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实用13篇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1

20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出现了第一批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技术服务组织。九十年代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出现了范围扩大、业务拓宽、功能增强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以劳动联合与资产联合为基础把分散的农户重新组织起来,遵循自愿互利原则由农民出资建立,没有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强制,不受空间区域的限制,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到目前为止,数量多,但和广大农民相比,参加组织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小。组织主要由农村专业户、技术能手、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农村供销社、农业系统的农技推广站、保值站、种子站、林业站、水利站、粮管所等涉农部门组织牵头兴办,主要以农民自筹和各种形式的混合出资来筹集资金。有政法部门、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法规政策做保证来共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问题,主要存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组织成员素质低下、政府部门不适当干预、管理不当方法技术落后这四个方面,农民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级社、农村的影响,怕回到一大二公的老路上去,把合作组织与家庭经营对立起来,还有传统分散经营、自产自销的小农习惯,家庭规模小,生产资料购买以及销售数量相对较少,会降低合作积极性,急功近利和侥幸心理,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思想认识的偏差。目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小农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政府部门方面,一些政府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过程中,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脱离实际的插手合作组织的决策、经营、管理等内部事务,用行政手段强迫任命组织的负责人。另外,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进行的政策上的优惠、财政上的资助、教育和技术上的帮助等方面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扶持政策和措施不健全、不到位。组织没有向内部成员具体宣传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思想和市场经济理念,组织还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这些导致成员的市场意识薄弱、观念不强和内部各职能环节之间的联系不畅,且不能及时了解外部信息错失良机,机械化水平低导致生产和销售成本过高及顾客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将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自我创造与政府有力推动内外环境有力结合起来,重点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方法促进组织的规范、健康、快速发展。政府一方面要营造适合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环境、提高组织成员素质、改变合作组织传统组织结构,采用新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加强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之间的协作;另一方面要提高认识,尊重农民意愿,减少行政干预。加大对各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政府要提高农民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有对农民要进行合作知识教育,端正和普及农民对合作经济、市场经济基础知识、法律知识教育的认识,倡导科技下乡,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来更好地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整体规模、内在素质等与跳跃式发展的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所以要将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相结合,即运用产供销整合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将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中的农资供应、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农产品销售等业务环节整合在一起,形成新型销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和农产品物流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管理,最终达到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目的。这些要在进一步了解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其中还要贯穿供应链管理思想,将二者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要做到建立农产品的供应链、实现产品供销的信息资源共享、将销的业务流程重组、运用的其他供应链管理理念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2

0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农产品,是指以下的产品:初级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与乳品等)和初级农产品经过简单加工而形成的食品(速冻食品、包装熟食与奶制品等)。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在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活动与过程中,所涉及的农民(农业生产者)、生产商(农产品采购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等“从田头到餐桌”上下游企业构成的网链结构体系。

从农产品供应链问题提出开始,就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保证质量安全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集成物流管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其研究的范围已经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到了农产品的最上游企业(如种子供应商等);其目的在于跟踪和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便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即:用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农产品,不得出现因食品原材料、包装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上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问题,在市场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大量存在的。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和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等问题。因而,如何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及现状

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力、自然条件及作物个体生命的依赖性比较明显,农产品本身往往具有鲜活性;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十分突出;同时,生鲜农产品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须品,需求弹性小,具有消费普遍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特别是物流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和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存在四方面的特点:

(1)农产品供应链的资产专用性高;

(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

(3)市场力量不均衡;

(4)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由众多的个体农产品生产者、生产加工企业、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农贸市场的零售商、超市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

在上述模式下,农产品的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1]

2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环节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众多且相对分散,加之中间环节过多,造成了农产品供应链链条长度较长、缺乏统一协作的局面。可以说,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还处在供应链的初级阶段,许多配套措施尤其是物流配送环节相当欠缺,质量保证体系匮乏。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形成完整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因而致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检测,加大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隐患。

(2)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保鲜成为影响家农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

农产品的“新鲜”是鲜活农产品的生命。但是,我国目前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冷链物流不发达;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在运输流通过程中,主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从而使产品质量保鲜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由于农产品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使得在物流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巨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损失率高达20%~30%,每年有总值约为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腐坏、损失。所以我国现有的农产品供应链整体的物流技术设备落后,致使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通中耗损严重,给农产品供应链带来了不小的技术难题。

(3)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结点之间信息不通畅,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缺乏共享。

由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不长,所以造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总体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供应链结点间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缺乏共享。同时,农产品初始供应商多数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规模小且分布广,农民面对市场组织生产时,由于市场信息传递缓慢或者是信息割裂不能共享,导致盲目生产,造成销售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的不确定性信息从最初的农产品供应商开始沿供应链向各级逐级传递,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进一步产品的生产进程和交付时间;农产品供应链下游信息的不确定性表现为顾客需求从最终用户开始沿供应链的信息流方向朝供应商逐级传递,直接影响供应链上各级供应商的库存量和库存时间。这些现状所造成的信息化问题为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4)作为核心企业的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全,影响了对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管理。

在企业组织系统中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肩负领导协调作用,推动供应链的有效运作。按照供应链不同的环节,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原料生产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物流企业或农产品销售企业。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图1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批发市场。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核心企业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第二,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批发市场中,其交易机制使交易双方只存在竞争关系,不存在合作与协同,买方和卖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信息流通的不畅;同时作为核心企业的批发市场缺乏必要的领导力和权威性,致使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缺乏战略配合,严重制约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可管理性”,核心企业无法负起质量安全管理的责任。

(5)没形成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方式,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农产品的产供销环节还没有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节,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意识到互相之间是经济利益共同体,每个环节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缺乏对供应商的分析、评估、比较和考察,造成供应商鱼龙混杂,大量伪劣产品堂而皇之进入食品超市。[2]

在上述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供应链中质量问题的特殊性,我们从过程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绩效,必须做到农产品从场地选择、环境监测、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包装、批发、零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质量管理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可从过程质量集成系统的思路出发,把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看成是形成最终农产品(食品)质量的一个质量环节或阶段。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关系,构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物流质量保证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突出体现为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以及物流追踪技术的进步。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中,不仅是各个环节全过程质量监控,还包括参与到各个环节的所有劳动者的全员质量管理。[2] 具体说来,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管理和支持职能。

政府是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监管者,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建立和完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

②建立食品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对质量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使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控制建立在可量化的基础之上。

③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对食源性危害的控制,应包括从食品原材料到消费全过程。

④加大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扶植,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为批发市场(物流中心)配备完善的硬件与软件设施。

⑤加大政府的投资,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努力推动交通网络的建设,减少农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时间。

⑥建设独立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对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并开展针对农业服务的物流咨询业务等。

