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而且关系到农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农产品企业制度,横向扩大农产品经济组织的经营规模,纵向联系农产品产业链成为实现农产品企业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
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

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主要农产品总量基本实现平衡,农产品的供求已由量的增加逐步转向质的提高虽然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甚至没有解决低层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本文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原理出发,对经营规模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做出分析,并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农业经营规模制度安排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安排

一、农产品特性与农产品质量特性

农产品是由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动植物体或以动植物体为对象的初级加工产品,如粮食、棉花、秸杆、禽畜鱼、牛奶、水果、蔬菜、饲料、面粉等。农产品有两大作用,一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食物原料,二是为工业生产提供生产原料。农业生产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生产和服务产品生产,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没有并列性;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劳动支出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依赖于自然的光合作用过程和植物生命周期过程,它的直接产品都是具有生命力的碳水化合物,具有易于腐败、不易保存的特点,消费具有一定的时限性。业生产中劳动者在各个劳动环节的支出,只能在最终产品上表现出来。而每个劳动环节的劳动付出,对最终成果的作用程度难以计量。时间具有随机性,作业过程分散,这些特点决定其他人员如管理者,不可能对劳动者在生产过程的活动实行有效监督。农业生产的这些特点,要求农业生产者在劳动时间的安排上必须灵活和及时。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也就更加难以控制。

由于农产品自身独有的特性,有关农产品的质量信息难以客观实时地测量,人的直接感觉不能发现和做出评价,必须借助仪器设备才能够检测出来,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安全性判断。农产品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有用物质含量、以及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用肉眼是分辨不出来的,需要借助高新仪器由专业人员进行检验鉴别。质量信息在农产品生产商、农产品流通中间商和农产品消费者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甚至最了解农产品质量的生产商有时也不能地知道自己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状况。农产品质量水平的评价存在动态性,在特定阶段,相对于一定的科技水平,农产品质量是安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来认为安全的东西会变得不安全,消费者开始不喜欢原来认为是高品质的农产品。例如在温室大棚中经过化肥、温度控制等现代化种植工艺生产的转基因蔬菜,曾因个头均匀、色泽鲜艳备受消费者喜爱,但现在用传统农业方式生产的不使用化肥的农产品却被认证为有机农产品,成为市场上质量等级较高的农产品。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原理

理想的产业组织结构是一种具备有效竞争机制的市场结构,能够约束经营主体采取能够保障农产品质量的经营行为,明显有别于目前高度分散的原子型市场结构,其基本特征是:(1)农业平均经营规模扩大,达到一定水平;(2)产业链个环节之间密切合作,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达到合理水平;(3)行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合理,允许资本在合理程度范围内进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4)产品品种结构空间合理,经营主体具备差异化竞争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在价格层面展开竞争。

三、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现状分析

农产品生产者经营土地规模分析。土地制度是农业经营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虽然国家保障土地承包制度30年不变,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土地承包权在农村集体内部平均分配,因为农村集体内部人口的变动,农户实际承包经营的土地实际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而且中国各地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但以农户平均拥有的土地数量,也能够大体反映农产品生产者的经营规模水平。

农产品生产者经营土地收入分析。我国仅仅占有7%的世界耕地,人口却占世界人口22%,以如此低的土地资源成功自主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逐步实现小康水平,证明农产品生产效率较高,农业取得巨大成就。

我国农业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基本经营制度,决定农户作为独立的农产品生产者,数目众多。虽然农产品总量很大,但户均生产农产品数量非常小。2005年,水果平均产量61.6公斤、猪肉平均产量32.2公斤,奶产品平均产量11.3公斤,水产品水平均产量8.5公斤,粮食产量较大,也仅仅是375.8公斤的水平;上述人均生产农产品数量,乘以户均平均人口(户均不到4人),就是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平均农产品产量。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户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户均产量受经营规模制约,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四、经营规模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农户难以维护正常的自然环境。响农产品质量的环境污染事件,多是由农业以外的人类行为引起,主要是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对周边土地、水源和大气的污染。当影响农业生产的污染行为发生时,肯定会损伤涉及到的农户的利益。损害发生时,农户的抵御意愿和行为非常有限。原因之一是,农户因规模经营狭小,农业生产活动给家庭带来的收益值较小,环境污染给单个家庭带来的损失不大;同时,因为规模狭小,农户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对抗造成污染的企业;司法途径解决的不确定性,也会使农户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积极性。原因之二是,良好的自然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分散的农户在对抗附近企业造成的污染。

