构解释中药,以放弃传统中医理论换取实实在在的市场利润。天士力主动适应国际药学标准,用西药的标准套中药,尽量做到单一成分明确、质量标准可控。作为中药企业里的一名“新兵”,天士力没有历史包袱,轻装前进,走出了一条打破中药行业发展坚冰,实现中药国际化的新路。

同时,任何忽略与西药融合的做法都会从根本上限制中药未来的成长。中药现代化是不可改变的趋势,目前不确定的只是具体的方向和方式。西药与中药理论的融合是主流方向,对中医药理论彻底否定的局面会逐步得到改观。天然药市场高速增长,成为国际药业未来最有吸引力的一块蛋糕。由于化学合成新药越来越难,目前不少国家已开始把新药研发目标瞄准天然药物和传统药物,并开始放宽审批条款。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现实,汲取西药理论中科学的实践经验,参照天士力的模式,积极介入西方主流市场。如果静观待变而不是积极行动,就会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失利。

两种国际化模式的优劣与困惑

同仁堂和天士力的国际化模式,都受到了相当多的质疑,甚至还有人提出对中医药彻底否定的主张。前者作为传统路线的佼佼者,海外耕耘十多年,并未走进主流市场。后者试图以尖刀突破,取得西方主要的药品认证打入国际市场,但中药本身的复杂性和高时间成本令其止步不前。

同仁堂采用直接通过销售终端突破的方式,走中医、中药同步发展的路子。推广中医理论和中药文化,借助海外华人市场逐步打开世界大门。与和记黄埔合作,充分利用和黄在欧洲的千余家药店,将产品打入欧洲市场,但销售规模仍不够大,陷入“有场少市”的尴尬局面。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8

天然药物化学(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 重点讲授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的基本知识,药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药物及其制剂的研究和开发、药物制剂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临床药学、药物分析、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1,2]。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水平,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保证传统理论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加大教学信息量,提高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注重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1.1紧扣重点、难点:天然药物化学涉及到有机化学、波谱解析、生药学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密围绕教学大纲总论部分。总论主要介绍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别和化合物结构测定的一般原理,而后面的各章节主要讲解各类天然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鉴别和结构测定的内容。首先, 在课程学习的开始,抓住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式教学是关键。在天然药物化学总论部分,应该结合天然药物的发展历史和著名的天然产物开发成的上市新药实例来讲解这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天然药物就在身边,天然药物化学是把天然产物开发成新药的桥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后,对我国科学家在天然产物方面的研究及贡献、对我国学者近年发表的高水平学术文章都适当地做了一些介绍,授课时还重点介绍一些著名天然药物如青蒿素、喜树碱、紫杉醇等的开发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启发式教学,自我学习: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老师“启”的引导下自觉积极地要求学习并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在课堂上常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通过有趣的事例、具体的实验、科学的数据使学生首先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藏红花为什么在花的初期不红而越开越红呢?又如关于鞣质中这个“鞣”字的写法,即皮革的柔软,可以说明皮革中的成分,又如在讲解皂苷新课时,先提问常用中药人参有什么生物活性,接着问人参为什么有这样的生物活性,里面究竟有什么成分呢?这些问题都出自学生身边,他们熟知的现象,更想知道原理。这样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激发他们探索问题、主动学习的热情。

