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

摘要:我国的林业产业化发展为社会主x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管理体制、经营理念、生产技术以及有限的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只有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化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中国林业产业化逐步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中国的林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林业产业化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因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的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 问题 解决策略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林业已完成了基本的转型,实现了现代化,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林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林业相关产业的布局,科学构建林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转换,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品质经营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完成林业的市场化经营,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稳定性和计划性,提高林业资源的生产效率,保障林业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

林业产业化的核心是森林资源,但我国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的占有率却很低,仅占世界森林资源的5%,而且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乱砍乱伐的现象,由于过度的砍伐使我国的森林资源更加匮乏。由于制度以及人力物力的因素影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而且我国的树木品种比较单一,在种植和培育方面投入不足,造成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种植保护出现脱节,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林业规模无法满足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林业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完善

我国由于体制的因素,林业属于国家所有,地方政府实施管理,企业和林场负责经营,各级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责、权、利的主体和所有权的划分,从林业的用地、生产经营以及产权的分配和使用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界定和科学的划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甚至部分企业无偿进行经营,过度开发国家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集体所有的林业用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开始分离,农户承包了林地后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对林业的种植与保护,因此无法达到林业长期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这些都制约了林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无法达到优化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主体是集体所有制的林业企业,从企业的组织结构到经营管理都不具备健全的组织功能,从生产到市场营销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在林业技术、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都无法真正的发挥效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期,落后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影响了中国林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使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无法达到化。

(四)林业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守旧的思维模式都制约了现代科技在林业产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林业技术人员不足,综合技术水平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同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企业设施设备落后,科技水平明显不足,对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解决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意识

对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优势进行扩大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树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意识,使人们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林业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流通环节进行优化,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为农民增收,为企业增效,为可再生资源增值,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使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政策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及时了解市场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掌握市场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利用科研成果挖掘林业产品的创新潜力,以此做为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同时政府做好扶持政策的调控,从宏观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合理配置林业资源,打破传统林业企业经营的局限性,建立健全林业产业化组织结构,完善制度和服务体系,制定林业产品深加工的管理政策,使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实现生态保护和节约资源,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三)增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培育

在林业产业化发展中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工作是重中之重,为了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必然要对有限的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同时要进行树木的种植与培育,利用先进的林业科技扩大林业的种植面积,培育林业新品种,建立林业资源种植和培育基地,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积极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强化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此提高我国森林资源占有率,保障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林业产业化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林业向现代化和产业化转型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林业产业化发展为社会主x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管理体制、经营理念、生产技术以及有限的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只有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化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中国林业产业化逐步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

摘要:林业产业政策涉及国民经济及时、第二和第三产业多个门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和十分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林业产业;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林业产业是集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复合产业集群,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型,战略性的特点。林业产业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基本方针;把实现“四增”作为政策目标;把提高林业投资回报率作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林业产业政策的特征

1.1 相对稳定性无论从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还是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来看,林业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要保障,林业产业政策需要具备相对稳定性。

1.2 协调性产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同一时期内不同的产业政策会作用于同一产业活动空间。森林资源是由多种资源组成的,林业产业也是由多产业组成的。

1.3 森林资源政策的基础性森林资源的培育在整个林业产业中居基础性的地位,它既是及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第三产业的物质基础。林业产业政策成败的关键在于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政策是否科学有效。

2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

2.1 林业产业结构政策分析林业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林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林业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来制定的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措施,它是林业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其目标是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政策是一个政策系统,其中包括产业结构长期构想,对战略产业的保护和扶植,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结构政策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化投入、科教兴林、对外开放的政策理念,逐步缓解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消费结构与产品结构之间的矛盾。

2.2 林业产业组织政策分析林业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依据林业发展的特定目标,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干预产业组织的各个方面,以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而采取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制定和实施林业产业组织政策,目的是优化林业产业组织结构,协调产业间及产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实现尽可能大的规模效益,保持市场竞争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我们要采取扶持、改造、重组等多种形式,扶植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产品品牌,以及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中型龙头林业企业。林业产业组织政策具有明确的结构目标和企业竞争力目标,通过推动森林组合这一产业组织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经济。

2.3 林业产业成长政策分析中国林业产业成长政策,是指有利于促进林业及时、二、三产业成长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投资扶持、信贷扶持、税收扶持等。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立了林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这只是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景,而要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实施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成长的扶持政策。林业产业成长政策的核心是充分体现政府对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使允许发展的产业和产品享有社会平均利润率,使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得到超过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这里所指的成长政策,既不是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更不是对森林经营者的施舍,而是从社会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根据林业产业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是森林经营者应当享有的政策。特别是森林经营者在公有林地上应该享有的权利必须以法律形式稳定下来。

2.4 林业产业布局政策分析林业产业布局是林业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林业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因地制宜,形成区域性林业产品合理布局。保障那些投资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产业;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形成分工合理互利协作的协调体系。在加快先进地区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差距。无论从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还是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来看,森林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要保障,林业产业政策需要具备相对稳定性。林业产业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排除为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所进行的适时调整,只是变动不宜过频。

2.5 林业产业扶持政策分析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完善实施国有林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积极扶持建设丰产用材林,珍惜树种等基地建设。健全森林防火,生物灾害防治,木材种质资源保持利用;林业良种选育繁殖、推广、使用制度。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合理制定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积极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加大贴息扶持力度,建立信贷担保机制,森林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加强产业开发科技支撑,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推动以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6 林业产业服务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疏通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鼓励为经营者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政府信息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咨询机构,规划评估、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生产者提供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服务。探索研究林材资源多渠道供给保障机制,建立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健全林业法律规范。

3结语

当前世界林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生态化、多样化、高度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世界各国林业产业政策启示我们,必须实行分类经营、实施长期规划、建立国家林业基金、吸收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行扶持和优惠措施、加强国有林经营,发挥林业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林业已经由传统林业逐步向现代林业发展和过渡。实现林业的产业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阶段,林业实现科学和健康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是解决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分析和解决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 发展模式 发展思路

一、林业产业化基础理论研究

(一)林业产业化基本概念

林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林业产业除了林木产业还有林木生产中的附属产品,林业产业的基础是林木产业,林木产业具有在生产和开发上的特殊性。林业产业化就是在林业生产的组织上和林业资源的管理上进行的科学化的管理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林业产业的开发和保护的认识正在逐步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林业产业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二)林业产业化的作用

一是增强了林业的稳定性和计划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宏观配置,林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和配置,提高了各个系统之间互相协作的作用,整体上更好地发挥了林业资源的生产效率。实现了林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高了林业生产的产出率,促进了林业产品市场的发展,保障了林业市场的健康和平稳。

二是完成了林业的市场化经营,实现了新的社会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林业产业化道路,使林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实现了林业生产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林业的发展。

三是提供生态环境产品,发挥公益效益。林业资源通过合理的配置和开发,在获得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保护。保护与开发并行,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二、我国目前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合作经济组织+林户

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通过同一区域内家庭之间的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生产。家庭主要以生产为主,依靠经济组织实现产品的销售,同时经济组织通过销售的市场情况,为林户的生产提供信息。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为林户提供生产信息、负责林户产品的销售和在生产过程中为林户提供技术支持等,实现生产、销售、布局、信息等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具有投资少、收益高的特点。在林户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之前,自发形成规模,适用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二)企业+林户