(2)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系统。

冷链物流(Cold Chain)是指使易腐和生鲜农产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自然属性不受损坏,防止食品变质和污染,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要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大力发展和采用箱式冷藏车和组合式冷库,它是现代化冷链运输系统的核心。

②对加工车间应配备温控装置,使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不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加工的食品不因温度变化而变质。

③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信息技术,对食品的货架期和保鲜期进行管理,零售要求有冷柜,对在柜食品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作业,每天由作业人员检验食品日期,保证不出现超过保质期的食品。[1]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电子商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物流技术是实现农产品物流通畅、跟踪其质量水平以及事后追踪的关键。一些企业发展了基于质量安全的食品供应链高新技术追溯(tracing)系统,如农场主使用电子耳标识和相关数据收集卡来追踪食品或农产品的免疫记录、健康记录和饲养记录等。此外,还有电子签票拣货技术、GIS技术、自动识别技术、GPS技术等新兴物流技术的发展,对于跟踪、保障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①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结合电子商务,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公共平台。

②加快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以上两者都能够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中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有效改善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局面,逐渐构筑起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4)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供应组织,从而确立核心企业在质量管理系统中的领导地位。

实践表明,在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企业充当发起者,成为供应链的核心。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核心企业为有效载体。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核心企业只能是批发市场这种理念,还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上其它环节的核心企业。比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等。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自身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战略的角度选择供应商,并与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还应开发后备供应商。

②采用接近客户的网上直销方法,缩短上市时间,直接获取需求信息,降低供应链风险。

③尽量简化供应链,即节点企业应按照农产品供应链流程需要进行组织流程重组,建立跨越企业和职能边界的团队,合作制定日常生产计划和战略规划。

④通过“核心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依托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⑤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核心企业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并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集中采购,进行深加工,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能够进行协同工作。

⑥制定农产品安全政策要与农产品供应体系建设保持协调一致。

⑦制定统一的物流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农产品的流通和检测。

(5)大力发展超市农产品供应链,解决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问题。

超市作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的销售节点,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而超市农产品的兴起和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和流通。其中以超市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也将得到迅速发展。超市农产品供应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①选择好的供应商,把好农产品采购关,即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选择供应商首要条件是产品质量状况,无论是食品加工企业的一级供应商,还是作为农产品生产大户的二级供应商,都要看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用什么方法、程序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经常对食品供应商进行评估分析,按产品质量状况和供货及时性,对供应商分为A、B、C等级别。采用末位淘汰制,对于级别高的供应商,可以结成长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对于评估级别低的供应商要求限期提高产品质量,甚至于淘汰出食品供应商行列。[3]

②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交换速度。

③进一步精简、优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④建立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或通过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最大限度的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3

我国现行农产品的销售多为分散式,农产品物流竞争力很弱。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的成本过高,是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农产品的不合理物流严重,供应链体系不完善,使得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通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大。我国农产品流通量虽然很大,但80%的生鲜品采取的是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手段,据统计,常温系统中果蔬类约损失20%-30%,粮油损失15%,蛋损失15%,加上等级间隔、运输及加工损耗,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上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①物流中间环节过多,方式落后,降低了交易效率,在中国批发市场仓储等硬件不够先进的情况下,损耗自然会变大。②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如缺乏代表农民利益的有效中介组织,批发市场等的规范程度低。③流通的服务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的流通服务机构。运输硬件和方式低下,限制了运输半径,加之物流中间环节过多,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小批量多批次运输,因此存在重复运输、重复装卸的问题,运输时间的延迟和重复装卸都会增加农产品损耗。

2.农产品加工比例偏低。不能通过就地生产缓解运输压力和降低损耗。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低。品牌数量少。未经过加工的农产品。既不利于产品的流通,并且产品的增值空间也比较小,不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水平。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尚不足30%。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①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中农产品销售组织、农产品中介组织和农产品配送组织大多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对于农产品的经营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②农产品的加工能力有限,拥有现代加工技术的企业很少,使得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即进入了流通领域。

3.信息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信息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农民而言,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加大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失去信任。

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特殊的自然属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存在资产专用性高、物流要求高以及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等几个特点。因此,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提出如下主要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1.以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中。农民生产者是最薄弱一环。由于广大的农户是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在供应链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因而可以通过以加工企业为核心,通过龙头企业的规划、指导、协调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由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减少农户的市场风险。

2.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农产品种类的不同和以往农产品流通的惯性。中国农产品又是分散的农户经营,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时间、质量、品种的得不到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在供应链上的“零散的代收点”和“加工企业”两个节点之间加上一个物流中心,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完成供应链系统整合,把农民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配送中心还可以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进行管理。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应任何地方,因地制宜是需要坚持的主要观点。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导农民进入产业化。以各类大大小小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构建农产品的复合供应网链是探索的方向。

三、加强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对策意见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针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必须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完善供应链上各个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利益机制的实质,就是供应链内部各个成员利益目标的一致性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利益是调动内部诸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平衡、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顺利实施的关键。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要本着“风险共担,利润共摊”的原则来进行合作。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4

一、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现状特点

供应链管理(SCM)是最近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高的客户服务水平。现在是供应链的竞争,任何企业想单打独斗赢得竞争优势已绝无可能,只有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和其他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上上之策。同样,中国农产品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来解决。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定能够提高竞争力,

就农产品而言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

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又有其独特的特点,中国农产品的初级生产是分散的农户经营.每家都按自己的意愿生产,生产的产品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要求, 而加工企业也不以顾客为中心来进行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使得农产品最终产品不能适应消费者,缺乏竞争力,而且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较低。

通过对农产品加工实行供应链管理。可以克服以上缺点。降低农副产品生产与流通成本,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尽可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还可使农村劳动力参与并分享农副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增值。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有利于把小规模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和物资装备.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水平。

由于农副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的特殊性, 以及中国农民的具体特点,使得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现状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核心加工企业实力弱小。供应链组织困难经过几年的产业化发展. 中国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世界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在市场的影响力、产品类别、产品质量以及客户服务上远远处于不利地位。即使在国内虽然有不少大型的部级和省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但这些企业在国内有限,2003年度372 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均销售收人不到1.3亿元,份额很低,竞争力差。

2.中国市场主体分散严重。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不够由于中国独特的国情。使农业产业链中的一级供应商也是农产品加工原料的供应者, 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淡薄,总体素质较低,大多如散兵游勇,进人市场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高昂交易成本。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对供应链的观点认识不够,还是传统的加工模式,各自为政,信息闭塞,使得供应链上物流不畅,产品成本增加。

3.物流业发展滞后。与供应链配套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物流是供应链中的血液,是把运输、保管、包装、装卸、加工、配送等活动和与之相关联的物流信息作为一个系统来构造、组织和管理,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物流不畅就会导致供应链各个接点连接不畅。因此,要使农产品生产的供应链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加快物流业的发展。由于农产品生产的自身特点,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在比较接近农村的地方,而中国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包装、运输、存储业的落后加剧了物流的不畅,物流的不畅又会导致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难以有效地进行。

