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实用13篇

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篇1

1.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和规划教学内容,逐渐摒弃和改进竞技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不和谐因素,实现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甄别,不断以现展观武装自己,丰富现代体育教育内涵,实现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要以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保持体育教学结构的多变性和稳定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和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教学层次的分明和重点的突出,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结构美,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文化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确保体育教育中渗透进文化内涵。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科学设置体育文化教育内容和时间,定期开展室外教育和室内教育,实现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涵,关注学生,实现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将调节、休闲、创造和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交流和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协调好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注重文化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体育文化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要将文化教育更好地渗透进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实现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后,才能更好地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给学生积极的人文教育。

体育教学论文篇2

2.1指导思想人文性体育教学不只是简单去发展学生的身体精神。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体验不中,他们身体中原有的、原始的本能和本能的反应被激发了起来,由此催生了强烈的探究本身生物潜力的欲望、激情,学生的锻炼不能只是单纯的身体锻炼,还应该包括了精神方面的层次,更为重要的是,其可激发起学生对于生命和人生意义的全方位的发展,由此在精神、行为和意识上去接受这一类的教育和影响、打造一个人的人格精神,让学生可以全面的、自由、健康的发展。

2.2教师职业观学校体育的情况需要的是人文方面的参与,而当前的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渗入太少,而人文体育教学最后还是要通过人来实现的,即为教师来完成。“学高即师”,作为一种教师的典范,多数可以称为是大师的级别,不单单是因为有着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技术,更加重要的是在于突出的常识以及引人注意的人格魅力和风格。所以对于一位教师而言,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以及修养,同样也是人文性体育教学发展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3教学目标体育是人们进行自我维护和加强身体素质的一个动态过程,体育一般体现了人们对于自己身体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追求,在当前中国教育的改革背景之下,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目标一般是以健康作为标准。但是,中国的学校体育是以教学作为主要的目的,快乐只起一定的辅助作用,过于重视学生的“学”,而忽视了体育中的乐趣。只是一味要求学生提升自己身体素质,没有重视并且却丰富精神文明的知识,反思当前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只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点改变,在此改变下,人文精神进入了学校的体育,让这种改变可以达到“质”的飞越。

2.4教育方法人文性体育教学一定要满足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时间的连续性质。指的是人文性体育教学一定要贯穿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全部的过程;第二,空间的拓展性,指的是人文性体育教学的观念一定要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的所有组成部分,由目标一直到内容、由方法到手段,甚至是教学者的本身,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人文性体育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是以文明、文化作为向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当中,自己去思考、探究、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换一句话来说就是让学生明白怎么去思考,如何用“心”去理解应该怎么做,并不是只是让学生单纯去接受教师思考发的现成的结论。由此可见,教师需要主动、积极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其教学方法一定是以人为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帮助、引导学生。

2.5教学环境体育本来就是一个游戏,有着极强的娱乐性。在对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调查中可以发现,有50%的同学是为了可以得到放松、娱乐,40%的是为增加身体的体质;7%的学生是为了学习运动的技术,2%的学生是为了学习到体育的文化,1%的学生是是为培养自己的适应力。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是要充分表现出一个快乐的教学思想,考虑学生的性格,创造出一种快乐体育的人文教学环境,改变当前体育教学过于僵硬的情况。让体育教学将阳光、空气、自然环境融合一体。

体育教学论文篇3

1、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

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一般不少于三个项目,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组织教学要紧凑。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例如,在30米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变换跑的形式,如往返跑、各种姿势的起跑、抢物跑、折线跑、过障碍跑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

2、做到教学内容游戏化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较难的技术,是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改造,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如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进行游戏化改造,学大雁排排队、推火车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3、做到教学内容循环化

教学内容的单一重复有利于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但是也易引起学生厌烦,我们可以对多个内容进行一定的循环,每节课可以从不同的点切入,每节课的 切入点要有一定的联系和提高。这样每节课渗透一点新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4、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

许多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一次郊游,走在平路上——慢跑;爬山——原地高抬腿跑;过独木桥——两手侧平举,足尖跳;盘山道走——曲线行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用学生日常玩耍中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活动,如,打沙包,跳皮筋等。

二、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学主题要多角度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针对这一点进行情景教学,课上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童话意境中,再渗透教学内容,可以使单调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主题还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电影,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等。

2、教师言行要有魅力

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一节课,学生就能判断这位教师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教师形象主要靠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采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组织方法。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挖掘其中的内涵,使自己的言行更加贴近学生,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道具对于演出效果所起的作用一样,多种教学手段的介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1、视觉的刺激

图片是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它具有逼真、形象、美观、新颖等特点,多变的图片不断地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刺激学生活动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把活动场地安排画在纸上,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授课的意图。

2、多媒体的运用

适当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这个课件可以是有关技能学习的,或者是体育常识方面的,也可以是体育欣赏方面的,那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艺术造型、简明的文字显示加上生动的语言解说总能给学生以深深的触动。

3、听觉的变换

除了哨音,可以通过音乐、小号、鼓声来对学生产生刺激。如学动作时,播放点有节奏的音乐,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赛时,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小号和鼓声来加油助威,所有的学生都会身心愉悦的。

此外,在场地和器材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注意开发设计,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总之,只有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需求,让他们真正喜欢上体育课,就抓住了新课程的本质,也必能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我们的体育课也因此而永葆生机。

