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体育与健康论文实用13篇

体育与健康论文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1

一、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的局限性

由于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末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考试失去意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2.评价最终成绩

只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评价和诊断性评价。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3.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

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由老师一人说了算,由于学生很多,教师不能一一做出准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二、新课标对成绩考核评价的全面性

1.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1)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2)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3)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2.教学评价功能

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但从根本上说只有两大功能: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教育功能是指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管理功能是指通过评价鉴定教学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强调管理功能,评价的目的主要用于鉴定、区分、选拔人才的。现代教学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和激励功能,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标明显淡化了竞技技术体系,侧重在学生学习动机、进取精神的培养,把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内容的要求合并在一起,对教学内容只提出最低的技术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提高成绩。

3.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

新课标除了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将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练习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这样使一些本身身体素质较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先天条件好,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认识到:先天的条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4.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往对于体育与健康知识老师只看试卷的成绩,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以至于对于常见的中暑等疾病也无所适从,学了十几年的体育仍然不会看体育比赛。那么,“新课标”更强调的是理解、运用和实际操作,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5.强调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就好比金子埋在土里,如果不被人挖出来,哪怕你再值钱,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新课标”不是注重运动技术水平掌握的高低,而是注重学生对于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6.强调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终结评价”。此种评价方法,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学生在态度、表现、关心、知识等内容方面的情况无法体现。7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过过程评价理论,过程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结束和一个系列教学活动结束均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课堂表现、技术掌握、运动成绩等),只有将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2

2006年9月18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大,较2000年增加了8.7个百分点,7至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增长,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改善,重度营养不良基本消灭[1]。这一结果公布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有人在惊诧,有人在质疑。笔者认为,虽然引起这种现象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然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体质的各项指标中,下降幅度有所不同,在解剖形态类指标里,围径下降的幅度高于长度;而生理机能又高于解剖结构;运动能力下降的幅度又高于生理机能,下降最严重的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耐力和反映运动系统能力的肌肉力量,而这两项恰恰是影响学生健康最重要的身体素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体质下降的总体规律是受遗传影响较大的指标下降的较少,而受体育运动影响的指标下降最为严重。可以说,学校体育工作是难辞其咎的。

二、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

(一)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的落差

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饺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一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后开始了新一轮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有学者指出,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同步标准化,其表现在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统一的考试评分标准,将不同的学生限制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致使他们的智慧和潜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和挖掘。经过多年努力,高校和一些中学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项上体育课,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体育课成了学校诸多基础课当中内容最丰富多彩和气氛最生动活泼的课程。但是,著名课程理论家迈克.富兰说:“改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总是渐进地,动态地按一些步骤进行的。有时并不能完全符合设计者预期的目标,在体育课改的6年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

1、本次体育课改革指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即新的体育教学应从强调标准化共性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发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和人尽其才,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体育要求。在教学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兴趣、娱乐、休闲和舒适”及其“三自主”教学,即学生自己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时间,表面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失去了作为教学活动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点,体育课变成了几乎是松散的自由的玩耍“天堂”。如有的学生选择室内项目是为了避免风吹日晒,有的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项目是因为害怕病劳或担心影响学习,他们在体育选项课上仍然表现为消极、被动、困惑、迟缓。

2、体育课改提出了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一时间学校体育教学以快乐体育为中心,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视程度降到了最低点,有些学校甚至删除了如田径、体操等传统项目,其理由是这些项目过于成人化和专业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然而这种偏激的行为几乎忘记了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与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那就是遵循问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笔者认为,一些竞技项目是经过前人千百年的提炼,凝聚了无数体育工作者心血总结的技术技能和方法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3、体育课改放松了对体育教材的要求,因而有些体育教师直接把运动素材搬到了体育课堂,认为运动素材就是体育教材,没有对运动素材进行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等改造。体育教材是在体育课中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精选的有组织的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运动素材是体育教材的基础,运动素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体育教材,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教材,卓有成效地把运动素材从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创造性的角度整合转化为体育教材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课改强调教师的主体性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却降低了班级教学的整体效率,目前大学扩招,中小学班级容量又都在60人以上,无论师资和场地器材都无法满足个别教学要求,由于主观上解决不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造成当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客观上严重阻滞对学生的指导、知识的强化训练和某些良好习惯的培养。

以上几点都是近来体育课中最普遍的现象,由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个性张扬,过分注重学生心理感受和兴趣.忽视了一个最为核心的体育教学应该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即身体感受,那就是科学的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与运用是要有其科学的要求的,并且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有效的增强体质。

6年的体育教学改革正是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较大的6年,并还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无论是巧合还是有相关因素,学校体育应负有直接的原因,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是不错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充分得到实施,具有不彻底性。课改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来不断提高实施水平的r7],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转变,课改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二)课外体育锻炼只是口号

由于课改在某些方面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而被那种过于“满足学生兴趣”的思想所代替,因而课外活动只是说说而已。教育部在1999年发出《关于假期、公休日党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少工委决定从2001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处文体活动工程”,《学校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通过科学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也被社会普遍承认。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在被调查的38万多名学生中,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而且与5年前相比,学生的肺活量、耐力等素质水平是呈继续下降趋势。

(三)学校体育管理方面

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方向,所以领导重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不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是学校领导在明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前提下,面对现实社会时,在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就显得苍白无力,中小学要的是升学率,大学扩招后成陪增长的生源导致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加之社会和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于是学校置国家有关课程规定于不顾.随意占用不安排或少安排体育课、体育活动,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减少,学生体质健康别说增强.不被彻底损害就好了。

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抑制措施

(一)以《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上好学校体育课

首先:要保证体育课开足,不被挤占。各级各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严格执行,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不能以任何名义挤占体育课时,其次,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课质量和效果。体育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模式。

1、重实效.而不拘泥于课的形式。结合本地实际与时俱进,地制宜,伞面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构建适合本饺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2、注重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3、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好的能力和素质结构,坚持终身学习,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交流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已,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领路人。

4、通过健康与体育、健康与营养、卫生保健知识等,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教育学生如何以体育手段调节日常生活,改善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休息等长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调节学生身心、行为的健康。

(二)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各级学校管理部门,都应充分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将其当作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来抓。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大学辅导员,学生家长,中小学班主任、体育教师要做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超级秘书网

1、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全校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

2、加强课外活动的计划性,建立课外锻炼及检查、评优等制度,保持课外运动竞赛的经常性和群众性。

3、改善学校体育的场地和设施,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针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设施陈旧的状况,通过拓宽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加大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加强体育场地的管理和维修,鼓励班和学生自购某些体育器材,寻求企事业单位(个人)赞助等,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校体育俱乐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3

2.1政府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合,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多数情况下是指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本文所指的“政府”是狭义的概念,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称。2.1.1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是以国家本位论为其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国家利益是其主导追求。它主要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组织、委托、任命专门的研究机构或专业人员对特定课程问题展开研究;制订和设计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针、政策与文件等,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修订;监督和检查各个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执行和实施情况;组织、领导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审定、审查,组织机构和人员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从而进一步对课程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以促进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它所内含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课程应该反映各种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需要,以便使学生通过所受教育能够适应社会,最终能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有益人才。[4]2.1.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地方体育课程决策权力,地方利益是地方分权型课程的主导追求。其领导和决策机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还包括省级以下的有关教育行政机构,地方级教育行政部门所承担的体育课程责任和义务是:一方面地方分权型课程的主导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一致。即,遵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安排,贯彻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有关文件规定;另一方面,地方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地区公众利益和要求的反映者、聚合者和代表者,要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的出发,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地方适应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2.2学校

学校(这里仅指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下同。)既是执行课程计划的机构,也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理想课程转变现实课程的主阵地,因此学校的课程利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学校是属于政府办学,虽然有一些民办学校存在,但政府对学校的控制依然是存在的,所以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利益诉求首先是统一到国家与地方对体育课程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从本学校实际以及当地社区和学校资源状况,根据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资源,以能反映出各校办学特色和学校所在地区的体育文化需求。

2.3体育教师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5]体育教师同样发挥着传递知识、技能和培养人才的作用,使得体育教师成为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利益主体。一方面,体育教师首先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忠实执行者,要接受和服从国家的利益并与其保持一致,这也是体育教师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课程改革会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和思想,他们也有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利益的诉求。

2.4学生

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程改革的多级利益主体之一。一方面,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兴趣和想法,这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并不完全相同的身心特点,在他们身上表现的各种特征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利益需求。

2.5家长

在我国,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限于学生的管理,很少有家长参与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决策中来。国外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些国家纷纷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公众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课程改革的权力,一方面,学生家长有权利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情况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家长有对孩子体育课程学习的期望,同时也有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一直被看做是一个学术问题,家长在学术问题面前就丧失了话语权,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基本处于隔离状态。

2.6其他社会组织和媒体等

这里的社会其他组织主要指的是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社区和媒体等,由于本研究针对的学校仅指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所以,上述利益主体也不作为主要的利益主体进行讨论。

3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分析

3.1国家、地方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般来说,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博弈是一种纵向博弈,当课程改革有利于本地区、本学校的利益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会不遗余力地贯彻执行,但当其不符合本地、本学校的利益时,地方和学校就有可能出现政策执行阻滞。[6]其主要表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敷衍。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做表面工程,把一个有机完整的课程改革政策加以随意分解、随意更改,实行“实用主义”的原则,如中考体育虽然提高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但各学校都是以应付为主,而不是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内容来重视。二是政策抵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从局部或自身的需要出发对课程改革的某些政策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如体育与课程改革提倡重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体质增强,但各地、各学校依然是抓应试这条命根,纯粹为了本地发展或官员的政绩,体育课不开足、开齐,被挤占现象屡见不鲜,把截留的体育课时增加到一些升学考试科目、统考课程中去,导致体育课程改革流于形式。三是政策附加。许多地方和学校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课程改革中没有按照课程改革规定执行,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挪用、占用学校体育教育资金等问题。从以上分析发现,地方和学校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机构,其利益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它首先要使自身的利益与课程改革的整体利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从而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地方和学校作为三级课程管理的一部分,地方要考虑地区教育发展需要和公众需要,学校要着眼于自身的发展,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方和学校利益的双重性特征,导致他们彼此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