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特殊的自然属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存在资产专用性高、物流要求高以及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等几个特点。因此,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提出如下主要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1. 以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中。农民生产者是最薄弱一环。由于广大的农户是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在供应链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因而可以通过以加工企业为核心,通过龙头企业的规划、指导、协调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由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减少农户的市场风险。这样同时还能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的供应上得到保证,形成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报酬。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降低供应链的内部交易成本。这种模式具体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工企业与农户一般可以通过契约来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这样加工企业成为了供应链上核心节点的位置.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就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承担.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加工企业的素质。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从事种子开发等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农产品收购和仓储等复杂问题,这种物流职能的内部化, 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很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

2.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农产品种类的不同和以往农产品流通的惯性。中国农产品又是分散的农户经营,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时间、质量、品种的得不到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在供应链上的“零散的代收点” 和“加工企业” 两个节点之间加上一个物流中心,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完成供应链系统整合,把农民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配送中心还可以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进行管理。此外,有一些生鲜农产品可以通过构建加工物流一体化的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高效配送,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与物流能力。

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应任何地方.因地制宜是需要坚持的主要观点。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导农民进入产业化。以各类大大小小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构建农产品的复合供应网链是探索的方向。

三、加强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对策意见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 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针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必须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 完善供应链上各个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利益机制的实质,就是供应链内部各个成员利益目标的一致性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利益是调动内部诸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平衡、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顺利实施的关键。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要本着“风险共担,利润共摊” 的原则来进行合作。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根据市场行情以合同的形式订立最低保护价格。保护价格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使他们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合理收益,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对未来的合作产生信心, 同时也使农产品加工企业有较稳定的原料来源。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5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异地监管仓单质押模式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自有仓库仓单质押模式的基础上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拓展。考虑到客户的实际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遵循“就近客户所在地”的原则来选择监管货物的仓库,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客户的质押成本。但是该模式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物监管能力和监控技术会有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异地监管货物,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将承担更大的风险。图2描述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的详细流程。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统一授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统一授信仓单质押模式是自有仓库仓单质押和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的进一步发展,简化了原先仓单质押的流程,提高了供应链运作效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规模、信誉、资质、经济产量等多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后,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这样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并全程负责对质押货物的保管和监控。后期运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不用参与,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统一授信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中,以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为依托,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能够更加迅速、快捷地完成各项业务,以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图3所示)。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合作伙伴不守约对个体农户进行融资是一项棘手的议题。个体农户往往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资源受限的、未受到良好的教育等等,所有这些特征都无形中放大了银行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带来了个体农户不守约的问题。例如,农民们在违背协议规定的情况下,通过其他途径暗自出售农产品来快速获取现金或者逃避还贷义务;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也会在暴利的驱使下从事一些不诚实的活动;甚至银行也会通过延迟放贷或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个体农户收取额外的费用而违背最初的合作协议。

2.质押货物的监管环境欠佳质押货物的监管场所一般有生产车间、仓库等。由于市场把关不严、门槛设定过低等因素,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充分结合质押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安排相应规格和类型的仓库。如对于品质较稳定的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密封性,还要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并且要控制一定的温度,以防农产品的品质降低;而对于蔬菜、水果等季性较强的农产品,对冷藏仓库会有更高标准的要求。

3.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目前在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中,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样会极大地降低农产品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有些个体农户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也会影响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所以,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应该以简单、易用、快捷等为特征进行改进和开发。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实施的对策

1.建立农产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将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绩效评价系统作为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根据贷款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或农业个体户)在实际业务的绩效表现对其进行评价,这样便根据贷款方各自的业务表现被划分为优、良、差等不同的级别,从而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评估贷款方资质信誉的有用指标。

2.提高对质押货物的监控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中,对仓库质押货物的保管监控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的,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具备完善的物流实体监控系统、信息监控系统以及一些必要的监控设备。

3.加强对供应链各成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在整个仓单质押业务运作过程中,供应链成员应该协同合作、相互信任。如果质押货物存放的地点就在农产品企业的加工车间,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监管,以便于物流企业和银行对该农产品企业的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企业内部开展工作,实施监管工作,形成一种供应链成员间相互监督和协同合作的关系。

4.完善电子支付系统随着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不断进步的电子支付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交易的时效性,并且降低彼此间的交易成本。应对现有的电子支付平台系统进行升级,构建一个更加健全的、可扩展的系统,使来自农村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也可以访问和使用。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6

原标题:基于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物流成本管理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2日

一、基于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功能

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是指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将生产基地、经销公司等上下游各经营主体链接起来,形成一个供求链条。它涵盖了生产、供应、加工、销售直到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全过程。其功能主要有: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降低总库存和运营成本;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顺畅资金流通以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等。

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系统是由各种实体和信息构成的网络。网络上流动着农产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条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始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商,止于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最终用户消费者。资金流和物流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有机结合保证着顺畅的流通。物流决定资金流,制约其规模和速度;而资金流反作用于物流。

二、我国基于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实际,目前“农户-协会-公司-零售商-消费者”供应链的模式,是目前生产加工企业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物流模式。基于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模糊,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将农产品物流成本分散到许多成本项目中,很难看清农产品物流耗费的实际情况。在核算时,仅运输、仓储的费用列入农产品物流成本,把农产品物流成本和流通成本混淆。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流费用,常常与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因而容易被忽视,甚至未被列入物流成本。其结果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的低估和模糊,不利于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控制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二)农产品物流运输成本偏高。农产品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重要的地位,其成本要占到物流总成本的35%~50%。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常常出现迂回运输、重复运输、返程或启程空驶和运力选择不当等不合理运输。同时,对运输路线、运输方式、运输工具以及时间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进行优化处理,运输中间环节太多,使得运输费用加大,在增加运输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损耗。

(三)农产品仓储和保鲜成本高。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是具有生命的动物性和植物性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包装难、装卸难、仓储难。农产品物流对仓储和保鲜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现在农产品仓储设施落后和保鲜技术的落后,不能满足时效性农产品新鲜储存的要求,果蔬等损耗率大。此外,由于市场信息缺乏,农产品呆滞库存、过量到货库存、提前到货库存等库存成本偏高。

(四)信息技术落后。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管理基本还是以仓储、运输为重点,对商品配送和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改造以及物流技术的引进等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及还远远不够。企业电子化水平低,信息加工和处理手段落后,竞争力不强。这是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

(五)农产品物流管理成本高。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下,管理者的文化水平低,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差;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的效率低,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落后。农产品物流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无疑会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行质量,增加物流成本。

