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整改报告实用13篇

产品整改报告
产品整改报告篇1

2、净利润135万元;其中,提取资本收益125万。

3、销售净利润、成本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均高于去年水平;资产负债率低于60%。

基本完成了集团下达的经济指标。

二、《投资协议书》的履行情况:

我公司能按照《投资协议》的约定,实现经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履行了相应的义务。

三、资金的使用情况:

我公司的资金主要用于一产业:苹果、中药材、养殖等项目和公司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基地—有机苹果园建设和现代农业园区冷链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以及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

四、财务基础工作方面:

我公司设立有财务部,有专职财会人员2名。财务制度采用一般企业会计制度。财务基础工作较规范;财务报表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情况。公司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及时上缴各项税费。               

产品整改报告篇2

3.安全责任缺位问题。认真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及我省实施细则;确保安全生产职责到位,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各环节安全监管责任到位,危险废物安全监管到位。

4.源头管理失控问题。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隐患排查“两个导则”,化工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符合标准要求,安全风险评估到位。

5.重大安全风险不明问题。对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排查全面彻底,对重大安全风险掌握、了解,制定和落实了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6.组织隐患排查不扎实问题。本地区、本行业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深入、全面,隐患排查治理形成有效机制。

7.应急管理不到位问题。应急预案管理到位,制定了本地区、本行业领域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到位,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应急装备和物资保障得力,应急队伍管理到位。

产品整改报告篇3

《国抽新规》要求,除因停产、转产等原因不再继续生产销售的,或因迁址、自然灾害等情况不能正常生产且能提供有效证明的以外,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必须进行整改。

此外,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不能按期完成整改的,可以申请延期一次,并应在整改期满5日前向后处理部门申请延期复查,延期不得超过30日。

产品整改报告篇4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报《解放日报》诞生。作为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于5月28日当天即公布《本刊广告刊例》[1],对广告的刊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与规范,并严格广告制度,以“业务政治化”为原则,在广告的取舍方面是以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为选择标准[2]。本文仅以上海解放后至1956年期间《解放日报》刊载的商业广告为样本,从中可以看出上海经济的变迁。

一、《解放日报》广告的变化

(一)广告中的繁华

1.广告版粗略统计。上海解放后头三年《解放日报》一直以6-8版为主,其中许多版面会套印广告,并且具有相当的数量,如1949年各月广告篇幅基本上占整报的30%左右。有时广告甚至占据整版,特别是一些重大节日,会增加版面。1952年,《解放日报》多期减为4版,同时增产节约运动展开,继之“三反”运动开始,加上“报社领导层对广告意见不一”[3],广告较前减少,但是基本上第4版最后半版固定为广告。1953年后,《解放日报》的广告由二栏改为一栏,加之各单位节约刊费的原因[4],广告明显减少,特别是第四季度广告显著减少。1954年、1955年与1953年相似,但是国营、公私合营品牌的广告占多数,特别是国营品牌成为绝对的主体。1956年随着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开展,加上《解放日报》改版,一月广告停止刊登,二月开始接受广告,但是受之前不刊广告的影响和广告公司的垄断导致广告一直不多[6],最后一版广告栏除一些演出广告外商品广告很少,以国营和公私合营为主。

2.广告的分类。《解放日报》广告栏目中的品牌琳琅满目,不计其数,仅1949年11月16日第7版,半个版面就有23个品牌登报公示商标。那些夺人眼球、图文并茂的商品广告大致可分为五类:烟草类广告,如美丽牌、金鼠牌、双斧牌、飞马牌、中华牌等;药品化妆品广告,如信谊化学制药厂各品牌、海藻晶、黑人牙膏、双妹等;百货、服装类广告,如回力、宝大祥、白毛女、永安等;食品饮料类广告,如冠生园、正广和、光明等;还有其他如美国总统轮船、永久牌自行车、扳手牌自行车等。1953年后,很多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头三年经常出现的品牌呈现广告减少迹象,但是出现了许多机器类广告,如国营中国电器公司、浦江机器厂等。

(二)广告的变化

1.一些品牌性质未变,持续刊登广告。如产品一度畅销国内及东南亚一带的信谊化学制药的广告几乎期期可见,大量的广告可以看出信谊药厂在当时制药业的规模和地位。而信谊在1954年7月1日前,始终属于私人性质。又如美丽牌和金鼠牌香烟,都是闻名全国的香烟,由华成烟公司生产。解放初期,华成保持着私人企业的性质逐步恢复与发展,直至1954年3月。

2.许多品牌虽然连续登载广告但是企业性质发生变化。如上海中华烟草公司在1949年11月7日的广告中改称“上海国营中华烟草公司”,说明企业性质在解放初即发生变化。又如白毛女绒线是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的产品。中纺是官僚资本,当时在全国纺织工业中占相当比重,接管和改造之后,即组成国营公司,并在《解放日报》1950年7月1日第三版登载广告同时声明公司名称改为“国营上海纺织厂”。

3.一些品牌消失,或结束或退出中国。如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广告在1949年10月之前的《解放日报》上经常可以看到,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销声匿迹。又如1950年9月21日第五版有奇异安迪生电器的广告,著有代表美国通用电器的“ge”标志,后来华东工业部上海灯泡厂登广告声明“奇异安迪生”电器更名为“人民”牌,可见被接收。还有些企业转移至别处,如1933年创立于上海并发展壮大的好来药物公司以生产黑人牙膏著称,后移至香港,再无广告。而震旦机器铁工厂无限公司自1949年7月2日第4版刊登鸡球牌灭火机的广告后,便再无出现,可见品牌消失。

4.许多国营新品牌诞生。在广告版的醒目位置,国营品牌越来越多,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华东工业部益民工业公司食品一厂的光明牌冷饮,国营中华烟草公司最新出品的中华牌香烟等等。尤其要强调的是,《解放日报》一改之前很少在报头两侧登载商品广告的作风,多期将国营品牌的广告登载在两侧醒目位置,如:1950年1月8日登载的双斧、飞马牌香烟;1950年3月18日和20日登载的永久牌、扳手牌自行车等等。1952后虽然广告总体数量减少,但是国营品牌的广告都占据着主体地位。

5.许多品牌广告减少。如佛慈药厂的海藻晶、广生行的双妹化妆品等在上海刚刚解放时广告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广生行将业务集中到了香港及东南亚,佛慈药厂后来为支援西北建设移至了甘肃兰州,由此在《解放日报》上的广告大量减少。当然更多的可能是企业自身发展进入低谷。1952年特别是1953年后,除企业节约刊费等自身原因外,《解放日报》固定广告版面、“三反”运动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等也导致了广告的减少。

二、广告变化背后折射出的经济变迁

第一,上海产业结构的变迁。刚解放时的上海几乎没有重工业的身影,广告的主角也都是烟草、化妆品、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的广告缺乏印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重工业比重偏低。上海虽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很薄弱。据统计,1949年,上海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8.2%和11.8%[6]。1952年虽然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是重工业的提升有限,重工业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20.9%。这一现象在1953年后有所改观。国营机器生产厂家的广告逐渐增多,如1953年1月10日第6版刊登的国营中国电器公司、浦江机器厂等,这些都说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开始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据1956年统计,上海三次产业比重为3.7:55.4:40.9,第二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轻工业从88.2%下降到70.2%,重工业从11.8%上升到29.8%。”[7]

第二,民族工商业的品牌在公私合营前始终占据数量多数。如华成烟公司、信谊化学制药公司等都为私人企业,都是民族工商业的代表品牌。上海解放前夕,上海各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工商业的恢复势在必行。中国共产党积极扶持私营工商业,上海解放后的第六天,中共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就邀集工商界代表人士90多人召开座谈会,与工商界共同协商,尽快恢复生产。1950年上海市第一届第三次各界代表会议后,通过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救济失业工人,调整税收[8]等,帮助工商业恢复和发展。公私合营前,《解放日报》的广告版集聚了众多民族工商业品牌,说明上海解放后处于平稳过渡中,许多民族工商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扶持下得以保全,并继续发展,为上海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国营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解放后,国营品牌广告从一开始的星星点点,到逐渐占据广告版的主置,甚至出现在报头两侧,说明了国营经济的建立、发展与繁荣。随着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我们党制定了“迅速组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9]的经济方针。如:上海军管会轻工处接管中华烟草公司,经过改造成为国营经济,“在卷烟行业内发挥了国营经济的领导作用。”[10]1952年上海的国营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45.3%上升到了56%,国营工业同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加在一起,就占到82.9%,基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11]。而《解放日报》对国营经济也给予了照顾,“要特别重视国营企业的广告,不论他马上有多大发展,因为它终归使我们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居领导的经济。”[12]1953年到1956年,虽然商业广告减少,但是国营品牌的广告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并且在数量上也占据了绝对多数,如1955年1月3日第5版、第6版,整版都是国营产品的广告。由此可见,《解放日报》对于扩大国营经济的影响作出了贡献,也体现了作为党的机关报的办报方针。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1953年后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各企业忙于公私合营进而推进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广告版出现的商品广告随之减少。在存在的广告当中随处可见“公私合营”现象,如1953年3月28日第6版刊载的公私合营荣达水泥工业厂、公私合营启明木业公司;1956年1月13日的报头部位刊登公私合营永安公司获得批准的巨幅照片等等,都说明上海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上海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1956年,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占32.2%,公私合营工业占64%,合作社工业占3.3%,私营工业占0.3%。