体育教育教学论文【二】【摘 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初中体育工作者要总结过去,放眼未来,转变观念,剖析自己,在实践中找到突破口,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改革。完成素质教育赋于我们的重任。

【关键词】放眼未来 转变观念 改变 教学模式 激发兴趣 突破

一、改变教学模式

1。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于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能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

2。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通过多年体育教学,在教学课堂结构这方面进行的改革实现了很大的突破。

例 如:

(1)三部分式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恢复和结束部分。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安排的六段式结构:

1)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

2)引起动机——满足活动愿望——适当降低强度,保持运动情绪——发展运动能力,掌握技能——恢复身心,调整——小结,布置作业。

(3)按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分阶段的顺序式结构。

“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既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碍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1。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

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一起构成的。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无情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不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并不相符。

三、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体育教学论文篇4

2.1、创造适宜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情境是引起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漫无目标的,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构思情节、设计情境。需要课前做好教师情绪的自我调节,设备、场地的认真准备等。情境的体现应当自然、恰当,激境的方法应当科学、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围绕实现体育目标来进行。一般来说,体育教学中的情境分为动员情境、鼓励情境、支持情境,有时还需要有批评学生的情境安排。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大学生体验到新奇、成功,体验到美的感受,同时,唤起大学生的荣誉感、道德感,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2.2、以学生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交往。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对待,学会去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疾苦和需要,主动去感受学生的处境,体验学生的情绪,信任和理解学生。这样会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增多了,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2.3、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融合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仅仅要靠上课的有限时间,还应注意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课余活动和体育文化。高校内的学生体育社团凝聚着大量的喜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在这片浓厚的“土壤”中实施情感教育,能更增加学生的锻炼动力和学习兴趣,效果甚佳。

体育教学论文篇5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

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2.2针对体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决措施

2.2.1强化师资团

队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

2.2.2提高招生持续性

必须要针对师资力量团队进行扩充,并且采取评职考核的政策来鼓励教师,每年引进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资团队,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持续为体育学研究教育团队提供支持。

2.2.3科学设置

课程科目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学生源就必须要充足,所以,针对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问题,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即便是区别对待也要以不影响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来降低分数,保证招生计划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报考,实现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发展。

体育教学论文篇6

1“.文化育人”。

我们从教育者的视角是这样看教育的,教育是研究人、文化和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为也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所进行的文化传承。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是以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过程,文化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对人施加影响,并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起作用。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对人起转化作用。1985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这样定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的过程。教育不是升学的工具,更不是培养高分的机器,而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它必须尽可能地把外在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它是对文化的积淀和重组。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文化育人”。然而“,文化育人”这一传统又古老的教育理念却在现实中不断受到冲击,使之变成了挖掘分数的机器、升学的工具,甚至是谋取职位的阶梯,完全背离了“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教育根本。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价值的教育,许多教师和家长不仅轻视人文学科,甚至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在他们眼中,学校培养对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考生”,在高等院校更侧重于外在显现技术、技能的培训,追求短期效应,追求功利主义,因而出现了不少“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高智商低德商,知书却不识礼”的现象。

2“.文化育人”和“知识育人”的关系。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必须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从教育过程上说,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但它却不能作为文化和教育的全部,那样就成了唯“知识育人”。教育应该是对人施以文化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因此,教育对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国际著名学者和文艺理论家余秋雨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化知识看上去很重要,实际并不是那样,素养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讲文化指的是单纯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校长职业化的首倡者王继华教授也认为:将文化传承理解为知识和技能传授是片面的。知识育人将会导致人缺少人性和道德方面的素养,而“文化育人”会将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和素养。用“知识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是有缺陷的人,而“文化育人”培养出来的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说:教育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知识或信息。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也十分重视人文教育。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词和诗歌可以使人长志气,明白得失功过,学会与他人相处,可以抒怀,这都是走向文明的途径。以文化育人的视角看来,受教育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知道知识的意义并与之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表达教育的理想、志趣和精神。进而使受教育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刻苦耐劳、锲而不舍以及团队意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晶“,文化育人”中体现的创新精神和自由意识是知识的获得和创造性生成的动力。

三、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

翻开人类的历史“,文化育人”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当前“,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被再次明确地提出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对教育核心思想认识回归。大学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坚持“苏联老大哥”的教育理念,仅仅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对大学体育的单一方面表达,是对体育“文化育人”的漠视,这样,必将导致对大学体育工作方向和发展方向的迷失,更背离了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

1.体育是一种文化。

虽然人们对体育的概念从狭义到广义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和总结,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的成果。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体育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无论是人类的起源,还是劳动创造的文明,亦或今后如何教会人类重新学会生存,我们都必须先通过运动人的头、手、腿等才能实现,并从中将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所以说体育不仅仅是竞技,不仅仅是强化体质,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播和继续。

2.体育充分反映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

人类通过身体教育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适应世界,无论是攀岩、探险、漂流等极限项目,还是田径、足球、篮球球类项目,甚至是武术和游泳,都是在人类挑战自然、适应自然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健身场馆功能不断强大,运动健身器材不断改革和创新。体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体育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反映了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成果。从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体育是教育的过程,它不仅仅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大量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现象。人类社会的是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对体育不断地渗透。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倾向等都会在体育的窗口充分展现出来。人类天性中的动机与态度、内收与外向、坚韧与脆弱、勇敢与怯懦,甚至是攻击性、表现欲等个性特质也在体育这个窗口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对其施以“文化”。

