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实用13篇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1

庆阳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国家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以来,与林业有关的信息化技术和应用水平还相对落后,党的十将信息化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构建“工业化、农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新四化的战略决策。国家林业局也于2011年3月印发了林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目标。面对国内林业信息化发展的契机,为了加快全市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林业公共服务水平,近年来,庆阳市林业局开始启动建立林业信息化建设平台,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配置、软件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初步实现林业管理智能化。2002年6月,正式启用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开发的《森林植物检疫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结束了手工签发《植物检疫证书》的历史,使签证更加便捷、快速;2011年8月,庆阳林业结束了没有门户网站的历史,庆阳林业网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政务信息公开、网上审批和办理有关业务和在线交流服务,网站年均信息800余条,总点击量10万人次;2012年建成庆阳市林业视频系统,并与省林业厅实现了对接;2014年5月,各县(区)林业局、各林业总场均建立了各自的门户网站;随后,庆阳林业网进行了改版升级,及时为社会大众、基层林业单位和林农提供更好地服务,有效展示庆阳林业的形象。同时,基于信息化平台和“3S”技术,先后建立了全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图形数据库,并采用林地落界数据建立了庆阳市林地“一张图”,开发了“庆阳市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使林地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2 问题

林业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推进了部门职能转变,提高了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全市现代林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但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还存在培训机制不健全、设备配置落后、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现代林业的建设进程。

2.1 培训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人才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各种培训计划主要依据有关文件需要而制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对于职工的培训相对较少。加之在培训成果的应用和考核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使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2.2 人才队伍较薄弱。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据统计,截止2012底市直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中,年龄40 周岁以上人员有1771名,占总人数的53.1%,35周岁以下人员有925名,占职工总人数的27.7%,年龄结构明显偏大,因受年龄限制,信息化技术技能接受慢,新技术、新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二是文化水平偏低。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324 名,占总人数的39.7%,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1567名,占总人数的47.0%。近年来,随着现代林业技术的发展,林业系统需要一批既懂林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电脑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多年来林业系统新进人员较少,而且基层技术人员长期忙于应付各类繁杂事务,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所学非所用,实际操作能力低,更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三是观念落后。基层部分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还没有从传统林业转向现代林业,对林业信息化技术掌握甚少,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观念滞后。

2.3 硬件设施配置落后。基层林场、林业工作站等单位办公设备还比较落后,大部分单位仅有的几台电脑,配置较低,且处于半淘汰状态。

3 对策

现代林业各项工作要求以更精准、详细的林业基础信息做支撑,以更高效、规范的管理手段做保障,对林业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针对庆阳市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参差不齐等现状。今后应把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并结合工作实际确定合适的培训内容,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调动职工学习积极性,适当引进紧缺人才,积极鼓励林业大专院校优秀人才报考林业岗位,改善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2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在农业发展方面一直努力解读并落实着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制度,如农业产业化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产品加工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政策等,整体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4.1%;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279.9亿元,增长8.7%;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85.1亿元,增长8.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87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9984.8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综合各项经济指标可知,吉林市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平稳增长,这对于吉林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农村劳动力合计113.5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288元,同比增长14.6%。按照吉林市目前学校的分布与师资的配给情况,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基本充足。但目前吉林市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水平,这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上限。吉林市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文社会环境,农村建设稳中有序,农村劳动力的分布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其需求层次结构的改变。

(四)吉林市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分析(Technical Factor)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行上确实具有不少可圈点之处,而吉林市在各类农业发展技术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选择性的验证并推行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各项农业技术。如包括果树休眠期冬剪、花卉越冬、蔬菜病害无药剂防治等种植技术,水产动物疾病诊治、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管理等养殖技术,共计六类农业生产技术。总体而言,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技术覆盖了种植、养殖、农机、土肥、加工、植保六个方面,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基本成熟。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现状介绍

(一)吉林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

2013年,吉林市整体耕地面积较上一年减少了12.7千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96.5千公顷。农作物的播种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方面,而粮食作物中的发展重点则是玉米。2013年,吉林市玉米的播种面积为471188公顷,总产量为3053374吨,每公顷产量为6480公斤。吉林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良好,机耕面积达到592.4千公顷,同比上升0.9%。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为4620256万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为4477502万元。吉林市2007-2013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如下图所示。

图1 2007-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分项产值

资料来源: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4)

由上图可知,吉林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在2007-2010年间呈现出的是比较平稳的增长,而2011-2013年间则出现了较大幅的提升,平均增长率达到15.8%。

(二)吉林市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建设指的是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农业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指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中游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下游指的是农业融资体系的建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

1.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上游环节。2013年,吉林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而其农业科技研发主要是依托于各大院校及农业科技类企业的实验资源。在农业技术的推广方面吉林市一直采用的是求稳策略,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选择和推广长期保持着比较理性的态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会通过仔细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服务,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2.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中游环节。农业(种植)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96880公顷,主要农作物产量为685.96万吨,农业产值为2467626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3.41%。2007-2013年吉林市农业产值总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了“降-升-降”三个阶段。农业中间消耗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自2012年起,回归平稳。林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造林面积达到14363公顷,林业总产值为964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9%。2007-2013年吉林市林业的发展整体上呈现比较滞后的状态,中间消耗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牧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牧业产值为1730719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7.46%。多年来,吉林市一直比较重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两者产值达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87%。但吉林市牧业的中间消耗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其增加值难有明显突破。渔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水产品达到3.95万吨,渔业产值为1397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03%。吉林市在渔业的发展方面由过去的依靠自然捕捞为主向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但是吉林市渔业企业多以粗放养殖为主,尚未形成集约化的养殖规模。这使得吉林市渔业整体的发展跳动性很大,中间消耗的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3.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下游环节。在农业企业发展方面,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企业的发展,扶植了大量高质量的农业品牌企业,如吉林市东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万昌米业有限公司、吉林福源馆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舒兰市东昌米业责任有限公司等。吉林市农业企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政府与企业高效融合,品牌效益已逐渐展现。在农业融资体系建设方面,吉林市鼓励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调动金融业投资者的积极性,组建高质量小贷公司,丰富金融业态发展,农业融资体系也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层次结构。虽然吉林市农业融资体系目前尚显稚嫩,但已经逐渐呈现出了理性的内部结构。

(三)吉林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在此,运用区位商、结构相似系数等指标对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剖析。

1.吉林市农业各产业专业化程度。2013年吉林市区位商测算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区位商分别为:农业0.9655,林业0.5111,畜牧业1.0328,渔业2.0336,农林牧渔服务业1.4291。由此可见,吉林市农业各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比较合理。但是,吉林市投入大量资源重点发展的农业(种植业)领域专业化程度略低于全省水平,林业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更是与全省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吉林市的农业发展工业化和机械化运作水平虽然在近几年内已经有了不俗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吉林省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而且,吉林市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经营,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而且家庭农场的建设尚处起步阶段,仍未实现规模化,农民土地分散,不集中连片,一家一块的耕种模式,各家各户独自经营的模式还普遍存在。另外,吉林市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等初级加工范畴,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弱。

2.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同地区间的农业产业结构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也可能会很相似。这种差异性越大,表明地区分工水平越高,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越强,区际关联越密切;相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越相似,表明地域分工水平就越低,地区经济互补性越弱,区际联系越少。根据吉林市2013年各县区农业产业产值分布数据推算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吉林市除丰满区外,其他各个县区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在0.7以上,趋同化程度较高。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已经揭示了分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趋同,表明吉林市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各县区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业、尚未完成农产品运输、经营等相关产业的建设,缺乏农特产品推广渠道。

表1 2013年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地区 昌邑 龙潭 船营 丰满 高新 开发 中新 永吉 蛟河 桦甸 舒兰 磐石

昌邑 ―― 0.99 0.98 0.86 0.91 0.99 0.8 0.99 0.97 0.93 0.99 0.99

龙潭 ―― 0.98 0.83 0.93 0.99 0.83 0.99 0.98 0.95 0.99 0.98

船营 ―― 0.92 0.85 0.97 0.71 0.96 0.93 0.87 0.99 0.99

丰满 ―― 0.59 0.82 0.39 0.79 0.74 0.63 0.89 0.91

高新 ―― 0.94 0.97 0.96 0.97 0.99 0.89 0.86

开发 ―― 0.84 0.99 0.98 0.95 0.99 0.98

中新 ―― 0.87 0.90 0.95 0.76 0.73

永吉 ―― 0.99 0.97 0.98 0.97

蛟河 ―― 0.98 0.95 0.94

桦甸 ―― 0.90 0.89

舒兰 ―― 0.99

磐石 ――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自1986年起,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直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现根据1986-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指数平滑法对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绘制时间序列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利用SPSS19.0软件绘制时间序列图。时间序列图显示,1986年至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产值随时间逐步上升,变化并非完全线性的,而是略微有点凹形,所以在模型的选择上倾向于非线性趋势模型。

