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实用13篇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

1.教师专业化。世界各国对教师的态度逐渐由量的追求转向质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就教师个体而言,要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拥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素质。

2.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包括重在奠基的师范生阶段的专业化、重在适应的入门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和重在提高的在职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其中作为职业定向的师范教育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它是教师教育的起点,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全过程提供基础;其次,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以师范教育为核心,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正在逐步推进开放的教师准入制度,这对高师院校的办学及师范生的就业是一个直接的挑战,师范生除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在教学实践能力上有较强的优势,才能在开放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3.教育实习评价。对实习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教育实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教育实习评价的功能有三:第一,检查甄别功能,通过教育实习评价,强化实习的管理监督和甄别优劣,但这种功能在强调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新形势下日趋弱化;第二,激励导向功能,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给实习生提供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激发自觉提高从师素质的内部动机;第三,诊断改进功能,通过评价使实习生反思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同时也给实习的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育实习评价在教育实习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探讨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策略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教育实习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教育实习评价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师的教育实习评价大多存在着虚浮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评价内容不完善。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对实习生评价考核只包括三部分内容: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研究,缺少对师范生的个性品质、创新能力、师德修养等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因素的考查,不能合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差。实习指导教师之间能力水平、工作态度等存在着差异,评价标准的模糊、可操作性差使指导教师把握不好评价的尺度,造成评价的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出现能力相当的实习生因指导教师不同而成绩相差很大的现象,成绩不合理。

3.评价主体单一。现有的教育实习评价主要体现为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实习成绩较少参考其他信息,不能多角度全面地反映实习生的真实表现。

4.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多数院校只是对实习生作出一般终结性评价,注重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实习成长过程,使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不利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5.评价方法和手段落后。基本采用纸笔评价的方式,大部分高校要求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统一填写《教育实习鉴定表》,再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院校指导教师分别评定各项成绩。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鉴定表由学生自己带回学校,容易造成评价中的人情分和随意性,让学生们感觉到评价不正规。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新的技术和手段,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育实习评价的理念

1.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个体发展。对实习生的评价应从整体着眼,使评价内容涵盖教育实习中的各层面和领域,除考核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外,还应考虑到他们在认知和能力上的个性差异,重视他们在创新能力和师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人的发展为本。

2.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参与和互动。参与评价的主体除指导教师外,还应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实习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析反思,以主人翁的方式调整思想和行为。同时让同学、家长、专家和管理人员等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评价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使师范生的从师素质取得进步并持续提高。

3.评价方法多样化,注重过程和发展。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个渐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教育实习的评价不只是评价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是过程性的。实习评价中尽量采用丰富多样的评价方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在一起。

转贴于

4.评价手段现代化,提高可操作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实习评价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可以有效排除评价过程中人为情感因素的干扰,而且有利于建立统一可行的评价标准,使教育实习评价更加科学规范、操作便利。同时,现代化的教育实习评价环境也将对实习生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产生良性的影响。

四、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策略

1.实习准备阶段——评价体系的完善及评价平台的开发。(1)完善评价体系。首先是确定评价内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包含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教育实习评价应以此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除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研外,评价内容应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丰富,将思想道德、职业修养、信息素养、个性品质、创新能力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实现实习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具体而言,可将这些素质整合到以下几个项目中:基本教学技能、教学设计、班主任工作、专业精神与人格、信息素养、交流与反思,然后对各项内容进行细化。其次是制订评价方案,方案中可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部分。基于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笔者建议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信息处理,该方法既有严格的定量刻画,也有对难以定量分析的模糊信息进行定性描述,综合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比较科学,能够得到较客观的实习成绩。(2)开发评价系统。教师专业化理念下的教育实习评价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够得以顺利实现,例如,通过互联网实现家长对实习生的远程评价;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中大量的统计和计算;将学生的过程性材料保存在电子档案袋中等等。因此,需要开发综合性的教育实习评价系统来完成复杂的评价工作,该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实习生过程性资料的展示;多元评价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终结性评价成绩的统计和计算;各种评价信息的。

2.实习进行阶段——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过程性材料收集。在实习进行的主体阶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记实实习生的发展过程并实现评价中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互动,同时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1)教育实习网站。建成开通教育实习网站,通过该网站除进行实习的日常管理外,还可以各项实习评价标准及优秀案例,为实习生提供努力的目标。(2)电子档案袋。每个实习生建立自己的电子实习档案袋,保存个人教育实习过程性材料,档案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教学设计(教案)、实习日记、教学视频、实习生活照片、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教研活动记录、实习总结等。(3)实习Blog。实习Blog可分为个人Blog和实习小组Blog两种形式:个人Blog主要用来展示个人电子档案袋的内容,并组织多元评价主体(实习生本人、同学、指导教师、家长等)的评议和交流;实习小组Blog用以小组实习信息(如试讲、教研、公开课等信息),展示小组实习过程并实现实习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2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业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培养合格体育师资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教学能力更是被推到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教育实习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巩固专业思想以及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必要阶段。在国外,教育实习普遍被当成毕业生从师前素质的集中表现,当成学生推销自己的首次面试,当成教育专业生存的基石。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河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实习生,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教育实习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20余篇,著作6部;有关“体育教育实习”方面资料近40篇。

2.2.2 访谈调查法

笔者设计了一个访谈提纲向河南师范大学2009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实习学生进行逐个访谈调查。

2.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法对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逻辑梳理,找出研究对象内在联系,从而得出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从两个方面总结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实习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实习学校存在的问题。

3.1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3.1.1 实习学生的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足,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靠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较为陈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全新的教育理念很少接触,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再适合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体育教育专业所学的课程理解性较强,学生花在这上面的时间极其有限,致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

3.1.2 技术技能运用以及课余体育训练能力差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的经历、经验以及与训练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课余体育训练中,训练内容明确,但安排不够合理。实习生在初次带队时,往往不知所措。

3.1.3 理论课教学能力差,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新课程改革,我们增加了理论课的分量。很多实习生不知道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中学的课程结合起来,站在讲台上只会按照课本讲解,学生听着枯燥无味。

3.1.4学生对实习基地的选择随意性大

目前,很多学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实习学校。所选择的实习学校条件有好有差,还有学生利用实习的时间外出找工作,并没有实习,只要求学校盖章。实习基地的随意选择不但不能保证实习效果,还使教育实习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环节。

3.2 对实习学校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3.2.1 部分实习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教师的教育思想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进程,导致新课程改革的下线执行乏力

我国体育院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这些滞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不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致使新课程改革在条件落后的地区无法顺利开展。

3.2.2 教育实习内容不完善,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教育实习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工作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但是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一般只重视教学工作实习,轻视班主任工作实习。同时,教育实习形主要还停留在不变的跟班听课、上课、组织活动、实习总结这类安排上。

4.结论与建议:

4.1 及时了解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适应中小学教育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科技的发展、新的体育科研成果不断地出现,要求高校在选择教材以及课程时,更加适应中小学教育的需要,还要更加重视培养实习学生的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4.2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但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还要虚心学习他人经验,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要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多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课余体育训练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4.3 增加教育见习次数,培养课堂驾驭能力

在教育实习初期,学生应该多听课。在实习过程中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4.5 实习形式要灵活多样

学校要积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方式,使实习形式灵活多样。

4.6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从严把关、全面考核实习成绩

实习基地是实习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决定性条件。高校要建立和联系更多优质的实习基地,增加经费投入。在各基地也要有专门的负责人,专门对学生进行管理,确保实习内容的完善,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各方面的联系,有效提高实习质量。对实习成绩的考核要全面,反映出学生各方面的实习效果。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已经由原来的执行者转变成设计者,由管理者转变成组织者,由督促者转变成参与者,由控制者转变成帮助者,由教书匠转变成研究者。教育实习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实习还存在不少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被人重视,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3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 培养目标的分类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三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育类型、教育层次的不同。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一般是工程型人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就落在了高职、高专教育身上。

技术型人才也被称为中间型、工艺型、执行型人才,它们的工作岗位在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等只有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才能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转换成物质形态。技能型人才还被称为操作型人才或技艺型人才,他们主要应该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两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既有分工的不同,又有层次的差别,当然不可否认两者也有交叉重叠之处[1]。

二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

教育类型的不同有两个标志,一是培养目标的不同,二是课程内涵的不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种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其教育规律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和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国际教育分类”中,将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为5A教育,和它相对应的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结构;而“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被称为5B教育,其教育规律集中体现在致力于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计划——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结构之中。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教育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即学生的职业属性的培养。