四“、文化育人”是大学体育的本质功能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积累、沉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传播、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并不是指大学校园、楼群、体育场馆等物质空间相比中小学大,而是指大学的精神层面大。思想独立、追求自由、文化交流与渗透以及学术研究和争议已成为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大学文化对受教育者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完善。

1“.体育文化”是大学体育的灵魂。

在当代大学体育中,无论是原创的体育还是传统体育,都需要“以文为本”,它能使大学体育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发展,没有了体育文化,大学体育就失去了核心和灵魂。只有将体育文化的内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全面渗透,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生活习惯逐步养成,而不是流于形式。

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价值取向。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在大学校园中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人们在长期的体育生活和活动中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法制观念等。体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对生命的价值观和对健康的价值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将逐步形成以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伴随其一生发展价值取向。通过“体育文化”的不断渗透,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同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体育文化内涵将使大学体育不仅仅作为改造人体形态和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同时还会成为有一种生活哲学,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体育文化”促进大学体育目标的实现。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与其他多元的教育观念并存。体育文化通过对人进行的体育活动中不断渗透并深刻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健康观、法制观和生命观。大学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发展状态,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和谐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身”是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以及运动能力。“心”是指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当外界环境、自身及其他人改变的时候“,身心”应该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其变化,达到“身心和谐”。只有坚持“文化育人”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大学体育的育人目标。

体育教学论文篇7

着眼于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调整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综合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

2.“三化”:教学模式科学化、教学管理规范化、课外活动多样化。

教育模式科学化:教学过程中,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教学管理规范化: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方法,要用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

课外活动多样化: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既能面向全体同学,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五性”:方向性、主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全体性。

“五性”:评价“一本、三化”的理论依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遵循的原则。第一,把握方向性,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突出主体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坚持全面性,不仅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第四,注重基础性,必须做到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第五,体现全体性,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二)实施“一本、三化、五性”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把握教育规律,着眼于使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要由身体发展教育转向身心素质教育,由重技能传授向培养体育能力转变,由共性教育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加强健身、健心等理论的传授,突出体育的愉悦身心功能,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和激励。

2.转变教育目标、更新教材内容,建立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应转变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个性,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改变,选择以健身体育、终身体育为中心的教材,更新教材内容。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为中心”转移,将“技能论”、“体质论”、“娱乐论”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实效性。

3.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全面意识、重视个性发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表及教学内容、环节,力求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在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与健身方法的过程中把握时机,抓住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育体与育心共同发展;重视教学中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挖掘美的素材,让学生体验体育美,在体育美的熏陶下,产生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美学素质。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生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习中的独立人格。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生积极去吸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发展与提高。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设计与评价,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合作学习,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一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结语。

近年来,围绕“一本、三化、五性”进行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方向、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必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弘扬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才能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摘要]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摆脱旧的教学思想束缚,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一本、三化、五性”的素质教育模式,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云.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8,(9):45~47.

体育教学论文篇8

1.2宋代体育教育功能解析

就体育育人作用而言,大多数“学记”都有涉及,鉴于文献垒列之涌赘,仍以所列文献为核心具体解析,择其他“学记”资料旁证补充。

第一,体育是培养文武兼备人才不可或缺的支撑。文献条目1谈到仙游县在建学时,“其南垣设射棚,亦示乎武者文之威也”明确说明建造体育场地其本身就具有示教作用,且通过习练达到文养内涵的外在威严展示,所谓“武者文之威也”。宋代是完完全全的文人政治,极度右文是宋代特色,文人不仅要处理国事,还得驾驭武将,带兵打仗。刚烈、气节是文人必须通过教育获得的优秀品质。因此,兼具文的智慧和武的气节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一如宋代李石在《武备疏》所言:“文武相为经纬之术,二者要不可偏废”“尝谓虞舜干羽之舞,人徒知其为文德,不知其以蹈厉之节而寓其击刺之威,以明不轻用武也。”这是体育育人的最高追求,蹈厉气节,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有亭以习射”“射有圃”等射亭、射圃建设,皆为完成此教育目标。而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就是此种教育的模板和榜样。

