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实用13篇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1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主动的课前学习行为。我校开展的“以学定教生本课堂模式”探索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也为老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依据和参考。

可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那么,怎样使学生的预习有效呢?我这个学期在班级针对预习出现的问题开展实践,着力于探索出提高学生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习掌握新知。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二学段,我注意到现行三年级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先导和基础,所学知识是它的延伸和发展。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可熟悉、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所以预习单的设计尤为重要

预习单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和思维。通过预习,教师应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疑问,切实体现预习的效能。

一、 预习兴趣培养。

(一)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或爱吃的水果、喜欢的学习科目等。要求自己做出数据统计图(表)等。里有导学单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再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个单元中《简单的路线图》一课的预习单时,设计一个综合实践应用,要求学生邀请家长参与完成从家庭到学校或其他地点的路线图,并描述路线图。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

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再如 “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 预习内容设计。

(1)设计预习单要目标明确。不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上,还应对“能力”“情感”“经验”等方面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

学生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2)设计预习单要内容具体。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习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哪些知识?你有哪些不会的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指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则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如:教学“空间和图形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预习单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3)设计预习单要逐层推进。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如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预习设计:a、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b、你理解什么是面吗?能举例表示吗?c、请你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面积单位有哪些,再动手制作出10个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和5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d、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e、 在预习中,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问题提纲逐层深入,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

三、 预习方法指导。

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我在寻找解决预习有效性的策略过程中,学习到了

“四步”预习法,我在班级尝试推广收到较好效果。

一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了解将要学习什么,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二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想新授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例如预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后,学生感知到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有联系。又如指导预习“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思考怎样验证这一规律,回想这一规律以前运用过吗?通过系列思考,发挥预习功能。

三练: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问:预习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是在“读、思、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由将学习内容引发的疑问。在预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预习指导要注重过程,让学生在预习中达成对问题“感性——理性”或“理性——理性”的提升。

四、 预习效果评价。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2

1、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俗话说得好,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对于数学课,学生在预习时,我会要求学生先看一边例题,然后再根据对例题的理解去完成课后练习,但是往往这一次看完例题后学生能看到的只是表面,掌握的知识并不多,当遇到问题后,学生会发现他还是不太会,这时候他又会再一次的去详看例题,把例题与习题进行比较,思考解决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经过这样的一个预习过程,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2、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教学中发现对于孩子来说,一种知识只有他学会了他才会越有信心也越有兴趣去学更多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也能表现的越好,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感兴趣。但常常会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再学新知识,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信心从而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在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预习也并不都是有好处,对于某些时候他也是存在弊端的。在通过平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感到要求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如有些内容更注重过程的推导,像这类课就不适合课前预习,因为学生预习后往往注重的就是结论性内容,对于推导过程则走马观花,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知识的推导过程。使活动过程失去实际意义。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这类课要么不预习,要预习也一定要强调让学生重点预习推导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而且,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产生误解。对知识的误解,比较多的人都会有着“先入为主”的想法。到了上课时,老师却告诉他,他所认定的结论是错的。虽然结论是有根有据的,但刚开始,一般的学生在潜意识里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虽然后来他不得不改正想法,但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3

一、预习使学生更加自立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众所周知,良好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有教师正确的引导,要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预习,预习后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效的预习引导是关键,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预习。除了要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外,还要使学生明白预习的意义和作用。课前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上课前先自学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同时也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2.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数学老师也经常布置学生去预习:"今晚预习下一课,从第几页到第几页"。就这样一句话,学生也就随便打开书走马观花看一遍,你说这样的预习有效果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认为,在起初指导学生预习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预习单,让学根据预习单进行预习。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读、思、复、练"这四个字:

读:要做到细读,找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

思:要做到深思,例题的预习,要分析例题的解题思路,解题依据,再根据解题思路和依据进行自行解答,再思考还有其它解法没有。定律,公式的预习,要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可先自己推导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本上的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过程是否正确,然后,再思考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没有。概念的预习,要着重思考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概念的严密性。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特别强,因此预习时还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才会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复:要做到先复习后预习的习惯,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如果前面的知识不理解没有掌握,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习,预习时发现学过的知识没有掌握和明白,就一定要在课前把学过知识通过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练:要做到预习后独立尝试做一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然后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有成效。

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名言提示了一个道理:"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繁杂的知识中吸取精华。"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说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预习使学生更加自信

1.在预习中感受新知

良好的预习无疑是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温习和巩固,对新课知识的初步了解和学习,为将来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之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什么是倒数?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只说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习倒数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解决,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说乘积是1的三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不说和是1的、差是1的、商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通过讨论、举例证明,不但明白了倒数的意义,而且加深了倒数意义的应用。在讨论第四个问题时,有学生提出:"倒数在分数乘法这个单元中是最后一节课,找不到有什么联系,后来我看了下一单元分数的除法,发现了在分数的除法中要用到倒数的知识。"

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举例证明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不但深入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新知的魅力。