第五,广告纷繁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为维护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所作出的艰辛努力。上海解放后投机活动猖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艰难打击投机,开展“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反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轰炸,艰难地维持和发展生产,统一财经,进行工商业的调整,经历了艰难复杂的过程才实现了上海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华烟草公司解放前是国民政府的官办企业,但是因经营不善、贪污舞弊,已处于倒闭状态。上海解放后,军管会接管进行改造,组建国营经济,才让中华烟草重新复苏。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各厂在解放后三天内全部复工,但是这已经是由官僚资本的企业变为人民政权接管的企业,从领导权交接、财产清点所有权转移,到解决职工工资,再到原料缺乏动力不足,三天实现复工,这其中艰难转变的过程我们无法从那夺目的广告中看到。1950年,上海工商业发生了“四月危机”,由于坚决执行中央统一财经、稳定金融物价、调整工商业等重大决策,从1950年6月起,上海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工商企业停工歇业户数大为减少,复工开业的日益增加。到10月份,好转趋势更加明显,10月1日的《解放日报》增至22版,许多企业登报以广告联展形式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也证明了上海经济的好转。所以广告只是一种现象,告诉我们上海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在直观现象的背后,我们还应探寻更深的本质。

三、结论

从1949年5月到1956年《解放日报》琳琅满目的广告中我们看到了上海解放后着手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组建国营经济,使得上海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的足迹;也看到上海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大力发展工业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这繁华广告的背后,实际上透露出共产党人坚持打击投机资本、反对封锁和轰炸维持发展生产、统一财经、不断扶持调整工商业、组建和壮大国营经济、进行民主改革、开始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等等,不断面临和克服各种困难的艰难历程。

参考文献:

[1]解放日报社.解放日报五十年大事记1949-1999[Z].3.

[2]解放日报广告制度[Z].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A73-1-20-26.

[3]顾雪雍.奇才奇闻奇案――恽逸群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82.

[4]解放日报社广告科1953年工作总结[Z].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A73-1-153-37.

[5]解放日报发行广告科1956年上半年工作小结[Z].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A73-1-264-33.

[6]上海工业结构的调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

[7]徐建刚.上海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A].上海城市的发展与转型[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60.

[8]中共上海市委关于三届代表会议后调整工商业的工作给并中央与华东局的报告(1950年6月)[A].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上)[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72.

[9]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52.

[10]上海烟草志[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8.59.

产品整改报告篇5

二、进一步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一)完善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从严控制准入、核准生产基本条件,严格准入门槛。新申证的企业现场核查,实行专家组对技术条件把关,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生产加工环节指质监部门,下同)监管人员对受理质量和现场审核程序把关的双把关负责制。

(二)实行食品企业退出机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突出高风险产品及问题较多的企业、行业开展执法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存在不满足获证条件等违法行为的企业,实行黄牌警告,记入信用档案,并一律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依法吊销其生产许可或生产核准。

(三)实行企业信用档案及黑名单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在已有企业信息文字档案、动态电子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完善食品企业信息的采集、录入及更新,实行动态监管,同步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企业信用档案应包括企业基础资质信息、违法违规信息、质量状况信息、投诉及媒体信息和企业认证认可信息。探索与工商、税务、银行、公安等社会信用体系共建,共享信用资源。

对国家抽样检验不合格、市级抽样检验重要指标不合格、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企业将其纳入黑名单。对黑名单企业应组织生产许可专项执法检查,不符合生产许可条件的,吊销生产许可。

(四)实行食品安全监管“连坐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食品企业存在质量安全问题,要在对其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积极溯源,查清其进货渠道和销售流向,责成企业在规定时限内查清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补救措施,召回问题产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回应媒体,同时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如实报告。对其涉及的上下游企业,及时通报其相应环节的监管部门实施重点监管。要举一反三,对区域内相关企业及时布置开展专项检查和抽查,切实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努力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五)严厉打击食品质量违法行为。坚持“重拳出击,一打到底”,始终保持对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等严重违法行为,按照“刑事优先”原则和“一个不留,事不过夜”的要求,将违法线索第一时间通报公安机关,涉嫌犯罪的,依据《刑法修正案》的规定,一律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对于不构成刑事犯罪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一律按上限进行行政处罚。

三、进一步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一)实行食品企业分类、分级、分等巡查监管制度。将食品按“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分为三类,将食品企业按其生产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分为好、中、差三级;按照“抓重点,提效率,重风险,保安全”的原则实行分等级管理。从重点到一般将监管等级分为五等,从而确定巡查频次,组织日常巡查监管,提升监督水平和效能,合理配套监管资源,实现科学管理。

(二)实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考核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对不同等级的企业采用相应的监管措施,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每年对食品企业进行一次落实主体责任情况考核,确定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等次。科学运用评定成果进行分级监管等级调整或依法对其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三)实行企业法人代表定期履责报告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每年随机抽取不低于获证企业总数15%的食品企业,由企业法人代表公开向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本年度履责情况。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采取“履责报告会”、“现场会”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组织好企业法人代表履责报告工作。其他未进行现场报告的企业要书面报告履责情况。履责报告制度落实情况要纳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内容考核。

(四)实行食品安全监管横向协调配合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与横向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不定期地召开与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及乡镇(街道)的协调会议。主动向相关部门通报食品质量和监督执法信息,交流监管经验,共同研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信息共享、现索通报、应急联动等机制,开展协同作战,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分子,摧毁产供销链条,净化市场环境。

(五)实行社会监督员制度。从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委会人员中聘请社会监督员,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进行监督,扩充监管视角,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六)完善食品质量抽查制度。积极推行抽检分离、盲样检测,确保抽样检验的科学性、公正性。在全面执行国家、市级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的基础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结合日常监督检查情况,突出高风险、销售市场在外、集团消费量大和隐患较多的食品,编制不定期抽查计划,加大不定期抽样检验密度,报经县政府审定后执行。

(七)完善信息公示制度。对国家抽样检验不合格产品、市抽样检验严重不合格产品信息定期在县主流媒体上实行不合格产品及企业的首次公告,公告后,企业通过整改后的质量情况再公告的“双公告制”,接受社会各界、媒体的监督。及时通过媒体公开报道社会关切、公开查处的食品安全案件。

(八)完善应急处置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定期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对突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做到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抽样检测、第一时间双向报告、第一时间处置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损失和尽力避免次生事件的发生。

(九)完善投诉举报奖励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畅通举报渠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设置公开信箱,受理群众举报,扩大信息来源。县政府设置食品质量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对经查实的举报投诉人员给予奖励,并对举报投诉人员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十)推广网格(叠)化监管办法。进一步深化委托乡镇执法工作,健全和完善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协管员、村(居)委食品安全信息员管理体制,积极推广网络(叠)化监管,努力做到全覆盖监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协管员、村(居)委食品安全信息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其作用,真正形成监管网络和力量的叠加。

(十一)探索建立优良企业激励机制。对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无违法违规不良行为的企业,要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优质服务活动,适当减少巡查频次和抽查频次。培育示范企业、诚信企业,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开设服务绿色通道。

(十二)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普及教育。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通过有线电视、广播、报刊、墙报、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普及食品安全常识,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四、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

(一)强化食品质量安全责任。食品企业应从严控制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关键点以及出厂检验,确保食品质量。凡国家、市级抽样检验不合格的,一律在媒体上曝光,列入黑名单,并依法按上限惩处。凡列入黑名单的企业,由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生产许可专项执法检查,不符合生产许可条件的,责令停产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符合生产许可条件的,报请有权部门吊销生产许可,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二)持续保持资质的一致性。食品企业必须持续保持获证时的生产条件、检验手段和生产技术工艺,不得擅自改变。因客观环境、工艺技术、设备更新必须改变的,应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经现场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生产。否则,一律按无证生产严肃查处。已获证企业要自觉接受、主动配合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日常巡查和执法检查。

(三)建立质量安全公开担保制度。食品企业每年应按《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主体责任的相关制度建立和落实以及本企业的食品质量、添加剂使用、诚信等方面进行公开,并对食品发生质量问题、未依法履责等问题进行担保。企业法人代表必须在《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担保书》上亲笔签名。食品企业的担保内容及担保责任必须在县以上公众媒体上公布。同时,担保书必须在本企业公开张贴并报县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备查,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建立自查自纠报告制度。食品企业每半年要对落实主体责任各项制度的情况,结合许可证年审报告内容进行一次自查。对自查出的问题、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并将自查、整改情况书面报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不认真按时自查、整改不到位、报告不及时的企业的违规行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一经查实,从严查处。

(五)建立问题产品溯源制度。食品企业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食品抽样检验不合格及媒体曝光的问题食品,必须在规定时限内查清问题的原因和制定整改、补救措施,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回应媒体和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如实报告。

(六)完善应急处置制度。食品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每年应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反应迅速、报告及时、控制有力、措施得当,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损失和避免次生事件的发生。

(七)建立法人代表培训制度。食品企业法人代表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厂长)及主要负责人除要加强自我学习外,必须参加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统一安排的,不低于40小时的法律法规、主体责任及职业道德、形势教育等专门培训并通过考试考核。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企业法人代表培训情况要进行登记并进入企业监管、信用档案,作为企业申证、换证考查条件之一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内容之一。

(八)建立食品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制度。食品企业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内部员工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每年至少对企业检验、配料、质量管理等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不少于40小时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自行培训或外部委托培训,并将培训内容、时间、考试考核情况书面报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进入企业信用档案备查。

(九)坚持开展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自查。食品企业应定期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本企业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情况,特别是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的公告》(年第119号)的规定,按要求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交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自查报告。配合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日常巡查、执法检查和抽样检验,如实提供相关证据,不得阻扰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对责令整改的事项,必须按时限要求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并及时书面报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