第二,体育是健全品德、格物致知的重要工具。由文献条目2谈到的“射不主皮”“或饮射之礼,或社酺之祭,或岁月之吉,必示以教法、序齿位,书其德行”可知,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涵养道德品质。通过“射”的活动过程,涵养品德,并通过“示以教法、序齿位”的教学展示,影响、规劝、训导学生遵循社会及生活道德秩序。即《奉化县学记》而言“为辟射圃以劝方来”。身教重于言教,是宋代体育教育的突出特征。通过身教的感同身受,推己及人,进而达到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诚使幼学者用力乎孝悌忠信之行,以及乎射御书数之艺,及其长也,由格物致知以至于诚意,而理无不明,由正心修身推而至于治国平天下,而事无不格。”溧水县建小学时就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来建造体育设施。人才培养是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所以,朱熹在《南剑州尤溪县学记》明确指出:“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敬恭,朝夕修其孝悌忠信而无违也,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及家,自家及国而达之天下者,盖无二理。”此教育结果的自然达成,今日看来依然爽目。如“射不主皮,取中鹄而为胜;智者乐水,每观鱼而纵乐。”宋代体育教育表达的核心内涵,也是宋代文化的核心内涵。体育教育成为展示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三,体育是完美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文献条目3“又次焉射饮讲肄之地,飞阁连洞,以壮瞩览……以辅儒事”“学之前环水以象洋……射有圃,粮有廪,书有库,斋堂庖厨,罔不备具”“列六斋以及学职之位于东西两庑,其南有轩,轩南有池,池上有亭,为游息之地,其外为射圃”“射有圃,先贤有祠,藏修息游,无一或缺”可知,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无论视觉、听觉还是触觉等感受,都是非常美妙的。在“环水象洋”“飞阁连洞”“池上有亭”“浚清池,植以花竹,缭以周墙”这样的环境中锻炼身体,无疑会受到学生青睐。今日体育若是这样的环境,想必就不会如嚼鸡肋。所以,《襄州迁学记》称“射圃规之”之地为“燕息之地”,一句“燕息之地”足以说明体育生活化的怡然。第四,体育是身心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而以岁时合射、合舞、合语,而书其德行道艺,此所谓教也。”文献条目4明确说明教育目的是涵养身心和谐发展,即“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一如张栻《邵州复旧学记》的记载:“优游乎弦歌诵读之际,有以固其肌肤之舍、筋骸之束,齐其耳目,一其心志。”第五,体育须承担文而化之的社会教育及引导义务。由文献条目5“射所以致众而论士也。众一而后论定……由此观之,以射致众,众集而后论士,盖所从来远矣”可知,以“射”吸引从众参与,具有聚众化俗又诱劝后学的社会意义。一如《奉化县学记》所言:“为辟射圃以劝方来。……今速之学既成,曰令曰尉岁时率士人行释奠,习乡射、饮酒、养老、冠婚、丧祭之礼于其中。”“揭之曰公堂,旦夕讲劝、岁时乡射之宅也”“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学校习射场所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学习场所,学校教育程式自然成为教化百姓的主要模式。正如余闳《重修学记》所言:“学兴而风俗美。”第六,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体育学习内容。文献条目6“故由十岁出就外传,学乐诵诗,与夫歌舞射御,皆有序而不紊”传递出这样的讯息,即体育学习内容是有序递进的。正所谓“六年教以方名,十年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有五年舞象,学射御”。教育内容层递前进,不失为完成体育教育目标的一种好方法。比起现行体育教学专业化、选项化改革因大中小学衔接阻滞,致使学生学习处于混乱状态的体育课程设置要合理得多,此设置至少保证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不断进步的。第七,学校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共存。文献条目7“四斋之外,更立武斋。斋之外为射圃,圃之侧为饩廪”把“武斋”与“射圃”分开并提,说明两者是不可替代的不同内容。说明普通学校里也设有武科专业,应是专门培养武学专科学生。类似今日普通高校里的体育学院。《武冈军修学记》谈到的“讲堂斋馆渐次修治,移正录位于武庠之侧,司计位于殿之东偏。仍射圃旧址,更命缮筑”则指军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武学,相当于今日的体育院校。而且,武科专业学校的学生也必须修学“射”的基本内容,因而“仍射圃旧址,更命缮筑”。由此可知,“射”是所有学校都必须修习的基础体育内容,武科专业学校也不例外,普通学校可以根据条件设立武科专业。总而言之,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并存。

体育教学论文篇9

健康促进的理念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被提出的,直到近几十年来人们面对的健康威胁逐渐增多,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健康促进的理念才得以受到重视。健康促进理念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健康促进时代的开端,也使健康促进理念得到不断传播和发展。健康促进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和改善人们健康状况,其面对的对象是整个人群,即全人类,实现的途径是通过不断的健康实践。健康促进是要将一切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领域以及政策法规整合到一起,共同为人类健康卫生事业服务。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健康促进作为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人们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条件,促进人们自觉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

二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实行健康促进的意义

(一)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是实施健康促进的有效载体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实行健康促进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生活的关键时期,决定了他们是实行健康促进的最佳目标人群,从学生抓起健康教育问题是目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的可塑性非常高,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容易产生波动,是一类易受影响的人群,所以容易形成不好的健康及行为习惯。学校作为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进行健康促进教育的最佳场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未来,是健康促进的重要使命。学校要重视体育健康教育,将体育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促进实施的有效载体。(二)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不仅是实施健康促进的有效载体,也是健康促进的主要内容。学校要在体育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健康促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增加健康促进的内容。学校健康促进,主要是指由学校促进健康,学校要以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健康为最终教学目的,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成熟的健康知识体系,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健康促进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的健康促进作为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求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地方,也要求学校成为学生获取健康的场所。因此,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促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致力于健康知识的传播,树立学生健康的理念,并最终落实到健康的行为。