2.在交流中分享经验

学会交流是会学习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交流可分为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无论哪种交流,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和深度,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对某种知识是一点也不了解,那么他是提不出问题的,更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来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学会预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发现问题的存在,才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上掌握书上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这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随便报出一个数,无论多大,老师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这时学生兴致很浓,一个个跃跃欲试,我马上把学生报的数写在黑板上,并立即作出判断,学生报出一连串的数后,他们感到很好奇的同时又带着一点怀疑眼光看着我。我说:老师的判断是否正确还需得到验证后才能肯定,这时学生开始验证每一个数,验证后许多学生感到非常的不服,说老师的口算能力比我们好,他一边写一边就计算。看到这种情况后,我觉得机会来了。这时老师判断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并不是像你们想的那样,老师应用了一种既快又简便的方法,你们知道老师应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吗?下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看哪一个小组能最先发现老师的判断方法。这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生1:例如267和56379这两个数,267中的6能被3整除,我们不看它,2和7的和是9,9能被3整除,这个数也能被3整除;56379这个数也同样,先排除3、6、9这三个数,剩5和7这两个数,5和7的和是12,12能被3整除,所以这个数也能被3整除。这时又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把手举起,老师我们还发现了更快的方法。生2:我们发现了凡是能被3整除的数都有这样的特征,如:267这个数,先也是排除像3、6、9这些数,这个数就剩下27,27是3的倍数,不需要把这些数字相加,只要这样不断排除,剩下的数字就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我想老师就是这样判断的。确实老师这时就是用同学们所分析的方法进行判断的,你们真是了不起。生3:我们发现如果这个数能被3整除,无论怎样调换这个数中数字前后顺序组成的新数都能被3整除。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中,不但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经验的交流,学会了知识的分享。这样精彩的片段,只有在学生通过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学生会的不讲,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在评价中体验成功

美国理论家斯塔尔比姆说:"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进步。"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正确的评价中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不良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照样要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到预习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在学生在汇报预习成果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到预习的成功,体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喜悦。良好的评价也激发了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从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独特价值。

三、预习使课堂更加精彩

1.让课堂有效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时学生会主动的抓注重点学习,突破难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且能运用公式进行圆周长的计算。这时我说:"无论哪一条计算公式的形成,总有个来龙去脉,你们知道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吗?"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圆周率始终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无论是用绕绳,还是用滚圆的方法,都很难独立完成,必须要通过合作才能。在这个操作探索的活动中,不但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有效的预习,他能促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一些后进生通过预习,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说如何引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收到最好的效果。

2.让课堂厚重

预习能使课堂变得厚重。只有通过预习,才能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探索,才能使一堂课做到求真、求实。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方法,个个都跃跃欲试。这时我说:"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我认为对新知识的掌握必须要达到 ''''三清'''',才是真的会,一要想清;二要写清;三要说清,特别是说得别人也清楚,这才算是会了。" "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这张纸上,可以用文字记录自己想的过程;也可以用画图说明;也可以用算式……你觉得怎样写清楚就怎样写。但是,要考虑怎么说才能使别人也明白。在汇报时,学生有用文字描述的,有用算式说明的,有用画图表示的,画图中有用线段图的,有用一个图形(长方形、圆)的,最后通过大家的交流得出,无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最终都是为统一分数单位,得出只有分数单位统一了,才能进行相加减,甚至有些学生还联系到整数、小数的加减法是要把数位对齐,数位对齐也就是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3.让课堂大气

对于课堂而言,"大气"是指那种粗犷、开放、流畅的框架式的课堂生成。就"怎样营造大气的课堂",韩再俊老师提出:教师必须做到三个"敢于",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要敢于摆脱教案的束缚,要敢于摆脱原定思路的束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只有敢于摆脱掉这些束缚,才能站在学生的原有起点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扎实有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良好的预习是"大气"课堂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预习给学生、给课堂带来的效果,预习无疑是先学后教的一个良好载体。但是在小学阶段,不是每个学龄段的儿童都适合布置预习作业,在一、二年级,由于受到儿童的识字量,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的限制,我们应尽量不布置预习或少布置预习作业,应从三年级开始布置预习作业会比较好。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如何预习时,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课前预习单,让学生对照预习单,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预习;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有选择不同的预习问题。同时预习的要求不能太高,要让不同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等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体会到预习给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后,逐步加大预习的要求,逐步放开让学生自主去预习,促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自学能力。激励学生通过预习,引发探究知识的兴趣,提出有价值的质疑,进而形成主动思考、主动操作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4

1.学习主动性

调查中,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占47%;需老师同学督促的占4%;完成任务比较拖沓的占21%。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有半数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自主意识也比之前有了大幅提高,这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个可喜的进步。

2.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调查中,预习时努力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占17%;部分做到的占80%;很少预习的占3%。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已有预习意识,学生已经建立了自主学习观念,预习的作用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调查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预习,检查预习效果,对部分后进生应提出预习要求和目标,并对难以处理的问题作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预习中的困难。

3.课堂教学情况

教师授课时间分配调查:认为老师上课讲得太多的占46%,老师上课应该多讲一些的占23%,时间合适的占32%。参与课堂讨论调查:积极投入参与讨论的占28%,偶尔参加的占57%,没兴趣参加的占15%。这反映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改进了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的主流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较大的成效。教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他们多尝试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课后复习方式:把重点内容看熟练的占26%,抓重点和难点的占37%,以单元为单位复习的占33%。以上数据说明,经过课题实施,“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已有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觉、自主复习。并且能在复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说明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已逐渐养成。但教师还要在复习方法指导上多下工夫,让学生的复习实现高效率。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三、调查结论简析