三、基于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策略

(一)增强物流成本管理意识。首先,要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即从流通全过程的视点来降低物流成本,要整合各项物流活动以实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对企业来讲,不能只片面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农产品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发挥物流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来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通过发挥物流功能要素的协同效应来降低物流总成本,即把运输、装卸、包装、储存、配送、流通、信息处理等各个功能的目标协同起来。例如,运输成本可能不是最小的,或者库存成本不是最小的,但是把运输和储存合起来的协同成本一定是最小的;其次,加强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企业员工对物流成本管理方式的理解和配合是保证物流成本管理顺利开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广大员工增强物流成本管理的共识,仅有制度和条文,执行起来也难以奏效。要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二)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将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科目中,如将因收购农产品而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仓储费、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等,作为存货的实际成本核算,最后作为销售成本的一部分冲减销售收入,得出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总利润,而物流利润就掩藏在企业总利润这一“冰山”之下,使得农产品物流企业对农产品物流成本不明确,无法有效开发这个利润源。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农产品物流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

(三)整合物流资源,促进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的内部联合与合作可以大大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即对内通过集成物流商实行集成物流,对外侧与基于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这就需要对农产品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其体思路是:

1、进行农产品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加快组建综合性的农产品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对不同物流功能,不同区域的专业物流商的集成。这些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可以是资产性的物流企业,也可以是非资产性的物流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对不同物流功能活动和不同区域的农产品专业物流商的集成,变单一物流功能企业为综合性物流功能服务企业。

2、进行农产品产、供、销资源整合,加快建立农户、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的合作关系,促进基于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的广泛运行。通过这些资源的整合可以变“多站式”农产品物流为“一站式”农产品物流。

主要参考文献: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7

农产品生产代表农业生产领域,它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互交融的特殊再生产方式。相比于工业再生产,农业再生产的风险因素更多,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的培育生成不但具有严谨的系统性也具有诸多不确定性。考虑到农产品种类繁多且与粮食农产品具有替代效应,因此,农产品的市场经济波动也肯定会影响到它的价格波动,进而造成价格风险因素,这也是本文所提出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因素,即农产品供应链的价格风险。作为再生产物质,农产品的价格风险来源于宏观经济变量,它也是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系统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来自于宏观的农产品市场金融价格风险主要生成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类:第一类,即宏观经济因素。它就包括利率、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货币供应链以及消费指数等等因素。第二类,生产资料价格因素。它就涵盖种子、肥料、饲料、油料等围绕养殖需要所存在的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因素。第三类,国内市场及国际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因素。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时刻变动的,其中粮食价格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动,因为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农产品品种,所以它们彼此之间的价格变化影响因素会很大。第四类,自然灾害与疫病。这两种因素对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影响最大,当旱涝灾害或疫病来临时,蔬菜农产品与肉禽农产品都会受到其直接影响。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价格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首先,要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相互协同效益。农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应该主动提升自身的实体资产使用效率,从成本节约角度来有效增加销售总量目标,形成互补效应。虽然说互补效应是非常具有经济价值的,但也要注意它易于被其它企业所模仿,让企业自身失去核心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应该在农产品供应与流通方面突出隐形资产作用,即发挥本企业独有的资源及技术优势,让其成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源动力,进而让其它企业所无法模仿复制,确保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相互协同效应。其次,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满足农产品供求关系,围绕市场探清农产品价格波动现象本质原因,并寻求价格稳定方法,避免由于其价格风险过大而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危害。因为它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民及居民生活收入支出,一方面也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所以应该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及物价,确保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价格风险的波动趋势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经济在社会中地位非常关键,这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是社会安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据我国农业部及商务部近五年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尽管不断经历重大自然灾害、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实际上其价格波动于供求环境在本质上并未发生过多改变,供需量基本维持平衡稳定状态,且略有盈余.在我国,农产品是国民日常需求中占比重最大的消费品,也是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有效管理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满足多方需求,稳定社会金融经济整体健康稳定有序运转,促进国家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我国农业部与商务部在过去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在鲜水产、鲜蛋、鲜奶、粮食方面价格波动变化不大,鲜肉、蔬菜与水果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且它们的年增长量趋势也更加明显,呈现典型的价格周期性波动。这不但是因为水果、蔬菜与鲜肉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也因为国民普遍对这3种农产品的需求导致生产性更为突出,以下给出2011年~2015年度我国粮食与鲜肉两种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曲线图。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优化途径

1.基于订单融资封闭流转制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融资呈现特殊的抵押融资模式,考虑到其订单契约是无法交易的,所以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需要通过订单金融融资的方式来实现信用贷款目的。考虑到农产品的自利性适应因素诱惑极大,有可能导致经销商违约,造成农产品流通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要巧妙利用农产品现代化电子批发市场,对其进行有效的市场监控融资行为,主要来说本文给出两种金融融资资金封闭流转制度做法。首先,可以采用“一单一贷”做法,该做法通过某个订单来实现一次金融机构融资,但它并不能在同一个金融机构或不同金融机构实现两次或以上次数的融资。所以为此应该首先从电子批发市场发出公告,并与其签约合作协议,通过银行来提供订单融资,以便于直接从电子批发市场获取直接信息与融资申请贷前风险评估报告。对现代农产品流通而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相关制度安排是有必要的,即“一单一贷”技术,因为它能够大幅度提升金融机构的贷前风险评估效率,使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波动降低,确保市场农产品价格稳定,降低供应链大风险概率发生的可能性。其次是“回款锁定”,该做法通过融资者质押订单所涉及的一切农产品,在产品交割以后再获取现金,但现金并非进入融资者所存取交易账户,而是进入只能存入不能提取的保证金账户。这种做法的原因就在于电子批发市场必须用融资者的资金进行金融机构还款付息,然后再将剩余资金汇入融资者交易账户。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保险机制,它能够几乎完全杜绝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的扩大,逐渐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协同风险管理效率。

2.基于不守信惩罚制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与一般独立组织不同,它的内部行政约束手段与制度不够充分,许多契约也不够完备。所以应该根据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分散且经营规模小的特点来构建基于不守信惩罚制度的风险管理机制,强制提高交易流通信任制度,确保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种契约的正确顺利履行。

五、总结

从2003年~2015年间的农贸市场价格指数描述统计就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方差高达8.34400,而肉类产品的波动方差为8.683346,相比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更剧烈。它们都严重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供应链金融稳定运行,最终导致供应链利益分配与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频发。所以,政府目前应该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力度,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市场主导角色出现,主动参与农产品生产行业流通交易活动,做好规则制定者与服务者之间的角色转变,同时在制度、税收、财政与信息方面给予农产品供应链以足够、可靠的后盾支持。

作者:陈启瑾 单位: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189-191.