教育层次的不同在于教育功能的差别与教育内容的差别。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种职业属性明确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分工的层次之间天然而紧密的联系,诠释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层次。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职业活动对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就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高职教育的毕业生与中职教育毕业生层次的差别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表现为其综合性、全面程度、显现的责任、价值功能等的不同,即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复杂程度更高,从本质上说,这是真实职业活动功能层次的本源性映射。这种教育功能的差异决定了其教育内容的不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涵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教育内容的层次与其受教育者未来工作范畴的层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具体的联系,职业活动的作用范围与集成度表现为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的活动范畴呈现出层次性要求,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深度与广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常常是“面”和“体”的职业活动;中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一般只需要有能力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通常是“点”和“线”的职业活动。这种职业活动范畴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工作过程中深度与广度的差异,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教育内容层次的差别,其本质上是真实职业活动内容层次的整合性迁移[2]。

三 毕业实习报告是对教育类型与教育层次的具体反映

实习是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必要过程;实习报告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总体性总结和概括。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对整个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实习方法等进行系统而概括地总结,结合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且是如何解决和克服的,总结实习获得的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收获和体会,撰写成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实习报告必须有实习情况的概述和叙述,其中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详细,它主要是对实习过程中主客观条件、有利与不利条件,以及实习的环境等进行分析。

2.实习报告要有对成绩和不足的叙述总结,总结的目的是要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所在。成绩有哪些,有多大,怎样取得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多少,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都应当在实习报告中讲清楚。

3.实习报告应有对实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我们经历过任何一件事情后,总会获得一些经验或者教训,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只要我们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概括、总结,并将它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认识,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是获益匪浅的。

4.实习报告还应包括对今后打算的概述。通过实习,对所学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活动范畴有了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从而明确了努力方向和目标。

一份合格的实习报告,通过对实习环境、实习过程、实习内容的叙述,如实反映出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活动范畴,工作过程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从实习报告对实习中成绩与缺点、经验与教训的分析和总结,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等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合格的实习报告很好地诠释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

四 实习报告对就业能力的体现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方面内容。基本能力包括学习、人际关系处理、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发展能力包括个性创新与职业观等。其中,基本能力是基础,发展能力是核心,专业能力是保证[3]。

实习是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客观了解本专业职业活动范畴的开始。如何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尽快将自己融入新的集体,成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是一个高职学生能否适应工作环境,完成实习任务的基本保证。

实习报告中对实习时工作的主客观条件、工作环境的描述,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分析等,是学生对实习期间处理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也反映了学生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环境的认知程度。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将一些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可利用条件,反之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适应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也可以自我缩短和化解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的距离与矛盾,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使高职学生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这对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至关重要的。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对专业技能理论上的认知,要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到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中亲身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并加以灵活掌握应用。对实习中取得的成绩,获得的经验,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总结,同时,用专业知识对实习中发现的不足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了解掌握专业知识在生产中实际的使用方法;对所遇到问题的分析、研究、解决,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检验和升华,是对高职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的最佳诠释。从理论层面对实习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的分析总结,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为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专业基础。

发展能力体现在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否有独到的见解、较好地解决方案,以及对今后的职业规划等方面。在实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是否能够利用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找出较好的较先进的解决办法,对于一个高职生来说,是他是否具有良好职业发展潜力的最好证明。制定一个具备可行性的良好职业规划,是一个高职生对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具有正确认识的表现,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尽快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总之,一份完整的、合格的实习报告,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实习过程的描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控能力,也是一个高职生的职业观、处事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反映,是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4

实践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自主进行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科学研究及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配合理论教学、强调学生亲自实践的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产业管理是指以规范体育市场为目的,以实现经营目标为依托,由一定组织(社团、实体、体育行政机构、企业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体育产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管理、体育竞赛表演业管理、体育场馆管理、体育广告业的管理、体育旅游业的管理、体育用品业的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等。

2. 实践教学在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从党的教育方针中可以看到国家积极号召在教学中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知识根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听课等获得,而实践知识只能通过实践获得,因为实践知识仅存于实践中,这种知识不能通过简单传授来掌握,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与直接实践它的人相接触才能获得。而体育产业专业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学科,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实践知识,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手段。

3.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3.1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环节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专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学术活动三个环节。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四学年,占4个学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秋季,共16周,占8个学分;学术活动在每个学年均有安排,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20次校级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听论文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学术活动等,占2个学分。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65学分,实践环节14学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是8.48%,

3.2 专业实践教学的阶段与时间

3.2.1 实践学习的阶段

根据对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阶段调查,了解到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情况如下:

表1 实习时间与阶段表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习的比重占到85%,实习时间为12—16周,而在前六个学期进行的实习在实习的总比重中尽占到15%。可见学生参加过的实习主要是学校在第七学期安排的毕业实习,在前三学年很少组织过相关课程或专业的实习。第三学期是专业课学习的核心阶段,体育产业专业的课程中应用类课程占到47%,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在课程设置或周末、假期都应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从上表中学生参加的实践学习情况分析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进行过相关实习的学生很少,只有部分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主动安排过一些实习活动,可见实践教学在阶段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3.2.2 学生的毕业意向调查

通过对学生毕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57%的学生选择就业,25%的学生选择读研,18%的学生选择出国。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对于考研的学生这段时间正是考研复习的黄金阶段,对于找工作的学生这段时期各个用人单位的校园招聘也已经陆续开展,显然对于毕业实习时间和阶段的安排不太合理,有待改善。

3.3 实践教学的形式

图1 学生参加与喜欢的实践教学形式

根据访问调查了解到北京体育大学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集中、分散相结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其次是分散实习,再次是集中、分散相结合,而学生参加的委托实习和定岗实习的相对较少。按照学校对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实习阶段学校会安排学生到指定单位实习,或者由学生提出申请自找单位进行实习。51%的学生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到指定实习单位进行了实习;27%的学生选择了分散实习,即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进行实习;也有18%的学生采取了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而图1所示的学生喜欢的实习形式中有28%的学生选择了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一种挑战性相对较大的,在实习期间学生需要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的实习形式,可见有一些同学喜欢接受一些挑战性较大的实习安排。同时也有35%的学生喜欢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形式。

3.4毕业实习的总结和评价情况

3.4.1 毕业实习的总结情况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毕业实习的总结内容主要是学生写个人总结,根据规定要求学生每月需交一份实结,实习结束后对整个实习做总结,而在指导教师总结评定、召开教育实结大会、学生阶段性的自我总结方面做的不够到位,可见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的总结上内容较单一,主要以学生写总结报告为主。甚至有少部分同学选择没有总结,可见对学校要求的总结报告只是应付式的完成作业,没有真正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到的知识做统一梳理和规划总结。

图2 毕业实习的总结情况

3.4.2 毕业实习的评价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毕业实习的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实习单位先评,返校后指导老师决定成绩的方式,23%的学生不清楚具体的评价方式,可见在评价方式上没有一套完成的评价体系,学生选择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可见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实习成绩将如何评定。而在学生认为好的评价方式上,有47%的学生选择应制定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做到“有法可依”,37%的学生认为应指导老师、单位老师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可见,学生认为一套好的评价体系应当制定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以及指导老师、单位老师和学生自评相结合。

表2 毕业实习的评价情况

4 .体育产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4.1 体育产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体育产业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分类,按实践教学的内容和阶段可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氛围以下几个环节:

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也是在其人生旅途发生转折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

专业实验,通过开放性实验,使得学生通过对与专业课程配合的参观、认知实践、动手操作和演示等方式,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基础的目的。

专业实践,可分为认识实践、工作实践、社会实践。认识实践是在专业课学习之前,通过观看录像、系列讲座、参观等方式使学生对专业有关的工作场景有所了解;工作实践是指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际工作锻炼,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咨询、访谈等于体育产业管理相关的实践活动。

证书培训,是指根据国家的职业标准,培训学生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以取得与体育产业管理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形式。

学术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和专题讨论等。

毕业论文,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选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且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枢纽,根据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安排到与之相关的体育单位或组织,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场工作中,应是一种综合能力强、挑战难度大的专业实践。

体育产业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重视理论系统向重视综合应用转变,构建体育产业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图3)。

图3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4.2体育产业实践教学时间与阶段模型的构建

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建立一套有益于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阶段模式(图4)。