(十)严格落实对食品企业主体责任考核的整改要求。食品企业应按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确定的监管类别和等级建立完善重点制度,并强化落实措施,确保企业主体责任落到实处,根据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每年对食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情况的考核,凡确定为落实主体责任基本达标的企业,应及时主动查找问题、积极整改,限期达标;不达标的企业应停产整顿、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能基本达标的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四个必须,五不放过”的要求,依法对其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直至吊销生产许可证或核准证。

(十一)食品企业法人代表定期报告落实主体责任情况。食品企业法人代表每年必须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本年度在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食品质量、诚信经营以及安全隐患的整改情况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的质询。对履责报告会上提出的建议意见要认真吸纳和整改,并及时书面回复建议意见人。

(十二)接受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对企业法人的约谈。在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中发现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或者经消费者多次举报,经调查属实的企业,要接受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约谈。凡被约谈的企业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自查,并写出自查报告报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

(十三)配合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连坐制”。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企业,要及时查清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和补救措施,召回问题产品,及时回应媒体,并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如实报告。在积极接受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处理的同时,应主动溯源,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其涉及的上下游企业,包括进货渠道和产品流向,以配合相应环节的监管部门实施重点监管。

(十四)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食品企业应主动接受食品安全乡镇(街道)协管员、村社信息员和社会监督员的监督;对食品质量投诉应采取积极的方式妥善解决,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食品质量投诉的食品企业应先期无条件退、换货或赔偿,查明原因后依法处理。鼓励企业内部、行业人员举报食品企业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依照规定对举报人予以奖励,并为举报人保密。

产品整改报告篇6

引言

随着我国水利业的蓬勃发展,众多水利工程相继展开。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水利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也日益得到重视。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是质量监督、质量检查和质量评定、验收的重要手段。对承担水利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检测机构而言,执行严格的检测流程,履行规范的检测方法,出具科学、准确、客观公正的检测报告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对水利工程而言,产品的管理是检测成败的关键,检测产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必须对产品的取样、贮存、识别以及产品的处置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确保检测对象符合规范要求,从而使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规范。

一、高质量检测报告规范性的重要意义

水利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是判定水利产品是否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重要技术文件,能够客观地反映水利产品的质量信息。对于产品生产厂家来说,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是该企业就其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对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产品用户愿意购买并使用该产品的信心保证。

对于第三方专业质检机构来说,检测报告的质量直接反映该质检机构的工作质量,也反映了该检测机构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水利产品中有许多是属于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工业产品,如水文仪器和岩土工程仪器,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水利工程、水患治理、水资源调度管理等重大水利事件,是水利的基础和核心。当然,如果将一定数量的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就能得到某一时期某一种水利产品质量状况的宏观质量分析信息,这种客观的质量信息将成为水利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产品生产企业角度来说,在产品出厂前对产品进行出厂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可以使企业对自己产品的质量状况进行如实把握,企业可以依据检验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来评价其生产现状、生产工艺,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从产品使用方的角度来说,由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更加客观、可信,产品的使用方可以依据检验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来评价该产品的质量,为其实际使用决策提供技术参考。所以说,从检验报告中获得的信息是否准确,关系到报告的各方使用者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责任很最大,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无论是产品生产企业本身还是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编制并出具一份科学规范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意义重大。

二、正确解读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一般都是计算机打印输出件,因此外观基本都是 A4 纸大小,外观主要包括报告封面、报告封里、报告首页、报告其它内容页等。一般有条件的企业和质检机构都使用专用检测报告用纸,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企业自身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一般由企业自身编制的企业标准或制度加以规定,各企业间不尽相同。

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相对来说规范性更好些,原则上都符合国家计量认证要求,产品生产企业可以借鉴和参考。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一般来说,产品用户拿到一份产品质量检测报告,首先要会辨识检测报告封面上的各种类标识信息,特别是涉及检测报告的真伪、检测机构的真伪、检测机构的权限级别、检测报告的有效性等方面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

三、加强对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的审核与批准

加强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的规范性应从检验报告形成的全过程管理出发,制定相应配套的报告管理制度,从检测源头开始,加强对检测报告诞生的全过程进行监管,特别是严把审核与批准关,这是重中之重。如:保证抽样信息流转的准确性,保证样品质量状态不发生变化,保证样品编号、名称、规格、生产单位等信息不出差错;保证检测环境条件、所用仪器设备符合要求,操作符合规范;保证报告涉及个各相关人员各负其责、严格履行各自职责义务等等。这些都是提高检验报告质量的重要保证。

1、审核检测依据的现行有效性

选择正确、适用、现行有效的标准作为检测依据是保证检验工作和检验报告质量的前提和标准。特别是生产许可证检测,选择标准的一般原则是:首先选择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国家标准,无国家标准时,应选择被检产品的行业标准。若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则应选择被检产品的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再加上生产企业经备案的企业标准。对于委托性检测,应严格依据委托合同中载明的检测依据开展检测工作,这里要注意的是,在签订委托检测合同时,委托方和检测机构应就检测依据进行有效沟通,在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明确,一但明确,就严格按此约定执行。

2、重点审核部分

(1)原始记录。包括原始检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原始记录不应是重新抄正的“原始”记录,应保证真实可靠。原始记录要尽量采用统一的推荐格式。记录中涉及到的受检单位、生产单位、产(商)品名称应采用规范化的全称。原始记录中错误的修改,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修改方法。如书写错误需要更改时是在差错处划一横线,正确的记录写在差错处附近,并加盖更改者的专用章。

(2)计量单位。检测报告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并注意几个原则:一是优先采用符号原则,二是计量单位的汉字名称或符号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使用原则,三是计量单位汉字名称与符号不能混用原则。

(3)数据处理。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一般可按照 GB1250《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和GB8170《数据修改的规则》两标准要求进行处理,并注意特殊数据的处理方法。

(4)检验结果与检验结论。根据检验结果,依据采用的有关标准准确地为受检样品下检验结论。对委托单位送检的样品下结论可以写成“该规格型号样品所测项目符合(或不符合)……标准要求”。对生产许可证检测的样品下结论时可以写“该规格型号产品本次抽检合格(或不符合),符合(或不符合)……标准要求”,这样可以使阅读报告的人员能清晰地理解检验结论。

3、检测报告的修改

检测报告在产品出厂前或者检测机构发出前,在任何环节发现问题,都应该及时进行修改,一般应采用收回原报告,并将修改会的检测报告重新向企业技术负责人或检测机构的授权签字人报批。

当发现签发后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出现错误后,应立即进行更正。如果已经发往报告的使用方,应该及时向其追索,应采用收回原报告,以更改后的新报告更换原整个报告的方式进行更正。如果此方法不可行,可以另外发一个更正文件,明确告知要更正的报告编号、原内容和更正内容、本报告编号,更改文件的数量应与原报告数量相对应,以保证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

水利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是判定水利产品是否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重要技术文件,应在检测报告诞生的全过程始终注意保持检测报告的规范性,真实、客观地反映水利产品的质量信息。同时,一份规范的检测报告的诞生,凝聚了检测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的共同心血,它是检测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承载了检测报告相关各方的信任,责任重大,因此,无论是产品生产企业还是专业的检测机构,都应严格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的审批手续,加强审批流程监管,以确保水利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的准确性、权威性,最终为水利产品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产品整改报告篇7

这种情况主要是指由销售方退款给购货方,并且购货方未享受过现金折扣或销售折让,且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一)销售退回在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发生:作报告年度的纳税调整

[例1]丰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丰华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率为17%,所得税率为25%,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2007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为2008年4月15日,实际对外公布日为2008年4月20日;2007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日期为2008年3月10日。2007年10月10日,丰华公司销售一批商品给甲企业,价款为500万元(不含税),销售成本320万元,货款未收。2008年2月15日,甲公司告知丰华公司,消费者在使用这批产品中,发现商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并经权威部门检测,证明是产品设计问题,甲公司要求退货。丰华公司答应了退货的要求,所退货物于2008年2月25日收到。2007年年末丰华公司对甲企业的应收账款按10%计提了坏账准备。

丰华公司的处理如下:

(1)调整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及坏账准备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5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00

贷:应收账款――甲企业 5850000

借:库存商品 32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成本) 3200000

借:坏账准备 585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资产减值损失) 585000

C2)调整应交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资产

调整应缴纳的所得税=(5000000-3200000)×25%=450000(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45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50000

调整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585000×25%=146250(元)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4625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46250

(3)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

该科目余额=5000000+146250-3200000-585000-450000=911250(元)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112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911250

(4)调整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911250×10%) 9112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1125

(5)调整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如表1、表2:

(二)销售退回在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后发生:作本年度的纳税调整

[例2]沿用例1假定销售退回的时间改为2008年3月15日。

“汇算清缴之前”条件下的处理与“汇算清缴之后”条件下的处理,最重要的区别是应交所得税的处理。日后调整事项发生在汇算清缴之后的,不能调整报告年度(2007年)的应交税费――直交所得税,因为报告年度(2007年)的所得税已经与税务部门进行了清算,只有到2008年年末或2009年年初汇算清缴2008年度所得税时,才能调整这部分应交税费――直交所得税。此时丰华公司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除了涉及所得税调整的会计处理和第一种情况不同,其他的会计处理均与第一种情况相同,即把上述第四个会计分录改为: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450000

贷:所得税费用 450000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361250元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并调整盈余公积。

