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1

Abstract: 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model is the SCC(Supply-Chain Council)development support; it i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industrial areas of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 SCOR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the working group planned the logistics, procurement,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return of the five aspects of restructuring.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roduced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blems, mainly relying on the SCOR model's first layer of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simplifi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divided into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purchasing links, production processes, link processing, marketing aspects, the logistics aspect of recovery links for all aspects of analysis respectively, made a complete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model.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SCOR model

1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定义

1.1 定义。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供应链各不相同。为了对各个不同供应链进行合理描述,进行分析、交流、仿真、设计,供应链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供应链建模方法,使用最广泛的是SCOR模型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是在1996年底由国际供应链协会(Supply-Chain Council)的研究与开发的,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尤其适用于工业。Pittiglio Rabin Todd & McGrath(PRTM)和AMR Research(AMR)这两家两个咨询公司为了更好地实现供应链由职能管理转变到流程管理,成立了供应链协会,提出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对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目前的理解重点是[1]它提供了一套规范易用的、跨行业的供应链建模方法,清晰地描述了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便于分析供应链的现状,易于不同部门、不同组织之间对供应链运作的理解和沟通。SCOR不是第一个流程参考模型,但却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参考模型。SCOR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2]:供应链管理流程的一般定义、对应于流程性能的指标基准、供应链“最佳实施”(Best practices)的描述以及选择供应链软件产品的信息。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出现,成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绩效评估、标杆管理、最佳性能分析等的基础,并且SCOR模型集成了一个跨功能的框架,这个框架将集合了有名的业务流程再造、标杆对比和工艺流程评价等概念。SCOR模型是一个流程参考模型,帮助供应链伙伴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一种标准语言,帮助管理者关注的管理问题。目前,模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扩大从窄到宽的供应链,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如图1所示,包括:由狭义的供应链扩展到广义的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具体包括:所有与客户之间相互交流,从订单接受、输入到支付货款;产品(物质实体和服务)交付,从源头的供应商到最末端的客户,包括机器设备、各种原材料物资、零配件、大量的产品、服务软件等;市场之间所有的交往,清晰到每个订单完成总需求;以及退货的管理等等。

1.2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设计。SCOR模型的设计可以帮助各种复杂的、跨行业的供应链,它包括三个流程层级的阶梯式模型,这三个层级都有自己特定的界限和范围,每层可用于企业供应链的运行分

析[3]。第一层是最顶层,它描述了五种核心管理流程形态:计划(plan)、采购(source)、生产(make)、发运(deliver)和退货(return),如图2所示。第一层是说明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确定企业竞争绩效目标的基础。企业对第一层的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基本的决策。

依照环境形态不同可将SCOR模型分解到第二层――配置层,它由若干种核心流程类型组成,例如生产(make)流程,依照制造类别不同可分为库存生产(make to stock)、订单生产(make to order)、订单定制(engineer to order)。大部分企业通过这一层确定的核心流程类型来构建企业自己的供应链,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或者同一种产品的不同型号都可以通过第二层来形成自己的链条结构。使用第二层配置层来构建企业的供应链,能帮助企业发现自己原有的流程存在的效率低或者无效率的问题,从而考虑对现有的链条结构花时间和精力进行供应链成员的重新选择、供应链成员数量的增减等。

再往下是SCOR模型的第三层流程――分解层,是SCOR模型的最底层,包含绩效属性、绩效衡量、最佳实务和为达到所需要的系统软件能力。第三层在第二层的基础上为每个流程进行细节的规划,并确定所需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元素。第三层为企业提供了在改善供应链时成功地规划和确定目标所需要的信息,企业主要在这一层上调节作业战略。

在SCOR模型中,流程的形态分为规划(planning)、执行(execution)、致能(enable)三种,规划流程针对特定的执行流程作整个供应链的计划;除致能(enable)外,执行流程包含所有source、make、deliver、return类型的流程;致能流程为特殊的流程形态,其定义流程要素的规章。SCOR第一层的五个核心流程定义如表1:

2 农产品供应链

2.1 农产品供应链。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还没有一个清楚统一的定义。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概念包括“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ri-Supply Chain”、“Food and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s”和“Agro-Supply Chain”等。国内的研究更多地使用的名字是“农业的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4]。“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结合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理解为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5]。

2.2 构建背景。当前农产品在供应链的环节流动过程中损耗过大,有统计数据,常温系统中果蔬类约损失20%~30%,粮油损失15%,蛋损失15%,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上亿元。另外在市场经济下,农产品的供应有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再加上我国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输送、销售等环节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如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面粉含添加剂、青岛市场韭菜农药超标等一系列农产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从以往的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尤其是追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证消费者食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农产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的人民生活问题,是政治经济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发展问题。因此,研究供应链各环节对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降低成本,提高满足人民需求的效率,保证农产品安全都有重大意义。

3 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型程序的构建

为实现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质量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的目标,本文主要基于SCOR模型,从该模型的第一层出发,构建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型的运作程序,以构建良好的农产品产供销体系。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可以用图3表示:

在图3中,从供应商开始到终端用户是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在流动,反过来是资金的流动,而要保证农产品生产销售顺利实现还需要上下游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彼此的信息。依托此结构,运用SCOR模型来构建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型的运作程序。

3.1 计划环节。农产品在种植或生产之前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合理的计划既可以保证产出,供给市场需要,又可以避免农户无规律的生产,如价高一哄而上的生产,价低又全部转产,最终损耗农民的利益。计划的制定既要在调查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也要结合供应链各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为后面采购、生产等各环节的开展提供好的指导。

3.2 采购环节。采购是运作程序的开始,它不仅关系到农产品能否顺利生产加工销售,还关系到能否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关系到能否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农产品的采购涉及到种子、幼苗、农药、化肥、饲料等,采购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选择供应商最基本的标准是其所提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时间、订单履行能力等,同时也考虑到给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为人类健康、环保的制造工艺、运输快速节能等因素。在和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对他们的业绩作出评价,以督促他们提供更好的产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以保证农产品生产企业所需物资的可得性。

3.3 生产环节。生产在保证农产品产品产出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投入高效的生产设备、低污染的农业资源如化肥、农药等,确保农产品质量以及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另外在生产中尽量实现清洁生产,遵循“5R”原则即研究Rearch、消减Reduce、再开发Reuse、循环Recycle、保护Rescue,减少农产品生产对环境的危害[6]。

另外农产品的生产者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是最薄弱一环,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各个生产者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缺乏诚信,信息获取渠道少等问题。因此对生产环节还要加强生产者之间的合作,形成合作社的形式,提高生产者的实力,合理分配利益;建立信息共享渠道,及时传递信息,及时收集信息,及时处理信息,以保证生产顺利实现,使农产品买卖都容易进行,既保证农产品供应,又保证农户的利益。

3.4 加工环节。加工环节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确保满足农产品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关键环节。所以对加工环节要供应及时、高质量、高安全的物资;对加工过程要尽量选择对产品营养价值破坏少,避免二次污染的先进生产工艺,加大相关设备、资金、技术人员的投入;加工后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废液等都要经过无害化处理,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产生污染与危害。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2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

转贴于 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3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4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 经济 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 现代 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WwW.133229.cOm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 发展 、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目前 ,国内外的经济 社会 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问题 进行一定的 理论 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 计算 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 企业 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 方法 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 工业 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 自然 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 网络 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 应用 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 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 企业 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 电子 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目前 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 计算 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 社会 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 农村 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 法律 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 科学 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 经济 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 研究 ,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 网络 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 应用 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 问题 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 发展 。

