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实用13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1

自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之后,“中国梦”成为国人乃至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并且在各类工作实践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践行“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事实上“中国梦”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景,其实现必须要建立在扎实的根基之上,从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无疑是实践“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实践“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1],今天代表国民所倡导的“中国梦”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和现实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之愿景,是实现社会文明的一种预期,其根本目标是走向文明,其核心内涵体现了华夏文化的一种历史延续。

从历史视角来看,在3 000多年前,中国传统文化中就以“经纬天地曰文,照耀四方曰明”,来解释文明,《尚书》以“睿哲文明,温恭允塞”来表述文明的认识,在《周易》中以“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来表达这一美好愿景,到清代更是将文明落实到“辟草昧而致文明”的实践中。而到了近现代,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理论更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的时代创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创新、逐步走向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可以说从东方文明古国,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中国梦”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文明之梦、富强之梦。

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国梦”的文化意蕴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中国梦作为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动力,必须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实现。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主要在于使民族精神得以凝聚、提升、发展,永不衰竭[1]。

可见,社会文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文化的根基之上,今天要成就“中国梦”,就必须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践“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中国梦”提供丰富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丰富资源,有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归纳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2]。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度,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文化经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沉淀、凝练成为称之为“中国精神”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传统,并且在长期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每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中。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正如同志所深刻指出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所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彰显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化强国梦托举起伟大“中国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指出:“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人民价值认同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国梦,需要文化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中华文明数千年延而不衰,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中日益变得强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是其重要根源。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表明,中华民族能够顽强独立,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每个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这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普遍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实践“中国梦”需要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需要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相连,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而这些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经典支撑。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正能量。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保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2

[3] (宋)卫 撰,杨少涵 校理.中庸集说[M].漓江出版社出版,2011.

[4] 郭竹平译注.论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累积了相当丰厚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探索实践经验的大成之作。高等院校不仅要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授给学生,更要担起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责任,通过融合这些优秀文化探索新的德育方式方法,达到更好的道德教学效果。

一、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探索发展历程的经验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历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塑造人格、培养精神的道德教育精髓,一直是后代不断积极发掘和利用的教育资源宝藏。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用先进的马克思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善和培育他们的人生观,实现学生行为的规范化。文化具有柔性渗透的教育效果,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生动,而且广为人知。在更容易接受和形成共鸣的基础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政课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问题

但是从近几年的社会现状和新闻报道可见,传统文化中诸如诚信待人、尊老爱幼等优秀的文化观念,出现了明显的被学生淡忘甚至逐渐没落的趋向。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主要有:

(一)学校过于追求学生成绩,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和老师或多或少地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片面专注怎样提高学习成绩提升全校排名,这与教学部一再强调的“以人为本”严重偏离。有时思政课甚至被主课占用来讲课做题,这都是不可取的。

(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重视,严重缺乏教育成果验收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平台进入人们的生活。如门户网站、微信、QQ等网络平台缺少相关监控把关,其中有不少有害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影响正在形成三观、分析辨别能力尚弱的学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教育却得不到重视,就算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也只是照本宣科,期中期末考试草草验收过去。不仅忽略思政课开设的目的,更是对学生培育工作的不负责。

(三)学生极受西方文化影响,缺乏对文化的辨别吸收能力。

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虽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但是其中包括的负面文化极易影响学生,如拜金主义、崇洋,甚至会有自我中心主义,都是屡见不鲜的却又无法根治的。除了对文化流入进行相关把控,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学生对这些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十分紧迫。

三、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要有效开展思政课程,思政老师应以身作则,做好先导效应。最关键的一点,老师要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优秀民族文化的引导力,将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为“教书育人”最终目标服务。

(一)突出内容针对性,重点加强德育教育。

思政教学内容需要加大有关德育的部分。思想道德滑坡淡忘,广大学生深受其害,不孝顺父母、不诚信考试等现象时常发生。针对这些现状,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编写和授课过程中,都可以有目的性地提出这些问题,配合传统优秀文化中对应的历史事实或名言警句讲解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反思,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全面发展三观和培育健全人格。