三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实施健康促进的特点

(一)健康促进重在实用由于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实施健康促进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情景要求,因此健康促进的模式要重在实用,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关于健康促进的理论模式有很多,但我们要选择的健康促进模式要具有一定的成熟度,能够对健康促进进行分析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学校的健康体育教学,并获得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所选取的健康促进模式要以健康为主线,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感知到自我健康的状态,能够感知到健康促进行为的优势。学校健康促进模式为健康促进行为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根据相关模式对学生的健康促进行为进行评价与指导,但由于学校健康促进模式针对的是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健康促进模式的有效性。(二)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化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其课程的设置必须科学化、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健康教育这一终极目标,实现健康促进体育课程更好的实施与应用。虽然到目前为止,学校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已经进行了几次改革,但还是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依旧缺乏趣味性,失去了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真正的本源,失去了健康促进应有的实效性与科学性。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体育课程的设置还是相对保守,毫无创新,没有对体育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不要因为学生对某些体育项目缺少兴趣就忽视,也许有些项目在初次接触后会令人比较厌烦,但我们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旦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后,便会受益终身。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多安排些学生一旦接触就会喜欢上的体育项目。实行这一课程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三)健康促进评估注重整体学校是实施健康促进教育的关键场所,但目前对于如何在学校体育健康教学中评价健康促进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对于健康促进的评估,有三个主要的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是我们要如何界定体育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即哪些活动是可取的,哪些活动是不可取的。其次是如何界定体育健康教育的评估方法,即哪些方法是可取的,哪些方法是不可取的。最后是评估体系对实践的指导能力。由于健康促进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对于健康促进的评估要相对全面和注重整体。对于评估方法的选择,不仅要体现教师健康促进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还要体现学生健康行为的改变和健康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更要体现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四)健康促进重在指标价值健康促进的价值标准在于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的健康状况是评价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有效指标,也是学校推行健康促进的价值指标。选取的价值指标的合理性关系到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政策要求。从我国目前的学生健康标准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选取的价值指标,处于测试阶段,有一定的难度性和不可控制性。其次,价值指标的结构不合理,目前关于学生的健康标准和健康评价指标多反映学生的速度与力量,而缺少身体灵敏度和协调性的指标,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展的时期,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学习,构建合理性科学性的价值指标评价体系。学校要加强体育健康教育指标的倾向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健康价值指标更好的在实践水平得以实施,全面推进学生的健康促进问题。

四健康促进理念引起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健康促进的理念引导着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事业的改革,影响着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变成学生的终身体育目标。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促进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把健康促进的理念导入学校体育改革的教学策略中,不仅能够体现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能体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将终身体育作为学生的目标,了解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密切关系十分重要。学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大环境,应努力倡导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科学体育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改变不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树立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理念,形成健康的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最终实现终身体育,使学生受益一辈子。(二)以行为干预理论为依据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呢,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不能够只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运动以及运动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科学的运用体育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行为干预,督促学生养成稳定的体育行为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关键在于有干预行为理论作为依据,核心在于出现行为改变。学校引入健康促进的教学理念,将其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并运用行为干预的理论与方法,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引导指正,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以体育行为干预理论为依据,可以分析体育健康行为的形成因素与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体育健康行为的促成因素,实现对体育健康行为的综合干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改变不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逐渐形成科学的健康体育生活方式。(三)以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整体改革为内容健康促进理论,不仅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还有利于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形成。构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要以推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整体改革为内容,弥补原有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形成较为完整的,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策略。学校健康促进教育是健康促进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延伸,是以体育活动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策略。依据健康促进理论,以体育活动为手段,通过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科学的体育教育环境,提供合适的体育健康服务,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最终获得健康的体魄,并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

随着健康促进教育理念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健康的科学的体育教育活动,创建健康的舒适的体育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健康促进的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在健康促进的实践中养成健康生活行为,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健康人才。

作者:杨清华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林莉,孙仕舜,董德龙.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71-74.

体育教学论文篇10

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在后现代主义观点的审视下显得机械、简单、刻板、僵硬的特点。学校体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其次,还存在强迫式体育运动情况,参与体育不是来自于学生内心的情趣所致,而是一种强迫,家长强迫孩子运动、老师强迫学生运动。体育运动变成了学生负担,体育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而恰恰相反是无休止的烦躁与痛苦,这样的一种被迫运动状态如何能使身心得到锻炼,最多也不过是及格万岁罢了,“其结果是学习对学生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苦役;不是灵性的滋养,而是精神的荒芜”正如美国教育家卡伯莱早在1916年一针见血指出,“我们的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是工厂,学生在其中作为原材料将被制成产品以满足生活各式各样的需求。后现代教育思维认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不是机器,不是制造社会工程的零件。

学习、考试都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活出生命,活出尊严,活得快乐,活得舒展;而不是活得机械,活得萎缩,活得憋屈,活得痛苦。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教育是把学生引向‘活’路,而不是用无生命的知识积压他们本来存有的创造空间,把他们逼上死路。”

2.后现代教育观点给学校体育的启示

2.1体育课应重视身心合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教育

体育教师应懂得视学生的身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反对分裂学生的身心。我们面前的学生不是身心分离的,而是身心一体的,他们是“整合成一体的人的存在。”因此,整合教育强调对学生身体的重视,强调学生身心愉悦对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人的身心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怀特海看来,“当教师进入课堂的时候,他首先要做的第一件是使他的班级的学生在那儿高兴。

2.2注重学生的运动参与与感受

运动应该是一种宣泄,一种释放,或者说是一种享受,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能够体会这种参与的良好感受要比学生被迫的学到一点点技能要重要的多。在我看来,参与的热情和感受的获得要比技能本身重要,有些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学校有机会学习,但是在课程结束不久,由于疏于练习和缺少参与的条件和机会,他们就会迅速的忘掉学习过的动作技术,而当时获得的感受是很久甚至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学校、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