1.3注重教与学的交流:天然药物化学的一个难点在于对已学课程的综合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波谱学知识在天然药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涉及到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波谱分析等多门课程的内容,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我们从有机立体化学基本理论开始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对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立体结构不再感到难以理解与想象,在讲授三萜化合物、甾体化合物中效果很好。很多教师看来非常简单的概念如色谱,学生可能感到抽象。因此对于增加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实验流程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在学孔吸附树脂和凝胶色谱法时,我们做了吸附柱和分子筛的动画进行演示,将其原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强化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2.1不断调整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讲义水平: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任务是以验证方式强化理论教学内容,以综合或设计方式培养学生提取、分离及鉴定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能力。还有很多学生仅观察现象而不善于深究其中蕴含的原理,如过滤时不知目标成分在沉淀里还是滤液中,分离萃取时不知成分在上层还是下层等。我们适度增加实验时数,实验项目类型相互交叉渗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在验证型实验中安排的是一些重要类型化合物的定性鉴别,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类型化合物的特有化学性质,通过正确的操作,区别不同类型化合物,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化合物定性鉴别的方法。重新编写实验讲义,引人创新性实验,减少了验证型实验,增加了应用性强的综合型实验[3]。比如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微波辅助萃取法所需设备简单,使用范围广、效率高、污染小,可适当引入实验教学,既可以减少药材、试剂用量,又可缩短实验时间,有助于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2.2重视实验报告,增强实验科研含量: 在以往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多采用单一验证式知识型模式。实验内容、步骤等在教材上都已列出,学生通过预习,实验时只要“照方抓药”就可完成实验。我们要求学生的实验报告以科技论文的格式书写,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创造、表达、综合等各项能力,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素质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实验老师在实验中首先准备大量的有关每步实验问答题和思考题,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回答和解决,老师对每次提问情况做记录并把它纳入学生平时实验成绩。比如在芦丁的水解过程中,芦丁在酸水中并加热的条件下,烧瓶中变化是先混浊的,然后变成了澄清的溶液,溶液沸腾后一段时间,溶液的颜色有黄色变成了鲜黄色,我们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所产生的现象和变化,学生在认真思考后得出芦丁和槲皮素的溶解度差异是该现象的本质原因;如果有的学生观察不认真,有的现象就看不到,更不用说解释了。

2.3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近几年来,我们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中尝试开设学生设计性实验。具体办法是:由教师集体命题并只给出实验题目,学生必须主动查阅文献,并加以归纳总结,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供教师审阅,选择可行性实验方法,并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自己所选的工艺路线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将教师的科研实验引入到教学实验中去,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部分研究性实验的机会,从而学到更多实验技能,同时学生的实验结果也为教师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资料。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了自主设计实验比例,将科研实验思维引入到教学实验中去,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部分研究性实验的机会。例如,我们将“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的实验内容设计为“某药材的提取、初步分离及成分预试”。实验按照科研实验的常规方法进行,即先将药材粗粉用工业甲醇或工业丙酮提取,回收甲醇或丙酮,提取物以适量水溶解,分别以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等)萃取,再分别对各萃取部分进行薄层检查和定性反应,确定含有哪些种类的化学成分。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了一般天然药物化学科研实验的前期处理方法,锻炼了操作技能,实验结果也很有意义。将科研带进课堂,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了,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针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应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使学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目的,为将来运用实验手段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9

1  蒙医药知识的构成特点

形成于13世纪的蒙医药学是用纯天然药物和一些器械治病的蒙古族传统医学,是我国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蒙医药学还相继吸收了古印度医、藏医、中医和西医等医药学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在医学理论和用药方面与西方医学和中医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有丰富的蒙医药理论文献

目前,国际上关于传统知识保护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很多国家的有些传统知识没有文献化,只是通过口头传播,流传在民间区域,世代相传。而我国的蒙医药知识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已经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广泛记载于古籍文献,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规范教育系统。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为了继承和发扬蒙医药学,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蒙医药古籍和著作的搜集、整理和编译工作。先后整理出版了《方海》、《无误蒙药鉴》、《观者之喜》、《蒙医传统验方》、《蒙医药选编》等蒙医药学经典著作;编写出版了25部蒙医药本科专业使用的规划教材和14部专科使用的规划教材;同时编著了《蒙医志》、《蒙医手册》、《蒙药简释》等参考工具书;制定了《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内蒙古蒙成药标准》[2]。此外,还出版了大量蒙医药科技期刊。

