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技术培训实用13篇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起始点,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时”教育思想,其实就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做了教育的终极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也日益提高,更希望技工院校毕业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对现有的生产工艺、工作流程以及设计方案做出一定的改革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训教学在技工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有些教师的教育思想较为传统,对实训教学不是十分重视,未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以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浅谈如何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调整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是工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应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制造工艺流程、仪器设备以及检测方法,能够在遵守电子技术文件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成电子产品的制作、焊接以及检测等工作,拥有一定的电子技术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积极地寻找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在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培B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整体设计是对小型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进行模拟,设置出元件测试、装配、焊接以及调试四个工位,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标准。实训教学中每一个小组中的成员应当在2~3人,为了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实训达到教学目标,在实训教学开展之前需要编制出具体的实训进度表,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行轮换制度,使每一位同学的具体工作都在实训进度表格上有所体现,也便于对学生的实训效果做出评价。

在教学实训中是将项目制作当做核心工作,依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提出具体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灵活地选用分层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二、优化调整考核方法,凸显创新能力评价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中应当遵循的目标是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在考核工作过程中需要做到既考核知识也考核能力,以便于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考核工作中,检测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重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多样化的性格,对学生做出的评价要以激励学生提升创新能力作为目的。针对某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应当灵活地对其实训时间进行安排,适当地开展基本技能方面的考核工作,使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创新设计,在实训中培养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就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教学实训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将创新思想稳固在学生的脑海中,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创新工作,展现自身的创新思想、技能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华东,陈小林,吴年祥等.电子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科技院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卢超,蒋媛,卢进军等.基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廊坊师范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2

作者简介:高金枝(1986-),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应用;刘力(1953-),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应用。

1电子书包教学现状

(1)国外现状。

2000年初,新加坡教育部门就开始在一些中小学校推广“电子书包”,新加坡是最早试行“电子书包”的国家。2001年4月,马来西亚教育部在吉隆坡及其周边地区200所中小学试验性推广电子书包,登嘉楼州政府也将开始向州内324所小学的2.5万名五年级学生免费提供电子课本,以此取代现有的纸质课本。2003年,香港有10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的试验,开始向全港1 000多所中小学推广。2009年6月,美国加州计划分阶段让州立的各级学校舍弃传统纸质课本,转而让学生使用电子书包。韩国也在2012年让学生放弃纸制书本,以电子书包取而代之。

(2)国内现状。

2001年,北京伯通科技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通过了教育部的认证,并在北京市20所学校内率先进行试用。2002年,台湾就有比较完整的“电子书包”计划,同时展开了数字化的科技计划,成立了电子书包发展促进会并推广电子书包的教学实际应用,先后有大批的中小学校陆续加入电子书包试行行列。2003年,香港10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试验开始向全港千余所小学正式推广。同年,上海金山区金棠小学开始使用电子书包代替传统书本教材。

2010年,宁波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开始试行“电子书包”教学计划。2012年4月,唐山荆各庄小学用电子书包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经过两年的电子书包实验,教师和学生同时得到提升,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教学改革。2012年12月,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云技术班”正式开课。

2013年4月,福田区教育局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等活动,实施全区中小学WiFi全覆盖,将使用“电子书包”的试点学校增至18所。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电子书包教学的实验,像上海、北京、南京、深圳等城市的许多学校都在使用电子书包教学,还有很多城市在实验阶段。电子书包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若想有效地进行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是必须的。

2基于电子书包教学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构成

基于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学中要实现教师端与学生端的有效连接以及与外部网络的连接,还需要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脑、电子白板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开发和创造教学资源。以下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分为硬件使用能力和软件使用能力两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1)硬件使用能力。

利用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例如电脑、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教学过程中电子书包作为教材和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工具,电子书包承载了各学科知识、练习题库以及工具书等数字化教学资料,教师必须能够使用电子书包的各个功能,来辅助上课、布置作业、检查作业以及与家长沟通。教师需要培训的是电子书包的使用技术,以及能够支撑电子书包教学的其它信息技术能力。

(2)软件使用能力。

电子书包教学是借助电子书包应用其承载的一些教学软件来实现新形式的教学,电子书包教学软件分教学环境软件如电子教室系统、辅助教学软件如PowerPoint、电子词典以及教学游戏软件如拼音打字练习等软件。

教师在利用电子书包上课时必须使用这些软件,若想有效实施电子书包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应用电子教学软件,并且在网络中能够找寻适合教学的软件。

(3)资源开发。

教师若想自如使用电子书包教学,必须熟练应用这些软件。教师在使用之前必须要有计划地接受培训。教师不但要能够应用这些教学软件,还要能够进行资源开发,以及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利用。

3“三位一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

“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将高校与实验学校联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具体化和有针对性的培训。

3.1“三位一体”模式结构

“三位一体”团队模式,即以高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接受培训的信息技术教师,组成三位一体的培训梯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由高校教师带领、研究生培训、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配合共同完成。

(1)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根据调查访谈情况及教师的实际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制定分层教学方案。分别设置初级班和提高班,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始实施“三位一体”团队培训。

高校教师是整个培训团队的灵魂人物,领导从前期的调研到培训的具体实施,带领团队其他人员展开工作。

(2)研究生。

研究生主要是指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或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在校研究生。在高校教师的指导和领导下,研究生主要负责培训前期的调研分析和“三位一体”培训模式中的具体培训工作,并负责对教师的练习进行指导。