第一阶段:实践理论培养阶段,即本科教育的第一学年。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的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军训、系列讲座等,使学生熟悉和使用大学学习和生活,熟悉教学环境、方式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通过参加相关专家、教授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对体育产业专业的认知能力,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从内心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培养通过实践来教学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了解实践教学的内容、环节等,为今后实践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意识培养阶段,使得学生逐步确立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形成对职业发展的初步倾向和期望。

第二阶段:专业理论提高阶段,主要是指本科教育的第二学年。通过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专业知识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个阶段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门课程都要根据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参观学习四个环节,并利用周末或假期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微型实践、参观实习,使得专业理论课程得到有效的应用和进一步的掌握。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应该紧密联系所学课程,根据课程需要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或实习,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中的区别和差异,体会从事相应行业所须加强的知识准备,在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

第三阶段:社会实践能力拓展阶段,主要是指本科教育的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在这一阶段将要进入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学习,一些应用类的主体课程在这个阶段逐步开展和学习,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是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课堂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施。进过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具备了从事体育产业相关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根据自身的优势确立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方向,开展综合操作实践学习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毕业意向调查,依据照顾多数和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毕业实习要以就业为目标,尽量根据学生兴趣提供一个独立的岗位,由学生全权负责这个岗位的业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安排应尽量与自身既定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到准备从事的职业的相关单位开展实践,使得学生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变化,在实习中了解社会、提高业务水平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四阶段: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生参加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交流和专题讨论等活动。以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专业范围内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4.3 拓展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实习阶段主要采取的是集中实习和分散方式两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的选择实习形式,从而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在保留原来的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形式下,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安排学生参加委托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两种实习形式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挑战性,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委托实习是指院校将实习工作全权交给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全面负责这种实习工作。顶岗实习就是学生直接担任实习单位中的某一岗位工作,顶替这个岗位的人员工作,这样的实习形式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培养了综合职业素养。

在16周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前8周的专业实习可以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专业上辅导,并对学生有一全面整体的了解,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实习形式。后8周根据毕业意向的调查情况安排学生为考研、出国或工作做准备。对于选择工作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散实习、委托实习或顶岗实习(图5)。

图5 专业实习形式安排

4.4 建立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体系

4.4.1 实践教学的总结形式

实践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经验性课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将所学知识得到综合应用,并逐步积累经验,因此总结工作是实践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做好总结工作,及时了解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更应注重总结,总结在实践中自身存在的不足,欠缺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总结——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巩固理论知识,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实践教学的总结应包括:学生总结报告、指导教师总结、总结大会、学生自我总结。学生的总结应突出参加实践教学的收获、学到的知识、及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情况,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的补充和提高。

4.4.2 构建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图6)

图6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5 .结论与建议

(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够充实,环节比较单一。应该拓展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体系。

(2)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和阶段比较集中,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阶段,适当延长实践教学时间,根据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与职业规划适时安排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

(3)在组织形式上应根据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合理布置组织方式,实现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4)在实践教学的评价方面构建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体系,采取综合总结方式,采用自评、他评、师评和总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教艺体,(2003)7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常智.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58-265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给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新课标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都给体育教师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培养任务仍以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为重,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还沿袭着旧有模式,没有大的改变,课程内容与教材的选用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缺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人才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师资力量的摇篮,应与时俱进,抓住新课程标准的实质精神和要求,建立新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1.1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新课标规定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地、多样化地学习才能逐步达到。这意味着体育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不再是仅仅给学生传授体育技术,而是一门经过学科之间整合后形成的课程。它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多元的,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生理学、心理学、卫生保健学、社会学、营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及具备哲学素养、政治理论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1.2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新课标更侧重于对学生参与运动、组织运动、指导运动等主观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满足于动作技术的传授,而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即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等。

1.3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

素质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因素及专业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现。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片面地看重业务素质,尤为看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而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活动、组织才能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等。新课标的出台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其素质结构应为:既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又具有过硬的身心素质;既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结构,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他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为、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符合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进一步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课程体系

2.2.1课程方案总体情况 2008年教学计划修订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目前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三大块构成。必修课中,公共课总计804学时,占总学时的29.38%;专业课1392学时,占总学时50.88%;选修课中,公共选修、学科选修、术科选修各180学时,占总学时19.74%,详见表1、表2。

2.2.2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功能结构分析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功能结构可分为三组课程模块、两种形式。三组课程模块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两种形式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从形式上来讲,符合素质教育及新课标的人才培养要求;尤其是新计划中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拓宽了课程领域,增设了很多人文素质教育课;还有一些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和工具类的课程如概率论基础、网页制作、SPSS统计软件在体育中的应用等;以及一些实用技能课程,如汽车驾驶、野外生存、自卫防身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符合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师提出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及较高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但从学时分配比例来看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失调,必修课总学时数为2196学时,占总学时的80.26%,而选修课总学时只有540学时,占总学时的19.74%;而且,选修课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小,缺乏灵活性,如学科选修供选课程只有14门课程、术科选修19门,而公共选修虽然供选科目较多,达到68门,但却受学时总数限制,学生只能从中选5门课程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且我院选修课开课中普遍存在着全班共选一门课程的现象,这就很难满足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由上可见我院选修课所占比例过少,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导致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难以达到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规定。另外,体育教育专业既要求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同时又需要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同时开设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而我院现行的课程方案中教育类课程仅开设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而相关的师范类基本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书写等都没有开设。

2.2.3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类型结构分析 目前,和大多数体育院校一样,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型结构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术科课程与实践环节。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共1304学时,而学科课程加专项理论总共才476学时,仅占总学时的36.5%,尤其是专项技术共468学时,而专项理论却只有72学时,明显存在着重术科、轻学科的倾向,这就导致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中也不自觉地倾向于对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对其理论水平的训练,进而导致了学生技术水平高、达标成绩好,但教学能力差、讲解水平不高,有些学生毕业任教后甚至不会讲理论课。有学者曾将我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程设置与日、美、俄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过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体育教育课程中学科比例明显小于术科,而日、美、俄三国则相反。有数据表明日美俄三国的体育大学学科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在70%~80%左右,术科仅占10%~2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有着重技术、轻理论的传统。这一点在我院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也有显现。另外,现行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较少,仅有军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毕业教育等教育实践内容,而缺乏劳动教育、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内容以及学术活动等科研实践内容。

2.2.4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态结构分析 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通常指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学习的课程;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师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传统、信念、价值观等因素,也可称之为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众所周知,一个学校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显性课程大,也更为深远,但隐性课程的设置与形成的难度也更大。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活动较为丰富,经常开设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风的建设有较强的推进作用,但还不能把这类学生活动看成是隐形课程,原因有二:其一,没有很好地与课程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因此不能算作是显性课程的补充,隐形课程应该是课程内容在课外的延伸;其二,没有形成传统,很多活动都是昙花一现,应精心打造几项课外活动或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定期组织的活动如基本功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节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主观参与、组织、协调等各方面能力。

2.3教学内容与方法

2.3.1教学内容 通过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大纲的研究发现,在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实践部分的内容很少。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都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实践、自修与独立作业等部分的内容非常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践学时数也很有限,通常36学时的必修课程,其实践部分的学时大概只占2-4学时,有很多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偏重于理论的讲授,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等,其实验操作课时最多只占总学时20%;我院的术科课程教学内容也是以讲授和指导练习为主,大纲中规定了有关实践教学的安排,但实际上而有关学生参与运动能力、配合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裁判能力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很少,且手段较为单一,大都是以教学比赛的形式来安排。

2.3.2教学方法 我院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依旧按照传统的三个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多以讲授为主,照着教材满堂灌,很少有教师敢于尝试使用一些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的例如建构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法等。导致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进而厌倦读书,厌倦学习,因为这些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与学生的实际兴趣与需要相脱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知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可以说我院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创新,不适应新课标的教学发展要求。

2.4考评体系

2.4.1学科课程考评体系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考试通常采用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加而成。通常平时成绩的分数只占总成绩的20%,而卷面成绩仍然是决定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其考核方式主要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考试以及调查报告考试等几种形式。总体来讲,还存在着笔试多,口试少;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创新,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4.2术科课程考评体系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考试采用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加而成。而期末成绩仍然是决定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其成绩主要由理论考试、技评与达标、综合能力等构成,形式较为单一,通常是教师评价为主。实践中,术科考试仍不能摆脱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考核观念,虽然各门课程的大纲基本都规定了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技术评定、理论、综合能力等多项相加而成,但技术评定与达标往往占总成绩的80%左右;而出勤、课堂表现、教学能力、综合能力总共只占20%左右,且往往教学能力与综合能力部分的评分也以技术分作为参考,技术好的自然而然综合能力会得到较高的分数,这已经成为教师评分的一种习惯,这样做显然有失公平,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不利的,个别项目的专修课程甚至还没有综合能力的考核。另外,考试标准一刀切,没体现区别对待,也没有体现出新课标下重过程性评价的要求。