1.通过调查可知,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通过恰当的评价鼓励不善发言的学生。数据反映目前虽然进行了深层改革,进行了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但学生对自己潜力发挥仍感不足。说明课堂上还需要加大学生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度。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新能力。

2.自主性学习中,学生只有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才能较好地适应快节奏的教学形式。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已养成预习习惯,并且较好地体现预习效能,预习的方法有了改进。但学法指导方面,还需加强,少数学生预习具有盲目性。预习时,把做题当作主要目的,而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因此,预习时教师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指导,以及预习检查都是不可忽视的。

3.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调查反映,大部分学生都适应了自主探索,手脑并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且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的结果需要自己去探索,只有自己勤奋,才能较好地获得知识,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逐渐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了“先学后导,自主钻研,互相讨论”的学习习惯,逐渐“能学”、“会学”。

四、展望和思考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5

因为物化实验是大循环进行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并不同步,往往在做实验时,理论课还没有进行。因此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对每个实验,首先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实验理论和方法[5]。这样可以解决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安排不同步的矛盾,就是说理论课还没有讲到的内容,通过实验前有关理论的讲解,照样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实验内容。

加强实验数据处理与教学软件作图训练相结合

物化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对其它课程比较繁琐,几乎每个实验都要作图。手工作图时误差较大,所以学生每次完成实验报告时间较长并有一定难度,以至于学生对物化实验没有兴趣。我们要求学生可以通过Excel、Origin等一些常用教学软件来完成,这样可以使实验数据的处理变得简单、快捷,消除学生在处理数据时人为引入的各种误差,提高数据处理的精确度,为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结果提供依据;同时,避免了繁杂的数据处理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实验报告更加合理和具科学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训练同时为毕业环节中论文和设计的各种作图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增加文献检索学习为毕业环节打下基础

学生在写预习报告时,不仅要求根据实验视频和实验指导书进行预习,而且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物化实验书籍,配合选修课《文献资料的查询》上网查阅有关实验的相关数据,写实验报告时,根据自己所测实验数据与查阅文献的数据相比较,计算实验的相对误差并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这种训练,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6

一、课前预习的作用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课前预习到底有什么作用?

1、预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学生如能认真预习,听课就比较认真,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就会主动地预习下一部分内容,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预习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学习便陷入困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旧知识基础不扎实,造成学习上的障碍,预习有助于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扫除有关知识方面的障碍,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3、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

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上课时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高度集中,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果。

4、预习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在预习时,教师巡视并进行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

二、指导学生做好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

1、预习目标要明确具体。

预习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活动,是参与教学的前提。然而,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要求很低,他们在预习时只是简单地看一遍教学内容,了解大致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当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对预习的内容给出一定的范围,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如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预习,以便学生在预习中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

2、指导预习方法

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七步进行:

①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②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③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点批注。

④学会思考,勤于质疑。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⑥预习时,要求细读课例,思考预习题,了解课题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反应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点有什么联系。若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更加系统、有机的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提出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很有帮助,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博采众长。这是指预习过程中的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左右前后的同学讨论,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如上面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定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7

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教师都要通盘考虑。因此,设计练习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以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

二、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

设计练习不但要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且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既不能拔高,又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所及的程度。既做到设计突出重点和抓住难点的强化性练习,又要注意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练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通常来说,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地方着重练,揭示本质变式练,关键部分集中练,沟通知识系统练,易混地方对比练,错题集中辨析练。

三、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1)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课前预习使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个结论,这就给学生推导公式的形成提供了时间前提。在课堂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到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学习面的知识作了铺垫。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积累了经验和方法,轻而易举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了。(2)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便看答案的习惯。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预习要“因师而异”

学生事先了解了学习内容,到了课堂之后已不是“白纸”一张,这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使用教材,大胆重组教材,以保持学生预习之后对新知仍有新鲜感,保证其学习新知的热情。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教学流程,合理调度课堂教学进程,因材施教,使学生预习与课堂学习两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在预习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更高层的精神交流,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师生交流互动相得益彰。反之,对于还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并灵活掌控课堂的教师,如果在学生预习之后仍按“照本宣科”,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还易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没吃好”的现象。

五、及时对课前预习进行小结

在课前预习的初始阶段,预习的习惯尚未形成,方法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及时地进行课前预习的总结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后5分钟的回忆和讨论,回忆这节课的内容,对比自己预习中所了解的、弄懂的、掌握的问题还存在哪些差异,预习中的问题是否彻底解决了。同没有预习时有什么不同,预习过程的认真与否在听课中有什么影响?通过预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等等。以此来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的无形动力,自觉地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教师只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前预习指导得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更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庄士娴.课前预习之我见[J].小学语文教学, 2010,(20)

[2]尹爱梅.预习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教研版), 2010,(04)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前预习已经成为重要选择。教师考虑教情和学情,对课前预习进行科学设计,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体验感知,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全面塑造学生数学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自主探究,凸显学习主体地位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前期阅读、学习,可以掌握丰富的文本教材信息,建立初步学习认知。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教师要对文本教材深入分析,对学生学习实际有到位判断,根据文本生本实际情况设计的预习方案,能够提升针对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是新课改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实际要求。为提升预习效率,教师要给学生设计预习任务,选择预习操作实践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预习开展自然有序,预习效果值得期待。

