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实用13篇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1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

相对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更加及时、自动和具有约束力。但WTO争端机制本身的缺陷实际上却可能纵容投机行为的发生。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漫长程序和步骤使违约方有机会影响WTO的授权行为,如否决专家组的人选,降低了其他国家报复的可信性;再者,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有关国家就争端进行谈判和磋商。只有所有的谈判和磋商都失败之后才会授权方进行报复,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程序性约束与报复的直接成本结合在一起,降低了采取报复行为的可能性。所以,争端解决机制也就难以抑制有关国家的投机行为。如果投机行为不仅不会遭到惩罚,反而可以成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的条件,那么,投机行为事实上是得到了鼓励。

二、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以及可持续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何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人觉得,应该采取下面几项措施,才能够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立足国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好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

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品质低下等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提高其专用性和适用性,我国农产品中的畜牧产品、林果蔬菜、水海产品既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可以引导农民加大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力度,同时要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只有向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的产品才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以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收益。

(二)扩大出口潜力较大的农产品

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牛羊肉、水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增强竞争优势,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扩大出口的发展战略,主攻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同时,确定优势农产品还要依据下面五条进行选择:

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该种农产品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是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区域内商品总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市场区位优。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

四是产业化基础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有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

五是环境质量佳。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创新

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由于建国后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的农业尤其如此。农产品的竞争力虽然以品质和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影响因素却很广泛,如农业资源条件、宏观经济环境、农业相关政策、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现阶段,完全依靠我国农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是不现实的,农业需要大量来自政府和非农产业的支持。政府除了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外,还需要制定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信贷政策、补贴政策、税收政策等,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提供高效优质低价农产品提供硬件支撑;同时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合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四)注意发展绿色食品

实际上,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农产品生产未按照IFOAM的标准进行生产,由于过多地使用了大量化肥和剧毒及高残留农药,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部分指标不合格。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的提高,再继续延用过去办法进行生产,势必会使农产品过剩的更加严重,而国外质优安全的农产品必将大举进军我国市场。

(五)注意环境保护,注重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近年人均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5,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产品质量问题,跟不上市场升级转型的需要,致使销售不旺、出口不畅。面对国内外双重压力,我国现阶段必须走可持续农业的道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企业产品的开发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并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前景。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断培育新的品种,利用新的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注意新的农产品的加工技术,才能够提高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的持续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安玉发,焦长丰.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24.

[2]陈富桥,祁春节.美国新农业法案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3,(6):80-83.

[3]程国强.农业贸易政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321、127-140.

[4]程国强,崔卫杰.WTO新一轮农产品关税谈判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24).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2

中亚五国与中国毗邻,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中亚五国在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还比较欠缺国际贸易论文,尤其是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加工农产品等。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不在于农业生产资源而在于农业生产水平高,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合作领域,尤其是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布娲鹣·阿布拉2008)。总的来说,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的供给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期刊网。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总量与趋势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闻名与世的古丝绸之路就是双方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有力见证。在经贸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历史基础。自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给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规定把农业等领域作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计划。2006年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在近十年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10102万美元,其中出口2941万美元,进口7161万美元。到2009年国际贸易论文,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上升到52386万美元,其中出口27335万美元,进口25051万美元。不考虑物价与汇率的情况下,总贸易额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长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进口增加了2.5倍。从贸易趋势来看,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要大于出口农产品,双边贸易一直呈逆差。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还较小,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五

国合计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及总额比重

2000年

出口额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进口额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进出口总额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额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进口额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进出口总额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额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进口额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进出口总额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额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进口额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进出口总额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额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进口额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进出口总额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额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进口额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进出口总额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额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进口额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进出口总额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额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进口额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进出口总额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额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进口额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进出口总额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额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进口额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进出口总额

146.35

104.51

15.40

33.96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3

我国是农业大国,6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48%的劳动力依靠土地为生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优势和劣势,希望能对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有所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农产品贸易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保持了40%-50%的份额。1980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按SITC统计,200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268.2亿美元,比1980年的105.92亿美元增长1.53倍,据最新统计,200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达403.6亿美元,出口额为214.3亿美元,进口额为189.3亿美元。 第二,农产品贸易进大于出的局面得到改善,贸易顺差扩大。198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18.9亿美元,199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一直保持顺差。1995-2000年每年净出口值分别达到28.1亿美元、24.3亿美元、25.4亿美元、24.4亿美元、53.1亿美元、44.2亿美元。 第三,沿海、沿江和边境地区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地区。中国近十年来每年5亿美元以上的农产品出口大省基本集中在广东、山东、福建、浙江、上海、辽宁、江苏等沿海、沿江和边境地区,内陆地区还没有出口超过5亿美元的省市。 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亚洲地区。1995-2000年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占农产品出口的67.5%以上,据2003年数据我国农产品出口亚洲其他国家148.5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9.3%;其次是欧洲市场,占15%-20%左右,2003年我农产品出口欧洲30.6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4.3%;对北美、非洲、南美洲、澳洲的出口较少,占3%-7%左右。 我国农产品主要进口市场为北美洲和南美洲。2003年我国从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别进口农产品55.6亿美元、50.2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9.4%和26.5%。其次为澳洲,占到10-14%左右;欧洲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波动较大,占6%-15%左右。 第四,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品种上看,粮食、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出口增较快长,大豆、油脂和棉花进口较多。2003年我国累计出口粮食2200.4万吨,粮食净出口1615.9万吨,这是我国历史上粮食出口最多的年份。同年,我国进口大豆2074.1万吨、食用植物油541.8万吨、棉花95.4万吨,是我国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进口最多的年份。同时蔬菜、水果、水产品出口继续增长,分别达到18.7%、33.8%和17%。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优劣势分析 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并获取比较利益,是自由贸易理论学派的一贯主张。认清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自身的劣势,这将对我国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而言的,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禀赋优势。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对外经贸活动地位。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比较,中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优势,而人均资本和土地拥有量,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有绝对优势。 (2)出口商品价格优势。从总体看,我国的水果、蔬菜、肉类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的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的国内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四至七成,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蔬菜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其出口量约为进口量的30倍,出口额是进口额的50多倍。从长期来看,我国蔬菜行业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将会保持相当时间的竞争优势。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要强于种植业,在价格方面,除禽肉外,其他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其中,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7%,牛肉价格低84%,羊肉价格低54%。 (3)出口商品产量优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渔业生产国,1997年我国的水产品产量 达到3602万t,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9.87kg,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4%。2000年我国肉类产量达6270万t,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苹果、柑橘、梨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是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水平仍然较低,如水果类产品,目前的年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左右,与其产量相比,出口潜力较大。 (4)出口商品质量优势。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农业部制定、修订农产品国家标准450多项,行业标准1550项,开展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活动,从生产源头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另外,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早稻和高产高油大豆等优质专用农产品迅速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产品质量的提高。 2、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劣势分析 (1)我国处于劣势的农产品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我国每年都大量进口这几类产品。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类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五成,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国内市场花生油、菜油和豆油的价格已分别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4%、43%和45%。这种价格上的劣势使得中国的粮、棉油等农产品极易遭到国外价廉质优的同类农产品的冲击。 (2)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单一。长期以来粮食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大宗农产品,而价值比较高的农产品如蔬菜、鲜花、水果等出口数量有限,这种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与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相对应的是农产品的出口市场单一化:一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据统计,近年来外贸农产品出口70%以上集中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而占全国大部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外贸农产品的生产比重偏少,造成外贸农产品生产地域分布不合理。二是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如2000年1-8月份,亚洲占出口份额的73.4%,山东省2000年农产品出口日、韩就占80%左右。这种状况造成对局部世界市场过分依赖。 (3)出口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过去计划体制通过价格扭曲造成多数农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农业政策倾向的转变,农产品的提价,外贸农产品价格日益提高。其次,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使直接生产费用不断提高,粮油生产几乎无利可图。再次,如果按照国外统计口径计算完全生产成本(包括土地费用、劳动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直接费用和税收等),外贸农产品的成本会更高。成本偏高,将会直接削弱价格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主要粮食生产成本普遍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的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几大粮食作物的国内市场价格都已超过国际市场,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4)出口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与国外差距明显。我国畜产品用于加工的肉、蛋产品占全国总产的3%~4%和1%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30%~40%,有的高达70%。就农产品质量而言,我国主要农产品与国外农产品的质量差距参差不齐。就稻米来说,国外消费者喜食长粒米,而我国优质大米粒长平均为6.8毫米,比国际名牌大米短0.4毫米;影响煮熟及食品品质的直链淀粉含量,国外名牌大米平均为20.1%,我国8个优质米平均为17.5%。从小麦来看,我国小麦品种与国外代表性品种在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等主要指标差异不大,但在特质粉、专用粉的专用品种上差距较大,不仅数量缺,而且质量差。除此以外,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在加工处理、储藏包装、花色品种、卫生检疫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劣势,这都影响到出口农产品的品质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4

