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体育产业的作用实用13篇

体育产业的作用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1

一、体育产业的概念和国民经济增长理论

1.体育产业的概念。我国的“体育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中,正式将体育作为第三产业划分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标志着我国体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机制的转变和改革,从传统的福利性事业转型为公益性第三产业。目前,针对体育产业的内涵定义主要有五种流行的观点。国家体育总局鲍明晓认为,体育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体育事业的运作方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英国经济学家阿伦•费希尔则认为,体育产业是体育服务业的简称,包括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经济、体育等几个方面内容;体育产业开发相关人士认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营利性,因此,能够营利的体育事业就是体育产业;国家体育总局的李敦厚认为,在产业的定义中,是否有投入和产出,是否有产品产出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方式,因此在体育事业中,能够按产业方式运作,并能够提品的即体育产业;此外,还有体育产业的广义和狭义论,狭义的体育产业认为体育产业特指体育劳务生产经营部门,广义的体育产业则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体育物质产品生产等所有体育相关产业。2.国民经济增长理论。按照国民经济的定义,其涵盖了国家经济生活以及与经济生活具有直接联系的社会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四个环节。从产业分类上看,可以分为一、二、三产业。由于体育产业既包括有形的体育产品,又包括无形的体育产品,因此,其产业分类既包括第二产业又包括第三产业。体育用品制造等有形产品属于第二产业;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无形产品属于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增长率能够体现国家经济的总体情况和发展状况。国民生产总值即家庭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政府支出以及进出口差额的总和。为消除国外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影响,反映国内经济的真实状况,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增长率来表示国家经济的增长。无论是第一、第二还是第三产业,都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高,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仅有发达国家的1/3~1/4,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技术培训、体育、体育旅游、体育用品等相关行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框架和市场制度。从总体上看,体育产业的结构、行业类别和规范已经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体系,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潜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首先,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根据乘数理论,消费的增加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成倍增长。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物质消费已经趋于饱和。因此,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的消费结构升级已经悄悄展开,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引导居民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娱乐健身和竞赛表演等体育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投资,从而带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由于体育产业表现出了强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已经成为各企业竞争的新战场,通过冠名、赞助、特许权等多种投资方式,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体育产业还能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尤其是大型国际赛事期间,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能够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2.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除了经济效益,体育产业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优势。经济学家认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全民健身的开展,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延长人们的寿命,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的不断完善,体育人口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居民能够更加方便地参加到体育运动中,从而提高了我国居民的总体体质,并转化为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利益方面,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能够有力地推动居民精神的健康发展。现代体育理念的发展和传播,有利于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消费和精神消费也越来越重视。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一个消费热点和消费时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体育市场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由于政策的支持和国家战略的调整,体育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54.97亿元,占GDP比重为0.52%;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3136亿元,占GDP比重为0.6%;到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已经突破了4700亿元,占GDP比重为0.7%。从发展速度上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不缓慢,但从占GDP比重来看,还远远低于国际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从整体上看,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四、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1.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一方面,从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上看,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体育制造业占体育产业总值的79%,体育服务业占比较低,其中体育休闲健身占比仅为5%,体育场馆管理为2%,体育培训为1%。与美国的体育产业结构对比,其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总值的57%,体育用品行业占比为43%。由此可见,我国的体育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升级和完善,体育服务业的市场份额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另一方面,从体育从业人员来看,我国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还处于一般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整体上看,尽管体育产业的增加值比较可观,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比较小,在所有行业中,其人均增加值还处于下游的位置。此外,体育产业相关政策和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尽管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规范来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但在具体实施细则和相关政策方面还比较缺乏,不利于政策的落实。在融资渠道上,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还比较大,缺乏多样性、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民间资本不足,市场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例如,2011年,才成为了国内首支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因此,打破产业投资门槛,吸收民间资本,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2.发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的优势,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其关键就是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增加体育服务业的市场份额,以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等主体产业为发展重点,以体育用品制造和体育建筑为有力支撑,全方位、多层次地发展体育产业。结合当地的体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应居民的消费结构转型需求,推动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和相关制度,健全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具体实施细则,完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体育经纪人管理制度,规范体育市场的管理。深化产业结构改革,适应市场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实现体育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拓宽融资渠道,打破传统体育产业发展以来国家财政和地方拨款的局面,引入民间资本,鼓励民间投融资机构进入体育产业。推动体育证券化发展,丰富体育金融工具,完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发展体育证券、体育基金、体育保险、体育等,真正发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五、结语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实践证明,体育产业能够刺激消费,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支持也越来越大,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发挥体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提高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林玲,彭连清.体育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理论与实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2

一、体育产业化概念辨析

体育产业,一般认为是:在市场化运作环境下,体育活动开展实施的发展规范系统。商业化运作部分涵括: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健身、体育培训、场馆管理等。也有人认为,体育产业实则是生产经营活动,其活动内容须与体育活动相关联。其服务包括体育基础、体育服装器材的经营、体育、体育媒体及体育旅游等方面。

在我国现行产业中,体育产业被列为第三产业行列。这也倚赖于体育产业的服务型功能。从这点意义上说,体育事业也就是体育产业。我国的体育产业分为三个基本门类,即中心型体育、中介型体育及外属型体育等。中心型体育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比赛、表演;体育评论、精彩等。而中介型体育则表现为:体育经济市场、体育媒体市场等。外属型体育分类有:体育相关用品产销、体育文化旅游、体育意外保险等。这样的结构中,体育产业是完整的系统化利益链条,不仅可以囊括营利性体育企业,更有公益单位、事业单位的参与。[2]

二、体育产业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体育逐步产业化的今天,城市的发展因素中已然填入了更多体育的元素。体育的产业化让城市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改观。

1.提升城市良好形象

体育产业化,推动城市形象改善[1]。对于城市而言,良好的形象恰恰可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更加优化。如今,不少国际性体育赛事,从申办到资格评审,再到申办结果揭晓,电视及网络等传播媒体在其中起到宣传平台的作用。城市在申报过程中,通过高密度、立体式的宣传,让国内甚至国际对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其实,每次体育赛事的举办,俨然让城市成为一张世界范围内的名片。1996年,奥运会在美国原“毒城”亚特兰大举办。然而奥运会后,该城市立即升为全美网络第二大形象城市。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则为该城市的“绿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其良好的旅游城市形象奠定基础。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则使得“友善理念”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鸟巢”等建筑也作为标志符号,融入北京城市形象。

2.夯实体育设施建设

在现代体育发展中,单个城市担当赛事举办是较为困难的。虽然举国家之财力,倾注于一城之中,为世人所争议。但是不可否认,许多区域性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而言,其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会大大提升。在雅典筹备04年奥运会期间,希腊政府对其各类设施、场馆投入达到61.26亿欧元,而欧盟也在其通信、基础设施等领域,注入20亿欧元作为资金帮助。但是,另一方面,雅典本来饱受诟病的交通难题,直接得以解决。要知道,对于城市市容市貌、城市交通等问题,雅典计划利用30年为周期进行建设优化。

3.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在城市发展中,体育产业化不仅包括基础设施,更从另外一方面,促进其在经济上出现回暖。而大型体育赛事也是体育产业链条中一个特色化、典型化组成。洛杉矶在1984年奥运会后,经济效益大增。之后,体育产业化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开来。有数据显示:悉尼奥运会举办后,2000年即为澳大利亚带来直接经济收入65亿澳元,出口值增幅超过27亿澳元。在此后5年里,澳大利亚因悉尼奥运的举办,其旅游收入增加43.1亿美元。而北京在奥运会主办权获取后,其GDP增幅提升2.3%,消费、投资市场存在3万亿元需求空间。