[2]黄寒.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机理探索[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30-31.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8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supplies which in relation to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Whether it can supply in time, not only in relation to the level of social public life and improve,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supply and price change, even in relation to the farmers and related to industry personnel income problem.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y chain of Xinghe county potato, it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joint inventory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Xinghe county in potato supply chain as example, puts forward the premise condition of Xinghe county potato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inventory joint inventory management model of supplier.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Xinghe county potato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inventory JMI supplier benefits, consider the joint inventory management model the inventory supplier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potato supply chain and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reduce the storage cost, increase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joint inventory management

1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1.1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

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中,一方面广泛存在着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小农户生产,另一面也有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专业化生产。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也有与之相对应的二元结构形式: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和现代农产品供应链。

1.1.1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户经营的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的农产品供应链。在这种传统供应链模式中,是由产供销所自发形成的物流链,这种供应链没有统一的协调管理,很不稳定的。对农户的生产过程也无法进行监控。容易导致问题食品进入流通。

1.1.2 现代农产品供应链

所谓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就是以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渠道体系、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管等体系进行重塑,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各环节的反应速度,进而实现农户、企业、中间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无缝对接,并最终完成农产品价值增值、农民增收和消费者满意的目标(如图1所示)。

1.2 兴和县马铃薯供应链发展现状

1.2.1 兴和县简介

兴和县包含5镇4乡,161个村委会,8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2万人,总面积3 5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万亩,土地资源充足,农作物主要以马铃薯为主。目前,兴和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5万亩,种植时间为5月前后,种植周期100天左右,一年一季,总产量约9亿斤。其中8亿斤商品薯,商品薯中约有1亿斤内销,1亿斤留种,其他全部外销。大型马铃薯喷灌圈260套,喷灌面积约13万亩,滴灌面积约7.5万亩。鲜薯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大中城市。

1.2.2 兴和县马铃薯供应链发展现状

(1)供应链结构不完整

目前,兴和县马铃薯种植已经初步实现规模化,但种植仍然以个人为主;虽然成立了很多合作社和公司,但大多空有其名。交易方式均为农民自己跑销路,采取地头交易的形式,不能形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流通过程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2)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

兴和县虽地理位置优越,但信息系统却异常落后,缺乏有效的农产品信息采集、整理和的系统。农户及下游节点企业的信息大多来自政府的官方网站,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不能确切了解市场,把握市场,经营环节信息滞后、失真现象严重。

(3)供应链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供应链的不完整性,使得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缺乏协同效应,且组织化程度低,组织形式单一,信息滞后,交易方式落后,组织之间缺乏合作。因此,马铃薯供应链标准化体系未能有效建立,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滞后,政府在这方面缺乏整体统筹与宏观规划,因而极大地弱化了马铃薯供应链服务体系的发挥。

(4)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欠缺

由于兴和县马铃薯供应链的各参与主体之间大多为“一次性买卖”,交易方式为农民自己跑销路,采取地头交易的形式。在交易的各个环节中,各主体仅考虑自身的利益,缺乏从长远利益来考虑相互的关系,缺少交易过程的监督和监管。地头交易结束后马铃薯的用途和走向都无迹可寻,不利于质量安全问题的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追溯。因此,供应链管理体系难以形成。

2 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是建立在供应链伙伴关系基础上的库存管理策略。它在机制上更加重视库存风险和利益在供需双方之间的共担与共享。与供应商管理库存相比较,它可以更好地预防和规避牛鞭效应,以及需求方的需求不能满足的风险。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是需求方通过向供应方支付定金、或预付货款、或提供保证金等形式,获得预定的某个时间的一定数量的货物所有权。但该批货物在当前并没有实际交付需求方,而是存放于供应方,由供应方负责管理。根据双方约定,或者需求方按照约定的提前期提出交付请求时,由供应商按照需求方的需求计划进行补给,并承担货物交付前和交付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数量、交付期等风险。因此,这种实现形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所有权转移为基础的供应链委托,体现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的相对分离。

3 实施货存供方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

3.1 构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组织体系

3.1.1 发展专业农业合作社

兴和县目前已成立了几家农业合作社,但大多都是形同虚设,真正运营的且运营效率高的几乎没有。因此,要想实施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策略应完善已有的农业合作社,发展新的农业合作社。通过这些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建立,使马铃薯产销实现真正的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加快兴和县马铃薯品牌的形成。

3.1.2 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

兴和县马铃薯工业加工多限于加工粗制淀粉,制作粉丝、粉条等,不仅数量少,且加工深度不够,经济效益不高。目前兴和县内只有一家加工企业,且濒临倒闭的边缘。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生产基地和农户,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稳定的马铃薯供应链,引导相同业态或经营内容相近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合作等方式进行资产与业务重组,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业务,带动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3.2 构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服务体系

3.2.1 统一化、标准化种植

鼓励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并完善专业农业合作社,使马铃薯产销实现真正的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实现生产规模化,加快兴和县马铃薯品牌的形成。

3.2.2 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扩大销售市场

建立马铃薯蔬菜物流中心,给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公平的交易环境,并且可以使交易双方充分了解市场信息。通过建立马铃薯蔬菜物流中心,不仅提供了一个市场交易平台,而且还可以吸引外地客商,带来更多市场。并且物流中心可以为加工企业与市场、政府、农民和相关行业的沟通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服务,促进物流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2.3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具有独特自然属性的马铃薯等农产品而言,其物流活动对信息管理技术的依赖性更高。可以依托物流中心,在物流中心建立兴和县马铃薯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交换、新闻、技术指导、信息查询、电子交易、行业管理、异地链接、论坛交流等功能。使条形码、EDI、GPS、RFID等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各环节能得到充分应用,实现马铃薯等农产品流通过程的有效跟踪和可追溯性。

3.2.4 建立相关制度

一是双方应当建立合作契约机制,共同遵循合作原则、互惠双赢原则、协商一致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同时应当尽可能采用物流信息技术,使供应链运行信息即时共享、稳定协调。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强化合作关系。重点是建立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保证农户能在合作当中获得可观的收益。

3.3 构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安全体系

一是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议加强技术监督和质量控制,建立供应商管理库存体系、分拣认证管理体系、产地追溯体系,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供应链风险防范体系。在马铃薯重点产区,推广马铃薯政策性保险,将设施生产、集约化育苗和规模种植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意识和积极性,逐步全面实施商品马铃薯生产的政策性保险。建立马铃薯风险调节基金和灾害补偿制度,用于灾后恢复生产、马铃薯调运、稳定市场,保护马铃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4 实施货存供方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优越性

4.1 完善马铃薯产业的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实施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需要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结成合作联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共同分担风险, 避免出现需求预测扭曲现象而产生“牛鞭效应”,体现了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思想。这不仅使马铃薯产业供应链得到完善,并且通过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兼顾与平衡,使得供应链运作体系达到可持续发展。