在WTO农业协议约束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框架目标已经确定。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中的三种趋势。 一、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 这种趋势有可能更多地发生在发展中成员之间,受农产品协定的约束和影响,世界市场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发展中成员贸易优惠的相对减少,使得发展中成员,特别是其中的农产品纯进口成员,必然发生由于进口用汇增加出现支付上的困难。这些成员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与农产品出口成员实行双边自由化贸易。根据双方签定的双边支付协定和换货协定进行,对农产品贸易发生的应收应付货款,不用现汇支付,采用记账抵冲,这种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农产品贸易中仍然会长期存在,如中俄之间、中朝之间、俄朝之间、中韩之间过去和现在都有这种贸易形式。当然,在发达成员之间以及发达成员和其他发展中成员之间也曾经出现并且仍有可能新出现这种贸易方式。 二、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 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影响,农产:品区域贸易自由化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在区域集团内部展开。这些国家为谋求地区经贸合作,希望得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解决食品短缺问题。如欧盟(1993年前称欧共体)实行的共同农业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在成立之初,其内部的农产品自给率只有89%,谷物、肉类、蛋品和食品类在相当程度上靠外部进口,农业生产成本远远高于世界水平。自从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后,欧盟各国的农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产品自给率,而且自1981年起,欧盟成了粮食净出口者。欧盟国家的市场供应稳定,促进了农业结构改革、农场规模扩大并走向现代化。欧盟的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在农产品协议约束之下仍将继续下去。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也开始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尽管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限制因素,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如非洲某些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助下,为实现农业发展中的短期目标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些国家的粮食增长速度一直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贫穷人数有增无减。加上近年来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使本来已很困难的食品供应局面变得更加严峻,实际状况越来越坏。这种情况使他们认识到,任何一个非洲国家都不能单独有所作为,必须进行地区经贸合作,以改变其困境。目前已建立了南部非洲经济共同体、马格里布自由贸易区、东非共同体、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等。在拉美地区,农业的发展与外部市场联系程度比较紧密,农业生产及贸易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比重较大,国际市场上的营销波动和贸易规则的变动都将对其发展构成影响。近些年来,拉美地区农产品出口收入明显下降,农业损失巨大。尽管政府采取广泛积极的农业发展方针,却未能获得有效成果。该地区贫穷人数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为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条件,拉美地区许多国家积极推进本地区经济实现一体化进程,如建立安第斯集团、加勒比共同体等。 8年前开始运行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已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泛美贸易集团;10年前开始建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将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近两年正在酝酿建立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其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3左右。显然这些区域集团成员在内部实施区域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条件是存在的,集团内部成员将从贸易转移中获得利益。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主流发展趋势。 三、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 开放农产品市场、降低保护程度,实现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多年来,发达国家对农业采取高度支持和过度保护政策,而对过剩的农产品库存采用低价倾销的方式推向国际市场,造成了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混乱和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些不良后果促使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向减少政府保护和开放方面调整,并向实现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方向努力。如欧盟自1992年以来改革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原则是:降低价格,增加休耕地面积,削减产量,对完成休耕地指标者给予一定的补偿;减少农业集约化程度,在农业用地上植树造林等。发达国家的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扩大出口的机会,有助于发展其农业生产。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扩大 农产品出口,必然要增加生产资料进口,反过来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消费与生产合理化。因为受自然资源的制约,没有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完全满足本国居民日益增长的食品多样化需求,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农产品的供求平衡仍然依靠进出口贸易来解决。因此,在WTO框架约束之下,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和加强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大多数国家所需要的,但是,这种竞争必须按一定规则进行。 四、三种贸易自由化趋势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双边贸易自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走向,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尤其是双边自由化对全球自由化来讲,矛盾的程度尤甚,统一的程度不足。尽管这种双边自由化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但它毕竟是与全球贸易自由化总目标相悖的。随着WTO农业协议的实施及各国经济的发展,双边贸易自由化趋势将逐渐减弱,以至于融人区域贸易自由化潮流之中,或者最后回归全球贸易自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全球贸易自由化同样是既具有背离的一面,又具有趋同的一面。由于WTO农业协议的约束和推动,其背离的一面将会受到遏制,而趋同的一面将有加速之势,最终走向全球贸易自由化,然而,这条道路曲折而又漫长。 一般而言,农产品的区域贸易自由化具有双重作用,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且都比较明显。首先,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区域内各国的农业要素实现优化组合和配置,生产要素得以发挥比较优势,消除了影响自由贸易和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区域贸易自由化毕竟超越了国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这种趋势与国际分工向深度、广度发展的趋势是并行不悖的。其次,区域贸易自由化促使其内部调整农业结构,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下降,比较利益提高。市场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也为非成员提供了贸易机会。第三,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向周围扩散。区域集团最初总是从几个国家开始的,然后再向周边渗透、辐射,接纳新成员,滚动发展。欧盟的扩大过程就是这样,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将会向整个美洲扩展;而酝酿之中的亚太经济圈、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必然呈现出多层次的分工与多样化的合作形态。因此,随着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向内部深化及其逐步增加对区外的开放,必然使其成为农产品贸易最终走向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当然,这并不是说区域贸易自由化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全球一体化,未来的农产品贸易趋势,将取决于各国、各地区、各集团竞争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前景。 当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排他性大于其开放性、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时,则出现贸易转移,并且给非成员以差别待遇,从而成为阻碍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因素;当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开放性大于其排他性,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时,则发生贸易创造,并且给非成员的差别待遇减少,从而成为促进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因素。事实上,一个集团的建立,究竟是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而增加贸易创造效应,还是导致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加重而增加贸易转移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国际经济条件的变化及由这种变化所决定的非成员国的反应。在国际经济发展比较顺利,非成员国对其所受到的差别待遇反应并不强烈的情况下,它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倾向占主导地位,贸易创造效应增加明显;反之,当国际经济条件恶化、竞争激烈,任何形式的差别待遇都会导致在竞争中相对地位的重大变化时,非成员国将对这种歧视待遇作出强烈反应,那么,它就会成为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来源,此时,贸易转移效应增加明显。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5

原标题: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实证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4月3日

一、引言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行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和(或)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其理论基础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报酬递增。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Linder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解释了发达国家间制成品双向流动的现象(产业内贸易),从而使产业内贸易研究成为分析商品贸易类型的新模式。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某一产业的竞争力越强,其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而产业内贸易本身也可以增加社会福利,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产业内贸易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贸易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从G-L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和Thom&McDowell垂直和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发,分析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

G-L指数是比较通用的测度一国某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如果将一国的每个产业的进出口总值占整个国家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作为权重,加总之后即可得到一国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衡量某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数,能够动态分析某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特征。本文选定的时期为一年。

Thom&McDowell水平及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考察哪些产品属于垂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哪些是属于水平差别的产业内贸易,能够更加深入地考察某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和结构。

本文所选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选取的时间区间为2001~2011年,按照HS编码分类,将农产品划分为四大类共24章。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1、G-L指数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我国24章农产品的每章贸易指数均大于0小于1,说明2001~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均存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其中,02、03、04、06、08、11、14、22、23、24章农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些产品有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或者质量方面的优势,07、09、15、16、20章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历年均小于0.5,说明我国在这些产品上是以传统的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具有比较优势。这五章产品基本上属于适合中国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产品劳动要素含量较高,资本和技术要素含量较低,从而形成比较优势。

计算结果表明,从第一类农产品的GL指数来说,2006年达到最高峰0.75,2011年达到最底峰0.58,仍然是大于0.5,指数波动幅度不大,产业内贸易表现出稳定性,且占据优势,说明第一类农产品以HS章为基础产品计算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第二类农产品历年GL指数均小于0.5,处于较低水平,体现出了一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第三类农产品的GL指数在2001年达到0.26,为最高值,其他年份的数值几乎等于0,说明该类农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间贸易;第四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在2006年以前保持着稳定,2006年以后有所上升,表明我国在第四类农产品贸易中产品的多样性或质量、档次方面优势在不断上升。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在0.5左右浮动,且历年均小于0.5,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还未占到优势,也表明我国农业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贸易的。从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呈波动性下降,从2001年的0.48到2011年的0.39,说明我国农产品正在丧失产品多样性及质量方面的优势,而传统资源禀赋优势在扩大。

2、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以HS章(二位编码)的产品为基础产品组合计算出HS各类农产品的B指数。其基本计算方法是先计算出每章农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B指数,每类农产品中各章B指数加权平均得到每类农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每类农产品的进出口总值占整个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作为权重,用每类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来衡量我国整体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计算结果如表1。(表1)

从第一类的结果来看,仅2009~2010年度的B指数较低,为0.02,说明该年度的贸易增量基本上是由产业间贸易带来的,2006~2007、2007~2008年度的B指数分别为0.26和0.39,这两个年度的贸易增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增量,其他年度的B指数在0.5左右,产业内贸易增量占了主要部分。该类农产品的B指数波动幅度比以HS类为基础产品计算的波动幅度要小很多。从第二类的结果来看,只有2005~2006年度的B指数为0.63,达到了0.5以上,其他年度的B指数均小于0.5,说明该类农产品在计算期内的贸易增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所带来的。从第三类的结果来看,该类农产品的B指数均小于0.5,且有部分年份的B指数等于或几乎等于0,表明第三类农产品的贸易增量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从第四类的结果来看,该类农产品仅在2007~2008年度的B指数大于0.5,其他年份B指数在0.3附近波动,表明该类农产品的贸易增量仍然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