(二)模型选择

上文已指出,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趋势走向呈现非线性状态。所以,在这里选择布朗三次指数平滑进行预测,布朗三次指数平滑是对二次指数平滑再进行一次平滑,适用于估计二次多项式参数。

(三)趋势预测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指数平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序列的水平、趋势的平滑值为0.613,统计上显著。根据基础数据,按照模型与指数的推算公式,推算出吉林市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预测数值为5446796.937万元。

图2 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发展趋势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3-0030-04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国有森工林区资源的过度消耗,20世纪9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出现了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至今林区“两危”的困境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曾经支撑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也因为“两危”的直接影响导致了严重的匮乏。当前,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要想与全国各个行业一样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社会主义新林区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林区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加大投入力度,从整体上提高林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使其真正成为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

1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现状

本文研究的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包括4个林管局,分别是松花江林管局、牡丹江林管局、合江林管局和伊春林管局,及其下辖的40个林业局、627个林场以及林产工业、林机修造、建筑施工和公检法司、科研院所、文教卫生、森林调查等单位。40个林业局跨黑龙江省10个地市、37个县(市)分布。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是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经营总面积1 009.08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有林地面积846万hm2,占全国国有林面积的11.7%;森林覆盖率83.9%。据统计,2010年森工林区总人口155.8万,职工36.9万,离退休人员24.8万。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从事森林营造,森林抚育、管护、监督,森林采伐与更新,林产品生产、加工制造,以及从事林区教育、科学研究、林业和林区各项事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并具有体力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1.1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数量状况

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数量是研究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工作的第一步。本文将从人力资源总量、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和人力资源性别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数量情况。

1.1.1 人力资源总量

近五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总量如图1所示。其中,在册职工人数、在岗职工人数和从业人员年末人数自2006年起逐年减少,2010年略有回升,且近五年间,年末实有离退休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在册职工总计369 757人,在岗职工总计262 094人,其中长期职工为237 332人,占在岗职工总人数的90.5%,临时职工24 762,占在岗职工总人数的9.4%。

1.1.2 人力资源年龄结构

据统计,2010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在册职工369 757人中,30岁以下人员(含30岁)为44 074人,31~40岁人员是125 348人,41~50岁人员是146 648人,51岁以上(含51岁)人员是53 687人,人数比例如图2所示。人力资源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30岁以下(含30岁)职工人数最少,仅占在册职工人数的12%。

1.1.3 人力资源性别结构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性别结构长期男多女少,男女比例不协调。据统计,2006~2010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在岗女性职工人数分别为79 250人、70 066人、68 555人、65 447人和67 123人,占在岗职工中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8.43%、27.34%、28.49%、27.90%和25.61%,女性职工人数比例均不足在岗职工总人数的1/3。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性别结构极其不平衡。

1.2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的质量

1.2.1 学历结构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力资源匮乏。如2010年在册职工人数共计369 757人,其中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人员人数为21 171人,大专学历人数为72 243人,中专及中专学历以下人员人数为282 106人。较2009年数据相比,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人员人数和大专学历人员人数有所增加,中专及中专学历以下人员人数减少1 763人。

1.2.2 专业技术水平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林业生产工作者及管理者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同样偏低。据2010年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员总人数为78 60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人数为11 449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人数为34 484人,初级技术职称人员人数为32 671人。初级和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人数较上一年有所减少,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人数增加了2 280人。

1.2.3 培训情况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现有干部51 420人,其中党政干部5 545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8 258人,专业技术27 617人。近五年,国有森工林区举办各类培训班439期,培训干部共计74 093人,其中党政干部145期,共26 34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60余期,共19 568人;专业技术人员90余期,共

17 857人;后备干部400余人。国有森工林区现有工人10万人左右,培训过61 253人次。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集中开展的大规模培训工作多采取脱产集中学习和回单位在岗自学、专题讲座和专题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在加大管理层和林区工人培训力度的同时,也注重林业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情况,如2010年,黑龙江林业高级技工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培训了30名一线教师,解决了林业教育工作者知识更新的问题。

1.3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劳动力流动状况

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政策法规处得到的调研数据可知,2007~2009年每年年末职工总人数均比年初职工人数有所减少,而2010年年末较年初职工人数增加了1 187人。新增加和调入的人员主要是由从农村招收、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录用的大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学生构成;减少和调出的职工人数主要是由离退休、开除、除名、辞退、终止解除合同、死亡等构成。从统计资料上看,2007~2010年录用的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占新增加和调入人数的比例分别是33.05%、19.64%、34.22%和21.85%,但是大中专毕业生离职数占调入数的132%;另外,2010年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调离12人,调入仅有7人。 通过对比,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人力资源流出明显大于流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见表1)。

2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数量丰富,但人力资本存量较低

随着木材采伐任务的调减,国有森工林区在岗职工的数量明显富余。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2010年总计在册职工369 757人,其中长期职工210 800人,临时职工23 722人,下岗待安置职工人数

23 920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95 821人。今年,随着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富余的事实将更加凸显,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岗、安置,这给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是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长期遗留的问题。这里提出的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概念提出来的,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和技能可能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即人力资本。而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整体文化背景、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素质偏低。因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有限,许多林业科研成果很难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即使有再多的尖端科研成果,如果没有林区职工相应的教育、培训、素质背景做基础,这些成果都很难转化为高效的生产率和较高的产值。森工林区仅有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人才,80%以上不在森工林区生产第一线工作,多集中于科研机构。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劳动力数量有限,且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员工比例不协调,人才分布存在地区性差异。另外,许多森工林区中层以上管理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管理层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创新才能、风险意识、战略规划意识都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2 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培训环节薄弱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职工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在职职业与技术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以及迁移与职业流动人力资本投资意识淡薄,员工没有明确的投资—收益概念。林区职工往往片面地从付出资金的多少来衡量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问题,这一瓶颈大大增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难度。

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虽然森工总局加大了对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但教育培训仍然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薄弱环节,培训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以苇河林业局为例,近五年招收的员工大部分只有初、高中学历,且毕业后直接上岗,没有任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过程;在桦南林业局,新入职的员工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接受简单且重复的培训,师傅大多是高中及以下学历、45~55岁、资历较老的员工。近年来,随着领导者管理素质的不断提升,部分森工林区已经开始注重员工培训工作,《森工林区就业工作“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也明确提出 “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但一些森工林区职工技能培训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这期间难免会出现培训缺乏自主性,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过短、无长久计划,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2.3 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无法协调人才的“留”与“流”

分析近几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流动数据可知,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人才资源流失严重。例如2007~2009年,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流出人数均超过8 000人。在分析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外流现象时,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笔者将离开本单位但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力资源也纳入考察范围。仅2010年,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的数量已达到83 872人,占当年在册职工人数的22.7%,且流失的人员中,高学历和高技能水平的人才资源居多。大部分原因在于森工林区自身的特殊性和处于弱势产业的现状,以及森工林区整体经济欠发达,职工收入过低,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生活环境不如大中城市,加之部分林区人才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人才外流现象在森工林区很普遍,这一事实已严重制约了森工林区的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不仅外流现象严重,而且无法吸引人才到森工林区工作。例如高薪、高福利、完善的个人发展空间、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无法得到保证,致使近年来森工林区新增加和调入的人力资源中缺乏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新增加和调入的年轻职工多数为无工作经验的中专和技工校毕业生。目前,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正大力发展林产工业、替代产业、加强森林培育、节约消耗工作,而人才正是保证这些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留不住”人才与人才“净流出”正逐步侵蚀着森工林区的人才队伍,这是整个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容忽视的致命性因素。

3 解决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3.1 抓好转岗就业安置工作,优化森工林区人力资源结构