在预习《垂线与平行线》时,有一位教师这样设计预习任务:线段应该怎么画?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线段有哪些特点?生活中有哪些射线的例子?线段和直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课前根据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对文本进行了详细阅读学习。由于教师给出的问题比较复杂,阅读文本并不能完全解决,还需要学生自发地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明白答案。教师课堂教学检查预习任务时,学生大都能圆满完成。教师设计一组思考问题,学生自觉展开预习,不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阅读学习,还自发地组织了讨论学习,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二、实践活动,注重理论结合实践

数学课前预习设计时,教师要关注教学实际需要,多设计教学实践活动,这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直观感知比较发达,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关注的方向,设计直观形象的实践性预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注意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时形成数学学习的认知,对全面塑造学生数学素质有积极作用。

设计实践性预习任务,教师需要考虑教学实际,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兴趣性,与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重要契合。在学习《升和毫升》时,教师设计了一项实践性预习任务――找到身边常用的容器:茶杯、文具盒、书包等,利用教材中“升和毫升”相关知识,对相关容器进行容积测量,要注意将测量方法写出来。学生听说要实际测量身边容器容积,显得非常兴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进行测量。成果展示时,有学生说:我的茶杯容积为300毫升,我是用药瓶装水进行测量的,非常准确。有的学生说:这个矿泉水瓶子可以装500毫升的水,我的书包能够放下10个矿泉水瓶子,说明我的书包容积大约为5升。很显然,学生非常重视这样的预习活动,想到了很多方法测量容积,对升和毫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法总结,升级学习认知体系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课前预习任务,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信息,组织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总结,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实践经验。教师要注意督促学生在预习实践中进行学法总结,这对提升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数学课前预习属于学生个体行为,诸多不确定性给自主预习带来一定的阻碍,这也是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对预习进行理性分析总结,不仅能够建立学习认知体系,还能够对学法进行理性总结,找到预习规律,丰富学习手段,有效提升预习效率。

在学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教师让学生预习文本内容,并总结预习方法。课堂展示时,有学生说:学习统计表,需要多看统计图表,这些图表在网上能找到很多,虽然很多图表还看不懂,但经常观察就会找到一些阅读窍门,不管是图还是表,都有对应关系,弄清相互关系,就能很快进入到图表核心之中。有学生说:妈妈是单位会计,家中的图表非常多。妈妈专门讲述了学习图表的方法。首先要学会看图表,看图表题目、图表内容,找到图表内在关系;其次是画图表,根据数据填写图表,用图表形式表示数据关系;最后是用图表,图表直观性强,可以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养成用图表的习惯,对提升图表认知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让学生总结预习方法,学生不仅对文本展开深度剖析,还能联系自身实际总结学习体验感知经验,预习自然上升到理性认知高度。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9

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一定要明确内容,如从多少页到多少页,听磁带跟读多长时间,要求达到什么水平。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学习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认读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却是实现最终目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跟读磁带或光盘,学生不仅能掌握预习的内容,还可以培养语感。例如在教学4AUnit1I like dogs时,课前预习:预习Story time部分,要求:1.听磁带跟读不少于二十分钟,要会读课文和8个新单词;2.圈出复数单词,自己找出名词单数变成复数的规律,并能了解s的发音;3.思考名词单复数的用法,并举例说明。在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时,教师一定要布置预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让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对这次预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中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听磁带进行跟读,高年级可以要求学生边阅读边画出不懂的单词和句子,然后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最后听磁带,这样会对单词和句型读得更准确。朗读是预习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方式,通过反复跟读磁带就会对生词和句型有初步的理解,在读时要注意连读、失去爆破、升降调等。

二、教给方法,提高效率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预习方法理应不同。在预习中,学生可以听磁带跟读,遇到不会的单词查字典,还可以通过朗读猜测生词的意义,第二天再与同学讨论。在预习时要做好笔记,要学会质疑,对于一些不会读的单词和句型,还有一些不能理解的语法知识做好标记,这样在课堂上学习就具有针对性。例如在教学4AUnit1I like dogs时,在预习时让学生做笔记,很多学生把s都圈出来了,然后在小组讨论其中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这样比教师的讲解效果更好。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4AUnit1I like dogs学得很扎实,在一堂课结束时学生对于单词都已经会默写了,只有个别同学还要课后加工,原因就在于通过预习,学生对单词的读音已经基本掌握,再经过课上的复习学生已经会读。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对单词进行了拼读记忆,部分学生已经会拼写。对于单词单复数的用法学生掌握较好,因为在预习时有少数学生对于单复数的用法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在教师讲解时听得很有针对性,听得很仔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整堂课下来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教师教得也很轻松,通过课前预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10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内蒙古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经历30多年的发展, 在完善人才培养结构,促进人才能力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新形势下,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因此,对内蒙古少数民族预科教学改革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主干课程之一,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担负着汉语补充学习和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的双重任务,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社会交际及沟通能力,进而影响高质量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应用文写作技能,它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交际的重要能力,是人们自由生存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工具。

目前高职院校预科生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缺少专门针对预科生的应用写作教材,课程设置及讲授方式和高职学生无异,课堂教学方法单调、没有关注到预科生特有的认知思维方式及其母语负迁移对于汉语写作的影响。结果导致学生对应用文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排斥。