3.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3.1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课程设置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压缩必修课程学时数,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三类课程的结构,建构起突出教育性的课程体系。在巩固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同时增加教育科学课程门类,开设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课程,如教学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等,改变体育教育专业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

其次,适当增加选修课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在保留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边缘学科到选修课程中,使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自己想学的课程,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再次,完善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纳入学生的培养体系并实行学分制,增加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学时,以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为主,军训、入学教育为辅,增设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实践课程,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一个功能结构健全、类型结构科学、形态结构合理的课程新体系。

3.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为适应新课标要求,必须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课堂上我们往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法导致学生参与性不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思考问题,没有较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不浓。如果我们多采取自主的、合作式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即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将体会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总结。这样的方法更能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能符合人才培养的目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3.3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评价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学习参与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等内容纳入评价范围,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偏重于生物学的效果,它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等因素,既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能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脱离了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因此,应建立一种重过程性的评价模式,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降低技术评定在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对学生进步幅度的关注应多于最后成绩的关注。另外,还应打破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应建立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这样既可避免考试老师说了算的主观性,做到公正公开;又可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对知识点和考点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主观技评能力,并通过比较,找出差距,提高自我认识。

4.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学校输送体育师资人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素质和能力。面对新课程标准确的颁布和实施,我们应尽快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提高体育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EB/OL],体育与健康网,2007.

[2]卢忠瑾,车延龙,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2006(3):87-89.

[3]吴长青,许瑞勋,等,专业化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实现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6(1):20-22.

[4]于振峰,等,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3):67-69.

[5]袁冲,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评价探析[J],体育教学,2004(3):12-13.

[6]魏忠凤,后现代课程语境下我国体育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5):110-113.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6

1、通过系统和规范化的实习,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价值观、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的合格社会体育工作者。

2、整合课堂所学习专业理论与知识,在实习中强化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运用和体育实务的能力。

3、发展专业自主能力,增进专业自我发展。

4、培养专业意识,验证专业价值;培养反思、批判精神,促进专业成长。

5、积累专业实务经验。

在实习结束之后,每位学生可依据实习感受和体会,将其总结和提炼,写出毕业论文。

二、实习的组织、领导

毕业实习是体育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体育学院组建了由学院领导主抓、各系部及团委、学生会共同参与工作机构。

实习领导小组

组长:罗林

成员:各实习指导教师

三、毕业实习内容及时间分配

序号

毕业实习教学工作内容

起止时间

教学目标、要求

1

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

21天

以培养各类体育俱乐部中、基层管理者为出发点,着眼于体育经营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国内外经典案例和实习实践基地为平台,以见习和模拟仿真、模拟实践俱乐部为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巩固俱乐部管理相关理论。

2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

21天

参与公司场地建设与管理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应用加深对体育场馆管理相关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巩固专业理论。

42天

注:毕业实习教学内容安排要从毕业实习准备开始---学生实习、教师指导---实习成绩评定结束

毕业实习起止时间:2009年1月19日—4月30日

四、毕业实习单位选择及实习生编组

实习机构:与我院签署共建协议的三个实践教学基地:康比特科技健身公司、新悦康体育设施工程有限公司、江西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学生自主选择的实习单位。

实习生编组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和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自主实习、分散实习应提交书面申请交由学院审批,集中实习者到班长陈武惠处报名。

提交申请及报名截止时间:2009年1月10日

五、毕业实习内容安排与要求

(一)项目一(名称):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

1.实习内容:

(1)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

(2)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

2.操作过程:

(1)毕业学生向实习领导小组提出实习申请。

(2)毕业学生与督导老师商讨与选择本人实习场所。

(3)与实训基地(机构)联系,并得到对方认可。

(4)制订实习工作计划。

(5) 提交督导老师审核。

(6) 提交实训基地(机构)审核。

(7) 执行计划(实习)。

(8)按计划递交体育日志、自我评估、机构导向报告、实习小结、自我评估报告、实习报告等文字材料。

(9)评估并评分。

3.基本要求:

(1)院系成立学生实习领导专案小组,负责学生实习各项事宜, 领导小组成员由学院领导、专业老师和 2-4名实习学生组成(学生由实习学生选派代表组成)。

(2)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守学校及实习机构的安排,服从督导管理,并在实习机构按照规定完成实习任务并完成实习各要件(实习报告、实习契约、实习机构导向报告、实习日志、自我评估报告等)方可取得学分。

(3)实习的督导由学院老师或实习机构受聘人员担任,督导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每个实习机构配备一名督导。督导必须审核学生的学生实习计划和各种报告,有责任及时给予实习学生做出评估、提供建议,实习结束后应及时审核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小组感受分享。

六、毕业实习纪律和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在实习基地完成规定任务方可取得学分。

2、学生要求实习,必须征得指导老师和督导的同意。

3、学生参加实习前,必须经过实习前培训。

4、学生必须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按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认真参加实习总结、考核和交流。

5、不准占用实习时间进行与实习内容无关的活动。

6、学生必须服从管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实习纪律和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

七、毕业实习成绩考核及办法

(一)上缴成果

1、实习报告(个人或小组形式撰写) :字数3000字以上,实习结束后,交给学院。

(1)总结实习经验:个人感想与体会;对实习机构有什么新的认识?最大的得益是什么?印象最深刻是什么?对社会体育有没有新的体会?等等。

(2)实习报告应紧密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

(3)实习报告集中体现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4、《实习日志》 《实习日志》是实习生每天实习工作实际的记录。每天必须完成日志每周交给督导老师批阅。其内容:

(1)当天实习工作的感受、反思(主要是自我的感受)。

(2)当天实习工作的内容,重要工作的过程(应有时间、地点、事由的详细叙述)。

(二)成绩评定

(总分 100分):

实习日志( 30分)

实习报告( 35分)

教师观察、小组分享( 25分)

出勤( 10分)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7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访问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时数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6所院校在课程总学时上有较大差异。教学时数最多的是上海体育学院,达到了3258学时。教学时数最少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只有2532学时。两者相差726学时。按照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600~2800的范围,广州体育学院的总学时数明显偏低,与1997年颁布的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700~2900更是差距较大。我院在制定99教学计划时,决定将原来本科3500~3900学时数压缩到2600~2800学时,但在实际制定时压缩幅度过大,直接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容量。如我院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必须相应学习学院开设的课程约为52门(其中必修33门),而华南师范大学所对应的课程数约为50门(必修24门),成都体育学院的约为42门(必修31门),北京体育大学的约为40门(必修26门),武汉体育学院的约为40门(必修24门),上海体育学院的约为46门(必修35门)。与兄弟院校相比,我院学生学习的课程多而学时少,导致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繁杂。

从课程的组成结构分析,必修课时数最多而选修课时数最少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必修课时数为216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7·61%,选修课时数为6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2·38%。必修课时数最少而选修课时数最多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必修课时数为171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67·69%,选修课时数为81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1%。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总学时数的百分比分析,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必修均高于70%)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更加重视必修课,而后两所体育学院(选修均高于30%)比较其他体育学院重视选修课。后两所学院在贯彻压缩必修课时数、增加选修课比例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精神方面做得较好,也更加接近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要求。

2·2课程学分数的比较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它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自的充分发挥。学分总量和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可以反映一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侧重点。从课程体系的学分总量与结构分析,在对学生的学量要求上,师范教育性十分突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要求最高,达180学分。从学分的课程构成比例上,我们将学分课程构成具有可比性的五所体育院校进行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实践环节没有规定学分,不可比),发现北京体育大学的必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我院高出近13个百分点,而我院的选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最低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出8·77%。这一现象与学时比例反映的情况一样,说明我院的课程体系中较为突出选修课程,而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在学分总量上不如其他体育院校。