随着2011年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为了更好地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首先应该做好森工林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工作。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就业17.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7万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9.1万人。在依托林区建设“四大体系”(林业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文化、林区社会体系)的同时,重点发展木材生产、营林事业、林产工业、多种经营、森林旅游产业,使这些产业成为吸纳林区下岗职工转岗就业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应鼓励林区下岗职工依托林区资源优势,采取有效措施,以“庭院经济”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在解决好富余劳动力的基础上,逐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这样才能为更好地建设新林区、完成林区“十二五”规划要求。

3.2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最终目的是提高森工林区人力资本存量。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人力资本投资问题,首先应从提高森工林区人力资本投资意识入手,不断加强森工林区职工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在职职业与技术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以及迁移与职业流动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意识,这也是提高森工林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前提。

其次,政府及森工林区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注重员工的教育培训质量。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按不低于工资总额1.5%的比例安排职工参加教育培训。培训过程中,设立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目标,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设立长期教育培训计划,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完善教育培训内容,争取在较短时间产出最大的培训效果,使管理者和基层工作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

3.3 建立人才基金,调控人才外流

森工林区可以尝试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基金,强化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机制,不断完善职工的福利待遇水平。人才资源开发基金的来源可以从各林管局、林业局和企事业单位的利润中按比例进行提取,这一比例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财务状况等具体问题具体实行,最后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根据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进行重点投入,确保投入—产出比例的合理化与公平化。

要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基金在调控人才流动方面的特殊作用,主动吸引林业院校高端人才来森工林区工作,积极引导高素质人才到森工林区基层特别是到林场工作,给予他们非常体面的薪酬福利,创造宽松适宜的发展空间,彻底解决高素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随着林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整个社会面临就业严峻的形式,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已具备了吸引优秀人才到林区工作的物质基础和机会。今后要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利用人才发展基金的调节作用,使森工林区的人才资源的吸引、流动、布局都能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雷小生,刘淑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及其对林业部门的借鉴[J].湖南林业科技,2003,30(6):63-65.

[3]王玉芳,张晓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情况调查[J].林业经济问题,2007,27(4):151-156.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4

2011年,全国备案公示动画片共566部491814分钟,吉林省公式备案6部2638分钟,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06%和0.5%;2010年,吉林省公式备案4部2106分钟,占全国总数的0.7%和0.4%;2009年,吉林省公式备案4部29 89分钟,占全国总数的0.8%和0.7%。通过数据对比不难看出,吉林省的影视动画创作生产虽然同比略有增长,但是在同时期全国生产水平来看并未有重大突破,还处在发展较慢的水平上。

第二节 吉林省影视动画产业特点

一、产业链条完整,底蕴深厚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和第一部木偶片都是吉林制造,这是全国其他省市都无法媲美的。深厚的动漫文化底蕴和基础,是吉林的优势,更是吉林的特点、特色。

吉林省在2009年5月就已经组建了国内首家省属动漫集团,覆盖全行业,穿起完整产业链条,同时还成立了吉林动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吉林省已经形成国内重要的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和极具潜力的研发生产基地。目前,吉林省初步形成了以长春为中心,辐射吉林、延吉、四平等周边城市的动漫产业格局。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长春科技创意文化产业园、四平亿豪动漫基地、延边东北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以动漫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基地遍布全省。链条式发展是吉林省动漫产业又一个成功经验,这也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吉林动画学院禹硕动画片游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安身吉林,布局海内,对准东北亚,瞩目全球化,构筑动画片游戏全财产链”的战略布局。

近年来,吉林禹硕又先后成立了长春禹硕动画片、上海禹硕游戏、北京禹硕网络、长春禹硕新媒体等4家分公司。如今,它们齐头并进,快速成长,做到了资源同享、互相推进,形成了动、漫、游、网一体化的全财产链。

《大小世界》则是禹硕网络自主研发的首款客户端与网页版双通横版犯险类游戏。据介绍,随着网上游戏上线、网络运营及形象授权、音像制品、衍生产品的开发,这些游戏产品预计每年有希望收益约10亿元。

吉林动漫集团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多家移动运营公司合作,成功举办了手机动漫大赛,制作手机动漫产品9200幅;与北京演艺界合作,排演出《宠物总动员》、《红孩子》等动漫舞台剧;与吉林出版集团组建文化传播公司,出版动漫图书50余种。这种链条式发展已经带来可观收益。据统计,2011年吉林省动漫游戏产业实现产值62亿元,较2010年度增长了30%左右。

二、教育基础好,重视人才培养

吉林省是国内重要的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吉林动画学院是国内最大的单体动画学院。吉林动画学院设有动漫、游戏、设计等7个分院和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等17个专业,其中动画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设计艺术学(动画)被批准为吉林省高校“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目前,学院有专任教师500余名,外籍客座教授200余名,在校本科生人数93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达到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人民币。

吉林动画学院坚持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道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学研产一体化、创意产品高科技化”的三大特色。先后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被国家文化部批准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建立动漫产业联盟,运行学研产合作新机制

吉林省在动漫产业方面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吉林省的文化基础、教育基础和政策基础都比较好,所以动漫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动动漫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吉林省还成立了吉林动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标志着吉林省又一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即将崛起。

据了解,吉林省动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吉林大学、吉林动画学院、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希达电子技术公司、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公司等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公司强强联手组成。联盟将围绕动漫、游戏产业链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在相关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上下游产业之间建立有效运行的学研产合作新机制,利用联盟内技术创新资源,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动创意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同时,联盟将全面推进动漫产业核心区、动漫衍生产品加工区、动漫专用设备制造配套区、动漫游戏研发与商务服务配套区等四大功能区建设,提升创意产业生产能力。重点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画高端技术及游戏引擎技术的开发,研制基于数字技术之上的科技动漫系列产品。以特种电影为突破口,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新的特种电影形式出现,带动吉林省乃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吉林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一、动漫产业专业人才流失,高端人才匮乏

动漫产业高端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创意策划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动漫从业人员和在校生人数不少,但是创意策划和经营管理等高端人才比较匮乏,大专院校的动漫专业有待于加强,以适合于市场的需求,很多优秀的动漫专业学生选择了设计、游戏等其他行业,动漫产业人才流失情况比较严重。高端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动漫产业发展。

二、动漫产品质量不高,播出渠道不畅通

动漫产品质量不高,缺少有竞争力的品牌和形象。虽然近年来动漫产品的数量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力作不多,缺少在国际国内都能立得住、叫得响的动漫品牌形象,动漫产品的质量和动漫原创水平、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动画产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是电视或电影的播映和之后的系列产品开发这两大板块。目前,在动画片播出渠道上仍然不畅通,各频道收取播出费用较高,设置的门槛较多。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5

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一)狠抓林业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林业科学研究坚持面向生产、服务基层的方向,突出抓好一批生产急需的研究和攻关项目,在主要用材林树种的良种选育和引进、丰产栽培技术、名特优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高效栽培及果品加工技术、木材加工利用技术、森林保护管理技术、农林复合经营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年以来,全省共选育出林果新品种、无性系49个,引进林果新品种110多个;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林业科技成果75项,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33项,林业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我省林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科技成果推广与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年以来,全省共落实国家、省重点科技推广项目155个,其中国家林业局项目15个,省项目140个;建立各类推广示范基地1500多处。推广了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美国黑核桃、豫楸1号、豫罗红板栗、无核枣等一批优良树种;推广应用了全光照喷雾育苗、脱毒繁育、ABT生根粉、抗旱造林等一批新技术;全省实施林业科技开发项目28个,其中国家重大计划项目6个,省科技开发项目2个,通过科技推广和开发,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大面积扩散,大幅度提高了全省林业的科技水平。

(三)狠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兴林示范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继续开展了以“211”科技兴林示范工程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全省共建立科教兴林示范县2个、示范乡19个、示范村146个、示范户1000户;新建了*、许昌、漯河等8个省市合建的“河南省林业高技术试验示范园区”;建立了四个河南省退耕还林(草)工程科技示范区;各地结合示范工程建设和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等,共建立各类科技推广示范林、示范园、示范点5000余处,总面积近百万亩。通过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大部分基地已成为各地林业建设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四)加速发展林业高技术产业,形成了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全省林业部门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奋斗目标,积极组织开展了林业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良好开端。实施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河南鄢陵基地”和“河南省西部林木优良品种驯化繁育基地”项目,积极促进林业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努力培育高技术新兴产业;在木材和林果精深加工、利用“3S”技术实施森林资源监测;利用生物技术繁育林木新品种;实施花卉产业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带动了一批林业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五)狠抓队伍建设,林业科技工作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