我国农产品的整体B指数都比较小,最高为2005~2006年度的0.44,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引起的,然而我国农产品B指数从2001~2002年度的0.20,增长到2010~2011年度的0.32,说明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Thom&McDowell垂直和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首先计算出HS各章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各章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乘以各章在同一HS类中某章农产品进出口增量占闽台农产品进出口某类总增量的比重,后求和,得出某类农产品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HBk),然后按HS类计算出各类的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Ak),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VBk)为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与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之差。边际产业间贸易水平为1与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Ak)的差,因此,通过计算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可了解边际总产业间贸易水平。计算结果如表2。(表2)

按照HS类和整体农产品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指数的状态空间,可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空间:纯粹水平产业内贸易、弱水平产业内贸易(强垂直产业内贸易)、强水平产业内贸易(弱垂直产业内贸易)和纯粹垂直产业内贸易。以2010~2011年度为例,从表2中可以观察到我国农产品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状况。第一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96,表明第一类农产品的增量96%来自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49,大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0.47,表明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并存,但属于强垂直产业内贸易类,因此第一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第二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系数为0.67,贸易增量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27,小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0.40,说明此类农产品是强水平产业内贸易类;第三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12,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12,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说明第三类属于纯粹水平产业内贸易,但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非常小,产业间贸易在该类农产品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第四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79,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33,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46,表明该类农产品贸易属于强垂直产业内贸易。从整体上来看,2010~2011年度我国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71,表明该年度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量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32,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39,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属于强垂直产业内贸易。

在第一类农产品中,10个年度里有7个年度水平产业内贸易是大于垂直产业内贸易,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产业内贸易带来的增量主要来自水平产业内贸易变动的结果;在第二类农产品中,2个年度中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其他8个年度中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且差异较大。计算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带来的增量主要来自垂直产业内贸易变动的结果;第三类农产品只包括第15章,全部体现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在第四类农产品中,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交替拉升,各占优势,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共存现象。在整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垂直产业内贸易在8个年度中大于水平产业内贸易,且差异较大。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量主要来自垂直产业内贸易,在总体上质量、档次有所提高,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各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图1)

就第一类农产品而言,2001~2005年间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说明我国在活动物、动物产品这类农产品上具有多样性的优势,2005年之后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所下降,说明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动物产品是以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第二、三、四类农产品的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说明这三类农产品款式、规格的多样性不够,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首先,从整体农产品角度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是存在的,按章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小,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上是较低的。从产品分类的角度看,我国四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总体上仍为波动运行态势。总之,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的现象。

其次,从Bruelhart边际贸易指数看,不论是以HS类为基础产品分类还是以HS章为分类计算的我国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在各个时期有一定波动。我国农产品B指数是波动上升的,说明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从Thom&McDowell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测度结果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表现出比较强的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但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都相对较低,说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多样性和质量档次,以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贸易中。

总的来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不高,竞争优势不够明显,应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转化和推广,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增强我国农业长期发展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6

一、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理论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并获取比较利益,是自由贸易理论学派的一贯主张。

(二)绿色贸易理论

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国内绿色贸易和国际绿色贸易。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初级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这些产品的技术标准很难达到国际要求的水平,许多国家处于保护其国内市场的考虑便以此为借口处处设置障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对的机遇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呈良性互动局面。首先,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双增长”,2001年到2011年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4. 9%,进口平均增长速度为23. 0% 。其次,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业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使我国农业保持了比较健康的发展态势,粮食连年增产,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也均居世界首位。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利用好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复杂。首先,区域贸易一体化在带来贸易创造的同时,也带来贸易转移;其次,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势力不强,跨国涉农产业巨头正在加紧登陆我国;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首先,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农户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合作化程度低等特点,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在发展生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其次,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税水平以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有限;第三,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缺乏品牌

品牌本身也代表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品牌也意味着良好的信誉,信誉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品牌可以带来的效应是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必争利益。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缺少知名品牌,这使得我国的一些优质的产品无法在交易中获得最优的价格。

(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

由于我国农产品结构不优、市场结构较单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受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落后、农业经营成本的高涨、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下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低下。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严重威胁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四)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出现逆差。200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超过出口增长,2004年仍保持逆差状态,逆差额为46.4亿美元,2005年逆差额有所减少,为11.4亿美元,2006年为58亿美元,2007年为43.7亿美元,2008 年扩大到181.1亿美元,截至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扩大为341.2亿美元。

四、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原因分析

(一)资源制约

从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来看,农业人均资源贫乏,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统计,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4.8亩,中国人只有1.3亩,少3.5亩。在我国16亿多亩的农田中,七成左右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这说明,我国农业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将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二)农业科技不发达

农业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中所发挥的作用正日益加大,没有科技进步,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就会遭到削弱。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明显,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60%~80%,在中国仅为30%~40%。近几年,我国许多农产品良种研究投入不足,推广乏力,导致农产品品质提高缓慢,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三)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在农业国内支持措施的适用上,WTO 贸易规则规定的“绿箱”措施共有11 类,而我国目前仅使用了6类,还有5类没有启用。同时对农民培训的支出力度不够,仅占一般政府服务的2.1%,导致农民的人力资本匮乏,失去了以农业补贴政策措施给农民直接提供激励约束机制的机会。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内无序竞争的影响

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研发、推广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低廉的生产成本。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广大出口企业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往往不惜成本,竞相压低出口商品价格。无序竞争的恶果, 一方面使本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跌,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也是诱发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

五、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一)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1.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

产品采用国际质量标准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了8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农业部颁布了137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另外,农业部计划以每年500项的速度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我国应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研究国际农业标准和有关国家的农业标准、技术法规主要内容,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消除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实现与国际接轨。

2.实施IS0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

IS0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和环境行为评价等若干方面,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实施环境标志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加快产业升级,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1.国内农产品产业升级

练好内功、加大科技投入是我国农产品企业国际化的基础。所有从事传统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农产品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力量。企业只有加强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发安全有效、有特色的高技术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才能缔造出品牌,走向国际主流市场。

2.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面对国内农产品行业混乱、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整顿国内农产品产业秩序、构建分工明细、优势互补的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市场产业价值链的角度,联合农产品生产所需原料的上游农资公司,和下游的以这些农产品多原料的生产厂商,以及农户三方构建一条产业价值链。这种模式可以使下游厂商的产品更加富有竞争力,上游农药种子公司提高销量,解决农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使农户收入稳定,实现三方共赢。

(三)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减少贸易摩擦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7

产业间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较优势,适用传统的国际贸易与分工理论。在产业间贸易中,相同产业的产品基本为单项流动,主要包括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与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之间的贸易以及工业国之间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贸易。产业间贸易形成的基础是不同行业产业之间的生产分工,然因各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会因各自的资源禀赋、技术专长、劳动力优势等生产要素差异而出现成本优势,进而形成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构成了世界市场上各个国家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协作。显然,从根本上来说,产业间贸易的产生得益于各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此种比较优势的产生得益于各自的自然禀赋或技术差异等生产要素差异。例如,我国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故而能在国际贸易中凭借廉价劳动力而产生的产品价格优势形成成本比较优势,进而在产业间贸易中赢得广阔的世界市场。

(二)产业间贸易的基本理论

产业间贸易属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范畴,在发展中主要形成了绝对成本理论、相对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三种理论。绝对成本理论主要是指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认为国际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的原则在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其基础在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其观点拥有科学成分,然局限性也很明显。随后,李嘉图为修正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各国无需专门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只需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便可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得利益。该理论显然更全面、深刻,然其劳动价值论并不彻底,且难以经受动态分析的考验。此后,俄林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做了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往往出口其在生产中大量使用自身比较丰富的生产要素产品,而进口其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然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的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活动的基础主要源于生产效率差异或要素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和产品产别与规模经济两个方面,比较优势催生的是产业间贸易,而规模经济催生的则是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又称行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或行业间贸易提出的现代贸易理论,权威经济学界对其解释为同一产业内具有较为严密的生产替代或消费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双向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之间,故其反映了更高形式的生产力水平,其贸易结果也比产业间贸易更有利可图,其规模报酬也呈现出递增现象,是消费者异质偏好的结果,贸易利润来源于产品的差异性及其递增报酬。产业内贸易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是一种互利共赢和可持续的贸易模式。与产业内贸易相比,产业间贸易属于较低层次的贸易模式,不具有规模优势,但随着产业间贸易的深入发展,也会向产业内贸易转型。

二、中俄农产品产业间贸易的现状、优势与问题

俄罗斯与中国是世界上紧密相邻的两个大国,具有不同的农业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在农产品需求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但受严寒等自然条件所限,农业生产波动性很强。从国际贸易模式来看,中俄农产品贸易主要得益于双边在各自农业产业领域中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及其比较优势,即俄罗斯农业资源优势突出,拥有广阔的耕地、众多的水体和庞大的森林储备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而我国则具有丰富的劳动力优势以及相对俄罗斯来说维度较低的自然条件优势。因而,中俄农产品贸易双边比较优势突出,要素禀赋差异明显,在需求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一种拥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的产业间贸易。当前,中俄农产品产业间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