(二)活用实践型教学,全面实现融合教育。

学习目的不仅是获取相应的知识,还必须做到“学”和“习”的有机结合,若只是浅显的知识传授是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的。所以,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验收教学效果并且加深对思想道德的观念意识。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如举办优秀文化的宣讲学习讲座、设立传统文化的体验主题项目、带学生进养老院主动关爱老人、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发挥环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学环境是开展教学课程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学校和老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除了在校园内设置相应的人文景观、张贴宣传标语、举办学习周等常见方法外,还可以积极发挥网络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力。如在校园网开辟文化专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汉学社、汉服社等发扬优秀文化的社团成立,扶持它们开展相应的校园活动等,充分利用文化的柔性渗透作用,将优秀文化融合到全校环境全民心态中。

结语

通过上文详细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流传千年而不衰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经验,更是挖掘学习资源的丰富宝藏。将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和进一步发扬是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伟大使命责任,高校和学生都应为此而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相结合,开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想和新途径,是德育工作领域一次成功有效的创新实践。结合优秀文化展开教育不仅能增强教学效果,更是全面培养人才的一个途径,值得赞扬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红英.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8(0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筛选和积淀的精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也是我们当今社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渊源。党的十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显现出了强大的功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料,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本身就具有教化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融合。

1.1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演化而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它以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作为载体,广泛包含了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等主体形式。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精华、精神和气魄,体现着民族精神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社会和思想的发展史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包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思想、以和为贵的和谐大同思想、克己奉公的人生态度和诚实守信的诚信品质等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价值观的正能量。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来教育和引导当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1.2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向大学生宣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和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汲取文化养料,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路径,拓宽教学的视野,构筑起坚实的人文基础。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容易为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并使之能够自觉在现实中遵循相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在教学中深入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只有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2.1 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厚资源。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观上提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主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的哲学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培育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生观上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增强大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在成才的道路上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提倡"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整体价值观,强调道德人格的价值远远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只有合乎道义的"利"才允许获取,对于引导大学生抵制和克服社会中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价值倾向,正确认识金钱的价值,培育忠于国家人民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2 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素质。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中,包含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事例。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讲授这些蕴含着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事例,一方面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减少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注重对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素质。因为不管是儒家的"先义后利"、"义以为上"的义利之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治世信念,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天、法地、法自然"的逍遥游人生理想,都是轻物质享受,重高尚志向的思想理念。诸子百家思想中普遍认为,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勤学、修身、自省、慎独的方式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理念,对于大学生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优良道德品质、完善美好人格境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需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为拯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族振兴贡献了全部力量。从古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张骞,维护民族团结、和亲远嫁的王昭君和文成公主,驱除鞑虏、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近代抗击侵略、舍身报国的戚继光,为唤醒国民而献身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以及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等,他们正如鲁迅先生说所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了解和学习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树立优秀榜样,可以更好激励大学生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主动将个人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贡献智慧、青春和力量。

3.结语

目前,市场经济的刺激,网络文化的熏陶,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交流与碰撞,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严峻挑战。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时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教学目的,需要我们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10期。

[2] 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7月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5

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及人情世态的内化形式。传统文化一旦形成,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力量。

大学,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则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有怎样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前景,还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大学教育,包括思政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责任担当和价值取向。在这种多元文化的驱动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在具体事情的行为取向上是非不够分明,价值判断标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

二、当今大学生存在的消极价值观

1、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引起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变化,金钱和物质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切,无视国家和集体利益,责任意识淡化,攀比奢靡之风在全社会散布开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冲击,他们受商品经济竞争意识的影响,自我意识过分增强,甚至在追求自我价值时只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等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将权利、享乐、金钱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标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价值取向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色彩日益增强,很多大学生把找到好工作、挣钱、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作为追求目标。认为上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追名逐利,精神追求下降,缺乏奉献社会的信念。当年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而当代大学生呢?在学习上,奉行六十分万岁,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拿毕业证,这必将使他们缺乏学习动机,不思进取。在择业上,多数人想去国外、进外企、留在城市;很少有人想去基层、去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人际交往上,都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念,裸的金钱、利害关系代替了本应高洁的师生关系和无瑕的同窗之谊,甚至把亲情、爱情、友情当作交换的筹码或向上爬的阶梯。