全省林业系统现有职工2.95万人,其中科技人员5600余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9%;现有省、市、县林业科研机构64个,职工总数153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500余人,占33%。全省现有县级以上林业技术推广机构151个,其中省、市站19个,县(市)级站132个,共有职工29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00余人。全省共建乡(镇)林业站21*个,共有职工91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11人。全省林业科研、开发、推广体系初步形成。

(六)构筑科技支撑平台,为林业工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奠定基础。

成立了河南省“科技兴林”顾问组,聘任省内外9名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专家为全省林业重点工作出谋划策;建立了河南省林业专家信息库,为合理使用和科学配置技术人才打好基础;组建了河南林业信息网,为实现林业信息的快速传递,数据资料的共享、林产品价格的网上创造条件等。

(七)制定印发精品工程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人工造林工程质量的提高。

20*年初,制定印发了《河南省人工造林精品工程建设标准》和《检查验收办法》,《标准》对人工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良种使用、栽植模式、管护措施、档案管理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使人工造林质量的优劣问题有了衡量标准。省林业厅党组十分重视精品工程建设工作,提出从20*年起,全省所有人工造林工程都要按照《标准》进行施工,确保提高造林质量。全省各地在今年春季造林中,严格按照《标准》组织施工,使造林质量比往年大幅度提高,据初步检查,三门峡、济源等地人工造林精品率达到50%以上。

二、当前林业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在全行业还没有真正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还没有真正落实,对林业科技工作重视和宣传不够。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的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对林业科技工作是“口头上重要,规划上次要,行动上不要”,错误地认为,科技工作是软指标,抓不抓都行。

(二)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总体实力薄弱,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推广经费不能集中使用,形不成规模和效益。科研设施陈旧,手段落后,严重制约林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省科技专项事业费取消以后,林业厅不再有专项科研经费,使我省林业科研和标准化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原创性研究不足。无法组织有针对性的联合攻关,林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无法开展研究工作。加上经费的多头管理,少量的经费不能集中使用,直接影响到推广和示范的规模和效果。

(三)科研、推广、生产三者结合不够紧密,技术棚架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方面林业生产对科技需求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不足。另一方面,科技项目立项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有的科研单位还存在体制不顺,多头管理。

(四)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显示度和贡献率不高。对各地林业工作科技含量高低没有确定硬指标,各地林业主管部门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仍有三、四个省辖市林业局没有落实科技管理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

(五)林业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员知识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缺乏学术造诣深、善管理的复合性人才和高学历科技人员,特别是缺乏从事林业第二、第三产业研究的知名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基层林业科研、推广机构和人员不稳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更新缓慢,科技培训工作滞后。对专业技术人员关心、培养和培训重视不够。

(六)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缺乏培养、引进、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急需专门人才的具体办法;没有建立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市地林科所深化改革和作用发挥引导不够;缺少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的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科技运行体系弊端和影响依旧存在,有限的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和低效运作等问题比较突出。激励机制不健全,创新能力不够强。

(七)林业标准化工作投入不足、进展缓慢,不适应我国加入WTO新形势和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林业科技工作。

全省林业系统各级主要领导都要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要把林业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机构人员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政策投入到位,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二)切实增加林业科技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1、广泛宣传林业的特点、社会公益性质及林业科技对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财政、计划部门的支持,确保对林业科技的投入逐年有所增长。

2、积极争取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省计委、省科技厅、省外专局等部门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特别是努力争取对河南林业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的大项目。

3、落实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强调的“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科技支撑投资,要列入工程总预算予以保证,其资金份额不低于工程总投资的3%”的意见。林业贴息贷款、国债项目要优先安排科技含量高的林业科技开发和科技产业化项目。

4、科技部门与林业生产部门紧密结合,利用生产经费,结合生产建设,通过科技示范等,以增加林业建设科技含量。

5、吸引社会资金及鼓励科技人员投入技术和资金创建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企业等,推动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林产工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

6、建议省林业厅每年解决10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用于重大科研攻关和林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有效解决科技经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1、进一步明确林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机构的地位和作用,稳定和发展林业科技队伍。建议市、县将林科所和推广站合并为林业科研推广中心(全额事业单位),并按照中国林科院改革示范引导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突出林业的社会公益特性,稳住一支精干高效的林业科研队伍搞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尽快建立科研推广机构面向市场的灵活运行机制,一部分技术人员搞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

2、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特别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在用人机制方面,要完善“开放、流动、竞争”机制,做到引得来,留得住和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行全员聘用制;在立项机制方面,实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推行重大科技项目领导负责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在分配机制方面,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林业科技大发展;在成果评价机制方面,引入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完善成果实地验收和成果汇报答辩制度;在科技管理方面,科研院所积极探索实行理事会决策制、院所长负责制、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度。

(四)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

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入调研,依据生产需要,每年申报指南,围绕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着力支持产出值高、显示度大的生态和产业项目,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申报的项目一定要有规模、有亮点、有效益,科技支撑和推广项目要突出各项林业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突出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要积极做好各类科技项目的争取及组织协调工作。主动了解国家林业局、省科技厅等单位每年项目安排的思路及重点,多向他们汇报和宣传我们的工作,并结合我省林业建设需要,指导各单位做好选题和申报工作,对生产上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开展联合攻关。

(五)强化科技兴林示范工作。

围绕全省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区、示范点。

一要继续实施“211”科技兴林示范工程,重点抓好一批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示范园和示范点的建设;

二要结合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和“948”项目、科技攻关、中间试验、科技推广等项目的实施,通过林业高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力争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兴林示范区、示范园和示范点;

三要突出抓好人工造林精品工程建设,做到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使全省人工造林精品率大幅度提高,优化林业结构,实现生态建设出精品、林业产业创品牌、林业管理上水平,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六)抓好科技推广、培训和普及工作。

把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科技与林业建设的紧密结合。要下大力气抓好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工程标准化及质量技术监督,搞好技术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培训计划,加强对现有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还要利用乡站技术力量、农业广播学校、技术讲座、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抓好专项技术培训和科学技术普及,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技术队伍,提高成果的扩散水平。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大力开展以林木优良新品种和林业先进适用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和培训,重点解决好林业“技术棚架”问题,促进科技、推广和生产的紧密结合。

(七)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结构优、素质高的科技人才队伍。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6

随着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改后如何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运行和发展,成为深化林业改革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的统购统销、资金互助,以山林或资金入股等活动,使林农意识到了农民组织起来的优势,只有联合、合作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目前缙云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壮大,还需进一步努力,迫切需要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全力支持。

1.1政府支持,规范运行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突出林农的市场化主体地位这个主题,充分发挥林农的积极性、创造性,体现林农自愿组合,确保合作产生好的效益。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应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扶持,实行造林和采伐计划的单列,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尤其对合作组织发展的高产油茶、药材、珍稀树种培育、森林生态旅游等项目要优先立项、重点扶持、专人帮扶。有关业务部门应对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没有注册的要注册,没有章程的要制定章程,规范其运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使合作组织工作公开、透明、规范、高效。

1.2科学经营,确保实效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突出产业化这条主线,提升林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有工作重点、工作目标,有适度的规模,才能达到科学经营、集约经营的效果。合作山场最好要连片经营,适度规模,以降低修路、造林、采伐等成本。对合作山场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的地段,尽量区划为生态公益林进行封育保护,减少水土流失,这样既可减少投资,又可得到政府的生态公益林补助;对地处山区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可大力发展杉木、阔叶树、药材、毛竹等高效树种,发展毛竹以低产林改造和丰产林培育为主,适度培育部分杉木大径材;对地处丘陵地带的山场,可发展湿地松、油茶、阔叶树等速生树种,确保15年左右见成效。要实行基地+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建立加工厂,解决林农就业,增加林农收入。毛竹林和杉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建立加工厂进行加工,尽量不买原竹和原木;油茶和药材投产后,建立加工基地。

1.3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经营水平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成立的组织,林业经营水平总体来说不高,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实现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先进发展地区的对接,通过林业专业的科技支撑作用,搞好林业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建立科技推广基地,逐步提高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1.4搞好融资,减少经营风险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借助林业配套改革的优惠政策,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筹措更多的林业发展资金,加大林业科学经营的投入,确保效益。同时依托政策性保险险种,积极参与林木火灾保险,提高合作组织抵御融资风险的能力。