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不仅让城市经济得以直接化提升,其在建筑、通讯、制造等方面也有长足进步。尤其是为城市提供就业机会方面,作用尤为明显。有统计表明: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举办时,其国际旅游人数猛增168万,创设就业机会达到15万个。而北京奥运会则在投资739亿元的情况下,其就业岗位增加近80万个。这对城市就业压力无疑是巨大缓解。

4. 拓宽城市发展空间

城市发展离不开体育融入[2]。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化为其提供了城市空间化发展的新理念。尤其是面对大型城市的发展空间拓展,其价值显著。一些城市在进行体育场馆建设时,一则考虑交通经济便利性,再则就是空间布局。许多城市则利用体育赛事契机,推动了新城建设。广州在成功举办“六运会”、“九运会”之后,其城市东端拓展式新建发展得以实现。而到2010年亚运会,广州更是提前实现“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布局优化。江苏南京市在“十运会”的准备筹建,将其主体场馆的建设定位为发展河西新城区的发展良机。南京将主场馆、体育公园等直接落户河西新城区,很短时间内对河西新城的建设促进较大。这也支持了南京城市的空间化、立体式发展设想。在筹备2012年奥运会时,伦敦大胆地将主体育馆定于在其东部建设。而所有人都知道东部属于该市交通、经济的负面形象。但是在体育馆建设成功后,其东部旧城区也是在短时间内即完成新城建设。而2000年悉尼奥运村的建设,让该市重度污染的区域性环境、高度瘫软的交通态势得以最大程度缓解,对该区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在城市发展中,体育赛事的举办、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足以让其在城市规划中拥有更多选择、更多机会。这些也为其向合理化空间布局提供便利条件。

三、小结

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城市乃至社会精神文明的充盈帮助很大。体育产业原本离不开利益的链接,因此一旦在城市中申办体育赛事,必是利益的权重与博弈。其商业性质较为明显。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化,让城市体育的自我发展能力、经济补偿能力进一步提升。在现实中,我国体育的高度产业化,对城市发展意义重大,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必需,国家建设所必需。

参考文献:

[1]傅乐煜.论体育产业结构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3

一、体育产业的界定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 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简言之, 凡从事同类产品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都被称为 产业。由此推知, 体育产业就是为满足社会体育需求的生产体育服务产品的部门的集合。

二、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产业,它既不能像第三产业中的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那样完全市场化, 也不能像基础教育那样非市场化。体育产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产业的多层次性。由于体育活动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 体育物质产品的复杂性, 使得体育产业具有复杂和多层次性。从生产对象和结果看既有劳务产品又有实物产品, 从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看既有大的集团公司又有小的个体作坊,甚至它又可细分为几十乃至几百种小的行业。

2.体育产业具有外溢性。所谓外溢性是指某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或者经济运行产生有利的影响。发展体育产业能够直接或间接促使国民经济增长, 一方面,发展体育产业可以带动轻工、纺织、交通、通讯、建筑等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体育产业发展可以起到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全民素质的作用。

3.体育产业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性。不管是从经营角度还是从消费角度讲, 社会各阶层乃至全民都可以参与体育产业, 而且这种参与程度与政府的号召社会舆论的引导紧密相关。

4.体育主体产业竞争的特殊性。在市场经济下有些产业的竞争主要是价格产品质量以及营销手段等方面的竞争 ,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和现成模式可以借鉴。体育主体产业竞争的特殊主要是因为产品的生产者和产品本身往往都体现在同一个或多个人身上, 而作为有思想有意识的人较易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 甚至某一细小的环节。

三、体育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当今,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成为支柱产业之势。美国是全球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2006年美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全球体育产业产值的一半以上, 达到2125.3%亿美元。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也大体上占本国GDP的1%~3%之间, 最高的是瑞士,占3.37%。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只有少部分发达省市做过体育产业的专项统计。2005年北京市体育经营收入106.4亿元,实现增加值45.5%亿元,占全市GDP的1. 6%,在体育产业中的就业人数达到56000 人。2006 年北京市体育经营收人1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实现增加值约为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96,占全市GDP的1.7%。由此可见,我国群众对健康娱乐、经济观赏和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愈来愈旺, 不同所有制的各类经济法人纷纷投资体育产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作用,并表现出极大的增长潜力。

四、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希望

国民经济整体系统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物质财富生产系统;二是劳务服务生产系统。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主体产业属于劳务服务子系统, 它的发展要受到物质财富的生产规模和水平的制约。国民经济落后体育产业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没有发达的国民经济就没有发达的体育产业。另外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 国家的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 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会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比重的提高也会带动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部门之间分工越来越精细,形成了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行业和部门。体育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 外延不断扩张。体育产业是一个上游产业, 它既能带动和促进第二产业中诸如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 也能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中诸如旅游、交通服务行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产值的增加,以及由它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促进了国民经济总量增长。

综上所述,体育产业是拥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能力进行体育消费,而且基于体育对于健康的积极作用,人们也有愿望去进行体育消费,人民群众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能力必将增强,体育产业是一个充满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发展行业。体育产业还是一个覆盖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优势产业,体育产业与制造业、建材业、交通通讯、服装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具有高度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意味着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相关行业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4

建国初期,同志面对西方在国际上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封锁,考虑到前苏联的支持,制定了大力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的决策。在这一英明决策下,新中国在国内外重重危机中站稳了脚跟,重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三年自然灾害和10年内乱的失败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失调、煤电油运和其他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和住宅建设、交通市政建设和商业服务建设等比例失调的问题。并强调要向管理和质量要效益。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的不断开放过程中,中国的工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2013年,中国工业产值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使得美国失去了100年制造业第一的位置。但是,中国工业风光的成绩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资源状况矛盾尖锐,导致中国劳动生产率在世界排名远落后于美日德等主要竞争对手,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的位置难言长久。在这个关键时候,提出大力改革职业教育,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为中国解决整体劳动力生产率低下、产业升级换代、由低端市场进入高端市场,确保工业可持续快速良性发展开出的一剂良药,因为职业教育水平的高低、职业教育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职业教育对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如果英国仅仅拥有领先全球的工业发明,但是职业教育没有紧跟其后培养出让这些发明快速应用到生产中去的大批劳动力,是不可能成就后来的日不落帝国的。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之所以能够三五年就打一个翻身仗,很快就从千疮百孔的战败国复元为充满自豪的工业生产强国,与其完善强大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大量素质高、守纪律的劳动力不无关系。

