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产品物流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在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选取、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诸多方面明显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在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企业对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农产品物流论文

农产品物流论文:农产品物流背景下农业产业化论文

1黑龙江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农产品物流不仅仅意味着农产品的流通,农产品商流和农产品物流都是其组成部分。农产品商流主要是为实现农产品价值而以货币为媒介的一种买卖交易,而农产品物流则是通过提供高效的农产品存储、运输、加工等服务,创造农产品的时空价值。为了确保农产品物流的顺利进行,实现农产品从供应地到销售地的实体流动,需要农产品商流与农产品物流相互作用并统一于农产品流通之中。农产品物流在发展中具有以下特色:

1.1农产品物流量巨大

畜牧业、渔业、副业、林业等产业部门构成了农业。而这些产业部门下的产物包括畜牧产品、水产品、经济作物等,商品率较高,为其他工业部门提供原料,从而使农产品物流的需求十分巨大,所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泛。

1.2农产品物流技术难度较大且落后

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比较容易腐烂变质,不容易储存,因而对于保鲜程度要求较高。农产品季节运量不均衡,运输的中间环节多且较复杂,因而提高了对物流中间环节的专业技术性要求,加大了农产品物流的难度。而在冷链技术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2011年,我国的冷库容量为900万吨、美国为2200万吨、日本为1660万吨。按照人均鲜冷食品消费需求来计算,我国与美日差距甚远;易腐冷藏运输率我国仅为30%,而美国、日本分别达到了100%和90%;冷藏运输完好率我国为70%,而美国、日本分别为95%和90%。

1.3加工增值为其提供利润空间

为了使农产品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部分农产品需要进行加工增值来延长其保存期限,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产品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利润空间。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自然资源丰厚,耕地面积广阔,农产品产量极为丰富,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完善,向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输出农产品,农产品物流网络不断完善,物流规模不断扩大。

2产业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2.1农产品物流资源种类丰富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同时包括鲜活产品和其他农产品。其中农产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同时生产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几大粮库在黑龙江省粮食运作中发挥巨大作用,粮食物流量90%是通过铁路和公路进行运输。黑龙江省境内水域众多,湖泊良多,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大马哈、大白鱼等多种水产品供应全国各地。畜牧产品包括鸡、鸭、猪、牛、羊等牲畜的养殖、屠宰加工,鲜奶和乳制品产量居全国及时,物流需求量较大。其他物流产品包括麻类、油料等经济作物。

2.2农产品物流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物流是基于自然地理优势的一种良性发展模式,农业资源丰富,幅员辽阔、土地众多,耕地面积广且土地肥沃,以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河流众多,可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灌溉水资源。

2.3农产品物流的主体类型单一

黑龙江省物流节点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类型较单一。农产品物流主体主要以农户行为为主,生产经营规模小、效益水平较低、运作分散、抗冲击水平较差。物流技术落后,大大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价值的实现。黑龙江省本土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农产品物流这一概念的理论认识水平有限,只考虑到农产品的价值,忽略了农产品的增值功能,对农产品物流概念只停留在产品运输上,忽略了物流的其他职能的实现。

2.4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

黑龙江省交通十分便利,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建立,运输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和船舶运输为辅。依靠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等大型网站的逐步建立为农产品物流提供了动力。但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比较缓慢。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尚未与国际接轨,与国内其他省、市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农产品物流专项网络建设还未开启,农产品物流没有明确的物流标准,自动化信息网络应用匮乏,信息化服务专项人才稀缺等原因,造成农产品信息流通不顺畅。

3产业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未来发展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方式之一。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若想长期良性发展下去应作出如下调整:

3.1统一规划,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协同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农产品现代物流作为农业产业化、城镇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支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它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促进作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提前进行统一规划,构建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物流现代化两者的协同促进机制。一方面,综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挖掘农业产业优势,培育或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构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之间的协作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整合与培养农产品物流资源,培育或引进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与农业龙头企业、物流园区完成对接,构建协作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

3.2国家宏观政策支持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供应链化的重要性,并出台一系列与农产品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并制订专业化标准,规范农户组织生产以及物流运作的行为。加快制订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实施办法,促进农产品物流向供应链方向快速发展。政府努力建设宽松适度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产品大批量进驻市场,并保障市场走规范化、健康化、科学化道路。根据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主体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物流中心数目少、规模小的特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建立大型的农业企业及零售超市,对于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予以扶持和政策优惠,改变目前市场上物流主体单一现状,鼓励农户与大型企业合作,促使农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3.3加快建设农产品物流所需的基础设施

目前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规划与整合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黑龙江省交通运输设备较差,尤其是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不发达,农村公路交通通达度较低,部分偏远农村没有达到村村通车,许多农产品不能顺畅地及时运出,造成农产品供应链断裂。政府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建设,促使农产品供、产、销顺利进行。

3.4加强农产品储运过程中的冷链和保鲜技术

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为了降低运费并保障产品品质,必须大力发展冷冻保鲜技术,扩大冷藏设备和车辆的开发生产。建立现代化冷链运输系统,建立冷藏库,增加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保障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不变质。

3.5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信息化管理,为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促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顺利流通,应当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农产品供应链中采用POS技术、EDI技术、GPS技术,促使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运输各环节信息量化,确保供应链顺利运作。

3.6培养物流专项人才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专项人才稀缺,政府应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多所农业院校,重视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鼓励针对农产品物流相关项目的理论研究。黑龙江省内各相关院校,根据本土农业发展的优势,开设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培养各层次专业人士。大型农产品物流企业应当重视人才引进,从高校吸纳供应链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而且将企业中的员工输送到专业高校进行培训,以满足自身长足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要。

作者:孙丹 秦晶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产品物流论文:高职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论文

1湖南省高职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湖南省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截止2012年底,在湖南省68所高职学院中,有36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布点比例高达52%,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招生12222人,占全省360个招生专业招生人数的2.92%。但仅仅只有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物流工程技术(冷链物流方向)、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方向)和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其他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港口业务、国际货代、公路运输、连锁经营、铁路运输等专业方向。通过分析,湖南省高职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如下:

1.1起步晚,规模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湖南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都非常晚,省内本科院校中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为数不多的专业培养本科层次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人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近三年来物流管理专业中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的学生却不足整个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1%。如此小规模的人才培养,远远满足不了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的需求。

1.2意识薄弱,理念滞后,培养定位不清晰

冷链物流,不仅需要建设冷库,还需要资金和制冷技术,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出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以致于政府、企业、市场和教育机构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都没有很强的意识,更没能主动去学习国际上和国内其他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做得较好的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导致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理念严重滞后。当前,在为数不多的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高职院校中,几乎都存在着循规蹈矩,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重试卷考试、轻专业技能培养。由此不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必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

1.3师资力量不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大部分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教师都是从其他相近或相关专业改行过来,没有较强的制冷技术和冷链物流知识,更严重的是缺乏对冷链物流理论和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专职教师缺乏在冷链物流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操作和顶岗的经验,缺乏对实际工作要求的认识,而知识从书本到讲台,纯理论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农产品冷链物流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实训场地,而且还需要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而这些投入非常大。就目前而言,只能是浅尝辄止,严重不足的教学资源成为当前的实际困难。

2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1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构成

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建立在冷库的基础之上,一般情况下在流通领域可以将农产品冷链物流分为由冷藏/冷冻库用于储存和冷藏/冷冻运输车用于运输、配送两大部分组成。根据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岗位需求分析,一般农产品流通企业需要大量的冷链采购主管、冷藏/冻库主管、冷链配送主管、冷链运输主管以及冷链包装和质量监控主管,等等。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由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主办的以“坚持为供销行业和湖南区域经济服务”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学院按照“对接产业、融入行业、提升质量”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促进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三农”的专门流通类人才。为此,学院开设了一系列流通类、财经类涉农专业,其中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特色人才来培养。基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殊性和需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学院在深入企业、市场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请“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和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企业一线从事农产品冷链物流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实战专家一道分析建言,制定学院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计划,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专业技能要求和知识体系。根据学者、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要求从业者需要具备普通物流管理、物流技术和物流工程等领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需要具备食品科学、质量检验和安全、制冷技术、农产品运销保鲜技术、包装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等专业技能。因此,学院相应地开设了相关理论课程和实际操作实验实训课程。

2.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岗位见习等培养模式

由于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同时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型教师严重匮乏是当前的一个现实,这也是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的软肋。因此我们与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专业教学需求,逐步探索和构建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岗位见习、顶岗实训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开展合作,把两者的需求交集扩展到较大化。一是把专业教师安排到企业为期一个学期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企业顶岗培训,以此将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企业的专业技能需求有机融合,培养专业教师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较多方位地掌握企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的要求;二是聘请企业实战专家来校讲学或直接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可让学生接受零距离上岗的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同时也可以带动专业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三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用人计划及要求,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计划,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文化理论课等按照企业经营性质、特点和要求量身打造订单班的人才培养计划;四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将部分专业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当中的某一模块内容教学直接把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冷藏/冻仓库现场讲学,还可以采取“2+1”的模式,即前两学年主要在学校培养学生,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各岗位上轮岗顶岗实训、实习等。

2.3产学研结合,以职教集团牵头,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在人才市场中取胜,能不能为服务的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能不能在任职行业、领域或企业里胜任工作和可持续发展,这些是检验高职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培养理论够用、专业技能精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本身就受到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困扰。为此,学院依托湖南现代商务职教集团,将开设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有机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广泛开展产学研结合。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省农科院为学院提供制冷技术、食品工程、园艺产品运销、食品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指导;湖南红星冷库、湖南全州医药食品物流配送有限公司、湖南省茶叶公司、湖南三环物流有限公司、湖南省春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洞庭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学院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提供必要实验、实训设备和资源。学院尽较大可能通过整合资源将专业与产业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培养出合格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人才。

作者:谢虎军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农产品物流论文: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营管理论文