进一步分析,从必修课学分及其比例上,我们可以看到专业课学分,我院数量最少(56·5)、比例最小(35·3l%)。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院部分教师反映的学生专项能力下降的原因。由于专业课时数少(表1中几所院校里最少的)、学分低,学生的专业课时数较以往的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减少,而其他配套措施(如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开设等)没有很好安排或落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教育实践环节的比较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方式。从6所院校在教育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安排上分析,情况大致相同,个别院校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点。如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专门安排了1周的教育见习,突出了学生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武汉体育学院在第八学期专门给学生2周的求职时间,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有特色,都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次数以上的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活动等,获得规定的必修学分。由于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相对以往自由参加、可有可无的状况,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与参与的动力。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能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更能发挥积极作用。

2·4技能培养与要求的比较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方面,北京体育大学对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外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才能毕业。成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裁判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某项目二级运动员和二级裁判员标准才能毕业。我院对学生的外语要求是通过省级统考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技能方面没有具体要求。

这与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较大距离,是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与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达不到国家的专业人才标准,将面临市场的淘汰。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各院校基本保持了与其技能要求配套一致的课程设置。如在外语课与计算机课的学时数与学分数方面,北京体育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都是最多的(见表5)。北京体育大学的英语课程,除第一、二学年4个学期384学时的必修学时外,还在第三学年开设了128学时的限修课,保证了学生英语学习连续三年不间断。计算机课程,北京体育大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限选课。这些措施保证了学生牢固掌握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该校学生外语与计算机过级率。比较而言,虽然外语课程是我院课程体系中学时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但与部分兄弟院校仍有差距。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外语必修课时数比北京体育大学少了112学时,比同在广州地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少了80学时,而且没有象这两所院校一样开设外语提高课程。这可能是我院学生外语四级过级率低的一个因素。在制订新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中,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他校经验,增加外语教学时数,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必修英语课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甚至第四学年开设外语提高性质的选修课,以此作为提高我院学生外语水平的途径之一。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裁判技能等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从6所院校的专项课程教学时数安排看(见表6),上海体育学院是最多的,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828学时,比我院高出522学时,北京体育大学专项教学时数处于第二位,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656学时,比我院高出350学时。我院的专项课程时数在六所院校中最少(306学时),甚至低于师范类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85学时。这组数据可能从一个侧面部分回答了社会和本院教师对近几年我院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下降的原因。

毕业会考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全面考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我院与成都体育学院都执行毕业会考制度,但我院虽有毕业会考的要求,实践中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严格执行。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将毕业会考的要求以“顶点课程”的形式固定在课程体系中,使毕业会考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更加便于实施与落实。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应将之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2·5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和教育的双重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体育师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比率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学期间培养学生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从6所院校为学生开设的教育专业类课程整体情况看,教育专业类课程比例偏低,学时数都远低于5%。在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类课程欠缺,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牢固、教师意识和素质的养成、教育教学本领的掌握,削弱了体育教育专业应有的师范性。此外,6所院校中除华南师范大学外,其他院校设置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都是理论为主的课程。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主线是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应达到不但自己懂得,还要达到会讲、会做、会教的程度。

6所院校中,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数及学时数、学分最多,有三门必修课、一门选修课。而且该校特别开设了教育职业技能课程,对作为教师职业所需的基本功进行专业要求与锻炼,值得我们借鉴。我院在这类课程设置方面有三门课程,而且都是必修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说是与学生培养目标十分一致而且作用非常大的课程,但是由于学时太少,并且都是理论学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能够与教学技能的实践相结合,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更明显、更大。

2·6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正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而这些知识主要靠在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传授。从表8可以看出,在6所院校中,我院的该类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传授的知识较为陈旧,实用性不是十分突出,而兄弟院校开设的“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价”、“体质健康教育研究、“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论”、“心理健康与咨询”、“健身学”等课程,与中学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结合更为紧密,值得我们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

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课时数差异较大,课程重点各有所侧重的特点。我院课程门数多而学时少,课程内容繁杂,课程模块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3·2我院选修课学分比例较大,给学生课程学习的自由选择度较高,但专项课学时少,不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项能力。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8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研修班的学习,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受益匪浅。让我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使本来枯燥无趣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能让我吸取更多的工作实践经验,以达到自我提高。

通过这次教师研修学习,我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对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下面是我通过学习后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1、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转变传统教育工作者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

2、教师应该细心观察、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和学生交流、合作,在平等互助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做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某种行为,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水平,注重个体差异

我们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不要为了体现活动结果而只是提问能力强的孩子,忽视个体差异教育。如在观摩活动中,我们要以平常的心态,组织孩子活动,让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要让能力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这样能力差的孩子有安全的活动环境气氛,自信心十足,才会获得成功和满足。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要只追求结果而放弃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有着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做到尊重学生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教育的统一。

三、要做终身学习教师

只有与时俱进,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终身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如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不断摸索教学方法。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神圣信仰与追求。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2通过这次网络研修,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加强了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为了更好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现就以下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我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三、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勤思考,多动笔

每周坚持写教学心得;可以是备课心得,也可以是教学体会,可以写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体会,也可以反思上节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出好的方法解决它。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以后的研修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鲜花。相信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3本年度我努力工作,为了使自己在研修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现就以下几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不断加强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让学习成为提高自己的渠道,让学习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1、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

2、网络研修:积极参加网络培训活动,聆听专家的讲座,领略专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耳目一新,百听不厌,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

在工作中,使我能够再遇到与讲座中类似的、或其它棘手的问题时,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冷静地处理方式。

3、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案,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

4、各级培训:通过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类、心理健康类教师的培训,使我懂得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充分说明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比身体上的健康更为重要。

在今后的研修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时间跨进了20__年,作为一外教师,不能停止不前,不能放松要求,活到老学到老,要为我们的学生负责,为教育负责。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专业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我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具体如下:

一、研修要求

1、提高自身素质。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敬业爱岗,任劳任怨,淡泊名利、不求索取,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第一研修内容,从小事做起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2、加强理论学习。

积极参加视频会,认真学习专家的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参加集体学习及自学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

3、立足常规教学。

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前提,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突显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二、研修内容

(一)、配合活动中心,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二)、多读书。读书,使人充实丰盈;读书,使人静心明智。广泛阅读各类书目,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写下读书笔记,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三)、本学期精心设计一节公开课,作好教学反思。

(四)积极参加各级培训。

(五)积极探讨“三主三自六环”教学模式。

总之,作为校外教师的我要不断学习,寻求创新,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到校外教育中。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4一、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本人在过去一年里,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学习,通过自学、培训及自练等方式,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一些进步,完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具体体现在:1、提高了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树立了爱岗敬业的思想,教育观得到转变,更新了教育思想。2、进一步掌握了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了教学技能。3、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并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为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时事及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牢固树立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思想,严谨治学,依法执教,在教育教学中树立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观念,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

2、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策略》等,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获取现代教育的信息,使自己更加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得心应手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级开展的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技能培训等,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做好准备,积极参加并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并认真作好记载和活动小结,及时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材的培训中,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学习,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

4、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仅认真学习理论,还要更加重视的是深入好教师的课堂,认真听课,学习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及应用生成的能力,与老师探讨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提炼,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5、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上得失,撰写师德论文及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在教学中,认真吸取教学得失,分析原因,撰写的经验论文,体现了新的教学意识。

三、存在的不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虽然努力的学习,但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力和某些素质较高的教师相比,还差距很大,如教学理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采用还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教学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的措施:

1、继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牢固专业思想,并加强师德的修养学习。

2、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课程标准,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

3、积极参加教学技能的培训,自练、自学,敢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为搞好来年的教学工作而努力。

个人研修工作总结5通过这次英语的培训,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下面谈谈我这次学习的收获。

一、服从管理,认真学习

在学习期间,我认真履行培训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的做了很多相关的工作,如学习教育理论、做随堂笔记、听专家课、答疑、写教学反思、参与论坛。随着课程深入研究,让我重新审视我的学生和我的育人理念:教师真诚的爱更会影响、感染、爱护每一个学生,这份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学习期间,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一名现代的好老师,尤其是当前课改下的好老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培训期间,我参与了讲座和随校学习两个部分,有专家教育科研理论方面的讲座,他们精辟的论述、睿智的观点、缜密的思维、幽默诙谐的语言,无不透露出大家风范。还有优秀教师的课例,让我更直观的学习到站在第一线教师应有的面貌和方法,使我从观念上、理论知识水平上和教学方法与技巧上都有了新的认识与提高,在某些方面有了质的进步。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9