1.2  治疗药物主要以天然物质为原料

蒙医药的治疗药物多数来源于天然物质,而且有着丰富的用药理论指导和文献记载。蒙药取材广泛,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近4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对蒙药材的调查研究,确定蒙药植物品种945种(其中中蒙医兼用药材732种、蒙医专用药材87种),动物药与矿物药250种,总共达1195种[3]。这些药物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和验证,已经证明具有明确的疗效。与化学药相比,虽然这些天然药物的具体成分结构尚不十分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天然药物当中蕴含了丰富的化学活性成分;而且,经过现代技术的研究,已经从中分离出一些结构明确的药物活性物质,如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广枣总黄酮。

1.3  蒙医药知识内容多样化

蒙医药学在内容上包括蒙医理论、蒙药理论以及针灸、推拿、按摩、整骨医学等特色医学内容。特别是蒙医药在治疗和用药方面还具有其独特的手段和方法。如灸疗法、放血疗法、色布斯疗法、八日胡疗法以及对治疗脑震荡有很好效果的震荡疗法。蒙医药在用药方面的独特手段和方法体现在其独特的药物制剂上,如油剂、酒剂(如马奶酒)和金石剂。蒙医药知识还吸收了喇嘛教的宗教文化,与宗教融合在一起,使其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

1.4  蒙医药的国际知名度正在不断提升

由于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蒙医药不象我国中医药传播得那么广泛,其主要存在于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国内主要有内蒙古、新疆、青海、辽宁等省区。国外,除蒙古国使用蒙医药治疗疾病外,还有东欧的一些国家在使用蒙药治病。随着对蒙医药学的宣传和蒙医药学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加,特别是自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开始认识、了解、接受和认可蒙医药学知识。据内蒙古中蒙医院统计,该医院年门诊量由几年前的不足20万人次达到现在的近30万人次,其中1/3患者是从区外慕名而来的,也包括俄罗斯、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患者[2]。此外,一些蒙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成了不同国家的文字传播到国外。这些都表明蒙医药的国内和国外知名度正在不断提升,这也意味着蒙医药知识在国际上的公开和被知晓程度正在迅速扩大。

2  蒙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蒙医药历经沧桑,多次进化,是蒙古族医药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蒙古族人民在防病抗病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精华,具有科学性和技术性,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产权。对于这些知识产权,应当优先采用现行国际通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进行保护。但蒙医药知识完全采用现行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是不可行的,因为蒙医药的很多内容不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即使是能够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蒙医药发明,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保护力度的有限性。

2.1  蒙医药理论知识不能作为专利保护的客体

专利权客体的特征之一是必须具备工业实用性,即申请专利保护的对象应当是能够进行工业化再现的技术方案,而蒙医药知识的许多内容并不能满足专利法的这一要求。蒙医药学中包含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因时、因人、因地辨证论治理论,针灸推拿医学理论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这些知识虽然可以用于指导生产和医学实践,并被临床证明具有确切的疗效和一定的科学性,但由于其不具备工业实用性、不能被用来在产业上实施,因而不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对象,不能通过专利法进行保护。

2.2  天然性限制了其专利保护的力度

蒙药以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为主,即使对其进行炮制、提取和分离,也很难实现将有效成分分离到化合物状态;而且,蒙药制剂以复方制剂为主。蒙药的这种天然药物的混合物状态使得在进行专利申请时,难以对其药物组成进行清楚的表述,而专利法要求必须对申请专利的技术表述清楚,如果不能清楚地表述药物的组成,则只能采取方法定义产品的表述形式,而这种表述方式的产品专利保护力度,明显不如采用化合物结构式表述的产品专利保护力度强。

2.3  公开文献记载和国际公开传播对蒙医药知识保护的影响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10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1]。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皂苷、苯丙素等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知识。此外,还将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讨的问题。笔者就这几年对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分析。