二、购货方享受现金折扣的销售退回

这种情况主要是指购货方退回的商品已经付清了款项,并且享受了现金折扣,且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虽然购货方在购买时享受了现金折扣,但由于我国对现金折扣销售业务采用总价法核算,销售收入还是以总价计价,现金折扣则作为财务费用,因此购货方退回商品时,还是以总价冲减销售收入,同时需要相应冲减财务费用。

(一)销售退回在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发生:作报告年度的纳税调整

[例3]丰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丰华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率为17%,所得税率为25%,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2007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为2008年4月15日,实际对外公布日为2008年4月20日;2007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日期为2008年3月10日。2007年10月10日,丰华公司销售一批商品给甲企业,价款为500万元(不含税),销售成本320万元。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甲企业在10月18日付款。2008年2月15日,甲公司告知丰华公司,消费者在使用这批产品中,发现商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并经权威部门检测,证明是产品设计问题,甲公司要求退货。丰华公司答应了退货的要求,所退货物于2008年2月25日收到。

丰华公司的处理如下:

(1)调整销售收入、财务费用及销售成本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5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00

贷:银行存款 575000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财务费用) 100000

借:库存商品 32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成本) 3200000

(2)调整应交所得税

(5000000-3200000-100000)×25%=425000(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425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25000

(3)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

该科目余额=5000000-3200000-100000-425000=1275000(元)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75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275000

(4)调整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 1275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7500

(5)调整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如表3、表4:

(二)销售退回在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后发生:作本年度的纳税调整

[例4]承例3假定销售退回的时间改为2008年3月15日。

此时该公司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除了涉及所得税调整的会计处理和第一种情况不同,其他的会计处理均与第一种情况相同,即把上述第三个会计分录改为:

产品整改报告篇8

对于报业来说,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冬天”的问题,那时是因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根据CTR(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媒介智讯的广告监测数据,2006年报业广告刊登额增长率仅为3.9%,2007年则是-1.6%,而2008年前三个季度却恢复到19.8%。这是否意味着报业广告经营在2008年的回暖呢?

进一步解析2008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的报业广告确实有所回暖,但19.8%的增长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水分。2007年下半年以后,报业广告的广告占版量和刊登额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刊登额(价值指数)逐渐高于占版量(产能指数),这表明了刊登额的增长中存在刊例价格上涨拉动的因素,这就是“水分”。从数据看,这种水分还有扩大的趋势。排除这种水分在技术上相当困难,但如果排除了水分,报业广告的增长率就要打较大的折扣。

即使排除了水分,中国报业广告在2008年达到两位数的增长仍然是可以肯定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北京奥运对中国广告市场的推动;另一方面是由于报业广告资源环境的变化。受到全国以至全球高度关注的奥运会,无疑是企业推广和塑造品牌的难得机遇,奥运对广告市场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报纸虽然没有转播功能,但它丰富和独特的报道依然吸引着巨大的读者群体,因此,依赖于报纸的广告商在奥运前普遍加大了投放力度,这使报纸广告在前 8个月之前的增长率达到了23.6%。但是,大幅的增长态势只维持到7月,8月以后报纸广告的增长就开始明显减速。

2008年报纸广告主要行业的增长反映了报纸广告资源的变化趋势。报纸广告的资源主要来自房地产、商业、汽车、通讯、金融、食品等行业,前三个行业的集中度高达63~65%,而前六个行业的集中度则达到了80%。因此,这些行业广告的变化主导着报业广告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第四季度后,报业广告增长显的下行,其结果将使全年的增长率低于前三季度的增长率。可以说,奥运的拉动已经结束,国民经济下行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这一次的“冬天”究竟有多冷

“冬天”既然来了,我们就得准备过冬,为了挺过“冬天”,就必须认识“冬天”。

与几年前谈论的报业“冬天”不同,这次“冬天”不是源于传媒行业,而是从金融业扩展到经济实体,从美国扩展到全球,影响到中国。因此,这一次的“冬天”覆盖到了全部媒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将接受“冬天”的考验。我们常说,广告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国民经济整体都面临着危机的时候,广告业一定会有所体现。虽然现在还不能清楚地判断这次经济危机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广告业会受到多大影响,但是,从广告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可以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世界经济正面临着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受此影响,中国经济进入下行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增长减速,经济实体面临困难,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国内蔓延,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挑战。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国务院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有这一系列举措的保障,中国经济将不会出现其他国家那样的大萧条。但是,中国经济不再是封闭的经济,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全球性的萧条必然给我国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一次的影响至少要持续二年以上。因此,国民经济下滑不可避免,对传媒广告业的影响也要持续数年。

其次,传媒业与广告业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传媒是广告的载体,广告又是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传媒与广告的发展依赖于相关行业的景气与否。认识传媒广告的趋势,必须要认识这些行业的兴衰趋势。对于传媒业整体来讲,化妆品/浴室用品、商业、食品、药品、饮料、房地产、娱乐休闲、汽车、通讯等产业是重要的广告资源。前4个行业的广告集中度达到50%,而这9个行业的集中度则高达80%。因此,这些行业的景气与否对传媒广告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对于报业来讲,最大的影响来自房地产、商业、汽车、通讯、金融、食品等。对这些行业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报业广告面临的客户资源环境。

房地产业是广告高依赖度的行业,而且主要依赖报纸广告,因为报纸的房地产广告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最近房地产业不景气是众所周知的事情,2009年房地产业也会延续这样一种趋势。但另一方面,很多报纸广告经营者都感觉到,房子特别好卖的时候,广告反而有所下降,而房子不怎么好卖的时候,广告却明显增长,这就是房地产业对广告的依赖。虽然房地产下滑带来的资金困难会影响广告预算的增长,但如果房地产不出现崩盘式的状态,房地产业还不会成为拉动报纸广告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因素。

商业广告主要指零售业和卖场广告,对报纸来讲,零售业和卖场广告是报纸的重要广告资源,但恶性竞争使这类广告大大降低了含金量。经济下滑带来的收入增长缓慢和失业,不能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而带来商业的下行。因此,商业广告的增长有可能也处于下行趋势。

目前汽车行业处于相当严峻的局面,汽车越来越难卖,销售利润大幅度下降,广告预算很难增长,汽车广告也将处在下行区。

通讯行业5个集团整合成3个集团的结果是竞争淡化,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制造商,都没有新的产品升级换代所带来的广告投放动力,因此,通讯广告将持续低迷的状态。

近两年,金融业广告的快速增长使其成为报纸广告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奥运之后,金融业的广告投放势头有所下降,而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融业,虽然金融业对广告的依赖越来越强,但金融业广告已不可能再保持前几年那样的高速增长。

2009年食品行业将是报纸广告的一个增长机会。这个机会来自于危机,“三鹿奶粉事件”已经延伸到整个食品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企业通过事件营销和危机营销去重塑自身品牌形象,重新凝聚消费者,是需要投放广告的,没有广告,部分食品企业就有可能垮掉,所以,广告投放一向稳定的食品行业,可能由于危机事件对报业广告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主要行业的广告几乎都没有明显的上行动力,因此,2009年的报业广告不容乐观,报业也将面临“冬天”的严峻考验。

“冬天”给报业带来什么变化

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一年四季总是有“冬天”,也有春天。当然,这次的“冬天”也许格外寒冷。寒冷的“冬天”会给报业带来什么呢?

1.“冬天”会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

每当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一批企业生存下来,而且积累了迎接春天的能量,也会看到一批企业倒下去,成为经济危机的牺牲者,市场格局由此而发生变化。经济危机总是通过结构调整、产业重组而渡过去。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经济危机或者产业景气波动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传媒业、报业广告市场的格局变化,首先来自于广告商投放策略的变化。为了应对“冬天”,广告主一定会调整投放策略。这一调整一方面是投放量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媒体策略的调整。从投放量来看,会有一些广告主增加预算,但这类广告主可能数量很少,预算增加也有限。大部分广告主一般不会增加预算,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广告主可能要减少预算。而那些在“冬天”消失的广告主将不再是媒体的广告资源。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广告主一定会精打细算。如果说“一半广告费被浪费”在过去还能勉强容忍,现在就难以接受了,因为在这样的“冬天”,接受一半广告费的浪费也许就选择了死亡。找回被浪费的广告费,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媒体策略的变化。媒体策略变化的核心就是不再“天女散花”式地投放,放弃那些效果不佳的媒体,选择最有效的媒体集中投放。

最有效的媒体即是强势媒体。这些媒体的品牌力、影响力、传播力和渗透力是广告效果的保证,一个强势媒体的广告传播效果往往超过几个弱势媒体的组合。因此,效果不佳的弱势媒体将被广告商放弃。最近,我们在与一些广告商和4A广告公司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在选择区域性报纸时,已经改变了策略,一般只选择前两位的报纸。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媒体的处境将会越来越困难。因此,广告投放的集中趋势必然带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结果,市场格局将由此而改变。

2.“冬天”不仅有风险,更有机会

经营环境的变化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危机中危险和机会是并存的,广告增长的下滑是危险,广告主投放策略的变化则可能是机会。媒体要得到广告商的青睐,关键永远是广告效果。在经济高涨的时期,企业广告投入普遍增长,报纸几乎都可以借力增长,但在经济下滑的时期,广告市场规模难以扩张,报纸之间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差距就会显露出来。从表面上看,这种差距是广告效果的差别,而从根本上看,差距是由媒体品牌力的积累所决定的。