4.2 整合需求,提升仓储的经济型

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马铃薯供应链的发展密切相关。马铃薯的运输和仓储是整条供应链物流的关键环节,其中能耗成本是非常巨大的。目前,兴和县建设的储窖大小共有500座左右,却几乎不会使用到。由于农户对市场把握的不准确性,储存后的马铃薯不但价格不会上涨,有时连成本都不够。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模式能整合分散的需求, 由物流中心进行统一配送,合理使用储窖,降低储窖的闲置时间,实现订单的经济型。

4.3 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供应商的库存成本

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是对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的发展,使供需双方责任与权利更加平衡,避免了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环境下供应商不确定风险单方面放大现象。供应商通过与下游企业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通过各级需求、存货持有量等关键数据的透明化与实时化传递,可共同协商制定库存决策,有效降低需求不确定性等所带来的积货、缺货、坏货等成本损失,消除需求变异现象。

4.4 实现供需双方的战略联盟

在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下,为了平衡供需双方的权利与责任,促进订单制生产的实现,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合作协议,确定双方的合作原则、规则、作业流程、争议解决机制等方面事项;共同组建订单制生产协作团队,处理计划与协调、订单与补给、现场管理、持续改善等问题;考虑供需双方的情况以及安全补给能力。通过协商形成共同的共赢远景,明确各自的责任,统一思想,形成一致的目标,实现供需双方战略联盟。

5 总 结

总之,货存供方联合库存管理是对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的发展,使供需双方责任与权利更加平衡,避免了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环境下供应商不确定风险单方面放大现象,因此是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的一种联合库存管理策略。兴和县马铃薯产业实施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合理使用配置资源,更能加快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王晓歌. 浅析农产品库存管理策略[J]. 价值工程,2014(3):20-22.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9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10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11

2004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聚焦“三农”问题,只有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才有保障,才能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引入农产品物流,并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进而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农产品供应链链条长,流通环节多,各结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2009年8月7日总理“感知中国”理念的提出[1],“物联网”一时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也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带来了契机,使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管理成为可能。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也代表了未来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

目前,对于物联网的研究,国内外还都处于起步阶段,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物联网的概念、特征、体系架构和系统模型等方面还缺乏统一的界定。但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外对物联网研究的高度重视,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物联网必将成为新一轮信息产业浪潮[3]。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必将为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信息化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进而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4]。因此,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基本思想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概念。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 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并受到国内外政府、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发展物联网在世界各国掀起了热潮。

进入21世纪,美国非常重视物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物联网的研究已进入了美国政府层面,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110亿美元投入智慧电网,190亿美元投入智慧医疗。欧洲在信息化发展中也不甘落后,2009年6月18日,欧盟委员会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系统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计划;为了物联网标准化研究,欧洲RFID(Radio Frequency Idenification)研究项目组更名为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日本IT战略本部在2009年7月提出的I-Japan战略中也强化了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2009年10月,韩通信委员会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物联网市场被确定为新的增长动力。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加快了物联网发展步伐[5]。

物联网在国内也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总理在2009年考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理念之后,开启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新纪元,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在积极地开展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我国物联网的产业实力得到不断提升。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发展,信息产业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新一轮信息产业浪潮的“物联网”,是指将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纳米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通过接入网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一个智能网络。相对于“互联网”实现的人与人交流,“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换,所有物体都可以通过物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万物的连接就形成了物联网。

2 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渠道商、消费者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沿着农户、加工企业、物流中心、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国外,用“种子-食品”来比喻农产品供应链,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也被形象的比喻成“田头-餐桌”[6]。

由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各结点信息不通畅使得广大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农产品有的生产过量而有的供应不足,造成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信息不通畅,还使得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所涉及的各环节成本被无形中加大。所以,必须重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关键作用,将物联网运用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管理成为可能。

2.1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通过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对温湿度、土壤pH值、风力、光照等农产品生产现场的环境进行检测,收集农产品生产现场的环境信息,进而对收集到的相关环境参数进行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专家在线指导等,确保农作物有最适宜的生产环境,从而获得高产量、高品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精准化种植、智能化管理。

2002 年,美国英特尔公司率先在俄勒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葡萄园,将无线传感器节点布放在葡萄园内,对园中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及养分含量等作物生长条件进行实时监控。2010年 5月 31日,湖南郴州烟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施数据采集,并进行智能分析与联动控制,使烟草生长的各项环境指标得到及时满足,实现精准生产[7];2011年8月20日,以“智慧农业”为核心的苏州稼泰丰农业科技示范园正式启动,预计5年内建成,计划投资6亿元;2012年9月28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建宁智慧农业园区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组审批,3年内拟投资2.6亿元打造福建首个“智慧农业园区”。预计不久,通过操作“手机终端”等就可浇水施肥的高科技农业将成为现实。

2.2 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农产品通过加工可以提高其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因此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工作环境要求的提高,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生产安全成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设备链接到电脑上,通过电脑终端下达生产指令,每台设备按照指令完成生产任务,有效控制每个生产环节,大量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加工成本。食品安监部门也可以通过物联网有效检测农产品加工过程。在农产品加工厂安装相关传感器检测装置,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农产品加工过程的实时监控,确保农产品加工安全。

2.3 在农产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应用到农产品仓储管理中,可以实现农产品仓储的智能化[8]。通过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对仓库的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进行检测,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确保农产品保管所需的最适宜环境。

当贴有RFID标签的农产品进出仓库时,在入口处被阅读器自动识读,RFID标签中包含的入库农产品的各项信息被传输到数据中心,通过信息分析对农产品分配相应的仓位,将农产品放到正确的仓位上,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产品入库、在库、出库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更新库存数量,确保出入库的准确性,实现农产品仓储的智能化。

2.4 在农产品运输配送中的应用

农产品离开始发地后,通过RFID读写器、传感器、GPS装置、无线通讯装置等物联网相关设备,可以实现对运输车内的温湿度控制,降低农产品的在途损失。当农产品车辆在途发生意外时可以自动报警,管理者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接收报警信息并及时处理。通过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及时了解车辆信息,对车辆实时调度,提高车辆的实载率,降低运输成本。在配送阶段,贴有RFID标签的农产品通过自动分拣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分拣。将所有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运输配送车辆都纳入物联网,对农产品运输配送过程实时监控,随时了解农产品状态,实现对农产品运输配送的可视化管理。

2.5 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应用

贴有电子标签的农产品包含了生产、包装、储存、运输、配送等信息。通过生产日期、储存方法、保质期等产品信息,可以实现农产品在保鲜、有效期等方面的实施监控,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损耗。智能货架上的农产品一旦被消费者取走,会被自动识别,当数量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就会有相应的补货提示。在销售结帐时,读写器可以将带有标签的货物一次性扫描,减少顾客排队结账时间,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进而降低农产品销售成本。

3 结论

物联网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的精准生产。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物联网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所面临的各项问题也将被一一解决,物联网的应用将成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杨琰军.物联网在兵团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9:128-132.