(三)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最终学习结果的桥梁。课程结构包含课程类别、内容、学分比例、选课性质等要素。由于我国大学课程模块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为规范统计口径,本研究将课程类别分为以下7类:(1)通识通选课程,包括政治、军事理论课,外语、体育和计算机工具类课程以及学校单独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2)自然科学课程,指数学、物理、化学类课程;(3)学科技术基础课程,指大类学科基础课、学科平台课、技术基础知识课或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程,是指直接针对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5)专业方向课,是指单独划专业分类的课程,包括分组方向选修、分模块选修、分课程群选修等;(6)集中实践环节,是指对立于课堂教学的一类课程,不包括具体课程涵盖的实验、研讨和课外自学,但包括一门课程结束之后的课程设计;(7)单独设置的跨学科选修课。数据分析表明,6所学校课程学分总数从160~208不等;通识通选课总学分数超过40的学校有5所;自然科学课程学分平均为26;学科技术基础课学分从21.5~54,集中实践环节学分从14~45不等,这两类课程学分配置差异较大,说明课程学分设置被学校认识的重要程度有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各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有所不同。如果按某类课程的学分数占本专业总学分的比例超过20%这一标准来衡量,6所学校的通识通选课比例全部超过该标准,学科技术基础课比例有5所学校超过该标准,集中实践环节有3所学校超过该标准。自然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均低于总学分的20%。关于专业方向课和跨学科选修课,分别有3所和2所大学单独设置了该类型。图1还表明,自然科学类课程所占总学分比例变化不大,全距R=6.2;学科技术课程占总学分比例有波动,全距R=16.8,上异常值为30.2%,下异常值为13.4%;集中实践环节的下异常值为B大学的8.8%。上述数据表明,不同学校对不同类型课程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还说明了专业课程(学科技术基础、专业课、专业方向和跨学科课程)中必修与选修的学分配置情况。从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来看,比例最高的是B大学,选修学分高达32;比例最小的是C大学,选修学分低至7;这说明这两所大学对选修课程的功能和学生学习选择的灵活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其余4所大学选修课程比例大体相同。图2显示了各学校专业类课程提供的选修课程门数的差异。如果单从选修门数的绝对值来看,A大学高居榜首,其值为51;C大学最少,其值为8;选修课提供门数有下异常值,为C大学的8。绝对值只表明量的多少,要说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还要考察可选门数与应选学分的比值。该比值越高,表明单位学分可选门数越多。从表3可以看出,D大学和A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高,可以推论,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高。B大学和E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低,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低。

(四)实践环节工程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对工程教育尤为重要。从6所大学课程计划的集中实践环节设置看,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数占总学分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最低8.7%,最高24.4%。案例大学的实践环节类别和学分配置见表4。表4显示,集中实践环节的类别按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认知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军训、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综合项目设计。值得指出的是,“综合项目设计”本应是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无论从学分设置(4~5学分)还是采用学校(3所)来看,均没有凸显该类实践环节应有的地位。富有个性化的是,A大学设置了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2学分),旨在为学生提供课外科学研究、接触教授的机会。C大学设置了创新拓展项目(2学分),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实验室、教学基地、创新实践的学习活动。C大学还要求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专业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培养联合体。这代表着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环节方面的创新。

(五)学习经验与评价关于学习经验,我国高校的课程计划大多没有专门规定。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学习经验,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课程与教学的要求中,个别大学还规定了课程内部各教学环节的学时要求。例如,A大学的课程计划规定,每个专业必须有2门双语教学的课程和2门研究型教学的课程(Seminar);每门课程的学时由5部分组成:授课、实验、讨论、上机和课外学时,各门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设计相应环节。又如,C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人格标准的要求,采用小班化教学、分小组学习、项目作业以及讨论式、案例式和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再如,F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了“Project课程”,即项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项目设计经验,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学生还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获取科学研究的学习经验。上述教学要求为学生学习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学习评价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程度总体不高。从6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捕捉到的关于学习评价方式,大致可归结为2类。第一类是“简化”模式,以E大学为典型。在课程计划中有一项“考核分配”的要求,规定了所列课程是“考试”或“考察”,仅此而已。第二类是“对应”模式,以C大学为典型。C大学除了在课程计划中表明考核方式外,还对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了限定,要求评价方法与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与人格”要求相对应。例如,对“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其评价方法是“数理知识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对“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评价方法为“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和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C大学的学习评价模式紧扣学习预期结果,其改革的先进性和政策力度值得借鉴。

二、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呈现了案例大学工程教育课程现状的教育目标、预期学习结果、课程结构、实践环节、学习经验与评价等关键要素。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角度进一步考察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深入探讨这些现状背后隐藏的问题并揭示其潜在成因,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

(一)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分析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教育目标来看,无论是学校人才培养使命还是专业教育目标,大多没有体现面向实践的工程教育愿景。案例大学均是具有良好工程教育声誉的研究型大学,理应肩负培养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所需工程师的使命。但其教育目标的表述,并没有突出培养工程人才这一重点。其二,从学习结果来看,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是分离关系,没有体现工程实践的整合能力观。虽然知识要求面较广,但没有与工程实践相联系;技能要求还只是一般本科生所应达到的通用标准,没有体现“工程师”的能力特质;态度要求更是泛泛而谈,不易操作和评价。其三,从课程结构来看,总学分数和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首先,总学分数偏高,这意味着课内学时太多,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可能会遏制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偏少,实践内涵不够丰富。这些现状与工程教育的实践特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相差甚远。其四,从学习经验和评价来看,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为主,学习经验的设计仅停留在研讨课、双语课等形式层面,远没有触及工程实践的本质。学习评价仍以“考试”或“考察”为主,从现行课程计划中几乎看不出改革与前进的步伐。唯一例外的是C大学提出采取不同的形式、与能力标准相对应进行学习评价,但这只是一个尝试,实施效果要拭目以待。

(二)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我国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不高,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问题颇多。若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视角审视问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主要矛盾表现在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本研究所揭示的我国本科工程教育课程目标呈现趋同化特点,各校之间“相互借鉴”表述空泛,针对性和个性化不强。同时,课程目标还呈现智性化特点,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4],断失了工业界需求这一“活水源头”。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紧紧围绕工程师在企业环境中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没有很好地吸纳工业界对工程师特质的诉求,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也没有充分考虑工业界企业雇主的参与,似乎只在学校内部“闭门造车”,脱离工业企业和工程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研究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结构存在明显的学科壁垒,仍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划分课程结构。按照严谨的知识体系划分课程结构的弊端是,在获得知识体系完备性的同时,牺牲了学科交叉的机会,而跨学科思维是工程师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可见,课程结构的分离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分离,两者缺乏必要的联结;二是学科课程之间的分离,各类知识缺乏渗透和有机联系。上述工程教育课程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为何改革从未间断但问题仍很严重?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与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缺乏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的指导有关。工程教育若不皈依工程本质、面向当代工程实践,如何谈及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过度科学化的课程割裂了工程实践的整体特性,而建立在“大工程观”基础上的“整体工程观”[5]是指导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0

今年暑假,很荣幸的被单位推荐参加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学习,在来培训的途中我就一直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绝佳的机会,虚心学习,认真交流,以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次培训充满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智慧,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虽然不能说通过这短短的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收获颇多。学习内容的全面,知识的系统和身体机能的训练,以及授课的专家不同的风格,都让我体会到了组织者的用心良苦。专家们富有激情的讲解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更加明确了如何在工作中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学习期间,我们感触最深的是“责任”。老师们冒着炎热天气坚持传授理论知识,进行校园舞蹈、体育游戏和专项动作技术培训,每个学员在教师责任感的感染下克服了天气炎热的困难,坐下身来学习,静下心来悟道,学习热情高涨。通过学习,我们也深深感到自己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优秀体育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努力,不断完善自我。

专家们实例翔实,精彩纷呈的讲座把我在实际教学训练中的困惑逐一化解。通过培训,我感觉科学选才是很重要的。科学选才是每位教练员从事体育训练必不可少的问题。怎么样选才呢?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技术基础、心里素质、文化成绩、家庭因素等来综合分析,全面权衡利弊再进行选取。通过培训,我还学习了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中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等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应以运动技术为基础,不是以玩为主,目的要让学生有所收获。

通过几天的培训,学员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了情感、发展了友谊,更新了知识,拓展了视野,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储备了经验。

体育运动培训总结二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在这次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过程得到了一次“充电”和“加油”机会,感到非常的高兴,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所以我在学的过程中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观看视频,使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专业理论提升的很好机会,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