笔者在两年前曾经提出,中国媒体已经进入品牌时代,品牌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冬天”正是考验媒体品牌力的季节。在前几年的报业“冬天”中,并非所有报纸都随广告市场的下滑而陷入困境,即使是报业广告整体出现负增长时,仍然有一些报纸保持着较高的增长。例如,广州日报、辽沈晚报、现代快报等一批报纸都实现了逆市高速增长。这说明“冬天”也有温暖,机会就在自己手里。

3.“冬天”是冬训的好季节

创造好成绩的运动员都把“冬天”作为冬训的季节,通过冬训提高体能和综合素质来迎接春天的到来。中国报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前几年的困难,当前又面临着更严酷的“寒冬”,现在是到了冬训的时候了。从逆市成长的报纸案例中可以看出,报业冬训的关键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虽然中国报业随整个传媒业走上了市场化的轨道,但不同报社市场化的程度相差很大。虽然中国报纸面临的管理体制是相同的,报社自身无法改变大体制环境,但成功的报纸之所以能保持持续发展,无不是在宏观体制的基础上做足了报社微观体制的改革。应该说,党和国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传媒体制的改革,也倡导着媒体的改制,改革是媒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主动改革体制才能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

然而,相当多报社的体制依然很僵化,一些报社主要领导只是把报社作为“官场”,“官本位”体制造成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依然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不解决,报纸过冬将非常困难。由于我国报业还没有真正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些报社也许可以借此过冬,但失去的市场地位将不再回来。

其次,转换经营理念。市场化的媒体离不开广告,广告也离不开媒体,媒体是广告的载体,过去很多媒体基本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媒体广告经营。而现在这种经营理念已经越来越不灵了。企业的传播已经到了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对企业来说,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广告投放的载体,而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平台。这表明简单地以刊登广告经营媒体的时代已经过去,媒体必须适时转变经营理念。

过去我们依据4P的营销理论建立的是媒体传播(向受众销售)和广告传播(向广告商销售)的交易式营销模式,而在媒体过剩和同质化日益突出的时代,仅仅靠销售已不能得到稳定的市场。客户关系和价值回报已经成为新的营销模式的核心,而媒体的品牌力和品牌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受众和广告客户价值的体验和回报来实现的。媒体与受众和客户之间需要建立的是关系式营销模式。

从受众来看,我们过去也进行受众需求研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向受众传播的模式。从本质上看,受众心目中的媒体品牌是他们选择媒体的基本导向,因此,建立稳定的媒体与受众关系,核心是与受众价值趋向的一致性。或者说,媒体价值趋向与受众价值趋向的一致性才是媒体对受众的真正回报。

从广告主来看,过去媒体是通过收视率、阅读率去体现广告传播广度,媒体只是广告的载体。现在看,传播广度已远远不能够满足企业的传播要求,媒体必须与客户建立更深层的伙伴关系,成为企业整合营销的战略合作伙伴。

产品整改报告篇9

一、转变思路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既是衡量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内在定律,也是媒体获胜的法宝。它不仅仅指单纯的生产内容,还包括了广义上的内容扩张和整合。一方面,对内容的进一步挖掘,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使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媒体担任的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角色,以信息内容为主,表现形式为辅,生产出属于媒体自身的有特色的产品。很多媒体都紧紧抓住这一定律,并已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策略。

1.关联延伸策略

无论企业还是对于媒体而言,树立品牌无疑是对自身产品的一种成乘数效应的增值。品牌带来的巨大价值若只专注在起始产品的发展显然是一种浪费,众多的企业家和媒体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所实践甚至已经取得成功。

笔者非常赞同喻国明教授所提出的,媒体自身做大做强必须经历的三部曲:系列化、一体化、多元化。其中系列化就是将媒体本身所拥有的品牌进行开发和关联延伸,达到“借力”的作用,使其延伸的产品天然地具有同类产品所没有的优势,这就是品牌的继承性。

关联延伸策略的优势在于,母产品与子产品相互作用,共同提高品牌价值,同时,子品牌能够分散母品牌的风险并增加整体收入,这样能够占据同一行业的优势市场地位。如《中国国家地理》,“它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和影响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及旅游、探险类杂志。它要走向集团化,把这个科学传媒拓展为一个产业:《中国国家地理》的少年版,相关图书的出版以及与电视频道的合作等等”。①受众关注媒介产品的品牌,正是其关心媒介产品内容品质的体现,内容为王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关联延伸策略的实施前提是延伸的产品必须保证其内容的品质。而反过来说,如果媒介集团一味冲着做大而盲目扩张,没有注意延伸的关联性,那么失败的教训则是惨重的。

2.互动策略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市场的客观要求,还受众以主动权能够在当今这个被称作影响力经济的媒介经济竞争中媒体必须紧握的一个重要理念。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传受者界限日渐模糊,受众主体性空前突显,他们也需要话语权,在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广东的媒体而言,电台率先开发短信互动这一形式,电视台随后跟进。继广东电视珠江台晚上的新闻节目《今日关注》推出短信互动平台之后,其竞争对手广州电视台的《今日报道》也在2007年1月8日的改版中加入了短信互动环节,并由原来的一个主持人变为两个主持人。短信平台这一策略有以下四个优点:一是直接增加了短信费用收入,增加经济效益;二是满足受众内在的沟通需求,吸引受众积极参与节目,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继而提高社会影响力;三是强化了媒体议题设置的功能;四提供了一个政府与民众相互了解的双通道。

《南都周刊》把这种互动延伸得更为成功。一方面,几乎每期《南都周刊》都有读者反馈的版面;另一方面,它积极开展活动,与读者真正地面对面交流。2006年的《南都周刊》与其他合作单位主办的社区活动便是一例。它每隔一段时间到一个社区或者单位举行一次体育运动比赛,包括踢毽子、二人三足比赛等。它在每期最后一版都登半个版面的广告,预告下一期社区运动会的举办时间地点,同时报道本期运动会的情况。其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达到了与读者的真正交流,增加了亲和力,再者是宣传推广了自己的品牌,表面上为社区运动会造势,实际上是为《南都周刊》做广告,参加过运动会的人会留意这份刊物,有可能成为新读者或者订户。

3.双头版与索引策略

这里的双头版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报纸本身有两个头版:分别在封面和封底。既增加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又开发了广告资源。《羊城晚报》改版之后除增加了彩色,还运用了双头版,可读性增加了。另一种是报纸本身一个头版,还另外制作一个与报纸头版头条不同的海报版。《南方都市报》把海报版放大,做成大报的头版,风格与《南方都市报》一致。笔者认为这种借鉴了杂志用封面做海报来宣传的双头版更有竞争力,这是因为:一是版面大,字号大,冲击力强,吸引路人目光,并突破报摊的“四分之一”黄金位置——在报摊上报纸按次序摆放,通常只能露出头版的二分之一,卖报时报纸就是靠这二分之一的精彩内容吸引路人,而报纸种数的日渐增多导致了头版露出的黄金位置只占报纸版面的四分之一;二是头版容量加大,有效信息增多,体现了信息筛选的管家功能。

索引策略与双头版的相通之处在于增加报纸信息量的呈现。广州率先把第一、二版全部改为索引的是《广州日报》,这个尝试取得了成功并且使《南方都市报》也跟着使用索引版。这可以说是一、二版的革命性变革,一方面,《广州日报》改版后版面少了文字的拥挤,变清新了;另一方面,信息量呈现的增大能更多地吸引注意力。

二、突破发行,争取市场

发行渠道不仅是传播过程的重要一环,还是媒体争取市场的一个突破口,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行渠道是否有效地指向目标受众,有效的发行渠道与传播效果成正相关,二是实施一般的营销手段疏通渠道,三是发行渠道多维度拓展,实施整合营销策略。

1.根据市场细分来进行有效发行

2006年12月,广州日报集团推出社区报试刊号,在广州雅居乐小区内定向发行。如果有媒体或媒介集团能够突破社区报这个关口,有可能对整个传媒生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首先,有效发行量增大。有效发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完整读者数据的订阅户和报纸被有效阅读的零售户,其二是能够带来广告效果的发行活动。前者为常态发行,而后者对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发行部门将日常工作和报社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从做有影响力的发行出发,策划发行工作。”②有效发行量是吸引广告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关系到广告的目标到达率和影响程度。显然增大有效发行量能实现经济效益。

第二,创造了一个社区居民信息交流的平台。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信息的内容和载体相应做出变动,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社区是社会组成的单元,让这些单元内部充分沟通,不但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利于实现“和谐”这个社会效益。

作为市场极端细分的产物,社区报、免费报纸、DM媒体有着突破传统媒体发行量的潜力,随手可得的吸引力,蓄势待发。一些大的传媒集团也可以辟一块试验田,为争取市场增加一个筹码。

2.增加报偿的促销策略

根据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的理论,读者选择媒体的或然率=报偿程度/费力程度。费力程度的规律是:报偿程度越大,受众越愿意选择。如《南方都市报》

日常的促销是送牛皮袋、圆珠笔、水、纸巾等。其中送牛皮袋是一箭三雕:增加发行量、给报纸本身做广告、给商家做广告获取广告收入。2006年的广州报纸改版热,《信息时报》和《新快报》都采取了实物附加价值促销,前者改版首日赠送更使当日报纸一早就卖完。但是这种策略有一个明显的弊端:读者容易冲着实物报偿购买报纸,降低报纸的有效发行。报纸在创办初期或者改版时期使用可以壮大声势,提高知名度,但是长期使用则反而可能亏损,因为报纸是双重销售,一方面把报纸内容销售给读者,但是这部分是亏损的,另一方面把读者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但如果有效发行量下降,这部分也很有可能因难以弥补发行损失而亏损。因而选择实物附加价值时必须慎重,选择目标受众感兴趣的赠品为佳。