从贸易结构上看,当前我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农产品主要为蔬菜和水果等产品,并从俄罗斯进口木材和水产品及其制品。我国还在俄罗斯境内发展果蔬产品加工产业,生产果汁、罐头和各种深加工产品,以提高对俄农产品出口的附加值。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在俄远东地区建立4个农贸市场及超过10个果蔬加工企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销售渠道。另外,我国还充分发挥丰富的劳动力优势,组织农村务工人员到俄从事乡镇企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品生产,还尝试在俄建立境外农业综合开发区,既充分利用了俄罗斯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资源条件,也极大活跃了俄罗斯地方经济。从贸易规模上看,新世纪以来,中俄贸易连续8年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30%,且于2014年底突破900亿美元大观。在此背景下,中俄农产品贸易额于2006年达到21.8亿美元,2014年底有望突破50亿美元大观,占中俄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将超过5%。

(二)中俄农产品进行产业间贸易的优势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具有相似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工业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普遍存在,而在要素禀赋和技术能力不同的国家之间,往往出现产业间贸易。中俄两国虽同为世界大国,但俄国地广人稀,技术相对发达,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中国虽地大物博,却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且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迅速转型的关键阶段。总体来看,中俄农产品贸易虽然存在产业内贸易形态,但产业间贸易才是主要形态。中俄两国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要素禀赋优势,如俄罗斯的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充分利用WTO提供的自由贸易平台,减少相关贸易壁垒,进行充分的产业间贸易。以中国为例,得益于地缘和自然条件优势,在对俄农产品出口中,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较多,所占贸易份额较大,且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蔬和肉类等,而俄罗斯在对华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则主要为土地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如木材和水产等。

(三)中俄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俄农产品贸易虽然在中俄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贸易水平层次不高,贸易方式单一,中国对俄出口主要以纺织等轻工产品为主,农产品所占比重不高。贸易结构也较单一。中国主要从俄罗斯进口海产品,向其出口蔬菜、水果及肉类等农产品。从中俄两国的农业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和生产潜力来看,许多农产品贸易的潜力未予充分挖掘。贸易秩序也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中俄农产品贸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且俄罗斯的经贸法规不健全,政策随意性很强,缺乏透明度,导致贸易风险提高,令诸多中方企业不敢在俄投资。同时,中俄两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水平也不高,如存在诸多检疫限制。此外,俄罗斯投资软环境不佳,民间贸易存在大量灰色清关,如俄执法部门近年来多次以灰色清关等位借口查抄中国商品。另外,中俄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中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沟通,尚未建立畅通的交流平台。

三、推进中俄农产品产业间贸易的发展对策

中俄两国同为世界大国,地缘相接,文化迥异,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且有长期战略伙伴协作关系。可以说,中俄贸易现状良好,前景广阔,双方不仅存在产业间贸易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而且存在基于地缘政治的国家意愿。从产业间贸易理论来看,中俄农产品存在普遍的产业间贸易比较优势。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此项传统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逐渐缩小。对中俄两国来说,农产品贸易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项,两国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完善双边农产品贸易机制,寻求在WTO框架内减少相关贸易壁垒,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挖掘双边农产品产业间贸易的巨大潜力,将中俄农产品贸易培养为双边贸易的新增长点,打造稳定、有序、规范和可持续的农产品贸易模式。

(一)制定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近年来,俄罗斯致力于推进国内经济体制转型,尤其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背景下,其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生产能力也显著提升,扩大具有资源禀赋的农产品出口将是俄主要的农业外贸措施之一。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且与俄地缘相接,必然成为俄罗斯农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两国农业经济的互补性和比较优势将在中俄农产品贸易中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为此,中俄两国应当致力于依据两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去制定双边农业及贸易合作的中长期合作规划,促进一些大型农业合作项目和长期合作项目的对接实现,将双边农业贸易合作构建在长期稳定的框架基础之上。在双边农业贸易合作中,要充分发挥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协作平台,在不断深化双边国际政治协同的基础上推进两国经贸合作深入发展,为中俄农产品贸易中长期战略的制定提供保证。

(二)积极推进中俄农产品自贸区建设

近年来,俄罗斯逐渐重视其远东地区开发,中国也着力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战略”。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一大优势便是地缘相接,交通运输方便,而此种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便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与我国的东北地区,尤其是俄罗斯的滨海边疆省与我国的黑龙江省等省份。中俄两国都有意愿以农产品自贸区建设推进双边农产品贸易。为此,两国应创造条件,积极推进黑龙江流域内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包括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赤塔州、阿穆尔州及我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内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区。在农产品自贸区基础上,还可进行深层次的产业配合,推进中俄农产品贸易由产业间向产业内转型,如俄罗斯可充分发挥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放宽我国农民到俄远东地区租地经营的诸多限制。双边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沟通,为我国在俄远东地区建设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条件。

(三)在WTO框架协议内减少农产品贸易壁垒

2011年,俄罗斯经过多年入世谈判也成为WTO成员国。中俄两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之前,在中俄农产品贸易中,俄罗斯经贸秩序不规范、政策摇摆性强的缺陷也将逐渐得以更正,其灰色清关等不规范操作也将逐步消除。尤其是中俄农产品贸易中的诸多壁垒,如过于苛刻的农产品检疫等也将因纳入世贸规则而减轻。在经济文化一体化背景下,还要大力推进中俄文化交流,增强WTO框架协议之内的文化认同。为此,中俄两国都应积极利用加入WTO的契机,推进本国外贸体制与国际接轨,严格执行世贸组织关于农产品海关检疫、物流包装、关税水平等的相关规定,将中俄农产品贸易纳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规范框架之内,灵活运用WTO相关条款,对俄方提出的技术壁垒,要积极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之处,也要予以积极应对。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8

收稿日期:2013-09-02

作者简介:王明荣(1979-),女,安徽宿州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胡冰(1980-),男,安徽六安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王明喜(1979-),男,安徽亳州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理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CJY0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00109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XTD4-01;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研究项目,项目编号:IDHT20130522;北京市教委科研水平提高项目资助;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项目资助。

一、引言

据OECD数据库统计显示,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从1998年124亿美元的顺差,到2002年则变为2353亿美元的逆差,2010年逆差迅速飙升到40632亿美元。不断恶化的农产品贸易收支状况反映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势必加剧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间的竞争,并挫伤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引力模型为出发点,大体分为三个视角研究我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一是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量为视角,分析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如文献[1-3],主要因素包括产品的互补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差距、贸易国的地理距离、需求的相似性、资源禀赋和宏观政策等,其中产品的互补性、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需求的相似性能够促进农产品贸易,距离是影响农产品贸易的不利因素。二是以我国省级农产品贸易为视角,分析影响个别省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如文献[4-5],影响因素包括省份的生产总值、农产品竞争力、省份的贸易制度、省份与贸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贸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其中省份的生产总值和农产品竞争力对该省农产品贸易有正向促进作用,省际间的农产品交易量对省际农产品贸易量却有负向阻碍效果,而区域贸易制度在绝对量上则是影响省份农产品贸易的最大因素。三是以贸易自由化为研究视角,分析我国加入WTO前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的变化,如文献[6-8],实证显示加入WTO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有促进作用,但对出口贸易的促进效果要弱于对进口贸易的促进效果,且创造的潜在贸易效应较小。从上述文献中可以发现关于我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主要集中于农产品贸易量及其进出口量,鲜有文献针对农产品贸易收支的研究。农产品贸易收支是由农产品出口收入与农产品进口支出衍生出的一个综合指标,它既能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也能帮助一国判断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动机之一,是探究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的主要影响因素。

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学术界和管理层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问题的观点并不统一,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9],可能改善贸易收支状况[10],也可能恶化贸易收支状况[11]。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关于人民币升值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相关分析中,实证模型所采用的数据多为绝对量。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观点,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不是绝对差异所致,文献[12]的实证结果也支持这一理论。因此,基于绝对量的实证模型与“双边贸易取决于双边相对状况”的事实不符。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动机之二,是农产品贸易收支必然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把汇率纳入计量模型能够考察我国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此外,在探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时,本文选取影响因素的相对量进行建模回归分析,基于标准的贸易收支模型和引力模型,建立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的因素回归模型,利用1995-2010年我国与33国的农产品双边贸易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依据回归结果找出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的主要决定因素,以便提出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状况的相关政策建议。

在理论上,若相对实际人均农产品增加值CPNVAj增加,则j国相对于我国的农产品供给能力提高,于是j国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增加,从我国的农产品进口反而减少,这样我国对j国农产品贸易收支恶化,即β1≤0。若相对实际人均收入CPGNIj增加,则j国相对于我国的农产品需求增加,于是j国从我国的农产品进口增加,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减少,进而我国对j国农产品贸易收支改善,即β2≥0。