研究生是“三位一体”培训团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配合团队任务进行培训工作。

(3)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指被培训学校负责信息技术教学及设备管理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多变,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科课程的设计者和教授者,同时还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者,新设备与新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者。信息技术教师在“三位一体”新模式中,还是教师课件制作和开发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不但要起到带头作用,还要帮助其他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多媒体化,同时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3.2“三位一体”模式特点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是一个互利互惠的高校与基层学校交流的形式。既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又能够为高校研究团队提供研究的环境。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了解一线电子书包的教学环境,有针对性地在观察中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研究具体化、实际化。

(1)针对性。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具有针对性,体现在对学校的针对性和对教师的针对性。对于学校,团队会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安排培训内容。对于教师,团队的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会根据培训学校的教师的实际水平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的种类有很多,以往信息技术的培训之所以形式大于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是根据培训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目的是使培训效果更加有效。

(2)实时有效性。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的有效性体现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除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过程中还有相应的练习。培训过程中,高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校信息技术教师具体指导教师的练习情况,以达到有效培训的目的,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培训内容。

“三位一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区别于其他形式,就在于团队的构建和培训的切实有效。培训团队打破了以同样的培训内容培训所有教师的形式,“三位一体”培训团队先对教师们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分析情况,再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配合练习,以达到最有效的结果。

(3)可持续性。

“三位一体”团队培训模式具有可持续性。高校与培训学校的合作是可持续性的,培训往往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目的,团队根据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培训期间的接受情况,制定下一步的培训方案。

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数字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对所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不可能面面俱到,进行可持续性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必要的。高校和培训学校建立的合作关系,不但能够使高校建立实验基地,还能使学校获得信息技术培训,这即是“三位一体”培训模式的互利且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4培训效果

根据接受培训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具体、实时的培训内容能让一线教师切实应用在教学工作中。在“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中,经过教师的具体培训指导,培训效果相当好。同时,还可以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进一步网络指导和答疑,甚至再培训。

模式实施的建议是希望学校教师能够真实地提供前期调查的数据,以及反馈出教学中具体存在的问题,以实现预期培训成果的有效实施。

另外,希望“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能够为其它地区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供借鉴,并逐渐构建和营造一种培训文化。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3

一、相关概念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学校提供办公与生产管理场所,与专业服务面向高度匹配的经济实体或企业提供硬件条件与软件资源的实践教学场所。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联盟,使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汇聚、有效配置、整合优化,形成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建专业,为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学校、企业二元融合式“中间站”(见图1),形成三站协同的良性互动。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任职条件,参照行业标准与规范,以使学习者获得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为目标,由职业院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三方协同定制职业技术训练与培训模块,使之与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吻合。各模块分别由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分阶段实施,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仿真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对应职业院校,技能强化训练与技术提升训练模块对应跨企业培训中心,岗位技能训练模块对接企业,形成基于模块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三)电子商务技术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新兴的综合型学科,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基础学科。新编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调整,在计算机类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从信息技术角度定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网络营销与推广、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技能,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专业技术实训、毕业生创业孵化、生产与服务外包等提供模块化训练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跨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二、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电子商务的学科交叉性和宽口径特点,《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通过中美两国人才培养差异比较,分别从教育层次和方向阐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其课程体系设置,既要有统一的共性课程,也要有突出自身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特色课程,形成共性与个性兼备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新举措》提出“两园区三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区与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进行校企交替式学习与训练,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的双向运行机制。《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旨,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项目平台,提出“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起点、专业竞赛为助力、自主创业为突破”的实践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4层次13模块”的设计框架。《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从课程群的角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三创能力 (电子商务运营创意、应用创新和网络商务创业)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以及基于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实践。

上述研究者多是从人才供给侧研究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对需求侧的利益关切不够,研究者试图缩短职业教育人才输送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出校企联合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方法。但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跨学科和跨行业等特点,电商企业能够提供高校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学校教育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停留在订单处理和销售热线等岗位,技术密集程度低,技术含量低,层次水平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始从人才供给侧探索改革路径,发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利益平衡点,通过以资源换资源方式,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引进校园,嵌入行业内训体系和行业岗位认证体系,构建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学校和企业互通,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元互动、协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一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尚属首次。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有效途径是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跨企业中心为平台,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与职业岗位需求吻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培训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共同体,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协同施教模式,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自身发展能力,而且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模块化课程培训和职业化技术训练,获得顶岗的本领、工作的经历、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真正解决当前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机制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吸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精髓,借鉴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创新实践,在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联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发挥区域的产业集聚优势和校企联盟协作优势,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组建政、行、企、校协作联盟,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实施“岗位确定、合同培养”模式,突出“双主体、双身份”等特征,共同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途径,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一董三委”管理体制(见图1),具体负责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行与管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保证企业深度参与和校企双元全程融合,构建基于技能训练贯穿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站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三站互动、阶段轮换”中的中心站是跨企业培训,是校企协作联合体,是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转变的关键环节。

(二)“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运行模式

“三站互动”是指学校站、跨企业培训中心站和企业站相互衔接和关联,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训与生产内容相互关联,是技术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体。

“阶段轮换”是指专业教学分阶段分别在各站组织实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在不同场所完成教学,有些课程内容将在相关场所分段实施,交替轮换,保证课程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所谓“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训教学模式,即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三方是协作共同体,三站各具功能又是统一体,是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站主要进行基础理论教学、验证实验或虚拟仿真实训;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强化和技术提升训练,是生产性实训热身训练,为实习和就业提供技术准备;企业站进行生产实训和企业文化教育。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设计