3、缺少社会公德意识,诚信缺失

部分大学生还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公共场合吸烟、吃东西、随地吐痰、扔垃圾等,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不健康消息等。同时也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考试作弊,竞选班干部请客送礼拉选票、游说老师等,甚至在高校假装贫困生骗取贫困补助,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生的诚信有待提高。

4、心理承受能力弱,人格不健全

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背负起来自社会、家庭、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一帆风顺,致使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外表光鲜而内心脆弱。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准备,心理调适能力差,遇到挫折,就会心理失衡,焦虑、自卑、悲观,甚至厌世、仇视社会等情绪。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层出不穷,更有为琐事毒杀同学,无不让人心寒。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1、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博爱精神

当代大学生普遍冷漠,对社会对他人缺乏爱心、宽容。儒家思想中包含“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墨家思想中有“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重视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宽容和互助,这些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改变当今社会风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善良的道德,使人民不断更新思想,互亲互爱,达到至善的境界。我国儒、墨、道都认为,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时,最重要的是修身养心,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无论是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的义利之辩,还是道家的法天、法地、法自然,与道同体,做‘无己’、‘无待’的逍遥游,都是以物欲为耻,以高尚其志为乐。古代的自省、克己、慎独等修身之道,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的借鉴学习的,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诚信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基本美德之一,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是人与人、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的基础;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儒家主张“信”,认为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大学》云:“与国人交,止于信”,《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些经典的诚信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而且会继续传承下去。因此,我们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这种正确的意识引导他们的行为,助其健康成长、成才。

4、能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对于大多大学新生来说,校园、人际关系、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都很难适应,而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学习、工作等多重压力,他们的自尊心、情感极易受到伤害。心理适应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现极端事件。

儒家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和“君子不器”。言外之意是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历练品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中国古代圣贤的优秀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观念,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而在当下,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学术理念已有很多,但涉及到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研究尚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亦是目前道德教育的一项长期重要课题。(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徐娟,苑立军,周艳娟,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王工一,浅谈偏释道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1卷第l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6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广大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析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中的作用 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经典阅读与大学生通识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断层问题研究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对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促进作用的研究综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当代文化认同视阈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郭鹏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J].学理论,2015(16):256-258.

[3]雷雪芹.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创新――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J].宿州学院学报,2015(9):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4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发挥,充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还是现阶段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因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成为了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焦点话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原则,最后阐述了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具体途径,旨在为更好地开展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提供一定得意见与建议。

一、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高度关注

现阶段,随着世界的深入发展与不断变革,呈现出了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势态,使得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过去的和现在的、外来的和本土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彼此产生了严重的激荡,有的互相吸纳,有的互相排斥,有的互相渗透,有的互相矛盾。对于这些情况,中华文化也不例外,在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日渐突出下,使世界各国区域产生了学习中华文化的思想,由此,中华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也在世界上泛滥影响,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常常钻中华传统文化漏洞的空子肆意妄为的攻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大学生实际中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当面对文化复古主义时,大学生们显得十分的兴奋,同时却又十分的迷茫;当面对东突、达赖的民族分裂言论时,大学生们在表现痛恨的同时又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没有能力判断分裂主义分子的言论是对还是错。由此可见,现代大学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西学东渐情势下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目前,虽然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主流文化意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但随着整个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部分大学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的思想,尤其是部分大学生丢掉了中华优秀的道德风尚,诚信降低、价值观扭曲严重,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着浓烈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努力奋斗的决心、自强不息的态度,这些文化精华的价值不应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逐渐削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避免的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地位的大学生,应及时全面的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据此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生头脑,已经成为了西学东渐情势下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际需求。