若在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对j国货币的实际汇率RERj增加,则j国货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于是j国相对于我国农产品价格下降,进而j国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增加,从我国的农产品进口减少,从而导致我国对j国农产品贸易收支恶化,即β3≤0。若贸易加权距离NWDj增加,则运输成本升高,进而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均有所降低。但是,我国对j国农产品贸易收支是改善还是恶化,取决于我国从j国的农产品进口和对j国的农产品出口哪个减幅更大,因此β4符号不确定。在加入WTO后,按照乌拉圭回合《农产品协议》规定, 我国应降低关税和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于是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降低。而降低关税又会刺激我国农产品的进口,我国对j国农产品贸易收支会恶化,即β5≤0和β6≤0。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信贷紧张、流动资金不足,贸易伙伴国农产品需求下降,致使我国对j国农产品贸易收支将恶化,即β7≤0。

三、数据来源及实证结果分析

因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的29国和金砖4国,与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占我国当年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在1995-2010年间平均为6252%,本文以年度数据为样本,以这33国与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为研究对象。在选择数据样本空间时,因为从199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两者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基于市场供求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而汇率是影响贸易收支的一个主要因素,选择的样本空间是1995-2010年。

本文以2000年美元度量的实际人均农产品增加值和实际人均国民收入数据来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在间接标价法下我国对各伙伴国货币的名义汇率和各国消费价格指数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S数据库,我国从贸易伙伴国的农产品名义进口额和名义出口额、我国农产品名义进口总额和名义出口总额(单位:千美元)来自OECD数据库,北京与各国首都间的地理距离(单位:公里)来自网站www indo com中的距离计算器。本文采用的计量软件是Stata100,模型是建立在面板数据(包含变量个体与时间的二维数据)基础上的计量经济模型:首先,给出了面板数据基本模型的回归结果,并剔除了相关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变量;其次,利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标准差估计和自相关误差结构的随机效应模型,修正面板回归模型中存在的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为了较有效地处理回归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差分广义矩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并进行相关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分析,以便通过这些计量手段的处理,考察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贡献度。

1.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对于面板数据,一般有三种基本的回归模型: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表1中第(1)列是被解释变量关于四个主要解释变量(相对实际人均农产品增加值、相对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双边实际汇率和贸易加权距离)的回归结果,第(2)-(4)列是在第(1)列估计的基础上,依次增加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1)-(4)列中面板数据的F检验、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结果均显著拒绝原假设,Hausman检验结果不显著,所以应该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在表1中的第(1)-(4)列中基本模型(6)的回归结果,说明解释变量(相对实际人均农产品增加值、相对实际人均收入、双边实际汇率、贸易加权距离、虚拟变量AC)的回归系数符号与预期相一致,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虚拟变量GC和WTO的回归系数符号也与预期相同,但不具有显著性,这说明加入WTO因素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的影响程度较低;由于选择的样本空间止于2010年,在两年时间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冲击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指出短期内消费取决于收入,并且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多而增加。所以,伙伴国相对于我国的实际人均收入增加时,其相对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由于我国国内需求相对不足,我国农产品企业积极寻求出口,导致我国对伙伴国的农产品出口增加,从伙伴国的农产品进口减少,最终促使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状况得以改善。

实际汇率不是外汇交易市场中真实存在的价格,它是名义汇率经过物价水平调整后的汇率水平,其本质是衡量两种相对价格水平下的相对指标,它体现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实际供求信息。双边实际汇率增加时,人民币相对于贸易伙伴国货币升值,我国农产品价格相对升高,竞争力降低,我国对伙伴国的农产品出口减少。由于贸易伙伴国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我国从伙伴国的农产品进口将增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另外,贸易加权距离每增加1%,我国对伙伴国的农产品贸易收支将降低0805%。两国间进行贸易时,运输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费用。当此成本增加时,一方面出口商生产企业的利润降低,我国对伙伴国的农产品出口减少;另一方面进口商的成本增加,我国从伙伴国的农产品进口减少。由于出口贸易中经常涉及到FCA(货交承运人)条款,导致农产品出口减幅更大。所以,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虚拟变量AC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为-0211,相比于虚拟变量GC的回归系数,此时虚拟变量AC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区域性因素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的影响比加入WTO因素更大,其原因是国家间更信赖区域性经济一体化行为,同时区域间较近的地理距离也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更易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所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出口减少,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2.修正异方差和自相关后的回归结果。White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chi2(19) = 7566,相伴概率是00000,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异方差”;Wooldridge自相关检验结果是F(1,32) = 70405,相伴概率是00000,拒绝原假设“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而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结果显示,最大方差膨胀因子为257,远小于10。随机扰动项εjt的方差既不是常量,且εjt序列之间又存在某种相关性,所以回归方程(7)存在异方差和残差序列一阶自相关,但是解释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为修正回归方程(7)中的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估计误差项存在一阶自相关和异方差情形,用标准差估计(PCSE)修正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或相关性情形,用迭代非线性估计技巧――自相关误差结构的随机效应模型(AR(1)RE)――估计存在一阶序列相关面板数据模型。结果显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和预期一致,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FGLS 估计中虚拟变量AC的系数符号为正数,PCSE 和AR(1)RE估计中虚拟变量AC的系数符号是负值,但都不具有显著性。这说明在修正异方差和自相关后,相对实际人均农产品增加值、相对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双边实际汇率和贸易加权距离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的方向性影响仍不变,但受AC的影响却有限,其原因是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持续影响时间有限,大概在2000年左右就消失了。

3.动态面板回归。内生性问题的存在使得回归方程的系数估计有偏且不一致,为了较为有效地处理方程(7)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可以采用动态面板据模型――差分广义矩估计(差分GMM)和系统广义矩估计(系统GMM)――进行回归。其中,差分GMM计利用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预定变量的滞后项和严格外生变量的差分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系统GMM引入被解释变量差分的滞后项与随机误差项正交矩条件。根据面板数据的系统广义矩估计和差分广义矩估计结果,所有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和预期均一致,这说明在剔除内生性问题之后,相对实际人均农产品增加值、相对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双边实际汇率、贸易加权距离和虚拟变量AC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的方向性影响不变;在5%显著水平下,相对实际人均农产品增加值、双边实际汇率、贸易加权距离和虚拟变量AC的回归系数显著。但是,相对实际人均国民收入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其原因是动态面板回归中引入被解释变量农产品贸易收支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降低了相对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度。

农产品贸易收支滞后1期变量lnNTB-1的回归系数介于0474-0480之间,这说明我国前一期对伙伴国的农产品贸易收支增加1%,将使当期对伙伴国的农产品贸易收支提高0474%-0480%,即前一期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增加将改善当期的农产品贸易收支状况。在我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增加前一期我国对伙伴国的农产品出口,将对当期我国农产品出口公司有示范和激励作用,使得当期我国农产品公司增加对伙伴国的出口,从而改善我国对伙伴国的当期农产品贸易收支状况。此外,双边实际汇率的回归系数绝对值最小,这说明双边实际汇率对农产品贸易收支的影响最小。其原因是自1994年以来我国虽然放宽了对外汇的管制,但仍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不是基于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完全市场化浮动汇率制,汇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限制。

4.稳健性检验。为了考察文中计量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一方面可以减少研究对象,对OECD中29国的样本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另一方面,缩短样本空间至2002-2007年,以剔除金融危机和加入WTO带来的影响,获得较为稳定变化的变量数据。回归结果显示四个主要解释变量(相对实际人均农产品增加值、相对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双边实际汇率和贸易加权距离)的回归系数符号以及显著性水平均保持一致,仅仅系数大小稍微发生变化,且双边实际汇率的回归系数绝对值也是最小的。因此,无论是研究对象的减少还是样本区间的缩短,对本文实证结果只产生很小的影响,所以文中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可靠的。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农产品贸易收支是反映一国农产品贸易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该指标可以帮助判断贸易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其国内的农业发展水平。因此,分析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收支状况,并找出影响农产品贸易收支的主要因素,在改善农产品贸易收支状况的同时,还可以保障国内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文中的回归结果,为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收支的巨额逆差,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多样化程度,以及国际化农产品的检验标准,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积极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2)直接以资金或技术的形式补贴农业生产,以出口退税的形式间接补贴出口企业,在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体现出国际竞争的价格优势;(3)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实时测算汇率对农产品贸易价格的影响,同步进行农产品贸易价格调整,使贸易价格真正反映商品交易的实际供求信息;(4)建立“产-运-销”一体化产业链,防范国际运输物流风险,有效降低贸易运输成本;(5)加强区域间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同时要时刻注意防范区域内局部经济恶化的传播和外溢效应。

参考文献:

[1] Zhang D., Li Y. Forest Endowment, Logging Restrictions and China’s Wood Products Trade[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9,20(1): 46-53.

[2] 张海森, 谢杰. 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 45-51.

[3] 王 瑞,王丽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4): 39-48.

[4] 庄丽娟,姜元武,刘娜. 广东省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7(6): 81-86.

[5] 贾伟,屈四喜.中国各省份-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增长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3): 25-34.

[6] 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 48-58.

[7] Bao X., Qiu L. Do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Promote or Restrict Trade? Evidence from China[J].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 2010, 17(3):46-53.