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从学生的技能培养看,是专业理论与方法检验以及校内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延伸,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即将开展实习和就业而进行的技术与心理准备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便能体验企业文化、积累职场和工作经验。所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体系承载着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接轨企业实践的双重任务。一要有别于学校仿真、验证性实践体系,二要有别于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三要体现电子商务运行规范与管理规程,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实行模块化训练课程模块,纵向(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内容分段衔接,横向按岗位技能结构模块化设计。纵向课程群模块分别依据教学场所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按岗位技能结构分别是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模块,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对应专业学习领域的商务营销能力训练,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对应网络运营平台建设与维护能力训练,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对应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训练。

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活动不是简单的网络商品交易,而是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物流的统一体,必将产生大量的商务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是商务运行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如商品销售量、销售额、销往区域、交易时间等,还存在大量的隐藏信息,如商品订单、商品包装、商品受众等,这些数据信息有利于商品生产企业的科学决策,制定生产与销售策略,促进产品创新设计,尤其是隐藏信息的数据挖掘信息有助于提高商品销售量。

(四)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模式

依据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编制基于“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专业实训教学进程表,实现内容衔接、场所轮换、工学交替,以技术提升为主线,技能训练贯穿各阶段,实训内容体系呈螺旋式进阶,实现三站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第1阶段为第1―2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轮换。在校内实验、实训等场所,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着力训练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岗位认知,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感知职场文化,体验职场氛围,了解行业发展特征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与规范。

第2阶段为第3―4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轮换。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与仿真训练,通过模拟与仿真,理解电子商务核心技术要领和操作流程,然后进入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由职业导师按照现代学徒制进行个性化指导与训练,既解决了技能短板问题,又突出了个性化能力培养与训练。

通过模拟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体验电子商务的商务流程和技术特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做中学”,学会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独立策划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综合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和各种经济管理理论,提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编制电子商务的商业计划书。

第3阶段为第5―6学期,教学场所主要是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主要进行临岗前的技术强化训练以及岗位适应性认知和训练,以项目为载体的实战性训练,通过组建项目团队,策划项目方案,编制项目实施进程表等对学生进行项目集训,侧重培养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团队协调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技术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培训。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负责接纳专业学生实习,侧重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为实习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编制实习计划、落实实习任务,完成实习期考核与评价。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建设是高职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平衡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利益关切,形成学校、企业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良性互动协作机制,建立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训练体系,协同施教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快速了解企业文化,积累职场经验,从技术和心理上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从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卢淑静,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0(1):189-192.

[2]李平.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255-259.

[3]陈晴光.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7-159.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4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学校提供办公与生产管理场所,与专业服务面向高度匹配的经济实体或企业提供硬件条件与软件资源的实践教学场所。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联盟,使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汇聚、有效配置、整合优化,形成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建专业,为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学校、企业二元融合式“中间站”(见图1),形成三站协同的良性互动。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任职条件,参照行业标准与规范,以使学习者获得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为目标,由职业院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三方协同定制职业技术训练与培训模块,使之与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吻合。各模块分别由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分阶段实施,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仿真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对应职业院校,技能强化训练与技术提升训练模块对应跨企业培训中心,岗位技能训练模块对接企业,形成基于模块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三)电子商务技术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新兴的综合型学科,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基础学科。新编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调整,在计算机类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从信息技术角度定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网络营销与推广、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技能,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专业技术实训、毕业生创业孵化、生产与服务外包等提供模块化训练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跨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二、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电子商务的学科交叉性和宽口径特点,《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通过中美两国人才培养差异比较,分别从教育层次和方向阐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其课程体系设置,既要有统一的共性课程,也要有突出自身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特色课程,形成共性与个性兼备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新举措》提出“两园区三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区与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进行校企交替式学习与训练,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的双向运行机制。《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旨,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项目平台,提出“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起点、专业竞赛为助力、自主创业为突破”的实践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4层次13模块”的设计框架。《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从课程群的角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三创能力 (电子商务运营创意、应用创新和网络商务创业)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以及基于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实践。

上述研究者多是从人才供给侧研究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对需求侧的利益关切不够,研究者试图缩短职业教育人才输送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出校企联合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方法。但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跨学科和跨行业等特点,电商企业能够提供高校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学校教育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停留在订单处理和销售热线等岗位,技术密集程度低,技术含量低,层次水平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始从人才供给侧探索改革路径,发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利益平衡点,通过以资源换资源方式,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引进校园,嵌入行业内训体系和行业岗位认证体系,构建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学校和企业互通,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元互动、协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一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尚属首次。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有效途径是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跨企业中心为平台,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与职业岗位需求吻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培训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共同体,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协同施教模式,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自身发展能力,而且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模块化课程培训和职业化技术训练,获得顶岗的本领、工作的经历、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真正解决当前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机制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吸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精髓,借鉴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创新实践,在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联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发挥区域的产业集聚优势和校企联盟协作优势,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组建政、行、企、校协作联盟,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实施“岗位确定、合同培养”模式,突出“双主体、双身份”等特征,共同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途径,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一董三委”管理体制(见图1),具体负责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行与管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保证企业深度参与和校企双元全程融合,构建基于技能训练贯穿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站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三站互动、阶段轮换”中的中心站是跨企业培训,是校企协作联合体,是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转变的关键环节。

(二)“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运行模式

“三站互动”是指学校站、跨企业培训中心站和企业站相互衔接和关联,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训与生产内容相互关联,是技术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体。

“阶段轮换”是指专业教学分阶段分别在各站组织实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在不同场所完成教学,有些课程内容将在相关场所分段实施,交替轮换,保证课程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所谓“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训教学模式,即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三方是协作共同体,三站各具功能又是统一体,是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站主要进行基础理论教学、验证实验或虚拟仿真实训;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强化和技术提升训练,是生产性实训热身训练,为实习和就业提供技术准备;企业站进行生产实训和企业文化教育。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设计