3.2行政主体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我国现行的体育课程三级管理体制下,主要的行政主体是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本研究将就政府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学校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两个层次进行描述分析。第一、政府(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政府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与国家、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之间的冲突。我国的体育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影响,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都是现成的内容、标准,体育教师不参与教材的制定和选择,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第八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的课程改革,它是以课程为核心涉及到了整个教育体系。一方面,借鉴并提出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在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都进行了改革,但是实践告诉我们,改革的措施缺乏操作性,使一线教师感觉困惑;另一方面,我国体育教师的课程知识素养以及工作强度很难保证“目标引领的内容”是实效性的内容,大部分教师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庇护下,尚不具备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的能力,其后果是割裂内容的逻辑内涵,否定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内容的层次性和衔接性,这种零散的、不能互相承接的课程,导致体育课改的质量下降。[7]第二、学校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学校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场所,在这个利益场中,冲突行为隐藏在学校教育活动的背后。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凸显了学校与体育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其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学校和体育教师都能够积极开展课改,学校管理者能够主动支持,这时候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利益诉求基本是一致的,冲突也是最少的。第二种情况:学校积极进行课改,体育教师消极课改。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由于得不到体育教师的支持,会损害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学生的素质、学校特色都难以提升,两者之间必然产生冲突。第三种情况:体育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学校消极课改。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付诸实践,但是体育教师要承担课改所带来的风险,这时候两者之间也会产生利益冲突。第四种情况:学校和体育教师都选择消极课改。可见,利益是体育教师行动选择以及是否积极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当体育教师在行动中找到利益结合点时,就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而当体育教师在行动中未找到利益结合点时,就会表现出消极性与不自主性。

3.3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冲突

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与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与学生的兴趣之间的矛盾;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新课程改革提倡从学生兴趣出发,很多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按照学生的想法安排教学、想打比赛就比赛、想自由活动就活动,课堂整个都交给了学生。这种做法歪曲了课程改革的利益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利益。此外体育教师积极开展改革对学生培养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在当前课程改革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跟以往的课程有很大不同,这些新理念、新结构、新环境、新任务、新格局都使体育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隐晦的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使体育教师一般与守旧或稳妥的意识相联系,表现为由于担心改革可能对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对改革不轻易认可。

3.4体育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利益冲突

体育教师与家长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对体育课、体育教师的偏见还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从思想观念上就禁锢了体育教师的地位。如某学校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家长一致认为,体育教师不适合当班主任,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体质不好、学生出现体育伤害,这都是学校和体育老师的原因,这种利益冲突表现在目前是尤为严重和突出的。

4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矫正

4.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主体上的平衡

在我国,国家所倡导和奉行的基本利益原则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一旦它们之间发生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国第八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改革初期,是由少数带动多数共同发展,事实上我们也正是按照这样改革思路逐步推进的,然而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如果利益主体仍旧是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改革的目的就难以实现,也就是说,由谁来“设计”改革决定着改革的发展方向,各执一端的利益追求现在已很难再占支配地位,人们往往会趋向于关注各种课程利益的和谐与融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征得各利益主体的广泛认同,即行政、专家学者、体育教师、学校、家长相互结合才具备充分条件,努力使各种利益团体的利益表达致和谐状态,课程改革的设计才会出成效。恰如泰勒所言:参与课程编制活动的人员和机构包括个人、团体、全国性协会和国际组织等,没有哪一个国家是由某一个机构或个人来进行课程编制的。[8]事实上,世界各国政府为了找到一种适当的平衡,都在不断地探索着课程改革中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协调起来的可行方式,其结果是使不同利益群体的课程利益和权力分配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并有力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每个人的利益。

4.2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导向上的平衡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导向上的平衡主要应协调好两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应从本国的需要出发,不宜盲目地要求与国际接轨要看到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要充分考虑体育与健康课程区域差异化、内容多样化、目标多元化。对于借鉴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应从看差距转向看差异。如国外的体育课程都是小班化教学、有充足的体育教师配备,而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都是大班化,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所以说,发展中的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并不全是“为什么借鉴”的问题,而应当更多地考虑全球化背景下的根本性问题———“如何借鉴”。第二,对传统的清醒而正确的认识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的,改革必须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在“与时俱进”中加以完善,在理念、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方面构建新的组织而发展起来;纵观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其发展变革注定是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之上进行,它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调,在迈向现代化的继承中,实现课程自身的蜕变。所以,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也必须直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9]

4.3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机制上的平衡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课程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第八次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但改革十余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进入稳步推进阶段,它必须同“自下而上”的改革结合起来,事实上改革十年的经验教训也不断提醒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唤醒广大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变革意识以及参与变革的热情、主动精神和实际行动,因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和潜力难以被有效激发,课程改革的效果难以保证,这也是前期改革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新课改”需要一大批“精英”,然而,就改革的整体利益而言,具体的制度创新多半不可能由不接触实务的领导者提出,否则便变成了“精英们”的单向控制与操纵,使改革又回到老路。因此在“设计”改革蓝图时,存在一个上层与下层、课程制定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对接和转换问题。因此,当下改革“顶层设计”,需要科学的民主意识和利益表达机制来保障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即政府在课程改革进程中依然享有主动权,但同时要尊重并主动纳谏政府外部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或意见表达,达成政府和政府外部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整合。

4.4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范围上的平衡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利益范围上的平衡,就是要能顾及总体,要看到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状况,必然导致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条件还比较薄弱,场地器材无法保证,体育师资的水平良莠不齐。我们不能笼统地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等作为改革的重点。审视当前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现状,在区域上看,西部学校体育、农村体育是改革的重点区域,当前的课程改革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和“与国际接轨倾向”,缺乏对农村及不发达地区的必要关切;在内容上看,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与目标联动的各个层面(城市与农村和高中、初中、小学相衔接)的可操作的内容体系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从成效上看,提高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4

一、对人文关怀的理解

关于“人文”的概念,东西方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有人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西方的“人文”、“人性”、“人道”都是近义词,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它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等。“人文关怀”一词是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也称作人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肯定和注重人与人性,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与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独裁方式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等。人文主义的含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可见,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是浸透了人的意志、情感、潜意识中的对他人的爱与关怀,不应有任何的强制与虚假,也拒绝任何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

二、课程呼唤人文关怀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指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学校教育作为促进和完善人的重要手段,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学校课程必将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转型,原有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人才的知识素质、文化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改革的潮流已经不可竭止地冲击着学校课程的发展。学校课程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掌握熟练的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学校课程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教育。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2000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基于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积极倡导课程理念的转变,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和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价值尺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并将人文关怀渗透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中,可见在课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人文关怀的融入也必将为学校课程的改革注入生机。

三、体育课程理念的人文关怀

(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进人了新的阶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第一”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赋予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与终生的关怀

兴趣是激发、保持学生体育行为的初始动机和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了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关怀

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端往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下转第54页)(上接第79页)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志。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了对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关怀

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不足,关怀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体会到生存的意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自主和谐的发展。要唤起学生对自然与生命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友谊的珍重,对同学的宽容以及重视同学间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语

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必须从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使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以情感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需要人文关怀,人不能只关心自然、只关心社会,而忽略了关心人自己。忽略对人的关心,忽略对人类的关怀,必然使有关体育和教育的研究在学术界长期滞留于浅薄的层面,也使体育和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每况愈下。跨世纪的学校课程呼唤人文关怀,要求人类必须学会关心人,以人为本,实施关怀。

参考文献

[1]高唤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5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

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因此,笔者认同贾晓波、陈世平的观点:团体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事件预防方面具有实效性。较之个别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讲座,其特点在于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机会,使成员增加自我认识、自我肯定、促发积极交往行为。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创造信任的氛围来促进成员共同倾听、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反映”(像镜子般反映出某位成员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澄清”(协助小组成员更加清晰的理解其所说所想)、“角色扮演”、“解析”(思考过去的决定与现在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团体辅导可有效消除孤独感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在成员间的交流过程中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成为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使其了解到他人也有与自己相同的境遇,就会相应地弱化自我的自卑感与孤独情绪。也相应地为成员提供一个可实现的参考目标,可以在团体中相互鼓励、进步,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团体辅导对消除孤独感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参与配合会形成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社交障碍者勇敢地走出惧怕与孤独,并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有利于丰富成员的人际交往经验,改变其不适应行为。

2.团体辅导与个案相比省时省力

团体辅导成员人数较个案多,相应地时间总和也就少,效率高,省时省力,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作人员较少的现状。相较于个案辅导的一对一帮助,团体辅导的一人对多人形式较有效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经济、有效。

3.团体辅导可有效模仿社会现实环境

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一个模拟环境下的现实环境,更有利于将辅导产生的效果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如利富特(Lifton)所言“团体辅导提供给成员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景,接受多元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与问题。”团体辅导与现实生活的相似性,使得辅导的效果更容易巩固。且有利于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班杜拉在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现代心理学智慧,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亦可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参加到自我认知团体中的成员,多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无助、无力和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其赋予了平等意识和社区归属感、被肯定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事实上又打造成或改善了成员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4.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团体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交往的沟通网络一般被认为有五种形态,分别为:链式、轮式、圆周式、Y式与全通道式。很显然,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团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即可以通过模拟相关训练使成员进行并习惯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训练。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寻找共同点、共情、真诚赞美、学会拒绝等;非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体态语言、触摸等技巧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经调查发现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6

1.2中小学生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对中小学生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他们最担心食物中毒,然后依次是食品中的违规添加剂、农药残留、不合格食品、地沟油制作食品等。

1.3中小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需求度

进一步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在对食品安全知识的需求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食品选购知识、食品加工处理知识、食物中毒处理办法、事物储藏知识和食品安全事件维权问题。

2各年级食品安全知识的安排设想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小学选择教育内容应遵循3项基本原则:

(1)教育内容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即选用系统的经科学检验为正确的知识;

(2)普及性,精炼现有的材料,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达到形象化、通俗化;

(3)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学生最常碰到的食品安全问题,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

3融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食品安全知识

3.1食品的辨认、选购知识

3.1.1安全食品的标识中小学生购买食品首先要学会如何辨认安全食品,那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就必须要加入的就是食品的相关辨认知识,首先是安全食品的标识,低年级的小学生还应识得食品包装上的几种食品标识:

(1)该标志指由农业部门认证,标志的使用期为3年。这类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允许限用量、限种类、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鱼药、肥料、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

(2)该标志由农垦部门评定,标志的使用期为3年。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环境保护的有利性和产品自身的无污染与安全性要求较高,分为A级和AA级称号。

(3)QS制度由国家质监总局在2002年推出,即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凡进入该制度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都要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销售产品上贴上QS标志才允许进入市场。

