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品论文实用13篇

体育产品论文
体育产品论文篇1
体育产品论文篇2

一、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找到对策的前提是正确分析现有状况,那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如何的呢?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

1.品牌定位不清

国际知名体育品牌进入中国,主要采用合作投资和代工等经营形式,采用这种形式他们只需把指定的图纸和技术标准带来,即可得到绝大多数的利润,而我国的加工企业只能分到很小一杯羹。如:一双耐克鞋在市场上售价是60美元,然而我国的加工商只能获得2美元的加工费,据统计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所拥有的生产技术已经能生产大品牌同等质量的产品,然而由于产品品牌价值低,产品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成为长期以来制约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瓶颈。而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却长期存在着品牌定位不清的困惑。比如由于品牌定位不清,李宁集团在产品设计、赞助活动、形象及产品广告、开店风格、乃至形象代言人的选择上都存在传达信息不统一、不连续的问题,使消费者对李宁牌的印象凌乱,品牌形象不一致。年轻的新生代并不知道李宁是谁,对新生代追逐的流行时尚,李宁品牌是有隔膜的。

2.经济规模小,总体竞争力不强

我国目前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的经营规模和销售收入都很低,基本上属于中小型企业。据有关统计,如果把固定资产在5000万以上的体育用品企业认定为大中型企业,大约只有91%,说明大约90%以上的体育用品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而销售收入超过一亿元的企业仅占3%。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体育用品业兴起了资产重组的浪潮,许多著名的公司,如威尔逊、诺迪卡、彪马、阿迪达斯、王子、库柏等或被转让或被兼并。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1998年,著名的Coleman公司被Sunbeam公司兼并,Tectrix公司被Cybex兼并,Hebb被Schwinn公司兼并,2005年,NIKE公司兼并REEBOK,重组的结果使得大型跨国公司日趋增多,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同时也使得企业的体育用品更具竞争力。然而,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规模小、散,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规模效益差,产品生产成本高,总体竞争能力不强。

3.研发工作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一个研发经费仅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不足1%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这个比例达2%时,企业仅处维持水平;只有当这个比例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有一定的竞争力。而据有关资料反映,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还不到0.4%。显而易见,研发投人的严重不足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导致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从而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可看出,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较弱,与国外相比,除了在劳动力和国内需求方面有一定优势外,在科技开发、经营管理、政府支持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培育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体育用品业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北京奥运给中国的体育用品业带来一个飞速发展的大好机会。2005年1月1日起纺织品产品的出口配额将被取消但美国、欧盟内部正在酝酿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以保护各自国内的纺织服装业。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的水平。这标志中国已经由温饱型消费向生活质量型消费转变。加上我国已有法定假日,意味着一个巨大的休闲产业正在产生,将对体育用品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7月我国将全面降低体育用品行业的出口退税比例,这对一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长期利用退税来维持低价竞争的企业是个严峻的挑战。二、发展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对策

针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应对我国体育用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正确进行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指为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一个明确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形象,其目的是在消费者心中占领一个有利的位置。品牌定位是品牌经营的前提,也为企业进占市场、拓展市场起到了导航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定位竞争已成趋势,因而许多企业都把科学的品牌定位纳入自己的经营方略之中。国外的体育品牌定位很清晰,如耐克把品牌的目标消费群定位在13岁~25岁的男女青年上,并很好地完成了品牌形象与目标消费群的结合。品牌定位是市场定位的核心,也是后者的扩展和延伸,是实现市场定位的手段。如若不能有效地对品牌进行定位以树立独特的消费者可以认同的品牌个性与形象,必然会使产品淹没在众多产品质量、性能及服务雷同的产品当中。

2.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适应产业竞争需要

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标准体系是以行业和企业内部标准为主,国家、国际标准很少,目前这样的标准结构和内容只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不是国际贸易型,很难适应国际市场。国际标准作为世界各国协商一致的产物,反映了国际普遍达到的、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是多边贸易都能接受且最具公正的标准,是解决贸易争端的依据,也是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的税利武器,更是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普遍存在采用国际标准意识淡薄,标准水平较低且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屡遭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因此,把采用国际标准放在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突出位置,是促进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站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同一平台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2007年5月17日,在第20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我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用品标准化组织—全国体育用品标准技术化委员会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标准化步伐正在加速,我国的体育用品业将快步走进“国标”时代。

3.优化产业机构,构建集群优势

目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重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发达区域的体育用品企业多而真正上规模的少,创高产值靠的是“数量优势”而不是“规模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这类不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小型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将完全不能适应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因而将这些小型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是必然趋势。随着东部经济的腾飞,如果能够在实现当地体育用品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突破区域经济的局限制约,实现与西部落后经济地区的产业整合,通过组建跨地域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或大型生产集团,利用大型企业集团的规模优势将行业做大、做强,将是加大跨国经营力度,尽快缩小与国际知名体育用品企业间的竞争差距,增强中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之一。

4.加快我国体育用品的技术创新

新是一种企业行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科技含量低,处于中低档市场的产品。企业要想提高产品价格,获得更多利润,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对产品进行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企业要制订技术开发机制。技术开发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形成企业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开发体系及其有效的运行机制。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领先的竞争战略,它致力于重要技术的发明和商业化,并抢先取得市场的暂时垄断优势。企业不仅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活动,包括技术的研发、转换及扩散,不断提高创新起点,强化创新个性和提高创新外向型,而且还应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拓展融资渠道,提供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依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本领域专家,形成紧密的、卓有成效的产学研机制,努力推行产学研集成创新,即由单一的创新向创新联盟转变,实行多边协作、技术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可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培育新技术和拳头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使企业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傅秋仁: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前景的探索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体育产品论文篇3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有56个民族,曾经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体育文化奠定了基础,当前无论是体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体育比赛等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没有形成体育文化产业链和核心产业群。当前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查找发展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1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和经济条件提高,体育文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纵观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资源分布,整体上与中原城市群布局基本相吻合,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好,经济欠发达农村开展较缓慢。主要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到周边开封、洛阳、新乡、登封为体育文化产业圈的体育文化产业群。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围绕武术发展的武术教育业: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武术学校、杂技学校、体育培训班等,以登封武术学校和濮阳杂技学校最为著名。在登封遍布几十个武术学校,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数万人在这里习武健身。目前濮阳市国有杂技团校5个,民营杂技团体12个,杂技学校19所,从业人员近万人。围绕旅游业发展起来体育旅游业:嵩山少林寺、西峡灌河军事漂流、太行山、儿童欢乐谷、滑雪等项目。围绕文化发展起来的体育竞赛业、体育影视业、文化出版业:以电影《少林寺》和电视娱乐节目《武林风》为榜样《,武林风》是河南卫视于2004年推出的一档以武术搏击比赛为主题,融武术、竞技、娱乐于一体的高端栏目,它是中国武术栏目第一品牌,中国搏击标志性节目。围绕制造业发展起来的体育制造业:目前在河南省涉及到体育用品制造的企业有31家,开封教育学院体育器材厂、焦作市教育体育器材厂、新乡市风华体育器材厂、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巩义市奥林制球厂等。

2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发展不均衡

从地域发展上:无论是体育文化产品开发或是体育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优胜于农村。有的农村地区虽有着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奠基,但是开发迟缓,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出地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从产业项目上看:武术文化产业独树一帜,不论是武术文化传播、影视作品制作还是武术文化教育业发展都好,带动武术相关产业发展,而其它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甚至没有进行开发。