而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力的潜力发挥,进而阻碍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解开绑缚在中国职业教育上的枷锁,才能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从而提升整体劳动力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职业教育生源差。长期以来,中国的高考制度是完全学术型导向的,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对于学术型教育的评价远高于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在幼儿教育阶段,社会最基础的单位--家庭就在为孩子接受学术教育做准备。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无论禀赋、特点和兴趣爱好,一股脑地将接受学术型高等教育定为终极目标,而将接受职业教育当作被学术型高考淘汰后的无奈之举。一代一代的新生劳动力从根本上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不能在考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适时地锻炼职业技能,使得数量相当多的动手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人随大流接受学术教育,而将没有学习能力、专注力不强、动手能力也相应较差的人下沉到了职业教育中。无论是幼教、普教、高教还是职教,其最核心的因素还是生源。好的生源可能让一个平平的教育制度硕果累累,而大量差的生源也会让一个无比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流于形式。如果生源问题不能解决,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资金会失去效率,参考国外先进制度做的课程改革也如同无用功。而提出的"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是从中央最高层为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如果脱离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举步维艰。事实上,一个教育大环境中,学生的禀赋是各有不同的,有一部分人就是动手能力强,更适合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有一部分人就是擅长抽象思维,更适合接受学术教育。如果高考制度能从根本上认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学术教育放在同等位置,从招生到培养到就业的各个环节,都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将会进一步引导社会以平常心来对待职业教育,使有特长、有能力的人乐于接受职业教育。只有这样,才会使整个社会真正从内心接受"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事实上,在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大量的发明创造是由在工作岗位中真学实干的工程师做出的,所以德国社会从始至终就一直相当认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地位高,必然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目录中,是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门类的,但是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排不到前位,也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的学术水准和科研成果。而由于整个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不重视,使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的生源比较少,本学科转行的比例比较大。学习了职业教育理论的人只有一部分人能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大量职业教育管理是由其他专业人员担任,这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优化是个不利因素。要解决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才数量短缺、质量不足的问题,要从职业教育的金字塔从上而下入手。首先是得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投入,有了资金才能招聘到世界知名的教学科研人员,才能真正地落实科研需求,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其次是在高考招生中,增加职业教育理论专业的招生人数,同时改善职业教育院校的薪资状况,让学生能够安心到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岗位就业。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院校的考评力度、优化考评指标,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努力推动职业教育院校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上来看,由于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过去一直存在隔断的鸿沟,传统上中国教育教学岗位对学历学位的要求,使得大量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缺乏学历的高技能人才被拒绝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岗位,取而代之的是只有学历教育缺乏职业实践经验的人。根据教学规律,教师不具备的素质能力是无法传授给学生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无法保障。按照此前教育部职成司的高考改革方案,将进一步放开职业教育上升到高等教育的通道,这样就给了大量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依托高等教育进一步总结升华实践心得甚至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也给了他们进入职业教育教学岗位的起点。理想的职业教育模式,应当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主要由系统学习过职业教育理论的人来从事;职业技能教育工作主要由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当的理论水平的人来担任。打通职业教育上升到高等教育的通道,无疑对职业教育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

(三)职业教育和实践脱节比较严重。职业教育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是一个存在了很长时间的问题。它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跟不上导致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另一个原因就是资金不足限制了职业教育和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如果想紧跟实践的发展,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汽车产业竞争激烈、产业变化快,新车型层出不穷。如果想让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跟上实践发展,就需要做到出个新车型就更新一下技能训练平台,这对任何一家职业院校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在成功地回避开资金问题的同时让学生紧跟行业的发展,那就是让学生在职业院校接受基本的理论和文化教育后,就直接到工厂的生产一线接受长达一年的实践教育,就相当于是职业院校将技能训练平台搬到了企业。在那里,他们可以在企业安排的实践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在最新的生产线上作业,领会每一个生产细节,不仅不会落后于实践,还可以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获得企业的信任,得到就业机会。目前中国已经有部分职业院校开始了类似的尝试,例如东风汽车就和山东的一些技术院校达成了相关的协议,由学校对口为东风汽车培养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学生的实训在东风汽车进行,在达到东风汽车的要求后,实现在东风汽车的就业。这样做,既解决职业院校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又避免了职业教育教学和实践脱节,还顺利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企业同时得到了经过考验的劳动力、降低了招聘风险。这样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这已经在德国经验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但是,中国大部分企业还缺乏东风汽车这样的魄力和认识,很难接受将企业作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即便是国营大厂矿对自办的职业院校也难以提供此类便利条件;而职业院校也缺乏这样和企业深入合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资金上对和职业院校深入合作的企业进行补贴,在税收上对和职业院校深入合作的企业进行优惠,甚至对国有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进行准硬性的要求。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调整,使得大多数职业院校可以拥有企业这样的实训平台,这样就能真正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教育出更多合格的技术能手。

(四)在就业中,技能型岗位对于职业教育经历和资格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一点,说白了就是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到位。根据国家的定义,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严格执行这一制度,能够确保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也能敦促劳动者为了实现就业去接受严格的职业教育。但是由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严格,大量没有经过规范的职业教育、没有获得相关职业资质的人也能够实现就业,这样就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接受不接受职业教育一个样儿,学没学好职业技能也一个样儿"的观念,更加稀释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和尊重,也削弱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对职业教育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大对规避就业准入制度行为的惩处力度。而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大量小微企业为了降低招聘成本,存在一定的用工随意性,如果要求其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会加大其用工成本;而目前在中国存在一定规模的失业人群,就业是国务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过于强调就业准入制度,会对相当一部分就业弱势群体造成负担。所以在目前的社会舆论氛围中,一方面要谨慎对待这一问题,避免社会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产生"事管得太多、手伸得太长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比如加大投入,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免费培训,使其接受规范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具备从业资格。

(五)职业技能人才在社会分配和职业晋升体系中不占优势。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分配体制倾向于国营(有)体制,而国有体制的分配制度倾向于管理人员和高学历人员。人们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可是却没有人说"技能都是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生产部门尽管实现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但是国有企业还是占主流,而国有企业中分配倾向于管理人员和高学历人员的制度一直没有改变。例如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工资系数是和职位和学历挂钩的,尽管根据技能等级也对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实行梯度管理,但是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和高职位、高学历人员的工资还是有一定差距。从晋升的角度看,近些年国有企业在晋升方面普遍将学历作为一个限制条件,使得技能型人才无奈地被玻璃天花板压在下面。这也是社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人可以否认技能型人才给社会做的贡献,为社会节约的财富。技术改造、管理流程优化很大程度上要根据技能人才在实践中发现的漏洞、总结的经验来进行。过去一段时间社会媒体中流行的一个段子就是,一个流水线工人用一台风扇就解决了流水线包装空盒挑不出来的问题;而一个名校博士生做了很复杂的模型也对此束手无措。但是在国有体系中,分配体系和晋升制度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贡献并没有制度性的认可甚至激励,这对于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的信心无疑是不利的。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对社会分配体系动刀子,这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是一个漫长而惊心动魄的过程。但是目前中国提出的职业教育改革体制,通过拓宽职业教育上升到高等教育的通道,给优秀的职业技能人才提供了获得学历学位这一社会通行证的机会,也算是曲线提高其社会分配和职业晋升地位的一种方式。

中国职业教育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有差距、整体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劳动生产率绝对值低下的问题由来已久,其成因也较为复杂。但是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对此把准了脉、下对了药。只要中央职业教育改革的方针能够真正落实到位,中国的工业发展内在质量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中国必然能够成为坚不可摧的工业强国,离真正实现中国梦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人都有出彩机会

[2] 孙刚."校企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互利共赢[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8-6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5

一、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特性和战略意义

1.体育产业的概念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与体育活动有关的服务类经济部门的总和。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案》,明确将体育列第三产业,从此“体育产业”这一概念开始使用。这不仅是体育器材、设施的生产、销售、体育设施的建设;还包括体育表演、比赛;体育健身娱乐;体育,体育器材及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体育信息交流以及技术咨询与培训等。

2.高校体育产业化是一个体制创新过程,企业化和社会化是重点

高校体育产业化实质是体育市场化,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对高校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大,因此,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还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市场化机制是时代的要求,高校体育产业只有走社会化、市场化道路,才能推进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

3.高校体育产业化是一个渐进性的体育消费市场创新过程

高校体育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是体育消费的大众化和体育市场的扩大化。人们可支配消费收入、消费观念及消费结构不同,影响了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转型期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当社会进入高额消费阶段,人们满足物质消费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精神层面的体育消费需求。

4.高校体育产业化是一个非均衡性为特征的产业演进过程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南北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使得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多层次、大规模的体育消费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国家经济实力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高校体育微观主体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各地区不同高校发展规模、水平、观念、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也决定了高校体育产业化必须经过很长的适应过程,发展过程以及转型过程,才能按照产业演进规律完成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大发展。