(4)这是有机农产品的标识。有机农产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它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管理。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中小学生在购买散装食品时要仔细查看标签。首先看食品标签内容是否齐全,按照国家的规定,食品标签必须标注的内容有: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物及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及保质期、贮藏方法、质量等级和特殊标注内容。然后再看食品标签是否完整。食品标签不得与包装容器分开,若发现标签的内容变得模糊甚至脱落,不易于辨认和识读,要谨慎购买。最后要看散装食品有无防尘遮盖和禁止消费者触摸设施、标识以及销售人员是否按规定统一配戴口罩、手套、帽子等。

3.1.2水果的选购知识对于水果的选购知识应该选择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进行教授,比如香蕉、橙子、西瓜、荔枝等。

(1)香蕉的选购方法:催熟的香蕉表皮一般不会有香蕉熟透的标志—“梅花点”,因此在挑选香蕉时,有“梅花点”的香蕉相对安全。用化学药品催熟的香蕉闻起来有化学药品的味道。自然熟的香蕉熟得均匀,不仅表皮变黄,而且中间是软的;而催熟香蕉,中间则是硬的。

(2)橙子的选购方法:进口橙子表皮的皮孔比较多,摸起来较为粗糙,而假冒进口橙子表面的皮孔比较少,摸起来相对光滑些。假冒的进口橙子用纸擦,纸的颜色会变红,是因为假冒进口橙子在处理的过程中加入了色素。

(3)西瓜的选购方法:可以从外观上辨别,使用过膨大剂的西瓜,由于吸收不均匀容易出现“歪瓜畸果”,如两头不对称、中间凹陷、头尾膨大等,这种“歪瓜畸果”不要买,正常的西瓜的外形应是球形或椭圆形的,且表面平整光滑;自然熟的西瓜籽是黑色的,很饱满,注入色素的西瓜籽一般小且白。

3.1.3蔬菜的选购知识

(1)选购要点。蔬菜的种类繁多,在选购时应注意7个基本要点:新鲜程度;壮老或嫩脆程度;大小均匀、形块完整与否;有否病变;有否虫害;色泽正常与否;有否农药残留可能。

(2)还应挑选形状、颜色正常的蔬菜购买。例如,番茄:底部四周呈现绿色且果实硬挺的才是新鲜的。黄瓜:刚采摘下来的小黄瓜颜色浓绿且有光泽,表面上会有疣状突起,一摸有刺的才是新鲜的,此外还要注意前端的茎部切口,感觉颜色漂亮,呈嫩绿色的是比较新鲜的。洋白菜:用手掂起来具有重量感且叶子带有光泽绿色的才新鲜。切开后,切口白嫩则表示其新鲜度是良好的,如果切口会呈现茶色,说明切开时间已经很久了。茄子:呈现有光泽的深黑紫色,蒂头带有硬刺的最新鲜,反之带褐色或有伤口的茄子不宜选购。如果茄子的蒂头盖住了果实,表示尚未成熟。茄子切口容易变色,要泡在水中可保持鲜嫩。

3.1.4有害食品的鉴别方法针对目前对人们身体危害较大的几种食品,鉴别方法如下:

(1)瘦肉精肉的鉴别:

(1)看猪肉皮下脂肪层的厚度(猪油)。正常猪在皮层和瘦肉之间会有一层脂肪,肥膘约为1cm—2cm。而含瘦肉精的猪肉皮下脂肪层非常薄,通常不足1cm;

(2)看猪肉的颜色和形态。健康的瘦猪肉一般是淡红色的,肉质弹性好,瘦肉与脂肪间不会有任何液体流出。而喂过瘦肉精的猪瘦肉肉色颜色看起来特别的鲜红,纤维比较疏松,被切成二三指宽后就比较软,不能立于案板上。还会有黄色液体从瘦肉与脂肪间流出。

(3)用PH值试纸检测。正常新鲜肉多呈中性和弱碱性,宰杀后1h后PH值为6.2-6.3;自然条件下冷却6h以上的PH值为5.6-6.0,而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则呈现偏酸性,PH值明显小于正常范围。

(2)染色馒头的鉴别:天然的面粉中含有微量的胡萝卜素,越靠进外层颜色越重,烹饪之后会有淡淡的黄色。但由于消费者往往喜欢又白又大的馒头,商家就往往迎合这种需求给面食进行“添加剂美容”。除了白面馒头,还有紫米馒头、玉米馒头等杂粮馒头,都是极易掺杂色素的。在鉴别染色馒头时,首先要看面粉里是否有颗粒,如果整个馒头黄得很干净、很鲜艳,那多半是添加了柠檬黄为主的色素。其次是尝。比如玉米馒头,可能是精白面粉掺杂黄色素做成的,由于玉米是粗粮,玉米粉制作的食品吃在嘴里,有些糙,如果吃起来非常细腻,则说明玉米粉加得不多或者是加色素的馒头。

(3)避开或减少塑化剂危害的方法:少吃泡泡糖;慎用保鲜膜;少用塑料杯喝水;少用塑料瓶装油。

(4)地沟油的鉴别:看透明度、色泽以及沉淀物等。质量好的植物油呈透明状,地沟油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由于混入了大量杂质,会出现混浊现象,很容易判断,而且地沟油一般会产生很多沉淀物。闻,植物油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但地沟油一般都经过特殊处理,没有味道或者会有异味。尝,用相关工具蘸一下,口感带酸味的油一般是不合格产品,有焦苦味的油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油可能是“地沟油”。听,在油层底部取油一两滴,将其涂在易燃纸片上,点燃后听其响声,合格产品燃烧正常且无响声;不合格的产品会由于水分超标而发出“吱吱”声音;燃烧时会发出“噼叭”爆炸声的,就说明油中含水量超标,很有可能是假冒产品,建议不要购买。问,询问商家相关商品情况,包括场地,进货,或者是否有相关卫生许可等内容。

3.2食品的加工、处理知识

(1)蔬菜的洗涤技巧:冷水洗涤。这是洗涤蔬菜最常用的方法,蔬菜上一放带有泥土污物需用干净的冷水将其洗掉,保持蔬菜新鲜洁净,常用于一般叶菜类,如青菜、白菜等。这些蔬菜应先在清水中泡会再洗;若叶片上面有细绒毛的,要多洗几次;根茎类蔬菜如萝卜、甘薯等带有较多泥土的,可在流水中边冲边洗,直到洗净为止。热水洗涤:为了除去某些蔬菜异味或剥去外皮,如番茄、豆腐干等,需用热水洗涤,甚至像豆腐干之类的需要用热水泡才能除去豆腥味。盐水洗涤。盐水浓度不可过大,以小于29%的溶解度为宜,起杀菌和去污秽的作用,盐水洗涤方法主要适用于叶菜上带有小虫和虫卵,用盐水洗很易清除掉,而用清水则不易洗净。碱水洗涤:在温水中加一些碱可解异味和去皮,但要注意用碱水洗后要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2)食品安全制作守则。世界卫生组织(WHO)还推荐了食品安全制作5大“黄金守则”:保持清洁。勤洗手,取食品前要洗手、准备和加工食品期间经常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设备和餐饮具;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要保存在冰箱里,也不能长时间存放;熟食和凉菜做好后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2h,冷冻食品不要在室温下化冻;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食品用水要安全;选择卫生安全的餐饮具,选择卫生安全的纸巾;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生吃要消毒,螃蟹、甲鱼、黄鳝要吃鲜活的。生熟分开。生的肉、禽、蛋和海产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生和熟食品的餐饮具、工具、用具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彻底做熟。食物要烧熟、煮透,中心温度得到85℃以上,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3.3食品的储藏方面的知识

(1)水果的保存方法:水果的保存,分为4类:

(1)不要放入冰箱,否则会被冻伤的水果有:香蕉、枇杷、杨桃等;

(2)一定要先催熟后才可以放进冰箱的(不成熟的水果不可放入冰箱内)如:酪梨、榴莲、芒果、木瓜、百香果、奇异果、柿子、西红柿等;

(3)必须放入冰箱,才能久存的有:红毛丹、龙眼、樱桃、桃子、桑椹、莲雾、李子、板栗、番石榴、葡萄、梨、草莓、荔枝、火龙果、甜瓜、柚子;

(4)常温保存或冰箱冷藏均可,这些水果如下:青枣、苹果、西瓜、橘子、椰子、金桔、柠檬、菠萝、葡萄、葡萄柚、甘蔗、柳橙、橄榄。

(2)蔬菜的贮存:由于蔬菜种类繁多,其生长特性不尽相同,其贮存要求也各不相同。青菜、黄瓜可洗净后放入保鲜袋贮在冰箱,大白菜放在垫稻草的干燥处,花菜放在通风处还可在菜上洒些水,莴笋可刨去皮浸在淡盐水中,萝卜和胡萝卜放入保鲜袋扎紧袋口置于干燥处,短期保存鲜蘑菇则应用清水浸泡。因此对于各类蔬菜的贮存,均应按其生长特性采取相应的贮存方法,但是原则上应该买新鲜的,吃新鲜的,而不应当贮存1次吃1周。

(3)家禽的储藏方法:家禽肉质嫩,含水量多且变质速度也较快,对于新购的禽,一般是采用低温保藏法,置于0℃以下的环境中存放。宰杀后的家禽,若放在-4℃环境中,可存放35天;若放在-12℃环境中,可保存半年;若在-14℃环境中冈保存1年以上,一般是在-8℃左右保存,也不宜长时间保管,因为存放时间过长会影响禽肉的质量。如果购进的是冻禽要立即放入冰箱。

(4)鱼类的储存方法:活养法,主要适用于用地呼吸的鱼类,常见清水活养的鱼类有鲤鱼、黑鱼、青鱼、草鱼等,以淡水鱼为主。饲养活鱼的水池内要安装喷水管,应向鱼池内不断喷入新水,并通有氧气,水温一般维持在4-6℃,鱼池要清洁,最好选用河水,一般多用清水,不得使油脂、碱等异物进入鱼池内,不要用外物搅动清水,要尽量减少鱼的活动。刚刚从池塘、河流内网捕的鱼经过2-3天的清水活养,可使鱼肉结实,还能促使某些鱼类吐出消化系统的污物,减轻其泥土味。对于此类鱼在清水活养时一定要注意适时换水。部分海产鱼也可采用海水活养,但因受地域限制,对海水鱼进行活养的较少,一般只用于暂时保鲜。冷藏法,冷藏前先把鱼体洗净,还要除去内脏、刮鳞、去鳃,清洗干净,在-2℃的低温下冷藏,此法储存期短,但对鱼类的质量影响较少,一般只用于暂时保鲜。冷冻法,将鱼在低温(即结冰)状态下保藏,常见于将鱼肉加工成鱼片,再用快速冷冻法对原料进行冻结,一般选择的是冰箱或冷库中保存。保存环境的温度越低,保存时间越长,冰箱以-4℃以下为宜,冷库以抑制在-15℃—20℃为宜。另外对于冷冻鱼肉切不可解冻后再结冻,再冻鱼的鱼肉组织会更多地被破坏掉,鱼体内部水分会丧失,导致肉质松散,营养价值降低。