2.2品牌效应不强

提到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就会想到少林、太极、杂技。存在狭隘性,没有充分挖掘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没有形成,缺乏品牌推广。要结合现展理念去融合中原体育文化元素,协同创新发展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通过品牌蝴蝶效应,带动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2.3经济效应不突出产业发展离不开经济推动,发达经济基础能够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二者相辅相成。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影响着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3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3.1重视文化宣传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积极参与和高度关注。这就需要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体育文化影响力和号召力,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到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对体育文化活动从现场气氛宣传、媒体上推广、网络空间传播,展开立体方位宣传,提高体育文化活动影响力,促进主动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中,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3.2加强理论研究

任何文化发展都是从生活实践开始的,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理论研究,通过理论逻辑推理升华,再反哺在生活实践中,推进实践工作的开展。实践中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人们注重体育文化产业生产实践而忽视理论研究。同时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宏观的理论研究,当前对该理论研究都有一定局限性,要站在体育文化顶层高度,各省市地区对当地体育文化进行全面研究与分析,推进地方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3.3促进人才培养

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体育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当前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门人才培养,人才的短缺,影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尝试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和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文化产业方向的专业或者增设这方面课程学习,体育传播学、体育产业营销、体育经济学、地方体育文化等,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口人才。

3.4进行实业开发

体育文化产业开发建设必须以体育实业产品开发为载体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仅靠口头上对非物质体育文化进行宣讲和传送,起到的效果和作用没有感知觉器官通过实体有形产业感触留下的印象深刻。像以少林和太极文化为载体的体育旅游业开发、以中原武术为载体的影视节目开发、以体育器械制造和场地器材建设为主体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业,器材制造产业等。

3.5打造品牌推广

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要打造精品,进行品牌推广。以优势资源的强强联合开发,打造明星产业,强势推出,让中原体育文化产业走出中原,走向全国。通过品牌效应,产生大家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的共鸣,有认识走上认可和消费,产生经济效益,达到体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目的。像“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传统武术节”、南阳李宁体育园、西峡九九重阳登山节等等。

4结语

随着中原经济区成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出和河南省经济新常态发展定位,给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现状分析,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支持和自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和资源整合,重视文化宣传、加强理论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进行实业开发、打造品牌推广、协同创新发展等对策对中原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开发建设,以推动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大发展,促进和谐中原建设发展,推动中原崛起!

参考文献

[1]胡爱本.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产品论文篇4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区分他们的标准主要是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较之于一般公共产品,其特殊之处在于供给区域主要限定在农村,其产品类型主要是体育设施和服务等。因此,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应是指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设施和服务。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意味着,若按边际成本定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必须免费供给。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无法排除打便车者毕业论文提纲,私人部门供给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补偿,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但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改善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并辅之以其他供给方式。

2.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分析

2.1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二元发展战略,以二元社会制度下城乡一国两策的“体制内、体制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重点或优先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以农养工、以农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顺、大行其道。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渠道则是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国家仅给适当补助。而且在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差别政策的作用下,国家通过工农价格的“剪刀差”等非经济手段提取农业剩余提供工业资本积累及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职能加强的同时却弱化了公共服务职能,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是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战略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资金流出多、补偿少,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投资的“城市偏向”情况下,农村已形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资金来源、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更加滞后”的恶性循环现状。因此,我国传统二元社会制度下农村公共政策的偏颇性和不公正性是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总量上供给严重失衡以及城乡极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初级性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

2.2“举国体制”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形式的弱化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在半个多世纪中,这一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提纲,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奥运战略不可动摇的基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虽然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以及现在的农村税费改革后时期二个阶段的变迁,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政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中心”供给体制。在政府内部,各级政府之间的公共责任划分不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单一供给体制下,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是由各级政府联合供给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政府只负责地方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县乡财政目前困难重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便失去了必要的财政支撑。由此,处于边缘状态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更是首当其中成为“弱化”的对象。

2.3责任主体角色“缺位”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挤兑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产品的责任供给主体。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来看,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但农村基层政府、权力部门在各项达标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目前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的还不够完善,体育公共产品资源配必然成了他们挤兑首选的对象。其次,农村实行分税制后,因制度变更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没有相应的财权作基础状态下下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承担过多的责任,本已捉襟现肘的基层政府,势必再次陷入与上级政府在税收激励和自筹边界确定问题的矛盾之中。虽然税费改革后农村的“一事一议”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一定制度空间,但广大农民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根本得不到多数人的统一和有效的供给。可见,在这一不公正公共财政制度和财事权不对应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责任角色的长期“缺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包办”单中心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我国地广人多农业社会环境下毕业论文提纲,以及人们多样化与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服务面前,不仅显得杯水车薪,而且“缺位”现象越来越严峻。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观念和体育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

3.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3.1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体制

历史地看,中国举国体制既反映了中国国情特定的发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时期对于优先与兼顾、效率与公正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协调社会利益机制的立足点,从以往注重竞技体育走向两者之间的“同步化”或“相对平等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和最好结合点,建立合理配置体育公共资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基于社会公正基本理念和规则,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改变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体育观念,以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正当性,通过专门性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公共政策的出台,制定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持续性,来确保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建设资金具有稳定的来源,以制度和法规的手段保障农村这“边缘群体”享有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益。

3.2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那些市场调控失灵的体育公共产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那些与本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有关的体育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主体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属性和本质决定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成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优先的供给者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提纲,私人及企业可以提供一些产权归属明确、能够市场化运作和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监管。还有各种非政府合作性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也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是某一领域或生产环节所需的重要的技术和生产信息。优化供给结构,实现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多元主体的转变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给主体的资金、知识、技术等优势,较好地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发挥开放系统的整体功效。

3.3实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真正实现农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实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多中心决策体制,必须坚持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决策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关系地区农村村体育发展大局的,如农民体育活动组织规定、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方案等体育公共产品的决策中,要不断整合其决策程序,从而真正体现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增强对农民需求的反馈,做出反映农民真实需求的决策。建立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向,真正体现广大农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毕业论文提纲,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晋升与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挂钩;其次,政府要加强对私人企业、非盈利组织供给体育公共产品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村公共产品有效性供给。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组织方法、操作规则、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配备多学科和具备政策科学知识的评估领导队伍,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此外,要加大对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采用“走下去”和“走出来”两种方式来进行培训;对投资西部偏远和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企业,除上述政策上给与优惠外,国家可对其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给与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农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资,采用共用、共管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团体以及农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来共同完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2]赵艳芹,等.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农业经济,2006,5.

[3]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体育产品论文篇5

体育产品是体育经济学重要的概念之一,是联系体育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体育产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体育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而展开的。对体育产品属性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产品”进行了分析,但很少考虑“体育的本质”。本文从各类产品的命名规律和构词法(语言学)两方面,结合体育的本质对体育产品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论述。 同时对体育投入品、体育商品、体育消费品等与体育产品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体育产品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理论界对体育产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存在不同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体育产品是满足消费者在参与体育消费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服务,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和无形的精神产品。体育产品是指体育市场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和需要所提供的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体育产品一般可分为体育服务性产品和体育物质性产品。体育产品基本上包括社会上所有与体育有关的产品。体育产业的产品都是体育产品。体育产品是满足人们体育消费需要的劳动产品的总称,它可以是一种实物、一种服务或是两者的结合。体育本体产品、体育相关产品、体育辅助产品等以不同的方式满足着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体育产品应包括体育商品和非商品,体育器材、设备、饮料等体育用品属于体育的“派生”产品。体育产品是无形的体育劳务。体育产品作为第三产业中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一个部门,是体育需求者向体育生产者购买的或者体育活动中所消费的服务产品的总和。体育产品是运动者在身体练习或运动动作的活动中生产出来的,并表现为不同的基本形态。