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1.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困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事业呈跳跃式前进、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有长足的发展,很多高校花费巨资建设了大型综合体育场馆设施,但是一些高校在场馆建设好后,却将其交给后勤部门管理,而有些后勤部门对场馆的管理相对保守,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利用严重滞后,高校每年的体育经费和微薄的盈利不足以添置体育器材及场馆设施的维护、保养和修缮。高校体育发展资金的严重短缺势必促使其重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必须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2.思想保守、意识落后是阻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应该说,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尤其是有关领导思想保守,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校内活动的开展,高校体育资源单一,体育设施闲置,浪费严重,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此外,当前大部分学校领导缺乏产业意识,对体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高校体育产业的潜力和发展前景认识不足,仅仅将体育馆小范围的对外有偿使用,获取有限的资金回报,却对专业的体育教师和科研人员所蕴藏的巨大潜力认识不够。使得坐拥独特资源,但经营项目单一,规模较小,这是阻碍高校体育产业起步发展的首要因素。

3.高级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高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校中虽然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体育教育和体育科研人员,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的则是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这些经营管理者不仅要熟悉高校体育产业的特点,而且要具备开拓和经营管理体育产业的能力,但因受到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其中的体育经营人才紧缺,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营人才的现状来看,人数少而且素质偏低,他们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经营策略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较差,导致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组织内耗大,资源严重浪费,效益不高。应该说,高规格的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制度困境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微观主体(如体育俱乐部等)的所有权由学校控制,不是属于自己的独立法人实体,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市场化运作。产权结构不合理,政企不分,行政干预过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对学校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以完成国家培养教育目标为最高使命。因此,高校体育产业实体不可能实现完全市场化(至少相当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以利益最大化作为最高目标,它必须把教育使命和培养目标放在首位。

三、北京08年奥运会是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契机

抓住机遇,于世纪之初在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对突破制约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契机,拓展体育本体事业。成功举办奥运会能够推动体育相关产业加快发展。一方面,举办奥运会必将投巨资兴建一大批场馆设施,从而产生扩张内需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举办奥运会会给我国体育业发展带来良机。此外,举办奥运会还将填补我国体育传媒产业的空白。再次,在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推动下,众多的体育俱乐部呼之欲出,将迅速壮大会员队伍,有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同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将带动体育系统自办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单纯的技能培养转变为全方位的运动与组织并重的综合型体育教育,为我们的体育产业化发展培养良好的人才基础。从教育体制、教学结构等方向进行深刻改革;将公共体育管理、体育产业运作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培养知识型的运动员和技能型的管理者,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四、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中国体育产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体育市场作为整个市场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充分发展,为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克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和制约因素,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开发高校体育其内在和外在的一些有利因素和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推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恩虎:浅谈奥运经济与体育营销[J],经济师,2002,(5)

[2]孙思忠:奥运经济及对我国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1,(10)

[3]鲍明晓:我国体育产业中几个热点问题,人民日报,1997年7月24日

[4]乐后圣:奥运产业化运营[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5]刘小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体育文史,1999年第2期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6

旅游是指“个人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产业集群主要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在地理上是集中的关系,同时也具有合作和竞争且有着交互联系性质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及相类似的产业中的企业等组成的群体。依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即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根据相关理论,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及整个区域旅游产业可以通过构建及发展产业集聚来促进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发展.产业集聚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一种正和博弈。旅游业作为21世纪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其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特点使得旅游产业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集群的现象,即旅游产业集群。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分支或作为一种专业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种竞赛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当旅游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势必会影响着作为旅游分支的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本文就是通过深入的剖析旅游产业集群这一现象,从而对休闲体育旅游在这一现象的影响下的一个发展前景概况。

研究与分析

1.国内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认识

1.1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认识

目前,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主要围绕产业集群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两大方面展开。Gollub 等人认为价值链是旅游集群的核心,区域旅游集群的发展扩大过程可通过价值链来反映。他们认为旅游产业集群主要由3 个集聚层次的价值链构成。即产出层;供给层,;投入层。Huyber 等对旅游企业集群的定义是:围绕特定的自然或人工吸引物而集中分布的企业集群。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只有在旅游目的地周围集中分布一些相关产业,才能构成完整的旅游产业。Sara认为旅游集群体系中除传统的分布于城市与目的地的娱乐、餐饮和宾馆等企业集群外,还存在另一种形式的集群即各种主题集群,如各种遗产旅游、特种旅游、探险与运动旅游等。Donald等人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从产业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集群。提出了“旅游竞争集群”的概念。

在Jackson 对澳大利亚区域旅游集群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理论非常适用于旅游业,尤其是区域旅游的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将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可见,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1.2 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认识

国内有关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以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为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旅游业是否存在产业集群的探讨。尹贻梅等专门撰文探讨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空间聚集与产业联系是旅游集群存在的判据,针对一些人认为旅游业缺乏创新性而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质疑,指出旅游业的创新具有特殊性,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另外,作者还对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区域旅游业是一个空间聚集的、不断演化的、动态的创新系统,即旅游业确实存在集群现象;第二,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鲁明勇等在讨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旅游产业的特征之后,提出旅游产业集群是围绕一定地域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一切行为主体相互结网和互动,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工作,创新旅游服务,提高目的地竞争力。张建春认为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认识可以从四维的角度( 功能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战略理念维度)进行分析作者将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由旅游吸引物、相关要素和市场通过网络、产品链或战略规划连接起来的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的趋向和过程;第三,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鲁明勇等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有: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边界不明晰的价值链集群。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依赖性。张建春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具有地理上的集聚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第四,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

2.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对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

产业竞争力是产品的服务能力、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国际间同类产业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等能力的一种综合。依据波特的说法,产业内部因素是产业竞争的关键,而竞争优势是产业竞争的核心。针对旅游而言,旅游产品是一个地区吸引游客的主要竞争吸引物,也是保持地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与旅游吸引物相关的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出层位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条件。旅游产业集群就是旅游产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必然结果。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旅游,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多种竞争优势下的发展必将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2.1 旅游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合作来实现集群内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利用,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进而提高了集群企业的竞争能力。作为旅游的子项目,有关体育旅游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更为密切的合作来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地理空间上的体育产业集聚将有利于产业内的企业比较容易地获得供应链上的资源使用及相关的服务,更利于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形成成本竞争优势。体育旅游可以在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的集聚或者合作中得到更为重要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促进利于体育旅游企业与企业间的彼此合作信任的形成,这样就相应地节约了信息的搜索成本及时间成本。在旅游产业集群影响下下,相关体育旅游中的一些企业在空间上的密集分布,可以充分地使用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从而实现外部经济性,降低企业间交易成本费用,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2.2 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对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