3.整合营销策略

《经济观察报》的经营者指出,报纸的同质化时代来临,营销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该报的营销技巧确实有可借鉴的地方。第一,大报级的发行量。它一创刊就以大报的发行量见于世人,给人以成熟大气的印象,一年之内成为国内三个著名的主流财经媒体之一,为其下一步融资奠定了基础。第二,用金钱换时间,后发制人。降低发行价,把利润给销售商,争取强有力的发行网络,使产品在市场上快速渗透,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三,建立目标读者数据库,实行“精确销售”。这与DM杂志异曲同工。这种有的放矢的发行方式,营销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便于考核和管理。第四,竞合策略。与出版社合作,实行联合销售。第五,通过销售数据分析,监控各地营销活动。第六,直接促销零售商,间接促销读者。它使零售商感到有利可图,促使零售商积极向读者推销其报纸。第七,实施“超级售点计划”。③其实是设一些地点进行重点销售,大力进行促销活动。《经济观察报》的成功在于它勇于寻求新的营销方式,创新发行思维,以争取市场为目标,在报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跻身前列。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营销三四律”,能够在一个市场中占据前三位就能够比较稳定地占据市场,市场的第四位是第一位报纸回报的四分之一。这就是典型的“整合营销策略”。

三、广告辅助,实现盈利

媒介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用广告辅助。媒介广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媒介产品间接卖给广告商;二是给媒介产品本身卖广告。前者直接实现经济效益,后者则是通过对媒介产品的介绍推广,提高媒介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媒介产品的影响力,从而间接实现经济效益。从媒介产品营销而非广告的角度来看,本文主要分析后者。

现在媒介越来越重视对媒介产品本身的形象推广,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它们都有非常明显的形象定位,这种定位一般来说通过内容的传播逐渐形成。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转型期中的传媒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借鉴了市场营销策略,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的仅仅是给报纸、一个栏目,甚至一个节目做广告,比如说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的G4出动,除了在本台做广告,还分别做车体广告和移动电视广告,形成一种亲民的形象——大众化,关心民生小事,具有亲和力。这种推广事实上证明是成功的,受众一看到这个节目就会联想起“街坊”等词语,正切合了节目定位。又如广州的两大电视台的两个有竞争关系的节目——《今日关注》和《今日报道》,都分别为自己做了电视广告,诉求重点在于新闻的接近性、专业性、关注民生。

为媒体做广告表面上损失了广告收入,实际上长远来说,是不减反增。因为在媒介时代谁拥有最大的影响力,谁就拥有话语权,媒介的竞争,就是影响力的竞争。而对于大众传媒,影响力大意味着巨大的广告资源。

另外,媒体在选择广告媒体的时候应考虑到节目定位与广告载体的关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的来说,媒介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除了上述提到过的关联延伸策略、互动策略、双头版与索引策略、重新定位、附加价值促销策略、品牌推广策略以外,还可以利用企业市场营销的其他策略。

注释

产品整改报告篇10

(二)通过专项行动,使从事药品、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守法意识、质量意识、自律意识普遍增强;药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更加规范,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得到有效整治;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能够得到有效监测,合理用药用械水平得以提高,确保药品、医疗器械规范生产和上市质量,使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感普遍增强。

二、主要任务及工作措施

(一)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秩序

1.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规范药品注册申报秩序。对*5年1月1日至*6年5月30日在我省申报药品注册的品种及其研制和申报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违规行为,立即纠正并依法惩处。

2.规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秩序。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严格把关,特别是加强医疗器械产品在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临床研究评价、产品说明书等重点环节的审批把关,严厉打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弄虚作假行为。对违规审批的产品进行认真清理。

3.严格审评审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等三类品种的注册申请,加强对原辅料合法来源、说明书和标签内容、改变剂型和增加规格的合理性以及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申请的质量可控性等要素的技术审查,加强对研发单位所具有的试验仪器、设备是否满足申报的试验项目要求以及研制和临床试验过程真实性的核查;严格医疗器械产品在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临床研究评价和产品说明书等重点环节的审批要求,清理不属于医疗器械管理和违规申报、违规审批的产品,并依法处理。

(二)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秩序

1、以注射剂生产企业、国家及省、市药品质量抽查中有不合格记录的企业、在GMP跟踪检查中发现问题的企业、近期被举报的企业以及近两年内生产不正常的企业为重点检查对象,重点检查企业质量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和原辅料购入、质量检验、关键岗位人员履行职责的实际能力情况等内容。对违规企业,依法收回GMP证书;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2.以有投诉举报、存在安全隐患、生产重点监管品种的企业和重点监管范围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重点,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医疗器械委托生产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违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查处。

3.以批生产、批检验记录是否真实、规范、完整和自检项目是否符合产品检验要求为重点,对药用包装材料和容器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查处。

(三)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流通秩序

1.加强对药品经营企业GSP认证后的跟踪检查,全面检查企业的人员管理及物流、商流等,对在跟踪检查中存在问题较多的企业依法予以查处;全面清理药品经营主体资格,坚决打击药品批发企业出租(借)许可证和批准证明文件、药品零售企业出租(借)柜台行为,严厉查处进货渠道混乱、购销记录不完备以及挂靠、过票等违规经营行为。

2.加大对违法广告、群众投诉多和有质量隐患品种的抽验力度;加强对经营疫苗、高风险医疗器械等重点监管品种企业的监督检查;继续治理“一药多名”,开展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专项检查。

3.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医药卫生资源,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相结合,推进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建设。加大对农村、城乡结合部个体诊所、村卫生室药品的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行为。

4.加大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力度,规范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秩序,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中药材掺杂使假和非法制售中药饮片行为。

(四)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秩序

1.推进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规范管理,规范处方行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用械的宣传、教育、管理与监督,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用械水平。逐步实行药品通用名处方,探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开展临床用药监控,指导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的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行为及时予以干预。

2.健全各级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检测组织机构和检测网络,完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和报告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质量的跟踪检查,重点监测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疫苗、高风险医疗器械等不良反应(事件),适时采取警示、公告、召回、淘汰等措施;加强重点地区药品、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应急检测能力。

3.大力整治虚假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严格执行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审查制度,提高审批透明度;强化对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监测、移交和查处,形成整治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合力;加强对新闻媒体广告行为的监管,建立新闻媒体虚假违法广告的责任追究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等广告活动主体的监管力度,尤其要加强对资讯服务类和电视购物类节目中有关广告内容的监管;建立违法广告公告制度和广告活动主体市场退出机制。

三、工作要求与保障措施

(一)按照“全市统一领导,市、县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开展专项活动。市政府成立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王图强(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夏金生(市政府副秘书长)

许华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成员:臧连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薛峰(市监察局副局长)

吕晓明(市卫生局纪检组长)

罗进平(市工商局副局长)

卢杰三(市公安局副局长、城管执法局副局长)

赵书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纪明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许华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政府要相应成立组织,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与协调,同时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强化县(市)政府的责任,强化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从“齐二药”假药案件和“欣弗”药品不良事件中认真吸取教训,狠抓薄弱环节,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要发挥联合打假协查机制作用,严厉查处严重危害公众安全、涉及面广、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要建立药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专项行动的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逐级分解落实,逐级考核,确保抓出成效。

(二)这次专项行动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实行联合执法。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强对专项行动的指导和督查。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围绕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监察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对拒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违法违规审批,以及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问题严重的地方和部门,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新闻宣传单位要配合做好相关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严惩行政执法中、、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全面完成专项行动的各项任务。

(四)积极引导和支持我市医药产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推动医药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的产品开发,创造名牌等工作。通过此次专项行动,建立长效的跟踪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健全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诚信管理机制,使我市的医药产业在整顿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壮大。

四、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专项行动时间为*6年9月—*7年7月底,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产品整改报告篇11

3.加强督促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提出明确、具体的整改要求,监督其限期整改就位,并向我局提交书面整改报告。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生产经营企业,移送稽查部门依法查处。

二、继续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

1.扩大配送范围,延伸配送点。加快推进农村及社区药品供应网络建设,着力发挥大中型药品批发企业在药品直供配送方面的优势作用,扶持信誉好、服务优的药品批发企业,通过竞争和招标等形式向农村和社区进行配送。积极鼓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门店向农村地区延伸。9月底前,确保全区100%的行政村实现药品配送。充分发挥药品“两网”建设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卫生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普及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知识,力争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药品零售网点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2.巩固完善监督网络,发挥专协结合、群防群治作用。根据需要,对我区现有协管员、信息员进行充实、调整,形成一个镇有协管员、村村有信息员的完整网络。加强对协管员、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其宣传药品安全知识。发现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协助查处涉药案件等多方面的作用。

3.规范医疗机构的药房管理,巩固创建成果。首先是对通过“规范药房”、“合格药房”的医疗机构实施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巩固创建成果。其次是继续推进社区医疗机构“合格药房”的创建活动,争取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合格药房”验收。未达到“规范药房”、“合格药房”规范要求的医疗机构,必须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由我局会同区卫生行政部门严肃查处。

4.积极创建省级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根据省、市局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由区政府组织实施创建工作,在今年10月底前,通过省级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验收。我局承担日常工作,对创建工作适时进行指导和协调。