农业小规模经营模式使农户既缺乏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意愿,又缺乏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能力,高质量农产品不是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能够生产出来的。相反,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经营规模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规模经济源自于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个方面。从内部规模经济看,经营集中有助于分担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成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现代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同时经营规模扩大可以提高农产品经营者的财力水平和预期收益,从而提高经营者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动力和能力。从外部规模经济看,生产的集中使分散的交易能够有组织、高效率地进行,为经营者争取更有利的交易条件,如享受折扣、送货上门、技术服务等,大批量交易还能够降低流通费用,享受规模流通的优势,大规模经营可以提高经营者面对投入品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的市场地位,增强谈判能力,从而可以获得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生产条件和获利能力。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农业经营规模制度安排

通过产权组合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一定数量的劳动者按照合作原则,以促进其成员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为目标,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入股,自愿组织起来,依法从事各种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并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的经济实体。家庭经营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又能节约监督费用,但形成分散小规模经营与外部大市场之间的冲突。在家庭独立生产基础上实行自愿联合,以消除家庭组织分散化、规模小、实力弱、不能很好融入市场的制度缺陷。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上是许多农户的横向联合,为之提供资金融通、产前采购、产后加工和运输等服务的经济组织,它是农民在农业家庭经营基础上,为了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地位、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农业盈利空间,联合起来从事农产品运销和加工、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信用融资的一种企业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走向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必然结果。

通过产权组合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企业法人地位,使企业组织能够聚集必要的资源,具有行使生产、研发、销售等独立市场行为的能力,而且受国家法律约束较强,内部管理和组织行为较为规范。在分工合作效率、行为自律、组织能力等方面,企业组织制度优于个体制度。企业制度能够扩大农产品生产的经营规模,获得规模经济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好处。理论上可以证明,现实中也可以看到农业企业可以生产高质量农产品,市场价格高出普通农产品数倍,可以获得远远高出分散经营同等面积土地的收益。

通过农业核心技术分离建立专业化组织。农业生产以生物的自然生命为基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传统农业认为整个生产过程为核心技术,难以进行分解,限制农业生产过程的劳动分工专业化。农产品生产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在传统农业观点之下,必然引起农产品生产过程所有环节都在小规模模式下进行。农产品生产环节专业化组织的服务领域比较广泛,既包括以提供种子、化肥、资金为内容的产前服务,又包括以田间管理等为内容的产中服务,也包括以销售、储运、加工等为内容的产后服务。只要这些活动可以从农产品生产环节分离出来独立进行、专业组织可以专用设备和技术提高作业效率、作业结果比较容易衡量,农户与专业公司之间的交易便能够顺利进行。农户把这些生产活动交给专业化服务公司去经营,公司按照技术规程和合同条款要求为农户服务,农户则按照合同向专业化服务公司支付费用。

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和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抓住质量管理的起点、质量方针和目标、教育培训、组织文化、仪器配置、记录管理等重点环节,加强质量管理。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特别是在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国家投入大量建设资金,相继建立了一大批地(市)县级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潲水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基层检测实验室工作者,应抓住机会,争取国家项目投资,搞好实验室质量管理建设,尽快提升检测能力,有效发挥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的职能作用。

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1.1 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组织是一群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合成的有机整体。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障、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8项原则: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以事实为决策依据、互利的供方关系。这8项原则是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的职责是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服务。检验报告就是实验室的产品,其数据的性是最重要的质量特性。质量管理的绝大部分工作就是围绕满足客户对数据性的要求而展开的。