以企业为主导,以林户生产为基础,实现订单式的生产。企业负责销售和回收,通过这种合作实现企业和林户的双赢局面。企业通过对于林户产品的收购保障生产资料的来源,通过对于林户产品进行加工,从而使产品升值,获得利润。林户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将产品定向销售给企业,降低了林户的经营风险。这种模式下企业为林户分担了林户的经营风险,林户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供了生产资料的保障。企业的要求使得同一生产区域内林户生产产品单一而密集,这种模式具有专业化较强的密集型生产的特点。

(三)林业专业技术协会+林户

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下,技术协会主要对林户进行技术、信息和销售的支持,其主要的重点是对于林户的技术支持。技术协会的主要功能是对于林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

三、影响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探源分析

(一)资源因素

我国森林资源具有分布不均匀和人均占有量较低的缺点。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

(二)林业管理的体制因素

1.我国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不完善

及时,在林业中体现产权主体的国家、集体、经营合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界定不清楚,各级组织及机构与其管理者的关系也不清楚。第二,产权的客体,包括林业用地、林木、林业生产技术、林业生产条件在内的多种产权的占有、使用、分配、经营等没有明确具有法律意义和可操作意义上的科学划分。

2.林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集体所有的林地其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开始分离,林地以承包、“树随地走”等各种形式分到农户手中,农户成为最基本的产权组织单位。农户追求经济目标的短期市场化行为与农区林业的公益性目标就会有一定的偏离,无法达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

四、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一)明确林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

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环境改善为条件。引导广大林户走林业生产基地化、集约化、现代化的道路,实现林区农业在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思路

构建林业产业化模式必须遵循产业化内涵的发展思路,明确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发展思路,是引导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上要有新突破,在目标市场上寻找能够发挥林区产业比较优势的地位,并以此来引导林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选择和重点项目的建设。

(三)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原则

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模式,既要实现林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同时要注重资源可持续性的合理开发,不能以生态换效益,要保障林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分配资源。通过市场调整林业的发展路线,合理配置和使用林地资源。

五、制定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林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比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在生长周期上要远远长于农业。其次在产品开发上,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不但是林业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关乎到社会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为加强林业的保护和发展,国家应加强对于林业的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二)完善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

进一步推动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产权关系,在法律上确定生产者的合法经营地位,促进经营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保障林业市场生产和经营的平稳发展,解决生产经营者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化进程

完善林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林业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对于林业生产提供产前的市场信息,通过对市场供求信息的整体把握,为林业生产提供方向,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林业生产的效益,提高林农的收益。二是对于林业提供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推广和指导林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保障林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三是对于林业生产后产品的销售提供有效的销售渠道,加强林业产品的后续加工,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建立稳定健康的产业市场。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中国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实证分析

摘要:林业是一个同时涉及及时、二、三产业的行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林业也在高速发展过程当中,并且其产值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越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基于对年鉴数据的整理分析,分析中国目前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及两者间的关系等问题,以期为中国林业产业的后续发展及促进林业就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林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作为体现中国经济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也有许多经济学家研究了产业发展的规律以及劳动者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对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这两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经济学家们给予了很多不同的定义。本研究对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所进行的分析主要是依托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基于发展经济学中部分相关理论,分析三次产业的发展情况、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林业作为一个同时涉及及时、二、三产业的行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且产品种类多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木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中国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林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据资料显示,跨入21世纪以来,中国林业产业总值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对中国劳动力就业也作出了较大贡献。所以,本研究以期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中国林业领域目前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发展状态,以及林业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情况,并希望能为中国林业三次产业的发展及促进林业就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理论基础

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早在17世纪就已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1691年,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此后,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通过计量和比较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归纳得出该定理。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时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再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2]。

1.2 库兹涅茨法则

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欧美主要国家的长期统计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两方面着手进行了更进一步分析。他把及时、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A)、工业部门(I)和服务部门(S)。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及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和农业部门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第二,工业部门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而其劳动力的比重只是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占劳动力比重的上升或相对上升显著地高于其占总产值比重的上升度。库兹涅茨的研究更为深入,它除了说明农业劳动力比重普遍下降以外,也说明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以后,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只有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体现出较强的就业弹性[3]。

1.3 钱纳里-塞尔奎因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

钱纳里(H.B.Chenery)和塞尔奎因(M.Syrquin)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认为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产值和劳动力就业向工业的转换基本上是同步的,随着农业和工业产值份额的此消彼长,农业人口也相应地向工业转移;但在发展中国家,产值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主要反映在现代部门产值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高得多,而就业人数却较少[4]。

2 数据分析

2.1 变动趋势及结构偏离度分析

在1998~2010年间,随着国家对林业关注程度及支持力度的提高,中国林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根据历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的林业产业产值及林业系统从业人员数相关统计数据,结合中国“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经整理计算得出数据,见表1。根据表1中的数据,对中国林业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借助于结构偏离度,进一步分析了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关系。而结构偏离度是用来反映就业结构与产业产值结构是否处于对称状态的一种指标,可以用(某产业计算期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当期该产业从业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1计算得到结构偏离系数;如果结构偏离系数等于零,意味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偏离零越远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

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8~2010年间,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而且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林业产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2 727.8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增至2010年的22 779.02亿元,增长了20 051.18亿元,增长了7.35倍。其中,林业及时产业产值从1998年的1 903.09亿元增至了2010年的8 895.21亿元,增长6 992.12亿元,增长了3.67倍;林业第二产业产值从1998年的716.23亿元增至2010年的11 876.95亿元,增长了11 160.72亿元,增长了15.58倍,增幅及年均增长率均超过及时产业,且第二产业产值从2006年开始超过及时产业产值;而林业第三产业产值从1998年的108.52亿元增至2010年的2 006.86亿元,增长了1 898.34亿元,增长了17.49倍,增幅与年均增长率均超过及时、二产业。

随着林业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化,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在林业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占林业产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如表1、图1所示。林业及时产业产值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三产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第二产业比例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而这种变动趋势与前文所述的理论中所揭示出的规律也是相符的,并且产业结构还处在继续发展和不断调整之中。

随着林业的发展,林业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占林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也在发生着变化,变动情况如表1、图2所示。其中,林业及时产业在产值比例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从业人员的比例却略有增长;而林业第二产业在产值比例快速增长的同时,从业人员比例整体上却出现了略微下降的情况;林业第三产业在产值比例略有增长的同时,从业人员比例整体趋势则较为平稳。林业就业结构的这种变动趋势,与前文的理论存在着不符之处——劳动力份额的变动并未像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库兹涅茨法则所揭示出的规律那样变动,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较为不协调。

根据计算得到的结构偏离度(表1),可以看出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存在着不协调。林业及时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并且其值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可以认为该产业中还存在着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并且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赶不上经济升级的速度,进而使该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值还在增大;林业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为正且数值较大,而且此数值整体上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只是在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对于此现象,可以认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是更多地依赖于资本、技术等因素的推动,虽然吸纳人员就业的空间较大,但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却不强;林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是负数,但其值是逐步趋向于零的,这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在趋于一致;但还需注意到,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说明第三产业无法吸纳更多的就业,有时甚至可能会排斥劳动力就业,而根据库兹涅茨法则,服务业部门在产值份额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的同时,劳动力份额上升的幅度会较大,因此第三产业应是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一个很关键的部门,所以当前结构还必须进一步地发展和优化。另外根据钱纳里-塞尔奎因的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这种偏离现象,也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换先于就业结构转换的表现之一,只是在林业领域这一现象表现得更加显著而已。