参考 文献 :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5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

(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

(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6

加拿大冷链物流的发展特点与其人口、经济分布及经济结构有密切关系。首先是人口因素。加拿大幅员辽阔,但人口总数仅3200万,并集中分布在美加边境一线,其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十大城市之中。与人口分布相对应,形成了加拿大相对集中的区域经济结构特点。经济结构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加拿大的冷链物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如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渥太华和魁北克等,形成了有效连接各大城市的长距离运输通道。同时,加拿大的原材料产地与加工业中心距离往往较远,也要求加拿大必须有一个良好、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其次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在加拿大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在出口贸易中,美国占83.6%,欧洲5.5%,日本3%;在进口贸易中,美国占71%,欧洲8%,日本3.2%。大量的进出口贸易要以发达的、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为基础。第三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加拿大作为发达国家,因其劳动力的成本价格昂贵和环境保护等要求较高,企业将生产过程分解,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转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把有污染的生产环节转向发展中国家,因此产生了大量生产过程对运输以及配送服务的需求,促进了多式联运的发展。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加拿大要有一个先进的、高效的和低成本的冷链物流体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物流观念的萌芽和产生阶段(20世纪30年代):19世纪冷冻机发明和20世纪电冰箱的出现,使各种保鲜和冷冻食品开始进入市场。随着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物流在商品流通及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战的爆发虽然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但战后又很快重建。这一时期是加拿大冷链物流的萌芽和初级阶段。

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50年代至80年中期):进入50年代后,冷库在加拿大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同时开发了能在低温下工作的电动叉车,有力推动了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60年代末,家庭、商店、旅馆、餐馆中低温冷柜的普及、公路运输鼓风系统的运用,特别是超市的发展使加拿大冷链物流发展进入快车道。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应用软件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辅助管理手段,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MRP(物料需求计划)、MRPII、DRP(分销需求计划)、DRPII,Kanban(看板制)和Just-in-time(即时制)等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产生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在生产调度、存量控制、订单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得到应用,从中推动了物流活动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各类农协和运输协会的相继成立,加拿大冷链物流业得到规范,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

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量和物流量大大增加,使物流业在加拿大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90年代开始,第三方物流在加拿大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加拿大服务经济(Service Economy)的发展,物流业向信息化、自动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物流信息系统、EDI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卫星定位系统(GPS)及无线射频技术等在物流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目前加拿大冷链物流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一是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冷链物流已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系统,从为社会提供采购、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二是信息化趋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整个冷链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进入了一个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阶段。三是社会化趋势。从原来供应商或销售商单独建立冷链物流中心,逐步转变为由独立的投资者建立社会化的冷链物流中心,节约了大量社会流通费用,实现了资金流的合理化。四是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五是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现代冷链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综合形成物流集成,实现三流合一。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差距

加拿大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硬件设施、软件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高速发展,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形成规模,共同配送成为主导;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冷链物流专业人才济济;政府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宏观管理保障机制。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损耗浪费惊人。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

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kg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

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我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内地货运车辆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特别是我国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非常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冷藏食品运量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总体而言,发达国家预冷保鲜率为80%~100%、果蔬采后损失率5%,冷藏运输率80%-90%,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比率1%~3%,而我国分别为30%、20%~40%、10%、0.3%,在硬件设施和运输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还不大,区域特性比较强,除了外贸出口的部门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造成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区域性过剩,从而大大挫伤了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冷链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儿点建议

为了尽快推动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如下:

统筹规划、多方协调,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机制,制定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根据目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建立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农产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整体设计、梯度推进。选择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先行试点。充分调动冷链环节行为主体的积极性,特别是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及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农产品布局,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选择重要品种(高价值量农产品,如热带水果;易腐败产品,如肉类等)建立冷链通道试点。一是在大城市开展“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冷链物流试点和“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试点。二是在农产品出口优势产区开展“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冷链物流试点和“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第三方物流”试点。在总结示范、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辐射、推广。

加大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拿大冷链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不管是物流企业、批发市场。还是配送中心,在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资金的投入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一方面,在硬件设施建设、微观技术和宏观管理上还缺乏经验;另一方面。由于从“田间一餐桌”整个物流过程链条太长,一家企业难以完成冷链物流系统建设。2005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更需要政府对现有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各环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此,根据冷链物流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目前发展的实际需求,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逐步形成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据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和多种形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要求,政府引导资金支持的对象,一是大型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二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三是产地加工企业。支持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硬件设施建设、分析检测设备、标准的制定与人员培训等。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77-03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单纯依靠提高自身技术求得发展的潜力越来越小,而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却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之间逐渐相互联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由于相互联合的企业间存在供需关系,所以当把所有企业连接起来,便呈现出链式结构,及所谓的供应链。20世纪90年代初,涉农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使得农产品的供应链研究呈现出新的局面。农产品的生产者意识到在将农产品由生产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是获得利润的一条有效路径。世界各地的农业产业企业和龙头农业公司纷纷开展供应链实践。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就其宗旨而言,具有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双重属性,其经济效率的实现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保障。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其发展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直至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其发展才走上了正规的路径。伴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其内部治理问题,生产标准化问题,产品的市场销路问题等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促进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研究的目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如果实现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将会对组织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那么,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品供应链的存在是否具有可行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供应链中的运作流程怎样,农产品供应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会产生何种影响,将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1.供应链。对于供应链,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者以及相关单位基于供应链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界定。就国外而言,史蒂文森(1989)认为供应链包含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它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从供应的源点开始到消费的终点结束。

哈瑞森则认为供应链是一种功能网链,它执行原材料的采购,并且将它们转变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再成品销售给用户。马丁·克里斯托弗(2001)将供应链定义为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其是涉及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最终产品生产与交付的一切努力。供应链管理包括贯穿于整个渠道来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制造与装配、仓储与存货跟踪、订单录入与管理、分销,以及向顾客交货。

在我国,马士华(2000)指出,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它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其节点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我国2001年实施的《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本文认为马士华对供应链的定义更为具体,所以本文采用其对供应链的定义。

2.农民专业合作社。2007年以前,我国许多学者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定义,如池泽新(2005)、狄金华和钟涨宝(2006)等,2007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义为一种互的经济组织,其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由于此定义的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中也将采用此定义。

三、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的可行性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这就要求提高合作社的盈利能力。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很少有能力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因此其获利空间小,社员得益少,而且在初级产品的销售上,合作社与营销大户相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得以建立,相应的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的水平就可以得到提高,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而吸引更多农民入社,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据核心优势。首先,在农产品的供给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相应的优势,使得其他连接处的组织不能替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在自愿民主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经济组织,农户(社员)就是农产品的提供者,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完全掌握初级产品的来源。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据市场需求信息,有目的性的组织社员生产特种农产品,这同样是其他经济组织很难做到的。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介机构,能够通过多样的渠道、各种各样组织获取市场供求信息,从而居于供应链上的信息中心。再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仅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更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政策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种种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并且支持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各地政府制定并落实税收优惠、保护性补贴、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信贷支持、人员培训等多种政策与措施,以引导、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流程

建立并保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具备严格的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即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制定农产品各环节计划、进行农产品的采购、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行农产品物流配送、实现农产品的退货。