更为重要的是,学术领域对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国内学者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领域的讨论大都集中于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学方法研究,并没有关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本文借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领域研究成果,根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学习汉语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教学现状,改革教学方式,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应用文写作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

本研究基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写作教学理论、语言心理学等理论,立足于内蒙古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应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预科生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培养为研究内容,重点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中,预科生应用写作教学中与高职学生教学模式无区分、无专用教材、教学方法单一、任课教师不关注预科生特有的认知方式、学生学习效果差等问题。在分析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特点及认知方式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预科生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

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一)前期调研

首先,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2012级少数民族预科生为样本,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全面调查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教育背景、认知基础、课程设置及应用写作学习心理等。调查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预科学生认为应用写作课太难学,语言、格式规范性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与现实生活难以联系,从而失去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对应用文的写作成绩也不满意。有些学生甚至建议用蒙语授课大家更易接受。对教师而言,因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课时少,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不易组织,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相对于其他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应用写作课的关注度都比较低。

(二)开展教学实验

针对预科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笔者根据前期研究提出的教改方案和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并展开行动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教学方式改革,随机抽取四个预科班,两个作为实验班,另两个作为传统教学班。在实验班推行新的、符合预科生认知基础模式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班仍以目前授课方式,即将教学过程分为“介绍写作知识、阅读并讲解范文、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模仿写作、作文批阅讲评”这五个环节进行讲授。

1.逆向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采取反传统的逆向思维,将常规教法倒过来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以写促学”“以错促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训练学生使用语言,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请假条、借条、启事等相对简单的文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写作,然后模拟生活现场,从中纠错,再告诉学生正确的写法。

2.合作教学法。合作学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由多名教师同时授课,在课堂内“师师互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师生互动”;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性活动的“生生互动”。合作性学习属于经验语言学习模式,它侧重以群体为主,学习者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弥补自身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各自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能力上的提高。

3.生活情境教学法。在传统写作教学中,写作教学的任务被局限,学生相对处于被动状态,降低了写作课的效率。如果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境,如会议现场、丢失物品现场等,对于会议记录及寻物启事的写作应该大有帮助。除此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进行“生活中的写作”。

4.角色扮演法。预科学生入校年龄一般在十八九岁,爱玩好动,性格单纯,喜欢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快乐的氛围中。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表演欲望,通过自身角色的变化,体会写作材料的有效程度。如对求职材料的写作教学可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分两组,一组扮演求职者,一组扮演招聘者,模拟招聘会现场,从中分析自己求职材料的优劣以及在就业竞争中的成功指数。又如对凭证性条据中借条的教学,可以将学生分为债权人和债务人两种角色,借条写得怎么样,能否出借钱物,让学生在实际效果和责任风险中,自己衡量与判断。事后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播放学生的情景表演录像,既激发了兴趣又加深了印象。

5.运用多媒体动画教案。从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看,多媒体对写作知识的学习有积极作用。它集视频、图像、声音、文本、动作、色彩等形式为一体,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也便于教师把写作知识转化成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能直接感受并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可以达到帮助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直观地领会文体写作知识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班采用诸如以上种种注重生活实际应用性的教授方式,传统教学班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讲授,期末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观察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实验班与传统教学班接受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结果差距很大。实验班的接受效果更强,对应用文各个文种掌握牢固,学生明显对应用文写作课很感兴趣,表现为课前已经在期待新鲜的创意。尤其是对于每个文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得很好,相对于传统教学班,期末考试成绩更为理想,不及格率为零。学生并没有因一味热衷课堂活动而影响学习质量。传统教学班因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单一的讲练,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学生对应用文实际运用能力较差,单纯理论不容易记忆,所以,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教学效果仍不明显。以下表1为两组学生学习效果调查,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分析见表2。

调查显示,应用文写作开课一学期后,两组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课的兴趣差异很大,实验班有83.67%的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很感兴趣,他们表示非常期待应用文写作课的创意教学,喜欢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模拟生活场景式教学,课堂参与率达到89.19%,总体满意率86.70%。而传统教学班因理论讲授较多,练习时间少,实践活动更少,只有51.74%的学生感兴趣,课堂参与率为54.32%,总体满意率为63.91%,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期末考试情况也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实验班考试成绩明显好于传统教学班。由此得出,对于预科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具体意义:首先,立足内蒙古自治区、立足民族教育,专门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探究符合其心理特点、认知基础的汉语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填补了学术界空白。其次,本研究选择应用文写作进行教学研究,一方面是因为应用文具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惯用表达,与命题作文相比更适合放在预科生写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另一方面,应用文是交际性很强的文体,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几乎在人们正常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文写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工作、交往的重要能力,是人们自由生存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工具。而目前学术界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旨在提高内蒙古少数预科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及主动性,并使其社会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实际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高职院校少数预科生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基于高职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职业技能教学背景,建立汉语基础写作课程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完成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教学、实际教学效果补充、完善教学理论模式这一科研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3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1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听课、探讨的效果,同时影响教师在课堂引导的效果。预习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同时也是学习的基础;预习是初步的实践,自学的演练。预习是我们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在教学中不可缺少。