2.2 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了解到林业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就业结构发展趋势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等情况,下面借助多元回归分析的手段,对中国林业产业发展对就业产生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为发展中国的林业产业助力,并使其更好地促进就业提供参考。根据历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得到1998~2010年中国林业从业人员总数及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表2)。运用这些数据,对林业从业人员总数与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来看中国林业三次产业的发展如何影响着林业从业人员数的变化。

根据表2数据,运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林业从业人员数与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其R2为0.968,拟合优度还不错,并且整个回归方程的F检验统计量值为44.562,通过了显著性水平1%下的显著性检验,整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还有部分回归结果见表3。

从该结果可以看出,中国林业及时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的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1%下的显著性检验,与林业从业人数显著相关;而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对林业从业人数没有显著贡献。林业及时产业产值的系数为-0.081,林业及时产业产值与林业从业人数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林业第三产业产值的系数为0.233,表明林业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1亿元,林业从业人员数就会增加2 330人,对于促进林业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林业及时产业是整个林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所以必须打牢林业及时产业的基础。然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林业及时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且其值有增大的趋势,说明在林业及时产业内已存在着剩余劳动力,且劳动生产率较低,表明应注重调整林业及时产业的内部结构,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保障进一步夯实林业基础的同时,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也是顺应发展规律的。另外,从多元回归结果上来看,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对林业就业的贡献不大;且前文的分析对此也有所涉及,可能是由于资本、技术等要素对产业产值的作用较明显,导致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较为有限;但是可以考虑将及时产业与第二产业更多地联合起来,以便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

对于林业第三产业,目前的产值比例还很低,对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也不够强,不过从多元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其对林业就业有正向贡献作用;而且根据理论基础及一些实践中的经验,相信林业第三产业在今后对吸纳林业就业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积极发展林业第三产业,如森林旅游休闲服务、林业生态管理服务、林业专业技术服务等内容,相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社会的进步、林业的发展,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将是十分巨大的,相信其对于发掘林业就业的潜力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第六届中国林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开发论坛隆重召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林业局党组人才强林战略,更好地发挥林业人才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深入探讨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的有效机制,由国家林业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和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林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开发论坛”于2011年11月29日在京召开。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努力推进林业十大产业转型升级”。论坛特邀了全国林业产业和人才开发方面的领导和国内知名专家、著名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和深度对话,探讨分析了落实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推动林业十大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理事长、中国绿化基金会副主席杨继平,国家林业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主任黄正秋,国家林业局人事司副司长蓝增寿出席论坛并致辞。

杨继平表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林业发展高度重视,林业投入逐年增加,林业政策不断完善,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实践证明,林业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论坛就林业产业发展和人才开发展开研讨和交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来进行深入探讨。这次会议,是一次高规格的林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开发理论研讨会,也为林业企业和涉林院校、林业科研院所之间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对促进林业产业良性发展,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人才开发和管理水平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副司长、全国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孙建作了当前我国林业产业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的专题演讲。演讲阐述了林业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前景。“十一五”时期林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4%,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现在面临的制约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环境,一个是资源。在四大基础材料木材、钢材、水泥和塑料中,唯有木材是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发展林业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这是时代的要求。我国是一个林业大国,却并非一个林业强国。我国林业发展现阶段的特点归纳为“创新、调整、低碳、和谐”;发展的中心是要提高我国林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内容主要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兼并重组,新兴产业发展成先导性、主导性的产业,服务业的大发展是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四个方面;林业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为木材加工业、森林旅游业、油茶产业、竹藤产业、花卉产业、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利用产业、木浆造纸业、林化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和沙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一是要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二是要落实节约优先的战略,三是要构建以绿色、环保、低碳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四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再生利用。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2012届全国林科毕业生推荐活动,数十家国内知名企业和院校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实现了人才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促进了林科毕业生就业工作。

此次论坛的召开,对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人才开发、为林业院校和企业搭建交流互动平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对于发展农乡林业生态产业刍议

1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1.1旧的思想和习惯制约了乡镇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

由于宁蒗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大部分林农仍保留旧的心态和悠闲松散的习惯,传统林业的生产规模小。受旧观念的束缚,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

1.2建设者整体素质低,科技水平落后

(1)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者大都属“种田型”,艰苦守业,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科技、管理、市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对林业生态产业建设比较熟悉,但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大部分乡镇林产企业的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人才技术缺乏,管理粗放,劳动生产力水平低,据调查,全县1056名乡镇林产企业职工中,大专占2.05%,高中占11.34%,初中以下的占86.61%,具有初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5.8%。全县绝大部分林产企业是微型企业;全县林产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133万元,每个企业仅有61.7万元,从比例看,企业数量不少,但都是规模小、竞争力弱、后劲不足的,缺乏抗风险的能力。全县乡镇林产企业大多粗加工,大路货多,高科技产品少,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管理不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更弱。

1.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和银行贷款。由于“贷款难”和“怕贷款”的矛盾,使林产业建设资金短缺。另一方面由于林产业效益不佳,更使企业投入不足,资金短缺。宁蒗虽然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但因缺资金而无力兴办林产业,只好靠卖森林资源过日子。3.4资源利用率低,环保形势不容忽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习惯于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重开发,轻保护;重使用,轻补偿,没有环保意识,只注重开发,不注意环境保护,不少林产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结果生态失衡,山体滑坡,洪水泛滥,人财物损失严重。

2对策与措施

根据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要实现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大发展,总的思路是: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依托林业资源优势,采取措施,大力建设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实现林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具体思路如下。

2.1解放思想要有针对性,因地制宜重发展

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较大的实际就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面对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加快乡镇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2)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不能“走过场”,也不能搞“花架子”装饰门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和科学发展理念。能做到辩证地认识和解决林业生态产业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地正视差距,用差距激发创业意识、发展意识。(3)进行市场经济教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竞争作为林产业内在的动力,不前进必然被淘汰,在发展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中,要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首先,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要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不动摇。宁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份,贫困面较大,至今还有14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以发展为主题;抓住发展不放松,不断扩大全县乡镇林产业的经济总量。尤其是要对贫困乡、少数民族乡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这些乡的林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宁蒗的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实现发展。

2.2走发展具有宁蒗特色的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之路

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近几年发展虽然很快,但总量不足,发展滞后;科技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效益差;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低,竞争能力弱;资金短缺,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发展的条件尚未形成。但宁蒗有丰富的林业自然资源,这是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极为重要的条件。只有立足本县资源优势,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使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实现发展。因此,走发展具有宁蒗特点的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之路,是宁蒗林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要走好这条路,关键要在发展特色经济上下功夫,即在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这“三特”上作文章,出成效。(1)树立只有依托宁蒗的特色森林资源,发展乡镇林产业,才能使乡镇林业生态产业有长足发展的思路。(2)结合全县15个乡镇的实际,以市场为导向,选准发展的突破口,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市场需求地“一哄而起”,盲目办厂,搞内耗,自起自落。(3)在培植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经济效益高、生态和社会效益好的群体优势产业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在发展特色林产品上下功夫,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叫得响、打得出” 的优势产品结构。(4)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应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扎扎实实地培植天然药物开发、林产品开发、无公害蔬菜开发、食用菌开发、林果产品开发、林下资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实行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5)大力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森林旅游经济是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要根据宁蒗县委、政府关于把旅游业建成全县支柱产业的要求,大力加强乡镇企业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和旅游队伍的建设,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乡镇林业生态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6)大力发展林业外向型经济。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致力于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2.3切实转变传统方式,推行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大发展