上述对体育产品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表述呈现出物质化的趋势,但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问题,如认为体育产品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又包括无形的精神产品,但同时又认为体育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同一性、无形性与不可储存性等,这样的论述本身就自相矛盾。对于以上分歧,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深入研究后认为:体育产品就是指非实物形态的体育劳务;体育市场并非指体育设施、器材、服装等实物产品市场,而是指非实物的商品市场,体育市场的交换对象应是体育服务商品。

对体育产品定义的分析

(一)通过各类产品的得名规律对体育产品加以确认

“产品”是个集合概念,即凡是人们以工具、劳动施之于对象之上而生产出来的东西,皆可以谓之“产品”,各类产品的规范性名称皆取之以实,名实相符。体育产品与科研产品、文化产品等一样,都是符合生产活动得名模式。科研产品得名于科研活动,意为科研活动的产品,文化产品得名于文化活动,意为文化活动的产品,把体育产品解释为得名于体育活动,意为体育活动的产品,则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经济学的常识说明:凡形成于某种活动中的产品都是该活动的主体借助一定的媒介,通过施加其体力或脑力劳动于客体之上生产出来的。既然体育产品形成于体育活动之中,那么体育产品就是体育活动主体在体育活动中生产出来的无形的劳务或服务,是运动者在身体练习或运动动作的活动中生产出来的,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第一种是可供人们观赏的各类运动动作的组合服务产品(包括各种技、战术);第二种是人们通过运动满足自身机体、心理需要“再生产”的劳务产品;第三种是提供体育教育、训练、陪练服务的劳务产品。另外应注意的是,必须正确区分体育活动和与体育有关的实践活动(如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科研活动等) ,它们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体育组织管理活动等与体育有关的实践活动是服务于体育活动的,不能把与体育有关的实践活动看成是体育产品。

(二)从语言学角度对体育产品进行确认

词语(组)最常见最基本的结构类型有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偏正短语和联合短语,这五种结构类型体现了词的五种基本组合关系。“体育产品”一词显然属于偏正结构,即“体育的产品”。中心语是“产品”,“体育(的)”只是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因此,对体育产品正确认识的关键就在于对体育本质的把握。

袁旦教授在《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曾精辟地论述了体育的本质:“概括地说,我们今日称作体育的这种客观存在,本质上乃是人们为娱乐享受和促进身心健全发展而创造的,以自觉意识支配的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 进行改造并使之完善的实践。即使按照我国传统的体育观来解释“体育”,无论是sport(竞技运动)、physical education(体育教育)、还是physical training(身体锻炼),都具有以身体练习(或运动动作)为基本手段的特征,其具体形式表现为运动员的竞赛表演活动、大众日常的身体锻炼活动以及体育教育训练、陪练等劳务活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作为一种身体运动,不存在生产加工实物产品的功能,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如:运动服装、器械等不能作为体育产品,只能是进行体育运动的投入品。

分析体育产品应明确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体育产品与体育投入品

任何一种生产活动,都要利用劳动、资本和服务等的投入生产出新的货物和服务,投入的货物和服务与产出的货物和服务是不同的,不能把投入当作产出。投入的是生产要素,它为生产活动创造条件,没有投入,生产就不能进行;产出的是产品,是生产活动的成果。体育场馆、运动器械和服装等是为体育活动创造条件的,是体育活动的投入品,而不能认为是体育活动生产出来的体育产品。

(二) 大众日常锻炼等行为的生产属性

在这一点上,有的学者否定大众日常的身体锻炼行为的生产属性,并把业余体育运动以不能雇人代替为由等同于吃饭、睡觉等人的基本生理活动。其实,大众日常的身体锻炼与身体娱乐活动也是体育产品的一种基本形态,即通过自身运动提升人的机体、心理能力“再生产”的劳务产品形态。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个人的身体锻炼活动,可以满足个人的身体与心理需求,可以生产使用价值,这使它符合产品的一般特性,即具有满足人们的特定需求,提供使用价值的基本功能。既然如此,就没有什么理由不认为它也是一种体育产品。

(三)体育产品的商品性与非商品性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所谓体育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体育劳务产品,即商品化的体育服务。体育商品作为一种劳动产品,与物质商品同样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即都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它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体育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劳务商品,在提供劳务服务的过程中使用的大量物质商品,只不过是提供劳务服务的物质条件,其本身并不属于体育商品。第二,体育活动只有提供有偿服务时才称其为商品。体育本来不过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改变自身的体力和智力而征服和超越自然以实现人自身能力的充分发展。因此,体育本身并不是商品。第三,体育活动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而成为商品,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体育活动都会采取商品的形式。诸如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和国家无偿资助的群众健身活动,都不以市场交换为根本目的、不以或者不应当以市场利润为最终目标,一般也不会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因而不具有商品的形式和性质。但一些大型和综合性的运动会也不以交换为目的,却又可以而且常常就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

(四)体育产品价值量的确定

体育产品的价值量确定有两种情况。一是观赏性体育产品:因体育劳动过程的主客观条件差别,生产这种体育产品需要各不相同的个别劳动时间,故其价值量由生产这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二是体验型体育产品:其价值量由生产出这种产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和风险系数决定。

(五)体育产品与体育消费品

马克思指出:“在消费品中,除了以实物形式存在外,还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就体育消费品而言,就包括以实物形式存在的体育用品和以非实物形态存在的体育产品。体育用品的效用是向职业人员和业余人员提供开展体育运动所需的各种条件和设施,满足其物质需要;而非实物形态的体育产品则是向体育爱好者提供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以满足其欣赏和健身需要。

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参与体育活动的相关费用,如交通费、食宿费等应不应统计为体育消费的范畴?当前的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些支出也应列入体育消费的范围。 但笔者认为体育消费品应限定为直接投入到体育中的资金或消费,如体育器材、运动服装、俱乐部会员费、观看比赛的门票费、购买体育报刊等;而交通费、食宿费等不应统计为体育消费,而应视为体育对其它产业或行业的带动,这也正是体育作为朝阳行业和作为经济增长点的优势所在。二是在购买运动服装、 鞋帽等实物产品后,只是日常穿着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行为属不属于体育消费?还有就是体育书报杂志、音像制品以及体育等能不能简单的划归为体育实物消费?笔者认为:从宏观上讲,运动服装、体育类书报、体育等都是以体育文化为内在核心,应该统计为体育消费品的范围之内。但在微观上,我们购买书报杂志、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书报、这一实物,而是有其它更具体的目的。因此这里将体育书报、杂志、音像制品等细分为信息类体育消费品,但购买体育看作博弈类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品概念的引入既符合经济学原理,又满足了体育统计的需要,把体育产品、体育商品、体育投入品等不同属性和概念的词联系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体育产品就是指非实物形态的体育劳务,有别于体育投入品和体育消费品等有其本身特有的属性。体育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非体育商品(学校体育、大众健身、奥运会等以荣誉为目标的比赛等);体育劳务型消费品(体育旅游、咨询等);实物型体育消费品;信息类体育消费品(书刊、音像等);参与型消费品(观看比赛、场地租金等);博弈类体育消费品(等)。除去博弈类体育消费品之外,其他5种体育产品都属于正常体育消费品,而体育属于有其他目的的消费,因而排除在正常消费品之外。

参考文献:

1.赵子江.从消费角度看体育产品[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3)

2.胡济群.体育产品的价格制定[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刘益群.对体育产品市场运作特征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

4.一东.我国体育产业化刍议[J].财贸研究,1996(5)

5.王晓东.体育产品属性及体育产业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5(5)

6.周秀敏.新时期我国体育产品营销策略管窥[J].山东体育科技,2003(1)

7.刘江南.对影响体育市场几个要素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1995(4)

8.胡立君.论体育产品的劳务性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0)

9.张岩.关于体育产业统计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2(6)