3.4食物中毒预防及处理知识

(1)中小学生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不喝生水,不喝过了保质期的桶装水;不要饮用未经煮沸的生活饮用水;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吃霉变或有馊味的食品。煮熟后放置2h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热到70℃以上再食用。隔夜食品在食用前必须加热煮透后方可食用;养成卫生习惯,进食前要洗手,瓜果之类的可生食的食品必须在洗净后才可以食用;不接受陌生人赠送的食品,不采摘、捡拾、购买、加工来历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以及不认识的野生菌类、野菜和野果;购买和食用定型包装食品时,要查看有无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单位,不买无证摊贩的任何食物,不买不吃无生产厂商、无生产地址、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加工、贮存食物时要做到生、熟分开,不食用没有烧熟的海鲜类食品;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剂或色素的食品以及那些无法确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食品。

(2)中小学生食物中毒处理措施: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最好马上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服药,若无法尽快就医,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催吐:若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1-2h内可取20g食盐,加200ml开水,等冷却后一次性喝下以促呕吐。或者也可以用100g新鲜生姜捣碎取汁后,用200ml温水冲服催吐。还可用筷子、手指等刺激舌根部引吐。呕吐时,不要让中毒者喝水或进食,但在呕吐停止后应马上补充水分。导泻:如果中毒者进食受污染食物的时间已超过2h,但精神尚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以尽快排出已吃进的有毒食物。一般用30g大黄,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20g元明粉,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老年体质较好者,则可采用15g番泻叶,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亦能达成导泻的目的。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类、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100ml食醋加200ml水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以采用30g紫苏、10g生甘草一次煎服以解毒。如果是误食了变质饮料或防腐剂,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就是最好的急救方法。3.5食物中毒维权方面的知识中小学生要及时了解相关维权知识,熟悉防护中毒措施,如国家颁布的《食物中毒维权》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受害人因食物中毒引起的各种损失,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当中小学生发生食物中毒之后,一定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方法如下:收集就餐证据(如发票等)或者证人以证实受害者曾在场就餐;收集就餐证物并及时监测,以证明其食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避免错过检测时间无法取样(必要时将需要证人来证明受害者曾在场就餐),证据足够之后应及时向就近的工商所或直接拨打12315投诉电话进行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7

1.2.2“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忽视“生活资源”。体育课程受到国家竞技体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内容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忽视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造成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节与滞后现象。

1.2.3学校体育应转变机械传授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整个教学过程对体育课的三大部分限制过死,教师的讲解、示范成为最主要的传授方法。

1.2中学体育教学要渗透整合生命意识

在教育中需要完成对学生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体育与健康标准强调学生应具有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在选择和编制体育课程内容时,突显了时代性和生活实效性,只有融入学生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生命教育。

2.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整合模式路径

2.1体育教学目标之中要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体育课程应从个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构建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理念不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需要树立“全面育人”的课程理念。

2.2体育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激活学生经验,体育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健康的发展,让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有益于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为避免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与滞后,在具体选择教材时,应考虑选择娱乐、休闲并存,趣味性强且有意义的教材,有益于终身体育价值实现的教材;能够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教材;现代社会生活中新兴的运动项目等应综合考虑。

2.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生命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育教学要根据目标,针对教师、学生、内容等具体状况,设计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基本结构、方法和手段。课堂上,教师应突显主体教育观,营造乐学氛围、活跃的教学气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切实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的寻找适合学生主体,以促进生命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方法。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8

(二)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教育虽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如心理咨询老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是一些其他专业或者是离退休的教师返聘回来的,他们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很了解,而且在心理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也只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出现。学校也很少开展心理教育方面的活动,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发放一些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无人问津,可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三)学生自我意识因素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差,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认为他的能力很强,无所不能,处处抢风头,事事要强,但实际能力却达不到,自身又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导致最后出现心理障碍;也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低,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成,不敢面对失败。大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人身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是自己具备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观,学习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直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体育锻炼方法时,融入心理辅导知识,如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自信而出现厌学情绪心理,教师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邀请这类同学作为“模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动作要领,给大家起到示范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独特的辅导,使这些同学能感受到做好示范时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次关心和指导,从中得到了自信,会把这些学生的厌学心理去除或者减轻。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或引导作用。

(二)体育教学可以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原因,经受许多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使其性格缺陷,神经衰弱等现象常常出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乐趣,如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期间总是笑口常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舞蹈和音乐浑然一体,使学生能够享受体育,愉悦心情,放松身心,充满自信,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体育教学可以治疗大学生一些心理疾病有些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需要适应许多人或事,需要自身不断的自我调整;上学前的远大理想和上学后的差异;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学习知识的枯燥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生活焦虑,墨守成规,主动性差,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思想闭塞,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体育教学可以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或者减轻其症状。实践证明行为疗法对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练习,使自己的能量得到发泄,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调节了与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自身压抑许久的心情得到缓解,然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一种,疏导心情,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使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心情舒畅,使其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使自身的能量得到了一定的发泄,流了汗水,学习了技能,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和喜悦;与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改善;在老师的帮助下或鼓舞下完成了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心理压力减少,活得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体育课堂中的一些比赛,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9

对初中体育与健康单元学习评价的思考与实践关键词:新课程单元学习评价过程性操作方法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运用好单元学习评价,可以强化学生能力提高和终身体育原动力逐渐的形成。笔者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做好学生的单元学习评价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学生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学生学习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特别是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调每一个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好单元学习评价,能有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反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1.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特点正是由于过去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末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因而新课标对成绩考核评价进行了重大的改革:1.1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评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定内容的确定不仅要关注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发展,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积极情感体验,与人合作技能的发展,同时还应关注个体,尊重个体差异,给予个体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表现自己,拥有自信。1.2新课程教学评价特点1.2.1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新课标除了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将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练习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这样使一些本身身体素质较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先天条件好,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认识到:先天的条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1.2.2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往对于体育与健康知识老师只看试卷的成绩,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以至于对于常见的中暑、运动扭伤等疾病也无所适从,学了十几年的体育仍然不会看体育比赛。“新课标”更强调的是理解、运用和实际操作,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1.2.3强调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就好比金子埋在土里,如果不被人挖出来,哪怕你再值钱,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新课标”不是注重运动技术水平掌握的高低,而是注重学生对于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1.2.4强调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终结评价”。此种评价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个总的信息反馈,为下一阶段教学的起点和目标提供依据,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学生在态度、表现、关心、知识等内容方面的情况无法体现。新课程强调的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并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1.2.5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目标的实践者,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有正确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外在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小组评价,对每名学生的成绩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体育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做最终的评价,使得这项工作更加民主、客观、公正、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2.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中运用单元学习评价的尝试2.1单元评价内容与标准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设计了“单元学习评价表”,既注重了单元学习终结性评价,也注重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见附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水平四)第单元学习评价表(项目:)班级姓名时间: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根据各水平目标中与健康有关的体能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课堂情感意志与合作精神单元总评原始成绩现有成绩提高程度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A(90~100分)全部做到或胜任B(75~89分)大部分能达到C(60~74分)基本达到但不胜任D(60分以下)大部分达不到自己的话同学的话老师的话家长的话2.2单元评价具体操作方法:2.2.1评价流程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单元总评家长评价2.2.2自我评价体能项目评价。先测试与学习项目有关的体能原始成绩,要求 学生如实填入表中。单元学习结束后,再测试把成绩填入,“提高程度”栏采用等级制填写,用累计记分法确定等级(例如:100m学习前成绩得分为75分,学习后测试成绩得85分,最后成绩应为85分 进步分10分=95分,“提高程度”栏等级记作“A”;如果学后成绩测试得65分,最后成绩应为65分—退步分10分=55分,“提高程度”栏等级记作“D”)。“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课堂情感意志与合作精神”评价。单元学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运动技能与知识掌握情况,在本单元每节课学习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同学合作精神等内容的表现,分别填写四个等级”A”、“B”、“C”、“D”。同时,针对本单元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学习体会等方面,填入“自己的话”栏目。2.2.3小组评价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每组6hyhy;-10人进行。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小组评价,根据组内成员在单元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结合平时在每节课中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情况的表现,组内成员发表意见,最后由组长确定等级。同时把具有代表性的优点表扬和存在问题及建议填入“同学的话”栏目中。2.2.4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单元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情况,最后确定等级。同时,把观察到的学生表现,学习目标达成度,对学生优点和希望等内容,填写“教师的话”栏目。2.2.5单元总评单元总评有每位学生自己进行,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各评价内容的评价等级,确定自己本单元学。方法是:A等级的分数段为90—100分之间,取平均值95;B等级的分数段为75—89分之间,取平均值82;C等级的分数段为60—74之间,取平均值67;D等级为60分以下,取55分。然后把各单项评价等级换算成分数后,将所有单项分数相加取平均值按“A”、“B”、“C”、“D”四个等级给予单元总评。例如:某同学成绩评价中有3个“A”,3“B”,2个“C”,2个“D”,总评分数应是(3×95 3×82 2×67 2×55)/10=80.5,在“单元总评”栏目中应填写“B”等级。2.2.6家长评价在完成以上各项评价项目后,学生把单元评价表带回家,由学生家长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填入家长的评价。3.运用单元学习评价的注意事项3.1单元学习项目内容的确定,一定要针对五大领域,并结合水平目标进行考虑,对“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有明确的、实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作为支撑,选择项目内容比较容易,而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需要渗透到实际教学内容与活动之中,在选择单元教学项目时,需要体育教师认真整合教材,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挖掘教材的内涵。同时,在整个运用单元评价表过程中,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促进体育教师不断学习,进一步了解学生,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提高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施,提高自身素质起到一定积极作用。3.2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单元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课堂上能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关爱、尊重等行为较以往有较大改变。在过去体育课上,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教师上课”和“体育课中学生身顺而心违”现象会明显明显下降。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的运用,较好促进学生的不断反省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由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中没有经历过,往往会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影响,出现诸如学生自我中心问题、类群效应问题、附和“权威”问题、以偏概全问题等等,因此,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就显得尤其重要,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3.2.1教师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工作,对同学的认识不清的要加以指导,在评价中要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同学之间的评价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对于和同学评价差矩大的要说出理由,不能不负责的对别人作出评价,以避免学生的类群效应。3.2.2在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教师和参评者要多发现被评者的优点,进行鼓励。对他们的不足一定要言之有物、实事求是、语言委婉、中肯。尤其是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评价的目的。3.2.3培养民主气氛,体现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下才有畅所欲言的环境,不搞一言堂,对不同的见解权要充分的理解和鼓励,言者无罪,有则改之,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带领下飞翔,让掌声、笑声、真情充满课堂,喜悦和自信写在脸上。3.3在运用单元学习评价表时,应注意根据单元学习项目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确定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例如:学习单元学习内容为体操的垫上技巧,体能测试内容可选择坐位体前屈;单元学习篮球时,体能测试可选择50米跑或立定跳远等。对于其他内容的自评和互评,体育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评、互评,课内外结合进行,“学习态度”和“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要根据单元学习项目特点,组织学生在课上或体育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完成。单元评价表的运用,为学生的学期成绩评价提供详实的依据,在学期成绩评价时,按照单元总评的方法,把每个单元的总评等级也换算成百分制最后评定学期等级,同时结合《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可以更科学评价学生健康状况和水平目标达成情况。主要参考文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7.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__.5.版季浏等编著《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12.版朱万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7.版钟启泉等编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8.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4.版曲宗湖等编著《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20__.1.版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10