(1)处理好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要彻底抛弃传统的以大量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布局优化,提高乡镇林产业整体素质,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淘汰重污染、高消耗、布局不合理的产业,实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资源利用和保护制度,并加强管理和监督,以促进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2)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于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不能掉以轻心,要坚决克服那种“先发展,后规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想,坚持发展与保持并重的方针,大力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林产业,切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环境。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关于某县林业产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林业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按照林业可持续发展关于建立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目标,林业产业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实现“三大效益”协调发挥,才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进而实现以林养林的目标。我县是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农业一、关于“十一五”我县林业发展态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林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根本扭转治理与破坏相持状况的关键时期。一是林业六大工程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继续实施;二是实现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即将现有林份划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两类,商品林实行集约经营,公益林实行生态效益补偿;三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开;五是人工商品林采伐计划松开,林业产业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实施。按照我县《林业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我县十一五林业发展的主要思路为: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贵州省“生态立省”战略,立足__实际,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紧紧抓住国家林业“六大工程”的机遇,切实推进林业“五大转变”,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加强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森林生态旅游建设步伐,实现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挥;结合县内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研究实践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实现林业产值的更大突破。加强林业“三防体系”建设即森林防火、防止乱砍滥伐、预防林业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巩固建设成果。具体归纳为:以营林为基础,林政执法为保障,以产业建设为核心。

重点发展领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以县城为基点,延伸至万佛山省级森林公园、西部茶海森林公园、马瑙山古军事城堡等景区为线条,着力开发我县生态旅游。二是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座。以保护进化岩孔坝古银杏林为核心,力争十一五内申报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三是争取退耕还林计划。结合打造“西部茶海”战略,实施退耕还茶或林下种茶1.5万亩。四是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每年管护面积不低于90万亩。五是实施城郊风景林建设。以县城两山为中心,在现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提升绿化品位,力争在20__年实现一次性绿化。六是实现林业分类经营。首先是通过今年二类调查数据,将我县林业用地划分为两类即公益林、商品林。其次是着力进行商品林基地建设,力争通过低产林改造等建设、申报商品基地30万亩。七是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林业部份)35万亩。主要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进行实施,重点对五大河流进行绿化治理。八是进行林木产品的深加工。重点进行松脂加工和林木产品加工,稳步推进5000吨松脂加工和胶合板厂各一座,力争引进木模加工厂一个,在5年内引进建成2—3个年产1万立方米的林木深加工企业。九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建设,争取资金大力支持村寨绿化和茶园绿化建设。

二、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十一五”产业目标

近年来,我县林业建设主要以森林植被的恢复和重建为主,而在林业产业建设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应该说尚未起步。林业产值偏低,目前林业产值仅站全县总值的5左右(20__为1.15亿元)。这与我县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的现状极不协调。且林业产值的组成更是以传统的林副产品(如茶叶、经济林)为主,林业主要产品产值则更为低下。根据这一现状,“十一五”期间将应重点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和稳步推进传统林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增加林业产值,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实现林业产值达到2亿元。

三、我县林业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初步统计结果,我县有林地面积达到85710公顷,灌木林面积达到9418公顷,森林蓄积达到4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8.7,加灌覆盖率达到50.6。五年来,资源数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增加:一是商品林木禁伐后,林份的生长量大于消耗量;二是通过林业六大工程的实施,荒山变林地;三是退耕还林9.53万亩,从而相应增加的林地;四是县内发展的茶叶及经果林,增加了覆盖率。

目前我县林业资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林种、树种结构单一,纯林、马尾松林比例大,易受病虫害侵害;二是林份密度不合理,不是过密就是过稀,林分生产力偏低;三是布局不合理,北部多灌木林,林相质量较好一点的多集中在琊川、进化、何坝、龙泉、绥阳公路沿线;四是已发展的经济林由于经营管理技术、适地适树等原因,效益低下。

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当前,发展我县林产品加工业既有优势也存在困难,既是机遇亦是挑战。

1、优势分析:一是国家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实施禁伐6年多来,目前商品材计划已逐渐松开,争取商品林采伐计划变为可能;二是各级对林业产业建设越来越重视,产业政策越来越明显,如产权制度改革即将推开、森林分类经营战略进一步明晰;三是我县有大面积马尾松林,县内气候、土壤适宜马尾松生长,对建设速生丰产林非常适宜。马尾松是生产品质纸和胶合板的很好的原料,也是坑木原料。

2、劣势分析:一是国家对木材仍然是实行限额计划采伐,对计划控制得比较严,这也是国家妥善处理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两者矛盾的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如十一五期间,国家下达我县的商品林生产计划每年蓄积量只有20__0余立方米,如需增加采伐计划,则需另外争取,能争取到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二是由于多年来农民在林木的经济效益上还未获

得多少利益,因此对营造速生丰产林和森林集约经营的意识不高,积极性不够,难以自发规模地营造和经营速生丰产林;三是现有林业产权制度和分户经营的现状限制进行规模经营,不利于集约经营,这是我县林份质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五、关于我县发展林产加工业的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所述,我县发展林产加工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结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必须将发展林产加工业作为今后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来抓,重点是结合林业产业政策作好基础性工作和项目对接工作;

二是积极争取速生丰产林、低产林改造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搞好我县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区划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2—3家木材深加工企业,为扩大林木生产加工规模打好基础。

三是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上档次、上规模的木材深加工企业,鼓励投资方通过收购、土地(山林)入股等形势建立其自身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实现公司加农户的规模经营和产加销一条龙。提升林木附加值和产品的产地增值。

四是规范管理,严格控制和限制经营性小作房粗加工木材生产,农民自用材部份来料加工则应采取保护和管理并举的措施,搞好布局方便农民群众。

总之,林业产业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林业建设的组成部份,应是相互相承,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只是在林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侧重不同。因此,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在实施林业产业建设过程中宜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和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方针,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毁了多年来的生态建设成果,同时也要避免单方面追求生态效益而降低了市场对促进林业建设的重要作用。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

县人民政府:

1月12日,__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林业和园林局局长向国宏同志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__县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听取了县人大常委会农业工委《关于全县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会议认为: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依托全县得天独厚的林业优势和多年来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因地制宜、科学实施。目前,全县林业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尤其是林业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延伸、拓展,形成了以川珍实业、唯鸿食品为代表的林业产品加工企业,林业特色产业促农增收呈现强劲势头。全县林业特色产业正在由粗放型、单一化向多元化、科技化、生态化、特色化的林业特色产业强县并重发展。

会议指出:当前,我县林业特色产业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对林业特色产业认识不到位,产业布局不科学、结构不合理;二是林业整体管护工作有待加强。管护责任缺位、管护力量缺乏,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科学技术普及不深入,懂技术会管理的干部及科技人才少,只栽不管或重栽轻管现象较为突出;三是新型生产、投入、经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没有规范的《章程》,没有正常运转,在管理方面与农户的权益关系,特别是“责、权、利”不明确。四是监管指导工作需进一步落实。部分乡镇自主采购种苗、品种,质量监管不到位,非示范片种苗栽植不规范,技术指导不到位。五是对乡镇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会议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林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是扭住林业特色产业发展不放松,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全县林业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使广大群众变被动主动,自觉参与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真正把__变成林业产业强县。二是制定切合__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从长远上考虑并完善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目标管理,因地制宜,根据乡镇不同产业制定产业差异分类考核机制,逗硬考核制度,强力推进全县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真正实现林业大县和特色产业强县并重发展。