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发挥创新优势将会极大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所以,创新是所有旅游企业都要努力遵循的一个理念,而体育旅游企业在创新方面更是首当其冲,是由于体育旅游具有“旅游”的一些本质特征:审美性、异地性、流动性。同时育旅游还具有重复性、参与性、专业性、挑战性、健身性等特征,这些独有的特征则需要更具创新的理念来指导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企业的集群也会促进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及竞争能力。旅游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良好的创新氛围的形成将会极大地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而这需要旅游产业通过集群发挥作用,创造所要的氛围;在已经形成的这种创新的氛围中,作为子项目的体育旅游的相关企业也会受到这种大氛围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体育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二,集群有利于促进各种观念、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集群下,体育旅游各个企业的一些成功模型,资源信息可以相互共享,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第三,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2.3 旅游产业集群产业资本的吸引力优势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旅游产业集群中良好的创新氛围、外部经济性、低成本优势、集中的市场需求及完善的配套系统,势必会吸引地区以外的企业的投资。区外企业的投资及大量资本的进入将会极大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旅游产业集群随着资本流入不断发展,有助于吸引旅游者,进而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企业集群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而且无形中也吸引了旅游资本的增加。有研究表明:旅游、娱乐、体育健身和文化传播是休闲经济的四个主要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从事旅游活动是为了追求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经历”,传统的观光旅游等虽然还颇受人们欢迎,但随着人们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更加向往新奇、刺激的旅游活动。体育旅游资源既有自然旅游资源,又有人文旅游资源;体育旅游既有观赏项目,又有参与项目;体育旅游既有空中、地上活动,还有水中活动;体育旅游能增加知识阅历,又可以健身。体育旅游的多元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旅游需要,可以拓展旅游业的旅游产品形式。体育旅游在集群作用下,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本的投资,体育企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2.4 旅游产业集群的商业吸引力优势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商业吸引力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旅游开发商的吸引力、旅游供应商及旅游专门人才等的吸引,商业吸引力优势的形成与构建有助于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反之,企业集群也会有助于提升旅游地区的商业吸引力优势。体育旅游在产业集群的作用下,会出现以下的一些现象。首先,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活动,空间上有间隔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并且体育旅游产业中的企业布局一般是根据旅游吸引物的地理分布及消费者可能游览路线进行的设计。其次,旅游产业中的企业集聚是建立在当地及社区的层面基础上。在此基础上,相关组织机构,例如社会、家庭单位、种族、学校等都有助于构建包括信任、沟通对话、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的产生将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及潜在的投资者等带来有益的影响,同时也将会为地区发展贡献财富。再次,体育旅游产业中的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开发及生产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来实现,而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及集聚作用,才能在如此大的市场上寻找企业自身的发展契机,最终体育旅游才能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影响下让有利于相关的体育旅游企业及体育旅游所需设施的发展。

2.5 旅游产业的集群下区域旅游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区域营销优势的形成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旅游产品也会具有。如果某个旅游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其他某些企业会存在搭便车的情况。在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比较成功且可以借鉴的经验是对旅游形象进行整体的塑造或者打造。塑造旅游整体形象,整合区域营销优势的关键是对旅游企业实施集群战略。企业可以依靠集群效应及区域优势,逐渐提升影响力,打造地区品牌,体育旅游是一种专项旅游。由于我国发展体育旅游较晚,体育旅游还没有深入人心,对这一产品比较陌生。因此,旅游界必须加强宣传,通过舆论导向来促使人们逐步认识这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将人们对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从目前潜意识状态的自发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使其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产品来对待。并且还需要将这一产品品牌化,使其得到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在集群的影响下,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需要在旅游产业的集群下区域旅游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区域营销优势下得到更为实际的发展。

3.结论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以其旺盛的市场需求,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潮流。但体育旅游始终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分支产业,在对其发展道路我们还需不断地探索。本文主要在新兴的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旅游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作用下,所受到的一些正面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影响下体育旅游还需做的一些努力,例如,积极地向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趋势发展,使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从旅游产业集群这一理论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子项的旅游产业集群即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并且在自己的领域中努力实现集群内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利用,以及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进而提高了集群企业的竞争能力。还需努力发挥体育旅游创新优势来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旅游产业集群产业资本的吸引力的优势和商业吸引力的优势也是体育旅游产业要充分利用此优势来发展自己;树立体育旅游产业产品的品牌,和区域的营销模式也是同于旅游产业产品发展的一个方向。(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8-29

[2]袁书琪等.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 J].体育学刊,2003(3):33~ 35.

[3]Cluster Consortium.The strategy in Action[ EB/OL ].http:/ / .za/ research/ fridge / satourrep/ chapt5.pdf.

[4]Gollub James,Amy Hosier,Grace Woo.Using Cluster- Based Economic Strategy to Minimize Tourism Leakages[ Z ].Reseach Report Submitted to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actice(GEDP ),San Francisco,California,2002:1- 59.

[5]Huyber T,Bennett J.Inter - firm Cooperat ion at nature- based tourism destinations[ J].Journal of Socio- Economics,2003,( 32):571- 587.

[6]Sara Nordin.Tourism Clustering & Innovation- path to Economic Growth& Development[ Z ].European Tourism Rese arch Institute.M id- Sweden University,2003,( 14):1- 85.

[7]Donald F Hawkins.A protected Areas Ecotourism Competitive Cluster Approch to Catalyse Bio 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inBulg aria[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4,12( 3):219- 244

[8]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 6):98- 102.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7

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紧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区体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社区老人健身需求对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提高的原因分析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结果可知,根据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的结果可知,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在2011年末将增至17764万人,由于现在我国的老龄化的速度较快而且生育水平较低,导致我国正逐渐进入老年化社会。当前,我国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重视,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与对策解决老龄化问题,而发展社区体育产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对社会十分有益。一是,现阶段我国的老龄化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这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对于提高老年人“健康存量”的途径,他们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达到长寿的目的。二是,由于城市家庭一般只有一个独生子女,使得很多老年人都是独居生活,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而参加体育活动,让更多的老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寂寞感,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进而健身需求有所提高。三是,现在的城区老年人一般都有退休金,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好,消费观念也发生转变,对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明显提高了健身关注度。综上所述,体育相关部门要注意老年人的健身需求,优化结构,采取相关的措施促进老年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二、根据老年人的健身需求促进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

1.整合优化社区体育资源,提高社区体育的辐射面发

在发展社区体育产业时,要充分利用社区的组织和资源,发挥组织作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第一,《全国城市社区体育工作评估》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并实施,其中对社区体育组织领导作出了相关的规定和要求,要求相关的职能部门或者是街道办事处在正常工作范围之中纳入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因此,社区体育的服务者和管理者是社区居委会和城市街道。

第二,由于在城区建设的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很多社区尤其是老城区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育健身场所相对较小,健身设施相对短缺,所以在社区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外的体育资源,如基层体育社团组织、体育俱乐部等,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体育服务。

第三,在社区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建立社区老年体育服务志愿者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根据老年人的健身需求,不断完善体育服务的内容。因此,在发展社区体育产业过程中,要形成一个全面的社区体育系统,充分整合利用体育设施和各种体育组织。

综上所述,组织是保证,是体育市场的主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保障。它是联系纽带,发展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扩大社区体育在老年人中的影响力。

2.开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的体育活动

在社区体育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政府的相关要求和老年人的喜好,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活动。活动是生命,是体育市场的客体,根据日本的相关调查研究也显示,日本老年人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为:保龄球、简单体操、游泳、跑步、步行等。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可知,我国老年人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供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多,比较受老年人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包括:散步、太极拳类、跑步、气功等。因此,我们可知,老年人喜欢运动、活动量较低的体育项目,只有充分把握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和体育心理,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体育活动有四个问题要明确。一是老年人开展的体育是“玩”的体育,应该选择轻松、缓慢、柔和、有氧、快乐、小型、分散、自愿、多样的活动。二是个体活动不可替代、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科学活动不可偏离、创新活动要不间断、展示活动要认真、推广活动要多样、台港澳交流要重视、国际交流活动要开辟。三是经费问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会参与公共服务、个人消费公共服务、组织志愿工作者队伍。这是开展老年体育活动主要的四种经费渠道。

3.加强人员配备,完善服务体系

在社区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专业体育工作人员的配备。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体育素养较低,社区体育的开展缺乏专业的指导,虽然部分地方有兼职的体育工作人员,但是他们的专业素质不高,对老年人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不了建设性的意见。再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他们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科学指导。比如,开展一些老年人保健培训讲座等,为老年人提供保健咨询服务,完善老年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三、结束语