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从学生的技能培养看,是专业理论与方法检验以及校内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延伸,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即将开展实习和就业而进行的技术与心理准备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便能体验企业文化、积累职场和工作经验。所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体系承载着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接轨企业实践的双重任务。一要有别于学校仿真、验证性实践体系,二要有别于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三要体现电子商务运行规范与管理规程,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实行模块化训练课程模块,纵向(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内容分段衔接,横向按岗位技能结构模块化设计。纵向课程群模块分别依据教学场所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按岗位技能结构分别是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模块,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对应专业学习领域的商务营销能力训练,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对应网络运营平台建设与维护能力训练,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对应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训练。

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活动不是简单的网络商品交易,而是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物流的统一体,必将产生大量的商务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是商务运行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如商品销售量、销售额、销往区域、交易时间等,还存在大量的隐藏信息,如商品订单、商品包装、商品受众等,这些数据信息有利于商品生产企业的科学决策,制定生产与销售策略,促进产品创新设计,尤其是隐藏信息的数据挖掘信息有助于提高商品销售量。

(四)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模式

依据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编制基于“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专业实训教学进程表,实现内容衔接、场所轮换、工学交替,以技术提升为主线,技能训练贯穿各阶段,实训内容体系呈螺旋式进阶,实现三站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第1阶段为第1―2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轮换。在校内实验、实训等场所,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着力训练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岗位认知,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感知职场文化,体验职场氛围,了解行业发展特征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与规范。

第2阶段为第3―4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轮换。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与仿真训练,通过模拟与仿真,理解电子商务核心技术要领和操作流程,然后进入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由职业导师按照现代学徒制进行个性化指导与训练,既解决了技能短板问题,又突出了个性化能力培养与训练。

通过模拟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体验电子商务的商务流程和技术特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做中学”,学会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5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电子商务资料库!1;5+*96*)15%)"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

    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

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资料库(.44,1+06&1".-(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第二,模拟环境可以对电子政务中一些典型应用系统进行模拟和分解,按照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不同业务流程和角色(政府、企业、公众)进行设计,使培训者以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电子政务模拟系统的实际操作,从而学习和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进行电子政务流程的模拟操作和电子政务运行的模拟化组织和管理,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实际操作。

由上可见电子政务培训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主要 《中国电子政务 领导干部读本》 王位光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汪玉凯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技能与应用》 天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 天津人民出版社

《电子政府导论》罗元镜 焦宝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陈庆云 王明杰 电子工业出版社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6

现状与呈现问题

随着时展,我国高校日益认识到培养与提高人才应用能力的重要意义,更应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视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应用能力强的电气工程类人才。但受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电气工程类专业课程依旧以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为主,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缺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技能,以致出现学生就业难、毕业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现象。

针对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

以项目教学法统领电力电子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产业非常巨大,且电力电子技术已被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熟练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即是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针对于此,提出以把教学、实践与工作和科学研究相接轨,以保证多数的学生学到扎实的技术,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教学、实验和课内外项目实训。教学和实验两部分对所有学生实施,形成有机整体,按学习内容构成后期项目实训。校内实训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有针对的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本学院开设了开关电源的制作、安装、调试的实训。校外实训通过校企合作,联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有效地应用启发与探究等新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基础知识过程应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解决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工程实例。

建设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即建立一个综合的实训平台。自2010年以来,在学院的支持下,开设了电力电子技能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是设计制作开关电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关电源实训平台,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学生能够做到独立设计、购买所需器件及独立制作、调试等一系列的工作,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加独立的去思考认识电力电子技术基本软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等。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寻找到电力电子技术的踪迹,因此在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该技术的实用性,援引了调光台灯、电动自行车等实例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通过自己组装或设计简单的电力电子设备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的推进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并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建立起直观的认识,对学生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大大的推进作用。

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即落实产学研结合教育。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生积极申请了相关的创新项目多项,并付出行动参与课题研究,自觉主动提高个人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及参加技能赛事,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通过电源类题目的赛事,使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技术、技能。目前已得奖共28项。

在当前的电气工程领域,需要人才能较系统地掌握电气专业知识及专业应用技能。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性结合,并探索更为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后对岗位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促进电气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韩唏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2(4):55-58.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55-03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双师型”教师培养又是职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拥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何谓“双师型”教师,不同文献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既要拥有“双证”(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又要具备“双能”(教师的素质与技能+技师的素质与技能),还应该涉及“双层次”(能力之师层次+素质之师层次)和“双来源”(来源学校+来源企业)。可以说,“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多维度的定义和要求,因此该类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拟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都明确要求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因此各职业院校都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符合“双师型”条件和要求的教师。笔者通过查阅网上公示的中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方案,走访多所职业院校,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发现现阶段国内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存在问题。多数职业院校在统计“双师型”教师数量的时候,基本是按该教师是否拥有“双证”进行统计的。例如,某位老师获得讲师以上职称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并且得到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则认定其为“双师型”教师。因此,该统计方法在纸面上很容易统计和认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但实际上难以证明该教师是否真正具备“双师型”教师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以及教育教学技能与专业实践等技能。

(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要求具备高学历,而我国职业院校大多数教师的本科、研究生等学历并非原始学历,而是工作后通过成人教育、党校、函授等方式进修取得,这些学历含金量不足,虽然学历较高,但是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升。近年来,高职层次学校的入职门槛已普遍定为具备研究生学历,这对未来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有很大帮助。

(三)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单一。经过粗略统计,职业院校七成左右的教师是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或者由其他普通教育机构调入,只有不到两成的教师真正来源于企业生产一线。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职业院校入职门槛较高,来自企业的人不容易调入;另一方面,一部分水平较高的企业专家并不愿意进入学校工作。