(二)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新型的投入、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一是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加大非耕地流转力度,不断壮大新型的投入、生产、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经济实体。二是针对不同合作组织,按照不同的方式,理顺“公司和农户”,“公司和基地”,“公司和基层组织”之间的权益关系,按照《章程》和法律规定做到社有《章程》、户有合同,各司其责,共同推进产业发展。三是完善新机制,加强对新型的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其正常运转。

(三)强化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职责。一是加强宣传、强化措施,逐渐改变部分农户重栽轻管现象,积极主动搞好管护。二是县人民政府应根据乡镇发展的不同产业下达目标责任逗硬考核,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措施,加以落实,尤其是要加强对银杏、油橄榄、核桃等重点产业后期管护的督查。三是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做到乡、村、社、农户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四是落实适量的特色产业管护经费,确保林业特色产业管护投入。

(四)加强品种改良工作,确保全县林业特色产业良性发展。一是巩固现有的核桃优良品种“__1号”的培育和推广工作,力争二至三年内“__1号”在全县普遍推广。二是推广“豆果、科拉蒂”等油橄榄优良品种,提高油橄榄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培养和推广森林种植新品种,不断壮大全县森林经济产业。

(五)强化科技培训,提高产业服务质量。一是广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确保引得进来留得下,使之服务于全县林业特色产业。二是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给他们提供良好平台,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划片区、包产业,要让他们全心投入林业特色产业工作。三是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培养人才,组建专业服务队伍,指导各乡镇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四是抓好层层培训,加强乡村干部和产业大户的技术培训力度,要使每一个乡村干部懂得1-2门林业特色产业实用技术,林业产业大户每户要有一个懂技术的“明白人”。

(六)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畅通产品销售渠道。一是继续抓好“川珍实业”、“唯鸿食品”等特色产业加工企业技改工作,不断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二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不断畅通林产品的销售渠道,确保全县林产品产得出来,售得出去,为全县林业特色产业提供品质的销售服务。

以上审议意见,请县人民政府认真组织办理落实,并于2016年5月底以前将办理情况书面报告县人大常委会。

__县绿化委员会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对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分析

1 生态建设关乎到林业的发展速率

在九八年的时候,我国发生了特大的洪灾害,那时候很多的田地和民居被毁坏,其破坏非常的严重.我国大部分的省市都受到了这次灾害的影响,不论是人身伤亡亦或是经济损失都是非常严重的。在新的时代开始之后,我们又面对着扬沙等等的一些恶劣气候,导致一些机场不得已而停运,交通受到严重的影响,它的频率是非常高度,同时干扰区域也非常宽。而在零八年的时候,广大的南方区域经历了百年难遇的雪灾,此时我们不禁想到,气候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多么的严重。

透过洪灾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植被破坏.透过沙尘现象我们能得知的是沙漠化.气候变化背后是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事实上,中国的生态危机远不止此,当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温室效应加剧等六大生态危机,每一样都与森林的植被破坏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木材生产为主一直是中国林业的首要任务。中国林业的状况产出多于投入,中国生态的状况破坏大于治理,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1)资源根基较弱。具体的体现在人均的资源总数非常少,而且品质较差,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工区和东北地区,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2)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仍相当尖锐,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3)林业投入长期不足。(4)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集中,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5)他的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2 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随着社会发展,规定任何的进步都要在资源可以承受的区间之中开展。同时,要在可持续的前提之下,带动社会的高度进步。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如何认识和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而且,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和对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1 关于产业和生态间的有机关联 产业和生态间是一种矛盾的关联,此类矛盾现象的存在关键是因为人在开展生产活动的时候,不一样的利益方向和每个个体的利益不一样而导致的。

2.2 两者间的带动作用 在开展林业活动的时候,两者间不仅仅存在上述的矛盾联系,同时最为关键的是一种互相促进的联系。此类联系具体的体现在如下的一些层次之中。它们都是将森林当成是发展的背景的.对于生态创建来讲,它的关键活动是将植被复原,提升总数,提升林业的品质,切实的体现出它的生态意义。如果离开林业的话就不能够体现它的本质意义。对于产业的进步来讲,它是将林业的资源当成是背景的,假如不存在这些资源的话,就无从谈起产业了。此时就更加的不能发展了,它们是一种互相依靠的关联。

该项生态创建工作是林业化的前提,它们彼此间的关联是由林业的功效以及意义和所处的位置来明确的,森林是当前地表之中生态体系中构造最为繁琐,功效最为的体系,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工业原料的基地,是动物的栖息场所,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环境卫士”之称,是天然的“过滤器”,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组合。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了林业产业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这两者保持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依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发展,那么从本质上来说,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便是生态经济学中所涉及到的生态经济效益。尤其是在现代化的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说能够把将林业自身的发展与生态建筑这两个方面结合,那么就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升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也就是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统一,促使这两者能够充分结合,互相补足。不仅较大限度的保障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还使得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提升。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分析镇安林业产业发展困境及措施

镇安县位于陕西南部秦岭土石山区,属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气候温暖,林业资源丰富。为加快镇安县林业产业的发展,针对该县实际情况,决定在山上做文章,制定了一系列围绕“山”字的指导性方针和政策,以利于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种、林龄组成不合理

全县现有林种中,除1949年以来累计保存的人工林68056hm2外,其余占总数77.90%的是破坏以后恢复起来的以栎类为主的天然次生林,现有用林49401hm2。其中,幼龄林占48.5%,中龄林占41.8%,成熟林占0.14%,近成熟林占9.5%。

1.2低产林多

全县有蓄积的林地共231314hm2,活立木蓄积共8869056m3,由于林相差,不但蓄积少,而且出材率也低,平均仅28.2m3/hm2。全县经济林22057.8hm2,面积较大的板栗,挂果面积3.37万hm2,平均单产307.5kg/hm2,且70%以上为低产林。

1.3林业生产技术力量不足,经费欠缺

全县林业用地290472hm2,现有林业技术人员仅133名,每人平均负责面积高达2184hm2,极不适应生产的需要,有许多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无力经办。经费不足,特别是用材林经费严重不足,是镇安县当前林业建设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实践证明,一味“向钱看”单一抓经济林,并对经济林采取高补助的办法,势必排挤了用材林,结果造成林种比例失调,林种树种单一,生态恶化,降低了森林各方面的防护性能。

1.4市场营销和产品深加工机制不完善

没有龙头企业,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容易出现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和产业效益的正常发挥。

1.5管理粗放

用材林和经济林木的综合科管都比较粗放,病虫每年造成的损失在20%以上,施肥跟不上,单株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1.6经济林品种混杂,良莠不齐,良种所占比例低镇安县虽属核桃、板栗、油茶、茶叶、生漆适生区,种质资源丰富,但是大部分树种跟不上国内国际市场品种化发展方向的步伐,符合外贸出口的产品太少。

1.7密度过大,产量低用材林密度过大,未进行抚育间伐,也忽视了次生林抚育改造。经济林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多属群众自发栽植,密度过大,随着树体的增长,影响了树冠的扩张和通风透光,加重了病虫危害,结果部位少而且逐年外移,直接影响了产量和收入。

2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走信息产业化开发之路结合镇安县实际情况,首要问题是解决认识问题,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林业开发产业工作真正提高到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农业的战略高度,进而转变观念促进发展。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镇安林业特色,让投资者来镇安投资办厂,扩大产品销路。

2.2增加科技投入,走质量、效益开发之路

2.2.1突出重点,狠抓基地建设。培养后备资源,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经营,结合流域治理工程,生态治理、退耕还林工程,采取工程规划,狠抓集中连片工程和良种建园工程,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坚持科学整地,用良种壮苗精心栽植,及时管理,确保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2.2.2面向市场,狠抓良种建设。首先从优化品种结构入手,今后建园必须采用良种建园,加大嫁接改造力度,大力推广良种,确定适宜发展的品种,创立有镇安特色的品牌产品。