体育教学论文篇11

二、加强规范性教学,培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

体育教学场所一般在室外进行,由于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范围也较广,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很难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新生上体育的第一节课就是课堂常规的介绍,从学生着装、集合、队列、借还器材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体质增强,必须承受一定的负荷运动量,我们认真采取不同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次数、组数和时间,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球类教学比赛中,以规程规则作为学生的行为规范,使比赛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多年来我们把握体育规范性强的特性,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在各种运动操练中严格按规范办事,在体育竞赛中严格公正、准确的执行规则,对违反规则的言行批评教育并按规则处罚,对投机取巧、损人利已等错误行为及时严格处理认真教育。在长期参加严格规范的有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师培养指导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把握集体性的特点,融会贯通思想教育

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目前以班为单位,根据内容不同分性别、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长期在班级中学习、练习、比赛,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先决条件。在体育教学中游戏和竞赛活动频繁,无论哪次活动都面临一个为集体争荣誉的问题,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学生只要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为集体荣誉做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他就能充分体验到内心的愉快和喜悦,把所承担的义务和自己内心的需求结合起来。在体育竞赛中有主力队员、替补队员,还有工作人员和呐喊助威的啦啦队员,每个学生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在为集体荣誉这一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组织、热爱集体的情感,并深入到道德、责任感、义务感这样一个高层次上发挥其作用,从而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也是体育教师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大好时机。通过班级教学比赛、拔河赛、集体接力赛等项目使学生明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团结合作才能发挥水平赛出好成绩,否则个人主义出风头及关键时刻不出力,互相埋怨,将会影响集体成绩,甚至导致失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是培养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中心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充分把握体育教学集体性强的特性,随时随地把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融会贯通于教学全过程。多年来我们在体育活动中大力提倡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体育使学生认识集体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战斗堡垒,必须以实际行动维护它。

四、公平竞争、克服困难,提高思想品德水平

体育比赛规则确定了强弱、快慢、高低、多少、轻重、长短、远近、大小等数量上的等级和差别,运动员在公平合理,双方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进行比赛。由于竞赛,必然存在输与赢、先与后,因此正确对待竞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是每个学生应该做到的。体育比赛不同于文艺节目,不是按既定的乐谱、脚本设计来实现,比赛场上千变万化,比赛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实力,可是最终的结局决定于多种因素的较量;有技术、战术、素质、心理、智力的纵横交错;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妙搭配,体育比赛的结果常常失之于一念之差,得之于转瞬之间;“偶然性”“爆冷门”不时发生,戏剧性变化屡见不鲜。普通体育课虽然不像专业比赛那样的层次,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是相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体育运动竞争性强的特性,组织宿舍为单位的篮球、排球比赛,密切联系实际的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同时启发诱导学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和磨练,在教学比赛中根据项目不同特点,要求学生“重在参与”,用自己的力量克服比赛中碰到的阻碍和困难,发扬勇于拼搏精神,提高思想作风。即有比赛,就有输赢,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胜负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比赛过程中,我经常讲,单纯以一场的胜负论英雄是不全面的,任何一场比赛的胜利者不可能十全十美,而任何失利者也绝非一无是处,通过课后讲评小结,教育学生胜固可喜,败亦掀然,要雍容大度,我们要更高更快更强,我们也要团结友谊和平前进。

五、结合实际教材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

学校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强。掌握任何一项运动技能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掌握运动技术要经过泛化、分化和自由化三个阶段。经历动力定型的过程要学生付出很大的体能和体力,在练习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感觉;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例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活动,在此情况下就需用坚强的意志来克服一系列心理情感。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是一个锻炼身体的过程,也是培养共产主义意志作风的过程。跳高是一项以失败结束的田径项目,在学习练习中,正确进行示范,鼓励学生用于挑战自我,征服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项目是女生的一个困难教材,给她们一些特殊关照,运用启发诱导方法,肯定她们动作掌握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与表扬,树立信心,这种多鼓励、多帮助、多启发表明了教师对她们的理解和体谅,使她们感情上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调整,自尊心得到补偿,能够正确的对待自己,从自己实际出发,确立奋斗目标,稳步提高。体育教师这种无形和有形的心理关切,可以达到慰其心、增其志、长其识的教育效果,使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这些项目的学习任务,在课后小结中,从跳高和跳箱这些项目取得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加以引申:人的一生也正是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弱点,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得以进步发展,鼓励学生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要包乐观主义态度,像对待跳高和跳箱一样,勇于克服困难,具有超越自我精神,使期思想境界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体育教学中抓住其实践性强的特性,结合体育教材特点和突发事件反复地、耐心地教育学生,根据运动技能掌握的阶段,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勇敢顽强,经过几十次上百次的刻苦练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六、体育教学中促进“心育”的方法

1.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同他们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2.互助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温暖法。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

4.竞赛法。人的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6.感染法。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自信心。

7.诱导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放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

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结合体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艰苦的,内容和形式是独特的。在教育的态度上教师要从爱字出发,以信取威,不搞以威取信和以压制服,创造和谐融洽师生相互信任的教育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耐心说服、诲人不倦的精神,不厌其烦的教育学生、磨练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其进步要充满信心,坚持以表扬为主、正面教育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我们体育教学就以运动和身体联系为基本手段,对学生机体进行理想培育,并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的培育过程中,进德、益智、促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们将努力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人才而勤奋工作。中国网为您提供教育论文服务。

参考文献:

[1]葛新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58-59.