1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营的关键:利益共享机制建设

1.1“农超对接”参与者博弈分析

超市与生产者在合作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存在违约的可能性。除去一些不可抗力而导致的不遵守约定现象的发生,例如自然条件突然改变等,合作双方的违约大多属于主观上的不遵守合约。供应生鲜农产品的一方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遵守或在某些方面不按事先约定的情况完成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供货时间、供货数量和供货质量方面。在供货时间方面,不遵守合约表现为供应方不能在合约限定的时间内出售质量达标的农产品,使得超市货源短缺;在供货数量方面,主要表现为供应方不能按合同规定提供给超市所需数量的农产品,影响超市的销售利润;在供货质量方面,不遵守合约表现为供应生鲜农产品的一方未能按合约中规定的管理方法生产农产品,使得最终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合约的规定。同时超市也可能会因为自身经营或者其他影响超市经营利润的原因而出现违约情况,主要体现在拖延采购时间、提高采购质量标准以及拖欠采购货款等,影响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本文从博弈角度对“农超对接”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超市与农户在订立合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双方之间的合作是不信息的;当农产品交易时价格已经确定,此时双方博弈是信息的,构成了信息静态博弈。也就意味着“农超对接”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对彼此的特点、策略选择和收益函数都掌握,但当事人在选择各自的行动时不清楚另一方采取的行动。假设超市与农户交易农产品的价格为B,农户生产成本为C,超市收益为R,双方违约损失为D。则双方将会根据不同的行动策略获得不一样的收益函数。

1.2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分析

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分析不仅关系到特定产品本身,而且双方交易产品的质量会与超市的形象紧密地联系起来。超市在履行合同的情况下更希望R-B>O的发生,因为这会给超市带来稳定的利润;但如果超市不履行合同在超市将会发生-∞的损失,这是因为违约将会影响到超市的整体形象品牌和经营情况。在正常情况下,双方将会发生R-B>O。但B与C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一是当B>C时,即双方合同定价高于生产成本时,此时生产者将会根据D与-ω的关系选择是否履约,当D>-∞时,生产者将会选择履约,根据博弈分析无论生产者履约与否超市都会选择履约;二是B<C时,即双方合同约定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超市将会根据生产者采取的行动选择是否履约,当B-C>-D时,生产者会履行约定,根据博弈均衡分析双方都会选择履行约定,当B-C<-D时,超市根据生产者选择的策略空间将会是违约,此时的博弈结果为农户不违约而超市违约。从对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分析可知,影响双方均衡结果因素主要为B与C之间的关系以及违约金D的大小。从上面分析结果可知,超市与生产者之间保持均衡状态的前提是B-C>O或者违约金D足够大到双方都不敢违约。

2完善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合作机制的措施

2.1完善激励机制

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激励包括正激励与负激励。正激励是对合作关系中的一些促进合作关系的行为给予奖励的行为;负激励是指对合作关系中妨碍双方合作关系的一种行为,如违约、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不按时间交易等行为。基于此可以增加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合作运行效率。生鲜农产品超市通过建立、健全厂商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交易农产品的质量,也能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从而推动超市和生产者共同发展。为了保障超市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对双方的合作关系进行完善。及时,加大违约赔偿力度,即增加D。也即意味着如果超市与生产者中的其中一方违约都将会遭受巨大的违约赔偿,许诺合作和背信保障都会推动合作关系的建立。第二,增加对生产者的支持力度。在“农超对接”供应链中,超市不只是一个合作伙伴,而应该起到对生产者的支持作用。由于信息传递不畅以及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及时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而超市处于“农超对接”的主导地位,可以在生产技术、管理方法以及特色产品方面对生产者进行指导,以此来稳固双方的合作关系。

2.2完善利润分配机制

在博弈情况下双方通过不断的讨价还价过程确定供应链整体最终利益的分配。生产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因此生产者希望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农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而超市则希望以较低的价格引进品质的农产品,吸引消费者,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生产者与超市之间通过不断讨价还价确定利益分配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关系。“农超对接”供应链整体的稳定需要博弈双方对农产品销售价格达成共识,确定双方满意的利益分配,使生产者与超市都可得到应有的收益。

2.3培育共同价值目标

共同的价值目标是关联企业长期合作的重要保障,农户和超市要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即“以客户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品质至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就“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来说,品质不仅包括交易的农产品的质量,还包括农产品的数量以及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运输、储存、销售等物流环节的效率问题。这就要求在“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中各参与者都要遵守相关标准,保障各自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以此来促进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高。

2.4加强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合作的前提。在“农超对接”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由于农产品的易腐、难储存等特点,信息共享变得尤其重要。其中需要共享的信息有农产品需求信息、销售信息、库存信息、物流信息以及资金流信息。农产品需求信息即顾客对超市出售农产品的需求情况;销售信息即超市通过对顾客购买农产品情况的分析做出的未来某一时间内顾客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库存信息即超市所掌握的农产品库存情况,同时生产者可以根据农产品的库存情况进行生产;物流信息即生产者与超市随时掌握的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状态,确保农产品交易的顺利进行;资金流信息即超市的付款情况以及生产者的收款情况。生产者有必要积极征求连锁超市对生鲜农产品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连锁超市也要及时地将生鲜农产品及消费者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者以便及时纠正或改进。

作者:王增庆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中心 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农产品物流论文: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论文

一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问题

1现状

江苏既是农产品的生产大省又是农产品的消费大省,建成了南京、苏州、淮安等肉类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和批发市场,江苏已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冷链物流网络;在南通海门、盐城、滨海分别建设了猪肉、蔬菜冷链加工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了3年4万吨速冻猪肉和蔬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2014年12月江苏省发改委编制的《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4-2020)》出台:到2020年,江苏省将基本建成上下游有效衔接的冷链物流体系,新增现代化冷库库容200万吨,新增冷藏运输车5000辆,以促进农民增收、保障消费安全,解决冷链“断链”难题。江苏省冷链物流比例大幅提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40%、55%以上,流通腐损率分别降至12%、4%、5%以下。

2问题

2.1农产品物流环节多,物流成本高

农产品物流环节多,一般要经过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批发、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增加了农产品运输路线、装卸搬运和包装次数,加大了物流损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市场主体对农产品层层加价,直接导致了终端价格的提升。严重损害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江苏依然是以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为主,直销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很少,而且很难运作。

2.2储运设施简陋,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少

由于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的原因,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较多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北地区设施简陋且原始;缺乏专业储存、保鲜、冷藏和运输设备,冷链物流技术装备不足。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严重短缺,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现象相当突出。运输工具大多使用普通货车,使用冷藏等专业车辆的非常少。另外虽然公路“村村通”工程已开展多年,但是农村公路还是存在着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技术等级低等突出问题。

2.3第三方物流在农产品市场发展落后

目前江苏省的农产品物流大多由小型物流企业承担,相关物流技术大多十分落后,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极大。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损耗一般控制在5%以下,江苏省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远高于这一数值,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损耗甚至达到25%~30%。这使得品质农产品常常因为物流质量得不到保障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江苏,由于人们意识的问题,由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原因,极少有物流企业能够保障对整个冷藏物流过程进行温度控制,一般只能在流通环节提供冷藏运输和销售环节的冷藏储存,而在生产采摘环节基本无法实现。

2.4无规模化的物流体系,没有形成供应链合作小

农经济分散经营,所以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在生产地就没有进入冷链物流系统;市场运作中也缺乏统一的物流标准,即使有冷链物流标准,由于农民的传统思想,也较难以执行;种植户、采购商、物流企业分散经营,缺乏合作,无法进行供应链运作。

二电子商务时代下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选择

1直销零售模式

根据江苏省农产品发展特点,可以发展“电商+冷链快递+智能菜柜”的生鲜农产品直销零售模式。扩大南京e鲜美、常州万家鲜、苏食肉品电商、连云港菜篮子、1号农场等生鲜电商的影响力。推进雨润、苏食等食品加工企业和江苏凌家塘、南京众彩等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快递企业加强合作,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产品配送直销平台。为了充分利用冷藏设备,节约成本,在同一辆常温车上既装载常温农产品,又装载鲜活农产品,实现“多温共配”,进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的配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先商流后物流,即先确定购买者,购买者下订单,鲜活农产品再从储存的仓库中进行物流和配送,防止农产品先物流后商流,导致农产品等待销售或者销售不出去,在销售场所占用时间,带来农产品的保鲜度下降,以致腐烂损害。

2依托农民合作组织,产地冷库化模式

江苏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个人土地规模小,基本上以农户为单位。以批发市场为主的流通模式能有效地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比率高的特征。可以借鉴日本经验,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产地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向批发市场出货,农民合作组织将农产品集中运输到产地冷库,采取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进行产后的处理化。运输工作可以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也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采取自营冷链物流。根据市场的需求,依据商流与物流分离的优点,物流企业可以从产地仓库运输农产品以满足需求。物流企业物流作业集中,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物流过程中,鲜活农产品始终处于合适的低温环境中,商品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初级农产品得到有效的集中供应。

3因地区制宜发展模式

根据江苏省各市的地理位置及农业特点,建立江苏省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模式。江苏主要的果蔬主产区分布在徐州、盐城、南通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建设具有产后预冷、分拣加工设施的果蔬冷藏保鲜仓库;江苏省的水产品主产区分布在南通、连云港、扬州、泰州、苏州、淮安、盐城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建设配备水产品需要的封闭式站台、耐低温设施设备的低温库;苏北地区拥有较大规模的养猪生产基地及家禽养殖基地,因此建造其所需要的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冷藏冷冻加工储存设施,从而打造一批面向周边大中城市的生鲜农产品直供基地。合理规划布局,利用地区特色,建立协调有效的地区间冷链物流体系,确保区域之间冷链物流渠道畅通。

作者:邰英英单位: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农产品物流论文:人才培养下农产品物流管理论文

一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1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

随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对涉农物流人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高校特别是高职学院培养的物流人才较难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要。如湖南,截止2012年底在全省68所高职院校中,有36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布点比例高达52%,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招生数达12222人,占全省高职招生人数的92%。但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大多是通用型的,如港口业务、国际货代、公路运输、连锁经营、铁路运输等专业方向,较少涉及农产品物流,勉强算得上开设了农产品物流方向的只有3所学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近三年来农产品物流方向的学生却不足整个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1%。由于绝大多数物流专业没有涉及农产品,使农产品物流企业较难招到合适的专业毕业生,即使有毕业生有意到农产品物流企业就业,但其毕竟没有相关的农产品及农产品物流知识,较难胜任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要求。总体上说,实践中农产品物流人才十分短缺。