10.李朝晖.体育产品新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4(1)

11.叶萤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王锡彪.关于体育商品及体育市场内涵的界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

13.颜日初.正确界定体育产品统计的范围[J].统计与决策,2002(4)

14.丛湖平.体育产业若干界说的辨析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1(12)

体育产品论文篇6

收稿日期:20091223

作者简介:陈颇(1982—),男,重庆铜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133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健身运动最早兴起于美国,伴随这一运动产生的训练健身行业也成为一种热门行业,至今仍然方兴未艾。训练健身器材已在国际市场上立足20余年,仅美国年均产品销售额就达120亿美元,这对推动本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与国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国民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更是倍加关注,全民健身路径也逐渐遍布大街小巷[2]。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了训练健身器材的生产厂家。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训练健身器材已拥有自主品牌,例如英派斯、好家庭、舒华、汇祥、WNQ[3],并涌现出一批实力派企业。另据张林等 [4]关于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标准研究,体育用品制造业包括球类制造业(2421)、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2422)、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2423)、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2424)及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2429),由此表明我国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已经在体育及相关产业中存在较大影响。综上所述,训练健身器材已经成为满足人们日常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及优化消费结构等的重要载体,同时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作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壮大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也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进而提升国内体育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张林等 [4]关于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标准的研究已经足以说明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但二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互动影响机制,彼此作用程度究竟如何,这将是本研究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国内相关文献显示,代中强 [5]和顾乃华等 [6]学者归纳出目前3种论述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观点,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融合论”。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一种需求遵从地位,服务业的发展是通过制造业的扩展而引致发展的[56]。供给主导论则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的分工程度和劳动效率,通过迂回生产延长产品生产链,制造业企业将服务业外包给生产行业,可以降低其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67]。互动融合论认为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两者的边界也开始趋于模糊化,随即便出现了融合趋势[78]。基于此,本研究将以上述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的3种假说为理论基础,尝试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实证我国东部10个省市自治区的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究竟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并据此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与建议。

1 理论假设与模型设定

依据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3种理论假说,提出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3种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1:若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关系遵从需求论的观点,则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是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发展的原因,而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原因,即存在单向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对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因果关系。

理论假设2:若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关系遵从供给论的观点,则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发展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原因,而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不是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发展的原因,即存在单向的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因果关系。

理论假设3:若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关系遵从互动融合论的观点,即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反过来,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发展,则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互为因果关系。

按照模型的设定思路,本研究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若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东部某一地区的体育用品制造业是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单向的Granger原因,则理论假设1(需求遵从论)成立;若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单向的Granger原因,则理论假设2(供给主导论)成立;若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则理论假设3(互动融合论)成立。

毋庸置疑,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与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受社会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国民经济实力、人均收入状况、人均受教育程度、群众(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及科技研发实力等。本研究之所以没有把这些相关因素纳入计量经济模型的理论构建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在排除其他客观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仅就体育用品制造业和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较为准确的剖析,从而客观地验证我国东部地区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3种理论假设是否成立。

2 指标变量与研究区域

体育产品论文篇7

前言

体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发展的比较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体育产业才逐步开始发展。很明显,我国的体育产业和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富阳市位于沪杭甬“金三角”交汇点,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县域经济竞争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3名。但是,就全市总体而言,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观念滞后,品牌意识薄弱;体育市场不完善,缺乏多元化发展;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良好政策环境。可以说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走体育产业化道路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富阳市体育产品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富阳市各种体育用品产业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在温州大学图书馆查阅与本论文有关的书籍,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和收集与本论文有关的网络资料,了解与本论文相关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当前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了解了富阳市地方的实践情况基础上,设计制作了问卷量表一份,所提问题和所设答案均经过经济学专家和体育管理专家多轮评价和修改,符合效度检验和信度的要求。对富阳市相关企业和家庭作坊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是90.91%。

3.访谈法。与富阳市体育用品公司的负责人,面对面的探讨富阳市体育产品现状和未来富阳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4.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软件包对所得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富阳市体育产品发展现状

1.富阳市体育产品企业生产及发展情况。通过对100家企业和家庭作坊的问卷调查,了解是否有注册商标,从事环节,对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将来的发展规划,从中得出一些想要的资料。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5.00%的企业和家庭作坊生产的产品没有注册商标,80.00%的企业和家庭作坊从事来料加工,70.00%的企业主和家庭作坊满意现在的经营状况,只有10.00%的生产经营户认为有扩大再生产的必要。

2.富阳企业年产值低,品牌意识薄弱。针对100家中小型企业,初步了解这些企业的产值,从中得出产值不大的理由,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调查结果显示:91.00%的企业年产值都在1000万以下。在富阳市体育产品企业中,只有21.00%的企业有自己的品牌,说明富阳市体育产品的相关企业都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自主品牌意识较差。

3.富阳市体育产业存在问题。(1)体育市场不太完善,缺少多元化发展。尽管最近几年体育产业发展较快,但体育市场培育仍不完善,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产业的潜能没得到充分的挖掘,市场多元化发展明显不够,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仍需调整。(2)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良好政策环境。富阳市体育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但如何提高认识,科学引导,规范运作,合理保护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未到位。

三、结论与建议

1.把握总体思路,明确战略目标。围绕富阳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按照富阳市第三产业的总体布局,利用富阳市现有的优势,为富阳市树立一个适合发展的战略方向。在发展新式体育产业的同时,也要振兴富阳市传统的体育产业。

2.以产业建市场,以市场兴产业,加强体育市场的规范管理。体育市场是一个潜力深厚、前途广阔的大市场,需要更多的支持、引导和培养,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健全规范体育市场法律规范体系,促进体育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

3.共同打造区域性品牌,形成区域品牌效应。科技日益发达的中国,品牌已经越来越重要,富阳市也要利用这一机遇,开拓属于自己的品牌,再加以市场运作,从而提高富阳市的体育产业。

4.重视人才培养,抓好队伍建设。体育产业的开发,人才是重中之重。一旦富阳市能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队伍,那整个富阳市的体育产业发展也就水到渠成。

5.加强体育投入,加大设施建设。体育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从事体育经营的重要场所,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体育场馆和健身苑(点)以及体育基础设施经费的投入和用地的划拨。新建体育设施应当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齐全,便于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便于综合利用和经营开发。

体育产品论文篇8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达到2418亿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63%,总产出已经达到1.1万亿元。随着体育产业产品的迅速发展,国务院于2014年10月20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产品总的规模要超过5万亿元,将拉动体育消费和发展体育产业产品作为体育发展的新目标。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的日益密切,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了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的先导。面对信息化日益突出的时代要求,体育产业产品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就是如何尽快跟上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推动产业的资源优配、观念提升、技术更新、结构改造,提高效益和优化管理。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O2O体育产品营销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法

以“体育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线上与线下”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和察看了相关期刊论文以及硕博士论文,查阅了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发展报告等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分类整理,为本研究奠定了逻辑基础。

2.数理统计法

通过数理统计对收集到的有关文献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调查法

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的主流网站,调查与体育有关运动鞋类商品数量。

4.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已有O2O体育产品商业活动现象的分析,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

三、结论与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1.O2O定义

O2O(Online To Offline)商务模式,又被称作离线商务模式,是指通过的线上经营带动线下消费。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线上筛选、支付、线下消费、体验。

2.电子商务系统的定义

电子商务系统是指支持商务活动的电子技术手段的集合[8]。从技术层面的角度讲,它的基本组成为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电商服务平台、电商基础平台、电商应用表达平台、电商应用系统和安全保障环境。