[8] 宫同瑶,辛贤,潘文卿. 贸易壁垒变动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基于边境效应的测算及分解[J].中国农村经济,2012(2):64-74.

[9] 赵文军. 人民币汇率、FDI与中国贸易收支――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视角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10(1): 3-9.

[10]戴世宏.人民币汇率与中日贸易收支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6):150-158.

[11]Xing Y. Processing trade, exchange rates and China’s bilateral trade balance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12(23): 540547.

[12]Zarir S., Khan M., Hossain I. A Model of Bilateral Trade Balance: Extensions and Empirical Tests[J].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2010, 40(3):377-391.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9

入世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农产品贸易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到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1356.43亿美元,其中农产品进口为770.26亿美元,农产品出口为586.17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133.89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作为农产品贸易的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却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致力于合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经济增长对农产品贸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经济增长与贸易相互关系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可谓层出不穷,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关于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Rybczynski(1955)提出了著名的“Rybczynski定理”,讨论了反映经济增长一个侧面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增长对经济体国内生产格局及贸易条件的影响。Bhagwati(1973)指出,经济增长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导致该经济体福利水平的下降,出现“灾难性增长”(梁丹丹等,2005)。

关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发来考察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用净出口的增量除以GDP的增量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如Mc Combie(1985)、王子先(1998)、对外贸易政策研究课题组(1999)和彭福伟(1999)等;二是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或联立方程组来分析,如林毅夫和李永军(2003)、等(2005);三是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如吴振宇和沈利军(2004)、刘碧云等(200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等。

关于贸易与增长之间的反馈关系。Helpman and Krugman(1985)指出,由生产率增长而导致的规模经济的实现,促使出口的增加;出口的增加将导致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使得生产率进一步提升(梁丹丹,2006)。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现有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实证分析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并对促进农产品产出及农产品贸易的更好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理论基础

本文讨论的研究方法与框架,主要借鉴了龚关(2001)提及的分析框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的四大贸易效应分别为:消费效应、生产效应、综合效应以及贸易条件效应。

(一)消费效应(CE)

消费效应是在不改变贸易品相对价格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所导致的进口需求的变化与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增长使得该经济体是更多地依赖国内生产,还是更多地依赖贸易进口。即:

(1)

其中,βdY和αdY分别为商品/服务A的边际消费和平均消费,EdY为AD(进口品A的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且EdY =βdY /αdY。如果其值大于0,则说明进口品需求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增加,消费效应为顺贸易偏向型(P);若其值小于0,则消费效应为反贸易偏向型(A),即进口品需求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减少;若其值等于0,则说明进口品需求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保持不变,即消费效应是中性(N)的。

(二)生产效应(PE)

生产效应是反映进口品(商品或服务)的国内生产(产出)的增长与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增长之间的关系。即:

(2)

公式(2)中,βsY和αsY分别为商品/服务A的边际供给和平均供给,EsY为AS(为进口品A的国内供给或产出)的收入弹性,且EsY=βsY /αsY。

如果其值大于0,则说明进口品的国内供给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增加,生产效应表现为反贸易偏向型(A);若其值小于0,则生产效应为顺贸易偏向型(P),即进口品的国内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增加而减少;若其值等于0,则说明进口品的国内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增加而保持不变,即生产效应为中性(N)的。

(三)综合效应(SE)

经济增长的综合贸易效应或净贸易效应是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即:

(3)

如果公式(3)为正,表明综合贸易效应为顺贸易偏向型(P)的;如果公式(3)为负,说明综合贸易效应为反贸易偏向型的;如果其值等于0,则说明综合贸易效应是中性(N)的。

(四)贸易条件效应(TE)

一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会使其进口量发生变化,其提供曲线将会移动,从而其贸易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对于大国经济,其贸易量的变化会对其自身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即:

(4)

其中:

(5)

而Q1A和Q2B分别表示经济体1对商品或服务A的过度需求和经济体2对商品或服务B的过度需求。当βdY 0,从而显示经济体的贸易条件是改善的;当βdY >βsY 时,dp/dλ

数据选择

本文选取的研究的样本时间跨度为2002-2011年,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是以GDP衡量的经济增长、农产品贸易进出口、国内农产品生产等相关指标。对这些数据的选择和处理作以下说明:

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统计数据。本文选取的农产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进出口货物分类”,将第一类(活动物和动物产品)、第二类(植物产品)、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和动、植物蜡)、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等共四类的统计数据加总而得。

本文用GDP来衡量经济增长。考虑到与农产品贸易数据计算单位的一致性,根据2002-2011年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价(中间价),计算出了其相应年份的GDP美元值。

关于国内农产品产出的数据。本文选取的农产品产出值为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值,有关原始数据均从2003-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得到。并根据2002-2011年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价(中间价),计算出了其相应年份的美元值。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相关的数据均为名义值。理论上,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将名义值折算成实际值。对GDP、农业产出值而言,可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第一产业价格指数折算为实际值;但对农产品贸易数据来说,需要利用进口和出口的价格指数,而这些指数我国的官方统计部门不提供,故而本文不能将农产品贸易的名义值折实换算成实际值。因此,为保持统计数据的一致性,上述数据均采用名义值。

实证分析

(一)消费效应

由表1可知,在整个时段2002-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经由消费渠道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是顺贸易偏向型的,但前后两个时段差异较大,2008-2011年是反贸易偏向型的,而2002-2008年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而在2002-2011年这10年间,顺贸易偏向型增长出现的年份有6年,分别是2003-2004年、2007-2008年、2010-2011年;反贸易偏向型增长出现的年份有4年,分别是2002年、2005-2006年和2009年。这说明,在所考察的样本时期内,以消费效应反映的我国经济增长的农产品贸易效应虽不十分稳定,但总体趋势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即表明农产品进口需求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增加。

(二)生产效应

根据表1的结果,在整个时段2002-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经由生产渠道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是顺贸易偏向型的。若分年度考察,反贸易偏向型增长出现的年份只有2004年,其余9年均为顺贸易偏向型增长。这说明,在所考察的样本时期内,以生产效应反映的我国经济增长的农产品贸易效应是稳定的,总体趋势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即说明,与农产品进口相竞争的国内农产品产出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减少。

(三)综合效应

由表1可知,在整个时间段以及两个分时间段,我国经济增长的农产品贸易效应都是顺贸易偏向型的。分年度看,顺贸易偏向型出现的年份有9年,分别是2002-2003年、2005-2011年;反贸易偏向型出现的年份只有1年,即2004年。从总体趋势看,我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农产品贸易效应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

(四)贸易条件效应

在整个样本期2002-2011年,βdY-βsY值为负,这一跨期结论与2002-2011各年度的具体表现一致。根据前面的讨论,计算结果似乎可以证明,对我国这个农产品贸易大国而言,入世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条件是趋于改善的。

结论及启示

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经济增长经由消费渠道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是顺贸易偏向型的,这说明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国内对农产品存在过度需求,导致农产品进口以更大的幅度趋于增加。我国经济增长经由生产渠道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这说明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农产品产出不足,导致农产品产出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随着经济增长而趋于减少。综合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的结果而得出,我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农产品贸易效应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综合考虑经济的增长、农产品贸易的扩大,在我国加入WTO后的十年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条件是趋于改善的。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解决土地的细碎化经营问题,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和发展更加适合的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增强农民在交易中的地位;关注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的趋势,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突破农产品贸易的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各种农产品贸易摩擦,以扩大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梁丹丹,程大中.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师,2005(10)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10

作者简介:姚文(1973-),男,四川巴中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农产品贸易与流通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2-0050-07收稿日期:2012-09-21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自古以来就有农产品外销海外。农产品出口是带动国内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越来越大,2009年达到创纪录的366.87亿美元,进口额超过出口额1.2倍。农产品进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内农产品的供给,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但长期的、巨额的贸易入超意味着国内市场不对等且被外国农产品占领,并将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农产品定价权问题、农业安全问题和农产品销售困难,等等。怎样解释中国农产品贸易长期入超且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的现象、如何才能扭转这一不利局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市场逐渐国际化,竞争跨越国界,竞争中的非经济因素逐步让位于经济因素,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影响该产业进出口的主要因素。中国农产品的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下降趋势(刘林青 等,2011),抑止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且抑止作用不断增强(李岳云 等,2007;赵亮 等,2012)。哪些因素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笔者将采用钻石模型理论予以解释,并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钻石模型理论由Porter(1993)提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的表现等4个基本要素决定了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竞争力。4个基本要素之外还存在2个变数:政府政策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但政府政策的影响不可漠视。该理论弥补了先前一些理论仅从某一个方面来解释国际竞争力的不足,更全面地揭示了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及影响因素,极大地提高了对国际竞争现象的解释能力。近年,学者们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Hobbs等(1998)从供应链角度分析了丹麦猪肉的国际竞争力,指出丹麦的猪肉生产合作社拥有先进的屠宰、加工技术是其猪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原因。Wijnands(2001)分析了荷兰和西班牙在西红柿、辣椒和黄瓜等蔬菜上的国际竞争力,认为荷兰的优势在于供应链的性能和有效性,西班牙的优势在于产品质量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帅传敏等(2003)认为出口结构不优、市场结构单一是制约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应调整出口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阮尹(2008)认为制约中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因素主要是政府、企业和市场本身的问题。邓启明等(2011)基于浙闽两省的调查,分析了地理标志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促进农业标准化以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周灏(2011)提出加强反对贸易伙伴滥用反倾销权利,以维护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廖翼等(2012)认为国内产量、出口价格、人民币汇率、加入世贸组织、品牌和技术对中国烟草及其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显著影响,必须改善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努力推动技术进步以提高中国烟草及其制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上述文献要么局限于定性分析,要么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多视角实证研究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文献不多。正如Porter所指出的,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鉴于此,笔者将在Porter的钻石模型理论指导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贸易政策等角度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二、方法与数据