在我校开展的五步式课改学案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自主预习”在学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想课堂具有活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并将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和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完美结合,那么课前的预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学校部分班级学生的了解并结合在本班级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网上资料的查找,来简单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前预习。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讨论、展示等就显得很被动,况且课堂上又要听讲,又要讨论,又要记笔记,就会导致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教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由此可见,预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经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所以,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策略得到贯彻,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同学习惯于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老师没说,他们就不做。而且绝大部分同学认为预习是最简单的、最容易应付的作业,看与不看老师根本察觉不到,简单地浏览一遍,书上的例题解答过程抄写一番,就算完成任务了。第二天上课仍旧是半知不懂,甚至是根本不懂的状态。

2、就教师层面来讲,通过调查发现,多数老师在布置预习时目标不明确,很多时候是一句话“今天回去要预习下一课”,学生根本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如果有学案就好得多,制作的学案上明确了预习的内容,但目前我校教师已基本没有使用学案的习惯,多数教师在公开课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其它时候基本没有安排预习的习惯,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对自主预习的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了课前的预习,但由于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对这一环节进行检查肯定,多数课堂没有开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的优势没有得以充分体现,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前自主预习没有兴趣,课前预习随意性强,学生有在课本上预习的,有在笔记本上预习的,有的一直不预习。

三、 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

1、 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 教师对课前预习的布置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认真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前预习,使预习的内容不致于过浅或过深,过浅达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过深容易将课前预习当成是新课内容,使学生会造成理解认知上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不能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备好课前预习的内容,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

2、课前预习要有针对性。预习作业的布置一定要有梯度,作业量不要太大。设计预习问题时应注意从教科书特点出发,就可以避免“清一色”和“流于形式”。如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知道讲读课文应该预习什么,自读课文应该预习什么,文言文、古诗词应该预习什么,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3、要让学生们勤动笔,预习不只是读读、想想。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如预习语文学科时,给不会读的生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语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在语文教学中,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也就是拓展的知识,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

4、预习贵在持之以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可否认,在抓好课前预习的同时,相对传统式教学来说,教师要辛苦许多。因此,我们要将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抓,要让教师深刻了解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重视它,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发展它,切实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来自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甚至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除了教师要认真设计外,我们还要采取一些激励以及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预习小组和个人,充分发挥小组建设的作用,设创新思维奖等奖励。与此同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小结,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完成。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学科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开展课堂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的强有力的基础,是教师把握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保证,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知识,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12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最自然地获得知识、技能,同时促进学生发展一般能力,特别是创设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的使命不再是向学生教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知识,或者说,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学会”,而是要使学生“会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了“教”,却忽视了“学”,这也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出来的根本原因,而注重“学”对教师而言,关键就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就有“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之说,可见古人就已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了。

那么,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呢?

我国学者黎世法曾对中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即:优秀学生都坚持学习的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自学)――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练习――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这八个环节中,既包括课内学习,也包括课外学习,但侧重于课内学习。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都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领域内进行,即课内和课外学习,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两者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不同,进而就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课内学习的方法:

1、预习:指教师课堂讲授之前,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以便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发现疑点,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的质量。预习可分为课前预习、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我们这里主要指课前预习。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预习是学习的准备,预习得好,听课质量就高,既可以节省听课时间,也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作业的时间,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差、听课中障碍多,也要通过预习,复习新课中所需的基础知识,如定义、公理、定理等,扫清障碍,变被动为主动,更要加强预习。同时,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方法及能力的重要环节。预习时,学懂了,学生会增强自信心,听课时主动、有目标、有目的地去听,有利于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预习时注意:既不能预习的过粗又不能预习的过细,只要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大致了解教材,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教材中的重难点及不明白、需深入理解的问题即可。

2、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因此,学生要会听课,听好每一堂课。听课时,要明确听课目的,只有这样听课时才会积极主动地领会老师传授的知识。听课必须专心、注意力集中,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并随时克服“分心”现象,排除各种干扰,积极思维,要围绕教师讲解的内容和思路,听老师是如何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的,对比自己在预习中对教材理解的程度,解决自己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只有通过积极思维,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并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听数学课,与听语文、政治、英语等课不同,听数学课时应做到听、看、想相结合,使各种感官协同活动、交替进行,既要听老师讲解、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又要看老师的板书、演示、态度、表情,抓住问题的关键,弄清问题的结论。

3、复习:它是学生及时消化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的一种学习方法。复习的作用在于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技能、技巧的形式,使知识系统化,锻炼和提高记忆能力。复习的种类按时间上分有课后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学科总复习;按性质上分有消化性复习、巩固性复习、系统化复习等。复习必须及时。应做到当天所学的内容当天复习,应坚持先复习后做作业,复习要有计划。复习既要及时,又要多次间隔性地定期循环进行,且时间间隔要先短后长,但要注意复习不是单纯的机械重复。复习过程中,要弄清自己对哪些知识已掌握、理解,哪些记忆淡薄、理解模糊,便于复习时进行加强或与老师同学交流,还要回顾已做过的习题,搞清这些习题的特点与解题规律,对已经出现过差错的习题,要重点进行分析,找出致错原因和防错办法,进行补差活动。还要结合思考,做到“温故知新”,在知识复习巩固过程中加深理解,使认识水平和推理、分析等能力有所提高。复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把“想、听、看、练”结合起来,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复习要善于归纳小结,使知识系统化、牢固化。