3.体育营销的定义

体育营销是对营销学原理、方法运用于体育产品经营,或借助于体育事件进行体育或非体育产品的推广和品牌传播等的通俗表达[9]。(1)将体育自身当作销售产品的“体育营销”。(2)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体育营销”。

(二)O2O体育产品的网络销售现状

O2O的形成和发展为体育产品的网络销售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巨大的市场,体育产品和装备制造者、体育产品和装备的销售者怎样利用O2O的销售渠道进行网络销售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因此,分析当前体育产品的O2O营销现状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1.体育产品产业发展迅猛

2015年5月7日的中国体育用品业年度峰会上,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李桦代表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了《2014年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调查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增加值达到2418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15.89%,连续8年保持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自2011年后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体育产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提高。虽然体育用品销售同比增长率在下降,但是整个体育产业产品在不断提高和发展是整个体育产品产业的发展是一目了然的。

2.体育产品的O2O销售异常火爆

当我们点开淘宝、京东、当当、1号店等电子商务客户端时,在搜索栏中分别搜索鞋类和运动鞋产品时我们会发现:在整个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平台,整个鞋类商品中运动鞋类的产品占很大比例,由此可见网上商城运动鞋类产品已经占整个鞋类商品的一半左右,可见体育产品在网上商城所有类别的商品中运动类商品还是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部分商城甚至以体育类商品为主。

3.体育产品不再“一枝独秀”

体育消费产品不再是一些国际品牌的独占鳌头,随着普通大众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行列,大多数体育参与者在购买体育产品时更多的考虑的是价格和性价比,而那些价格便宜、性价比高的体育产品销售额不断增加,成为新的体育品牌。所以体育产品不再是“一支独秀”,越来越多的体育品牌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4.体育产品O2O网络销售种类单一

从2015年《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产品主要集中在运动鞋服产品、球类产品、训练健身器材、个人运动防护用品,而体育产品的网络销售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参加体育运动不仅需要运动装备和器材,而且还需要承载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甚至需要更为专业的运动教练。体育运动参与者即使拥有聘请专业运动教练的想法,也没有联系专业教练的方法和渠道,而国内几乎没有从事“线上”预约“线下”授课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网络平台。

(三)O2O体育产品营销的SWOT分析

1.O2O体育产品营销的优势(Strengths)

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企业通过各种电子客户端收集到了不同产品的供需量,使企业在生产时按照客户的需求有倾向性的生产,避免了企业盲目生产,使产品生产出来后可以及时销售出去,减少了库存,有利于企业资金回笼扩大生产。同时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银行汇兑、需求销售、货物托运等环节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扩大交易机会,不受时空限制。020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展示给全世界各地区的消费者,又把各个消费者的需求及时的反馈回来,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在空间、时间和流通的障碍。

创造更多的网上就业机会和盈利市场。在线上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专业的体育公司把取得一定职业资格的体育服务人员信息到专门的网络平台和移动客户端,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所在地区和所需项目进行选择;线下服务人员以课时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授课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2.O2O体育产品营销的劣势(Weaknesses)

网络安全。安全问题,特别是支付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020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网络没有普及,普通百姓对于计算机的安全又是知之甚少,在购物时又是顾虑重重。

观念约束。由于错误思想的误导,很多人都认为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活动,人们在从事完劳动后就不再进行一定的体育活动,加上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人们更加不会考虑购买一定的体育器材,进行专门的体育消费,电子商务也无从谈起。

机构不完善。我国的体育网络销售渠道主要有淘宝、京东、当当、名鞋库等几家公司,而这几家网络销售公司从事的体育销售仅仅为专门体育装备销售,而专门针对于线上的体育服务人员和场馆机构销售的网络平台少之又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在线上的发展以及线下体育服务的开展。

3.O2O体育产品营销的机遇(Opportunities)

政策支持。2015年3月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人们对体育观念的转变,而且也促使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国人的体育消费也进一步提高。

大众对于健康思想的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取得一定的生活物质条件后,大众开始寻求精神和健康方面的满足,日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来越丰富,从单一的跑步到广场舞再到专门的体育场馆参加更为专业的体育活动,从单一的实体店消费转变为更为廉价的O2O平台,从单纯的运动装备消费扩展为体育运动服务消费。

4.O2O体育产品营销的挑战(Threats)

假冒商品问题。网上购物成为越来越多网民的选择,但是一些体育用品和体育运动装备的价格比价高,由于在买卖时消费者只能看到卖方挂在网上的图片而看不到实物,一些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足以以假乱真的假冒伪劣商品来欺骗消费者,即使少部分消费者发现商品有问题,在退货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隐私问题。在网络交易需要借助快递这一中间媒介来完成,所以在交易过程中需要买家提供自己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以及手机号码等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很容易在交易过程中泄露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经济形式。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渐放缓,人民大众的消费水平也会随之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体育网络销售模式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O2O以其价格低廉、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网络购物。

2.电商卖家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假冒伪劣的商品进行销售,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3.我国体育产业迅猛发展体育产品丰富多样,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完善,鞋服、体育装备在“线上”销售火爆。

4.O2O网络销售的体育产品种类不完善,“线上”与“线下”互动的体育服务行业发展不完善。

(二)建议

1.体育产业要借助O2O网络销售平台的“东风”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2.丰富O2O网络销售体育产品的种类。

3.充分结合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4.补充和完善O2O销售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先卿,李国,孙庆祝.电子商务系统在我国体育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

[2] 吴钟权.基于网络环境的体育产品营销对策探究[J].中国商论.2015.04.

[3] 黄亚玲,邵焱颉.网络体育组织发展: 虚拟与现实的挑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1.

[4] 盛晏,邓洪林.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报告[J].现代商业化.2008.10.

[5] 杨亮.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J].价值工程.2011.07.

[6] 周婷,李宇欣.基于互联网的运动干预项目――提升大众体育行为的新途径[J].体育科学.2015.06.

体育产品论文篇9

一、理论准备

1.体育营销理论

首先要明确的是,体育营销运用了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方法及过程,是企业营销战略下的一种营销方式。在1987年美国的《广告时代》上就有了体育营销这个词汇。通常,我们可以将体育营销作两种不同的定义。其一,体育营销是指对体育产品亦或是体育产业进行市场营销,其营销主体是体育本身。其二,体育营销是指企业借助体育赛事或者体育活动对其产品、服务或是企业品牌开展营销活动,通过体育赛事的强大号召力与影响力来引起消费者对企业或其产品、服务的关注,进而达到提高企业声望、提升品牌价值,促进消费、提高收益的目的。本文研究的是第二种定义下的体育营销。

2.运动项群理论

运动项群是运动训练学中的一个理论。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与他的同事把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为“运动项群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运动项目因为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或相同的特点而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一个“群体”,而不同的“群体”又具备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中,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各比赛项目可以划分为哪些运动项群,而每个运动项群的设置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他们都具备哪些营销特征。这是我们在选择运动项目进行体育营销时所必需考虑的问题。

二、构建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思路

建立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是本文的核心,突出了本文试图运用运动项群理论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研究意图。其整体思路是,让企业在诸如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中开展体育营销时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弄清各个比赛项目的竞技特征,从而找到企业、企业品牌或产品与竞技项目特征的契合点或相似处,通过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逐步引导消费者在视觉、行为与理念三个识别层面对企业、企业品牌或产品从认知到联想、再到忠诚的价值提升过程。其目的是,首先让企业在开展体育营销时,除运用通常的一些营销方法外,能够针对具体的运动项目或运动员,结合自身的特征选择体育营销资源,使其营销目的更加明确;选择营销资源更加科学、合理;让消费者更清楚的了解企业及其品牌与产品;最终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其次是希望企业不要一味地专注于对“更快、更高、更强”或者“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追求,而是有的放矢地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品牌价值或产品特征与营销资源有机结合,让体育营销更富于逻辑性与科学性,从而真正体现体育营销相较之其他营销方式的价值所在。