2.2.3效益当先,狠抓综合科管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林业综合科管工作作为一件主要工作拿在手[!]上,确定领导,制定硬件目标,严格考核。加强次生林的抚育改造、人工林抚育间伐、封山育林以及对经济林的“垦复、除草、施肥、修剪、防病虫”等综合科管,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2.3积极内引外联,走市场经济开发之路

首先必须使分散式、单一化生产向规模式、多层次、市场化方向转化,大力发展林、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形成产、加、销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格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本地产品的知名度,创立国内外市场的镇安品牌。

2.4科技经验丰富,走科技开发之路

加强林业科技人员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组织林业科技和管理人员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专业有关方针、政策技术,学习林业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达到既会管理又能科学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合格人才,走科技开发之路。

2.5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之路

建立健全群众性的护林组织,在主要林区,恢复半脱产护林员建制,严格履行林木采伐审批制度,凭采伐证采伐,凭运输证运输,把森林消耗量控制在生长量以内。根据该县实际情况多在“山”字上下功夫,从而达到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的。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措施

1森林利用率低下,资源短缺加剧

我国东部地区几千年来主要种植的是常绿阔叶林,现在种植较多的是衫松,植物群落进行逆向演替之后,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林种、林龄结构不合理,用材林面积占77%,限制了森林多功能的发挥,中、幼龄林面积占71.12%;可采资源面积不足全国林分总面积的10%,60%的木材采自中、幼龄林,严重削弱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能力。一方面我国森林资源不足,另外一方面,森林资源利用率低,两个方面的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基础性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制约了以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基础不牢的及时产业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瓶颈。

2科技进步水平低,企业创新能力弱

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全国林业系统各类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13.6%,远低于其他行业,更低于发达国家同行业30%以上的水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程度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贡献份额和成果转化率分别仅为20%,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40%的平均水平。新兴产品和尖端技术研发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产业科技投入少,尚未形成长期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

3生态问题严重

在我国大力发展林业的同时,一些资源短缺问题以及生态破坏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由此看出,森林不仅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水。

4我国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林业的措施

4.1林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保护自然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越来越高。林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在发展时必须遵守生态准则,要在经济和环境的协调中平衡发展。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等功能。

4.2我国发展林业产业的措施

4.2.1正确处理林业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林业产业就其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而言,主要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而林业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面对这种情况,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

4.2.2在发展林业产业时,要考察当地林业的具体情况,深入探讨发展前景,科学规划。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则,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突出专业化生产,明确林业各类林业产业区域发展重点与特色。

4.2.3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发展非林非木产品。森林除提供木材产品以外,还为社会提供多种林副产品,木本粮油、野生干鲜果、野菜、蘑菇等,还可以林下放牧与开展养殖等多种经营,均可逐步形成产业。

4.2.4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强化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生产素质,尤其需要强化[:请记住我站域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4.2.5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强化生物技术和加工技术的研制与推广。加大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对林业产业发展拉动力强的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开发并积极推广应用,使之产业化。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选用国际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及装备,减少污染物的发生和水资源消耗,努力做到废水达标排放,并通过“以新代老”等措施,确保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削减。完善并执行林业产业发展法律法规。必须完善林业立法,建立健全林业各项法律法规,使林业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相应配套,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使林业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行政。

5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应极力改变林业产业依靠破坏和消耗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使其朝内涵式的方向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林业是一种特殊产业,投资周期长,收效慢,仅仅依靠自筹资金发展难以见效,还需要国家对林业产业的大力支持,较大化的实现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的效益。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在针对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先从林业产业集群的内涵角度出发,在这一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存在于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将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作用落实到实处,为林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在当前我国贵州省等地区已经相继实施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并且通过对实际应用效果可以看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对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性作用,而且还能够为当地人民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虽然贵州省在当前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我国其他一些省份或者是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结合贵州省现有的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借鉴一些其他地区比较良好的发展模式,对林业资源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为贵州省的林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还能够促使林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应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1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虽然当前贵州省在我国现阶段林业产业竞争中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在该省份意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时候,其本身在林业产业的发展上,也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通过对贵州省的林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的产值每一年都在上升,其本身在林业产业发展结构上也逐渐朝着合理、科学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在实践中一些特色林产业已经能够在地理上形成具有其本身独有特色的集群态势,比如森林生态旅游业、森林食品加工行业等。除此之外,在针对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时,本文主要是根据林业三大产业对其进行划分研究。

2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贵州省在林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并且其本身的发展势头也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但是不可否认,在当前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对其本身现阶段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阻碍性影响,同时还会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对现阶段林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主要对其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林业产业集群提供的培育、成长环境相互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联系[2]。市场需求是林业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动力,也就是说利用市场消费可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但是当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对林产品的需求结构越来越多样化,不仅要求质量、安全等一些基本要素能够符合人们的需求,而且还要能够体现出一些个性化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贵州省的林产品市场已经逐渐从卖方主导的市场转变成为以买方作为主体的市场。为了在市场中获取到相对应的生存机会,林业企业就会逐渐选择分工或者是以合作的模式作为主要经营模式[3]。林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应用正是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促使林业经济市场环境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优化,而且还能够较大限度为林业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障。

3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3.1加快技术创新,培养多层次人才

在当前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林业产业集群想要得到有效稳定的发展,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针对贵州省现阶段的林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技术的创新非常重要,同时要加强对多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当前林业产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相互之间的优胜劣汰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企业如果在这之中没有占据有利位置,就会被一些实力强的企业所淘汰[4]。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贵州省林业企业要意识到人力资源在其中的重要性,为人才提供更多可以接受培训的机会,这样能够为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3.2科学规划布局,分类引导,促使林业产业集聚

林业产业集群模式在规划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保障集群模式的应用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产业集群模式在具体落实中要求与其相关的企业要针对某一地域进行集中操作。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与贵州省的林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并且符合实际要求的林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与此同时,将林业产业集群作为贵州省林业产业发展战略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在对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和布局的时候,要对企业与生产资源相互之间的成本进行综合性考量,尽可能在实践中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5]。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一些社会经济、城市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等一些因素进行考量。这些因素在林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因素的存在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甚至是扩大产生影响。

3.3优化投资环境,搭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平台

为了促使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意识到林业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并且在实践中要尽可能对投资环境进行完善和优化。政府要在实践中与贵州省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之后,构建林业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以及具体推进实施的机构,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对贵州省内部的一些林业企业起到良好的协调性作用,而且还能够为省内的一些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在该平台的构建以及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够对林业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性作用,同时还能够与集群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结合。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平台的深入,能够逐渐将其作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促使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模式得到有效的推动发展,而且还能够为贵州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提供基本性保障。在保障林业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促使林业企业在其中也能够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针对当前贵州省林业产业集群现状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其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部分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本身的发展被制约。针对这一现状,贵州省政府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特别是要将林业发展战略计划作为基础,与林业产业集群模式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贵州省林业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为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在实践中要积极创新林业产业集群模式,在保障与时俱进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林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任继胜 单位:思南县孙家坝镇林业环保站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及经济贡献的比较

摘要:文章依据1999—2015年我国三大林区林业产业发展数据,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三大林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分析了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三大林区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对各大林区林业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素质以及区域竞争力优势的分析,提出了各林区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若干措施,为我国林业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贡献