1 强化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毫无疑问其研究的对象是天然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因此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波谱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习本课程至关重要。医学院校和化学化工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化学专业知识方面显得薄弱,因此在讲授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时,需要随时补充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其母核结构是5-羟基色原酮,碳原子环状结构多,取代基多,取代基的位置按照环的顺时针方向依次命名,实际应用中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补充介绍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通用的化合物命名规则。黄酮化合物的骨架上连接的各种取代基侧链种类各不相同,有些具有供电子效应,有些具有吸电子效应,这些取代基的位置、种类都和理化性质有关,也影响到提取分离工艺,有必要补充介绍有机化学中有关电子效应的理论知识。

天然药物化学教材中涉及的化学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提取分离方法各异,结构鉴定难度大,往往需要多种谱图综合运用。再加上教材中许多知识从文献资料中引用,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产生畏惧情绪,继而对该门课丧失学习兴趣。补充讲解波谱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领域,对于学生消除疑惑、克服畏难情绪有很好的帮助[3]。例如介绍红外光谱的分子振动原理,引导学生根据特征峰辨别化学结构中的羟基、羧基、羰基、苯环等特殊官能团结构;讲解紫外光谱的电子跃迁原理,引导学生辨别黄酮、二氢黄酮以及查尔酮的紫外峰带Ⅰ和Ⅱ的强度差别;讲解质谱的洛伦兹效应,引导学生运用化合物的质荷比(m/z)判断准分子离子峰,进而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并扩展介绍串联质谱、液质联用技术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增强互动,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经验的教师应该能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一般先简要复习前面讲授的内容,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对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或在黑板上写结构,再找同学判断对或错,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介绍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及大家熟悉的天然药物等引入新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黄酮类化合物时,笔者先提问,为什么称为黄酮,学生回答因为提取到的化合物呈黄色,继而问道,为什么会呈现黄色呢?是不是所有的黄酮类化合物都是黄色呢?用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的外在颜色和化学结构的关系,并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授课期间,有些学生可能因为性格原因不愿提问,而是喜欢在课间休息时和老师单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解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互动环节。例如2009年9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称,标示为黑龙江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在使用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双黄连注射液引起同学们的关注。有同学联系到生物碱章节中的天然药材黄连,问到双黄连和黄连的区别。这里教师就能结合实际问题,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疑问:药典中双黄连的处方包括金银花、黄芩、连翘这三味药材,其中金银花又称双花,按照国内中药命名的惯例,分别取这三种药材的首字,合并称为双黄连。药典中黄连是指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5]。双黄连中金银花的有效化学成分是绿原酸,黄芩的主要成分是黄芩素、黄芩苷等,连翘的主药成分是连翘酚、皂苷等。黄连的主要成分是小檗碱、黄连素、巴马亭等生物碱。很显然,双黄连和黄连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问题具有代表性,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做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结合行业内的热点问题,联系实际,引导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专业课的讲授如果能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往往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课中穿插现实案例,经过教师的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最近几年引人关注的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目前我国在使用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有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丹参粉针、苦参注射液、银杏粉针和清开灵注射剂以及紫杉醇、三尖杉酯碱、喜树碱、川芎嗪、地高辛、灯盏花素等有效单体成分的注射剂等。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或被封杀,或部分被限制使用,北京等大城市的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甚至将中药注射剂清除出药房。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了解我国的药品注册管理制度、天然药物的制备、分离工艺以及检测技术。例如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事件,从注册管理的角度分析,原有的百余种中药注射剂产品,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质量标准低,可控性差;工艺相对落后;质量控制手段落后;原料质量的均一性得不到有效控制。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无法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比如对总成分的控制,除粉针剂外,现在生产和销售的中药注射剂没有一个将总成分即固形物纳入质量标准的。实验研究发现,同一品种、同一标准、不同厂家生产的注射剂产品,其固形物差异巨大,最多的差5.5倍之多,而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次的注射剂产品,其固形物相差也达20%以上,这种情况下很难体现处方疗效。而且,中药注射剂对有效成分的控制指标也很少,有些甚至无含量指标。在对有害物质控制方面,除中药粉针及少数新批准的中药注射剂对有害物质进行严格的控制并纳入质量标准外,其他的中药注射剂产品均不控制,这也是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出现不良反应及毒性反应的重要原因。如中药注射剂中的蛋白质,由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可引起致敏,鞣质可引起红血球凝聚,重金属能造成蓄积毒性,树脂及草酸盐能产生脏器损伤,砷盐能产生神经毒性等等。从合理用药角度分析,中药注射剂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尽管存在固有缺陷而带来风险,但临床上不合理使用已成为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不合理使用包括超范围应用中药注射剂、超剂量、长期应用,中药注射剂配伍不合理等,这些不合理应用都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和输液反应,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从检测技术角度分析,应大幅度提高质量标准,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总成分、有效成分及有害物质的全方位控制,只有高标准的要求,才能带动制造工艺的进步。指纹图谱是控制中药注射剂质量较为有效的手段,它的实施将带动中药注射剂行业的全面进步。