2、改变单一练习方式,采用结合式。以往学习哪一课,就练习哪一课,我们应打破常规。不能这一节学习跳远就光练习跳远,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枯燥,很累。例如:学习跳绳这一课时,我和我的学生是这样做的,为了增加跳绳的趣味性,我们师生共同创设了沙包和跳绳组合同时练习的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

3、教学方式要向“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转变,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4、让学生勇敢的展示自我体育对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不但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而且还有更广泛的空间和氛围。因此,应借助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促智、审美、益智等多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例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示范某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去做动作;有的学生心里想去练,但不外露,这样学生就会很被动,作为教师应清醒认识到学生好象在逃避,其实内心深处也想学,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体会冠军乐趣,给予鼓励,这样才会让他们去思索、创新。

体育运动培训总结三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无论是在体育理论知识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觉悟上,我都有了很大进步。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的学习并积极思考和记录,仔细观摩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悉心聆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和点评,深入了解了当前先进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明确和加强了教师职业修养和专业教师职业的发展方向,使我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和教师的任务的认识又得到了一次提高,从而更加坚定了我做好一名体育教师的信心和决心。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心得的几点总结:

首先,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认识到体育课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失的途径。以后的上课要坚持以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发展。

其次,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加明确教案的.设计要包含五大要素: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加深了我对体育教案的理解,体育教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好每一个学生,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1

(二)预期学习结果

教育目标和预期学习结果是课程改革的“指南针”。预期学习结果是对教育目标的细化,使之达到可操作、可实施的程度。预期学习结果反映了学生在毕业时期望的和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准,它常常与学生掌握的知识、具备的技能和态度有关。6所大学工程教育的预期学习结果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3个维度设置上大体一致。但不同学校设计的预期学习结果内涵也有差异。例如,A大学和E大学在知识要求中将经济管理知识单列;C大学特别强调工具性知识和社会发展及相关领域知识。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知识”要求的趋同性,说明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得到了重视,但技术知识的分化、交叉与快速变化的特性没有受重视,工程科学知识没有很好地被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高校对工程的本质和工程实践的时代特性没有精准地把握。又如,关于学习结果的技能要求,C大学独树一帜,将终身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协调、合作与竞争能力纳入其中。关于态度要求,6所大学的表述非常泛化,还停留在精神、思想、素养、意识层面。可见,我国大学对工程专业中“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还需更关注21世纪工程师职业新形象和工程实践新特征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影响。

(三)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最终学习结果的桥梁。课程结构包含课程类别、内容、学分比例、选课性质等要素。由于我国大学课程模块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为规范统计口径,本研究将课程类别分为以下7类:(1)通识通选课程,包括政治、军事理论课,外语、体育和计算机工具类课程以及学校单独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2)自然科学课程,指数学、物理、化学类课程;(3)学科技术基础课程,指大类学科基础课、学科平台课、技术基础知识课或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程,是指直接针对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核心课;(5)专业方向课,是指单独划专业分类的课程,包括分组方向选修、分模块选修、分课程群选修等;(6)集中实践环节,是指对立于课堂教学的一类课程,不包括具体课程涵盖的实验、研讨和课外自学,但包括一门课程结束之后的课程设计;(7)单独设置的跨学科选修课。数据分析表明,6所学校课程学分总数从160~208不等;通识通选课总学分数超过40的学校有5所;自然科学课程学分平均为26;学科技术基础课学分从21.5~54,集中实践环节学分从14~45不等,这两类课程学分配置差异较大,说明课程学分设置被学校认识的重要程度有差异。各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有所不同。如果按某类课程的学分数占本专业总学分的比例超过20%这一标准来衡量,6所学校的通识通选课比例全部超过该标准,学科技术基础课比例有5所学校超过该标准,集中实践环节有3所学校超过该标准。自然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均低于总学分的20%。关于专业方向课和跨学科选修课,分别有3所和2所大学单独设置了该类型。自然科学类课程所占总学分比例变化不大,全距R=6.2;学科技术课程占总学分比例有波动,全距R=16.8,上异常值为30.2%,下异常值为13.4%;集中实践环节的下异常值为B大学的8.8%。上述数据表明,不同学校对不同类型课程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还说明了专业课程(学科技术基础、专业课、专业方向和跨学科课程)中必修与选修的学分配置情况。从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来看,比例最高的是B大学,选修学分高达32;比例最小的是C大学,选修学分低至7;这说明这两所大学对选修课程的功能和学生学习选择的灵活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其余4所大学选修课程比例大体相同。如果单从选修门数的绝对值来图2专业课程选修与必修门数看,A大学高居榜首,其值为51;C大学最少,其值为8;选修课提供门数有下异常值,为C大学的8。绝对值只表明量的多少,要说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还要考察可选门数与应选学分的比值。该比值越高,表明单位学分可选门数越多。从表3可以看出,D大学和A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高,可以推论,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高。B大学和E大学提供的选修门数与学分之比较低,其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可能较低。

(四)实践环节

工程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对工程教育尤为重要。从6所大学课程计划的集中实践环节设置看,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数占总学分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最低8.7%,最高24.4%。集中实践环节的类别按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认知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军训、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综合项目设计。值得指出的是,“综合项目设计”本应是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无论从学分设置(4~5学分)还是采用学校(3所)来看,均没有凸显该类实践环节应有的地位。富有个性化的是,A大学设置了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2学分),旨在为学生提供课外科学研究、接触教授的机会。C大学设置了创新拓展项目(2学分),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实验室、教学基地、创新实践的学习活动。C大学还要求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专业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培养联合体。这代表着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环节方面的创新。

(五)学习经验与评价

关于学习经验,我国高校的课程计划大多没有专门规定。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学习经验,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课程与教学的要求中,个别大学还规定了课程内部各教学环节的学时要求。例如,A大学的课程计划规定,每个专业必须有2门双语教学的课程和2门研究型教学的课程(Seminar);每门课程的学时由5部分组成:授课、实验、讨论、上机和课外学时,各门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设计相应环节。又如,C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人格标准的要求,采用小班化教学、分小组学习、项目作业以及讨论式、案例式和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再如,F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了“Project课程”,即项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项目设计经验,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学生还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获取科学研究的学习经验。上述教学要求为学生学习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学习评价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程度总体不高。从6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捕捉到的关于学习评价方式,大致可归结为2类。第一类是“简化”模式,以E大学为典型。在课程计划中有一项“考核分配”的要求,规定了所列课程是“考试”或“考察”,仅此而已。第二类是“对应”模式,以C大学为典型。C大学除了在课程计划中表明考核方式外,还对成绩评价方法进行了限定,要求评价方法与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与人格”要求相对应。例如,对“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其评价方法是“数理知识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对“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评价方法为“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和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C大学的学习评价模式紧扣学习预期结果,其改革的先进性和政策力度值得借鉴。

二、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呈现了案例大学工程教育课程现状的教育目标、预期学习结果、课程结构、实践环节、学习经验与评价等关键要素。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角度进一步考察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深入探讨这些现状背后隐藏的问题并揭示其潜在成因,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

(一)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分析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教育目标来看,无论是学校人才培养使命还是专业教育目标,大多没有体现面向实践的工程教育愿景。案例大学均是具有良好工程教育声誉的研究型大学,理应肩负培养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所需工程师的使命。但其教育目标的表述,并没有突出培养工程人才这一重点。其二,从学习结果来看,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是分离关系,没有体现工程实践的整合能力观。虽然知识要求面较广,但没有与工程实践相联系;技能要求还只是一般本科生所应达到的通用标准,没有体现“工程师”的能力特质;态度要求更是泛泛而谈,不易操作和评价。其三,从课程结构来看,总学分数和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首先,总学分数偏高,这意味着课内学时太多,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可能会遏制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偏少,实践内涵不够丰富。这些现状与工程教育的实践特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相差甚远。其四,从学习经验和评价来看,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为主,学习经验的设计仅停留在研讨课、双语课等形式层面,远没有触及工程实践的本质。学习评价仍以“考试”或“考察”为主,从现行课程计划中几乎看不出改革与前进的步伐。唯一例外的是C大学提出采取不同的形式、与能力标准相对应进行学习评价,但这只是一个尝试,实施效果要拭目以待。