(四)教师行业企业锻炼的层次不够。为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职业院校愿意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在接纳教师时,并不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员工,为教师安排的都是边缘岗位;并且企业对自身产品和技术的核心部分是保密的,并不愿意让教师参与企业关键岗位的研发和生产活动。因此,教师虽然进入企业锻炼,但是能够获得提高技能的机会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企业锻炼效果。

(五)“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和培训体系不完善。职业院校涉及的专业科类非常多,不同专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对“双师型”教师培养需求进行分析、对培养和实施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对培养制度和保障机制进行严格制订等工作都须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质量。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针对“双师型”教师的一套完整并且完善的培养机制和培训体系。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发展必须与专业所属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电子产品的快速升级换代要求技术更新速度快;二是电子产品覆盖领域宽广,跨领域跨专业的合作需求多;三是高端电子产品的频繁出现,要求技术难度大;四是电子产品的客户订制愈发多样化,要求知识面广以及设计理念新。根据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涵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首先应具备师德,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责任。电子信息类的教师还应熟悉电子信息行业的相关职业道德,掌握其主要内容及行业标准,并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学生们的良好职业道德及涵养。

(二)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任何一项具体的应用,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具备一套丰富而完整的电子信息专业知识体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并且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紧跟行业发展方向以及熟悉国内外先进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在电子信息行业技术更新速度极快的当今,若不能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教师必然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而被时代淘汰。因此,深入企业锻炼,与企业合作进行实际电子产品的研发,都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四)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自己“会”还应让学生“会”,自己“能”还应让学生“能”。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把自身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重要内容,通过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出适合电子信息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及其构建措施

(一)培训体系的要素和内容。培训体系是为实现一定的培训目标,将培训四要素(讲师、学员、教材、环境)进行合理、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而形成的一种指导性文件。一个培训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制度、课程和讲师。

首先,制度是基础。培训制度包括培训组织结构、管理办法、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工作流程、考核办法和保障机制等。合理的制度能够规范培训的实施流程,能够设置明确的培训目标,能够激励学员主动学习,能够保障培训的最终效果,最后达到预期培训目标。

其次,课程是灵魂。培训课程方面包括课程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讲义的编写、课程的反馈评估等。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如何通过设计和开发课程及相关课程资料,达到提高学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目的,是培训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重要内容。

最后,讲师是载体。培训讲师仅仅作为培训体系中的一个执行者,扮演的只是演绎课程的角色。一个好的讲师必须对课程涉及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同时掌握适当的授课技巧。如技术类培训课程的讲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技术专家,对培训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培训管理部门能够帮助他完成的仅仅是改善授课技巧。

(二)培训体系的构建措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推动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担了部级高职师资――电子技术类专业国内培训班(国培项目编号:20111101)和部级高职师资――电子技术类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班(国培项目编号:20132001),还承担了广西区中职师资培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培训班(桂教师培[2012]12号),逐步完善了一套该类别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1.通过区域内校际合作,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制度建设。依托柳州工业和电子信息行业背景,充分利用柳州职教园区的优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柳州地区的中职、高职院校合作,包括柳州市一职校和二职校、交通学校、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中职学校,以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师范专科学校等。在培训体系制度建设方面完善了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训需求分析表,细化了各种管理办法,规范了工作流程,制订了培训项目考核办法,提出了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的思路,为确保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2.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培训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开发与建设。充分调动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积极性,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汽车电子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投入设备、场地、师资等多种教学资源;学院还与深圳电应普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电子产品研发联合工作室”,以及与柳州市内特电子厂、东莞伟易达电子厂、广西盛源行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和广西三诺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厂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厂中校”和“校中厂”的模式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培训课程内容和项目的开发。学院在承担中职、高职师资电子信息类专业培训项目过程中,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作为教学实训项目,其中多门课程甚至直接安排在企业当中进行,培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员在培训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教学理念方面还是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得到极大提高。学院承担的培训项目课程安排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部级高职师资培训――电子技术类专业培训课程安排

序号 培训内容 培训地点 合作企业

1 职业教育能力培训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工路创公司

2 电子企业各部门管理体系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3 波峰焊机原理与操作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4 回流焊机原理与操作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5 自动贴片机原理与操作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6 插件机原理与操作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7 AOI、ICT原理与操作 柳州航盛公司厂内 柳州航盛公司

表2 广西区级中职师资培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培训

课程安排

序号 培训内容 培训地点 合作企业

1 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工路创公司

2 电子产品生产设备原理与操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柳州航盛公司

3 家用电子产品维修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柳州内特电子厂

4 电子产品电路板制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电应普公司

5 物联网技术应用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粤嵌科技

6 嵌入式技术应用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博创科技

3.通过完善激励政策和改善培训条件,推动培训师自身技能和培训水平不断提高。为促使电子信息类专业师资培训课程的承担者――培训师主动提高自身学历,主动更新电子信息行业新技术,主动参与各种企业研发项目,主动申报各类教研课题,不断加强培训师们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和授课能力,应通过完善相关激励政策,确定培训师的“责、权、利”,充分体现劳动者“多劳多得、能者多得”,获得培训师的理解和支持。例如,承担师资培训项目的教师责任更重要求更高,但是获得的课酬高于其他课程的课酬,并且该业务经历可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还需要不断改善培训师的科研环境和培训条件,提供更多机会和渠道让培训师进行再培训和再深造,保持培训师的竞争力,最终达到提高和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4.通过建立校、企、学员三方评价机制,推动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建立师资培训项目评价机制,针对学校、企业和学员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反馈表格。通过评价机制,学校培训师要提供学员的日常学习情况、考核结果和培训效果分析,总结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企业方要提供(下转第59页)(上接第56页)学员的实践技能情况、行业职业素养和改善建议;学员要提供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向培训方反馈学到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想学但是没有学到,并给培训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这三方的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体系,才能让培训项目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培训效果分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承担了部级高职师资电子技术类专业培训项目和自治区级中职师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培训项目。笔者对90名学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和整理的数据如表3所示。从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员认为能够从培训班中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学到有用的实践技能,特别是企业真实案例以及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的学习和锻炼,让他们在培训中获得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未来,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持续完善培训体系,才能持续提高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