2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

脱节更为严重的是,在为数很少的农产品物流专业中,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毕业生毕业后短期内较难适应企业岗位工作。通过对开设了农产品物流专业的职业院校调查,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来看,大部分是在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市场营销、商务经纪与等专业中加入一二门与农产品相关的课程,而缺乏系统的培养。专业课程内容、素质训练不能很好地与职业标准对接,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生后进入企业不能顺利上岗,还要跟师傅有一段时间的实习期,边学边上岗的状况。二是对农产品物流环境的适应不强。农产品物流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也不是特别高,针对这种工作情况,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学习目标不明,导致工作难安心,流动性很大。总之,当前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也充分说明改革与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涉农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1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物流

企业对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基层物流作业人员、基层物流管理人员、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和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包括农产品物流规划与设计)。企业要求基层物流作业人员踏实、肯干、稳定和有较强的执行力,因为该类作业人员无需太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需要完成由基层物流管理人员分配的工作任务即可。当前,基层物流作业人员大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或者直接招聘农民工经过简单的培训即上岗。企业明确表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大部分从中层物流管理人员中选拔,或者通过猎头公司招聘在本行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或是招聘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在上述各类人员中,除基层作业人员之外,企业需求量较大的是基层管理人员,其次是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基层和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因此,在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使毕业生掌握必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组织这些物流基本作业的管理能力。

2农产品物流的岗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农产品物流企业不断地升级改造,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其他物流企业中的岗位和传统的仓储、运输等岗位而言,农产品物流企业除设有农产品采购、客服、农产品物流信息咨询、单证员(包括单证录入)、物流信息统计分析、库内作业及管理等岗位外,对物流营销、农产品质量检测、低温仓储作业、冷链运输配送作业、物流调度、信息系统监控操作、第三方物流、物理客户服务、国际货运等岗位的要求也很高。3企业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态度分析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有82%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影响,7%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11%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没有影响。从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企业还是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影响学生就业,因此,我们在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时,一方面要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另一方面要引导敦促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三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产品物流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产品流通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在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选取、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诸多方面明显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在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企业对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谢虎军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农产品物流论文:农产品物流管理论文

一、发达国家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的先进经验

(一)物流设施、物流中心布局方面

首先,为保障国家整体利益的同时兼顾各区域经济的发展,发展现代物流必须以现代物流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基础,国家应基于国情考虑,宏观统一指导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发达国家的经验是由政府在整体考虑国情的基础上予以宏观统一指导。日本为解决其农产品“小生产、大流通”的矛盾,政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根据其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区域自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和物流强度,对物流设施进行了有步骤的统一规划布局。高速公路网、新干线铁路运输网、沿海港湾设施、航空枢纽港、仓储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都很完善。同时,大量拥有现代化物流技术和装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冷藏库、运输中心,普遍采用整理、冷冻、储藏、运输等一整套规范的流通方式,其中鲜活农产品生产后商品化处理率近。加拿大国土面积大、人口总量少且集中度高决定了其农产品物流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集中,加上物流距离较远,要求形成能有效连接各大城市的长距离运转良好、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为此,加拿大非常重视水运、铁路、公路、民航共同发展的综合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形成了分别以蒙特利尔港为中心的东海岸运输网络、以温哥华为中心的西海岸运输网络和跨越美加口岸的南北运输网络。欧盟每年都对改善农产品运输、储存、加工和销售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项目进行补贴,此项补贴占欧盟农业基金的25~50%。德国物流中心建设遵循了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扶持建设、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以提高货物运输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要目的。另外,由于农产品的保鲜期普遍较短,因此在物流过程中一定要较大程度上降低消耗,所以在物流基础设施完备带来的交通便利快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势,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网点分布的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欧盟各国大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非常合理。荷兰作为欧洲重要的运输枢纽,拥有全球及时大港口鹿特丹,农业和畜牧业高度发达。荷兰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建立专业的欧洲区农产品物流枢纽。

(二)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物流信息手段的应用

使农产品流通的商流与物流实现分离,使农产品物流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发达国家都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美国现代物流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是美国成为最发达农产品物流业国家的重要原因,在农产品信息采集环节,二维码技术以及射频识别技术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度和效率。零售商与农产品产地间的信息往来也大多使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使交易过程更加便捷,同时也有助于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减少和缩短。日本依托发达的互联网优势,其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程度很高。交易时,双方只看样品信息就可以实现交易,而实物则由产地直接向超级市场等销售地运送。批发市场的大型网络农产品商务中心,由农产品供货商和零售商作为会员,中心的功能是通过物流控制系统汇集供销各方信息,提供符合各方要求的农产品信息,促成交易合作。欧洲的物流信息产业起步较早,目前有先进完善的信息系统,农产品物流业已基本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从事农产品物流的大企业集团通过信息网络将全国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全欧洲的连锁经营网络联结起来,通过网上交易,建立直销市场。

(三)物流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方面

首先,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高度组织化特征明显。上文提及的日本的农协、美国的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都是为提高农产品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而建立起来的农产品物流专门的组织,较高的组织化程度决定了其在业界较强的影响力。该类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相关政府部门、科研人员或单位等都可以成为组织的参加者,功能在于可以促进同行业生成、加工、贸易各个环节的企业和农民联合起来。农产品行业协会在提供购销信息服务、加快农产品物流、加强行业自律、技术交流、影响产业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与专营农产品中间商不同,合作社是一种互助性质的企业,与农业合作社有业务往来的农民是农业合作社的股东,股份与业务量呈正比,这种性质能保障合作社低的运营成本,且运营利润也会作为股息返还农民。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美国还有专门负责农产品售前与售后服务的农业协会,为该协会成员和潜在客户提供技术、机械、信息、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其次,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具有高效的专业化体系。规模化效益的存在,使专业化农产品物流相比综合类的农产品物流更能节约资源和提升效率。农产品物流体系专业化由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再一次分工促成,建立在农产品物流商的专业化经营和较高的技术条件上,农产品通过特殊设计的通道进行流通,或经由专业农产品物流组织将农产品从生产方直销至各类接收方。另外,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的规模化程度高。通过规模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将分散的订单需求集中起来,达到海量信息和海量货物的聚合,再对接或培植规模化物流企业,快速提升农产品物流行业集中度,才能发挥统筹配送的规模效应,形成能降低运输和存储成本等物流成本的规模优势。规模化的物流中心平台也为现代科技的应用提供了空间,能进一步优化物流体系,减少中转环节,降低损耗。

(四)物流标准化建设方面物流标准化是农产品物流效率得以迅速提升的关键

与影响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基础设施、技术、信息、人才等其他诸多难题相比,物流标准化途径相对最易改善。因此,要迅速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物流标准化一般会成为手段。同时,物流标准化对规范农产品物流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降低物流成本等其他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农产品全球化物流过程中,其大力倡导并推行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日本的农田道路坡面植被的设计施工有严格标准,从农作物种子选育和育苗时候的培土到使用的肥料、农药等都要按照标准进行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物流环节的标准化作业,农产品加工车间生产环境条件、加工条件、包装材料、仓储时间、运输条件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检查和质量保障标准。如美国给每一种蔬菜都制定有识别、质量、分级等一系列配套的标准。规定详尽,互相衔接配套,而且严格执行的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能有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便捷交易,提高了商品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还包括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日本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从集装箱、包装箱、托盘到运输设备、库房、搬运机械的一系列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系统。

(五)物流法律法规及制度指导方面

成熟完善的农产品物流法律法规制度是农产品流通能够保持协调、灵活和高效运转的保障。美国有涉及农产品物流的全过程且较为完备的农产品物流的法律法规。《商品交易法案》对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商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冷链质量标准》内容涉及从事储存、运输、处理易腐农产品的物流企业的资质和标准,已成为监督指导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法律基础,还包括与农产品物流相关的农产品卫生与安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也制定有严格的法律法规。

二、总结

20世纪20年代日本就颁布实施了《中央批发市场法》(《批发市场法》),是日本关于农产品物流的基本法,将中央政府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管理等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对地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粮食管理法》、《食品流通审议会令》、《蔬菜生产销售安定法》等一系列专门性法律法规,使农产品流通实现了有法可依。法国政府指导农产品物流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农业现代化法》、《农业法》、《合作社调整法》、《农业指导法》、《法国商法》等。为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地位,制定了《为了国家公益,建设有组织的批发市场网络》,该法内容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的科学规划和严格审批制度,并指定全国2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公益性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从而为法国农产品物流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陈勇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农产品物流论文:农产品冷链物流低碳经济论文

一、农产品低碳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更新换代、产业转型和更迭、新能源开发等各种手段,减少碳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目前,能源危机与环境的恶化,使得全球都在积极倡导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物流更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举措之一。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分支,其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同时,农产品易腐性、环境依耐性、过程多路性、地区差异性等自然属性,也使得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能源以保障农产品安全。因此,在农产品低碳物流的全过程,运用低碳技术、低碳能源和低碳管理手段,有助于实现农产品冷链流通过程中环境影响最小化、能源消耗低化、冷链整体效益化的目标。此外,农产品低碳物流也是保障农产品物流稳定且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在农产品冷链过程中贯彻低碳的思想,可以确保农场品冷链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提升农产品价值及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冷链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现状自2010年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世界各国争相提出低碳发展的实施方案与措施,我国政府更是对碳排放作出了重大保障。物流业作为十大规划振兴产业之一,实施低碳发展是必然选择。目前,低碳物流制度的正在不断完善,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与规划的出台也为发展低碳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如2011年交通运输业的122个节能减排项目获得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其支持领域主要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领域、公路运输装备领域、港航领域、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领域及低碳试点城市和财政综合示范城市领域。“十二五”提出了要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要积极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示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规划,对低碳物流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部分物流企业购置符合欧Ⅲ排放标准的新型货车,有效提高了冷冻冷藏设备节能减排技术。同时,大多物流企业通过运行组织方式的优化(如运输路线的优化)、甩挂滚装等运输方式的应用、共同配送的实施等,有效实现了低碳排放。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低碳物流、绿色物流理念认识不足,低碳意识缺乏,发展低碳物流相关政策与规划落实不到位,技术与信息化水平不高,智能化的技术装备普及率偏低等,使得低碳物流发展现状与低碳经济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2.低碳供应链模式分析低碳供应链是以低碳思想为主导,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更加注重节能环保、节能减排、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低碳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是对产品原材料生产到产品被消费者购买的全过程的低碳管理,同时更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实现了部分闭环发展,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根据低碳供应链的理念,可将农产品低碳冷链定义为:将低碳环保的思想融入到冷链的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运用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管理手段,确保农产品冷链物流全过程低碳运行,实现节能减排,使得农产品冷链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基础设备设施匮乏技术水平低,资源配置不合理首先,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设备设施还很欠缺。由于冷藏冷冻设备成本高,大多数供应商都选择常温运输。农产品冷链运输车辆数量少且密封式或厢式货车不足货运车辆的30%,农产品运输主要靠中型卡车,能耗大、容量不足且大多是敞篷式的,缺乏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运输效率低。其次,新型低能耗、低排放、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也仅有少数企业采用。由于对产地、销售网点、配送中心及相关配送路线缺乏合理布局与规划,经常出现运输里程延长或冷藏车辆空载而归的现象,导致无效碳排放增多,资源浪费。现有冷库中大多数采用以氨为制冷剂的集中式制冷系统,制冷方式落后,冷却设备耗能大。