二、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涉及了思想、文字、语言,礼、乐、射、御、书、数,以及书法、音乐、武术、民俗等。传统文化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虽然人类创造的一切都能纳入文化的范畴,但由于历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部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使用并不合适,所以应清楚获悉传统文化传播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身观的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对高校提出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一直注重于传统文化的传授,而是保证传授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我国历史中一些享誉盛名的爱国主义者、革命先烈、优秀人物的所作所为都能有效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传统文化中的群体本位、道德本位价值取向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素材,孔孟等人的道德名言,教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合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的关键素材。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理念、优秀素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两者间的辩证统一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运用。

(二)贯彻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而中华民族中汉族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贡献巨大。中华民族文化体现出了多元性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将其多元性全面体现,不仅将传统的汉族文化传授给学生,还应使大学生掌握了解各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朝着商品化方向发展,人们常常通过贩卖少数民族落后的文化来获得经济利益,而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视这一点,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三、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的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8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1]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具有发展的连续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包含了传统文化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奉献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精神。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点加以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当今社会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要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一种思想,要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从而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对理论和实践有着推动作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阐述,使其能够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中国特色”做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使得主导价值观中的许多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导致主导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性,从而引发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式下,文化多样化发展,为谋划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就需要建立一个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等思想,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群众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古圣贤的思想充分融合,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文化基因。[2]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倡导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平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影响着与中国友好的各个国家。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民间传承

民间传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行业传承等方式在进行延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手段的不断进步,一些年轻人对古老的民间文化失去了兴趣,导致一些传承无法得以延续;民间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往往造成一些传承消失;同时,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走样、变形。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完善民间传承方式,保护民间传承,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3]

2.学校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是最基本教育,影响着每一个人。目前我国的学习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还不够充分,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涉及不多,应该充分发挥好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强化学校在传承中的阵地作用,针对不同教育层面,选择不同的传承内容和方式,开展文化传承工作,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每个人心中,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事业发展。

3.文化场馆传承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是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主要阵地,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群众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较为普遍,各文化场馆也逐步增加服务范围,开展各类的读者活动,为群众提供多姿多彩的读者服务,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然而,文化场馆目前在国内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泛,一些地区的文化场馆建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政府应该建立文化类、艺术类、自然类、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多类型的公共文化场馆,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同时,增加设施设备投入,完善各项方针政策,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场馆建设之中,提高文化传承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其深刻的精神实质,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将此项工作做实、做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更完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左康华,朱林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论探讨,学术研究,2013(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9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仍具有活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今天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价值观建设是文化治理的基础层面之一,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我国的治理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它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所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总之,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功效,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

(二)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华民族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其本身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可见,对于当今的中国而言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总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三)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些内容都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积淀而成,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基础和精神追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道德规范有其内在契合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掉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发掘中国优秀传统中的思想道德精髓,进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是源于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进程,独特的国情。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由此可见,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认它,就会脱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因此,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认识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作为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关于“如何认识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回答,应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进一步明确方向,制定举措。与此同时,认真学习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想,对于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上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发展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的对立统一。继承和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对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更是如此。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刚健有为,自强不屈”的进取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殷,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我们都应该去大力传承和弘扬。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东西,需要加以剔除。在强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应不断提醒自己:“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二)处理好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以外,我们还要学会处理好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日益激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时展对传统文化提出的要求。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中的有益的成分。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对外来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真正为我们所用。

(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容易照搬照抄,全盘肯定,他们看不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性”、“局限性”、“封建性”。这种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利于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另一种就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把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把其贬的一无是处,主张反传统文化。这种态度不仅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在实践上也十分具有危害。