0引言

现代林业经济理论一致认为:林业产业三大产业结构分布以及内部次级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一国或区域经济经济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度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保持合理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也会促使林业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1]。为了落实新时期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战略,适当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措施[2]。我国三大林区包括南方林区(东南林区)、西南林区以及东北林区,根据2015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可知,三大林区的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和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相应总量的55.90%、62.76%和69.15%,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南方林区或者全国范围的林业经济分析,对林区之间的比较研究缺乏,因此无法厘清主要林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及劣势。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三大林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探讨了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三大林区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根据三大林区各自特征,为全国以及区域林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提供决策参考,以期实现我国林业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1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1.1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模型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相继提出动态偏离一份额分析方法[3,4],并由Dunn等学者在之后进一步加以完善[5,6],是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本文根据该方法原理,以三大林区为研究区,以全国为参照区,分析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劣及自身竞争力强弱。

1.2多部门经济模型

葛新元等在研究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提出了多部门经济模型[7],靖学青运用此模型定量测度了长江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8],黄烈亚等分析了全国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及其空间差异[9]。该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纵向比较或同一时段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而非在于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水平。

1.3数据描述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1999—2015年的历年《林业统计年鉴》中我国三大林区各省区的林业总产值及林业内部一、二、三产业产值。我国三大林区为南方林区(东南林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其中南方林区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十省(区);西南林区包括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由于西藏历年相关数据缺失过多,再加之林业产值过少,对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总体变化趋势影响不大,所以本文对其不予分析;东北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由于从2003年开始木竹采运业产值计算到林业及时产业中,在此之前的年份该指标计算到林业第二产业中,因此将1999—2002年木竹采运产值从林业第二产业中扣除,加总至林业及时产业当中。为了剔除价格变化对产值的影响,对各地各项产值以上一年为基期进行调整,其中物价指数依据历年以可变价格计算的各类林业生产总值和林业总产值指数推算得出,历年以不变价格计算各类林业生产总值由物价指数和以可变价格计算的各类林业生产总值推算得出。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南方林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及全国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6215×103亿元、2.2092×102亿元、3.2918×102亿元和3.1877×103亿元,到2015年分别增长到了3.2225×104亿元、4.1688×103亿元、4.6532×103亿元和5.9363×104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49%、13.02%、12.04%和13.76%。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1999年的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64.31:32.90:2.79和67.91:28.72:3.37,从2003年开始,林业及时产业比重持续下降,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到2015年分别调整为25.78:56.12:18.10和47.48:30.55:21.97。其中南方林区林业产业结构重心由及时产业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共转移23.22个百分点,西南林区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共转移18.6个百分点,由此得出南方林区的产业结构变动程度要大于西南林区。而东北林区的产业结构变动程度极小,三次产业比重由1999年的40.90:44.98:14.12调整为2015年的40.48:44.18:15.34,在林业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三次产业比重也始终保持在平稳状态。

2数据处理结果及分析

2.1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以三大林区为研究区,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参照全国评价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劣,分析其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林业产业及三次产业累计动态偏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1.1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根据1999—2015年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累计动态偏离分析结果(见下页表1),从林业产业(三次产业总计)的累计情况来看,南方林区的总偏离量(883.28+886.15)大于0,西南林区(66.95-79.35)与东北林区(1599.34-2883.48)均小于0,说明南方林区1999—2015年累计的林业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林业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而西南林区与东北林区均低于全国林业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西南林区的结构偏离分量(-79.35)小于0,南方林区(883.28)和东北林区(1599.34)均大于0,说明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较差,而南方林区和东北林区则具有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南方林区(886.15)和西南林区(66.95)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均大于0,而东北林区(-2883.48)小于0,说明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具有竞争力优势,而东北林区不具备此优势,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的构成相当复杂,实际上竞争力偏离量包括了除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其大小由生产率水平、投资规模、产业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东北林区已具备了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要通过对除林业产业结构之外的各个方面进行完善,来逐步加强其林业产业竞争力优势。

2.1.2三大林区三次产业结构优劣及竞争力差异分析

从林业三次产业1999—2015年的累计结果来看,南方林区林业及时产业的总偏离量(-7539.72-851.77)、结构偏离分量(-7539.72)和竞争力偏离分量(-851.77)均小于0,表示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南方林区1999—2015年累计的林业及时产业增长速度较慢,产业结构素质较差且不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同样,南方林区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快且具有良好的产业结构素质,但林业第二产业不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第三产业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西南林区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且具有较好的结构素质,林业及时产业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且结构素质较差;区域竞争力方面,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而第二产业不具备。东北林区林业及时产业增速缓慢、结构素质差且不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林业第二产业增速较快,有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但不具备竞争力优势;林业第三产业增速缓慢且不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但是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较好。

2.2三大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上文对三大林区间林业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挖掘产业结构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应用多部门经济模型。从平均水平来看,西南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其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Z值与S值的均值分别达到了3.0865和17.2948;南方林区居中,其Z值与S值的均值分别为1.4291和11.9161,通过数据描述已知南方林区的林业产业结构变动程度要大于西南林区,但其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小于西南林区,说明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取得了更好的成效,而南方林区的年均增长率(14.49%)大于西南林区(13.02%),说明南方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低于西南林区,但其他诸如资金、劳动力、科技的投入以及政策等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要远远大于西南林区。东北林区的Z值与S值的均值分别为0.5034和5.4038,其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虽然较低,但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东北林区有较高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因此只需保持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从其他方面着手,稳步提高东北林区林业产业产值。从平稳性来看,西南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较大,其Z值和S值的标准差分别为6.2474和68.1376,极差分别为23.3982和299.0649;南方林区居中,其Z值的标准差和极差分别为1.9314和6.0574,S值的标准差和极差分别为2.8518和11.0056;东北林区最小,其Z值和S值的标准差分别为0.6520和1.9473,极差分别为2.2823和7.3090。

以2003年为界,1999—2003年三大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都相对有较大波动,2003—2015年南方林区与东北林区都趋于平稳,但西南林区2003—2006年波动幅度很大,这可能是由于2003年以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此时南方林区与东北林区已经有比较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通过林权改革这一政策的实施,林业产业产值可以稳步增长,而西南林区之前的林业产业结构可能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其2003年以前的林业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0.49%,因此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2002年西南林区林业三次产业比重为85.53:12.02:2.45,之后林业产业结构重心由及时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调整为2006年的53.54:32.72:13.74,此举措使2003—2006年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52%,远远超过1999—2015年的平均水平(13.02%),从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值来看,S值从2002年的-232.4521增长到了2003年的57.4575,2006年以后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Z值和S值也随之变小且趋于平稳。由上述分析可知,林业经济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向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并在其影响下周期性增长。

3结论和对策建议

3.1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9—2015年我国三大林区林业经济增长、林业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优势的强弱,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

(1)与全国相比,南方林区的林业产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西南林区与东北林区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大林区的林业及时产业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方林区与西南林区的林业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快,而东北林区则相对较慢。

(2)南方林区与东北林区均具有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但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较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的结构层面,三大林区的林业及时产业结构素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有较好的结构素质。

(3)除东北林区外,南方林区与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结构均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但在三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方面,仅有西南林区的林业及时和第三产业,及南方林区的林业第三产业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

(4)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其林业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是西南林区,其波动幅度也较大;南方林区贡献位居第二,波动幅度也居中;东北林区产业结构贡献最小,但相对最平稳。通过分析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趋势,得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和产业持续发展的正向拉动作用比较显著;随着林业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深度优化势在必行,从而促使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逐渐上升,产业结构也逐渐合理,使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动贡献也再次变小。因此,林业经济增长变缓是促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同样也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使林业经济周期性增长,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3.2对策建议