2.物流环节多,标准化程度低,物流管理流程不合理首先,由于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小规模性,造成农产品流通及其终端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使得物流辐射半径少,物流过程环节多,信息流、商流、物流成本高。同时,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即农产品生产者、产地销地批发市场、个体商贩和最终消费,又各自为政,组织化程度低,协调性差,资源重复构建,进而增加了物流成本,导致能源消耗增大。其次,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备设施操作标准没有统一,冷链全程的温度控制标准没有确定,各类农产品冷链控制温度区间也没有具体安排,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没有统一标准,这些使得在农产品运输、储存、包装、销售过程中,供应商之间缺乏链接,对农产品温控不统一,技术操作不规范,导致了产品受损,能源消耗大等问题。

3.冷链信息缺失不对称,缺乏高效链接的信息网络系统首先,农产品物流参与主体多、流通销售渠道多,且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强,各主体之间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滞后、信息不畅,造成信息不对称或信息的重复采集。有的环节甚至会因私利报告虚假信息,造成需求信息失真,使得农产品物流市场难以形成有效经营规模,这增加了流通和交易费用以及能源的消耗,形成了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其次,各物流企业独立建立网络系统,企业间缺乏网络接口,沟通困难,资源的共享和设备的共享无法实现,导致企业“信息孤岛”的形成,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由于信息网络覆盖面窄,信息化标准不统一,成本高等原因,GIS、GPS、RFID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冷链中应用水平较低,对农产品全程监控力度不够,使得物流低碳发展难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撑。

4.废物回收利用率低,缺乏完善的循环利用物流系统农产品在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装卸搬运等一系列物流环节中,不同程度会产生各种废弃物。如运输过程中废弃的机油、柴油,加工包装过程中的农产品残渣以及难降解的塑料类包装材料,产品配送过程中农产品储存保管不当将造成农产品腐烂。目前,农产品缺乏规范和完善的回收体系。对于大多数农产品废弃物的处理主要是利用焚烧或填埋的手段,容易对环境造成二级污染。一些废弃物虽然进行了集中收集和再加工,但供需很难实现匹配,其利用率不高。此外,由于各种物流分类及废物产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回收物的质量差异、不同包装和处理方式产异化等问题,使得废弃物回收过程复杂,回收成本大。

四、低碳经济下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政府要加强引导作用,通过低碳补贴、税收扶持、贷款优惠等政策,鼓励与支持物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低碳物流技术,加强低碳物流技术装备的开发,使用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加大太阳能发电设备在小型预冷节点和冷库的应用,从源头解决物流运输中的保温、制冷和货运车辆节能问题。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加强对运输仓储基础设施设备的利用与改造,通过对其功能以及布局的有效整合,加大对仓储管理系统软件、现代网络控制技术和信息识别技术的使用,减少差错率,减少重复无用操作,提高现有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综合效能。积极发展公路、铁路、水路的联合运输网,实现多式联运,优化运输网络,增强衔接性,提高物流效率。合理规划配送路线,积极推动企业共同配送模式,实现拼装集运、回程载货,减少运输里程。

2.优化冷链物流流程,实现供应链有效整合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处于初级阶段,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物流组织上、功能上和流程上的整合,从而影响物流系统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使得物流活动作业分散,专业化程度低,难以获得一体化物流或供应链的合理使用。因此要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建立物流企业与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共生关系,即物流企业与农产品企业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供应链内部有效整合。例如,以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工、仓储、配送类企业)为核心企业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发展,共享资源及共担风险,实现农产品快速高效运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能源消耗。此外,要加大在低碳环境下农产品冷链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规范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包装、销售及回收过程的设备设施操作标准,温度控制标准等,实现企业间运作的有效链接,优化物流流程。

3.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透明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缩短供应商之间的距离,减少信息重复采集,实现全链信息透明化,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便于提供适时物流服务,降低农产品因积圧、运输存储造成的损失,实现农产品低碳运行。目前,全国农产品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已于2014年6月初正式运行,该网站广泛吸收和利用现有的农产品专业网站及信息服务资源,为客户提供及时农产品市场价格及变化趋势、市场供需形势分析月报、重要农产品市场及行业动态,同时还汇集目前社会上、行业内公认的知名农产品专业网站信息资源,通过链接的方式,为各专业网站提供窗口,实现共享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的目的。但是,目前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信息整合力度差,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要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必须加快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确保流程有效衔接。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及各种追踪反馈信息技术将农户、供应商及批发商、消费者联系起来,实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透明化的目的。此外,要大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信息的性,促进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健康运行。

4.发展逆向物流系统,实现资源再利用农产品逆向物流是为了重新获得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运输仓储及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原料废旧物资、各类包装材料、废弃产品以及退回品的价值,对以上物资实行封闭回收后再利用或使其得到正确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从农产品供应链下游各节点企业向起始点移动的回流。发展农产品逆向物流,首先,政府应积极加强对农产品逆行物流的监督与扶持,对于回收网点的建设及相关的基础设备设施,给予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其次,建立专业的农产品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可引入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利用专业与成本优势,降低农产品回收成本,同时也加强农产品物流环节参与主体与回收中心、回收企业的相互衔接,促使废弃物得到快速处理,避免污染扩大。此外,要加大对逆向物流技术开发与利用,实现资源再利用的化。

作者:同晓文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交通运输管理处

农产品物流论文:绿色农产品物流发展论文

1物流业新常态内涵与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出现新的特点。我国物流业经过十多年20%以上的的高速增长后,增速减缓,渐趋进入温和增长阶段,物流业进入新常态。关于我国物流业新常态,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及时个层面是物流业的增速转轨。物流经济从过去20%以上的高速增长放缓到9%左右的温和增长阶段。以往我国物流经济高速度增长,积累了大量的危机,造成物流经济发展严重过剩,环境承载压力过大,物流资源利用率过低,资源浪费严重;第二个层面是物流业发展新平台的构建。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第二产业过度依赖,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难以调和。要摆脱对第二产业过度依赖的模式,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重构物流业发展的新平台与基础。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化解物流业发展中突出的就业压力和通胀压力,形成新的增长平台;第三个层面是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物流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物流业新常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物流行业进入温和增长阶段。在此阶段,长期隐藏在高速增长下的一系列问题凸显,影响物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势必加速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二是资源要素成本高。物流用地紧缺。2013年,全国工矿仓储用地21万公顷,仅增长3.2%,低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增长幅度。物流企业劳动力成本高。自2010年以来,企业劳动力成本年均上涨幅度在20%左右,企业“用工荒”现象较为普遍。环保成本逐渐增加。2013年,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多地实施车辆限行政策,并有逐步扩散趋势,极大地影响了城市货运车辆通行。由于资源要素成本高,过去那种依靠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受到极大制约;三是内需成为物流业增长主要动力。近年来,与内需相关的社会物流需求高速增长。受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带动,医药、食品、电商、快递、快运、电子、冷链等物流细分市场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四是整合与创新助推转型升级。物流业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整合,核心物流企业通过流程再造、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功能整合、组织整合、信息整合和平台整合,挖掘物流整合潜力,发挥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目前,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业的重要支撑,核心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集成创新、制度创新,打造战略竞争新优势;五是物流基础网络初步成型。我国路网建设发展较快,2013年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435.6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3万公里。2014年以来,国家提出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将基本完成,运输结构逐步均衡,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物流园区有效推动物流产业集聚,引导物流节点布局,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物流业新常态的关键和核心内涵是加快推动物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物流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物流业新常态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物流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目前,在我国物流业增速转轨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传统的通过规模扩张获取物流效益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物流业新常态发展的要求。随着物流经济增长速度转轨,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问题丛生,严重影响物流业的效益。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转变物流业发展方式。

2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现状

西部民族地区,包括西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下辖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10个省区。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还处于传统物流阶段,主要有直销型、契约型和联盟型三种物流模式。在这三种物流模式中,直销型物流模式仍然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形式[5]。在直销型物流模式下,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流通量少、范围窄、市场占有率低,农产品损耗率高,农产品流通不畅,价值增值低。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绿色物流逐渐兴起,但是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缓慢。

3经济新常态下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物流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物流成本高

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需求增速加快,大量新鲜的绿色农产品,需要及时运输与配送。但是,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易变质、不易储存、不宜长时间运输等特点,其对采摘、包装、装运、配送等物流环节要求极高,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造成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运输、无效运输及不合理包装方式的存在,导致物流资源利用率低。

3.2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西部民族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比较落后。新鲜农产品在采摘、储存、运输、装卸、配送、包装等环节,受技术落后、物流设施设备差、物流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制约,损耗率高。腐烂变质的农产品,被随意丢弃,加之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环境污染严重。

3.3物流业社会化程度较低,仍以粗放型经营模式为主

西部民族地区物流业受到当地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民族地区的经济仍然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在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各种矛盾与问题凸显。物流业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物流信息化落后,物流技术装备较差,物流标准化滞后,物流企业集约化经营较弱。

3.4条块分割严重,协调机制滞后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利益垄断性与排他性,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壁垒现象严重,物流市场秩序混乱,农产品物流发展环境较差,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西部民族地区物流业尚未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4对策