三、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述的重要意义

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论述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更好地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10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也体现着我们独特的精神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在很大程度上与之契合。无论是国家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追求的价值导向,亦或个人层面追求的价值观念,都在一定意义上吸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目标层面提出的第一个倡导,延续了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在富强方面,古人很早就看到“富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即表达了“政在使民富”的思想;在民主方面,中国古代虽是封建专制社会,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本思想中也包含了许多民主元素,如“民贵君轻”、“立君为民”、“君舟民水”思想,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都具有朴素的民主性,在近代起到民主启蒙作用;在文明方面,该词最早见于《易经》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一句,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善、谦”等都属于文明的范畴;在和谐方面,古代的和谐思想极为丰富,如儒家的“和为贵”,墨家的“兼爱”“尚同”等都蕴含着深厚的和谐文化基因。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目标层面提出的第二个倡导,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等思想。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发扬善心,进而知性、知天,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平等方面,孔子早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教育上则主张“有教无类”,墨家的“兼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是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兼爱;中国古代也不乏关于公平的论述,荀子认为:“公生明,偏生暗。”房玄龄明确提出:“理国要道,实在公平正直。”“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同样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推崇,集中表现为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明法制,去私恩。令必行,禁必止。”

再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价值层面提出的第三个倡导,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思想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苟利国家,不求富贵”,“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规范,“义”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还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等都表现出古人对敬业的高度认同。我国古代对诚信思想也极为推崇,其最早出自儒家,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有曰“诚者,天之道”。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待人接物方面,儒家注重对人的友善品德的培养,“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等都明确表达了该思想。

以上只是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可资参考的部分资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借鉴。当然,由于时代不同,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善于古为今用,对它进行现代诠释,以适应我国国民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并不意味着二者完全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

无论从理论来源、思想内容还是时代高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远远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理论来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吸取了各方面的理论文化成果,所以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既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反映全国各族人民普遍愿望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又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吸取西方现代文明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还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实现了“三个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继承与超越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变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为“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结论

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必须借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来实现核心价值观自身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视点,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魂有所附,根有所系。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11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26-02

围绕“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这一主题,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可见,从历史到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凝心聚力的社会功能,崇德向善的积聚力量,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准则,推进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实现。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要用中华文化来引领、用优秀成果来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科学与否、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否,既要看制度反馈的适应程度,也要看治理对象的认可程度。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被适应、被认可的天然优势。经过几千年悠久历程的历史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又经过几千年的锤炼,世代相传,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特别是,一些核心思想又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治理理念有其独特的价值向度。

就理论层面而言,基于历史演变的视角审视时代价值,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基于文化发展的视角审视文化价值,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于党建实践的视角审视发展价值,有助于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就实践层面而言,目前南方部分地区通过乡贤理事、伦理资源、宗族传统等传统文化资源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治和教化功能落实在具体的政策操作平台之上。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资源;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与开拓。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与实践品格。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对策思考

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需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对传统文化在理论上的全盘肯定和在实践上的简单复制;鼓吹西方文化中心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随心所欲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幌子,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思想和行为;否认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研究、教育和传播的科学指导,否认传统文化的阶级性、政治性、价值导向性和历史局限性等。上述问题表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扭曲、被割裂、被异化的现实危险,需要从政府导向、舆论引导、教育涵养和国际视角等方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是以政府导向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挖掘价值。一要依托政府扶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二要发挥地方特色,引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三要依靠文化产业,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推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委托市场、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权利、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使之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二是以舆论引导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营造主旋律。一要以传播体系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要以多样文化艺术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手段和渠道;三要扎实群众基础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权益。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通过传统媒介、新兴媒体等重要载体,加大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使之融入于日常,展现于身边,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是以教育涵养化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凝聚力量。一要完善教育内容,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二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使之入脑入心,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特别是要通过专家通俗解读、编写通俗读物等形式,使晦涩难懂的古文清晰易解,使人人都能看懂、记住、用上。三要着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载体,发挥定期参观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四是以国际视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站稳脚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绵延不断的精神基因,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凝结海外华人情感的精神纽带,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阳光雨露。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我们还要在世界眼光下审视其功能,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成果,使之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为我所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国家治理领域的革命。我们要理直气壮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同时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J].学术月刊,2012(5).

[2] 李宗桂.寻找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支撑[J].人民论坛,2013(5).

[3] 李晓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实现[N].人民日报,2013-09-12.