2林改后集体林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造林积极性提高,但是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

缙云县2005年以前每年的造林面积只有260~350 hm2,花卉苗木生产面积只有200 hm2,而2006年以后每年的造林面积都在递增,2009年达2 100 hm2,其中大户和林农个人造林面积达1 500 hm2,占全区造林面积的71.4%,成为林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林农造林规模小,面积大的有30 hm2,而小的只有1 hm2左右,而且零星分散,加上交通不便,极不利于经营管理。

2.2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农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林改后为适应林业发展的新形势,缙云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到2009年7月共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67个,经营面积达2.2万hm2,其中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包括毛竹、茶叶、食用菌、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等)26个,经营林地面积0.4万hm2;林业“三防协会”41个,联防面积1.8万hm2。形成了股份合作制林场、家庭合作林场、公司+合作型林场、护林联防协会等。各类林业合作组织投资林业生产的股金达6 000余万元,入股户数5 000余户,2008年户均增收0.03万~0.30万元。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了造林、毛竹和油茶低产林改造、花卉苗木和食叶菌的培育,加快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入股林农增加了收入。

2.3培育一批有闯劲、有管理经验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首先要有人发起,有理事长、监事和具体的管理人员,他们在合作组织的运行中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方法,带领组织中的成员发展林业生产,同时解决有山林而无资金、无技术的矛盾,解决林农分散经营、分户管理的矛盾,将他们有机联合起来实现互利双盈。专业合作社还定期组织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出外考察学习、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2.4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加快了林业生产的发展,实现了林改后林业的初步规模经营,逐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修通了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造林山场之间的道路,使林农充分就业,增加收入;通过合作解决了部分山林界址不清的问题,化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聘请专业护林员进行巡山护林,在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可以系统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优化树种结构,培育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既发展毛竹等短周期林,又营造杉木、湿地松林,实现长短结合,可持续发展;可以依靠林业政策进行扶持,申报一些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提高造林营林的质量,减轻投资压力;可以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解决林业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参与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降低保险成本,化解投资风险。

3林权信息化建设

林权信息化建设既是林改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权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对提高林权管理质量,规范山林地籍档案资料,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等都有深远的意义。浙江省虽然已经完成山林延包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林权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主体改革成果资料尚未全部录入电脑,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推广应用,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远未实现。将信息技术和现有信息产品应用到林改工作中,是林权确权手段和林权管理手段的一次革新。在林改示范区启动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有望使浙江省的林权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厅长楼国华在全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按照《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操作规程》,逐步将主体改革成果资料录入电脑,实现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同时,做到所有权一级的林权资料与实地相符,县以上边界相互确认,确保权属资料准确完整。”开展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新的、全省性的工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在加强组织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制订合理的技术方案,优化工作流程。根据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特点,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明确工作任务,制定详细实施方案

该项工作在国内属于首次开展,没有现成的技术体系可以引用。参照以往全省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步骤为:工作方案编制技术方案编制试点技术方案修正全省培训各县培训各县开展外业调查外业质量检查指导外业质量验收内业图形处理县级数据整合省级数据整合成果验收总结。在开展外业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全省统一的应用软件,包括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及林权流转平台、数据录入辅助系统等相关软件,其工作内容和步骤为:需求调查与分析系统技术方案编制方案论证系统详细设计代码编写系统测试试运行技术文档编制总结[1]。

3.2合理配置技术力量,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指导与监督

除成立各级领导小组等组织保障措施外,还应建立技术保障机制,组织相关技术力量,为基层林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技术方案的编制、县级行政界线间的工作协调、对县级调查人员的培训、对乡镇林技员的培训、外业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2]。作为一项监督措施,外业质量检查和质量验收是非常必要的,林权范围界线确定后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调整,如果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形成的成果就没有使用价值,浪费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另外,县级单位间的行政界线拼接不进行质量检查,就可能出现重叠或遗漏的情况,影响到全省数据整合,降低省级数据精度。

3.3加强技术开发,统一技术标准

要做好试点工作,目前选定的试点县(市)技术力量均较强,在试点工作中应尽量发现问题,做好工作总结,提出工作建议,为下一步在全省推广提供经验;在试点基础上编制外业操作细则等技术方案,组织开展全省性培训和交流,对交流中提出的建议进行整理,进一步完善操作细则;制订数据采集规范、数据处理标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质量检查验收标准等,对外业质量、外业成果图、内业处理过程、内业数据质量等进行规范;研究信息系统整合方案,使现有软硬件环境、现有数据库与本项工作成果能实现统一[3]。

3.4充分利用二类资源调查成果,加快工作进度

利用二类调查中形成的行政界线和已有的基础底图,可减少处理调查底图所需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减少外业工作量;采用与二类相同的处理技术和数据标准,可以形成统一的林权证档案数据库,提升林业信息化整合水平;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林权证管理系统,将林权证管理系统建立在统一的软硬件环境上,可减少构建系统运行环境的资金投入,缩短开发时间,提高现有软件和设备的使用率;提升信息共享水平,在林权流转平台上,能提取出包括森林资源在内的各种信息,增强林权流转平台的实用性[4]。

3.5以该项工作为契机,带动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建设上,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包括2部分:以广域网形式的林权属性数据管理和以局域网形式的林权空间数据管理;在数据库建设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林业信息系统的基础,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同样需要建立在该基础之上。因此,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可带动各级林业部门软、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升级,带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森林资源数据库及其他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有效整合现有信息资源,促进省厅的省级林业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到空间数据,需要采用GIS技术开发,以分布式数据库为主;林木所有权证管理信息系统和林权流转平台采用Web技术开发,数据库和软件建议统一集中在省厅,各县通过互联网访问,能在最短时间内部署到位、投入使用,并减少各地在设备和网络上的投入。

4参考文献

[1] 贾治邦.全面加快林业信息化步伐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强大支撑[J].信息化建设,2009(5):6-9.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7

根据综合农业区划工作要点和县级综合农业区划的要求,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林业土壤种类及其分布,林业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对自然、经济、生产技术等条件综合评价。提出林业分区划片的各区林业发展方向,森林覆盖率规划,林种、树种结构和布局,增产途径和关键性措施,达到充分利用林业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具体要求:在农业土壤普查中完成林地、荒山土壤普查任务,提出县级林业土壤分布图和土壤普查报告;在农业资源调查中,完成林业资源调查任务,提出森林分布图和林业资源调查报告(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专业、专题和林业经济等调查报告);在综合农业区划工作中完成林业区划任务,提出林业区划报告,绘制林业区划图。这是制订规划设计的基础材料,是调整林业生产建设布局的可靠依据。

三、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程序

根据林业区划和县试点工作的要求,应把土壤普查———资源调查———专业区划统一串起来,由一个队伍负责完成较适宜。好处是:既分工又合作,一个整体,有利于搞好林业区划工作。整个程序大致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3.1成立林业专业调查组

在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按专业归口,任务到局,组成林业资源调查区划队,队伍要少而精,任务具体落实到专业组,一般可分为:林业土壤普查组,负责山地林地土壤普查任务;土地资源组,负责地貌、地类、土地资源类型调查;立地条件型组,负责荒山、林地立地条件型、林分类型的调查,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服务;森林资源动态组,负责调查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及其发展的趋势;林业经济组,负责调查各分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林业建设投资、经济收入分配,林业技术经济指标,林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林业区划组,负责各专业综合、专题调查,林业区划工作。

3.2搜集现有资料

搜集近年来各种林业资源调查、专业调查、专题调查资料,地形图、地质图、森林分布图、各种区划图,准备各种调查用具、表格、技术资料等等。并由县林业局抽调熟悉林业情况的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座谈讨论,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林业区划初步方案,拟定林业调查研究提纲。

3.3外业调查

按各专业组进行调查,尤其应注意生态经济、林种结构、林业优势等专题调查。例如要选择多林变少林、无林或少林、无林变多林的典型,调查其变迁史、原因、趋势、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林区气候、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农林牧生产、生活水平、收入分配、人口变化、五业结构、农村景况;要调查各县的林业优势具体项目、产值、比重,林满、树种结构和布局,提出发展林业生产和如何发挥林业优势的建设性意见。

3.4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外业调查材料,分别计算、统计汇总、综合分析、研究林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修改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编写调查、区划报告,绘制专业图表。各专业组既协调又不完全协调的关系,各专业组各自编写报告提纲,阐述各自的条件、基础特点、分布规律,生产潜力,关键问题和措施,绘制各专业用图。