高校健康教育引入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1.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人体科学论”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其所著的《论人体科学》一书中提出了“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和“人体科学”的观点;“人天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体科学的概括和指导。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新平台的建立,其核心价值应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来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自然适应力和生存能力,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科学的服务于人体这个“开放的巨系统”。因此,学校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必然要遵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形成的“人天观”思想,从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来规划和设计具体的教育行为。那么,作为“人天观”思想重要组成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充分体现出人体的整体观、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高校健康教育体系完善的必要构成,为学校健康教育指导思想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据,也极大的丰富了学校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

现实意义

(1)“贵人重生”体现了高校健康教育的根本夙愿

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贵人重生”,认为人乃“天地神明之统”、“生为第一”、“人命最重”。这种基于古代科学辩证观的思想强调的是“道”,即生命、物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充分体现了物质存在的本质和对生命的尊重。我国现阶段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健康第一”,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最终实现这一根本夙愿而服务的。所以说“贵人重生”的观点是指导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也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这一根本夙愿。

(2)“天人合一”引导高校健康教育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唯物主义思维观,《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人类生存与天地之间,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在宇宙运化中得到自身的生发、运化和返归。从养生健身角度出发,表现为:人类生命过程要得到健康的延续,就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从人体脏腑、经络的本质机理出发,在不同的时节、环境下,通过适时的生理导引、饮食调理、提高道德修养等修炼之术,来达到人与天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应该逆天道之法则,违背人体自然生发之规律,追求人体机能的极致,急功近利,最终只能带来生命的损耗与透支。因此,“天人合一”的思维观,能够引导学校健康教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摒弃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使学校健康教育回归生命健康的自然本位。

2.传统养生术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宝贵资源

“中央7号文件”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即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观念;并使之掌握能保障其“终生体育”目标的健身知识、锻炼方法和手段。要实现“终生体育”的目标,使学生拥有自我锻炼能力则是问题根本所在,学校教育阶段必须要解决好学生走出校门之后的自我锻炼和生命健康需求。因此,这种自我锻炼能力应具备对自身健康状态的判断力、对健康问题的辩证处理能力,还应具备锻炼手段的科学性、有效性,锻炼方法的生活化和简单化等特点。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自我锻炼能力,才能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体状态。传统养生术内外兼修,身心并育,练养并举,练习方法简单易学,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能通过协调和激发人体的生理潜能,推迟或延缓人的衰老过程,实现延年益寿。将传统体育养生引入到学校健康教育中,其拥有的独特文化特质必将极大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p#分页标题#e#

对高校养生健康教育平台构筑的思考

要说明的一点是,关于平台构筑的思考,是在普通意义学校范围内进行的,不包括体育专业学校和特殊类别学校。

1.深刻理解“健康第一”理念,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健康学科体系

“健康第一”是指导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健康”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目标,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自我锻炼能力,以期实现人体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中,获得平稳、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健康第一”既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要实现以传统竞技体育为核心的学校体育,向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的学校健康教育的转化,就要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完备学科体系,全面系统的考虑学科建设的相关要素配置问题,将现代体育与传统养生保健有机的结合,并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提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健康教育时,传统竞技体育应作为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健身手段来出现,而不应成为教育目的。学校健康教育应以前瞻和发展的眼光,向广大学生群体提供系统科学的健身理论和知识,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简单易用的健身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以此要求来规划和开发出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健康理论体系、课程编制与开发体系、教学指导体系、师资建设体系、项目保障体系、效果评价体系等。根据学生的身体、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将现代体育知识、身体锻炼方法、养生保健理论和手段等,编制到各阶段的体育必修课、选修课、保健课及其他健康教育实践中,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够及时的对自我需求和健康状况进行准确判断,并有能力实施有效的自我锻炼。

2.教材建设应务实、创新

目标明确,功能健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而具吸引力的一本教材,是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教材应体现其教育性和导向性,即以促进健康为主线,以自我锻炼能力养成为基本目标。满足体育理论知识、技能技巧、锻炼方法、养生保健、体育文化等全方位的教育功能。在教材结构规划和内容选择上,要贴近全体学生,对现代竞技体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结合青少年学生特点,总结开发出行之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和手段,尤其注重集体项目的开发,使之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同时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养生保健内容是健康教材的重要组成,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极具教育价值,但对于传统养生保健术的引入,要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剔除迷信陈腐的观念和伪科学的方法,通过现代科学从新发掘、整理、提炼、创新出简单易用的健身原理和练习方法,使其更具生活化和时代特点。总之,实用教材的编制要展现其两个特性,即自我锻炼能力形成的显性教育和人格健全、文化传承的隐性教育。

3.师资队伍建设应着眼于知识的更新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转变,必然带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既是历史机遇又是自我挑战。在原有体育师资教育体系下,“运动技能”取向的体育教师专业性定位制约了体育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与发展,人们评价一位体育教师是否“专业”,主要就是看其自身是否具有或曾经具有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对体育课程及其他体育教育实践的针对性设计与开发,缺乏职业能力。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转变,拥有如此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体育教师显然是不称职的。要改变目标要求与教师职业能力的不对称性,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职后教育来不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补充和完善科学健身的专业知识与健身方法,尤其是将传统养生保健原理和手段进行科学加工,形成较完备的科学健身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加强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观念和技术方法的学习,特别是多学科横向研究能力的培养,对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极为重要。教师的职后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而不应是“阶段教育”,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在学校健康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11

健康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民族甚至世界的意义之重毋庸置疑。而21世纪的今天,各国、各组织、个人对于拥有健康的渴望与需求也空前高涨。这种高涨已超出科技的层面,发展到教育乃至传播的领域。治不如防,健康教育因其能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使个人和群体自愿采纳有助于健康行为和生话方式 ,从而被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传播角度,我们可以把健康教育看作是一种通过媒介传播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过程和活动。作为健康教育最重要信息载体的健康教育学术期刊,同时肩负着健康教育研究与健康知识传播的使命,其所刊载内容也最能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教育研究与健康教育传播基本状况和水平。“窥一斑而可见全豹”,为了探悉中英两国健康教育研究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比较两国健康教育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特点;发现我国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特选择了中英两国这两本具代表性的健康学术期刊,对中英两国的健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充分考虑了全面性,权威性,专业性,普及性,类似性等众多因素后,本研究选取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主办的《中国健康教育》杂志(《Chinese Journal OfHealth Education》,ISSN:1002-9982,初刊1985年)和由Publisher: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Ltd.主办的《Health Education》杂志(ISSN:0965-4283,初刊1992年,英国),从2002年-2006年(共5年)的所有刊期(《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共60期,《Health Education》杂志共30期)作为我们研究分析的样本。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为宗旨。其渴望达到的效果是全面反映我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研成果,快速传递世界前沿信息,交流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Health Communication》杂志则以反映当代健康教育的最新理念,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信息、实证、调查从而促进世界健康教育发展为目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与《Health Education》杂志作为中英两国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代表性期刊,其所刊载的论文、研究报告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国健康教育研究、健康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特性。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以传播的基本要素(除了Channel要素外,的Who-SayWhat-To Whom-What effects)为分析研究内容基本框架,以《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和《HealthEducation》杂志上刊载的文章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的主要具体内容有:从分析文章作者(即传播者)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的学科、机构背景。从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文体(即传播内容),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重点研究范畴和不同研究方法被采用的情况。从分析文章所针对的群体、国家和地区(即目标受众)以了解其所影响的主要对象人群和主要地域范围。从分析文章篇幅长短的分布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所取得重点成果的影响领域等。

本研究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于中英两国期刊发行周期、载文数量不同,故以百分比而非简单发文篇数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本研究的信度检验是采用同一编码员,在不同的时间,对这两本杂志文章的“作者”和“内容”的分类(共818项)分别进行两次独立的编码,其结果得知研究者本身的信度达0.969,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研究的结果

(一)对传播者(作者)的研究

本研究对于作者单位进行宏观上的划分,主要是以在学科内的不同职责作为标准。其中:医院指的是各类医院,从社区至三级医院,不含其余医疗体系机构;机构指的是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控制中心、国家或民间的与公共卫生相关的机构、组织,除学校外的研究科研机构等,侧重学科角度而非政治属性;学校是指包括各大高校及其下属科研附属机构,中小学以及各类幼儿启蒙学校;政府则是指狭义的政府概念,国家各地区人民政府以及其直系医疗卫生管理体系,如卫生局,不包括卫生局之下的科研、控制体系(如疾病控制中心);期刊人员是指在期刊内部人员,包括编辑、记者、特聘专家等。

应当明确,“作者单位”分析,并不能完全精确地反映作者的具体工作性质,或工作结果。但作为“信源”依然可以透过其工作单位性质,分析有关健康教育研究是偏向理论或应用的倾向,分析健康教育研究投入的主导力量及其来源,并从中英两国的比较分析中看到双方的差异。经统计中英两国的这两本健康教育杂志文章来源(作者单位)分布情况如下:

从以上近五年来的论文来源(作者单位)分析可见:

1.《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的“信源”统计分析可见,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研究主要还是由负责普及医疗 知识,推动健康传播的社会疾病控制机构(占40.4%)和医院(占21.1%)为主导。作为学科研究、基础研究为主的学校(17%)虽居第三位,但其数量还不到第一位“疾控机构”的一半。

2.从《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信源”分析可见,英国情况则是相反,疾控机构发表的论文数不到学校的一半,其呈现的是以学校占绝对主导地位,疾病控制机构为辅助的健康教育研究、传播的基本格局。

3.《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作者是由多个不同单位机构研究人员组合的情况约占全部论文数的四分之一,明显地高出了《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4.5%。这显示了英国各健康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各研究领域间的交叉互动比中国来得更为频繁和紧密。

(二)对传播内容(主题与方法)的研究

健康教育研究课题选择,一方面可反映出社会普遍存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并从中可窥见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可反映一个社会健康事业及健康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发展的水平。

对传播内容(主题)进行研究的第一步骤就是对文章主题类型的划分。本研究主要参照两本杂志的栏目编排,以及文章自述的关键词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的类别来划分。主要有:健康教育理论、健康传播研究、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药毒烟酒禁控教育、公卫突发事件教育、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农村等不发达地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妇幼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健康教育、职业健康教育以及健康知识和简讯(此类属于摘要、简介,不同于论文研究报告,内容上是综合性的,此处单列一类,本研究没有对其进行分析,可另行研究)等十七个主题类别。经统计其结果见表2:

1.《Health Education》杂志论文主题的研究分析结果

从以上统计显示,除了健康知识和简讯之外,《Health Education》杂志超平均值论文主题有:学校健康教育(14.804%)、生活健康教育(12.93%)、药毒烟酒禁控教育(11.420%)、心理健康教育(8.364%)、健康传播研究(8.208%)、健康教育理论(7.924%)。从以上文章主题分布显示西方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问题的顺序是:

首先最关注的问题是学校教育问题,即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问题,以及对提升生活质量有关饮食、锻炼等生活健康教育问题,与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直接相关的药(毒)品、烟、酒等有害食品药品禁控健康教育问题。

其次比较关注的问题是理论、传播等支撑健康教育发展,影响健康教育社会效果的问题,以及西方社会传统关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

2.《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主题的研究分析结果

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超平均值主题分布情况分析可见(除“健康知识/简讯”外)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问题的顺序是:

首先,最关注的问题是医院健康教育(12.108%)、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10.468%)、心理健康教育(9.684%)等问题。这三类基本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最突出的健康教育的新问题,它反映了我国社会正面临着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机构不能满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艾滋病、性病蔓延、心理疾病增多等日益严峻社会健康局势。

其次,比较关注的是:学校健康教育(7.494%)、疾病控制健康教育(7.452%)、社区健康教育(6.764%)、健康教育理论(6.174%)。这四者向我们勾画出我国正在从理论研究、学校、社区、社会疾控机构等方面,全方位地努力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社会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架构。

第三,从2002年到2006年的统计分析中,我们还可见:我国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问题(1.33%、1.91%、2.40%、3.03%、3.07%)和“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7.10%、7.45%、10.79%、11.36%、15.64%)问题研究论文数量,在过去五年里呈现比较明显的稳定增长的趋势。

3.两国杂志论文主题分布情况的比较分析

除上面分析的两国研究呈现的基本特点不同之外,我们发现中英两国健康教育及其研究的主要异同点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两国杂志论文的主题分布情况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和“学校健康教育”这三类主题的百分比都在平均值上,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这两类所占的百分比还很接近。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和《HealthEducation》杂志共同关注的三大研究主题。

(2)从数量在本国的排位看,“学校健康教育”在英国杂志上以特别高比例,排第一位;而在我国杂志上虽也比较被重视,但只排在量的第四位,几乎处于与第五位并列水平。从占本国论文的比例看,英国(14.804%)高出我国(7.494%)一倍,极其显著高于我国发表此类论文的比例。可见,英国是把青少年健康教育研究作为第一位的,最重要战略性的主攻方向来看待,两国对此研究课题的重视程度不是在同一级别上。我国健康教育重点在医院(12.108%),即对已经有健康问题人群的教育,而英国重点在学校,重点是从青少年抓起。

(3)英国不仅在理论研究文章所占比我国高出1.8%,而且在“健康传播研究”方面所占比例高达8.2%,表现出对健康科学理论、知识传播及其传播效果的研究的高度重视。而在这方面,我国健康传播研究所占比例还不及英国的二分之一,而且明显低于17类主题的平均水平(6.9%)达2个百分点。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的不同程度是两国健康教育研究的另一明显差异。

(4)在“生活健康教育”即对日常生活保健,如饮食、锻炼等方面研究,英国杂志量显著高出我国杂志9.8%,是我国杂志量4倍。如果再考虑在“艺术健康教育”、“性/生殖健康教育”等关系个人生活品质的健康教育研究上的差异,这不仅说明,我们对“生活健康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反映出两国的社会发达程度、生活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5)比较两国杂志论文的主题分布状况,我们发现《Health Education》杂志对“药毒烟酒禁控教育”(11.420%)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对“艾滋/性病健康教育”(10.468%)高度重视也是很有趣的现象。它既反映出两国卫生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又反映出两国发展研究处在不同阶段,中国目前只还处于把重点放在最需要教育的关键、高危、特殊群体,而英国已经进入把更多资源放到更广泛的有不良嗜好的社会公众群体的阶段。

(6)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研究,近五年来,《Health Education》几乎是空白。在西方,危机管理研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对于西方学术界已经不是新鲜课题,近年又没有突破性研究出现,因此也就没有引发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从02年到04年形成研究热点,一度量达11.13%。04年后逐年回复低位。这现象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近年来中国社会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快速、高调回应,以及重新回归正常、理性、深入研究的过程。

4.对于两本杂志论文的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我们采用《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标准,按照西方传统分类方法,把论文分为6种类型:案例研究(Case Study)注重对于个体和集团具体个案的讨论而非宏观理论的研究分析 ;调查研究(Research Paper)指的是基于调查基础上对于事实的陈述 ;技术论文(TechnicalPaper)包含创新性技术(产品、设计)论文、新技术应用性论文、试验性论文 ;概念论文(Conceptual Paper)是全面介绍一种理念和概念 。观点(Viewpoint)指对于某一议题提出个人观点和见解但缺乏实验或调查的支持;综述和著作回顾(General Review/ LiteratureReview)是对于一个特殊议题当今理论知识的批评性回顾 。其中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技术论文是属调查法、实验法进行研究类。经统计,其结构如下:

从五年统计分析可见,中英在研究方法上差异较大在于:

(1)对各具体类型论文统计结果的比较分析可见,案例研究类型论文《Health Education》杂志显著高出《中国健康教育》杂志7.8% ;阐发观点见解类型论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显著高出《Health Education》杂志8.4%。这显示了两刊对研究论文类型的不同倾向和偏好,同时也反映了西方学者偏爱个案研究,中国学者长于观点阐发的研究倾向特点。

(2)进一步分析,运用实证研究(包括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方法的论文《Health Education》杂志(79.4%)高出《中国健康教育》杂志(75.5%)3.9%;运用逻辑推理研究(包括概念与观点)方法的论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4.5%)明显高出《Health Education》杂志(9.1)5.4%。

(3)2002到2006年的各类论文统计资料显示,《Health Education》杂志各类论文比例比较稳定,显示其比较成熟的状态;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的实证研究类论文的数量有显著的提升,各类论文比例关系也呈现出向国际学术刊物的标准发展的倾向。

(三)对健康传播对象(受众)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期刊文章主题所指应的受众类别,而并非仅为文章所关注的对象类别。

14鉴于传播之互为性,期刊的受众之受众往往恰为文章的关注对象,如医务工作者对应病患,学校工作者对应学生。前者研究对于传播学更具探讨意义。

因此,本次研究我们将受众分为14类:政府人员(通过直接政策引导健康教育者)、落后区域群体负责人(在落后地区如农村、少数民族、边远区域和弱势群体中进行健康教育者,包括该地区负责人以及政策执行者)、社区健康教育者(包括社区负责人以及一些政府执行者)、家庭成员、学校教育工作者、传播人员、医务工作者、病患(包括吸毒人员)、行业人员(指在02-06 % 02-06 %某行业内进行自我或他人健康教育者)、男性、女性、儿童和青少年(侧重生理年龄而非社会身0.00 0.964份)、老(中)年人等特殊人群也给予分类统计。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文章的主题与类型直接决定文章的受众。而鉴于期刊的主题为健康教育,故当传播者(期刊和作者)通过撰写发表文章从而自然圈定受众时,他们选择的是肩负起进行健康教育的下一个执行者。对于受众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在英国和中国的执行者,也可以比较两本期刊的不同理念。

1.除了大众等无特定对象受众外,《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针对的学校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占据前三位。这三类受众是以地点的概念被划分,医务工作者在医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学校工作者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以及社区肩负在日常生活的健康教育职责,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域领域体系。

2.《Health Education》杂志,受众的前三位有:学校工作者、儿童青少年和传播人员。与《中国健康教育》比较,学校工作者虽都排在第一位,但所占比例相差有12个百分点,英国杂志1显著高于中国杂志。儿童青少年和传播人员两项不仅相差显著,而且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中的排名都在最后几位。

3.从以上统计数据分析我们还可见,由这两个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引发、推2动的二级传播(人际传播的信息扩散)《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主要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Health Education

者和社区工作者;其次是落后地区负责人和行业健康工作者等。借助的主要是广泛分布在社会各

12

领域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主要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包含儿童青少年3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传播人员,可见,最主要的还是借助职业的传播(或教育传播)工作者。

(四)传播效果研究:杂志内容所反映的影响范围与较大影响的领域

这里说的传播效果研究,并不是指一般的直接对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效果评估活动,而是从内容分析角度,对文章研究所关注的国家、地区的“集中”情况,来了解两国健康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范围;从文章编幅的“长度”集中的类别所反映出的两国健康教育重点研究成果的类别来,进行研究的。

1.本研究中所谓的“文章所关注的国家和区域”,指的是文章所反映的开展调查研究的国家或地区,或是研究对象所在的特殊地点的国家或地区。对此,我们主要从国内和国外,发达地区和发展地区(指发展中和不发达地区)四个类别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同时,也对在两国以上或两类地域同时进行的研究,以及没有具体表明国家、地区的研究给予统计。其统计结果如下:

(1)在对国内与国外问题研究的分布上,《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文章,国外研究论文超过了半数;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国外问题论文的比例却只有1%左右。可见《Health Education》杂志不仅在国际化程度高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而且可以看出其国际影响力显著大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显示,其研究直接惠及范围,以及研究的影响力基本上还局限于本国范围。从研究成果影响范围可看,研究成果直接对某国家、地区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状况产生的影响,或是通过对某国家、地区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研究的影响再间接对某国家、地区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Health Education》杂志显著大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2)在对发达与发展中地区研究的分布上,《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发展中和不发达地区”的论文显著高于《Health Education》杂志35%。即使考虑到中英两国处于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也仍然可见其研究投入,研究成果所影响、惠及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悬殊差距。

2.本研究所谓的“重点成果”,指的是从杂志编排篇幅大小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编者对各篇文章重要性的判断。一般而言,重要文章编辑会给予更多编幅,编幅者可推论为重要性高,是编辑角度要重点传播推广的研究成果,也是杂志编者预期本国研究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领域。为此,我们将每篇文章所占页数进行统计,并求取平均值,找出大等于平均数的文章,并对所占篇数最多的前三位主题进行统计,然后从杂志研究的“重点成果”推论,研究产生影响较大的领域。

对于文章长度进行分析:《中国健康教育》杂志5年来的重要长篇学术文章主题相对集中于医院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教育等四个研究领域,反映出该杂志在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影响是有所侧重,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5年来的长篇重点文章主题类别则有10个主题,几乎涵盖了所有研究分类。《Health Education》杂志长篇重点文章反映出英国的研究在各类别健康教育研究领域影响效果是较全面、平衡的。统计结果见下: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我们对两本期刊近五年来所刊载论文的分析、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一下几点结论:

(一)从中英两国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来源差异的基本格局看,健康教育在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学科意义已经远大于实践操作的层面,而我国健康教育还只是处于普及医疗知识的阶段,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校尚未成为研究的主体,也可见其学科研究力量较弱。从各研究机构交叉合作研究的疏密也可见英国的健康教育学科研究要比中国成熟。

(二)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英国健康教育研究关注问题的基本特点:一是生理与心理研究并重。二是反映西方健康教育研究注重健康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注重社会传播效果,注重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发展策略。同时,这一主题分布也反映了药(毒)品、烟、酒等有害食品药品和心理健康这两个长期困扰西方的社会健康问题依旧是目前西方社会健康教育面临最大的,急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我国健康教育研究关注问题的基本特点:一是正忙于解决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正在努力建构社会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架构。这两个特点同时告诉我们,我国的健康教育研究正处于初创的,起步的发展阶段。

(四)比较两国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和“学校健康教育”是中英两国所共同关注的健康教育的三大研究主题。我国健康教育重点在医院,即对已经有健康问题人群的教育,而英国重点在学校,重点是从青少年抓起。中国目前只还处于把重点放在最需要教育的关键、高危、特殊群体,而英国已经进入把更多资源放到更广泛的有不良生活嗜好的社会公众群体的阶段。而我国对生活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艺术健康教育等研究重视程度较低等,都反映了两国在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同时也反映出两国的社会发展上的差距。

(五)论文所采用研究方法类型的统计分析可见,近五年来,尽管中国健康教育研究采用实证方法的数量大幅上升,但总体上西方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数量仍然高于中国学者。研究也发现英国学者有偏爱个案研究,中国学者有偏向观点阐发的研究方法倾向。

(六)从文章主题分析可见,中英两国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程度的显著差异,我国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不够,应引起学界重视。从这两刊论文研究的直接对象和可能间接引发、推动的二级传播对象看,《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主要关注的是广泛分布在社会各领域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最主要的还是借助职业的传播(教育或教育传播)工作者。

(七)从研究成果影响的地区和领域看,《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影响基本上只在本国之内,高度关注发展中和欠发展地区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传播介绍重点放在医院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教育等四个研究领域;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兼顾国内、国际研究的平衡,国际化程度很高,对各个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传播介绍的重视程度是较平衡的,但对发展与欠发展地区研究明显重视不够。

通过比较两国目前健康教育研究状况,让人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我国未来健康教育研究发展的方向。依据以上的分析总结,对于改进、发展我国的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基本满足目前我国社会急需的医院、疾控机构、职业健康等健康教育研究之后,要逐步转向更为基础的、更具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健康教育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上来。要重视学校健康教育,注重从青少年抓起,抓健康教育的源头。从长远看,这是投入最少,最有效的研究发展策略,它能使我们的健康教育研究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播是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环节,是保证研究成果有效扩散、传播不可忽视的关键件环节。今后,我国应重视健康教育传播问题研究,重视专业健康教育传播队伍建设,扩大专业健康教育传播队伍,发挥专业健康教育传播人才的作用,较快提升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的传播扩散,普及转化能力。

(三)加强我国健康教育研究的多学科、专门部门协作。如需要加强医学、教育学、传播等、社会学等多学科合作,需要提倡、引导大学、研究所研究部门与医院、疾病防控中心等实践部门的协作,这是今后较快提高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参与国际问题研究。强调健康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形成中国特色固然重要,也应该提倡,但不要忽视国际研究的跟踪,参与国际问题的研究,这是学习、借鉴国外研究先进经验,较快提升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水平的最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 黄敬亨 健康教育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5

[2] 参见admin.省略/insidepage_model01/bkjj_lsyts.asp?rwbh=ZGJK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12

一、课题实施步骤

在课题实施之前,将总目标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分解,即: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界定,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及实践框架的形成,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怎样具体实施生命健康教育。分解目标的目的,在于使研究目标与课题实施起来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

(一)生命健康教育的情报研究

国内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现状、国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做法和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对我省大学实施生命健康教育的启发。

(二)生命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包括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框架。

(三)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生命健康教育专项课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建设校园文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将生命健康教育与创造教育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拓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资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生命健康教育及其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学校已有的关于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制定研究方案和教育规划方案的理论基础。

(二)调查法

调查学生家庭、社区生命健康教育状况,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现状,之后进行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实践的比较分析。

(三)经验总结法

在每一研究的阶段均要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对照组研究

选择不同的大学,专业不限,班级随机抽样,对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训、生活实践的对照组进行分析研究。

(五)归纳整理法

对材料去伪存真,经历“实践―探索―总结―调整”的过程,获得对生命健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三、相关理论支撑

(一)人的生命健康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健康不仅指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科学发展观也提出以人为本,实现个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代教育课程理论

我国教育改革提出,课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课程要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课程不局限于文本型的教材,提倡师生共同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

(三)现代医学心理健康理论

心理学里有四种主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人文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对“幸福感” “和谐”“生命健康”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关注点。

幸福感是人的“自我感觉”,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心理健康的另一种重要品质是“和谐”,即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认真分析自己眼前的处境、将来追求的目标、现在所能够做的,使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和谐一致。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就是从人的幸福感以及和谐发展方面来关注生命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源于20 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国内外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较早,大量科学研究显示,学校开设生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中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如抽烟、酗酒、同性恋、网瘾、暴力等。现代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是从学校教育中的单项内容开始的,1840年美国部分学校开始设立“急救”课。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港台地区迅速推进,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实施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生命与生存、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生命与社会等问题迫切地摆在了学校教育面前。2002年8月,生命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一席。21世纪,西方学者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逐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这一问题。2003 年4 月8 日,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2004年4月,在杭州召开“教师、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40多位专家、教授呼吁重视校园“生命健康”教育理念;2006年12 月28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司法部、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支持,以“优化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大、清华、人大在内的67所学校的专家和来自全国的教育人士探讨了生命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等问题。

(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性

影响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性的因素,涉及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的共识性。没有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就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学校教育与社区舆论冲突等问题,从而影响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生命健康人格内化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生命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内化是一个高层面的问题,其评价的量化问题极其复杂,教育工作者难以把握评价的过程。鉴于评价是生命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促进生命健康教育趋向本真和凸显实践效应的问题,即使存在难度,教育工作者也要勇于实践和探索。

(三)实施过程

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大学生命教育的情报资料进行研究之后,确定以开设生命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开展生命教育的突破口。对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形式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展开调查,并对开设专门的生命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大学作重点研究,关注大学中较为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训练课程。

通过在江西省多所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把生命健康教育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全面结合。课题组在大学教学课程计划中建设性地开设了生命健康教育课与求生训练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危险情景下的模拟求生训练。总结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经验成果,定期进行交流。具体做法有:

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机会举办生命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建立学生的生命健康档案,实现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随时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动向。

开展以学校社团、班级等为组织单位的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游戏活动、求生训练,营造校园生命健康教育文化氛围,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征文比赛、小品演出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以健康为首,在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将人文和科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生命健康的含义,指导学生将健康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讲授健身知识,指导大学生开展健身实践,有效培养学生健身的能力和终身健康的意识;讲解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构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激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健康教育注入生命力。

五、研究成果及意义

课题的创新点在于确立了“三线一面”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工作格局,使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落实、教育研讨、专题活动三线互为融合,使生命健康教育融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面向学生群体。

一是构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试点开设了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可以说是我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一个亮点。生命健康教育教材,不仅仅是指生命健康教育的文本教材,还包含了形成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要素和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法等。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如教育设施设备(图书馆书籍、实验室、校园网络)、教育媒介、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区支持等。这些基本要素和基础条件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状况、水平和质量。

二是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做法,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拓展健康教育的内涵,两者和谐融合并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了提升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使之形成对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并付诸实践的教育目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等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大学生认识自己,以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了学生对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初步实现了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升华、对生命健康理念的认同和内化。评估结果显示,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大大增强,“爱我,爱生命,爱学习,爱生活”成为研究基地大学的新风尚。

三是构建了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实践课平台,融探索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以教师关注生命健康的实际行为带动学生的生命健康实践,激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生命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金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J].教育,2011(23).