4、练习:它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种方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相应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有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但对于数学科而言,主要是书面练习及实践练习。对于练习,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严格按要求和规范完成每堂课的练习,不马虎了事,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必须先复习有关知识,重视审题,学会掌握审题的一般方法,积极思考、独立完成,才能真正起到加深理解、锻炼思维和培养能力的作用,精心解题,准确规范。学生应力求做到思路对头,方法巧妙,逻辑严谨,表达科学,条理清晰,结论准确,书写规范,按时完成,自我检查,学会自我检查练习正误的能力和习惯,对老师的批阅,也应认真阅读,以找出错误的原因,利于纠正错误。

5、反思:指学生学完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之后,对所学知识,回过头来重新进行深刻理解与思考,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发现新的东西,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化”。例如,学生在学习初中《几何》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进行反思时发现:用相交弦定理的推论可以求作一条线段是已知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或切割线定理同样可以求作。数学知识有它的连贯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反思,可以前后沟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6、记忆:是指把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储存,使知识得以巩固和保持。记忆的方式很多,有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整体记忆、部分记忆与综合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等。记忆的内容要有选择性,不同学生要结合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记忆方式,例如:对数学中的定理、公理、公式、特殊值的近似值,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等的记忆,男生采取理解记忆,而女生则擅长机械记忆。

课外学习的方法:

课外学习主要是指在课程计划之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的多种课外活动,对于数学科而言主要有课外阅读、学科活动、知识竞赛等。

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

目前的初中生学习方法存在着这么几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做到了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课外学习这几个环节,有的学生只做到了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还有的学生重视了课前预习,但忽视了听课,同时这几种情况在各个环节中还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具体是:在预习法运用中,花了很多时间,预习的很细,于是在课堂上感觉没有什么可听,都已弄懂了,听课没有积极性,认为课堂教学多余;有的学生预习的过于粗疏,或者干脆就不预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习效果。

在听课学习法运用中,有的学生听课没有目的,不知道该听什么?哪些自己应该重点听,哪些不需要重点听,盲目,从而造成注意力不能自始至终的集中;有的学生听课目的明确,听的也专心,但只是“听”,没有积极思维,最后对老师所讲知识还是一知半解。

在复习学习法运用中,有的学生只注重了做作业,当天所学不能坚持当天复习,复习不及时;有的学生对于复习只进行一次,复习只是单纯的做题或阅读课文,没有结合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练习学习法运用中,有的学生未看清题意,也不复习就匆忙作题;有的学生不加思考,生搬硬套例题或抄袭别人答案;有的学生只图完成任务,书写潦草,对错不论,还有的学生练习不能按时完成,对老师的批阅从不“深究”。

在课外学习中,运用课外阅读法时,因数学课本或参考书籍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吸引力小,所以有的学生把阅读范围仅限于习题集或相关资料书籍的习题上,不去阅读书上的例题分析、独特方法的介绍等;有的学生虽注意了参考资料上的例题分析、新颖方法介绍,但不能与“实践”(解答习题)相结合,结果书是阅读了,但没有收获。

学科活动、知识竞赛等学习方法,由很少运用,主要是条件不具备,教师很少组织或从未组织。

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所以数学的学习成绩普遍不高,并且随着年级升高数学成绩呈递减趋势,甚至有些学生一提到数学学科就感到很难学好,怕学数学,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

改进方法及措施: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

首先进行了学习方法讲座,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及常用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讲授和介绍,特别是对学生应怎样运用常规的学习方法-------怎样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反思、记忆进行了详细介绍。

课外阅读时,针对目前市面上相关数学资料多杂的特点,我给学生推荐介绍好的书目,并给学生讲明资料不在“多”而在“精”,要求学生不但要做资料上设计精练、巧妙的习题,更要阅读上面的例题分析、新方法、思路介绍,以摄取新知识。

利用数学辅导课、数学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知识竞赛活动。同时,指导学生办数学学习园地、数学板报、手抄报等,还鼓励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等。

通过这些活动,巩固和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使学生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二)介绍名人成功的学习经验。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之所以取得惊人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方法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如高斯、爱因斯坦给我们了一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即W=X+Y+Z(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方法,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空话),这个公式说明方法对一个人是否成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

无论哪一所学校、哪一个班级,总会有一些优秀学生,他们往往都有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或经验。这些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其自身的学习实践。他们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学习条件大致相同。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经验,使其他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学,利用班会、数学学科活动,让优秀生或进步生在活动中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学习进步的经验和原因,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照他人经验对自己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和总结,又可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利用数学学科小组,让组内优差生交朋友,结对子,一帮一,交流学习经验与方法,使他们相互尊重与信任,进而克服差生因学习落后而产生的自卑感与厌学情绪,从而造就相互关怀、相互支持的环境。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再学习到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注意事项:

1、改进“学法”要与改进“教法”有机结合,重“教”不重“学”的做法是错误的,反过来,重“学”不重“教”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法与学法是辩证统一的,所以,不能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来进行,要重视教与学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这样的学法指导才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

2、要把学法指导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问题,它与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密切关联,若不搞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只抓学法指导,难免舍本求末,事倍而功半。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后进生并非学习方法不当,只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少数差生学习成绩不佳,与其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与得不到尊重、重视也有密切关系。有的学生虽勤勤恳恳,但找不到证题思路。缺乏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会一般化,对改进学生学习起不了作用。所以学习指导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是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前提,试问,对一个本来就厌恶数学学习的学生,你大谈怎么改进学法、怎样去学数学,对他能有多少作用呢?