通过联系实际,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讲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4 重视实验课的安排,注重直观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进一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保证实验课的课时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安排了多种验证型实验,增加了应用性强的综合型实验。具体的实验教学安排有黄酮的提取与分离、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中草药化学成分预实验等。通过这些专题实验,学生们能熟练掌握煎煮法、回流法、超声提取法等常规的提取方法,以及过滤、蒸馏、浓缩、结晶、重结晶、薄层层析、柱层析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上实验课,笔者比较注重对相关的理论进行补充与讲解。例如在黄连中小檗碱的薄层层析试验中,将学生的试验结果和药典中记载的薄层色谱图片对比,讨论学生试验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理解理论课中所讲授的原理。

通过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优化实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

5 采用多媒体教学,贴近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科研材料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成为主导的教学手段,其兼具文字、图像和视频效果,具有清晰、美观、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近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技术上出现了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核磁共振二维谱、液-质联用等技术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再者,本课程的特点是各种中药材、各类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结构、提取分离流程图,鉴定各种化合物的图谱等,经多媒体演示后,直观、清晰,便于理解和掌握。

天然药物是国际药物研发的热点领域[6],从天然植物、动物以及海洋生物领域发现的新药成分不断被报道。这些前沿的研究内容多是用英文报道,因此我们在课程学习中要十分重视英文词汇的学习掌握,培养学生对科研材料的阅读能力。

以上是笔者近几年关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分析。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值得长期关注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吴立军,王锋鹏,易杨华,等.天然药物化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纪耀华,李淑惠,白雪洁.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 144-145.

[3]魏德模,胡明,蒲剑.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药学教育,2002,18(4): 6-8.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11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歭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笔者父辈出身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一个民间中医世家的环境影响下,深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枝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所以奋发读书《医药、教育、哲学、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专业》。笔者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建设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报效祖国的心愿始终坚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医药、农业、企业经济、法学、科枝创新的发展而积极努力奋斗,时时想着,应积极投入楚雄彝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又时感知识智慧不足,因此,笔者考入澳门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民商法博士专业三年的学习毕业。哈佛有句名言称之为:“为增强智慧走进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笔者特别是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彝药市场新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目的是为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研发更好的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彝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楚雄州政府发展彝药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该产品健康有序地开发,努力把该产品培植成集天然药物种值、制药、加工和营销、彝药市场经济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生物医药经济支柱优势产业和做出彝药品牌。研究本课题的同时,笔者在认真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楚雄彝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州的市场经济繁荣做出笔者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的范围和限度