体育与健康论文篇13

1.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概念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概念与社区教育学和健康管理学具有内在的联系。要明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概念内涵和性质,首先应明晰社区教育学与健康管理学概念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用的范围来看,它是专门研究社区教育过程中社区居民健康情况和规律的科学。因此,要探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就离不开探讨社区教育学和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内涵及本质,以及探讨二者之间的本质性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社区建设所出现的教育问题成为崭新的课题。历经20多年的探讨,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社区教育概念达成了基本的共识。2006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对“社区教育(communityeducation)”概念内涵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叶忠海教授据此认为:“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是社区发展本位与社区人终生发展本位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2]国内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应该把社区教育的国际性概念与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教育实践相结合。他们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社区为主体,面向社区全体民众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过程的集合体,是社区全体成员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有的一种教育体系。”[3]提出社区教育的实质,是社区范围内的全民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活动及过程。根据国家标准及目前国内外专家对社区教育概念的共识,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社区教育实践经验,社区教育概念内涵,应包括在各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下,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及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协同实施,充分整合一定区域内的文化、教育和培训资源,引导社区各类人群广泛而自觉参与的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活动及过程。健康管理是古老的教育活动之一。从中外教育史发展看,自人类教育现象产生,就存在着健康管理教育活动及健康管理教育理论。健康管理思想存在于众多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华佗说:“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健康管理思想也存在于众多西方古代医学文献中。希波克拉底说“能理解生命的人同样理解健康对人来说具有最高的价值。”古罗马医生盖仑说“健康和疾病与人本身的意愿和行动能影响的六个因素有关,即空气,运动和休息,睡眠和觉醒,食物和饮料,满足和疏泄,情绪性兴奋。”西尔斯是1世纪的罗马大百科全书式学者,他认为“医学实践由三部分组成:通过生活方式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和通过手(术)治疗。生活方式治疗就是在营养,穿着和对身体的护理,进行锻炼和锻炼的时间长度,按摩和洗澡,睡眠,合理限度内的性生活方面提供健康方式的处方和建议。”那么,何为健康管理?何为健康管理学呢?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狭义的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指基于健康体检结果,建立专属健康档案,给出健康状况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处方),据此,由专业人士提供一对一咨询指导和跟踪辅导服务,使客户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4]。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ManagedCare),其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从而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的目的。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概念,公众的认知度还不高,一些理念尚未被公众所接受,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在我国,健康管理服务由具有执业资格的“健康管理师”来提供。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大健康”建设,把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放在国家战略高度。根据规划,群众健康将从医疗转向预防为主,不断提高民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5]。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及发展是最近20多年的事。健康管理学,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管理的全过程[6]。以现代健康概念为核心(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弘扬“治未病”传统思想,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过程,即用最优化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7]。综上所述,健康管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特有的健康情况与探讨健康教育规律的科学。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健康管理学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健康管理学在教育方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育学,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具有特殊的地域范围、特殊受教对象、特殊教育内容、特殊教育方式方法等。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研究一定区域社区居民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素养教育规律的科学。首先,它是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它不是对社区健康管理情况的全面思考,而是从健康素养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教育方面的健康管理分支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一般性规律,构成科学而完整的理论体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来源于具体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反过来运用形成的理性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指导社区健康管理教育实践活动和过程,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其次,就其理论形态来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管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和综合渗透的结果。它是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遵循健康管理学的一般规律,但它主要探索一定区域居民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特殊规律,探讨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及过程的健康素养管理活动,社区健康素养水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不同类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中主动发挥社会作用的特殊规律,等等。最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又是教育学在社区健康管理教育领域的贯彻和运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作为特殊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遵从教育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要根据教育学揭示的社区教育本质特征,贯彻社区教育目的,遵从教育学揭示的社区成员学习心理规律,以及社区教育教学规律等。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也要借鉴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方法,现代社会学对现代社区的研究,及其对现代社区发展规律理论的探讨。然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并不是管理学、教育学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机械叠加,它从当代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出发,把健康管理理论、社区教育学理论及现代社会学理论融合而生成新的理论形态,它既不是管理学的健康管理教育理论的再现,也不是教育学和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复述,它具有全新的理论形态价值和实践意义。

1.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健康素养教育与社区教育学相互融合的结果,它既涉及健康素养问题与教育的结合,又涉及健康素养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培养一定社区不同人群对于健康素养的认知能力,发展一定社区不同人群正确地获取和理解健康素养以及意识到健康素养重要性的能力;二是培养一定社区不同人群根据健康素养教育的规律创造或改善内外条件、主动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三是通过引导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生活的向往,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它是现代健康管理学与现代教育学相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它必须借助于健康管理学的教育规律、原则、方法,将健康素养教育作为途径和媒介,遵从管理学的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对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和过程,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与按照管理的规律进行创造的能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借助于健康管理学的理论、规律,解决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和过程的健康素养教育问题。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是健康管理学理论在现代社区学领域中的运用,也是健康管理学向社区教育学领域渗透的结果。其次,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健康管理学的子学科。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要体现健康管理学的基本规律,也要体现健康管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但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以一定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和过程为对象的,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全面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如果离开了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对象与目的,就会把它混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育学,也就不可能发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特殊规律。但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绝不是健康管理学与教育学内容的机械结合,而是在促进现代社区建设目标下,在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所提出的现实问题的催促下,对这两种学科进行深层融合所催生的、具有新研究方向和领域的独立学科。最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中介性学科。一方面,它以健康管理学、现代社会学和社区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它的理论源于健康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综合、深度融合,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它要研究健康管理学的健康素养教育方面在社区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使健康管理理论受到社区教育实践的检验,使健康管理学的具体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得以拓展和成熟。

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特殊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得以确立的根据。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8]根据这一规定,何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活动和过程的特殊矛盾性?健康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在于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其核心是健康观念教育与健康情感的培育。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把健康管理学的一般规律,运用于一定社区范围终身教育活动,指导一定社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及不同健康管理需要的人群,树立正确的健康素养观,培养社区居民正确获取和理解健康素养,主动创造或改善内外条件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从而引导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社区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因此,紧密结合一定区域社区发展,培养社区不同类型居民正确的健康素养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掌握健康技能,就成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特殊性的研究对象。可以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结合一定区域社区发展状况,通过引发不同类型社区居民提高健康素养水平的活动,引导社区人群形成基本相同的健康管理观念,以及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掌握健康技能,促进社区人群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从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学,也与一般的教育学有区别。一般的健康管理学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专业医护工作者,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对象是一定区域社区居民,通过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事物和人物进行健康管理教育。它也不同于一般社区教育学。因为一般社区教育学探讨社区教育对象、教育规律、学习者的动机和心理、社区教育课程模式和设计等,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主要从培养一定区域社区居民在健康素养方面大体一致的正确的健康管理观的角度,探讨社区教育的各种文娱活动、日常生活修养,以及“谋生”和“乐生”教育培训活动中健康素养的观念渗透等问题。

2.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实践应用等。一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发展来看,正如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意义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也发端于西欧和美国。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作用的加大,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客观上要求教育实现民主化、大众化、职业化、继续教育化和终身教育化。伴随这一客观要求而来的,是发达工业国家的教育改革。以美国为例,1902年,世界上第一所两年制初级学院在美国成立,也称作州立学院或社区学院。该学院全部由地方和州的税收经办,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和职业教育的补充形式,为美国居民提供“人人能入学,为人人服务”的学习平台;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论的国际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该思潮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教育总署结合终身教育理论,提出“生计教育”理论,打通了普通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的阻隔。美国社区学院既担负着职业教育和为正规大学输送合格学生的重任,也担负着培育社区各类型、各年龄段居民健康知识和健康管理观念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概念内涵得以拓展和深化,其意义与实践活动越来越接近于国际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同时又带有中国特色。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9]。而我国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起源于我国政府在2007年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三个基本点之一。2008年1月,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全面界定公民基本健康素养内容的政府文件。以此文件为基础,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全面阐述了健康66条的主要内容,并于同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仪式暨《读本》首发式。2012年,我国卫生部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重点目标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号召和领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各级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电视大学和开放大学及社区学院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主体力量。社区教育深入而广泛的发展,呼唤着社区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以“谋生”和“乐生”为主旨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建设成为深入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促进现代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基本理论看,它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内涵、性质和特征: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关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社区教育的关系,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社区健康价值观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目标任务,社区健康管理教育课程体系化建设,社区健康管理教育重点和难点,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原则和方式方法,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组织管理,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效果评价,等等。三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具体应用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在社区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的应用,要遵循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特殊规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现代教育学、现代社会学和健康管理学的观点,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中提炼带有普遍性的理论成果,并运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使已形成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就广东省来看,要有效地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首先,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搭建社区教育政策平台,进一步完善省、市县、街道和社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尤其要重视发挥高等院校继续教育、高职院校社区教育、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联合开展远程教育的作用;其次,要凝聚力量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结合各地市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开发适合地方应用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课程;最后,要加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队伍建设。

3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与方法

3.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决定其研究的任务,既要遵从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揭示的有关社区教育规律和健康素养教育规律的知识,也要注重从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的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中升华系统的理论知识,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经验提炼出某些指导原则和方法。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具有研究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两个方面的任务。具体来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有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现象描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现象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现象,也不同于一般的社区教育现象。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形成了特殊的教育规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过程具有特殊的人群对象、特殊的健康素养教育目标任务、特殊的教育内容、特殊的施教过程、特殊的方式方法。它遵循健康管理教育规律,通过培育一定区域社区居民正确的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掌握基本技能,促进社区人们身心全面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管理教育活动中,不同区域、类型和年龄的人群,对健康管理教育的要求也必然各不相同。作为一门学科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通过描述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管理教育现象,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社区健康管理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提供详实的第一手经验材料。二是揭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社区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它既遵循健康管理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具有特殊的规律。但是,这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并非直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是被许多表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现象所遮蔽。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需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中的健康管理的偶然性,揭示其中的必然性。三是需要建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作为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以及管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性学科,需要具有科学的成体系的知识系统。从一定区域社区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研究青少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成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妇女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老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等;从社区终身教育不同活动类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研究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教育学、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教育学、健康技能教育学等;从实施社区终身教育活动种类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研究职业教育健康素养教育学、文化教育健康素养教育学;从揭示社区不同人群健康素养教育的心理过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研究青少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社区成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社区老年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等等;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社会效果评价角度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该揭示健康管理教育在社区教育发挥作用的特殊性,以及构建科学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评价标准,形成促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之,对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不同侧面特殊规律的揭示,就形成了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知识系列,从而构成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四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回答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它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与其他社区教育的关系。五是指导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和过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作为系统化的知识总体,它是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经验的理论结晶,它的理论带有普遍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意义。正如当代美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所言:“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就不能算是可靠的理论,也不可能提供真正的解释。”[10]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产生既是为了科学合理地阐释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经验,也是运用系统化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指导社区健康管理实践活动和过程。

3.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