1.制定农产品各环节计划。农产品的各环节计划是农产品供应链的首要部分,在供应链的所有流程中居于首要的地位,甚至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都由它决定。农产品的各环节计划主要包括前期采购决策的制定,精深加工方案的确定,产品的分级、筛选、清洗、包装方案的制定以及配送、退货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农产品各环节计划为农产品从种养殖农户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提供了标准和规则,从而为确保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益和效率打下基础,是进行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的依据。

2.进行农产品的采购。因为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具有特定的周期,为了采购到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从农作物的播种开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应该与农户订立合同,使农户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特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在产前生产资料的采购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采取统一采购的方式或者监督农民根据合同的要求选取作物品种以及相应的化肥、农药等。同样,农产品的产中服务也应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特别是产中的技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符合一定的标准,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经过农民的标准化种植(养殖)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收购农户的农产品。

3.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对于具有资金优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建立自有的农产品冷库和精深加工工厂。加工工厂所处地理位置应当交通便利,环境良好,以方便初级农产品的运入和成品的运出。对于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科学合理的加工流程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应当建立起农产品的检验检疫系统,对于进出厂的农产品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检疫,检验达标才能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对于资金欠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通过与冷库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同关系,以进行农产品的储藏和精深加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层级以及进入市场后的价格。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环节,应当完成农产品的筛选、分级、清洗、包装、检验检疫等任务,确保产品质量。

4.进行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配送主要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分销商或零售商;二是从零售商或分销商到消费者。对于特定的农产品,其对物流运输的要求较高,比如生鲜农产品,由于其易腐烂,所以最佳的选择是实行全程冷链运输,以防止其在运输过程中变质腐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配送中居于主体地位,由其统一进行需求信息的管理,统一对农产品进行调配,同时,应适当简化供应和配送体系,有效利用运输车辆,提高运送效率。

农产品的配送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于物流车辆和设施要求相对严格,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较大,许多合作社因为资金实力而无法建立自身的良好的物流配送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寻求与物流公司的合作,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优势。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有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可以缩短物流时间,提高配送效率。相对而言,第三方物流公司专业化程度较高,冷链物流比较容易实现。

5.实现农产品退货。农产品是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具有购买次数多,购买总量大的特点,与大型工业产品相比,退货流程也相对简单。农产品的退货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者退回农产品。实现产品的退回是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主要包括退回过期和质量安全不达标的农产品。二是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就农产品而言主要是实现农产品包装的回收。回收后进行材料的重复利用。农产品产生的其他废弃物则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不能对社会和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在农产品的退换过程中,也形成了供应链中逆向的信息流和物流。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供应链对绩效的影响

在对组织绩效的管理中,其重要目标之一在于降低成本,实现信息快速流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竞争力,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农产品供应链,将会在以上几个方面产生作用,从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从而用较低的成本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确保能收回所付出成本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获得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借助其组织优势向上游延伸,将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有效衔接,缩短上游流通环节,并且向下游延伸,使农产品直接进入零售市场,减少了流通过程中发生的损耗。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时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加工、包装,这样就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物流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2.有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农产品大多是小规模生产,产品生产经营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竞争能力低。与此同时,农产品的产品质量问题屡见不鲜,主要原因是农户个体实行分散生产经营,流通渠道的复杂多样、不规范的农产品生产以及缺少必要的检验检疫措施等都使得农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就市场需求而言,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能为农产品实现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品供应链的确立,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信息流的共享与快速流通。高效的供应链可以保证信息流的畅通。目前,有多种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可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平台,为经营农产品实现信息快速获取、交流提供了信息支撑。例如在供应链的下游,超市通过其内部网络将其内部营销、库存等情况全部由计算机管理,同时通过外部网络,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供应链节点组织之间的快速沟通以及现代化的电子方式的财务结算。供应链的建立可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组织之间信息分享与流转,缩短信息流通时间,从而更加迅速的履行客户的订单,削减多余的库存,提高顾客满意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提高提供保障。

六、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的发展及应用,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供应链结合起来,提出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并且通过分析,认为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立产品供应链过程中具有核心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品供应链中须执行以下运作流程,即制定农产品计划、进行农产品的采购、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行农产品配送、实现农产品退货。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品供应链通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信息快速流通与分享,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合作社绩效的提高。

(基金资助:基于供应链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评价研究,四川广播电视大学2009年度科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KT0943)

参考文献:

1.Stevens,G.C.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89(8)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5

3.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周雄伟.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陈冬冬.农业供应链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李慧娟,赵婷婷,张茂.基于农超对接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8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农产品市场是我国覆盖面最广、影响最深远、参与人口最多的大市场,也是最脆弱的市场。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的质量。

供应链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以其先进的流通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对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缺位,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明显滞后,使得农产品流通环节上演了一幕幕“怪相”。一方面,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不高,部分品种价格大幅跌于成本之下,给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上涨,而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却不能保证,消费者叫苦不迭。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不能有效发挥,大量价值损耗在中间的流通环节,“中间笑,两头叫”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现状的形象反映。

上述现象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发生脱节导致的。农业经营主体小而散的特点,导致农业生产整体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与市场对接。因此必须重构农产品供应链,探索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新模式,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1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供应链概念特别强调整体观,重视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否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评价供应链效率的关键,追求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是供应链构建的终极目标。对供应链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成本的控制,则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所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已逐渐形成了由农资供应商、农产品供应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商、农产品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产业链体系,然而各节点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普遍较小。目前,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批发市场“货银两讫”的流通模式,导致商流、物流不分,也割裂了信息流。这种运作模式导致了供应链各节点间只存在竞争而缺乏必要的协调与合作,最终导致供应链“断裂”,运行效率低下。

2 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2.1 供应链节点企业规模小且分散

目前,分散的农户和进行农产品销售的个体户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体,缺少居于领导地位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以农户为单位运行模式,经营规模弱小,不能对供应链进行很好的控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也比较缓慢,不能成为供应链的主体,农产品企业发展不够成熟,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很难形成。

2.2 供应链物流路径分散

农资供应商、农产品种植养殖者、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构成了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交易或协作的错综复杂关系决定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路径。由于商流、物流不分,使得农产品交易的商流路径与物流路径重合,商流路径的分散化导致物流路径也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

2.3 纵向一体化供应链特征较为明显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了达到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掌控的目的,往往对农产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进行全面投资,力求对农产品的供、产、销各环节进行控制,增加各阶段业务活动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这种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周期等潜在风险,导致供应链主导企业精力分散,难以突出主业优势,同时也不可能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做出及时而敏捷的反应。

3 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产量巨大,是世界上头号农产品生产大国,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和消费的层次仍然较低。另外,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按行政区设计,而不是按经济区划的运行模式,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物流割裂、流通渠道不畅,使得农产品供应链构建困难重重。

3.1 流通观念缺失

传统观念认为,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重心,对流通环节往往不够重视;当然也有一些部门和领导已经意识到流通的重要性,但由于对流通环节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对流通环节的重视往往仅停留在口头上,“重生产而轻流”通成为农业管理工作的常态。

3.2 缺少实力强大的核心企业

由于供应链主体间的合作关系不牢固,缺乏专业人才,再加上培育和发展核心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够理想,导致实力强大的核心企业较为匮乏,不能在供应链中发挥领导作用。