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复合增长率为26%。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药品将以8%的速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2013年整个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11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规模。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2017年中国化药总体市场预测已向1万亿元以上迈进。2015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63.02亿元;力争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和民族医药融资上市孵化基地。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经济轨迹中。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颈的市场潜力。随着楚雄天然生物彝药管理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药品种在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刚性需求将推动着滚滚车轮前行。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以后,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彝药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建设发展相关的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实践成果,经验总结。产业发展情况等从理论的高度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第三,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彝药产业经济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强州,农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具备产业研发的基础条件。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38家中药企业全力以赴进行GMP技改,已具备产业的基本条件,研制开发的彝族新药数十种,彝州有关部门将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已形成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贸工农一体化,集科研攻关与彝药开发,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第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种植农户GAP种植意识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畅,技改资金严重匮乏,三是制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和创新力不足,竞争能力脆弱,四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奇缺;五是市场开拓滞后,营销队伍力量薄弱,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六是种植、药制加工、市场开拓、营销等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2016年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对未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的三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停产核查,防止药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种植链,使种植业形成大规模;二是改制认证完成GMP的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标准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三是尽快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创新体制为建立“彝药重点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药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发展提供大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六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产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战略,打入国内、外市场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昌盛。

作者:彭万泽 单位:昆明万泽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H(huang)黄津孚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严诚忠主编.《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期论文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鸿鸣著《MBA毕业论文精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叶振东主编.《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5]L(liu)刘巨钦编著.《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畅编著《加入WTO就这样办好公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尔斯•希尔(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心(实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编著.《哈弗商典-经济管理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张卫峰撰写.《求实杂志》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11]M(man)《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晋著.《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14]M(man)[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12

作者简介:梁 娜,女,湖南耒阳人,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天然药物。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生物碱的教学实践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具体如下:

一、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碱知识的兴趣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内容较繁多,且内容的整体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包含了药物类型的分类及结构特征、鉴定方法、生成途径等。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涉及化学、生物、物理部分知识,其中任何一学科知识的缺乏都会影响其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为了降低学生,特别是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学习的难度,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十分重要。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由浅至深、由零至整循序渐进地学习,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效率。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生物碱重点知识很多,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生物碱知识的深度以及速度也不同,因此在生物碱部分知识教学时,教师应该将生物碱知识化整为零,以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深入理解生物碱知识。在生物碱碱性比较相关内容教学时,学生的有机化学功底直接影响到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有机化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在生物碱碱性比对教学时采用化整为零的教学模式,先将生物碱按母核划分种类,生物碱的碱性从酰胺型、吡咯、吡啶、脂肪胺、胍基、季胺逐渐增强。教师再对不同类型的生物碱碱性强弱的影响因素进行教学,最后让学生按照母核归纳生物碱的种类,并根据生物碱的碱性比对规律比较各种生物碱的碱性强弱。采用化整为零的教学模式对生物碱碱性比对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有机化学功底对学生学习生物碱碱性比对知识的影响就相对小,即使是有机化学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也能够学好生物碱碱性比对方法。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很大的挫败感,则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上改进,使学生都站在同一起点上学习生物碱知识,并重视学生学习生物碱知识兴趣的培养,进而帮助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碱知识的效率。[1]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不浓,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多媒体教学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声音、图片甚至动画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将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清晰、明确地指出,而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设计许多药物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实验室操作流程、工艺设备流程教学,通过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实验室操作流程及药物的工业生产流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认识该部分知识,还节省了教师教学的时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此外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涉及药物结构的变化,而板书很难将药物构想、立体空间结构的变化体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药物的空间构象等都可以动态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2]

三、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是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天然药物化学所讲述的内容十分繁杂,加之内容构建无规律性,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时往往摸不着头脑。实际上天然药物化学知识学习中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各种药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特别是生物碱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抓住生物碱的分离鉴定方法首先就要掌握生物碱的结构特征以及生物特性。生物碱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碱其生物特性以及化学结构特征也不同,教师在生物碱教学时,应该将各个章节知识教学的重点与作用凸显出来,这不仅能够提醒学生注意学习的重点,还能够帮助学生抓住生物碱知识学习的主线,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碱知识[3]。