随着老年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这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负担,因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成为了新的话题。当前,由于我国的发展还相对落后,没有为民众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为了充分满足老年人体育的健身需求,需要发展社区体育产业,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的负担。此外,在开展老年体育活动过程中,一定要以老年人的体育需求为准,由专业的体育人员进行指导,提高老年人健身水平,更好的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作者单位:1.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昆明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庄永达,董立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9);18-21.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8

一、休闲体育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2000年,我国的GDP总量是89403亿人民币,人均7078元人民币,达到了860美元,实现了小平同志设想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笔者认为,作为现代城市文明化重要标志的休闲体育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拓宽体育产业的经营空间,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寻求新的突破点与增长点间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刺激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3)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问题;(4)引导人们的健康消费理念,达到传播先进文化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小康社会状态下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1.国家政策的扶植。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关注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总理在政府工作中六次提到体育,并于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广泛开展全面健身运动,提高竟技体育水平”。

2.重大的历史机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休闲体育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将处在由不发达状态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转变的历史时期。具体到产业结构方面将会出现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萎缩,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尽管还会在一定时期内有较快的增长,但增幅逐步回落,惟有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持续的、快速的增长。

3.人们价值观的演变。21世纪,人们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体育已在情理之中,“花钱买健康”“花钱买休闲”的观念己深入人心。对小康社会的人们而言,新价值观正在取代旧价值观,这一时代的人正处在一个典型的世界观转化过程之中。

4.休闲娱乐需求的变化。为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文化、娱乐和信息将会成为新的消费增长领域。小康社会状态下,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呈现出多元性、时间性、时尚性、个性和层次性特征,这些休闲娱乐需求特征恰与休闲体育本身的特性相吻合。

(1)多元化特征:小康社会从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看,人的多方面发展自我的欲求越来越强烈,休闲娱乐需求体现在心理、情感、成就感、智力、肢体表达等多个方面,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时间性特征:休闲娱乐需求分布受休闲时间分布影响,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在我国,休闲需求集中体现在节假日,形成消费高峰,出现所谓的“假日经济”现象。实际上,“假日经济”是我国休闲经济的特殊表现形式。

(3)时尚性特征:从客观上说,时尚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反映了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时尚可以为企业带来滚滚财源。

(4)个性特征:一方面,由于休闲消费是人们满足其自我发展和个性展示等非生存性需求的各种活动总和,受主体自身因素影响大,在休闲消费中不论是消费项目还是消费时间,呈现较强的个性特征,表现为有人喜欢体育旅游,有人喜欢沉溺于电子竞技,有人则喜欢痛快地去健身。

(5)层次性特征:休闲娱乐需求是有购买力的欲望,对于每个人的休闲需要,在各自经济条件的限制下形成不同层次的休闲娱乐需求;另一方面消费者文化素质、兴趣爱好的不同,在同种经济条件下,也会造成休闲娱乐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休闲娱乐需求一般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个层次,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需要一定经济条件的支持。从结构方面来看,休闲体育需求由活动需求、环境需求、体验需求、收获需求和满意需求五个方面构成,满意是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小康社会状态下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假日和自由时间的增多、现代休闲观的演变、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变化等特点满足了休闲消费的基本条件,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要抓住建设小康社会的绝好机遇,尤其是抓住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努力将产业做强、做大,争取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新兴产业部门。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9

一、体育产业能刺激消费,促进石家庄市经济的增长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有成为支柱产业之势。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相对滞后,但目前人们对健康娱乐、经济观赏和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正愈来愈旺,体育产业的投资额逐年增大,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兴起,对石家庄市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体育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颇具活力的一个新增长点。体育产业的兴起能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面,体育产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表现出极大的增长潜力。

二、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提供就业机会,缓解石家庄市就业压力

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会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体育产业本身是包含多种服务内容的产业,许多服务项目不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就能人为取代的,因而,体育产业所需的就业人数相对于其他产业要高得多。体育产业的带动力较强,它要为大众提供各种体育服务和实物体育产品、培训、教育多种辅助,增加相关产业的就业,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对体育消费观念、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对体育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必将扩大体育市场规模、开辟消费途径、增加体育产品的供应量以及提高服务的质量等。无论是生产、销售还是提供服务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也为就业提供了机会。

三、体育产业能提高石家庄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劳动效率

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日益加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越来越多,员工的工作效率显著下降,职工医疗费用日趋增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这些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这些困扰,人们注意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渴望追寻一种更富有生气的生活方式,来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石家庄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劳动效率。

四、体育产业能带动石家庄市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石家庄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人民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终生体育意识增强,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城市体育市场的巨大收益空间。体育产品消费的上升,体育产业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带动与其相关联和产业,从逆向、顺向和横向带动一系列产业,如交通、通讯、商业、广告、装饰、印刷、娱乐、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带来集交通、购物、餐饮、住宿、旅游为一体的“体育消费链”的发展,使得体育产业成为增加石家庄市居民收入的生力军。

此外,体育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极大地促进旅游、饮食、服务业和商业的发展。石家庄市每年举行的各种大型重大比赛达到几十次之多,吸引个城市及地区,甚至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甚至来自全球各国的选手。参赛的运动员、裁判员、新闻记者、工作人员,以及观众、游客加起来成千上万。如此众多人员的衣、食、住、行、参观、旅游等需要必将促进饮食、商业、旅游等各项服务业的发展。

五、结论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产业的比重都在增大,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体育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起着很大的作用。

而且,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各种体育服务和实物体育产品、培训、教育多种辅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石家庄市增加就业渠道,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3.体育产业能够为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日益加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群体,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能够提高了石家庄市人民生活的质量。

4.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石家庄市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石家庄市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林剑锋:浅析体育产业对上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湖北体育科技,2006年3月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10

一、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作为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服务产品和体育市场,对推动体育产业的进展有着重要的直接关系,而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又是通过与体育服务产品、体育市场的关系上体现出来。

(一)体育产业内容不同于一般产业内容

体育产业包括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产品,体育产品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足球、排球,是可以看到、摸到的东西,由具体的物质构成,跟一般产业的产品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体育服务产品则不同,一般实物形态的产品,其使用价值不是由具体的物质来提供的,而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其使用价值不能跟生产行为分离开来,也即是不能脱离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生产过程结束了,使用价值也就消失了。众所周知,现代体育不再仅仅只是满足个人锻炼身体的需求,而是具有更多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它不但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提高劳动质量,还对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现代体育运动的价值核心内容,它具备投入性,也有产出性。正是由于体育服务产品的这种特性,注定了其是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体现其价值,来体现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比如,世界各地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每场赛事的现场门票都是非常有限的,很多观众都没有办法亲临现场去欣赏体育赛事,而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赛事,传递体育赛事的价值,这就是体育服务产品。