3.3 低水平物流制约了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农产品往往具有鲜活易腐的特点,对各环节物流水平的要求较高。运输、保管、装卸、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的低水平,往往导致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效率低,损失浪费现象严重,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也阻碍了各节点企业的连接,从而限制了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3.4 缺乏有效的政府支持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仍不够完善,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格的现象。就政策措施而言,不能对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的发展提供准确的指导和全面的保护,也不能对市场的流通的稳定提供有效的支持。

4 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构建合理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保证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研究,共有五种运作管理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将分别展开分析。

4.1 以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生产加工环节作为农产品生产的延续,为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优质的加工,往往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承接了来自全球的大量订单,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农产品加工厂”,不仅创造了丰厚的利润,也壮大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以这些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有利于充分利用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强大优势,通过核心企业对区域农产品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支持。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稳固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扩大规模,获取规模报酬,也有利于从源头上保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质量和安全,进而全面降低生产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

这种模式以生产加工企业来承担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正确选择分销商和供应商、合理地设计信息网络、正确地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有效地跟踪控制、及时精确的库存管理、实时有效的供应与采购管理等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生产加工企业的素质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生产加工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该模式中,生产加工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市场力量,凭借核心企业强大的市场管控实力来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依托其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的优势,为整个供应链条的各个节点提供支持,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合力,有利于稳固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这种稳固的关系也有利于降低供应链的各项内部成本。

4.2 以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动加强与农产品供应者、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经销公司合作,逐渐形成以专业化批发市场为核心,对农产品种植(养殖)、采购、加工、存储、保鲜、配送、销售诸环节进行一体化经营的模式。

在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中,批发市场承担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供应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向上连接生产企业,向下连接终端零售商,是整个供应链的领导者。用户需求的拉力和基于利润需求的推力共同作用于批发市场,促使其服务功能不断拓展,逐步拓展了扶持生产、筹措资金、商品包装、储存保鲜、配送等服务项目,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并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上下游企业,担当供应链管理者的角色,最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好合作关系,从而带动产销两端共同发展。

4.3 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是指以市场需求为驱动,连锁超市凭借网点分布广且贴近最终消费者、自身拥有较为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等优势,自行投资兴建农产品供应基地或直接与农产品种植公司、农户签订合同,对农产品生产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指导,提供一体化的仓储与配送服务,并通过自身的连锁超市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供应链运作模式。

这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特点是,连锁超市总部直接与农产品生产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减少了中间环节,同时利用连锁经营超市的物流配送中心或第三方物流的配送中心,把产品直接送到各连锁门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基于连锁超市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求连锁超市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统一规划,全部采用信息化集成管理,实现了订单数据的实时共享,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上不同单位的库存,加快库存周转,实现整体成本最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4.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体农户由于自身生产规模有限,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各农户财产所有权保持不变的原则下,通过契约形式按照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以经济互助为目的的农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一些实力强、经营规模大的农民合作组织逐渐能够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和进行有效控制,承担起整个供应链的领导职责,形成上连农户下接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行业的简单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

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是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来约束双方,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流通进行管理,充分体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完成各环节之间交易。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制对农户委托销售的农产品进行集中管理,将农产品统一包装处理后,向批发市场直接销售或直接运往零售市场、连锁超市及消费大户,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各类成本,使农户和消费者都受益。

投资能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实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组织可以吸引农户投资入股,以企业化的实体形式自行开拓产后市场,如建立物流配送体系、按订单组织生产、对外统一批发产品甚至涉足产后加工。通过企业化的运作将市场交易成本以垂直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转化为内部管理成本,组织内部的农户成员间具有一致的利益关系,成员间的地位也相对平衡。该模式实质上已成为一个以农户为主要成员的供应链重要节点,而不是一条通过产权独立主体间连接形成的简单链条了。

4.5 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是指农产品供应链各企业节点将配送业务依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的物流运作模式。通过签订契约,规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户、农产品基地、供销社等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销售、物流服务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供应链节点间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整合,将农户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再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经济完美对接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该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中,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自身丰富的行业操作经验,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全面的地域覆盖以及复杂的技术支持,为供应链各节点之间提供全面、系统、专业化的服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整个供应链的重要基础。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作为供应链联盟的牵头者,有义务对整个供应链联盟的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协调组织和监控,也有责任为顾客提供服务与沟通。

4.6 五种供应链模式的对比分析

对上述五种不同模式的供应链来说,核心企业的类型及其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导致其主导的供应链的形成条件和运作模式也不相同。基于生产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最为成熟。生产加工企业借助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良好的品牌效应,良好的企业素质能够为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其核心——批发市场处在供应链的中下游,与下游的零售商和上游的供应商均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关系,有利于发挥其规模优势,从而带动产销两端规模发展;以终端连锁经营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上述供应链模式中最短的一种模式,其与最终消费者的距离最近的特性,决定其对市场的反应也最为灵活,同时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凭借其固有的配送资源优势提供高效物流服务,其运作效率较高。基于农民合作组织的农产品供应链是“订单制”和“准时制”供应链,“订单制”与“准时制”是及时响应需求且实现商物分离的一种模式。运作中首先由终端需求提前向核心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下订单预约订货,接到订单后,农民合作组织按照订单中的农产品需求种类、数量与质量、交货时间和地点等要求备货,通过配送中心或专业配送公司以最短的物流路径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通过专业化设计和运作,可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和风险,同时其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也有利于缩短农产品的生产、运输等的响应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 2012.

[2] 戴维克劳斯. 供应链物流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何玉池. 广州市农超对接发展思路[J]. 市场经济与价格,2011(6):16-18.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9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

1.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在近年来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者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却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基础。农户经营分散,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农业的规模经济,相比于其它环节的加工、流通集约化、规模化,它在供应链中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同时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产品规格化低,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滥用农药化肥等导致产地土壤污染严重,这那以实现产品的优质化生产和加工。

2. 农产品流通换环节过多

农产品的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而大多数农产品都是未经过深加工的新鲜果蔬,所以环节的过多造成层层加价据测算果蔬农产品流通中每增加一道环节,大约增加5%的成本。

3.信息化程度低

需求信息沿着供应链向原始供应商传递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信息失真与滞后,造成需求被扭曲放大,形成牛鞭效应。在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没有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各环节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运营,畅通的立体信息网络还未形成。如: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多处于一个孤立的状态,信息闭塞,仅凭自己以往经验和对市场的感觉来进行种植,缺少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机制,导致农民无法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决策、计划组织生产,加大了生产者的市场风险,供需不平衡,造成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4.物流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大

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25%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蔬菜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产品损失率仅为1%~2%。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冷链物流技术、设施落后,这都极大了造成产品在运输,配送过程中的损耗,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加大了产品成本,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1.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动因

果蔬农产品与其它普他货物供应链体系有很大不同,果蔬农产品从产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必须高效的组织协调性,才能保证果蔬的新鲜度与质量。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在运用高新冷链技术、提供优质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产品成本、加速资本周转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而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涉及生产者、采购企业、加工企业、连锁超市等,将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交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使供应链多个上游、下游环节高效连接以及果蔬产品冷链与市场流通对接,实现利益享、风险共担。

2.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

此供应链体系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担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实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一个整体的果蔬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基于利益分配原则构建供应联盟,在生产环节:有效引导、组织农民构建农业公司、生产基地、合作社等形式的集成式生产联盟;在流通环节:整合中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将众多分散的采购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第三方物流企业等资源集中起来形成战略联盟,以信息技术为纽带,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高。