1.2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实验室是由环境条件、仪器设备和人员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组成的有机体。要对实验室进行质量管理,其前提是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进而开展质量管理工作[1-2]。但不要误认为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质量管理文件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表格、报告》4个层次,通常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操作规范、记录表格、结果报告等内容编入体系文件,对实验室的组织管理和技术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①学习相关标准、规范、文件;②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③管理体系的策划;④确定职责和权限;⑤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和实施;⑦组织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⑨内部审核;⑩管理评审。

2质量管理中应抓住的重点环节

质量管理目前已有比较完善的标准,对质量管理的过程和方法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基层实验室质量管理建设,依照《实验室资质评审认可准则》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有关规定开展具体工作。

2.1质量管理的起点

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起点是在实验室建设立项和筹备阶段开始的,绝不能拖到建成投入使用的阶段,或者通过某种认证以后才开始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没有终点,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实验室建设立项和筹备阶段,应考虑建设规模、发展方向、地理位置与实验用房条件、关键岗位人选等。因为实验室建设的规模和方向关系到建成后能否满足社会需求;选址和房屋条件关系到是否便于实验环境条件的控制;领导者的质量意识和质量主管的质量管理知识与能力关系到质量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

实验室应建在相对安静的地方,且一定范围内没有居民,以防止相互干扰和影响。例如,有的实验室没有资金新建实验用房,就利用原有房屋改建而建在临街闹市区,或与居住楼混在一起,造成外界粉尘、振动、噪音等影响检测工作。同时,实验室的“三废”也影响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有的实验室面积不足、结构不合理,导致实验室功能分区和布局不合理,操作不便,易交叉污染。实验室也很难通过再整改来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必须加以克服。

2.2质量方针和目标

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较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质量方针由组织根据自身的目的制定,应包括组织目标、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特别是行为的诚信和数据的性在质量方针中一定要有体现。基层新建农产品检测室,应将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作为基本的质量目标[3]。认证是第三方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种承认,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好途径,也是对外质量保障的最有效手段。

2.3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对实验室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并且必须持续进行。实验室应制订教育培训计划,安排充足的时间、足够的经费,进行培训和考核。有的领导认为教育培训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是一种浪费。作为领导应认识到每项质量活动都要投入成本,而教育培训则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

2.3.1教育培训的方式。实验室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采用自学、内部交流、外出学习、请专家进门培训等方式[4]。

2.3.2教育培训内容。包括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知识培训、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培训检测技能等。质量意识的提高是质量管理的前提。质量意识教育主要包括质量概念,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对组织、员工和社会的意义与作用,质量责任等。质量知识是质量管理培训的主体。不同层次人员的质量知识要求也不同。对领导层的培训应以质量法律法规、质量理念、决策方法等为主,对管理人员应以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对检测人员应以岗位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所需的知识为主。

学习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的保障。要组织实验室各个岗位人员认真学习各层次的体系文件,明白自己应做什么、怎么做、对做了的工作如何记录和反映,使每个人的工作都在体系文件的指导下规范运行,所有工作过程都处在管理体系的控制下,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检测技术和仪器水平都在不断改良。作为基层新建实验室,检测人员多是从其他部门抽调,几乎没有从事检测分析工作的经历,检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更应该加强检测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并不断更新和补充,以保障实验室持续发展。为了加强实验室管理,领导层也需了解熟悉检测技术。

2.4组织文化

实验室应建立以诚信、协作为主要内容的组织文化。为保障检测数据的客观性、公正性,质量管理体系采用了许多方法,如客户信息对检测人员保密、质量监督员制度、有证标准物质分析等。如没有诚信,任何措施都是有漏洞、有机可乘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检测分析工作实际上是一项良心工作,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检测结果是否符合相关质量控制要求,只有检测人员自己知道。因为监督人员不可能寸步不离,每项分析也不可能都进行重复检验。只有将诚信变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自觉地执行操作规程,数据的客观性、公正性才会得到保障。