(二)体育服务产品对大众传媒有一定的依赖性

体育服务产品要想体现其使用价值最大化,实现其社会化,让更多的观众来欣赏体育运动带来的美感,娱乐更多的人,它必定是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因此,对大众传媒有一定的依赖性。大众传媒通过现场直播或赛后转播报道的形式将体育赛况传播给更多的观众,给更多的人提供享受体育运动之美的机会,扩大体育服务产品的社会影响力。而且,传播媒介通过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还可以增强体育赛事的感染力,比如通过慢动作回放镜头,近距离镜头、定格等镜头的使用,让转瞬即逝的体育之美充分的展示在观众面前。有了大众传播媒介,观众也不用亲临现场观看,只要在每个具有大众传播媒介存在的角落都可以观看体育赛事,享受体育服务产品。所以,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在技术层面上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体育服务产品必须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三)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市场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衷度越来越高,对体育运动所需的运动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包括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械,以及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建设等等。现代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决定了运动产品呈多元一统的方向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体育市场,大众传播媒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体育市场发生影响作用。以中国为例,体育市场在我国的发展目前还是处于市场不成熟、不规范、整体规模小的状态。这是因为中国体育企业还不是很熟悉体育产业的运作方法,对体育活动作用于观众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也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技巧来提升自身企业知名度、推动企业的经营发展。外资机构对中国体育赛事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找准产品与市场的结合点比较困难;内资体育推广机构跟国际体育组织的沟通不顺畅,在引入国际顶级赛事并形成本土化方面有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大众传播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通过对体育赛事的报道来为中国体育企业和中介机构提供相关产业发展的题材信息,达到增强对体育赛事、体育产业运作之间的关系的了解的目的,从而影响体育市场的需求;其次,大众传播通过发挥舆论导向功能作用,形成体育消费时尚,改变消费能力和水平低、消费不合理的状态,吸引消费者,进而影响体育市场的供给状态。最后,大众传媒利用自身优势,为政府和市场搭建桥梁,通过舆论引导政府转变政府职能,逐渐改变政府用行政手段分割垄断体育项目市场的状况,从而为内外商投资体育产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体育产业化进程起推动作用,以及宣传和引导作用。

(一)推动作用

现代体育在最初发展的时候,体育爱好者都没能亲临现场观看比赛,一般都是通过阅读报纸等传播媒介跟进赛事进展,这就是大众传媒在最初为体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的原动力。在这个时候,体育爱好者为了表示自己所支持的体育项目和支持的比赛队伍,以表明自己的体育参与者身份,往往购买与该比赛团队相关的体育产品,比如球衣、球鞋、体育器材等。这时候,大众传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宣传报道,介绍各种体育产品的特点,扩大体育产品在体育爱好者中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了体育产品的销售量。大众传媒通过对体育赛事的报道,让更多的人慢慢喜欢上体育运动、关注体育赛事,增加体育爱好者数量,并将体育建设和体育文化的观念移植到更多人的思想意识中,从而为体育产品发展更多潜在消费者。最后,大众传媒在探索中国体育产业运作机制走向市场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大众传媒站基于合理、合法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正确传播体育产业链中黑幕操作,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对规范市场化操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宣传和引导作用

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促使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体育传媒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使体育爱好者既是体育传媒的受众也是体育产品的受众,体育爱好者不但可以了解体育赛况,也能了解体育产品,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巨大的市场产业规模。由于体育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产业很大程度需要依靠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和引导,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其肩负着满足国人精神文化需求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大众传媒对体育赛事的炒作和报道无疑可以起到催化剂作用。体育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国家的政策和国民的关注度相对不会倾斜着该行业,但是通过大众传媒为其造势,促使了更多的民众热衷于体育赛事,并培养出爱好体育产品的情怀,也即是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产品潜在消费者。

三、大众传媒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靠大众传媒来报道体育赛事和宣传体育产品来带动实现,而大众传媒要通过报道体育赛况来增加收视率从而提升本媒体的广告价值,因此,基于该种特点,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实现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根据媒体特点做好与体育赛事的互动

体育组织机构和大众传媒机构要根据赛事的不同特点来选择购买赛事转播权和选择不同的赞助商、广告商。体育赛事的一大收益点就是可以给赞助商植入广告或是接受企业的广告投放。广告的投放和植入方式大致有两种:在比赛场地布置企业的商标和广告标语或是休息间隙插播广告。插入体育赛事的广告一般都是跟体育产品有关的广告,通过大众传媒这个平台,企业可以通过投放广告,可以很有效的把自家企业和品牌推广出去,从而获得更多的品牌消费者,所以说,大众传媒在带动体育产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大众传媒通过收取广告费用,又能提升其传媒技术质量,更好的服务拉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体育媒体服务系统和体育信息管理系统

近几年来,由于大众传媒报道一些体育组织幕后操作、非法运作的情况以及媒体处于竞争原因也会报道一些假新闻,导致二者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双方关系一度陷入僵局,严重影响了体育赛事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体育组织的媒体服务概念方面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是体育传播媒体在信息管理和新闻报道理念以及服务水平方面还需待提升。大众媒体在传播一些没有经过验证的赛事新闻时,需要再三斟酌,制定完善的媒体服务系统,这样假新闻的出现就会少一些,失实的报道也会少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共生的互动关系。

(三)深入把握体育产业媒介化的概念含义

“体育产业媒介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客观存在于现代经济体系中,因此把握好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对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体育媒介有时候会被过于无止境经营开发,炮制出体育文化消费品来填补精神饥饿,体育产业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发展下具有很多层次的意义。在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影响日益加深的过程中,体育产业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依附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反过来大众媒介特别是体育媒介根本无法脱离体育赛事、体育产业而存在。所以,认识体育媒介和体育产业的深层次含义要求以传播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作为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发挥大众媒介对发展体育产业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其传播影响力来提高人们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从而促使体育赛事的项目不断创新变革,也可以促使体育赛事的进行向着更加公正、规范的方向发展,并且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体育组织媒介市场的形成。而反过来,大众传媒通过转播体育赛事可以大大提高大众传媒的收视率,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关注体育媒体,从而提升媒体的广告价值和提高广告收益。所以说,大众媒体与体育赛事的结合是市场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11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其产品的重要功能还在于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体育产业包括体育本体产业、体育产业、体育中介产业和体育产业消费者等。其中,体育本体产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核心,包括体育竞技业与大众健身业;体育产业的产业链包括体育用品商、体育器材商、体育服装商、体育旅游业商、体育商和体育建筑商等;体育中介产业的产业链包括体育广告商、体育赞助商和体育保险业等。而体育消费者是体育产业的决定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不仅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也不再是仅仅为了身体健康需要的产品,随着体育事业的产业化日益完善,体育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可供娱乐的消费品。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的需要,专门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人也越来越多。

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1.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体育市场的产业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中国体育产业才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形态和较为完善的体育行业的制度,中国的体育广告业、体育建筑业、体育业、体育旅游业和体育用品业等具体行业也是在这个时期得以充分发展。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包括三大类别。第一为体育主体产业类,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如对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经营;第二指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类,如体育器械及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等;第三类指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其它各类产业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的来说,体育自身的价值潜力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支柱性产业主体尚未形成,体育产业的本体化发展还有待加强,体育产业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2.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问题

  首先,我国体育产业仍存在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地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由于受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东部特别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等,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体育产业已成为本地区的投资热点。而西部地区如宁夏等,体育消费投入微乎其微。第二,运动项目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观赏性、普及程度和在国际上取得成绩的含金量有较大差别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别,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和田径的个别项目等市场开发已有一定规模且带来一定效益,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难以进入市场。

其次,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高层次的体育产业法规,没有一支有力的体育执法、监督队伍对我国的《体育法》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至今中国市场仍未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规范的发行销售体制,更别说引进竞争,建立起一个独立有效的公众监督体系。我国由于体育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在融资、赞助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另外,我国的体育产业长时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暴露出了体育产业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现有的体育管理人员多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且具有高学历的体育管理人员很少。这些人中有的只熟悉运动过程,而对经营知识知之甚少,很难想象一批没有高学历、没有经营管理知识的非专业人员能经营出高效率、高产出的体育产业实体组织。

转贴二、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1、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

当今,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大有成为支柱产业之势。我国尽管没有体育产业产值的官方统计数据,但群众对健身娱乐、竞技观赏和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愈来愈旺,不同所有制的各类经济法人纷纷投资体育产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作用,并表现出极大的增长潜力。