3.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

组建生产联盟管理中心,实现对生产基地、农业公司、合作社标准化管理,利用物流企业先进的信息网络获得需求信息,同时建立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相关节点企业的无缝连接,使农产品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到达生产者手中,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使农业生产更加有规划性,发挥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关系。政府投资搭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商入驻;与行业协会合作,构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由这几个环节中管理能力较高的企业担任物流中心核心管理人或者由政府指导管理。产地的采购企业、加工企业、根据制定的需求指导计划,直接深入生产联盟的田间地头进行采摘。采购的农产品可以直接发往批发市场进行产地销售,也可以利用物流中心的仓储入库,进一步生产加工,然后再运往产地物流中心,根据终端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类和配送。

参考文献:

[1] 陈科,乐毕君.基于农超对接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 黄桂红,饶志伟.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2)

[3] 周游,季丁.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平台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1)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056—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性,以避免重大的生态灾难。世界各国无一不在回应这些警告并做着积极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次被我国政府编入“十二五”规划之中,其中,低碳理念的提出尤为令人关注,它不仅是对“两型社会”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未来经济运行模式的一种价值导向和微观调控。可以预见,低碳将作为一个时代的名词,在当今与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将逐渐步入一个低碳经济的时代。相应的,各行各业也只有跟上时展的节奏,才能取得更快更长足的发展,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冷链物流产业更应如此。

(一)低碳概念的提出

众所周知,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来自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温室气体中的有害气体主要由二氧化碳(CO2)、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等组成,其中CO2为全球室温的贡献最大。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当惊人。以当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幅度,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演化得异常恶劣。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持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倡导低碳(low carbon)生活,成为全世界的课题,也由此引发人们对于低碳内涵的更多关注与认识,这其中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又是其核心内容。

科学家们证实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很多国家都达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经济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共识。“低碳经济”的概念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也首次正式提出。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求我们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同时也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建设生态文明,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国自进入21世纪后也愈来愈重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低碳与低碳经济等相关理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以水果、蔬菜、肉、禽、鱼、蛋等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各节点的有效衔接,因其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相比其他物流企业的各个环节更加复杂,要求更高,需要物流的各个环节能够高度的协调,信息能够快速畅通的传递,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等。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的易腐性。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配送的货物一般都是蔬菜或者肉制品等生鲜产品,很容易腐烂,在运输配送的过程中,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地点,其冷冻或保鲜的温度在各个环节都是不一样的,这就会导致产品在某一个环节因为温度不达标而出现快速变质。

(2)配送的时效性。生鲜产品因为容易腐烂变质,从生产到销售,完成这个过程的时间越长,其品质就会下降得越快,质量越差。销售商或者分销商为了降低损失,往往需要对运输的线路和运输工具进行合理的规划配置,尽量快速将生鲜产品运抵目的地,以降低因时间过长导致过大的损失。

(3)装备的特殊性。在对生鲜产品运输的过程中,为了降低产品变质的速率,延长保鲜的时间,需要配备相应的冷冻或者保鲜设备,这就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营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好保鲜冷冻的措施,配备必要的冷冻设备和保鲜设备。

(4)运作效率低、成本高。生鲜产品的易腐性以及运输的时效性和装备的特殊性,导致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营时,必须尽量延长产品变质腐烂的时间以保证保鲜效果,这会使得企业运作的效率大大降低。同时配备的冷冻和保鲜设备以及因此产生的费用往往较大,在运作过程中,对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都比较高,这些都会产生较高的成本。

(5)组织协调要求较高。就以上4个特征而言,需要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内各个部门的运作以及各个环节的作业都必须高度协调,协同工作,实现信息在内部和各个环节的快速畅通传递,同时保证各个工序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

(三)低碳时代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研究重点都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或是低碳经济下的物流模式探讨,而把低碳理念如何有效地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结合起来的论述颇有欠缺。尽管我国经济在21世纪得到快速稳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老百姓对农产品供应的时效性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多数农产品的分销渠道没有严格的冷链环境,绝大多数的易腐食品在运输途中没有温度监控,导致农副产品在最终消费前的损耗量也占世界首位,资源浪费极其严重。推广适应我国国情的低能耗、低成本的农产品冷链处理技术,建立规模化、系统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中,对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尤为重要。同时,农产品冷链产业化能极大地降低能源资源损耗,对节能减耗,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障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理念还相当落后。脱碳理念、节能减耗几乎谈不上,即便有也仅仅是停留在理念的宣传上,还未得到真正的落实。这也部分地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障碍,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缺少行之有效的供应链脱碳计划与目标

相比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企业的环保认识显然落后很多。很少有企业真正意识到当前全球恶劣的气候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企业较少做到制定一系列减少其物流业务碳强度的供应链脱碳计划与目标。无论是在冷链物流系统的设计上,还是在供应链流程和交付的货运方式划分的安排上,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量和帮助企业估计在物流运输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分解的碳计算器的使用上都很少,更谈不上对供应链脱碳计划实施的评估。

(二)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低,流通损耗大

目前,我国的冷链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的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的冷链流通率也达到95%以上,而我国目前进入冷链系统的蔬菜类比重只占到全部蔬菜的5%,肉类只占到15%,水产品也只有23%。即使是使用冷链运输的产品,在从产地到流入市场进行零卖的过程中,冷链过程的完整性也不能保证,冷链衔接不畅或中断的现象经常发生,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流通若是在生产、运输、贮藏、配送及零售和消费环节中不能保证完整的冷链过程,势必会导致极大的耗损率,这显然与当下低耗低碳的环保理念不相符。

(三)农产品冷藏设备陈旧,缺乏维护

农产品的冷链流通通常对冷藏设备及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对于冷藏设备的维护和修理、温度监测、正确的库存管理(包括备件和工具)以及使用设备的所有方面都需要管理与资金的大量投入。显然易见的问题是:(1)我国目前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设备设施还很欠缺,相当一部分商家基于节约成本的考量而放弃使用冷藏设备,在诸如肉禽蛋奶等产品的运输上选择常温车运送;(2)冷藏设备陈旧或落后,仅有少数物流供应商的设备和技术达到国际冷链标准要求,同时缺乏必备的专业技术维护,致使大量农产品的品质受损,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

(四)资源整合不到位,缺少统一规划

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是专业地对一个完整的物流过程进行有效规划与控制,方能发挥出低碳节能的有效作用。就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化程度来看,既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产供销一体化的水平也不高。在一些区域发展中,由于存在严重的失衡和设备无法配套的情形,很多供应商仅能提供冷藏运输,冷链过程常常发生中断,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农产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对行业的推动。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冷冻冷藏链,从起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效率和效益都无法得到控制和整合,使得社会资源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五)缺乏专业的冷链物流技术人员

由于冷链物流的运用管理具有技术性、安全性与科学性,专业涉及食品工程、冷冻工艺、制冷技术、机械技术、供应链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冷链物流的技术要求颇高,作业难度较大。目前,我国从事冷链物流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以前经营过冷藏和冷冻仓储的人员,他们大多依靠经验操作,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损失与浪费,又或是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使得我国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冷链物流的发展规模,几乎所有的冷链物流企业都因此而受到发展限制。可以说,缺乏大量训练有素、能熟练掌握冷链物流技术的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

(六)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缺少监督机制

农产品主要是瓜果鲜蔬、肉、奶制品、水产品等,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和保鲜期,对于冷链物流的标准极为严格,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可以说是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过程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其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引发食品安全隐患。而现今一些不负责任的供应商和物流企业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为了降低物流成本违规操作,造成人为冷链断裂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缺少监督机制,冷库设备陈旧,装卸货月台,终端零售企业收货流程混乱,货物在常温下交接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采用了冷链方式,设备能够保障食品的温度,但是由于监管不力,物流商为了降低成本而引发中途关闭冷机等行为,从而造成冷链物流的中间环节断链,食品品质和安全很难得到保障。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要求企业具备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问题是,在经济形式并不乐观的当前,有多少企业会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审视食品安全?