3.5调查区划的成果审议

由县林业区划队,提出初步成果,报请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专门学术会议审议,同时,征求干部、群众代表意见。农业区划提供森林资源条件、评价以及发展方向。

四、做好城市林业调查工作的建议

4.1要确保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工作的质量

建议各县选择好林地土壤普查、林业资源调查、林业经济、林业区划等专业组的组长,组长应该由技术水平较高、业务熟悉、责任心强、有组织管理和业务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城市林业调查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学科、多专业。特别是编写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的技术人员应该是由有多专业综合能力,对实际情况特别熟悉,又能写作的技术人员担任。

4.2要研究最合适的森林覆盖率和最合理的林种结构

建议根据以下原则选择:树立生态平衡观点,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山地60%、丘陵40%、平原15%~20%的覆盖率是有可能实现的;树立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观点,选择最佳林种结构,增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比重;树立发挥地区特长的观点,发展有竞争能力的传统产品,例如八角、玉桂等;要有一树多用的观点,既是用材,又是水源、薪炭树种,搞好林种内部的优良树种结构。

4.3搞好专题调查

选择一、二个多林和少林的典型组,进行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森林多与少和无林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农林牧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灾害、气候变迁、水土流失、动植物资源等变化;总结经验,提出今后农林牧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每个县都应该树立一、二个如何扭转生态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典型。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8

1.回归参数显著性检验

由于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几个变量的系数为正,所以做单侧检验,即使α>0.05,t0.05(4)=2.132。但是统计结果显著的只有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这两个解释变量。

2.怀特检验

对回归方程做怀特检验可以得到以下结果:根据怀特检验的结果,nR2=6.3878,对应的P值为0.5912,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假设,模型存在异方差。且森林覆盖率这一影响因素不显著,剔除森林覆盖率这一影响因素,修正的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被解释变量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34、0.017、1.78、0.94、0.74,回归残差为-20.65。修正的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统计量R2为0.996935,R2值变大说明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五个变量与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拟合度比较理想;F值为586.4607说明能够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并且S.E值为0.038403,数值较小,说明拟合度较好。回归参数显著性检验:做单侧检验,使α>0.05,t0.05(5)=2.015,即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几个变量的系数为正,并且统计结果显著。只有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的统计结果不显著。

三、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回归方程的结果显示,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皆与广西林业经济增长是正相关关系。林业技术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最主要因素;资本投入、政府补贴次之;劳动力投入、森林资源对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影响有限。在林业资本投入方面,自2001年到2010年广西林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从图1可以看出,林业总产值与林业投资相关度差距较大,说明近年来林业投资在促进广西林业增长方面所起作用有限。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从2001年起,广西林业系统的从业人员年末数逐年下降,到2010年,广西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数减少1万多人。在回归分析中也发现,广西林业系统的从业人员年末数对广西林业经济的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之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林业这一投入高周期长收益相对较低的行业,转投入另一种行业中;原因之二为广西林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使得劳动力投入减少。在森林资源方面,选择的变量是森林覆盖率。近年来,广西的森林覆盖率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说明广西的森力资源对林业经济的影响并不明显。在回归分析中,森林覆盖率这一变量的不显著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林业技术和政府补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回归方程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就增长6.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就增长3.9%。

四、大力发展广西林业经济的建议

(一)认清广西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广西特色林业

广西可发挥地缘优势,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林业合作。广西与接壤的东盟国家山水相依,在林业资源禀赋、林业产业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2007年10月,首届中国—东盟林业合作论坛通过了《中国—东盟林业合作(南宁)倡议》,为广西与东盟各国林业合作创造了条件。广西与东盟可充分发挥资源的互补性,促进双方林业经贸关系发展,积极鼓励林业企业开展林产品加工、贸易和林木种植等领域的合作。此外,广西还可以利用中国东盟的相关政策,把具有广西特色的林业产业及林产品推向东盟各国。利用广西地域优势,发展具有广西特色的林业产业,例如油茶与八角。目前,广西现有油茶种植面积约35万平方米,常年茶油产量在4万吨左右,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三位。油茶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和加工原料愈来愈得到国家重视,中央已经明确将油茶产业作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来科学谋划。广西林业部门应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通过提高油茶的种植技术从而提高产量,达到大增收。中国的八角的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80%,而广西的产量则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广西林业部门应在这良好的基础上,加大对八角产业的重视,使其产业规模化,研究良种八角,提高八角的种植技术,使得八角产业平稳发展,带动其他林业产业发展。

(二)引进、培养人才,重视科技发展

林业技术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最主要因素。目前在林业系统的从业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加强对基层人员技术培训,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使广大农民从林业技术推广中得到更多实际性的利益。与此同时,广西的林业院校要主动适应广西林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以满足广西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对林业技术高级人才的需求。同时,广西林业部门应加大对各种林业研究机构的支持和鼓励,注重探索林业方面的精密技术,利用新技术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广西“十二五”期重点打造的14个千亿产业之一的造纸与木材加工业,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从而带动林业其他产业的发展。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9

1.回归参数显着性检验

由于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几个变量的系数为正,所以做单侧检验,即使α>0.05,t0.05(4)=2.132。但是统计结果显着的只有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这两个解释变量。

2.怀特检验

对回归方程做怀特检验可以得到以下结果:根据怀特检验的结果,nR2=6.3878,对应的P值为0.5912,在0.05的显着水平下拒绝假设,模型存在异方差。且森林覆盖率这一影响因素不显着,剔除森林覆盖率这一影响因素,修正的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被解释变量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34、0.017、1.78、0.94、0.74,回归残差为-20.65。修正的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统计量R2为0.996935,R2值变大说明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五个变量与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拟合度比较理想;F值为586.4607说明能够通过显着性水平的检验,并且S.E值为0.038403,数值较小,说明拟合度较好。回归参数显着性检验:做单侧检验,使α>0.05,t0.05(5)=2.015,即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几个变量的系数为正,并且统计结果显着。只有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的统计结果不显着。

三、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回归方程的结果显示,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林业系统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森林覆盖率、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皆与广西林业经济增长是正相关关系。林业技术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最主要因素;资本投入、政府补贴次之;劳动力投入、森林资源对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影响有限。在林业资本投入方面,自2001年到2010年广西林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从图1可以看出,林业总产值与林业投资相关度差距较大,说明近年来林业投资在促进广西林业增长方面所起作用有限。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从2001年起,广西林业系统的从业人员年末数逐年下降,到2010年,广西林业系统从业人员年末数减少1万多人。在回归分析中也发现,广西林业系统的从业人员年末数对广西林业经济的增长的影响并不显着。原因之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林业这一投入高周期长收益相对较低的行业,转投入另一种行业中;原因之二为广西林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使得劳动力投入减少。在森林资源方面,选择的变量是森林覆盖率。近年来,广西的森林覆盖率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说明广西的森力资源对林业经济的影响并不明显。在回归分析中,森林覆盖率这一变量的不显着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广西林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林业技术和政府补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回归方程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林业系统第一产业中涉林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就增长6.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全部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就增长3.9%。

四、大力发展广西林业经济的建议

(一)认清广西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广西特色林业

广西可发挥地缘优势,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林业合作。广西与接壤的东盟国家山水相依,在林业资源禀赋、林业产业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2007年10月,首届中国—东盟林业合作论坛通过了《中国—东盟林业合作(南宁)倡议》,为广西与东盟各国林业合作创造了条件。广西与东盟可充分发挥资源的互补性,促进双方林业经贸关系发展,积极鼓励林业企业开展林产品加工、贸易和林木种植等领域的合作。此外,广西还可以利用中国东盟的相关政策,把具有广西特色的林业产业及林产品推向东盟各国。利用广西地域优势,发展具有广西特色的林业产业,例如油茶与八角。目前,广西现有油茶种植面积约35万平方米,常年茶油产量在4万吨左右,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三位。油茶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和加工原料愈来愈得到国家重视,中央已经明确将油茶产业作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来科学谋划。广西林业部门应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通过提高油茶的种植技术从而提高产量,达到大增收。中国的八角的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80%,而广西的产量则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广西林业部门应在这良好的基础上,加大对八角产业的重视,使其产业规模化,研究良种八角,提高八角的种植技术,使得八角产业平稳发展,带动其他林业产业发展。