(一)变量构造

1.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笔者借鉴许咏梅(2005)的方法,选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评价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RCA由Balassa(1978)提出,该指数既强调一国或地区某产业出口在世界同类产业出口中的地位,也强调一国或地区在世界出口中的总体地位。RCA指数将各国产品的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或在该国总出口的比例标准化,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优势。从动态观点看,如果该系数上升,表明该国该商品的竞争优势扩大,反之则表明动态竞争劣势扩大。结合农产品贸易,RCA的计算公式为

RCA=Xc/XctXw/Xtw(1)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11

一、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状况

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额不断增长,贸易逆差也在不断增长。据农产品进出口年度总值表(2000―2008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以及进口额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口额比出口额上升地更加迅速,使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农产品贸易逆差由2007年的40.8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181.6亿美元。

在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国总值排位表中,巴西排在美国之后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国。其进口额占2008年总进口额的14.98%,比2007年增加82.19%,增长的幅度非常大;而在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消费国总值排位表前20位中,却根本没有巴西。我国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为日本、美国、香港、韩国等。可以看出我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逆差较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009年5月,中国与巴西签署协议,同意取消对进口巴西鸡肉的限制,并允许更多的巴西牛肉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快速发展的贸易伙伴关系。2009年1―10月,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成为巴西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由此可见,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额巨大,而且在不断增长。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利用国外的优质资源,同时又能够提升中国农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紧迫的课题。

二、中国与巴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农产品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上,利用格鲁贝尔―洛伊德(Grubel-Lloyd)指数、布吕哈特(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汤姆和麦克杜威尔(Thom & McDowell)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1)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该指数由Grubel和Lloyd于1975年提出,用以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Grubel-Lloyd指数(简称GL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Bi表示第i类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代表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i为从1到4的整数,分别代表四大类农产品。Bi的取值范围是:0≤Bi≤1,当Bi=0时,即有Xi=0或Mi=0,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间贸易;Bi=1时,即有Xi=Mi,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内贸易。衡量全部农产品的G-L产业指数是:

式中B表示一定时期的农产品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棕i为第i类农产品贸易权重,即(Xi+Mi)/(X+M),X和M分别是农产品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其他式子含义同(1)式。B>0.5表明农产品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占优势,反之,则表明产业间贸易占优势。

(2)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为了解决格鲁贝尔和洛伊德的G-L指数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动态变化的问题,布吕哈特于1994年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Ai表示第i类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表示两个时期之间第i类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增量。与G-L指数一样,Ai产品指数也可以通过加权方法,计算某一产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3)汤姆和麦克杜威尔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1997年,汤姆和麦克杜威尔在布吕哈特Ai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AW和Aj-AW指数,以分别衡量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产业内贸易的状况。

其中水平方向产业内贸易指数为: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COMTRADE)。考虑到数据获取和处理的便利,本文将农产品统计范围界定为HS商品分类中第1―4 类(第1―24 章) 的所有商品。其中,第一类为活动物、动物产品(第1―5 章);第二类为植物产品(第6―14章);第三类为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第15 章);第四类为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第16―24章)。

2、中国与巴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结果及分析

在2004―2008年间,我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额不断上升,尤其在2008年,进出口贸易额上升的幅度达到87%。中国对巴西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占到农产品贸易总额的96%以上,贸易逆差巨大。

(注:本表以及以下各表都是作者根据UNCOMTRADE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

(1)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分析。其一,从农产品总体来看,两国间的G-L指数数值非常小,2004年G-L指数数值为0.03,2005―2008年有所上升,一直保持在0.07,远远小于0.5。表明在这一段时间内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现很强的互补性。

各类农产品贸易指数不是简单的加总,而是结合各类农产品的贸易权数,对整体的G-L指数做出计算,但是应该看到,第二类农产品――植物产品占了农产品贸易的很大的比重,农产品G-L指数整体走势基本与第二类产品的走势一致。

其二,从农产品分类的角度进行比较。第一类农产品――活动物、动物产品的G-L指数曲线变化比较大,从2004―2005年处于下降趋势,然后2006―2007年处于急剧上升的趋势,骤升到 2007年的0.88,然后又在2008年急剧下降,骤减到0.36。表明第一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一度非常高,甚至取代了产业间贸易的主体地位。虽然中间有反复但是产业内贸易水平处于上升阶段,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第二类农产品――植物产品的G-L曲线没有明显的上升下降趋势,基本变动不大。G-L指数数值比较小,在0.05左右,表明这类产品贸易模式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以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为贸易产生原因。第三类农产品――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精制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等的G-L曲线基本处于0的水平,说明这类产品基本上完全为产业间贸易。第四类农产品――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和烟草的代用品制品的G-L曲线是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其数值从2004年的0.12经过四年的发展,基本保持在0.2上下,总体上是上升的趋势。说明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上升。

(2)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从农产品整体的角度进行比较,中国与巴西两国在2004―2008年的布吕哈特边际产业贸易指数在2004年达到0.119后,在随后的几年里都没有超过这个水平,说明两国在这一段时间的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这与上面的G-L指数的数值说明的两国间贸易类型是产业间贸易形式相同。 但是不同的是,G-L显示的是:虽然产业间贸易现存水平不高,但是有缓慢上升的趋势;brulehart指数显示的是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后,急剧下降到2005年的0.014,并在随后的几年里缓慢上涨,直到2008年的0.083,这个数值远低于2004年的0.119。

从农产品分类的角度进行比较可得,第一类和第三类农产品的brulehart指数在这一段时期里基本上处于0的水平,而第二类农产品在2004―2005年度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一度达到0.481;第四类农产品在2007―2008年度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一度达到0.517,这都说明在这两个阶段、两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构成基本持平。四类农产品整体说明我国与巴西间的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不高,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的贸易形式。第二类产品的增长方式为整个农产品贸易方式的决定因素。

(3)汤姆和麦克杜威尔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在2004―2005年间,中巴两国农产品的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910,产业间贸易指数为0.09,说明在这一阶段,两国间的贸易形式主要是产业内贸易,其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791,说明以技术差异为主要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在2006―2008年间,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094,边际产业间贸易指数为0.906,说明在这一阶段,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的贸易形式,这与前面的G-L、Brulehart指数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三、主要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我国与巴西的的农产品贸易以我国进口为主,存在巨额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且贸易逆差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我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的主要产品为第二类农产品――植物产品,在2004―2008年间占了总的农产品贸易额的70%~80%。它的贸易方式与增长方式是整个中巴农产品贸易方式的趋势。

从总体上来说,在研究阶段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形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只有在2004―2005年里,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主要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形式。

2、政策建议

我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巴西作为粮食大国正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两国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加强两国农业的合作与深化。中巴两国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有着特定的资源禀赋基础。巴西的农产品为土地密集型产品,而中国的农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要充分利用两国农业生产与需求的互补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两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并积极增加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各种贸易方式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利益是最大的。发展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以求在贸易中面对的贸易调整成本最小,从而取得更大的贸易利益。

为了实现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互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分成,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重视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拓宽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基础,加强双方的贸易合作,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促进农业的结构调整、升级。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深化加工的深度,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发挥好行业中介的沟通作用,增强整个行业的凝聚力,促进农产品贸易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晶: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

[2] 罗余才: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J].农村经济,2002(9).

[3] 陆文聪、梅燕: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2005(12).

[4] 孙学顺:巴西农业考察报告[J].河南农业,2007(1).