4.1构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要实现农产品绿色化,必须从源头抓起,构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推行农资供应绿色化、农作物种植绿色化、农产品采摘、包装、储运、配送绿色化,实现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绿色化。从农资供应商、农产品生产商、批发商、分销商、零销商直至消费者,建立与健全信息共享和及时沟通机制,实现信息绿色化。采用科学合理的运输方式、包装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力求节约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4.2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力度,采用高科技环保物流

工艺与技术采用高科技物流设施设备,利用新型环保包装技术、储运技术,降低农产品损耗率。使用环保型运输工具,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

4.3大力提升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推行集约化发展模式

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革新物流技术装备,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着力提高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单位产出效率,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形成大小物流企业协同发展的态势,创新物流服务模式。

4.4建立物流业协同创新机制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西部民族地区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建立物流业利益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清理整顿乱收费、乱罚款等各种不规范行为,优化农产品物流发展环境和物流市场秩序。

5结语

综上所述,西部民族地区物流业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过度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与集约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为了适应物流经济新常态,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模式,实现农产品物流集约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作者:严雪晴 陈晓华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农产品物流论文:农产品研究中物流发展论文

一、河北省农产品物流现状

1.物流基础设施状况

运输服务体系是农产品进行有效交易的基础性保障。2003—2012年期间,公路的货运量增速最快,港口货运吞吐量次之,然而农产品物流的运行更多的是依靠公路和水运进行的。针对其时间和产品附加值等需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当然货运量的加大和公路里程的适度增加必然会改善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2.物流结点发展现状

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依然是河北省的农产品物流结点,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具有大规模、多功能、现代化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在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产品的安全性和交易规范性都没有保障,严重阻碍了农产品交易的发展。

3.农产品物流园发展现状

冀中南农产品物流园区已经建成以省会城市石家庄为中心的8个农产品现代物流园区。石家庄已经规划了两个规模很大的农产品物流集散地,一个是建在石家庄栾城县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另一个是建在石家庄北部鹿泉市的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冀北地区是以承德为中心建立的大型农产品基地,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建在围场,以蔬菜、食品为主的物流园区建在滦平县,是集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仓储运输系统化的农产品物流园区。

4.物流线路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北省逐渐形成以石家庄、北京为中心,辐射河北省并接连全国及东北亚主要国家的铁路,截至2011年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696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4756千米,内河通航里程286千米。物流线路的畅通和优化必然会提高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保障了其味道口感更佳,更符合当代社会需求,使其产品更有竞争力。5.农产品物流技术应用状况。河北省近些年来不断地投资于电子信息网络的建设,关于农产品资源的信息体系已经初步确立,在农产品的物流发展中已经有了现代化信息和技术的保障,信息建设的相关发展情况。目前,河北省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有互联网和数字卫星等多种高科技的通信手段和设施,能够非常有效地获得世界各地的需求内容,同时也能将本省的产品供给情况高效出去。

二、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河北省农业组织化不高,必然会弱化其发展水平。单个农户面对农产品物流及贸易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其农产品出售具有被动性;另一发面,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抗风险性也较差,自然灾害或是市场波动都会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

河北省以生产低加工率农产品为主,势必在配送过程中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低加工程度的农产品不方便运输,无独立小包装,增加了装卸搬运难度,使其不得不面对高风险的运输成本;其次,低加工率致使产品低附加值;再次,农产品物流加工程度低,产品的细分水平必然对营销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3.物流技术落后

河北省农产品运输设施很落后,运输用的车辆绝大多数没有远途运输和保鲜的功能,导致农产品在运输中的损失很大。在装卸方面,多依靠人力搬运,机械化水平低。仓储过程中无法以较低的成本控制温湿度。流通加工中,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在运输方面,不能合理利用多式联运,优化运输费用,致使运输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运输成本。

4.农产品物流规范化程度低

近几年来,在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没有明文的约束条例,致使市场不能有序发展。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业务收费形式多样,这主要是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行业协会不能起到管理的作用,执行能力和权利不健全,从而造成农产品物流市场混乱。

5.农产品物流人才紧缺

近年来河北省物流人才紧缺,导致这种情况出现有两方面原因:河北省内高校大多采用应试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不能有效地引进人才,北方物流人才的工资水平和南方相比差很多,从而造成物流人才大多聚集在南方。

三、河北省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对策

1.加大环境的建设力度

从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加强建设力度。政府应该肩负起市场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并且积极地发展直销型和连锁型超市等新型的流通组织。在软件环境建设中,政府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其宏观调控的手段,不断加强组织的领导作用,并建立一个关于农产品物流业的信用体系。

2.重视市场运行规则的培育

一个新型产业要想蓬勃稳定发展,离不开专业标准体系的制定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农产品物流产业中,运输工具的标准统一也会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加收益。

3.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首先政府要鼓励建设物流信息化公共平台,减免信息化平台技术软件交易的税收;其次学校要以资鼓励大学生在物流信息化方向的研究;各个媒体要广泛开展物流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益,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4.加快培养河北省专业物流人才

物流学作为一个新型学科,专业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紧缺,河北省教育局应该号召当地大学注重物流学科建设,鼓励建设关于物流的重点实验室,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增强农业和物流的学科结合,完善现代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企业更应多角度、全方面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优化员工培训工作计划,从中体现其“第三利润源”的特点,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给予更多优惠政策,使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顺畅。

作者:高哲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

农产品物流论文: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论文

一、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实现模式

国外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主要有三种实现模式,一是直销型物流模式,二是联盟型物流模式,三是第三方物流模式。目前我国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中应用角度的是第三方物流模式。该模式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同时也涉及一些不足之处。

1.直销型物流模式。这种物流模式最早兴趣与欧洲英国、挪威等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所谓直销,就是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向消费者直接流通的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的物流环节,而且相比于其他两种物流模式更加便捷,更能有效的节省时间。这种物流模式适用于对时效要求较高的鲜活农产品。

2.联盟型物流模式。联盟型物流模式在日本、韩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而且这种物流模式的特点也是基于这些国家的农业经营状况建立起来的,比较少适合亚洲国家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联盟型物流模式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等在这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高效率的交换信息,深度合作,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程度。联盟型物流虽然在流通环节上并没有减少,但是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却大大提升。

3.第三方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主要是专业的物流配送企业承接农产品物流业务,生产者根据客户订单生产和加工差产品,而第三方物流仅负责配送。这种物流模式专业化程度较高,时效性较强,更为重要的是减少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构建物流体系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这种农产品物流模式在美国应用的比较成熟,我国第三方农产品物流还没有形成系统,与美国存在很大差距。

二、推动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策略

1.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分散性较强,农户散种数量要远远大于规模经营数量。这种经营模式给农产品物流带来很大不便。在克服这种困难方面日本和韩国的经营比较实用与我国国情,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建立大型的、功能齐全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将散户经营的模式经由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整合为统一的资源优势[2]。这样农产品物流配送的起点就由农户的田间地头转到了物流配送中心。这样不仅大大节约了物流的成本和时间,同时也为农产品生产标准的统一建立了标准。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高效的物流配送模式。农业生产范围广泛,农产品差异较大,而且我国地区差异也比较明显。这些差异性决定了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应当根据农产品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物流配送模式。这对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来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成为影响和提升农产品生产运作效率的一个关键领域。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实现就是在不同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更加适合自己的物流配送模式。

3.建立农产品加工生产服务组织。农产品电子商务配送体系应当建立配套体系,没有协调的配套设施和制度标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始终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这些配套设施例如专门的农产品物流园区,连锁超市,实现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等。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初步探索了一条可行道路,但是成熟和完善尚需一定时日。

作者:马阿日娜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商务系

农产品物流论文: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论文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构建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自有仓库仓单质押盈利模式自有仓库仓单质押是指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给仓储中心并对质押货物进行保管和监控。对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来说,通过仓单质押模式可以让企业通过流动资产融资,获得一定的资金乘数效应,从而使企业总收入增加。由图1可以看出,在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的集成作用下,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中涉及到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进行高效、有序地流转,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同时降低了相关的物流成本和风险。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异地监管仓单质押模式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自有仓库仓单质押模式的基础上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拓展。考虑到客户的实际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遵循“就近客户所在地”的原则来选择监管货物的仓库,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客户的质押成本。但是该模式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物监管能力和监控技术会有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异地监管货物,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将承担更大的风险。图2描述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详细流程。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统一授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统一授信仓单质押模式是自有仓库仓单质押和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的进一步发展,简化了原先仓单质押的流程,提高了供应链运作效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规模、信誉、资质、经济产量等多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后,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这样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并全程负责对质押货物的保管和监控。后期运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不用参与,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统一授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中,以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为依托,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能够更加迅速、快捷地完成各项业务,以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较大化(图3所示)。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合作伙伴不守约对个体农户进行融资是一项棘手的议题。个体农户往往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资源受限的、未受到良好的教育等等,所有这些特征都无形中放大了银行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带来了个体农户不守约的问题。例如,农民们在违背协议规定的情况下,通过其他途径暗自出售农产品来快速获取现金或者逃避还贷义务;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也会在暴利的驱使下从事一些不诚实的活动;甚至银行也会通过延迟放贷或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个体农户收取额外的费用而违背最初的合作协议。

2.质押货物的监管环境欠佳质押货物的监管场所一般有生产车间、仓库等。由于市场把关不严、门槛设定过低等因素,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充分结合质押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安排相应规格和类型的仓库。如对于品质较稳定的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密封性,还要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并且要控制一定的温度,以防农产品的品质降低;而对于蔬菜、水果等季性较强的农产品,对冷藏仓库会有更高标准的要求。

3.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目前在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中,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样会极大地降低农产品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有些个体农户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也会影响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所以,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应该以简单、易用、快捷等为特征进行改进和开发。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实施的对策

1.建立农产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将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绩效评价系统作为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根据贷款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或农业个体户)在实际业务的绩效表现对其进行评价,这样便根据贷款方各自的业务表现被划分为优、良、差等不同的级别,从而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评估贷款方资质信誉的有用指标。

2.提高对质押货物的监控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中,对仓库质押货物的保管监控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的,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具备完善的物流实体监控系统、信息监控系统以及一些必要的监控设备。

3.加强对供应链各成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在整个仓单质押业务运作过程中,供应链成员应该协同合作、相互信任。如果质押货物存放的地点就在农产品企业的加工车间,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监管,以便于物流企业和银行对该农产品企业的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企业内部开展工作,实施监管工作,形成一种供应链成员间相互监督和协同合作的关系。