(二)引进、培养人才,重视科技发展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10

在全省林业行政管理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为31人,仅占行政管理人员总数的1.04%;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为2292人。占总数的76.99%;中专以下学历的人数为654人,占总数的21.97%。从专业结构来看,河北省林业系统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主要由林学、经济林等组成。其中,林业专业所占比例最高为51.3%,其次为经济林专业,所占比例为30%。其余为经济、管理、森林保护等专业人员,只占19.7%。

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只有36人,占总数的0.49%;大专和本科学历为4872人,占总数的65.94%;中专及以下学历为2481人,占总数的33.57%。从专业结构来看,林学专业为4482人。占总数的60.66%;农艺(果树)专业2047人,占总数的27.7%;其它专业(森保、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产品利用、园林等)为860人,占总数的11.64%。从职称结构来看,正高级为99人,占总数的1.34%,副高级为714人,占总数的9.66%;中级2506人,占总数的33.92%;初级为3317人,占总数的44.89%;未定职称753人,占总数的10.19%。

河北省林业产业工人11759人,占林业系统职工总数的53.14%。从学历结构来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614人,占工人总数的5.22%,具有中专学历的1493人,占工人总数的12.7%;中专以下学历的工人有9652人,占工人总数的82.08%。学历层次明显低于行政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河北省林业行业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尤为匮乏。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北省的林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已基本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6512万亩。但与之相应的是,人力资源总量仅为22125人,平均每万亩有林地拥有从业人员不足4人。在从业人员构成上,专业技术人员7389人,占职工总数33.4%。据此测算,平均每万亩有林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人。而在发达国家,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多数在40%以上,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超过50%。专业人员数量的不足,将严重影响林业科研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进而制约河北省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人力资源的分布和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的分布和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东部、中部平原区和经济发达区人才多,西部太行山区、北部燕山山区、坝上地区人才少;省直行政和事业单位人才多,基层一线单位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高技能实用人才、尤其是专家型拔尖人才少。在每万亩林地拥有林业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方面,山区明显低于平原地区,尤其像承德、张家口这样的河北省重点林区,每万亩林地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其人力资源数量与承担的林业任务量很不适应。此外,河北省林业系统目前仅有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等各类专家27人,且全部分布在省直单位;全省66个林业重点县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仅有166人。基层林业单位在推进科技创新、发挥专家优势、提升部门自身影响力等方面,高层次人才数量捉襟见肘。

3.学历与知识层次偏低,且专业构成有待改变。河北省林业行业具有干部身份的人员构成中,中专以下学历人数仍占到30.24%,而研究生以上学历只占0.65%。林业工人队伍中,中专学历以下人员占到了82.08%。这一学历结构表明,河北省林业系统人力资源学历层次偏低。随着林业生态与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林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与国内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林业队伍特别是林业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受教育的水平。而我国林业职能的战略转变,迫切要求各级林业部门加强政策宣传、资源保护、林政执法、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工作,由此必然带来新的:专业与知识结构的调整。但就河北省目前林业职工的专业构成来看,无论是管理岗位还是专业技术岗位,绝大部分是林学专业,所占比例均超过50%,而法律、经济、管理、动植物保护等专业人员只占19.7%,尚不能适应林业生产任务和职能多样化的需要。

4.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与其他行业相比,林业行业条件简陋、工作艰苦、收入微薄,对人才既无吸引力又没有激励作用,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影响,不仅造成现有人才的部分流失,同时也难以引进科技创新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从近5年的统计数据看,全省市级以上林业单位共调出人员112人,其中大部分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而同期进入林业行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仅7人。特别是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后,林业基层一线几乎失去了人才输入。此外,县、乡两级林业干部调整较为频繁,导致不熟悉业务的“新面孔”多,业务骨干频频转岗。

5.培训教育相对滞后。近年来,河北省林业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公务员初任(任职)培训、关键岗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技术工人等级考核等蓬勃开展。但总体看,培训教育工作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相比,规模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质量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全省林业系统年均培训率为55%,每年仍有将近一半的林业职工未能参加培训教育。从调研情况看,一方面广大林业职工有着迫切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受培训机构、经费等诸多因素影响,培训规模不适应需求,特别是县以下林业单位职工的培训率年均不足30%,大部分职工没有培训机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河北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确立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各级林业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人才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才开发视为一项战略任

务,打破以“管”为主的传统的人事管理思维模式,主动确立适应形势任务、不断创新和服务林业中心工作、服务人才的新思维;要深刻认识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的重要性;要明确人力资源是推进河北现代林业建设的决定因素,实现这一目标,最终必须依靠林业从业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及潜能的充分发挥。各级林业部门一方面要结合行业和地方实际,配合组织、人事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林业人才政策,稳定现有人才,用好本地、本单位人才,吸引外地人才,为当地林业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和地方实际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林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做好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实施和检查工作,推进林业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2.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成长机制。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才成长从根本上取决于用人体制和机制。实施林业人才战略,要根据林业行业本身的特点和林业活动本身的特点,从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核心内容的人才评价标准入手,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从确定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入手,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贤任用机制;从完善教育体系入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从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入手,形成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从尊重业绩入手,建立健全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从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入手,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3.制定、完善基本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稳定基层林业从业人员队伍。通过对工资、福利、艰苦地区林业从业人员的津贴、特殊岗位津贴、住房待遇、工作条件、进修学习、职务职称晋升等政策调节措施,通过制定医疗保险、落实子女就业、配偶安置和退休待遇等政策,解除基层和林区职工的后顾之忧,稳定基层林业队伍。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11

(一)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性质

林业技术推广站是指导和组织农村集体、个人发展林业生产的基层事业单位,行使行政职能。一是林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站;二是保护森林资源的管理站;三是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站;四是为农村集体发展兴林致富的服务站。

(二)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任务

林业技术推广站在整个林业建设中承担着林业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林业技术推广,保护管理森林资源,推广应用林业科学技术等主要任务。

(三)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主要职责

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主要职责包括;

1.宣传、贯彻执行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和各项林业方针,协助镇(街道)人民政府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2.组织和指导农村集体、个人开展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3.配合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资源调查、造林检查验收、林业统计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掌握辖区内森林资源消长和野生动植物物种变化情况。

4.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林木采伐工作,配合做好林木采伐调查设计,并参与监督伐区作业和伐区验收工作。

5.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镇(街道)人民政府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6.依法保护、管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依法保护湿地资源;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争议,查处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资源案件。

7.协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辖区内的乡村林场、个体林场。

8.配合镇(街道)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乡村护林网络,负责乡村护林队伍的管理。

9.推广林业科学技术,开展林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服务。

10.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代收和协助管理和向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11.承担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二、嵩明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存在的问题

1.林业技术推广站职工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全县林业技术站职工有31人。其中男职工有17人,占总人数的54.8%,,女职工有14人,占总人数人45.1%;25-35岁的职工有7人,35-45岁的职工15人,45-55岁的职工有9人。青年职工占22.5%,中年职工占48.3%,老年职工占29%。文化程度方面,林业方面大中专院校毕业的职工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当兵退伍转业的职工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林业技校毕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从性别和文化结构上看,林业站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有待进行一步的提高。

2.林业技术推广站基础设施较差

嵩明县林业用地1043727亩。森林面积大,但林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现在林业站的防火设备有防火拖把2400把、对讲机400余部、防火车辆车4辆。林业技术推广站的通讯配备、森林防火扑火设备尚存在不足,现有装备大部分陈旧、落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部分失修,林火的预测、预报工作滞后,监控手段落后,满足不了现代防火的需要。

3.林业技术推广站管理不健全

嵩明县林技站管理制度尚存在不足,如职工考核奖惩不分明,此种状况缺乏创新、激励、争竞机制,职工福利和待遇上区别不大,造成职工干得好与不好一个样,能力大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影响职工极积性的发挥,职工工作无进取心,影响了林业工作的开展。

三、嵩明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的发展对策

基层林业工作站是组织和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发展林业生产和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实施科技兴林的基础,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因而,林业技术推广站要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调动和提高林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林业技术推广机制,促进科教兴林,为林业增效、农林户增收提供更好的林业指导服务。

1.改革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

镇(街道)林业技术推广站的设置要结合当地实际和工作特点,以有利于加强技术示范推广为原则,既可以分专业单独建站,也可以由2个以上专业合建1个站。可以借荐嵩明县杨林镇成立的农林综合服务中心,中心人员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业、统计专业,在这几个行业中,有利地调节了农业、林业之间的资源、人员、服务等的矛盾,也使林业与畜牧业之间、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得到调节。真正做到了各个专业协调统一,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这几个行业的发展。

2.优化现有镇(街道)林业技术推广站人员结构

镇(街道)林业技术推广站的撤销和设立要与进行的并乡和撤乡建镇相一致,使林业技术推广站人员、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做到人员配置优化、信息共享,并能更好地组织指导林业生产,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技术,以促进林业服务的完善,适应农村林业生产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人员配备要坚持按编制设岗定责。在核定的编制数内,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真正做到优化组合,使林业技术推广站做到能为广大林农种苗、造林、发展经济林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即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更好地提供信息和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以及林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3.推进机制创新,加强林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林业技术推广人员要转变观念、开阔思路、改进方法,强化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不断改革服务机制与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做到为广大林农提供全面的服务。要有计划地对在岗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使林业技术推广站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业务水平能力得到加强,以更好地为林业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柴永江,敖宝成,包占清.加强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强化服务职能[J].内蒙古林业,2010(4):28-29.