三、加强药械市场监管,促进药械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1.创新监管机制,全面推进药械经营企业实行远程监控。积极创造条件,着手构建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计算机远程监管系统,实现对药品批发、零售连锁、零售企业以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销、存等情况的实时监控。在去年对城区药品经营企业实施远程监控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远程监控的覆盖面,今年确保远程监控覆盖到全区药品批发企业、乡镇以上药品零售企业(村级除外)。同时开展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实施远程监控的试点工作。

2.严把药械市场准入关,促进现代物流的健康发展。严格药械市场的准入标准,认真执行省局《省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现场检查验收标准》等相关许可规定,提高药品零售企业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准入门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电子档案,结合许可证换发、变更和日常监管,实行行政审批行为公开,实行网上申报审批、网上监督。在收集企业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区药械经营企业诚信和监督档案。开展信用等级评定,依据“谁诚信,谁发展,谁失信,谁退出”的原测,促进药械市场的健康发展。

3.抓好GSP认证及其跟踪检查,保证认证工作质量。认真做好药品GSP认证指导工作和GSP认证后跟踪检查工作。对辖区内GSP认证满2年的药品零售企业实行全面检查,凡检查不合格的,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查处。

4.加大广告监管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组织参与省局统一开展的“飓风”行动,集中打击以公共人物名义为产品功效作证明等严重虚假违法广告。对社会影响恶劣、情节严重的违法广告,逐级上报省局对其采取暂停销售的措施,对拒绝执行暂停销售的单位,依法从严查处。

产品整改报告篇12

(三)进一步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各项监管制度,明确安全监管责任,规范安全监管行为;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监督指导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活动;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真正落实,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范围和工作重点

“安全生产年”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为: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医药化工生产企业、有仓储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和使用危险化学品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

工作重点是总结近几年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工作经验,推行“分级监管、分类监管”方式,突出安全监管重点,提高安全监管效率,实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企业涉及化学品的危险特性、数量及工艺控制水平等固有危险程度为基础,考虑安全生产管理状况和附加安全因素,对本辖区企业按风险程度定性划分A、B、C、D四类企业监管等级,对不同等级的企业分别实施不同频次的监督检查,并将C、D类企业列为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对象,其中D类企业作为隐患挂牌督办对象。建立企业落实“查”、“治”隐患、安全评价机构和专家检查组负责“挑”隐患,安全监管部门督促“治”隐患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体系,促进“两个主体责任”的有效落实。

主要任务为:

(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全年实施监督检查工作计划,4月底前完成。

(二)督促企业建立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严格按制度规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召开相关企业参加的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动员部署会,要求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修订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组织岗位操作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督促企业切实落实《浙江省化工建设项目试生产安全管理规定(试行)》、《浙江省化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程(试行)》、《浙江省化工装置检修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等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作业行为。完善并实施重大危险源“两牌一箱”、事故警示牌、安全隐患整改告示牌和化学品事故专项报告等四项制度。

(三)推行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书面报告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统计报送制度。对不同监管等级企业分别按季、半年、年度实施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书面报告制度。报告主要内容:安全生产总体情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主要设备设施运行及检测检验情况、人员培训教育及变动情况、建设项目实施“三同时”情况等与安全生产管理相关情况。安监部门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督促指导工作。

(四)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工作。严格新改扩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设立、设计和竣工验收审查以及试生产(使用)备案等工作程序和要求,提高准入条件,规范审批程序。建立化工项目安全生产动态监管跟踪机制,加强对化工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跟踪督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

(五)进一步深化安全标准化活动,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工作,提高安全标准化活动企业参与率,要求所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50%以上有仓储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

(六)严格安全生产许可证换证条件,积极做好危险化学品使用许可准备。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换证过程中,严把换证条件,对安全管理“滑坡”、安全条件下降等不再具备应有安全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换证。积极开展使用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的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为实施危险化学品使用行政许可做好准备。同时要加大安全评价报告真实性和符合性的核查力度,督促评价机构依法承担相关安全技术及报告的把关工作。对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的报告和评价机构,视情节轻重,上报上级有关部门,由上级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七)打击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和继续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对未持有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要责令其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罚,并提请市人民政府予以关闭。

(八)积极推进化工危险工艺(装置)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的安装工作。按照国务院安委办[20*]26号、省局浙安监管危化[20*]200号和市局台安监管[20*]225号文件要求,制定本地推行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的工作方案,落实符合安装条件企业安装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时间表。各地在4月底前向市安监局上报2010年前需安装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的企业名单和推进工作方案。

(九)加快开展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积极做好本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登记单位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力争30%以上企业完成登记。

三、工作安排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镇(街道)安监中队负责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一)危险化学品企业须完成的主要工作

1、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及时修订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2、组织岗位操作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举行全员反“三违”宣传活动,主要负责人至少给员工上一堂安全教育课。

3、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全方位的安全隐患大排查;涉及硝化、氟化、氯化、重氮化、加氢等高危工艺的化工生产企业和剧毒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要自聘专家进行重点安全检查,查找在生产工艺、单元操作、重点反应装置、应急救援预案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不足。

4、立即组织开展隐患整治行动,严格按照治理目标、经费、机构、时间和安全措施“五落实”要求进行整治。

5、建立详细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治动态情况记录,完善各种安全生产台帐。

6、对符合挂设事故隐患告示牌,要及时挂设事故隐患告示牌,落实安全监控措施,限期予以整改。

企业必须在4月底前完成第一次自查,并将相关情况报当地安监中队,同时抄报市安监局综合科。

(二)安监部门须完成的主要工作

按照本方案要求,因地制宜,有计划、有部署、有重点开展危险化学品隐患排查治理的督促检查工作。须完成以下主要工作:

1、迅速部署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层层落实,督促企业尽早、认真开展自查自纠。

2、组织对企业开展的自查自纠进行督查,帮助、指导、督促企业及时落实工作要求;督查中发现企业存在较多或重大隐患的,按D类或C类企业挂牌,督促限时整改;对未落实工作要求、未及时落实措施治理隐患、未制订整改计划、未排查出隐患等情况的企业要给予通报;违反法律法规的,要依法予以处罚。根据督查情况,按照“百千万”企业安全服务专项行动要求,确定服务企业名单,明确安全服务重点。

3、查处打击危险化学品的非法生产、非法建设和非法经营活动;对存在重大隐患的单位,及时督促企业做到“五落实”,并进行跟踪,视情责令局部或全部停产整改。

4、督促企业加强危险作业场所、环节安全管理,严格按照省局四个技术规范性文件要求落实安全作业措施;认真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警示牌”、“事故隐患整改告示牌”等制度。

5、根据《关于推行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的指导意见》要求,分类引导企业开展化工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升级改造,鼓励企业选用合适的DCS系统、报警联锁装置、紧急泄压装置、紧急停车系统等自动化安全控制设施。

6、开展使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调查摸底,掌握企业底数,了解基本情况,为实施危险化学品使用许可作好准备。

7、按照要求建立完善安全隐患排查(督查)相关工作制度、台帐和安全检查记录,结合安全标准化活动、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和日常监督检查情况等,对企业进行分类建档、分级监管,并加强档案管理。

8、汇总企业自查自纠情况,及时统计分析通报情况。6月20日前向市安监局报送企业隐患排查自查自纠统计台帐和相关工作落实情况的阶段性总结。

9、及时督促并指导被依法责令限期或停产整改的企业,在完成隐患整改后,组织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和企业申请,及时对隐患进行销号。对逾期仍未完成整改或整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一律依法予以停产整改;对整改无望的,及时提请市人民政府予以关闭或督促企业实施停产搬迁。

10、市安监局将在年中和年末组织开展深化危险化学品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抽查和督查,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和抽查督查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严密部署,广泛发动。为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年”深化危险化学品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的领导,市安监局成立以鲍福康局长为组长,俞玉明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安全生产年”深化危险化学品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各镇、街道也应根据实际,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进一步提高对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消除松懈麻痹和厌战情绪,认真做好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动员部署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年”深化危险化学品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要督促指导企业从“人、机、环境、管理”四个方面系统性开展一次全员“查身边隐患”、“杜绝三违”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真正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要充分发挥专家和中介机构技术力量的作用,有针对性指导督促企业深化隐患排查治理,狠抓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做到工作措施有力,职责分工明确。对排查出来的隐患,要切实落实整改,切实提高监管效果;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隐患,要积极研究制定专项安全管理措施,推进面上工作。

产品整改报告篇13

20世纪90年代,报纸步入“厚报”时代。究其字面意思来说,报纸不再简简单单地只是4版8版了,到目前,80版100版的报纸不计其数。《泉州晚报》以传播泉州市政府、企业、民生新闻为主,为泉州市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日发行量35万份,居福建省各报首位,每日20版左右。而晚报社自办发行的《东南早报》发行量也超过20万份,成为名副其实的“闽南主流生活报”,《东南早报》每日版面达50~60个。“厚报”时代的来临,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厚报的整体版面增多,广告版面的空间相应增多,使广告有更多的投放机会。2004年,《东南早报》发行量增长60%以上,广告全年实收3928万元,而《泉州晚报》当年的广告实收额也达到7308万元,整个报社的利润3000万元。②2009年度中国媒体单位广告营业额前100名排序,泉州晚报社排名第76名,营业额高达13034万元。③

地市报业广告经营存在的问题

首先,谈一谈宏观方面――广告市场环境。

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地市报业广告额稳中有升,但在激烈的广告市场环境中,报业仍属弱势媒体,其广告经营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广告营业额一直难有突破性的发展。一方面,电视媒体广告凭借强有力的视听冲击力,广告额一直高于报纸。新兴的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的介入,也必定要从有限的广告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另一方面,“厚报”并不意味着报社就一定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地方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中,房地产和汽车广告无疑占据了很大比重, 但去年以来政府对房地产的市场调控、对医疗广告的整顿等,都大大影响了报纸广告的投放。