[5] 赫尔普曼、克鲁格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M].上海三联书店,1991.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12

一、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世界贸易市场现状。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数据库所得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增长趋势,2014~2018年中国的农产品世界出口额由894.99亿美元增长至973.14亿美元,进口额同样有增加,由1,338.8亿美元增长到1,462.4亿美元,增速分别达8.73%和8.23%。中国对高品质棉花、高筋小麦及面粉、动物毛皮等农产品的进口需求较强烈。与世界农产品贸易相比,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土库曼斯坦的经济属于能源型经济,大多数自需商品需要进口。近几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农产品出口额由7.85亿美元下降至4.69亿美元,进口额由8.74亿美元降至5.41亿美元,贸易逆差额降速达17.6%。农产品主要是棉花、羊、蚕丝,这也是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在其国内耕地,将近一半用于种植棉花,土库曼斯坦对反季节蔬菜、水果以及部分加工农产品有巨大需求。

(二)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双边贸易现状。土库曼斯坦与中国贸易主要在能源领域,而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除去能源贸易的影响,中土农产品贸易仍存在不小贸易逆差。2014~2018年这5年中,在2016年达到进出口一个高点,进出口额分别达到0.176亿美元和0.408亿美元。整体来看,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出口额处于低迷态势,进口相对平稳,贸易逆差五年间存在较大的波动。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进出口产品的集中角度看,中国出口到土库曼斯坦的集中度与进口的比较强。201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土库曼斯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HS52、HS51、HS13,贸易额达0.25亿美元,占全部进口农产品的86.3%;中国农产品出口至土库曼斯坦排名前三位的是HS09、HS12、HS20,三种农产品贸易额达0.079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农产品的88.6%。目前,中土两国农产品贸易额较小,贸易种类较少。

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研究方法。由于各数据来源网站对农产品的界定标准存在差异,基于分析数据一致性的要求,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全部来自采用HS编码的ITC数据库。根据中土农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的农产品标准是HS中一至二十四章,以及第四十一、四十三、五十一、五十二章。后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TC、贸易结合度指数TCD、产业内贸易指数G-L三大指数分别对两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结合度、互补性进行分析。

(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竞争力分析1、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分析。通过贸易竞争力分析指数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分析得出,在所有农产品种类中,在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三章等共11类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数,但其中只有第七章、第九章、第十六章、第二十章这4章接近于1,说明这几类农产品相比于其他国内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他数值为正的章节基本上处于一个接近于零的状态,保持一个平均水平状态。而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的章节有18章,而且有变低的趋势,说明这些项农产品竞争力趋于弱化,这也反映了我国长期农产品贸易进出口不平衡,产品质量较低的现象。2、土库曼斯坦农产品竞争力分析。相比于中国,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结构相对简单。TC指数为正数的只有五章,分别是: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四十一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除去五十一章外,其他4章TC指数极其接近于1,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与中国不同的是,土库曼斯坦TC指数为负的农产品,数值基本都接近于-1,这也符合土库曼斯坦的国内情况,农产品种类单一、大多产品需要进口的现状,整体缺乏竞争力。

(三)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双边贸易结合度分析。无论是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贸易结合度还是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TCD指数都小于1,说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联系较为松散。另外,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始终大于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贸易结合度,说明中国对土库曼的进口能力大于土库曼对中国的进口能力。在2018年,中国进口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0.35%,同时段土库曼斯坦进口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占比为2.83%。两国之所以TCD历年小于1,主要原因在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市场体量相对较小,当前还不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家。另外,其国家在国际上保持政治中立原则,这也较大程度制约了其国内的对外发展与合作。

(四)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双边贸易互补性分析。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得出,近5年,基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双边贸易测算情况来看,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在HS编码下,其中九章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分别是第三、五、九、十三、十四、二十、四十一、五十一、五十二章,涉及到肉类、水果、蔬菜、皮毛、棉花、植物材料等多个种类,而其他章节双方贸易水平为较低,说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在已存在的农产品贸易中存在有一定的互补性,拥有较大的贸易潜力。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13

农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产品,贸易条件则是衡量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大小的重要指标,贸易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切身利益(陈洪岩,2012),因此对农产品贸易条件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在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大程度上在农产品贸易中获取利益,增强贸易竞争力。

目前学者针对农产品贸易条件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中国与日、韩、欧盟等个别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条件或个别因素对中国整体贸易条件的影响,而缺少对中国与世界农产品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本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推动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测算和趋势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查询了1996-2011年中国大宗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按照《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农产品分为四类,包括二十四章。第一类是1至4章为活动物以及动物产品;第二类是5至14章为植物产品;第三类是动植物油、脂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等;第四类是15至24章为食品、饮料、酒以及醋、烟草以及其代用品。由于一些数据的缺失,本文在200种农产品中剔除了小部分贸易额小并且无法计算的数据,最后共选取180种农产品应用到本文的计算中,数据以1996年为基期,即1996年的贸易条件指数为100。

另外,在计算单要素贸易条件时,本文采用黄满盈在《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一文中要素贸易条件的计算方法: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来近似代替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业就业人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就业人数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趋势及其分析

本文在计算总体进出口价格指数的时候为最大化样本数量、减少剔除的数据、尽量减少误差,将报告期与基期所选取的商品类别进行统一,使计算结果更有比较意义。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2011年与1996年相比,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31.46点。其中1996-2003年,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在波动中下降,在2003-2006年呈现一定的回升之后继续下降,并在2009年达到历史最低点,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及经济萧条的国内外环境所致。2009年之后,中国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

1996-2007年虽然价格贸易条件呈下降趋势,但因为出口数量指数大幅上升,出口数量的增长抵消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局面,使得收入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中国农产品收入贸易条件达到一个相对的历史最高点,之后由于受出口数量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性。总体来看,2011年与1996年相比,中国农产品的收入贸易条件改善,这主要是由出口数量指数增长所致。

虽然中国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但是单要素贸易条件自2003年以来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2011年与1996年相比,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增长了44.27点,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增长所致。

影响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张先锋、刘飞(2008)、陈洪岩(2012)通过研究发现:汇率、出口商品结构、人均资本存量、FDI和关税水平对价格贸易条件都有显著影响。冯晓玲、张凡(2011)利用回归方程得出由于出口量的扩张,导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下降的同时,收入贸易条件却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的结论。刘燕(2008)以弹性分析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会改善中国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文武(2011)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中美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并不显著,经济增长、生产价格指数、劳动生产率对农产品贸易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高宇(2008)认为宏观因素也是影响大宗商品贸易条件的因素,如经济周期和经济组织的力量以及一些无法避免的自然因素等。综上,本文将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归结为汇率、FDI、关税、出口数量、经济增长、生产价格指数以及劳动生产率七个因素。

(一)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Y: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数据来自上文的计算值;X1 :汇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直接标价法下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X2 :FDI,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X3 :关税,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统计的农产品关税税率;X4 :农产品出口数量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X5 :中国相对于国外的GDP,用百分比表示,国外的GDP用世界的GDP减去中国的GDP来表示,反映的是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X6 表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X7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2000年为基期。

(二)回归模型估计

利用1996-2011年的数据,以价格贸易条件指数Y为因变量,X1-X7 为自变量,运用Eviews6.0做散点图,X1-X7 与Y之间基本上分别呈现线性关系,所以对其建立如下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

回归结果如下:

(2)

其中,R=0.9430,F=18.9086,拟合优度较高,但是解释变量中除了X1 、X4 、X5 的t检验值显著外,其他变量均不显著,这说明模型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或者自相关性,下面对此进行检验并修正模型。

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表明,X2 和X6 、X6 和X7 、X2 和 X7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570、0.933094和0.929602,最接近1,说明X2 、X6 、X7 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修正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分别用Y对各个解释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其中X4 的拟合优度最大;再将X4 与剩余的其他变量与Y间做二元回归方程,得出拟合优度最大的组合为X4 、X5 ;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进行回归,最终得到修正的回归结果如下:

(3)

其中,R=0.9201,F=31.6678,拟合优度较高。怀特检验中,由于nR2=9.65606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小于11.07的临界值,所以接受同方差的原假设。上述模型中的DW=2.0671,n=16,k=1,取显著性水平α=0.05时,查表得dL=1.106,dU=1.771,而dU

因此,公式(3)即为最终的回归结果,即仅X1、X3、X4、X5对Y有显著影响,且X1、X4、X5为正向影响,X3为负向影响。

(三)结果分析

汇率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实际汇率的上升改善了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实际有效汇率每变动1%,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正向变动1.97%。

FDI对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FDI主要流入到工业领域,由工业领域发生作用后间接引起农业领域的变化,由于影响机制中途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多,所以影响不显著。

关税税率的系数为正值,X3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大约0.34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征收关税起到了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的作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贸易大国的地位。

农产品出口数量指数的系数为负值,X4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恶化0.31个百分点。说明农产品出口数量的增加恶化了价格贸易条件。这一结果也符合供求理论,即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有正向影响,X5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改善0.86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提高起到了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的作用,这主要因为我国通过利用新技术,采用新的劳动工具,提高了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质量,供给价格可能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农产品劳动生产率的系数为正值似乎也是合理的。

农业劳动生产率X7对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在现实中是合理的,因为劳动生产率主要是以单位的产出来衡量,但是促使中国和世界进行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产出,而更多的是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别。

政策建议

首先,由于征收关税能起到改善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作用,我国可以根据世贸组织许可的正当保护的原则,合理调整关税税率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不能盲目追求出口数量的增长,而应把重点放在增加农产品的种类和提升质量方面,更好满足并进一步拉动国内市场需求;最后,我国对农业的发展应继续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尤其应鼓励农业的科学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并且加大技术的引进,真正使我国农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先锋,刘飞.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

2.陈洪岩.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测度与分析[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冯晓玲,张凡.我国贸易条件的动态变化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6)

4.刘燕.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8(3)

5.文武.技术创新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高宇.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的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汪素琴,史俊超.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研究:1995-2006年[J].财贸经济,2008(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