三、系统建立

在系统建立部分笔者的总体思路是,将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引入到体育营销中,试图分析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提升的过程在体育营销中应该怎样表现。将二者结合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如何在体育营销中运用运动项群理论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来建立营销系统,更好地指导企业选择体育营销资源开展营销。因此,在将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引入到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必须以运动项群理论为基础,以运动训练、竞技比赛以及竞技项目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各运动项群的竞技特征及营销特征,看清在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营销资源的本质面貌。

具体做法:第一,分析在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下各运动项群在体能、技战术以及心理与智能方面的表现特征;第二,按照识别理论引导品牌价值的提升过程逐一分析各个运动项群的营销特征表现;第三,根据对各运动项群营销特征的分析结论逐一提出营销对策。最终形成以运动项群理论为基础、以品牌识别与品牌价值理论为渠道、以体育营销为核心的运动项群营销系统。

四、结论

本文紧紧围绕体育营销这个主题来开展研究。运用管理学、营销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作为理论支撑,试图说明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营销来帮助企业提升其品牌价值,对整体思路进行概述,引入运动项群理论,对各运动项群的分类进行列表说明,构建运动项群营销系统思路图。

参考文献:

[1]李慧.试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品牌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10,(09).

体育产品论文篇10

从高等教育的一般目的和人的基本发展来看,艺术通识教育都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文化产业专业来说,艺术通识教育能使受教者在专业技能与未来职业之间实现高效的链接。如果在文化产业管理中只强调了学科核心——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不重视艺术方面的教育,那么所培养的人才就难以突出学科特点,这必然会影响到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艺术通识教育是让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从艺术产业旁观式的管理者向主动式的参与者转变的重要手段。

文化产业所涉及者,不外乎美术、影视、音乐、戏剧、舞台等领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根本的任务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对具体的艺术规律、艺术特点没有感性和较系统的认识,那么他们就会倾向单纯的管理者,而非热爱者。艺术不同于工业产品,它是高度人文化的产物,往往体现着人类个体与集体文化基因的沉淀与交融,同时也映衬着时代的风潮,并体现出较突出唯一性和个性。艺术通识教育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管理的受教者对艺术的热爱。所谓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任何职业,从业者所取得的成绩往往与他们对该职业的热爱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说工业产品是为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那么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心灵的作用。

第三,艺术通识教育是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艺术品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与工业作品所强调的技术进步不同,艺术作品强调的是个性与独特性。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辨别文化产品的质量就是一项基本能力,并是其职业生源中核心能力之一。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力,才能在在繁多的文化产品中慧眼识珠,才能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而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系统的艺术通识教育。

二、当前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中艺术通识教育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已经开始重视艺术通识教育,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也存在着课程边际比较模糊、课程名目比较杂乱、教学模式较为落后等问题。总体看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艺术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比较随意。

由于缺乏系统的艺术类课程建设,很多院校往往是依据院校本身的特点开设一些所谓的特色艺术课程。除常见的音乐类、美术类、影视类、动漫类、舞台艺术外,还有茶道、插花艺术这样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不同程度起到了艺术通识教育的作用,但总体较为随意,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通识教育。

第二,艺术通识教育缺乏宏观、鸟瞰式的系统性内容。

许多学校开设了课程的开设了合唱、艺术欣赏、水彩画等艺术课程。但由于课时所限,往往草草结束。既无法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艺术技能,从而获得较深刻的艺术体验,也不能从较宏观的层面掌握艺术发展的规律的特点。

第三,艺术通识教育的教学与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缺乏有机融合。

有些院校开设课程忽视了其与文化产业专业产生有机的联系,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却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作用不显著。

第四,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过于侧重于知识教育。

有些学校开设的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过于理论化,比如全部是艺术史、艺术评论等课程。这样一方面使艺术通识教育过于枯燥,也不利于学生直接感受艺术的魅力。另外,艺术通识教育的任课教师大都是外系外校的教师兼任。这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连贯性,容易忽视所教课程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有机融合。

三、加强艺术通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基于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专业建设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重视艺术通识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把艺术通识教育作为其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梳理艺术学科的体系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慎重编写艺术教学的大纲与教材;(3)打通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鸿沟,构建跨越具体门类的艺术通识教育知识体系;(4)要突破传统艺术通识教育窠臼,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思路;(5)发展课堂教学与田野参与并重的教学模式;(6)加强艺术通识教育师资建设,注重艺术通识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基于以上原则,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专业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即艺术美学与史类课程、艺术欣赏类课程、艺术实践类课程、艺术评论类课程和特色类课程。前三类为基础,应占据较大的权重,后两类则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开设。下面对这几类课程的设置进行简要的说明。

第一,艺术美学与艺术史类课程。

这类课程属于艺术通识教育知识体系中系统论的部分,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形成宏观的历时共时认识,是提高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知识重要的方式。这类课程最好由专业对口的专任教师担任,编写或采用具有与学科相关联的教材,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艺术欣赏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学生接触具体艺术作品、形成感性认识、提高艺术感知和品鉴力的重要途径。艺术欣赏是文化产业专业学生系统接触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唯一方式。艺术理论课和艺术实践课都无法取代艺术欣赏课的作用。

第三,艺术实践类课程。

如果从提高艺术感知力和辨别力来看,最有效率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艺术实践。比如会画画的人通常对画作的认识比不会画画的人另全面、深入。但由于课时的限制,这类课程通常无法深入,建议在授课的以了解具体艺术形式的特点为主,并加入史学、美学的内容。

第四,艺术评论类课程。

如果说前三类课程主要是对艺术知识的输入,那么艺术评论则是受教者对艺术通识教育成效的输出。评论侧重于受教者表达艺术作品基于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主观认识。

第五,特色艺术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是根据每个高校自身的学校资源所开课。可根据优势学科资源,直接与业态对接,为学生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在培养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上有的放矢,创建各高校的自身品牌。有的学校会把文化产业专业再细分为若干个方向,有的学校会根据自身条件培养偏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或研究应用型复合人才等,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在以上的框架内对具体课程进行调整。

体育产品论文篇11

1.1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营销”概念的阐述

“体育营销”最早出现在西方,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在他的《体育营销学》一书中对其概念阐述的最具有概括性,“体育营销就是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1]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被国内学者转引最多。

查阅国内相关专著和文献,发现国内首次完整提出“体育营销”概念的文章是《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写的“略谈体育营销”;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以发表在《产业观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写的“重在参[育]”一文中链接所阐述的最具代表性。

1.2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及评价

根据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体育营销”的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产业营销;第二类是借助体育而进行的其他产业营销。关于体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体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依据其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体育本体产业,针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体育相关产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一类文章主要是把体育产业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体育产业的相关营销问题。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对体育产业营销理论宏观范畴、体育竞赛和表演业营销、体育用品业营销、高校体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类文章主要是关注企业借助体育进行的相关营销问题。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赞助、企业借助体育进行营销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产业营销的研究文章虽然在数量较多,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只讨论了体育产业中几个传统部门的营销问题,对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咨询、体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新兴部门的营销问题讨论甚少,而对关于借助体育所进行的企业营销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说明研究的视域还很狭窄。