三、低碳时代下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水平还不高,基本上还处于初始阶段。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障碍显而易见,这一方面说明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同时也说明这一行业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整合产业链,加快产业升级,有着深远的意义,其发展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低碳应从农产品的源头开始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低碳效应应该始于农产品的生产之初。当前广泛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主要还是由高碳农业生产模式所引发的农业污染所致,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尽量使用生物有机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应用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创新生物低碳农业系统,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众所周知,高碳农业生产模式虽然可以快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其对土壤、水和大气都会造成不利影响,而利用生物技术原理开发的农业技术应用手段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却可以使土壤和水都得到净化。恢复生态平衡,让农产品生长的自然环境变得健康起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实行行业标准化

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是低碳经济的制度要求。低碳经济,首先是一个理念的创新,而理念又必须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标准才便于指导实践。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在低碳时代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也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冷链标准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在产、供、销流程中的卫生与安全,也为从事冷链物流服务的相关企业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对规范行业标准的需求很大,如生鲜农产品的保质期、交接标准、上下游企业责任认定等有关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制定,都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并由企业进行具体的贯彻落实。要制定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各环节相互衔接的操作流程必须要把“冷链”分解开来理解。冷链术语中的“冷”的标准是主张通过利用温度调节使产品的质量在有效期内不发生恶化,在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中防止任何可能的微生物增长;“链”的标准要求冷产品在加工、运输、储存和分配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秩序的连接在一起的链,同时还要监测和控制整个链必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处理的。行业的标准要基于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认识上来制定,才是科学和有效的。

(三)建立绿色配送中心

国家发改委2010年8月10日的《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低碳试点工作主要包括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配套政策,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受此启发,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对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降低成本。通过技术创新等多种形式,建立环保的“零排放”绿色配送中心。探索在绿色配送中心加大环保技术的使用,如采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玻璃幕墙,收集雨水和循环水,使用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墙、节能照明,回收空调产生的热量,运用太阳能光热技术供应热水,运用地源热泵等调节建筑内的温度和湿度等相关的低碳环保技术都可以使配送中心更加绿色。

(四)发展科学的联运冷藏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产品配送形式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特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物流形式和低碳经济的要求。由于农产品具有对温度敏感和易腐烂的特性,绝大部分的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都会选择冷链物流模式。运输形式可以考虑采用多式冷藏联运。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水路的联合运输网,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对铁路与航运模式的选择,这不仅可以提高运输效率,也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联运冷藏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联运冷藏的连接、冷藏设施的整合以及对于换乘冷链的监督与考核,保证各个节点衔接的顺滑,尽量缩短冷藏运输的抵达期限。

(五)重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量的农产品都是采用传统的农产品配送模式。农产品的主要消费是在大中城市,而生产却是在农村,靠农户自身的传统运输储存配送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也不适应当今物流形式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例如,生鲜产品、果蔬产品因具有易腐烂破损的特点对物流服务的要求是冷藏、快速、及时;粮食产品则因运输量大的特点要求提供规模化的运输方式,选择专业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可以在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减少消耗,提高整体运行的效率,克服由个体自我运营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上下游环节不畅通等弊端。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一方面更快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得对农产品的储运配送更加专业化,降低了社会总成本,整合了物流资源,优化了社会结构。

(六)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建设

要想打造一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信息化建设绝对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CIO已经逐渐认识到,产业链的延伸以及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得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位必须以供应链服务为基准,因为现代物流建设必须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对资源能进行快速整合,以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方面能达到最优集成的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将传统农产品物流分散的运作进行整合,既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计划性,降低风险,也可以通过网上订单、拍卖等方式,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因此,要应用物联网创新技术,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实现冷链农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管,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

(七)建立良性循环的获利机制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11

(2)产中无服务保障。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农户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去获取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处理、应用,这就加大了生产成本并降低了农户的竞争力。

(3)产后销售渠道窄。广大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而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不会运用市场定位、产品品牌包装、服务与促销等多种手段,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与掌握往往处于劣势,自身利益容易遭受损失。要解决这种矛盾必须进行有效地农业产业链管理,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与销售等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人、财、物以及信息与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期获得产品价值的增值[3]。

也即,要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建立一套有效连接各分散单元的机制。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系统能够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通畅的产业链,从而保证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

2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研究[4-5]

2.1农业产业链的企业化经营模型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加工所需原材料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然而,如何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由谁来构建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有众多的经营主体,包括农户、物资供应商、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客户等。其中,龙头企业是产业链中最具实力的利益主体,其产值规模大、生产能力强,拥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现代化的技术水平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在产业链中应居于主导地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的农业产业链运营模型如图1所示。在这种产业链运营中,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它对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使用虚拟市场来寻找合作伙伴,即供应商、经销商等;对内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基地与农户签订合约,农户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生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从而保证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合格产品。最后,龙头企业收购农户的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后再配送给分销商和零售商销售。也即,龙头企业一方面要使得生产企业内部的资源得到良好的配置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在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以及客户之间构建一条通畅的产业链。只有2方面的工作都得到保证,农业企业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2基于电子商务的虚拟市场运营模型在农业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农业企业的管理手段必须同步于生产发展的速度。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手段的必由之路。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各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解决了农业产业链管理内部资源的优化问题;而电子商务的实施使农业产业链中各个企业高效合作,从而实现了对整个产业链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网络化管理,为农业产业链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这种模式下,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农业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虚拟市场中注册信息,而后登录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从中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双向选择进行网络交易或业务洽谈,从而实现产业链的连接。这种模式通过网络把农业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不同企业聚集到一个虚拟市场中,使不同企业或组织间相互合作、实现交易互动,这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这一交易平台担当了农业产业链中各节点的桥梁与纽带。

3应用示例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蔬菜播种面积由1990年的近66667万公顷(1亿亩)增加到2010年的153333万公顷(23亿亩)左右,产量由2亿吨提高到5亿吨,人均占有量由170千克左右增加到370千克左右。我国居民的蔬菜消费也开始由以产量为中心的“数量型”消费转向以健康和营养为中心的“质量型”消费。然而近些年来,从“毒豇豆”“避孕黄瓜”再到近期的“垃圾肥种菜”,无疑都暴露出我国蔬菜产业市场的种种问题。

1 我国蔬菜产业供应链现状

蔬菜供应链可以理解为是基于蔬菜所形成的供应链,指蔬菜沿着农户、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网络链条,它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在现阶段我国的蔬菜供应链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随机型供应链、农户自助型供应链和计划型供应链。