[2] 徐建鹏,周鹿扬,张淑静.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2):66,77.

[3] 杨永志,高建华.试论物联网及其在我国的科学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6-49.

[4] 李建伟.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10-12.

[5] 刘 强,崔 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1-4,10.

[6] 杨维霞.农产品供应链信任风险及其规避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4:112-114, 118.

[7] 王婷婷.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12,10:81-83.

[8] 尚明华,黎香兰,王风云.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在设施农业监控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9):13-16.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12

abstract: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es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t causes wide concer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s those research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me,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e-commerce,etc. it also discuss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moral hazard,interest distribution,information flow and logistics,distribution system,etc.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 ;e-commerce

一、引言

在20世纪50年代物流研究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90年代以来成为研究实践的热点。hau l.lee(1992,1995)、stevens(1993)、evens(1994)、harrision(1996)、phillip(1996)、wjndell(1995)等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涉及不同范围的供应链定义。houlihan(1985)、jones(1984)、sterens(1984)、slott和west brook(1991)、lee和billingfon(1993)、lamming(1996)等认为供应链是物品从供应商向下流动到客户,而信息向着两个方面流动的一个由供应者、制造者、分销者、零售商和客户构成的系统。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士华、林勇(2003)给出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研究危急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的。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源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尚存在混乱,相互之间存在着包容关系而没有澄清和理顺,以至我们无法用适当的标准对其进行命名并定义。国外与此研究领域相关描述主要有“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ri-supply chain”和“agro-supply chain”,以及昆士兰大学peter nicholas教授使用“agribusiness supply chain”和华盛顿州立大学kenneth cassavant使用“food and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s”的表述,上述表述在国内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译法。国内与此研究领域使用较多的名称有“农业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食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为了生产销售共同产品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组织系统(孙剑,李崇光,2006),它类似一种超级组织(w.stern,1996),它包括交换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交换的推动器(e.pelton,2002).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johnson,hofman,2004)。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

根据国外农产品供应链成功运作和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国内外研究者和农业管理者均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可以改变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个主体之间链接不紧密的关系,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工业化程度,是农产品经营者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解决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所涉及的效率与竞争力问题、公共健康与生物安全问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使我国的“三农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现如今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美国、欧盟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冷志杰(2006)指出国际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一般被用来在最低成本下改进农产品质量,同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检验质量管理的有效渠道,更多地被用于战略、战术和可操作的供应链规划、供应链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等。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 council)、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iama)、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农业大学及农业链能力(acc)中心都在致力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他们对农业供应链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会员中分享经验和成果,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政府和农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晚。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有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理念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其研究仅局限于对整个或部分供应链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问题,给出政策阶段,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供应链的方法论。因此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领域等待开发。不仅需要新的理论研究来支撑,还需要研究者进行较多的实证定量研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现存组织模式、合作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笔者将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内涵、主题、结构、要素、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主体的不同特性,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蔬菜供应链、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非散装谷物等)及畜产品供应链(乳品、猪肉等)等领域。农产品供应链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各环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主题的研究,宏观方面的研究有政府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宏观调控,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罚等。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上主题关系的研究有:合作激励模型构建、投入信任理论分析、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和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等问题。孙剑、李崇光(2006)指出,农产品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效率阶段、质量阶段、快速反应阶段。效率阶段存在于以生产为中心的供给经济时代,主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经营成本、提高效率获得竞争优势;质量阶段发生在农产品逐渐由供给经济时代向需求经济时代的过渡,这一时期市场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在农产品需求经济时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偏好变化迅速,对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产品特色等要求更严格。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日益呈现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冷链配送和可追溯性系统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为研究主题。方昕是我国生鲜供应链初始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指出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集团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一个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生鲜供应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黄祖辉、鲁柏祥(2005)等从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素入手,指出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不能仅依据一般的现代物流管理思想与时间,而要考虑产品特性、技术支持、营销与竞争、组织成熟度、公共政策诸因素。蒋侃(2006)以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围绕核心企业组织供应链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建立协调的利益一体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韩美贵、周应堂(2007)指出生鲜农产品具有特殊的品质特性,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供应过程中都有导致污染和不安全的因素存在。通过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题,以生产基地为组织载体,以生鲜超市和综合超市为销售载体,加强流通环节的物流管理,可以促进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

国内以生鲜农产品为主题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黄祖辉、傅新红关于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研究,黄祖辉构筑了生鲜蔬菜链形成的物流主题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的二维空间理论模型;卢凤君、孙世民自2000年来一直致力于大中城市高档猪肉供应链构建的研究,他们指出构建以规模养猪场生猪供应商、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为猪肉制造商、超市和专卖店为销售商、中高收入的理性消费者为最终用户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提高我国猪肉质量的最终途径;除此之外,还有陈易一关于乳品供应链、徐晔关于水果产业链管理等研究。

(二) 农产品供应链现存组织模式的研究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有别于制造业供应链的特殊性,主要是源物质和产品自身的生物性、物流控制的管理的高难度性、主体构成的复杂性、时间竞争的局限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等。农产品加工业的日益深入引发了农业的深化改造,加之农产品供应链特殊的市场需求,这将促使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已较为成熟,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探讨和摸索。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加快“农改超”进城,以城市连锁超市或大型仓储为主要消费地点,提供安全、快捷、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张雨、吴俊丽(2004)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出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组织和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三种比较成功的食品供应组织模式。谭涛、朱毅华(2004)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动因出发,提出了我国现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两种主要的供应链整合模式,营造了一个符合当今转轨经济和开放经济环境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运作约束机制的有效的组织模式。李晓明(2006)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还是应以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为核心,即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邓俊森、戴蓬军(2006)基于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损耗大、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流通主体混杂等现状,提出了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和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杨为民(2007)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是农业生产松散性的再造,更是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三) 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的研究

市场拉动因素对未来农业产生的影响,促进了对可追溯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可追溯性是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一个预防性策略,确保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实现能够检测和组织食品安全危险、保留新鲜食品卫生及特性的认证和诊断测试,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欧盟管理法规no.178 (2002)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2002年6月28日,日木农林水产省正式决定将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推广到牡鲡等水产养殖产业,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可以通过商品包装获取品种、产地以及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相关信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必须向fda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樊红平、冯忠泽(2006)指出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袁康来、杨亦民(2006)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上实施可追溯的技术可分为可追溯技术和追踪技术,产品及供应链活动的准确、及时的可追溯性已成为影响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因素。胡定寰(2007)指出严格意义上需要对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流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基础之上的。超市的发展为我国生产安全农产品创造了条件,超市内的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保存和有效使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所有信息资料。