表3 培训满意度调查统计表序号 调查内容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1 组织评价 72.2% 22.2% 5.6% 0.0%

2 讲师评价 80.0% 16.7% 3.3% 0.0%

3 课程内容评价 84.4% 13.3% 2.2% 0.0%

4 合作企业评价 90.0% 8.9% 1.1% 0.0%

5 学员收获评价 86.7% 11.1% 2.2% 0.0%

【参考文献】

[1]梁天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2

[2]何定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9)

[3]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4]王庶熙.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5]刘育峰.高职“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借鉴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15)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8

The Ways to Train the Teachers How to Use 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board

Yuan liping

(Shandong Qufu Teaching Instrument Dianjiao Station,Qufu273100,China)

Abstract: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board for teaching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Teachers need a process to use it skillfully.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condition,and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ways to train the teachers how to apply to the 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board.

Keywords:Interactive electronic whiteboard;Teacher training;Educational technology skill;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工具和平台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它是新设备和新技术,教师对它的了解、认识和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对教师开展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培训是缩短认识过程的必然选择。虽然交互式电子白板经销商也提供培训,但其培训往往是简单的和浅层次的,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的策略等深层次培训的内容较少,所以使交互式电子白板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还需要对教师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本文就是从县域实际出发,对教师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培训的几点做法做一介绍。

一、做好培训的规划,明确培训责任和目标

作为电教站,具有“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进行培训提高”的工作职责。从“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出发,以任务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采取“因地制宜,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由县电教站对学校骨干教师开展培训,学校骨干教师对本校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层层落实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科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为目标,使教师达到“应用的科学化、专业化、常态化”的水平。

二、制定培训的工作思路

确定了“服务一个宗旨,发展两个中心,普及三个着力,提高四层培训”的工作思路。“服务一个宗旨”是指为交互技术环境下师生互动式教学来提高教和学的效率,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而服务;“发展两个中心”是指发展交互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中心,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为中心;“普及三个着力”是指着力提高对电子白板的交互性的应用,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着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四层培训”是提高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习对象的技术培训、应用情景的培训、功能的拓展培训、基于电子白板的资源设计(包含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资源的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培训。

三、从教学实践出发,丰富培训内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探索和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模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备的技能。为提高其技能,在培训过程中依据“了解、应用、研究”的原则,开展了分步与分项培训。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基础知识的介绍。从其结构、原理,性能和简单维护知识进行讲解,消除教师对媒体应用的恐惧心理。对其概念、发展历史、分类、安装、校准、定位原理及技术、功能及应用领域等作了详细介绍,使学习者对其有大概的了解。

(二)授课教师运用电子白板软件自身的多种功能进行授课,注重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向受训教师传达利用其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策略,开拓其思路、开阔其眼界。

(三)受训教师与授课教师互动学习,边学边练。重点技巧反复强调,难点共同攻克。专项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对学科教师开展专项培训,对电子白板功能的应用及应用策略开展专题培训。如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就是专项培训,对白板环境下电子琴软件的使用是专题培训,提高培训的效果。

四、举办活动,巩固培训成果

以活动促应用,以课题为引领,利用中央电教馆课题《基于交互白板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为契机,鼓励教师们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反思总结应用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定期举行说课和优质课比赛(重点在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观摩、评价和反思,引导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共享专业成长的乐趣,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满足教师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要求。

经过培训,教师对这种新型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刻感受到了其美妙的功能和巨大的作用,体会到其对教和学模式的变革,认识到对教育和教学的意义,树立了技术支持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正确认知。其影响主要有:

(一)提高了教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能力和教师业务素质,为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了保障。

(二)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爱好。

(三)给师生带来互动式教学的新体验。其操作、互动、评价于一体的教学过程,为教学增添了活力。

(四)交互技术促进了生成性教学,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其教学过程具有不可预知性,教学的点滴都可以被保存下来。

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教学,颠覆了教和学的方式、方法、策略和模式,使课堂上单向的知识传播过程变革为交互式、生成性的知识传播过程。技术不是万能的,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变化,才能真正把技术的力量发挥至极致,才能真正的把科技改变一切变为可能,才能为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和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9

二、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

以县(市、区)、市级部门为基本培训单位,分类、分层、分批对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电子政务知识培训,加强对各类维护人员的换岗培训。

1.专业培训。主要针对各县(市、区)、市级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为计算机技术知识与操作培训,信息化、电子政务技术知识,提高操作水平,具体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库、中间件、服务器、存储等相关内容。

2.业务培训。主要针对各县(市、区)、市级各部门政府门户网站编辑和OA系统管理员等。业务培训主要以协同OA、政务外网网站、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它相关应掌握的知识为主。

3.普及培训。主要针对机关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对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分管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和一般工作人员进行电子政务知识普及培训,有利于提高对电子政务工作重视性的认识,提升全市机关信息化整体水平。培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相关电子政务政策、法规的解读,提高电子政务基础知识水平;(2)计算机普及型知识培训,包括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日常计算机的安全防范等;(3)对政府门户网站、协同OA等业务系统进行普及推广的操作培训。