(二)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

我国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与工程实践的契合度不高,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问题颇多。若从静态的课程设计视角审视问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主要矛盾表现在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本研究所揭示的我国本科工程教育课程目标呈现趋同化特点,各校之间“相互借鉴”表述空泛,针对性和个性化不强。同时,课程目标还呈现智性化特点,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断失了工业界需求这一“活水源头”。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紧紧围绕工程师在企业环境中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没有很好地吸纳工业界对工程师特质的诉求,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也没有充分考虑工业界企业雇主的参与,似乎只在学校内部“闭门造车”,脱离工业企业和工程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研究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结构存在明显的学科壁垒,仍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划分课程结构。按照严谨的知识体系划分课程结构的弊端是,在获得知识体系完备性的同时,牺牲了学科交叉的机会,而跨学科思维是工程师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可见,课程结构的分离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分离,两者缺乏必要的联结;二是学科课程之间的分离,各类知识缺乏渗透和有机联系。上述工程教育课程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为何改革从未间断但问题仍很严重?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与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缺乏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的指导有关。工程教育若不皈依工程本质、面向当代工程实践,如何谈及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过度科学化的课程割裂了工程实践的整体特性,而建立在“大工程观”基础上的“整体工程观”是指导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2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我国教育实习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或下学期,实习时间为6―8周,而且只有一次。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不同,如“德国师范教育见习期长至两年半,短至16个月,一般在16―24个月。80年代中期法国师范院校新教学计划的实习期加强,共486学时,占两年培训总数的25.7%,另外,还加一周不占课时的‘校外教育机构实习’”。相比之下,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偏后、偏短。这说明我们现在对教育实习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其次,在指导老师配备上。笔者认为指导老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数量方面,由于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学生数量猛增。在安排指导老师时,往往一个指导老师要负责很多实习生,这使得指导老师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实习生很难得到指导老师跟踪性的指导。质量方面,由于高校教师一般脱离中学教学实际,对中学教学不甚了解,结果对实习生的指导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

基于以上原因,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这不利于师范教育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角色已开始从“传道、受业、解惑”的教书匠角色向研究者转变。新的教育实习观认为实习“不应该是程式型、经验型的,而是探索型、研究型的。这种探索型、研究型教学实习的特点在于,教学具有反思性。”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实习模式,建立新型的反思性教育实习。

二、反思性教育实习及其作用

反思性教育实习是对我国原有实习模式的批判继承。它是指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的不断反思,发现并不断解决问题,从而使自身的教学实践渐趋合理性,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实际上,作为高师实习生,这种特殊的身份更有利于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更能体会到师生间的关系,因而更加有利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之以往实习,其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实习过程中的反思能够不断完善个人的教育理念,使其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学问知识的功能并不是直接地指导实践,实践也不是学问知识的直接应用”。那么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必须进行实践性的思考,进而形成实践性知识。所谓实践性的思考就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进行的反思活动。

其次,反思性教育实习是通往专业自主的重要途径。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指“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其专业工作的独立自主不受行政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干预”。“实现专业自主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从简单重复性的职业劳动向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转变,这也是专业自主的需要。在反思性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反思,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趋合理,而其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思,正是对行动研究法的应用。因此,反思性教育实习既体现了专业自主性,同时也不断促进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促使实习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再次,反思性教育实习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反思性教育实习强调实习不仅是对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同时也是其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实习生通过教育实习获得大量经验教训,接下来最关键的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并将反思的结果用于实践之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智慧。

最后,反思性教育实习有助于实习生养成良好的反思教育习惯。就目前来看,实习的时间较之西方一些国家还是相当短暂,想要让高师学通过反思性教育实习来重构知识结构,并使得这一知识结构较为完善,还不太现实。

三、反思性教育实习的基本操作程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反思性教育实习就应该在实习过程中贯彻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个由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所构成的自我反思的循环过程。然而这种循环并非因循守旧,而是不断的发展螺旋式的上升。课堂教学是检验教育实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此笔者仅就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简述一下反思性教育实习的基本程序。

第一,课前准备。这阶段主要是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计划。以往我们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就开始上课。这样就少了一个重要的反思环节,笔者认为在上课之前还应开展说课活动。说课,即由实习教师说出本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等等。这样就可以增强教案设计的合理性,比传统的课前写教案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课堂教学。该阶段是对教案的实施。如果说说课还存在一定的理想化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则是一场实战。课堂教学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具有一定的情境性、随机性。在此过程中,实习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善于处理随机事件,这就需要实习生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够即时反思并优化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3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从××年开始,我院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本科生实习方案,对学生实习时间和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纵观级学生整个实习过程,综合各方面意见,可以看出,原创:此次实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通过实习,不仅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促进了实习单位各方面的工作。

一、实习时间的安排更趋合理

我院级以前毕业生的实习活动在第七学期前九周完成。由于实习时间比较短,使实习计划无法有效而顺利地完成。针对这种情况,级以后的实习时间调整为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在我院实验中心和康复中心分散进行。经过三年的实践,发现这种安排在实践中难度很大,存在许多弊病。今年,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大多数已修完毕业学分,前九周时间空闲,而后九周忙于考研复习和做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考虑到今年毕业班的特殊情况,经过学院研究,并请示有关部门,决定把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末结束后至第七学期的前九周结束,即在⒎⒏⒐四个月进行实习。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实习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实习更加集中,既保持了实习时间的连续性,便于实习工作的深入开展,又不影响学生在第七学期的后九周毕业论文和学生考研复习等工作。

二、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实习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过去,由于实习基地的不确定以及经费不足等原因,我院学生的实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体疗康复实习(在我院康复中心进行);第二部分是病例实习(在我院康复中心进行);第三部分是科研仪器操作及科研实习(在我院实验中心进行)。这种实习方案虽然实习内容很丰富,但由于实习基地的范围很狭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实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使实习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我院下决心实行实习改革,××年月,我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王瑞元教授亲自到上海、无锡、宜兴等地进行考察调研。通过考察调研发现,基层运动队和科研单位对我专业学生非常欢迎,经多方协调,河北体育科研所、江苏体育科研所、安徽体育中心、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汇丰基地、上海闵行区少体校、北京康比特威创体育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社体中心、朝阳医院康复保健科等单位能够接纳我院的学生实习,有些单位希望成为我院长期的实习基地。鉴于这种情况,由副院长王瑞元牵头,办公室主任兼教学秘书李珉、辅导员朱晓兰协助,在学院院长谢敏豪和党总支副书记李荷的支持下,完成了级名学生的实习派遣工作。(具体安排请详见附表:级实习派遣明细表)

三、实习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在级实习过程中,学生在不同的实习基地完成了不同的实习内容,包括:⒈以科研实验为主的实验室工作(江苏体科所、河北体科所等科研单位);⒉保健康复工作(国家奥运集训队、朝阳医院康复保健科);⒊随队科研教练工作(河北秦皇岛自行车训练基地、安徽体育局水上中心);⒋科学营养膳食指导工作(上海闵行区少年体校);⒌运动营养品的开发研制及推广工作(康比特公司);⒍办公室行政文秘工作(体育总局游泳中心、社会体育指导中心);⒎计算机网络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⒏宣传工作(校党委宣传部)等等。由于实习内容丰富,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了锻炼,也为他们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四、实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生实习期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副院长王瑞元带领李珉和朱晓兰专门到各实习基地了解实习情况。

各实习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派专人进行指导,并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保障。康比特公司专门为我院学生制定了长达页的实习计划,并配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运动医学研究所的领导亲自带领实习生进行课题研究;被派往国家体育总局各中心的学生都被各中心领导委以重任,独当一面完成工作;各体科所对我院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并将所里贵重的实验仪器提供给学生使用,并对实习学生加以指导。通过实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为他们今后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益匪浅。

我院学生通过他们诚恳的态度、谦虚的品格、敬业的精神和艰苦的工作得到实习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对我院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工作等等表现给与了高度评价和赞赏,有的甚至要求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有的明确表示要学生毕业后去工作,可以看出,我院学生在各实习单位充分展现了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学生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多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学风。同时,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为实习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今后实习过程中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新的实习方案的施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保证今后的学生实习工作更加有效而顺利的开展,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调整⒈级的第七学期前九周的课程安排

由于实习占用第七学期前九周的时间,这对于执行教学的级、级学生,就存在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的问题,原创:使他们必须在第六学期结束前修完所有学分,以便使他们更集中精力参加实习。

.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通过本次实习,许多学生感觉到专业实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实验仪器的操作,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人员和资金等问题,现有的实验、科研仪器还不能让每个学生亲手操作,阻碍了学生综合专业水平的提高,今后学院要重点解决此问题。

.建立巩固的实习基地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