四、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进行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及教育水平要求的逐步提升,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产生。新的教学方法不单单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其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各种创新式教学法已逐渐被应用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不同教学方法具备不同的优点,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例如,在生物碱碱性比对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碱碱性比对的方法,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现代教学的要求。新课改之后,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一反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其对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要求更高。传统的教学方法仅限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升,不符合新课改之后的教育要求。现代各类创新式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然而单一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生物碱知识内容相对复杂难懂,即便是创新式教学方法,不结合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来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很难提升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效率。

五、注重实验教学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也十分重要。实验教学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学习实验室操作技巧,而学生通过实验室操作技巧的学习,又能巩固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基础实验室操作技巧,还要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设计实验并科学操作是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此外还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十分有利。

综上,生物碱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生物碱所具备的药理学性质很多,学生系统地学习十分困难,因此学生往往在生物碱学习上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积极探究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生物碱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生物碱相关知识,进而提升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篇13

这种文化泛化到看人,人体也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同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建立在这种有机论、朴素系统论基础上的传统中医把人体看作不能机械分割的有机整体,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生理和病理,对人的生命功能作出生物学、甚至哲学本体论的解说,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人体当作一个黑箱来研究,在诊治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用药注重多味药并服,注重整体调养,药物大多是生物药材或靠采集或耕种获得,注重顺应自然、养生保健。其思维方法较多采用取类比象,注重悟性思维,强调整体观念,具有浓重的辨证色彩。从而同建立在还原论、机械论基础上,尤其是作为工业文明反映的近代西医注重分析、实证、工具、技术的作用,注重用物理学、化学解释人体功能,重视单药独进、有针对性局部治疗(即强调溯因分析认识论、微观实体本质论、浅性因果决定论的向后、向下、向外的认知方向)疾病的医疗观有根本区别。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当时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汉书•艺文志》载,农学名著有9种之多,金属冶炼、造纸、煮盐、制帛等手工业亦有重要成就。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医学。如构筑物质世界和人体系统的“五行”学说,直接源自现实的生产和生活。《尚书大传》曰:“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其值得注意的两点,一是“金”,不同于单质的天然物,是由于冶炼技术发展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合金。二是点出“土”在五行中的重要地位。《国语•郑语》曰:“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表明“土”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比其他四行重要,这是农业生产以土为本思想的体现。这一点反映到医学中,《黄帝内经》把运化水谷精气谓之“后天之本”的脾归于土,认为“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足以略见其影响之一斑。农业生产对于中医药学的最显著影响和作用之一,是规定所用药物以草木为主,动物及矿物类药物只占很小比例。据统计,《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物252种,占69.04%;动物药67种,占18.35%;矿物药占46种,占12.6%。此后的历代本草著作中,植物药始终占大多数,动物药也多是农业的副产品与渔猎产物,矿物药则与农业或手工业有关。总之,以农为主,兼营(手)工、林、渔、猎的农业经济,规定了中药的种类及其获取途径。

除此之外,农业文化还规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征:第一,法于自然。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而不能逆行。中医据此提出防治疾病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亦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第二,重治未病。效法自然,并非无所作为。在农业生产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预防自然灾害发生。农业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适用于疾病。中医提出“治未病”的原则,即在疾病未曾发作之时,就积极预防,使之不发生,或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等疾病已经产生再行医治,就难免造成伤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强调重视养生保健,重视疾病预防。这也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重要特点。

2科学技术与中医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科技史上,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它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而且拥有当时较为发达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建筑学、农学、金属冶炼学、生物学、金丹化学。医学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的医疗经验,而且有赖于人们对自身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达到一定的科学认识水平。中医的形成与发展,是同古代科技发展的支持分不开的。