[2]崔树平,周月红.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验与研究[J].

体育教学论文篇12

1.2体育校本教研氛围不浓厚,课程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

校本教研是推进和实施体育教改新课程的有力途径,是提高教学工作者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然而在体育校本教研管理机制中,我国小学体育在教研管理体系方面仍然有失,校本教导监督不严、教研组管理部协调不合理、各体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校本教研管理体系不健全、在例行的体育校本教研氛围不浓厚等等都导致在实践的体育教改方面面临着“碰壁”的情况,种种问题层出不穷,致使在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体系方面也出现了或重或轻的问题。在教师区域性缺编问题上有待及时更新和改进。体育教师总体的缺编、体育艺术教师结构性缺额等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体育锻炼观念落后,体育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小学生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对于体育锻炼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劳动干活、走走路、做做事就行”的阶段。而学校受制于教育评价的影响,因为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所以也就自然地忽视了体育教学,而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了文字课上。除此之外,当前我国中小学,几乎就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大部分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都是“半路出家”的,或者是稍微爱好运动的非师范类学校毕业改行教师,或者是一些部队转业安置的教师,甚至更多的还是采取语数老师兼任的方式。而这些体育教师大多没有经过长期的专业培训,缺乏基本的体育教学常识,更别说知道多少体育医学、体育心理等方面的理论性知识了。何况,从事体育教学还存在评价、晋级的短板,更是难以吸引年轻教师向体育专职教师转型。

2合理设置课程门类,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早在2001年教育部所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是说学校有权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因为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是千差万别的,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有自己喜欢的课程可上,开始单一门类的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需要,所以要想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就必须合理的设置不同门类的课程,以此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方面学校应将校本课程设计成两种形式,一是自选式校本课程,学生根据学校开设体育校园活动,自主选择哪一项体育课程,同时,学校也会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增开新的校本课程,自选式校本课程就是要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样特长。它主要满足了不同学生需求。二是嵌入式课程,一年级开设健美操,文明礼仪;二年级开设花样皮筋和编唱童谣;三年级开设跆拳道和武术;四五年级开设花样跳绳;六年级是科技制作和劳动实践。嵌入式校本课程就是要满足学校特色发展需求,通过嵌入式校本课程浸润学生的灵气、朝气、正气。

3挖掘教师的资源,按需配备师资

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只有配备合理,才能让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的编排教材、组织教学,学生才能学友所长,以此提高体育、艺术教师配备水平。在配备兼任教师时必须做到:课时相对集中,确保每位教师每周兼任课时大于8节;跨年段兼任体、音、美课时;参与体、音、美学科的教研活动及培训;没有特殊情况,体、音、美专业毕业的教师原则上不得转岗或兼任其他学科,已经转岗的应转回原学科任教。加强体育、艺术教师培训培养。体育、艺术“人人”工程。重点推进三项“人人”工程。一是通过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学习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通过竞技与群体结合,以“3球、3跑、1操、1器(3球指篮球、足球、乒乓球三大联赛;3跑指田径、定向比赛和冬季长跑;1操指健美操比赛;1器指器乐为重点),举办市、镇(街道)、校三级联动的学生体育、艺术赛事,让学生广泛参与到体育、艺术活动中来;通过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艺术特色项目,让每位学生每年完成一次体育达标和艺术素质测评。总之,我们经过多种途径的筹措,所涉及的每一个科目都有教师任教,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奠定了基础。

4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众所周知,很多孩子是凭一时兴趣而对体育产生兴趣的,三天热闹没兴趣,就不再愿意学习了。学生是希望得到别人肯定和赞赏的,体育教师可通过展示—激励—进步—再激励—再进步以此来体现孩子成长的基本心态。为此,体育教师可为学生搭建各种体育形式展示的平台,首先我们将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根据体育学科中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设置主题展示月活动,构建体育艺术特色人才基地建设工程,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建设学生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基地,依托现有普通中小学,努力建成3所学生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基地。建立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制度以及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除此之外,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规范办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证体艺课时。强化日常体育艺术教学,巩固教学基本建设成果。创新教学模式和活动载体,尝试用学生自愿申报与个性特长相结合的方式,打破班级授课制,以年级段为单位,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开展分项教学。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育、艺术活动。完善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制度,科学设计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和评分标准,引导学生自觉强化日常体育锻炼。

5以体育文化节为介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体育文化节是广大青年喜爱的娱乐活动,使学生在体育训练的同时享受到体育游戏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满足体育活动的欲望和需求。每年举办全市学生运动会和艺术展演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中小学生艺术节。校本课程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它延伸了国家课程内容,拓宽了育人渠道,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了学习内容多样化,师资来源多样化,施教地点多样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从而达到人才培养多样化,尖端化。因此有人说学生成长在课堂,成才在课外。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每天锻炼1h、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使体育锻炼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建立全市中小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制度和以生源初中和生源小学为单位的学生体质监测公告制度,每年对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结果进行通报。开展中小学生运动处方试点工作,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相适应的运动锻炼方法。

体育教学论文篇13

我们按照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实际需要,由学有专长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并进行相关专题的教学,改变通常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教学惯例,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特长,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术背景教师的熏陶下,多角度的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学术思考。