2、体育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开始显现

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形成和发展,不仅拓展了第三产业的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起到了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同时,体育产业是一个上游产业,它既能带动和促进第二产业中的一些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能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中一部分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对整个国民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改善都有一定作用。

3、体育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有独特作用

国家经济是否真正有了发展,除了要看GDP能否保持持续增长外,还要看就业率的高低。同样,判断一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除了要看这项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还要看这项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作用的大小。我国体育产业尽管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在体育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这项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起到的独特作用,已被政府和社会所关注。

4、体育产业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行业

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国民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除了表现在它对经济总量、结构和就业三个方面的独特作用外,还表现在它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行业。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12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的现状

1.思想不够开放,组织行为封闭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组织行为仍是主要限于校园之内,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大部分高校的场馆与师资力量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在课余休息日、节假日造成极大的浪费,使高校体育的功能与优势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市场取向动机不强,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不能使其得以充分利用。

2.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

高校体育产业化,在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将体育产业化理论规范化,缺少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化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因此,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市场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市场分析研究不够,缺乏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组织内耗大,资源严重浪费,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3.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

体育赞助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进程,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没有依靠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所以获得的企业赞助只是单纯建立在广告的基础上,去掉广告因素,就是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和公益型赞助,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

4.缺乏市场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管理、经营的人才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者不仅要熟悉高校体育产业的特点,而且要具备经营管理能力。高校中虽然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但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的现状来看,由于学校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滞后以及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培养与提高,使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5.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体育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制订的行动准则。它是国家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也是国家宏观指导、调控、优化和监督体育产业发展和运行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它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政府行政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有许多方面如资金、税收、土地等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这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6.高校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必须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按市场法则流向能产生更大效益、回报率更高的领域。多年来,由于体制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原因,管理者和经营者不能适当、适时地对高校体育产业结构进行重组和转变,无法做到产业要素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流动性,出现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

7.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

学校是体育设施的拥有者,体育教学部门是体育场馆的经营者,但两者关系往往混淆不清,产权界限模糊。资产的所有权不明晰,部分资产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责、权、利分配不合理,激励作用减弱,约束不到位,科学管理失去条件,致使经营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资产的闲置和浪费,从而影响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约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市场结构、层次、技术、服务有较大的局限性,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管理。高校的体育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未能开发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没能达到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1.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

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矛盾。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体育产业。以体育教学部或学校后勤产业开发部门为核心,坚持“以教为本,多种经营”的方针,明确经营的责、权、利,在学校监督体制下,经营者有自和决策权,施行独立方式运作,避免学校的行政干预。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运作成本,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依照市场规律不断拓展经营空间,使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

2.积极探寻适应高校发展的产业项目

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师资力量搞培训,包括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社区体育干部、体育辅导员、健身指导员、裁判员及各类体育项目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培训与培养等。高校还可通过开设函授班、进修班、自考班、远程教育、留学生班等形式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其次,应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高校要抓住运动器材设备项目的开发生产的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高效益。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高校体育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良好市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意义。要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加强体育院校体育管理、体育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体育系、经管系、中文系和美术系等专业相互间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建立新兴的体育广告、体育新闻、经济体育等专业,培养互补型的人才。

4.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过程中,根据区域体育人口的现状和不同消费结构特点,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区域群众的生活习性和消费层次结构,及时而科学地调整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发展的结构。按不同地位的产业层次合理配置体育资源,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在产业结构的市场运行中不断完善产业功能,不断调整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为高校体育教育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6.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开拓培育体育市场

高校集高知识、高学历的体育专门人才和先进的基础设施于一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设施的优势,在完成正常教学、训练、工作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实现教学、创收的双赢之策。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实行企业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服务,实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的能力;与社会建立协作机制,互动、互补和互助,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组织承办大型文体活动和比赛,增大体育的文化含量,促进体育消费的发展;利用图片、板报、校报、广播台、校电视台、校园网站及社会媒体做好高校的体育文化宣传。通过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技术及市场运行机制的综合调查、研究,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为开拓市场提供发展依据。

7.明确产权关系,理顺高校体育市场秩序

体育产业管理有其自身特点,高校决策者们应划分清楚体育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明晰对资产的经营权,处置权及受益权,避免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同时,随着高校体育市场不断拓展,高校体育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得以全面开发,体育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健身娱乐市场、竞技表演、体育传媒、体育服务、体育用品的产销等,将会带动高校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高校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体育商机。因此,围绕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必需要有相应的制度综合配套,形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调节机制,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理顺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明确发展政策,避免体育经营活动的无序竞争,保证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高校体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是高校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

三、结语

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为世界各国所强调和重视,高校体育产业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高校体育产业及运行机制必然要发生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变革,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必将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速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高校体育的产业化来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东:体育产业开发政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2 , (3)

[2]徐本力:对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

[3]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体育产业的作用篇13

2.1、商业运营机制因素

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程度之所以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是因为体育行业的商业动作机制并不健全。在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企业的运营机制越发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符合企业的商业动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行业不断壮大,且成为投资者的中意行业。但是,我国体育行业的商业运营机制并不健全,影响了体育行业的融资渠道,阻碍了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另外,我国体育行业的发展对于政府的依赖较大,体育产业的自主积累较少,不利于其产业结构的更新。

2.2、体育市场的开发度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国有一个十分广阔的体育市场。但是,受到群众消费观念的影响,加上体育市场的开发度不足,让体育产业的发展关键被局限在竞技体育中。同时,体育行业的发展资金大多被投在竞技体育中。在阳光体育普遍实施的今天,体育活动的社会福利性越来越高,政府支持群众去做体育运动,给群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就使得群众自发的体育活动需求减少,迫切性的体育消费减少,大大削弱了体育行业消费主体的消费能力。群众市场的开发度低,让体育行业的发展缺少动力。

3、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方法分析

加强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体育行业自身的进步,都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下面,笔者就体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提出几点方法:

3.1、提高体育设施建设力度

体育设施,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有促进意义。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所实施的用来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体育设施建设力度还明显不足。政府单位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设施建设问题的关注力度,加强设施强化度。利用科学政策的出台,给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措施,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尽最大努力去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

3.2、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主体作用

在我国的国情中,体育产业发展的两大主体是政府与市场。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要重视这两个主体作用的发挥。首先,从政府来讲,其在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是市场发展的宏观调控者,在体育产业结构的整体规划与控制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要综合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具体国情,科学制定体育产业的发展决策,从而做出政府关于体育产业的政策性指导,促进体育行业在政策的鼓励与扶持下快速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在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规范体育产业内部的运营秩序,给予体育行业更多发展的动力。其次,市场是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主体。体育产业结构无论怎样优化,都在市场的控制范围之内。体育产业的管理者要做到一切从市场出发,跟随市场中上时代的潮流,做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强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服务业是体育行业的主体,对于其它的体育行业发展有着带动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进行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体育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促进有效服务的供给。体育产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投资体系,更要对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行提高,以此作为凭借去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给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另外,作为体育行业的一员,我们还需要对体育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在原来科学的体育服务机制中,添加更多的具体细则,考虑消费主体的个性化体育需求。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体育人才的支持,加强人才战备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实施,是实现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扩大体育人才数量,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条件。

3.4、发挥先进企业的作用

我国的体育行业发展,存在着市场分散、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这对于体育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有消极影响。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加强龙头企业的设置,有了龙头企业,其带动作用得以发挥,可以让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具有发展的动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需要关注大企业为引导的市场发展机制的建立,加强政府的鼓励与扶持,让大企业继续发展与扩大,带动其它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实力的提升,会让企业的发展更加规模,促进体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在鼓励与引导大企业发展的同时,政府部门与体育行业还要关注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对那些发展水平低、技术能力不足、运营方法不科学的企业进行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企业的平衡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