天文学为中医提供了宇宙观背景。远在夏朝,天文学已编制出“夏历”;西周时提出28星宿概念,战国时提出24节气。至秦汉时出现更具系统性的天文学假说“浑天说”、“盖天说”和“宣夜说”。同时代的《黄帝内经》不仅蕴含大量的天文学知识,而且接受了当时最具科学性的“宣夜说”。如“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冯乎?”“大气举之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认为人们所居住的大地在“大气”的作用下悬浮于宇宙之中。中医注重天文学,其目的在于弄清天人之间的关系,结合人的生存大环境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防治疾病的规律。人不仅源于自然,而且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天地日月的运行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影响。“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不能积极适应天时及节气的变化就会发生疾病,因而防治疾病的原则自然可以从中推导出来。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与五行构成了其基础,它们与古代天文学更是直接相关。中医认为,人之阴阳本于天之阴阳。“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以应天之阴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行更是与五方、五气相联系。“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揭示出天人相应,天、地、人统一的观点。人体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受到生物界一般规律和自身特殊规律的支配。因此,以防治人体疾病,维护和恢复人体健康为宗旨的医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之上。中医经典涉及许多生物学知识,对生命的起源和生存条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作了科学的探讨。

《黄帝内经》把生命现象当做一种自然现象,揭示出生命现象的总根源在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然而,阴阳并不是空洞的抽象概念,它们“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成,而化生万物”(《素问•天元纪大论》)。在维系生命活动过程中,则是“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化气以成形为基础,成形以化气为统帅,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成为生命活动的支柱。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了生物节律,从而大大发展了生物学。它以自然界周期性变化为背景,发现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脉象、色泽等皆有相应的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的变化节律,在发生疾病时表现尤为明显,“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多数疾病早晨减轻,夜晚则加重。中医对生物节律探索的最重要成果,就是提出了“子午流注”学说,并把它运用于针灸学,形成其理论基础,这在临床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其他科学技术也都深深影响着古代中医。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八纲辨证,子午流注针法,方剂配伍中,蕴含着古代数学知识,其中大量使用着模糊化方法。诸如“气”的范畴,五行学说,病机学说,针灸及磁疗中,则显露出其物理学背景。而中医药学中的化学知识则直接得益于古代金丹化学以及手工业生产实践。因而中医学的发展繁荣,是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果。

3政治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后,王权就成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至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开始了延绵数千年的皇权统治。这种皇权制度与逐渐强化的大一统思想对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封建统治者为延年益寿、延续子嗣,保证皇权世代相袭,都十分重视医药,并千方百计地加以控制、利用。历代王朝专设御用“食医”、“太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事制度、重视医药典籍,从而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延传和发展。西汉开始,为强化皇权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皇权至上的政治思想氛围对医家产生重大影响,并无形中渗透到医药学中。其突出表现就是把人体生理组织与政权系统相类比,以心神喻君主,从而表明心神是全身的主宰,君主是国家的中枢。《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人体12脏各有分职,且有“相使”、“贵贱”之分。肺、肝、胆等脏器分别是“相傅之官”、“将军之官”、“中正之官”、“臣使之官”、“仓廪之官”、“传道之官”、“受盛之官”、“作强之官”、“伎巧之官”、“决渎之官”、“州都之官”。在此之上矗立着心君之位:“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昌,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这里,既是指心神的主宰地位,也是论证君主的重要性、合理性。这是医学理论,也是皇权思想。《内经》之后,以心为体之君,以君为国之心,成为思想家、医家的常规类比。医官制度的设立,皇权思想的强化及在医理中的泛化,也深深影响到医家的价值观念。既然身与心犹如国与君,所以治身如同治国,治身者亦可治国。医和说:“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国语•晋语》),突出治国的重要,其价值判断为:治国者为上医,医疗者为下医。后世所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是这一价值观念的影响。这里当然不乏有医家欲抬高自己身价的心态,但已足见封建制度、皇权思想的巨大影响。

4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