[2]付志刚,胡柏松.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推广站作用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J].中国林业,2009(23):46-47.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12

二、基本原则

(一)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我县县域内生态大多比较脆弱,生态保护是第一要务。在优先考虑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创新保护模式,把基地建设与扶贫相结合,培育生态经济型林果产业,提高干旱半干旱区和移民搬迁区生态保护系统自我发展能力。

(二)科技扶贫与项目实施相结合。林草科技项目是科技扶贫的有效抓手,要积极争取各类科技项目,加大对贫困村镇和移民安置区的项目投入力度,通过项目带动推动科技扶贫向纵深发展。

(三)精准培训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利用各类林草项目和科技培训会,大规模开展林草技术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激发广大林农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四)两站建设与精准服务相结合。林业技术推广站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是林草科技服务的最前沿机构。要切实加强两站建设,建立一批长年服务于扶贫一线,为贫困村镇及移民安置区林农提供高效服务的科技队伍。

三、目标任务

在扎实推进实用技术成果推广、科技特派员选派、乡土技术专家培养、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等全县林草科技扶贫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在贫困村镇、移民安置区和林果产业主产区积极推广林草科技成果、选用良种林木、建设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进推广实用技术。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培训林农和基层技术人员2000人次以上,指导发展林草科技精准扶贫示范户200户以上。同时要紧密结合精准扶贫行动,广泛开展科技扶贫培训,达到生态保护脱贫、特色产业脱贫和林草科技精准脱贫的目标。

四、实施步骤

充分发挥林草科技推广在推动全县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利用好春、秋两季林果生产管理的黄金时节,大力开展“林业站服务年”活动,采取政府推动、项目带动等方式,林技站、林检站和草原管理站相互配合开展实用高效的林草科技服务活动。

(一)开展“春之梦”科技服务活动,指导做好经济林生产关键时期管理培训。2~5月是经济林管理的关键时节,也是春季造林和建设经济林基地的重要时期,要以“春之梦”林果专家服务活动为平台,结合国土绿化工作及时组织林果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经济林栽培及周年管理技术,参与指导经济林基地建设,做好科技进村入户服务工作。

(二)开展“秋之实”科技服务活动,强化提质增效技术推广。8~11月是提高经济林果质量、产量及采摘后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秋季造林和经济林基地综合管理的重要时期。要根据不同经济林树种特点,以“强管理、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扎实推广提质增效技术,提高经济林产品质量。

(三)开展“冬培训”,提升果农管理水平。冬季是经济林休眠越冬管理的最好时期,要抓住农闲时节有利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入户指导服务,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等开展远程服务,发放光盘、技术手册、利用农村“大喇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扎实开展科技培训,不断提升林农经济林管理能力。

(四)开展林业工作站“全程式”服务,为全县林草改革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以精准脱贫、服务林农为中心,创新服务主体,推动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工作站“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组织生产、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六大职能优势,着力解决林草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林草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主要内容

(一)开展“五个一”活动,发挥林果专家作用。动员林草科技干部、专家,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开展一次培训讲座,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至少要对林农技术骨干、种植大户和广大林农举办一次专题讲座。二是开展一次技术指导,在果树生长的关键时期和农闲季节,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及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开展现场指导和培训,提高林农对林果基地的综合管理能力。三是编写一项实用技术,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专业特长和工作经验,编写一项通俗易懂、简明实用、便于操作且符合当地不同林果产业发展的实用技术手册。四是解决一项实际问题,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认真研究当地林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帮助广大林农解决林果业生产中的难题。五是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围绕当地优势特色林果产业和全县林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林检站技术人员要广泛调研,至少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二)强化精准扶贫培训,提升扶贫质量和效益。根据各乡镇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贫困村及移民安置区林农对林草先进实用技术应用的技能培训力度,培育新型林农和基层技术人员,让更多贫困人口掌握林果科普知识和技能,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贫困村和移民安置区培育一支坚强有力的当地实用技术队伍,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转变,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精准扶贫可持续性,提升科技扶贫质量,达到大地增绿,林农增收的目的。

(三)提高经济林基地综合管理水平,全面落实“三改两减一调一增” 技术措施。不断提高经济林管理技术和效益,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撑。“三改”:一改品种,选择优质高产、成熟期配套、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通过高接换优等技术措施,使全园良种率达到95%以上。二改树形,针对不同树形,采取降低主干、疏剪、回缩等整形修剪技术,使全园果树通风透光,立体结果。三改土壤,采用果园覆膜、果园生草、追施农家肥等生产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在有条件的村户,率先推广“畜-沼-果”等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增强果园生态系统的内部功能。“两减”:一减化肥,优化氮磷钾配比,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水肥利用率。二是减农药,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开展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降低防控成本。“一调”:对密度过大果园,要采取间伐方式,增大株行距,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创造利于机械作业的生产条件。“一增”:通过以上配套技术措施,使果园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果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四)发挥各级组织机构作用,建立科技服务重点示范单位。林草科技服务活动面广量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网络服务工作机制,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重点抓好示范乡镇林业站工作的开展,带动全县林业科技服务活动的全面有序进行。

(五)发挥乡镇林业站工作职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乡镇林业站是林草工作的基石,是林草部门最基层的管理机构,是各项林草工作的落脚点,是林草主管部门联系广大林农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林业站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指导林农科学种植,促进林农丰产增收,充分发挥林业站提升林草发展服务的职能和作用,为推动林草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尽职尽责。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县林草局成立全县林草科

其他抽调部门要明确各自责任,积极配合技术站,共同把林草科技扶贫行动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建章立制,确保实效。县林草科技扶贫责任单位和科技专家要高度重视林业科技扶贫工作,正确处理业务工作与科技扶贫的关系,每年至少抽出1个月时间深入基层开展工作。各专业技术人员要及早与帮扶林农取得联系,摸清底数,落实措施,确保林草科技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篇13

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依托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办学的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建设。在学院组建龙江森工职教集团的基础上,建立由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黑龙江中林绿源科技有限公司及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的一线技术骨干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以此为工作平台,探索校企共同办学的实际运行方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利用学院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和项目优势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体,大力开展校企共建。以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让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切实参与到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共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通过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让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环环相扣,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形成专业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的运作机制,共同培养企业切实需要的林业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2 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专业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依据,校企双方共同深化以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紧贴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根本的人才保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促进林业技术专业持续发展。

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研究和尝试“双环境工学交替,四阶段能力融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改革。在充分考虑东北地区林业产业地域气候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三年(6学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学习、职业技能专项学习、综合技能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兼创业培训四个阶段,在校区和林区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

3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

校企双方开展对黑龙江省林业局和林业企业的随机抽样调查,对林业类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由专业教师、林业行业企业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职业岗位,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岗位分析表(表1)。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归纳确定岗位核心能力。

开发多门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针对性强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涵盖专业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教学条件等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多方面尝试“交互式”教学法、基于榜样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为林业技术专业不同课程寻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贯彻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单项目评价、多项目评价和综合项目综合评价等工具,全面实施以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指标的课程考核方法。

4 建设和完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学院企业办学的优势,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保障,坚持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利用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构建“教师进林场,师傅进课堂”教学团队培养方式。以结构优化为主线,以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双师”素质培养为导向,注重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和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的建设,将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支业务精良、专兼结合、行业认可的“双师”结构专业师资队伍。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