三、培训形式与师资

采用自学、专题讲座、集中培训、网上培训等多种形式,其中专题讲座主要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企业资深工程师等,解读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介绍国内外电子政务前沿、电子政务新技术、新产品,同时穿插就某个应用系统专门开展的讲座;集中培训主要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资深工程师对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实际操作和应用操作能力培训,市信息中心有关普及计算机应用、推广应用系统的专题培训和业务培训等。

四、培训教材

由外聘老师和邀请的技术人员自带,关于证书的培训由市信息中心帮助购买相关书籍,市信息中心自行组织的培训,由市信息中心自拟教材。

五、培训措施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10

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电子设备和仪表操作、电子元器件检测、电路分析和设计、电子电路装配和检修技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发现,合理地设计和设置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进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不但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因此,我们针对以往电子技术课程所设置的实验注重验证性实验、缺少设计性实验;实训环节设置相对独立,缺少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和练习;实训项目单一、内容陈旧;实践课程考核标准单一,没有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改革和实践等问题,重新构建和设计了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环节。

一、构建电子技术课程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非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因此在开发和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时候,应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1.明确课程定位,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要具备仪器仪表和工具使用、元器件检测和选用、电路识图和分析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电路装配、制作、检修等高层次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本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2.构建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电子技术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并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设计由基础实验、拓展实验、技能实训等3个环节构成的电子技术课程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环节,立足于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见下图)

在实验环节,旨在加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拓展实验比例,从原来的以小单元局部电路为主转移到多模块、综合系统应用的拓展实验为主,训练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在技能实训环节,系统地将职业基础技能、基本技能和实用技能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总结、应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二、开发与专业技术发展相对接、与实际生产相对接的实践项目

1.实验项目注重新器件、新技术应用,与专业技术发展对接。基础性实验项目注意及时跟进专业先进技术发展,在原有的分立元件、单元电路为主转向中、大规模集成电路与GAL、FPGA芯片使用并重,缩短教学内容,滞后市场实际应用的距离。例如,拓展性实验通过设计小型电子控制系统,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模电和数电知识以及对各功能电路、芯片之间的连接和匹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适当地引入现代化的电子电路设计方法,将传统的电路设计方法与EDA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在拓展性实验中我们主要应用Protues软件进行设计和结果仿真,这样一方面避免了需准备大量硬件器件的过高要求,便于学生不同设计思路的实现、验证和修改,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另一方面也训练学生掌握了先进的设计手段,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2.实训项目注重真实性与可操作性。技能训练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集中时间段进行,项目选取不但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还要满足教学低成本和可操作性要求。因此,基本技能训练我们选择了双波段收音机和模拟烘手器两个项目,重点进行单面电路板和双面电路板、分立元件和贴片元件的电子产品装配训练,综合训练学生的七种电子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完成从电子技术基础学习到工程实际开发的过渡。

三、实践训练和考核引入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强化职业规范培养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标准、企业生产标准和工艺标准对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质量意识,提升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作用明显。因此我们将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之一——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整合、提炼,融入到双波段收音机和模拟烘手器装配中,在组装过程中关键的工序环节均按照企业工艺规程进行操作。同时在制定实践考核方案和产品验收标准时均按照产品装配工艺和检验工艺进行验收。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了课证融合,将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融于日常教学中,有利于后期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工作的进行。

四、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及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要具有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必须依据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选择。因此,我们不但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和衔接,并且当由于经济和专业技术发展变化使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发生变化时,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也要随之优化,不断调整、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

2.高素质的实践指导教师有利于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在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时,要求教师不但应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论知识;不仅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和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现场解决。可以说,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将有助于确保实践教学环节开发、设计和实施全过程的工作质量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11

表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本能力包括电工基本技能、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PCB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应用等能力,以校内实训场地为基础,采取项目教学师徒制,集中在第1-3学期完成;专业综合能力实训包括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ARMCortex-M体系架构及接口应用等能力,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采取跟岗形式师徒制,在第4-5学期培养;顶岗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现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能力,以合作企业为平台,采用顶岗形式师徒制,集中在第5-6学期培养。在整个学徒制人才培养环节都离不开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现代学徒制下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1. 建设突出专业基本能力实践性的师徒工作室

专业基本能力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必须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因此校内实训场地的建设务必突出实践性。湖南机电职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场地按照“六个一”的模式建设,即围绕一个专业技能、成立一个师傅团队、打造一个师徒工作室、建立一套教学和培训体系、组建一个专业协会、带好一批徒弟的模式建设实训场地。比如专业围绕单片机基本技能,以单片机课程建设小组为基础成立了一个师傅团队,建立了一个单片机应用技术工作室,组建了一个单片机协会。单片机工作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协会学生没有课程任务时可以在工作室学习。单片机工作室建立了一套教学和培训体系,采用师傅带徒弟、师兄教师弟的主要形式,使得单片机技能训练常态化、师徒交流方便化。

此外,采用师徒制模式建设的单片机工作室除了教学和培训,还可以满足技能鉴定的需要。工作室采取师傅负责制,协会自主管理,师傅指导协会工作,协会成员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都可以进人工作室学习。协会优秀徒弟代表学校参加省级以及部级电子产品设计类技能大赛,此外工作室还可以承担单片机快速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对外服务。师徒制工作室的建立,成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学习技能的主要课堂,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得到了展示、交流和提升。