2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

2.1企业市场定位与体育营销的“错位”现象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市场细分的变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暴露出与市场定位不符的混乱局面。观察一下参与体育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要么盲目赞助,要么跟风似的抢热门体育明星代言产品,也不管产品与运动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体育之间有没有联系和契合点,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这些行为混淆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营销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营销的实质,要全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使二者有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把握不深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参与和赞助体育活动带有隐含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想达到销产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激发他们对企业商品的认知、情绪情感,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企业将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从事体育营销活动,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的内涵和消费者的心理。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难获得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例如国内众多体育服饰品牌,广告打的红红火火,但是消费者的认知仍然很模糊。他们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信号:消费者越来越渴望更专业的产品和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追求。而目前国内的体育服饰品牌,多数是游离于时尚和专业运动之间,“人群宽泛、价格宽泛、形象宽泛”,一个想卖给所有人的产品,最终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买,这样的品牌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认同。

2.3体育营销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把体育营销等同于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过“借事”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活动,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促销手段,并不能严格意义地称之为营销思想。而体育营销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

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制定一个1-5年的规划,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共鸣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2.4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的观念,缺乏创新

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够,对一个体育项目往往只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等静态资源,忽略了体育项目对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动态资源。如在体育营销手段的应用上,策略显得比较单调,除了广告等单项的传播方式外,缺少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沟通;或者只关注热点赛事,花费巨资赞助,而忽略了体育的公益活动,忽略了体育营销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种营销手段应整合起来运用,用整合营销的观念来从事体育营销,尤其要从公益、文化、热点、情感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的手段,从而达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体育营销还必须具有独特性,要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营销话题,酝酿出新思维、新创意,从而引导消费。

2.5市场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化的机构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体育赛事目前基本上还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掌管审批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营销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体育赛事不能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发展体育营销的最大障碍之一,由此带来对体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同时,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营销的机构很少,机构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行业法规约束,机构的诚信度不高,这都造成了体育营销发展的滞后性。[4]

3国外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因素特征分析

3.1关联性

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体育的恰当契合点,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真正高水平的体育营销是将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营销,高关联度的产品往往能借助体育平台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售额的迅速扩张。例如,百事可乐的“畅想无极限与新生代的选择”广告创意,把饮料产品和青少年的体育时尚很好地结合,表达出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青少年的成功梦想,显示着体育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有机统一,实现了品牌文化传递和刺激销售额增长的双重功效[5]。

3.2创意性

体育营销的创造力是企业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推销实物,而是“创造”一种回忆,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这体现着体育营销策划的创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星作为TOP合作伙伴,创造性地把奥运五环的LOGO和它主推的产品D608联系起来,五环LOGO附着于产品之中的设计使目标受众很容易在看到奥运五环后就能产生关于三星品牌的联想,树立起高价高质的市场品牌形象。

3.3整合性

整合相关资源也是体育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灵冬奥会的整体表现。2006年冬天,Visa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实施了包括电视、网站、报纸、广播全方位的媒介资源整合,在最大范围向国人传播了Visa和中国冰雪健儿一起征战都灵的信息。其中,还创意性地借用杨扬等著名选手高举V字形的胜利手势的电视画面,使冰雪运动象征的速度与技巧、纯洁与高贵和Visa品牌内涵产生了紧密的整合效应。

3.4持续性

持续性表明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战术,因为体育营销的功效是通过长时间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经营来实现的,而国外体育营销塑造市场品牌的范例,多数是靠长期坚持体育营销的结果。

4结束语

对于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我国体育营销研究的现状。如何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使体育营销成为营销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体育营销是将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但是这种营销原理和过程的运用不等同于简单地套用,体育营销因创新而生,体育营销靠创新而发展[6]。对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体育营销的理论、战略、策略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体育营销的研究进行拓展,力图做到理论研究走在实践之前。新晨:

参考文献

[1]朱建峰.体验经济对体育营销的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

[2]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3]杜永利,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2).

体育产品论文篇12

1.1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营销”概念的阐述

“体育营销”最早出现在西方,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在他的《体育营销学》一书中对其概念阐述的最具有概括性,“体育营销就是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1]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被国内学者转引最多。

查阅国内相关专著和文献,发现国内首次完整提出“体育营销”概念的文章是《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写的“略谈体育营销”;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以发表在《产业观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写的“重在参[育]”一文中链接所阐述的最具代表性。

1.2 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及评价

根据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体育营销”的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产业营销;第二类是借助体育而进行的其他产业营销。关于体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体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依据其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体育本体产业,针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体育相关产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一类文章主要是把体育产业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体育产业的相关营销问题。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对体育产业营销理论宏观范畴、体育竞赛和表演业营销、体育用品业营销、高校体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类文章主要是关注企业借助体育进行的相关营销问题。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赞助、企业借助体育进行营销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产业营销的研究文章虽然在数量较多,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只讨论了体育产业中几个传统部门的营销问题,对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咨询、体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新兴部门的营销问题讨论甚少,而对关于借助体育所进行的企业营销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说明研究的视域还很狭窄。

2 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

2.1 企业市场定位与体育营销的“错位”现象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市场细分的变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暴露出与市场定位不符的混乱局面。观察一下参与体育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要么盲目赞助,要么跟风似的抢热门体育明星代言产品,也不管产品与运动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体育之间有没有联系和契合点,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这些行为混淆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营销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营销的实质,要全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使二者有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 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把握不深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参与和赞助体育活动带有隐含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想达到销产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激发他们对企业商品的认知、情绪情感,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企业将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从事体育营销活动,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的内涵和消费者的心理。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难获得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例如国内众多体育服饰品牌,广告打的红红火火,但是消费者的认知仍然很模糊。他们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信号:消费者越来越渴望更专业的产品和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追求。而目前国内的体育服饰品牌,多数是游离于时尚和专业运动之间,“人群宽泛、价格宽泛、形象宽泛”,一个想卖给所有人的产品,最终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买,这样的品牌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认同。

2.3 体育营销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把体育营销等同于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过“借事”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活动,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促销手段,并不能严格意义地称之为营销思想。而体育营销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

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制定一个1-5年的规划,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共鸣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2.4 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的观念,缺乏创新

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够,对一个体育项目往往只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等静态资源,忽略了体育项目对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动态资源。如在体育营销手段的应用上,策略显得比较单调,除了广告等单项的传播方式外,缺少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沟通;或者只关注热点赛事,花费巨资赞助,而忽略了体育的公益活动,忽略了体育营销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种营销手段应整合起来运用,用整合营销的观念来从事体育营销,尤其要从公益、文化、热点、情感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的手段,从而达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体育营销还必须具有独特性,要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营销话题,酝酿出新思维、新创意,从而引导消费。

2.5 市场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化的机构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体育赛事目前基本上还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掌管审批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营销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体育赛事不能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发展体育营销的最大障碍之一,由此带来对体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同时,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营销的机构很少,机构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行业法规约束,机构的诚信度不高,这都造成了体育营销发展的滞后性。[4]

3 国外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因素特征分析

3.1 关联性

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体育的恰当契合点,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真正高水平的体育营销是将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营销,高关联度的产品往往能借助体育平台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售额的迅速扩张。例如,百事可乐的“畅想无极限与新生代的选择”广告创意,把饮料产品和青少年的体育时尚很好地结合,表达出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青少年的成功梦想,显示着体育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有机统一,实现了品牌文化传递和刺激销售额增长的双重功效[5]。

3.2 创意性

体育营销的创造力是企业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推销实物,而是“创造”一种回忆,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这体现着体育营销策划的创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星作为TOP合作伙伴,创造性地把奥运五环的LOGO和它主推的产品D608联系起来,五环LOGO附着于产品之中的设计使目标受众很容易在看到奥运五环后就能产生关于三星品牌的联想,树立起高价高质的市场品牌形象。

3.3 整合性

整合相关资源也是体育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灵冬奥会的整体表现。2006年冬天,Visa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实施了包括电视、网站、报纸、广播全方位的媒介资源整合,在最大范围向国人传播了Visa和中国冰雪健儿一起征战都灵的信息。其中,还创意性地借用杨扬等著名选手高举V字形的胜利手势的电视画面,使冰雪运动象征的速度与技巧、纯洁与高贵和Visa品牌内涵产生了紧密的整合效应。

3.4 持续性

持续性表明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战术,因为体育营销的功效是通过长时间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经营来实现的,而国外体育营销塑造市场品牌的范例,多数是靠长期坚持体育营销的结果。

4 结束语

对于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我国体育营销研究的现状。如何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使体育营销成为营销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体育营销是将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但是这种营销原理和过程的运用不等同于简单地套用,体育营销因创新而生,体育营销靠创新而发展[6]。对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体育营销的理论、战略、策略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体育营销的研究进行拓展,力图做到理论研究走在实践之前。

参考文献

[1] 朱建峰.体验经济对体育营销的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

[2] 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3] 杜永利,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2).