(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

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障碍由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滞后及不对称和交易手段的单一,使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gimnez and ventura(2003)提出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依托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工具体系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供应链整体向着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进行外部整合,以形成供应链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邓俊森、戴蓬军(2006)通过对行业协会信息服务职能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认为我国应建立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第三方组织,构建信息平台来协调各环节信息与利益,保障信息畅通、利益均衡和食品安全。员巧云(2006)讨论了涉农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性质及其信息的有效和标准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控制模式,强调对信息流的管理是涉农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袁康来、杨亦民(2006)提出了产业结构、产品复杂性和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性是影响农业综合企业及其供应链向b2b电子商务转换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从产业结构、市场和产品专长、住址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供应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成功策略。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才刚起步不久,还没有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不管是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还是管理理念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呈现这样一些特点:(1)农产品生产市场主体比较分散,以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为主,市场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2)我国缺乏实力雄厚的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组织困难;(3)物流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加剧了物流的不畅通;(4)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从重视组织体系的支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等方面,从而完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国内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经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有借鉴价值的成果,这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性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设计和协调等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在深度上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但确实能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已有的研究文献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为现象描述比较多,深入的定量分析比较少等,如果对农产品供应链经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可能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通过上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薄弱,相关的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没有拓展到农村,系统介绍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经验较少。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电子商务融合农产品供应链配送系统的设计,将是未来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展望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及牛鞭效应的存在,会引起大量的不确定和道德风险,并影响最优委托权的安排。而目前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如何最小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是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焦点。运用利益分配机制模型,指出供应链各参与主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取决于供应链中的利润是否有效配置,而努力程度与能力水平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农产品供应链的系统效能,来自于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真诚协作。由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任何合作伙伴都不会为了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伙伴合作的最强大动力。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实现合作伙伴间合理的分配收益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与运作成功的关键。

在全球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逐年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和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将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将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变得更加畅通,它不仅将增大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效益,还能使单个农产品企业借助庞大供应链的整合优势,在竞争中更主动、更有发言权。同时将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我国农产品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实践有所发展,但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极少有文献对农产品物流配送做出专门的深入研究。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与此同时,物流配送系统设计早已成为物流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何运用已有的配送系统设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设计出高效的农产品配送系统,也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美贵,周应堂.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86-3689.

[3] 朱小平.农业供应链中影响b2b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j].物流技术,2007(5):84-86.

[4] 凌宁波,朱锋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91-94.

[5] 张莉.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j].管理宝鉴,2004( 11):45-46.

[6] 李军民,朱有志.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2:54-57.

[7] 黄祖辉,鲁柏祥.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8] 季绍波,曲刚.国内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主题及方法述评[j].运作管理,2006(9):59-61.

[9]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j].远程交易专刊:15-19.

[10]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7(7):33-35.

[11]胡定寰.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强化食品安全[j].专题论述,2007(3):8-9.

[12]樊红平,冯忠泽.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 4):63-65.

[13]袁康来,杨亦民.农业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研究[j].物流科技,2007,29( 4):121-123.

[14]白云峰,陆昌华.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 14):36.

[15]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营有道:183-185.

[16]王凯.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7]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24-27.

[18]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论文,2004:24-36.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篇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农产品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状况给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影响到了我国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农业现代化、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规范和净化农产品采购市场,保证市场上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正常供应,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

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加快,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用户的管理行为日趋复杂,对农产品安全与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为满足日益变化的个性化需求、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很多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积极地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注重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 先进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4年,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企业管理已经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转向了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管理,竞争也由低层次的价格战转向了高层次的战略选择和实施的竞争。一些先进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像VMI、JMI、CPFR等,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1.2 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机制逐步加强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的合作机制逐步增强。其重要原因是不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此外,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连接机制上,逐步形成按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实施办法,贸工商一条链管到底,以销促产的机制。

1.3 物流管理逐步完善

物流环节是生鲜农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的销费特征,强调新鲜和及时,其生鲜农产品的采购特点是数量少频率高,使得相应的物流技术特别是保鲜技术要求先进,而且管理精细化,近年来,先进的物流技术、管理逐步被引进并加以实施。

1.4 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

2014年,随着我国对农产品中的供应链管理观念的增强,相应的信息支撑体系得到逐步的建立。信息支撑体系最重要的特点是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心和信息平台。不仅企业内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而且可实行对外Web 站点,客户通过浏览器能与服务器进行通信,提供动态的信息交互和信息服务。

2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农产品质量问题,屡见于媒体网络,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显示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完善性。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通不畅,信息支撑技术应用不足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比较缓慢,造成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不对称,使得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生产加工成本等无形中被加大。一是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致使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系起来的网络,生产者不了解消费者需求,产品质量难以提高。

2.2 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漏洞较多,安全体系不够完善

农产品供应链链条长,参与者多,不可控因素多,每个环节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农产品的最终质量。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够完善健全,参与者也只是考虑自身的利益,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存在严重脱节,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和规范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准。

2.3 农产品物流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过程中损耗严重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采用自营方式,第三方物流组织还不多;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是主要的物流形式,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为主,农产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保鲜技术缺乏,农产品损耗大。很多企业因缺乏专业化运作意识,加上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使得农产品流通中损耗量大,造成社会资源大量浪费。

2.4 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实力弱,供应链组织困难

我国农业核心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不大,因此还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新构建供应链。虽然中国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世界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在市场的影响力、产品质量以及客户服务上尚有较大差距。且加工企业对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与价格接受能力的信息了解不够,使得产品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造成产品积压、库存周转率低、库存占用资金量大。

3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

3.1 大力发展核心企业,促进供应链主体间的互相协作

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培育农产品核心企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重点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和管理组织能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配送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来建立农产品供应链,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龙头作用,有效衔接农产品供应链节点的各组织,进行策略的制定、推行和协调工作。

3.2 改善物流基础设施,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能力

新鲜是生鲜农产品的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构建基础设施设备标准化体系,进一步规划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仓储设施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此外,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使用自己的物流服务设施设备为买卖双方企业提供现代物流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3.3 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

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在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的有效传递,提高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各环节的便捷沟通。同时,农产品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市场监管机构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等信息平台,对农产品加工过程、市场准入、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监控,并可以从信息平台上农产品最新的国际、国内标准来指导生产。

3.4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产品供应链安全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监管,从源头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统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同时,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问题的追溯强化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责任,以保障农产品具有良好的质量水平。

3.5 协调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利益,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供应链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首先,市场要为农户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便捷的程序,提供本土化的生产意见,逐步引导其供应链思想的形成;其次,要为加工厂家提供市场信息,联系供应商,加强加工厂家与供应商的进一步联系。此外,我国应借鉴国外优秀的物流管理经验,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物流人才,提高整体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注重对新技术的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耀燕.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和建议[J].企业导报,2013(9):31-32.

[2]刘聘,谢铁军.随机产出与需求下的农产品供应链协调[J].物流技术,2013(7):281-28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