2. 建设突出专业综合能力真实性的大师工作室

仅仅依靠师徒工作室难以满足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建立大师工作室,才能满足跟岗实训的要求。学校聘请行业的省级技能大师来学校创办大师工作室,采用学徒制的形式,由技能大师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传绝技,带高徒,带领团队一起实施技术改造,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大师工作室不仅是对外服务的平台,它更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实现传承技艺技能、推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大师工作室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好的课堂之一,湖南机电职院地处长沙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0家,世界500强企业29家,集聚了三一集团、山河智能、远大空调、上海大众等行业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接当地电子信息产业,与多家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加人大师工作室,满足了跟岗实训教学的要求。

3. 建设突出顶岗实践能力示范性的校外实训基地

顶岗实训是学生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必要环节,为保证学生“零距离”上岗,校外顶岗实训基地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现代学徒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重点,以重点企业为突破口,突出顶岗实践能力实训基地示范性建设,从而带动顶岗实习基地全面建设。为此,湖南机电职院应用电子技术选取了与本校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智翔集团为合作对象,通过双方努力共同打造示范性的校外实训基地。

智翔集团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领先的人才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湖南机电职院从2011年开始与该企业开展合作,组建合作班,学校、企业在新生人学时签署合作协议,明确三方责任,将企业课程纳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企业管理理念融人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建立顶岗实习沟通协调机制,对学生实行双重管理。

二、现代学徒制下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1. 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

通过师徒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和校外示范性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让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减少了学校办学成本的同时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体现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

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师徒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是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课堂,也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主阵地,除了满足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竞赛集训的要求外,还需要加强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同样,企业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也需要将教学需要纳人统筹,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12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第三,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个,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应用电子技术培训篇13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93- 02

电子政务人才队伍,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巴彦淖尔市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思考。

1 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1 管理人员中缺少复合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和政务工作经验,既能跟踪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又能够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这类复合型人才是非常缺乏的,一方面是现在的学校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还没有系统地培养出这一类人才,只是把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归于信息化等专业中,所以这类人才只能是在工作岗位上加以培养。另一方面,懂得管理、政务的人员需要多年的工作经验才能很好地培养出来,但这一类人员又不是专门学习信息技术的,专门学习信息技术的人员多数都在与信息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发挥专业特长,没有很好的机会在管理、政务方面学习、工作和培养。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又需要一些在上述复合型人才的技能中再加上懂得蒙语的人员,就目前来看,这样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1.2 专业技术人员不稳定

按照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各个单位、部门要有负责电子政务工作的科室,没有科室的至少要有懂电子政务的专业工作人员。从巴彦淖尔市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单位没能达到上述要求,有的是负责其他工作的科室附带的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有的只有一两个懂计算机的从事其他政务工作的人员,兼职负责电子政务方面的工作;有的甚至没有一个懂电子政务的人员,出现问题要联系设备供货商和电脑公司来解决;有的直接雇佣临时的人员来处理问题。出现这些情况主要因为:①单位领导层不够重视电子政务工作,认为只要购置了软硬件设备,工作人员会使用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了; ② 单位人员编制制定时没有考虑电子政务方面的技术人员,现在想要,再申请编制很难,只能雇用临时的人员来工作; ③ 在购置电子政务软硬件设备时,供货商为了能够中标,附带条件就是提供后期的技术服务,使单位有了依靠,认为有问题直接让供货商来负责,不需要单位再有专人来负责了。

1.3 人才培训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巴彦淖尔市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存在着培训机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课程标准不统一,设置不规范的问题,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比如,培训对象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和方法不好确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普通公务人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一起进行培训;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与巴彦淖尔市电子政务实际情况没有很好地结合等问题。这显然偏离了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巴彦淖尔市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 解决途径

2.1 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对于广大高校,特别是有公共管理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应该承担起培养我国电子政务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将管理、政务、信息技术科学地整合在一起,成立一个新的专业,内蒙古的高校还可以将蒙语也整合进去,培养更适合内蒙古地区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已进入政府电子政务领域的管理人员,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逐步整合现有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设立政府首席信息官 (CIO) 职位,然后对这类人员进行在职培训,组织他们参加由国家指定部门设立的专业培训班,集中起来进行授课、案例分析与考察学习。学习结束后,由国家权威部门组织考试,学习合格的,颁发结业证书或资格证,持证上岗,就和法官必须有律师资格证一样,没证的将不能担任政府CIO。这样,复合型人才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并走到相应的岗位上。

2.2 规范电子政务专业技术人员身份

首先,应将电子政务管理纳入政府内部管理序列,即把电子政务管理工作视为政府内部事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和明确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身份。进而再逐步打破现有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中公务员身份、事业单位聘用制身份以及临时聘用身份并存的混乱局面,建立以公务员身份为主、少量临时聘用人员为辅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管理体制。这样的制度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① 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大趋势。电子政务项目外包是国际电子政务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正逐步朝此方向发展,这必然会缩减现有各级政府和部门信息中心中庞大技术人员队伍的存在空间。②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的职责。从应用角度看,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政府信息化的建设、运行和维护。这种职责不仅要求这支队伍本身有较高的素质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以保证其管理职能的行使,而权威性的基本保障方式就是其具备公务员身份。

2.3 结合地区实际和人员分类进行培训工作

结合巴彦淖尔市电子政务实际,按照人才队伍的分类,培训工作在内容、形式、课程设置上应有区别。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使他们全面了解电子政务理念、网络和安全体系建设知识,自觉运用电子政务网了解信息、办理公文、指导工作、决策事项,通过培训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使管理人员真正成为电子政务的使用者和推动者。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应通过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网络建设、运行管理、应用开发和信息维护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保障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正常运行,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最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对于普通公务人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使他们能熟练运用电子政务开展各项工作。

在线咨询