只有培养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爱好,产生需要感,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引导学生准确评判自己的成绩,既看到缺点和差距,又看到取得的成绩,制订奋斗方向和目标,获得学数学的干劲,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就有了更好的效果。

4、要重视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结合数学学科的数、形、符号多的特点,探讨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自己学习成败原因,探求更利于自己的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

5、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从自身经历中,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所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不能绝对化,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从学习方法论的角度说,学习方式是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可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不同手段,对每个学生而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不同之分,而没有正误之分,学习方式的特点有它自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学法各异,如听课,有的学生善听,只是静听,同时大脑飞速运转思维,最后才动笔进行计算或证明,而有的学生则边听边动笔操作;有的学生清晨思维敏捷、记忆力特好,而有的学生晚上来精神、效果好。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的,有一定程度的恒常性,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既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避免把外在的学习方式强加于学生,否则可能只会起到误导作用,束缚学生个性,影响其健康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大面积提高数学科教学质量,不仅要进行教法探讨研究,更要重视“学法”研究,加强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叶上雄主编《中学教育学》.

[2] 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篇13

目前,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已广泛展开。从各专业期刊上文章所反馈的信息发现,其主要聚焦于各种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如,探究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对于这些研讨成果笔者表示认可,但仍须指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试图通过引入某种教学法就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正因如此,本文所关注的优化模式实则就是从整体视角下来构建数学教学模式。

所谓“整体视角”可以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理解,即将过去单纯关注的课堂教学阶段,前向和后向延伸至课前预习和课后提高领域。这似乎并没有太多新鲜的地方,但在本文的优化模式中将探讨如何进行前向与后向控制问题。而这却是同行所忽略的,从而往往将课前的预习阶段流于形式。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首先应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认识,从而为模式的优化途径提供切入点。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1.1 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师根据刚性化的教学环节展开知识点的讲授,如:首先讲授书本知识点;然后进行例题讲解;最后展开课堂练习。诚然,仅从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实战优势。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则是百害无一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根源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而上述刚性化的教学模式,却在教师单向信息反馈机制下,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1.2 师生互动下学生参与的效果不明显

不可否认,在诸多高中数学课堂里,教师也逐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了“师生互动”形式。然而,很多数学教师在实施“师生互动”时,却仅仅局限于“一问一答”式的传统方法。由此,即使整堂课所有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但其参与效果则不明显。原因很简单,这种“一问一答”仍无法引导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最后,便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上两个方面的不足既为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路径指向;也同样表明一个道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仍需要借助课前、课后教学延伸环节的支撑,不然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参与程度将难以提升。

2 针对不足所采取优化模式的内在要求

通过以上总结可知:建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模式,须分别在课前预习、课堂讲授,以及课后提高中来进行。因此,所采取优化模式的内在要求也应围绕之而展开。

2.1 对于课前预习的内在要求

这里应广泛采纳现有的教学创新成果,如问题导向法、探究法等。通过教师预设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便能在事先已获得的知识背景下提升课堂参与度。而且不难看出,这也满足了上文所提到的前向“控制”要求。如,以“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新知识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家庭房子的构造特点,来获得经验知识。这样一来,抽象的空间几何知识就与现实相联系,必然推动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

2.2 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不可否认,课堂教学阶段是优化模式的主体,而此时已完成了课前预习。该阶段所遵循的内在要求包括:(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2)通过与学生讨论预习阶段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来逐一引出教材知识点;(3)通过引入假命题建立课堂互动形式,也可以采纳目前所推荐的小组讨论形式。之所以强调“课堂氛围”要素,实则在于推动后面两项教学环节的展开。当然,有关对教学辅助设备的应用已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这里就不再阐述。

2.3 对于课后提高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视阈下来考察这一阶段,往往以布置课后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严格来讲,这种手段所能达到了只是课后巩固,而本文所要求的“课后提高”则需要在教师的后向控制下来实现。为此作为优化模式的一部分,这里的内在要求为:教师通过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实践观察来完成。当然,应紧扣知识点。

3 内在要求导向下的教学体会

这里仍然以空间几何的教学为例,并只考察课堂教学阶段。结合学生的预习,笔者沿着四个问题展开教学:(1)直观感知辨识简单几何体;(2)进一步认识组合体内在结构特征;(3)由三视图到直观图;(4)度量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每个问题都以图为载体,不断加强几何直观,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一个个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和学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这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最后,笔者再次强调:本文并不否认现有教学创新成果的有效性,而只是提出应从三个阶段整体上来优化教学模式,这不仅是高中数学教学本身的要求,也同样是学生认知模式所内在的需要。在三阶段的整体模式优化中,课堂教学是主体;并且,应广泛采纳当前的有效教学成果。

4 结论

目前在研讨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时,往往局限于对具体方法应用的讨论。本文认为应基于整体视野,来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传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不同,笔者强调建立有效的控制手段。从而,能在课前阶段建立起学生的经验知识,这样就能提升他们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而课后更准确的来讲是“提高”,为此可借鉴探究式方法。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