11 随机型供应链

随机型供应链属于我国蔬菜供应链的主要模式,其支撑平台一般是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售地批发市场。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上对蔬菜进行采摘,使用自有运输工具运往产地批发市场,蔬菜进行简单分拣后,进行出售。或者由收购商在蔬菜产地进行收购后运往批发市场销售。若是短途运输,蔬菜可直接进行简单分拣后装车运输,而长途运输蔬菜一般需要进入冷库打冷,再被运往销售地批发市场。如图1所示。

在随机型供应链中,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一般较低,且规模一般都较小。资产的非专用性资产专用性可以表现为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力资产以及特殊用途的资产,是为支撑某种具体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由于专用性较强的资产在提前结束的交易中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因此一旦投资专用性资产,主体就会有冲动维持交易的持续性,为了保证在准租不被剥夺的情况下继续交易,主体会寻求一种相应的治理结构。因此,专用性资产投资越大,就越有一体化的倾向,反之则相反。(如作为运输工具的农用三轮车等,并不是专门针对蔬菜运输)导致了这种供应链模式下市场主体的交易具有松散性,大多数是随机交易。这种情况下,供应链难以提供有效的产品信息,政府也就就很难对市场的蔬菜信息进行监管。

12 农户自助型供应链

农民自助型供应链运作模式是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但是供应链运作过程的综合程度没有提高的条件下,存在的供应链形式。农民通过成立合作组织,一方面在与蔬菜买卖市场上争夺定价权,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内部交流,加强蔬菜的种植水平和对外界蔬菜供需关系的搜索能力等。如图2所示。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议不仅有利于降低蔬菜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也提高了蔬菜供应链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组织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可以与他人重复博弈,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会被舍弃。为了赢得良好的声誉,合作组织的行为取向必然是向有利于蔬菜质量安全的方向发展。

13 计划型供应链

计划型供应链强调了这种供应链模式在蔬菜流通活动的计划性,它是伴随着蔬菜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蔬菜进军国际市场这一营销背景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计划型蔬菜供应链的核心是蔬菜加工企业,它的核心工作是对蔬菜的流通加工。加工企业与客户签订订单合同,加工企业按照合同约定,要求企业蔬菜供应农户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蔬菜种植。如图3所示。在计划型供应链中,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高低约束着蔬菜加工企业的规模,出于自身产品质量的考虑,有些蔬菜加工企业会在当地建立本公司的蔬菜基地,给予农户相应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

2 供应链视角下蔬菜产业市场的问题分析

21 蔬菜产业消费市场的“柠檬市场”现象

“柠檬市场”(the lemons market)是指产品的卖方对

图1 随机型供应

图2 农户自助型供应

图3 计划型供应链

产品质量、价格比买方具有更多的信息时,由于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行为,低质量的产品将驱逐高质量的产品。在蔬菜产业的消费市场,蔬菜的经验性和信任性特征同样造成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仅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外表观察来了解蔬菜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用平均质量来支付价格,而高质量的蔬菜如绿色蔬菜投入的成本要远远大于生产低质量蔬菜的成本,所以造成利润下降,缺乏高质量带来的激励。

22 蔬菜产业中市场主体间力量失衡

我国农业生产自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呈分散化、小规模化、低组织化的特点,农户的力量在整个供应链中仍然是最薄弱的。以蔬菜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农业企业是供应链中最具有实力的市场主体,规模大、生产能力强,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也要比个体农户要丰富迅速的多。各级别的经销商成为蔬菜供应链中承上启下的纽带,在蔬菜销售议价权上既强于个体农户,又可以一定程度地对抗农业企业。在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整、惩罚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主体间力量的失衡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倾向,总是试图在契约约束下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3 蔬菜产业政府市场监管的缺失

(1)市场监管的法律缺失问题。在我国农产品质量法律体系尚不完备,一方面适用法律部门门类少、法规的周密性与操作性不够强,不同部门之间在法规上存在积极或消极的冲突。另一方面在惩罚机制上,不能全面深入的对违法行为实施及时有效的惩罚和规制。

(2)市场监管的技术标准缺陷问题。农业发达国家农产品标准平均2~5年修订一次,我国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涵盖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资品种不足40%。以蔬菜农残标准为例。规定我国蔬菜最大农药残留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存在着许多缺陷和冲突。如表1所示,GB2763—2005对常用农药六六六(HCH)规定在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05mg/kg,GB184061—2001规定在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2mg/kg。这就可能在日常的检测中出现符合GB184061—2001要求,却又违反GB2763—2005要求的情况。

(3)市场监管机构的松散问题。表面上看蔬菜监管由卫生、工商、质检、农业、环保等部门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实则由于存在多头管理,以及部门利益冲突等原因,导致在具体的监管中各部门行动难以协调,最终形成“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监管机构众多,协调成本高,造成联合监管成本巨大,并且在国家层面上缺乏总体协调,效率低下。我国的蔬菜检测检验机构体系也无法为执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现有的部级检测机构基本上是在原有的科研单位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大多数实验室是由办公室改建而成,许多实验室的环境条件达不到检测标准规定要求,严重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可比性和重现性。

3 供应链视角下蔬菜产业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政府+市场认证”的市场监管机制

在蔬菜销售市场,包括交易主体——消费者和蔬菜零售商,监督主体——政府和媒体。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处于自身健康的考虑,不会故意购买低质量蔬菜。因此唯一能够影响蔬菜安全属性变化的是零售商。根据产权的最优配置原则当多人共同拥有某项资产时,决定所有权最优配置的总原则是:对资产平均收入影响倾向更大的一方,得到剩余的份额也应该更大。,只有将蔬菜安全属性界定给销售商,才能实现蔬菜安全属性产权的最优配置。但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这种产权安排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监督。与此同时媒体也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对政府和销售商的行为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

对于蔬菜市场的监管,“政府+市场化认证”的双重治理机制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如图4所示,在该机制中,市场化的认证机构对零售商进行认证,并对认证结果承担责任。政府通过对蔬菜市场的蔬菜进行检测、奖惩监督认证企业,自由媒体可以对政府、认证企业、生产者、经营者进行宣传曝光,以起到监督警示作用。消费者在购买蔬菜过程中,蔬菜安全属性的信用品质转变成了搜寻品质,只需要了解那种认证值得信赖即可。其中,认证市场的开放,自由媒体是建立有效的蔬菜安全监管体制的基石。

图4 “政府+市场认证”的市场监管机制

32 构建实施配套的市场监管制度和标准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蔬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应尽快有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关于产地环境监管、生产与加工过程监管等的规定,实现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都有有效的法律来规范。

(2)建立农产品监管综合协调部门。我国的农产品监管涉及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环保等各个部门,在分散的管理体制下,因为分工不明确容易产生监管上的空白。由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趋势,中国也应该整合现有监管机构,将食品安全协调和监督职能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综合协调部门,建立高效运转、反应迅速的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建立与监管配套的蔬菜检测体系、整合资源、提升检测水准应是今后建设的重点。

(3)构建蔬菜可追溯体系。我国现在的蔬菜供应链中,蔬菜生产阶段大部分仍然是由分散的农户完成,即使在供应链末端发现质量问题,一是难以查找责任人,二是追溯成本巨大。为此,加快推进农业合作组织(如蔬菜生产基地和合作社)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功能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和生产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从而降低供货商实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的成本和提高其追溯的能力,也有利于实现蔬菜产业市场中市场主体创新,培养运销联合体,开展和完善蔬菜批发市场准入制度。