(1)南方林区林业具有及时产业增长缓慢、结构素质差的特征,且与其他林区相比缺乏区域竞争力,但其拥有雄厚的及时产业基础。为实现林业资源转化能力的提升,要以林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为基础,同时加强对林业的投入和管理,切实保障林业及时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完善;要注重林产加工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带动以林产工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此外还要重视以森林旅游业为重心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以便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

(2)西南林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较大,因此要推动资源优势的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林业发展模式。同时,要切实强化森林培育力度,规范森林经营措施,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深化林业科技创新并提高科技含量,以推动林业及时、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为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东北林区蕴含丰富的森林资源,2015年活立木蓄积量占到了全国的18.27%,但其资源优势未能实现向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转换,林业产业总产值只占到全国的7.84%,这主要是由于“天保工程”的实施缩小了木材生产的规模。目前木材加工业仍是东北林区的主导产业,且面临生产要素分散、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的发展瓶颈,林业产业效益本身就不高,木材生产规模的退化更是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在保障林业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将林木培养、经济林产品种植和采集等作为培育重点,优化及时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次级产业,整合优势次级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内部格局;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规划与投资建设,实现东北林区的产业重心向以森林休闲等行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转换。

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经济林研究》2017年第2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乌兰察布市林业产业及时、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并指出乌兰察布市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科学规划、生产集约化程度低、资金投入少及配套体系建设跟不上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乌兰察布市林业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林业产业;问题;对策

1林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乌兰察布市注重发挥地理位置优越和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在确保林业生态效益发挥的同时,以经济林、育苗、森林食品药品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经济林面积已发展到2.1万hm2。育苗面积达到3809.5hm2,年产各类育苗3.5亿株。种子生产面积达到了2.1万hm2,年产3.8万kg。建成部级森林公园2处,自治区级森林公园2处,湿地公园700hm2,自然保护区79670hm2。目前,灌木饲料林达到了19.48万hm2,已在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建立了柠条饲料加工基地,日产柠条饲料颗粒60t。林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林下种植涉林面积178.5hm2,养殖涉林面积704hm2。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利用取得了初步发展,养殖野鸡、珍珠鸡和貂等野生动物17840头(只),年产值1036.3万元。

2林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林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财政对林产业发展投入能力十分有限,项目补助资金很少,向上争取到的产业发展扶持项目也很有限,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缺乏科学规划。经济林是乌兰察布市林产业发展的重要树种,目前,经济林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低效经济林多,高效经济林少。许多地区发展经济林树种和品种,采取野追随冶行动,缺乏对市场的长远考虑,盲目生产,导致增产不增收。而本地的一些名、特、优树种、品种,地理优势未能得到发挥。三是缺少龙头企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加工企业多以原材料加工和粗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不高,经营方式粗放,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品牌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附加值小。四是配套体系建设跟不上,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淤市场建设跟不上,经营规模小,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存储能力和流通服务水平相对较差,影响林产品的流通。于林业技术、信息、生产资料服务体系不完善。盂先进的森林培育技术、林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普及应用落后,不适应现阶段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榆农民的科技素质也与现阶段的要求不适应。五是资金投入少,投融资渠道不畅。国家投资侧重于生态建设,用于产业建设的投资少,政策性贷款争取难度大。

3发展对策及建议

3.1规范灌木饲料加工

围绕后山5个旗县,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化德县、商都县和四子王旗,以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依托,大力营造以柠条为主的灌木饲料林,加强抚育经营,提高饲料林质量和产量。积极研究探索灌木林开发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培育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促进灌木资源的转化增值。充分利用柠条、杨柴等灌木资源,发展灌木绿色饲料加工业。一是严格按照乌兰察布市林业局下发的叶柠条人工林平茬抚育技术指标与要求曳文件通知进行平茬,在前山地区可以适当缩减柠条平茬周期,提高柠条资源利用频度和平茬机具及粉碎机具的效率和耐磨性。二是为了稳定原材料价格,按照生产设计能力低要求流转原料基地,并且按照合作模式和拥有林地的农民再建立一部分产业联盟。对企业的原料基地实行现代化、规模化种植与管护,以提高单位产量保障原料供给,稳定原料价格。

3.2发展特色经济林

在前山地区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多树种、多品种、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林示范基地,突出抓好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重点建设金红苹果、黄太平、李子、山杏、沙棘、枸杞等经济林基地,为果品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在凉城、丰镇、集宁和卓资县等地建设设施林业基地,大力推广樱桃、葡萄、李子等设施林业建设。

3.2.1加强林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扶持林果企业建设仓储、物流、冷藏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鲜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改善林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温控设施。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的高效对接,提高流通效率。规划建设1万t规模的保鲜库,改善乌兰察布市果品内地销售存在的运输距离远、运费成本高等问题。

3.2.2建立健全林果业服务体系

结合当地主栽树种,分批次、分内容,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培训,发挥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的作用,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果农种植、生产专业技能。通过传授实用技术,提高综合服务队伍的业务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能力强的林果综合技术服务队伍,为林果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提高林果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3.2.3积极培育林果龙头企业

立足现有的林果资源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品质资源向乌兰察布市聚集,引进外地企业到乌兰察布市开展果品精深加工生产,依托乌兰察布市品质果品为原料,开发药酒、沙棘饮料、枸杞补品、杏仁饮料等绿色林产品,加快提升林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行业集中度,改善乌兰察布市存在的野散、乱、小、弱冶现状,实现规模经营,加快形成一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林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基地结合,带动基地和农户,提高带动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共赢。

3.3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

在原有果树、杏树等经济林基地内,果树未达到盛果期时,在林下大力发展药材、食用菌种植。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在林带间种植中药材和紫花苜蓿、沙打旺等品质牧草,扩充饲料来源,增加林农收入。在乌兰察布市周边地区结合苗圃建设发展林下种苗花卉培育,积极引进、推广、培育新品种,推进全市绿化美化进程。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绿色、无公害的林下养殖业,提高林地利用率。在柠条、杨树、针叶树面积集中、林下虫草较多的地区重点发展林下养鸡、猪等。

3.3.1政府牵头,部门配合

成立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协调产业发展相关工作。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项目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科学地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

3.3.2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大力推广野龙头企业垣基地垣农户冶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选择2耀3个种养户基地作为示范点,重点培育,使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全市林下经济发展。

3.3.3技术先行,强化服务

一要搞好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养户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同时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要搞好资金服务。市财政根据需要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要搞好市场服务。成立行业协会,建立市场预警机制,较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作者:刘云计 单位:乌兰察布市林业产业化办公室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发展

摘要:

发展绿色经济已经在全球达成共识,研究绿色经济与林业之间的关系可促进林业的稳定、高效发展。本文阐述了绿色经济的内涵,探讨了林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及挑战,阐述了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成果及展望。

关键词:

绿色经济;林业;机遇;挑战

1绿色经济背景

1989年,“绿色经济”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的《绿色经济报告》中,对绿色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从长期上来看,能够改善人类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时不会使后代面临生态稀缺性和环境风险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指的是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了环保产业之外,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进入,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一些绿色制度和行为[1]。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经济行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尤其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出台规划开展行动。英国在倡导低碳、低排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美国以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题,制定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印度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韩国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日本在逐步扩大“环境产业”市场规模[2]。

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部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4.3林业发展资金将更加充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