团结协作精神是衡量一个实验室活力和凝聚力的标准。基层实验室人员数量少,岗位兼职多,工作交叉多,同时检测分析工作的难易程度、检测人员的能力水平都是很难量化,工作安排也不可能平均,这就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做到相互配合协作,才能完成检测任务。另外,检测分析是一项比较单调、枯燥、重复的工作,要求检测人员乐于奉献,组织负责人应努力营造一个全员积极参与实现工作目标的良好氛围,做到团结协作、严谨、高效。

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浅谈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及监管对策

摘要: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吃得饱的层面上,对于农产品质量问题更加关注。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初步探讨,以此来进一步了解农产品质量现状,并且对于农产品质量的监管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

近几年来,中央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但是,农产品安全却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农产品质量问题上,每年都会发生因农产品质量低下而导致的大规模的食品安全问题,所以,政府今后的工作重心应该适当向农产品质量管理上。

1 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

1.1 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取得的成就

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增大。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政府已经先后在全国建立了数万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方面符合农产品自身的生长规律,另一方面符合市场化生产标准。

农产品质量监督多方位开展。我国已经形成农业部领导的、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分级管理的部门管理体系,每个市级以上行政单位都设立专门的农产质量检测单位。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化也不断完善,相关部门每日都会在公共媒体上农产品质量检测信息。

农产品质量实行追溯制度。对农产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都实施明确的记录,给农产品建立生长档案,档案中还包含相关部门的质量认证信息,让消费者更加放心的购买。

1.2 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及时,化学药品使用泛滥。许多农产品生产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采取一些化学手段对农产品进行催生和除害等工作。农业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在此前的十年中,平均每年用于农产品上的农药大约在20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的农药是对人身体有害的,也是相关部门明令禁止的。尤其是农药中含有的有机磷成分,毒性残留非常大。另外,当前我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大约是5000万吨,平均每公顷使用化肥420公斤,远高于世界粮农组织公布的每公顷225公斤的化肥安全使用量。高强度的使用化学物质,必然会在农产品上形成高的化学残留,降低农产品质量,大部分化学物质都具有高致癌性,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一种威胁。

第二,添加剂滥用现象严重。市场的发展加剧了农产品的竞争,导致一些生产者违背农产品生长规律,大量违规使用各类化学添加剂,尽可能地缩短农产品的生长周期,使得农产品以更诱人的外貌进入消费市场。虽然在外观上,这些农产品显得很光鲜亮丽,但是在这些添加剂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激素类物质,如果长期食用,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2万人左右因长期食用含有有害添加剂成分的农产品而造成的食物中毒。

第三,农产品易受环境污染。我国工业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大气、水源、土壤等环境的污染严重,一些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水体,一旦被农产品所吸收,那么残留在环境中的铅、汞、氟等有害物质就会转移到农产品身上,并且这些有害物质很难去除。

第四,农产品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几年,我国出口农产品被退回现象日趋增多。主要是因为农产品质量达不到出口国家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例如农药残留量过多,添加剂使用违规,沙门氏菌污染等,这在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不高,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2 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完善农产品检测标准

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不合格被多次退回的现象,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标准,对入市的农产品要提高检测水平,检测内容要适度增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

2.2 整顿农药化肥市场,加大无公害产业园的投入

对于目前我国农药化肥使用泛滥的情况,国家要立即整顿农药化肥市场,一方面,制定相应的农药化肥使用规范,要严禁在农产品中使用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无公害产业园的投入力度,大力生产绿色食品,依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新型有机农产品,从源头上切断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减少因农产品质量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威胁。

2.3 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把握生产源头

上文提到过农产品质量缺陷除了生产者自身的投机原因外,还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政府要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将农业生产区同工业生产区分开建设,农业生产区要建立在水源的上方,区域常见风的上风向,保障农业用水、用地不受工业残渣、废弃物的污染,在生产源头上切断工业污染。

2.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质量责任意识

提高农产品质量,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观念,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参与者的宣传力度。通过不断的农产品质量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的质量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农产品质量不仅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还对他们的生产经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不能贪图一时之利,置人民身体健康于不顾,置自身生产经营利益于不顾。