4.完善电子支付系统随着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不断进步的电子支付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交易的时效性,并且降低彼此间的交易成本。应对现有的电子支付平台系统进行升级,构建一个更加健全的、可扩展的系统,使来自农村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也可以访问和使用。

四、结语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开展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将农产品供应链各个成员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更加高效、快捷的流转,以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益。本文研究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三种不同的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有效改善农村融资的处境。

作者:庞燕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农产品物流论文:农产品物流企业论文

1农产品物流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基本要求及原则

1.1农产品物流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基本要求

农产品物流企业专门为农产品物流服务,经济活动相对复杂,给企业管理尤其是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预算管理作为农产品物流企业重要的管理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联系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的桥梁,不仅应具备计划与控制成本费用的功能,还应当兼备控制、激励、考评等职能,以便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对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以提高经营效益作为出发点、以降本增效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坚持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统揽一切农产品物流经营活动,将预算内容渗透到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甚至是每一个作业模块,树立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工作的,使之成为有效运行的管理控制机制。

1.2农产品物流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原则

1.2.1战略性原则预算管理是战略实施的支持系统,没有战略的预算是没有目标的预算[6]。预算目标一定要具有战略性,要求农产品物流企业通过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实施和预算目标的实现相结合来促进其长远可持续发展,有效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凸显竞争优势,而不是盲目追求眼前较大利益的短视行为。

1.2.2可操作性原则复杂而繁琐的体系有可能导致效果差强人意,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不能仅限于管理层的需要,基层员工必须参与。同时,预算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者必须在分析过去与目前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变化对其进行动态分析、调整与控制,及时做出预算评估并迅速对预算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因此,体系的构建应尽力做到简明扼要、易于理解、先进可行。

1.2.3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要求明确划分各级责任主体和责任部门的责、权、利,企业内部各责任主体要求规定的范围内有权支配某项成本费用,若没有这种权利,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将无法进行。此外,须定期考核成本预算业绩,据此实施奖惩,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4专业监控与群众监控相结合的原则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专业性很强,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做好。预算的指标虽然是由专业财会人员制定,但真正落实的是企业的每一位职工,所以做好基层职工工作以及听取基层职工的建议,才能促使预算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2农产品物流企业成本费用预算内容

物流企业成本费用预算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及时类,项目类别物流成本预算。主要包括运输成本预算、仓储成本预算、包装成本预算、装卸搬运成本预算等。第二类,范围类别物流成本预算。包括供应链物流成本预算、销售物流成本预算、回收物流成本预算等。第三类,支付形态类别物流成本预算。包括材料费、人工费、维护费、一般经费、特别经费及委托物流成本的预算。由于农产品物流企业有自身的经营特点,为了更精准预算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成本费用,必须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如:①以客户为对象进行成本费用预算,其目的是及时掌控每一个客户的服务成本,便于企业制定成本控制策略,降低供应链成本;②以地理位置为对象进行成本费用预算,这种划分的目的是便于企业根据区域状况编制成本费用预算,达到控制区域成本和增加区域收益的目的;③以产品及服务类别为对象进行成本费用预算;④以资源为对象进行成本费用预算,任何一项农产品物流服务必然会消耗资源,按照在物流服务中消耗的资源进行成本预算,便于确定哪些服务为增值作业,哪些活动为不可增值作业,从而便于企业提高效率;⑤以部门为对象进行成本费用预算,目的是利用成本责任理念,考核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⑥以时间为对象进行成本费用预算,农产品物流受季节的影响大,因而季节和时间的差异会导致物流成本费用的不同。总之,农产品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类型。

3农产品物流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构建

成功构建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为农产品物流企业服务,必须以公司战略为出发点,从编制、执行、考核评价几个要素来着手。

3.1成本费用预算编制体系架构预算的编制对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经济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可按物流功能编制成本费用预算,具体可概括为仓储成本预算、运输成本预算、配送成本预算和包装成本预算的编制。关于仓储成本预算的编制,要区分营业仓储和自家仓储。营业性仓储设备只需支付固定费用即可,故可按所保管物资的不同、收费标准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仓库条件的不同编制预算;而自家仓储成本预算的编制相对复杂,需进一步区分固定仓储费用和变动仓储费用,在此基础上根据上年统计资料考虑预算期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因素进行编制。运输成本也由两部分组成,即营业运输成本和自营运输成本。营业运输成本的编制可直接根据具体的劳务费编制,而自营运输成本预算编制先要区分固定运输费和变动运输费,按上年变动费用率和固定费用考虑在预算期的变动,适当调整编制预算。编制包装成本预算时,直接包装费可根据单位农产品的包装费乘以包装件数来确定;间接包装费需设定分配比率,然后乘上各种农产品物流的分配预算数来编制。

3.2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执行体系架构农产品物流企业各部门要根据成本费用预算编制具体执行预算,预算的执行要从成本费用的控制入手,为避免超额预算,将成本费用预算指标下达各工作组或部门,量化、细化经营责任,对于年末或农产品物流项目完成的情况下,用各项物流成本费用预算完成率指标来衡量执行效果,计算公式为:对于年中或项目完成过程中,可用稍加调整的年度指标来衡量,计算公式为。这两个指标越小说明执行效果越好。指标若大于1,说明预算超额,需要调控。农产品物流企业费用成本的零星分散、多去向渠道、多支出环节等特征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预算调控在所难免,一方面要根据实际与预算偏差情况经过严格的程序,调整预算,以确保预算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预测预算期内各种风险,提出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设置需要的成本费用保险基金,使预算“留有余地”,以备不时之需,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3.3成本费用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架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考评是整个体系的生命线,是控制成本费用的强有力保障,它是对农产品物流企业内部成本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评价,有助于各预算主体按照成本效能优化资源配置。预算考评首先要构建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指标,应同时考虑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状况的相关指标,既可用于农产品物流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又可用于农产品物流企业自身历史性纵向比较。为此将评价指标分为定量评价指标与定性评价指标。定量评价列举一些主要指标如下:①资产负债率=负责总额/资产总额,这一指标可衡量农产品物流企业偿债能力,也可反映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②各类农产品物流成本预算完成率=预算期内各类农产品物流成本总额/预算总额,这一指标可衡量农产品物流成本预算的完成程度,反映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的效果;③资金占用率=资金占用费/筹资净额,用以衡量农产品物流企业因占用资金而支付的资金占用费;④成本收益率=利润/成本费用,反映单位农产品物流成本获得的利润;⑤物流成本预算偏差率=(物流成本预算-物流成本实际)/物流成本预算,反映物流成本计划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偏差;⑥物流职能成本率=物流职能成本/物流总成本,反映农产品运输费、包装费、装卸费、流通加工费、保管费、信息流通费等各物流职能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率。定性指标主要包括客户对物流服务的满意度、对农产品的保鲜度、员工培训计划达标率以及创新能力等。预算考评除了设计考评指标,还需确定评价方法及衡量标准。对各定量指标分别确定值、合格值及不合格值,计算每一项指标的的分数后加权平均综合分析。对定性指标则可根据取得的难易程度,选择专家评分法、问卷调查法等分析方法。预算考评体系还包括激励机制。根据考评结果,建立各部门预算执行评比奖励机制,要做到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对超额完成预算指标的主体,给予加薪升职、发放奖金,对没有完成经济指标的主体进行批评、降级、扣发奖金等。通过预算考评与奖惩,达到惩治落后、鼓励先进的目的。

4结论

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现状,为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低成本快捷运行,必须系统建立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实现从成本与费用预算从编制、执行、考评等环节的循环管理,不断调整与优化,使之逐步完善,成为控制农产品物流企业开源节流的有效工具,以最小成本费用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王新利毛祖兰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

农产品物流论文: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论文

摘要:冷链物流与食品安全紧密相关。加强生鲜农产品从源头采摘、流通、加工到销售的全程冷链物流管理,升级农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结合生鲜农产品的特点、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特殊性,分析了我国目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冷链流通率偏低、人才紧缺和冷链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做好生鲜农产品“一公里”、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及大力发展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提高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如何做到保质保鲜,成了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从菜农勾兑甲醛喷洒蔬菜保鲜,产生“甲醛蘑菇”、“翻新土豆”和“甲醛大白菜”,到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变质肉类重新返工,再次销售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表明加快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是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同时,通过冷链物流的发展对降低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腐损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产业和我国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内涵及特点

(一)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含义

我国“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较大程度地保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以制冷技术、冷冻工艺、特殊装置为保障,严格要求运送方式和时间掌控的一种特殊物流方式,相对于一般物流形式而言,其物流成本更高,要求更严格,流程更复杂。

(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低温加工、低温贮存、低温运输、配送及低温销售四个环节。从保障作业对象质量和延长保质期的角度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最终质量不仅取决于农产品自身的耐储藏性,而且与冷链运行过程的储藏温度和流通时间密切相关。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质量极易于受到外部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必须按照不同产品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温度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复杂性。2、高成本。为了确保生鲜农产品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条件,流通各环节需要专门的设施和设备,为了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又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等,冷链物流建设资源投入较多。3、协调性。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而消费具有一定的集中性,生鲜农产品的时效性强,每一个冷链物流环节必须做到无缝对接,因此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组织协调性的要求更高。4、信息化程度要求高。生鲜农产品物流必须使用现代化的物流信息技术。例如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采用RFID技术,实时监测产品和储藏环境的温度,定期记录温度数据,确保产品安全。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上年增长0.9%,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540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5671万吨,增长3.2%。全年禽蛋产量2894万吨,比上年增长0.6%。牛奶产量3725万吨,增长5.5%。2014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市场规模进一步增加,较上一年增长了近22%,达到11200万吨左右。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4年全国冷库总量达到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要淘汰老旧车辆600万辆的任务,商用车大幅升级换代,冷藏车2014年产销量达到2万辆,与2013年相比翻了一番。据中物联冷链委不统计,2014年全国运营的重点冷链项目超过40个,投资额已经超过550亿元。3、冷链物流环境得到改善。2014年由中物联冷链委负责起草的《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两项国家标准正式。《鲜活甲壳类海产品冷链运输规范》、《肉禽类冷链温控运作规范》、《药品阴凉箱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三项行标正式立项。《道路运输易腐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2014年7月1日开始执行。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改善了冷链物流环境,加快了冷链标准化进程。4、生鲜电商发展迅速。2014年,随着我国冷链政策环境改善、互联网崛起,很多传统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进入冷链领域,不仅为冷链行业注入新的血液和基因,而且对传统冷链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2014年京东联手万家便利店,一号店则携手沃尔玛,顺丰依托“顺丰冷运+顺丰挑选+顺丰嘿客”布局2500家门店,纷纷“入侵”冷链“一公里”。生鲜电商直接连接产、销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对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腐损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