[4] 高国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教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4(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1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说话不文明,遵守校规校纪差,缺乏自律自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综合素质亟待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遵循的是“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和“以义制利”,始终将“义”放在“利”的前面,甚至是要舍“利”取“义”;这些育人文化和处世文化等是其他任何文化都不能比拟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髓融入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接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营养,学会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理性、情感及意志。学会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观”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工程。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生活条件优越,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长大,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缺失,因此在处理社会关系及人际关系时常常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就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益的借鉴。比如儒家思想中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对于培养高职学生自律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对于大部分高职大学生来说,相比于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处在一个边缘的地位。高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加上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不能认真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程吸引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能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原本相对枯燥单一的理论课程充满生机活力,鲜活的案例也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能力。此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中,有效的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也有效地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双重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着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

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要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价值观念多样,高职院校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同样也面临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此情形下,教师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夯实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才能恰当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起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2.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坚持传统文化进课堂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失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其实,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身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互融合的一面。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年级学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等,这些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的体现,孟子所说:“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就是教导同学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也要努力做好当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校园建设中来,在硬件建设上,教学楼等建筑的设计融入中国传统优秀的元素;同时还可以将中国古代优秀的科学家、思想家的雕塑摆放在校园中,并配上简单的介绍,软件方面,还可以将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标语和图片悬挂在教室以及寝室内,使学生能够时刻处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

另一方面,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节日,例如端午节等,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介绍和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经典诵读等活动,促使学生加强对经典书籍的学习与阅读,汲取优秀文化作品中的营养,有利于学生加强自身的修养。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时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相对于理论学习而言,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更加直观。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来进行,比如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各类具有人文底蕴的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等场所进行参观,还可以与这些场馆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中国传统的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播放一些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如皮影戏等,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主动性。

5.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网络上信息冗杂,各种负面消息和糟粕的存在,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大学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内容,以网络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传播,建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门网站,让学生能够在网络的环境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通过微博、博客以及微信等,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经典文化小问答、成语故事小常识等,向他们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生交流,解答疑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着积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合点,进而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许武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12.

[4]李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理论前沿,2014(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13

一、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1]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由于各时代的局限,传统文化是养分与毒素并存。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并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具有积极影响的价值体系、观念形态、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的总体表征。

优秀传统文化是是经过历史检验、扬弃和熔炼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它是中A民族最突出的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深厚的土壤,从中汲取精华。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延续五千多年而未曾中断,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是我们立身于世界的宝贵精神支柱。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民族的发展历史,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入,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局面。由于对多元化的文化现象缺乏应有的鉴别分析能力,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贬低优秀传统文化,滋生了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这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表现在对祖国的山河、祖国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它要求我们把爱国、报国、救国、兴国、强国看做崇高的美德去践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爱国、报国的经典思想和故事,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报国之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精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担当等。这些经典思想和故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瑰宝,成为中华儿女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利用这些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对大学生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大学校园充满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可以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在校园的硬件方面,通过校园内放置人物塑像、书法碑刻,修建优秀传统文化走廊,用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装饰建筑物,校园教学楼、会议室等醒目位置处张贴优秀传统文化名言警句等方式嵌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大学生置身在一个处处充满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氛围之中。

二是在校园的软件方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文化活动,例如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孔子诞辰日等特殊时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还可以以校园文化节、班团主题活动、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诸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画大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加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中;可以借助校广播台、电视台、宣传栏、网络平台等媒介宣传、展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大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会贯通,使课堂传授成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最可靠的途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授课时就可以融入古代先贤的故事,强调大学生应当把担当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可以在授课内容中融入一些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的史实,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的课程设置上要更加充实。高校应当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全校范围推广。还可以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等课程,加入《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内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是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社会发展趋势等因素,仔细斟酌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样、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统文化内容广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自觉不断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另外,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分析研究能力,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的师资力量。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充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成为有素质有修养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冠华.中国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2]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 李阳,梁婷.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4(3).

[4] 孙岳鹏,李亭.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的实现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4(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