3 总结

我国已经解决了13亿人口温饱的问题,接下来应该侧重于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政府要健全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加大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调控力度,农产品生产者要提高质量安全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摘 要:我国是举世闻名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近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农产品总体安全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在种植、养殖企业或加工企业的个别环节上存在,而是体现在整个产业链条当中。为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从农产品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方案。在这个电子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本文从物联网的角度出发,结合畜牧企业,对整个产品供应链进行监控,找出实现畜牧企业物联网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质量安全;质量管理;供应链;物联网

一、绪论

(一)本文研究背景。我国是肉类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000万吨,其中猪肉产量占比50%。自2000年以来,我国猪肉产量一直占肉类总产量的62%以上,猪肉产量一直占猪牛羊肉总产量的81%以上。

但同时,我国层见迭出的猪肉质量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人生安全:自1998年起,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事件就频频发生,直到2011年双汇集团旗下公司被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瘦肉精”事件,“瘦肉精”才引起大众和监管部门的重视。

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但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有安全质量保障的猪肉的呼声越发的强烈。但是保障猪肉质量与品质是需要养殖、屠宰、批发、零售等各个企业和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意识,严格控制质量水平。与此同时也需要消费者的有效监督和政府的有效监管。如何建立、完善猪肉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提高我国猪肉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本文通过对畜牧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找寻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并结合物联网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一)质量管理的概念。早在195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阿曼德・费根堡姆最早提出了质量管理的概念[2]。质量管理是指利用的方法管理的质量。质量管理的思想认为,产品的质量决定于设计、制造和使用质量的任何一个环节,因此必须从市场、产品、设计制造、材料采购到检验、运输、批发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严格把控质量关。而且,各个环节的配合和信息的反馈对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物联网与畜牧业

1、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在20世纪末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实现物品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3]。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

2、物联网应用于畜牧业的重要性。基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猪肉产品全程质量溯源系统的关键技术的实现,对今后生猪养殖的规范化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屠宰加工标准化、质量溯源、质量监控、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作用,是推进我国畜牧业发展、质量溯源、质量监控和物流溯源的一项基础的工作和有效的举措[4]。

三、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中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畜产品安全的信息化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联网在加强监管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发挥重要作用,使食品安全隐患降至低。如利用RFID技术,对畜禽养殖、加工、批发、销售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进行跟踪记录,以供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监管者查询和追踪[5]。

(一)养殖环节。现代畜禽养殖的集约化程度高、数量多,仅仅靠人工标识识别,难度高、效率低,不能满足养殖生产管理与控制的要求。而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就十分适合应用于当代养殖产业中,满足企业需求[6]。

(二)屠宰加工环节。屠宰加工环节由于其流程的客观复杂性,是猪肉整个生产流程中最需要把控质量的一个环节。猪肉屠宰加工的时间短,环节多、数量多。生猪被运送到屠宰场后,首先,检疫人员检查产地检疫证等合法证件,检查无误后,生猪即可送入待宰区,通过RFID模块装置集并记录生猪的各种数据,及时上传到屠宰加工信息采集系统中,用于建立生猪屠宰加工数据档案,并上传至中心数据库;而不合格的生猪将采取措施控制。通过RFID模块装置的数据采集,如屠宰时间、批号,屠宰场编号,胴体重量,宰后检疫信息,冷却信息将会上传信息采集系统和中心数据库,使得屠宰环节得到有效控制。

(三)批发、销售环节。猪肉到达批发市场后,批发市场检测中心会对猪肉产品进行各种相关指标的检测,不合格的猪肉立刻追溯问题来源,并且立马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合格产品即可进行批发进入市场。

在消费环节中,畜禽产品上会安装产品质量安全条形码,消费者可以利用超市的条码查询机,对条形码进行识别,识别成功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企业名称、品牌信息,产品生产地、加工地情况,以及检疫检测情况等一系列的生产信息,让消费者放心的购买安全食品。