33 整合升级现有蔬菜产业供应链

蔬菜供应链中的市场主体众多,从上文论述可知农业企业是供应链中实力最强的主体,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营销水平也较高。从整个链条的方便性上看,农业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业务交叉也更多,农业企业应该视作整合蔬菜供应链的核心环节。为了实现蔬菜供应链中各方的共同利益,必须形成一种长期的博弈机制来加强蔬菜供应链中市场主体间的合作,使得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传统的随机型供应链中“分散农户+经销商”的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习惯于分散经营,也一直没有利益激励进行合作组织的创设。农业企业的出现,有利于刺激农户进行联合统一生产。农业企业通过例如农业园区建设,确保对园区统一设计,农业投入品的供应和技术指导等。农户通过联合成立合作组织成为具体的生产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放弃不符合长期要求的短期利益。建立农业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机制,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将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减少企业分散导致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是蔬菜供应链未来发展的方向。参考文献:

[1]戴维·G布隆伯格,斯蒂芬·勒梅,乔·B汉纳综合物流管理入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安德鲁·伯杰,约翰·加托纳网络时代的供应链管理[M].马士华,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夏春玉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4]汝宜红物流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杨顺江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陈小霖供应链环境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

[7]胡莲基于质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平台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8

[8]王艳林食品安全法概论[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9]钱永忠,王芳,王可山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0]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张晓涛,王扬大国粮食问题:中国粮食政策演变与食品安全监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12]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谢康,乌家培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篇13

一、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现状

(一)农产品冷链发展促进标准出台

我国现代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上世纪初,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生鲜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及运输等环节逐步得到应用。[2]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提出了多样化、新鲜度、营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对农产品物流服务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然而从总体上看,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3]

(二)全国物流标准修订工作全面展开

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将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作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2011年,新的五年计划《全国物流标准2010年――2015年发展规划》出台,提出的“制定物流标准专项规划”任务,编制了《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2011年《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至此以“物流技术、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物流服务”为主体结构的全国物流标准体系确立起来。截至2011年,我国已物流标准267项,包括国家标准188项,行业标准79项。这些标准对于加强物流业规范化管理,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展开了相关指导性文件和推荐性标准的制定工作。一些省市提出了物流标准化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一些的省市则通过加大资金投人,对标准化工作提供经费保障,还有一些地方结合区位特点,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领域中,以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为重要抓手,作为国标必要的补充。如,北京出台了有代表性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技术要求》、《道路货运及货运辅助业经营规范》地方标准。

(三)从产品标准向服务性和管理性标准推进

过去,标准化工作以产品标准为中心,服务和管理类标准十分缺乏。然而现代物流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性产业,对信息、市场等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要求很高,也很迫切。因此,围绕信息化和市场化,物流标委会将制定标准的重点转移到物流服务和物流管理标准的制修订中。如在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公布了国家标准《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是仓库的仓储业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标准。这类标准对于提高物流的科技含量,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物流信息化,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物流通用设备服务方面,制定了《货运汽车厢体规范与安全》等标准。《库存商品融资作业规范》等一批重要的服务类基础类标准的制修订。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相对混乱

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许多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2011年的新制定的《规划》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13个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任务。主要可以分为基础通用标准。公共类物流标准、专业类物流标准。上述《规划》中冷链物流标准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数量较少、内容较为简单,见表1。然而,随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不断发展和新时期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产品冷链系统中的应用,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在整个冷链物流管理标准体系中也比较混乱,各规范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而且各规范在体系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交叉重叠。从长远看,这些标准将会导致标准的各方主体在实施标准时无所适从。

(二)标准内容过于抽象且缺乏前瞻性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为了提升管理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往往需要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特征与职能进行开发、维护、运而这些都离不开企业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等管理。众所周知,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比一般企业的冷链物流管理风险更大,产品的采购、加工、仓储、运输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但是农产品相关标准并没有强调风险管理在其体系中的具体运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缺陷。仅仅依靠一部《食品安全法》并不能完全控制农产品冷链物流各个环节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也仅是在各自的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制度或管理程序内部体现出来,这反映出标准的制定者对于风险管理标准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标准体系缺乏前瞻性。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的实施存在严重的障碍

许多标准,尤其是地方性的标准是由与冷链物流关系并不十分相关的单位或者专家制定的,而制定标准时也没有进行广泛的协商。因此,标准颁布后,存在着科学性、权威性不够,这也严重影响到标准宣传、贯彻实施的范围和力度,同时给实施效果蒙上了阴影。上述地方标准在实施之前的宣传也存在问题,许多规范从颁布到实施之间期限很短,一般都不会超过半年,很难给企业足够领会了解的空间。加之,有些对风险管理的标准水平较为落后,很多标准都是对现状的反映,缺乏对未来风险与不确定性的预判和审视,缺乏相应的定性和定量要求,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也难以与相关的合格评定制度相结合。此外,一些企业冷链物流管理规范是推荐性标准,制定者往往对此关注度差于强制性标准,这些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被人为地制定出来,此类标准往往达不到社会需要,实施效果较差。

三、构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模式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国家标准管理部门中,国家是制定者,是主体,但在具体实施国家冷链物流标准时,必须通过市场和市场活动主体――企业,予以实现。因此适时建立适应企业实施的农产品冷链标准化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帮助企业提高运营绩效和全面把握冷链物流标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从而才能确保国家冷链物流标准实施取得成效。现有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标准体系框架中对供应链全过程的分析存在不足,都是一些描述性和指导性的标准,而供应链流程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不利于企业可操作性,也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4]和潜在风险的防御和应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只有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针对冷链物流在企业经营不同阶段设置专门的管理流程,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才能高效率地将运营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标准化管理体系也应该体现出对冷链物流风险的审阅贯穿于冷链物流供应链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的全过程。

(二)基于SOCR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框架

此处借鉴供应链参考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SCOR),结合现有的国家、地区、行业标准,帮助企业开发标准化管理,改进现有的管理机制。SCOR是一个跨行业的标准供应链参考模型和供应链的诊断工具,提供了全面准确地优化各种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供应链所必须的方法。[5]供应链的标准化流程管理运用于企业实践中,将使得企业可以使用通用的术语和标准的描述方式进行供应链层面的沟通,达到最优化的供应链绩效。在现有的冷链物流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针对管理要素,将管理环节和措施进行固化,对冷链物流管理进行规范,同时也能帮助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规避风险。因此,基于上述探讨,结合了SCOR模型的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退货五个业务流程,构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见图1。模型在套嵌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经过筛选、识别影响企业运营效率和战略目标的关键因子,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确定标准化管理的核心指标,得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发现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商务模式,最终达到提高企业运营绩效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SCOR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型是一个崭新的流程管理的工具,有助于监控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提高冷链物流风险应对能力,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续发展,同时对保证国家的经济、国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作为企业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为企业提供了规范性的标准,使得企业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实施依据。然而,将分散的冷链物流标准转化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符合企业冷链物流工作实际需要的、可操作性强的、具有特色的企业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体系,促进企业冷链物流工作科学、有序发展,增强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才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存之本。

参考文献:

[1]Rediers,H.,M. Claes,L. Peeters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Cold Chain of Fresh-Cut Endive from Farmer to Plate [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9,51(2):257-262.

[2]吴远开,朱俊,朱道立.全球物流环境下的冷藏链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03 (2):12-15.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