1、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偏低。我国每年消费的易腐食品高达10亿吨,需要冷链运输的超过50%,但只有10%左右的产品实现了冷链运输。相关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较低,仅为19%,而发达国家的生鲜产品冷链流通率在90%以上。其中发达国家肉禽、果蔬冷链流通率分别为和95%,而我国仅仅为15%和5%。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大都处于常温环境下流通,产品腐损率较高,价值损失较大。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目前我国冷链运输车很大部分采用国际海运报废或即将淘汰的海运冷藏集装箱,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严重不足。中国产业信息网的《2014-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中国冷链基础设施、设备匮乏、陈旧。我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3320万吨,大多数冷库仅用于肉、鱼等产品的冷鲜储藏。据估计,目前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总需求的20%-30%,冷库容量约为美国的一半、印度的60%,人均冷库容量为美国的1/9,日本的1/4。冷藏运输设备方面,全国铁路冷藏车辆仅占铁路货车总量的1.1%;公路冷藏车运输占货运汽车比例0.3%。而英国、德国冷藏保温汽车占比分别为2.6%和3%。3、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小,信息系统建设缓慢,物流服务覆盖网络有限,冷链物流质量难以保障。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相关资料,2013年全国冷链百强企业总收入为109.02亿元,仅仅占到全国冷链总收入的10%左右,行业集中度较低。日前,我国冷链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攀升,而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只约占20%。需求不足,是直接造成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低、企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4、冷链物流人才缺口较大。由于冷链物流的时效性强和作业要求较高,作为冷链物流企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员工,都必须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我国冷链市场规模不断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冷链物流人才需求也大幅增加。从北京、上海等地的冷链物流企业调查中发现,企业“无人可用”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不仅管理人员面临断层,货车司机和冷库作业员工也越来越稀缺难找,冷链人才出现脱节。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一)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要鼓励生鲜农产品农户建造使用微型冷库,果蔬恒温气库,完成现代化冷藏库,公路冷藏保温车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一大批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产业链条。同时,还要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化的冷藏车与冷库设备,借鉴国外研制的公、铁两用,公、航两用等车辆,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的多式联运。

(二)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现代物流人才是我国最紧缺的人才类型之一,冷链物流人才缺口更大。学校教育没有跟上是冷链物流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首先,要向冷链物流发达的国家学习科学、先进的冷链物流理论和经验,因地制宜地指导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实践;其次,建设冷链物流相关的学科,展开学术研究,形成学科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从业主体的职业培训,发展冷链物流相关的职业培训教育,改善当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

第三方冷链物流作为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将成为今后物流发展的新模式。冷链物流作为基础设施、技术含量和运作要求都较高的特殊物流模式,生鲜农产品相关企业更希望与具备完整冷链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外包自身冷链物流业务。因此,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促进冷链发展,落实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强化冷链规则的执行和监督。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要积极开展工作,引进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合力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逐步发展。

(四)做好生鲜农产品冷链“一公里”

生鲜农产品“一公里”指的是农产品产地采摘后至移交物流运输之前,为了保持农产品质量、延长保质期,需要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及仓储等。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往往放弃农产品产地加工,把初加工和精加工放在综合成本居高的北上广沿海地区,使得生鲜农产品的整个冷链物流变成高成本的“长物流”,造成流通成本过高,流通过程损耗严重。因此,做好“一公里”,事先控制农产品质量,才能根本解决产品品质差、损耗高的难题。

作者:王红梅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

农产品物流论文: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论文

1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

1.1重中之重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

较先前的去市场实体店购买蔬菜,在网上下单购买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消费者是看不见摸不到实物的,及时次消费仅仅是通过产品的描述详情或评价来选购商品,因此及时次的消费体验十分重要,这就取决于农产品本身的质量。从田地里的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在这整个供应链环节中,采用一定的农产品管理体系,保障产品质量的可控状态,及时作出反应,这些对消费者的信任和放心购买有很大帮助。

1.2对物流成本和时效性十分敏感

虽然电子商务企业与传统实体店相比,投入的管理设施成本降低很多,主要投入是在网站日常的维护运行,但每件产品需要通过物流运输,因此要保障公司的盈利,就特别需要在物流成本上进行严格控制。很多电子商务公司都是采用第三方物流,而非自建物流,那问题就转移到了第三方物流的成本控制方面,如何保障产品质量、使物流成本降到低是企业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生鲜农产品自身的易腐烂属性,要求物流配送能够更加快速及时,从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体验感。现在生鲜农产品电商的目标客户主要是上班族,其收货时间受到很大限制,这对于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个问题也是企业正在极力解决应对的。现在,很多农产品电商企业在同城配送中,都能够做到次日送货上门的服务,或者预约时间当天送到消费者手中。

1.3物流技术和设备要求更高

储藏、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技术会直接影响生鲜产品的品质,很多生鲜农产品含水量高、保鲜期短,因此对物流技术要求很高;用于保鲜、冷藏以及防疫等的物流设备也是十分重要的,也会影响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因此,物流技术和设备是硬性条件,与生鲜产品的新鲜度直接挂钩,正因为如此才增加了物流的难度。

1.4配送网络简化,但是物流配送点分散

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点分散在城市中,造成配送点多,增加了其配送难度。区别于传统的食品经销商向各大超市和市场的配送,这些物流点集中,且走货量大,成本相对低,物流路线容易规划,而现在极其分散、单位走货量少的消费点的配送路线和时间控制难度较大,这就需要科学规划配送路线,满足客户要求。虽然存在以上的问题,但是电子商务下的农产品配送确实比传统模式下减少了很多流通环节,增加了效率。

2生鲜电商物流信息化分析

2.1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

(1)需求巨大。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网购用户规模达到3.48亿,较2013年底增长20.4%,且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36亿,增长率为63.5%,是网购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3.2倍。庞大的消费群体,给了生鲜电商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2)低市场占有率,提升空间大。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的7.1%,到2014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12.3万亿元,年增长达到15%,但是2014年我国进入流通市场的农副食品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的比例仍然很低,其生鲜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低。虽然从2013年开始,食品电商开始爆炸式增长,天猫、京东、1号店、中粮我买网等平台交易额年均增长十分迅猛,生鲜电商系统愈加成熟,但是其占市场实体流通的比率依旧很低,目前市场占有率仅1%左右,远远低于服饰、电子产品、护肤化妆品等品类。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260亿元,增长幅度达到近。惊人的数据表明,生鲜电商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是电商领域的一片蓝海。(3)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所重视的,网上购买生鲜农产品让广大消费者抱着十分谨慎的态度。生鲜产品的流通各环节存在着安全风险,我国的食品检测体系仍旧不完善,各项监测制度和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使得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受到很大影响。而在电商环境下的生鲜农产品,其问题更是突出,仓储、配送等各环节对产品的质量和品质都是一个挑战,产品在物流运输中有着现实性的风险问题。很多消费者重视新鲜程度和便捷,选择在网上购买生鲜产品,随后的用户体验感很差,包括送货时间、产品在配送途中的损坏、保鲜不够、配送网络短缺等。(4)生鲜电商盈利难。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电商达到4000家,但是在这4000家中仅仅1%盈利,88%略亏,将近7%大亏,约4%持平。虽然生鲜农产品的平均毛利润可达到30%~40%,其中海鲜产品更是达到50%以上,但是由于受到生鲜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仓储配送和保鲜的局限性、物流成本高等这些障碍,使生鲜电商的盈利还是一个问题[6]。这些数据表明,被十分看好的生鲜电商市场,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是很大的,如何在片巨大蓝海中占据一席之地,获得利润的较大化,是生鲜电商企业的首要目标。

2.2生鲜电商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生鲜电商发展水平和规模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整体规模较少,消费群体和市场规模不大,例如天猫、京东等的电商大鳄有着较先进的体系和管理之外,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程度和信息交互不够,大多处于优化中的初级阶段。蓬勃发展的生鲜电商物流信息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个性化服务提供。在这三个层次下,生鲜电商企业根据其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广度,其物流信息化存在四大境界。及时,单点系统应用。信息化交互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针对企业需求需要建设特别功能的各项软件工具和单点系统的建设,这一层次的建设主要针对OA等办公软件,如企业内部通讯工具、物流行业的条形码、物流仿真软件、自动识别软件等。这些单点系统的建设,是基础化建设,对生鲜电商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第二,综合管理。生鲜电商企业有着不同于一般传统企业的特性,如何更加高效质量地进行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采用综合的先进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而使企业资源得到整合,资源利用率达到更大化。该层次的建设主要是企业通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专用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第三,优化流程。生鲜电商企业需要更加高效的运作模式,企业的上下部门级建设和企业业务流程,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优化。这一层次不仅包括一般的信息系统,还包含专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如保鲜技术优化、仓储存取的优化、物流配送路径的优化等。第四,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每个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时刻关注物流信息的共享、同类行业的发展状况、物流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的需求远远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需要第三方或政府部门提供。这层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GPS系统、GIS系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EDI网络交互中心等。当前,虽然生鲜电商企业在物流模式上已经有了很大创新和改进,但是物流成本仍然很高,从而提升了农产品的价格,在供应链环节对生鲜农产品的保鲜程度、农产品的质量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已经越来越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3生鲜电商企业采用的物流模式