体育产品论文篇13

1.目前对于体育市场内涵的几种观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体育市场所涉及的内容和行业越来越多,这使得人们对于体育市场的内涵和构成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而通过查阅此类相关文章不难发现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此类观点认为体育是一项生产性的事业,它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体育器械、服装、用品等实物性的消费品,而且提供了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以服务性为主的非实物性的消费品。而与体育有关的产品都是体育产品,其买卖经营活动都属于体育市场。体育市场不仅是商品市场,而且包括与体育有关的生产要素市场。因此这类观点不仅将体育器械、设备等物质性的生产归于体育市场,而且将体育生产资料市场、体育金融市场、体育劳动力市场、体育技术市场等都包括在体育市场的范畴之内。

持有以上观点的学者占绝大多数。例如,成都体院的柳伯力认为:“体育产品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两大类,体育市场中主要是指后者。”体院的刘可夫认为体育生产既有服务产品的生产,又有物质产品的生产,并把体育服务产品市场、体育物质产品市场都列为体育的要素市场。浙江师范大学的卢闻君提到,体育市场是体育产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交易场所,广义的体育市场构成包括体育用品市场。

这类观点的共同特点是将体育器械、设备、服装等物质产品和一些体育生产要素市场都列入了体育市场的范畴。

第二,持此类观点的学者目前还是少数,他们认为体育市场属于非物质形式消费品市场的范畴。例如成都体育学院的张岩曾指出:“这种不考虑市场交换的产品的特点和种类,单纯按产品满足人的需要的性质和产品用途来划分市场,只要带一个‘体’字,就都属于体育市场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来看,运动服装的生产属于服装行业,运动服装的销售与经营属于服装市场,体育运动器材设备的生产属于文化体育用品工业,体育器材的销售属于文化体育用品市场,体育书刊和体育音像的出版与经营属于书刊音像出版市场,运动保健食品经营与销售属于食品市场,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市场。”山东体育学院的毛勇、王美绢对体育产业作了这样的论述:“从产业划分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生产的是非实物形态的体育用品。所以生产体育用品的企业不能划归体育产业内。”北京市体育局国际体育交流中心的王锡彪认为:“体育市场并非指体育设施、器材、设备、服装等实物产品市场,而是指非实物商品市场,体育市场的交换对象应是体育服务商品。”

2.体育市场的内涵

由于上述两种理论的分歧,使得人们很难形成对体育市场统一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分析和研究,我更加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认为体育市场属于非物质形式消费品市场的范畴。

对体育市场产生的这些不同认识,将体育实物产品市场都视为体育市场,从根本上来看是对体育商品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体育商品是体育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开端和构成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基本要素。如果将体育商品简单地理解为“体育产品”或“体育用品”和相应的生产要素市场,则很容易将实物性的这些体育消费品都纳入到体育市场的范畴中来。而要清楚认识体育商品这一概念则要认识到体育的本质。体育的本质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人们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实践活动”。[1]因此以身体运动形式存在的体育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蕴涵在一种特殊的产品中,并且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则具有与物质形态产品不同的属性。体育部门提供的相关的这种“服务”主要是以身体运动的形式,当这种体育服务被用于交换时,就实现了其自身的价值,这时可以称为体育服务商品或简称体育商品。体育(服务)商品与一般物质形态商品比较,最大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非实物性,所以体育商品表现的是一种非实物性。

综上所述,对于体育商品的不同认识造成了在体育市场概念上的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商品不仅包括非物质形态商品,还包括一些物质形态的商品。这样物质商品被笼统地包括在体育商品的范畴之内。因此与体育有关的一些产业也都纳入到了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范围。这显然在逻辑上是难以成立的,不能因为与“体育”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就简单地将这些与体育相关的商品和市场都认为是体育产业和市场,因此我认为第一种观点不能成立。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仔细分析,我较为认同成都体育学院张岩教授对于体育市场内涵的阐述,即认为体育市场就是指体育服务产品的经营和交换场所及交换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1)狭义的体育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商品买卖的场所。按照这种含义,体育市场就是指直接买卖体育服务这种特殊消费品的场所,即体育经营场所。

(2)广义的体育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因此广义的体育市场就是指全社会体育服务产品交换活动、交换关系的总和。

(3)当代市场学意义的体育市场。现代市场学站在卖方的立场,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将市场看作主要是买方的活动,把买方看作是自己的市场。按照这一含义,体育市场就是指个人或组织对体育服务产品既有购买力又有购买欲望的现实和潜在需求。

3.体育市场的分类

按照体育市场是属于以非实物形式消费品市场的理解,可以将体育市场分为以下几种市场。

3.1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主体与核心。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是指为满足消费者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的体育需要而提供体育器材、场地、技术指导等服务的经营行业。健身娱乐业是以体育娱乐项目为商品,以实物并主要是非实物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健身娱乐方面的服务。健身娱乐市场在发达国家是体育产业中一个效益最好、规模最大的市场。在大众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日益普及与社会化发展进程推动下,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体育产业中的支柱行业。

3.2体育竞赛、表演市场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在国外也称职业体育市场,是指为满足消费者观赏需要而举办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经营活动。由于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购买者是观众,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观众市场。

除了观众市场外,竞赛市场还包括赞助市场。体育竞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每遇重大赛事,电视台都要争相转播,观众也不计其数。各大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通过赞助体育比赛或运动队,向被赞助者提供经济支持,被赞助者则以冠名、冠杯、广告、专利和现场销售等权利回报企业。这种赞助权的转让与购买,使体育竞赛衍生了与观众市场并存的体育赞助市场。观众市场上的购买者是作为消费者的观众,而体育赞助市场的购买者则是企业。观众市场和赞助市场都是体育比赛表演市场的组成部分。

3.3体育培训市场

体育培训辅导市场是指向消费者传播体育知识和技术的市场。体育培训市场一方面是培训和辅导体育爱好者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培养后备运动人才。近几年来体育培训市场发展很快,有的属于公益性的有偿消费活动,有的属于市场经营性活动。而随着人们对体育功能作用认识的逐步加深,锻炼兴趣的提高和运动项目职业化发展,参与某些项目体育技术培训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这一市场理应被纳入整个体育市场的范畴。

由于对相关概念和内涵的不同认识造成了目前对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不同看法,也形成了上述提到的两种不同观点。但我认为体育市场就是指体育服务产品的经营和交换场所及交换关系。体育商品是以非实物的形态存在的,这就决定了体育市场客体的非实物性。所以不能将与体育有关的器械、服装、设备等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生产要素、体育金融市场等都纳入到体育市场的范畴中来。而按照这样的观点对于体育市场的分类也就非常清晰,包括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培训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2]张岩.体育市场的内涵和构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

[3]王锡彪.关于体育商品及体育市场内涵的界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

[4]柳伯力.有关体育市场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