四、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顺应养殖模式的转型与政府监管的要求,从开发到实施,获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从物联网系统的技术环节本身而言,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1)标准问题。一些基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系待修订。如地方标准在编码上的局限性很明显[7]。2)关键技术与产品缺乏。采集生命数据信息的专业传感器与识别产品类型少,产品价格高,大规模应用起来很有困难。3)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节点的本地数据安全问题、网络中的数据信息安全问题等。

(二)展望。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感知中国”发展物联网的宏伟目标,随着相关理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必定会应用在各行各业[8]。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必将极大推动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水平和程度,更加促进农业食品的安全。

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产品的差异性与农产品质量管理

摘 要:农业产品的差异化不仅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而且还使得企业不再是价格支配者,而具有一定决定权。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差异化程度、进行农产品质量分级,提升农产品的标准水平、创建农产品品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有力途径。

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管理 差异性

企业之间的竞争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价格方面竞争、产品差异竞争。然而,农产品企业如果拥有差异化的产品,那么就不仅仅是市场价格的支配者,而是拥有一定的价格决定权。同时,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及不同需求也要求差异化的农产品的存在,这也有利于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因此,可以说通过农产品的差异化,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能够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1.我国农产品差异化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农产品产异化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品种的差异化程度较低

不断培育、筛选出优良的品种,不但能够提高农产品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还能能够满足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但是新品种的开发是具有风险的,一是安全风险,面临着生物多样性的风险、物种风险以及生态系统脆弱性风险;二是市场风险,新品种培育需要较多土地、资金、人员、设施,科研周期长,受环境影响大,如培育出来无经济效益或者经济效益短期难以体现。

1.2质量的差异化程度较低

农产品质量分级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关键是农产品质量级别标准的设定,同时还需要质量指标的测定。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分级存在分级指标模糊,标准不科学的问题,多数农产品的等级评定还是依靠感官评定方式,而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分级还未广泛使用,如测定农产品的声波传播速度确定成熟度,测定农产品的声压确定含水率、利用近红外光谱检测农产品中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1.3品牌的差异化程度较低

一个农产品的品牌一旦形成,其价值就可能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总体水平偏低,知名品牌数量不多,品牌的生命力有限,创新产品的品牌数量更少。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需要较高的财力支持,这是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所不能承受的;很多企业虽然拥有自主品牌,但是科技水平有限,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品,难以做大做强,发展为知名品牌。

2.提高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相关措施

农产品的差异化的确能够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能够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但是农产品的差异化使得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实力,表现在科技水平,财力支持,而分散的农产品其企业大多并不具备以上实力,因此,就需要推行相关企业制度,采取有益措施,提高企业农产品的差异化水平。

2.1提高农产品品种的差异化程度

相对于分散的农业散户,农业企业有优势与科研机构合作,去培育更有盈利潜力的农产品新的品种,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也有利于新品种的推广利用。

专业化与差异化并不冲突,农业企业的产品产异化另一重要途径就是专业化经营,农业企业确定自己专营业务,进行专业化经营。差异化经营绝不是将所有涉农业务都纳入经营领域之内。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开展差异化经营,在差异化经营的基础上更加专业化,增加同一产品的品种种类,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壮大企业规模。

2.2提升农产品的标准水平

我国的农产品标准存在的一定问题,如更新过慢,与国际水平差异较大,标准的可操作性存在问题。标准的制定为了企业,因此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这样才能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农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在质监部门的牵头下,组织该领域的科技人员、农产品企业组织共同参与,制定先进的。可操作性强的农产品标准。具体到企业,需要根据标准配备专门技术人员,设计切合自身的农产品作业程序和工艺操作,相关质检人员配合,从而提高对标准的执行力度。

2.3创建农产品品牌

品牌对于消费者是一个认可,是一个对产品质量特性的认知。创新品牌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品牌的创建需要农产品经营者或者企业具备雄厚的财力支持。当然,只有足够的财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先进的科技水平作为新产品的基础,需要先进的品牌建设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分散的农户以及小规模的作坊式企业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农业企业创建农产品品牌对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3.结论

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而且关系到农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农产品企业制度,横向扩大农产品经济组织的经营规模,纵向联系农产品产业链成为实现农产品企业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