物流的重要性,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物流模式的选择,特别对于生鲜电商企业来说,物流的成功与否是决定性的。现在主要的生鲜电商企业物流模式分为三种: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以及两者混用型物流模式。2.3.1自建物流自建物流是指企业自身完成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顺丰挑选是十分典型的自建物流生鲜电商,是依靠顺丰物流在全国实现配送网络,这种自建物流企业可以对物流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根据不同企业自身的需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摆脱对第三方物流的依赖,不管是信息化控制还是可变成本的控制都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自建物流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它分散了企业的主体经营,其专业性有待加强,前期物流建设投入成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巨大,需要长期的规模效应实现成本降低。2.3.2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利用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物流配送活动,向委托企业提供系统的物流服务模式。例如“喵鲜生”就是采用第三方物流,这样可以集中企业的核心业务发展,享受第三方物流公司带来的专业服务,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改进可以提供对象化的定制服务。但是,全部采用第三方物流会存在很多问题,生鲜电商企业对物流活动的控制力大大降低,对产品在运输途中的状况和质量难以有效控制,风险的控制、处理解决问题全部转移到第三方物流公司上,容易出现责任的推诿,用户的体验度降低。

3生鲜电商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生鲜农产品流通损失率高

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储存比例不足20%,初加工比例少于10%,表明了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低。有数据表明,我国生鲜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藏等过程中,其损失率达到25%~30%,而发达国家的水果、蔬菜损失率则降低至5%,美国在物流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仅为1%~2%。美国生鲜农产品一直采用冷链物流,根据农产品自身需要的保鲜低温状态进行冷藏,而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还在建设的初级阶段,80%以上的农产品是采取常温方式保存和流通,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大量的生鲜农产品每年因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造成的损失高达750亿元。

3.2物流成本高,基础设施落后

生鲜电商的供应链上游主要在农村,而农村正是我国信息化建设最薄弱的区域,城乡的信息化程度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等级低,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以2013年的“宽带中国”战略分析为例,2013年~2015年平均建设成本为45万元/村,2015年~2020年平均建设成本达到60万元/村,如果要使95%的行政村获得宽带服务,共需要投入309亿元的建设资金,平均每年需要40亿元,这些投入是针对农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造成农村地区物流的建设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同时,在交通运输方面,农村没有专业的车辆运输队且车况路况较差,运输中公路的冷藏运输量只占25%,铁路的冷藏运输运量占55%,农产品的物流时间过长,导致产品物流运输成本的增加。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采用平方仓库,仓储设施比较简陋,配备的冷藏、保鲜的现代化技术更少,使得生鲜产品的物流成本过高,我国的物流成本占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则控制在10%左右。

3.3冷链发展程度低,法律法规不健全

冷链物流是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国家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完成,为确保每个环节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化技术标准、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冷链物流正常运作的基础。我国的冷链物流系统处于初级阶段,在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物流信息标准不统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多种问题。3.3.1冷链物流发展程度低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利用冷链流通的比例依旧偏低。我国生鲜农产品总体的采后商品化处理仅为1%,我国水果采后经过储藏加工增值比例为1:1.8,而国外的比例是1:3.8,这表明了我国产品的加工水平低下,产品增值幅度低。3.3.2供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当前,我国的机械冷藏车辆中,冷藏列车有1910辆,冷藏汽车约2万辆,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而美国为0.8%~1%,德国为2%~3%,英国为2.5%~2.8%。我国公路运输生鲜水果、蔬菜的冷藏运输量仅占运输总量的10%~20%。同时,冷链物流的储藏设施不够,现有的仓库缺乏冷藏设备和技术,很多已有的冷冻冷藏设施普遍落后老化,而且区域分布比较分散,关键物流节点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周转中心等缺乏冷藏冷鲜技术。总体来说,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冷链物流无论在硬性设施设备方面还是在物流配送效率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3.3.3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混乱,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虽然已正式《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有关“冷链”的国标就有《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条件评估》《、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等,但是对于电子商务自建冷链物流的法律规范工作还是处于议程之外。而且,很多有关的冷链物流法律法规分散于多部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大部分的制定时间较早,不适用于现在的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电商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规范还没有,同时,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监管也十分混乱,工商部门、公路运输管理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多头管理,导致监督不够,责任推诿等问题。3.3.4缺乏高素质的冷链信息化专业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生鲜电商要想实现信息化就需要一批高质量、结构合理、数量丰裕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事实上,大多生鲜电商企业面临着专业人才的缺失、教育缺失和物流信息化人才缺失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教育的缺失。随着物流的发展,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但是很多高校对于一些新的物流模式如冷链物流,只停留理论方面,脱离实际,很多同学也只是处于理论上的认识,不能直接投入到工作当中。生鲜电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因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不符,使得学校并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冷链物流信息化人才。(2)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生鲜电商发展迅猛,冷链物流从业人员很多,但是物流工作人员大部分素质较低,缺乏现代冷链物流的系统化知识,同时,该专业普遍没有上岗的资格认证,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生鲜电商冷链物流的需要。(3)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化人才不等同。很多生鲜电商企业在建设初期,需要大量信息技术人才,进行设备和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等工作。但是这些信息技术人才并不是信息化人才,实践证明,电商企业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系统选型、应用分析、需求调研以及实施规划等都需要业务人员的协同。因此,真正的物流信息化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对企业的管理运营、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都要十分精通。

3.4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滞后

随着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其运作模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农产品生产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批发市场—消费者、农产品生产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农业合作社—第三方物流企业—超市—消费者。很多生鲜电商企业都是采用第三方物流来完成,这样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业务,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第三方配送生鲜农产品的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电子商务企业在选择和是否选择上考虑很多,以至于企业在慢慢地向自营物流发展。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产品物流的扶持和重视,相信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会获得快速发展。3.4.1第三方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条件比较落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交通网络覆盖面积较小,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3.4.2信息化程度不均衡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其信息的传达交互和控制力会大大降低,特别是在仓库到消费者手中的这段配送中,无法更高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解决。3.4.3无法按客户要求时间进行送货第三方物流公司很多情况下是按照自己的送货情况和车辆配送情况确定对下个客户配送的时间,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3.4.4配送时间长物流公司配送时间不可控,容易造成配送时间过长,公司在配送中,一般情况下车辆清晨出发,对一个客户完成配送时间已经是傍晚时间,这就造成生鲜农产品不再那么新鲜,影响了客户的体验度,降低了服务质量。3.4.5配送中心运力调度不均衡物流公司基础设施和技术不够完善,配送中存在损耗高、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是制约生鲜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瓶颈,如何缩短配送时间、降低配送成本,这是现在农产品电商企业所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4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问题的对策

4.1改善生鲜电商物流大环境

(1)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2)解决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诚信机制和交易争端解决机制;(3)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执法监督的力度;(4)增强生鲜农产品物流设施基础建设。

4.2建立分类管理农产品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

(1)植物性鲜活农产品;(2)动物性鲜活农产品;(3)易储存性农产品。

4.3农产品配送三个“一体化”

(1)农产品配送一体化;(2)基于超市的农产品配送品牌化;(3)农产品配送专业化。

4.4实现冷链信息化

(1)冷链信息化;(2)搭建信息平台。平台包括:建立准入评估;定期评估报告;建立沟通平台,研讨行业发展问题。

作者:任庆琳 王明宇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农产品物流论文: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论文

1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虽然较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但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交通事业的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近些年也发展较快,不少地区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如坐落在岳阳市的湘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早在2011年12月就已经开业。该中心已建有1万吨冷藏库、40吨结冻库、1500平方米精加工车间、50个农产品展示厅;此外配套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集农产品加工、冷藏、批发、配送、检验检测和电子商务于一体。又如正在建设中有位于湘潭市的湖南金阳城农产品物流园,位于宁乡双江口镇长兴新区的长沙大河西农产品物流中心,位于长沙县黄兴镇的长沙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都是具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绝大多数省市政府对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都比较重视。如《湖南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发展冷链物流的任务:完善已有的冷链物流节点,合理布局冷链物流网络;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推广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各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逐步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

2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2.1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

随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对涉农物流人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高校特别是高职学院培养的物流人才较难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要。如湖南,截止2012年底在全省68所高职院校中,有36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布点比例高达52%,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招生数达12222人,占全省高职招生人数的2.92%。但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大多是通用型的,如港口业务、国际货代、公路运输、连锁经营、铁路运输等专业方向,较少涉及农产品物流,勉强算得上开设了农产品物流方向的只有3所学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近三年来农产品物流方向的学生却不足整个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1%。由于绝大多数物流专业没有涉及农产品,使农产品物流企业较难招到合适的专业毕业生,即使有毕业生有意到农产品物流企业就业,但其毕竟没有相关的农产品及农产品物流知识,较难胜任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要求。总体上说,实践中农产品物流人才十分短缺。

2.2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更为严重的是,在为数很少的农产品物流专业中,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毕业生毕业后短期内较难适应企业岗位工作。通过对开设了农产品物流专业的职业院校调查,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来看,大部分是在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市场营销、商务经纪与等专业中加入一二门与农产品相关的课程,而缺乏系统的培养。专业课程内容、素质训练不能很好地与职业标准对接,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生后进入企业不能顺利上岗,还要跟师傅有一段时间的实习期,边学边上岗的状况。二是对农产品物流环境的适应不强。农产品物流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也不是特别高,针对这种工作情况,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学习目标不明,导致工作难安心,流动性很大。总之,当前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也充分说明改革与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涉农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3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3.1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

物流企业对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基层物流作业人员、基层物流管理人员、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和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包括农产品物流规划与设计)。企业要求基层物流作业人员踏实、肯干、稳定和有较强的执行力,因为该类作业人员无需太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需要完成由基层物流管理人员分配的工作任务即可。当前,基层物流作业人员大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或者直接招聘农民工经过简单的培训即上岗。企业明确表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大部分从中层物流管理人员中选拔,或者通过猎头公司招聘在本行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或是招聘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在上述各类人员中,除基层作业人员之外,企业需求量较大的是基层管理人员,其次是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基层和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因此,在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使毕业生掌握必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组织这些物流基本作业的管理能力。

3.2农产品物流的岗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农产品物流企业不断地升级改造,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其他物流企业中的岗位和传统的仓储、运输等岗位而言,农产品物流企业除设有农产品采购、客服、农产品物流信息咨询、单证员(包括单证录入)、物流信息统计分析、库内作业及管理等岗位外,对物流营销、农产品质量检测、低温仓储作业、冷链运输配送作业、物流调度、信息系统监控操作、第三方物流、物理客户服务、国际货运等岗位的要求也很高。

3.3企业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态度分析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有82%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影响,7%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11%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没有影响。从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企业还是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影响学生就业,因此,我们在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时,一方面要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另一方面要引导敦促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4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产品物流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产品流通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在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选取、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诸多方面明显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在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企业对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谢虎军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