其次,谈一谈微观方面。

目前,地市报广告经营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广告到达率不高。地市报的发行量很大,读者量大,广告版面多,但广告效果却始终不好。笔者对《泉州晚报》、《东南早报》广告版面在总版面中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发现:《泉州晚报》的广告版面占总版面的37%以上,《东南早报》则高达45%以上。实际上,它们的部分目标读者25~45岁群体已远离报纸去接触新兴媒介,报纸广告受众的流失日益严重。

广告客源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品等高风险广告,而金融、保险等高端产品广告较少。不注重广告结构的优化和“线下”广告的开发。

广告产品同质化。尤其是房地产广告、医药广告、分类广告的广告内容趋同,编排手法和版面风格大致相同。

广告市场混乱,广告诚信度不高。虽然不少药品、保健品的广告主在选择广告媒体时均选择在本地区发行的报纸,但区域间的报纸互争广告,报纸广告的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抢占。仅福建报业集团在泉州就有3家报纸,各报纸盲目争夺广告,导致大量无商业诚信、虚假广告的出现。

地市报业广告发展的策略――整合资源

首先,谈一谈内部资源整合。

办好报纸,提高报纸广告到达率。 从传播学角度看,报纸的广告传播依附于新闻传播。要提高广告到达率,赢得广告客户的广告投放,就要从新闻入手,办好报纸,赢得读者,赢得广告客户。地市报应该充分挖掘、整合本地新闻资源,真切地关注社情民意,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阐释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为广大读者提供鲜活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泉州是福建省的三大中心城市,对福建的经济起着支撑的作用,抓海西建设的机遇,泉州的GDP连续10年占福建省的首位,可以说,这个增长的优势为办好报纸提供了有利条件。《泉州晚报》巨大的发行量,有效地扩大了报纸的市场占有率、阅读率和影响力,并能直接带来广告回报。《东南早报》更是立足本地,主攻本地新闻,以新闻做大本地,力求打造一份“立足泉州,闽南概念”的区域性都市报,具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和报纸的亲和力,广告投放价值高。

办好报纸,要给报纸精准的定位。《泉州晚报》的采编突出权威、主流、影响力,《东南早报》则体现服务、鲜活、责任感。晚报与早报定位力求差异,晚报进一步精英化,早报进一步大众化,二者风格截然不同。这种具有差异的定位使两者各自有不同的读者群体。报纸的读者群与广告产品的市场定位要一致,大部分读者具备对该产品的消费能力。晚报适合汽车、房地产、金融广告,早报则适合医疗、餐饮、旅游、房产租售等广告。

“厚报”时代的读者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只有扎实地提高办报质量,才能扩大发行,并通过扩大发行来吸引广告客户、提高广告到达率,从而增加广告收入。

整合版面,做好分类、专栏广告。分类广告,目前业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简而言之,就是将不同广告客户的各种需求分门别类,归入不同的小栏目,在同一标题下集中编印。④分类广告是为卖场定制特色广告产品,在编排上对广告分类汇总,让消费者“货比三家”。分类广告是价格最便宜的一种,但因其量大,往往为报社带来较多的收入。《东南早报》分类广告往往占版面的20%,但表现形式单一,仅有招聘、招生、招租等,笔者认为应多培育广告新品种,如旧货交易、征友、节庆等;同时,这些分类广告由于版面单调,视觉效果不佳,应注意广告的编排,版面的位置、大小要给以规定和限制。

专栏广告是指将媒体的广告按不同的类别予以划分,并组成单独的广告栏目,以便于读者查阅。⑤开设专栏广告也是广告主获得丰厚回报的需要。目前,泉州地市报设有汽车、家装、超市、家电以旧换新专栏等,这些专栏广告为百姓提供全方位服务,而且有相对固定的日期、版面,广告的到达率较高。

为了让地市报的分类、专栏广告具有影响力,需要不断了解读者群状况,明确报纸定位,有效设置版面内容,为广告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才能发掘潜在的商机。

创新广告产品,做特色广告。(1)地方品牌广告。泉州是个有着众多品牌的城市,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中国瓷都”、“中国茶都”等十多个部级产业品牌。但是,像安踏、七匹狼等运动品牌,看中的是中央台,在地市报做的广告非常少,《泉州晚报》必须以本地品牌为突破口,以鲜明的品牌个性、独特的传播方式,努力打造品牌广告,这不仅符合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市场地位,而且能带动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广告,既符合《泉州晚报》作为党报的品牌定位,也可以满足企业的客观需求。(2)软硬广告结合。由于硬广告连续投放费用太高,为了提高广告投放频次,可以采取软硬广告结合的形式,这样既能保持广告的有效频次,又能使广告信息具有延续性和重复性。软广告的内容独特,一般是受读者欢迎的,被认为是“增值”广告。如早报的医药广告,往往以软文为切入点,在产品尚未上市时,就将产品植入消费者脑海;对于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广告来说,可以采用软硬广告结合的形式,更利于读者阅读,对于有需求的读者,能提供更多、更集中的广告资讯。(3)高端产品广告。晚报读者群大多是党政机关的公务人士及企事业领导精英,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因此要寻找高端客户群,广告的格调要高,通过品牌传播提升形象。如果虚假广告和格调低下的广告过多,读者不认同,广告客户就会大量流失。汽车、房地产等高端广告已成为《泉州晚报》的主体广告。报业广告的内部资源整合除了办好报纸、特色广告产品外,报社要发展广告,还要建立高效、具有执行力的优秀广告团队,改变广告经营思路。

其次,谈一谈外部资源整合。

利用新闻事件策划,开展各种公关营销活动。地市报应充分发挥媒体广告优势,参与社会市场经济的各项活动,通过活动,为客户搭建促销平台,这既是吸引广告投放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品牌平台、进行特色传播的有效措施,以此来实现媒体与广告商的双赢。近年来,泉州晚报社策划举办的“婚庆嘉年华”、“品牌泉州公众印象奖”、“茶业贡献人物暨杰出企业举荐”以及2008年推出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泉州经济杰出人物三十人评选”⑥等活动都很好地整合了各种资源,实现了品牌和效益双丰收,并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极大地提高了报社的品牌美誉度。

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报社精心策划,进行大量宣传,通过举办活动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将本土文化元素、名人效应赋予活动中;全民健身日,早报联手肯德基发起“早读、早餐、早锻炼”的健康“三早”倡议后,得到了众多市民的热烈响应。这些活动的宣传,都是以报纸为载体,来倡导闽南文化理念、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让更多商家争抢有限广告版面。此外,由广告中心策划的车展、看房直通车、家装走工地等一系列活动都带动了广告客户,促进了广告经营活动。

媒介与各行业合作。晚报、早报的广告刊登已涉及房地产、汽车、餐饮、家电、人才招聘、政府公益广告、金融、医药、生活服务等多种行业,但泉州是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之一,拥有中国鞋都、瓷都、石雕之都、纺织产业基地、休闲服装名城、建筑之乡、建材之乡、雕刻之乡、工艺陶瓷之乡、树脂工艺之乡等多个部级和区域性品牌,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之都。⑦目前,只有房产、汽车、招生招聘及旅游业等对本地的广告有较大的贡献;而作为比重很大的体育产业、茶叶、工艺行业等对广告的贡献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地市报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东南早报》是一份以反映社会、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满足需求为宗旨,以追求最具竞争力的新闻为理念的综合性市民生活报。为了更好地宣传本地企业、助推经济发展,笔者认为本地的信息量要增加,要与房地产、汽车、商场、餐饮、旅游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对各行业、各企业的相关动态及时掌握、及时报道,增加广告客户的发言机会,从而赢得客户的信赖。报社应为相关企业量身定做合适的宣传方案,并且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媒体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媒介与政府合作。当地党政机关希望在地方报上开辟专题专栏,尤其在党报上开展自身宣传,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各行业、各部门取得的新成就,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方面,晚报有很大的优势。晚报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宣传;要抓住带有区域性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组织好专题专版。这些专题专版如果策划得好,无疑将是晚报广告一个新的增长点。

地市报广告,除了追求商业上的盈利外,还要对政府和公众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保持报业的公益性,因此在报纸广告经营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要配合政府进行公益广告宣传。泉州晚报社被评为“中国地市报十大品牌”,每年制作刊发20多个版的公益广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晚报刊登的“扬正气,促和谐”系列廉政公益广告喊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提醒党员干部时刻保持廉洁,报社主动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思想文化氛围的责任。

此外,地市报还要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介整合,可以与跨区域的媒体联盟,如与同属沿海地区的《厦门日报》、《漳州日报》合作,利用各自的报社优势,几个媒介共同开发媒介市场,共同营造媒介发展态势,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⑧

“厚报”时代,地市报业传媒应改变角色,变被动为主动,尽量做到加厚不加价,提高报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倾听读者和广告客户的声音。整合媒介内外部资源,充分挖掘市场机会,寻求媒介与各行业、政府的合作,最终达到“四赢”,即报业自身、企业、消费者、政府四者利益的实现。

注 释:

①喻国明:《“厚报”的标准、成因与限度》,《青年记者》,2005(9)。

②省略

③数据:中国广告协会,《现代广告》,2010(14)。

④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⑤刘宗奎:《专栏广告,厚“报”的需要》,《青年记者》,2006(11)。

⑥省略。

⑦来源:数字水泥网。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