2.1改革教学内容,提炼教学专题,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打破了原先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章、节、目,按照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从学生思维方式的实际和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从新编排,并凝炼和确立教学专题、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介绍前沿热点学说和有争议的问题,拓宽学生视野,并结合体育实践附有思考与讨论题,强化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课堂讲授将若干知识点进行横向串联,并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和新成果,贯通后续课程,避免简单重复。[4]共设计七个专题内容:一、体育法学基本理论(体育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介绍);二、体育法律关系主体(重点体育社团);三、体育法律制度(学校体育法律制度、社会体育法律制度、竞技体育法律制度);四、体育产业的法律制度;六、兴奋剂及其相关法律制度;七、体育纠纷与解决机制。

2.2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2.1启发式课堂教学笔者具有多年研究生课程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是研究生也没有养成课前事先阅读和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依靠个人讲解来完成授课内容,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而我们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教学进度设立小专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大量准备工作,让学生在讲台上讲解,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授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责任感,节省知识点的铺垫时间,同时深化了相关知识,这样的授课过程能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5]鼓励课堂提问,形成互动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归总,要起到适时适当指导性作用,指引学生勇攀科学高峰。2.2.2以探讨的方式促进交流讨论是实践专题研究性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因为要参与课堂讨论,所以学生在课前会做好相关预习,他们会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和资料来完成课堂的讨论参与,这将有意于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面。我国《体育法》从1995年10月1日实施至今,存在着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对此体育界和法律界也存在颇多争议。一是全民健身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如,《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制度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安全保障等);二是竞技体育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如,职业体育联赛和俱乐部规范管理、职业运动员权益保障、反兴奋剂有关法律问题等);三是体育社会团体的法治化建设(如,体育社会团体的性质、法律地位,与政府、社会、企业等主体间的关系等);四是体育产业相关法律制度研究(如,体育产业立法的主要问题、对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等);五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其它法律问题(如,建立健全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等)。如竞技体育中的赛风不正和丑恶现象的法律治理问题、体育活动中各种不同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体育市场、产业发展的法律规制问题、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使用和法律保护的问题、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的讨论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不是主导者也不是裁判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掘学生的潜力。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自由发言、辩论与讨论,将激发学生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下,有利于其思维的连动性、跳跃性和整合性,不仅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挥,达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2.2.3视频资料展播与热点案例分析最好的学习教材是视频资料展播、热点案例分析,可以从更加直观的角度向学生展示体育法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便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体育法学基本原理。改变过去体育法学的教学以单纯的法条理解和法条记忆为主的模式。案例教学更能适应当今社会飞速的发展与变迁,司法实践中就出现过许多受关注的典型体育案例,如姚明诉可口可乐公司肖像权侵权案:个人肖像与集体肖像之争;长春亚泰俱乐部诉中国足协行政处罚不当:行业处罚的司法介入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讨论分析案例的不错选择。教学案例的挑选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经过教师的筛选,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要给予及时的点评,总结学生的观点,并给予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凝炼出案例中相关的法学理论。以案例为线索,利用案例进行的分析和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基于理论学习而展示自己思维和能力的情境,不仅可以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还可以使学生的朴素的想法与案例结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改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3.1以问题为主线,实行开放式教学启发学生在体育法学的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产生从探索未知到体验未知和揭示未知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分组讨论,促发竞争,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掌握重点难点,还可以拓宽学术视野,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2.3.2研究性学习与毕业设计联系,延伸教学效果体育法学是一门横跨两个领域的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教师会在每个专题教学中点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分析,鼓励每个学生勇敢的发表个人的观点。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书面的分析报告、论文等作为考评的依据,质量优秀的还可以推荐其发表或参与各类论坛。同时,在体育法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思路,新的研究选题,这些成为了一些学生毕业设计的创新理念的来源。每年都有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选择体育法学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学生的创新设计中还有的申请了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项目。实践证明,自实行专题研究性教学以来,以体育法学内容进行的毕业设计,其毕业论文质量普通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持续发展。

3《体育法学》课程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分析

专题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是围绕重点有针对性展开的,因此对于体育法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作为专题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的相关科研能力将获得提升

专题研究性教学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活动实施的主体———教师应具有更高的理论素养,更强的教学活动驾驭能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深层理解。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在理念上创新,在教学观念上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思想。不仅要把书本系统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解决问题。从事专题性研究教学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还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树立大学科知识观,以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应用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教学重点,因此通过对专题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研究性教学观,使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对前沿研究成果进行吸收和总结,从而增加了教师的知识积累,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使教师教学的内容有深度和高度,使教学的开展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2作为专题研究性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获得提升

奥苏伯尔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在研究学生学习认知行为时提出两种不同的分类。一、依据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二依据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加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因为这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法的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以此理论为指导的。体育法学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放式的教学课堂,积极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一种更为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加深对体育法学知识的理解,在讨论,辩论式的交流中提高了人际间的沟通技巧,提高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知识转化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专题研究性教学能够表现出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它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可以有效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充满自信。再次,又因为专题研究性教学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关系,无论教者或学者都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都不会产生压抑或强制的情绪,有利于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专题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对于体育法学课程的兴趣,充分交流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这样的兴趣和愉悦的情绪往往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之后,成为他们课后自主学习的动力,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完成学习,这对于体育法学课来说是一个好的导向。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